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下数学

2024-06-27

高中教学下数学(精选12篇)

高中教学下数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 给基础教育提供了机会,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面对新课程, 教师应如何面对?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适度淡化形式, 重视数学本质

长期以来, 我国数学教育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 形式化成了戴在学生头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的思维被困在小圈圈里打转.新的课程观认为, 高中课程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提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与本质.新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建立了内容本质与形式表达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数学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 一改传统数学课程中微积分的设计思路, 不以一般的极限理论为基础, 而是直接从变化率引入导数, 其目的在于避开形式化的极限概念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 突出导数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协调发展, 重视数学的本质才能促进数学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诱发创新动机, 开启创新思维

新课程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不断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途径, 促使学生多向思考, 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学生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刺激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三、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鼓励实践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要结合新教材中众多的实际问题, 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抽象成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增加有活力、有新鲜感的经济题材, 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要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传统的习题演练, 走进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搜索、整理素材, 发现数学现象, 不断追求新知, 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住房、交通、金融、环境、物价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素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应用意识, 关注周围的数量关系, 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数学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这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促进有效学习

长期以来, 教学研究, 多研究教, 少研究学.实践证明, 忽视了学, 教也失去了针对性, 减弱了其实效性.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是教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 了解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情况, 在方法、内容和能力培养上予以指导.另外数学学习指导还应包括课外学习方面的指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学习指导的艺术而言, 要用引趣的方法上好学习指导课, 以情育情, 以情促学, 以学促用;要充分利用格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故事的启迪作用, 测验、游戏的训练作用, 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激发热情、掌握方法.

五、坚持发展性评价,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强调必须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所有进步, 抛弃那种短视的、只盯住即时的考试分数的短期行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确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 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究欲, 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始终处于向上、向前的追逐中.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和研究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也迫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作为数学教师应端正思想,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高中教学下数学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在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关系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为高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树立起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观。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存在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

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

这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教学,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未改变。

2.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操作性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征。其实,一方面,对于标准评价内容中的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教师认为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正确的评价方式,但是整个社会的现有大形势和家长社会的不认可,使其很难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不好量化,不好给分,而且,现实情况是,目前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其升学率,相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也只看重高考的分数,即这类评价实际不与选拔直接相关。

3.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读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二、从容面对新课改

1.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2.通过课堂练习来反馈和调控

练习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巩固新学的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将新的知识和与原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模块,或者说将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加以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其中。跟踪练习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巩固本课时所学的概念、性质抑或公式、定理,练习的知识点较单一。而综合练习则往往着重于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在?O计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更加注重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网络交汇点,学生训练后,教师的点评也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更新数学认知结构,一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

3.运用多媒体,重视教学多元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定不能忽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形式,那就是生动、直观、形象且新颖。它的运用能极大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背景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三、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提高他们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数学教师应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挑战的信心,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与信心上下工夫。

高中数学教师要切实落实与数学新课程教学一起成长的理念,要认识到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一次成长的机会。

参考文献:

探究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函数教学 篇3

一、加强对函数定义与概念的教学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变量”定义,以及一些特殊的函数,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概念以及一些简单的性质,已经初步掌握了函数的基本知识。新教材特别强调了实例的典型性和丰富性,充分运用了表格和图像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函数的其他形式。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层次,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函数概念中“对应关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教学中首先要回顾初中函数概念,然后引用课本中例题,和学生一起分析例题,例如已知:得出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h=130t-5t2,分析t和h的变化范围,分别令其为数集A和数集B,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和它对应,进而分析、归纳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其次,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函数的特点,然后教师总结,揭示函数关系的本质是表达两个集合之间的元素,按照某些特殊法则所确定的对应关系,从而给出函数的对应说概念,以及函数的三要素。

