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2024-08-05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共12篇)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1

摘要: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之所以要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意识.通过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优化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互动教学模式,必要性,研究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有效弥补和解决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与弊端而采取互动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核心,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因此照本宣科、满堂灌等现象非常的普遍,对课程的延拓介绍非常的少. 在该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听讲、课程氛围非常的低沉、缺乏活力,以至于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问题. 目前来看,基于对传统公众数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局限性研究,当前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上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比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注意艺术性,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相互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来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以集合知识为例,先提出问题: “集合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集合概念的提出对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有什么价值?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集合问题? 如果说离开了集合会怎样?”通过师生共同的探讨和研究,得出结论: 集合实际上与初中阶段所需的函数存在着关联性,函数定义域即集合; 此时,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延拓知识,比如集合与空间几何以及将来同学们进入大学时所学习的微积分也有联系. 通过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地摆脱了机械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2. 为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而采取互动教学模式

说到底,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在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思考问题的积极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叛逆思想,使得老师的教学必须升级,恶性循环下的师生关系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数学代课老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实施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将互动教学模式及其精髓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应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在课堂上、生活中,老师应当与学生走的近一些,营造熟人关系、活跃课堂. 比如,在数列及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符合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规律的数字,让学生观察特点,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通过举手或者提问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适时地给予其表扬和肯定,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会非常的融洽.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且实现了教学相长.

3. 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采取互动教学模式

为了深入分析和验证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即对成绩不分上下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 在新学期开学以后,让同一位数学老师教上述两个班的数学课程,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个班则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一个学期后观察教学效果,可以明显地看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的班级课堂气氛非常的高涨、活跃; 通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传统模式下的班级学生平均分数为81. 3分,而互动模式下的班级学生平均分数为85. 5分. 通过这一对比试验可以看出,互动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比如,在正弦、余弦诱导公式教学过程中,先给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预习、深入思考,通过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学习来了解正弦、余弦定理. 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在下一节课上再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域、正余弦外接圆推导公式时,学生会感到困惑; 此时老师应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学生提问,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学生思考和讨论时间,只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将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和人生的转折,尤其是思想压力非常的大.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缺乏沟通和交流. 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这一客观需求,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2

互动交流式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把教学活动当作师生之间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良好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之间共同聆听、互动交流的气氛。本文旨在探讨增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互动与交流的策略。

音乐鉴赏是作为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对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增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互动交流提出了要求――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一、师生共同聆听与鉴赏

音乐欣赏艺术是一种听觉的活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将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的同时,也强调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也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放一放音乐、学生来听,而应是师生共同聆听、共同鉴赏,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点拨,适时将听到的音乐感受传授给学生,加强对其引导,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及对其内涵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音乐鉴赏课中应充分运用教学技能,利用歌声、琴声、语言、肢体动作等,与学生一起分享美,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尽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始终置身于师生互动交流与共同聆听之中,促使其主动获取音乐感受。同时,应用简捷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聆听、欣赏,走进音乐,培养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鉴赏教学情境

音乐是作为人类交往与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音乐鉴赏也需要在一个好的欣赏环境下保持一个好心情,只有这样,音乐鉴赏才能实现视觉与听觉二者的良好结合。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善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与合作,用音乐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使其积极、活跃地共同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参与合唱、表演等。

例如:在《江河水》的音乐鉴赏中,教师就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此音乐,让学生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过程中,教师可重点讲一下什么是协奏曲,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音乐中的独奏乐器是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景?每个音乐要素都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景范围之中,从而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音乐鉴赏过程。

三、对比教学增强音乐鉴赏课的互动与交流

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领域,加深其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实现更高层面地音乐艺术价值的赏识。例如: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成立小组,比较原版的《黄河大合唱》和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互相交流与讨论,欣赏二者的区别以及艺术的相通性。鼓励小组踊跃发言,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试听我国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的钢琴演奏曲,对比分析其他版本的品作,更加深入地体会相同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演奏和演唱所体现的不同韵味。

四、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其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其艺术气质与素养。

比如:在《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鉴赏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播放具有较强节奏感、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拉美音乐的产生印象;然后播放《激情桑巴》的舞蹈视频,让学生从熟悉的舞蹈和歌曲人手,快速产生学习参与兴趣和热情,从而拉近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局里,促使其快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之中。然后再顺势导入《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欣赏热情。

五、以对话式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实现高效性的课堂通常都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的基础之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突出,促使其在开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相互分享音乐作品的感悟。

例如:在“音乐与民族”的欣赏教学之中,教师可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的自由交流讨论,从而让其了解民族音乐和不同地域人民生活习惯、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等的内在联系,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形式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师可多方、综合使用,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主题,最终形成一堂蕴含丰富知识的多彩音乐鉴赏课。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3

一、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

1.形式上动,本质不动。教师为了显示所谓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追求课堂预设,事无巨细,连问题的生成都经过精心预演,看似无懈无击。但也带给我们一丝顾虑:如此互动有太多的表演性,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

