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2024-07-13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精选11篇)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1

无论是哪门课的教学,在课堂上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的提问要掌握科学的精巧的方法,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提问技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充分的提问准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提问效果,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提问准备。在课前提问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问的内容是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贴近教学内容,进而使提问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问题的难易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制约了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师应该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在进行问题的设置上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使自己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这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进行充分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二、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数学,变被动学为主动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教学的气氛不能过于紧张,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愉快,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进一步调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形成非常融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提问对象应有所侧重

在提问方式上,教师需要采用面向全体和面向个体的提问方式,而提问方式的选择应该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像一些大众化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以及与本堂课知识紧密结合的问题,教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能够体现学生能力的问题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个体提问的方式,向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而针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向一些后进生提问,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四、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合理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相应的情境中,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进行设置,应该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平时生活中的喜好进行设置。设置的情境最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容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有效率。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提前准备的道具增加情境的真实感,进而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率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五、时间上重点把握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把握提问的时间和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提问的时间方面,应该是在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留给学生大概5分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掌握,接着让学生针对于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与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掌握,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几个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至少应该给学生留3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可在提出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回答,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六、评价要客观和科学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方法,如一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回答的答案不正确时,这个时候不能立即进行否定,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问题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使其了解到自身答案中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们进行改正。而针对于一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好的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但是不可太过夸张,以防止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回答问题,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良好发展。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而运用有效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提问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提问的技巧和有效性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提问准备,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2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1. 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作为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以此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 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另外,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 在概念中提问。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中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2. 在问题中提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问题的自觉性。

3. 在知识联系处提问。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各个知识点,实现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构建。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对比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 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

2. 联想对比法。联想对比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

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3

一、有效提问的涵义

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 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 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

新课程课堂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 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提问, 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使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学习过程,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和领会知识, 在运用知识时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

二、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有: 一是学习物理受自身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 二是学习物理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区别, 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 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 也可能错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均要营造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 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 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 甚至是错误的, 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 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 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 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 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 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 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 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 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是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 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 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一种提问若有效, 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是问题搭桥策略。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 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 以便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 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 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

三是以问引问策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 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 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 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即以问引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而且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 学习者不断质疑、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 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会驱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而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就会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 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 更重要的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则能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动态生成新的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技巧 篇4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出色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小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 提问技巧 提问时机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及时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分为以下几种:(1)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2)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3)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问,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大,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使之简单化。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

1.眼看全班,问题明确

教师眼看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能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如果一个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就应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这时就该把这一问题分解成简单句,逐一让学生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

2.提问灵活,形式多样

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预期效果。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回答不上问题。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时,要机动灵活地调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3.时间适宜,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教师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5秒时,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

四、提高教师提问的策略

1.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形式上、内容上、学生回答的伸缩性上、问题的难度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差异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2.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提问的目的是教师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并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思维,进而使学生流利自如地进行交流。因此,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3.延长候答时间。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延长候答时间可以使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思辨性的回答增加,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推理性的回答增多,学生提问增加。

4.提问时应该用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教师用饱含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和恰当的手势会使学生努力搜索词语来表达,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适当的点头和一些简单的鼓励话语,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是把自己当着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

总之,英语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邵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J].才智,2010,(34).

[2]冯仁爱.浅谈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技巧[J].新课程研究,2008,(04).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一、前言

立体几何需要的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这一方面能力差的人就要利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帮助其进行学习立体几何.接下来,我将立体几何的一些常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说明,还对加强空间几何能力的方法进行论述.

二、立体几何基础

首先你的平面几何要有一定的基础,起码初中时候的知识确定自己没有丢过,然后总结一下立体几何中的几个特殊立方体.如圆、正六面体、正三棱锥、正四棱锥、圆柱体等几个比较特殊的立方体要能很熟练的运用,求解,做完之后总结.有时候做这方面的证明题时,把证明过正确的推论不妨记下,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候是个好帮手.对于一些常规的立体几何题目,空间思维一定要比较好,多尝试作辅助线来帮助自己找到联系.多画图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其次在刚开始的立体几何就是还没有学习空间向量的时候,要求的是空间想象能力,一些定理公理都要熟记.立体几何到后面可以用空间向量解决,向量要求的就是计算能力了,不太需要想象能力,也能解决极大部分的题目.所以要看你哪方面强了,来选择在哪个方面下的工夫多一些,不需要两个都下很大的工夫.

