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旅游

2024-09-28

历史名人旅游(精选12篇)

历史名人旅游 篇1

摘要:历史名人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 已经成为各地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的重要旅游资源, 并在当今旅游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历史名人资源具有唯一性, 若是充分利用和开发好此类旅游资源, 必定能有力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红安县的历史名人资源旅游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红安县历史名人资源进一步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红安县,历史名人资源,人文旅游,开发对策

一、红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一) 红安县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

红安文物胜迹多, 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 其中属国家级的有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重点保护单位40处)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红安, 先后被中共湖北省委、国防部和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省内有近百个单位在红安挂牌, 设立传统教育基地, 每年来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游览者达60余万人。旅游要有名有景, 作为红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主体的将军故居基本上没有什么游客, 是有名而无景。红安的将军故居游要想迎来发展, 不是简单维修一下房屋, 修条便道, 就会加大游客量, 游客来此旅游必须要体验一些在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东西, 如古民居、古建筑、山林, 田园都可以带来旅游的心情愉悦, 首先政府应当尽快加强红安的将军故居的推介和景区建设项目, 恢复村庄原有风貌。特别是一些影响力大的将军, 和一些景观质量高的将军故居, 要尽快发展起来。

(二) 红安县将军故居开发案例分析

陈锡联将军故居和李先念故居相近, 可以和李先念故居形成旅游线, 将军故居有红安老民居特色, 建议开发将军故居游, 将故居周边的楼房全部改造为红安特色青砖黑瓦老民居。

韩先楚故居, 上新集镇吴家嘴村。位于美丽的滠水河畔。这里位置偏僻, 周边美丽的自然风貌与村子的破落十分不协调。建议韩先楚村庄整体重建, 特色为鄂东民居特色。拆除水泥红砖瓷砖房屋, 加大水域面积。多种植木梓树和枫树、银杏等观叶植物。

王建安故居位于红安永佳河镇沙河村。故居在倒水河旁, 背河而建。建议故居周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 修建蒙古和鄂东混合特色的建筑群, 将周边山林农田改造为2000亩草场, 养殖牛羊 (发展养殖业) 修建跑马场, 建设沙河荡腔锣鼓表演场。派人去内蒙古学习马头琴, 蒙古呼麦, 旅游形式主要以表演体验游的形式。

秦基伟将军故居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秦罗庄, 天台山脚下。在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的旁边。秦基伟将军故居交通最方便, 有名有景, 但目前看秦将军故居修的很乱, 主要是周边的房屋和故居不协调。建议将周边的房屋进行古民居改造。由于被靠大山背风向阳, 适合常绿植物生长。建置在村庄周边多种植冬青、香樟、桂花、棕树、柏树、女贞等常绿林。打造特色村庄。在山坡上种植杜鹃。在池塘种植芋头荷花等宽叶植物。

王诚汉故居位于红安二程镇烟炉山村王家大湾。这里和武汉的黄陂区交界, 位置偏僻, 但生态保持十分完好。建议修通和李陈故居的等级公路。另外对故居进修修缮, 将水泥墙面改为青砖房。周边的房屋也应改为鄂东特色的青砖黑瓦屋。

开国上将郭天民故居位于红安县杏花乡郭受九村, 就在红安县城的东头, 村子和其他地方一样, 外新内旧。村子附近山清水秀, 小桥流水看出这里自然风貌保持的十分完好, 建议将村庄房屋进行鄂东特色民居改造, 条石青砖黑瓦, 建成影视基地。

周纯全上将故里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雷家田村。将军曾经是红四方面军中红安籍职务最高的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长征途中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将军故里的准确地方在八里湾镇往桃花方向快到桃花的地方。这一带的居民很看重老房子, 民居基本是修旧如旧, 始终保持老房子的风貌, 很有一番风味。建议和红安吴氏祠堂、永河椿树一带古民居打包销售, 椿树永河八里湾接壤一带以后建新房, 建筑样式必须经过红安政府批准。建筑样式必须保留老式鄂东民居特色,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红安旅游致富的重要载体。

二、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

其一, 红安县旅游业主打红色旅游, 并以绿色旅游相结合。已经拥有固定的旅客群体:省内外前来革命基地参观的各机关单位及学校和周边城市的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旅客群体。其二, 红安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庞大的历史名人资源, 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两位国家主席, 223位共和国将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军区, 有八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都系红安人。在历史事件上除了黄麻起义, 还有一个“薛刚反唐”在此屯兵的典故。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翻译家叶君健也皆是在此出生。像《沙家浜》、《亮剑》、《铁血红安》等多部热播影视剧的男主角原型都是红安的将军。红安新建的影视城也在陆续筹拍革命题材的电视剧, 这也将大大提高红安和红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其三, 政府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一直对革命老区予以支持再加上政府近几年的加大投资, 红安县的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知名品牌涌入带来的商业化以及酒店行业的突飞猛进使得游客接待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势必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

