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2024-11-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精选8篇)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1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下,如果只关心语言的.学习,而不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便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在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学习语言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英语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 融入跨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

作 者:陈蕾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 跨文化意识 目标 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2

一、拓宽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

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很多教学实践显示,学生文化意识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学生无从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化解实际教学中的这一障碍,不断拓宽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多让学生接触各种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并且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这对于丰富文化知识教学将会是很大推动。

英语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尤其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课下接触的各种资讯与信息往往能够对跨文化背景的构建起到更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文化背景获取的渠道。可以让学生多收听一些英语广播,例如美国之音(VOA English Learning)。该节目包含了各个领域的大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规范学生的英语口语发音。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通过电视、电影、图像等多种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创设更为宽广的平台,并且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好的英语学习内容。这对于学生自身语言素养的提升也会很有帮助。

二、知识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样可以在知识教学中得到体现。这也是深化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很多知识点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一些文化要素。在讲解这些有代表性的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透彻的分析,让学生领会到语言习惯背后包含的文化要素。这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有助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的构建,是深化文化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economical这个单词的教学过程为例。很多高中学生看到单词就会想起这是“经济的”的意思,如aneconomical stove(一个经济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economical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是“节约的”,如“She is an economical housekeeper”(她是一个节约的家庭主妇)。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翻译成“她是一个经济的家庭主妇”。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单词时,要注意拓展与单词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的运用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例,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将文意弄错并不是因为不熟悉或缺失语法能力,而是因为对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缺乏认知。这也很直观地反应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开展多样化文化教学活动

想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也可以相应地展开一些文化活动,这同样是文化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辩论赛,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要展开对指定主题的钻研,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做好充分准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跨文化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体验。

在Module 4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教学主题开展一个演讲比赛,题目为:Let me introduce the most ____ festi-val。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这个演讲题目中。通过半开放的英语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查阅和节日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不少学生都了解了一些自己从前并不知道的西方节日,也有很多学生在资料的查阅中更新了自己过往对某些西方节日的不正确认知。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仅凸显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在过程中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文化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构建。

结语: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文化意识;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指的就是:让学生不是简单地通过传统的书本学习来掌握文化知识,而是通过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习俗,利用英语思维进行英语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其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語成绩。本文就针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做出几点探讨。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进行知识文化的学习,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非常简便易行的教学改革形式。比如在进行Do you like bananas?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小小的supermrket,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售货员和买家这样的身份,然后进行对话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复习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像是服务员在进行销售咨询的时候,要通过“May I help you?”这样的问句进行询问;以及当顾客要谢绝售货员的好意的时候,要依靠“No,please.”这样的回答表示委婉地拒绝等等。通过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掘课文的价值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其实最重要的反应就是在课本的改革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要“吃透”教材,真正地将教材利用起来。深度发掘教材的作用,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善和创新。新课改的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着西方文化的文化知识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各种节日的讲解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将文章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借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涉及像是“万圣节”这一类完全有别于中国文化的节日,更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个节日的时间和习惯等等。而涉及“圣诞节”等一些和中国节日有相同之处的地方,则需要教师进行发展的讲解,让学生通过两种国家对同一节日的不同态度,感受不同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素养。再如,学习breakfast这个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将相关词汇(bread,butter,coffee等)同时写在黑板上,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实物图片,播放美国早餐片段,并对词语进行文化对比,让学生用英语讲述自己的早餐习惯。这样的词汇教学方法一定比传统的词典介绍式的方法更为有效,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课文的教学毕竟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文化观念,就要在基本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对课文进行适度的扩充。教师在基本的内容讲解之后,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通过这样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开展丰富的课后活动

英语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课文的学习上,还可通过课外的教学进行文化意识的补充,起到一个辅助学习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加爱上英语学习。课外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设置为第二课堂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正常的课程上完之后,还要定期地举办一些英语聚会,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段针对一个当下比较热门的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都要采取英语交流。通过这样的口语表达和倾听训练,能够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性思维。

