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024-06-09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2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 由知识来源于实际, 树立转化的思想, 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1) 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 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活动2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活动3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巩固训练, 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的理解。

活动4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 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分层次布置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1]

问题: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为奥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组委会决定对高校奥运志愿者进行分批培训, 由已合格人员培训第一轮人员, 再由前面所有合格人员培训第二轮人员, 以此类推来完成此次培训任务。

某高校学生李红已受训合格, 成为一名志愿者, 并由她负责培训本校志愿者。若每轮培训中每个志愿者平均培训x人。

(1) 已知经过第一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1人合格, 请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

(2) 若两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21人合格, 你能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吗?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 引入情境, 提出问题。在第 (1) 问中,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

在第 (2) 问中, 遵循刚才解决问题的思路, 由学生思考, 列出方程。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2]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 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 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总结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项、系数的概念。

[活动3]

例1:天津四中为树立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 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 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 依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 赛程计划安排7天, 每天安排4场比赛, 请问全校有多少个队参赛? (列方程并整理成一般形式)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1) 由一个学生列出方程, 并解释解题方法, 教师进行引导, 点评, 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 认同。

(2) 教师在归纳点评过程中, 应注意把两队只打一场比赛解释清楚, 以便学生理解题意。

(3) 整理一般形式后, 教师应强调整理过程中应用到的等式变形方法, 如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去分母等。

(4) 让学生指出各项系数时, 教师强调系数须带符合。

此题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 通过此题让学生理解比赛赛制安排原则。

例2:当m取何值时, 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此题是字母系数问题, 由学生思考解题过程, 让学生讲解此题,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大屏幕显示解题过程。

[活动4]

(1) 问题: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总结活动中的经验。

小结时, 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是否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

(2) 学生是否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小结反思中,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2) 思维拓展。

若方程x2m+n+xm-n+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求m, n的值。

此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 让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作适当归纳, 可留疑, 让学生课下思考。

[活动5]

课后作业:

(1) 教科书第98页习题17.1第1、2、5、6、7题。

(2) 请根据所给方程:

联系实际, 编写一道应用题: (要求题目完整, 题意清楚, 不要求解方程) 。

(1) 组题目为巩固型作业, 即必做题。

(2) 组题目为思维拓展型作业, 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

分层次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 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中难点的体现。

在本节课的活动1中,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 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问题, 从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问题。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活动1中得到的3个方程, 并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 从而获得本课的新知识。活动3意在强化学生所学知识, 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学生们出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反馈, 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摘要:本文以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为例, 进行了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如下: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 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中难点的体现。

高中数学方程求解教学思路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方程求解 教学思路 深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99-01

数学能够很好的提升人们在逻辑方面的思维能力,同时将数学知识及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生活能力。方程求解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数学领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教学的进步与成熟,数学方程教学思路在现在的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根据数学方程解题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研究。

一、方程求解思路在数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在进行数学的教育与发展期间,其中包含很多的方程或是公式等,例如常见的线性方程或是指数方程等,虽然方程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但是简单的方程不是解决所以数学问题的方法。所以根据这样的数学发展,需要根据问题中提出的实际需要,结合各种条件探索未知方程式。

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根据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或是不变的数值就能得出答案,需要很多的未知数,是一种复杂的函数形式。在遇到这种问题期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数学方程式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利用已知的方程式能够引出另一种解题公式。

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掌握,根据其中数值之间的联系分解出更多的解题方程式。数学解题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有很多因素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在我们研究的方程解题思路中还存在很多的疑惑需要解决。通过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得出,方程解题思路主要是根据其中的一个或是多个未知数,寻找出其中的固定量,根据列出的未知数或是方程,求取其中的解进行全面的总结。