(二) 劣势 (Weakness)

其一, 红安的历史名人资源较散, 不易整合。主打的红色系列历史名人虽然基数大, 但是级别较低、差级小。吸引力有限。这也导致了融资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其二, 将军故居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 将军故居之路虽然在前几年得到了修缮, 但只是方便了回乡祭拜和悼念的后人, 对于很多自助游前来瞻仰的游客来说故居的修缮有待改进, 并且路线不够明确。

(三) 机遇 (Opportunity)

宏观产业政策保障。2009年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以来, 各政策不断瞄准井喷式发展的细分行业, 仅就文化旅游产业而言, 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 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培养、继续强化财税和资本支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培育规范的市场化行为主体等方面制定较为详细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 这无疑为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可以断言,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历史名人旅游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将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影视生产、游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产品引领时代消费潮流, 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强大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旅游业与创意的深度融合, 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也为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全新思路。如何借势于影视等创意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是红安县政府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 更是红安县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

(四) 威胁 (Threat)

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不明确、政策制度配套建设滞后。对于如何发展历史名人旅游红安县政府仍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面对国家重点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发展、毗邻县市同类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如何准确定位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 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由于产权制度建设滞后, 没有健全的产权体系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保障, 造成了景区建设存在雷同现象, 且过分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的倾向, 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 降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也给消费者刻板效应,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失去原有动力, 对整个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此外, 历史名人旅游宏观层面的市场监管亟待加强, 产业规制政策亟待完善。

三、红安县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一) 发掘文化内涵, 进行深度开发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内涵, 也是构成对游客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 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是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重要标志。唯有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进行深度开发, 其本身的吸引力才会变大, 生命力才会更加持久。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 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 明确定位围绕相应主题进行内容组织并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 对所在地历史名人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历史名人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特色的个性化精神, 然后通过物化、创新, 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 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 强化旅游吸引力。为此我们应着重两方面的工作:

(1) 是对现有名人旅游资源进行梳理, 聘请专家就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进行论证, 找到新的开发点, 从而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红安的历史名人资源以红色主题为主, 以名人故居为线,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发展面, 倡导各机关学校前来参观。

(2) 是由政府旅游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相关部门就开发潜在的历史名人资源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规模, 形成系列旅游资源。加大政府的重视度, 整合资源与周边设施, 扩大吸引力, 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量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只有是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生机。为此, 我们在开发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时应当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

(1)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时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所面对的旅游消费层次相对比较高, 他们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相对高一些, 因此我们在开发是要从食、宿、行、游、购、娱六方面构建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 满足游客的需求。

(2) 在当今竞争日益加剧的旅游市场中, 只有在产品质量上高人一筹,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十分注重产品的差异化, 在文化上显示特色, 树立高品质的产品形象, 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形象

与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律一样, 在旅游领域里, 一个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获得长期发展, 必须走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即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品牌效应在今天越来越明显, 一个知名品牌可以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 创立品牌已成为企业的共识。而我们知道, 历史名人资源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一类人文旅游资源, 对他的开发经营必须立足于高起点、高品位、高层次, 这就注定了只有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所开发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 形成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旅游目的地也才会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 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如建立信息平台, 设网站, 制网页, 运用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旅游促销, 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工作。

(四)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红安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呈现小而散的特点, 无法形成拳头旅游产品, 基本上都是以景区、景点等独立经营的形式分散的存在着, 与其他资源整合程度还不够高。为此, 我们应该着重以下几方面:

(1) 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结合, 形成综合性的旅游资源, 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可以是主导的旅游资源, 也可以是依附存在。如南京的中山陵景区, 他是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的主导, 在结合钟山的自然旅游资源, 还有城区里的总统府等民国建筑形成了著名的民国旅游资源。

(2) 将有各地具有同时代特征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打造区域旅游产品。如麻城、红安两地存留着大量的抗战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 可以进行整合, 推出红色名人精品旅游线路。

