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024-10-24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用11篇)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1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摘要:在目前课堂改革不断推进加深的过程中,中学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各科目的研究性学习,尤其是数学类科目。作为教师,怎样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的兴趣,也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要变换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发现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准备一些有新意并且能够打开?W生思维的问题。除此之外,课堂上的师生平等、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这些方法都很适合提高高中学生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参与度;学习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把教学转化为导学,让学生回到主导地位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数学知识转换两次:一个是自己创造条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是把现在的科学真理,用自己创造的条件变成学生的真知。所以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实验思维方面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上所需要的。所以根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中学实验基础原则,教师应该主动对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做出尝试以及探究,把传统的教学变成引导,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努力去创造一个高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二、课堂教学既要预设成功,也要动态生成预设成功意思是指按照预设的教案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授知识的目标。动态生成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合理的改变原教学计划,跟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变通,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课程预设成功是使一堂课中的学习生效的最基本要求,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学习之外的拓展延伸,两者相辅相成,促进教学。然而想要做到预设成功,就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1)对于教材:弄透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备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大量地搜集课程相关资料,拓宽自己所知,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把课堂效果发挥到极致。除了备课方面,教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什么疑惑,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教材的重难点,要设置多种层次的教学内容,将难点分散。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更快的引入,更高效的引导学生,课堂也就达到了动态生成这一要求。(2)对于学生:要学会了解学生。教师不能一直用相同的方法去控制学生,学生当然也不可能都根据教师的想法来学习,有时学生的反馈甚至会跟预想的恰恰相反,这就要求教师的动态生成能力,必须要对预设做出合适的调整,来与学生同步。

另外我们必须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如果过分依赖,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失去自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很多教师为了自己方便,讲课几乎完全依赖多媒体,用演示工具代替了板书,看似使用了新式教学方式,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带动,其实还是回归了老一套的教学,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新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确实对教学有很多方便之处,比如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等等。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合适的操控多媒体,比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速度没有考虑到位,学生来不及细看或者思考教学内容,那样就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可能减弱学生的思考能力,降低他们的探究能力,对学生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害无益。

三、创造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身数学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实很多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来自生活,在教学时需要以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情景作为起点,根据学生所熟悉的语言与环境带入,让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包含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展露无遗,如此学习数学也变得更加真实,有效,贴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进而提升他们的解答问题的能力。

1.创设乐学情景让学生具备重在参与的心情。在实施教学中也可通过创设一些新奇、有趣的情景来体现乐学情景,如在课堂讲学中不时地插入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动听之处,这样学生也能感受得到数学课堂的其乐无穷。

2.创设悬疑情景让学生有急于求知的心态。在讲学过程中教师可预设一些比较有悬念的知识,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牵挂,念而不忘,让学生把这种期待与渴望之心保存到最后,最后在悬念揭晓之时给学生一种成就感,更能促使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奥秘。3.创设空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导课堂。在讲学中积极的创设一些必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用更平和的心态和充分的生理休息来参与学习,与此同时更让学生在讲学过程中充分占有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主观、灵活的自我思索,创造,突破,更加完善学生学习的心态。

四、让学生参与实践,加深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而为就是要学习个体的参与,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不能局限课堂研究的层面上,加大与拓展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参与能力的有效补充。一是调查或查阅性作业可以拓宽学生参与的领域。二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让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一是让学生写知识小结。二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三是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五、结语

兴趣是一个人可以积极探究事物的最根本前提,也是认知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而且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致可分为四种发展水平,依次是直觉兴趣、操作性兴趣、因果关系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它们的发展程度跟年龄密切相关,但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培养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满足自己的认识,以此来不断提高兴趣水平,渐渐分化和扎实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上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学军.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情感性教学策略[J].理科教学探索,2003(8).[2]薜峰.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学,2003(2).[3]姜永杰.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9).作者简介:朱建丽,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南丰一中。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2