三、立体几何解题技巧———空间想象力

几何上的三视图,我以前是这么做的,假设一个杯子,你从杯子的左侧看杯子是什么样子,把它画出来,画的就是左视图;从杯子的正前方看杯子是什么样子,把它画出来就是正视图;从杯子的正上方看杯子是什么样子,画出来就是俯视图;然后把物体想成是透明的,外表能看得到的都画成实线,里面看不见的边、角、棱都画成虚线.首先是要习惯从立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把立体问题平面化,然后再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题.关键是要掌握立体几何定理,比如说空间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关系、平面和平面的关系、简单的几何体.

增强想象力需要练习.首先,将事物名字实物化,这是基础,如树,即联想到某一种名称大树的样子,越清晰越好,接着联想事物线条化,这样容易抓住重点,印象深刻,当然也可以只停留在物象基础上,在课余时间学习下画画有助于联想想象.其次关于立体几何,将名词联想实物然后线条化,由实物记忆文字理论特征,画线条图归纳题型,将不同立体图形分类区别,设置记忆标签,便于联想快速解题.例如,求等边三棱锥内切圆心半径,联想实物三棱锥内有个球体,线条化画平面图,归类联想例题,用正确方法解题,与正方体题异同.

四、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复杂简单化

我觉得立体几何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思路基本上就是那么几种,所以想学好立体几何我的经验是要注重基本的概念和定理.要把直线、面、体等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弄清楚,然后做一些典型的题目,注意归纳解题方法.

可以将一切的立体几何图尽可能地放入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研究.将问题一般化,平时做题目注意先将立体图画在草稿上,以后就渐渐地将你所感悟的立体图放入脑海中,利用大脑去构建你要的模型.

五、立体几何解题技巧———归纳法

1.补形法;2.平行六面体的截面问题;3.二面角转化为平面角;4.点线的射影的做法;5.立体几何与三角形的四心结合.相应解法:1.抓住体积不变的特点;2.根据平行六面体的性质找出一些线面关系;3.直接作公共棱的垂线,垂面法(面面的关系),三垂线法;4.找垂线:根据条件做出或找出垂直关系;5.外心、垂心、内心.

六、结束语

在面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时候不能够太过于消极,不能说因为空间想象力差就放弃对其的学习,依据本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在学习立体几何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技巧和方法的.所以说只有不上进的心没有做不到的事,希望本文可以给正在烦恼的学生带来灵感.

参考文献

[1]陈名树.向量法与综合法,孰优孰劣——从2011年高考广东理科数学第18题谈起[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1(7).

[2]魏华.高中数学解题策略分析——以高中的立体几何作为具体例子进行分析[J].神州,2012(28).

[3]刘潇琳.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邹海彬.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27).

[5]黄发春.巧用几何知识解答力的平衡问题[J].青海教育,2012(04).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7

一、研究现状综述

1、对提问的效能的研究。

贝拉克 (Belarkc) 通过研究发现, 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 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及时调控教学。因此,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对提问技巧的研究。

韦伦 (W.W.wilen) 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 作出了如下归纳 (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 (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3、对提问分类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问题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1) 国内学者对问题的分类:我国主要以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傅道春《教学技术行为》) 、《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 、郑金洲《教育碎思》) 等为代表, 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问题作了详细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基本相同, 主要以王笃勤为代表: (1) 根据问题的形式分类; (2) 根据问题的内容分类; (3) 根据回答的伸缩性分类; (4) 根据内容与材料分类; (5) 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 (6) 根据问题所需程度分类。

(2) 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分类: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 一书中, 作者根据布卢姆 (Bormo) 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 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 (1) 认知水平的提问; (2) 理解水平的提问; (3) 应用水平的提问; (4) 分析水平的提问; (5) 综合水平的提问; (6) 评价水平的提问。问题的类型主要采用Long&Sato关于提问的分类, 即把问题划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指的是无确定答案, 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的问题;而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学生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

