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24-05-09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精选8篇)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

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忽视文化因素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提出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须以各种方式渗透文化因素,培养和训练文化意识,从而使学习者不仅可以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吸取两种文化的精华.

作 者:洪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无障碍交流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2

一、亲属关系词反映社会的理论依据

语言受社会的影响常常表现在社会结构对语言词汇的语义分割上, 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的概念原则上都会词化在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通过短语或句子去迂回表达。词的功能不只是把可以用整个短语或句子表达的同样的意义压缩到一个词中, 它还有限定概念的作用, 以teacher为例, a teacher和a person who teaches似乎具有相同的意义, 事实上, 字典编写人员也是用a person who teaches去对a teacher进行释义。但是, a teacher和a person who teaches并不同义。词具有划分范畴的附加信息, 而这种附加信息是相应的短语所不具有的。a teacher表明在客观世界中, 有一类人, 他们的职业就是教书的, 如:”John is a teacher”。如果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Does John teach”?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Well, John does teach, but he is not a teacher.”由此可见, 词具有类别化的功能。无论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多么发达, 在这个语言中, 被类别化的词相对于人类所表达的思想而言都是有限的。正因如此, 社会对类别化的词是有选择的。

二、英汉亲属关系词的异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各种亲缘关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词所含内容的取舍因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语言中表示亲属关系词的语义分割, 也因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这类词汇, 称为“亲属关系词”, 这些词有些是血缘关系词, 有些是婚姻关系词, 但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是血缘关系词, 如:father (父亲) 、mother (母亲) 、son (儿子) 、daughter (女儿) 等等。这些词都有它们对应的中文释义。然而, 对中国人来说有时却很难确定某些英文亲属关系词的准确中文释义, 使我们在和英美人交际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模糊的亲属关系词有:grandfather外公、爷爷/grandmother外婆、奶奶/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brother哥哥、弟弟/siste姐姐、妹妹/nephew侄子、外甥/niece侄女、甥女等等。

三、英汉亲属关系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中国人不习惯笼统的亲属关系词, 往往需要把它们加以更加细致地区分。在中国人看来, 英语的亲属关系词不能准确表达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疏密程度, 所以汉语中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而在英美人看来, 中文的亲属关系词则过于复杂烦琐, 常常另他们费解。

从以上英汉对比可以看出, 英语中性别差异是分割表示亲属关系词语义的标准。正是这种性别标志使得aunt与uncle, brother与sister等性别关系区分开来。无论是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来看, 处在同一辈分中的各亲属关系只有两个独立的、表示不同性别的词来承担。以grandfather为例, 所有属于这一辈分的男性都集中包括在这一独立词项中。这一词项中实际蕴涵的各种关系若要明确表示就得通过多个词项来承担, 如father’s father和mother’s father等。英语中没有独立的词项来承担grandfather中所蕴涵的各种关系, 这种关系只有通过迂回的表达手段来表示, 这足以说明汉语中的“爷爷”和“外公”这种关系的区分在英语文化社会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同理, 英语单词brother或sister并不包含明确的兄弟或姐妹的长次关系。家庭中客观上的长次关系是借助于younger和elder分别置于相关词项前来实现的。这种长次关系没有被词化, 因而不难看出在英语文化结构中, 这种长次关系是无关紧要的。

汉语中按照性别及长次关系等严格区分亲属关系, 缘于汉民族的封建主义文化。封建主义结构非常重视亲属特征——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都必须按亲属称谓的规定;不论是丧礼还是婚礼, 继承遗产, 以至一人犯罪株连九族, 均按亲属关系树的等级办理。孔子的儒家学说曾统治中国2000多年, 汉语受传统孔孟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信奉“长幼有序”、“男尊女卑”, 家庭内部有着明确的尊卑等级关系。

在中国这一“礼仪之邦”, 人际间的交往首先要正名, 即要求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如辈分、血缘、称呼、官衔、职衔等。人们在使用时必须具体而精确, 而且中国漫长而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长制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基础是家庭, 家庭之上是家族, 而各家族的共同家长就是皇帝。再加上华夏民族自认是炎黄子孙, 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是一家人的观点。这种森严使得人们在称呼某人时必须加上亲属关系语言, 以表示辈分或血缘关系。

