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2024-07-14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8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篇1

高中数学《双曲线方程及其简单几何性质》课堂实录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能确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能运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讨论它的几何性质,能确定双曲线的形状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基本方法,通过与椭圆几何性质的对比来提高学生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德育目标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代数知识在解析几何运算中的作用,提高解方程组和计算能力,通过“数”研究“形”,说明“数”与“形”存在矛盾的统一体中,通过“数”的变化研究“形”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双曲线简单几何性质的探索。学习重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性质的应用。学习难点:双曲线离心率与双曲线形状的关系;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双曲线性质探寻为中心,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类比、联想、发现、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本课网站内的内容和相关的学习资源的利用,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本节课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年文科班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

作为高二年文科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强。高二年文科班的学生在学习交往上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较为依赖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的能力不强,对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综合的能力较低。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2)局域网(3)城域网(4)校园网(√)(5)Internet(√)(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4)多媒体资源库(5)案例库(6)题库(7)网络课程(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双曲线定义与简单几何性质网站》:双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双曲线的性质、协作讨论、例题、在线测试等几部分来探讨双曲线的定义与简单几何性质。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3)虚拟性情境(√)(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真实性情境:用Flash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软件。

问题性情境: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焦点、渐进线、离心率等的寻找(文字,图片,制作相关的Flash)。虚拟性情境:双曲线离心率与双曲线开口形状的关系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抛锚式(√)

椭圆的定义和简单几何性质数学教材、网站中的椭圆部分对照、类比、联想复习提问,引导思路(2)支架式(√)

双曲线的定义和简单几何性质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分析、操作、协作讨论、总结、提交结论。问题的提出。

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3)随机进入式(√)双曲线定义与几何性质相关问题的求解与应用双曲线的例题,在线测试各个相关网页根据自身情况选题、分析题目、协作讨论、解答问题。讲解例题

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类型相应内容使用资源分组情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竞争(2)伙伴

(√)双曲线简单几何性质的探究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每组4人。学生之间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展开讨论研究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3)协同(√)

双曲线的对称性;离心率对双曲线形状的影响Flash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课件。每组4人。通过协作讨论区,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各种观点互相补充。归纳,概括,整理问题结论(4)辩论(5)角色扮演(6)其它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教师堂上提问:双曲线的定义、简单几何性质与椭圆的定义、简单几何性质的对比,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学习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学生自主网上测试:解决双曲线定义与简单几何性质的相关练习。合作完成作品:通过对Flash课件的合作学习,得出性质结论。

七、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课堂准备

1、指导学生登陆网站。

2、介绍网站的操作方法。

3、讲明上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作好课前准备。(2)登陆网站。

(3)熟悉本网站的操作方法。

①少部分不熟悉网络操作的同学学会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②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情境导入

1、请同学点击“学习任务”进入子页进行学习。

2、请同学点击“问题解决”,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在“学习任务”子页下,点击各个按钮进行操作,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做到胸中有数。

(2)学生点击按钮“问题解决”,清楚本节课要完成解决的问题。①使学生在操作中深深体会到双曲线的定义与几何性质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研究双曲线的动力。②这一导入过程,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完成角色的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操作探讨

1、请同学点击“双曲线定义”进入子页,选择按钮“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进入页面。

2、请同学点击按钮“性质探索”,进入双曲线简单几何性质的学习。

3、请同学点击按钮“范围”,进入双曲线范围的操作和探索,教师提醒注意与椭圆比较。

4、请同学点击按钮“对称性”,进入双曲线对称性的操作和探索,教师提醒注意与椭圆比较。

5、请同学点击按钮“焦点”,进入双曲线焦点的操作和探索,教师提醒注意与椭圆比较。

6、请同学点击按钮“顶点”,进入双曲线顶点的操作和探索,教师提醒注意与椭圆比较。

7、请同学点击按钮“离心率”,进入双曲线离心率的操作和探索,教师提醒注意与椭圆比较。指导学生操作Flash课件,让学生拉动离心率e,观察当e变化时,双曲线图形的变化情况。

8、教师针对学生得出的双曲线性质进行讲解校对。

9、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1)学生点击按钮“双曲线定义”进入子页,选择按钮“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完成复习任务。(2)学生点击按钮“性质探索”,进入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操作和探索。(学生可分小组讨论)。

