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024-08-11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精选8篇)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1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跨文化意识的提高。而只有在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有效交际。笔者通过反复设计教学方案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相适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实践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延伸和拓展。如2012年新课标卷完形填空涉及Body Language方面的内容,该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反映着当前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走势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目前在一所县级市高中任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常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育,并常常铭记“学习英语是打开另一扇窗”的意识,以教材元素为基础并适当拓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学生们一起探寻英语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互动---对比、反思---理解、领悟”中,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案例1 礼仪文化之Ladies first 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在高一第一堂英语课笔者便用英语和学生做简单的问候,并祝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笔者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鼓励学生关于英语课堂以及英语老师笔者进行提问。由于初入高中的兴奋感,学生们都很积极的举手,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笔者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Oh, it‟s so difficult to decided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one.Can you tell me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a girl or a boy?”回答“男生”和“女生”的声音几乎一样大,于是,笔者说到,“In western countries,do we say „ladies and gentlemen‟ or „gentlemen and ladies‟? ”学生答道:“ladies and gentlemen.”“yes, ladies first.” 由此笔者告诉学生“女士优先”是国际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同时,西方礼仪文化中,在有小孩的场合下,还要讲究“儿童优先”,随即笔者邀请了一位女生,让她首先提问。在后来的提问中,有学生忍不住好奇,举手提问到:“how old are you?”,“Do you have a boyfriend?”等私人问题,笔者婉转的拒绝了回答,并指出在西方交际礼仪中,一些私人问题在公众场合是不欢迎提出的,而且即使是私下提问也需要参考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亲近程度。其实这一情景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段听力练习中是有所呈现的。学生从不同礼仪文化的对比中,提高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及提问。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案例2 节日文化之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新课标指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节日是各地区、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它体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话题之一。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科书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话题便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让学生集中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节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将学生带到了学习世界节日的文化意义的新阶段。课文对节日的介绍主要是按照节日的意义分类,首先讲述的是“Festivals of the Dead(亡灵节)”,即纪念亡者的节日。其中重点描述了Halloween,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万圣节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于是在读课文之前,笔者想学生展示了一张雕刻成鬼脸的金南瓜图片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you see the pumpkin?” 学生围绕金南瓜展开了头脑风暴,曾经学过的关于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知识都被再次激活。于是,笔者又呈现了在万圣节时的街头景象,有画着吸血鬼般浓妆的人们,挂在居民窗外骷髅架等等。浓郁的抑郁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行更多探索的兴趣,对了解万圣节背后的信息也产生了更强的动机。笔者随即便安排了与课堂目标密切相关的阅读任务。在激活的背景知识和激发的兴趣双重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激发——反思——理解这一重要的认知过程。

以往,学生只是关注节日的习俗、欢度节日的表象、庆祝活动,比如万圣节装扮成幽灵,孩子们可以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等;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等庆祝活动。而这次,学生们则是跟随高中课本,在课堂中去探寻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文化现象的渊源以及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并且去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既抱一种尊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异国文化,也能坚守保护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案例3 国家文化之 Canada,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新科标》(教育部,2003)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做出了如下解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关于文化学习的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文化知识或平常所说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小写文化,它还应包含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等大写文化。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增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中介绍加拿大时,笔者补充介绍了其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介绍多伦多又不能不提及国家电视塔——Canadian National Tower(简称CN Tower),因为他不仅是多伦多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三十年“世界第一高塔”的美誉。如果不提,可能学生对此就一无所知。同时强调,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并不是多伦多。

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介绍英国时,课文中对“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英国国家全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在介绍英国国家文化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及历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最后还应结合联合王国的国旗作归纳总结: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了起来,至今,威尔士也总是包括在爱尔兰内。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改名为“大不列颠”。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以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组建联合王国,因此它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探寻英国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围绕这一主题的英语学习中,与其说教师在借助世界文化教授语言,不如说学生在依托英语这门语言了解世界。这便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互交融。此外,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还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国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再如翻译 You are a lucky dog.在中国文化中,“dog ”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dog 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Module 中都设置了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 English 话题,这个话题一般是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听力当中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挖掘,提供必要的语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真正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人教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ok2Module4Fine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等等。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的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此氛围中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游刃有余的开展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字数:4729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M]《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第1期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鲁子问,中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2