在课后培养学生的英语性文化思维的活动中,也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进行训练的方式加以巩固。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可以进行英语文章和英语内容的推荐。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英语影片,如《冰河世纪》《歌舞青春》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敏感度,爱上英语、主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的差异,能够达成“跨文化交际”。课本的编写肯定有其滞后性,但是知识的学习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学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不断地通过对文化的掌握未了解英语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在这里也真心地希望学生能对英语产生兴趣,培养起终生学习英语的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要“吃透”教材,真正地将教材利用起来。深度发掘教材的作用,实现教学过程的完善和创新。新课改的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着西方文化的文化知识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各种节日的讲解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将文章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扩展,借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进行知识文化的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4

【课程简介】

本课程抓住目前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作业所体现的文化性的问题,教师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问题,以及什么是美术文化等方面的认识问题展开。

本课首先认识“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针对中小学欣赏、设计制作、绘画等类型课的特点,具体介绍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做法。在课程的最后,对教师提出从学会一种传统美术技能开始的建议,使教师意识到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性。

本课阐述的观点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要从每节课开始。

本课程面对中小学各学段美术教师,采用教学片断分析、教学课件分析、教学资源展示等形式,目的是使老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认识,学有参考。

【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要求,思考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好美术文化的普及,进一步研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探讨,完成本课布置的作业。

2.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眼界,思考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对普及美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3.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本课讲座中的课例、课件,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高自信心,把自己对此问题的新的认识落实在各类美术课教学中。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文化意识的研究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一、话题的由来

目前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存在以下现象:

(一)学生美术创作现象

内容空洞,没的画,不少学生的设计只会临摹外国卡通形象。

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时代感问题),色彩等缺乏对传统的继承(传统性问题)。不少美术课学生作业只是临摹教材图片。

(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欣赏课: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主题班会,政治课。

认为实践课先欣赏作品就是“渗透文化意识”,然而学生作业效果没因欣赏而提高。

(三)对“学习美术文化”的错误认识 认为渗透文化意识即是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把“美术文化”理解为讲美术作品中的故事。本课观点:

传递人类文明传播美术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从每节课做起

二、对“文化”和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

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一切物质财富。

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这也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美术文化浩如烟海:汉字、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

三、对“渗透美术文化”的认识

(一)渗透美术文化是“新课程”的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是美术教师的责任。

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人有文凭、有学历,并不等于就有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了解到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这就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美术教育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小画匠”,而是培养成善于用艺术的眼光、用审美文化的心态去欣赏世界的艺术者,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渗透美术文化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方面。

文化是根基,有文化内涵的课提升了课的高度。评价一节课,即使有多条标准,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格调高,立意新,有文化内涵,学生作业不仅有一定的技能,而且有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学生看待问题能进行深入思考。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

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欣赏课——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1.如何在体验中感悟多元文化 课例:初中“艺术的多元化”视频。

视频分析。教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每个问题,达到了解尊重多元文化、培养文化意识的目的。看教师通过什么方法讲清楚艺术是多元的,我们要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

(1)怎样讲解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展示一组壁画,先问:分别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 再问:可以从作品的什么地方、什么方面来判断?(总结出文化的差异性)。(2)怎样讲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

展示一组图片。先问:中国艺术作品哪些是受西方艺术影响的? 再问:文化艺术的交流对艺术的发展起什么作用?(3)怎样讲解审美趣味的差异,并崇尚尊重理解差异。

教师出示自画像油画的两张复制品,让学生用笔圈出教师自己画像的优缺点。由于学生圈出的地方不同,有的地方既有认为是优点的也有认为是缺点的。通过开展这个活动,证明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判断也就不同。并总结出要多交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2.如何从课题链接美术文化