(3)学生把自己总结的“双曲线的范围”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4)学生把自己总结的“双曲线的对称性”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5)学生把自己总结的“双曲线的焦点”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6)学生把自己总结的“双曲线的顶点”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7)学生把自己总结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8)学生操作Flash课件,拉动离心率e,观察双曲线图形的变化过程。寻找发现双曲线图形开口与离心率e的密切关系,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结论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校对订正。

(9)如在操作过程中有何问题,可进入“协作讨论”页面,进行探讨研究。

①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提供的网络资源中,自主学习,操作实验,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总结结论,校对结论。②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引导的作用,使教师起到成为“导航者”的效果。

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学生对在自主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可能的疑问,能展开协作讨论,并得出结果。

④如在操作过程中有何问题,可进入“协作学习”页面下,进行探讨研究。

⑤创造一个让学生协作学习的空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各种观点互相补充,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知识应用

1、请同学点击按钮进入“例题”页面。

2、讲解例

一、例

二、例三三道例题。

3、请同学点击按钮进入“在线测试”页面。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或“***”题,进行练习。

(1)学生听教师讲解例

一、例

二、例三三道例题。加深对刚学到的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知识应用的体会。

(2)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或“***”题,进行在线测试。(3)如在解题过程中有何问题,可进入“协作学习”页面下,进行探讨研究。

①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反馈。

②使题目具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③使每道题具有交互性和实验性,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公开课小结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堂网络课,教学重点是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上。首先,通过对椭圆几何性质的复习,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浓厚兴趣。在对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给学生打下了进一步学习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使之获取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老师,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抛出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强大的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动手摸索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自主发现结论,以人机交互的方式,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第三、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后,还需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因此,对双曲线的各个几何性质,教师在课堂上分别给予小结,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若遇到同样的问题,有能力自己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熟悉、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计算机的交互和便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学习的进度和内容,去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讨论,踊跃回答问题,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在学生课后的反馈中,总体的反映都觉得各自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切实掌握了双曲线的4个简单几何性质。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堂上留给学生探索,动手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学生在自主探寻双曲线的性质时,分组协作讨论不够充分。由于学生电脑的水平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所以许多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操作电脑,许多数学符号,公式无法在讨论区中体现。

总之,在网络教学这领域中,今后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做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改善自己平时的传统教学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反思。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现代化技术,完善自己,提高素质,才能担负起祖国赋予我们肩上的重任。

高中数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师评语 评议者1:

1、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课堂调控,师生互动好,较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2、采用类比方法,让学生类比椭圆几何性质,进行探究,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

3、网络制作精美,较好地调合学生的探究,建议要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即在理论上证明上还须加强,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协作探究。评议者2:

1、课堂讲述较快,语速应较慢;

2、在讲解过程中能较好与椭圆类比来学习,但若能在页面中把与椭圆类比点,可再次展现,效果会更好;

3、本节课虽说是网络课,但整堂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在网络课中自主学习时间并不多。评议者3:

1、黑板上的图形是否可结合“幻灯片”演示文稿来呈现?

2、在网络课件中设置双曲线的几种情况及椭圆的顶点等几个内容,让学生动手探索,得出与椭圆的相同与不同点,使学生学会先过程后结果的探究学习方法。

3、课件让学生探作的互动课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对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认识好。

4、讨论区用于讨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开放性,即多种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较好。

5、网络资源是否最大限度的利用?自主学习显不够时间。

6、在线测试软件,及时检查学生学习过程好。评议者4:

1、网络资源丰富;

2、在教学过程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讨论区的运用较为合理。评议者5:

讲解速率有点快,协作讨论时,学生不是很投入,差生如能自己上网学习,也就不需要老师指导。评议者6:

网页制作技术含量高。网页能够考虑学生的学习应用,而设计,有利于“人机”互动。资源丰富,让学生采用类比法来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能够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整个课堂节奏紧凑。评议者7:

网络课件内容丰富,短小精美;老师授课中并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评议者8: 网络教学的目标及程度不如初衷,学生配合水平不高,存在网上搞笑,我看不出本课教学手段,需要有多重,虚轴的教学可直接指出渐近线,以加强感性认识,可有点超越。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但是,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很少考虑到问什么、问谁、什么时候问、怎样问和怎样评价。一些教师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 还有一些教师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紧张乏味, 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学生总是静静地听教师的讲解, 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受到压抑, 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 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以下是一节高中英语课的课堂提问实录与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一部分英语教师注意反思自己的提问行为, 并改进自己的提问技巧, 自觉重视有效提问策略的使用, 以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促进。