然而,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对学生的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明确, 不够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还是片面地重视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机械积累, 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学科化”的特征。语音, 语法, 词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使用, 教法的运用及测试内容的选择都围绕语言知识这个核心展开。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为目标。但其实质仍是对语言知识的巩固。所谓四项技能, 重视的只是学生语音, 语调的标准, 词汇的积累以及语法的正确性, 并不是语言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至于引导学生按照英语文化的社会规范, 有效、恰当地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那么, 在这种现状下,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呢?我觉得既然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那我们首先还是应该抓住课堂, 利用好现有教材, 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授。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词汇教学方面:词汇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谓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教师在使学生正确掌握词语发音、书写、含义的同时, 要注重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 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恰当使用。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 教师应该指出这个词的含义是“政客, 政治贩子”, 指的是为个人谋取私利而耍手腕的人, 而对应中文的“政治家”应是“stateman”.再比如“dog”, 在欧美, “狗”是受欢迎的宠物, 代表“忠诚”与“奉献”.所以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多是褒义, 这点与汉语不同。如,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lucky dog (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 (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时候) 等。词汇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基础, 更是一个学习中的难点。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 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既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正确教学方法, 同时也使词汇鲜活而生动起来, 不再仅仅是一个个生硬的语言符号, 这样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词汇的学习,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在文章教学方面:现行英语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丰富的阅读材料, 涉及到日常生活, 社会, 文化, 历史, 宗教, 体育等各个方面。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在阅读中跨越文化障碍, 既提高他们的解题应试能力, 又可以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比如在介绍Body Language时, 教师就要使学生了解身势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再比如, 在上music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图片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不同的乐器类型以及音乐风格, 比如classical music, rock music, Latin music, jazz music等等, 并播放一些经典的代表作品共同欣赏, 使学生对中外音乐形成一种感性认识。总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在语法教学方面;即使是在最理论最纯粹的语法教学中, 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知识的地方。我们不但要探究其语法结构和逻辑形式的不同, 还要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的因素。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The knife and fork is very expensive。为什么这里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is”而不是复数“are”呢?原来欧美人吃西餐, 是左手拿刀, 右手拿叉, 双管齐下。所以, 在西方文化中, 刀和叉是不可分割的用餐工具, 是一个整体。倘若学生知道这些, 那么对谓语动词用单数也就自然而然理解了。

除了抓住课堂, 利用好教材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例如阅读英语小说, 报刊, 观看原版电影, 请外国朋友来进行交流等等。以电影为例。在英文电影中, 常有这样的情节:当一方称赞另一方工作出色时, 被称赞方都是高兴地予以回答“Thank you!”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 往往会不好意思地说“不, 我做得还不够”或者“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听到赞扬, 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 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 而中国人通常表示受之有愧, 做得很不够或者说自己的成就不过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等等。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往往更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量。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3

一、新课标对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并确立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其中高中阶段为八级目标。强调高中英语教师要设法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异域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其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信息,领悟文章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唯分论”等客观事实的存在,高中英语教师还是被“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住了手脚,无论是从英语教师的公开课还是访谈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仍被广泛地采用。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讲解语法点和句法结构,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很少,即使有,也是随心所欲,点到即止,缺乏系统性。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自已的亲身实践,力图探索一条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之路。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事实上,通观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阅读课文中包涵了许多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意识培养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学生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就是说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hurt多指精神上受到伤害。injure 多指健康受损等。

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涵义。

2.文化背景知识

从实践中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直接影响着阅读理解和速度。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狂欢节(carnival)——Carnival, the festival is one of the world?蒺s most famous festival and attracts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最好对这个单词背景知识展开介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说大部分国家都在二月下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3.异域文化介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中不仅包括英美两大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还涉及到其它一些讲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如: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教师在讲解这些阅读文章时不能仅仅为了做阅读理解题或是提几个问题,我们应把其中包含的异域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如在讲授Body language,Australia等阅读文章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介绍除英美国家以外的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认识、了解这些国家。

4.中西文化差异识别

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各民族的观念、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在中国广为传颂的美德“谦虚”,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是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在阅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现实的意义。

只有在学生学习英语阅读文章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根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建构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1.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笔者在英语阅读课中深入地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容,贯穿于教学中。主要通过英语阅读课中的热身(warming?鄄up)和读前(pre?鄄reading )这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具体形式可采用自由问答、图片欣赏等。

2.挖掘词汇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那些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内涵意义差异较大的词。这一任务的实施主要通过Language study 教学环节来完成。

3.整体语篇分析

阅读课整体语篇分析从introduction开始展开对目的语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社会内容、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等等。

