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2024-11-16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共12篇)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

摘要:思后方知进步, 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 并是提高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从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谈到了教学目标几个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反思.希望对以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实施以来, 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直鼓励学生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 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面对生源一般的学生, 究竟如何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我既关注又苦恼的话题.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希望对以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 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 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 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 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 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 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 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班级中有一位男学生数学成绩是倒数的, 平时又特别调皮, 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 小心翼翼地问:“柏老师, 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 见是我早上课堂里刚刚讲完的习题, 他还没订正好.我心头的怒火不打一处来, “你上课在做什么?我不是刚刚才讲过这个题目吗?去问吴某某.”我这么凶地对待他, 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好学生, 我想我会心平气和地为他讲解一遍, 即使他上课没有听.静下来想一想,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 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 被我这么一吼, 怕是弄巧成拙, 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 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数学.上数学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地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事实上, 像我这样有意无意伤害学生的教师可以说是有很多.如果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 立即批评, 要他坐下, 久而久之, 学生肯定不会在上课时回答问题了.细想, 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本身就是勇气可嘉, 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 说明他在认真听课, 他在思考.有的教师经常会说我上数学就是没气氛, 举手的学生就是这么几个, 我想上面这点会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差生, 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 考不及格不会给好脸色看, 还不停地说他学习这么差, 成绩是倒数的, 拖班级的后腿……虽然学生还只是孩子, 但他们也有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 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给予他们尊严、自信及取得进步的奖励.

三、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名学生, 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要求每一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 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 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 让学生多多思考, 提高思维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则要降低学习要求, 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 让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 课后习题不再加做, 对于书上个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要求.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谈到了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 是教师教知识, 学生记知识, 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 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 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 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 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积极愉快地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帮助学生在代数与几何两方面进行建构, 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人无完人, 教学无涯, 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 适应新课堂教学模式, 多摸索, 多实践, 多反思, 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 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面对的学生是文科班位于中等层次的班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数学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从简到难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从特殊化到一般化的,再从一般化到特殊化这样两个环节并且设计的数据都比较简单易算,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学生课堂反映较好,参与积极,气氛热烈。

二.教学内容方面:

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直线是解析几何部分最基础的图形,其方程形式有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这五种形式。在这五种形式中出现最频繁,最基本的就是点斜式和斜截式。所以对这两种形式要做到能够熟练的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在课堂中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基本能够达到这一点。但是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直接提供一点一斜率,学生马上能够把直线方程的形式脱口而出。但是如果提供的是倾斜角,对倾斜角加以适当变化的话,部分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是对斜率公式的不熟悉,有些是对三角函数公式的不熟悉造成的。说明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函数部分的内容基础不扎实遗忘率较高,对于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的理解还是存在疏漏之处,思维严密性需要提高。

三.教学改进:

第一需要继续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如填空,选择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课堂练习中的变式还是较好的一种方式。以变式这种方式更易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加以适当的总结,老师再加点评,那效果会更好。不过这对课堂时间的控制要求较高,所以采用何种方式展开需要更多的思考。

高中数学反思教学的作用探究 篇3

一、简述数学课堂的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比较注重过程的回顾和行为的思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思考,评价并考量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旁观者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改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利用反思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更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可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基于反思教学的高数教学,教师需回顾自己的授课情形,结合学生的实际反应,分析课堂中不恰当的地方,制订有效的课堂授课计划,积极提高课堂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已经开始利用反思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现状,着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是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理解学生的需求,為其提供必要的课堂知识。

二、反思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反思教学在高数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重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第一是基础数学内容讲述,教师通过反思教学方式,得出如何利用课堂时间,将有限的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生,研究学生日常数学基础课堂中的表现,探求新型有效的方法;第二是数学习题,高数教学中,数学习题千变万化,但是解题思路和理论思想大致相同,教师借助反思教学,找出最有效的习题讲解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解题技巧;第三是数学课后复习,数学复习基本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师需在整个考试与阅卷的过程中,分析此方法是否能够保障教学效率,发现课堂复习过程中不到位的地方,提出灵活的教学方法。

三、如何利用反思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通过分析反思教学在高数教学中的体现,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措施,体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内容和意义。

