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2024-09-12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2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 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 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 首先是更新教学观念, 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 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 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 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 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 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达到真正的学!所以, 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 “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 “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 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 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 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 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 总感觉数学难学, 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 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 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 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 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 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 要求到什么程度, 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 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适应性能力,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 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 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 从而保持课堂张力。在教学过程中设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 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 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但反思后发现, 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 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 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四、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 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实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 抓“通病”与典型错误, 抓“通法”与典型思路, 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 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 没有反思, 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 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 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勤分析、善反思, 不断总结, 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全面开展和落实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那么,反思什么呢?怎样反思呢?

一、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对同一数学活动的感觉往往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暴露出各种错误的认识及不完善的地方。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可以尝试重新做一次“学生”,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并有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做总结,找出更多、更有价值可供反思的素材。

二、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老师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准备一下奇思妙解,表面上天衣无缝,而实际上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隐藏了,那就是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这样做,使学生除了感叹教师高超的解题能力外,又能有什么收获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展示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过程。我们常常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自以为把题目讲得够清楚够明白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全用到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仍然很茫然,感到无从下手。反思后发现,老师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强加给学生,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只是机械的模仿,生搬硬套。

教学反思后,要把反思的内容及得到的结论形成书面材料,以备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参考,那么就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主要写以下几点:

1.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比如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不断融洽,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转瞬即逝,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比如,老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等;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

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学科培训、听专家讲座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开阔反思的思路,更加理性、更加深刻地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后得到的结论更有信心,更大限度地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使自己的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4

[课堂教学反思实录]

今天显然很多时间是照着备课笔记读的, 但感觉还是挺充实的。只能用that的十种情况一个个读下来, 很有条理的感觉, 而且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 时间也差不多, 遗憾的是没有讲主谓一致, 学生对“This is one of the films that are really interesting”产生的疑问没讲清楚。

讲的时候过于重视when where why的意义和其所能运用的环境了, 而且无东西可讲, 反而显得语无伦次。高中生认识水平较高, 重点应放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上就可以了, 前面讲多了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讨论气氛不够热烈, 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理解, 书面表达出现要点遗漏, 游戏和词汇没来得及完成。

对课堂仍不能很好地把握, 不能收放自如, 语言点没来得及讲, 应在如何调控课堂和提高效率方面做努力。每次讲泛读时总是很受挫, 让学生总结戏剧的特点, 他们总结不出来, 概括大意也不能归纳, 至于while-reading的信息, 处理则更不行, 也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能做填词、表格之类稍简单的, 以后要注意, 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 post-reading的活动也没能展开, 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今天备的课内容太少了, 课结束前15分钟就结束了, 原本准备做新课堂的练习, 忘带了, 因为紧张没有想起, 就进行了poster的布置, 因为没有准备, 课堂有点乱, 但大家很积极, 气氛很好。

通过对该反思实录的解读, 我们在此对教学反思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提出问题 (对教学的回顾) ———分析问题 (探究得失的原因) ———解决问题 (寻求解决的对策) 的过程。好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 反思的广度

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课堂中的种种问题, 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 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要拓宽反思的广度,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反思“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 不仅要关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要领和“学习本身”的程序, 还要立足战略高度, 固根厚本, 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起点;反思“双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反思课堂学习“静”与“动”的关系。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但绝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 而是要让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活跃、生命活跃;反思讲与练的关系。倡导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不排斥教师的讲, 要反思教师讲得是否精炼、到位, 学生练得是否有效, 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思个体掌握与全体掌握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掌握程度, 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反思的深度

反思的深度, 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 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提高反思的深度, 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主要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但是反思处于浅显的层面, 围绕问题反思时应着重围绕一个问题或较小的问题反思, 进行归因分析, 并找到对策, 要试图通过个性寻找共性问题, 通过表象抓住本质。因此, 通过反思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点“问题”, 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反思。

