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数学

2024-11-01

农村高中数学(共11篇)

农村高中数学 篇1

数学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文化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农村国中的生源普遍较差,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的比例较大。上好数学课是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公办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公办高中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基础知识薄弱。

对概念模糊,基本公式、原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各个知识点互相独立,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语文底子差,感知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2. 认识能力差,思维呆板,不灵活,缺乏联想。

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与重点、要害,思维难以展开,更不用说进行联想,在问题面前常常毫无头绪,无所适从。

3. 灵活运用能力差。

对概念、公式、原理、性质只能死记硬背,直接运用,解题方法只能模仿,生搬硬套,运算能力差。

4.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审题抓不住重点、要点、实质,解题步骤混乱,推理不严谨,格式不完整,漏洞很多。

5. 缺乏对数学的热情、兴趣和恒心。

上课的时候不能认真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作业马虎、抄袭,不懂的问题不问。

二、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针对农村公办高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来改革。

1. 教师如何教。

(1)适应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授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2)“开门造车”,注重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门造车”,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3)“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基础差、底子薄学生的数学能力。

(4)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强度、广度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使学生注意概念、规律中关键字句的意义,使之透彻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为了克服对字母运算的缺陷,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用代数式来表示数学概念及其意义,并强调作业要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据计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丰富的优势,教师讲解时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联想,并进行适当的启发,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 学生如何学。

(1)制订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实际和学习需要,确定努力目标,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作息时间的安排、阅读什么数学书籍(包括课本)、选取什么数学习题册进行训练、看书与练习的时间如何分配、各个内容的学习进度和自查时间,等等。

(2)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最好通过特例加以思考;对数学公式和结论,最好自己尝试推导;以课本例题为范例,先自己思考、动笔做,然后再对照例题解答过程与自己解答过程的异同,从中反馈和领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3)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特别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对课堂上还弄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量不留下疑难“尾巴”。

(4)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训练。

学生课后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攻关,归纳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把新学内容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加强数学技能训练,勤动脑、勤动笔,基础练习要做到熟练程度,中档练习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技巧,综合练习要学会分解难点、拓宽知识的联想。数形结合、特殊值法、不完全归纳法等常常是解题过程中寻找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有意识进行限时训练。

(5)形成多思、多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要学习怎样去问。思与问是密切相关的,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才能激发思考。多思、多问,才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把新知识正确地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三、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

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于不同等级的教育。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应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教师应端正教学观,数学教学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面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讲好数学课的前提。

学生要在学习上摒弃过去的依赖心理,在数学学习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和经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生之间多沟通,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1)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初步动机;设置适当的学习步子,不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以巩固学生数学的动机。

(2)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以调动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对数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2.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非智力因素。

多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如数学测量、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阅读数学趣味读物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我们要因材施教,以思维品质的优化为目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手段,满腔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并辅以必要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爱学数学、都能学好数学。

农村高中数学 篇2

研 究 方 案

四川省乐至县大佛中学高中数学课题组

(欧阳华 执笔)(2012年4月10日)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今天,数学已经深入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学习数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学会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学也应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完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大多在外经商务工,远离子女,家庭教育也只能是在电话中关心问候几句。我校现有高中生600名左右,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化严重,厌恶数学情绪时有发生,文科班、艺体班尤其严重。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少家长的关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数学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实际应用的教学理念有关,其结果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造成学习困难,形成“低分低能”的现象。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中基础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脱离实际的逻辑推理而忽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不有利于数学教学。学生对实际的现象、问题抱有好感而对抽象的说教却很抗拒。学生们并不是不愿意进行逻辑思考,只是太多的脱离实际的符号运算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也就失去了学习动机,从而导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现象一:教师的困惑

我校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有时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尽管每节课都按照《大纲》、《课标》的要求精心准备,为了直观、形象地表达数学知识,还常常制作PPT、flash课件,可是学生对此却反应平淡,心不在焉。但一讲到生活中的事,一下子就精神饱满,端正身子认真听起来。”

现象二:学生的嘀咕

当我们向学生再三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时,有时会听见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重要有什么用嘛,高中毕业后数学是能当衣穿还是当饭吃啊!”、“学了不用,久了就忘了,感觉是浪费时间,没用!”、“我老爸在成都做生意,没学什么让人头痛的集合、函数、三角,挣钱比你多!”

