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2024-09-28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共12篇)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来, 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教育工程建设进展神速, 初见成效。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学生对教与学的认识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 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Turkowski) 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尽管目前人们对信息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但从关于信息素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中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进行过相关研究,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 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从各位专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 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应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

二、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本人所在的学校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鲁西南, 本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是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以来, 我校所在的菏泽市牡丹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目前我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装备了微机室、教师网络备课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另外,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牡丹区还依托区电教室, 在中小学中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评选及观摩等活动, 我校骨干教师也参加了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硬件”与“软件”的配备, 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还比较薄弱, 与城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情况如下:

1.已形成初步一定的信息意识。经过多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已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作用,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排斥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友好的态度, 并且在自身教学过程遇到问题时, 尝试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来解决, 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

2.整体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我校教师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的信息能力还停留在初步的信息获取能力上, 对于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能力还比较欠缺。就信息获取能力来说, 大部分教师会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 (百度、Google等) 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但对于专业数据库检索工具的应用能力偏低。就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力来说,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 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PowerPoint制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但是对于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等的使用还基本没有人能掌握, 另外, 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绝不部分教师也并不掌握, 直接影响了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 教师的信息能力与教学工作没有很好结合是一大问题。因为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大部分教师对于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相应的对于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也没有紧迫感, 主要是被动地依靠培训来提升信息能力, 主动地通过自学来提升信息能力的教师比较少。

3.信息知识较浅显, 用于提高教学工作的信息知识涉及较少。目前, 我校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信息知识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对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 比如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软件进行教学等的知识掌握较少。另外, 对于使用Internet获取和交流教学相关信息的能力也比较欠缺, Internet的常用应用比如电子邮件、即时交流工具 (例如QQ) 等使用很多人还不能掌握。

4.信息道德意识较模糊。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听说过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一点甚至根本不了解。有些教师在进行网络注册等行为时随意公布个人资料, 个人保护意识较差。

从以上情况来看, 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刻不容缓。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建议从完善奖励机制、集中培训、环境建设等多种措施做起, 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大力建设教师专用交流平台等信息资源。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是制约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比如, 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 奖励优胜者和先进信息化建设者,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变压力为动力, 使教师和教辅人员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辅工作之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比较不便, 参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 所以在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

首先, 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其次, 要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使教师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第二个层次主要是讲授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使教师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使教师掌握互联网上教育行业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将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应用于教学中。第三个层次主要是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通过学习所教学科中的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 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能力。

3.加强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 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务通常非常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 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建设校园网, 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学校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3]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10) .

[4]韩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2

顾秀峰 上饶市铁路中学

【摘要】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教师信息素养与新角色二者的关系如何,具体的措施有那些?本文就以信息时代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切入口,加以探讨,以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教师角色      教师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最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想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是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多彩了。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式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都是在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制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一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 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像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等等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是: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3)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目前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2)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3)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年。

[2]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3] 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4]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5] 姜志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教师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小学教师要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一、注重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总体上讲农村教师并不清楚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1.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学校可以向教师播放优秀的教学录像,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不能比的。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观点,乐于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实力。此外,观看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教师亲手操作,通过亲手操作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也是很简单的,减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帮助教师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2.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农村小学教师主要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且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侧重于对媒体的使用、Flash动画的设置、电脑效果的设置、PPT中模板效果等内容的培训,促使教师利用这些技术切实在教学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师有侧重点的培训外,学校还要根据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培训,恰当的培训方法可以增强培训效果,学校需要在自身实际和教师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培训方法,促使教师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学校要注重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1.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

信息技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可以了利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提高备课的准确性和效果。网络上有非常多的教育论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在教育论坛中观看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视频,吸收其中优秀的内容,使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其他的任课教师聊天、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因学生生源来源较广,若教师进行家访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总体上讲,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是非常大的。长期在高压下工作不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喜剧电影、喜剧相声、喜剧综艺等电视节目,缓解教师的内心压力,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如,教师可以和其他的人利用网络聊天,谈一谈自己心中的困惑,保持身心健康。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的方法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博客等公共平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将自己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上传至博客中进行发表,突破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是一个公共平台,教师可以自由观看其他教师发表的博客文章,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教师可以把博客看作电子版的教育日记,它与传统的教育日记相比,交流方便,传播快捷,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教师除了把文章上传至博客中,也可以把文章上传至学校校园网、微博、本地区的教师服务网站中,增加自身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总之,农村小学要注重利用培训的方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之后学校要注重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淑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4

关键词: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一、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素养成为了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的新坐标。而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我国早已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 这为全国偏远地区的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驾驭信息、获取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表达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还能够转化为高效的与学生学习交流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能力。但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的教师而言, 自己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却面临着各种困境, 这加剧了他们与城市学校教师的差距。因此, 要想使农村地区教师在现代的教育大环境中保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就更势在必行。

