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翻译

2024-08-12

英语习语的翻译(共11篇)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1

如何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习语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翻译好英语习语, 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 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一、习语的文化特性

习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习语一般都具有恰当的比喻, 并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的相同, 有的不同, 因而有的习语是同义或近义的, 有的则能明显地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矛盾, 对立的事物和现象, 如, 高与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

英语习语中to eat like a horse和汉语习语中的“食量如牛”, 以及把烟瘾大比做to smoke like a chimney和“烟囱”。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可以用相同的喻体或者对其他文化的形象产生共鸣, 如, cold as ice与“冷若冰霜”, firm as a rock与“坚如磐石”, 以及英语中的to swim like a stone和汉语中的“旱鸭子”, 都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但同时一些形象由于环境的局限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差异, 不能在其他文化中引起共鸣, 如西方航海业发达, 许多习语就带有航海术语, 很难被大陆型文明理解, 这时就需要用变通的手法。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1. 宗教信仰

英美人士大多信奉基督教, 相信上帝, 《圣经》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经典, 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以及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 因人们的喜爱, 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习语的形式流传下来而成了大量习语的源泉。例如:

Judas’kiss犹大之吻 (比喻出卖朋友)

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

2. 文学名著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西方文学名著被人们所欣赏、称赞的同时, 名著中一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经典词语与短语、句子逐渐被定型下来演化成具有特定内涵, 从而可以独立被运用的习语。其中, 以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他英美文学名著居多。例如:

pou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 (莎士比亚《麦克白》)

strange bedfellows同床异梦的人 (莎士比亚《暴风雨》)

3.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们在原始社会中对自然环境、周围世界的混沌与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形成的近乎虚幻的故事情节。同时, 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例如:

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 (源于罗马历史故事)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源于神话传说)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迷 (古希腊神话)

4. 地理环境及日常生活

英国是岛国, 四面环海。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 海在英国文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反映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与海有关的习语。再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大量习语, 它们都是人们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 言简意赅地反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例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进退维谷

at the sea困惑、茫然

feel like out of water不自在、尴尬

a dark horse黑马, 爆出冷门的获胜者

由此可见, 英语习语的来源相当广泛, 包罗万象,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英语习语的翻译时, 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还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丰富联想、形象比喻以及地方色彩等。由此也可以看出, 透过习语的来源进行翻译, 对于我们学习英语习语以及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将一个民族的习语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 其风格的再现、民族特色的保留, 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理解差异的处理, 是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透过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 即习语的渊源与出处, 来认识和学习习语, 是英语习语翻译的关键所在。另外, 习语中还集中体现了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因此, 在翻译习语时, 一定要注意要因材施“译”,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翻译。

1.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的方法。对于那些有明显的西方特色、历史和地方色彩的文章尤应以直译为主, 用这种方法把西方语言移植到汉语中来, 可以丰富译文的语言。在能确切地表达原意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 习语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例如: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2. 代换法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 双方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 遇到这种情况, 译时可直截了当地套用汉语同义习语。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的习语有: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3. 意译法

许多英汉习语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又无相对应的习语代换, 这时就得用意译法, 即不依照原文习语的风格, 而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把原文含义表达出来。You’d better pull up your socks next term.下学期你得加把油。

“pull up your socks”是英语口语, 意译“鼓起劲”, 如直译为“挂起你的袜子”, 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He was left and high and dry.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high and dry”是指船搁浅了, 不可直译。

4. 增补法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很注重以文字的对仗性来兼顾某一表达的意象。所以, 汉语中颇多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 一般上联说“象”, 下联说“意”。例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同样地, 如果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采用这种对联加字的处理方法,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s together.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总之, 翻译是很难的事, 而习语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要想把英语习语翻译得既准确又传神就需要做到, 一方面遵从所有翻译工作者需共同遵守的忠实通顺的原则,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习语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 尽量保持英语习语原有的丰姿。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 尽量避免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种种误解。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2

体育英语中常用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存在于社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体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介绍了体育英语中常用的一些习语,并针对其翻译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樊云 FAN Yu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体育英语 习语 翻译

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探究 篇3

关键词:习语 来源 翻译 探究

一、英语习语的概念

对于英语习语,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英语习语研究》这本大作是骆世平教授编写的。我非常同意骆老对英语习语的定义。对英语习语,骆世平教授认为英语的习语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构成词至少要有两个单词;第二个要素是构成习语的结构要相对固定而且构成习语的词不能轻易更换,否则整个习语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第三个要素是习语的整体意义不是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把习语归纳为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组或短句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实,习语是单词意思都懂但意思不明确或者根本毫不相关的固定词组。对于这个定义,我要补充一点:习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形象的,反映和蕴含民族文化和特点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句。

二、英语习语的由来

英语习语的形成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个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其中包含着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惯等等。习语是經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内涵更为丰富。奈达(Nida)曾说过:文化对习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不认真地研究背景,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习语的由来。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习语作为文化的一种鲜活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于这一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英语国家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其海岸曲折,海岸线长,海港水深,具有优良的航海条件。因此,英语的习语和海有着很深的联系。如cold fish字面意义是“冷鱼”,但这样理解显然不合理,作为俚语,其含义为“冷血的人、冷酷无情的人”。Fish作为大海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就成了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s这个短语,在海上通商兴起的那一段时期,海盗活动猖獗,他们的海盗船常常悬挂假旗号(false colors),光明正大地接近其他商船而不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这个短语表示“假装”和“冒充”的意思。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和生活,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用God Bless You来祈求上帝的保佑,当然,别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时,也会这样说。再如,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心中,上帝是神,是无所不能的。在上帝的面前人们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而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习语恰好能体现这种思想。