二、把函数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函数是描述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与物理、化学等各学科联系密切。函数中变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当某一个变量取一定值时,依赖于这个变量的另一个变量只有唯一的一个确定的值。反映变量与变量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是函数的基本属性,所以说,函数是描述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例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首先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实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用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的定义,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函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真正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函数的概念与定义,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反思维定势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其显著的特征是思维独特性和新颖性,表现为思维不落窠臼,解题思路不拘常法,寻求变异,大胆创新。函数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合理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向、定法、定序的思维方式能简化并加快思维的进程,快速有效地汲取一切有价值的知识,它是数学索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思维定势也容易引起负迁移,表现为思维单一,不易改变思维方向,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问题,所以,我们教学中既要利用定势的优势,又要加强反定势教学,突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例如: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函数f(x)=mx2+2x+m-1的值恒等于零,求f(x)的定义域。学生已习惯求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定义域和由定义域求值域。本例限定参数范围下,由值域逆求定义域,定势已失效。启迪学生分析变化的相对性,反客为主,则问题转化为已知关于m的一次函数g(m)=(1+x2)m+2x-1的定义域、值域,求参数二的取值范围。这个定势的突破来源于大胆的主元更换,这微妙的更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避免函数的教学中的难偏怪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要把函数的概念理解透彻并非一个简短的过程,要考虑到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不久的事实,设计函数的教学过程必须由浅入深,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跨度不能太大,应着力于打好基础,并进行逐步的综合训练,在后继学习中,通过对函数的应用来获得巩固和提高,逐步提高数学能力。知识可以一步到位,但是能力是逐步形成的。例如:在学习了集合与映射等概念后,这时就可让学生明确函数定义了,并由此定义来明确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概念。那么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怎样判定两个函数是否是相同函数?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问题。如果在这里讲的太多,那就是偏难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五、在函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4

一、教师应熟悉新教材内容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实施好新课程,关键是要把握好教材内容,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因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众多学者专家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1. 理解编者的意图。

教师要从教材的整体入手,先通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通过思考,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

2. 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新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3. 重组或改编教材内容,使其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

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符合时代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此时,教师就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重组或改编教学内容,使其更利于学生理解或掌握。

二、教师要理性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没有完全领略新课改理念,认为改革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法,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误解。传统教学方法是多年来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选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合理地选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秀成分,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比如,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练习,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个环节也必不可少。因为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

当然,新课改下,教师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仔细研究新课程,认真贯彻并落实新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教育模式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勇于探索,积极研究,努力形成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合理、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并由此激发学习兴趣,使其真正爱上数学。

高中教学下数学 篇5

武陟职教中心 秦苏萍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就是“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改革,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浸透着改革者的汗水。国强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基础元素是教师,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思想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简言之,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

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堂教育实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堂教育实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育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新课堂教育实验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 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可

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被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们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有匀储蓄、分期付款等方面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篇6

一、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的变化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想在新课改下掌握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就要对其教学理念进行研究。

1、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对以往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高中数学的基础性。在新课改下,相应的增加了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高中的数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而不同点是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导数等相关内容。

2、新课改教学理念更加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在以往的数学教学理念下文化价值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达成的,新课改下数学选修课本3或4的课程里,增加了《数学史选讲》、《风险与决策》等新内容。其中《数学史选讲》的内容讲的是数学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轨迹。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更加重视,以期让同学们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数学观。

3、在新课改下对“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有了相应的调整,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就是高中数学学习必须修学的5个基础知识模块。这体现了对高中数学基础性的重视,在这个模块之外新增加了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可以让同学们凭借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举例来说,如果有的同学喜欢数学的文化价值,那么它可以在选修模块,选修数学史的课程,以便更好地了解数学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如果有人喜欢研究数学,那么可以在选修课程中选择高中数学的延伸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更加关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们会按照教案以及课程安排来进行教学,教学模式很单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们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质量倒不是很好。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安排课程章节。不仅这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增加了选修内容这些课程,要求教师们也得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有关数学教学的其他学科,比如教学心理学等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究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教学情境,运用兴趣教学法。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课本为落脚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要求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把数学问题尽可能地进行情景演化,从而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把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变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数学学习潜能。

2、新课改下要求对数学内容新增加的选修部分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定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增加,这些新增加的内容是新形势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仔细的研究,充分的理解,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把握,对新增加的数学内容进行精准的定位。以导数为例,要结合新课标下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对同学们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定要谨记不要以记公式为数学的教学目的。

3、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关注教学成绩,数学教学更是强调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数学教学更要注重数学的实际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情景教学法,来展开数学知识的教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努力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要注重对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

4、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要培养同学们积极主动汲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他们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数学学习中要侧重对数学知识规律的掌握。要把同学们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的问题进行创新式的演练与应用,要明确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工程而不是单纯地对数学公式的死记硬背,要注重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结语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过程中要依照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需要依靠教师和广大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地创新探索,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思考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是高中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国教育体制形成之际便开始存在, 因而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大。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 数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教学观念、方法都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要求, 由此产生的问题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 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面对新的形势笔者认为主要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加强学习策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几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学科出现的历史悠久, 因而数学的教学体系较为固定、传统, 很多教师在接受数学教育以及后续的数学教学中, 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观念或方法与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已不能完全吻合, 甚至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1. 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主体地位稳固。