教学内容:Period 1 Welcome tothe unit of Module 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8日

授课对象:徐州某校某班学生

一、提问设计记录

分析:在24个问题中包含16个展示性问题和8个参照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66.7%, 而参照性问题仅占问题总数的33.3%。参照性问题的数量远远小于展示性问题。

Long&Sato (1983) 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知识而提出的问题, 通常教师提问时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展示或提供教师已教的知识或信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具体且惟一的答案。例如:“What is the noun form of the verb‘succeed’?”参照性问题是指教师不知道答案, 且乐于听到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 通常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教师提出参考性问题时, 没有预设答案, 希望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提问的答案。例如:“What did you do on weekends?”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 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 思维水平也较低, 因此, 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参照性问题要远远优于展示性问题, 它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 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一般说来, 教师应多用展示性问题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展示性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展示性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向参照性问题过渡。学生回答参照性问题越多, 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越强, 答句的长度增加, 难度加大, 表达内容更丰富。因此, 教师要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 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Brock (1986) 指出加大课堂提问中参照性问题的比率能够带来更多的课堂交际, 有利于学生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增加语言输出, 促进语言习得, 有益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有意义的交际。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数量。

二、提问等待时间及学生回答的记录

表格一说明:不同类型的问题, 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不同的等待时间, 大部分问题的等待时间为1到5秒钟, 其中两个问题在提问后, 立即指定学生回答, 没有留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对学生回答产生一定影响, 下面是等待时间以及学生回答的纪录:

分析:等待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时长。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Orstein的研究表明, 当等待时间只有1秒钟时, 学生将无思考的余地, 回答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将时间提升至3秒钟时, 学生的思考相对延长,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 回答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英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等待时间过短的问题。面对发问后等待中沉默的学生, 教师们似乎感到不安, 这短暂的数秒显得尤其漫长。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大部分教师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秒, 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如果学生1秒钟之内不能回答, 教师就会自己给出正确答案, 或者指定其他学生回答。然而, 提问后,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理解提问, 回忆相关信息, 组织答案, 甚至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 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学生回答的质量。学生的反应速度、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学生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当等待时间过短时, 这些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被迫放弃思考。

适当延长等待时间, 能够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 降低答不出的概率, 甚至得到更多的可能答案,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还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 这个问题很重要, 教师在等待回答, 我要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适当的等待时间是5~10秒钟, 当然, 具体问题的等待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类型去设计。

摘要: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一节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实录显示:展示性问题的数量大于参照性问题, 应适当增加参照性问题的比率;部分提问等待时间过短, 应适当延长;提问后评价形式单一, 重复现象严重, 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并尽量避免否定性评价。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问,参照性问题,展示性问题,等待时间,评价

参考文献

[1]Brock, C.A.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 1986.

[2]Long, M.H.&C.J.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A].In Selinger, H.&Long, M.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83.

[3]Orstein, A.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1990.

“数学广角”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l.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组合,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搭配中的有关学问。

【教具准备】课件、运动员头像卡片、作业纸、贴在黑板上的卡片、教杆、椅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国球是什么吗?

生:乒乓球!

师:对啊!乒乓球是我们中国的国球,运动员在各项乒乓球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咱们班谁会打乒乓球?说说都学了多长时间了?参加过哪些比赛?

(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师:2014年将在东京举行乒乓球团体赛。为了能为祖国多得金牌,我们中国的选手们正在紧张地训练着。今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训练情况。大家看运动员们练得多起劲,多投入啊!可是主教练刘国梁好像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去问问。(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男女混合双打可以有几组?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课件出示:2女3男的运动员名单)

女:王楠、张怡宁;男:王励勤、王皓、孔令辉。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去乒乓球训练场地参观并帮助刘国梁的情景,生成了混合双打的搭配问题,激发学生帮助刘国梁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介绍男女混合双打的知识

师:知道什么是混合双打吗?

生1: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一起打。

师:对!就是一个男运动员和一个女运动员搭档一组和对手进行比赛。

2.探索搭配的方法

师:这几个运动员中你最想让谁和谁搭档呢?

生2:我最喜欢张怡宁和王皓,想让他们俩搭档。

生3:我想让王楠和王励勤搭档,因为他们都是世界冠军,实力很强大。

……

师:猜猜看一共能搭配出多少组呢?

