情感习语(精选7篇)
情感习语 篇1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一般与政治、历史、习俗、地理、宗教等密切相关。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的两大特征即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习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然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则表明大多数习语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产物并存在着概念理据。情感是人类心理的组成部分, 然而情感是抽象的, 所以人们通常把情感隐喻化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它。在英汉语中有很多习语是表达情感的, 本文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比较英汉习语中情感隐喻的共同点与差异性, 找到其认知原因以加深学生对英汉情感习语的理解。
1 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组映射, 其本质是通过具体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抽象事物, 即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域。前者是具体的、较为熟悉的领域, 称为源域;后者通常是抽象的、陌生的领域, 称为目标域。
很多语言学家对英语情感隐喻作了研究, 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情感是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一些语言学家也对英汉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研究显示出一些情感隐喻共同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同时隐喻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本文主要在概念隐喻的层次上对英汉习语中表达“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的情感习语进行归纳分析以找到英汉习语中情感隐喻表达的共性、个性及形成原因。
2 英汉习语中情感隐喻表达的共性及原因
2.1 共性
1) 用方位词构成情感隐喻
在英汉情感习语中都可以找到“快乐是上”、“悲伤是下”、“愤怒是上”这样的方位性隐喻, 如英语中有in high spirits、lift up one's spirits、with one's tail up等, 汉语中有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喜上心头等。在表达“悲伤”的英汉习语中有one's heart sinks、down in spirits、in low spirits、垂头丧气、声泪俱下、无精打采等。在表达“愤怒”的英汉习语中有get one's back up、blow one's top、make one's hackles rise、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等。
2) 用天气情况构成情感隐喻
英语中有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one's face is like thunder、get the wind up, 汉语中有春风得意、咆哮如雷、凄风苦雨、冷若冰霜等。
3) 用人体行为的变化构成情感隐喻
在表达“喜悦”的习语中有“喜悦是跳”“喜悦是笑”这样的隐喻。英语中有die laughing、smile from ear to ear、fall about laughing等, 汉语中有手舞足蹈、捧腹大笑、前仰后合等。在表达“悲伤”时都有“悲伤是流泪”“悲伤是沉默”这样的隐喻, 如be in floods of tears、bury one's face、泪流满面、痛哭流涕、闷闷不乐等。在表达“愤怒”时都有“愤怒是切齿”“愤怒是握紧拳头”这样的隐喻, 如gnash one's teeth、bare one's teeth、咬牙切齿、龇牙咧嘴等。在表达“恐惧”时都有“恐惧是竖立的头发”“恐惧是发抖”这样的隐喻, 如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in fear and trembling、毛发悚然、浑身发抖等。
4) 用人体的生理变化构成情感隐喻
人在表达某一种情感时常常会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比如人在愤怒时体温上升, 心率加快;人在恐惧时血流减速, 感到寒冷等。反映在英汉习语中有make one's blood run cold、one's heart is in the mouth、go hot and cold all over、make one's blood boil、胆战心惊、提心吊胆、不寒而栗、面如死灰、瞠目结舌等。
2.2 英汉习语中情感隐喻共性形成的原因
上述分析显示所有这些情感隐喻都是基于不同情感作用于人自身从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之上的。同时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许多因素是相同的, 世界各国人民都共有喜怒哀惧的情感并且引起这些情感的因素整体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未知事物时都是通过自己所熟知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来阐述复杂的、晦涩的、抽象的概念。因此, 在阐述抽象情感时人们也是根据具体的事物如人体生理变化、行为变化、方位变化等来表述它。人类共享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情感反应、相似的对未知事物的阐述方式, 因此英汉情感习语中会出现相同的隐喻表达。
3 英汉习语中情感隐喻表达的个性及原因
1) 表达“喜悦”情感习语的隐喻差异
在英语中有“喜悦是离开地面”这样的概念隐喻如float/walk on air, 而汉语中“离开地面”则是骄傲自满、肤浅的表现如飘飘然、为人轻浮等。这种差异是由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造成的。英语民族感情外露、性情直接坦率, 而汉语民族则强调含蓄深沉, 在表达情感方面相对趋于保守。
此外汉语中经常用“心花怒放”“心里乐开了花”这样的习语来表达喜悦之情, 而英语中则很少有这一类的隐喻表达。
2) 表达“愤怒”情感习语的隐喻差异
英语中有“愤怒是液体”这样的概念隐喻如one's blood is up, make one's blood boil等, 而汉语中有“愤怒是气体”这样的隐喻如气势汹汹、气急败坏等。
古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水, 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则将气看作宇宙的起源, 气是生命存在的根本。
3) 表达“悲伤”情感习语的隐喻差异
受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 汉语中人们情绪的变化往往和人体内部器官有关。而英语民族通常认为人们的情绪变化只和心有关。所以汉语中有肝肠寸断, 英语中则是break one's heart, lose one's heart。英语中还有“悲伤是蓝色”的隐喻如in a blue mood, look blue等, 而汉语中则没有把“悲伤”和“蓝色”联系在一起。
4) 表达“恐惧”情感习语的隐喻差异
汉语文化中表达恐惧的习语常与内脏器官“胆”相联系如胆战心惊、闻风丧胆等, 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表达。英汉语言中都用胆小的动物来形容害怕, 但所涉及的动物不一样。汉语中用鼠来形容胆小如胆小如鼠等, 而英语中却说as timid as a rabbit。
4 结束语