(三)《圣经》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更是一部史书。这部书对英语国家的影响不可估量。据有关机构统计,《圣经》作为世界上销量第一的畅销书,已经被翻译为1900多语种,销量超过十亿。这样的一个大部头著作,其影响可见一斑。如at the eleventh hour出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有个阔人想雇几个人到他的园子里去干活,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雇人,雇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夜里很晚了。干完活后付工钱,结果大早上来的和夜里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枚银币,这就使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早知如此,还不如夜里十一点钟来,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从此at the eleventh hour就有了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

(四)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经典的文学人物和故事情节,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习语。如 Girl Friday是“女秘书”的意思。这个意思来源于英国著名作家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因为他是在星期五那天救的,因此,他为这个仆人命名为Friday。这个Friday对于鲁滨逊非常忠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奴仆和秘书”的意思,而Girl Friday的意思即源于此。

(五)民族风俗的影响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一种历史形成,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walk down the aisle这个习语,西方国家的人们基本上都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大都在教堂举行。一般婚礼的开始都是父亲陪着新娘沿着教堂的走道走向神父,因此walk down the aisle “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结婚,出嫁”的意思。

当然,除了以上五大方面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这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综合以上论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仅从习语的定义和来源方面探究,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马山虎,徐国英.浅议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职业时空,2011(4).

作者简介:

马山虎,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届在读翻译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和英语教学。

(责编 潘冰)

英语习语的修辞用法与翻译初探 篇4

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使用习语、谚语等往往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标志。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 如果完全不使用习语就会使文字显得枯燥无味, 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不太自然。研究习语就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习语。

在习语的定义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Cowie认为习语是两个或多个词的组合, 功能上是一个语义单位。Weinreich认为至少包括两个多义的组成部分, 在上下文具有相应的可选择的底层意义的一个特殊用语单位称为习语。我国著名学者李赋宁对习语的界定也有独到的见解, 把习语分为五类。对于习语的研究有很多的层面, 本文试图从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层面进行探索。

二、英语习语的修辞特点

1.Phonetic rhetorics语音修辞

众所周知,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而且口语先于书面语, 人们为了提高口语的表达效果, 创造了一些适于口语表达的修辞方法, 如 Rhyme (押韵) , Onomatopoeia (象声词) , Repetition (重复) 等。我们主要讨论押韵, 其功能在于能够产生一定的语言效果, 听起来比较流畅, 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印象也十分深刻。常见的押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Alliteration (头韵法, 双声) :指的是重复两个或多个词里面的头一个字母, 通常是辅音, 使第一个音节成为重读音节。“押头韵有助于强调语意”, 如neck or nothing铤而走险 (重复了第一个辅音[n]) , rough and ready 粗糙但尚能应用的 (重复了第一个辅音[r]) 。下面的习语也都押头韵:sum and substance要点, part and parcel 核心部分, might and main全力以赴的,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as large as life 与原物一般大小、千真万确, as cool as a cucumber镇定自若。

(2) Homoeoteleuton (尾韵法) :指固定结构里相邻或相近的单词尾音相同或相似。wear and tear 磨损 (头尾两个单词的尾音都是发的音) , by hook and crook尾韵发在上。以下的习语也都使用了尾韵法: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知, 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凡事难于十拿九稳。

(3) Assonance (元音叠韵习语) :这种语音修辞法指的是重复相似的元音, 但辅音不一定要跟着重复, 也被称之为“邻近单词里发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如E.g.kin and kith亲属 (重复元音[i]) , hit or miss不管成功与否、漫无目的地 , 这种元音重复有时可以是多个单词。 as snug as a bug in a rug 非常舒适 (三个单词重复元音) 。有的习语中会有不同的元音分别重复, 如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gained省一文等于挣一文 (其中不仅两个单词完全重复, 还分别在saved 和 gained 里重复元音) 。

2.Lexical rhetorics词汇修辞

词汇修辞也是习语修辞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结构上的修辞主要以重复为主。按一般常规语言要避免重复,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重复结构的使用却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 它能使结构更加清晰, 语义更加明朗。习语中的词汇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 Repetition (完全重复) :

指的是同一个词语在表达时重复使用, 与汉语不同的是, 其结构特点是英语习语的完全重复的两个词中间要用连词连接, 其语义特点是递进关系, 后一个词进一步强调前一个词, 起到语义增强的作用。E.g.little by little, hand in hand, from time to time, face to face, shoulder to shoulder, neck and neck, round and round, through and through.

(2) Reiteration (同义词重复) :

指的是重复的两个不同的单词, 但是语义上相近或相似, 此类词汇修辞既避免了完全单词的重复, 从而在语义上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E.g.push and shove, first and foremost, odds and ends, ways and means, hustle and bustle, rags and latters, by leaps and bounds.

(3) Juxtaposition (反义词叠用) :

英语习语的另一个词汇修辞特征是反义词叠用, 这种修辞特征往往会增强表达的效果, 精确语义表达的范围, 使习语表达更加形象逼真, 语气上要比单个用词强许多。E.g.here and there (stronger than everywhere) , up and down, high and low, back and forth, from start and finish, hit and run.