2.少数人动,多数不动。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崇尚考分至上,喜欢研究难题,数学课堂成为少部分尖子生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略,后进生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

3.学生活动,教师不动。部分教师实施放羊式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缺乏有效的捕捉与判断,提出问题后,对学生不加任何引导,让其自由发挥,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角色、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的不作为,造成课堂松松垮垮,犹如一盘散沙。

二、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生因素。(1)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基本技能。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审视的基础上,若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互动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由自身的学习需要决定的,是推动互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消极颓废,表现欲降低,缺少参与互动的意识。(3)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等活动中。(4)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交往已广泛渗透入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朋辈效应,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师因素。(1)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对学生要求甚多,学生稍有犯错即大加训斥。殊不知,缺乏宽松、和谐的环境难以产生民主、愉悦的互动氛围,学生也难以形成创新的见解。(2)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要周密设计、精于预设,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有效引导实现动态生成。

3.课堂环境。(1)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主,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传输模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2)教育环境。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物质、心理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效率的有效策略

1.树立互动意识。(1)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序也愈来愈高,人的合作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合作的能力。(2)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大多数高中生经历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生活环境单一,而互动式的课堂能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机械灌输结论的做法,重视问题的发现、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寻求问题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结论。如在“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如下:

师:前面我们曾证明过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方程:x2+y2=42。若半径发生变化,圆的方程怎样?试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生:x2+y2=r2。

师:你是如何得到了,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生: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即■=r。

师:若圆的圆心移动点M(a,b)点,方程又是怎样?

生: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r,即(x-a)2+(y-b)2=r2.

2.创造互动条件。(1)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探究的热情。(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问题嵌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面对疑难产生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产生急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解疑、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面谈、观察、检查作业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4)激发成就动机。教师要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3.营造互动氛围。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要选择合作的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可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从而兼顾所谓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可望解决本文开始时笔者所列举的各种“动”与“不动”的矛盾。

总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摒弃接受、模仿的教学方式,倡导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4

互动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情境下,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使他们心理和行为都发生改变的课堂教学行为. 互动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以学生参与为目标, 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共享知识和经验, 彼此交流情感和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二、课堂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

1. 教师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 1) 教师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 亦步亦趋地跟从于自己的思维, 学生缺少想象的空间, 哪有创新可言? 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 2) 教学技巧. 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数量多且较为抽象, 若教学方式单一, 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师须认真研读课标, 灵活处理教材,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教学智慧,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 1) 兴趣爱好.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着深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就会乐此不疲地参与互动探究, 反之, 若学生缺乏兴趣, 学习效果就会不如人意. ( 2)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的, 是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若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势必表现欲降低, 互动也会流于形式.

3. 教学环境对课堂互动的影响. ( 1) 教学模式.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主要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互动方式, 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连接不断地“满堂问”现象, 以及合作学习活动组织无序、秩序混乱, 导致互动教学呈低效状况. ( 2) 教育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于沟通、表达、提问、质疑[1].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效率的有效策略

1. 树立课堂互动意识.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作出假设, 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 实现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要素产生共振. ( 1) 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 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互助协作打破了以往的“单打独斗”. 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交流、争辩等交往技能,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 2) 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树立班级的先进典型, 让学生以人为镜, 通过对比不断地反醒自我, 虚心接受批评, 努力改变自我, 完善自我.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交谈, 与别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消除烦恼,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 3) 培养创新意识.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结论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尝试、独立思考、协作交流, 忽视了学生成功体验,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引导积极讨论, 从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创设课堂互动条件. ( 1) 分析学生情况. 部分教师对学情不加分析, 随意抛出一些难度与学生基础不符的问题, 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构建互动课堂. ( 2)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教师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枯燥讲解、知识索然无味的现状, 从学生生活背景出发,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 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中, 教者创设生活情境如下: “大家都读过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塞外风光, 请观察图片, 孤烟与地平面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你还能列举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现象吗?”教师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现象入手,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从而有了表达的欲望, 使互动成为可能. ( 3)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解决疑难而不解决不了的“悬疑”状态,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如, 在“函数的应用”教学中, 教者创设问题情境: “2012年我国人口总数是13亿, 如果人口的自然年增长率控制在1.25% , 那么哪一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5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为课堂互动奠定了基础. ( 4) 强化学法指导.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方法对症下药, 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摆脱被教师“牵着牛鼻子”的困境,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活动[2].

3. 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教师要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让学生消除自卑和恐惧心理, 实现平等对话, 进行民主的情感互动, 从而刺激他们的强烈好奇心,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 有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要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数学课堂彰显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沈德明.用“课程视野”审视优化高中数学教学[J].科学教育, 2009 (5) .