二、承德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 承德市区及县城中心“校校通”“校园网”已得到较快发展, 大多数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 但是承德农村地区的信息教育现状并无明显改观, 大多数农村教师的网络知识仍然浅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 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学习先进信息理念的机会, 信息教学观念落后, 不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软件, 查阅教学资料的途径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获取信息的手段差, 对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等基本运用率较低;信息鉴别能力差, 对检索方法不熟悉, 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教师很少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硬件设备不足, 硬件资源不平衡

近年来, 承德市虽然大力对硬件进行建设, 但数量与质量上还不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硬件建设仍然是承德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家与当地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了部分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但是农村学校还是普遍存在着没有宽带、宽带不足、个别联网, 计算机配置较低、需要更新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化校园网建设中, 缺少管理网络技术人员, 没有规划, 不能维护, 无法维持、发展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和学习功能。

(二) 教师信息意识淡薄, 设备利用率低

农村普遍存在教师学历较低、学习意识淡漠、缺乏竞争意识的现象, 有些教师的家庭也有计算机, 但信息意识却不够, 只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看看新闻、玩玩游戏等, 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各农村中小学信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 但多数教师仍停留在采用演示型的教学模式上, 学生被动接受, 资源与信息设备没有及时进入课堂中, 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视度不足

目前, 国家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但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 在时间和内容上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考核不严格, 教师自身对培训认识不够, 没有积极性, 未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且多数农村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很好地进行整合, 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

三、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化工程, 不是仅仅依靠某个单一部门或个人就能完成的, 除了农村教师自身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意识与修养、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外, 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农村学校等也应在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为农村提供机遇和平台, 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多样化的培训路径与策略, 真正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差距。

(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 制定政策引导

国家及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设立专门的基金, 多购置电脑, 建多媒体教室, 完善配套设施、上宽带等, 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同时, 还应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利用好高等院校的优质资源, 培养出一支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 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完善信息技术学习网站建设及软件开发, 为农村教师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平台, 尤其是对农村学校引进教师给予资金支持, 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 如加强教师特岗和支教岗位公开招聘, 专门提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岗位, 鼓励一些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以缓解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的现象。此外, 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多组织、鼓励农村教师参观城市教学观摩会, 进行交流和互助, 并组织、鼓励农村学校教师利用假期, 合理安排、参加进修学习或外出考察, 从而开拓农村教师视野, 扩大其知识面,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 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承担更多培训任务

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要提高在校师范类大学生,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培训能力, 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程, 通过微课、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方式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未来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应承担对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任务, 充分利用寒暑假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班, 或者选聘优秀信息技术教师赴农村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指导, 分析所培训的农村教师信息素质的水平,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理培训目标和计划, 选择适合课堂应用和农村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培训内容, 并严格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学习效果, 为下一期的培训积累经验。

(三) 农村学校要因势利导, 加强管理, 充分调动, 做好服务

农村教师本身需要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农村学校要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与观念, 做好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桥梁和纽带, 及时将上级教育信息化文件要求和先进的教育技术传达到教师;农村学校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教育室, 组织教师参加观摩课及科研活动, 充分发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带动其他教师, 鼓励教师发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成果;农村学校应采用一些激励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措施, 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学习动力, 如开展信息教学大赛、先进信息工作者等, 将信息技术的成绩与教师业绩、评优等联系起来, 让教师主动去学习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上;农村学校要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做好调查、检测、监督和服务,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 扩大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渠道。

总之,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农村学校的通力合作, 建立国家和省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农村学校一体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管理与评价体系, 完善制度, 统筹安排, 做好保障, 为农村学校及教师提供有效的、多样化的信息素养培训方式, 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按照“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的培训原则, 因校制宜, 创设网络环境, 学用结合, 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为杰.教育技术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

[2]陆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5

《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提出到

2022

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意见》将落实四大任务:一是围绕整校推进,帮助学校管理团队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实现

“所学为所用”。二是着力缩小差距,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引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升级服务体系,分别从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研修资源的适用性以及测评助学的精准性等方面,保障工程实施。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和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不可替

代的引领作用。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未来的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信息素养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现代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很强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等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选择能力包括教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意识淡薄

一部分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做出改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教师觉得

信息技术是“高、大、上”的手段,与平时教学没有太大联系,没有学习的意识。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带来了阻挠。

2.教学任务繁重

有些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麓ft国际实验小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不是班主任就是副班主任,再加上学校活动较多,造成一些教师在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时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3.培训反馈不足