生4:4组。

生5:3组。

生6:6组。

师:到底谁猜的对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运动员头像卡片)摆一摆,验证一下到底能搭配出几组呢?是哪几组呢?

(学生活动)

师:大家搭配出了几种?

生:6组。

师:哪6组呢?谁愿意到前边来边指边说?

(一学生到前边指着大屏幕说出搭配的方法)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没有。

师:好!请你把搭配的结果记录下来吧。比一比,看谁的速度最快,写得最简便。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1)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搭配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7:我是把他们都写了下来。王楠和王励勤;王楠和王皓;王楠和孔令辉;张怡宁和王励勤;张怡宁和王皓;张怡宁和孔令辉。

师:多朴实的做法!同学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8:很好!都写了出来,没有漏掉。

生9:我觉得有点麻烦,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

师:同学们觉得她的方法怎么样?

生10:很简便,这样写比较快。

师:说得很好。谁还有不同想法?

生11:我用了连线的方法。

生12:我还有更简单的连线法。

生13:我也是连线的,可连的不一样。

(2)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大家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生14:我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因为字难写没写完。现在我觉得连线的方法比较好。

师:数学上咱们追求简洁。这么多连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呢?说说理由。

生15:我比较喜欢最后一种连线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而且还很清楚。

生16:我也喜欢最后一种。

……

师:刚才我们都用的是女运动员搭配男运动员,还可以怎样搭配?

生17:男运动员搭配女运动员。

师:这样又应该怎样搭配呢?有时变换顺序也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方法。

4.思考问题的方法

师:你觉得在搭配的时候咱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8:我觉得连线不能乱了。

生19:我觉得不能漏掉了。

生20:不能重复了。

师:怎样做才能不漏也不重复?

生21:在搭配的时候,我们应该一个一个地考虑。不能找一个,再随便找另外一个。

生22:要按规律搭配。

生23:我们连线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不会漏掉了。

师:怎样做是有顺序呢?你到前边给大家指一指。

学生边指边说。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只要在搭配时做到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板书:有顺序、全面),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实践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解决混合双打的问题。通过摆一摆、写一写,让学生找到搭配的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数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运用列举、连线等方式表达搭配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多样化。】

5.拓展

师:如果刘国梁还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上一个男运动员呢?会有几组?比刚才多了几组?知道是哪几组吗?

师:刘国梁发现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还想请你们帮他把参加男子双打的人员也搭配出来。这是人员名单(课件出示)。四名男运动员每2人一组可以搭配出几组呢?拿出练习纸试一试吧。(在学生做时,师把运动员头像贴在黑板上)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

生24(到黑板前动手连,边连边说):

师:他连的怎么样?

生25:很好。他是有顺序地连,这样不会乱,我也是这样连的。

师:如果变换一下他们的顺序,又该怎样连呢?(边说边变,把运动员的头像由方形变成横排列)

……

师:你在生活中还有没有碰到过需要搭配的问题?举例说一说。

生26:有的时候,我们穿衣服需要搭配,比如上衣可以搭配裤子,还可以配裙子。

生27:我在画画的时候要搭配颜色。

生28:我们吃饭也要注意搭配。

……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解决男子双打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师:我们来玩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两把椅子,你觉得要找几个同学来玩合适呢?

生1:找3个人。因为有两把椅子,要是找2个或1个就不用抢了,要是多了就会有很多人抢不到。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在这找出的3个同学中哪2个同学可能会抢到椅子呢?

(学生争先恐地后地喊着名字)

师:老师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你能想个办法让老师知道你说的是谁和谁吗?

生2:根据穿的衣服。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生3:根据身高。高个子、矮个子、中间个子。

生4:直接排上号不就行了嘛!

师:你的方法很独特。就用你的方法——给他们编号。那你觉得一共有几种可能呢?