3.Textual figures of speech (篇章修辞格)

英语习语之所以非常形象、简洁, 适应为它们体现或再现的形象。大部分的英语习语都寓意深刻, 其中部分原因是修辞的应用。但是通过修辞格的应用使习语表达更加传神, 使读者和听者容易理解。

(1) Simile (明喻) :

指在表达的过程中, 明显把某一事物比做另一事物, 含有汉语的“像”、“如”的意思。明喻习语常用as或like 连接绝大部分的明喻习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如:as mute as fish, as graceful as swan, as pale as ashes, 此类习语直接把人或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 其比喻意需要读者自己凭常识理解。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明确习语都一目了然, 如as cool as cucumber (非常冷静) , look like what the cat's brought in (不修边幅) , 如果不看汉语注解就会不知所云。还有些明喻习语带有典故, 要掌握其意思, 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也很重要。如As poor as Lazarus (一贫如洗) 。

(2) Metaphor (隐喻) :

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含蓄比较, 从一种事物认知到另一种事物”。总之隐喻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 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隐喻可以使人们的表达更具形象性、意向性或趣味性, 具有增加表达精确性的功能。在一些习语中动物被隐喻成人, 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有些无生命的事物隐喻成人, 如new broom新上任的官员; 一个事物被隐喻成另一事物, 如bed of dust坟墓。表示行动状态的词语隐喻成某些抽象的行为, 如sit on the fence采取公正态度。隐喻习语不像明喻那么透明, 但许多这类习语可结合常识进行联想分析意义。

(3) Metonymy (转喻) :

指的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个有重要联系的事物。In the cradle在孩提时代, 转喻里的词cradle与childhood原属迥然不同的两个事物, 只是由于二者总是处于一种同现关系 (co-occurrence) , 因此产生“邻接联想”:live by one's pen靠写作为生, make up a purse攒钱。

(4) Synecdoche (提喻, 借代) :

指以局部代表全部, 或以全部喻指部分。以下是采用一些提喻修辞手法的习语:save one's skin (用具体的skin代表抽象的生命) ,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用具体的head代表抽象的智慧) , not a living sole (用抽象的灵魂代替具体的人) 。

(5) Personification (拟人) :

指把人的特征和能力赋予无生命的物体、动物、抽象概念和事件, 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成功和失败的关系被拟为母子关系, 更加形象地体现出两者相依存的关系) ,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同样无生命动词actions也被赋予了生命) 。

(6) Euphemism (委婉语) :

在所有文化中, 人们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想避免直接提到它, 要提到某种概念或事物, 就用另一个听起来比较委婉的词语来替代。如 the call of the nature (上厕所) , a big cheese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 。 英语习语表示死的委婉语有: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pass away, breathe ones last,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etc.

(7) Hyperbole (夸张) :

指为了启发听者和读者的想象力, 或者为了加强说话的分量, 用夸大事实的词语, 以求给听者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ry one's eyes out哭得十分伤心,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s紧张或吓得要命, beat one's brains费劲脑筋。

三、总结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也蕴涵各种修辞手法。习语的修辞与文章的修辞不同之处在于:篇章的修辞比较灵活, 人们可以根据交际情形的需要随时变更修辞手法, 应用比较灵活;而习语中的修辞则比较固定, 是约定俗成的。根据Nida的“equivalence theory” (等值翻译理论) , 当我们对英语习语进行汉译时, 在翻译出其字面意义的同时, 其修辞格所体现出来的语气和风格也应该等效地翻译出韵味, 这样可以给人深刻印象, 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邓炎昌, 刘闰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潘耀泉.英语习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6]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与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2) .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5

关键词:汉语习语;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07—02

前言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生活哲理的荟萃,是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其内涵丰富,形式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汉语习语在广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类别繁多,民族特色突出,正因为如此,汉语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要将其翻译成我们并非母语般熟练的英语来说更是艰难复杂。

一、汉语习语的特点

汉语的习语也称熟语。《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对熟语是这样定义的:熟语是固定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不能按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其特点总结如下:

1.结构特点。汉语习语在结构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1)前后押韵。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2)词语重叠。如,糊里糊涂;风餐露宿等。(3)相互对衬。如,狼吞虎咽;路途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等。

2.语言特点。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它有以下三个语言特点,即:(1)意义独立。如,汉语习语“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暴露缺点”等。(2)突破语法。如,“胡说八道”中的“八道”;“装蒜”、“吃不开”、“蹩脚”等都无法按字面推理。(3)自體完整。如,在汉语习语中可说“雪中送炭”,但不能说“雪里送煤”或“雪里赠煤”;“乱七八糟”不可改为“乱六七糟”等。

二、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1.直译。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因为有的汉语习语在英语中有与其相对应的习语,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忠实原文内容,抓住内容和喻意这一重要方面,摆脱原文结构束缚,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1)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let Yushan know!

“有个三长两短”比喻可能发生意外的不幸事件,保留其喻意,译为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即可。

(2)队员们十分清楚锦标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nament, all the players pulled their socks up.

“摩拳擦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鼓起劲儿,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在这里意译为“to pull one’s socks up”,不仅抓住了内容喻意,也表达出了原意。因为英语习语“to pull one's socks up”字面意思为“挽起你的袜子”,其实际意义为“鼓起劲儿”,和汉语“精神振奋、摩拳擦掌”是一个意思。

3.直译和意译兼用。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又兼用意译,使译句保持原句的比喻形象再现原文的风格,又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再现原文的内容。

例,(1)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Wang Mian travelled day after day past large posting stations and small, till he came to the city of Jinan.

