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2024-10-24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精选10篇)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1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 包括基本学习技能 (指读、写、算) 、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 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 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 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 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 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 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 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 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 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二、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随着建设新农村的推进, 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育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区相比, 由于受区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 农村的孩子在信息方面要落后于城里孩子。现在农村中小学大多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每一届的高一新生计算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除了QQ聊天, 什么也不知道, 更别说如何好好利用网络了。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对高一入学新生作了调查。我们设计了9项问题:“是否上过网”、“上网目的”、“了解的学习网站”、“查找资料的方式”、“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为缺乏, 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调查中, 67%的同学是上过网的, 而上网目的分别是聊天、游戏、查找资料、了解娱乐信息, 所占比例分别为41%、29%、21%和9%。对学习网站的了解, 约有41%的学生所了解的都在5个以下, 甚至还有9%的人不知道有哪些学习网站;相应地,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同学也不多, 只占45%;二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还存在误区, 有不少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上色情网站。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水平

1.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 感兴趣的事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观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诱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多动手, 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 计算机的教法不适于死记硬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可谓是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性进步, 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候用一些实物配以老师的精彩描述更能吸引学生。合理利用一些益智游戏,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 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游戏也就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 其实游戏也不一定就是一定不能玩, 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把握, 在信息课堂中游戏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益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师可以在讲授指法这一节时, 利用“金山打字2003”软件让学生自己练习, 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记录, 做成名为“英雄榜”的网页放在局域网上, 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 鼓励学生挑战“键盘高手”, 并根据学生成绩对网页及时更新, 掀起了学生练习打字的高潮。这样学生既没有因玩游戏影响学习, 又熟练了指法。这样学生就会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既不能放手不管, 也不能完全包办;二是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三是任务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2.2培养学生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下, 才能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而言, 我认为信息伦理道德的定义:它是指学生在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光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是不够的, 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将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内容, 在遇到问题时, 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 而且懂得为什么那样做, 从而使人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从而避免种种不道德行为。

总之, 在现阶段, 针对农村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有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合理的运用网络。最终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这需要现代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渗透,信息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其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各个高中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信息素养的教学,不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生。

2.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提高教育水平,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壮大科学队伍的重要前提。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高中生,很难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获得足够好的发展,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了现在信息技术选择技能,发展应用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知识,推动自我发展,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3.高中学生的素养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在已有的关于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大多体现于网络通讯工具、信息娱乐工具等的应用,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较低,不具有很好的信息好坏分辨能力。就高中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他们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薄弱,并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培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尚未转变

国家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由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新的定位,而误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没有充分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具体的机器操作更重要。同时,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低,没有很好地将新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没有从思想上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2.缺乏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在努力为信息技术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这并不等于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惯性,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局限在面对面的形式上。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改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一种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缺少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3.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而将日常生活与信息处理隔离开来,使得信息素养成了脱离生活世界的奢侈品,这就违背了信息素养理论的宗旨,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上的新误区。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现实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做到“学中用”,而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的现象,没有明白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处于一种有意识但无目的的状态,信息活用能力差。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素养已日渐成为未来从业者必备的素质。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条件。教师应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并把各种信息应用到教学当中,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在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2.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形成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情感的主要场所,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单一的教授计算机技术,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这使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现在许多教育专家提倡一种“任务驱动”的全新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例如,教师在讲用FrontPage制作网页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个班级主页,要求主页体现班级的特点,并评选出最佳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所讲的知识,来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培养了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3.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来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就是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直接编写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达到其它学科教学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需要在培养信息素养时与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信息素养是中学生应对网络时代冲击,实现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素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实施的本质,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只是迈开一小步。努力学习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尽自己的微薄力量,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冯伯虎.信息素养的本质是什么[J].信息技术教育.2007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素养, 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去实现的。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 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养”就是培养、养成, 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 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养成习惯, 培养能力, 就此而言, “养”的内涵即“参与”“实践”。“素”是平日、日常, 它强调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在平日积累、日常研修, 因此, “素”的内涵就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 将已知的“技术”, 由生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 怎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加大硬件投入, 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在于有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比如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 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每人一机, 计算机机房最好能接入internet,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并培养信息素养。首先, 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 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问题,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 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 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 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去使用。

一方面, 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问题,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 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信息素养的环境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 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边缘学科, 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 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 学校不检查, 教师只应付的格局, 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 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 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就得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 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 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3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即便你有满腹经纶, 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 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 (或疑问、案例、课题) , 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 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 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 在教师的帮助下, 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 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 尤其是农村中学生, 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 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目前, 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课程, 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含义的阐述, 从加大硬件投入, 提高老师自身的素养, 利用学科优势等方面就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中国教育曙光网.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用) , 2002.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0) .