一些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没有及时将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反馈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员在培训后也没有主动找参培教师交流沟通应用情况。如此一来,学校虽进行了培训,但不知道教师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技术和技能,不知道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策略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

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其次,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存在种种不良的态度,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既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沆,对新的教育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加强对理论的深度学习,彻底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观念。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农村初中和部分小学已经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视频展台等,还开通了互联网,可以说设备和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不

多,认识不足,还喜欢用环保板和书写笔手写,用实物圆规三角板等教具手工画图,放着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设备不用,教学资源基本上是

PPT

课件,其他资源、设备和手段基本上很少用了。他们不懂得还有很多功能强大的方便好用的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化学画板、理化生仿真实验室等,不了解,就不去学,不去用。可以说,有了现在的现代技术设备,一个老师空着手进教室,就可以完成以前老师可以完

成的任何事情。因此,要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产生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帮助学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4、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XXX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式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培训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有持续性、广泛性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主要培训形式有:现场演示讲解,教师动手操作;聘请专家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专题讲座,上机培训各类多媒体素材搜集加工处理技巧方法、课件制作方法等。学校每学期都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级别和内容的培训,如采集信息的常用工具和使用方法,资源的收集、下载与资源整合培训,各种运用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想培训达到效果,培训过程中还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学习要求、检查、考核评价、成果展示、奖惩等,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培训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老、中、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5、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教师能力培养

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一支技术熟练、应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带动、引领其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电教管理员要掌握常用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计算机硬软件常见故障维护及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学科骨干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多媒体素材收集、多媒体素材处理的技术技巧、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普通老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达到骨干教师的要求。

6、以竞赛促提高,激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6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教育;素养

21世纪,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不断突破,将会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乃至日常生活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

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变革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然而,在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教师中民转公教师多,代课教师多,层层拔高使用的多,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此外,由于待遇低、专业教育程度低、师资来源复杂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

因此,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应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的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知识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四、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播,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

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综述,在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个体自主的能力,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将是农村教师及年青一代获得这些能力的关键途径。

【参考资料】

[1] 高红. 漫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J]. 语文天地,2010(13).

[2] 乔能淼.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点[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7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

笔者身处教师职后培训机构二十余年,出于培训需要,对本地区农村学校常有调查研究。2007年10月至12月,调查了所在县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状况,结果显示:虽然该地区,凡是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98.85%已通过信息技术初级学习,73.2%的在职教师又通过了信息技术高级学习,然而调查中,只有50%左右的在职农村教师初步具有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等;10%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编辑软件(如办公软件、演示文稿、Photoshop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 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 等方面的内容;3%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可初步利用信息手段在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已全面开展,这正改变着教师工作、成长的方式和环境,引导着教师深远、长足地发展。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其发展与预期的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现代教育虽已走进广大农村中小学,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障碍,尤其突出的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装备不足,缺乏运用教育技术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科技信息,具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良的信息素养现状,将使新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修、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受到很大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种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全面铺开,面对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普遍存在低效状况,如何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如何避免以往的培训效能达不到的问题,关注教师真正发展的目的性,是师训和教师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村学校对教育技术能力关注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在山区农村,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上进积极性要求,对信息化认识是不到位的,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教育素养的提升。

一是在培训学习中,只注重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而忽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可能造成教师在实践运用中,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缺乏真正需要的有效结合。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特别敏感,也乐于学习和运用,而且不断把所学信息技术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但由于新的教育理念的缺乏,出现就技术而用技术的现象,而很少考虑技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因此,这样的设计可能模糊学生在学习欣赏中学习的目标,偏离学生关注的方向,错解课堂的重点等,这很明显抹杀了现代教师们拥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原始初衷。

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导向偏差,未能正确认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如在很多教学教研活动中都强调:“……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必须使用多媒体,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忘记了教育技术应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手段,更可能导致竞赛课堂教学中技术泛化的倾向,而不对教学需要进行深入钻研,为得分而操作机器的本末倒置。

2. 运用环境普遍缺失,教学硬件跟不上

教师学而不用,这是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农村学校的普通课堂,教育技术运用率是很低的,如在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掌握及运用的调查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只是在有县级以上教学竞赛时用一用,做一个“花架子”,秀一秀教学而已,其他时候根本不用。对该地区片中心小学以上的农村中小学66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中10所学校教师没有配置电脑;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0%以下的有37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1%~20%的有11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21%~35%的有5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40%的有5所学校。这种环境的惰性,引发人的惰性,这样,教师想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而又懒得去“组织”这些“人的”“物的”……在山区农村学校要真正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是艰难的。