1、利用反思教学提高基础数学教学的效率。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基础内容,知识点比较多,涉及公式、定义、定理多种多样,为保障学生清晰了解基础数学内容的应用方式,教师回顾课堂内的整体教学过程,通过反思教学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理清数学知识的共同点,导致学生呈现内容混淆的局面,为此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挖掘归类教学。教师在基础数学教学中,可进行课堂备课,将相类似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单纯几何与代数的区分,避免两者穿插授课,先让学生明确最基本数学知识点的含义,基础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扎实数学基础。例如:教师在三角函数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正弦与余弦、正切与余切、正割与余割放在一起,以成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确保学生的准确应用。

2、利用反思教学提高数学习题的教学效率。数学依靠习题积累经验,学生在课堂中,接触最多的即是习题,学生在习题中可以快速积累数学经验,还可以促使基础数学内容得到有效实践.教师在反思习题教学时,以高效率为出发点,总结教学内容,传统习题课堂中,教师只专注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实质忽略学生对习题的理解程度,教师应该保障习题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数列习题解题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首先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保障学生成功完成习题解答;第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习题拓展,即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由此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数列习题,学生在看到题目时,既能够快速想到解题思路,还可以联想到与之类似的题目。

3、利用反思教学提高数学复习教学的效率。复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保障学生温故知新,通过反思教学发现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温故,忽视知新,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做好引入新知识的工作,在复习的过程中,实行新内容的穿插,数学除教科书上的内容外,还需增加拓展类的知识点,此环节需要教师完成,因此,教师根据复习内容,制定新知识提纲,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在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注意到学生心理的变化,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因此,需利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保障学生处于高效率的学习环境中,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深化教师的教学思路,得出更加适应现代高中教学的途径。

高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反思 篇4

一、教学过程现象逢课必“情境引入”, 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我在教学椭圆的方程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钟表有哪些形状的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我马上打出椭圆形钟表及其他椭圆形的图片,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 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椭圆钟表的图片+知识新授, 其次是图片+例题, 再次是图片+巩固练习, 最后还是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思:“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这样的情境宁可不要。

二、创设纠错情境,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解题时, 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对此, 我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例如, 学生常常想当然地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 这样, 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我在黑板上很难表示清楚的内容。我便借助《几何画板》设计创作相应的课件, 由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达到自己纠错的目的。

三、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 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 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 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 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 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 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 哪个更大呢?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 而是通过此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含义。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反思 篇5

胡 钊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甘肃 通渭 邮编743300)

摘要 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还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本文针对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进行探讨。关键词 数学概念 数学素养 思维品质

高 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数学 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 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创新 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引 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 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在概念引入时要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从而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 重要因素。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二、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67-01

一、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设计开放性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做法,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吻合。

二、适时追问的策略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指出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对于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原理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新知识一经给出,通常就会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追问式教学策略下,教师会尽量的避开给出正确答案,也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不断设置新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让学生根据已有条件自行反思,得出结论。

例如:在《等差数列》一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数列{an}中,an+1-an=n,a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有学生尝试列举数列的前几项,希望通过观察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此法究竟能否奏效,还需师生共同探讨。

师:由这些有限项能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好像不行(前几项规律比较隐蔽,学生一时思维受阻)。

师:如果猜想出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验证数列中所有的项都满足该式吗?

生:验证不完。

师:虽然该数列不是等差数列,但是它具有和等差数列类似的特征,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是一个数(该数是变化的)。那么你能说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吗?

生:按照等差数列的定义:a2-a1=d,a3-a2=d,a4-a3=d…an-an-1=d(n ≥2)将以上式子全部相加可得an-a1=(n-1)d.∴an=a1+(n-1)d.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累加法。

由此可见,教师在讲授数学定理或推导数学公式时,不应忽视新知识的获得过程,而应引导学生对公式、定理的获得途径和方式进行提炼,这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提炼解题思路,积累学习经验,逐渐提高在解题中反思的技能。

三、解题后概括的策略

数学解题后的反思,是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解题规律技巧的反思,它是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解题后的反思能使学生从具体的习题解答中解放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思自己解题步骤的合理性、解题方法的丰富性、解题结论的完备性,从而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优化思维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四、作业纠错的策略

