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2024-08-21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通用12篇)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针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和面临的客观实际, 通过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调查提出以下反思。

一、农村高中办学形势十分严峻

1.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 农村高中教师十分紧缺, 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要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很困难。为了维持教学从本地初级中学抽调优秀教师, 导致初中教师紧张和初高中教学脱节,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 一些农村中学不得已针对中考和高考考试科目开设课程, 提倡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实践、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等很难开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培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断扩大。

3.目前高中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地方政府对农村高中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无力投入, 农村高中举债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 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为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现象, 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尤为艰难。

二、农村中学生的现状不容忽视

1.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增多, 部分学生扭曲心态严重。调查发现, 有8.4% 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读书, 8.3%的学生最喜欢的场所是网吧, 25%的学生是“追星族”, 热爱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29%, 近50%的学生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而不喜欢新闻, 崇拜科学家、英雄和模范人物等的学生还不到20%。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少参与洗衣、做饭、扫地、插秧、除草、收庄稼等活动, 甚至不知道犁、耙、镰刀、箩筐、石磨等农用工具,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下降。

2.家长溺爱子女现象严重, 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调查中, 有19.7%的学生享受的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多数高中生每月的常规生活学习费用在300元以上, 但有近10%的学生每月常规费用在600元甚至上千元以上, 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不到40%, 有10.3%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良文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很大。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偏激, 能理解父母用心的学生很少。有23.3%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单亲家庭和寄宿生活子女比较多, 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仅仅占84.7%, 能够以示范型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只占18.5%, 享受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不到40%, 家长依赖教师教育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关注

据调查统计, 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恋爱以及违法犯罪的人数在增加, 学生中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也在蔓延。农村家庭贫困和缺少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学困生较多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如今的电视、报刊、网络、游戏、赌博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 学生认为家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是说教。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学困生, 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2.缺少父母的真正关爱和教育是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中, 双亲家庭学生只占86%, 其中近7%的家庭为离异家庭, 由父母一方照顾读书、学习环境好的学生仅占2%, 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不到50%。家长对子女缺少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引导, 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扩招办学, 农村的高中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普遍存在课外生活不健康、课内课外不协调、英雄淡化明星热、思想表现不积极、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违纪作弊多、爱好娱乐不好学、个性爱好偏激化、综合素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 第一次弄错了, 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 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 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正能量教育和科学管理。关注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维护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教育多样化、综合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功能, 维护教育公平和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这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2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困境与思考

高淳县下坝中学 陈华华

【摘要】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优势:农村地域优势——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因地制宜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农村学生较纯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师资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滞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对策: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优化;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重城轻乡 感性知识 观念滞后 实验教学缺乏 营造环境 教学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大多数,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教师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农村中学的师资、教学设备、开课情况、外部环境条件、教学教研质量等结果显示:农村中学教育的困难和严重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纷纷慷慨陈词,针对时弊献计献策。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有优势条件可以利用,但更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多年,有着颇多的感受。下面就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谈谈农村化学教学中优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个人看法。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农村中学在化学教学方面有着城市中学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第一地域优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隐含着丰富的资源,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农村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可因地制宜开展教法学法研究。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多,对空气、土壤、水、燃烧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第二:农村学生较纯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精神。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像洗涤剂、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 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或请有专长的技术员现场讲解和示范,都需要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

农村中学的人事权主要在乡镇党委,出于财政开支方面的考虑,用人一般是“宁少勿多”,化学教师一般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主要流动的是骨干教师和毕业分配来的外地教师,其结果是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

一、农村化学教师队伍呈现男性化、老年化,在教法和学法上表现出“近亲繁殖”的后遗症。

二、教育观念滞后、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是很高,反映在教学上的问题主要有: 理科 化学

(1)教研氛围不浓,教学模式陈旧, 不注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极为普遍。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看高分率不讲合格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化学课开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本来上课时数较少,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在做化学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员要经常接触有毒的药品和气体,按规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员应享受健康补贴待遇,但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兑现或落实很少。因而也挫伤了部分教师和实验员的积极性,思想上不够重视。从工作量上讲,化学实验是一项费时费力、颇为麻烦的工作,而有的学校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时,对化学教师准备化学实验和预做化学实验都不计工作量,因而也影响了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怕麻烦、怕失败的倾向,使得本来有条件做的实验也省略不做,能够补充的实验也不补充。更有甚者,干脆就不开学生实验,造成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三、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必需教具不足、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这不足的经费配置又严重不公平,“重城轻乡”,使农村普遍存在“上学难”。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受到制约,尤其农村中学化学教具很少, 象我们学校连一些基本教学挂图和模型都没有,教师也难以将某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迁移到挂图或模型上。缺仪少药十分严重,致使学校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另外,因化学实验是一种消耗实验,一些仪器需时常添补,化学药品用完不能再生,更需及时添补,而有的学校只注重一次性投资而不能够时常补充,从而造成仪器药品不全而难以开足开全实验(尤其是探究实验)。再者应试教育的偏差和教育费用的暴涨挫伤了农民子弟上学的积极性,农村又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为使化学教学特别是农村化学教学走出困境,教研员是教委的业务参谋,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以各种途径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化学等学科在师资、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化学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农村化学教师在业务进修、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年终评优和教师节评选时,全面衡量化学等学科教师的业绩,使那些钻研教学规律、爱岗敬业的教师受到褒奖;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生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四是市区、县城学校要和农村学校“结对子”进行“帮扶”。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知识教学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农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理科 化学

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农村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农村中学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作为农村化学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三、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保障供给

首先要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也起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征得领导支持,加大对实验的投入。这里所说的投入,既包括一次性的固定投资,又要保证经常性的不断投资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落实对化学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健康补贴,以保护化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素质、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为保证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健全实验室实验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率。