课例:小学二年级“小扇子”课件。

课例分析。怎样安排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选材、制作等过程,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历史、种类,材料,使学生了解扇子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不仅可以使用,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扇子有着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扇子大体的结构可以分为扇柄、扇面两部分。以上是本课的知识。本课教师通过五个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知识介绍得非常清楚:一是通过中国古代绘画画面中出现的扇子,介绍扇子的产生时期;二是展示不同质地、造型的扇子,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扇子;三是看京剧和舞蹈中的场面,问扇子纳凉以外的功能;四是通过图片,提问扇子的其他名称;五是看多把扇子说出扇子可以表现什么内容。这部分赏析安排紧凑,为下一步设计和装饰扇子打下基础,让低年级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扇子。因此,本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典范。

3.如何看待文化现象培养文化意识

课改新教材中课程,如“身边的老房子”、“逛庙会”、“门上的画”、“吉祥图案”、“绣在衣服上的画”等。对传统文化要了解、要传承、要发展。

课例:视频“吉祥图案”

(二)设计制作课

1.设计课——认识理解设计理念 设计制作课不能只考虑制作方法、装饰方法,教师要关注当下最新设计,设计课首先要认识各类设计的理念,设计所体现的文化性。高年级学生要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安排,学生的设计才有追求,作业才有灵魂,同时也更激发学生在设计中渗透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建筑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国家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三十四个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香港馆主题:香港——无限城市,智能城市

馆名为“无限空间”,意念来自香港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澳门馆主题:澳门——文化交融,和谐体现

特色:“玉兔宫灯”的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澳门馆设计灵感来自于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

例:吉祥物设计:海宝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四海之宝),通身为海蓝色。寓意吉祥。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用热情的双臂、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吉祥物创意:以“人”为核心创意,人字的造型,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课例:“学做泥塑”课。结合当地的传统民间美术,介绍“惠山泥人”。3.绘画课——文化是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文化——主题。崇拜的图腾、追求的意境、吉祥的祝福

文化——形式。扇面、印花布、年画、灯笼都是具有文化性的艺术表现的载体 文化——素材。戏曲人物、剪花样、牌楼、城门

文化——效果。画像砖、瓦当、铜门环、上马石、面具„„的质感、效果 课例:视频“老茶馆”。当地文化欣赏与撕纸的关系 课例:中学《吉祥图案》 课例:小学《吉祥图案》

观摩作业:了解教师在课业设置上的立意。刮蜡画:传统文化主题,新的表现手法。非洲,你好,老北京。有主题的色彩练习。

五、建议——提高介绍自身的文化意识

从我做起,了解—认识—热爱传统文化——选择

一、两种技能——深入研究其创作方法(规律)——在教学中尝试——指导学生创作一批有文化内涵的美术作业——总结提升认识——„„形成学习、交流、传承美术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例:一组教师创作的剪纸欣赏。掌握一种传统技法,研究出规律。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刘 洋(北京二中,中学一级)

【话题】

主题: 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文化 .谈谈你对“文化意识”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新课程提出“把美术作为文化来学习”,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列举中学、小学新教材,谈谈“美术文化”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课程来渗透的。.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欣赏课实例,谈你对这课的理解,介绍通过怎样的课堂教学,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请列举中学、小学各一节实践课实例,谈如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普及美术文化。.给各地老师一些建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通过“渗透”使美术课具有文化性。

【案例评析】

一、突出体现人文性,深入研究传统文化。

以吉祥图案为教学主线,深入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本课抓住吉祥图案的核心:

(一)自古至今人们用画笔、用图案来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期盼吉祥、幸福。

(二)大胆想象出全新的形象。

(三)用含蓄的寓意、象征手法表达。

教师应该探讨吉祥图案怎样被现代的学生所接受,让学生了解吉祥图案所蕴涵的丰富的内容和广泛应用,结合自己的体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二、营造淳朴、真情的教学氛围。

淳朴、真情是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独有的特点,也是本课教学所追求的,整堂课贯穿的是浓浓的爱意,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享受吉祥图案所传达出的美,徜徉在期盼、祝福的美好意境中。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说“吉祥语”,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物资料,介绍其寓意,了解到吉祥图案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这些美好的寓意被现代人喜爱。这样把情感教育自然而然地贯穿其中。