一、信任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 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我还充分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因此教学中我经常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的用途, 让他们明确学好数学就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节时, 我不但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还让他们自己试试买一个本、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等可以拿几个一元、几个五元、几个一角、几个五角等钱去买。在此基础上, 我再创设超市的生活情景, 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拿一百元可以买到什么东西等。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运用中, 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 留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巧设情境和问题, 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错误。比如, 我在讲“倒数的认识”这一节时, 如果课堂上单纯地出示倒数的定义, 然后再进行大量的练习。虽然学生对倒数知识掌握了, 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 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后出示自学提纲, 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本内容, 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将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上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基础, 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情况, 允许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做法、解法。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我顺水推舟, 按照学生的思路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 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然后学生小组活动验证猜想。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 再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 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 (除法与比, 分数与比) 、各种方式 (同乘, 同除) 的验证情况。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 我便问学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 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 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有个学生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 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了, 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把每种可能的情况都罗列出来, 然后以小组形式再次进行探究, 最后学生的讨论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他们得出了每种比的化简方法, 有的组还有好几种方法, 而且在练习巩固中, 由于是自己的理论所得, 学生们对于每种比的化简方法都能熟练掌握。

(四)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差异毕竟存在, 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在教学中, 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课堂一开始, 我便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 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 求得本组同学的帮助。然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介绍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 提出本组的疑问, 求得同学和教师的帮助。这样的真研究、真质疑、真互动, 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实现了全员的主动参与, 真正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逻辑思维活动的展开,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我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课始, 我以一道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智力题引入教学, 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情况下, 我提示了课题, 使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 大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 给学生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想, 使我们不得不退出“主角”地位, 努力当好“配角”, 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一课时, 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时间,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交流, 在合作中提高, 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同伴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适时对数学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才能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带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3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做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通过降低新知识难度,使其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适当的教學情景,是激发学生参与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官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三)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16÷4=…;48÷12=…;480÷12=…”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它们之间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四、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将其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究新知,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如:给学生创设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图表、演示、板书的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关系;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多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三)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

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篇4

相比语、数、英,历史课历来不被学生重视。有些学生甚至这样认为:历史这门学科到初三考试全开卷,通过没有问题,平时上课听不听无所谓,何必像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学科这么认真。因此历史课的教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面对今天的学生,我们历史老师要怎样做呢?我想,首先应从自身的教学抓起,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喜爱我们的历史课,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设计好历史课的导入语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行探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2、诗词导入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语文基础的牢固掌握,又能对诗词的内涵产生兴趣,从而对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又如《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亦可以用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从对联中的“荷虏”,“英雄”这两个名称进入新课。

3、故事导入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

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在讲《西方文明之源》时,在上新课讲一段“木马计”的故事,当讲完时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有关希腊的神话故事?”这样通过一则故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总之,所有历史课的“导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兴趣与动机,这样的导入方法才是有效、可行的。

二、充分把握课堂的40分钟,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因此课堂效果不佳。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1、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这是引发学生对时间关注的切入口,某一个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文化》中四大名著的讲解,我通过四个活动题目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第一,《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是谁?第二,《西游记》,你最想当得妖怪是谁,为什么?第三,《水浒传》谁最可恨?第四,《红楼梦》贾宝玉能否不出家?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很好。

2、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视频是把历史呈现给学生最为行之有效的捷径,它可以把历史事实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音像资料中,比较真实地感受当时的场景。在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把视频录象的引入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效果颇好。

3、探究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如在八年级上册《三大战役》一课中,我分为四个步骤。第一,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导学问题:三大战役发生的背景、内容、作用、参战部队,作战方法等,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看边完成导学问题。第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学生针对阅读中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送递老师。第三,探究讨论——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在以成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第四,重难点突破——读图添图,比较分析。对三大战役这一重点内容,采用动态图的形式,使抽象内容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善于赏识学生,挖掘闪光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中,他的生活就有了目标。赏识的教育方式是老师的法宝,更重要的也是学生快乐和自信的源泉,恰当 的赏识会使老师同学生一起在幸福中教与学,而且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如果老师引导不当,那些学生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那样的学生大多都会产生厌学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孤僻的心理等。正因为这样,他们上课时往往沉默寡言,课外更不敢问问题,表现出他们不自信的一面,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认真钻研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相信每个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合浦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5

童立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第一中学 宁夏 中卫 755000 摘要:新课标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能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战场都在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教学的精彩就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下面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研究”,谈谈自己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感悟体会。