为使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大面积取得成效,树立先进典型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发现典型,推广典型。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实施情况表彰学校、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表彰学校,以征得领导对实验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实力;表彰实验管理人员,以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表彰化学教师,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激励他们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的热情。只有学校、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三方面对实验教学都具有较高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我们已经看到:以前农村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化学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质量分数。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中,有机高分子材料已渗透到生活理科 化学 的各个领域。如教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师可通过分析社会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水资源危机、疾病等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分离膜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一些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得生动活泼、学以致用、有新鲜感,从而容易从情感上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课后可顺势引导学生上网查询仿生物学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一些前端科技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即可进入调查研究型学习。

由此可见,要振兴农村,在校的中学生,就是明天、后天的生产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依靠学校教育,依靠学科教学。“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走出现在的困境,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针对实际,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⑴解守宗 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浅议[J].化学教育,1996,(6)⑵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1(8)⑶郑长龙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⑷赵建华 迈向21世纪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J].教育研究,1997,(4)⑸钟启泉 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⑹王祖浩 面向21世纪的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4)⑺ 刘知新 化学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3

一、农村高中办学形势十分严峻

1.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农村高中教师十分紧缺,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很困难。为了维持教学从本地初级中学抽调优秀教师,导致初中教师紧张和初高中教学脱节,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一些农村中学不得已针对中考和高考考试科目开设课程,提倡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实践、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等很难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培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断扩大。

3.目前高中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政府对农村高中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无力投入,农村高中举债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现象,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尤为艰难。

二、农村中学生的现状不容忽视

1.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增多,部分学生扭曲心态严重。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读书,8.3%的学生最喜欢的场所是网吧,25%的学生是“追星族”,热爱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29%,近50%的学生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而不喜欢新闻,崇拜科学家、英雄和模范人物等的学生还不到20%。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少参与洗衣、做饭、扫地、插秧、除草、收庄稼等活动,甚至不知道犁、耙、镰刀、箩筐、石磨等农用工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下降。

2.家长溺爱子女现象严重,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调查中,有19.7%的学生享受的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多数高中生每月的常规生活学习费用在300元以上,但有近10%的学生每月常规费用在600元甚至上千元以上,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不到40%,有10.3%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良文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很大。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偏激,能理解父母用心的学生很少。有23.3%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单亲家庭和寄宿生活子女比较多,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仅仅占84.7%,能够以示范型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只占18.5%,享受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不到40%,家长依赖教师教育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关注

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恋爱以及违法犯罪的人数在增加,学生中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也在蔓延。农村家庭贫困和缺少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学困生较多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如今的电视、报刊、网络、游戏、赌博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学生认为家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是说教。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学困生,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2.缺少父母的真正关爱和教育是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中,双亲家庭学生只占86%,其中近7%的家庭为离异家庭,由父母一方照顾读书、学习环境好的学生仅占2%,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不到50%。家长对子女缺少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引导,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扩招办学,农村的高中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普遍存在课外生活不健康、课内课外不协调、英雄淡化明星热、思想表现不积极、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违纪作弊多、爱好娱乐不好学、个性爱好偏激化、综合素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认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正能量教育和科学管理。关注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维护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地区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多样化、综合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功能,维护教育公平和实现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4

一、当前三峡库区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在工作之余,笔者利用休息时间对附近3个县的12所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农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作文完成不按时、学生写作方法不恰当、教师批改太随意”三种状况。

(一)学生作文完成不按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高中学生作文上交拖拉。从老师布置到大多数同学上交,一篇作文得花近一周时间,能及时上交的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剩下的陆陆续续上交的同学也是在同学或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完成的,这其中也有很多是抄袭、乱写、拼凑的。当然,每个班上都有几位“顽固”份子一个学期下来难得能动笔写一两篇作文。

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学生对作文训练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文质兼美”更成为一种空想。

(二)学生写作方法不恰当

在对K县四所农村高中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许多同学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他们认为,只要能熟练掌握几篇范文,高中三年就会作文无忧,任何一个题目,都能把它“嫁接”到范文中去。这种现象在高中学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导致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套题作文。

如果几位同学的“套题”作文在偶然间被某位阅历不丰的评卷老师判为优秀作文,甚至被作为范文在年级广为宣传,于是套题成功人士便开始趾高气扬,认为找到了破解作文写作的绝招,一传十,十传百,一个不良的“套题”时尚在学生中蔓延开去,真正“说真话、做真人”的作文之风丧失殆尽。

(三)学生作文评改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村高中作文评改机制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如评分档次拉不开,老师评改作文手下留情。以60分的作文为例,好作文55分,差作文40分,仅有15分差距,更不用说偶尔一位同学的套题作文,居然骗过了老师的“慧眼”,成为班级中的“范文”。这对于那些平时精于阅读苦于写作的同学在某程度上说是不公平的。

另外,高考评改作文的过程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存在先求速度,再求质量的随意打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试想。在高考阅卷中,如果90秒评一篇作文,当然,还包括操作键盘过程(调卷、拉动浮条、得分与扣分确认、提交共有12个鼠标动作),试问阅卷者真正停留在学生这篇用了十几年智慧编织,为几十年幸福打造的作文上的时间还剩多少?或许更多的是“看看头,看看尾,中间一目几十行”吧。殊不知有多少人才就此凋零埋没,多少学生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上述事实,使在一线苦于教学的我们心中不禁有几许伤感和无奈。伤感的是我们苦于作文教学研究的结果,竟不如拿几篇范文在考场上七拼八凑;无奈的是班上还有多少同学能听进老师介绍的作文技法,无奈的是老师的苦口婆心在同学的心里显得那么苍白。

二、应对策略

前文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学生厌学性等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状况,提升农村作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只有清晰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高中三年,六个学期,可以将作文教学按学期分成六个训练阶段,这六个学期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综合六个板块进行。结合教材的作文训练设计,可以看出,这种设计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即: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部分到整体。在每个平时的教学板块中,还可以结合班级、学校、社会、国内外时事以及课文教学实际进行一些即兴的话题写作训练。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欲望去写。