高中生物课堂互动策略优化谈 篇5

高中生物课堂互动策略优化谈

文/胡宗会

摘 要:课堂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知识生成与发展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对应的教学方案和流程,引导学生追本溯源,互动生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互动;探究实验;课堂反思

新课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也不是昏天暗地的题海战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求证的动态生成过程。这就要求一线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并能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流程和方案,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笔者特借片语之地联系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完善高中生物课堂互动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课堂伊始,激情导入

良好的学习互动得益于科学的课堂导入,生动有趣的导入才能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紧跟老师步伐进行探索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一上台就一节课滔滔不绝地宣讲抽象理论,而要事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设置大家喜闻乐见的情境,来牵引大家进入探索和学习的状态。

例如,笔者在引导大家学习“遗传规律”内容时,就联系学生都熟悉的生活问题,来牵引大家的注意力:咱们身边有的人是天生卷发有的人是直发,有的人会卷舌尖,有的人则不会,这是咋回事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是怎样的生物学道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和常见的现象,追问其原理,却一时色难,心中的疑窦被打开,激活了探索欲望。这时教师再适时诱导,就能产生出最大效能的学习动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二、以史为鉴,学习方法

每一项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都有刻苦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在里面。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先人的探索方法,我们可以借用生物科学家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启发,并引导大家运用到实际的知识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我们可以借鉴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来探究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克里克和沃森通过分析DNAX射线的衍射图谱成功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斯塔尔和梅塞尔森共同用等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证实了DNA传递信息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又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可以给学生渗透孟德尔能成功发现遗传的两大规律的重要原因,一是精心选材,二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观察方法。在信息繁芜的杂交实验数据中,只选取其中的一对性状,对其他性状先行搁置,这样就简化了研究对象,然后再用数学统计法进行科学探索,取得了成功。知识探索史是趣味的,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识探索精神是严谨的,可以启发学生一丝不苟治学精神。

三、学生为主,实验探究

生物教学中,学生对许多概念都比较陌生,许多生物规律也比较抽象,为了完善学生的形象认知,提高课堂效率,高中一线生物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建自由讨论和自主实践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动脑思考和积极动手实践创造机会。笔者建议,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或探索实验来将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达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验证试验时,先让学生从细节问题开始探索,指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实验方案等进行讨论和探索:(1)在遴选实验材料时,为何选择紫色的洋葱,选择其他植物的外表皮细胞可以不可以?(2)试剂选用蔗糖溶液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需要如何来调配试剂浓度范围,如果用其他试剂可以吗?(3)最后再反思,实验操作过程还能优化和改进吗?

在这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经过分析和实验探索来思考答案:(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一下其他植物表皮细胞来完成实验,从而证实也是可以用的,这时再总结用紫色洋葱的`原因是:其紫色部分细胞液泡和细胞壁以及原生质层对比观察起来相对方便,用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情况更为清晰。(2)蔗糖试剂的缺点是容易黏染实验器材。在笔者的启发下大家经过理论推理得出选用其他试剂也可以,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NaCl溶液。实验中,一定要注意调控实验浓度,太浓会杀死细胞;太淡,实验效果不明显。(3)实验过后,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得出实验操作时如果直接把盖玻片打开滴入外液,可以避免操作不当而污染显微镜,这就是大家切实体味知识生成后得出的创新性结论。

这样设置在实验探索中让学生感悟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不仅帮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还让他们掌握了积极探索、大胆分析的治学精神。

四、教学反思,完善课堂

反思是对课堂的回顾,反思可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每堂课我们都不能忽视教学反思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寻找自己的教学漏洞,从而弥补不足,提升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反思完善自我认知,提升探索能力,让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矫正和强化,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总会给学生留白,给他们时间回顾知识,并用新学的知识来解释有关生物的热点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诱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内化,最终生成技能。如,教学“生长素发现”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先通过阳台上的植物向光源弯着生长,指导大家透过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设计探索方案,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利于大家及时巩固知识,激发探索兴趣,还能帮大家树立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由知识生成技能,这样的课堂才是流畅的、高效的。

诚实地说,限于课时关系,一线生物教师务必摒弃以往的照本宣科的抽象流水账式理论说教,要从课堂伊始就注意趣味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有效问题牵引大家探索认知,最后在反思阶段渗透应用提升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良性的学习互动,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青为。高中生物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综合,(12)。

[2]李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 ; 数学课堂 ;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45-01

在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创设有效的“师生互动式”数学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心智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单向、线性的作用,而是以动态的、交流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最大化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的思维,在师生和谐课堂的构建中加强数学学习。

一、当今师生互动职高数学课堂的问题剖析

1.师生互动主客体的抉择。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这使得课堂教学呈现不对称的教学关系,存在一种“上”与“下”的主动权威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很少关注“客体”在教学思维中的思路剖析和深入思考,而变为了分离的教学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和深入研究的数学精神的培养。