通过阅读中(while?鄄reading)尝试语篇整体分析,实现学生由粗到精、由外到内地理解篇章,并把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4.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阅读文章中的中西文化对比,笔者主要是在读后(post?鄄reading )这一教学环节进行讨论。通过两种不同文化对比,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能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这一门语言。

5.多渠道、多视角了解文化。

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氛围。 ②重视课外阅读。③举办讲座、表演、演讲、辩论等其它辅助教学手段。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4

富民县散旦小学

缪金花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培养学生将来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教育 数学 问题 培养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是关系到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文:

一、概述

1、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3、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5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的应有之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大学外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自我角色、课堂内容以及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策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加强学生文化意识贯穿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光具有语言技巧,更能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191-02

语言的学习不光是标准的英语发音、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还涉及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又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大学外语教学与实践中,文化与语言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1]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第一语种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人文、历史等全方面的介绍,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使他们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包容他国文化传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和交流。[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意义如下: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的习得,绝不仅是对单个字或词的死记硬背,也不仅是熟悉并遵循语法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只强调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更应注意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也从中学习到新的词汇。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学生在涉及文化历史知识的语言点上易出现困难,突出表现在英语中大量的习语、谚语和俚语上,学生通常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另外,现代英语中大量源自圣经和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品的表达法也是难点之一,中国学生如果缺乏相关方面的阅读和听闻,自然会产生疑惑,从而对整段话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都出现偏差。

二、让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加规范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在。由于每个国家在宗教、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国情上的不同,其在禁忌语、委婉语和习语等语言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学生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能够在尊重对方国家文化差异、熟知禁忌习惯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则是英语教学中需要着力加强的,否则,文化意识的欠缺不仅会导致对方不悦,甚至影响正常交流的进行。

三、纠正学生英语学习中过多偏重口语和听力的不良习惯

标准、地道的发音固然十分重要,这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口纯正的英式或美式英语引得无数学生追捧和羡慕。很多学生发音标准,但在实际表达或交流过程中对英美国家风土人情了解甚少,或是一知半解,其信息更多是通过电影、网络、音乐等渠道获取,无从分辨真假,了解甚是片面,这导致学生在口头表达时极易出现言之无物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将《简?爱》当做简?奥斯丁作品的笑话。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改革只注重语言基本功的传统模式,在大学课堂上建构起文化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3]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尊重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目前中国高校的大学外语普遍具有涉及面广(有文理工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一周2至4节)、课程任务重(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译)以及要求较高(学生要过英语四、六级,有些甚至有考研、考托福、雅思等各种需求)等特点,因此在认识到增强大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大学外语的课程特点进行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探索式研究学习的机会。课堂时间短、任务重,教师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应该有效整合课堂教育和课下时间,将文化意识的学习和培养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娱乐和生活中,如根据学生兴趣和水平的不同,推荐难易程度不等的中英文经典名著、纪录片、电影等。同时,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主讲者转换为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导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目的的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其中。教师应当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拓展教材的外部边沿,从中心问题引申开来,联系时事政治、广告、社会热点、学生生活等等一切让学生觉得“近在咫尺”、“熟悉”、“有话说”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思辨过程中加强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对课文中某个文化点进行介绍和解释上,通过对比翻译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差异,例如对“黑五”的解释可以引出美国人庆祝感恩节和圣诞节的方式和习俗,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春节“购置年货”的习俗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大学生由于受到母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中式英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代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特点的文章、句型和字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比我国语言的使用方式,充分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差异,通过比较来让大学生认识到中文与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中英文中耳熟能详的诗歌进行翻译是教师可以采取的另一种方法。言简意赅的诗歌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两种语言的优美之处,更能够了解到自身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2.将增强文化意识的教学活动贯穿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除开阅读和翻译,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视听说材料,让学生进行原句复述、用自己的话总结、表演出对话等方式掌握好词好句,同时也对英美国家社会性现象得以了解。听说训练中出现的专有名?~,可引导学生课下以查资料、阅读相关作品、进行小组汇报等方式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对有趣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比如英文中的填充词(filler word)、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把语言运用到真正的交流当中。

3.教师应布置更多开放性问题和活动为主的作业。推荐给学生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电影、视屏、杂志、文章等,让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或观看。同时设置如给英文电影配音、排练英语小话剧、组织讨论和辩论、进行小组汇报等活动,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相关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可以巩固印象,检验自身对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进行写作活动时,最好能找到英美国家人士写的范文,进行比较和参考,看看英美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组织方式,这种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比较和英语应用过程比单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印象要深得多。