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使他们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对社会现象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三)作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村高中,平时大多数教师都是随意布置作文题目,造成许多训练都是机械地、盲目性的重复。这不仅造成学生写作积极性减退,而且造成写了很多而能力提不高的窘境。因此,作文训练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学生作文薄弱环节,结合教材单元设计科学有序地进行。

例如: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在记叙文方面较为熟练,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记叙文写作要求中加入描写和抒情,也可进行倒叙、插叙训练,最后阶段还可利用范文形式进行叙事散文的仿写。如《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荷塘月色》的环形叙事结构等都是值得学习和模仿的佳作。

要做到训练的针对性,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可以这样进行:建立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情况登记表,里面设计十项内容(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语言表达、文采、谋篇布局、审题、立意、材料积累)分别为每一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值量化,经过几次的打分量化,学生的作文知识储备情况便一目了然。教师就更有针对性要求某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注意某些写作环节,如:文采缺乏的同学可以要求在本次作文中使用几个排比句或几句名言,并把文采作为评判这位同学本次作文写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文章结构混乱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将写作前的提纲一起上交,教师在批改时对作文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和理由。这样才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可能。笔者连续五年这样进行实践操作,收效不浅。

(四)课内与外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五)创新评改机制

作文评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平时的作文评改不能仅停留在分数上,它应当成为学生发现优点,找到差距的环节。

对我们写作有益的是一种沙龙式对话。这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给大家指出写作中的得失。基于这样的一些想法,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这种方式,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中,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效果也不错。

作文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本文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相关的目标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钻研,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高中作文教学必将一步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相乐.体验学习的心理机制探析「J」教育导刊,2011(6):57-59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国务院,《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4]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农村高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篇5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思维活跃、自制力较差、学习乏味的年纪。受到当前市场经济不同社会意识的冲击,以及传媒方式的大众化、草根化,农村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第一文库网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往往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长远的理想和目标,行为举止过分成人化、现实化。笔者结合本地情况,对农村高中生的家长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了粗浅的探究。 1 当前农村高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长疏于管教、乏于管教,家庭教育成效低。

1.1.1 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教育的观念。农村高中学生的家长中,学历都明显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更无从谈起。他们往往把对孩子的关爱停留在满足物质的层次,忽略了对孩子必要的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形成盲目攀比、追求享受等不良习惯。有部分家长,受到不

浅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现状 篇6

一、实验器材不过关,部分实验操作无法进行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兴趣爱好。尤其对于物理、化学等科目来说,实验教学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現在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对于某些探究实验,教师只能是“纸上谈兵”。

1.教学器材不足

由于学校财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实验器材远远达不到需求,虽然在每年“督导检查”中,学校上报的配备率达到60~80%,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水分——其中包括一器多用的、破损报废的。如我校就连简单的橡胶导管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学校无打孔器,教师只能望着一堆无孔的胶塞而“望塞兴叹”了。

2.新购进器材质量不过关

虽然国家、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然而“亏谁不能亏教育”的口号却成了某些人(部门)捞取功名的“口头禅”。在现实社会中欺骗教育的事还时有发生,如我校近两年来购进教学仪器中,不少就是残次品、畸形。另外一种现象是药品使用时间长,存在变质问题,在完成探究实验时无法得出正确结论。购置新器材质量不过关就很能说明问题。

二、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无法有效进行

某些农村学校虽然表面上能达到,也具备基本实验标准,但实验室功能却着实是差强人意——所谓的实验室只是摆着若干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实验桌椅罢了,其他的设施(如水、电、通风设备等)就无从说起了。在这样的实验室完成实验,既不方便,也不能体现出实验的规范化和严密性。

三、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思想严重

部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面对着残缺的器材、有限的实验条件、实验准备复杂、操作难度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态度不端正等诸多不利因素,往往采取了“分组探究实验”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理论讲解”的逃避式教学策略。使本学科失去了它原有特点。把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科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科有谁愿意去学呢?

其实,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教师只要认真对待、端正态度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比如在讲授粒子特性时,完全可以自己做模型,不必照本宣科。这样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能填补学校教学仪器不足的状况。

四、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教学领导对待教学成绩和对待教学指导的关注态度可谓是大相径庭。在平时工作中,只收取徒有表面的实验报告册和实验记录,而对于实验的真正开展却不闻不问。上述器材不够、实验场所不符等现象只是其中一方面,就连课时安排也是如此,制定工作饱和标准时,只考虑单一理论教学,而对于实验的准备教学就淡化了。如化学教师的饱和课节是12~15课时。而对于有过化学教学经历的老师都会感到,完成一节实验课教学(备课、准备实验、授课、整理报告册)最少需要三课时,其工作量要比所谓大课(语文、数学、英语)大多了。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愿意做这“无用功”呢?尤其对于那些工作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学校、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实验教学,认为只要有分数就可以。

农村高中学生的“生命教育理念” 篇7

1 转变教学理念、认清教学对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新课标加上生命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责任权利主体的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具有发展全能 (多元化智能) 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生命灵性的人, 班级也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集体。

2 设定目标促发展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低进高出”, 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低进”:进我校的学生的成绩很低, 但是却有发展空间。“高出”:让学生在我校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 实现 “高分数、高素质、高品质”的学习和成长目标:

高分数, 飞得更高:通过生命与成长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心态和习惯,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智力能力基础和兴趣特长, 尽最大努力搞好课堂学习,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追求分数成绩最大化。

高素质, 走得更远:通过生命与成长教育, 让学生做到:树远大理想, 培养高尚情操;不求卓越超群, 但求胸襟旷达、志趣高远;不求特立独行, 但求谦恭厚重、大气恢弘;不求标新立异, 但求体健思敏, 学深养厚;不求丰功伟业, 但求诚信做人、奉献社会.