汉语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 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直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其内在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4.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通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和shed a crocdile tears,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现举例如下:

例,(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两句成语的寓意和构词上相似,所以借用英语to burn one’s boats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我没有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充耳不闻。

I did’t expect hime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

“充耳不闻”,这里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turn a deaf ear to 来表达,也很妥帖。

5.节译。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通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例,(1)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o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这两者之意,无需既译“吁”又译“叹”。

(2)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他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devils, how would a decent fellow like him hve taken to smoking opium?

“鬼使”和“神差”两者意思重叠,所以只译做the influence of devils就够了。

下列习语也可用节译法,例如,愁眉苦脸gloomy face,不学无术uneducated,断子绝孙die sonless等。

6.直译加注。加注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从而既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原文意义或内容很好的传递给译文读者。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常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以避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例,(1)班門弄斧

Show off one's ef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首先在译文中增译了show off one’s efficiency,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又加注了理解该成语所需的文化背景信息,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这样的处理方法既简洁明快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This Sima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 Zhao trick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Sima Zhao trick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nim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结束语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的翻译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但要达到“基本相同”,就要对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习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内涵、喻意有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处理,正确翻译,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Toward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159.

[2]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4]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145.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 篇6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1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都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 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 (刘宓庆, 1999) 。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成功的翻译是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有机结合。

2 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它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 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比喻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点, 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的发展和变化, 体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英语语言丰富多彩, 其习语更是浩瀚纷繁, 展示了多面、炫彩的英国文化。

2.1 社会历史发展与英语习语

习语是在漫长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中逐步沉淀形成的语言的精华。习语像一面镜子, 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都在在习语中有所反映。例如, 从许多与“罗马”有关的谚语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 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 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 留下了诸如 rain cats and dogs 这一来自北欧神话的习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在习语中留下印迹, 例如, pan out (淘出来) , 源自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block-buster (了不起的人或事物) , 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意为“能摧毁整个街区的巨型炸弹”。

2.2 地理环境

世界上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 并通过不断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英国是一个岛国, 其航海业、捕鱼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 因此, 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与这些行业有关的习语。例如, 像big fish (大亨) , dull fish (枯燥无味的人) 等与鱼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就畜牧业而言, 仅牧羊业中与羊毛有关的习语就有许多:lose one's wool (发怒, 生气) , all wool and a yard wide (心地善良) 等。另外, 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地带, 多变的气候对英语习语的形成影响很大, 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 如for a rainy day (未雨绸缪) , as right as rain (十分健康或正常) 等。

2.3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数字民俗、姓名民俗在习语中都有所反映, 例如, 从earn one's bread (赚钱糊口) , bread winner (养家糊口的人) , 可以看出英美人的“面包文化”;a baker's dozen, 表示数字十三, 反映了英语国家以十三为不吉利数字的迷信;英语中含有Jack的习语非常多, 例如a Jack in office (自命不凡的小官吏) , a Jack of both sides (骑墙派) , 说明Jack这一名字在英语国家的通俗性。

2.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基督教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的经典, 其中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 形成了大量的英语习语, 例如,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 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第8节: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求你保护我, 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 。再如, clean hands (廉洁、清白) , 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7章第9节: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sha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 (双手干净的人会越来越有力) 。可见, 《圣经》是英语习语的宝库, 对英语语言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对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很长时间以来, 翻译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即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的“归化”法。“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Lawrence Venud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译”和“直译”, 在于前者更加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 而后者只是侧重于语言层面的问题。异化要求译者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特点, 译文应尽力靠近原文作者, 保持异国情调。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尽力靠近读者, 采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强调行文流畅。

Venudi本人是异化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认为译者应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 (Eugene Nida) , 他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简言之, 归化与异化的冲突实质上是翻译过程中到底是侧重于文化特性的保留还是侧重于文化特性的诠释问题。

4 习语的翻译

4.1 异化译法

鉴于习语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内涵,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 对于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文表达方式, 采用文化特征保留法, 使译文能够体现英语国家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因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翻译的真正目的所在。异化是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从这个意义上讲,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比如, 如果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翻译成“一贫如洗”, 虽然浅显易懂, 但却造成了文化内涵的缺失, 而译成“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 从中可以领略到西方的教堂文化。因为教堂是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这里不会有吃的东西, 所以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东西, 根本是枉费心机。再如将drink like a fish译为“像鱼儿那样喝水”, 读者既能理解该句的原意, 又能巧妙地把英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 让广大读者了解英国地理文化背景。

4.2 归化译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当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完全陌生, 如果坚持采用异化法,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就会使读者和译者难以达成“默契”, 使译文失去可读性, 不仅不能传递异国风味, 还甚至使读者产生误解。这时, 我们需要采用以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的归化翻译法。例如, 如果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这个习语译成“让猫钻出口袋”, 读者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完全不能了解它所隐含的意思。其实, 这条习语现在常用义是它的比喻义“泄露秘密, 说漏了嘴”。再如, 如果将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译成“宁当狗头, 不当狮尾”, 读者也能理解它的意思, 但不如译成“宁为鸡首, 不为牛后”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可见, 必要时的归化处理, 既传达了原文要表达的意义, 译文本身也显得很畅达。

4.3 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当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使得在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与另一种语言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 采用异化法使译文既不能准确传达原意又不能被理解, 而绝对的“本土化”又不能展现源语言的语言和民族特色, 使翻译的目的无法实现, 我们需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将a bull in a china shop译成“公牛闯进瓷器店”, 读者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而译成“肆意捣乱”, 又不能传递它的内涵, 所以不妨译为“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 ”。再如, 把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翻译成“一斧一斧砍下来, 橡树再大也砍倒——滴水穿石。”先用异化法对习语从字面上翻译, 然后再用归化法用适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揭示其涵义, 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A, Lefevere.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Pinker, 1990.