案例1:等比数列公式的现实应用

在高一上期讲完“等比数列的求和”后,我们随机询问过一些学生:“能默写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吗”有学生点头,也有学生摇头,接着问:“你知道这个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吗?试举例”几乎所有的学生想了想,摇摇头。然而我校的一位老师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公式的记忆,而是提问:“最近有没有同学家里在城里买了房?”有学生举手,接着再问:“有没有按揭买房的?”家里最近买房的一位学生答道。老师再问:“首付多少?月供多少?”,“首付5万,月供2000,8年。”,老师嘴角掠过一丝笑容:“那么这个月供是怎么算来的呢?”,这时班上顿时鸦雀无声,可学生们对“月供”的计算显然充满兴趣。

…… 课后我们同样随机询问了几名学生,几乎都能背下求和公式,对比课前的差异,是因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充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只在书本里。

案例2:黄金分割的另类教法

黄金分割法的教学让许多教师头痛,认为很少考试,学生没兴趣学。我校杨教师当上到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书籍、作业本的长与宽,并计算其比值。学生们会发现大多数书本的长宽比为0.618这个数值。接着让学生测量鼻翼的宽度、口角宽度、两眼外间距,然后让学生计算鼻翼的宽度、口角宽度的比值和口角宽度、两眼外间距的比值,这时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居然大多数人的比值也接近0.618这个数值,让人不解的是人体与书本两个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却在尺寸比例上相同!

这时,杨老师才开始黄金分割的理论教学,发现学生对此充满兴趣。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记住了黄金分割比例:

如何解决教师的困惑、学生的嘀咕呢?从上面两个案例来看,不难发现,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数学教学,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它让学生明白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新课改的方向也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全体同仁一致同意选择“农村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高中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方式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美国,一堂数学课,老师简单教授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布臵的家庭作业大多是需要动手动脑的实践性作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做有关数学应用方面的作业;还有西方国家的512或近似值0.618 社会和家长都比较支持与认可,社会机构一般都会给予热情接待。在国内,数学教学更多强调数学的逻辑推理或计算,学生只是在纸上进行数据计算或逻辑推理,其实就是“纸上谈兵”。家长、社会评价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同仁开始尝试开展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如:

河南省卢氏县双槐中学张聚老师的《农村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主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归纳类比能力、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研究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该课题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而且教学评价也仅仅从考试成绩一方面表述,没有全面反映问题。

浙江省海盐县石泉小学吴雪军老师的《新课程下农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主要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入手,通过数学实践课、课外活动、数学操作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该课题面向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尚浅,就培养应用能力有些操之过早,对以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不利的地方。

总体而言,国外数学教育注重实践,国内注重数学形式化的教育,近年来开始有向数学应用实践方向研究的萌芽。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差,高中的生源就更差一些,教学的设施设备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这让我们认识到:别人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也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课题界定

1、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2、数学应用能力

指应用数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本课题为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计算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

3、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实现问题的讨论、分析、计算或推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

4、农村高中学生数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指在基础教学薄弱的农村高中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实施具体可行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小的代价,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活动,四、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他人无法替代;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意义的知识。

数学应用问题源于实际,它具有实际背景,将实际情景数学化是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本质。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扮演的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实际问题的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结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依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详细阐述:“……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指出:“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五、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学生能够从现实问题中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

3、初步构建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数学应用教学模式,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影视片段、历史故事、自主调查、数学实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以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数学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数学应用案例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从现实问题或现象中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案例结论的验证和优化训练,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研究对象

高中2015级1班为实验班,高中2015级2班为对照班。

(四)研究方法

1、教育实验法。在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的情况下,适当开展一些有趣有益的数学实验活动,如测量楼房的高度、方位,在图书馆、电脑室查询有关数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调查法。通过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数学教育的现状,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尤其是注意师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需求。

3、个案研究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提供一些具有原始性、模拟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现实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合理的假设,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求解,从而通过不同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认识。

4、经验总结法。对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认真进行经验总结,总结经验,发扬成绩。

5、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室)、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搜集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论文、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资料,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并结合实际运用于课题研究过程。

(五)研究周期及步骤(2012.03—2014.12)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03-2012.07)(1)参加课题申报工作相关会议,进行宣传动员。

(2)进行问卷调查,整理统计,确定课题方向,搜集相关信息,选择课题名称。

(3)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组织成员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理论。

(4)接受上级教研机构的指导,撰写并修改“研究方案”,填报“申报评审书”,申请立项。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08—2014.09)