在家庭的政治文化中, 是以父亲, 而不是以母亲为核心, 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把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家庭以及家族关系把治理的责任由家长、族长、父亲、丈夫去承担。而妇女在家庭中只是男人的仆人。政治上权利的接替, 经济上财产的继承, 技艺上对下辈的传授都与女性无缘。这种传统的男女有别的家庭社会文化必然要在其语言中反映出来。

从英汉对比中还可以看出来,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长次关系举足轻重, 这种关系反映在语言中也就是汉语存在着对长次关系的词化现象, 如:哥、弟、姐、妹。这些关系在英语中就必须以复合词来表示。在中国传统家庭中, “长幼有序”是必须遵守的家庭准则, 也是衡量家庭成员善与恶的价值标准之一。在伦理道德上严格执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家庭文化中的“长幼有序”是重要的家规之一。

而西方所信奉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 是其最基本的文化特征。个体主义强调个性、个人价值和权利。西方家庭绝少传统中国的大家庭, 而大多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在家庭生活中, 家庭成员彼此独立, 没有过多的责任和义务, 也没有过多的干涉。因此, 西方的亲属关系词不需要那么细致复杂。

摘要:通过英汉亲属关系词对比可以约略窥见其背后的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从而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他们。但中西方文化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 要想对其有更深的了解, 还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本文主要以英汉亲属关系词为例探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两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关键词:英汉亲属关系词,社会文化,中西差异,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俐, 杨军.略论英汉跨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4) .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3

关键词:文化文化因素的渗透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更广义地说,一切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权利义务、传统节日、食品烹饪、禁忌幽默等等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

那么,语言和文化是什么关系呢?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世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必然会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出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却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这个单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old 有“老”的意思,但在英语中须慎用old。一次,几位英语教师和一位美国老太太聊天,谈到街心公园每天有许多old people 遛鸟、打太极拳。这位美国人立即笑问一句: “What do you mean by old people?” 说话人意识到这位美国人也算是老人了,所以对此很敏感,忙改口用senior一词,这位美国老太太才满意。美国是青年人为中心的社会,“老”往往有“没有用处”的含义,所以表示尊敬不可用old 一词。

另外,教师普遍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常用句型的训练,而忽视语言的得体性。文化不同,说话的方式、内容、范围也迥然不同。如果只重视语法训练,而较少涉及文化,忽视语言的得体性,那么,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情形,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例如,中国人见面习惯于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吃了饭没有?”以此来打招呼。如果也用同样的方式与英美朋友打招呼,问 “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eaten yet?” 会使对方感到不自在,有一种受人盘查的感觉。又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 “Eat slowly, eat slowly.”,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

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4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小学英语教育2002

杨彩霞

指导老师

陈式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目标语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暴露在语言教学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不反影响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景和认识和理解,而且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有目的地导入西方文化,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语言文化背景的小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有效。本文着重对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文化;语言;文化教学

一、引言

语言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和发展又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社会环境,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种不同的语言。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面存在。”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1922)也指出,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对任何一种生活条件与我们完全不同并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所操的语言的研究必须要通过它的文化和环境来进行。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在不断地调整、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思维和谋事的方法。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他们特殊的、和其他文化的语言方式不同的说话方式。如果对目标语文化背景了解甚少,人们在和操目标语的人交谈时一定会引起误解、造成麻烦。为什么文化和语言会有干丝成缕的联系呢?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又该怎样学习、解文化背景知识、使之能和谐地统一呢?本文试图就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这一问题作一探索。

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的语言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既然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教学就离不开对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教学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为对该语言国家文化介绍和 了解的过程。那么什么叫文化呢?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文化(Culture,或称大写字母的文化)和狭义文化(culture,或称小写字母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张国杨、朱亚夫,1999)

由于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目标语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暴露在语言教学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不影响学生对语言赖以生成的情景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阻碍他们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tea”这个词在英语国家使用的频率极高,由tea可以派生出“tea—time,tea—break,morning—tea,afternoon—tea”等,在澳洲甚至可用来指正餐以外的一餐。学生若不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就不能深刻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在英语国家,tea—time作为日常工作、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指喝杯茶,人们在这段时间还可喝牛奶、咖啡及吃小甜点。如果主人某日邀请你下午去他家“have tea”,那就是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喝上一杯咖啡,吃些休闲的甜点。这和我们中国人“喝茶”的意义不同。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这点在目前已成为一种共识。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刘润昌,1989),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所以,我们的学生常这样对老师说:“Good morning,teacher。“而很少说:”Good morning Mr/Miss„ 与外籍人士见面打招呼时甚至也不会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Hello”,而对“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似乎是情有独钟。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 you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thank。”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 2 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

