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信息的价值

2024-09-28

放大信息的价值(通用10篇)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1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让课堂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怎么计算, 而应是充分发掘计算教学的应用价值与心智训练价值, 丰富计算教学的内涵, 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要以计算教学为载体, 以数学思想方法与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为终极目标.

1. 渗透转化的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当新的问题出现时, 先回忆与之相似的已经解决过的同类型问题, 通过细致的比较发现新旧问题的异同, 然后想办法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前后关联, 由浅入深自成体系的知识群.例如, 教学“8, 7加几”时, 学生已经有了对“凑十法”的初步运用, 但往往并不熟练, 学习“8, 7加几”可以让学生再次体验“凑十法”的优势从而认同“凑十法”, 使之熟练运用, 但往往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表现得有些急于求成.当让学生交流计算“8+7”的思考过程时, 有些学生把7分成1和6, 然后先算8+1=9, 再算9+6=15, 当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时, 往往不置可否, 或者就说:“也对, 但谁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这名学生的回答.我认为这时候教师应充分肯定这名学生的精彩答案:“你把8+7转化为已经学过的9+6, 想办法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这种精彩的做法,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 我们为他鼓掌!”然后再说:“可是9+6, 有些同学计算还不熟练, 上节课我们是把9+6转化成几加几的呢?你能帮帮他们吗?”这样的处理, 既可以使课堂重新回到运用“凑十法”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更重要的是, 对可让“转化”的解题策略在学生心里悄悄地扎根, 难道不更为合理些么?

2. 渗透策略优化的思想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往往一道题会有多种解法, 这时就必须让学生有意识地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高效率做事情的好习惯.例如, 三年级“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出示主题图:操场跑道一圈400米, 小明跑了2圈, 小军跑了3圈.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的信息, 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当解决第一个问题时, 让学生各抒己见, 算法多样化.当解决第二小题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算, 如果还有用“400+400+400=1200 (米) ”计算的同学, 我们可以引导如果老师跑了9圈, 你还用这种方法做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必须进行策略的优化.到完成了想想做做第一题后, 再进行统计运用了什么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用表内乘法口诀解决最高效.总之, 策略的多样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而是多角度多渠道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不能靠教师简单的行政命令去推行最优化的策略, 而应建立让学生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从而自觉接受的策略, 并使其慢慢形成优化策略的意识.

3.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下, 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 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 但是, 好景不长, 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 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 接下去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因此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条桥梁, 铺设一条道路,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例如,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有余数) , 应该说先复习铺垫, 让学生练习一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可以整除) ”的, 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把复习题改成例题, 先列出算式估计一下结果, 并说明理由, 渗透先估后算的思想.当大多数同学都无法得出结果时, 教师引导学生自觉提出可以根据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而不是教师指令学生直接去拿出小棒摆和分.如52÷2, 我们课前可以让每一桌上都准备5个“10个一捆”的计数片, 两捆“10根”的和两个单根的.为什么选择计数片?我认为计数片更清楚地表述为多少个“十”, 而“一捆十根”则既可以表述为“一个十”, 也可以表述为“十个一”.在分的时候分计数片更快捷, 也就不会产生把所有整捆的都拆开来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为竖式计算时先分十位上的“4”, 得到的是2个“十”, 所以把“2”商在十位上做了最好的注解.另外, 计数片为学生的“分一分”制造了一点小小的障碍, 而把计数片转换成一捆“十根”的, 既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数学思想, 又可以为竖式的理解打下基础.余下的“一”捆是十根, 和个位上“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再来平均分成两份.这个分的过程完全应该让学生去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操作过程的强烈体验, 是过渡到形象思维乃至到抽象思维的基础.在学生尝试列出竖式的过程中, 先让学生自己去说说, 主动把操作的过程与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联系起来, 不能把操作与竖式割裂开来, 而且不能满足于指名让几名学生回答, 还要组织学生相互说说操作与竖式的每一个数之间的联系.只有数与形充分结合, 才能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体验更深刻.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克服心理因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 正确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方法是:一读、二看、三想、四算.“读”是认真读题, “看”是看清数据、运算符号、运算顺序, “想”是想计算方法和顺序, “算”是按想的思路进行计算.

(2) 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无错是计算正确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抄题还是脱式计算, 教师均严格要求学生格式规范, 书写工整, 卷面洁净 (即使草稿也要求字迹清晰) , 每写一步要“回头”仔细校对, 证实自己抄写、计算正确后再继续下一步运算.

(3) 多种感官参与的习惯.在学生计算时要求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眼、口、耳、手、心都到, 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

(4) 仔细验算.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示范, 提高学生对验算重要性的认识, 使检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并且引导学生创造多种验算的方法, 如重算法、逆算法、另解法、估算法、换位法、代入法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提高验算兴趣, 增强验算能力, 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总之, 计算教学既是一种技能训练, 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 更有它的理性价值, 有益于启迪学生思维、开发智力.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2

——学习“驾奴大数据释放大价值”心得体会

大数据时代已迅速到来,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9月14日有幸学习了省公司组织的“驾奴大数据 释放大价值”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了大数据的4V(即Volume(数量巨大)、Velocity(结构复杂)、Variety(类型众多)、Veracity(j价值巨大)概念,并通过沃尔玛大数据仓库应用、奥巴马赢得竞选等经典大数据应用案例,对大数据时代的超细分、微营销、精细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更引发了我对于大数据时代带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思考。

“大数据”的本质。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初,我们就知道网络无秘密,在网页上敲击的每一个数据,都将被自动记录。现在,当数据的积累量足够大的时候到来时,量变引起了质变。“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赋予了互联网“智商”,这使得互联网的作用,从简单的数据交流和信息传递,上升到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一句话“他开始思考了”。这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技术上、制度上、价值观念上做出迅速调整并牢牢跟进,才能在接下来新一轮的竞争中摆脱受制于人的弱势境地,才能把握发展的方向。《大数据时代》作者舍恩伯格提出“未来5-10年大家将忘了电信业,电信运营商要么转化为大数据公司、要么死掉”。

6月13日阿里巴巴支付宝正式推出“余额宝”,简直就是逆天的节奏!轻而易举的摧毁了银行的垄断。同样一万块钱,放银行里按活期利率算,一个月只有三十多块钱,而放在支付宝里转“余额宝”,一个月收益300~400元,你说,你会放银行还是放支付宝里?通过“余额宝”,真正实现了平民理财、懒人理财。“余额宝”其实是打着擦边球轻松地摧毁了银行的垄断,革的是银行的命。马云在中南海里讲:“很多人恨我,因为我们摧毁了很多昨天很成功的企业,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我很生气,但我绝对不会因为你生气就不去做我认为对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把互联网当做一个生意,我们把互联网当作一场革命。”

在如此快速的到来的大数据革命时代,我们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思维需要转变,许多技术需要研究。公司的规划中,也需充分考虑到大数据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掌握大量数据的我们,需要考虑有多少数字化的数据,又有哪些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而带来有价值的用途?在大数据时代制胜的良药也许是创新的点子,也