(1)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2)搜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定期开展学习、研讨与交流活动。

(3)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并按照研究工作计划分阶段实施研究。(4)课题成员之间及时交流研究信息,分析总结课题的研究工作。(5)定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教学经验。

(6)按要求参加省、市两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和会议,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习考察,向专家咨询并接受专家的指导。

(7)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个案、案例,组织交流、申奖、发表等成果推广活动。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09—2014.12)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搜集整理研究成果,整理数据资料并进行比较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实验报告,进行课题鉴定。组织编印课题研究论文集、个案集、案例集。

(六)研究的改革措施:

1、突显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数字计算与逻辑推理的层面,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题、证题,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出发引入数学应用的大量材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用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经过点滴渗透、案例分析巩固、不断深化等方式巩固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意识。

2.立足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事或现象比较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导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激励学生尝试思考这些现象或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抽象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的“发生”和“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并用数学语言或方式去描述现实问题。

3.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以数学实验、数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创设数学应用的情境。深奥晦涩的数学知识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却不顾及它的现实背景和实际用途,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首先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比如,在几何中学了圆的知识,让学生观察月亮、太阳、轮胎、塑料桶、铁锅饭碗的形状等,学了统计相关知识,让学生尝试统计周围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学习成绩、周围老年人的平均寿命等,只要学生愿意动手动脑,发现生活的数学并不是难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想问题。(2)以案例分析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完成一定内容的教学后,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内容的生活或生产中的案例,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知识水平的限制,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3---7人为宜),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现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现实案例-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求解--实践检验--应用拓展”的过程,以比较实际、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讨论,学生面对的是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数学表达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实践、分析、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数量关系,对案例作出合理的假设,形成数学表达式,注意这个表达式是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分析得出的,不是教师灌输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计算或逻辑证明,最终得到计算结果或数学结论,并在实践中验证,最终获得“现实案例”的解决办法并可以适当进行延伸或拓展。

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用数学”,而不是“学数学”。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经历了观察、实践、记录、统计、分析、归纳、计算、推理等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氛围中,表达、倾听、质疑、否定、赞同、评价他人的意见,直到最后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使学生更清楚自己知识上的优势与欠缺,在案例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与印象。4.以活动促进教学,以鼓励、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实验、数学实践、案例分析等数学活动是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的组织中,受设施条件或学生自身的限制,刚开始效果可能不是太好,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的鼓励。比如顺利完成活动则可以口头表扬、遇到疑难地方应予以指导帮助、当实验或活动实践中遭遇挫折时注意安慰学生的失败情绪,如果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或案例分析应及时表彰,甚至可以进行小小的物质奖励,让学生学习中感到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的行为过程,激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体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成果总结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

2、农村高中数学的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3、研究课、观摩课的教案、课件集

4、案例集及学生讨论分析

5、学生活动记录

七、预期研究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如果能够成功完成,将产生以下效益: 1.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通过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实例、影视片段、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作用,能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信息进行提取,并能意识到数学信息的重要性。

2.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问题的次要,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或求证,最后在实际中检验计算或证明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师的高中数学教学业务水平得以提高

教师熟悉有关高中数学应用培养的相关理论理念,初步掌握在课程标准下开展数学应用培养的教学方法、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4.学校的师生关系得以改善

通过研究,让我校的高中数学教学在友好的气氛进行实施,学生中厌恶数学、抗拒数学、不愿学数学等心理障碍得以缓解、改善,改变在教师学生心中刻板、严肃、威权的形象,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交流、互动。

5.形成校本教研资料库

开展课题研究,产生的分析报告、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教研论文、经验教训、影视片段、大量的数据采集等课题产品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一个校内教学资料库,作为学校以后进行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各种教研活动用来借鉴、参考的资料。

八、课题研究保证

本课题研究将在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级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下,在课题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

(一)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

1、课题指导小组(顾问)

市教科所:干劲、刘怀明、刘若星、伍建清 县教研室:常 清、陈洪亮、杨盛目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频辉

副组长:代仁兵 组员:李频辉、代仁兵、欧阳华、谭先道、杨永茂

3、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人员:李频辉、代仁兵、欧阳华、谭先道、杨永茂 参研人员:本校高

一、高二师生及相关领导。

(二)课题研究力量保证:

2009年市级课题《利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行为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资阳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鼓励了我们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信心,增强了我们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决心。由市、县、校三级相关人员组成的本课题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或者是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是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是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科研的心,都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李频辉是分管本课题的领导也是学校校长,从事过多年数学教学,曾参加过市课题《利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行为的实践研究》研究。代仁兵是学校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骨干教师。欧阳华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从事过高中数学教学,大学期间曾两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省一等奖,熟悉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事项,预期作为课题的执笔人。2010年参与学校市级微型课题《农村中学高一信息技术考前培训的研究》的研究,2011年顺利结题并荣获市教科所三等奖。代仁兵、杨永茂是学校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骨干教师,曾参加过县级课题研究。谭先道也是学校的数学骨干老师,对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其他参研人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数学教师,他们都能为本课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

(三)课题研究经费和物质保证

学校提供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研究经费主要用于:

1、资料费——购买、检查、复印资料;

2、印刷费——印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

3、旅差费——外出调查、学习、考察;

4、会议费——组织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

5、设备费——购臵研究所用设备、器材;

农村高中文科生如何学好数学 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文科;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89-01

从教多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农村高中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实在是太差了,特别是文科学生。数学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个大难题,有些同学甚至“谈数学色变”。文科班的数学可以说是教师出尽了力,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教师费劲心思,学生三年毕业后大脑几乎空白,其实只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文科生一样可以学好数学并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下面浅谈几点:

一、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方法的掌握

文科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是学生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灵活应运基础知识的能力等。因此,要提高学校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文科生数学能力差,还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文科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文科生要学好数学,要掌握基础知识必须要加强记忆。熟练记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公理等以及推导过程。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与启发很重要,学生也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合理制定出有效的学习流程,改进学习方法。学好高中数学,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二是课前自习,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预习过程不能走过场,要在脑海里多形成几个问号。三是认真听讲,上课的时候,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力争在课内把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记录下来并记住,学习必能有所突破。四是认真复习,及时总结。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识,尽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合理巧妙的方法,让知识变的简单。数学知识计算繁琐、几何图形复杂多变都是导致学生怕学数学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化繁为简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其更加通俗易懂。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低起点,抓基础多练习

文科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要“低”,怎样才算低起点呢?一方面,以课本例题为起点;另一方面,以课本练(习)题为起点,高考的内容是以课本为“源”。也可以以中(低)档题的练习为起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课堂上密切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只管自己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讲得浅显易懂,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多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听得懂,基本习题会做,他们的自信心就容易建立了。

四、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五、培养数学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文科生一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哲学理论知识丰厚,而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例如,数学思维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两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直觉与逻辑,发散与定向、宏观与微观、顺向与逆向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法受阻的情况下自觉地转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方法,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科教学中,比如,在一些数列问题中,求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可用归纳推理。应该说,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态

有一句话说的好“态度决定高度”,是乐观进取还是悲观消极它影响着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持久性。很多学生是因为数学不好而选择文,对数学有悲观抵触的情绪,事实上,你不好别人也不一定比你好,“乐观进取的”会想:只要我注意方法,去认真学,一定比原来好;“悲观抵触”会想:学了也不一定考好,不如放弃,那么结果是放弃的永远提高不了数学。所以作为数学老师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学习数学态度更为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心态。

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 篇4

我们数学教师都曾遇到这样的提问:“老师, 我平常上课都能听懂, 而且当时作业也会做, 但每到考试时头脑里就一片空白, 思路很乱, 一点头绪都没有, 请您帮我指导一下学习方法好吗? ”一般教师会从课前准备, 课堂积极主动参与, 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 提出一系列建议。 但问题真的仅仅出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吗? 长期以来, 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 以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课堂演变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 学生成了追随者甚至是观众, 课后, 教师不断地寻找所谓的“好题”塞给学生, 学生在这种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训练中磨掉了个性, 失去了思想, 迷失了方向, 但是效果甚微。 教师像蜡烛一样, 努力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要走的路, 当蜡烛熄灭时, 学生还是像瞎子一样寸步难行, 实际上教师应像 “火柴”, 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自己光芒万丈, 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而要达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 特别是以前教重点班或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师更应引起注意, 要真正转换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以适应当前农村高中数学教学。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众所周知,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 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学生数学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 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因此, 在课堂上就必须给学生有探究问题和亲身体验的时空, 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 才可以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 操作、 体验活动, 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 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一、许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教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 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三) 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 常轻视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鹜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 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 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 不需要别人的监控, 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的好坏, 20%与智力因素相关, 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 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二) 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学生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 许多优秀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另外教师要纠正学生自认为钻研“高难深”问题学习能力会提高, 就可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观点, 指导他们重视基础,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目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针对厌学和厌恶数学的种种原因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 教学中,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显示数学和其他学科、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 研究学科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因人而异, 但学习的四个环节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 和一个步骤 (复习总结) 是少不了的。