[4]薛文平.简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4

关键词: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教学目标

以前有人戏说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软件大全,仔细想想过去的教学也不禁觉得这说法很是形象,几乎就是将word、excel、power point、画图等软件一个接一个的学过来就算任务完成了,甚至很多人都习惯将信息技术课称为微机课或计算机课。自2009年高中信息技术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以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在学业水平测试中除了操作题之外,更有了选择判断等题型。很多老师为了成绩,大批量地加入了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性知识。让学生有时觉得信息技术很有些枯燥。虽然老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上,我个人觉得可以适当改善一下。信息技术不该是计算机课、微机课,但也更不该是和数理化一般的枯燥的理论性强的课程。

如果悉心研究一下教材和新课标内容,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做的真的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虽然穿插了许多理论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贴近生活的,甚至可以说是从我们平时所接触所熟知的信息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知识,只要发散开学生的思维,做好引导工作,学生都可以自己探究总结出来。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如何进行教学上多下功夫了。

首先,我们应该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切忌不要以学业水平测试为目的进行教学。记得复习时在课堂上做测试题的时候,有一道选择题目就是问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个选项是“為了学考”,有一个学生开玩笑故意喊了这个选项。当时,其他学生都在笑,我却有点想法了。其实我们做测试题不就是为了学考吗?当然不是说就不做测试题的了,而是我们不能太依赖测试题。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透彻了的话,学生其实只要做一两套题见见题型就足够了。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能力水平,不是为了考学生理论知识,我们的选择题中很多都是贴近生活的分析题,只要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提高,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如果利用题海战术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的信息素养却未必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其次,我们要知道如何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每一节课的目标时,要先仔细研读教材。教学技术理论认为,教学的效能只有通过教学结果和与教学目标的比较才能说明。因此必须把笼统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精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确定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以单纯的知识技能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效。比如说,在学习Photoshop中蒙版的使用时,要求进行抠图。抠图可以用选取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等多种工具,也可以将几种工具交叉使用。在这部分作品的制作中,学生是否熟练每一种工具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在接到任务时,会如何设计这个作品,会如何选择工具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是否解决了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不一定就要按照教师的思维来,只要学生能够在碰到问题时,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找出解决方案,就是最棒的。

再者,我们要知道如何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贯穿到教学中,使其得以实施,不流于形式。大家都知道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有些老师可能还得就比较彻底了,理论课上快快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述完毕,实践课上把预想好的任务一布置,由着学生在老师圈圈框框好的范围去操作去发挥,发挥完了之后可能还觉得“娃娃就是娃娃,做的东西就是不行,也不能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我觉得这些老师是忘记了教师的一个主导地位。所谓主导不是布置完学习任务,走完上课流程就可以的。这个引导应该是有技巧的,用心思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而不是被学生牵着走。比如说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和步骤的讲解,如果我们直接教给学生步骤是什么,并以自己的经验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然后让他们记住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各个阶段的任务按着相应的流程进行作品制作。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完整了,学生也实践了,貌似很不错。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所学能有所用,可以更持久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对于老师而言,也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没有定死方向的任务,让学生自由去发挥,他们的想法真的很多,做出的作品也很丰富,会让你的眼前一亮。使你深切感受到这些孩子的创造性是如此的强。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5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阶段, 应该对学生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协作能力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的融合以及加强科技发展与当下社会之间的联系, 对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兴趣进行实时关注, 以此根据上述来精选出对于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新课标下,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来进行问题的设计,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来达到应用信息的掌握与领会。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阶段,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标准提出“创设终身学习的平台”概念, 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对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予以关注, 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予以重视, 并且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学习信息技术, 还要将运用能力进行有机的内化。这样做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