高品质, 生活得更好:通过生命与成长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 懂得捍卫生命的尊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认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渴望、关注、尊重、珍爱、欣赏、敬畏, 保持善待和有效把握高中生活这段生命中黄金时代的激情, 为以后的终身幸福打下牢固的学养基础和素养基础.

3 制定措施出成效

学校制定相应措施规范管理教师。例如教师进入课堂, 要对当下课堂负责, 对提升学生成绩负责, 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 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 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关注生命成长、展示生命智慧、彰显生命活力, 把课堂打造成锻炼思辨能力的思维场、润化生命的情感场、体悟人生的生活场、超越自我的战斗场、升华境界的自省场。课堂原则:课堂教学采取“善导多学精讲勤练”的原则。教学模式:我们不提倡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可以在“善导多学精讲勤练”的原则下通过采取“合作探究、开放整合、自主发展、情景体验、互动欣赏、感悟分享、评价激励”的手段打造本学科本教学班课堂模式。但无论如何, 都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 赋予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以意义, 教师走进学生心里, 真正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构建充满教育智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 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 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 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观念武装学生, 以优质的生命教育塑造学生.通过以上几步措施, 农村高中生的“生命教育理念”得以很好的实施。

农村高中作文现状及突围之路 篇8

1. 作文历来是高中生的软肋,很多学生思想上怕写作文,能力上写不好作文,越怕写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怕写,没有成就感, 形成恶性循环。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是因为作文见效慢,不如抓基础知识来得快。同时,平时的作文阅卷,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分值差距不大, 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忽视,对作文是无为。无能为力,则是有的人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或者自己也不太清楚作文的教学规律,教学无整体规划,授课无系统,上课无重点,作文课时,布置题目,写完了事,或匆匆批改,草草讲评,学生无法从中获得提升。

二、突围之路

学生突围之路:学生的有效积累之路、学生的写作积累之路。

(一)学生的有效积累之路

众所周知,写作需要积累,内行和外行指导学生都要求学生积累,但积累什么,怎么积累,却很少有人细说。笔者以为写作积累至少需要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积累;其次是素材积累,构思积累,语段和语言积累,范文积累,古诗词积累,名言名句积累; 还有自己的习作积累等方面。

1. 思想积累

思想是人的灵魂,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柔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 因为有思想, 才成为人。文章是反映表达人的思想。意者,文之帅也。没有思想的文章,即使再华丽,也不会动人。思想从何而来,对学生而言, 可以从阅读中来,但更是从思考中来。积累思想,从思考开始。然而许多老师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笔者让学生先从常见的成语熟语名句中积累思想,既积累其本意,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补充,还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加以辨析。如学生读到荀子《劝学》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一句,老师要求大家去思考这一句的意思。有学生谈这是说环境的重要影响,与之类似的还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学生说如果黄金“在涅,不会与之俱黑”莲,“出淤泥而不染”, 可见关键不在环境,而在自身。还有学生说如果是藤蔓生麻中,扶也不直,其本性如此。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环境何时对我们影响更重要呢?有学生说到“孟母三迁”与青年毛泽东在闹市读书,得出结论,幼年时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到成熟以后受到的影响较小了。我再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认识到幼年时意志习惯品德等尚未养成,所以尤其要重视外界环境。还有学生说不一定是幼时, 有的成人意志不坚定,同样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更有学生能进一步说人的成长,可以用适度的不好的环境去磨砺。这样的思考,已经非常深入了,又如对东施效颦、揠苗助长等成语的思考,都要教全面深入的理解。长期如此,思考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思想也随着在其中了。

2. 素材积累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可以来自于各类书籍,还可以来自于教材。当然,对素材的积累,不可以只是浏览过,最好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提炼过、分析过、思考过,摘录下来。否则,会一无所获。不少学生读过很多的“素材大全”“作文素材”之类,到了写作时却感到腹内空空,无从下手,就是这种原因。

3. 构思积累

文章的构思是更好地体现文章的手段。好的构思来自于平时的阅读,尤其是名家文章的阅读,教材中文章就是最好的范例。教师在授课时不可忽视,不会忽视,学生如果能从每一篇文章中有所获, 就是很好的构思积累。

4. 语段语言积累

优美精彩的语段很多,有的写景如在眼前,有的写情真切动人, 有的哲理意蕴深刻,这些都是我们诵读的重点、模仿的对象,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宋人黄庭坚所谓“点铁成金法”是也。人类之所以伟大,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语言积累包括名言名句积累、古诗词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历代先贤的语言思想精华,是我们写作丰富的养料。语言积累中还有语言风格的积累,如本色语言、华丽语言、诗意语言、方言等。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写自己熟悉的文章。

5. 范文积累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作家起初也是腹中先有几百篇文章打底。因此范文积累必不可少。优秀的范文可以是学生习作,但我以为最好是名家名篇。因为“取法其上, 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是得下下矣”。名家名篇从各个方面当然要优于学生习作。当然,范文积累,不是为了抄袭,而是一种涵泳,在涵泳中提升自己,潜移默化之下,自有提高。另外,范文的类型要广泛丰富一些。

(二)学生的写作积累之路

1. 从模仿到创新

模仿是天赋人权。亚里士多德说,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塞万提斯认为:“小说家所有的事只有模仿自然,自然是它的唯一范本。” 当然,模仿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我们可以模仿作品的创意, 比如模仿《背影》,不必都是父亲买水果,写出其独特的背影即可。 可以模仿他人的生活。因为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不够,很难有丰富的体验,鲁迅说:“人物的模特儿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另外还可以模仿别人作品的意境等等。但是请牢记,模仿的最终目的是创新,写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2. 有所思即动笔

