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共2篇)
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篇1
一、有关饮食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饮食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行为,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语言和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影响。饮食中的食物语汇在习语中无处不在,或者说,习语中记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着不单单靠食物。)受其影响,西方的很多谚语皆由此衍生而出。如,The mouth is the executioner and the doctor of the body.(食物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Diseases enter by mouth(病从口入。)。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英语国家最重要的食物为面包。面包和黄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此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在这些习语中,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谋生之道、饭碗、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内涵。如:one’s daily bread(饭碗,生计),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beg one’s bread(乞讨),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不劳而食),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等。中国是农耕国家,汉族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相关的习语有“吃白饭”,“饥不择食”,“画饼充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相当于英语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无材料难办事),“生米做成熟饭”相当于英语的“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汉语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于汉语“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意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劳动者不得食。
二、有关蔬菜和调味品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英语中有许多借用如蔬菜、调味品等小物品为喻体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如《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调味、杀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种功用,因此人们将它用来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动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会中坚分子。类似的习语还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半信半疑;而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烹调注重味道,讲究色香味俱全。有关饮食的成语谚语丰富多彩,如“众口难调”、“添油加醋”、“鸡毛蒜皮”、“色香味形”、“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食不甘味”等。
三、有关住所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西方主要以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为主导。西方人提到“家”用的是这样的谚语: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家是心之所系之处。);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行遍天下路,还是在家好。);Men make houses;women make home.(有男可建房,无妇不成家。);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讧难维系。)。对于西方人,“家”的内涵意义是与“爱”、“和睦”、“建造”分不开的。家是由墙、窗户和屋顶组成的。与之相关的习语有: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within these four walls(私下地);drive sb.to the wall(使某人走投无路);put all one’s goods in the window(毫无保留地炫耀自己);bring the roof down(弄塌屋顶);under sb’s roof(寄人篱下);A man may love his house well without riding on the ridge.(有屋尽可自欣赏,无需骑到屋脊上。)。中国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导,中国人世世代代视故土为尊,不喜欢游牧漂泊,有许多成语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思想,如“熟土可依”、“远土不亲”、“家人思聚”、“四世同堂”、“背井离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故乡永远是能够接纳自己的宽容之地,这都体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所在。不过无论中西方,在对“家”的认识上有一点是一致的———对每个人而言,家都是他的城堡和要塞(The house of every one is to him as his castle and fortress.)。
本文以文化因素为切入口,通过分析比较英汉习语、谚语的文化因素,我们看到中西之间的文化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中西方习语的欣赏,我们在认识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更了解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珍赏我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从文化因素视角看中西习语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更好地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共性与个性浅析 篇2
【关键词】习语;文化;共性;个性
一、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种语言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而成的具有固定搭配、语言结构和特定含义的词组或句子,包括各类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同时也是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两门语言,在语言漫长的形成、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这两门语言都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而这些习语则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鲜明烙印。因此,可以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习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获知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力求挖掘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体会英汉文化发展的异同。
二、英汉习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共性
人类同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在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斗争手段;在长期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也大都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或体会;在生活上也大都遵循相似的生活习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再食”等;此外,在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历程中,也大都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经历都会反应在自身的民族文化上,因而使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这就是文化的共性。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习语无疑也会表现出这种文化的共性。
1.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活动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人类的社会活动,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外,还包括从事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教育、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在特征,从而使得习语在反应这类活动的时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习语“burn ones boats”,表示不获胜就战死的意思,来源于公元前49年凯撒大帝的一次出征,在来到一条河流的时候,凯撒大帝下令烧掉船只,不再为自己的军队留下退路。同样的事件在中国也曾发生过,如公元前209年,项羽率领大军渡过章水的时候,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鼓励士兵勇往直前,取得胜利,下令将士凿沉船只,这就是习语“破釜沉舟”的来历。无疑,这两个习语在来源、喻意上都十分相似,体现了相同的文化色彩。