受到传统的教学体制束缚, 再加上数学学科的严谨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极其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过程。由于新课改对学时做出了相关规定, 数学学科的课时得到一定的压缩, 因而很多教师为了节约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教师讲授或板书、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 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学, 极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越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应试教育模式顽固, 教学缺乏活跃性。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顽固, 甚至到现在还未得到完全消除。最终瞄准高考的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更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积极推行者, 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极其注重考试题型的讲解、演练, 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注重,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考试为目的, 对很多要运用的公式采用机械的背诵方式, 而在运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解决其他非考试题目上缺乏思想上的灵活性,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思考

伴随着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现代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注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提升,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1. 多样化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阶段的高中教学, 要积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中走出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阐述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 将立体图形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并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 以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理解, 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其次, 教学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的讲授开始改进教学, 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 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针对一道题目从多方面探索解答方法, 通过探讨,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 加强知识拓展, 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的数学教学已不同于初中数学教学, 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逐渐开始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并有一定的能力对事物进行探究。因此, 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让学生在熟悉课本基本内容后, 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对已学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探讨, 加强对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方法, 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解题技巧讲解时,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能有效做到一题多解, 对已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 同时又拓展了未学新知识, 实现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广大数学学科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新课改目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学习理解, 虽然他们有种种困惑并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问题有待解决, 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以探究学习为重要模式的数学教学势在必行。数学教师要面对现实, 展望未来, 充满信心。搞好高中数学教学, 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和实施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重道远, 不是简单的思想认识转变和改头换面式的教改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学校、社会、政府部门通力配合, 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齐抓共管, 形成一个有别于应试教育的和谐、轻松的、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才真正有助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有条件下, 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促进这一重大变革的实现。

总而言之, 高中数学的教学具有其独特性, 其不仅具有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 同时还具有初中数学不具有的抽象性, 因而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极其的注意。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需要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者, 我们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拓展知识层面,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舒.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测试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1) .

[2]孙赋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略运用刍议[J].数理化学习, 2011, (2) .

高中教学下数学 篇8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 是一种知识, 它也是一种理性精神, 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数学文化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对于促进数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 数学文化教育在高中已经被边缘化, 甚至忽视了数学文化的存在。因此, 现在完全有必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使数学文化教育能够回到正常轨道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数学的社会需求, 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数学是侧重概念、公式、方法的发展, 那么数学文化则侧重思想、观念、精神的建设。因此,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态度、观念、思想、精神等, 主要包括:严谨、精细、诚实、正直的态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尊重理性、执着探索的思想等。在数学教育中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 既可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等。

1. 数学文化教育是学校育人功能的需要。

学校是不仅是教学生知识的地方, 也是培育学生成长的地方, 每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功能, 也就是说, 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 数学学科也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 从中汲取顽强不屈的执着精神, 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

2. 数学文化教育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数学不仅是一门处理问题的工具, 更是一种文化, 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体系更为广泛的内涵, 是对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中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教育, 也是素质教育, 它可以培养学生客观冷静、做事严谨的态度。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理性的品质,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3. 数学文化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学生成才与否, 并不是看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多丰富, 也不是看学生能够掌握多少内容, 而是学生所形成的品质和个性, 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突出。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掌握很多知识, 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个性, 他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受到阻碍, 或者缺少了发展的动力, 没有了发展的后劲。即使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没有掌握多少知识, 只要他形成良好的品质, 那么他在以后的发展中就会有后劲。可见, 数学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是隐形的, 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国内, 数学文化研究的理论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实践也有十年历史, 在这十年中, 可以说取得了较大成果和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数学文化渗透的途径作了一些浅陋的剖析。

1. 以课题为依托, 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课题研究也是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一块阵地。在进行教学时, 在不经意间, 学生会对数学史中的某个问题产生疑问, 或者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以此为契机, 以课题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同时,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向学校申报课题的形式对高中数学文化进行探索, 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向学生渗透了高中数学文化的内涵。

2. 以选修课为着力点, 拓展学生的视野。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这个多样化课程的构建就包含选修课的开设。选修课程既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 也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因此, 我们可以在选修课程中积极构建高中数学文化课程, 强化高中数学文化课程的功能, 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说, 选修课是高中数学文化的一块阵地。