四、小结

与更加偏向语法、词汇和句型的高中英语相比,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求学生在进一步学习新的词汇和语言点的同时,更要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固然是语言学习本身内在的要求,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文化背景知识穿插在听说读写译、课堂和课外的所有环节当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传播跨文化意识的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6

北京 段蕴婷

------------------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创新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则征集《鸟的天堂》导游语的广告出现在黑板上,看着黑板上画的大榕树,树上贴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耳边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清脆的鸟叫声,随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到了新奇,要把大榕树即刻介绍给游人的冲动被点燃了。事实表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用精心设计的情景,营造民主、和谐、欢愉的教学氛围,诱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我要写”的状态中。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课文是范例的功能,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1学文仿文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后,指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排比的句式学写游记。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掀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等。

3相关迁移式。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写《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让学生练习缩写等。

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让学生多文题、多角度地练习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选材,感受兴趣,强化创新

在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题;平时每周的小练笔,也让学生自己选材,自拟文题,放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翱翔。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会从独立选材,自主拟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在习作资源中,拓宽时空,体验兴趣,打造创新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目前的小学作文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从训练时间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加强课外习作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时及时地记录下来。

从训练空间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五、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得乐趣,完善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7

一、高中物理教师应以正确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已, 转变教学观念

1.更新教学观念。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 而未来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走出演讲的角色”, 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使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

1.物理教师在新课引入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主动参与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主动参与度也越高, 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2.运用高中教材中的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怀着好奇心, 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遍, 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因此, 我在上高一物理第一堂课时就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时机, 结合绪言中的内容, 指导学生欣赏有关的插图。

三、充分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讲动量和冲量的内容时, 我让一个学生上来演示:两只相同的鸡蛋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泡沐塑料铺垫的桌面上, 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鸡蛋碎了, 落到有泡沫塑垫上的另一只鸡蛋却完好无损, 这时教师就可以进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 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 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 按照常规认识, 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 水必往下洒, 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 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 学生就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 自然就会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时引入课题, 就会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将众多高中物理的演示实验适当地分解成学生的分组实验。这样既可增加大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增加物理小实验。充分利用高中物理课本后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课后也参与到物理的学习中来。例如, 高一物理P38“做一做”让学生测定反应时间, 学生通过测试反应时间哪个快, 体会了成功, 掌握了知识, 也提高了兴趣。这样的试验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又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

四、开展课堂讨论,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的一种较好的课堂形式, 它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开启思维、各抒已见、求同存异。同时, 冲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营造出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物理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总结。这既可以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 并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 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

五、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主动参与的环境

要使高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物理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物理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物理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是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 在教学中, 物理教师要多注意培养学生参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多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 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激发兴趣、探究实验等方面就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物理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的学生经过10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词汇,掌握了语法,但许多学生仍处于朦胧状态,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在交际中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准确度。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上,还表现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国人是整体思维,西方人是个体思维。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英语较精确明晰,汉语则笼统模糊,汉英语言逻辑顺序不一样

(1)出于综合把握对象的思维定式,中国人不习惯从一开始就精确地确定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在意义的网络中确定其意义。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

(2)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而英语则可以借助丰富的连接词,按意思和结构需要灵活安排。如英语中时间的表示法习惯上从小处着眼,由小到大,即分、时、日、月、年;而汉语则是从大处着眼,由大到小。汉语说2005年8月15日上午9时30分,英语则为9:30 AM August 15 2005.若是地点,汉语按国—省—市—区—路—胡同排列,而英语则相反,如牛津小学英语6 B上册出现的12 Jincheng Garden,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2.汉语重音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

英语的语法构成具有明确的形态标志,每一种语法意义都由一个明确的形式表示。如:名词复数加s或es,一般将来时shall/will加动词原形等。英语注重形合,具有以形统意的特点;而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靠整体关系来确定,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具有以意统形的特点。例如:我今天有事。“我”是“话题”,“今天有事”是“说明”。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可以说“今天有事”,“我”这个话题可以隐去,体现汉语的“意合”,其本质是一种整体思维。

基于上述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1.重视在不同情境中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运用

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do you do?何时用How are you?何时用Hi! 何时用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pretty,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snowman及词组play the man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2.突出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的引用介绍