三、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技术是一种工具,教育技术能力是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效能体现,教师只有明确认识、提升认识、加强学习与常运用,其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与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实效也才得以发挥。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中,以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薄弱具体映射了如下问题:学校提供的培训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积极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师工作的环境条件等欠缺。

1. 培训先行,且有针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获得与提升,大多是在职后,这就说明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一个关键环节。职后教师的培训不同于儿童的培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 Kolb) 提出了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这种理论同样实用于教育技术培训。根据该理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深刻变革与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急需教育技术具体技能, 及其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经验,这些是培训的内容与目标;第二阶段,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会在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观察与思考这些新经验;第三阶段,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创造性地对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重新表达与建构,形成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阶段,教师把上面形成的教育技术技能、设计技巧、整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学科任务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设计决策,使其转化成教育技术能力。

这类培训属于全员参与,不仅一线教师,各行政主管教学领导都需包括在其中。学习内容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基本功、教育技术技能等进行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方位培训。

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湘西州龙山县就开始组织该区域教师进行了分学科、分阶段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近千人已经获证。该县通过近一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域80%以上教师开通了个人空间,空间数4469个,班级空间1173个,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县域优质课堂专递系统(包含: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实时录制直播点播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互动教学控制平台、网络通道、终端系统),且该系统具有精品课堂、名师课堂建设功能。实现城区优质课堂向全县73所学校的每间教室同步传递。且在师资特别薄弱的农村学校建设的第一批8个双向音视频的互动教室,可实现学生参与城区优质课堂的问答等教学活动等。整个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成为全国率先投入。

2. 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技术能力形成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较繁重,虽然培训学习占主动地位,但学员参训大多是迎合上级或其他学校的形式检查、学分登记规定等各方面原因而学习,所以可能造成学习效率偏低,教师发展不均现象。薛梅一文所述:“……校领导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条件,教师才能不断地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学习选取适合自己提高的东西……校长要为教师起到引领作用,提供适当的学习时间,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好的学习场所,与教师互帮互学,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 深化学习,创设条件,积极运用

教师教育技术提高的过程应是一个“学习—实践 —反思—再学习 —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这说明短少的培训时间是很难达到运用和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目标,坚持长期的实践学习和运用是关键,在农村学校,领导要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设符合要求的教育技术运用的环境,给教师一个自己的演练平台,组织老师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使培训的理论基础得以深化、教育教学基本功时时演练加深等。并且在这种好的导向中,让教师明确,只有让自己具备应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不“落伍”,达到自我提升的认识效果。

4. 加大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夯实教育技术能力实战基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师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可强化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式优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更可发挥信息化建设效益。如湘西州龙山县近一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000万元列入2014—2019年财政预算,目前对农村片小均已配备55寸交互式触摸液晶一体机(含绿板、备课仪),光纤接入互联网。教学点将在年底前全部建设到位(42寸液晶电视 + 电脑)。发挥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给予其良好的展示平台。

5. 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促成以点带面的全员发展

鉴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几大要素及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可开展以下活动及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互助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农村,由于老教师占的比例较大,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对于教材的处理、重点难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思路的设计等相对于青年教师都很到位,在老教师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可快速成长。另外,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在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中可以帮助老教师加快利用信息资源,设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等方式,促使其共同提高。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

1 课题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重点要抓好农村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素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及成效。而在信息时代,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对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江西是基础教育大省, 近年来, 江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随着近几年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 城乡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中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极大的抑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尽快提升江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使其在缩小江西城乡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我们申请了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2 课题调研内容及调查对象、方法

2.1 课题调研内容

信息素养是指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2]。它不单纯指会计算机操作,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素养, 既包括人文的又包括技术的, 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本课题的调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调查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 以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为例;二是分析总结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后期解决对策提供依据。

2.2 课题调研方法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 (EXCEL软件) 等进行专题研究。

2.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选取:课题组选取了赣州市十九个县区 (市) 的26所农村小学的部分教师共计500名作为调查对象 (样本) 。为使所选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除了遵循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原则、方法外, 还考虑到以下因素:教师所处区域, 覆盖了赣州市的所有县区 (市) , 个别偏远山区, 基础教育相对落后, 抽取样本稍多;教师所教科目, 调查对象以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为主, 还包括音、体、美等学科教师 (不包括计算机老师) ;同时考虑到教师的学历、教龄、性别等可能对信息素养产生的影响。力争使所选调查对象的专业、教龄、学历等分布均匀。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011年9月。

调查问卷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问卷主要通过邮寄、面谈、网络、电话等途径发放和回收。

有效问卷:收回500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6份, 占回收问卷的97.2%。

2.2.2 访谈法

利用小学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 有针对性地选择了32名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交流, 以更具体了解调查对象信息素养基本情况、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以及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 课题组从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来调查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3.1 教师信息意识状况