许可以利用外部的数据,通过多维化、多层面的分析给我们中国移动带来价值。借力,顺势,合作共赢。把自己的心门打开,像海绵般吸取积极、正能量的东西。

放大你的价值 篇3

这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食品公司,生产资金只有十几万元。但老总却很有信心,在单位的文化墙上写着要做这座城市辣酱第一品牌的豪言壮语,时刻激励着员工的信心。辣酱上市之前,老总寻思着给辣酱做广告宣传。他本来想在这座城市某个热闹的街头租一个超大的、显眼的广告牌,标上他们的产品。让所有从这里走过的人一下子都能注意到它,并从此认识他们的辣酱。

但是当他和广告公司接触后,才发现市中心广告位的价格远远高出他的想象。他那小小的企业承担不起这天价的广告费。

可是他并没有失望,而是不停地到处打探,试图能发掘出哪里有更便宜而且实惠的广告位置。经过反复寻找,他终于看好了一个城门路口的广告牌。那里是一个十字路口,车辆川流不息。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路人行色匆匆,眼睛只顾盯着红绿灯和疾驶的车辆,在这里做广告很难保证有很好的效果。打探了一下价格,几万元。老总却很满意,于是就租了下来。

对于老总这个举措,员工们纷纷提出质疑,但老总只是笑而不答,仿佛一切都成竹在胸。旧广告很快被撤下来,员工们以为第二天就能看到他们的辣酱广告了。然而,第二天,员工们看到广告牌上根本就没有他们的辣酱广告,上面赫然写着:“好位置,当然只等贵客。此广告位招88万/全年。”

天哪,这样的价格该是这座城市最贵的广告位了吧。天价招牌的冲击力似乎毋庸置疑,每个从这里路过的人似乎都不自觉地停住脚步看上一眼。口耳相传,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十字路口上有个贵得离谱的广告位虚席以待,甚至当地报纸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一个月后,“爽口”牌辣酱的广告登了上去。辣酱厂的员工终于明白了老总的心计,无不交口称赞。辣酱的市场迅速打开,因为那“88万/全年”的广告价格早已家喻户晓。“爽口”牌辣酱成功成为这座城市的知名品牌。

放大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价值 篇4

一、全面分析,重视规划的诊断价值

制订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期工作,是全面而透彻地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审视学校发展的现有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确定发展目标和举措。因此,制订学校发展规划首先是一个认识和诊断的过程。

(一)认识学校的过去及周边环境

任何学校都是从“过去”走到“现在”,“过去”是分析学校“现在”的重要一维,因为发展不能割裂历史和传统,过去的历史经验、优良的传统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是一所老牌名校,该校创立于1902年,其前身是“龙城书院”。从“龙城书院”到“小学堂”,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呈现出变革时期的变革发展。敏感的局小人在回望历史时,把“变革”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把“变革”作为名校再出发的动力和智慧的源泉。于是,他们主动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持续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不断续写辉煌。正是因为不断变革,该校始终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头羊。

任何学校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都居于环境之中,尤其是社区环境。社区与学校发展休戚相关。迈克·富兰说:“一个好的学校很难在一个不良的社区里取得进步;反过来说,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来自社区的压力和支持,那么,它也很难成为好的学校。”[2]因此,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时必须尽可能地了解社区现状。学校既要认识社区物质、文化和历史资源,把它变成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又要把建设社区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如常州市翠竹中学在制订新一轮发展规划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共赢的策略,提出打造现代化的社区中学的发展愿景。

(二)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学校的发展必须考虑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

学生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制订学校发展规划首先要了解本校学生特点及需求。比如:地处老小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生所受的校外教育较少,更需要在校内开展大量阅读和艺术教育。常州市兰陵中学就是一例。该校针对学生阅读比较缺乏,自信心较低,学习基础较差等情况,把建立书香校园,开展书法教育,引进邱学华“尝试教学法”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使学校别有生机。

家长也应该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和需求,争取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学校发展决策不可忽视的因素。常州市北环中学为了解家长的诉求,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办学,把“家委会”作为班级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该校每班都成立家委会,建有家委会章程,并切实发挥家委会参与学校事务的作用。如该校一名班主任出国培训三周,在这三周时间,由家委会派家长履行班主任日常工作。

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和需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①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迎接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是学校发展的明智之举。比如:当今社会,变革在加剧,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增强,针对于此,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又比如: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等道德失范问题,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着人际关系的和谐,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所谓“不诚无物”。而学校不仅要适应社会,还应该有改良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所以学校应该把诚实守信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三)寻找学校发展的多元参照系

学校如果要明晰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必须有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又是多元的。它包括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要求和培养目标,同类学校的发展情况,等等。比如:常州市有一批学校参与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新基础教育”指出,现代新型学校的特征是“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这种特征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导向。

正是在认识过去,明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寻找参照系的基础上,才能清晰自己的发展机遇、问题和生长点。可现实中,一些学校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有些校长错误地认为,自己身在学校中,对学校情况当然很了解,未必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过程。而事实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每所学校在制订规划时都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返乡的陌生人”,以陌生人的视角和态度重新审视学校的一切。

二、重塑理念,发挥规划的引领价值

学校发展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可分为理念规划和措施规划。理念规划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等。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反映着学校改革的价值取向,指引着学校的改革方向,规定着学校的改革措施,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制订理念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确立和重塑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是对办什么样教育的基本主张,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思想的核心表达。学校在制订规划时,必须检视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常州市春江实验小学,最初的办学理念是“培养有根的中国人”,后来在研讨中觉得,将“培养有根的中国人”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比较合适,而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则缺乏统领意义和上位意义。同时,还认为“培养有根的中国人”未免有点狭隘。后经酝酿,该校将办学理念改为:“办如春教育,育有根新人”。“办如春教育”,其意是办像春天一样的教育。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温暖人间;春雨春光润物无声;春天万物复苏,活力勃发。这些特征正是教育的追求,而“有根新人”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不仅扎根中国,也要胸怀世界。

又如常州市新华实验小学,原来的办学理念是“享受幸福童年”,在新一轮规划研制过程中,觉得这个理念比较空洞,又与很多学校雷同。经研究,该校将办学理念改为“践行自然的教育,孕育幸福的童年”。这样既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理念,又有了新的内涵,其重心是“自然的教育”。该校地处城市边缘的农村,有一个面积颇大的生态园,学校曾被评为绿色学校,又与当地一个环保企业合作共建,这些与“自然教育”颇有联系。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的教育,这里的“自然的教育”,从教育方式看,是顺应天性、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教育、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主张,教育不是灌输,更不是强迫和压制,教育应该自然而然。于是,这所学校有了符合教育主流理念的新的教育哲学。