2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等媒体高速、持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为高中学生创造了学习与娱乐的新道路。但是很多不良信息、落后封建的文化也都通过网路的形式不断进行传播, 再加上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以及猎奇心理比较重, 因此, 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会不断的腐蚀他们的心灵。

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 并且高中生的法制意识比较薄弱, 甚至有些学生对于侵害网络的黑客盲目的崇拜, 如果对学生没有尽心及时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就会使他们沉迷其中, 严重的会出现犯罪的情况。

对于教师而言, 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 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进行教育, 并且学校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场所也是主渠道,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中, 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主要位置, 并且还要将其贯穿于教学中的所有环节。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由于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 最后的作业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当学生上交完作业以后,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出现在作业中进行恶作剧的情况, 有些学生上交作业的文件名是一些带有辱骂、调侃性质的语句。教师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置之不理, 要及时将这些学生找出, 并且告诫这些学生, 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的载体, 并不是为所欲为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各个计算机的使用情况, 电脑会自动进行备份, 如果有学生在网络中进行不良信息的传播, 或者危害到网络安全, 网络警察就会自动进行定位, 查找, 以此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 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责任就是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这种形式的教学课程, 与其他的技能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并且与其他文化性质的课程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 以此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予以强化, 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以及针对性。

3.1 任务驱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主要是一种根据基础教学内容, 并且建构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的主要的涵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手把手传授, 而是学生自身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借助学习伙伴和教师的帮助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来进行知识的获取。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对应情境的创设, 并且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应该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经验作为出发点, 以此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予以激发, 最后通过“顺应”以及“同化”来对知识进行建构。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与问题之间进行有机的融合, 以此来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进行激发。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权利。

相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对每堂课的内容进行有规划以及有目的的备课, 并且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借助网络资源来进行资料的收集, 最后在课堂中将资料展现出来, 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此课堂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激发的作用。

3.2 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在其个体素质、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各自的家庭因素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性, 因此, 学生也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尊重, 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以学生自身基础为出发点, 进行分层教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教学待遇以及权利, 并且还能够使学生在自身基础之上获得能够自由以及完全发展的机会。这种分层教学具有显著的“以人为本”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阶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基础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例如对于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基础程度对其程序设计方面进行着重培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高校相关计算机专业进行优秀人才的输送。再例如对于在美学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或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软件编程以及运用能力方面进行培养, 为高校的动漫设计专业进行优秀人才的输送。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要求其能够完成日常教学内容。

3.3 重视反馈

对于教学而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反馈是进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准确的从学生言语中、动作表情里等方面来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 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因此, 教师应该对课堂练习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且教师还要在从学生上交的作业中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课堂练习做一个具体的要求, 例如对于当天作业要在课堂结束时上交, 对于那些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 教师要引起重视, 如果是因为作业中有困难, 教师要进行辅导。教师在进行作业审批的过程中, 不能只是对作业中的对与错进行审批, 而是要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做出详细的诊断以及评价, 最后将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生, 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自己不足或者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及时了解, 并加以修正。

参考文献

[1]邓倬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1, (6) :25-26.[1]邓倬霖.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1, (6) :25-26.

[2]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4) :213.[2]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4) :213.

[3]沈建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下旬) , 2012, (6) :124-125.[3]沈建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下旬) , 2012, (6) :124-125.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6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新课程中是这样描述信息素养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因此, 当代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做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信息素养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 主要表现在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意识决定态度”,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对自己学习及将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才能积极主动地发现信息的价值, 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 从而自觉形成信息意识, 最终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

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 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就现代社会而言, 一说到信息知识, 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信息知识就是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信息知识不仅包括有关信息的含义等理论知识, 它也包括书籍、报刊等传统信息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有关计算机处理信息方面的知识, 还应该对传统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知识有所掌握。