2.存在互动表象的教学过程,欠缺深入的学生思维拓展。

在职高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上,存在一定的表象互动行为,有些教师追求表面的互动与热闹,看似学生也在参与互动,而缺乏对学生在师生互动之后的数学思维探索,对学生在表面互动的过程中数学解题思路欠缺深入的判析,对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技能的运用毫无益处。

二、职高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解决思路分析

为了创设新型的职高数学课堂,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在满足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科学的干预,要从以下思路进行解决:

1.首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职高数学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课堂上的“氧气”,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数学体验和思维拓展,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地位,放下权威的观念与态度,才能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创造条件;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学其道,用其道”,学生才能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升华与思维的延伸。

2.其次,要满足学生主体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职高数学课堂之上,教师要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干预行为,正确引导学生在互动课堂上以学习内容为主题,进行主动的参与讨论,同时,还要在课堂之上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运用主动性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成果评价。

三、不同策略的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实现

1.创建平等、开放的职高数学师生互动式课堂

职高数学由于其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点,在学界被称为“世界上说话最直接的人”,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中,建立有效的互动交流渠道,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获得知识的交流,实现知识的传递,为高效的师生互动课堂创造条件。

2.师生互动职高数学课堂的桥梁——数学问题情境

2.1数学提问的改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基于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需要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路拓展和发散,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树立数学问题意识的前提下,以问题为核心,进行师生互动的讨论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的不断层层剥茧过程中,逐渐接近问题的真相和本质,揭示出数学问题的内在逻輯性,从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2情境式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想象

数学是理性的学科,其数学原理和公式前后相联,需要学生在知识温习的过程中进行新知识的引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新知识的情境启发,引发学生在教师特意设计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维的想象性的启动,进行旧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内容。

3.采取多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数学课堂

3.1职业高中的数学师生互动小组的创立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差异不同,必须进行适宜的互动分组,学生在互动分组中都能够实现自主参与,而不是互动课堂上为少数学生所独领的形式,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分组过程中都能自主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从而增强师生互动氛围,提升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3.2推行多向互动合作

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遵循互动规律,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影响因素,进行多向的互动合作,尤其要考虑由于学生所处空间位置的因素,考虑到他们之间更易于实现主动、双向的交流,将性别相同、空间位置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还可以多方位地拓宽互动渠道,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3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师生互动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推动互动课堂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掌握科学的数学解题方法,要掌握和总结出数学“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数学策略,增强其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与交流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进行的,它在教与学的观念更新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通过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引导,在学生为本体的数学课堂中,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1]彭爱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上). 2011(07)

[2]王洪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J].生物学教学. 2011(09)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篇7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后, 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堂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课堂互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经过一阶段的实验与反思, 我们发现“师生互动”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1. 片面追求表面热闹, 而忽视了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发展。

现阶段, 课堂中是否有着足够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都成为评判课堂是否优异的标准。一些教师为了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假象, 烘托出热闹的课堂气氛, 只将眼光放在了学生是否参与、参与是否积极上, 而对于学生参与效率高低与否则缺乏相应的关注。这样的现象造就了一大批看似热闹, 学生却学无所得的课堂, 对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也没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2. 教师的话语权减少, 很多教师不敢开口说话。

不少教师认为说多了就不是新新改的课堂, 就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 变成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

3. 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 将师生互动变成了多媒体与学生的互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 很多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 在实际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让教学互动成为学生与媒体, 教师与媒体的互动。上课变成了教师播课件、学生看课件, 用课件取代了教师的作用。以上现象的存在, 让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 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 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更要使得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在互动中实现高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项策略研究促进师生互动发展。

1.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积极改变现行师生关系, 建立有效互动的师生关系, 将学生的知识获得渠道扩展为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通过实验操作、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师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课堂互动实现高效奠定基础。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常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 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歧视每一位后进生。教师可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如课堂上每一个眼神, 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微笑;课下多种形式的谈心、座谈会。惑人心者, 莫乎于情。久而久之, 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 进而乐学。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 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就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 转变角色意识是课堂互动的保证。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 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从传统课堂中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明确有效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 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 而不是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一员,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对双方的倾听, 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 教师就不能“一言堂”, 应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发言、共同参与的机会;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 教师就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 另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替补”;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 教师就应该学会倾听,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 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

2. 实现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这是课堂互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1)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学生无目的瞎聊, 教师不主动指导, 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等现象。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进行异质分组, 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职责, 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组员实现个人目标及小组目标。

(2) 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良好的习惯应该是:勤思、互动、交流、应用、提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确要“活”, 要看书并要做题还要总结积累, 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思考, 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 重视题目的转化训练, 体会数学语言。

(4) 形成“自主探究”的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胜不骄, 败不馁, 形成积极进取, 不屈不挠, 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要遵循认识规律, 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 经常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3. 提高互动实效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研究互动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教师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 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交往情景;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 列举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及注意问题;研究课堂互动教学实效性的评价策略。为教师提供互动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及评价方法等。