本课把传统的图案与现代人的追求结合,引导学生将吉祥图案赋予新的内容。教师启发学生“祝国家兴旺、祝家庭幸福、祝朋友顺利,祝长辈长寿、祝自己成才”。学生把美好祝愿寄予在吉祥图案中。最后,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不仅学到了吉祥图案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挚爱态度和乐观精神。

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性。

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帮助学生将吉祥图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作方法、能力,尤其体现出教师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主体作用,起到搭建知识与动手创作之间的桥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吉祥图案稿,教师准备大量吉祥图案复印稿,(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借鉴的)发给各小组,作为吉祥图案创作的素材参考。

(二)重点放在吉祥主题上,复习学过的图案知识。教给学生创作规律,借助已有的吉祥图案中的形象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三)作业安排用黑色水笔在圆形彩色纸片进行吉祥图案创作,色彩鲜艳的彩色纸利于表达学生的美好祝愿,圆形纸更适合表现团圆、幸福的期盼。

(四)教师演示起到引领作用,把难度降低,用简洁概括的形象在圆形纸上进行形象组合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掌握表现方法。

(五)一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前当场创作,展示个人风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的时间内,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对吉祥图案的构思、构图到形成完整的作业,这具体的、灵活的教学策略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的目的。

四、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的水平。

(一)不同音乐在恰当的时间出现。

(二)学生创作时课件上若干吉祥语的提示。

(三)课件中每个图的精心挑选。

(四)资料的摆放方向都冲着每个学生。

(五)板书突出主要知识等。

思考与活动

一、思考

(一)怎样“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术,提高学生作业的文化性,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二、活动

第一步,选择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如欣赏课或实践课的教案,看看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运用了哪些教学方式。

第二步,联系本讲座,思考能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然后,为这个课重新制定一个教学方案。

第三步,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案,收集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映如何,自己做出总结。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课件:画画古树(ppt).课件:小扇子(ppt)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李泽厚:《美的历程》

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7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教学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疑问”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促进思维活动。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又是疑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疑解问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任的新世纪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它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新课改的落脚点。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很多,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揣摩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注意课题提问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

审题中的设问,尤其适合标题内容比较丰厚、含蓄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有创意地理解标题。如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的标题耐人寻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悟全诗。这首诗歌记叙的是什么事情?诗题为什么命名为“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在四点零八分?通过深度品读诗歌,揣摩标题,体会到标题的意蕴是丰富的,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标题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第一,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第二,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第三,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通过对标题意蕴的思考、揣摩、探究,学生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了全文。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质疑,思考的积极性,把教学带入理解的深处。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题质疑,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题,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揣摩语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文本,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认知这种思想情感,常常需要通过“语言感知”、“意境融合”的方式,对语言文字的基本意义加以深刻的理解。例如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我提问学生:“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每一次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揣摩“背影”的涵义,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文中开头设疑,中间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后来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学生在揣摩语义中感受了文中的父子情深。在理解文章的内涵之后,又可以由里及表的诱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背影》的角度去写文章,写一个人?让学生思考,体会写作角度的创新和独特性。又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长衫”一词多次出现,它是无谓的重复吗?显然不是。既然长衫破了,为什么不脱下来补一补?已经脏了,可不可以换下来洗一洗?为什么不洗又不补呢?学生通过仔细地研读、品味,明白了孔乙己不脱长衫是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表明自己和一般“短衣帮”不同;不脱长衫是表现内心深处看不起劳动人民,对“短衣帮”不屑一顾,哪怕是又脏又破,但总还是长衫主顾;不脱长衫,流露出孔乙己热衷于功名利禄,执迷不悟的思想,可见受毒害之深。课后让学生拓展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等文章,能进一步探究其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验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揣摩难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章的难句往往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设问,尤其适合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如《地毯下的尘土》中连续出现了几次“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可让学生谈谈,一个句子重复出现几次有必要吗?会不会产生繁琐之感? 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地毯下的尘土”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形象地将小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凸现出来,促使她诚实善良的形象更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中。正是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又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反复出现,点明主旨,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可谓耐人寻味、富有深意,却含而不露。又如《永久的悔》,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是我‘永久的悔’”。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饱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学生通过这种难句有效性设疑,思维纵横驰骋,加深了对文章文题的理解,明确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永久”一词透射出作者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懂得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揣摩空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的学习是有思维参与的,凭借高度发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文体对问题认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迁移,揣摩文中空白,在空白处设疑,适合于散文类作品的阅读鉴赏。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后来清兵卫的遭遇会怎么样呢?作者故意跳脱,由读者自己去“补白”。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人生观去续写结尾。学生想象出了绚丽多彩的不同结局,每个结尾都是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体验。这样,通过空白质疑,结尾续写,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积极的信息加工,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还有利激活原有的知识,拓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6