信息意识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3]。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信息意识, 课题组从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进行了调查。

3.1.1 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村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带来教育方式的巨大变革, 更从教育观念上引发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对于“您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一题, 有11.9% (58名)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有38.9% (189名)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较大, 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大的为49.2% (239名) 。从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来看, 有近一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1.2 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工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智慧,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问及“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的情况”时, 有10.5% (51名) 的教师选择“经常主动使用”, 有56.4% (274名) 的教师选择“讲授示范课用”, 有33.1% (161名) 的教师选择“从不使用”。从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教师只在讲授示范课时才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 从不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的占有相当大比例, 仅有少数教师能经常主动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1.3 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互联网逐渐普及,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2006年至2007年, 赣州市实行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以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4]。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时, 只有95名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19.5%, 有273名教师偶尔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56.2%, 有118名教师从未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24.3%。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教学信息的意识还很薄弱, 对网络的利用水平不高。

综合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

3.2 教师信息道德状况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5]。它规范着个人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主要通过教师的学术行为规范情况、对于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情况这三个方面来调查。

3.2.1 教师的学术行为规范情况

网络在给教师带来获取信息的便利时, 也有一些教师无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造成严重的学术腐败。对于“您认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种行为”的调查, 85% (413名) 的教师认为很可耻, 其他认为无所谓。但是当问及“您在科学研究中是否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时, 只有8.7% (42名) 教师表示总是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有55.4% (269名) 教师表示偶尔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还有35.9% (175名) 教师表示从未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3.2.2 教师对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态度

目前不良信息横行网络, 这些不良信息违反社会道德, 危害信息安全, 甚至有的触犯法律。教师应该坚决抵制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当问及“遇到有人恶意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 您会如何对待”时, 3.5% (17名) 的教师表示会“向相关部门举报”, 66.5% (323名) 的教师对此“感到气愤”, 24.3% (118名) 的教师表示“感觉无聊”, 5.7% (28名) 的教师认为这是“个人自由”。

3.2.3 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情况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 作为教师, 既要做到不向学生传播封建、暴力、淫秽等不良信息, 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培养其辨认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以利于学生信息道德的养成。调查显示, 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 教育学生辨认和抵制不良信息”时, 26.6% (129名) 的教师选择“经常”, 62.1% (302名) 的教师选择“偶尔”, 还有11.3% (55名) 的教师选择“从未”。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道德有比较高的的正确认识, 但也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具体行为中有一些违反信息道德规范的做法, 存在“知”和“行”不统一的现象, 信息道德不够完善。

3.3 教师信息知识状况

信息知识是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常识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等[6]。对此, 课题组就教师对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

3.3.1 信息系统相关知识

信息系统相关知识主要有:信息技术术语、计算机硬件维护知识、计算机网络运行原理、多媒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从表1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懂一点儿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 非常熟悉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 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原理, 多达48.3%的教师完全不懂, 对于多媒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还有35.8%的教师完全不懂。可见,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十分欠缺。

3.3.2 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经常需要一些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 (如Dreamweaver) 和图像处理软件 (如Photoshop) 等, 如同教师的工具一样,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就此课题组设计表格 (见表2) 进行了调查。

从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Word软件掌握得相对好一些, 有15.4%的教师非常精通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有59.3%的教师比较精通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有22.4%的教师会一点儿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还有2.9%的教师对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完全不会。对于Excel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49.4%, 会一点儿和完全不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50.6%。对于PowerPoint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52.9%, 会一点儿和完全不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47.1%。而对于网页制作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教师掌握得很差, 仅有0.6%的教师非常精通网页制作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网页制作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5.5%;仅有1.2%的教师非常精通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2.2%。

对于网页制作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知识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 没有一个是40岁以上的教师, 而且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而对于Word软件和Excel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的全是50岁以上的教师。可见老教师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掌握, 比年轻教师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说, 教师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非常匮乏。

综合教师对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和安装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难看出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不丰富。

3.4 教师信息能力状况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多种信息知识、技术、工具和手段去解决所遇到信息问题的能力。教师信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事信息活动时所具备的能力。[3]课题组着重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3.4.1 信息获取能力

获取教学信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具备多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通过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图书、通过电子图书馆或光盘上的电子图书、通过专业数据库、通过互联网、通过与别人交流等。为此, 课题组设计了一个扩展多项选择题, 就教师获取有关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 (见表3) 。

从调查结果来看, 纸质图书仍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利用互联网这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师不到一半, 利用专业数据库这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 说明大部分教师仍然过分依赖传统的途径来获取教学信息, 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略显不足。