(3) 对提问测量的研究。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 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 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 最好是l:3, 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 在课文教学中, yes/no questinos或ture/false statements应是wh一questions的三倍。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l-WTBXSX (Pwsx) , 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 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O至1之间。若难度为0, 全体学生都能回答, 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 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 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 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透过对课堂提问研究现状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专家们大多从理论的角度, 对课堂提问的效能、技巧、分类、测量等要素等作了深入研究, 而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缺乏关照和研讨,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 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提问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 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占所提问题的大多数。这种问题主要包括:个别的具体的事实、文字的符号意义、回忆表述、“是”或“否”的选择等。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 如记忆资料、命名、查检、分类、朗读、准备已知定义。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多出现在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这一环节上。

2、问题的指向不明

问题的指向不明具体表现在:有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句式, 包含了很多小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很清楚地表现出实质的问题是什么;有的一次接连提出多个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是不同认知方面的问题, 由于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 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问答这么多的问题;还有的当提问一个问题A时, 实质上他们要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是他们讲的问题B;有的教师问完一个问题后, 随后又重新表述时, 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这种情况常产生两种后果:首先, 学生思考最初问题的思路被打断;其次, 重新表述的问题常常与最初的问题不同, 这使得学生纳闷, 它是不是又一个独立的问题。这种令人迷惑的问题, 不仅没有实际价值, 还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力产生怀疑。

3、对课堂产生的自发性问题有过度依赖感

在一些比较成功的课堂讨论和交流中, 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的评论或问题在课堂上自发产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教师对这些自发性的问题不可能进行课前有准确的预测, 为了保证自发性的问题提得恰当合理, 备课时准备关键性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很多教师没有这种意识, 备课时只备教学过程、不备问题, 结果在课堂上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发性的问题。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发产生的问题, 可能很容易偏离目标, 对某一方面提得太多而忽略其他方面。

4、候答时间过短

研究表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 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以形成一个答案, 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而如果学生没法回答问题, 教师会在平均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 而对于那些英语口语弱者更是没有时间思考并回答。这种现象在赶进度的高年级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

三、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关系

1、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对阅读技能目标的描述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是培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 所有类型的阅读课都应该以文本为依托, 通过不同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即设问不能仅局限于文本中的词、句, 还应该通过设问, 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以策略培养为例, 要针对文本与学生, 通过设问对学生进行略读、找读、预测、搜寻、整理以及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问题设计与文本的关系

问题要基于文本, 又要跳出文本。也就是, 首先应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进行浅层次的阅读活动。比如:可以对某一重点细节进行提问, 对文本大意提问,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理清文本中的指代关系、逻辑关系以及理解标题、文本结构、图表信息等等。其次,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活动。比如:进行推理判断、理解作者意图、评价文本、拓展性讨论等活动。另外, 提问要遵循文本写作“先有内容, 后有行文”的规则。设问时应先进行整体性理解, 然后进行细节性理解, 最后进行拓展性讨论。

3、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关系

任何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必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 服务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智力上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这一特点, 在帮助其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 也帮助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 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一个班是由具有不同语言水平与技能、不同学习动机、不同个性癖好、不同背景知识与目标的学生构成的, 因此设计问题时, 首先应当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亮度、角度、精度与密度等进行慎重的考虑。其次对问题的解答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

四、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因素

1、提问内容

问题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环境 (教材、学生、背景) 设计与生成。根据常用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纳为: (1) 有关文本字面意义的问题; (2) 对文本进行综合概括的问题; (3) 引导推论的问题; (4) 引导评价文本的问题; (5) 引导学生对文本发表个人意见的问题。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要求与内容的问题, 而且注意一节课内不同内容问题的权重, 尤其是要注意找准主问题, 抓住主问题。只有这样, 才不会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 才能以一问统领全文, 推动整体阅读。比如:我们有时会发现文本中的某一个词、句就是文本的“眼”。最后, 要在看似简单、平凡的地方挖掘出深刻的问题, 进而使提问不平淡化、一般化。另外, 拓展性问题一定要基于文本。也就是说, 拓展性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应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与提示, 并能让他们把这些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解决与探究问题的目的。当然, 这些拓展性问题必须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能让他们通过讨论提高思维品质, 解决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对这类问题的挖掘点可以是文本标题、关键语句 (或中心句) 、文本结构、段与段或句与句间的连接点、文本的结局以及学生的兴奋点。总之, 问题从学生中来, 从文本中来, 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