程雄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结论更重要,强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教师的教育论文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或创造性的问题,是完成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的“问“”答”往往五花八门,如何“问”,怎样“答”,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一环。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敢于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强烈。要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自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是真正被启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表现和投入,以民主、和蔼可亲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哪怕学生提出的是琐碎而又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问题,或者是突发奇想的“怪论”,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曾经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上能否创立一套理论,把自然界所有的规律都统一起来?老师却对他说:你比爱因斯坦还厉害,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大统一论的研究,但无结果。这样的学生是聪明,还是笨蛋?这样的问题是可笑,还是有价值?无论答案如何,学生的好问必须得到肯定与鼓励。牛顿、爱因斯坦、陈景润等一大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过可笑的想法和做法,世界上很多的不可能之所变成可能都就是从异想天开开始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帮助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让不同的观点

相互碰撞交流,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达成共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教师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有位教师在上期末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幕情景。一天,秦始皇穿着宽大的棉布衣服,带着宏大的仪仗队,来到了大雁塔内落座,前面的大方桌上摆着核桃和石榴,秦始皇一时兴起,让手下拿来纸和笔,准备赋诗一首。同学们很快找出这一短剧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说出了原因。这样一来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把棉花、核桃、石榴传入我国的时间记清楚了,纸起源于何时也弄明白了。同时,把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时间、内容联系起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点的思考,从而引发出了新的思考。实践表明,情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问题的提出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不断向自己提问,由问题生成更多的新问题,并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学会如何升华实质性问题。

1.运用课文的标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材是章节体的简明通史体裁,教科书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系其首尾,前后史实,环环相扣,每一章的标题,实际就是一个课题,课文的标题就是课文的“眼睛”, 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标题逐层次、逐方面、逐阶段地进行分析,在标题指导下,通过问一词或一句以带动全章,确定全文有哪些论据,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进而去把握整章的整体结构,掌握课文的思想脉络和主要内容。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封建大一统时期———秦”一章中,论述了秦亡之后中国出现了西汉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荣局面。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组织材料,第二、三、四、五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两汉的“繁盛”,第一节分析了两汉的统治“和衰落”。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汉繁盛的原因是什么?繁盛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西汉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从而学生便能找出教材中西汉统治者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而理解西汉是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而走向强盛的。在学习中,学生只要弄清了教材章与章、章与节、节与节、节与目、目与知识点的相互关系,也就把握了教材各种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了知识结构。

2.从课文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都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组成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连环等。分

析因果关系有:远近、内外,必然、偶然,主要、次要,直接、间接,根本、一般,主观、客观等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抓住结果,然后在课文中找出原因。

一般来讲,历史教材全章中的最后一节,全节中的最后一段,多为结果所在之处。在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提到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这一逻辑关系逐一质疑:什么叫半殖民地?什么叫半封建社会?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分别是在什么条约中丧失的?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是否会发动战争?通过分析教材对不平等条约的叙述,是不难找到正确答案的。

五、建立评价制度,使学生善问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位同学回答的真棒,请大家给他掌声。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真好”是教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代替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不容质疑的评价,况且在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否定了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很显然是教师决定了问题的研究权。我们要把教师的权威评价问题、选择问题转变为学生独立评价问题、选择问题。