由此可见,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对英语教学来说,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导入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紧紧围绕目标语的特点以及影响目标语的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即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我国学者陈光磊先生(1992)创提昌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考虑外语教学中应导入文化内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应导入与目的语语义和目的语语用相关的文化内容。赵贤洲先生(1989)则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中写道:“为了有利于语言教学,我们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主要指非语言标志的,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知识。所谓交际文化,主要指两种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即词、句、段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基于这点,有人赞同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教学,初中阶段侧重交际文化,高中阶段增加知识文化的份量,但交际文化教学在高中仍应坚持不断。由于交际文化更直接影响交际的成功,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学教材给学生导入一些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掌握。例如,高中英语(SEFC)第三册的第3课“Madame curie”中出现了“Nobel prize for Physics”诺贝尔奖似乎人人皆知,但并非学生们都知道它的由来。例如:它是一个什么奖项?何时设立的?为哪些学科设立?诺贝尔奖最初奖金是多少?每位获奖者获多少奖金?奖项在何国何地颁发?只要教师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讲述一段有关诺贝尔奖的情况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五、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

1、结合教材,适时渗入

由于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列入培养文化能力的具体内容,学校也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人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出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一英语课本第12课中有这样的对话:一个小女孩问Mrs Read:“How old are you?”这时,Mrs Read 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Ah, it’s a secret。“教师在教到这里时,须联系英美文化习俗说明清楚:英美人非常忌讳别人问及他们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活动等私事。在这里,“It’s a secret”便是一种回避的方法。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诸如:“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等这类令人们感到非常尴尬的问题。再如,在教Thanksgiving day 一词时,教师可收集与感恩世游行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里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受一下感恩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的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多媒体英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运用多种媒体的英语资源,尤其是电视媒体英语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地道活泼的英语,更多地了解现实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接触与亲身感受地道的多媒体英语,就能解决教科书内容老套过时、文化内容不足的问题。因此,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渗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而又很难在教材中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就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与“营养剂”,帮助学生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例如,教师可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介绍过的与各级基础英语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英语材料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近乎自然习得的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在类似的英语语境中得到或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激活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可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肯德基快餐广告画,英国足球明星,澳洲的冲浪运动„„并且经堂性地更换这些图片,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课间及午休时间可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语流行歌曲;用英语国家文化标志来命名每个小组,让他们准备材料介绍这一文化 4 标志。特定的情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生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文化标志。另外,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如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这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日是英语国家盛大的节日,在介绍这些节日时可把我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同推出,相互对照。这样可使学生对自身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有详细的了解。

4归纳比较,了解差异

对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以而避免失误。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就拿中西方“打招呼”的方式来说,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惯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吃了吗”是中国人见面时相互问候的客套语英语国家的见人面时相互问候的日常用语却是“How do you d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再如,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英美文化中,当听到别人说“Your Eeglish is very good”时,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 ”。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要表现得忸怩不安。