有所思考,有所触动,立即写下来,诗鬼李贺的锦囊便是如此, 条件达不到,也要在当天写下来。否则,如竹篮打水,终是一场空。

3. 修改——让文章合乎己心

许多人自己文章写完就结束了,写的文章便再也不看了,有人会发现这文章好像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甚至自己要表达的想法没有表达出来。这些就要靠修改了。修改还可以给文章添些花边,让我们的文章亮起来,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总之,积累实质上是读与写,只不过中学生读的要是精品,是要精读、思考、感悟、记诵。有了这样的积累,作文对于学生而言, 斯亦不足畏也矣。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65.66% (2005年数据) , 这说明有近三分之二的高中学生在农村高中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 农村高中大多是薄弱学校, 无论是师资、设备, 还是生源质量, 和城市 (镇) 高中相比, 都有较大的差距, 这些差距对新课改革的实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为了弄清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情况, 并了解农村高中教师的要求, 笔者专门到所在县的几所农村高中进行认真调查, 有一些体会。

一、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 是一个山区县, 由于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居湖南省中上水平。石门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传统, 中科院院士、光纤之父黄宏嘉, 优盘发明者、世界闪存盘之父邓国顺, 红军创始人之一王尔琢, 抗日名将郑洞国等都是石门的杰出代表。教育是石门的品牌,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在2005年就提出了打造湖南澧水流域教育中心的“教育强县”战略, 基础教育抓得落实,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近千人, 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每年5~10人, 均居全省前列。全县现有五所普通高中, 其中一中、二中位于县城, 另外三所学校位于农村, 石门一中是全省闻名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三所农村高中均为常德市示范性高中。笔者曾在石门一中和几所农村高中任教, 在两所中学担任过近十年副校长, 对石门高中教育的情况十分熟悉。通过走访调查, 各农村高中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相似的困难, 现以W中学为代表列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W中学地处农村, 学校环境优美, 办学条件较好, 教学质量较高, 每年考入本科院校人数150人左右。学校现有学生2054人, 32个教学班, 教职工147人。前些年基建投入较大, 学校现欠账700万元。为了及早还清债务, 同时也为了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挖掘潜力, 尽可能多招生。由于学校教学质量比较高, 再加上近几年生源比较充足, 学校每年都超额完成招生计划。除24个标准教室占满外, 还占用了大量其他场地, 如:理化生实验室和阅览室只保留一间, 电脑室保留两间, 挪出的8间全部改作教室, 每班平均64人, 各种场地设施均达到了超饱和状态。

1. 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矛盾

新课改提出了“寓教于乐、探究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及学习兴趣的不同, 依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 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学习水平, 设定了多种课程的内容标准。因此各个学校除了设置必修模块外, 还需设置大量的选修模块, 供学生进行选择。从理论上来讲,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是非常科学的, 符合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 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一下子难以实施。由于实行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 上级领导、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就是教学质量, 核心就是高考升学率, 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如果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 高中新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 就会出现谁改谁吃亏, 甚至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或者流产。基于以上担心, W中学的领导和老师都抱着观望的态度, 等高考出台新政策, 因此他们现在还不敢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基本上是高考考什么, 就教什么, 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 只要高考能出好成绩, 学校声誉就好, 就能多招生, 就能生存和发展, 否则学校就会面临危机, 因此他们不敢拿学校的生存去赌博。

2. 新的教学要求与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矛盾

高中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对传统上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教师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终身发展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达到这样高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位省会一流学校的特级教师曾戏说:“教了几十年的高中, 现在的新课改使我一下子变得不会上课了。”名教师都这么说, 可见要真正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去组织教学, 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而农村高中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的教师来说, 观念落后, 教法陈旧。特别是前几年, 随着高中生源的激增, 各学校急剧扩招, 稍微好一点的教师都调到城市 (镇) 高中去了, 农村高中成了城市 (镇) 高中教师培养基地。农村高中所缺教师只好从初中拔上来, 只有极少部分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在W中学, 近五年有30多位骨干教师调入城区, 又从初中调入43人,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3人, 高中新教师占50%, 有的学科 (如英语) 几乎到了没有把关教师的地步, 刚进的新教师就要上高三, 这样的师资状况, 实施新课改确实让人担忧。再加学校教师的编制非常紧张, 教师工作负担重, 这几年没有专门安排一名教师外出进修, 只是在实施新课改之前, 由市教育局组织全体高一教师集中进行了3天的新课改通识培训, 听专家讲了几堂课, 了解了一些新课改的基本做法。但实际操作的经验十分匮乏。别无良策, 只好沿用老套式。

3. 新的教学方式与学校场地设施的矛盾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根据新课改的这些要求, 学校要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室供学生上选修课, 还要有供各个模块开设所需要的大量场地和设施。以通用技术为例, 它所含的7个选修模块是: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建筑及其设计、服务及其设计等, 上述7个中的无论哪一个模块, 哪怕一所学校只选其中的一个模块, 其场地建设和设施的配备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W中学现在只有理化生实验室、电脑房、图书阅览室, 除此以外, 再也没有场地用作通用技术、艺术类等各种类型的实验实训室, 也没经费去新建实验室。这几年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用在还欠账和保老师的基本待遇上, 再也不敢增加新的债务。前几年, 为了增加学校收入, 尽可能多招生, 班均学生数60人以上, 有的年级还出现80人以上的超大班。由于设有空余教室, 选修课只好全班统一“选修”, 在课堂上讲实验、讲实训要求。