3. 反思的效度

反思的效度是指教师通过反思, 在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素养方面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反思, 教师可以期待的效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适应新型课堂教学, 和谐师生关系与灵动课堂的构建;和谐团队的构建反思, 不单是指向个人的, 它也可以指向团体, 如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能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在三维目标以及个性发展发面得到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水平, 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是完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石, 更是促进教师再学习再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学习, 在自我反思中接受再教育, 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更重要的是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最为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持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这就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并在此基础之上自主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函数这一章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是很重要的。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课标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我们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先以说课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我们要讲什么,他们需要学会什么,也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先把本章或本节备完,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知识才能系统,也不易有漏洞。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时,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另外,我们身边的“粉笔盒”,“教室”,“铅笔与桌面”也是很好的模型。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关爱学生,及时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5.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当老师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6.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7.我觉得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重要点。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要学好高中数学在于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老师一般不会硬性要求你做什么练习做多少练习,但是自己一定要跟紧。课堂上老师一般也不会像初中一样能带动所有人当堂消化课程,所以自己课下一定要努力一些才行。例如: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8.高中数学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一大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高中数学对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这几大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运算能力作为这几大能力的基础,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状况是很差的,严重影响其高中数学教学学习。然而出现学生的运算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运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思想上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除统编教材外应有自己学校的数学校本教材;适当限制使用计算器,使学生在运算中培养数感,从而形成数学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58-01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少纰漏和失误,教学反思则成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不断反思和与同事共同探讨的过程之中,笔者发现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四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对教学工作的困难认识不够,缺乏耐心;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缺少关爱;对数学教学的特点掌控不好,缺乏细心;对数学教学的目的理解不透,不务实际。

一、要有求本务实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务本,本在万事才可成。什么叫本?首先要修身立德,以德为本,这是教师对社会应负的责任所决定的。其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够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想迫不及待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内容,忽视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此这样,我们在无形之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这一主线。再次,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更为具体的教学要求,然而这也是很重要的。近些年来,受各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课外的资料上。而大部分资料都有很多所谓的捷径和总结的公式,表面看似省时省力,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到最后还是毫无收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课本为重心,让学生在学习、挖掘、钻研课本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数学教学要十分严谨细致

粗心马虎是学生学习成绩提不上的通病,这也算是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这一直都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培养严谨细致、克服粗心大意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第一,教师要做好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演示,批改作业的符号、字迹,务必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经验。第三,要培养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观察所得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符合实际、代数式的变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周到全面。此外,针对常见的易于出错的地方要经常性地进行强调,并要提出相应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足够的关爱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常常以教师情感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倘若教师把关爱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情以及动作,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敬佩的感情,学生就会以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当中。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爱和帮助,坚定学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由厌学变肯学,由肯学变好学。这样学生就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因此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所以,掌控教学的情感,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师生情感思维共鸣的课堂氛围,是全面提高课堂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教学中要有良好的耐心

1、耐心解答疑难为题,是学生养成好问的学习习惯。高中数学是基于问题的基本理论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来分析解决问题。事实上,提出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耐心、认真、地回答好每个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问题,让每一个同学的每一道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回答,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古怪的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或不能敷衍了事。

2、耐心开导,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难懂、枯燥,教师则将严师出高徒当做信仰,对待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认真的引导,造成一些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反抗心理,更谈不上让学生拥有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经常给学生寻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有面临挑战的经历和机会,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耐心辅导,注重后进生的发展。后进生是待开采的资源,是迟开的花朵。后进生这一群体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无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和好学生是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怎样转化后进生呢?教师对后进生要充满关爱,只有关爱后进生,方能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也就是说,对后进生要投之热情,要认真耐心地开展辅导,让他们的心在温暖的关爱中慢慢地融化,点燃他们不断进步、成为好学生的希望之火。

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实施以来, 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直鼓励学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 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面对生源一般的学生, 究竟如何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我既关注又苦恼的话题.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希望对以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 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 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 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 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 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 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 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班级中有一位男学生数学成绩是倒数的, 平时又特别调皮, 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 小心翼翼地问:“柏老师, 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 见是我早上课堂里刚刚讲完的习题, 他还没订正好.我心头的怒火不打一处来, “你上课在做什么?我不是刚刚才讲过这个题目吗?去问吴某某.”我这么凶地对待他, 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学生, 我想我会心平气和地为他讲解一遍, 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来想一想,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 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 被我这么一吼, 怕是弄巧成拙, 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 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数学.上数学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地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事实上, 像我这样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 立即批评, 要他坐下, 久而久之, 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细想, 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本身就是勇气可嘉, 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 说明他在认真听课, 他在思考.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数学就是没气氛, 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 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 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 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 还不停地说他学习这么差, 成绩是倒数的, 拖班级的后腿……虽然学生还只是孩子, 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 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给予他们尊严、自信及取得进步的奖励.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名学生, 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要求每一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 让学生多多思考, 提高思维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 让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 课后习题不再加做, 对于书上个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要求.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谈到了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 是教师教知识, 学生记知识, 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 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 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 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 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积极愉快地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帮助学生在代数与几何两方面进行建构, 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刍议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一、耐心教学