生4:有3种。1号和2号,1号和3号,2号和3号。

师:现在我们开始游戏。先听清楚规则,老师喊开始,你们围着椅子跑,当喊停的时候,你们就抢椅子坐下,抢不到椅子或坐下慢的同学就算没抢到的。开始活动!(抢3次,学生每抢一次,教师就把活动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哪种情况没有出现?

endprint

生5:1号和3号。

师:是啊!很多事情都存在着可能性。

2.综合应用

师:这3个同学都非常棒,很有运动细胞,如果让他们参加比赛的话都会获得奖牌。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吗?在哪里举行的?还记得奖牌是什么样子的吗?当时的奖牌是金、银、铜各镶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玉做成的。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专家们也是搭配了好几种,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你知道他们用这些材料搭配出了多少种吗?(课件出示:金、银、铜;白玉、青白玉、青玉)

生6:9种。我用了算式3×3=9。

师:你竟然想到了算式!快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6:金可以和三种玉搭配,银也是,铜也是。所以就是三三得九。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专家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也是搭配出了9种。最终他们又从玉的质地、价值以及美学的角度等方面去考虑,确定出了这一组为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课件出示)。当年的奥运会我们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们一共为国家摘得51枚金牌,稳居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呢。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2014年乒乓球团体赛上赢得更多的金牌。我们先给他们加加油!(课件出示:中国2014加油):

师:变换顺序还可以怎么给他们加油?

生7:2014中国加油

生8:加油2014中国

……

师:这个振奋人心的加油中还蕴涵了更加神奇的数学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本着多种活动和巩固发展的理念设计了抢椅子、金银铜牌的搭配,以及“中国、2014、加油”的组合问题。抢椅子是考虑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奇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而这个游戏,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搭配还可以用编号的方法列举出来。金、银、铜牌的搭配是在男女混双搭配的基础上提高了一点难度,多了一个搭配的元素,再次让学生搭配,并让他们了解奖牌设计的奥妙,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关于事物组合的一些方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一些情况,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1:这节课我学得非常的开心,知道了很多的乒乓球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怎样搭配,以及要有顺序地考虑问题。

……

师:生活中里还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数学领域中获得金牌。

(责编金铃)

endprint

生5:1号和3号。

师:是啊!很多事情都存在着可能性。

2.综合应用

师:这3个同学都非常棒,很有运动细胞,如果让他们参加比赛的话都会获得奖牌。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吗?在哪里举行的?还记得奖牌是什么样子的吗?当时的奖牌是金、银、铜各镶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玉做成的。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专家们也是搭配了好几种,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你知道他们用这些材料搭配出了多少种吗?(课件出示:金、银、铜;白玉、青白玉、青玉)

生6:9种。我用了算式3×3=9。

师:你竟然想到了算式!快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6:金可以和三种玉搭配,银也是,铜也是。所以就是三三得九。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专家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也是搭配出了9种。最终他们又从玉的质地、价值以及美学的角度等方面去考虑,确定出了这一组为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课件出示)。当年的奥运会我们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们一共为国家摘得51枚金牌,稳居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呢。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2014年乒乓球团体赛上赢得更多的金牌。我们先给他们加加油!(课件出示:中国2014加油):

师:变换顺序还可以怎么给他们加油?

生7:2014中国加油

生8:加油2014中国

……

师:这个振奋人心的加油中还蕴涵了更加神奇的数学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本着多种活动和巩固发展的理念设计了抢椅子、金银铜牌的搭配,以及“中国、2014、加油”的组合问题。抢椅子是考虑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奇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而这个游戏,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搭配还可以用编号的方法列举出来。金、银、铜牌的搭配是在男女混双搭配的基础上提高了一点难度,多了一个搭配的元素,再次让学生搭配,并让他们了解奖牌设计的奥妙,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关于事物组合的一些方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一些情况,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1:这节课我学得非常的开心,知道了很多的乒乓球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怎样搭配,以及要有顺序地考虑问题。

……

师:生活中里还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数学领域中获得金牌。

(责编金铃)

endprint

生5:1号和3号。

师:是啊!很多事情都存在着可能性。

2.综合应用

师:这3个同学都非常棒,很有运动细胞,如果让他们参加比赛的话都会获得奖牌。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吗?在哪里举行的?还记得奖牌是什么样子的吗?当时的奖牌是金、银、铜各镶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玉做成的。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专家们也是搭配了好几种,最后才确定下来的。你知道他们用这些材料搭配出了多少种吗?(课件出示:金、银、铜;白玉、青白玉、青玉)

生6:9种。我用了算式3×3=9。

师:你竟然想到了算式!快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6:金可以和三种玉搭配,银也是,铜也是。所以就是三三得九。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专家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也是搭配出了9种。最终他们又从玉的质地、价值以及美学的角度等方面去考虑,确定出了这一组为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课件出示)。当年的奥运会我们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们一共为国家摘得51枚金牌,稳居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呢。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在2014年乒乓球团体赛上赢得更多的金牌。我们先给他们加加油!(课件出示:中国2014加油):

师:变换顺序还可以怎么给他们加油?