方程解题思路在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对复杂的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掌握数学知识中存在的规律,探索出数学知识的抽象关系,利用这些探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方程求解教学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很多关系是瞬息万变的,其中包含方程式也是如此,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或是时间中,因为具体的探索对象不固定,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样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规律,清晰的掌握这些规律,从中探索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原理,遭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的变化形式往往是一种数学模拟教学的状态[1]。

针对数学教学来讲,首先是利用具体的教学目的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分析,根据方程式的形式理清方程求解思路,并且解答出其中存在的疑惑,解出方程中的答案,在根据答案进行探索与分析。

因为数学教学自身是一种在思维以及方式上的创新,主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是一个逻辑性的过程,其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实际的生活经验以及探索方法,利用准确的解题切入点逐渐深入。

在探索数学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因为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解题的方式等比较繁琐,利用不同的方程的形式能够将其中的思路进行分分析,解决问题。

三、方程求解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碰到一些实际问题期间,首先需要明确对象,确定正确的数学方程教学形式。利用数学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目标以及方式进行解题思路的假想与简化,在根据其中的固定规律,探索出解题方式。

1.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方程数学解题教学形式,其中包含对经济变化的探析或是市场变化的增长、减少等问题,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利用实际的发生情况建立方程的求解思路,从其中探索出经济或是市场变量,及时进行经济策略的制定[2]。例如:在市场上推行一种新的产品,t期间的市场销售量为,但是因为商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方面都比较优秀,所以基本上生产出的成品都能够作为一个宣传品。所以t时期的产品生产销量能够达到,与基本上是正比例分配,并且在产品生产与销售期间,需要详细了解到市场经济下对这种产品的具体容量,用字母N来表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这种商品中的在没有大部分进行销售期间已经与销量成正比,所以计算方程式为:,在公式中的使用常数为k >0,那么计算的变量与积分等方式为:,在这样的计算方式下,销售量的逐渐增加会引起销售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的容量会随着商品销售的变化逐渐变化。

2.对于这种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形式在很多科目中都应用的非常普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物理中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方程求解思路的期愿来讲,动力学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动力学在物理或是数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是社会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原理形态。动力学存在的基本定律为,这公式也是动力学原理中研究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公式之一。在学习物理期间我们都知道,当事物的重力与物体在不断下滑之间形成的速度之间基本上是成正比例的,但是在其中会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空气就是最大的阻力。按照常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计算物体中存在的一些抗力因素,只需要根据公式的变化进行推理就可,方便了物力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学习进行学习期间,不同的科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解题思路与方式在数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四、结束语

數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等都具有影响,利用这种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期间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06.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4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5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7

一、结合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落实的现实背景,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也需要及时进行转变自我的教学观念,摒弃过去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深入明确其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在完全认知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其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在保证不断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班级中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并掌握其概念,进而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以学习问题为主要课题引入内容,结合精心设计的相关驱动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时有效地融入至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的“曲线与方程”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科学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细致划分成为四个层次.首先,为班级中学生集体教学曲线方程的知识内容,使其深入明确曲线方程的数学定义,进而全面掌握特殊曲线与方程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其次,为学生正确指引出一个求解曲线方程的具体流程,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解答其学习问题;再次,借助不同类型的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数学影响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可以十分合理地再次建立直角坐标系;最后,可以自主进行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并有效地利用坐标法来全面解析其数学问题.

二、精心设置问题,组织合作探究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教师,只有高中生群体对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习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多变地设计其数学问题.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合理地划分成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集体为其布置学习任务,使班级中学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在全面构建温馨友爱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能力.

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前后桌的4名学生划分成为一个小组,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教学问题,进而全面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讨.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学习疑问.如,你想要邀请自己的好友去某某咖啡厅喝咖啡,其咖啡厅的位置在路官一街红粉路左侧50米,你该如何将其进行叙述?此时学生可以借助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将问题简单解决,运用其中的点与坐标之前存在的对应关系来全面落实曲线与方程隐含的数学关系.