1.耐心引导学生学习,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 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 必然不断遭遇挫折而产生疑问。只有不断地总结, 才能不断地提高, 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多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只有经历过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 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败不馁, 胜不骄, 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能经受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数学学习的挫折教育,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不具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2.耐心辅导学生, 注意培优扶困。教学上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端正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既要关注优秀生, 又要关注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既保护中等的学生, 又兼顾两头的学生。对待学优生及学困生, 特别给予关注, 多提问、多督促, 让他们多思考,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做课堂练习时, 及时发现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同时,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的放矢, 使他们各自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学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 向更高峰迈进;学困生也能够循序渐进, 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 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耐心答疑释惑, 培养好问习惯。在数学课堂中, 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 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 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各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刁难偏怪的问题, 切勿敷衍了事, 更不能置之不理, 要在答疑上舍得多下工夫, 多投入精力释惑, 耐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爱心教学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和学生相处中, 老师与学生真诚相待, 给学生多一点爱心, 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笑脸, 多一点耐心, 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 则会“亲其师”。在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多一点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获得做题的成功, 多一点获得成功的乐趣, 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 则会信其道, 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学会”为“会学”、变“会学”为“乐学”。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三、细心教学

粗心、大意、马虎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教师治学严谨, 做好示范和表率。课堂上教师的板演, 批改作业中的字迹、符号, 必须规范、整洁, 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

2.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 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总结归类。如:从数学思想分类, 从解题方法归类, 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 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3.培养学生勤于验证的习惯。做完问题之后要把所得结果代入原问题, 看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解题的思路、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考虑问题是否注意隐含条件、是否全面周到。

4.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是数学学习的“陷阱”, 教师要经常性地强调, 提出要求, 防止学生再次“上当受骗”, 才能使学生形成细心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务本教学

身为教师, 必须要务本求实, 做到三个为本。

1.以德为本, 修身立德。常言说, 立人先立德, 树人先树品。“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 “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 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 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那么, 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急不可待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 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

3.以教材为本。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但这一教学理念不是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 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 有的课堂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 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堂甚至整节课始终根本见不到有教材。这种脱离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 它既来自课本, 又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

总之,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 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教学工作不能操之过急,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 对学生认真负责, 对自己细心严谨, 务本求实,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 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开展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 2003, (8) .

[2]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 .

[3]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01, (12) .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9

首先是教材方面的问题。眼下我们手里没有与作文教学配套的系统的独立的教材, 作文教学设计只是安排在书后面的单元练习里, 作为作文教学的资料来说太零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单元练习里的作文训练有些要求很高, 譬如有的要求学生写自传, 有的要求写小小说, 还有的要求学生写诗歌等等, 像这些文体写作要求对学生来说都有拔高之嫌, 多数学生难以完成任务, 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从下笔, 很惘然!还有的学生纯粹为了完成任务, 胡乱涂写潦草完事。所以说这些单元的作文训练对学生来说形同虚设, 而对于老师来说又教无所依,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教材我们教起来无绪、无效果。因此老师和学生一样迷茫, 真是相顾两惘然呀!

其次是学生素质问题。现在就读高中的学生都是90后的, 他们在小学的时候电脑就已普及, 童年时候就知道上网玩游戏, 学习之余除了和伙伴玩耍可能就是上网了。很少有学生阅读了, 不像我们这代人童年时光是陪小人书度过的。还有些地方小学就抓升学率, 学生回家有做不完的作业, 周末时间有的学生还有上不完的辅导班, 也没有时间阅读。到初中升学压力加重, 就更谈不上阅读了, 所以写起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大话假话连篇, 没有真情实感。用周国平先生的话说“写文章时灵魂不在场”。这样的作文能好到哪里。作为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没有阅读基础和阅读数量为前提, 是很难写出好东西来。而且写作中需要的有些能力 (譬如对事物有独到的看法能力) 并不是作文课上老师能教的, 而是要学生自己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慢慢领悟的。