情感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有表达方式。从以上对于英汉情感习语中隐喻表达的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习语中有关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感情概念大部分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即通过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化过程而将抽象情感概念化及具体化。一方面习语中的情感隐喻以隐喻为认知机制, 参照空间方位及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情感概念, 另一方面由于英汉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地理环境、世界观等一些文化因素及认知心理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的情感隐喻又带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陈文萃.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1) .
[3]单新荣.情感习语的认知机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4 (5) .
[4]王珏.英汉情感习语中的隐喻认知对比[J].时代文学, 2009 (10) .
[5]周红.英汉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5) .
情感习语 篇2
习语是某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习语的表达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习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的了解他国文化习俗信仰的同时, 更要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使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更好, 更有效地交流。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1、生存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 英国人与中国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英汉习语加入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英国因其为岛国的独特特征, 与海洋和水有着不解之缘。因此, 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企图) , to sink or swim (不论好坏, 沉浮全看自己)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然而自古以来,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依靠土地繁衍生息, 从而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占据了汉语习语的一大部分。最常用的有“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等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中的习语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而不能翻译成“挥金如水”。
2、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
俗话说:“生活也是一种文化, 文化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 所以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习语。英国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 畜牧业又在英国农业中占首位, 因此, 牛奶和面包成为英国人的主要食物。在英语习语中, 如to 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 (抢别人的饭碗) , 如此的习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 由于水稻栽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 大米是传统的主食, 因此, 汉语中有许多与“大米”和“饭”相关的习语, 如“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等等。
3、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汉语文化中“狗”被视为卑贱而令人厌恶的动物, 因此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色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而在英语民族却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色彩。如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相当于“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话中的“龙”在汉语中是一个很神圣又神气的象征, 例如:“龙腾虎跃”, “龙马精神”“龙的传人”等, 然而在英语当中, “dragon”却指代一种口中能够喷火的动物, 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英汉语翻译中, 要特别注意特殊动物词语意义的比对, 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原则, 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家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张培基的“忠实通顺”翻译原则等。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变动和解释。至于翻译的方法, 最常用和最熟知的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替代法。直译法一般是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是最常用的;但是一般的语言表达除了表面意思, 还可能有隐含的意思, 要将其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直译法
著名的语言大师刘重德说过翻译有三个目的:忠实原文内容;反映外国风情;吸收新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方法, 它是严格依照原文的形式并保持原文指称意义的方法, 即指按照文字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例如:李阳的疯狂英语的信条是:“我爱英语, 我爱丢脸”这句话可直译为:“I love English, I love losing face.”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为:“a paper tiger”外国人听来很形象生动, 并且觉得很传神, 所以现已在英美语言中正式地应用。当有些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并易于推断的时候, 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to wash one’s hands”表面意思是“洗手”, 实际是表示“停止”,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金盆洗手”一样。原习语中虽然没有“不干”的字样, 但是我们看到洗手, 也会把它理解为“洗手不干”。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因为人们不会把这句话当成是去罗马这个国家要走那条路, 所以即使是直译也不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 习语是人类生存发展文化的产物, 由于诸多文化因素差异导致对习语文化的翻译理解很有偏差, 直接破坏了不同文化间和谐地交流。因此, 能够正确掌握习语翻译的方法对于励志学好英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短小肤浅, 只是对于漫长习语文化的小小探究, 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进一步探索语言博大精深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思果:《翻译研究》, 中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年。