再如,数学教师也可以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布置“绘画出两坐标轴所形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要求学生求出其方程,并及时地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

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班级中学生进行图像的展示,并有效组织班级中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并在练习本中进行绘制.数学教师需要及时解答学习疑问,学生则可以借助其学习问题,来全面解析其概念.学生在经过细致的学习讨论分析后,得出倘若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其到这两坐标轴之前的距离是相同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同时也就求解出其方程x-y=0[1].

三、科学展开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阶段,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其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内部隐含的关联,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凝炼其教学评价语言,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应用[2].一些与之相关的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语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为此,在实际开展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不断为学生加油打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参考文献

[1]尹丽文.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数学,2013(14):144-146.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那么,反思什么呢?怎样反思呢?

一、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对同一数学活动的感觉往往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暴露出各种错误的认识及不完善的地方。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可以尝试重新做一次“学生”,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并有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做总结,找出更多、更有价值可供反思的素材。

二、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老师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准备一下奇思妙解,表面上天衣无缝,而实际上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隐藏了,那就是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这样做,使学生除了感叹教师高超的解题能力外,又能有什么收获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展示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过程。我们常常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自以为把题目讲得够清楚够明白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全用到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仍然很茫然,感到无从下手。反思后发现,老师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强加给学生,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只是机械的模仿,生搬硬套。

教学反思后,要把反思的内容及得到的结论形成书面材料,以备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参考,那么就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主要写以下几点:

1.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比如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不断融洽,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转瞬即逝,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比如,老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等;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问题,同事之间通过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能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相互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课题研究等来相互合作反思。

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学科培训、听专家讲座等形式,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开阔反思的思路,更加理性、更加深刻地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后得到的结论更有信心,更大限度地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使自己的专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9

城区四十七校

谢晓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五(1)班上课时,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接着让学生自学得出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最后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比较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本节课从课堂效果上来看,不错,因为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向来是不错的,课堂习惯比较好,学生的思维清晰,会说。

而在五(6)班上课时,我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这次,我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① 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11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② 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 2a=18;x=2呢?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因为 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可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课堂的习惯很不好,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课堂比较安静,课后我不断的反思:两个班的教法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个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来设计的,为什么反而前者的效果好些呢?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4~145页的内容和练习三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回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S乘以h可以怎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4.5或a·4.5,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h可以写成S·h或Sh。)

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

如果每只圆珠笔的价钱是3.75元,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字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教师: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应该怎样写?(a/c+b/c=a+b/c。)

一个商店原有80千克桔子,又运来了12筐桔子,每筐重a千克。

教师指名回答。

80+12a

a=15时,80+12a=80+12×15=260

答:商店一共有260千克桔子。

作教科书第144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对“a的3倍”与“a的3倍”的结果是怎样选择的。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那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9+25=43 5x+4x+8=35 x-2=8

4×3-18÷3=6 3x+5=7 a+4

学生指出:3x+5=7, 5x+4x+8=35, x-2=8是方程。它们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一起解答方程x-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教师:x=10是方程x-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析清楚。

复习解简易方程。

例3 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5=7 5x+4x+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 5x+4x+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做教科书第145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着重说明有3到小题,在解答中出现3x=150,方程的解都是x=50。

例4 一个书的1/2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指名用口算检验。

做教科书第14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复习的过程叙述和小结复习的内容。

四、作业

高中数学之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反思,就教师的“教”的反思来说,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及教学后的反思三个反思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来说,主要包括作业的反思及测后的反思。所谓作业反思就是指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去反思自己在课堂、课后的学习行为。所谓的测后反思就是指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来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看法。

一、是教学前的反思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行为的一种关键方法就是对在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排者的编排意图,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所写的教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搜集有关图案、数据及资料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束缚,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应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假设要探究“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想到用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有的学生想到的是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来进行求解。学生求法各异,各有想法,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他的职能在教学中积极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从而进行完美衔接。创设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自己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