也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任务, 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 形成什么品质。也就是课标中确定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三维目标。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教材的教学目标, 然后进行精心的设计, 再经过教学活动的检验, 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效果反思教学的成与败, 然后确定弥补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所以, 进行教学反思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才可以评价教学效果。反思的主要根据就是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 或者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因此,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及实践活动。全面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考虑本节教学内容在其中的位置, 联系新旧知识, 合理确定教学过程,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反思教学理念是先导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就是注重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改变了过去单边地讲授、被动地接受, 重结果、轻体验, 重知识、轻能力等观念。因此, 教学中老师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关注学生知识迁移过程, 重视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等学习方法。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和学生一起探讨, 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塑造。在这种体会中, 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态度的双丰收, 而且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塑造和形成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进而形成一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反思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 反思学习效果, 然后再确定补救的措施, 力争一课一得,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老师教学效果的反映。因此, 根据检测巩固情况, 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 从而确定后续教学的方向和策略。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探讨 篇8

在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课堂上, 教师讲解概念及解题过程, 学生能听懂, 但学生在作业和考试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境:许多题目明明知道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过, 即使明白题目的意思也感到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学习数学时间花不少, 精力投入较多, 学习刻苦认真, 但收效甚微;对许多学习上的易错问题, 尽管教师反复地讲评和剖析, 事后学生仍“旧病复发”, 找不出问题的症结.这些问题表明学生缺乏反思意识或反思意识比较差.

究其原因大致为: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学生由于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其本质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忽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或教师反思意识不强, 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高中学生应该进行反思性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 且不论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将反思性教学应视为高中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 加强反思性教学, 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能力.

(一) 概念教学的反思活动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 又是命题构成的.因此, 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概念的理解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即牢固掌握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两个方面.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 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抓住事物的本质, 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并注意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与圆C:相切, 且在x、y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 .

A.2条B.3条C.4条D.6条

错解:A或D;正解:C.

本题错解的关键在学生对“截距”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选 (A) 以为“截距”不能为零;选 (D) 以为“截距”为距离.实际上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即为原点到直线与x、y轴的交点的有向线段的数量.

可见,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多次反思, 挖掘概念的本质, 研究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概念, 更准确地掌握概念、运用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 解题教学的反思活动

1.解题方法上的反思

在解题过程中, 不同的题存在着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存在相同的解题策略.

(1) 指导学生反思一题多解的差异性.

【例2】在一张节目表上原有6个节目, 如果保持这些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 再添加进去3个节目, 求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这里应做三法优化的反思, 法一可视为分组插入法 (将三个不同元素分成1组或2组或3组, 再插入7个空隙) , 可取.法二抓住整体中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但思维要求较高;法三视为相同元素排列法, 具有一般性, 可取.

(2) 指导学生反思多题一解的共通性.

【例3】①6个人并排站成一排, B站在A的右边, C站在B的右边, 则不同的排法总数为多少种?

②书架上原有5本书, 再放上2本, 但要求原有书本的相对顺序不变, 则不同的放法有多少种?

③有一名同学在书写英文单词“error”时, 只是记不清字母的顺序, 那么他写错这个单词的概率为.

以上几个例子实际上应用例2的法一和法三的解题思路就可以解答!

2.解题思维过程的反思

即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以前曾走过的弯路, 犯过的错误, 以及所获得的感悟, 此时能否得到较好的联想?

分析:由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联想到点关于原点对称;含有一个绝对值联想分段;函数值大小比较联想函数图像的上方或下方等, 这些是否于本题解决有助呢?

进行解题思维的反思, 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在解题后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3.解题结果的反思

(1) 指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正确性和最佳性

此法易被学生采用, 但求切点运算量较大, 由此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求切点更简捷?

此法充分运用平面几何性质, 减少了运算层次, 简化了解题过程.是否仍有改进之处?

方法三:设切点坐标为 (x, y) , 由方法二知, 切点坐标满足方程①和②, 则也满足③, 这说明方程③即为过切点A, B的直线方程.

此法避免了求切点的过程, 过程更简捷, 值得关注.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探讨, 学生开阔了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 指导学生反思错误答案

反思:当二元二次方程中含参数时首先必须对参数予以关注.关键语句:“过点 (1, 2) 总可作圆的切线”意味着点 (1, 2) 恒在圆上或圆外.这样对错解的“错”就释然了.

4.立意的反思

通过完成解题, 可否对题目进行全方位审视?题目立意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现实性或普遍性?比如对下列的演变可否作为对题目立意的反思的诠释?