二、农村高中实施新课改的思考与建议

1. 改革农村高中的办学格局

长期以来, 农村高中为农民子女求学提供了方便、廉价的学习场所, 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使得农村高中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欠账过多, 再加上教师实际收入与城市 (镇) 学校相比, 差距较大, 导致农村高中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 师资水平普遍不高。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 农民对子女读书的期望值大大提高, 很多家长宁愿花钱让子女去城市 (镇) 条件好的学校就读, 也不愿让孩子就读附近的农村高中, 高中生源高峰期即将过去, 这将致使农村高中生源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因此不少农村高中越来越面临着生源不足的情况。早在10年前, 很多地方都相继出台政策, 要求高中向城市、县城转移, 但没有实现, 现在生源开始回落, 调整农村高中布局成为可能。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迅速拿出农村高中的调整方案, 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好, 教学质量高, 有办学前途并且又确有必要的学校予以保留, 并加大投入, 按新课改要求完善设施, 配齐师资。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高中, 有的可以改为初中, 有的可以改为职业高中, 为当地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2.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个改革方案是否有生命力, 能否成功, 其关键在于这个方案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是否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从我国目前对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来看, 唯一的标准就是——高考升学率。如果某所学校高考升学率高, 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多, 大家就认为这所学校办得好, 就愿意将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学习, 并不管这所学校是如何取得成绩的, 也不管这所学校其他方面怎么样。反过来某所学校高考质量差, 全校从领导到老师都没面子, 就会受到各种指责和嘲笑, 就会出现招生难, 办学难的窘况, 这是我国的实情。高中新课改是件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科学的大事, 但要真正搞好高中新课改,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好高考改革, 可以说, 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 最终取决于高考如何改革。从2007年广东等省 (区) 高考方案来看, 并无太大的变化, 甚至还有加重学生负担之嫌, 大学仍然按高考分数录取, 素质教育记录只是作为参考。从高考后反馈的信息来看, 新课改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为了高考, 不少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高考指挥棒作用, 我们既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让它在新课改中发挥作用呢?如果将高考与平时成绩、与素质教育学分结合起来, 加大保送生力度, 使学生平时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科目、每一个模块中的学习都会发挥作用, 这样将会提高农村高中的升学率, 新课改在农村高中实施会变得更受欢迎。

3. 改革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的教师管理体制几十年没有重大变化, 某个教师到哪所学校后, 只要不是干得太差, 只要自己愿意继续干下去, 则可以一直干到退休。现在的状况是一些好的学校教师多, 名师集中, 而一些薄弱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且质量差, 这样就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续弱的局面。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 造成了我国教育的各种矛盾, 也滋生了教育腐败。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师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教师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 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 各学校根据需要来聘用;二是在职称评定, 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采取一些硬性规定, 如要评定高一级职称, 必须要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 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专设农村学校教师的特殊津贴, 让农村学校教师在待遇上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 使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对于第一条, 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实施了, 效果不错。第二条已在全国普遍实行, 但执行并不十分严格。第三条就像国家给农民种粮的额外补贴一样, 是一种政策扶持。如果做到了三管齐下, 则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 会对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创造最重要的条件。

4.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农村学校教师相对于城市 (镇) 学校而言, 见识要少一些, 观念要落后一些, 接受新课改更困难一些。要想让高中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顺利进行, 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议分四个层次来进行培训。一是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象是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这个层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 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程序和实施办法, 以保证新课改能在农村各高中学校顺利进行。这个培训应放在新课改正式实施之前进行, 最好能到已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地方挂职跟班学习一段时间。二是骨干教师的培训。在新课改实施之前, 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 (最好是全体教师) 集中到市或县统一培训, 由课改专家、已参加过新课改实验的老师对各个学科、各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及教学进度进行详细讲解, 使老师们准确把握各科教材的编写意图, 防止上课时随意将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 以免回到老教材上去, 各科教研组长要真正成为实施新课改的把关人。三是全员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既可以请外校专家、本校骨干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上示范课, 也可以经常组织教师到城市 (镇) 学校参观学习, 听示范课, 当面请教问题,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远程培训。像石门县的几所一般高中分别加入了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等名校的远程教育合作学校, 采用天网和地网结合, 电脑和大屏幕播放的方式同步收听收看名校的课堂教学, 还经常在网上参与问题讨论、专家答疑, 对师生都有很大帮助, 值得推广。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10

化学实验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能迅速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帮助内化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启迪学生思维, 体验科学探究, 培养探究意识。教育部一再强调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实验题在中考试题中占的分值在逐年增加, 而我们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显然落后于城市中学。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加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等于实验课”, 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部分教师认为:“中学化学实验向学生传授的化学知识, 几乎都是早有定论的基础知识, 只要透彻地把实验现象讲清楚,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不做实验, 同样能把课教好”。更多的都是认为中考的实验题本身就是“纸上谈兵”, 只要学生在总复习中做几个或多讲一些实验, 让学生背熟, 去应付考试, 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做法。

目前, 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 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 这一严重现象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绊脚石。这种教学模式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就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是很必要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 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于化学学习过程中,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 养成科学态度, 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步骤

教师在完成演示实验时, 主要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 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该怎么做, 做到心里有数。比如, 在演示氧气的实验制取时, 首先把实验给学生慢慢地演示一次, 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演示过程。演示后, 再请两个学生来配合完成, 其他学生先看他们完成的情况, 找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后, 再让自愿来的学生来重新完成。最后, 点评他们的实验。这样做让学生观察更仔细, 注意力更集中了。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遇到比较简单的或者学生生活中见过的实验时, 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比如, 在过滤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怎么来获得豆浆的,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 提出问题:有一杯浑浊的水, 现在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杯水变澄清。学生会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用布过一下;用沙子过滤等,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动手就使他们学习兴趣有了提高。

三、强调主体学习, 增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及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而且对中学生终身发展也非常重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 中学化学实验多是小组实验, 合作配合是完成实验的关键之一。

五、联系实际, 贴近社会和生活

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进行化学实验。如:醋与鸡蛋的反应、自制净水器等,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化学实验学习的乐趣。