如何翻译习语 篇3
1. 习语的定义
胡壮麟说:“英语习语是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类比较特殊的词。”林成章教授是这样定义英语习语的:“英语习语是一组固定的词语或者是单个的词,甚至是一个句子,有着特别的并且不能从其结构上推测出来的含义。”笔者所讲的动物习语包括成语、习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都是英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2. 动物习语的意义
动物习语因其丰富的形象、独特的功能和表达力在英语语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习语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这个描述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翻译成汉语就是“如坐针毡”。
二、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1. 常见的阻碍
既然英语习语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译者则应该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保留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坏境、生活风俗等。
2. 词义不符
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含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为例,在大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狗”通常含有褒义,例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优胜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英国人以爱狗而出名,他们甚至将好朋友的名字为狗命名。然而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如下列表达:“狗仗人势”、“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 语义空缺
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的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如nightingale(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三、基本翻译策略
中英人民的很多共同之处对翻译是很有帮助的。掌握一些翻译动物习语的基本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就可以更好地翻译。
1. 直译法
即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例如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是传神,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另外,我们口中的“丢脸”也被直译为lose face,“走狗”被译为running dog。为外国人欢迎的“功夫”音译成“kung fu”等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直译法有很多优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义上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译成“跟猪一样肥”;as gentle as a lamb译为“跟羊一样温顺”。直译法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缩小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读者能轻易地理解这些富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的译文。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形象性和表达力。以as proud as a peacock为例,想象孔雀的样子:漂亮、优雅。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 proud as a peacock,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巧妙而生动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骄傲。另外,直译法能够给汉语注入新的词汇。例如:dark horse指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出乎意料的获胜,在汉语中我们称其为“黑马”。直译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错误的话会导致误解引起混乱。以white elephant为例,不能简单地翻译成“白象”,因为白象对中国人来说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内涵,但在英语中表示“大而累赘的东西”,我们应该考虑另外一种翻译策略。
2. 意译法
当英汉之间存在着相异之处时,可以考虑一下意译法。有些习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则只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对待。例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乌烟瘴气”形容情形混乱不堪,可用chaos来表达。意译法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如do the donkey work意味干粗活,读者熟悉这些译文就可以轻易地理解它们。但缺点在于它舍去了原文的动物形象,减少了表达力,例如“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可以这样翻译“我的老仆人从不离开我,他对我非常忠诚”。省去了隐喻,读者不能够理解老仆人到底有多么忠诚。
3. 套译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套译法。例如,“牛”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强壮而普遍使用的动物,也是农民田间工作的好帮手。而在英国,“马”扮演着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狮子”,在英国,狮子被认为是动物之首,代表着权力、高贵和尊严。而在中国,老虎则是动物之王。
四、结论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很特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英语动物习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英国文化,增长其见识,译者应该多加练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努力地译出忠实通顺、优雅的译文。
参考文献
[1]Zeng,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2004.
[2]Yu,S.L.英汉中动物形象习语翻译比较.2001.
[3]Jia,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
[4]Chen,Y.论含有动物形象的英语习语.2004.