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同时,要建立提问记录册。让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抽签提问的方法,具体做法为:第一,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

找答案;第三,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列出不同意见;第四,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问题的提出难易要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所抽的签用纸片做成,每张纸片上写着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3~5次,至少要抽中2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要记分(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或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在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有启发性,使问题有思考余地;有深刻性,使问题有思考的价值;有典型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系统性,不断设下“陷井”,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须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教师应提倡七个“允许”,即:1.答错了允许重答;2.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3.没有听懂的允许再问;4.不清楚的允许发问;5.不同意见允许争论;6.教师错了允许补充,7.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 篇7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会深深影响该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众所周知, 英汉语言的习惯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 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 在日常交际中,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 而如果直译成英文:“Have you eaten yet?”显然会让外国人觉得奇怪, 原来, “吃了吗”类似于“Hello”的表意功能。再如, 在中国, 客人离开主人家时, 主人通常会说:“请慢走”之类的客套话。当然, 如果直译为“Go slowly”也是很不合适的。英汉的语言习惯差异, 应该根据文化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另外, 英语中的成语、谚语也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果只根据字面意思猜测, 经常会曲解其意, 这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之一。例如, 英语中“look out”的意思是“小心”, 而不是“向外看”, “look down on”表示“看不起”而不是“向下看”, 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 因此, 英语学习者对文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学习, 英语教学者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01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差异, 了解差异也是学好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中国人喜欢谦虚, 但大部分外国人却相反。当一个中国人去一个美国人的家里参观时, 他可能会说, 您的房子真漂亮。按照美国人的习惯, 他当然会说, 谢谢。这时, 这个中国人可能会对美国人的回答而感到意外, 认为那个美国人不够谦虚。但那个美国人说谢谢, 实则表示他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因此, 英语学习者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语言。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能使他们学以致用, 合适地、愉快地和外国人交流。

第二, 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教师积极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 将英美国家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比着给学生讲, 那么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例如, 当学生知道“节气”是英语中没有的, 他们可以详细的给英美国家的人解释, 这样有利于宣传我国的文化。而且,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 英美国家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然后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英美国家的文化会发展地这么好, 给他们带来什么启示, 最后, 提醒学生要珍惜、发展我们本国的文化。这样,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关英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又加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

第三, 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堂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教授学生词汇和语法框架的单调、死板的课堂。因此, 在课堂中,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具来展示英美文化, 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教师再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文报刊杂志和英美文学著作, 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 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既提高了他们阅读能力, 听力口语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一举多得。因此我们要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

第一, 英语教师应该全面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不仅需要在语言方面有过硬的能力, 比如发音, 词汇和语法, 更需要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文化意识薄弱或欠缺, 给培养学生形成公正客观的文化价值观带来很大困难。对此, 教师应该通过假期集训、阅读书籍、网络查阅等方法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学、历史、地理、思维和风俗差异等。有条件的话, 还可选择去欧美国家进行实地考察, 加深对其文化意识的了解。

第二, 在教学中应该增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中西文化, 教师能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比如最常见的“God bless you”, 西方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 god就是他们的神。而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是“老天爷保佑”, 因为古代中国认为老天爷是一切的主宰。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里写道:“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英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在冬季, 因沿岸有暖流经过, 气流温暖潮湿, 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而在中国, 西风则代表的是萧瑟和肃杀。

第三,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一方面, 多媒体比较直观, 生动形象, 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境, 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向学生展示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比如《美国往事》以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均作为背景, 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的人打拼、奋斗的生涯。又如《傲慢与偏见》向人们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总之, 培养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课堂创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使英语课堂不再那么单调、乏味,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每位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39-02

自古至今,各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因为每种语言的素材和构成文本的句子、句式等,甚至各个字或标点都散发着这个国家的文化气息。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应掌握与此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以及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的现状,阐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以期为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社会对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另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中学英语教学应以英语学习策略、中学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为主体内容。”