2、提问主体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后借助教师的引导与集体力量解决。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中最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问题设计与讨论, 能放手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就不必过于插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 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另一方面, 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轻易不会与人主动接近, 更不会向人提出问题, 而此时他们的问题又最多, 更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更应扮演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通过不同形式的帮助、指导或评价等手段審学生因势利导, 培养其“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并进衄科学有序的学习活刨。

3、问题的呈现方式

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YES, NO式的一般疑问句, 也可以是WH式的批殊疑问句;可以是选择型问题, 也可以是陈述型问题;可以搯连线匹配型问题, 也可以是完形填空型问题。呈现必须做到清晰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呈现问题, 对同一内容的问题应因学生能力与水平的不同运用不同方式呈现。

4、问题的层次

问题犹如阶梯, 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与心理逐级攀升、深入。比如:大问题可以联系小问题, 上一问可以连接下一问, 环环相扣,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觉得有坡可爬, 既满足好胜心、激发兴趣、激发思维, 又创造教学高潮, 进而达到学习文本的目的。另外, 提问要注意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 避免跳跃过大的提问或前后次序颠倒的提问。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能低估学生群体的智慧, 所提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与难度, 或者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与优势, 培养合作能力, 体会到挑战自我后的成就感。

5、答案的封闭性

对不同问题的解答应有不同的要求。换句话说, 为照顾、满足不同学生的水平与需求, 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 同一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比如:问题答案可以是封闭式的 (只有一个答案) , 可以是半封闭式的, 也可以是完全开放式的 (没有明确的是与否的答案, 如:Can you name some problems with selective course at school?) ;对有的问题的解答可以允许某些学生只用一个词, 或者“破句”, 而对某些学生则要求他们用完整的句子陈述。目的就是一个: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大胆尝试, 大胆运用语言, 实现教学目标。

6、提问时机

问题可以是读前呈现, 通过预习解答, 或是读中设问或解答, 或是读后经过讨论解决, 不同的提问时机意味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以及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前热身与课后复习类问题在语言要求上就有差异。另外, 时机还包括问题提出后到问题解答前的这段思考或活动时间, 或者说“等待时间”。教学中常存在设计任务时学生的讨论时间有五分钟, 可实际操练时这一时间却只有两三分钟甚至更短的问题, 实施结果差强人意。这些在设计提问时都要考虑到。

7、问题解决途径与结果呈现方式

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问题将以何种方式进行讨论或解决。是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进行, 还是通过两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式讨论解决;是通过读的方式解决, 还是运用说或写的方式解决。同样, 对问题结果的呈现方式也应认真设计。比如:是要求口头回答还是书面呈现;是个体回答还是小组代表发言;是通过表演形式还是PPT形式;是课前展示还是课中或课后展示 (有的问题要求课前预习解决, 在上课前展示;有的则是要求在课后通过完成项目性任务解决) 。

8、结果评估与反馈方式

对问题结果的评估与反馈是简单的点评还是详细的反馈, 是教师点评还是学生或师生一起点评, 是赞扬式点评还是鼓励式或鞭策式点评, 是通过书面形式点评还是口头点评, 是把点评的结果作为新课程评价要求中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还是日常教学中的一般性评价等, 这些都是问题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五、问题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1、问题宜小且具体, 忌大而抽象

应该提切口小、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不应提笼统或泛泛而谈的问题, 否则学生不容易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或进行深刻的讨论。比如:对珍稀动物保护话题的设问, 与其让学生讨论其不熟悉的动物, 不如讨论身边的动物。从其耳闻目睹的动物现状谈及动物保护, 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由情而发, 有感可发, 同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一些相关语言来更好地表述自己观点的学习动机。再比如:在讨论牛津版Module 2 Unit 1中的UFO话题时, 如果教师提问:What is a UFO like?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表达清楚, 或者表达范围狭窄, 只能说出几个相似的句子。如能用UFO图片、音像资料等方式导入, 在进行适当的铺垫后再要求学生回答, 就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心理, 也使他们感到描述相对容易些, 表述出来的内容也会更丰富些。