当然,一个学校在制订后继规划时,未必都要修改学校教育理念,但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特点,对原有理念进行检视,或者对原有理念进行进一步解读。比如: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将“求原”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学校精神。在上轮规划中,”求原“的内涵主要解释为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而在新一轮规划中,“求原”,不只是求知识的本源、不只是指探究科学规律,还包括探究人的本源和教育的本源,涉及到怎样做人和怎样做教育。也就是说,“求原”不仅是知识和科学意义上的“求真”,更是人文意义上的“求本”,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的存在和教育的存在。“求原”就是让原来本然的东西还原,让本真的被遮蔽的东西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原”蕴含着浓郁的当代前沿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思想。经这样解读,学校“求原”理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三、潜心学研,提升规划的培训价值

制订规划,既是一个形成学校发展方案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规划是一个学习过程。比如制定规划时,必须学习学校变革理论,用变革理论指导学校设计改革措施和流程,提高学校发展的科学性;必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措施的适切性;必须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制订规划时还需要学习每个领域的相关理论,比如在制订教师发展规划时,必须了解教师的素养结构、教师成长的规律,必须知晓教师培养有哪些有效途径和方法等,还必须了解同类学校在教师发展方面有哪些项目和措施值得借鉴和学习,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所以,规划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用迈克·富兰的话说就是“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者的社区。”[3]

规划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首先,在进行校情分析时,需要运用一些科研方法,如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常州市翠竹中学,为了解周围社区状况,除了实地走访、拍摄照片外,还利用了社区航拍图等。其次,要了解各领域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离不开文献研究,为了借鉴其他学校发展经验,需要做与相关学校的比较研究。另外。规划也是确立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的重要契机,一方面科研项目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又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推手。比如:常州市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并申报了《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该课题先后被立项为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常州市春江实验小学为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办像春天一样的教育,确立省级课题《基于“如春教育”理念的课堂文化建构研究》。

规划也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广泛对话的过程。在规划研制过程中,很多学校会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把脉和对话,会请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共同研讨,校内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这些活动无疑也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学校领导团队、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如常州市虹景小学,他们在制订规划的过程中,围绕校训“做最美的自己”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研讨,比如:怎样做最美的教师?怎样做最美的学生?怎样做最美的家长?等等。最后,在专家的参与下,师生对校训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比如:他们认识到:“做最美的自己”是人生的根本使命,是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做最美的自己,才有智慧,才能勃发出生命的力量;做最美的自己,要学会反思,不断认识自己;做最美的自己,要确立主体性人格,要转变生存方式,遵循弗洛姆倡导的,从“占有式”生存转向“存在式”生存。期间,学校教师还研读了马斯洛的《人的潜能与价值》、爱默生的《自我依靠论》,弗洛姆的《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夏中义《自我实现:重读弗洛姆与马斯洛》等多篇文章。

如果规划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那么,制订规划不仅是“成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成人”的过程,或者可以说,制订发展规划过程是学校开展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培训活动。

四、下移重心,彰显规划的管理价值

总体上说,管理有两大功能,一是形成秩序,二是推进变革。学校发展规划是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谋划,从此意义上看,发展规划本身具有管理属性。一个好的规划,应该是推进学校管理改革,放大学校领导力的重要载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

开展“学校发展规划”活动以来,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把发展规划作为评价学校和教育投入的重要依据,比如:通过规划的论证等环节看学校改革的方向性和适切性,通过规划的评估看学校的发展度,通过对规划的审议看学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哪些支持。如此一来,行政对学校的管理从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从具体管理变成宏观管理,学校也因此扩大了办学自主权,释放了发展活力。另外,教育行政部门把各条线学校考核项目尽量与学校发展规划评审进行整合,以减轻学校负担。

(二)从权力管理走向民主管理

学校制订规划是群策群力的过程,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是放权的过程,让学校自己谋划、自己决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对于学校来说,制订规划也是对广大师生放权的过程,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谋划学校发展。强调人人都是学校的管理者,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如常州市实验初中,把学生作为学校主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又如:很多学校积极发挥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规划的研制。

(三)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

学校教育教学具有专业属性,而传统的学校管理表现为较强的行政化色彩,是一种以等级为基础,信息从下向上流动,命令从上向下发出的“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控制式的管理。这种管理能带来规范有序,却无法创造真正高品质的教育。而在制订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倡导给学科组长和各种项目责任人赋权,鼓励学校建立各种非行政化的专业性组织,从而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专业智慧,整体放大学校领导力。

(四)从事务管理走向战略管理

传统意义的学校管理围着行政转,按照文件办,沉湎于具体的事务。这种管理,在时间的维度上,只立足于“现在”,认为只要干好现在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一个美好未来;在空间的维度上,往往只沉湎于琐碎的事务,缺乏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性思考。而制订发展规划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寻求和维持持久优势而作出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是立足于未来的战略管理。

综上所述,制订规划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形成一个比较详尽的学校发展方案,而应充分关注其过程属性,发挥其过程价值,因为“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4]还需要注意的是,规划的过程性还表现在规划文本形成后。学校发展是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下进行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渐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规划只是行动的一个引领,不是行动的施工图纸,学校发展规划不同于建筑工程规划,学校发展不能机械地“按图施工”。与此相应,规划不是一经形成就不能修改,而是应该在与行动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规划应该贯穿于行动的全过程,甚至在行动之后,而不是仅仅发生在一个变革行动的前期。现实中对待规划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一种是把规划当成抽屉文件,制订好了,就很少问津,规划归规划,行动归行动,把规划当成“鬼话”;一种是把规划当成静止的行动蓝本,面对丰富复杂不断变化的环境拘泥于规划。这两种现象都会使规划丧失其应有的作用,削弱其助推学校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6.

[2]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7.

[3]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5

由此,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练习做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优化练习的反馈过程,借此放大练习的价值。

一、 对练习“预设”的有机呼应

从课堂练习全过程来看,学生完成习题需要较长时间,而对习题完成质量的评价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很多时候就出现了“重练轻评”的情况。其实,对练习的评价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个“节点”承载着及时纠错、全面强化、适度拓展等多重任务,短短的时间要承载如此之多的功能,“评什么”就成了决定习题讲评质量的重要前提。

例1:“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一内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学生有表内乘法的基础,再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过来,就能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如果随后进行的练习仍然立足于写写算算(如图1),那么,这种机械练习之后的讲评一定会让学生不胜其烦,毫无价值。经过思考,我以“想想做做”的题组(图1)为蓝本,把原先的4组8道题换成7道算式(如图2),要求学生直接写得数,并把算式按一定标准分类。

学生会将7道算式怎样“分类”呢?我做了如下预设:

第一,分成三类:(4×93×76×8 ) ;(30×7 4×90); (3×700 400×9)。这是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规律进行分类的。

第二,分成三类:(4×9 , 4×90 , 400×9);( 3×7, 30×7,3×700);( 6×8)。这是按每组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的。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分类方法的依据,并就第二种分类充分展开:如果要给“6×8”找朋友,你能给它配上“朋友”吗?于是,学生开动脑筋,“造”出了一串算式6×80、60×8、600×8、6×800……