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对中学生而言, 信息能力是指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以及获得新信息的能力, 从而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生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 要想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学生的要求, 不仅仅需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 还要具备较高的获取信息能力, 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 收集、获取信息、传递、加工和处理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中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 才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 用来规范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信息道德是学生形成正确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 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却不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 最终只能走上不正确的轨道。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行为, 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 不应该顾此失彼, 要把四个要素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 丰富的信息知识, 扎实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信息道德, 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加强信息意识

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 搜集与学生生活学习关系密切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畅游信息世界, 把学生带入信息的氛围中, 认识信息的存在和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使学生逐渐养成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

2. 学习信息知识

信息时代与计算机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软件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如在文本信息的加工教学中, 可以将Word软件的学习与语文课程相结合, 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文字、段落的修改、图片的插入等功能制作一份有关《再别康桥》的小板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3. 培养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以信息技术课堂为主阵地,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基本信息能力, 从而形成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校园应用活动为大舞台, 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如校园网建设、辩论赛、电脑作品展评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提高信息道德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 但同时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破坏, 因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甚至黄色的垃圾, 还有版权问题、人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 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网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一个成员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更应该在课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掌握这一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

目前, 中小学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信息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必备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文做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坤林.刍议新课标下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8)

[2]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9)

[4]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李艺.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7

一、研究概述

在浙江省教育厅统一安排下, 浙江省于2008年10月正式启动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全省12所高校的18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浙江师范大学有174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其中6名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在顶岗实习支教的过程中, 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确实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 信息技术顶岗实习支教小组做了关于农村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 并且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调查对象

衢州农村地区的580名中学生。

(二) 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同时, 与部分农村中学生进行座谈, 并采取上课、观摩的形式对部分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

1. 问卷调查法

为了调查农村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实习小组制定了“中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模块, 根据每个模块的重要程度, 对其调查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比重。

(1) 信息意识与情感模块: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是否敢用和想用信息技术两个方面, 信息情感主要指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兴趣[2]。该模块占整个问卷比重的16.8%。

(2)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应该具备的和已经具备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可以整体把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所以, 这部分在整个调查问卷中占很大的比重, 为37.9%。

(3)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模块:该模块主要调查学生是否会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不良的道德行为, 是否拥有很强的道德意识, 该模块占整个问卷比重的21.5%。

(4) 信息基础设施模块:这个模块主要了解农村初中学校已经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情况以及这些设备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该模块占23.8%。

本次调查共发放580份问卷, 调查的地区覆盖了衢州的80%农村初中学校。经过统计, 共收回有效问卷532份, 占问卷总数的91.7%。

2. 座谈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顶岗支教实习小组每个成员都分别和所在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了座谈, 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3. 观察法

信息技术教学论专业的顶岗支教实习小组成员被分别派到了衢州地区各个农村中学, 深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一线, 了解学校的硬件配置, 亲自到课堂讲授, 对课堂教学现场情况有了确切的考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问卷设置的模块, 分别从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信息意识与情感

从表1可以看出, 84.5%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程, 88.5%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 87.3%的学生喜欢上网, 91.4%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前沿的技术,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48.3%的同学喜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1.7%的同学不喜欢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表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具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综合表明,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性, 好奇心。

(二)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中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较少, 上网查资料的、制作网页的、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数较少, 还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

从表3可以看出,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网的时候经常聊天和打游戏 (分别占到83.2%和54.3%) , 但仍有一部分同学会看网页、查资料、学习办公 (Office) 软件, 但是所占比例不大, 了解和使用电子商务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说明学生们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的途径比较单一, 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无穷无尽的资源, 没有做到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三)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从表4可以看出, 在是否会在网络里骗人、骂人这个项目里, 选择“会”和“偶尔”的同学比例分别占到23.3%和40.3%,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上网时出现了不道德的骂人、骗人的行为, 在是否会尊重个人隐私和是否会尊重信息产权项目里, 选择“偶尔”和“不会”的较多,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信息伦理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没有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是非观念比较淡薄。

(四) 硬件设施

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重要物质保障。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 并且数量在100台左右, 但是, 据到各个农村中学里顶岗支教实习的教师反应, 学校虽然有很多计算机, 但是学生实际能够使用的只有50台左右, 很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 有的达到70人, 上课时并不能满足人手一台计算机, 并且大部分的配置比较落后, 一般都是128M的内存, 网速相当慢, 当上课时出现网络不顺畅的时候, 经常会出现学生砸键盘、摔鼠标、敲计算机的现象, 整个课堂的局面无法控制。