最后是现行的应试教育问题。作文批改虽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在阅卷时还是有具体的评分标准, 否则就没有公平性可言。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应试作文。有的学校还专门在考前训练作文速成:开头写好排比句, 中间写好排比段, 结尾写好感叹句等等。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 万人一样, 老师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模式中写作文, 写出的作文大同小异, 真是荒唐!老师们觉得这样做还理直气壮, 不这样做行吗?有些学生平时只注重数理化的学习, 到高三了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不能写出来, 还怎么应付高考?有些教过高三的教师经历高考的洗练, 对高考作文阅卷多少有些了解, 并结合自己的批阅作文的体会总结一些所谓的取巧法:练好写开头, 先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不至于让他一开始就大跌眼镜, 给你判个有让你跳楼想法的分数!所以说考前的速成训练让学生的作文都成了高考的试验品。可悲又无奈!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学反思的操作流程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进行反思, 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才能得到提升, 进而到达一定的理论高度, 才会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的具体流程包括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构建、实践验证。

教学反思什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的, 这能体现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的内容有时候就像火花似的瞬间找到, 有的是日积月累才意识到的。但是教师应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 尤其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时刻带着问题来思索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一些纠结的问题: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如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保证升学率呢?比如一些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什么课堂效果不错, 学生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为什么政治教学灵活的同时没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作为教师还需要把眼光放长远, 去思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 这也是在教学反思中才能有所收获的。

在某个时期确定教学反思内容, 就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观察分析。教师要成为一个信息的收集者, 成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 成为一个冷静的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借鉴前辈的经验, 查阅文献、请教富有经验的老教师, 和学生座谈, 之后再注意收集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信息。最后根据自己的收集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适合自己改进的结论。这个结论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找到了理论基础。

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需要教师在整理观察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观念行为进行解构再进行重新构建, 最终解决教学反思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案是在原有方案基础之上进行修正, 并不是完全推翻原有的方案。教师要理智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结论,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了新的方案最终的验证要由实践来检验, 教师要将自己重新构建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来验证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正确。当然, 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那么就是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开始。

从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得出, 教学反思始于问题, 回归于问题。只有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素养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教师素养持续提高的过程, 更是经验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反思常用策略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实践的效果, 需要讲究一定的反思策略。笔者就多年经验, 介绍五种常用的反思策略。

1. 反思总结策略

反思总结策略是通过总结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和他人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内容可以十分广泛, 比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教学方式的改进、不同学生不同的提问方式等等。还可以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反馈以及同事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有的老师擅长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这是一个总结的捷径。比如, 自己感觉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这堂课自己为什么认为它成功呢?其中有什么经验借鉴呢?最能出成果的是总结一堂失败的课, 为什么这堂课自己以失败结束, 其中的教训在哪?以后如何改进呢?这是从大的方面着手, 我们还可以关注细节, 比如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的冲突、比如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等等。教学无小事, 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反思总结的切入点。这些事件当然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的话, 他们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自己并没有通过这个事件得到提升。所以反思总结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能否真实记录总结。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 这是很好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手段。但是笔者看到很多教师将教学日记流于形式, 只有领导检查才突击几篇, 那么教学水平就会止步不前, 不会得到迅速提升。

2. 录像反思策略

录像反思策略是通过将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机会。当教师处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教学过程时, 必定会发现以往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 甚至自己以往觉得自豪的一些动作或者手势都需要进行改进。观看录像的时候教师最好和同事一起, 这样彼此可以随时沟通看法。如果教师能在同事观看录像前, 向同事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那么同事观看录像时更有针对性, 更可以指出设计和现实的差距, 提醒如何进行改进。笔者建议录像反思策略和总结反思策略应该同时使用。如果看完录像自己并没有形成书面的反思总结报告, 那么教师的素养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也会使录像反思策略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实质的效果。

3. 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策略更多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过程。教师在前两种策略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 那么就需要付诸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教学反思的成果。

4. 推广反思策略

如果自己的反思取得了效果那么教师要将自己取得效果的反思过程进行迁移, 转移到其他课题和其他问题方面。作为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能彼此时刻沟通, 共同反思, 一起进步。有的教师固步自封, 不愿意和人沟通, 这样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5. 档案袋反思策略

很多老教师喜欢用档案袋策略, 就是将同一主题的反思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可以伴随教龄的始末。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 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档案袋反思策略的前提条件是, 教师要很清楚地意识到各个反思问题都归于哪个类型, 其实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考验。很多教师平时侃侃而谈, 但是只有经历了整理和归纳, 才能将自己的看法梳理为系统知识, 才可能让自己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为学者型教师。