这样的习题充分挖掘了已有资源,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上对习题作了二度开发,以“评”促思,为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创造了条件。

例2:“圆的面积”练习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从下边的正方形铝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我对它进行了改编:

如图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2cm2,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了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解答原题只需对s=πr2这一公式进行简单套用,讲评时也只能对公式再作一番强调。改编的习题则需要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因为不能求得r的长度,所以简单套用公式“不灵”了,需要重新对s=πr2这一公式进行审视,运用整体思想寻找解题策略:因为r2 (图中小正方形面积)=32÷4=8cm2,所以,圆的面积=π×8≈25.12cm2

习题评讲时,我借此引导学生发现:“已知半径求面积”只是圆面积公式应用的一种情况,并不是一定要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如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真切感受到“不能绝对化地思考问题”。

二、 对练习“生成”的理性把握

有了对习题的整体把握与深刻挖掘,也就使习题讲评有了“落脚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教师的预设,而有时候预设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沉下身来认真巡视,对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了然于心,留心收集学生在解题时的相关状况,找准讲评的“着眼点”,这样在讲评时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例3:“小数的性质”练习

学生顺利地把1.80、0.250改写成1.8、0.25,容易出错的0.060也准确地改写成了0.06,只有个别学生错写成0.6。看来学生对小数性质中的“末尾”一词界定准确,理解到位。这一点与我的预设是一致的。但是,17.000在许多学生的笔下被改写成了17.00,我既感到意外,同时也很纳闷:为什么不直接改写成17呢?也有学生把17.000改写成了17,但那是一步一步完成的,17.000→17.00→17.0→17。

讲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放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学生是这么说的:“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把17.000改写成17.00。”原来小数的性质中“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被异化成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如果教师不能敏感地抓住 “17.000→17.00→17.0→17”这一看似正确却有缺陷的解题过程,学生的认知缺陷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补救。

例4:“梯形的面积”练习

这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明显困难,对所画梯形的上底、下底“心中无底”,踌躇好久,在方格纸上仍不能成形。很显然,“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个结论太过抽象,学生没有构图与设计的能力,梯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派不上用场。

发现这个情况后,我果断调整了讲评方案,把原先的“纠错”改为“指导”——我让学生以这个长方形为“模型”,对它的两条长边进行适当“加工”,构造出长短不同的上底与下底。讲评方向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练习效果。

三、 对练习价值的深度拓展

习题讲评不但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更是学生对知识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用足讲评过程中的一切有效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的错题、错解最容易暴露思维的缺陷与不足。讲评时,要以错引思,以错促思。

例5:“分数的意义”练习

把1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

学生的答案有①■②■ ③■米。

对■和■米这两个错误答案,我把讲评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同时,对这两个错误选项,我没有弃之不用,而是进行了“回收利用”:请你利用原题中“把1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这个条件,提两个问题,使它们的答案正好是■或■米。

在选择题中,看某一个答案是否正确,在于它能否与题干匹配,我“鼓动”学生为错误答案寻找合适的“母体”,经历了思辨的过程,是对分数意义的自我注解。改编题充分利用了备选答案这一宝贵资源,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进一步强化。

而有些题目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借题发挥”,发散思维、开拓视野。

例6:数一数,再填一填

()、( )、八十、( )、()

这是一年级的一道数学题。一年级小朋友刚学会了“一个一个”地数100以内的数,他们很自然地数出: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

实际上,数数看似简单,实则学问颇大。既有“逐个计数”,还有“按群计数”。我决定再“引一引”他们,于是连续“抛出”了三道同样的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数,再填空:

()、( )、八十、( )、()

()、( )、八十、( )、()

()、( )、八十、( )、()

学生议论纷纷,随后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渐渐打开了:

生1:我两个两个地数,七十六、七十八、八十、八十二、八十四。

生2:我五个五个地数,七十、七十五、八十、八十五、九十。

生3:我十个十个地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通过这道小小的填空题,“牵”出了本课时即将“登场”的新知识点,丰富了计数方法,更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思路的多样性。

总之,对于课堂练习,时间、数量、效率,知识、技能、情感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厚此薄彼。我们要立足于学情,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状况,精心构思、精当取舍、精彩演绎,让课堂练习丰盈厚实起来。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为了把书本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当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位教师都深谙此理,所以在备课过程中特别重视练习的设计,力求回扣目标、照应过程,知识考查与能力提升并重。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重视练习的设计与执行,却忽略了对练习效果的现场“调控”。我们知道,练习设计质量的优劣必须通过及时反馈得到检验,在反馈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准确掌控,通过对练习效果的精当讲评,或强化、或调整、或补充,进而达到纠正解题错误、“放大”习题价值、完善建构过程的效果。

由此,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练习做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优化练习的反馈过程,借此放大练习的价值。

一、 对练习“预设”的有机呼应

从课堂练习全过程来看,学生完成习题需要较长时间,而对习题完成质量的评价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很多时候就出现了“重练轻评”的情况。其实,对练习的评价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个“节点”承载着及时纠错、全面强化、适度拓展等多重任务,短短的时间要承载如此之多的功能,“评什么”就成了决定习题讲评质量的重要前提。

例1:“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一内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学生有表内乘法的基础,再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过来,就能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如果随后进行的练习仍然立足于写写算算(如图1),那么,这种机械练习之后的讲评一定会让学生不胜其烦,毫无价值。经过思考,我以“想想做做”的题组(图1)为蓝本,把原先的4组8道题换成7道算式(如图2),要求学生直接写得数,并把算式按一定标准分类。

学生会将7道算式怎样“分类”呢?我做了如下预设:

第一,分成三类:(4×93×76×8 ) ;(30×7 4×90); (3×700 400×9)。这是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规律进行分类的。

第二,分成三类:(4×9 , 4×90 , 400×9);( 3×7, 30×7,3×700);( 6×8)。这是按每组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的。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分类方法的依据,并就第二种分类充分展开:如果要给“6×8”找朋友,你能给它配上“朋友”吗?于是,学生开动脑筋,“造”出了一串算式6×80、60×8、600×8、6×800……

这样的习题充分挖掘了已有资源,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上对习题作了二度开发,以“评”促思,为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创造了条件。

例2:“圆的面积”练习

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从下边的正方形铝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我对它进行了改编:

如图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2cm2,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了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解答原题只需对s=πr2这一公式进行简单套用,讲评时也只能对公式再作一番强调。改编的习题则需要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因为不能求得r的长度,所以简单套用公式“不灵”了,需要重新对s=πr2这一公式进行审视,运用整体思想寻找解题策略:因为r2 (图中小正方形面积)=32÷4=8cm2,所以,圆的面积=π×8≈25.12cm2

习题评讲时,我借此引导学生发现:“已知半径求面积”只是圆面积公式应用的一种情况,并不是一定要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如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真切感受到“不能绝对化地思考问题”。