三、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虽然计算机的数量较多, 但是学生实际使用的较少, 还不能够满足人手一台;课时安排较少, 计算机配置已经落伍, 一般都是128M的内存, 计算机的硬件设施有待更新和升级。

(二) 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

据了解, 许多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奖励和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当学生语、数、外科目考试成绩较好时, 就奖励他们上信息技术课程;当学生在语、数、外课堂出现违纪行为时, 就把学生每周仅有的一次上信息技术课的权力给剥夺了。有的学校甚至经常存在语、数、外学科教师占用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使原本课时安排不多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与高考关系不大, 大都抱有玩乐的态度, 在学生的眼里信息技术课堂就是“玩游戏”的课堂。

(三) 课堂教学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 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只讲“技术”不讲素养的教学方式, 没有接受过素养培训的过程, 也就没有素养教学的理念和意识。

四、提高农村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 开放的信息技术环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要努力为学生建设一个开放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信息技术生活环境[3], 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 可以采用教师收集、师生创作、网络下载、名师讲堂等多种形式来充实这个用于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就是要完善学校的功能室和电教设备, 比如:计算机室、语音室、教学演播室、校园电视台、电子阅览室等, 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升级电教设备。信息技术生活环境就是指那些功能室和电教设备 (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等) 全天24小时开放, 学生能够随时利用这些设备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先导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其一, 实践学习。学校可以定期选派信息技术教师到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进行学习, 了解其它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流程, 借鉴其它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然后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完善信息素养教育。

其二, 专业培训。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 定期接受一些专业培训, 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 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参与者, 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深化自身的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等, 教师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 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不同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观的形成。

(三)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保障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

首先, 增加课时。从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时增加到每周两节课时, 增多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

其次, 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不要占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相应地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

再次, 及时更新和升级学校的电教设备。很多学校的计算机配置还是几年前的配置, 内存是128M的很多。这需要学校加大经济投入为教与学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总之, 学校的重视是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保障。

(四)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今网上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十分突出, 而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4], 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道德建设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是和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所以, 信息技术教材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设计里都应该有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调整信息技术课的结构层次, 使信息技术课从纯粹“技术”层次提升到“素养”的层次。

(五)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信息技术兴趣活动。例如:课件比赛, 内容可以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等, 由于课件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素材, 那么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如:网页制作比赛, 每个学生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制作网页, 主题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爱国等思想, 教师在评比学生的电子作品时应该趁机对所涉及的主题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柳松.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案的实践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2]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琼.提高小学师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 .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任务驱动

人类社会在经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 终于步入了信息时代。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信息素养应成为了大多数人们必备的素养, 尤其是处于性格养成第二关键期的高中生。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程演变而来的。随着全世界教育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培养, 而是走向了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向。在新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了其在技术科目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能,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养, 要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 成为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 是指个人对信息的需要以及对信息活动的看法、获取、分析、应用等能力。它是一种在个人需要前提下, 所产生的对信息的态度。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47年在美国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去平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 才有可能运用其信息能力, 不断延伸到多方面的应用之中。信息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 更是必须具备的, 这是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从最初的计算机教育到现有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经历将近20年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独立的学科分支, 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是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在人类各个生活领域, 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更是必要的, 是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公民做准备, 是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课程, 它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能力训练, 还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使命,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已经更加丰富多样, 课程内涵也在不断提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确立在技术领域的科目的地位, 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制定, 使得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 不仅让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形成个性化发展, 还要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 不断扩展视野, 敢于发明创造, 提高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形成信息时代下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明确信息社会中公民享受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 了解关于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性

1. 提升学生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渗透, 信息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其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各个高中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信息素养的教学, 不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生。