(1) 设计有效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的提问, 首先应该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问题进行发问, 提问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和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 逐步逼近数学本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启发思维活动, 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其次, 教师的提问要形式多样, 可将问题设计成填空选择题或判断改错题等多种形式, 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再次, 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本质的数学问题情境, 在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过程中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 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 适时提出问题, 为学生指明探索方向和思维途径。最后, 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 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的空间。问题可让学生有多种解决策略、思考方向、操作方法的选择, 由此产生更大的互动空间和需求, 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2) 掌握倾听艺术, 将有效互动领向深处。在课堂教学中, 倾听似乎是学生的事, 教师娓娓道来, 学生细细倾听。但事实上,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的意图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教师倾听学生, 就是对智慧的欣赏、对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敬佩。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地倾听, 就能唤起学生更加自主、专注地投入学习, 实现真正的有效互动。

论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 篇8

当前我国的教育进程缓慢, 这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 新课标下对教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对新式的互动式教学是最大的阻碍。因此如何弱化人们心中传统的思想, 如何将学生从“填鸭式”“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是当前困扰教育界的最大难题。

一、互动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 便不会厌倦。曾有实践证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的教师郭娜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跟踪试验。对平均成绩相差无几的高中某班分为两组, 有同一教师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是互动式的教学。通过一学期的跟踪调查, 可以发现, 前一部分的课堂氛围低下, 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高。而后者的课堂氛围明显高涨, 而且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由此可见, 互动式教学对于提升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是由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二、如何加快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式教学进程

1. 弱化传统的教育理念。

上述简单介绍了互动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的实践意义, 并通过教学实例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笔者发现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似预期发展的那般顺利。最为突出的是, 当前的实践教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根本的角度讲, 这是体制上的问题, 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改善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在日常的教学进程中, 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被动的听,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而这恰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之前这种古板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这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会了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对于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也违背了高中数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因为仅仅停留在书本这个层次上, 并不能将数学的分析与应用真正掌握好。而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考虑, 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只具备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的书呆子。那么弱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其实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甚少, 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 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疑问, 也没有途径及时向老师反映。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 如果做到师生间及时的沟通交流, 则基本上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作为教师, 不仅要主动地关心同学, 而且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要积极、热心、耐心的解决, 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体会到被关心和重视。当然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要积极主动向老师请教, 不要不懂装懂。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1. 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无论是对提高课堂氛围还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那么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来做呢?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备课,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当然学生也要与老师积极配合, 课前做好预习, 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 而且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 对讲课模式进行适当调整, 使之适应当前课程的特点, 不能千篇一律的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如可将班级分为几个兴趣小组, 在课堂上, 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对一些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分享。此外还可以采取一帮一政策, 让优秀的同学来带动学习成绩差些的同学,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共同进步, 而且对于建立同学间的友谊也是有益的。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已经提到互动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及兴趣, 因材施教, 这样不仅可以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来,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例如在介绍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体积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 得到立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习, 不仅可以加深印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9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反思

教学的两大主题是教师与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作为主体的, 但时代不断发展, 我国实行新课改后, 教师、学习, 渐渐认识到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因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所以在现代的教学中, 我们不断强调实现师生的协作互动, 强调师生间的交往, 教师间的交往良好了, 学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会更加主动的接受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教学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有序, 教与学都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实行手段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 好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和谐统一的完成教学活动, 不好的教育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矛盾、摩擦, 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 要想达到师生的和谐统一就需要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 这样教师就能更清晰的明白学生的想法, 学生会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更清晰的明白教师要传达的解题思想, 解题方法. 但要想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师生课堂互动较少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 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探讨, 互相促进. 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的优点是不仅让老师传授知识时更为轻松而且能让学生乐在其中. 但现阶段我国许多高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依然停留在“自己讲述学生聆听”这一落后阶段,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变的枯燥, 学生不爱上课, 认为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太基础, 不愿意听, 这就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总感觉“置身事外”, 像在听老师“演讲”一般, 学生更容易走神、分心, 授课效果将会大大降低, 学习效率也难以提高, 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在成绩上难以提高, 更容易彻底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课堂互动方式欠佳

在课堂中, 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在教师的教学中十分常见, 是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当认识到课堂提问是一种双边性活动, 不仅是老师向学生提问也应有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提问能不断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 提问是给予学生以外部刺激, 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阶段在我国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提问范围过大; 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准确性不够; 在提问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学生很难领悟教师的意识. 比如, 这个问题设置的就不够准确.“观察这两个数列, 发现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 问题不够准确是学生不知从何从思考, 这种提问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大的. 这样的教学提问不但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更给人肤浅、杂乱之感.