但是,就目前来看,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部分英语教师依然是围绕着应试展开教学,很少关注到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虽然有满腹的知识点与语法,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是却无法用英语与人清楚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障碍才能消除,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提高。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跨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将这些东西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或者说难以平衡传播文化背景、教学进度与学生成绩等一系列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多数教师仍然遵循“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就学生而言,不同成绩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抵触心理严重,这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只是对当前的教育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而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仍然不足。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以国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为宗旨,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考试引领等多种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材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由于教学进度与安排的关系,大多数教师会选择语法知识点多的文本进行讲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顾及教材中安排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具体来说,就是把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出背后的文化差异。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从而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活动,把中学英语教学标准中提到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在英语词汇方面,中国最具权力、吉祥和神圣的象征就是龙,甚至可以说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但是,龙在西方的圣经当中却被定义为罪恶的象征、凶物的象征。因此,“亚洲四小龙”在英美的报刊当中就被翻译成“Four tigers of Asia”,这也是为什么不会被翻译成“Four dragons of Asia”的原因。再如,猪一般被中国人用作形容笨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却用“as stupid as a goose”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笨。这些渗透了文化背景的词汇教学,实际上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熟记这些词语,比单纯地背字母记单词要简单很多。

在学习选修8 Unit1中关于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关于国家历史、人口、地理、社会习俗、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我国的基本情况做对比,使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具体来说,在教学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语国家发展历史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自己选材,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些文化,让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英语和中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可以设计一些特殊的、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比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课前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实际语言交际环境的对话。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错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让他们可以切身体会到英语的正确使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跨文化意识。课内外活动为我们培养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平台。课外活动包括成立研讨会、组织英文演讲比赛、听英语广播或看英语节目等。开展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把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学生学英语的日常活动中。

1.成立研讨会。例如,在“Body Language”文章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亲身表演各种文化下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课后组成相关主题的研讨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某个国家的肢体语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诸如网络、手机等等搜索相关素材,补充对比,对文化差异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学生还可以通过PPT演示文稿,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或者小组表演的形式呈现每个小组的研讨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带有模拟性质的交际训练实际上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组织英文演讲比赛。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话题有很多都需要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例如学到必修四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时,可以用Womens Role in Society 为主题以课前演讲的形式进行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对古今中外对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看待。学生通过不同的选材,领略到不同文化下妇女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对他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3.听英语广播或看英语节目。英语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那一定是狭隘的、收获不大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多听、多看地道的英文广播或电视节目,如美国的VOA、CNN和英国的BBC等。这些节目原汁原味,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不同的观点,体会到不同文化意识下人们的行事方式。例如,在学习必修四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后,可让学生在网络上看英剧Mr.Bean 憨豆先生,或者更多的英国式幽默的小视频,引导他们进一步去体会英式幽默。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中国的小品或相声以及美国式幽默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引导他们对比和总结不同文化下对幽默的理解有何差异。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寓教于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使用多种媒体资源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来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比较权威的英语素材有很多,教师要有自己的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素材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英文电影方面,虽然许多电影本身是一种西方国家文化的缩影,但市场上仍有许多所谓的喧哗的大片,所以教师就应更有甄别力。

(三)借助考试引领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考试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现阶段中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很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易混淆的英文文化知识放入考题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考前对英语的文化知识有足够的重视,也可以达到有意识地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语法教学是最困难的部分。但我们若能把跨文化教育与语法教学结合起来,就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就有一个易混淆的、体现在be动词使用上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对这个地方进行考察。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按照生活常识选are,但是正确形式却是is。此时,教师介绍与此相关的文化差异就会有显著的效果。具体原因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用餐礼仪,西方人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刀和叉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所以be动词应为单数is。这种通过考试把语言知识与跨文化教育结合的形式收效显著。

总之,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始终谨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避免出现崇洋媚外等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以一个宽容、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最终提高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荣秀秀.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张姝转.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角度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校领导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万科房地产案例分析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