2.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提高教育水平, 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 是壮大科学队伍的重要前提。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高中生, 很难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获得足够好的发展, 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了现在信息技术选择技能, 发展应用能力, 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收获更多知识, 推动自我发展, 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3. 高中学生的素养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在已有的关于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大多体现于网络通讯工具、信息娱乐工具等的应用, 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较低, 不具有很好的信息好坏分辨能力。就高中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而言, 是非常不理想的, 他们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薄弱, 并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尤其注重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培养。

4. 高中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手机通讯技术已经从2G网络, 升级为3G网络, 4G网络已经开始大范围纳入使用了, 如此之快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 让信息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几乎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都与高中生们的需求密切相关, 并正在改变, 更是要求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1. 坚持“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根据基础学习内容, 并在此技术进行学习建构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 而是学生在情境中, 借助教师的指导、学习伙伴的协作以及相关资料查阅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切入点, 学习者观察分析问题, 运用自己的思维, 在时间操作中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常常根据“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总结评价”的步骤进行教学, 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利用相关的信息搜索、查阅的手段, 收集资料, 自由组织小组完成任务;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会直接的告诉学生怎么做可以完成任务, 而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相关网站、资料等, 学生们在确定好任务主题后, 就可以对任务完成的所需时间、资料等进行大致的官话, 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资料、什么能力, 这些资料、能力, 可以从哪里获得, 可以怎么获得, 以及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完成得更加出色;协作学习, 便是让学生在进行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合作, 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 不断共同进步与提高; 总结评价, 是教师让学生们在任务弯沉后, 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优点与不足, 在评价中积累经验,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对学习的热情。

2.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活动的方式, 为学生们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纵然现今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但还是不能够否认其课程本身的技术性。总所周知, 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会相对枯燥, 因而要想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就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专题活动中, 提升信息活动能力。信息活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等能力。在专题活动中, 让学生自由确定任务主题, 根据任务要求, 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能够最为全面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 更能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 能够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工具, 并应有其在实践之中; 在专题活动中, 能够哦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察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 对整合已有的信息, 对信息即兴分类、存储等;除此之外, 清楚流利地表达出信息, 是需要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专题活动训练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让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更大程度的提升。

3. 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社会的层次性是明显的, 每一个学生在因为其家庭情况, 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 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立足点, 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依据不同的目标, 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 学习梯度由于速度、学习方式, 给学生不同的分层讲解、分层联系, 以期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动态过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不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例如, 对信息收集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为他们打好基础, 让他们具有最为基本的信息收集能力;对信息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中, 教师应该从着重发展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让学生多多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学习; 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程序编写、软件编程等方面进行培养。总而言之, 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尽量地去弥补他们的不足, 发挥他们的优势, 让他们扬长避短, 获得更好的发展。

4. 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高中生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与娱乐的方式。与此同时, 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会对学生们造成不好的影响。高中生对学校、家庭之外的世界充满着好奇, 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以及猎奇心理较强, 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弱,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

同时,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的薄弱, 压根就意识不到网上的很多行为是不合法的, 如黑客攻击行为、淫秽视频传播行为。因而,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他们能够分清好坏。

对于教师而言, 传播知识是教学的使命, 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 并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是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更具有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 为学生传播一些“正能量”的视频, 让学生去观看, 并学会制作, 让他们在观看与制作的过程中, 体会到那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该特意拿出一些课时,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传播,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一节课堂的教学, 每一节课堂都是具有一定的衔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复杂并漫长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课堂之间的衔接, 而课堂反馈便是进行课堂衔接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获取反馈信息, 并以此作为依据做出及时的调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时间性, 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后作业等里面获取反馈信息。如果该次作业中学生的作业普遍完成较差, 就说明学生在上节课中的知识学习不够透彻, 并没有有效地掌握。当然, 在下一课开始时, 让学生们来谈谈自己对上节课的认识, 也是不错的课堂反馈, 也更为直观。但是, 教师依旧要根据本班的学生个体情况, 选择最为合适的反馈方式。在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 教师就要解决问题, 修正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

[2]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08) :21.