六、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完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落实新课标需要我们善于从多方面的途径获取信息。如通过观察实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也可通过实地调查, 访问专家、学者得到信息。当然同学间讨论、辩论也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广大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化学教学的质量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 我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会给学生, 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及环境, 甚至创造条件传授给学生以无限的知识技能与做人的道理, 并启迪学生思维, 体验科学探究, 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

摘要:农村初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不重视实验。本文针对其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方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显作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化学教育.2005.131。

[2]邵守灿对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化学教育.2010.1.7。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村学生情感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94

高中作为非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不是按照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来招生的,而是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我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在近几年的招生比例中,农村学生已经达到一半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动,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已经非常普遍了。现在,农村家庭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来留在城市,定居于城市,以期获得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和发展前景。

一、 问题提出

农村的教育与经济一般比较落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大部分具备诸如吃苦耐劳、学习勤奋等品德方面的优势。但由于受到不同家庭环境、文化环境、情感教育背景的影响,造成其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脆弱。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这些学生在城市学校受教育的某些危机已经显现,必须对此高度关注。

如何提高这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农村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城市,并在享受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等,成为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体的公办学校所面临的迫切、艰巨的现实问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来人口子女学生学习状况并不容乐观,很多道德、心理问题皆由学生情感教育缺失引发,为此,将高中农村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教育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 案例再现

小何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学习刻苦用功,生活勤俭节约。从学生那里我了解到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父母身体不好,虽然我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他,但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似乎他总是在防备着我。有一年冬天,中午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已经下楼的我返回教室拿教学用具,学生大都离开教室去食堂用餐了,楼道空荡荡的。就在我走近教室的时候,透过窗户看到小何正在后排座位啃花卷,我第一时间觉得眼睛发烫,心里不是个滋味。当时我思考过自己该怎么做:进去拿了教具然后出去,装作没看见?不可能。直接返回办公室,以后再找他谈话?不负责。最后,我还是踏进了教室,步子迈得很沉。至今,我还记得我笑着对他说了一句话:“花卷很香嘛!在哪儿买的?我也喜欢吃花卷。”他也笑了,说是早上多买了一个没吃完,没舍得扔。就这样,我们交谈持续了近20分钟,最后我嘱咐他,长身体的时候要吃好一点,他同样笑着回应。

三、 案例解析

有些时候,在某些人眼里的短暂修饰人优点的褒义词,可能一直或早已是某些人固有的标签。小何至今都和我保持着联系,我很乐于倾听他的喜怒哀乐,无论是他初次落榜再度高考,还是现在大学毕业公考不济踏实工作,他每一个节点都会跟我“汇报”。毕业之后和他聊天时才知道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他总是防备着我,一是自己来自农村,跟周围的同学相比,有很多的不足,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也不愿意跟大家接触,二是觉得我比较严肃,有点害怕。那天的事情之后,他发现我是尊重他的,是真的关心他的,所以我们能从僵硬的师生关系发展到如今的朋友关系。通过这个案例也让我认识到,关爱学生要讲究方法,细节着手或许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四、 案例反思

第一,在学习中提高,提升自身的修养。自上个世纪初期,西方情感研究和情感教育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受康德和席勒哲学及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指出审美的情感升华功能并提出“心育”观念;梁启超强调新民自新小说始,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蔡元培把心育推向实践,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旨在以审美解放促进民族生命力复兴,对中国的教育革新和美育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在实践中反思,优化教育能力。每天我们都在接触个体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事,教师要跟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到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1.勤于思考,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欲望。

来自农村的学生,有的会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有的则显得比较隐晦,可能是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透露出来。这些需求与欲望无外乎渴望上进、渴望尊重和理解、渴望友谊。理解与回应学生的需求就成了班主任的重要任务。

2.善于把握,尊重学生的情感与诉求。

学生的情感需求往往比较复杂,这就要求班主任细致入微地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加以协调和引导。班主任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了解学生的情感诉求,以便及时提供帮助,以加倍的耐心及信心传递自己的爱心和诚心,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

农村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篇12

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 有规模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出现了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规模远远超出国家拟定标准的“巨型学校”。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撤并农村学校, 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 山区的学生都集中到这些学校就读;甘肃省陇东、河西等地区出现了学生人数在5 000以上的中学, 以及在西部很多地区正在建设中的“巨型学校”。这些“巨型学校”一般都是在原有县城中学的基础上扩建的, 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都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需求, 普遍存在大班额教学现象。[1]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和青海海东地区的乐都县为例, 近年来, 农村高中县城化和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2005年固原市原州区农村原有高中7所, 县城4所, 到2009年, 农村高中全部撤并到县城4所高中之中。隆德县的农村高中也全部撤并到隆德县城高中。从2005年至2009年, 青海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农村高中亦由原来的5所减少到1所 (见表1) 。随着县城高中学生数量的剧增, 政府只好改扩建原来的学校或新建学校, 以扩大县城高中学校的办学规模。

二、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原因探析

1. 国家对高中教育投资短缺

基础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合称.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在基础性、奠基性、双重性、发展性等方面是同等重要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和管理权限交给了地方, 省、县、乡等各级人民政府相应地承担起了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的任务, 高等教育则由中央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因此, 除了极少数优质高中仍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外, 各地普通高中一般都是由地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于我国地区、城市、城镇、乡村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导致各地政府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发展向城市、城镇地区偏向, 缺乏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2]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特色生存和发展。因此, 政府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紧张就成了困扰多数农村高中学校发展的难题。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和“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口号, 宣布“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并“支持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高中教育还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教育, 除了一些示范性高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以外, 大多数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如何使农村高中学校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保障, 这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所应担当的责任。[3]

2. 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而且教育资源的供给政策明显地向县城学校倾斜, 造成了农村高中普遍存在低水平办学的现状。农村高中办学条件差, 教学仪器设备陈旧, 学校基本条件设施也难以保证教学需要;课程设置不健全, 某些学科教师缺乏, 教学手段落后;学校和班级规模普遍较小, 教学质量差等, 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另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加之“择校热”、西部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等因素影响, 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都把孩子转到县城学校就读。因此, 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3. 布局调整的影响