(三) 作业 (或试卷) 评讲教学的反思活动

作业 (或试卷) 评讲的结束, 并非以题目评讲的终结为标志, 应利用这一契机,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 学生应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 结合自己实际达成的目标进行反思.这是测试后的反思的前提条件.

(2) 学会正视自己.特别要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自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 是进行测试后的反思的思想基础.

(3) 对每一次测试, 首先是反思失分多寡之原因.计算自己在试卷中有哪些是不应有的失分.如, 笔误、计算错误、看错题目、当时的遗忘等.其次是分类分析.高中数学考卷的题型一般分为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解答题三类.对于填空选择题, 如有失误往往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学生要做的是在反思时, 细读概念、定理以及相关的变式与图形, 理解老师总结出的常见结论.解答题中综合题、探究题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题型, 反思的重点就是设法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①扫清障碍, 先做好简单的问题并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③反思各类答题的经验和技巧.

(4)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练习中是否做了笔记修正错误?订正错题时不仅要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同时要反思错因及解题中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并注明.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教学 篇9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历来都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 还能使学生形成更强的数学素养, 为未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或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 高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通过科学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工具性知识。虽然, 在一些方面, 我们的确看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进步, 但是由于教学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教育背景、教师、学生, 以及教育导向、教育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此, 任何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 结合教学实践不断的改进, 这样才能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好的与学生个人发展相吻合。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和反思, 总结过去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得与失, 旨在为未来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路径

1. 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 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通过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实际进行调查发现, 虽然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如何重要, 而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并不多。相反, 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严重的左右着教学方法的改变, 束缚了教师的“教”, 也束缚了学生的“学”。可以说, 应试教育的思维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中很多问题的“始作俑者”。所以说,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反思, 首先就是要从教育思想导向上彻底扭转应试教育。要达到这一点, 首先, 要加强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评价。使应试教育逐渐失去“滋生繁殖的土壤”, 这一点对于践行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第二, 要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引导教师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 能紧紧把握住素质教育理念, 在不断平衡学生成绩提升与素质发展方面做出更多贡献;第三, 要引导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形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2. 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有效践行分层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分层教学比较广泛地受到重视。调查发现, 很多高中数学课堂都陆续的开始实行分层教学。但是, 当被问及怎么分层, 什么是“层”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完全搞清这个问题。那么究竟何谓“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吗?是代表学生的情感状态吗?还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层教学提出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吗?如果搞不清这个问题, 相当于我们的分层教学从开始就是不完善的, 又谈何效果显著呢?实际上, 所谓分层, 应该是从学生的成绩、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权衡, 客观合理的给学生进行分层分类, 让学生在每一个层次中学习, 都可以获得与个人需求最为吻合的教学方法。所以, 开展分类教学, 或者说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需要什么, 该把学生分到哪一个队伍中, 这是关键问题。这里又涉及到教师怎么能取得这些信息, 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各种指标所占权重是多少的问题。所以, 开展分层教学从表面上看并不难, 但是真正要想把握好分层教学精髓, 还任重而道远。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的成为了现阶段各阶段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很多教师都在反问, 数学教学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创新能力呢?实际上, 数学课程之中, 可以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环节有很多。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部分知识的时候, 涉及到一个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来探究判定定理:教师让大家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 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教师开始问学生, 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如果不经过A点能否得到折痕DE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最终, 根据试验, 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这样以来, 学生始终在随着教师的引导在思考、探索, 并通过教师的启发主动去构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知识体系。再比如, 开展数学解题方法比赛,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举办数学与生活竞赛等, 很多活动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 逐步使学生成为在语言表达、思维创新、逻辑推理等方面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 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的优劣或者说教学思路是不是清晰, 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如果说课堂教学方法单纯围绕教师的教, 而不去从学生方面入手, 表面上看教师讲的很好, 但是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 那么这种课堂也只能是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其实, 要想让学生能真的发挥出潜力, 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才能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学习激情。虽然说我们也喊了很久,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把课堂教给学生, 但真正能落实的有几个?很多教师都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 每节课都要早上5分钟, 再拖堂5分钟, 力求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再反观一下我们的学生, 倒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不管教师讲授的方法喜欢与否, 自己是不是还愿意接受, 都要被动的去学习。显然, 这与我们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改理念是相违背的。为此, 我们在新时期, 要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把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看待。其实, 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也有很多, 比如学习概率时, 可以将生产线上产品的检验知识作为例子;学习数列时, 可以将银行计算复利的知识作为例子。也可以将内容分专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讨, 尝试“学案导学”模式, 包括教师提出研讨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研讨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又如, 讨论f (x) =x+ (1/x) 的性质时, 便可进行反思性思维, 当f (x) >0时, 单调递增, 学生然后就要思考当f (x) <0时, 是否就会单调递减呢?那当0<f (x) <1时呢?学生可通过画大致图形从而进行分析, 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熟记图像, 而且对规律印象深刻。学生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进行反思, 从中总结概括规律, 在反思中领悟数学的思想, 体会数学的魅力, 达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总之,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来说, 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只有不断的反思,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进步, 才能针对教学中一些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 为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提出:彻底摈弃应试教育思想, 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文章旨在通过总结, 不断完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参考。