在与英美人士的实际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使用习语(idiom)及俚语(slang),而中国人最为头疼的恰恰就是习语和俚语。我们往往会从字面理解,把milk way(银河)说成是“牛奶路”、 big fish(大人物)说成是“大鱼”、fire water(烈性酒)说成是“火水”、small potato(小人物)说成是“小土豆”。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习俗、风俗与我国是大不一样的,比如我国自古以来是以黄色为高贵颜色,而西方则是以紫色为高贵颜色,如习惯用语: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高贵家庭)不是在紫色中出生;另外I’m beat.(我很累)不是我被打了;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不是下猫下狗等等。这些习语或习惯用法不能单独去记,一定要在上下文或情景、场景中去记,才能记忆深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并使用这些英美习语的良好习惯,比如“每日一句”或课前1分钟“Free talk”,都可用来介绍习惯用语,同时还可以编一些包含文化内涵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辨析,如:at sixs and sevens是什么意思;One boy is a boy,two boy half a boy,three boy no boy.与中国哪句谚语意义相似等。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交际中如果遇到这些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切忌“望文生义”,因为成语具有整体性,其喻义不是其组成部分语义的简单相加,要弄清它的确切意思,不能把词分割理解。

3.加强对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语序结构的区别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逻辑顺序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的区别。比如:牛津小学英语5A中有一个句子“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of ”结构的中文与英文语序是相反的,该句应翻译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 又如,“那个穿白衣服的女孩是南希。”不能翻译成“That in white girl is Nancy.”而应译成“That girl in white is Nancy.”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序相反的句型进行重点强化练习,这样才能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模式。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

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就是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用英语交往,学会体味人生。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4 B Unit 3 Buying fruit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在爸爸或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尝试着购买水果,根据所学、所见与所闻,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景,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自编自演,把耳闻目睹的生动情景表演出来。如“Can I help you?”“I’d like some apple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thanks. I’d like those green ones.”...“Here you are.”“Here’s your change.”在这些对话中渗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体现了西方服务员的热情与主动。又如牛津小学英语6 A 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编一段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对话,事先让他们了解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就流畅而自然,十分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如A: 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 Oh,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外国的风俗习惯记忆深刻。

5.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如5 B教材Unit 9 An English Club出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旗、国名及语言,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国家的国旗,讲解这些国旗的含义,介绍这些国家的首都等等。如3 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出现了中国的古城西安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此可以结合课文继续介绍中国其他地区如“Hong Kong”(香港)“Macao”(澳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建筑和标志,如:Big Ben(英国的大本钟),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士山),悉尼的Opera House等等;6 A教材中有两个单元分别出现了中、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Christmas,Easter,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介绍一些节日常识,如在Dragon Boat Festival,人们通常划龙船(Have dragon boat races),吃粽子(Eat rice dumplings);而在Easter,则制作巧克力蛋(Make Easter eggs)等。

6.讲究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文章,有目的地使学生多了解一些诸如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观念、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社会背景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介绍文化知识点:

(1)直接阐释法:教师可以对阅读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直接进行解释。比如fireplace(壁炉),sandwich(三明治)等均是西方文化特有的。而boss一词中文译成老板,学生马上想到的是拥有这个企业的人或大款,其实英美语言中只要是自己的上司都可称为my boss。又如阅读练习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A:How about my watch? B:That’s very nice.A:________.”许多同学会选“Thank you!”这个答案。乍一看答案和问题很相配,其实这就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外国背景。英美人在问这一问题时就是想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你,当对方说了一些赞扬的话他就会说:“If you like it,I’ll give it to you.”这个例子充分表明只有对英美背景知识了解透彻,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像这种文化知识点就需要我们老师来进行介绍。

(2)比较学习法:对阅读文章中间接介绍的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与汉语中相应的文化因素进行对比。例如,汉英两种文化对称赞的不同应答方式——英美人愉快地接受,而中国人总要“客气”一番;去做客吃饭,中国人以剩下一点菜为礼貌,而英美人都是以吃光主人提供的食物,表示很喜欢这些东西而显示礼貌。比较法强调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极有益处。

(3)指导督促法:告诉学生自己去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根据教材的内容相应的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督促他们读完并写出心得体会。如学完牛津小学英语6 B Unit 5 Seasons 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南半球国家地理气候或极地气候方面的短文,通过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然后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

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但现在有些人过于崇洋,弃中国传统文化于脑后,对于国外的风俗习惯却津津乐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文化习俗并无优劣之分,它只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点;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因此我们可以兼收并蓄,在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将来逐步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5.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6.

[3]卢春媚.浅论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汉语言的特点[J].韶关学院学报,2003(3):88-91.

[4]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5]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2).

[6]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与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黄洋,李容.漫谈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8]李星娟.排除语言障碍 渗透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初探[J].小学教学设计,2004(15):5-6.

上一篇:同学毕业三十年联谊会主题发言下一篇:《冰山之父》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