农村高中数学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 心理障碍 有效转化 提高素质

【分类号】G633.6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教育主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农村薄弱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农村薄弱高中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有那些呢?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目前的数学教学特点是:由于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课时容量大、课程内容安排很紧,教师只管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基础如何,每天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讲授知识量的大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都必须接受。由于农村薄弱高中学生本来招收时成绩比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接受不了新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上的投入和备课过程中对学生了解不够。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拍,加上对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不当,出现挖苦、讽刺学生等现象,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再者每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引导不得法,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或失去兴趣,高中学生爱好广泛,思维过程不稳定,学习兴趣具有多变性,而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联贯性。因课堂上教师讲解过快而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后失去学习兴趣。例如圆锥曲线的学习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原因多是讲课进度过快,没能让全体学生都“入门”,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同时,有些学生常因老师的误解、错怪、讲课满堂灌,枯燥无味等而产生反感,厌恶老师,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讲课一步讲到高考位、题目过难、作业量大导致学生超负荷运转,也会引起学生反感,产生厌烦心理。

2、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和意志力。学生刚上高中,有一种新鲜感,还没有感觉到高中数学难度加深,学习上不下功夫,期中一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加上个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家庭教育不当,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出现心灰意冷的现象。学习成绩较差也更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

3、取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注意是现在中学生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人都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尤其如此,喜欢表现自己,但有些学生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产生了压抑、自卑、消沉的心理,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教师过分地强调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高考中所占的权重,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而无足够的事例进行印证,往往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对教师的反感。

三、教学中的师生沟通方面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課堂教学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难度把握不准确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把学生基础估计过高或过低。估计太高,学生无法达到既定目标;估计太低,学生又不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出现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引不起共鸣,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易产生障碍。

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教师的教学方面需要改变:

1、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讲,出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是不可避免的,正是有了错误,我们才去分析原因,避免错误,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调整教学的节奏,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常听学生说数学难学,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内容时,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多思考。这就需要教学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把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切合学生心理需要的课题,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需要和享受,学生都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得到好评,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恰当地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同学们的鼓励,从心理上获得满足。

3、贯穿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现在的学生缺的不是智商,而是缺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没有同情心,贪图享受,生活上攀比。课堂上应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消除不良心理,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

农村高中数学 篇6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形成学科素养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加强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虽然走进了高中数学课堂, 但许多教师认识不到位,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理解不深、不透, 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和自身的专业素养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不足。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自然、生态性的把握, 课堂教学形式化比较严重。比如, 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 不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 也很少关注新课标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对于数学教学内容, 特别是重难点内容, 教师讲得多, 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信息交流, 只是形式上的讨论。教师包办代替, 忽视学生动手、动脑活动, 造成课堂死气沉沉, 没有把课堂转变为学堂。另外, 很多时候, 教师的课堂提问无实质性意义。问题设计有些偏难, 学生无从下手探究, 没有激发学生思维, 更谈不上为学生思考问题创设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不准学生什么时候、什么问题自主学习, 什么时候、什么问题合作学习, 什么时候、什么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通常注重了自主学习, 忽视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展示和及时反馈矫正的学习过程。

第二,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一方面, 教师对资源的开发运用不熟练, 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差, 甚至有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资料的开发创新能力, 片面理解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优点, 不能综合传统的读、写、算等教学方法, 忽视学生思维的原生发展状态, 使多媒体的使用成为类似于“放电影”, 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持久性与恒定性。 另一方面, 教师只是教教材、教资料, 照本宣科, 而不是利用教材来教, 缺乏围绕教材、课标, 深钻细研, 抓关键、重点和难点, 以及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开发。课堂上训练设计不科学, 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整齐划一的训练多, 启发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训练少。这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同时, 训练时间落实不够, 只重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双基夯实不到位。

二、对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一,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修学习, 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对象是课堂, 教师不应再主宰课堂,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参与到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敢于展示自我、协作互助的意识。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要关注学困生, 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和辅导。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讲解、辅导的同时, 也得到了锻炼, 巩固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同时, 在设置问题时, 要兼顾学困生和学优生。