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及时、自动地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虽然在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但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如果发生学生未按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这种事时,教师强行打断学生而推出自己的思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得后果,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时间一长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热情,导致出现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学生没有主见就更谈不上创新,只能被动接受。比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y=1/x,当x1 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就会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都会用迷茫的眼神看老师,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能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真正的理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做到以一反三,不仅会做这一题,而且会做这一类型的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后反思

1.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来说,重点要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从“失”的方面,也要去审视去查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哪一环节设计的不合理或者哪一个问题设计的不科学等等;除此之外也要思考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問题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2.是比较反思

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经常去听同行们的课,尤其有必要听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己。

3.是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平时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书本上的习题之外,可适度加上一至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做,从而达到让学生多思考的目的。

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探析 篇12

1. 函数的思想

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分析问题,通常将一些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函数的问题。具体体现有求方程的根的问题、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超越方程或超越不等式中,巧用函数的思想,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2. 方程的思想

就是把函数构造成方程,利用方程进一步研究方程的思想。具体体现有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都可利用解二元方程组来巧妙解决。

二、典例分析

1.(题型1)构造函数,并利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例1 若x1满足2x+2x=5,x2满足2x+2log2(x-1)=5,求x1+x2的值。

分析:方程2x+2x=5与方程2x+2log2(x-1)=5都是超越方程,其中方程的根都是不能直接求解,所以应找到两个方程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函数的思想来解答。

解:由2x+2x=5⇒2x=5-2x⇒

2x+2log2(x-1)=5⇒2log2(x-1)=5-2x⇒

由(1)式知x1可以看做函数y=2x-1与函数y=5/2-x的产生的交点A的横坐标;

由(2)式知x2可以看做函数y=log2(x-1)与函数y=5/2-x产生的交点B的横坐标。

而y=2x-1与y=log2(x-1)分别由y=2x与y=logx同时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y=2x与y=logx函数图像关于y=x对称,即y=2x-1与log2(x-1)函数图像关于y=x-1直线对称。因为y=x-1与y=5/2-x互相垂直,其交点C坐标为(7/4,3/4),同时A、B两点关于C点对称,所以x1+x2=2×7/4=7/2。

点评:本例由已知方程构成函数,巧用指对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来巧妙地解决问题。

变式:设a,b∈R且(a-1)3+2002(a-1)=-1,(b-1)3+2002(b-1)=1,求a+b的值。

分析:观察已知条件中结构形式,构造函数f(x)=x3+2002x,有f(a-1)=-f(b-1),知y=f(x)为奇函数且y=f(x)在R递增的,f(a-1)=f(1-b)⇒a-1=1-b⇒a+b=2。

例2 设不等式2x-1>m(x2-1)对满足的一切实数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不等式f(x)≥g(x)恒成立,往往都是构造F(x)=f(x)-g(x),往求F(x)min,使得F(x)min≥0,即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若构造二次函数F(x)=2x-1-m(x2-1),m∈[-2,2],往求F(x)min,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较为复杂化,若变换以m为主元,x为辅元,即一次函数F(m)=(x2-1)m-(2x-1),-2≤m≤2,往求F(m)max,即可使得F(m)max<0。

只要,

∴实数x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本例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巧妙解决问题。

2.(题型2)建立方程,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例3 如果函数的最大值是4,最小值是-1,求实数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1≤y≤4,由转化为yx2-ax+y-b=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使用到别式。

解:定义域为R⇒yx2-ax+y-b=0有实数根⇒(-a)2-4y(y-b)≥0⇒4y2-4by-a2≤0。

∵-1≤y≤4,∴4y2-4by-a2-=0产生有两根-1,4。

点评:本例巧妙地将函数问题转化成方程根的问题解决问题。

例4 已知函数f(x)=ax+x2-xlna(a>0,a≠1)。

(1)当a>1时,求证:函数f(x)在(0,+∞)单调递增。

(2)若函数y=f(x)-t-1有三个零点,求的值。

分析:函数y=f(x)-t-1有三个零点转化方程f(x)-t-1=0有三个根,再转化成f(x)=t±1方程有三个根,再转化成函数y=f(x)与函数y==t±1有三个交点,利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相互转化。