情感习语 篇4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应,隐含文化,补偿方式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习语是语言的。
作为英语和汉语民族语言核心和精华的习语的来源十分广泛, 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哲理问题的思考、对生活经验的总结等等。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们对言行举止的评价:“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人们对家庭观念的理解:“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是由于英语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这一点在英汉习语互译时, 能否实现两种语言的习语之间的对应情况上表现尤为明显。
下文将从英译汉的角度, 根据它们意义和用法上不同的对应情况, 把英语习语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本对应的;第二类是部分对应的;第三类是不对应或基本不对应的, 找出貌似对应而实不对应或不十分对应的“对应词”, 并进而追根求源分析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以及补偿的方式。
1 基本对应的习语
所谓基本对应, 是指英语习语与其对应的汉语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基本一致, 有可能互译。 (陈文伯, 1982) 基本对应不是对等, 两者仍有差异, 如在出处上、读者的联想效果上, 但总的来说能互译的情况较多。
1)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与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睚眦必报
此语出自《圣经·旧约》, 如《出埃及记》 (Exodus) 第21章中, “And if any mischief follow, then thou shalt give life for life,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hand for hand, foot for foot, ... (若有侵害, 要以命偿命,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手还手, 以脚还脚……) ”。 (庄和诚, 2002) 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报复。这个习语已被汉语吸收而成为汉语习语的一员, 既然二者同源、意义未变, 当然就可以互译了。
2) 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
法国的卢浮宫 (Louvre) 是凯瑟琳女王在位时建造的, 有些房间设计的不隔音, 一个房间里讲的话在另一个房间里可清晰听见。正是通过这一诡计, 王后得以获知一些国家秘密和阴谋事件。而汉语的“隔墙有耳”典出《管子·君臣下》:“墙有耳者, 微谋外泄之谓也”。 (成语大词典, 2012) 二者均义指墙外有人偷听, 机密容易外泄。二者亦可互译。
3) 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自绝退路
古罗马名将恺撒 (Julius Caesar) 在公元前49年率军渡过卢比孔河 (the Rubicon) 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时, 为激励士气, 表示有进无退, 就下令焚舟, 以示决心。 (庄和诚, 2002) 而汉语“破釜沉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釜甑, 烧庐舍, 持三日粮, 无一还心。” (成语大词典, 2012) 这一对习语的出典和语义真是如出一辙。二者亦可互译。
至于形象构词手法及意义完全等效的英汉习语也不少见, 如: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pour oil on the flames——火上浇油、Seeing is believing.——耳闻为虚, 眼见为实、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石穿等等。然而, 由于民族文化的强烈个性, 使不同语言中习语文化负载词极大多数不可能等值到完全“如出一辙”。
2 部分对应的习语
部分对应是指英语习语在意义上或用法上与汉语习语有不一致的地方, 如喻体或本体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等等, 但仍存在共同点,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仍可互译。
4) apple of the eye与掌上明珠
语中“apple”原指“瞳孔”, 出自《圣经·旧约》, “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 (保护我就象保护眼珠, 把我藏于你的羽荫之下) ”。由于eye是人身体上宝贵的东西, 所以此语喻指“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 (庄和诚, 2002) 而汉语“掌上明珠”比喻十分受钟爱的人, 多喻受父母宠爱、呵护的女儿, 其他用法很少, 因此英汉互译无法完全对应。
5)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与对牛弹琴;明珠暗投
语出《圣经·新约》, “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 也不要把珍珠丢给猪, 他们不但会践踏了珍珠, 还会转过身来咬你们。) (庄和诚, 2002) 不仅喻指“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者”, 而且还指它不但不知道感激, 反而还要来咬你, 等于以怨报德。
一些词典把它与“对牛弹琴”或“明珠暗投”对应起来。但是, 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从用法上,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这两则汉语习语都不完全对应。“明珠暗投”语出《史记》:“臣闻明月之珠……以暗投入与道路。” (成语大词典, 2012) 主要指人,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赏识或好人误入歧途。“对牛弹琴”则比喻说话做事不看对象, 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不讲理的人讲理。只有当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指“对外行说内行话或对愚笨的人讲高深的道理”时二者倒还可对应。