第二, 要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效的数学课堂, 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要通过远程培训、示范观摩等形式, 让教师真正感知原生态的数学课堂范式, 从模仿中习得当代数学教育的新形式, 选择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样式。

第三, 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厘清高效课堂的形式, 对教学内容要合理区分, 简单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较难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有疑问的内容由师生、生生合作学习, 关键内容教师引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问题, 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同时, 给出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力争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优化教学设计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好对导学案的设计。对导学案的设计应基于目标、学情、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处理, 更应注意通过习题与学生的反馈来矫正, 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原生态的要求,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首先要关注学什么 (明确目标) 。教师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 细化课程内容, 包括数学课程的文本内容, 也包括数学课程的资源内容, 如图片、视频、资料等。另外要提供活动的方法。即通过什么学习活动, 提供了什么样的情景, 提供了什么样的流程, 提供了什么样的指导来完成体验性课程内容。在设计教学案时, 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导向信息, 要达成的目标和采用的方法 (即完成目标的形式、手段) 。教师在设计导向性信息之前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资料, 明确要求和目标, 做到知识点落实, 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技能形成, 学习情意提高。设计时精编细选习题, 要有代表性、科学性、针对性、价值性, 避免无效问题, 机械重复训练。

其次要关注学情。教师在设计有关问题信息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基础, 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让不同学生都有所获, 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体验方面的生成有效。

再次, 要立足课堂, 科学设问,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置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不同问题中互动, 自主学习, 实现问题的分层突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 即个体问题 (通过课前预习解决的问题) 、同伴问题 (课堂上与同桌交流可以理解并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问题 (在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沟通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班级问题 (经小组交流与沟通, 借同伴帮助与指导, 可以当堂解决的问题) 。不要一味急于在每堂课上都解决所有问题, 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所在, 存在疑惑, 在思考与练习中解惑, 在解惑过程中体味困难所在, 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 发展持续的学习兴趣及问题解决的欲望。

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的三个转变:一是由依赖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指点、指导和帮助。二是由自主学习向合作探究意识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仅凭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往往是有局限的, 这就要求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交流, 合作探究, 逐步感受和理解团队意识、团队作用、团队精神。三是由他信力向自信力转变。自信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至关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 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在自信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多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 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 努力让他们成为具有阳光气质的学生, 坚信自己一定能行。

农村高中数学 篇7

农村高中生的普遍现象, 就是自主学习欲望不高, 自主学习能力差, 主动参与意识浅薄, 缺乏探究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我们认为农村孩子的这种需要在其内心深处也是有的, 只是受家庭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这种需要被封闭起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用恰当的措施将其挖掘出来。实施新课程以来, 我们把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研活动中, 从自身做起, 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中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启迪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数学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改革,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 注重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创造性活动产生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改变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拓宽学生自己的翱翔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都应是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听好一堂课的关键。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情趣和意志的领域,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针对农村高中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弱的特点, 开展各类有趣“活动”进行教学, 从而变枯燥为有趣, 变复杂为简单, 变困难为容易, 可以使教学、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故在备课时, 笔者都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

(一) 创设质疑情境, 应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而传统教学中, 学生少主动参与, 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 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 我问“如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 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 探索问题。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 创设想象情境, 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农村高中数学 篇8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其本身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厌学情绪.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他们“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 真心对学生, 就会感动学生, 学生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允许学生犯错, 也要允许教师被学生驳倒.学生才会接纳、热爱, 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注意:在备课的环节中, 课堂目标和环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用动态评价法及时地激励、表扬, 抓住他们点滴进步, 给予表扬鼓励, 使他们产生荣誉感, 增强自信心.经验证明错误行为的纠正往往可以通过新的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实现.所以对学困生的品行要创造一定的氛围, 让他感受到良好品行带来的信任和赞许, 逐步摒弃不良品行.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一味的讲授, 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 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 学习没劲头, 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 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 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我们知道, 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 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 根据这种心理, 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 给学生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从而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的形象定位.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三、强化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课堂帮困, 设置最低达成度.

加强备课组建设: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 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学习, 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备, 尤其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节课必须设置最低达成度,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同课异构分层教学.