3. 以社会生活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学习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因此, 在生活中就孕育着各种数学文化, 既有数字的, 也有几何的等等, 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 并对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分析、归纳等, 形成文字性的材料, 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又加深了对数学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 数学并不是几个数字, 也不是几个图形, 而是具有一定内涵的文化符号,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反思, 将这种数学文化盛宴带给学生,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理解数学文化, 并陶醉其中。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 是一种知识, 它也是一种理性精神, 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 数学文化教育在高中已经被边缘化, 甚至忽视了数学文化的存在。本文分析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并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宪昌.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内容的设置[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01) .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篇9

一、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

(一) 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 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学目标要正确。我们在设计课前一定要熟悉文本, 掘内在的思想、意义, 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 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 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就是说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 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 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增强目标的针对性。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 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目标整合,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 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 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三) 提炼有效的教学内容

真正有效的课堂, 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我们不应机械地“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教”, 在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意图基础上, 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首先,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 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 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 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 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 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 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要真正提炼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师生互动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没有多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老师的想法只是将当堂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结果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多注重与实际生活多联系, 尽可能在把握好时间的状况下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发表独立的见解、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其次, 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 可以将问题留下让学生课后再思考、讨论, 再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正确结论公布给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正整数指数函数时, 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足够大的纸 (厚约0.01mm) 对折30次, 猜想一下: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学生都议论纷纷, 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对折100次呢?学生在做出了种种估计后, 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学生感到惊讶,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 师生共同分析,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教学整合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度” 篇10

一、科学的教学进度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新课改的数学要求分模块教学, 一方面它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化, 另一方面它又从客观上打乱了原有的格局, 教学的重点、难点自然会有偏移.这就要求教学的进度必须按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精心组织和安排.进度太快, 教学内容太多, 学生难于接受, 消化吸收的效率会大打折扣;进度太慢, 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势必加入其他内容, 容易造成偏离主题, 学生也分不清主次, 浪费时间且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学进度的确定应以课程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准, 让学生清楚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合理的教学广度与深度是教学的重要部分

新课改的数学更贴近生活, 加强了数学的应用, 而且适当加入了计算机语言, 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在教学中要做到恰如其分.若与实践生活联系太少则不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反之则会耽误学习进度.例如, 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时, 引入例题:据国务院研究中心2000年发表的《未来20年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判断, 未来20年, 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7.3%, 那么在2001~2020年, 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我们分析得到答案即可引出课题, 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分析函数本身的性质, 造成课堂任务加重, 而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教学的深度即体现在重难点的挖掘程度上:重点详讲、难点明晰.例如, 指数函数性质综合问题一课中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重难点为单调性的求解与证明, 我们重点讲解指数函数型、且是常见而相对简单的函数;对于外层函数是二次型, 内层函数是指数型的只需作简单讲解, 直接套用规律即可, 否则会造成重点不能突出, 难点显得越来越难.

三、恰当地引入数学事例是教与学结合的有效途征

新课改的数学中, 引用的生活实例很多, 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搬套, 应着重分析事例, 注重从某一方面切入, 这样才能达到知识与实际结合的理想效果.例如,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中有这样一题: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的男性体重平均值如下表.

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 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 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 (kg) 与身高 (cm) 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我们如果只一味地读表, 很难发现具体的关系, 只能说明呈现递增规律, 这时我们理解函数可从图像的角度来解读函数, 通过描点就一目了然, 原来与我们熟悉的指数函数图像接近, 从而豁然开朗.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是高效的教学必备方式

传统的教学较多地考虑教的规律性, 而忽视学的主动性.学生很少参与到老师的讲课当中, 从而被动地去应用已学过的知识, 死搬硬套, 不能灵活、举一反三地应用, 缺乏积极创新的精神.为此,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化, 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快乐.

五、适当的学生练习量度是教学效率的保障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练习环节.练习应有针对性, 不能一味地为练而练, 要体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形成后, 学生要熟练掌握并且学会应用.练习的多少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练习量太大, 学生难以完成, 课堂时间也不允许, 练得太少没起到应有的效果, 为此教师应结合重难点情况来定练习的量, 重点必练,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更要多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教学原则;分层教学;探索