(五) 加强区域合作, 增加营销渠道

首先要建立高效、良好的协调机构。要尽快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协调机构, 形成高效、良好的协调机制。一方面, 对区域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科学、有效协调;另一方面, 鼓励各地旅游企业冲破市域、部门的界限, 发展跨市旅游经济实体, 开展资源、资金、人员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 以形成规模优势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其次要积极培育区域旅游产品, 形成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再次要加大整体营销力度,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精品为内容, 以媒体为手段, 以形象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 以旅行社为重点, 进行联合促销, 树立和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味。各地要尽快整合各种旅游资源, 争取国际国内各方面的支持, 调动各企业积极性, 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将政府促销、行业促销捆绑联动, 进行规模促销、立体促销, 形成整体效应。

(六) 加大政府投入,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光是一种经济效益, 还是一种文化效益, 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因此, 当地政府应该站在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角度, 对于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投入, 并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 当地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在本地的学校教育, 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宣传当地历史名人的精神内涵及其对社会的经济文化贡献, 收集历史名人的资料编辑成册, 供学校师生课外阅读和市民的业余翻读, 既丰富了广大民众的业余生活, 有深入晋及了历史名人及其文化在当地社会的广泛宣传, 为历史名人的开发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

其次,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城市建设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的角度,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城市形象设计中, 都应该尽量使整座城市呈现出一派历史名人故里的气息和生机, 从而使旅游者在追怀历史名人的伟大精神感召的同事也能感受到历史名人故里的整体文化氛围和城市风貌。另外, 政府要将历史名人的保护和开发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中, 实行预算制度, 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开发与保护。同时, 政府也可引入社会资金, 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的监督下开展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叶俊.体验经济下大别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红安县为例[J].市场论坛, 2015 (04) .

[2]丁立义.对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以红安县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04) .

[3]湖北红安投资35亿元打造“中国将军城”[N].中国国家旅游, 2014-03-15.

历史名人旅游 篇2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着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

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

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

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5.借鉴国外先进保护经验,加强保护进程。借鉴国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成功经验,把有价值的传统街、巷和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再另外开发新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对该保护的传统街区则进行环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内配套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

历史名人旅游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价值;综合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78—02

一、历史名人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

1.历史名人文化具有观赏旅游价值。“历史名人实在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1]。历史名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是旅游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借用历史名人效应把历史文化再现在游客面前,使历史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与今天的游客对话,这是文化资源商品化的产物。一个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尤其是历史名人文化已故作家王小波曾经说过“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外,在于它历史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还活着。” [2] 旅游景区都有丰富历史名人文化。物化形态的历史名人文化,如地面文物,祠堂、古建筑,古牌坊,古街镇、古村落、古巷里更是比比皆是。这些物化形态的历史名人文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能够很直观地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和缅怀历史,抒发怀古之情、思古之幽的精神追求,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2.历史名人文化具有寻根旅游价值。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可以吸引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人,不辞辛苦而来,并可以给旅游景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当终于走了这个无奈的阶段之后,人们便急匆匆踏上了旅游的路,看过了许多的山山水水,体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算是有了一些旅游的阅历之后,当再盘算新的旅游目的地时,便会寻求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把寻求文化之源、追寻人文之根付诸行动。” [3]可以借助的历史名人优势,广交朋友,以保证旅游景区发展渠道的畅通。通过名人资源的开发可以维系一批人,从而也就使得旅游景区发展增加了新的纽带。

3.历史名人文化具有体验旅游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都不满足于‘象’而要求‘实’,希望亲身经历异地的人文活动,亲身体验异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4]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到海滨去旅游,是为了体验海洋的自然环境与在此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人文生活;到历史名城去旅游,是为了体验那里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人文环境;到国外去旅游,是为了体验那里的异域风光、异国风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就是人们去异地体验的全过程的服务经济。旅游景区通过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营造一种独特的旅游氛围,就能让游客获得一个美好的体验。游客在观赏历史名人文化景观的同时,还能从中感悟到历史名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既能够大大丰富游客的人生阅历,增加游客的学识,同时又使游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而置身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诗情画意的景区山水风光中,给游客以新奇、刺激、震撼、悠闲的生活体验。

4.历史名人文化具有教育旅游价值。历史名人文化具有教育作用。“为了文化方面的原因去旅游亦称为修学旅游。文化型旅游动机主是为满足增长见闻,接受教育,扩大视野等求知欲望。”[5] “他们(指游客)常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注重景点探源和寻觅人文景观的文化遗迹,愿意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5] 组织青少年到历史名人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旅游参观,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更能体现旅游的教育价值。历史名人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她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作出自己的贡献。