开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读题, “读书百篇, 其义自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初步了解数学语言的叙述与表达;抓点学会精读, 数学语言都较精炼、简洁, 对数学中的关键字词划点, 培养学生养成在“点”下面做记号和标序号的习惯, 以便于应用和复习;简化题意, 分析每句的含义, 注重弄清习题的结构及相关联系.只有认真阅读才有可能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以书中”例题”为突破口, 让学困生考出好成绩:首先讲例题, 做例题, 考例题;让学生明白学了就会做, 会做就能考好, 增加信心, 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其次讲例题, 补课本上习题, 做课本习题, 考例题和课本习题.再次讲例题, 做课本习题, 补练习册上习题, 考例题、课本选题、练习册选题.

加强“学困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基础知识, 在课外补充的内容, 在课堂提问中, 多让他发言.即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 又使他得到又一次的回忆复习, 克服以前的自卑心理.多次的成功回答, 使他自己和学生都能另眼相看,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认真完成作业:学困生的作业, 教师当天再忙也得先批阅;且要求面批、及时反馈, 及时订正;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合格完成作业, 同时也克服了抄作业的现象, 培养了其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 建立学困生题库, 有效训练.

教师研讨知识要点及考纲、课程标准, 针对学生实际, 编制学困生基础训练题进行训练, 并根据学生容易忘的特点, 采用螺旋上升、分层递进的方法, 使之回忆、复习、逐步提高.

3. 规范帮困, 针对实施.

“勤”能补“拙”:见空插针, 有空就补, 滚动进行.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指导学生互助, 一帮一或几帮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二是教师帮教, 有时个别辅导, 有时三、五个一起辅导;每次记录学困生得失.有效使用题库:关注学生的起点 (难点) 分析每个学生了解多少, 利用学困生题库有针对性的滚动补缺.并把每次题库训练中不会做的题讲解, 出现的错题进行分类, 不懂的细讲, 失误的是审题有误还是计算有误, 通过变式后再次训练, 直到学会为止.

按科学规律训练:根据学生“遗忘”的特点, 各类训练题每隔一周, 两周, 一个月变式后重复训练,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抓住要点:多用提示, 必须“提”到点子上, “示”在疑难处, 因势利导;顺应学生的思路及所掌握的知识予以补充、完善.

善于指导学生作解题后的小结, 使训练升华的经验, “解题千万道, 解后抛九霄”是学生常见的事, 善于小结、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和体会, 学会贯通, 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李献林, 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8.7.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农村高中数学 篇9

1.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实用性,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枯燥无味, 是永无止境的计算、思考、归纳等麻烦的事情, 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够实用, 只是更多地用于科研等尖端性的领域,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事实上,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到陌生时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反之, 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就觉得简单易行.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适当引入农业生产中投资与收入、家庭收入与开支、银行利率、保险报销等问题, 比较接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更能激发学生思维,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实用性强, 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而创设实用性的问题情境, 要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 利用知识迁移让他们进入到数学学习, 借助生活体验数学, 轻松愉快地学数学, 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目标和信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思维才会一直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 提高他们的专注度,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 带着趣味性很浓的问题去学习,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问题更易于解决. 例如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 引入“1 + 2 + 3 + … + 100= ?”这样既有趣又曾见过的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很想知道与以前的做法有何不同, 从而达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和探究新办法.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3.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矛盾性, 引领学生的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是每课必备的, 但要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有时真的好难, 问题在于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恰当. 好的问题情境是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 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从而使他们渴望解决矛盾.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 引入恰当的问题情境, 从而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将学生逐步引入佳境, 不断推进他们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准备.

例如, 在学习四种命题关系时, 若能把生活中一些真假难以判断的问题引入, 让学生进行辩论, 最后他们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并能进一步理解所学等价命题关系的原理与运用. 所以教学中适当设计问题情境, 更能使学生分清相似定义、定理、公式之间的不同结构和区别,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判断性.

4.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阶梯性, 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创设问题情境要由浅入深, 从简到繁, 具有阶梯性, 让学生从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 使学生的信心得到不断增强,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 不畏艰难, 勇攀高峰. 这样更利于教学的进行,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

5.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试误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刺激———反应联结”和“试误”为主要特色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就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而这种联结主要是通过试误建立的, 即通过重复的尝试, 学生不断发现错误的反应, 而正确的反应得到不断的加强, 直至最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因而学习是一种试误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不断被修正的过程,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解不够深入, 有目的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 不断进步,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上几点是自己对课堂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一些主要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在平时应用中远不止上面列举的这些, 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做到灵活多变, 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许多条, 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适时地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达到学习新知, 解决新问题的效果.要达到以上效果, 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教学的线索, 用设疑、发难等的探究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农凤娟.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23) .