生7:2014中国加油

生8:加油2014中国

……

师:这个振奋人心的加油中还蕴涵了更加神奇的数学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本着多种活动和巩固发展的理念设计了抢椅子、金银铜牌的搭配,以及“中国、2014、加油”的组合问题。抢椅子是考虑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奇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而这个游戏,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搭配还可以用编号的方法列举出来。金、银、铜牌的搭配是在男女混双搭配的基础上提高了一点难度,多了一个搭配的元素,再次让学生搭配,并让他们了解奖牌设计的奥妙,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关于事物组合的一些方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一些情况,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1:这节课我学得非常的开心,知道了很多的乒乓球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怎样搭配,以及要有顺序地考虑问题。

……

师:生活中里还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数学领域中获得金牌。

(责编金铃)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篇4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老师问: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作曲者?

生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补充:《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象贝多芬这样勇于抗争命运的人很多。青年作家史铁生在风华正茂时双腿瘫痪了,十五年后,当他回顾这段苦难的日子时,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于地坛》

二、作者简介: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史铁生(1951~),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后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遭遇双腿瘫痪这一人生不幸的时候,他的一生会怎样度过呢?我们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来寻找答案吧。

三、简介《我与地坛》,导出文章的内容。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那么课文中节选的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能告诉我吗?

生答

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对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母亲给我的生存的启示。

请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在哪以自然段提出了对生死的感悟?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这断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学生齐读。

师;请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死亡,一个人人从出身就永远的活在世上,那么这样活着还有没有意义呢?正因为死是必然的,那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作者虽然残疾了,但不能一味的想到死,应该坦然的面对死亡。接下来,老师想问一下,地坛中的什么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呢?

生:景物

师:作者在哪几段中描写了景物呢?

生:三、五、七段

师:作者笔下的景物什么特点,景物的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变化?

打出第一段景物描写。

老师补充: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坛失去的只是他的虚荣和浮华,地坛中的苍柏和野草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

就再没长久的离开过它。”因此作者带着颓废的心情去亲近地坛。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

生: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它一定是去找吃的了!(同学们大笑)

生:我喜欢作者把小蜜蜂比做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

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

生:作者写到了蝉蜕,我想到蝉蜕皮的时刻一定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飞向新的高度。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史铁生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所以作者开始喜爱地坛,作者从此变得豁达起来。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七段中的景物描写,体味一下它与上一处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

写的是蚂蚁、瓢虫、蝉和蜜蜂。

生:我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

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点头)

生: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世上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万古如斯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太执著于一己的得失、荣辱、哀乐,人生须臾,沧海一粟。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此时的作者已经皈依了自然,要顽强的生下去。

这些就是作者 亲近喜爱 皈依 的过程

颓废 豁达 顽强

老师总结;是啊,作者史铁生去地坛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在苦难的日子里,在绝望的边缘,人不得不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些健康幸福的人们也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史铁生从地坛的感悟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坚强的活下去。象史铁生这样的面对不幸的人很多,同学门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举例,老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让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请大家看大屏幕,有感情的一起把它朗诵出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第二部分

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和人之间会有如此不通寻常的关系,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人生导师,那么在作者生命中除了地坛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生:母亲

师: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出来的呢?

生:细节描写

师:是的,课文中写了很多关于母爱的细节,老师照出了几处,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

生:“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母亲知道“我”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所以宁愿自己忍受着煎熬,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坛;

生: “母亲仍站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望着我摇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说明母亲望得很出神,很专注,是看着儿子消失的背景;

生: “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说明母亲理解儿子,她担心儿子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她只要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就放心了;

生: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感,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端”字就说明了母亲找我不容易,“四处张望”则表现了母亲寻找我时紧张、急迫的心情……

师:我们说等待有很多种,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师: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生: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

师: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请听文章的第三段,体味一下深深的母爱―――

师: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的这种活法似乎也给了作者一个怎样活的答案,那就是要象母亲一样活着,

我们说作者从地坛中感悟到了要活着,这还不够,从母亲那儿感受到了要怎样活着,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师: 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展示幻灯片)

一、1962年斯拉夫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非洲大地。图片上这位母亲在镜头前面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这就是母爱的姿势。

二、一次车祸中,为护子而受重伤的母亲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忍着剧痛哺乳连死神也不忍掠走的婴儿。饥饿的孩子那得到满足、却又对异样气氛充满疑惑的眼神,令我们不由得为之一震:车祸是如此可恶,母爱是如此伟大……

三、 这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妈,你不嫌脏吗?”母亲摇了摇头说:“因为我是你妈啊!”