2、问题宜突出重点, 忌面面俱到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紧扣主题。特别是对那些对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有障碍的部分更要进行针对性的“排雷式”提问。教学中会发现有的问题尽管很不错, 可能是学生的兴趣点, 容易创设出课堂气氛, 但是由于其与文本中心和目标要求不吻合, 就得忍痛割爱。主题不明是教学中的一大忌讳。再如: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 如果通过图片引出问题的方式会导致喧宾夺主的结果, 或不如口头提问来得简明扼要的话, 那就不如不用。以牛津版Module 2 Unit2中的非洲话题为例, 关于非洲的报道、电影不少, 但是如果在一节课内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 就容易脱离教学目标。本课的重心不在非洲的风土人情上, 而在Toby的旅游线路上。所以,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重心, 有选择地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3、问题宜多样, 忌单一

高中生的思维很活跃, 也喜好有一定挑战性的东西。因此, 设问时应考虑问题的度, 如上面提到的深度、广度、难度、亮度、角度、精度及密度。以广度为例, 在考虑到问题的目标指向基础上, 应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及解决或汇报途径, 不能以一种方式统领到底。比如:有位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透, 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但都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这种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的方式进行, 单一呆板, 课上到后来, 有些学生就趴在了桌子上。又如拓展性讨论, 并不一定要教师先提个问题, 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可以先看录像再进行讨论, 也可先摆出不同观点再开展辩论式活动。以“学习野生动物保护”单元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被猎杀的场面, 再让他们讨论问题:What can we do for the endangered antelopes?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点陈述。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设问可以是找关键词、句, 就文本内容描绘画面, 或找主题、细节, 板书树状式分析等。如果一节课提问下来, 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树状图, 它囊括了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或重心的话, 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生成了。

4、问题宜引导与生成结合, 忌放任与不变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永远不能轻视或忽略的。当所设计的问题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或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教师就必须有应变能力, 及时变换角度生成问题。比如:在讨论有关非洲地理的问题时, 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感性知识。这时候教师就拿出事先设计好的幻灯片和电影片段, 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非洲的所有认知,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表现出较强的表达欲望, 而教师的讲述与画面上同时出现的一些说明文字则为语言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 在学生设问、答问环节, 学生很容易脱离文本, 或者提出一些文本中细节的问题或很概念化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加以引导。譬如:给学生提问设限, 要求其根据某一主题进行提问, 或者规定提问的呈现方式、每人的提问数目。

5、问题宜与语言学习结合, 忌两者分离

提问环节中还应注意问题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语言是通过做事来习得的, 脱离语境孤立地学语言是教学中的大忌。当然, 纯粹为提问而提问, 不考虑语言学习目标, 也是无益的。不少阅读课上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语言学习目标, 尤其是忽略学生对新语言点的学习与应用要求, 结果学生使用的语言经常是简单的、重复的。为此, 我们要求提问必须有对重难点词句的提问, 回答时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新语言点。比如:学习牛津版Module 2 Unit 3时, 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What should do to be successful?学生对此话题很感兴趣, 也会说一些自己的观点, 但是表述中很少有新学的语言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单元的几个关键词、句, 并对表达中用到这些关键词、句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 后面发言的学生就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些语言点。同时, 要求学生课后把所说的内容整理成短文, 加深了他们对新语言点的印象, 加强了他们对这些语言点的运用能力。

六、提高教师提问的策略

1、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 根据这些要求, 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问题的形式上、内容上、学生回答的伸缩性上、问题的难度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差异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自己寻找答案。

2、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提问的目的是教师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 并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思维, 进而使学生流利自如地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目的明确, 不能随意发问, 随处发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下列目的性。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 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 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 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注意个性特征, 充分体现其针对性。同时,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 拟定某个对象, 但是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 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教师判断的失误, 原认为能回答的问题, 却答不出。因此, 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 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 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 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3、延长候答时间

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 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延长候答时间可以使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 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 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 思辨性的回答增加, 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 推理性的回答增多, 学生提问增加。当然, 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另外, 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诱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视觉的, 如动作、表情等。

4、提问时应该用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学生回答问题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行为, 他们期待别人的重视和关心。教师注意倾听将是给学生用心作答的一个极大鼓励, 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面带微笑, 身体微微前倾, 表示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教师用饱含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和恰当的手势会使学生努力搜索词语来表达,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适当的点头和一些简单的鼓励话语, 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是把自己当着平等的主体来对待, 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如果教师提问时用充满责备和威胁、强硬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尽量使用像“Would you please…?”、“Would you tell us…?”等委婉而友好的语气。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 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 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 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结束语