在英语和汉语中像这样的习语还有很多,如“Wall have ears”,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在讲话的时候,要防止隔壁有人偷听。汉语中和这个词语意思相同的习语有“隔墙有耳”,二者无论从习语涵义和词语构成来看,都十分一致。这样的习语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或“一箭双雕”;“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
2.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和英国都处于北半球,且纬度接近,从而使得两个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如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反应民族生存环境的习语呈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看到下雨感到心里烦闷的习语“feel under the water”,而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英语中有期盼下雨的习语,“Oil is more expensive than water”,汉语习语中则有“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的说法。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借助一些自然现象比喻人性格或处事方法的习语,如英语中有借刮风比喻表示犹豫不决的习语,“hang in the wind”,汉语中类似的习语则有“不是东风压倒了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英语中有比喻人做事光说不做的习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ll we hear is words, but there is no action.”“An empty barrel makes biggest sound.”汉语中有“雷声大、雨点小”,“行动胜于言谈”、“说十句不如做一次”等,总之,英汉习语中此类例子也比较多,不胜枚举。
3.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不同民族虽然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较大差异,但某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惧”则是相同的,某些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也是相同的,这些基本的情感体验和看法反应到习语中,从而使得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很多表现快乐的习语,“Having a whale of a time ”、“On Cloud Nine ”、“Happy as a Clam”、“In Seventh Heaven”,英语中这些表现快乐的习语类似于汉语中的,“高兴的合不拢嘴”、“高兴的飘飘然”、“心满意足”、“人欢马叫”、“眉飞色舞”等等。如中英两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学习,英国人常常会说“Studying / working hard can lead you to a brighter / more promising future. ”(努力用功会带给你光明的前程。)“Study hard when you are young. It will pay off when you get older. (年轻时好好努力,到老的时就会觉得学有所值。)而中国人也常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又如对于心口不一的人,人们都是不喜欢的,中国人常常会说这个人,“口蜜腹剑”,或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而英国人则会直接说“He is an evil man who has a mouth that praises and a hand that kills.”
三、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习语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不过,由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仍存在差异,民族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社会生活、信奉的宗教、遵循的生活习惯仍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两种语言在文化上仍存在着巨大差异。
1.不同地理环境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四面环海,海洋不仅提供了英国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为英国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而且也会给英国带来灾难。可以说,英国人是在与海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因此,其习语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的特色。如他们常常用鱼比喻人,“queer fish”、“cool fish”、“loose fish”、“poor fish”,其字面意义分别是,“怪鱼、冰凉的鱼、松软的鱼、贫穷的鱼”,但其实际意义确是用来比喻人的,分别是,“怪人、厚脸皮的人、放荡的人、可怜虫”等。此外,还有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意思是“进退两难”,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等。而汉民族则自古生活与大陆中部,以农耕生活为主,因此,习语中多反映与农业生活有关的内容,如“根深蒂固”、“顺藤摸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瑞雪兆丰年”等,由于较少接触大海,所以,汉民族对大海更多的是敬畏和神秘,如“海角天涯”、“苦海无边”、“海底捞针”、“海水不可斗量”等。
2.不同的历史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过去曾长期被罗马人占领,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大量反应罗马的内容。如“Do in Roman as the Roman do.”(入乡随俗),“Roman was not built in the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多,战争频发,因而在汉语习语中,蕴含丰富军事理论甚至斗争智慧的习语较多,如“围魏救赵”、“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鼓作气”、“骄兵必败”、“胜败乃兵家常事”等。
3.不同宗教信仰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信奉基督教,上帝被看作至高的神,因此,习语中有很多“god、church”这类的词汇。如“as pool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forbid”(上帝不容)等。中国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存在较久的道教对人思想的影响较大,认为上天是主宰,因此,很多的习语与天有关。如“天人合一”、“天作之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此外,儒家学说长期以来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行为规范而不断提倡,因此,儒家的一些思想在习语中体现的很多,如“克己复礼”、“君子不强人所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此外,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来到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习语中也体现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
四、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英两个民族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形成发展史上,都积累了众多的民族习语,这些习语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其中既有其文化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文化特殊性的一面。因此,认真比较两个民族习语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等著.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耿龙明,江文崎.中国文化与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3.
[3]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1.
[4]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推荐阅读:
英语习语中的翻译07-26
英汉习语中的宗教文化08-27
委婉语中的中西文化07-29
民族文化特征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体现06-06
英语习语的翻译08-12
英语习语有效教学09-07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10-10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07-27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10-27
英汉习语喻体选择制约因素探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