二、反思及策略

1. 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提出问题往往更要经过深刻的思考, 其中包含了想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许多教师以为课堂提问是十分简单的教学活动, 其实, 其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对于课堂提问的问题, 简单的问题要学生一起回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课堂中的知识, 对于较难的问题, 要提问中上等的学生, 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同学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又能让学生有一个拔高的过程.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使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例如在学到函数定义域这课时, 如果单纯的讲解十分枯燥, 可以问同学们下面的f ( x) 函数与g ( x) 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

并让同学说明理由, 这样学生通过这几道题目, 就会对求函数定义域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

2. 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改革实施中,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是数学生活化所要达到的目标, 让数学从了课本、教室中走出来, 走进生活中, 运用到生活中. 使数学问题出现在生活之中, 使生活中的问题能用数学的思维解决.

例如现在城市的公交车票价普遍以在5公里以内, 票价2元在5公里以上, 每增加5公里, 票价增加1元的方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出从自己家到学校的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这样就把函数灵活的运用在了生活中,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对问题有疑问时, 会征求教师的意见, 这样又进行了一次师生间的互动. 应指出, 互动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3. 进行分层次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对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的理解不应过于片面, 认为只是在口头上, 课堂中, 其实在课下、作业中教师、学生也在进行着互动分层教学就是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分, 有的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领悟力较强, 教师应该为其布置较难的作业, 有些学生基础较薄弱, 教师应该为其布置较为基础的作业. 在作业的反馈中实现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 使所有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教师在实行分层教学时要将作业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基础的, 也是所有学生都要做的, 另一部分是选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题目.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一道题运用多种的解题方法, 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例如下面这道题, 就通过先伸缩后平移和先平移后伸缩两种解法, 让学生对图像的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例试述如何由的图像得到y=sinx的图像.

解法一1.将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纵坐标不变, 得到.

2.将图像向右平移个单位, 纵坐标不变, 得到

3. 将纵坐标扩大到原来的3倍, 横坐标不变, 得到y = sinx.

解法二1.将向右平移π/6个单位, 得到的图像.

2.将上各点的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得

3.将上各点的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3倍, 得到y=sinx.

总结师生间的互动是在课堂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是教师与学生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都很大, 但我们应看到, 教师在进行课堂互动时, 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 成绩不是唯一的连接点, 教师要对学生能够从心底的喜爱和热爱, 只用这样, 才能真正的教好学生, 而不是将学生教成应付考试的影视工具. 教育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 我们教师要能够从心里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 虽然在现阶段, 教育还存在问题, 但我们有意愿同时也有能力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坤.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形成性评价教学技能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罗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王东刚.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10

因此, 提高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 改善课堂氛围,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 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 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因此, 在互动中, 教师应该是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交往机会的提供者, 学生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合理地把握互动的分寸, 去寻求一个合理的支点, “导在所当导, 放在不得不放处”, 使得教与学、师与生实现动态的平衡, 这样的互动才更生动、实用、有效。

以下结合几个课堂片段, 浅析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互动。

一、巧设情境, 为师生互动埋下伏笔

片段一:摘自公开课——在三棱锥中研究三角形内的“四颗心”。

师:在生活中,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有“心脏”的, 但是,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 我们数学的几何图形也是有“心脏”的。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图形——

生:圆。

师:对了, 圆, 我们知道圆有圆心, 球有球心, 很多事物图形都有重心。那今天我们要在三棱锥中去研究三角形的“心脏”, 而且我在这儿提前告诉大家, 三角形的“心脏”还不止一颗。

评析:课堂引入, 是在一项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开展之前, 教师运动某种创意设疑激趣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但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沟通师生感情, 诱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良好的引入往往能成为课堂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我们看到教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三角形的心脏还不止一颗”, 不仅为下面教学过程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也为后续师生互动对话提供了条件, 同时又在课堂的第一时间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可谓本堂课的第一个亮点。

二、精选启承点, 让学生“跃跃欲试”

片段二:摘自公开课——在三棱锥中研究三角形内的“四颗心”。

师:大家知道三角形有哪些“心脏”吗?

生:重心 (绝大部分同学回答) 。

师:好的, 重心。那么重心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向量这一章中也有介绍, 哪位同学还记得怎么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生: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师:很好。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三角形的重心。我记得我们曾经探索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点在满足什么向量条件时会是三角形的重心?

此时, 学生或翻书或讨论, 开始想办法寻求答案。课堂气氛开始活跃。接着, 老师请学生回答, 并帮助加以修正, 得到结论:若点O满足, 则点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师:好, 现在我们找到了三角形的一颗心, 重心, 是三条中线的交点。那么重心还有一条重要的性质, 就是重心把中线分成了——

师:很好, 那现在如果我把中线改成中垂线呢?

生:外心。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叫它外心?

生:因为它是外接圆圆心。

师:改成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呢?

生:内心, 内切圆圆心。

师:改成三条高呢?

生:垂心。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内的“四颗心”了, 它“心脏”还真多啊!