一、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有效。

“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纽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建融洽的、真挚的、持久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不但促进学生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自然而然地促进老师自己的积极性,不过,这种师生关系,这种情感一定要真实的,不是哄出来的。试想,没有真挚的、持久的师生关系,不能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老师能享受到“为人师”的乐趣吗,积极性会很高吗,学生能信任老师吗。

二、依纲靠本要有效,教学的目标要有效。

对于教材教参,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熟悉课本,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内在的思想、意义。教材教参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也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准确把握一节课的目标,围绕目标对教材教辅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教学时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资源,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误差(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准备)。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有些化学实验看似简单,但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吃透还是很不容易的,很多学生上完课可能只是知道现象,但并没完全明白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教师对重难点把握要很准,对知识的拓展,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心中都要有很明确的目标,否则,学生上完课,只是知道甚至能记住看到了什么现象,但就是连原理都没弄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样,可以说是无效教学。

三、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效。

一节课分为好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小目标,要明确每个环节为何而设,课堂要简洁,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高,不能让毫无目的环节演戏,不能让毫无目的环节占取宝贵的课堂时间。比如在这几年,我听过了很多的公开课,每个人上公开课时都想极力的体现新课改理念,所以教学时不管适不适合学生讨论,值不值得学生讨论,基本上都有“讨论”这个环节,就有不少是流于形式、多余的,没从根本上达到“讨论”的目的。

四、节奏的掌控要有效。

课堂的节奏要松弛有度,适合学生的学习探究,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环节过度要自然流畅、环环相扣。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艺术性的享受,学生学得愉快,不觉得枯燥乏味,也不会觉得被别人赶鸭子似的,同时节奏的掌控也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自然流畅而轻松。如果老师感觉到上课劳累,不能享受到上课的节奏感,这时,学生也同样疲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问题的设置要有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问得要有质量。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

2、“提问”的方式要有效,“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问题”的有效性也不仅仅在于问的话语,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及问题的语境等等。

六、语言的点击要有效。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表达和传递思想和见解。对老师而言,咱们讲课时,首先,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解说、引导还是总结、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果课堂语言不规范,不简洁,啰啰嗦嗦,讲得唾液横飞,可是信息少,收效当然甚微。其次,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啊?”“对”,“要不要鼓励他一下呀?”“要”“那咱们就鼓励鼓励他吧。”然后,又是一阵掌声,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这时,课堂气氛好像是听热闹的,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来干什么呢!

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6

龙胜县民族中学 兰苏林 邮编:541799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怎样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参与式教学课堂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前发现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虽然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收效不佳,甚至不知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参与式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外因,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意识,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才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要努力学习和讲究学习方法,且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一定能学好物理。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课前怎样预习,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怎样表现自己、施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外在的教育内化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说明和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基本要求,且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起间接、指导性的弹性作用。而教科书是教材编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诠释的综合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依据课标,又渗透着教科书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既有编者对科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又有编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这五条基本理念,既是编写教科书要遵循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设计要遵循的依据。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脉搏、认真分析教材,搞清楚哪些是陈述性知识,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很好的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做好课前的自学指导,精心编写导学案

虽然我们很想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快就能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同学仅仅认为自学就是把教材通读一遍,最多把书上的定理、定义都背下来就行了。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导学案,以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导学案其实包括教师用导学案和学生的学习案两部分,学案的种

类可以很多,可以是练习型,通过习题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也可以是问题型,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进行钻研和探索。也可以是补充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内容补充以达到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前后连贯,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有利于形成知识链条。不管是编制哪种导学案,一定要提高导学案编写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载体,高质量的学案才能保证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接受多少,就设计多少内容,且不可片面求全,求深。学案设计要抓重点,突破难点,不能漫无目的,课堂要紧紧围绕重点展开。老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并不断地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学案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口味,在课堂上更容易操作。

4.充分做好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要求,确定预习目标,把握好预习环节,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有力保障。下面谈谈我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确定预习目标。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明确认知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预习的规律,学会预习,逐渐形成一套预习理论模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同时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如果我们仅仅是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这种预习方法要求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有价值、有吸引力、又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预设一些有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布置的预习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最难的问题也能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解决。使用这种方法时内容设计最好不要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另外,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适合学生预习的环境、问题等,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交给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应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1.课堂中要创设情竟,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感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参与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力求做到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但可亲,而且有一定感染力。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参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状态下自主学习