6) a black sheep与害群之马;败家子
长黑毛的羊在绵羊中是比较稀少的, 有时一群中会有一只。旧时在牧羊人中流传着一种迷信, 认为黑绵羊的毛是魔鬼的标志。实际是指由于黑羊毛少, 不足以投放市场, 加之早先的染料昂贵, 染色效果又极差, 所以黑羊不如白羊值钱。牧羊人常因羊群中有黑羊而诅骂自己厄运。英语中还有家喻户晓的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后来black sheep就引申为“集体中的败类”, 但它并没有“家庭不肖之子”、“败家子”之义。
3 不对应的习语
“不对应”指英汉习语之间字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然而在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相同之处很少或没有相同之处。这种习语基本上不能互译。
7) eat one’s words与食言
据传, 14世纪时罗马教皇派遣两位代表带着一卷羊皮纸函件去见米兰贵族维斯孔蒂 (B.Visconti) , 通知他关于他被逐出教会的决定。维斯孔蒂大怒, 逼迫他们将此卷羊皮纸吞下, 以示他们得收回这一决定。 (庄和诚, 2002) 所以, eat one’s words一般指“ (被迫) 收回概述”、“ (被迫) 承认错误”, 甚至是“忍气吞声”, 并且带有羞愧、不光彩的感情色彩。而汉语的“食言”则意为“不履行诺言;失信”, 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 实际上与英语的break one’s promise语义基本对应, 但是与eat one’s words实在是意义相差甚远。
8) hang by a hair/thread与千钧一发
相传, 公元前4世纪, 欧洲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国家叙拉古 (Syracuse) 的君王迪奥尼修斯 (Dionysius) 手下有一名叫达摩克利斯 (Damocles) 的奸臣。他极为羡慕王室气派, 常说君王多福。一日, 迪奥尼修斯设宴让他坐在自己的宝座上试试看。他一时受宠若惊, 待到心神稍定, 猛一抬头, 只见头顶上方悬挂着一把用一根细线 (一说马鬃) 系着的出鞘利剑, 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来, 他吓得魂飞魄散。迪奥尼修斯作此安排有意让他明白, 君王虽身在宝座, 却惶惶不可终日, 杀身之祸随时可能临头。 (庄和诚, 2002) 后来此语多指处于非常危险或不安全的地位。而汉语的“千钧一发” (钧, 三十斤为一钧) 则比喻情况十分危急, 时间十分紧迫, 二者在意义上并不完全对应。不如译为“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9) much ado about nothing与无事生非
原为莎士比亚一出喜剧的剧名Much Ado about Nothing。1945年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根据剧情将其译成《无事生非》。语中ado在中世纪英语中作at do, 相当于现代英语to do, 即fuss (忙乱, 大惊小怪之意) 。意指“闹了一大阵子,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庄和诚, 2002) 所以把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无事生非”等同起来并不妥当, 因为“无事生非”是指“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造成纠纷”、“无中生有地找麻烦”。若是译作“无事自扰”、“空忙一场”、“小题大做”、或者“无事忙”都比较接近原意。
从上述例子看来,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完全对应的很少, 绝大多数只是不同程度的对应, 还有一部分被认为彼此对应, 而实际上并不对应, 所以切记不可望文生义。如“黄色电影”的英语对应词不是yellow movies, 而是blue movies;“红糖”不是red sugar, 而是brown sugar;“红眼病”的英译应视情况而定:若是眼疾, 译为“pink-eyed”, 若是因流泪过多译为“red-eyed”, 若是嫉妒成性译为“green-eyed”, 等等。
综上例示来看, 在翻译过程中, 寻找与原文相对应的“对等词”并非易事, 因为翻译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 还有语言背后的两片文化。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 陷阱是不少的, 仅仅顾名思义就会出毛病。 (王佐良, 2003)
4 结束语
翻译是两种或多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复杂过程。“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王佐良, 2003) 作为译者, 在处理含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将附加在原语上的“超语言信息” (许文胜, 2003) , 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 要尽力使原语与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 尽量避免望文生义或误入貌合神离、似是而非的“盲区”和“陷阱”。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庄和诚.英语成语探源[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Z].商务印书馆, 2012.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语[C]//载郭建中, 编.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情感习语 篇5