同学们,史铁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你们羡慕吗?不用羡慕,此时此刻,也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的母亲也是很伟大的,我们并不缺少母爱,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初中数学八下教学课堂实录 篇5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会用圆规按指定的要求画圆。

4、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及半径与直径和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圆片各2个,直尺、圆规。

教具:圆形纸片,圆规,实物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启发,自选学标(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问:

1、找出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图形,为什么?你最想学哪种图形?

2、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3、揭示学标:你最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二、预习思考,实践操作(感觉是学习的入门,知识来源于生活)。

对比思考:我们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不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体验圆的形成: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你会画圆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画出来吧!!

1、学生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任意一个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些不是圆)

教师设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画出的是圆,而有些同学画出的不是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不好?

2、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标准的圆。(学生初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3、讨论:画圆的步骤是分哪几步?

教师在黑板是演示怎用圆规正确地画一个圆,作教学使用。

4、小结:(1)画圆的步骤是:一是定好两脚的距离;二是固定一点;三是旋转一周。

设悬:学会了画圆,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圆?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圆的位置跟什么有关?(为下面学习圆的特征做铺垫。)

三、问题讨论,认识圆心(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1、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2、动手操作:(1)你手中的圆片是怎样得来的?

(2)对折打开,连续3次。还可以折下去吗?

3、观察讨论: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画圆时,圆心在哪里,圆就画在哪里,所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验证内化:在你手中的圆片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四、教材分析、探索特征(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过渡导入:学习了圆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学其它有关圆的(知识?(小组合作自学)

1、认识圆的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现在大家拿出直尺画出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并量一下它们的距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多少条出来?(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画不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的?(因为围成圆的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齐读: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2、认识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校学生讨论后回答(直径)

教师:请学生同学们动手画一画直径。画得越多越好。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端在圆上)齐读: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2)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直径,找出直径的特征。

(3)直径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数一数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直径能不能画完?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动手验证。或直尺量,或用圆纸片对折)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师生讨论:

(1)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与同学们?

(2)圆内有多少条半径、直径,所有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直径有什么关系?d=2r,r=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3)学习了这些特征,你知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了吗?(前后呼应)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操作内化: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在圆片上表示出来。

五、课堂练习,学以致用(感恩是学习的境界,知识又服务于生活)

多媒体展示:

1、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2)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直径和半径都是直线。()

(4)用两脚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的圆规画出的圆,它半径是2厘米。()

2、选择正确的半径、直径:bad

3、讨论操作:ce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篇6

徽州一中 汪学惠

《作为生物的社会》——授课老师:安师大附中 严景东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课前准备:

1、导入:作者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没有办法跟他交流,但是我可以作为一个编者,和在座一起讨论研究《作为生物的社会》。

2、出示幻灯片(出示一份参考文献,标题,作者,编者按,这样让学生有个参照,不至于完全没有方向)

3、分发任务书 任务书设计: 题目: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 编者按: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2、确定学生身份:编者 任务:编发论文

3、学生阅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

4、编发论文应提取哪些关键词(学生发言)

老师归纳:人 生物 联合性 群居性,学生再补充。教师出示幻灯片:

Who what 人物 生物 个体 群体 How why 有机组织 联合智慧

5、讨论论文标题;on socienties as orgranssms 如何翻译才是正确的?