5.历史名人文化具有学术旅游价值。历史名人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这些文化对人们有极大的影响,是旅游景区的精华,是灵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就可以了解与弄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此外,旅游景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名人文献资料,拥有别处无法替代的物化的人文景观,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就不能不身临其境。因此,历史名人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旅游价值。

二、历史名人文化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活力

1.历史名人文化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推动力。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日渐共融,文化在提高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和增强旅游景区发展后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看一个旅游景区是否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人们去旅游,主要是注重旅游景区内在文化价值,消费其蕴含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景区应以文化论输赢。旅游是历史名人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历史名人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历史名人文化和旅游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景区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旅游景区要体现地方文化的内涵,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的含金量。要加大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凸现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交相辉映,让游客留住旅游景点的记忆。

2.历史名人文化和自然景观要有机结合。在旅游景区发展进程中,凡是历史名人文化和自然景观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的时候,旅游景区便出现昌盛繁荣。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毋庸讳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之需要历史名人,在于其文化与精神的倡导与追随者怎样发掘这些历史名人之底蕴并巧妙地与时代与社会相吻合,一旦历史名人被赋予了这种时代之文化视角,它便往往具有一种烛照与启人心智的魅力,其所释放的文化素养,便能很好地被吸收与借鉴了。” [1]历史名人文化挖掘使旅游景区充满旅游活力。历史名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保护不够,不仅使旅游景区魅力不够,还留不住游客。只有将旅游开发根植于历史名人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受到游客欢迎,只有赋予历史名人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才更具魅力,才能留住游客。历史名人文化和旅游需要互动和整合。

发展旅游业,必须依托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独具风格的历史名人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品位极高的人文资源,有着较强的开发价值和观赏价值。把历史名人文化与丰富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科学组合,对国际国内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历史名人文化与旅游景区两者只有相互交融,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难得的形神兼备、风骨神韵浑然一体的旅游资源。要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历史名人文化,把握历史名人文化,注入新内容,注意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的旅游价值,增加自然景点的旅游魅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广大游客中具有深广的影响,一旦与旅游景区景点联系起来,便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增添了旅游的氛围情调,使旅游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

参考文献:

[1]陈家兴.历史名人的幽思:百家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3(10).

[2]暮宾.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助游:代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成有子,许志宇.中國历史文化寻踪游:代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4]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8.

[5]陈琦,陈红.旅游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8-69.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 篇4

1 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资源分类上的问题。现行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分类只能参照其中的E遗址类、F建筑设施类、H人文活动类的相关内容。若按此标准则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与现状不符。现实中, 许多著名历史名人由于年代久远并无遗址、建筑设施、人文活动遗存下来 (导致属地模糊) , 若按上述分类, 则此类历史名人竟毫无资源可言,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二是与实践不符。实践中成功开发利用的历史名人资源十分丰富, 远远超出上述E、F、H范畴。因此, 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来说, 该标准既未体现系统性, 也未涵盖其所有类型。其次是资源评价上的问题。现行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 中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的设定不适合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评价。如“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表述不准确、不具体, “珍稀奇特程度”的衡量口径不科学、不合理, 且两者的分值构成也需调整。另一方面, 历史名人核心精神、其他非物质遗存等, 是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中以此开发出了众多旅游产品, 但这些在国家标准中并无体现。

2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分类及价值构成要素

2.1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虽然目前尚无科学权威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但实践中成功开发的相关旅游产品却非常丰富。任何一种产品形式都是基于一定的资源发展起来的, 因此完全可采用产品倒推资源 (即P-R) [4]的方式归纳资源的基本类型。实践中历史名人旅游景观有以下几类: (1) 实体景观类。主要为名人故里、故居、主题公园、遗址、墓葬、庙宇、纪念馆等观光景点, 是目前名人旅游产品最主要形式。 (2) 互动景观类。即以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文化、主张、影响等为主题的节事庆典、情景再现、表演、赛事、仪式、艺术秀、趣味互动等活动景观。 (3) 文化景观类。即通过演绎名人故事、渲染名人传说、突出名人事迹等传递给游客特定的文化认识或感悟, 或以名人命名地名、道路、食品、特产等, 增强名人文化氛围。

由上述历史名人旅游产品 (P) 可倒推出名人旅游资源 (R) 的基本类型:一是历史名人故里、故居、遗址等名人物质载体;二是历史名人核心精神;三是历史名人其他非物质遗存, 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以及其他口头演绎等。综上所述, 可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划分为3大类23亚类。《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分类》见表1。