高中政治教学就怕泛泛而谈, 就怕形式主义, 就怕失真失用, 政治教师反思也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思要时常进行, 而反思记录更要常翻常新。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长足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53-01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二十余年来,我发现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课究竟怎么上?专家认为,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二、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晰记忆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历史的价值有待我们更深地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发现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不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善于借鉴历史,从历史当中采撷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 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可以让我们学习先人的高尚品格, 一个漠视历史的人,他会被无知笼罩,他的眼界会受到限制,他的思维不会有更多的发展,纵然此人才华横溢,天赋很高,但他的为人处事必然会遭受逆境。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综合素质,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类的社会的进程基本脉络,通过历史得以展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学习古代的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在漫漫人生路上,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思考社会宇宙和人生,学习高中历史,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真地学习历史,达到教学要求,培养健全的人格,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 兴趣是成功之母。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感觉到很幸福,人类历史就是故事,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故事,关键是我们怎样地表述教材,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学到知识、掌握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难,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历史有它的学科特点,了解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掌握他们的动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如果在课内课外不下大功夫,不去研究学生、不揣摩课堂、不深挖掘教材,忽视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一个人一旦对某项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对它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会忘记了疲劳,会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我们完全可以用以苦为乐来形容。在这方面,心理学已经用大量的事实的证明。孔子曾经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对兴趣的一个注解。兴趣促进他的精神会充分活跃,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地解决,这是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远远不是外界的推动能够高达到的,同时兴趣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追求探索性,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发明无不来源于兴趣,因为这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2. 避免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大量的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有人认为枯燥,有人认为学习的意义不大。仔细地研究教科书,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庞杂、笼统等缺憾,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活泼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样就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活化”历史教材。照本宣科是最失败的教学。学生们从初中毕业, 进入了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况,他们对高中的历史课程的学法尚不了解,“活化”历史教材,把历史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教学内容带给学生们一片轻松。课堂上不拘泥,打破教材的顺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讲授教学内容。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之展示实际的物品、丰富多彩的图片、扣人心弦的影视片段。教师要应用自身知识广博的优势,信手拈来大量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了解我们人类的过去。讲述历史必须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如教师能够做到口吐珠玑,巧妙地将历史教材的内容“活化”,让学生们感觉到无比的愉悦和轻松, 他们就能够对历史保持兴趣,对教师产生热情,对作业富有责任。利用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给予他们大量的视觉冲击,讲述历史典故、让他们“接触” 大量的英雄豪杰,彻底改变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让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和谐的春风。举例来说,讲《清朝政局的变动》,当时正值辛酉政变,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呢? 我如下讲解: 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城岌岌可危,很多人都认为咸丰皇帝必然是束手就擒,没想到的是,咸丰皇帝是个长跑健将,他从北京三下五除二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同学们呐,看来这个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健康,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救一个人的性命( 笑声) ,不过,咸丰皇帝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可能是用力过猛,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政变夺得满清政权……看来一个人运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热身的准备呀( 学生们哄堂大笑) ! 整个课堂氛围积极愉快,哪里还有学习的疲劳和枯燥? 我趁热打铁向学生们提出问题: 由于发生了皇帝死亡的事件,清朝政府发生了一些变动,你们说是什么变动? 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教材的叙述是文字性的,有它的限制,有时候似乎是平淡呆板,我们教师的讲解就要避免这个不足,让同学们感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始终在一个欢乐的氛围里,他们能够做到在兴趣中进步,在快乐中掌握新知,这样就能够轻松地实现就学的目的,达到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了避免让他们产生畏难心理,学生们毕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所获得的材料的渠道有限,需要教师很好的引领,下面谈一谈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1.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意见,前提是给他们设置一个很好的题目。 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画是否存在着美中不足?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究竟对谁更有益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哪些等。

2. 引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新的观念介绍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引进一些史学研究新动态,让他们的视野得到充分的拓宽。

3.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历史有它的使命。历史曾经的过去,现在是以后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如讲1929 ~ 1933年的经济危机,我就向同学们提出,历史上都出现过几次经济危机? 我们现在有没有经济危机? 最近的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这场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感,学习是一种任务,将来有很多事情应该去承担,让他们的注意力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程度。

综上所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改善, 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历史的真谛。

摘要: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记录,读史可以明人心智,可以让人吸取经验。探讨了历史学科的巨大作用,并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细致地阐述,最后诠释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上一篇:环境达标下一篇:社会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