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理念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第一是更新教学观念。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数学教育问题展开了探索,数学教育观念产生了时代变化。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使学生接受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我们的数学教学观要朝着现代化、科学化迈进。采用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方法,取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偏好,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效果及时调节教学策略。比如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设备展现几何,给学生直观印象,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形成数学思维。把数学教学理论和数学思想放在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形成数学思维驾驭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本质,并在数学模式的建立和分析中揭示和阐述。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各种角的概念之后,之处空间线与面之间所成的角都是构造性的,这样可以在思维领域把立体几何向平面几何转化。在对某个原理应用时,解题的角度与分析方法都是在数学思维的指引下完成的,对数学思维要不断集中强化,反复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探索。在每堂课之前抛出包袱,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猜测推理,自觉论证。国外教育家较为倡导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发生兴趣,自主研究,能够提升学生智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需要完美的课堂设计,课题所选择的难易程度应该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附近,太简单了学生没兴趣,太难了学生又容易灰心。教师要筛选材料,给学生的背景材料直观丰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富有情绪的提问,在环节中适当暗示和引导,牵引学生的好胜心完成课堂探索。

第四,以直观感知为基础。高中数学本身比较乏味和枯燥,抽象的概念居多,缺少形象和直观。但是抽象的数学理论都是从客观对象中抽离出来的,都具有较为直观的背景。不能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题,要直观想象和深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直观背景,比如函数的奇偶性,学生刚接触时很难理解定义的实质,在教学设计中为抽象概念提供直观的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在比如在高中几何学习的时候,学生的空间感并没有完全建立,所以立体几何对学生来说较难接受。在理论教学之前,有必要提供立体的实物,让学生通过直观想象来接受空间概念,在储备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后,再来研究和学习抽象问题。

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分层教学形式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一个班级的高中生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差异很大。尤其在数学方面,有的学生很容易接受函数和立体几何概念,而有的学生学习高中数学颇为吃力。如果用传统的全班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全班数学分数距离拉大,产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两级差异大。要解决两级差异的问题,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课堂分层教学是在了解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之后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对数学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采用拔高式教育,对数学较差的学生分析其弱点和盲点,弥补不足,找准切入点进行训练和强化。这样既能满足数学好的学生继续向更高层次探索的条件,又能帮助数学差的学生找准自己的弱点,各个击破。

在實际操作层面,先对学生的差异性做一个测试,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依照数学教学大纲,在课堂设计高标准的数学环节,课后补充练习题来锻炼拔高;对于中层学生,教学目标要略高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做完基础练习题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于对数学不敏感的学生,则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对基础公式和书本的基础例子熟练掌握,从学生的薄弱方面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和训练,尤其强调反复训练。

课堂分层教学形式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是既要依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改变传统一刀切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教学模式,将全班看成一个机体,解构学生层次,形成学生数学学习梯度。数学分层教学在高中课堂有较强的实践性。最简单的层次划分方法就是按照数学考试成绩,中层学生最具有可伸缩性,既可以向数学高标准队伍靠拢,又可以吸引数学较差的学生进入中等队伍。在层次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灵活,善于变通。分层教学还可以与其他形式教学合并或者交叉进行。教学方法只要是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都可以进行尝试。分层教学法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共存于同一课堂,这也是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和特点。

三 数学课堂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从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放松身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时将接受程度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在互动课堂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提问和回答的积极性,锻炼用数学思维来分析数学问题,再发挥数学想象力拓展解题思路。通过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快速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

心理调适教学法是针对高中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和心理反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的方法。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由于学不好高中数学而出现心理问题,容易产生厌学、消极情绪等。如果不及时给学生做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就会影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成长。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消化所学新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暗示学生“你一定行”,对于数学成绩差的学生采取多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要通过夸赞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潜质和优点。

【参考文献】

[1] 苗蓉.数学教学语言应遵循的原则[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3)

[2] 吴立忠.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存在问题的反思[J]. 教育导刊. 2010(09)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探索 篇1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科学探究学习,反思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教学,看上去似乎进入了最佳状态,实际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及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数学新教材培训,有个学习理论强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研究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过程凸显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设置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如果将它自由转动,请你们猜一猜,当转盘停止时,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境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更能用好教材。同学们在愉悦好奇的心情下学完这节课,印象深刻。

(三)启迪学生展开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与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制订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查询相关资料并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订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数学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数学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数学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三、强调过程回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解题反思。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人本教育,即教育必须回到人本位,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数学教学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的各种质疑探索活动。(2)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形成百折不挠的创新品质。(3)向学生介绍富有创新精神的名人事迹,给学生树立创新榜样,克服学生创新的恐惧心理。(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新方法。“万丈高楼平地起”,而反思思维,反思兴趣,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今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上一篇:CBE教学理念整合下一篇:中职实习教师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