二、 对练习“生成”的理性把握

有了对习题的整体把握与深刻挖掘,也就使习题讲评有了“落脚点”。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教师的预设,而有时候预设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沉下身来认真巡视,对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了然于心,留心收集学生在解题时的相关状况,找准讲评的“着眼点”,这样在讲评时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例3:“小数的性质”练习

学生顺利地把1.80、0.250改写成1.8、0.25,容易出错的0.060也准确地改写成了0.06,只有个别学生错写成0.6。看来学生对小数性质中的“末尾”一词界定准确,理解到位。这一点与我的预设是一致的。但是,17.000在许多学生的笔下被改写成了17.00,我既感到意外,同时也很纳闷:为什么不直接改写成17呢?也有学生把17.000改写成了17,但那是一步一步完成的,17.000→17.00→17.0→17。

讲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放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学生是这么说的:“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把17.000改写成17.00。”原来小数的性质中“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被异化成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如果教师不能敏感地抓住 “17.000→17.00→17.0→17”这一看似正确却有缺陷的解题过程,学生的认知缺陷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补救。

例4:“梯形的面积”练习

这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明显困难,对所画梯形的上底、下底“心中无底”,踌躇好久,在方格纸上仍不能成形。很显然,“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个结论太过抽象,学生没有构图与设计的能力,梯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派不上用场。

发现这个情况后,我果断调整了讲评方案,把原先的“纠错”改为“指导”——我让学生以这个长方形为“模型”,对它的两条长边进行适当“加工”,构造出长短不同的上底与下底。讲评方向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练习效果。

三、 对练习价值的深度拓展

习题讲评不但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更是学生对知识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用足讲评过程中的一切有效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的错题、错解最容易暴露思维的缺陷与不足。讲评时,要以错引思,以错促思。

例5:“分数的意义”练习

把1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

学生的答案有①■②■ ③■米。

对■和■米这两个错误答案,我把讲评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同时,对这两个错误选项,我没有弃之不用,而是进行了“回收利用”:请你利用原题中“把1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这个条件,提两个问题,使它们的答案正好是■或■米。

在选择题中,看某一个答案是否正确,在于它能否与题干匹配,我“鼓动”学生为错误答案寻找合适的“母体”,经历了思辨的过程,是对分数意义的自我注解。改编题充分利用了备选答案这一宝贵资源,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进一步强化。

而有些题目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借题发挥”,发散思维、开拓视野。

例6:数一数,再填一填

()、( )、八十、( )、()

这是一年级的一道数学题。一年级小朋友刚学会了“一个一个”地数100以内的数,他们很自然地数出: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

实际上,数数看似简单,实则学问颇大。既有“逐个计数”,还有“按群计数”。我决定再“引一引”他们,于是连续“抛出”了三道同样的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数,再填空:

()、( )、八十、( )、()

()、( )、八十、( )、()

()、( )、八十、( )、()

学生议论纷纷,随后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渐渐打开了:

生1:我两个两个地数,七十六、七十八、八十、八十二、八十四。

生2:我五个五个地数,七十、七十五、八十、八十五、九十。

生3:我十个十个地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通过这道小小的填空题,“牵”出了本课时即将“登场”的新知识点,丰富了计数方法,更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思路的多样性。

总之,对于课堂练习,时间、数量、效率,知识、技能、情感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厚此薄彼。我们要立足于学情,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状况,精心构思、精当取舍、精彩演绎,让课堂练习丰盈厚实起来。

竖起招牌放大价值 篇6

做本市第一, 老板的底气就是质量好、货真价实。他的麻酱都是纯芝麻做的。市面上那种香精、化学试剂加地沟油的做法, 尽管捞钱快, 可灭的也快。他的芝麻酱比别人都贵, 可尝过的人都成了回头客。

光质量好不行, 还得让人知道。老板琢磨做个广告。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不敢想, 市中心那几块户外广告, 都不便宜!

他相中了一个户外广告位。那是个十字路口, 车辆川流不息, 但因为是城郊结合处, 所以价格便宜。老板掏钱租了下来。亲信们把脑袋晃得像拨浪鼓一样, 老板却微笑不语。

新广告很快就登上了, 人们以为是麻酱的广告。可一看, 广告牌上只有几个特大号的字:好位置, 只等尊贵的你。此广告位招租168万!“你”和“168万”字号更大, 而且是鲜红色。

168万元!别说在这个城市, 就是全国也应该算是天价了。路过的人都不自觉地瞄上两眼, 报纸也报道了这个事。渐渐地,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贵得离谱的广告位。

过了一个月, 老板把麻酱的广告登了上去, 要货的电话接不完, 厂里加班加点生产, 门外拉货的车排队。人们以为, 这个麻酱能花168万元打广告, 肯定是名牌。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7

一、创设情境, 使“错误”成为自主探究的生长点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 而探究必然会生成更多的错误, 错误往往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生长点, 是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

例如,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中, 学生通过0.8×3、2.35×3的探究活动, 初步感受了积和乘数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 但是此时老师马上抛出“0.125×4=0.5”, 学生顿时感觉疑惑, 不少学生认为刚才的结论错了。那么, 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错误认识”成为自主探究的生长点?本环节做了这样的调整与设计:

教师:结论到底对不对呢?那么我们暂且把这个结论当作猜想, (板书猜想) 既然是猜想, 那就需要我们怎样做? (板书验证)

教师再次追问:

1. 你准备怎样验证?

2. 可以举怎样的例子?

教师:我举一个三位小数乘整数, 你还可以举哪些例子?

3. 可以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

4. 那这样, 我们全班每人都举3个左右的例子, 这样涉及的面就较广了, 严密性就强了。请同学拿出表格, 写三道小数乘整数的算式, 然后猜猜积是几位小数, 再用计算器算一算, 看计算结果与猜想的是否一致。

通过自己举例子用计算器验证活动, 学生便可发现大多情况是符合的, 但也有不符合的情况,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竖式再算一算, 终于发现刚才的验证猜想看似不成立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 既让他们习得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也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二、有意制造, 使“错误”成为严谨思维的训练点

有一种错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 即“程式化错误”。例如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往往仅凭题目中有“最大”两个字就求最大公因数、有“最小”词语就求最小公倍数, 为此教师有意制造了这样一个练习题:

“有一块长18分米, 宽1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要截成边长是整分米数且面积都相等的正方形小玻璃块且无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多少分米?”