2.2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价值构成要素

物质载体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目前名人故里、故居、主题公园、遗址、墓葬、庙宇、纪念馆等物质载体是历史名人旅游的最主要景观形式[5], 且此类景观的旅游方式主要为观光游览, 因此其价值表现在吸引物的观赏游憩价值或使用价值的高低上。

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历史名人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流广为传颂, 首先在于其核心精神的感召力,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主流意识导向有所不同, 因此对同一历史名人的认可和推崇度也不同, 当某一历史名人精神与时代价值观高度契合, 则对当世的垂范和教化意义越高[6], 因此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意义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依据。

历史名人文化的体验、寻根、学术价值:原真性历史名人资源能给游客带来穿越历史的文化体验;同时, 历史名人具有文化号召力, 能吸引远在异地、相同文化崇拜的人前来文化寻根, 景区也常以此维系稳定的文脉和人脉市场[7]。此外, 历史名人通常是在某方面有特殊事迹、贡献或能力的人, 与当今某些学术研究有着渊源关系, 因其蕴含的真实信息、珍贵文献而具有相关学术价值。

历史名人非物质遗存丰富度:历史名人非物质遗存, 指具有派生性、可创性的与历史名人相关口头演绎、故事传说等[8]。该类资源的景观衍生力、跨文化传播力非常强, 如浙江由鲁迅派生出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咸亨酒店等景观;周庄由沈万三演绎出传说中的“万三蹄”特产等。因此, 非物质遗存丰富度越高, 其资源价值也越高。

其他构成要素:除上述价值要素外, 现行国标评价体系中的资源规模、丰度与概率, 即独立型资源单体的规模、体量、结构以及资源周期性发生频率仍是名人资源的价值要素之一。此外, 资源的保护状况、形态、结构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相当重要, 资源完整性仍是其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综上所述,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价值构成要素分别是由“物质载体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历史名人文化的体验、寻根、学术价值”、“历史名人非物遗存丰富度”和资源的“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六个部分构成。

3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价值评价

为了尽量避免评价指标选取、赋分、分级的主观片面性, 此部分研究建立在专家征询、论证基础之上。

3.1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

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定需根据各要素的重要性, 并参照现行《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及评价》来重新确定合理的分值。该评价体系由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构成。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三项, 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包括“物质载体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历史名人文化的体验、寻根、学术价值”、“历史名人非物质遗存丰富度”和“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6个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中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仍保持原国家标准不变。

计分方法仍参照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 :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 系统共计100分, 附加值根据资源实际状况给予3-5分的增减;所有评价指标按资源等级划分为4个梯次。

3.2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评价及等级划分

表2中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是根据GB/T18972—2003的评价赋分原则, 结合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而建立, 具体调整如下:去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异程度”, 增加了“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历史名人文化的体验、寻根、学术价值”、“历史名人非物质遗存丰富度”。上述各项赋分标准由专家根据各项的重要程度, 并参考国家标准, 讨论确定而成。《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见表2。

此标准充分体现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其中“物质载体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名人非物质遗存丰富度”各占总分的20%, 体现名人物质遗存、口头遗存在旅游产品转化方面的价值;“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名人文化的体验、寻根、学术价值”各占15%, 体现出名人精神、特定名人文化的重要性, 也有利于提请开发者注重名人主题精神的定位、名人文化价值的综合利用;其他两项“规模、丰度与几率”与“完整性”的分值与国标中的赋分相同。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分别以90分、75分、60分、45分、30分为分界点, 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以及未获等级, 得分≥90分为五级资源, 其他依次递减, 直至45分>得分≥30分为一级, 小于30分为未获等级[9]。

综上所述, 历史名人资源最直接有效的产业对接方式是旅游开发[10], 因此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成为客观必要。但现行的国家《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及评价》 (GB/T18972—2003) 标准不适宜对其进行分类与评价。笔者在广泛调研与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体系, 将其划分为3大类23亚类, 此种划分更能体现该专项资源的特殊性、系统性和完备性, 更符合此类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实践;研究认为, 包括“历史名人精神的时代价值”、“非物质遗存丰富度”等在内的6要素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参照国标GB/T18972—2003, 调整并构建出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以期对今后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或引导。

参考文献

[1]孙炜, 刘瑶.名人的形象构建与资源开发——以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为例[J].中原文化研究, 2013, (12) ∶120-123.

[2]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 2005, 20 (6) ∶30-34.