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反思解题本身是否正确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解完一道题后就很有必要进行审查自己的解题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用特殊代替了一般,逻辑上是否有问题,运算是否正确,题目本身是否有误等。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解?这样解正确吗?解题过程中用了哪些知识点?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思考的重要性。

二、反思方法,总结规律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数学试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在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原来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防止思维定势,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及时总结各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例:已知x>0, y>0, xy-(x+y)=1,求x+y取得的最小值。

解:方法一:

故当且仅当时,x+y的最小值为

方法二:

三、反思变式,举一反三

题目做完,并不等于解题的结束,有时对题目的题干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换,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对设问内容进行延伸转化,对命题方向进行改变等变式训练,不仅能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能拓宽深化解题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应变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求过点P (2, 3),并且在两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

变式1:过点P (2, 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

变式2:直线l经过点P (2, 3),且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直线的方程。

变式3:已知直线l过点P (2, 3),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则△OAB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

反思一题多变,重视一题多变训练,可以提高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应变能力。

四、反思拓展,总结归纳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思维策略却从来不加以反思。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不当,逻辑混乱等不足,这时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策略,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延伸,开阔学生的思路。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以下问题:

(1)本题主要考查哪些知识点?

(2)还有无别的解法?

(3)是否可推广到一般情形?

(4)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探讨 篇11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课堂上,教师讲解概念及解题过程,学生能听懂,但学生在作业和考试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境:许多题目明明知道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过,即使明白题目的意思也感到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学习数学时间花不少,精力投入较多,学习刻苦认真,但收效甚微;对许多学习上的易错问题,尽管教师反复地讲评和剖析,事后学生仍“旧病复发”,找不出问题的症结.这些问题表明学生缺乏反思意识或反思意识比较差.

究其原因大致为: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学生由于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其本质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或教师反思意识不强,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高中学生应该进行反思性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且不论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反思性教学应视为高中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加强反思性教学,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能力.

(一)概念教学的反思活动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命题构成的.因此,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数学概念的理解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牢固掌握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两个方面.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抓住事物的本质,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并注意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 与圆C:x2+(y+5)2=3相切,且在x、y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

A.2条 B.3条 C.4条 D.6条

错解:A或D;正解:C.

本题错解的关键在学生对“截距”概念的理解不透彻.选(A)以为“截距”不能为零;选(D)以为“截距”为距离.实际上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即为原点到直线与x、y轴的交点的有向线段的数量.

可见,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次反思,挖掘概念的本质,研究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概念,更准确地掌握概念、运用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解题教学的反思活动

1.解题方法上的反思

在解题过程中,不同的题存在着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存在相同的解题策略.

(1)指导学生反思一题多解的差异性.

【例2】 在一张节目表上原有6个节目,如果保持这些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再添加进去3个节目,求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解法一:添加的3个节目有三类办法排进去:①3个节目连排,有C17A33种方法;②3个节目互不相邻,有A37种方法;③有且仅有两个节目连排,有C13C17C16A22种方法.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共有C17A33+A37+C13C17C16A22=504种.

解法二:从结果考虑,排好的节目表中有9个位置,先排入3个添加节目有A39种方法,余下的六个位置上按6个节目的原有顺序排入只有一种方法.故所求排法为A39=504种.