果然有不少孩子认为边长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36分米。为了对程式化错误有透彻深刻的感悟, 随即将习题改编成“有一块长18分米, 宽1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要截成边长是整分米数且面积都相等的正方形小玻璃块且无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改变后的习题更具开放性, 学生的答案也马上异彩纷呈起来。生A说:“我认为边长2分米会正好。”生B说:“我认为该截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生C说:“应该是3分米。”教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说:“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 12除以3正好, 3叫作12的 (因数) , 18除以3也正好, 3也叫作18的 (因数) , 我们把3就叫作 (12和18的公因数) 。”接着问:“那除了2和3以外, 还有谁也是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找到了12和18的所有公因数, 然后上述练习题的答案应该正方形边长最小是1分米。

因此, 当学生对内涵丰富的知识感知不全时可通过利用学生错误来设置教学情境, 突显出所学知识中易为学生忽视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认识, 深刻理解, 从而避免程式化错误,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三、暴露问题, 使“错误”成为自主建构的着眼点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 因而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 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错误。教师不仅不应该避开错误, 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暴露错误, 再加以引导。

[案例1]一位老师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 新授结束后设计以下“对号入座”的练习:

160%、138%、100%、62%、0.0001%、9%、 (每个只能用一次)

(1) “神一”到“神九”发射成功率是 () 。

(2) 一堆煤, 用去了它的 () , 还剩下它的 () 。

(3) 一辆汽车, 严重超速, 它的速度是限速的 () 。

(4) 福利彩票中头奖的概率是 () 。

(5) 一张试卷的面积约是 () 平方米。

最后一题, 学生因只剩下最后一个百分数, 几乎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一张试卷的面积约是 (9%) 平方米。

师:是这个答案的同学站起来。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 下面个别学生在小声说不是)

师:下面坐着的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 你能说服他们为什么不能用9%表示吗?站着的同学如果哪位同学的理由说服了你, 可以坐下。

生:9%表示的分率, 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而后面有平方米这个单位, 说明求的是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 (一部分同学坐下去了)

生:百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而不能表示数量。 (更多的同学坐下)

生:百分数只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而分数既可以表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所有的同学都坐下了)

师:咦?怎么你们都坐下了呢?你们都懂了吗? (生点点头)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这位老师用请君入瓮的办法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出错, 充分暴露学生中的思维薄弱点, 并将学生的不同观点作为教学资源, 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修改、辩驳中得到深刻的认识, 有利于知识的自主建构。

四、转换思路, 使错误成为解决问题的转折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转换思路, 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中, 对于书本练习十四第3题:

师: (师点红色) 如果直接计算要算几部分?你会转化得简单些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列式不计算。全班46位学生试做的情况是这样的:

还有3位学生没有完成。

请列式3的A同学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她说:我把下面的小半圆旋转后拼到右边的小半圆上, 所以……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 下面的B反驳:这样不对的!

C同学在下面为A同学助威喊道:对的, 对的。 (因为他也是这样做的)

教师把A同学请上来, 让她在电子白板上操作展示自己的思路:

这时C同学又在下面喊:我知道了, 这样转化面积不变但是周长少算了, 所以错了。

师:你会运用这种转化思路并确保周长不变吗?学生c悟出方法4就是这样的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上述练习中出现列式3这样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并通过图示进行思考:你能从这种错误思路中找出有用的东西来吗?果然, 刚才的情境中C同学从坚持自己的观点到主动悟出错误脱口而出正确的列式, 这就是一个自觉转换解决问题思路, 使错误成为解决问题的转折点的过程。

五、挖掘延伸, 使错误成为思维拓展的支撑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 做出适当的指导, 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

[案例2]《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 关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练习:

师:你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我发现分数的分子都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他们的比就是分母的比15:25=3:5。

师:其他同学看出这个比和其他比有不同么?你很会观察, 同学们, 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分子相同的比, 化简后的比到底和分母有没有联系呢?什么联系?

生:…………

师:你们很会动脑筋, 发现了同分子的分数化简的简便方法, 只要分母调换位置就行。由此你还能想到同分母的分数化简比的简便方法么?

这节课老师大胆抓取这一突发错误, 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在呵护学生自尊的同时引导深入挖掘延伸, 以改错为支撑点, 创造性地拓展了特殊比化简的简便方法。

六、赏识激励, 使错误成为创新精神的培育点

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教学中突发产生的错误信息, 及时利用赏识激励等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投入到知识的再建构、再创造中去。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例2的教学中, 学生A没有沿高剪开, 而是独辟蹊径沿着对角线剪开, 说也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看起来确实有点像长方形, 但却无法求得面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 如果用“这么做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来敷衍了事, 只怕没有一个学生会心服。

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谁有办法来验证这是不是一个长方形?”立刻就有学生出主意:用白板上的量角器工具量一量。于是, 这位学生选择了用量角器测量的方法, 得出这不是一个长方形。教师接着又问了一句:“有没有可能, 沿着对角线剪开, 可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位同学稍一思考, 点头说:“有, 只要剪开后形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这是特殊情况, 一般不可能。”教师随即对他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8

本研究通过比较色素放大内镜(FICE系统)与普通电子结肠镜靛胭脂染色对结肠肿瘤好发部位乙结肠和直肠检查,对比病变发现的阳性率以及操作用时,来探讨FICE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者入选标准为:(1)年龄为18~75岁,性别不限;(2)2006年10月~2009年9月我院临床诊断有结肠粘膜病变,并择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3)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1)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2)合并肝肾功能不全;(3)孕妇、哺乳期妇女或有可能怀孕的妇女;(4)有肠镜检查禁忌证者。

1.2 主要仪器

所用的肠镜分别为日本FUJINON光学仪器公司产的EPX 4400型电子内镜。普通电子肠镜为日本Olympus XQ-240。

1.3 研究方法

(1)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FICE系统组和普通电子肠镜组检查;(2)所有入选患者术前给予患者口服导泻药(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做肠道准备;检查由同一操作者进行;(3)进行内镜检查,退镜至降结肠与乙结肠交界时开始计时,至乙结肠、直肠检查完毕止。FICE系统组在退镜观察肠道时,常规检查与电子染色交叉进行,发现微小肿瘤样病变时进行放大观察;普通电子肠镜组如常进行检查,在退镜至乙结肠时开始行靛胭脂染色。比较两组检查对结肠肿瘤样病变发现的阳性率与操作用时情况。(4)进行组织学检查,在内镜观察区各取活检1~2块组织,10%的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由同一位病理医师进行判读。病理诊断为腺瘤或增生性息肉为阳性患者。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2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和操作用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情况

共行结肠镜检查120例,其中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为48.5±9.3岁(26~70岁)。

2.2 组织病理学结果

120患者中,有22例肿瘤样病变,98例非肿瘤样病变(慢性粘膜炎症改变)。

2.3 普通电子肠镜靛胭脂染色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比较

对普通结肠镜靛胭脂染色成像结果与其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普通电子肠镜靛胭脂染色检查组诊断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4.1%,见表1。

2.4 FICE系统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比较

对FICE系统成像结果与其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FICE系统检查诊断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5.8%,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93.9%,见表2。与普通电子肠镜靛胭脂染色组检出比较,其中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有所提高,但两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0)。

2.5 普通结肠镜靛胭脂染色成像组与FICE系统成像组的操作用时比较

普通结肠镜靛胭脂染色检查组操作用时(5.41±0.58)min,FICE系统检查(3.54±0.43)min,FICE系统检查较普通结肠镜检查用时缩短,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附图予以对比,具体见图1、图2。