习语是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核心和精华。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统一性。结构的固定性是指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以任意拆开或替换;语义的统一性,即习语的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固定词组[1]。因此,习语的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难点。本文拟借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以有关“water”的习语为例,分析理解这些习语的认知过程,以期对英语学习及英语词汇教学有一定助益。本文所涉及的习语均来自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及《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二、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从逻辑学、认知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 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的建构是隐喻性的,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2]。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映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换言之,概念隐喻就是人们通过一种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种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是从源域到目的域的一种映射。
三、water一词的源域及特点
贾冬梅和蓝纯曾对“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是“water” 与“水”的原型词义,在水的语义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水域、水体及含有水成分的液体这三项拓展语义,其它拓展语义均由这三项进一步拓展而来[3]。由此可见,“water”这一概念的源域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一物质,但由于其基础拓展语义“水域、水体及含有水成分的液体”是其它拓展语义的基础,在此也将其看作 “water”的源域。因此,在本文中,“water”一词的源域为: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域;水体;含有水成分的液体。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存在,因此它的特点如无色、无味、透明以及作为水域水体所具有的动静、深浅、清浊、冷热、能量等都被用来作了丰富的隐喻。下文将从水的这些特点着手,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理解有关“water”的习语。
四、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理解有关water的习语
1.无色无味。习语“bread and water”意为“简单的饮食”,该短语取了水无色无味的特点。bread是西方人最常见的主食,而water是无色无味最基本的饮品,因而合起来用来代指“简单的饮食”。例如I had to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when I was a student.我上大学时只能靠粗茶淡饭过活。类似的还有“milk and water”,指平淡无奇的话、想法等。
2.动静。自然界中的水有动有静,这一特点被用到了语言中来隐喻其它概念。比如用“in smooth water”喻指进展顺利。例如This year things are going better and we are in smooth water今年我们一切顺利,日子过得不错。用“water under the bridge”隐喻已发生的事情无法更改,无需烦恼。例如Last year’s dispute is all water under the bridge now.去年的争论都已是覆水难收了。前者取了水平静的特点,后者取了水流动的特点。
3.深浅。如“in deep water”,对于人这种陆生动物而言,处于深水中即意味着危险、麻烦,因此该短语意为“处于麻烦或困难之中”。例如Having lost her passport,she is now in deep water.她丢了护照身陷困厄。“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也取了水有深度的特点,将头露出水面不要被淹死,指在艰难的情况下维持生存。例如I’m managing to keep my head above water,though I’m not earning much.我尽管收入不多,却能设法维持生活。
4.清浊。水有浊度的不同,清澈见底时水中情形一览无余,浑浊不清时便情况难辨。习语“muddy the waters”, 把水搅浑即意味着把情况弄乱,例如We have made all the arrangements for our trip,so I don't want you to muddy the waters by saying you can't come.我们把旅行的事全安排妥当了,因此我不希望你说不来,把整个计划搞乱了。
5.冷热。水有温度的变化,太冷太热都会给人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be/ get into hot water”指惹来麻烦或羞辱,例如You’ll get into hot water if you take apples from Mr.Scott’s t r e e . 你如果从斯科特先生树上摘苹果会招来麻烦的。而 “pour/ throw cold water on sth”则喻指对某事不热心、使泄气等,例如We must not pour cold water on their enthusiasm.我们不能给他们的热情泼冷水。
6.其他。“water”还有一些习语也是取自水的性质同时也取自语言使用者的身体经验,是二者的结合。如“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齐倒掉,喻指在把不想要或不需要的东西扔掉的同时,也愚蠢地抛弃了有价值的意见、计划等,在去其糟粕的同时,也丢掉了精华。