[2]Lotman, J.&Uspensky, B.A.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M].New York History, 1978.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习语也称作惯用语,是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语言形式也属于习语的范畴。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文化载体,习语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特色,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习俗等文化背景,而这些文化差异直接制约着语言的翻译。就翻译而言,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固然值得关注和研究,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更是不可忽视的。英语习语(idiom)不同于一般的英语语言,要求我们在理解和翻译习语时必须对其文化背景有比较准确而全面的了解。

1 英汉文化的差异对习语表达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它包括文学、教育、科学、思想、观念、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的反映。因此,英汉两种文化所表现的差异性会对彼此的习语表达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来加以阐述。

1.1 地理环境

英国是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人民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水上交通是其命脉,自古英国的渔业和航运业就十分发达,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大多与海洋有关,与之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pour oil on the troubled waters(平息风波),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遭灭顶),draw water to one’s mill(有利皆图),water off a duck’s back(不起作用),by water or by sea(乘船),take the labouring oar(担任最繁重的工作),all at sea(不知所措),jump ship(短暂相遇的人),a bad sailor(容易晕船的人)。这类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有许多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习语。而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是土地,因而出现“挥金如土”、“土生土长”、“土崩瓦解”等表述就不足为奇了。

1.2 生产生活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也历史悠久。英国虽然国土面积不是很大,但大部分是肥沃的平原和高原,其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得也很早。但不同的是:过去中国人的主要谷类作物是稻子、玉米,而英国人等的主要谷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中国人主要吃大米,而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因而“面包”一词在英语习语中留下了诸多身影。如:bread and water(简单的饮食/粗茶淡饭),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做好事不图回报),one’s daily bread(每日的粮食/生计),bread and butter(生计/谋生之道),beg one’s bread(讨饭行乞),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砸某人的饭碗)。而汉语中却是“鱼米之乡”、“米珠薪桂”。

1.3 风俗习惯

英汉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相去甚远。above the salt和below the salt这两个习语源于旧时西方宴会上的习俗。那时盐被视为珍品。离盐罐近的,即坐在盐罐上首的常常是尊贵的客人(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则安排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为下席(below the salt)。to eat salt with sb(在某人处做客)也源于此。这一点对遵循“对门为上,两边为偏”、“男左女右”、“左为尊,右为次”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到的。对于狗这种动物,英汉民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象“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是宠物,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出头之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龙”的命运却不同,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中国人也自诩为“龙的传人”,因而就有了“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藏龙卧虎”之说。而龙在英语中却指凶恶的人,尤指悍妇。因而“望子成龙”英译时绝不可译出“龙”的形象。再有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的英国,剑客是很有名的,因而就有用throw down the gauntlet和pick up the gauntlet(“脱掉”和“捡起”击剑者所戴的宽口大手套)来表示“挑战”和“应战”的习语。而这种习俗是汉文化中所没有的。

1.4 宗教信仰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受佛教影响,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说法。而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相信有“天堂”和“地狱”,相关的习语如an act of God(天灾),a hell of(非常),for the hel of it(仅为取乐),for God’s/Heaven’s sake(看在上帝的面上),the heavens opened(大雨倾盆)等。

1.5 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围魏救赵”、“滥竽充数”、“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o eat no fish(忠诚),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a promised land(幸福之地/光明前景),halcyon days(太平时代/繁荣时期),Tower of Babel(语言混乱,喧哗嘈杂),a Midas touch(发财),loaves and fishes(个人私利)等。

在英语中,有的习语源自文学作品。其表现形式一是原封未动的摘引,二是节缩而成。

(1)the 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无法控制的局面”(源于The Arabian Nights《天方夜谭》中的一则故事Fisherman and the Genie《渔夫与妖魔》)

(2)Open Sesame“通行证/敲门砖”(源于《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Ali Baba打开宝藏密室大门的口令)

(3)Achilles’heel“致命弱点”(Achilles是希腊诗人Homer所写的史诗Iliad中的主人公,他的脚后跟未沾圣水,遂成致命弱点)

(4)sour grapes“酸葡萄”(源自《伊索寓言》中The Fox and the Grapes。狐狸因吃不到熟透的葡萄,而只能垂涎三尺地望着葡萄说“The grapes are sour and not at all fit my eating”。由此句演变来的sour grapes,指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

2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语习语包含了独特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有些在汉语中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习语表达,有些在汉语中只能找到含义相似或相近的表达,有些在汉文化中根本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与可以借用的表达方式。英汉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两种语言翻译的难点。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等背景知识,并借助英语修养、汉语功底、文化语境等语言知识的帮助,透彻深刻地理解原文,然后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切不可望文生义。脱离了文化背景进行翻译,只会导致失误或贻笑大方。英语习语的汉译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2.1 直译法

直译就是忠实原文,照字面翻译,不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有些英语习语喻义自明,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这是两种文化共性的反映。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s sly as a fox(象狐狸一样狡猾),the cold war(冷战),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纪录),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paper tiger(纸老虎)等。而有些习语的形象或表达方式对汉语读者而言较生疏,但通过直译法移植到汉语中来,可以丰富汉译文语言。如sour grapes(酸葡萄),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an olive branch(橄榄枝),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英汉习语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或相似,真正含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如eat one’s words不是“食言”,而是admit that what one said was wrong“收回前言,承认说错”;move heaven and earth不是“翻天覆地”,而是do everything one possibly can in order to achieve sth“全力以赴;竭尽全力”;而gild the lily(try to improve what is already satisfactor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和“锦上添花”这两个习语意思正好相反。