3.4.2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是创造信息的基础, 当问及“您能够对下列哪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 统计结果显示, 50.4% (245名) 的教师只能对文本信息进行编辑加工, 而对于声音、图形、图像信息, 79.2% (385名)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能编辑加工, 更有近一半教师对文本信息也表示不能做到编辑加工, 说明教师信息加工能力欠缺。

3.4.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通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 可以反映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当问及“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 您能做到哪些”时,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有470人 (96.7%)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有274人 (56.4%)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的有195人 (40.1%)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仅有28人 (5.8%) , 还有17人 (3.5%) 甚至上述均做不到 (见表4) 。

可见,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限, 绝大部分教师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3.4.4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 才能经常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当问及“您是否经常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 并发布学生作品”时, 只有22名 (占4.5%) 教师表示“经常如此”, 多达365名 (占75.1%) 教师表示“从未如此”。可见,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低下。

综合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教师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来看,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不高。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透过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农村小学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薄弱

信息技术配套设备、实验仪器、文体器材、桌椅配备等尚未达到国家颁布标准, 还有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以及音体美等设备, 更不用说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调,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学历发展也极不平衡, 在四十岁以上的教师中, 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民办教师转正的, 学历层次比较低, 而且教学压力大, 因而大部分教师兼职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教学任务比较重, 少有时间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知识, 更没有精力去搜索、筛选、加工教育教学资源, 信息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

(2) 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思想意识落后, 教育观念陈旧

有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满足于现有知识水平,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缺乏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动力, 存在的问题其实不是年龄和精力问题, 而是心态问题, 是思想意识比较落后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安于现状、教育观念陈旧, 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 习惯于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漠视现代化教育理念, 不能充分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漠视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3)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 经验不足, 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设施配备、轻视日常应用;二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资源。

(4) 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 但是培训的力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 培训方法、内容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更缺少完备、健全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具体奖励、推动机制。且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从培训内容来看, 注重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忽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从培训模式来看, 培训层次和模式单一, 忽视教师的基础差异;从培训实施来看, 注重培训过程, 忽视评价和反馈。

本次调查对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 透过分析总结了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钟志贤, 王佑镁.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65-69.

[3]孙广利.江西省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 2012.

[4]陈桂南, 胥经华.赣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调研[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 :42-46.

[5]何杨请.贵州省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一以黔西南师专为例[D].西南大学, 2008.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素养, 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去实现的。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 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养”就是培养、养成, 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 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养成习惯, 培养能力, 就此而言, “养”的内涵即“参与”“实践”。“素”是平日、日常, 它强调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在平日积累、日常研修, 因此, “素”的内涵就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 将已知的“技术”, 由生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 怎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加大硬件投入, 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在于有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比如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 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每人一机, 计算机机房最好能接入internet,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并培养信息素养。首先, 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 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问题,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 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 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 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 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去使用。

一方面, 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问题, 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 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信息素养的环境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 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边缘学科, 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 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 学校不检查, 教师只应付的格局, 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 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 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就得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 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 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3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即便你有满腹经纶, 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 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 (或疑问、案例、课题) , 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 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 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 在教师的帮助下, 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 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 尤其是农村中学生, 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 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目前, 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课程, 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含义的阐述, 从加大硬件投入, 提高老师自身的素养, 利用学科优势等方面就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中国教育曙光网.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用) , 2002.

[3]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0) .

[4]薛文平.简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江苏电大武进学院.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探析 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所学校能否实现持续稳步地发展, 与这所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继而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留住优秀教师

近年来,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流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优秀教师迎难而上, 通过考试加入到了市区学校或公务员队伍之中。从外流教师的年龄来看, 主要是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思维活跃, 善于吸收新知识, 工作有冲劲, 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值较大, 因此流动率高;中年教师为了自己的子女有个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或是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抱负, 其流动率同样也偏高;老年教师因为有家庭的拖累, 又不愿意再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从头开始, 因此流动率相对较低。从外流教师所受教育程度来看, 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居多。随着各校间竞争地不断加剧, 教师所受教育程度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 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招聘教师的首要条件。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考也把所受教育程度的门槛定得较高。因此, 外流教师中高学历教师居多, 低学历教师则相对比较稳定。从外流教师所学专业来看, 热门专业及主干课程的教师流失多。如英语、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大, 待遇高, 就业面广, 因此教师流失多。由此不难看出, 农村学校所流失的教师往往都是该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这一现状加剧了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紧缺的困境, 留下来的教师也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使得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 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下滑。

因此, 如何尽可能地留住优秀教师成为了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 而留住优秀教师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 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 优化教育环境,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让“农村教师”成为真正让人羡慕的职业。关于这一措施的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一是可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津贴的标准要能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 对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 增加生活补助费、交通费及下乡补助费;二是要建立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在严格考核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分层次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激发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农村教师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以创造最佳教学业绩。