五、结语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即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种陌生的、抽象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体现无处不在。通过分析有关 “water”的习语发现,这些习语含义都与 “water”的源域概念即水的基本特征及我们的身体经验有关,可通过水的特点及身体经验推测其含义。在英语教学中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来理解习语等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葛建民.邹积会.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184-187.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习语分析与话语分析 篇6
习语 (idiom) 在《朗文英语成语辞典》中被定义为“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 其意义并非等同单个的词义相加”。习语一词语义范围可大可小, 从广义上来说, 它泛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惯用语和特殊表达方式;从狭义上来说, 指英语中长期以来惯用的, 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的词组或短语。习语在英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把习语比作菜肴中的盐、食物中的维生素、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 这些评论都显示出习语是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材料。而话语 (discourse) 可以指言语和语篇, 相对于习语 (idiom) 来讲是一个宏观上的单位。那么, 习语和话语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能否将微观上的习语分析与宏观上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这就是这篇文章尝试探讨的内容。
二、习语与词汇教学
如果能从习语和话语中找出某种有意义的关联, 我们对一个教师、学生和教学大纲设计者最感兴趣的单词问题的理解将会大大加深:为什么语言提供给我们表达同一样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包括字面意思和习语表达, 且在很多种情况下, 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共存的?在教学大纲里和词汇学习过程中, 不管是出现在描述性还是应用性材料中, 这些习语常常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对待和处理。习语往往成了大纲中“打趣”的成分, 但是还没有人说得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习语。这样, 在教师培训手册和其他文献中, 关于习语的一些意见都很模糊, 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书面文本中的习语
教师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特定的语言教学目的, 他们需要尽量找到适合的文本材料。在关于习语的教学问题上,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经常包含习语的叙事材料是关于流传很广的占星术方面的内容。占星术是对将来的一种描述 (如果把叙事按照常规的方法划分, 这就是一种虚构的叙事) 。它是关于读者的叙事, 以作为占星家作者的口气进行讲述和评价。作者处于一种支配地位, 他可能希望告知你、警示你、建议你, 但也不是恐吓或疏远你。而且, 这种占星术必须有足够的一般性, 以使它的描述看起来适用于拥有同一出生特征的所有读者, 而且不能太具体化。一些关于占星术的描述模仿在流行杂志中常出现的话语, 举例如下:
1.Nice aspects to Saturn on 5 and 10November suggest you'll make headway with works or study... (More magazine, 12 November1991:64)
2.You're usually free and easy with your money, but it looks like you're determined to save for something special…People and places you thought too dull to bother with turn out to be a riot. (More magazine, 12 November 1991:64)
3.From early November, you must find ways of your own to overcome obstacles or realize that they're simply not worth worrying about.Let off stream as you need to wind down. (More magazine, 12 November, 1991:64)
4.An unexpected night out with someone close will add some colour to your life this week. (Best magazine, 14 November, 1991)
这些针对个人的流行占星术, 作为一种叙事体裁, 应该是读者和占星家的内心交谈。在这样一个体裁中, 经常出现一些评论读者的性格特征、其他人对读者可能产生的行为以及读者将来可能所处局势的话语。在大部分的流行杂志占星术里 (虽然在英国品位较高的杂志里, 占星术里出现的习语要少得多) , 习语出现的频率要比Stra咬ssler提出的话语交际中每1, 150词出现一次的数字高得多。在一个从以上引用过的材料中随机抽取的300词的样本中, 习语的出现次数不少于13次。这样,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 对于教师来说, 流行杂志占星术里含有异常丰富的关于习语的自然语言原材料, 而且还可以看出, 词汇的分布与体裁和文本类型有绝对的关系。
四、结语
以体裁、语域和文本类型等方面因素作为主要编排原则的话语教学大纲中, 也可以选择一些材料, 特别是习语, 它能在宏观层次的结构中突出显示某些微观语言特征, 反过来, 在对于习语等微观语言现象的研究中, 可以评价话语内容, 了解话语结构等, 从而明确宏观层次上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同时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操作, 避免一种经常出现的分离现象, 即结构和词汇列表处于一边, 而关于文本类型的描述处于另一边。对于语言教师来说, 在话语分析层面上, 可以做的最有用的工作就是获得一种微观和宏观层次的整合。