2.2 套译法

英汉两种文化中有些习语虽然形象意义或字面意义有差距,但它们的真正含义相同或相似,这时多采用套译法,即用汉语中与英文含义相似或相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原文的意思。例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滑),kl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the apple of sb’s eye(掌上明珠),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等。

但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意思不同,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way,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痛快地笑),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

2.3 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有些习语源于典故或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有些习语的真正含义要由上下文来决定。当用前两种译法不能正确表达原文意思,或出现“貌合神离”现象时,就要采用舍弃原文形象和字面意义,力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意译法了。例如:

(1)The record of waste and mismanagement is seen by some lawmakers as the Pentagon’s Achilles’heel.(有些国会议员认为浪费与管理不当事美国国防部的致命弱点。)

此句中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里斯的脚后跟”,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致命弱点”更恰当。

(2)She and I are in the same boat:we both failed the exam(我和她一样,考试都没及格。)

此句中in the same boat不是“同舟共济”之意,而是“处于同样(通常指不幸的)境地。

类似的例子还有: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go Dutch(均摊费用),once in a blue moon(难得一见;千载难逢),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to eat no fish(忠诚),child’s play(小事一桩)等。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也是翻译的难点。要想翻译好它们,除了要有过硬的英汉语言基本功外,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平时要严谨治学,多阅读、多积累。遇到英语习语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使其翻译做到既忠实原文,又生动传神。

参考文献

[1]雍涛.浅析英语习语的特征及翻译[J].网络财富,2010(4).

[2]谢巧静.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翻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叶铭.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李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韩其顺.理解与表达[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7]王天润.英语习语的翻译不可望文生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8

1 汉英习语中的“貌合神离”现象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语言交流跨越了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 那么其间的语言差异性是交流的一个重要障碍。此类障碍会挫败英语学习者的热情。由于习语是文化的一种产物, 它是文化的一种镜像, 因此他们不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习语中蕴含的意义是非常宝贵的。对习语理解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跨文化的交流情况。

我们通常做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有双语专业知识, 还应该了解第二习得语的背景文化, 因为很多知识是来源于文化的, 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1.1 关于“貌合神离”

译文: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如果从词义上讲可以译为:“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这个译文正确吗?经过调查研究了解, 这个谚语仅仅说明了一个事实、态度和看法。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见谚语只是用来说明一个事实态度和看法的:一点点小的差异就是差异,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差距也会和预定结果有着千里的差距。我们且看《英汉大词典》里面的翻译: (1) 错误再小;总旧是错误; (2) 死里逃生总是生。汉语的俗语为“开始之时略微有一点差错, 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都是在强调不能有一点的差错。

1.2 关于“貌合神离”

To give somebody rope to hang himself.

这个英语表达方式表示“自作自受”, 而不能想当然地译为“给某人绳子让他上吊”。单词“hang”的汉语意义是上吊, “give one enough rope to hang oneself”依据字面意思解释是给某人够长的绳子让他去上吊, 也就是促使某人自取灭亡。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是取自他们现实的象征意义, 如:

Let’s give him enough rope to hang himself this time.

译:甭管他, 让他自作自受吧。

1.3 典故中的“貌合神离”

“怒发冲冠”与“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似乎“怒发冲冠”与“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意义相同。其实, 二者的含义差别甚大:前者源自“完璧归赵”的故事, 形容“愤怒至极”的样子;后者则来源自英国1825年一名盗马贼被拉上绞刑架时恐惧万分的形象, 意为“毛骨悚然”。

2 汉英习语中的“貌离神合”现象

有的英汉习虽源自不一样的文化故事, 但是要讲明的道理却是差不多的。如《庄子.齐物论》的“朝三暮四”与《伊索寓言.人与山林小神》的“blow hot and cold”, 《圣经.新约》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对牛弹琴”等, 形式不同, 出处迥异, 但其意义却是相似的。再如英汉中有不同喻体, 却喻义相同的有如“as timid as a hare”, “to talk horse”, “like a drowned rat”和“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 re”与“胆小如鼠”、“吹牛”、“落汤鸡”、“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有相似的意义。所以在翻译时, 应该遵守当地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我们的译文要符合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原则, 应该采取归化翻译原则, 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语义相同的效果或者有相似的文化结果的成语。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可以译为“说曹操, 曹操到”;而“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在汉语里面“情人眼里出西施”与之对应。在做翻译的时候要尽量找到相对应的英语习语, 使译文的意义贴切语言文化, 更加生动简洁。

3 汉英习语中的“貌合神合”现象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 但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 都会有着一定的共性。社会发展相似人类的思维也有着某种共同之处的。只要我们找到了这种共性就能找到汉语和英语的相似之处, 这样学习起来困难就会小很多的。

“You must not mention it”said WuYung.“There is a saying, walls have ears, and outside the window is there not a man?“This plan must be kept between you and me only.”