“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提问, 而在于该如何提问、何时提问以及针对文本的哪些部分提问”。把解决问题的目标定位在对文本的理解与剖析或单纯的学习语言上, 是低层次的设问;不切合学生实际、不紧扣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大而空、看似热烈的问题讨论, 是低效的活动。作为教师, 如何通过自己的提问去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 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同时遵循阅读基本规律, 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 都应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摘要:提问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双边交流的重要渠道。本文对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师在提问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技巧, 以期找到优化英语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 处理好问题与目标、问题与文本、问题与学生的关系, 把握好提问的内容、主体、呈现方式、时机、结果评价与反馈等因素, 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提问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问技巧,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2, (1) 。

[2]叶建中:《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 2001, (10) 。

[3]龚浩然:《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陈凯:《20041试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应用》, 国外外语教学, (3) 。

[5]彭慧勇:2004《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

[6]杨李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8

一、在新课导入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堂之中, 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前导入新的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必经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开始能够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导入新课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 但是如何将新课很好地导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非常重要。因而教师需要重视新课的导入。根据研究表明, 大多数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方式过于单一, 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新课的内容直接讲解出来, 没有留给学生适应的时间, 因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 将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去,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够运用留白艺术适当地对新知识做模糊化处理, 在引入新课程的时候留白。留白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新的课程产生一种好奇心, 当物理教师提出新的内容后, 学生由于好奇心的趋势, 会产生一种继续探究下去的想法, 所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留白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摩擦力》一课时, 讲到了物体在接触时候产生的摩擦力。在这个课程学习中, 出现了很多新的物理术语: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力、滑动摩擦力等。教师在《摩擦力》的学习中, 需要讲解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 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地将新的内容讲解出来,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换种方式引入“摩擦力”。这一部分的学习由于内容是抽象的, 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实验, 准备一个长木板, 并且在木板上放一个小木块, 然后运用弹簧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动小木块, 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F在增大到一定的数值前, 木板上的木块不会发生运动。然后在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塞一个小纸团, 继续拉小木块, 当F增大到某个数值的时候, 小木块开始运动, 此时拉力却突然地减小。教师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 让学生谈一谈驱使小木块运动的力是什么, 影响小木块运动的力又是什么。学生在实验之后, 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因而其探究这个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运用这种留白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学习重难点位置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 常常遇到重难点的内容, 学生往往很难将这些知识点吃透, 因而教师需要重视重难点的讲解。但是从目前来看, 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运用的手段非常的单一, 常常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向学生反复地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的手段在某些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如果教师反复地进行强调的话, 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材重点知识的时候, 就会非常被动, 因而其无法真正地将这些内容理解透彻, 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换一种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力提升。在遇到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知识时, 教师不需要将知识讲解透彻, 而应该有所“保留”, 换句话说, 教师需要在学习重点位置留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够初步地了解重难点知识, 要想深入理解, 就必须靠自己主动地往下探究。因而在学习的重难点位置留白,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掌握重难点内容。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能量守衡定律与能源》一课时, 讲到了能源和能源的消耗, 在这一课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能源守衡定律。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需要提到“能源转化”这个概念, 如果教师直接将这个内容平铺直叙地讲解出来,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 因而无法理解能源守衡的意思, 所以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个内容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在课堂之中设置几个探究题。第一, 请举出能源消耗的例子。第二, 谈谈你对能源守衡定律的理解。第三, 观察生活中的用品, 谈一谈它们发生了哪些能源转化。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代入, 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 学生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 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一课中的重点内容,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三、在学生思考的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 而学生需要接受新知识, 然后消化和掌握新内容, 在这个过程之中,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也就是说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但是从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来看, 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教材的设定进行, 特别是新课的讲解中, 物理教师会按部就班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直到完成了一课的讲解。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物理非常不利, 因为学生在接受新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况且新课程的内容过多, 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进度在短时间内接受全部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而在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深入思考的时候, 物理教师还需要留白。