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兴趣、有层次、充分自主地实践和探究。具体做法是:

一上课就直达主题,明确目标。教师不要做过多的铺垫,让学生在精力最集中的时候通过读书,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实践操作,独立尝试完成学习任务。

接下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点到关键处,让自主学习能继续下去就可以了,而不是从头到尾,全部讲解。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最后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欣赏、分享、积累。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小组学习。当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以后,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加强合作学习就成为“自主学习”实施的关键,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化,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也有不同的形式,讨论型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都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提问与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互帮互学,互相透析重点,突破难点。竞赛型的小组学习,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一个较难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来达到组间的互相竞争与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进行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成组与收组的时间短、安静,分工明确,角色要轮流认真履行职责等。要注意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并非纯粹的小组讨论,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教师要善于控制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

5.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是学生简单的自学,教师同样要采取提问、练习、阅读、记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收集信息等多种教学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精力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不容易疲倦,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计划的开展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为智慧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又是当今的学生所缺乏而在今后社会上极为有用的能力。

6.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要求学生做好三个环节,第一要记住知识,第二要能说清楚是什么回事,第三做就是知识的应用,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所以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经常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同化和顺应规律,不断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经常联系到相似的旧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发展。

总之,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更科学合理。

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篇7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笔者认为,农村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前准备:教师“增负”,为学生“减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有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要达到这些能力,除了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前给自己“增负”,即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某一课时的数学内容“吃透”,还要充分认识它在单元内容和整册内容甚至整套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不仅要对课时内容“吃透”,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整套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者意图,用好教材。如“统计与概率”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对此块内容有所编排,但每册编排又都各有侧重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将通册此块内容吃透,准确理解和把握整套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每次教学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教学时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又都抓不准”的错误。

二、课堂实践:充分发挥课堂艺术

1.别吝啬你的微笑。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的氛围,这是前提条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转移不良情绪,微笑出现在你的脸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渠道,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开创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敢于举手发言的局面。

2.优化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决定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讲究严谨,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若是满堂问,实质上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自己的方向。因此,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内涵有一个新的认识,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那种多样化的、自主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就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做到这样一组题:

4×9+9= 6×9+9=

5×9= 7×9=

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只要求算出结果,那显然要求太低,但是要让他们说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就勉为其难了。于是我就在学生算完后提问:“谁能模仿这两组题自己编一组?”这一问,为学生提供了克服困难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了探索、发现的前沿。最终,他们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取得了成功。

3.鼓励积极举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定期奖励班级里发言积极的孩子。看到班里举手不多时,我会说一句:“这个问题有不少思考的角度,有难的,有简单的,先举手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举手的同学就不怕被别人说去了?”这时,总会有多一些孩子举手。我还尝试过一种有点偏激的做法,要求:“在思考的起立”,孩子们为表“清白”往往全体起立。“发言的先坐下。”为了先坐下,于是发言者甚众。当然这个方法非到万不得已还是少用为妙。

三、课后为落后的学生开小灶,促进全员参与课堂

班级里总有部分学困生是需要关注的,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扶,一点潜在的帮助和提示,让他们“先走”。利用下课的谈话,事先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让是提前学习,甚至就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因为有了基础,就有了信心,上课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前面。一种我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的惊喜感,让他们兴奋地举起手,在众人奇怪的眼神里,在老师佯装不知情的大力表扬中,这些孩子找到的是自信,是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这种感觉,也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每位一线数学教师都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下足功夫,探索出更多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途径。

摘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新课程标准下对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出来的。本文试图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工作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8

关键词:数学;兴趣;参与度

一、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信心,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首要条件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不是把学生教得考“零”分,而是引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考“零”分还会有挽回的可能,换教师可能会有所改变。为什么把“学习数学的兴趣”看得这么重要,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是外在的因素,学生的学才是内在的因素,外在的因素是通过内在的因素而起作用的,所以学生不愿学,教师讲得再好,作用也不大。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班级授课制始终会带来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经常挨批评,造成大批的“厌学者”。学生之间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让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使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分层教学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和作业中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学生就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鼓舞,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

三、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能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