解:(1)f'(x)=axlna+2x-lna=(ax-1)lna+2x。

∵x>0,a>1,∴ax>1,ax-1>0,lna>0,2x>0。

∴(ax-1)lna+2x>0,即f'(x)>0。∴y=f(x)在(0,+∞)是单调递增的。

(2)函数y=|f(x)-t|-1有三个零点圳方程|f(x)-t|-1=0有三个根⇔f(x)=t±1方程有三个根⇔函数y=f(x)与函数f=t±1有三个交点。

由(1)式知当a>1时,函数f(x)在(0,+∞)单调递增,∵f'(x)=(ax-1)lna+2x,当a>1时,若x<0时ax-1<0 lna>0,2x<0,∴(ax-1)lna<0,f'(x)<0。

∴当a>1时,y=f(x)在(-∞,0)单调递减。

当00时,ax-1<0 lna<0,2x>0,∴(ax-1)lna<0,f'(x)>0。

当a>1时,y=f(x)在(-∞,0)单调递增。

当00 lna<0,2x<0。

∴(ax-1)lna<0,f'(x)<0。

当0

∴y=f(x)在(-∞,0)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

∵y=f(x)与y=t±1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又∵t+1>t-1,∴y=t-1=f(0)=1时,且t=2时满足要求。

∴t=2。

点评:本例巧妙利用函数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2013年教育部审定)青岛出版社2017年6月第四版、2018年6月第24次印刷。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信息窗五P(60—63)。

教学题目:用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有关方程的意义及解较复杂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掌握解形如ax±b=c和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

2.通过解复杂应用题学会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学会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课前准备:学生熟记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意义,等式的性质1、2。预习信息窗5的内容。提前分发好导学案,教师制作好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掌握解形如ax±b=c和ax±bx=c这类方程的解法。学会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目标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还学习了等式的性质1和2.小组合作交流上面老师说的内容。老师指一名学生回答后,鼓励该生有信心学好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5分钟)教师板书:用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请同学满看大屏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信息技术导入)

三、合作探索环节

(一)教学信息窗5红点一。

1、教师出示幻灯片子第1、2两张。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幻灯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有38只梅花鹿,梅花鹿的只数比长颈鹿的3倍多2只,长颈鹿有多少只?

2、小组合作探索后,教师出示幻灯片子(3—6张)。

二、合作探索有38只梅花鹿长颈鹿有多少只?梅花鹿的只数比长颈鹿的3倍多2只你能画线段图整理一下条件和问题吗?χ只长颈鹿:梅花鹿:多2只38只想一想,画图时,应首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画几份,再画几份?

线段图出示后找出等量关系:

长颈鹿的只数×3+多的只数=梅花鹿的只数 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解:设长颈鹿有X只。3X+2=38 3X+2-2=38-2 3X=36 3X÷3=36÷3 X=12 答:长颈鹿有12只。

3、合作探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大致步骤是什么?(1)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

二、合作探索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是什么?χ只长颈鹿:梅花鹿:38只多2只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长颈鹿的数量×3+2=梅花鹿的数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设长颈鹿有x只。3χ + 2 = 38 解方程并检验3χ+ 2-2= 38-23χ= 36 3χ÷3= 36÷3χ= 12答:长颈鹿有12只。

4、试一试解方程5X-8=13.2 教师巡视指导。

试一试:解:5X-8+8=13.2+8 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5X=21.2 5X÷5=21.2÷5 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X=4.24 检验略。解方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教学信息窗5红点二。

1、教师出示幻灯片子第9、10、11三张。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幻灯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动物园中一共有东北虎和白虎24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白虎和东北虎各有多少只?