学生发言讨论:文章的标题定为:论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6、观看:蚂蚁录像(一段表现联合智慧的录像)

7、学生写编者按(三分钟)

8、学生交流自己的编者按

9、总结

由编发论文心得引申到语文阅读,让学生阅读教师所写的语文阅读心得。

三、作业

跟踪研究:向刘易斯。托马斯致敬

点评:

1、这篇文章课文选的好。

课文体现生存理论观。我们对一直蚂蚁所知甚少,把周围陌生的东西重新熟悉起来,理解它们,才能有爱,有保护,体现知识以及与之相连的课程探索。

2、教学之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在创造,编发论文,写关键词,起乘转合,一气呵成。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喊叫的过程。喊叫过程不仅是说出来,同时也是释放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迸发的火花,尤其是写编者按那一环节,学生妙语连篇,这使得教师教师最后出示的答案都显得拘谨了。

4、英文翻译的争论安排的巧妙。让学生在原著中去感受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这样一篇理论性强的文章,严老师用创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最后让学生朗读语文阅读心得,跟整堂课显得不和谐,可以用一句话带过。

《雨霖铃》——授课老师: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俊峰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喜欢情歌情诗吗? 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明了理由 教师:说说古代情诗的句子

学生纷纷发言,有李商隐的,有李清照的,有苏轼的(学生的文学功底相当不错)

二、整体感知

教师: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800年前,看看柳永是如何写情诗的? 教师出示幻灯片:《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凄切 无绪

凝噎 去去

烟波 暮霭

经年 风情

教师:给大家三分钟阅读时间,看谁读的深?(三分钟过后)教师:这首词只有词牌名,没有标题,谁来给它加个标题。(整体把握)学生一:离别 学生二:思考 学生三:愁思 学生四:离愁别绪 教师:同学们概况的都很准确,下面哪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朗读,纠正读音:更 那 学生再一次阅读,注意词的韵脚。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扬)出示幻灯片:诗词的韵脚:

为了让同学体会入声可以读出压抑之情,教师用包头方言朗读全词,通过朗读,学生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教师:诗歌有四美:音韵美 画面美 风味美 情感美。我们体会了音韵美,下面我们去感受诗歌的其他美。三:小组活动(三分钟)

出示幻灯片:这首词描绘了怎么样的画面?为离人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可以画一画你看到的景色,写一写关键词。(分三个画面:分别前 分别时 分别后)学生们描绘画面。

探究:下片表现的情与上片的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4分钟)抓住关键词:自古 酒醒 应是 问卷调查: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评: 一、一首舒缓的小夜曲

听着张老师的课就像倘佯在一曲舒缓的音乐中。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是师生共同生命在激荡,上课之前先热身,让师生彼此消除陌生感,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情歌情诗,但不轻浮,很严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尊严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极少数学生,而是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仅如此,每个问题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赶到自己设定的情境中。对于那些口头表达有障碍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课堂活动活跃,精彩迭起,尤其在描绘画面那个环节,学生是口之手之足之舞之,描绘画面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学生用情境表演,并让教师参与,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张老师设臵了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兴致未减,还沉静在上课的情境中。

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你觉得他就是一位高级的倾听者,并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紧扣问题特点

曾经有种观点,要淡化语法,要淡化文体,后来证明是错的。张老师上这首词,还是从朗读着手,从韵脚着手,从最基本的一步步地深入。“活动式”教学,在张老师手中,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创造者在描绘一幅一幅的图画,张老师用自己的幽默,睿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学生们开开心心地活动,开开心心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不过,张老师这节课还存在一个不足,那就是时间过长,有一个多小时,如果在学生描绘画面那个板块就结束了,那这节课就完美了,因为学生早已将诗歌分析的透彻了,不需要再有后面的活动。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授课者:肥东一中 宣沫 地点:安师大图书馆

课堂实录:

一、启疑 引思 出示幻灯片:

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昆曲《夜奔》

教师出示林冲的《夜奔》,解读夜奔,由林冲的愁引出辛弃疾的愁。(解读方法:抓重点字:愁,天涯)课堂活动:

1、学生集体朗读整首词,个别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2、学生交流重点词句的理解(关键字词:看了 拍 无人会 登临意)教师出示幻灯片:

山河沦丧

泪 宦游难归 愁恨 无人会意

流年易逝

二、拓展 比较 “酒入忠肠,化作相思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个人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国家

三、了解 认识 史料记载中的辛弃疾 讨论:如果你是辛弃疾,会做这样的选择吗?

四、感受 体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五、感受 评价 辛弃疾,我想对你说

课评: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篇7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数学导入教学技巧的几个课堂实录 篇8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 创设情景 建构新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65-02

0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1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1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嘉禾县盘江乡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鹅毛般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5摄氏度

生2:零下3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看来数钱对中学生也是极具诱惑力的)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1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

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1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75)班一共有6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

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

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上一篇:职业定位: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下一篇: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