5、课外引导,积累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他们。因为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这不仅因为国内外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言法和手段。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借此使学生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六、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系统地、长期地安排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当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之,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5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一)摘要: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英语界广泛认可。本文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作了论述,详细阐述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包括有词语挖掘法,语法提示法,翻译对比法,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直观教学手段等,中学英语教学的方法的一些相应变化及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方法 从理论上讲,现在没有人对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这已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王振亚说过文化教学的状况是“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随意的学。”(1)这种状况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从主观上讲,有些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学外语的初级阶段,只要学生记住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够了,没必要导入文化知识,他们只承认大学阶段应该教学文化内容;还有老师担心教学文化会加重中学生的负担,也不愿把紧张而宝贵的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所以就放弃了文化教学。而客观情形是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具体的要求,致使中学英语教师在这点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的成分就更大。而这样就导致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比较薄弱的局面,这也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遇到尴尬。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想结合,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内容。笔者结合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提出几种文化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中学阶段文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一.词语挖掘法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讲到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消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又如美国英语的秋天常用fall,这是美国人用落叶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时节落叶缤纷的情景。再比如我们在讲解英语中对女性称呼的三个词Miss、Mrs、Ms时,进行一翻讲解学生就知道其用途了。Miss表未婚小姐,Mrs表已婚女士(夫人),而Ms一词则不表明此人婚否,这个词是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者所创造的一个词,因为我们称呼男性时一律用Mr,而不区别此人婚否,所以女权运动者为了与男性平等而用了一个新词Ms,所以Ms不仅是一个新词的诞生,更重要的是表明一种观点和态度,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种讲解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词的表面意义,而且使他们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为他们日后准确运用打下基础。二.语法提示法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这样做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英语中的独立主格结构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项目。难就难在它体现的是英语语法中重结构,重视词与词的组合,而汉语语法重意思的差异。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学生经常出错。ItSunday,thechildrenareathomenow.A)isB)beingC)wasD)willbe 选项中C、D可首先排除,因为时态不对,但很多同学在A和B选择时会选A。咋一看,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和汉语意思正好吻合,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一致。殊不知英语里重句子结构,如果选A,ItisSunday.主系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二个句子thechildrenareathomenow.又是一个完整句子,而两个完整句子不能用逗号连接起来,要么用连词连接成一个并列句,而句中没有,这时候为了让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发生关系,我们选择B,用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作后一个句子的状语,这样就符合英文习惯了。而汉语则不同,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这种结构和意义上都是完整的句子放在一起,用逗号连接,在汉语中我们认可这种句子。类似的语法还很多,像英语中的从句,从句里面又有从句,这些句法现象都是英美人思维严谨的特点在语言上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解释给学生,那么他们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如果我们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语法,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举一反三。他们就不是死记语法规则,而是灵活地分析句子结构。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译 篇6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跨文化的交际,翻译的内容是语言文字所承栽的文化,恰当的`翻译能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以及历史、宗教、民俗等因素对文化理解所产生的影响,在文化传译中应把握四条基本原则.

作 者:刘敏 LIU Min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公共外语部,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29(1)分类号:H315.9关键词:文化因素 传译 语言 影响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7

传统翻译教学几乎完全是语言代码的转换和语言技巧的训练, 往往忽视翻译中的文化内涵。[2]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多和对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翻译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还要训练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国学者Hanvey认为, 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为四个阶段:1) 对一般文化特点的认识, 通常感受是对外来的感到有点奇怪;2) 与本民族文化比较, 意识到一些重要、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 常认为难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 在第二条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 意识到是可信的;4) 能从非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观点看问题, 体会到这个文化的运用, 逐渐产生认同, 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当然, 我们有一系列增进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 看外国电影及电视节目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也可以组织文化观的讨论或讲座, 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 多与外国人来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但在翻译教学中, 我们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则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不同层面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 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语言心理的角度分析, 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 因而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比较注重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英汉的修辞手段、用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讲究匀称, 用词趋向重复, 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 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造就汉民族追求均衡、讲究对称的心理, 这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现, 音、义、词、语、句的成双成对, 重叠反复, 对立并联和对偶排比。而英语忌重复, 总是追求用同义词语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 这种行文方式非常明显, 表现了英语民族不断求新求异的价值观与心理结构。例如:“小张真是个骗子。当着我的面他对我赞不绝口, 可是在我背后却总说我的坏话。”汉语中“骗子”的概念较为笼统, 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 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实的人, 我们均可称其为“骗子”。然而在英语里, 不同类型的“骗子”却有不尽相同的表示方法。swindler一词指“政治骗子” (political swindler) , 而impostor则侧重指产品或名誉方面的“冒名顶替者”, trickster一词常指“搞恶作剧的人”, 但是对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类的“骗子”, 英语习惯用phony一词来表示。所以, 上面这句话应该译为:“Xiao Zhang is a plain phony.He gives me a song and a dance in my face, but bad-mouths me behind my back.”