2、弄清题意,找相等的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

二、合作探索根据线段图,你能找出等量关系吗?χ只白虎:7χ只东北虎:24只白虎的只数+ 东北虎的只数= 总只数

东北虎的只数+白虎的只数=总只数

解;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有7X只。

X+7X=24

8X=24

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8X÷8=24÷8 X=3 7X=7×3=21(教师带领学生口算检验)答:白虎有3只,东北虎有21只。

3、试一试,解方程:16X-7X=27(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解: 9X=27 9X÷9=27÷9 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X=3

5、小组合作交流,用方程解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记住)

四、反馈矫正环节(巩固练习环节).1、自主练习第一题。课件出示,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第13、14两个幻灯片子。

三、自主练习1.(1)看图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每小时χkm客车速度:少25km动车速度:每小时200km客车的速度×3-少的千米数=动车的速度等量关系式:方程:3x-25=200

三、自主练习苹果的个数+梨的个数=总个数等量关系式:方程:χ+2χ=93

2、自主练习第二题。课件出示。

青藏铁路全长1956米,比山东胶济铁路的4倍还多384千米。胶济铁路长多少千米?(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胶济铁路的长的4倍+384千米=青藏铁路的长

解:设胶济铁路的长是X千米。4X+384=1956

4X+384-384=1956-384 4X=1572 4X÷4=1572÷4 X=393 答:胶济铁路长393千米。

三、自主练习2.(1)青藏铁路全长1956米,比山东胶济铁路的4倍还多384千米。胶济铁路长多少千米?(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山东胶济铁路的长度×4+多的千米数=青藏铁路全长解:设胶济铁路长χ千米。4χ+ 384 = 19564χ+ 384 –384= 1956-3844χ= 15724χ÷4= 1572 ÷4χ= 393答:胶济铁路长393千米。

3、自主练习第三题解方程。分组练习,个别指导。集体矫正。(1)5X+15=120 解:5X+15-15=120-15 5X=105 5X÷5=105÷5 X=21(2)16+7X=30 解:16+7X-16=30-16 7X=14 7X÷7=14÷7 X=2(3)4X-1.2=74 解: 4X-1.2+1.2 =74+1.2 4X=75,2 4X÷4=75.2÷4 X=18.8(4)3.8x-X=0.56 解: 2.8X=0.56 2.8X÷2.8=0.56÷2.8 X=0.2(5)X-0.85X=3

解: 0.15X=3 0.15X÷0.15=3÷0.15 X=20(6)7X+3X +26=74 解: 10X+26=74 10X+26-26=74-26 10X=48 10X÷10=48÷10 X=4.8

4、自主练习第四题,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先说出等量关系式子,再列方程解答。

解:设松树有X棵,那么柏树有1.5X棵。X+1.5X=7500 2.5X=7500 2.5X÷2.5=7500÷2.5 X=3000 1.5X=1.5×3000=4500 答:松树有3000棵,柏树有4500棵。

5、自主练习第六题。课件出示题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一个长方形池塘的周长是300米,它的长是100米,宽是多少米?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宽)×2=周长 解:设长方形的宽是X米。

(100+X)×2=300或2X+100×2=300 2X+200-200=300-200 2X=100 X=50 答:长方形的宽是50米。

6、自主练习第七题。2011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5578万辆,比2001年保有量的55倍还多1062万辆。2001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是多少万辆?

如果设2001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X万辆,下面哪个方程是正确的?在后面“√”。

(1)58X+1062=105578()(2)58X-1062=105578()(3)58X=105578+1062()

7、自主练习第八题。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这两道题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并解答。(1)解:设男生有X人。3X-12=36 3X-12+12=36+12 3X=48 X=16 答:男生有16人。

(2)解:设每张邮票X元。

10X-8X=6 2X=6 X=3

答:每张邮票3元钱。

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案 篇14

教师:周世维

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

时: 第 1 课时

型: 新授

编写时间:2014 年 10月10 日

执教时间:2014 年 10 月 15日

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及练习十二第1、2、4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②通过列1的图片,渗透国家计划生育知识教育。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你们知道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梅花》吗?(出示)《梅花》。

2.引导读诗,并思考:该诗与我们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 ① 通过读诗,从诗的语句中找出那个词语和今天学习的知识有联系? ② “数枝”表示多少枝?