解法三:(消去顺序)A99A66=504.

这里应做三法优化的反思,法一可视为分组插入法(将三个不同元素分成1组或2组或3组,再插入7个空隙),可取.法二抓住整体中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但思维要求较高;法三视为相同元素排列法,具有一般性,可取.

(2)指导学生反思多题一解的共通性.

【例3】 ①6个人并排站成一排,B站在A的右边,C站在B的右边,则不同的排法总数为多少种?

②书架上原有5本书,再放上2本,但要求原有书本的相对顺序不变,则不同的放法有多少种?

③有一名同学在书写英文单词“error”时,只是记不清字母的顺序,那么他写错这个单词的概率为 .

以上几个例子实际上应用例2的法一和法三的解题思路就可以解答!

2.解题思维过程的反思

即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以前曾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以及所获得的感悟,此时能否得到较好的联想?

【例4】 (2005年浙江卷,理)已知函数f(x)和g(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且f(x)=x2+2x.

(Ⅰ)求函数g(x)的解析式;(Ⅱ)解不等式g(x)≥f(x)-|x-1|.

分析:由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联想到点关于原点对称;含有一个绝对值联想分段;函数值大小比较联想函数图像的上方或下方等,这些是否于本题解决有助呢?

进行解题思维的反思,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解题后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3.解题结果的反思

(1)指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正确性和最佳性

【例5】 从圆(x-1)2+(y-1)2=1外一点P(2,3),向该圆引切线PA、PB,切点为A、B,求直线AB的方程.

方法一:根据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得切线方程为x=2和3x-4y+6=0.再将切线方程与圆方程联立求得切点A(2,1),B

(25,95)

.再由两点式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x+2y-4=0.

此法易被学生采用,但求切点运算量较大,由此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求切点更简捷?

方法二:设已知圆的圆心为C(1,1),根据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切点是以PC为直径的圆与圆C的交点,以PC为直径的圆方程为

(x-32)2+(y-2)2=54

①,

又(x-1)2+(y-1)2=1②,由①-②得x+2y-4=0③,将③代入②,求得切点为A(1,2),B(25,95).再由两点式可得直线AB的方程为x+2y-4=0.

此法充分运用平面几何性质,减少了运算层次,简化了解题过程.是否仍有改进之处?

方法三:设切点坐标为(x,y),由方法二知,切点坐标满足方程①和②,则也满足③,这说明方程③即为过切点A,B的直线方程.

此法避免了求切点的过程,过程更简捷,值得关注.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探讨,学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反思错误答案

【例6】 过点(1,2)总可作两条直线与圆x2+y2+kx+2y+k2-15=0相切,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3

C.k<-3或k>2D.都不对

错解:C;正解:D.

反思:当二元二次方程中含参数时首先必须对参数予以关注.关键语句:“过点(1,2)总可作圆的切线”意味着点(1,2)恒在圆上或圆外.这样对错解的“错”就释然了.

4.立意的反思

通过完成解题,可否对题目进行全方位审视?题目立意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现实性或普遍性?比如对下列的演变可否作为对题目立意的反思的诠释?

【例7】 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AP|的最大值.

变式1:将求|AP|的最大值改为求|AP|的最小值.(变结论)

变式2:将椭圆改为双曲线x2-y2=1,结论改为求|AP|的最小值.(条件、结论均变)

变式3:已知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定点A(0,a)(a>0),求|AP|的最大值.(变条件,且具一般性)

变式4:动点Q在圆x2+y2-4y+3=0上运动,动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PQ|的最大值.(将点A以隐藏的方式给出)

(将圆方程化为x2+(y-2)2=1,则圆心A(0,2),问题就转化为原题了.)

变式5: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且离心率e=12,点P在椭圆上运动,若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的最大值是45,求椭圆方程.并求|AP|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三)作业(或试卷)评讲教学的反思活动

作业(或试卷)评讲的结束,并非以题目评讲的终结为标志,应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应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实际达成的目标进行反思.这是测试后的反思的前提条件.

(2)学会正视自己.特别要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自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是进行测试后的反思的思想基础.