(二) 习俗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社交应酬及寒暄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 经常谈论家庭及琐事。如对英美人也说这样的话, 西方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这是他们的私事, 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英语中最常见的问候是“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g/afternoon evening”。再如在我国, 客人告别时主人常用客套话“慢走”、“走好”等, 英美人听起来也会不理解, 因为他们告别时一般用“Goodbye”或“See you”等。还有我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反应一般是谦虚, 否则很可能被人误解为自高自大, 不知好歹。如英美人称赞你的口语非常棒,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按英语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for saying that!”, “I’m glad you like it!”, “I’m glad to hear that!”等, 但如按我国习惯回答“哪里, 哪里, 过奖了”, 即:“No.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这样的回答会让人感到被当头泼了冷水, 自己的赞扬像是在拍马屁。而西方人从不过分谦虚, 对赞赏的接受是对对方的一种承认。作为两种语言的使用者, 必须非常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 并按照交际对象调节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行为。

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 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意译就是改变原文的形式, 保留其内容。直译要达到“信”, 意译要达到“顺”。直译在传递语言文化信息中提倡文化移植, 要尽量保留差异;意译在传递语言信息中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文化传播和影响来看,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也有相同之处,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 等等。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如果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习语的表达形式, 又没有恰当的汉语习语来代替, 就用意译法把原文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举两得)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 。

(二) 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续。归化翻译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 使语言本土化;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法。归化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反映一种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翻译的理论要求翻译要达到移植的目的, 要通过异化的译文使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风情, 弥补本民族的不足。在翻译教学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异化与归化处理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异化处理比归化处理得好。例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 (在盲人国里, 独眼为王) 。有人把这句话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这种归化处理法不如异化处理法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性。当原作中的词语直译影响到读者的理解时, 归化的翻译法就变得相对重要。如draw water in (with) sieve (竹篮打水) , a drowned rat (落汤鸡) 。如果将以上各例用异化法分别译为“以筛取水”、“落汤鼠”等, 虽然不会使人难以理解, 但本民族语言思维的定向性就会抵触这种译法。归化译法是在文化隔阂和差异造成源语信息和意义难以完美表达时才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方法, 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不是翻译的目的, 而是两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的中心原则, 是在探明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 将双语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 从而深刻、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 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三、结语

文化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主要因素, 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反映该民族的信仰与情感。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的转换, 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因此, 提高翻译水平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 或只是做机械的练习, 而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分析理解译本, 并且懂得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提高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谈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8

【关键词】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08-01

1 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中也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不过,在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因片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势在必行。

2 多渠道进行文化教学,“润物细无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以下笔者分别从词汇、习语、教材、非语言交际、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渗透文化教学。

2.1 感悟词汇、习语文化内涵,领略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中很多词汇、习语都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深刻地感悟文化内涵,取得好的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龙”(dragon)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又如,在汉语中,人们常把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 magpie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 不休的人。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状态,在英语中说“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习语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若无把握就查字典,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弄懂,并准确地掌握它们。

2.2 吃透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多渠道感悟西方文化。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觉最困惑的就是文章中暗含的文化信息。英语教材内容广泛,其中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Friendship第一篇阅读《安妮日记》中就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章主要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教师应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就能从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安妮所面临的困境,就不难理解安妮当时的心境和为什么将日记视为自己的朋友,从而深刻地领悟安妮日记的内涵。

2.3 关注非语言交际,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非语言交际领域,文化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两样的含义。

如人教版必修四Unit 4 Body language中就含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信息。日本人初次见面时以鞠躬来互相问候,英国人通常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也不会用身体接触陌生人,而西班牙、意大利或南美国家来的人会站在离别人很近的地方,而且很可能用身体接触对方。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国家的body language,在实际交往中会很容易产生误解。

类似上述的中西日常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别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打招呼、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也比较大。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有意识渗透,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西方文化。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想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文化知识。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去感受西方文化。我还经常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和录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西方国家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的表情、手势等。例如上人教版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时,我及时让学生观看了由这个喜剧改编的电影“My fair lady”,学生受益匪浅。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沙龙、英语角、圣诞晚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感受西方国家文化。

3 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应恰当地融入“文化教学”,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为此,英语教师应进一步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底蕴,采用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感悟西方文化,让文化像“暗香”一样不经意地熏醉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美)斯科隆(Scollon,R.).《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 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上一篇:检企共建领导讲话下一篇:乔安的同桌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