评析:这一片段是课堂引入的一个延续, 它不仅仅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因为教师知道重心在之前的向量学习中有所提及, 也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容易想到的, 所以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们看到教师选择了重心作为课堂开展的启承点, 不但复习了有关向量的一些知识, 同时也使得后续的课程能够顺利开展。而向量部分学生已经学过, 借助熟悉的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进而开展课堂讨论, 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开始活跃, 我们的学生也有了干劲, 跃跃欲试。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 精选一个好的课堂启承点, 不但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流畅舒适, 最重要的是可以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的学生愿意“动”起来了。

三、巧设台阶, 让师生互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片段三:摘自公开课——在三棱锥中研究三角形内的“四颗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同学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内的“四颗心”, 但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平面几何的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学立体几何了, 那现在我们就提高一点, 在三棱锥中来研究研究这“四颗心”。

教师板书三棱锥P-ABC, 并提出问题:这个三棱锥在满足什么条件下, 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

此时学生开始思考, 有的学生相互间也开始讨论, 但由于问题本身有难度, 而且学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 故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 此时教师参与引导。

师:大家想想, 要使得点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 也就是需要——

生:点O到三角形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师:很好, 而我们知道点O是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 所以OP与底面什么样?

生:垂直。

师:那这样我们就有了三个直角三角形OPA, OPB, OPC, 而且我们看到它们有一条公共的直角边OP, 而我们要使得OA=OB=OC, 只需——

师:大功告成!

师:外心的问题我们解决了, 那如果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O是三角形ABC的内心呢?垂心呢?

教师一提出问题, 下面学生马上开始动笔。有了外心问题作为范例, 学生在解决内心问题时得心应手, 很快就有了答案 (顶点P到底面ABC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而在解决垂心问题时, 稍有难度, 学生主动讨论, 此时的课堂氛围已经相当的活跃, 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 整理出了两个答案, PA, PB, PC两两垂直或者PA⊥BC, PB⊥AC, PC⊥AB。

基于在解决垂心问题时, 学生得到了两个答案, 故教师继续引导。

师:我们有两个条件, 能使得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O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那前面的外心和内心, 会不会也有其他答案呢?

在基本解决了刚才的问题后, 学生此时情绪高涨, 而且极有信心, 很快也得到了外心的第二个答案 (PA, PB, PC与底面ABC所成角相等) 和内心的第二个答案 (面PAB, PBC, PAC与底面ABC所成角相等) 。

评析: (1) 选好突破口, 建立信心, 使得师生互动逐步走向高潮。此片段是本节课的重点, 也是高潮。教师以三棱锥为背景, 首先选择外心作为突破口, 提出问题。因为相对内心与垂心, 外心解决起来还是相对简单的。先让学生思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简单参与引导, 引领学生走出困境, 建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因为只有学生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的时候, 师生之间才有可能出现良好的互动。 (2) 精选问题, 巧设台阶, 让师生互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解决了外心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提出内心与垂心的问题。外心、内心、垂心形成了三级难度的问题台阶。外心由教师引导解决, 内心由学生仿照外心解决, 垂心由学生自发讨论解决, 由此师生的被动互动完全变成了主动互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头继续寻找外心与内心的其他条件, 至此师生互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课堂进入了高潮。

由此可见, 设计一系列难度恰当并有梯度的问题, 形成一组台阶, 不仅能建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师生互动有了迫切的需要, 而这样一种需求的形成使得师生互动在问题台阶下, 一步步进入了高潮, 是本课的第二个亮点。

四、精选作业, 让师生互动在课外得到延续

片段四:摘自公开课——在三棱锥中研究三角形内的“四颗心”。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找到了使得三棱锥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内心与垂心的条件, 那么最后还有一个重心呢?那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利用身边的资源, 找找三棱锥顶点P在底面ABC的投影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的条件。你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 也可以利用网络, 当然也可以利用我。哈哈……

评析:最后的一个片段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是一份比较开放的、能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都能有所发挥的作业, 这份作业的设置除了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外, 同时与课堂相呼应, 使得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对知识极度渴求, 让师生互动在课外也得到了延续, 这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性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个词“课堂互动”,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堂互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互动的效果?以下做简要的阐述。

一、课堂互动的概念剖析

在了解课堂互动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互动”?“互动”是一个非专有名词,在不同的学科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在自然科学中、在社会科学中、在心理学中都有一定的概括。我们探讨课堂互动,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互动”的第一层内涵是两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两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可能性恰恰就是“互”,“互”即相互,相互的前提是平等,平等才能相互。那么两个相互依赖的主体如何才能平等呢?教师和学生之间本是平等的,包括思想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理解思想的本质是建构,能理解人格的平等是生命的话,那么他就能主动做到“互”。

其次,“互动”的第二层内涵是两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必然性。笔者认为这必然性即是“动”,动就是起变化,就是要发生作用和影响。“动”的表现是行为,只有有外在的行为表现才能看到“动”的效果。那么作为相互依赖的主体,如何判断动的效果呢?这就要求借助于人类的信号系统,包括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互动的内涵,才能很好地分析课堂互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下面简单阐述一下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互动中的问题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很多,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缺少互动的激情。从高中的数学教学中不难观察到,尽管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单一的听讲和回答问题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不习惯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导致学习效率低,正常的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等等。比如,在教授解析几