(3)对每一次测试,首先是反思失分多寡之原因.计算自己在试卷中有哪些是不应有的失分.如,笔误、计算错误、看错题目、当时的遗忘等.其次是分类分析.高中数学考卷的题型一般分为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解答题三类.对于填空选择题,如有失误往往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学生要做的是在反思时,细读概念、定理以及相关的变式与图形,理解老师总结出的常见结论.解答题中综合题、探究题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题型,反思的重点就是设法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①扫清障碍,先做好简单的问题并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③反思各类答题的经验和技巧.

(4)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练习中是否做了笔记修正错误?订正错题时不仅要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要反思错因及解题中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并注明.

反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数学教学中蕴藏着很多让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定能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被动的反思进入主动的、自觉的反思,从而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x-32)2+(y-2)2=54

①,

又(x-1)2+(y-1)2=1②,由①-②得x+2y-4=0③,将③代入②,求得切点为A(1,2),B(25,95).再由两点式可得直线AB的方程为x+2y-4=0.

此法充分运用平面几何性质,减少了运算层次,简化了解题过程.是否仍有改进之处?

方法三:设切点坐标为(x,y),由方法二知,切点坐标满足方程①和②,则也满足③,这说明方程③即为过切点A,B的直线方程.

此法避免了求切点的过程,过程更简捷,值得关注.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探讨,学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反思错误答案

【例6】 过点(1,2)总可作两条直线与圆x2+y2+kx+2y+k2-15=0相切,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3

C.k<-3或k>2D.都不对

错解:C;正解:D.

反思:当二元二次方程中含参数时首先必须对参数予以关注.关键语句:“过点(1,2)总可作圆的切线”意味着点(1,2)恒在圆上或圆外.这样对错解的“错”就释然了.

4.立意的反思

通过完成解题,可否对题目进行全方位审视?题目立意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现实性或普遍性?比如对下列的演变可否作为对题目立意的反思的诠释?

【例7】 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AP|的最大值.

变式1:将求|AP|的最大值改为求|AP|的最小值.(变结论)

变式2:将椭圆改为双曲线x2-y2=1,结论改为求|AP|的最小值.(条件、结论均变)

变式3:已知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定点A(0,a)(a>0),求|AP|的最大值.(变条件,且具一般性)

变式4:动点Q在圆x2+y2-4y+3=0上运动,动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PQ|的最大值.(将点A以隐藏的方式给出)

(将圆方程化为x2+(y-2)2=1,则圆心A(0,2),问题就转化为原题了.)

变式5: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且离心率e=12,点P在椭圆上运动,若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的最大值是45,求椭圆方程.并求|AP|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三)作业(或试卷)评讲教学的反思活动

作业(或试卷)评讲的结束,并非以题目评讲的终结为标志,应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应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实际达成的目标进行反思.这是测试后的反思的前提条件.

(2)学会正视自己.特别要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自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是进行测试后的反思的思想基础.

(3)对每一次测试,首先是反思失分多寡之原因.计算自己在试卷中有哪些是不应有的失分.如,笔误、计算错误、看错题目、当时的遗忘等.其次是分类分析.高中数学考卷的题型一般分为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解答题三类.对于填空选择题,如有失误往往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学生要做的是在反思时,细读概念、定理以及相关的变式与图形,理解老师总结出的常见结论.解答题中综合题、探究题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题型,反思的重点就是设法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①扫清障碍,先做好简单的问题并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③反思各类答题的经验和技巧.

(4)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练习中是否做了笔记修正错误?订正错题时不仅要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要反思错因及解题中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并注明.

反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数学教学中蕴藏着很多让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定能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被动的反思进入主动的、自觉的反思,从而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x-32)2+(y-2)2=54

①,

又(x-1)2+(y-1)2=1②,由①-②得x+2y-4=0③,将③代入②,求得切点为A(1,2),B(25,95).再由两点式可得直线AB的方程为x+2y-4=0.

此法充分运用平面几何性质,减少了运算层次,简化了解题过程.是否仍有改进之处?

方法三:设切点坐标为(x,y),由方法二知,切点坐标满足方程①和②,则也满足③,这说明方程③即为过切点A,B的直线方程.

此法避免了求切点的过程,过程更简捷,值得关注.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探讨,学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广阔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反思错误答案

【例6】 过点(1,2)总可作两条直线与圆x2+y2+kx+2y+k2-15=0相切,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3

C.k<-3或k>2D.都不对

错解:C;正解:D.