四、在课堂总结的时候留白

新课程的导入对于课程学习而言很重要, 而课堂后的总结对于课程的学习而言则非常的关键。课堂总结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的课程收尾, 换句话说当课程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需要对这堂课的知识内容做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需要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贯通,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顾所学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检测学生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 其掌握的程度如何。由此可见, 课后总结对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非常关键。在物理课程学习中尤为如此, 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学习, 它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奥和抽象, 因而需要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能够充分思考, 所以在课程总结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地留白。这需要物理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之后, 在最后的一部分设置空白之处, 以促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一定的疑问, 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9

我们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出错率比较高,为什么呢?通常老师认为我们粗心大意,其实我们犯错误的地方,正是高考命题人故意设置的“命题陷阱”,也就是说,罪魁祸首根本就不是我们粗心与细心的问题,而是找准准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技巧问题.

另外,我们班几乎80%的同学感叹考试时间短,题做不完.其实,其中隐含着一个知识点不能融会贯通,缺乏对知识的梳理归纳能力的秘密,那就是平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解题程序,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是在时间限定的考场上,短时间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解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经常在猜测和试探中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导致试卷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分数自然也就难以大幅度地提升.

根据我们班数学习题的经验总结,我们缺乏正确的解题方法.那么有没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不管题目有多复杂,都能减少出错的概率、快速找到解题关键呢?由于学校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只能解决考生的共性问题,每个考生的特性问题不断积累,无法全部解决.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该怎么办?这里有一组数字149162536496481100,五秒钟时间把它记住.通常外显式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一种规律.1是1的平方,4是2的平方,找到规律了?所以,数理化学得好的同学,一定是善于发现习题中的规律的:也就是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以下是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总结归纳梳理出来的经典解题思路与技巧,为相关的做题提供参考.

例1已知:BO,CO分别平分∠ABC,∠ACB,MN∥BC,如图1所示.求证:MN=BM+CN.

可以根据寻找规律,解题思路为:∵MN∥BC(已知),∴∠2=∠3(内错角相等),又∵∠2=∠1(已知),

∴∠1=∠3,∴MO=BM(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同理:NO=CN.∴MN=MO+NO=BM+CN.

例2已知:BO,CO分别平分∠ABC,∠ACD,MO∥BC,如图2所示.求证:MN=BM-CN.

根据规律,解题思路如下:

∵MO∥BC(已知),∴∠2=∠3(内错角相等),

又∵∠2=∠1(已知),∴∠1=∠3,∴MO=BM(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同理:NO=CN,∴MN=MO-NO=BM-CN.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解决复杂性习题:

例3已知:B,D分别在AC,EC上,AD是∠CAE的平分线,BD∥AE,AB=BC,如图3所示.求证:AC=AE.

根据规律,解题思路可以从这个角度:∵BD∥AE(已知),∴∠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2=∠1(已知),∴∠3=∠1,∴AB=BD(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AB=BC(已知),∴BD=BC,∴∠C=∠BDC(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又∵BD∥AE(已知),∴∠E=∠BD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C,∴AC=AE(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在我们班级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做一道题就只是一道题,做十道题也就只是十道题,反复做题收获却不大;但考试中经常高分的同学做题会把题分类,寻出共性、找到规律,形成一个个解题模型,再遇到同类型的题,就好像看到酸梅就流口水,立刻做出反应,快速解题.

在高中数学中的模型解题,我们可以说是各个科目中最本质思想的载体,是各科知识的理性概括,更是一种程序化的解题方法,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有一定的规范性.只要按照模型解题,不仅解题快,而且解题准,稳拿高分.我们在学完模型之后,学习效率明显增强,而且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也比以前要提高了很多,做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做题速度非常快.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记忆模型口诀卡,记忆高中数学21个模型.只要掌握这些模型,重点的数学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模式,基本全部掌握.希望我的经验总结,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帮助.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提问

老师若在课堂中滔滔不绝的唱独角戏,那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他也不太受学生欢迎。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怎样避免“满堂灌”、“独角戏”设置好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则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设置问题。如何妥当设置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设置问题的原则和前提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不能漫无目的或不着边际。不能和教學的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只要把握了目标、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目标量身定做合适的问题,才能让问题成为完成目标和任务的途径。