何例题时,A,B为椭圆C:+y2=1的左右顶点,点P是椭圆C

上异于A,B的动点,直线AP,BP分别交直线l:x=于E,F两点。证明:以线段EF为直径的圆恒过x轴上的定点,老师经常是系统地讲解三种证法,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增加了教学的单一和乏味。

其次是教师难以把握互动的度。在当前的数学课程互动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了课堂的互动性,忽略了教学目标。有效的互动课堂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舍本逐末。而有些教师则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互动性,这样又往往使课堂流于传统的讲授式,不适合三维目标的实现。有效互动的课堂以有效为根本目的,以互动为主要模式,我们应活用教学方法,优化搭配,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最后,互动效果不理想。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只是针对个别的几个同学,没有很好地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老师仅仅就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式的互动,学生要么是不假思索地进行回答,要么是不积极回答,无法真正实现知识上,情感上,技能上多方位的教育影响。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

上文我们提到“互动”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互动”概念的内涵以及当前数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数学课堂互动效果的策略,仅仅是笔者的拙见,望能引发一线数学教师的些许思考。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说实现“互动”的前提是“互”,而实现“互”的前提是平等。师生之间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能很好地对话。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中就包括正确的知识观和正确的学生观。所谓正确的知识观就是,教师要首先清楚知识的建构的过程。比如,在对导数和复数这两种非常抽象而且几乎日常很难接触到的知识体系时,教师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将这两种知识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寻求“最近发展区”。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前提是善于找“最近发展区”,只有找准“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相互影响。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所讲的最近发展区多指学生的知识上的“跳一跳够得到”的领域,但是笔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最近发展区”,而且这个区域不单单指知识领域,而且包括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等等。例如,在讲解函数和线性规划知识专题时,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引入,某公司生产三种产品,每种产品由2~3中原材料组成,每种原材料的上限为一定值,每种产品利润为一定值,求解应如何安排,公司取得最大效益。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到知识的用途,也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的互动 篇12

一、采取启发式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基本作用, 在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中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说, 善于教学的人在于诱导学生, 是指引而不是强逼, 是鼓励而不是压制, 是启迪思想而不是完全讲解或提供答案。诱导而不强逼,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和谐;鼓励而不是压制, 教师教的容易, 学生学的轻松;善于启发而不是全都讲解或提供答案, 学生就会勤于思考, 乐于探究。概括起来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 而“启发”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那么, 何谓“启发”呢?《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概源于此。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意思是,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 不要去点拨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 不要去启发他。

关于“启发”在引导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也为国内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有学者甚至认为, 启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启发的技巧和水平可以有高低, 但是无论如何启发都是必需的, 不进行启发甚至可以认为是教师的无能。”把“启发”作为教学的常态化要求, 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一认识是非常有远见的。

二、善待课堂意外, 捕捉互动教学生长点

课堂教学情境千变万化,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的一个提问、疑惑, 都可能打乱预定的教学计划。面对这些课堂意外, 教师要把握时机, 掌握尺度, 积极引导, 使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中得以闪动。倘若断然否定、置之不理, 或搪塞过关, 就可能错失一个难得的教学契机, 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 学生提出:“老师, 可用坐标法吗?”此解法虽然在教师的预设之外, 但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完成了心愿, 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满足, 并获得富有个性的学习感悟, 也使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 形成了新的互动教学生长点。

三、创设有效提问, 激发课堂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 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和全面理解, 帮助学生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偏差, 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维;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助于教师觉察学生思维参与情况,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何谓有效提问呢?《学记》给出了很好的诠释:“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1.提问要适度, 且要指向数学问题的本质

教师的提问不能过于直白, 否则容易“越俎代庖”;丧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能过于含蓄, 否则容易“形同虚问”, 提问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暗示, 用暗示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往寻求解题策略, 直指问题本质, 取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2.课题提问要恰时恰点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 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 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 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课题互动式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例如, 课堂上出现的“三次沉思、迷惘”, 此时, 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这时的提问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使课堂孕育生机、充满活力。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解题反思, 促进学生主动生成

解题心理规律告诉我们, 解题者在解题决策过程中, 可能百思不解, 多次受阻, 而后又可能突然顿悟, 此时的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觉性, 可能顾及不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因此, 解题后要通过自问的形式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重现, 对解题过程的实质与作用进行反省, 对解题方法和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想进行概括, 对解题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 这样就能对数学解题过程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五、在互相的教学模式中,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 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 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 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 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 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 另起炉灶, 从外部装进新知识, 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互相的教学模式中,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 高中数学教学要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 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 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 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 学生成为余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为互动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要素, 新课改中提出把课堂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唤醒学生的潜能,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 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 所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作战体系结构下一篇:商誉会计发展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