3 讨论

结肠早期肿瘤的诊断和镜下治疗一直是消化内镜医师工作的重点,结肠镜检查的病变检出率与平均操作用时的长短是衡量内镜医师技术水平与工作效率的重要评价手段。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不同的检查方法,判断如何提高早期微小肿瘤的检出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诊断结肠粘膜肿瘤性病变FICE组比普通电子结肠镜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明显高[3],但在靛胭脂粘膜染色与FICE组比较,后者微小肿瘤检出率稍高,但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与徐宁等[4]有显著差异结果不同,可能原因为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乙结肠以下,观察部位相对局限有关。

但两组检查用时FICE组与常规电子结肠镜靛胭脂染色检查组有显著差别,可能原因为:(1)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组在进行靛胭脂粘膜染色的情况下,微小肿瘤病灶与周围肠道粘膜颜色区别虽然显著,但染色难以均匀,色素附着时间也较短暂,相对容易漏检;(2)靛胭脂染色常需要反复喷洒染色剂,并反复充气肠腔及抽吸肠腔多余染料,故操作时间明显延长。(3)富士能智能色素增强系统,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提供不同波段的组合图像,选用其中更易被物体表面反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波段对患者结肠进行电子染色,可提供实时、稳定、均匀的染色,其操作转换快捷,提高了对结肠微小肿瘤的检出率的同时,省却了反复喷洒染料及肠腔充气、抽吸的环节,故用时明显减少。

放大结肠镜电子染色系统与电子结肠镜色素染色相比,即具有稍高的病灶检出率,又可明显提高内镜医师操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Zimmermann L,Mnkemüller K.Advanced diagnostic imaging in colonicdisease.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10,56(1):35-43.

[2]Chung SJ,Kim D,Song JH,et a1.Efficacy of computed virtualchromoendoscopy on colorectal cancerscreening:a prospective,randomized,back-to-back trial of Fuji Intelligent Color Enhancement versus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to compare adenoma miss rates.Gastrointest Endosc,2010,72(1):136-142.

[3]Adolfo Parra-Blanco,Alejandro Jiménez,Bjrn Rembacken,et a1.Validationof 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with high defnition endoscopes incolonoscopy.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42):5266-5273.

放大信息的价值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大胃镜检查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52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 (49.32±4.6) 岁。排除标准为在近2周内使用过抗生素或者抑酸剂的患者。采用Giemsa染色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 若三个检测结果都为阳性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5], 若均为阴性, 则判为阴性。

1.2 检测方法

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分别对患者胃黏膜进行普通内镜和电子分光内镜 (FICE, 即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 、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的检查。具体操作方法见相关文献[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并评价FICE放大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用金标准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经检测后:组织切片法65例阳性, 快速尿素酶法68例阳性, 14C尿素呼气试验法57例阳性, χ2检验结果显示三种方法检测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三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有47例, 因此这47例患者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见表1。

2.2 用FICE放大內镜检测胃黏膜改变结果

用放大内镜及内镜智能分光比色功能对经金标准检测为阳性的47例患者的胃窦胃小凹形态和胃体下部的集合小静脉进行观察, 根据Nakagawa分型标准[6]将胃体部集合小静脉分为三种类型: (1) 规则型 (R型) :可观察到集合小静脉的直径规则且间隙规整, 有2或3级的规则分支; (2) 不规则型 (I型) :可观察到集合小静脉直径不规则且间隙不规整, 常与临近血管融合, 不可见血管的2或3级分支; (3) 消失型 (D型) :无法观察到集合小静脉, 见表2。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杆菌, 呈螺旋形, 多存在与胃小凹的黏液层及上皮细胞表面[1,2]。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 且被认为是胃癌和胃黏膜淋巴瘤的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通常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诊断两大类, 二者的差别在于取材时是否需要内镜[7,8]。侵入性诊断需要取患者的胃黏膜进行活检, 检查过程中会给患者造成创伤, 而且检查过程中若消毒不严格可能造成某些疾病的交叉传染, 非侵入性诊断检测时用患者的血清或核素标志的尿素呼气试验, 这种方法可以侵入性检查带来的痛苦, 但是无法得到形态学的诊断。FICE的运用具有很多优势, 不仅可以看到胃黏膜血管走行, 而且可以观察到黏膜表层的细微结构及微细腺管形态, 除此之外, 窄带成像技术可以使图像的对比度增加从而提高清晰度[8,9]。

FICE系统可在普通电子胃镜和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之间任意切换, 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 可以用面板按钮或者脚踏开关来控制[9]。FICE的原理是光谱分析技术, 普通的内镜图像经光谱分析技术处理后可以产生特定波长的分光图像。这些特定波长有红、绿、蓝等特定的颜色相对应, 红绿蓝分光图像经不同组合便生成了FICE图像[10]。

本研究中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6.33%、69.39%、58.16%, 经χ2检验, 三种统计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对用以上金标准方法确诊的患者再进行FICE检查后, 根据Nakagawa分型标准, 得出D型和I型感染率明显高于R型, 与以往报道结果一致。综上所述, 认为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检查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不仅可以避免活检带给患者的痛苦, 而且可以获得形态学的诊断结果, 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幸, 吴素华, 冉伟, 等.3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临床评价[J].重庆医学, 2014, 29:3887-3889.

[2]张建辉.两种根治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方案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志, 2014, 20:5871-5872.

[3]李艳霞, 余世界, 沈磊, 等.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 (12) :689-692.

[4]刘倩怡, 彭侠彪, 李素英, 等.内镜智能分光比色对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临床研究[J].新医学, 2013, 44 (1) :19-22.

[5]刘军.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对比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2, 29 (12) :811-813.

[6]肖玲, 阮巍山, 杨玉宇, 等.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胃黏膜改变的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 (电子版) , 2013, 3 (2) :10-12.

[7]王标钰, 张法灿, 梁列新, 等.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进展[J].广西医学, 2014, 3:362-365.

[8]郑雄, 孙颖, 胡梅洁, 等.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D].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12:1641-1643, 1644.

[9]詹丽英, 李志晋, 胡俊, 等.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结肠镜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1 (11) :76-77, 83.