译:休得再提。常言道‘隔墙须有耳, 窗外岂无人。

“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在形式和词语的意义上都比较相似。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凯瑟琳在位的时候, 有一堵特殊的墙呈现在卢浮宫之中。这座墙隔音效果不好, 通过这种窃听的方式女王获取了很多重要的信息。“walls have ears”就是由这个典故得来的。汉语的“隔墙有耳”源自《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 伏寇在侧。”“墙有耳者, 微谋外泄之谓也。”如此看来, 两者的意义是完全对应的。

4 结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9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熟悉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有生机的组成部分就是习语。英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汇聚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情和历史。

广义上的习语主要包含成语、谚语、俗语和俚语等几大类型。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习语翻译问题。因为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英语习语到汉语的时候。首先要正确体会和理解习语的真正含义,其次要尽量运用正确的翻译技巧来准确地传达原习语包含的真实意义。由此,我们可知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翻译,更是文化内涵的翻译。因此,只有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使其互译准确、畅通。

二、文化差异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的表达方式便产生了差异。如将自然风景及物体用于习语时,该习语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如汉语习语“不知庐山真面目”中的“庐山”就是特定地域的事物,它表示当事人身处在其中,看不清事物的真实本质。一个对中国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从字面上是很难体会到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同样,英语中许多反映地域特色的习语中国读者也无法从字面去理解它们的意义。如“to shoot Niagara”(孤注一掷)、“tosend out to Coventry”(与某人断交).再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有许多与水和船有关的习语,如“tokeep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英语中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却是“挥金如土”。因为在中国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是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充分注意其文化性。

三、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 .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宗教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英语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如英语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13”这一数字,因为基督教文化中的出卖耶稣的犹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个人。许多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如“God helps those whohlep themselves”。汉文化深受佛教的影响,并形成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

2.自然环境上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也反映于英语习语之中,如英国是海洋国家,就产生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谚语;关于多雨多雾的英语习语非常多,长期发展中形成许多农谚,如竹篮打水一场空,骨瘦如柴,人勤地不懒,滚石不生苔,槁木死灰,众人拾材火焰高等。

3.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英语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反映了两个民族的认识差异和喜好,这与英语文化中的猫头鹰形象有着密切联系,在英语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聪明的象征,英语卡通中猫头鹰常以德高望重、举止文雅的老学究形象出现,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是公正、智慧的裁判;但在汉文化中猫头鹰是厄运、灾难的象征,人们不愿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四、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1.文化完全一致的情况。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heart to heart心心相印 ;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不达;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

2.文化部分一致的情况。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可以紧抓一致的部分,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烫手的山芋 ;drink like a fish牛饮根据英美语言文化,“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drink like a fish”是表示像鱼一样喝水,这充分体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

3.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的情况。对于文化空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以读者的需要为准。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出现冲突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字对译,误导读者。一般而言,原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清楚易懂的可以直译,反之则用意译,有必要时加以说明。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hnd god),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gli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的意思相近,其实相差很远。此英文谚语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应该译为“画蛇添足”。

五、通过习语翻译促进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差异必然要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因此,只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是片面的。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习语丰富的文化底蕴,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注意其蕴含意义的传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多方面的。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也正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法(CBI)”所倡导和推崇的。这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将课堂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

摘要:英语习语的跨文化翻译是个难题。因其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文章分析了文化差异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阐明了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同时研究了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并在此提出了通过习语翻译促进文化教学这一观点。

浅谈习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篇10

【关键词】习语;翻译;特点;原则;方法

【Abstract】Idioms are the unique, fixed expression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ing. It carri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Idioms ethnic and cultural factors bring about som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of idioms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ts principles.

【Key words】Idiom,translation,characteristic,principle,method.

1.习语的概念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是长期沿袭提炼出来的定型词组成或短句,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种修辞的集中表现,是语言的精髓。

2.习语的特点

习语具有固定的结构,不能随意拆分、替换等。 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与字面意思之间往往有些差异。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历史典故。

3.习语的翻译原则

3.1重视习语的历史背景

习语都有其历史文化背景。要翻译好习语,了解掌握历史背景和当时的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与人们说的“学诗的功夫在于诗外”是一个道理。因为许多习语的含义是来自历史掌故或一些与文学有关知识,也有一些来自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单从字面上不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必须弄清它们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用法,这种现象在英、汉习语中都屡见不鲜。

3.2重视习语的比较对照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比较翻译是翻译理论基础之一。翻译时,将英、汉表示法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具有双重意义:可获得源语言和目标语转换中对应的信息,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转换契合或平行模式,其中有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和双方有大体相同形象比喻两种情况。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又也可获得非对应信息,使译者着力于寻求各种有效的翻译途径。

3.3重视习语的形神并举

形似与神似各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它们的重要性是并行不悖的,应遵循神形兼顾的原则,不可重其一而轻其二。我们应该将形似作为翻译的基础,神似作为翻译的体现,使译文既“达意”又“传神”。

3.4重视习语的分析理解

翻译习语不需对其句型句式和句子划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关键在对原文材料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理解,探明原文的内容实质,剖析语言的疑难问题,由表及里,透形析义。如:食言(go back on ones word),不译作eat ones words,因为它的意思是“不履行诺言”。

4.习语的翻译方法

4.1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如: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cold war(冷战);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The 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Charles got up to make his first speech with his heart in his mouth .这个例句中 “With his heart in his mouth” 这个习语意思是“情绪十分紧张”。如直译为“心都跳到口里”,会使读者也同时感受到那种令人紧张得快要窒息的感觉。因此,译文是:查理站起来发表第一次演说,心都跳到口里,紧张极了。

由此可见,使用直译法,既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保存了原文的风格,又使译文通俗易懂,具有新鲜感。

4.2意译法

意译是指在翻译时不拘泥于源语言的形式,在正确表达源语言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可以有限的自由翻译的方法。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迥异使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下列情况下,习语不适宜直译,而需用意译翻译法。