[3]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农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信息素养 研学后教 研学案 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95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提出,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涵盖面相当广阔的概念,它包括对信息的需求、获取、评价和应用,包括信息的意识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要求人必须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学校,就必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此,笔者通过研究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并结合当前高中生的生物学习特点,总结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可行性策略——“研学案”导学。

一、“研学案”导学的内涵

“研学案”是番禺区教育局首创的“研学后教”教学理念下的产物。“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和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目标、内容、对象)为前位,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范式。这种理念的核心是“研学案”,而关键在于“研”,它的主旨是以研学问题为导向,通过逐层深入,引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研学案”导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研学案”是集教材、教案、学案于一体的学生学习文本,是以“研学后教”为理念构建的一种优秀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教学的“知识问题”转换成“研学问题”,而“问题”的创设是立足于“研学”的基础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把“信息素养”教育的意识贯彻到“研学案”的问题创设中,以“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媒介。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目标结构,设置让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合理问题,充分研究“教”与“学”,制定合理完善的“研学案”。

三、“研学案”介导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研学案”可以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和课后巩固三部分,也可以包括课中预习与探究结合、课后练习巩固两个部分。以“研学案”介导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研学案”的制定。它需要教师先研究目标、内容、对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检索与收集,依据学生的学情对信息进行鉴别和推理评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性信息结构的构建,并加以分析整合,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最终形成“研学案”。

现以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授课为例,说明以“研学案”介导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本课的“研学案”设计是以教材内容为初始信息来源,向学生给出背景资料,让他们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回答问题,并进行探究学习。通过“研学案”问题的驱动和引导,完成细胞膜模型的认知构建,在学生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呈现信息

[样例1]资料1

实验①:1895年,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实验②:1897年,Crijins和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类中的溶解度有关。

以上资料是19世纪末关于生物膜研究的两个经典实验,教师将其写在“研学案”中,让学生作为信息查询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设置有两方面的用处:一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课本的实验说明与教师的提炼,感知如何处理信息并有效呈现;二是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寻找信息。

(二)创设问题

【样例2】

问题1:依据科学家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认识到生物膜是由_______组成的。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以上是学生需要根据“资料1”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究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是“研学案”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有引发思考,引导学习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内容的作用。本研学案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呈现8则资料,每一则资料后都有相应的问题。在“资料1”下的这些问题中,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看,问题的设置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学会审题。第二,让学生学会判断信息需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必须能够明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渴望

待学生有了对信息的初步感受之后,便可以进行学生信息渴望的调动。如,给定一个模型(见右图),拟设背景知识,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模型的兴趣,进而想办法掌握模型构建的原理。

[样例3]

【拟设背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是一种由含氮碱基、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性的碱基部分,脂肪酸“尾”部是疏水性的脂肪酸部分。

问题1:请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将磷脂分子置于“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它将如何排布?(请一对“学习伙伴”上黑板演示)

问题2:磷脂分子为什么如此排列?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溶于脂质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性不同?这些现象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吗?

通过对模型特点的研究和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对信息的渴望,让学生主动想办法寻找信息并解决自己的疑惑。

(四)信息收集

在此过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是“研学案”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以“研学案”的创设问题为探究的起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求知的触角从课堂教学伸向广阔的生活时空。

[样例4]资料5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_______分子,两边暗层是_______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___的统一结构。

问题1:你能否利用右图表示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排布出细胞膜的“三明治”结构模型?(请一对“学习伙伴”上黑板演示)

问题2:“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对“研学案”的研学,探索解决模型构建的原因。在此信息探索过程中,学生在“研学案”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即信息的管理过程),通过与研学小组成员的信息交流,最终制订方案将信息进行有效表达。

(五)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容量和信息群的复杂度决定了信息处理所面临的挑战。其值得讨论的内容很多,如搜索、排序、检索、推理等。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信息能力要求较高的高考题,其呈现的信息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纯粹的阅读只是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必须透过创设的问题从背景知识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也必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样例5]资料6

时间:1970年。

人物:弗雷(L.D.Frye)和埃迪登(fH.Edidin)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资料7: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厚度变小。

问题1:对资料6的观察和资料7的实事,分别得到怎样的动态现象?推出什么结论?共同说明了什么?

问题2: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所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结构决定了功能,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尝试推测一下细胞膜有什么功能?