③ 这个n枝大概在什么范围之内呢?

④ 刚才你们用那么多的字母表示了“数枝”,此处你们用字母表示的是怎样的一个数?(未知数)

3.引导复习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定律,(出示运算定律)。4.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出示:()÷6=()„„m 质疑:

①1.m是几?

② 它是3的同时还能是4吗?

(二)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渗透法制教育:计划生育)①.我们仅仅通过看图,可以知道爸爸比小红大30岁。从这点可以和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什么关系呢?(独立思考)

师:(晚婚晚育)。在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中规定:男方22周岁,女方20周岁,才能是法定结婚年龄,国家还鼓励晚婚晚育。所以通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比小红大30岁,说明了小红的爸爸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2.再次看图,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3.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4.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师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5.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a+30)又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6.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三)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再次感知含有字母的式子

问题:①.如果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那女儿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

②.这里的a与前面的a相同吗?既然两个a表示的含义不相同,在同一事件中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含义。

(四)巩固练习

1.我国青少年(7~17 岁)在1980 年平均身高x cm,到2000 年,平均身高增长了6cm。2000年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

x+6(cm。

2.已知火龙果的单价比香蕉的单价多2.5元,如果用X表示香蕉的单价,则火龙果的单价为(2.5+X)元。

3.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五).沟通联系 提升总结

1.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表示数量关系。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量,这种表示的方法简单而且概括

2..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六)课堂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1)(2)。

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七)预习提示: 板书设计:

小红的年龄/岁

x

a

用字母表示数

爸爸的年龄/岁

y

1+30

a+30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探析 篇15

一、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反思

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相对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 通过不同的形式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兴趣

每一堂新的课程都会有重难点,而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内容,老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以便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当课程内容讲述至重难点部分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提问等不同的方式来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也可以穿插一些与此相关的数学故事和小幽默,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老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函数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描点作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函数图形,更直观地知道它们的定域、值域以及单调区间. 而在讲授立体几何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用铁丝绕成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各顶点、各棱、各角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再在头脑中想象其空间构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采用谈话、练习、讨论总结等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3.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高中数学教学态度的反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老师的教学态度是制约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对高中数学教学态度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三心”方面.

1.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足够的耐心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很多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不厌其烦地进行知识的讲授.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细致、耐心地解答,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让学生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对于喜欢钻研古怪的偏题难题的同学,也要耐心地一一作答,千万别说“考试大纲没要求,又不考”之类的话,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

2. 高中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

衡量一个老师成熟与否的标志是其能否自觉地关爱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的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的. 如果老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行为对学生进行关心照顾,使得学生对老师更加信赖与佩服,学生内心就会自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因此,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悉心的照料,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厌学”转变为“好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 高中数学教学要有十分的细心

粗心大意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属于非智力性失误,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细致严谨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首先老师在黑板板书、批改作业的时候,字迹、符号,一定要整洁规范,不可潦草,以便于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例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题干至少看两遍,将重要的条件标注出来,计算的草稿要求有据可循,不能采用跳跃性的思维方法. 最后对于一些习惯性的疏忽要进行强调,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区间的判断先考虑定义域,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要考虑常数列等.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风格. 而这个过程的迁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严谨而细心的.

三、总 结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的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需要高中数学老师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一丝不苟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关心关爱每一名同学,只有这样,高中的数学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思是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当成反思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既是老师教学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也是老师解决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反思.

上一篇:季延中学高二数学试卷下一篇:友情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