4.2.1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习语中的术语或典故不为另一种语言所熟悉习。

如 be left high and dry(船只搁浅)即陷于困境。

4.2.2由于民族文化传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例如,在英语习语中有这样一个习语, “dog eat dog” 如果不了然其义,而直译为“狗咬狗”便错了。在汉语中,“狗咬狗”是指“卑鄙无耻的人间进行的争斗”。而在英语中,这个习语指的是“残酷无情的斗争”。

4.2.3 在习语中,有些因长期的反复沿用,其原来的形象性已经丧失,即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其喻义没有密切联系,其应用的比喻法已不为人知。人们使用这类习语不过是习惯而已。如cool as a cucumber(极为冷静)。

4.3借用法

在英、汉习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习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且形象也类似。翻译这类习语时,不妨互相借用。这样便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用直译法有困难,用意译法又丧失其形象性的问题。如:burn the midnight oil(开夜车),汉语指“在夜间加班干活”,英美则用 “burn the midnight oil” 来表达这一概念。又如“抓小辫子”,汉语是“抓住别人的把柄”。如直译外国读者不懂;如意译,又失去形象特色。在英语习语中恰好有 “get sb. by the short hairs”用这一习语来译“抓小辫子”便十分贴切。

4.4 注释法

有些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若直译,则难于理解;意译,又不能保持源语言特色,那么加注释则是一个好的方法。如Achilles hel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致命弱点)

习语的翻译非常复杂,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准确地翻译习语。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还应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灵活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秦秀白. 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11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各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习语, 这些习语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通常来说, 习语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译者要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现象, 具有跨文化意识, 在目标语中要完整反映出源语语言中习语的意象、比喻、修辞, 从而使习语不失其应有的色彩。因此, 如何准确地表达源语语言中习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是习语翻译的关键所在。

一、习语的来源

习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言简意赅, 朗朗上口。中国的大部分习语都来源于民间, 因此, 在翻译习语之前, 译者要先熟悉普通大众的语言, 思想丰富幽默, 意义精辟。

Smith曾经说过, 习语源自人民群众, 源自于最普通的职业。许多英语习语就是产生在工厂里, 农场上, 甚至是厨房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水手、猎人、农民、工人或是家庭主妇。这些人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生动俏皮的词语, 而这些词语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 沉淀下来, 成为现代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语。

二、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语言、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种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与文化水乳交融。Lotman认为, 任何语言都扎根于某种文化之中。习语就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具有明显的意义、隐喻、民族和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的差异

地理位置也会反映在社会文化上。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因此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其文化强调的是理智的思考, 注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统一, 崇尚武力征服, 统治世界。在下列习语中就可窥见一斑:“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 ;“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 自主)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weather the storm” (安然度过了风暴) ;“know the rope” (熟悉内幕) 。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们对土地有着无比的热爱, 所以有着无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 如“五谷丰登”, “瓜熟蒂落”, “良莠不齐”, “揠苗助长”, “春华秋实”, “根深蒂固”, “沧海桑田”,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2. 宗教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和意识, 每一个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西方人信仰基督教, 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成语应运而生, 如“olive branch”橄榄枝 (和平的象征) , “scapegoat”替罪羊 (代人受过的人) ,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 所以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 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立地成佛”。

3. 生活习俗的差异

东西方人对动植物的喜好也截然不同。众所周知, 中国人的图腾是龙, 是龙的传人。龙是神圣的, 绝对权力的化身。关于龙的习语数不胜数, 如“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 “龙争虎斗”, “群龙无首”, “龙盘虎踞”。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一个残忍邪恶的怪物。在英国早期的文学作品《贝奥武夫》 (B e o w u l f) 中的怪物就是身披鳞片的“龙”。

在汉语中,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是品格高洁的象征, 如“雨后春笋”, “松鹤延年”, “胸有成竹”, “梅妻鹤子”, “罄竹难书”, “踏雪寻梅”。而英国人喜欢玫瑰, 如:“the Wars of the Roses” (红白玫瑰之战) , “roses all the way” (“凡事顺利”) 。

4. 历史典故

中国的习语或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故事、语言、神话, 如“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

而英语的习语多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如希腊神话中的“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 ;《荷马史诗》中的“Achilles Heel” (唯一的致命弱点) 。

三、英语习语的翻译

翻译英语习语首先要了解其意义、文化特色, 再运用正确的译法, 选择正确的汉语将原意表达出来。一般说来,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直译加注、释义、直译与释义合用。

1. 直译

如果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就采用直译法, 这样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 还能体现原文中的表现手法和异国文化。“black market” (黑市) ;“die-hard” (死硬派) ;“doublefaced” (两面派的) ;“fellow traveler” (同路人)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

2. 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是对文化信息的补充和解释, 从而传达习语固有的文化内涵。注释可长可短, 既可以采取文中注释, 也可以采取脚注的方式, 视情况而定。

3. 释义

在直译或加注无法翻译原文习语的情况下, 采用释义法, 摒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 只保留其意义。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译为“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4. 直译与释义结合

直译与释义结合可以用来处理那些部分可以直译, 另一部分不能直译的习语。如I didn’t tell George when he came home.He’d have his head off. (乔治回家时我没告诉他, 否则, 他会笑掉大牙的) 。

翻译英语习语除了运用好以上技巧之外, 还要注意切勿望文生义, 滥用归化的译法。有些英语习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译法, 怎样翻译好还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处理, 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华先发, 邵毅.新编大学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海静.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 (3)

[3]罗德.霍顿.Translation skill[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两票管理下一篇:房地产市场营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