2、仔细研究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基础,让问题能很好的适应你的学生。如不抓住这点,设置问题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很好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设置问题的方法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对于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若还是从旁绕道,旁敲侧击,就显得有点臃肿和多余,这类知识,属于知识掌握的最低层次——识记。记住就有,没记住就无,所以应该直接发问,比如基础字词的读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句式等都可以这样。

2、设置台阶,梯度上升。比如对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难一下子就分析明确,这个时候就需要设置一些小问题讲主旨这一大问题具体化,细小化,便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法下爪。在分析《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情感?这三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点字句启发引导?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词如总领句、情感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眼、诗眼等,若能关注它们并能很巧妙的设置问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时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现他怎样怪的性格特点?学生兴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时,我就巧妙的运用了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来设置问题: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学生就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渐渐的明晰。

3、用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课堂经历,问学生的问题,他们却回答的或不着边际或只是蜻蜓点水。这时老师就应该很巧妙的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言归正传。比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有几个学生只是分析性格,却不谈怎样表现,我就引导让其他学生分析出这个问题是想考察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该分析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分析,同时也给它们一个教训:审题,推测出题人意向至关重要!

4、大胆假设,具体论证。有时分析文章要尽可能的拓展思维,大胆假设,然后细心验证其存在合理与否。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这样提问: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学生对这一假设问题很感兴趣,一部分有理有据的认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个重情有义的男子,最后都可以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不能,原因是面对母亲对儿媳的挑剔,他只能长跪告母,当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对母亲的反抗和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潜意识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5、补充空白,再现情景。所有的感慨都产生于一种情景,如果孤立的去理解感慨,可能只是剜肉补疮,无以治本。所以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再再现作者的思维踪迹,这样理解就浅显多了。比如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对母亲的回忆那一部分,“而母立于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问题是:你能想到当时哪些情景和活动呢?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对母爱的理解融入,体会作者的母爱就很轻松了。在讲李清照《声声慢》时,我这样提问:能能再现诗人作诗的情景吗?学生就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填补空白,想象诗人在南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这种方法对分析古诗词效果很好。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怎样设置问题不能一同而论,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发挥。提问技巧也会随着老师的经验的丰富而日趋完善。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技巧 篇11

一、从课本出发,使问题更深入

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法离不开自主探究和问题分析。而一切问题的展开都需要紧紧围绕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并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逐步探求历史的真相,找到最本质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从课本出发,并超越课本,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有人说‘新航路打开了世界市场’‘新航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新航路是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之路’‘新航路扩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等等,你是怎么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呢?”教师提出的这四个方面其实是新航路的四个影响,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用科学、正确的理论,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的问题更具有思维性。

二、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出发,使问题更贴近现实

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载体,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问题的设计单纯是为了证明教材的正确性或者科学性,那么问题就会失去创新;相反,如果问题设计在肯定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教材,就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认知,所以教师设计问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出发,并尽可能地采用全新的视角。

例如在学习《北洋政府时期的再认识》这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探究题。

材料:……中国棉纺织商业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设置厂房,导致超过了市场容纳量,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导致中国棉纺织业遭受重大挫折重要原因。———杜恂诚《对北洋政府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误解(上)》

探究的问题:作者认为“一战”过后棉纺织业惨遭挫折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众所周知,“一战”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遇到挫折。从政治角度上来说“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是主要原因,也是课文中对此问题的解释,教师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将市场的饱和程度考虑在内,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这种解题方法,有利于学生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更加全面了解到民族工业发展、兴盛、失败的全过程。

三、从现代化的目光出发,使问题与时俱进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观,而历史观简单地说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若把问题和全新的历史观结合,使问题更加贴近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清末新政史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探究题。

材料一:自1901年至1905年之间,清政府连续下发了很多关于 “新政”的圣旨,“新政”的内容包括筹集军饷、征召新兵、嘉奖实业、振兴商业、开办学堂、吏法改革、重编律法、废除科举制度。

材料二:技术问题仅仅是现代化中心的一部分,其真正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可以让文化、科学和技术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探究问题:仔细阅读材料,试分析清政府时期社会环境对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哪些建议?

这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材料阐述社会环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带给人民大众的好与不好,让学生在现代生活的启发下,去体会清政府19世纪90年代初社会的发展状况。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是在立足当代的前提下探究历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上一篇:科技支出下一篇:个性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