反思:当二元二次方程中含参数时首先必须对参数予以关注.关键语句:“过点(1,2)总可作圆的切线”意味着点(1,2)恒在圆上或圆外.这样对错解的“错”就释然了.

4.立意的反思

通过完成解题,可否对题目进行全方位审视?题目立意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现实性或普遍性?比如对下列的演变可否作为对题目立意的反思的诠释?

【例7】 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AP|的最大值.

变式1:将求|AP|的最大值改为求|AP|的最小值.(变结论)

变式2:将椭圆改为双曲线x2-y2=1,结论改为求|AP|的最小值.(条件、结论均变)

变式3:已知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定点A(0,a)(a>0),求|AP|的最大值.(变条件,且具一般性)

变式4:动点Q在圆x2+y2-4y+3=0上运动,动点P在椭圆2x2+y2=1上运动,求|PQ|的最大值.(将点A以隐藏的方式给出)

(将圆方程化为x2+(y-2)2=1,则圆心A(0,2),问题就转化为原题了.)

变式5:设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且离心率e=12,点P在椭圆上运动,若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的最大值是45,求椭圆方程.并求|AP|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三)作业(或试卷)评讲教学的反思活动

作业(或试卷)评讲的结束,并非以题目评讲的终结为标志,应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应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实际达成的目标进行反思.这是测试后的反思的前提条件.

(2)学会正视自己.特别要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自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是进行测试后的反思的思想基础.

(3)对每一次测试,首先是反思失分多寡之原因.计算自己在试卷中有哪些是不应有的失分.如,笔误、计算错误、看错题目、当时的遗忘等.其次是分类分析.高中数学考卷的题型一般分为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解答题三类.对于填空选择题,如有失误往往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学生要做的是在反思时,细读概念、定理以及相关的变式与图形,理解老师总结出的常见结论.解答题中综合题、探究题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题型,反思的重点就是设法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①扫清障碍,先做好简单的问题并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③反思各类答题的经验和技巧.

(4)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练习中是否做了笔记修正错误?订正错题时不仅要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要反思错因及解题中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并注明.

反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数学教学中蕴藏着很多让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定能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被动的反思进入主动的、自觉的反思,从而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反思 篇12

1. 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新课标指出,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于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有人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甚至谈“讲”色变, 认为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教师只是一个配角, 只能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解.细读新课标, 我们也不难发现, 它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就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毕竟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 更何况中学生的自觉性有待于提高, 自治能力不是很强, 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 去倾听他们的发言, 去关注他们的讨论, 去发现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接受学习并一定就是被动的,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 学习方式的被动与主动, 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被动还是主动, 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的程度.由此可见, 教师绝不是配角, 更不能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

2.“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化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可否认, 这一理念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 但也给许多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 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不二之法, 甚至简单、刻板地转换成“合作讨论”的固定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能彰显新课标的精神.其实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批判地继承, 教学方式的运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事实上,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如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与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地去发现、感悟, 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以“合作讨论”的模式凸显这种方式.再者, 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堂数学课能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 而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所以, 面对需要分析讲解的知识, 教师还是要讲的, 必要时, 不加分析地直接告知也未尝不可.

3.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虽然反复学习了新课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深入, 教学中擅自增加、调整内容, 提高教学要求, 大量增加课时等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法.当前, 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被广泛传播, 从积极方面看, 数学教育目标全面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样大而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 导致目标对教学的指导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 教学中穿靴戴帽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貌似全面, 但不能把握当前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 不能反映当前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 因而削弱了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定向作用.

4. 弱势群体备受冷落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转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 不顾学生实际、班级实际、教学实际, 片面追求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教学时, 不论问题难易, 一律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也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生的成绩不断下降, 他们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热烈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成了一群得不到帮助的人.因而, 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同时, 就应该照顾这一特殊的群体, 为他们的学习方式另辟途径, 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

5. 课堂评价趋于虚化

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正确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地实施.于是, 教师的评价语言铺天盖地而来, 诸如:“你真棒”,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 “你太有才了”, “你想得真全面”等.难道在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今天,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没有正误、深浅之分了吗?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了吗?教师的评价应是发自内心的, 应是恰如其分的, 一味地赞赏, 甚至夸大, 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 表演之嫌,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 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不吝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但也绝不能滥用.

上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下一篇:艺术的本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