电视广告如何“放大”媒介价值 篇10

媒介受众吻合是第一要素

自从6年前骐达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开创了中级两厢车市场风潮,更以6年75萬台的辉煌业绩,一直占据市场和口碑冠军,始终是该级别市场的佼佼者。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东风日产决定在骐达良好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出新一代的骐达系列,以延续“两厢之王”的传奇。于是,在今年的4月19日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新骐达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举办全球首发仪式。

进入5月份,汽车市场迎来新车上市高潮,既有高尔夫6代,又有长安福特重磅推出的福特福克斯,再加上去年的别克英朗,都是同级别市场的主销车型。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形势,新一代TIIDA骐达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如何继续保持该级别市场的王者地位。

有着多年汽车品牌媒介推广经验的思美传媒,以电视媒介深度植入的优势为基础,辅以平面、网络及户外广告相结合的“推广组合拳”,为新骐达上市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媒介传播机会,帮客户搭建了一个传播新骐达“品位轻生活”理念的核心传播平台。

“骐达是一个老的品牌,有良好的口碑基础,但是我们现在要发布的是一个新的骐达,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生活理念,根据产品的特性,我们推出了——‘品位轻生活’的诉求点,全方位传递一个‘轻’的概念,轻的意思是:首先,车价便宜,购买的负担轻;其次,车身紧凑,动力性好,驾驶起来比较轻便容易;最后,消费人群是比较年轻化的,很多年轻人购买骐达是作为第一部车来购置的。所以我们在寻找媒介机会的时候,也想找到一个这样的栏目,可以很好地把企业‘品位轻生活’的理念相结合。”谈及跟浙江卫视合作的初衷,思美传媒旗下魄力媒体总经理唐刚首先看重的是媒介受众的吻合度。

王牌栏目的深度植入

电视,作为传播面最为广泛的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传播平台。但面对当前数百个电视频道、上千档电视节目、受众选择有无数种可能的媒体环境,以及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实,如何进行选择至关重要。

“作为媒介代理公司,要深入了解企业品牌的需求和媒介的动态。企业不断地、很积极地寻找媒介赞助机会。同时,媒介也在积极寻找赞助商。但是有很多栏目赞助很牵强,只是为了冠名而冠名,赞助商是否和栏目有很强的关联度不一定”,唐刚说。因此,思美传媒需要甄选一档独特的综艺节目,此时,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中国梦想秀》源自英国BBCW频道创全国收视第一的王牌综艺《就在今夜》,是浙江卫视重金购入英国模式版权,巨资打造,并于2011年二季度强力推出的一档由明星给平民惊喜、帮平民圆梦的大型公益活动。“为平民实现梦想、打造新生活”的节目宗旨和新TIIDA“品位轻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

谈起和浙江卫视的合作,唐刚说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和浙江卫视合作的时候,只是一个Idea,大家一起不断地摸索、探讨。比如,浙江卫视刚开始想做的时候名字叫‘有梦有舞台’,后来一起磨合研讨,名字变成了后来的‘中国梦想秀’”。

在唐刚看来,东风日产和浙江卫视的合作是“强强联合”。这次的深度合作,无论从企业的产品调性到电视台的栏目调性,到共同的受众群体,都比较吻合。唐刚认为,一个大的品牌要和一个强势的媒体合作,找到目标受众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够把广告行为中相互借力的事情做得更完美。

东风日产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客户,在使用媒介平台的时候,比较看重的是整合营销。与此同时,东风日产在全国有完善的营销系统,每一个4S店都是它的通路,也有能力去驾驭很多跨媒体的资源,无论是平面的还是互联网的,但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引发点,也就是现在广告行为中常见的附加体。浙江卫视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他们在“中国梦想秀”这个栏目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出动了一个80人以上的豪华制作团队,台里两个当家主持人——华少和朱丹全程倾情参与,而且从头跟到尾。节目嘉宾的配置也非常给力,再加上节目的创意,产生良好的收视率也就成了必然。

整合营销的“组合拳”

在东风日产“TIIDA中国梦想秀”活动期间,整合运用了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户外广告,实现了全媒体的整合传播。

首当其冲的是电视栏目的精耕细作,作为此次合作的基础平台,浙江卫视在这个栏目的前期制作上花了很大的功夫。80人的豪华团队开创了栏目制作中非常罕见的先河。在制作的过程中,从头跟到尾,真实跟拍寻找圆梦人的全过程,如同纪录片般原貌再现。而在栏目现场,舞台背景墙、两侧灯箱、观众席灯箱、采访台灯箱、角标、麦标、乐谱本等,还包括现场奖品展示,都充分利用起来,对客户进行展示……栏目每一集的制作费用,包括舞台的搭建,包括明星的费用,每集的成本差不多100万,在台里栏目制作中,绝对是一个大手笔的项目。

与此同时,整个项目播出的4-6月期间,整整三个月,浙江卫视还利用内部宣传平台《新闻直通车》、《浙江新闻联播》、《新闻深一度》等栏目,每天超过20次的宣传片、TVC硬广、冠名标版、栏目片头的播放,对栏目进行造势。

在网络平台的利用上,三个月内,网络报道不断掀起热潮,引爆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如新浪网的大力宣传中,新浪娱乐、新浪视频、新浪微博重点配合宣传,浪首灰条(每周五——每周一)、浪首新闻(每周六、周日)、浪首视频(播后热点视频)、娱乐要闻飘红(每周六、周日)、微博首页文字tips(每周六)、微博首页热门话题(每周六)、微博首页微直播(每周六)、微博微访谈(不定时安排朱丹、华少及相关明星)都有积极的报导参与。

而在搜狐网的活动中,搜狐娱乐重点支持,制作了专区互动。腾讯网方面,腾讯弹窗、腾讯微博全程战略支持,三大榜单投票重点呈现。视频网站如优酷网,在优酷的首页、优酷综艺频道、优酷拍客专区以及优酷娱乐等频道整体战略支持,每周预热视频、播后热点视频实时更新推荐。与此同时,奇艺、土豆、乐视和56网等视频网站也进行了每周预热视频、播后热点视频重点推介。

而在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设置了百度大搜索(中国梦想秀)、百度关键词推广(中国、快乐等十五个关键词)、百度视频全程推广,百度专区线下活动,三大榜单投票重点呈现。

户外媒体方面,充分利用公交路牌、公交车体、户外LED、时代院线、机场电视、华数互动传媒等推广平台。“整个杭州自行车亭的灯箱是思美的资源,我们把栏目信息放到自有资源上,去提升《中国梦想秀》的知晓度,为赞助商提供一个宣传平台。”唐刚介绍说。

在平面媒体方面,《钱江晚报》、《楚天金报》等报纸也对《中国梦想秀》进行了大篇幅的连续报道。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中国梦想秀》的宣传可谓“360度”的全覆盖,严丝合缝,这个以电视媒介平台为基石的传播全案,得到了纵深的推广辐射。

“6倍”的媒介价值

“按照客户认可的评估方式,评估出来的媒介价值是投资成本的6倍,所以,无论从媒介还是从公关,都是不错的一个案例。”唐刚介绍说。

节目播出后,在杭州市网、浙江省网、调研的29城市组中,收视率明显提高,基本都在前三位,最高有1.5。对于25-35岁核心受众的吸引,和私家车受众的吸引,都有一个明显提升,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并且,这种传播效果并没有随着项目的结束而停止,二次传播在继续。

说到二次传播,唐刚说了一个切身的体会。“项目在6月30号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不久前的8月份,我有一次出差,在机场电视上竟然还看到了重播,于是就发了条短信给客户,说‘你看看,评估出来的媒介价值恐怕6倍也不止了’。多次的重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档节目受到的好评。”

上一篇:历史名人旅游下一篇: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