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质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9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内在的动力得以调动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能培养出敢于探究,富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一、创设合理、有效地探究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要达到互动探究的有效性,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以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 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一只拴在木桩上的小羊,提出问题:“你知道小羊能吃到草坪上多大面积的草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只有知道了如何解决圆的面积才能求出小羊吃草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想办法解决圆的面积求法,唤起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保证学生互动探究的有效性 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探究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探究目标制约着探究活动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要注重探究目的的有效性就必须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合理的探究目的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如果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则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较低,则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在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得开展的探究活动毫无价值。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过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则学生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探究的答案。过高过低的探究目的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劳动,合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安排加以删减和调整,使安排的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接近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探究活动的价值更趋于合理化,更加具有实效性。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在操作中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利用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圆的周长。按照教材的安排有三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我在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没有给学生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结果学生自己准备的圆,纸质比较软,在直尺上无法滚动,想在圆的周围围上一条线也很不容易,再加上圆的大小不一,给计算上也带来了很大困难,致使学生的探究低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重新设计了操作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准备直径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也不让准备毛线或细绳了,而是直接用透明胶带轻轻的在圆的周围粘一周,慢慢的揭下,测量周长。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按照要求有序的操作着、探究着,交流着。这次探究活动的合理设计使学生的互动探究达到了实效。

三、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教师在让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猜测为个位上是3、6、9的数)然后,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100以内的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怎样能圈的快。很明显一个人完成等于要计算100道口算,这样使学生想到小组分工合作可以节省时间,促使学生合作互动,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如在我校这次“三课”达标活动中任继敏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十》时,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引入,比赛捆小棒,提出要求:10根一捆,比在1分钟内谁捆的最多。老师计时,1分钟到了,老师宣布停止,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捆了几捆,是几个十。然后要求同桌2人把自己捆的小棒凑到一起,看有几捆,是几个十。四人小组凑到一块,6个人凑到一块,数数有几捆,是几个10……这样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学习的情境。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脑子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有益念头,向预定的目标探索前进。让学生有咀嚼的兴味,使他们能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互动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理解了整十数的意义。

四、抓住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互动探究。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如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索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调整,使解决问题策略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这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什么?(测量的方法会产生误差)接着追问:那现在我们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呢?使得学生进一步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课堂上孩子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各俱情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错误”资源,错误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互动探究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判断身高和体重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意见有分歧,我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让学生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给学生搭建了互动探究的平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各自阐述了理由,明白了在某一时期人的身高增加,体重也会跟着增加,但每次增加的值不一定,也就是体重和身高的比值不一定,所以身高和体重不成正比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 篇11

关键词:学生参与度;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有意义的学习知识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发生关系,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这就是说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教材或知识做出有意义的表现。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能、形成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如何调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显得愈发重要。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汲取的主动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也就难以畅通。

其次,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接受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改进教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接收这些知识需要经历一个在已知基础上掌握新知。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一些理论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正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轻视教学研究的心理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师仍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判断、选择、好恶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服从于教师,服从于教材,以老师的话和教材上的结论为真理,学生并没有生动活泼发展。

第二、分数导向式教学。由于受到目前教育考核方式的限制,现在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的素质,在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

第三、浅层参与式教学。有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且绝大多数互动都是教师向学生的单项交流,学生知识作为一种被动的角色,听从教师的指令,以旁观者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明显作用。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必要性和因忽略学生主体性导致问题的分析,笔者根据自身体验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和发言的热情,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所学的知识就很容易深入理解并有效吸收。

第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更要积极、热情引导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增强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第三、在合作中凝聚学生学习的氛围。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意见再全班讨论,并对他组的意见进行评价,便于组内和组间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当然教师在分组时,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听取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在合作时相互间和睦相处,彼此之间定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在参与中保证全体学生的公平性。因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关心和是爱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薄弱,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他们往往害怕甚至抵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系和呵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结束语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为研究主题,首先阐述了学生参与度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剖析了现有课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几点建议。期望通过本文的讨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杜爱文. 提高高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参与度研究[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 86-90.

[2]耿新红.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有效性 [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241-242

[3]杜爱文. 高职课堂教育模式与学生参与度关系研究 [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3): 18-21.

上一篇:校园艺术节海报设计下一篇:学校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