二、创建教育共同体,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

谁都渴望得到优质的教育, 在农村守望几分薄田的人越来越少, 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 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都想方设法进城求学。而城市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也运用多种手段与农村学校争夺优质生源。农村学校在客观条件上原本就不如城市学校, 再加上优质生源的流失, 使得教育的难度加强, 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大, 教育成效降低, 出现了不少农村薄弱学校。同时, 学生在校数量的不稳定, 使得代课教师数量增加,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水平。

因此, 必须坚持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由一所强势学校为领军, 集合若干所农村薄弱学校, 创建以扶植弱校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 充分发挥城市强势学校在科学管理、人才和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 通过管理、指导和帮助, 改变薄弱学校的困境。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 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共同体学校间可以建立优秀师资互派互聘制度, 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 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一批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并从教育内涵入手, 着眼于加强教育共同体内部各校间的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要积极探索共同体建设的管理机制和互动模式, 逐步建立教学研讨联谊机制、学生实践互动机制、教育科研攻关机制和质量评估捆绑机制, 从而有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 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养家糊口的意识层面。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但要爱岗敬业, 更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但有的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敷衍了事;对工作不够负责, 对学生不够关心。特别是长期处于弱势困境中的农村教师, 面对落后的教学条件, 优质生源的流失, 内心无法获得基于教师职业而产生的幸福感, 没有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自身职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势必降低。因此, 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基础, 是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

只有热爱教师的职业,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 更是把“教师”当成一项终身的事业来经营, 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 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 才能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敬畏感, 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升华。

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道路中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教师的天职、品质、意志, 铸造高尚的师魂, 我们的教师才有积极的人生追求, 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要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引导农村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能力, 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 努力成为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要以学习贯彻新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 以实施“人民教师光荣, 农村教师高尚”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 广泛开展“献身农村教育无上光荣”的职业荣誉感教育、“关爱农村孩子无比高尚”的职业幸福感教育、“造就农村人才功在当代”的职业成就感教育、“服务农村建设利在千秋”的职业使命感教育, 切实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念, 倾力在农村中小学中打造一批市、县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 努力提升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认可度和满意率, 从而唤醒农村教师内在的激情和自觉的追求, 不断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四、重视校本培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教师终身学习框架, 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机制, 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与农村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着眼细微之处, 增加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采取假期集中培训与课余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同时, 注重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 力求精悍实用, 能够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所遇见的普遍问题。

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在观念上和教育思想上给予教师新的启迪, 在技术上予以专业的指导, 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教学案例的剖析, 让教师们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启发和创新。注意倾听农村学校教师的心声, 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以“结识几位专家、深交几个骨干、反思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难题”为培训目标, 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和目标, 有效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从而带领周边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不仅如此, 着力营造学校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样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农村教师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收集信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农村学校在相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更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使之成为全校教师加强学习的优越平台, 通过网上互动学习, 学会运用网络知识解决专业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要鼓励教师运用教育博客这一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交流平台, 将自己日常遇到的问题、得出的见解、总结的心得, 以及具体的课题研究与分析, 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内容记录下来, 通过网络途径, 与同行互相交流, 知识共享, 取长补短,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而要在短期之内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 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教科研工作无疑是一条捷径。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源泉, 是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先导, 是确保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只有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质, 才能准确地把握研究的重点,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只有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的理论指导, 深入挖掘本校教研资源,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专业切磋、协调与配合, 才有利于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不少农村学校由于优秀教师的流失, 使得每个学科缺少业务领头人。教研组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校本教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而不研, 研效甚微, 没有深层次的东西, 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统一组织学习课改的理念、掌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计划和进程, 帮助农村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 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促进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并要求教师在学习时勤作笔录, 勤写心得, 结合教学教研实际, 适时运用, 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的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教研、科研、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通过课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研讨、教学反思、开展咨询等活动实现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升专业素养。实施分层培养培训模式, 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目标, 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农村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 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11

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重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我深切感受到,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应试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有的学校纯粹是为了“学业水平测试”而学习信息技术,高一年级每周开一节课甚至不开课,到高二年级的时候突击应付。个别领导老师受应试思想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无师自通”,通过简单的上机练习就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对于这种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应试”目的上,而应更多地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进行考虑。支持安排学校信息技术课开齐开好,强化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相互结合,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阶段性评价,切实提高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集成、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信息意识的辨析能力。