[2]袁春梅.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 (1) .

农村高中数学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传统数学教学中,作业是“教”的强化。作业形式、手段、技术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量大,效率低下,学生不堪重负,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少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教师批改负担也越来越重,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组成一个基础型、提高型、竞赛型的训练链,通过机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而且传统的数学作业虽然注重了知识的模仿型演练,也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死板,缺乏灵活性与创新精神,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如今新课程标准倡导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探究能力,过去传统的、具有很大主观性、压制性以及机械性的数学作业在内容及形式上越来越引起教师的深层思考,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又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发展。因此,合理设计数学作业,使之更有效的发挥巩固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农村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的有效性,都将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

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充分发挥作业功能的有效性。

1.作业设计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作业设计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设计目标和长远设计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数学学科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数学,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二、开放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3.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三、全面、公正、艺术地评价学生的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能起到激励、触动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艺术地评价。

1.摒弃“单一”的对错评价,提倡“多元化”的优劣评价

聪明的教师总是能抓住学生身上某一闪光点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应如此,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有优点的大加赞赏,有缺点则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轻视”作业结果,“重视”作业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教师不应以作业的正确与否作为恒量学生作业唯一标准,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同样一个答案,有的方法简捷,有的方法繁琐,有的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家长的“杰作”。如果给同样一个评价,就有失公正,这样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总之,只有在这些方面注重了数学作业的优化策略,才能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妹.《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崇明教育:教学研讨,2009(5)

农村高中数学课堂一题多解的误区 篇11

误区一: 过多关注个体, 忽视全体, 课堂成为部分学生的辅导课

农村高中学生在重点校的层层筛选下, 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构不全面, 学习方法欠缺, 理解力不强。

解法一利用最高点或最低点的方法应该重点讲解, 要讲透, 板书详细规范, 让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解法二看起来很简便, 但学生不易理解, 只能靠死记下来。

误区二: 追求多解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堂教学时为了体现多角度解题的思想方法, 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情况下, 不得不补充些教学大纲不做要求的知识内容,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进一步加深学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因素。

分析过程: 三角恒等式证明常有三种思路: 证左边 = 右边、证右边 = 左边、两边凑。

证法一: 证右边 = 左边

证法二: 证左边 = 右边

本题的证明主要是利用正余弦定理, 进行边与角的互化, 证法一是角化边, 所用知识学生理解并能掌握, 若教师为了体现思路的多角度, 不考虑学生的学情, 在证法二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补充和差化积公式的有关知识, 学生听得费力又消化不了。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无法参与教学之中, 更谈不上能多角度思考问题。

误区三: 眼高手低过于注重解题技巧

通性通法的解题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程度。要是课堂上过于注重解题技巧, 人为地制造数学的神秘感, 使学生觉得数学深不可测、捉摸不透, 这样学生会慢慢的对数学失去兴趣。课堂上再多、再好的解法, 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教学效果是很低的。

例3、在等差数列 {an}中, sn是数列 {an}前n项和, 已知s6=7, s15= 16求a11

解法一: 利用等差数列的五个基本量a1, d, n, sn, an,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a1和d , 即可求出a11的值。

解法二: s15- s6= a7+ a8+ … + a14+ a15= 9再利用等差数列的下标之和性质得。

9a11= 9 , 求出a11= 1

解法二看起来很简单, 但技巧性强, 学生没办法一下子想到, 如果不是求a11而是求a10或其它的, 就不能用此法。解法一的通性通法倒是体现数列基本量的解题方法, 体现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 能提高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只是运算量会大些, 实际上现在的学生运算能力都偏弱, 更需要平时训练加强, 教师不能为了避繁而设计技巧性强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淡化通性通法的熟练掌握, 这样做得不偿失, 也背离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摘要:当前很多教师热衷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课堂教学, 总想把课后自己或别人研究的多种解法在课堂一一展示。对重点高中来说可以多多益善, 而那些薄弱的农村高中数学课堂过多的“一题多解”教学, 会存在些弊端:如过多关注个体, 忽视全体;追求多解法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过于注重解题技巧, 淡化通性通法的熟练掌握等。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多解,误区

参考文献

[1]陈信云.对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选取,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 2006. (17)

上一篇:体系探讨下一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