近年来, 西部地区农村高中生源不断减少, 办学效益低下, 很多农村高中难以为继。为了解决农村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城乡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政府对农村高中学校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 集中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满足农民及其子女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学校的布局调整, 实行集中办学, 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 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如教师在学科、年龄等方面的整合, 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投资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校设备、仪器的完善和更新;提高了资金、设备及校舍的使用效益, 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准, 产生了规模效益。但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高中布局调整视为“政绩工程”, 追求撤并的数量与规模, 致使农村高中布局调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三、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对普及高中教育的影响

虽然西部地区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使农村高中规模化、城镇化,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但却导致了县城 (市) 出现了很多“巨型”高中学校, 学生人数高达五六千人至一万人, 造成了目前农村高中学校数量减少和城区高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 致使高中学校、班级规模急剧扩大, 没有达到真正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提高教育效益不仅仅要降低生均成本和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 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但目前西北地区高中学校规模增长得很快, 班级规模也跟着不断增大, 这就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于每个学生来讲, 并没有变得更加优质, 也没有达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初衷。

从教学效果来看, 如果学校规模过小, 教师数量较少, 则难以形成一个优化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整体效能, 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 如果学校规模过大, 学生人数过多, 也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增加学生人数, 不增加新的教育资源投入, 将会导致生师比偏大,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难以因材施教。另外, 各种教学设施也会因此而变得相对短缺, 导致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参加课外活动的比率下降等。因此, 学校在确定发展规模时, 应当充分考虑教学效果。

从行政管理来看, 学校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如果学校规模较小, 管理层次就少, 虽然管理跨度较大, 但管理成本就越小。如果学校规模不断地扩大, 管理跨度就会减少。但管理层次却增多了, 可能会造成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现象。各个组织层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难度就增大, 可能会产生较多的管理误差等, 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教育规模过大而衍生的缺陷概括为六个方面:规模过大, 使得管理不方便, 降低了管理效率;规模过大, 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 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规模过大, 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 增添若干工作人员, 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规模过大并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 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 这不仅会降低效率, 而且还有可能产生工作中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规模过大, 人员过多, 可能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 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规模过大, 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减弱, 难以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作出调整。[4]

四、西部地区农村普及高中教育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五章关于高中阶段教育第11条规定:“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普及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高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主要学段, 它上衔义务教育, 是在国民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下接高等教育, 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普及高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介入教育, 推动教育发展, 是近代以来教育国家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则是政府介入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的社会公共事业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义务。对普及高中教育而言, 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也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法律权利, 表明国家在保障学生接受高中教育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在高中教育阶段, 政府必须确保每个初中生都有条件接受一定程度和质量的高中教育。但目前西部地区农村高中规模化、城镇化, 则使农村偏远地区学生的上学成本增加, 而且县城高中学校招收名额有限, 初中升高中比考大学还难, 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高中学业, 这与国家普及高中教育的愿景是相背离的。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 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加强农村高中标准化建设, 为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1.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投入

农村高中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首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太少。世界各国无一不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解决教育经费。否则, 就会出现教育经费短缺甚至危机。因此, 要普及高中教育, 首先应该保证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每个学校和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办好每一所学校。高中教育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作为公共服务者, 政府首先应该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应制定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划, 扩建和新建高中学校, 扩大招生能力, 以确保每个初中生享有公平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且教育资源的配置政策还应更多地向农村高中学校倾斜, 使农村教育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 使农村孩子公平地接受高中教育, 并对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利益受损的群体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2. 加强农村高中标准化建设

高中标准化建设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关键。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推进高中教育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实行城乡统一的标准, 以改变过去根据城乡的不同发展水平, 实行不同标准、分等级操作的办法, 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相等。农村高中布局调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不能仅仅简单地撤并、减缩高中学校, 还应加强薄弱高中学校的建设。凡是被确定为定点学校但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高中学校, 政府应主导投资建设, 务使其达到标准要求, 如进行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危房改造, 使学校拥有整洁的校园、操场、图书室、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以及电脑和桌凳齐全的教室。除具备上述条件外, 还应建设好卫生食堂、水冲厕所、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因此, 要将农村高中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起来。西部地区将农村薄弱高中全部撤并集中到县城, 形成了巨型高中学校, 其实质是一种将农村高中教育全部积聚到县城集中办学的策略, 是一种以城市教育替代农村教育的做法。一般来说, 薄弱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明显低于国家办学条件标准的最低要求, 而且都是农村高中。因而薄弱高中影响了部分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 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公共性和平等性的要求。如果要普及高中教育, 首先必须改造和消除薄弱学校, 促进城乡高中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目前, 西部地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向县城示范性高中倾斜的情况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甚至把建设“巨型高中”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因此, 政府应对城乡高中学校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 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

3. 科学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西部地区高中布局调整一定要科学地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树立超前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观念;要坚持教育面向未来, 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近期目标, 又有远期目标;要处理好需求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为此, 要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 充分考量本地区人口变动的情况、学生上学的距离、学校规模大小等因素, 根据人口、地理、经济等因素, 着眼长远, 统筹规划, 科学制定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要处理好办学效益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坚持把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学生就近入学结合起来;坚持把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局、发展、效益和质量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以提高农村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有效促进城乡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为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打好基础。

在重视整体效益和资源优化的前提下, 要兼顾农村偏远山区人口分散的特点, 结合现有高中学校的条件和容量、城市建设规划、未来人口分布变迁的趋势等因素, 制定未来高中校点分布规划, 要确定保留学校和新建学校规模及其改建、扩建、新建学校的分步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万明钢, 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 2010, (4) .

[2]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316-317.

[3]张国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4) .

上一篇:终止方式下一篇:文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