二、正确分析,合理引导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面对信息网络化的广泛深入,学生的信息培养已与网络教育应用密不可分,然而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辨析却仍停留在盲目的状态。目前学生对网络的接触已不仅限于电脑,在调研中我们对拥有手机的同学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的手机上网率达到惊人的90%,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有手机,基本能够接触到网络。而存在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信息,却强力地侵害着这些未成年人,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这些信息又会在学生中间通过传输设备进行传播,使侵害范围扩大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学校应确定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对学生的上网过程和目的进行疏导。

面对目前学生网络道德不规范的种种行为,过分地约束和管制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网络使用进行疏导,解决的方法需要多种方式和手段并举。(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网络观,充分意识到正确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重要性;(2)规范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的行为,避免管理上的漏洞;(3)建立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

三、注重增强学科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时代的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分

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学校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和图书馆的图书,而要渗透到学科教师的日常工作和言传身教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行为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引导者、帮助者,还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模范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体现在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面,而更应该关注自身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有用新信息等能力。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将问题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自学能力提高的同时,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开发培训课程。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网页制作、Flash、思维导图、几何画板、视频编辑等培训,以利于学科教师更好地加工和整合资源。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提高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中最需要急切培养的就是信息意识,意识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才会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关键是对学生所处环境的信息营造和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信息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生在每一次学习讨论实践之后,对于以后出现的类似问题就可以顺畅地解决,还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地处理问题。

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包括学生对信息意识的把握、对信息出现的把握、对信息问题的分析解决等等。信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候的辨析校正。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信息技术实践。

农村中学大都比较注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学生信息技能意识方面较薄弱,学校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了提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而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和规律的现象较严重。信息技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应给予充分重视,也希望通过我们一线教师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篇12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1]。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 各类信息技术及其信息化教学模式、手段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而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目前各级学校、教师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

1 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信息安全、信息知识等[2]。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及对信息的态度看法;信息知识是教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知识;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各类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信息道德与安全主要指教师能对信息媒体进行判断和选择, 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内容, 不利用网络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 了解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对策

2.1 更新教师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要有效培养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应从更新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入手。在教育观念更新方面, 要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 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 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教师既要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举办各类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 (如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比赛, 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会等) , 让教师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 从而使教师从思想上、行动上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显著作用。

2.2 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 任何教师一次性短期受训都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脚步。要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培训应从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及对教师信息素养结构要求出发, 着重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为培训目标[3]。

二是选择合适的培训途径。目前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岗前培训, 二是在职培训。岗前培训是指师范生在正式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进行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在职培训是教师从教后的岗位培训。后者是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主要途径, 通常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 短期培训。是指由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或师培中心等组织的短期集中培训。这类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集中, 但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培训对象不全面; (2) 校本培训。是指各校利用节假日等空暇时间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灵活, 强调实用性, 但培训层次不够高。 (3) 自主研修。是教师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这种培训方式更加灵活、自如, 但培训过程、效果难以控制。以上三种培训形式互有利弊, 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灵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同时, 在职培训一定要严抓培训过程, 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 要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素养培训的重要性, 真正达到培训效果。

三是选择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信息技术内容众多, 且变化更新快。各校在开展培训时应结合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对教师来说, 主要学习掌握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使用、管理、维护技能, 常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技能、常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技能、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网络教学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能力、常用信息化检索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能利用网络工具自如收集、检索、储存、编辑、上传、下载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的能力;能利用网络工具与其他师生沟通交流;能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开展网上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上答疑、讨论、作业批阅、考试等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论。

2.3 营造有利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外部环境

一是要不断加强校园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学校要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力度, 逐步完善校园网, 建设数量充足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为师生提供24小时网络信息服务;构建校际网络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等多功能的校园网络环境。从而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要创设浓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交流氛围。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鼓励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研讨, 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展示课, 开展优秀教学课件观摩和教学评价活动、举办各类信息化教学技能比赛[4]等, 同时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力求让每个教师都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2.4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考核量化标准, 完成规定考核内容的教师, 发给合格证书;不合格者不能晋级、提薪。二是对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应按科研成果计算, 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活动中优先考虑[5]。考核机制应考虑教师的综合发展, 考察教师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安全与道德等方面。严格把关, 将此考核机制纳入学校规章制度并长期执行。

2.5 增加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校应定期定量抽出部分青年教师去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率高并取得明显效果的高校进行参观学习, 以不断开阔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 体验信息化教学优点, 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待学成归来后再为他教师做交流报告, 互相学习。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迁移默化的作用。

摘要:在阐明信息素养及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基础上, 从观念更新、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营造外部环境、完善考核机制、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师,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2]潘有志.试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3]伏秋平.浅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4]杨莹.普通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 2007, (12) .

上一篇:放大信息的价值下一篇:骨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