让学生学会判断“研学案”提供的已知信息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学会将图像信息和文字及其他符号信息进行整合;学会通过识别、抽象(概念化)、总结(详略)、推理等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六)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能力,是指学生在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用目标语对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信息传输的能力。它旨在培养学生在研读“研学案”内容后对文中的相关信息或整体内容和结构做出归纳、概括,着重强化学生对文字、图形、表格、结构或层次的理解,筛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阅读理解与文字表述的水平。

[样例6]资料8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分子模型,即流动镶嵌模型,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问题:你能否归纳小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请以研学小组为单位展示)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对资料8的解读,必须要对“研学案”进行全面整合,将“研学案”中输入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然后转化为实际作 答语言进行输出。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输出能力非常关键。因为,信息输出不仅仅是作为学习和考试过程的终端,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兴趣和热情,是一种实质性的应用能力。

(七)素养提升

为了突显能力的选拔,信息类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研学案”导学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便是在“研学案”中设置精选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强化学生信息收集、处理与输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样例7]

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行使细胞膜功能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该成分中的_______也就越多。

(2)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_______ 。

(3)“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_______ 。

在生物的信息类题型中,题目经常是用有限的文字、图形或表格高度表达中心内容,有时表达部分也暗含一些提示。因此,学生必须带着题干所设置的问题去解答。通过“研学案”导学模式可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研学案”导学渗透信息素养教育,是符合生物学习规律的,也是与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展相适应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我相信社会对学校关于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会随时代的变更而改变,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会一直进行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4):12-13.

[2] [美]Robert Delisle,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理.信息素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调研报告,2011(8):53-57.

[5] 孙瑞英.新课标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2-16.

关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思考 篇10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Turkowski) 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尽管目前人们对信息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但从关于信息素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中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进行过相关研究,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 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从各位专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 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应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

二、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本人所在的学校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鲁西南, 本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是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以来, 我校所在的菏泽市牡丹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目前我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装备了微机室、教师网络备课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另外,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牡丹区还依托区电教室, 在中小学中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评选及观摩等活动, 我校骨干教师也参加了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硬件”与“软件”的配备, 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还比较薄弱, 与城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情况如下:

1.已形成初步一定的信息意识。经过多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已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作用,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排斥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友好的态度, 并且在自身教学过程遇到问题时, 尝试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来解决, 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

2.整体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我校教师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的信息能力还停留在初步的信息获取能力上, 对于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能力还比较欠缺。就信息获取能力来说, 大部分教师会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 (百度、Google等) 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但对于专业数据库检索工具的应用能力偏低。就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力来说,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 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PowerPoint制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但是对于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等的使用还基本没有人能掌握, 另外, 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绝不部分教师也并不掌握, 直接影响了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 教师的信息能力与教学工作没有很好结合是一大问题。因为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大部分教师对于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相应的对于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也没有紧迫感, 主要是被动地依靠培训来提升信息能力, 主动地通过自学来提升信息能力的教师比较少。

3.信息知识较浅显, 用于提高教学工作的信息知识涉及较少。目前, 我校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信息知识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对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 比如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软件进行教学等的知识掌握较少。另外, 对于使用Internet获取和交流教学相关信息的能力也比较欠缺, Internet的常用应用比如电子邮件、即时交流工具 (例如QQ) 等使用很多人还不能掌握。

4.信息道德意识较模糊。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听说过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一点甚至根本不了解。有些教师在进行网络注册等行为时随意公布个人资料, 个人保护意识较差。

从以上情况来看, 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刻不容缓。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建议从完善奖励机制、集中培训、环境建设等多种措施做起, 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大力建设教师专用交流平台等信息资源。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是制约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比如, 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 奖励优胜者和先进信息化建设者,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变压力为动力, 使教师和教辅人员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辅工作之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比较不便, 参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 所以在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

首先, 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其次, 要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使教师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第二个层次主要是讲授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使教师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使教师掌握互联网上教育行业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将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应用于教学中。第三个层次主要是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通过学习所教学科中的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 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能力。

3.加强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 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务通常非常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 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建设校园网, 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学校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3]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10) .

上一篇:媒介舆论价值下一篇:手术室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