摘要:习语分析和话语分析, 分别从微观 (词汇语法角度) 和宏观 (言语或语篇角度) 分析了语言现象。本文尝试从习语分析和话语分析中找出二者含义、功能、组织结构上有意义的关联, 以交际中的具体语言为例, 介绍了二者的整合模式。在话语分析层面上, 获得一种微观和宏观层次的整合, 是语言教师可以做的一项有用的工作。
关键词:习语,话语分析,叙事,整合
参考文献
[1]常晨光、戴凡, 《语篇中的英语习语》, 《外语教学》, 2003
[2]李明明, 《英语习语的语篇功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妙趣水果习语赏析 篇7
中文有成语“硕果累累”, 给人以成就感。英语“fruit” (水果) 一词源于拉丁文里的一个动词, 意思是“享受”, 而现代英语中的“fruits”有成果, 收益之意。可见, 中英文化当中“水果”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收获, 是胜利。以下带有fruit的英语习语, 反映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No root, no fruit.无根就无果。
是啊, 不种树, 哪有果, 这是句鼓励人们进取的习语, 正如汉语中“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是一个道理。比起大家常用的“No pains, no gains” (不劳不获) , 这个习语出现在写作中的频率较低, 而且更富有趣味。在写作当中争取分数方法之一就是“亮点”, 当批阅者见到一个不常用的句子出现在文章中, 且用词优美, 语法得当, 自然会给出高分。
As the tree, so the fruit.什么树结什么果。
Like tree, like fruit.有其树, 必有其果。
这两个习语意思相近, 还可以翻译成“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可用于议论文, 或者引出下文使用。
Deeds are fruit, words are leaves.行是果, 语是叶。
这句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特征, 勇于拼搏和付诸实践。英语国家的人崇尚“Do it yourself”, 他们多是行动派, 认为果实来之不易, 果实来自于汗水, 果实不是空话, 果实见之于行动。因此理解掌握这些习语, 对学好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很有帮助, 这样的习语用于写作中, 显得更为地道。
Unprofitable eloquence is like the cypress, which is great and tall, but bears no fruit.柏树不结果, 诡辩没效果。
这句带有“fruit”的习语有告诫的含义, 适用于写作中的总结部分, 生动形象, 令文章更有深度。
二、水果词汇与英语习语
英语中不仅有很多与“fruit”一词相关的习语, 单独的水果词汇派生而出的习语更是将语言装扮得异彩纷呈。以下是一些英语习语中水果词汇的妙用。
(一) Apple (苹果)
英语国家的人对苹果情有独钟, 尤其是美国人, 他们将New York (纽约) 称为The Big Apple (大苹果城) 。美国人爱吃苹果派, 说一个人是地道的美国人, 就可以说He i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描述一个地方非常整洁、井井有条, 可以说Everything here is in apple-pie order.Apple在习语中还有珍贵的意思, 比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表示“掌上明珠”。
(二) Banana (香蕉)
和Apple的待遇不同, Banana在习语中多为反面的词汇, go bananas (become crazy) 指“情绪失控”。这个习语来源于猴子见到香蕉就激动地又喊又叫, 情绪失控, 后来用以形容人狂怒。Eg.She went bananas when she found him cheating.她发现他欺骗时气得要命。
(三) Lemon (柠檬)
在英语习语中, lemon指“劣质商品”, The Market for Lemons柠檬市场 (次品市场) 。习语的来源是lemon是一种酸味水果。在19世纪时, 人们开始用“lemon”来形容那些尖酸 (不友好) 的人, 事过境迁, “lemon”开始用于指任何有缺陷或损坏的东西。Eg.Not until several days later did he find the car he bought was a lemon.几天以后他才发现他买的车是个劣质品。
(四) Peach (桃子)
汉语中我们用“面若桃花”来形容美貌的女子, 在英语中, 也用peach表示“漂亮女子”。peach and cream, 指“完美无缺”, 这个习语源于美国人的习惯, 美国人吃水果喜欢切成块, 然后加上奶油一起吃, 因此派生出这个习语, 也表示“一切都很美好”。Eg.Anny and Lucy fought just now.But everything is peach and cream now.安妮和露西刚才还打架呢, 现在好得不得了。
(五) Orange (桔子)
美国人吃桔子喜欢榨汁, 之后果肉就所剩无几, 因此, squeeze (suck) the orange表示“榨干精华, 吸取脂膏”, 而a squeezed (sucked) orange则表示“被榨干了的人或物”。
orange blossom, 指在欧美人的婚礼上, 新娘佩在身上或捧在手里的白色香橙花, 因而产生了go gathering orange blossom这个习语, 快去寻找香槟花, 意思是男子“物色妻室”, 是不是很生动形象呢?
以上是一些与水果词汇有关的英语习语。这些习语很多源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掌握了这些习语, 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教师可利用习语生动易懂的特点, 在课堂中适当使用英语习语, 例如“每课一习语”, 让学生在理解习语背景的环境下, 更轻松地学习英语,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写作当中正确运用习语, 使文章更加富有文采。
参考文献
[1]何方.英语习语轻松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