[3]GB/T 1879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4]吴必虎, 俞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5]董莉莉.历史名人题材景观化展现手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 40 (11) ∶6657-6660.

[6]李琳.关于名人精神在高职生健全人格培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11, (35) ∶118-119.

[7]沈艾娥.我国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 2012, (9) ∶68-72.

[8]章尚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模式与原真态保护[J].宿州学院学报, 2010, (10) ∶12-15.

[9]中国标准出版社总编室.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95:GB/T18933-18973 (2003年制定)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 2004∶528-550.

红色旅游之—历史名城遵义 篇5

我的家乡——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贵州北线旅游的中心和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市这个地方因遵义会议而闻名于世。

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遵义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红军在遵义活动三个多月,留下了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烈士陵园、毛泽东旧居、李德博古旧居、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为代表的众多红色遗址遗迹,不断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来观光、瞻仰。

遵义会议会址每天接待数以千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逢节假日或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更是以万计,游客们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领取参观券。博物馆内除了文物,还有许多现代化介绍方式。导游统一着装,领着一批批游客井然有序的介绍并离开,不会落下任何一处。在这幢略显陈旧的标志性建筑里,每一间房的布置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两张长条凳上架块门板,再铺一些干草和一块破床单,这就是当年红军首领们睡的床。除了肃然起敬,我更感受到了会址的灵气,这个地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遵义最美就在遵义会议会址、子尹路一带。沿崇遵高速高桥收费站出口,经湘江河一路南下,沿途街边的建筑都进行了化妆——“穿衣戴帽”,仿会址建筑,与会址的青瓦灰砖一脉相承,充满了浓郁的古建筑情调,古色古香、干干净净。整个遵义城都染上了浓厚的古色韵味。沿着湘江河,一路信步来到凤凰山脚下。山下是宁静的凤凰山广场,广场四周奇花异草,靠山的墙壁雕刻有大型浮雕,反映的是有关遵义的历史传说或重大事件,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人们常常来这里休闲娱乐。广场左边有个很宽的阶梯连上山腰,阶梯很宽阔,每天早上,来此爬山晨练的人们总会借此拾级而上,人群络绎不绝。远远看去,绿树青山与绕城而过的湘江河像对恋人一样缠绵难分,“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遵义,真可谓名不虚传呀!爬尽阶梯到达山腰,又见一处广场,这就是来遵义必看的另一处景点——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正面是毛主席爷爷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后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墓地坐北朝南,墓室由红砂料石扣砌,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碑铭横书张爱萍将军手迹“邓萍同志之墓”。左右两边上壁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红军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其他一些红军烈士。一尊红军女卫生员雕像更是让游客印象深刻,相传曾有一个红军女护士为给一个村民治病而掉队,后来遇上敌人的围剿部队,惨遭杀害,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在红军山上为她修建了铜雕像。老百姓们很敬重她,甚至有点神话了。很多人在铜像周围系了红色的带子,点上香火,顶礼膜拜。据说摸下那个铜像的脚,人就会交好运,身体也会永远安康。因此,“女护士”的脚被游客们摸的亮堂堂的。

历史名人旅游 篇6

关键词:西藏;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47-01

一、西藏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是基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为了了解和体验当地艺术、宗教、历史、建筑、民俗、饮食、节日等文化,到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性消费活动,文化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基础,希望通过高质量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又因其能给人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同时又不受自然因素的限制而比自然景观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西藏有著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为其发展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二、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一)旅游业的地位

西藏地处“世界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西藏旅游业在西藏、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着有重要的地位。

(二)在西藏的地位

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及接待游客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它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西藏的主导产业,把旅游业定位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在全国的地位

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又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开设宗教历史课程的意义

国内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界定主要是从宗教文化旅游引申来的。王亚欣认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是藏传佛教信仰者和对藏传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对象,借助藏传佛教文化设施、文物或宗教活动等,从事的旅游活动。"从王亚欣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主体是藏传佛教信仰者和对藏传佛教文化游兴趣的旅游者;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客体是藏传佛教文化设施、文物、活动等。

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对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旅游业是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又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向前发展,增加西藏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藏传佛教文化注重养身和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同时,它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上众生平等,而这样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渗透到了西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一种信仰和观念使得他们安于享受平静的生活。因而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可以使当地的居民和外来的游客都进一步受到这种宗教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内心更加纯美,这将有益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最后,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西藏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处,分别是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而这两处遗产都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发展藏传佛教文化,有利于团结当地的居民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外地的游客则可以更好地把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西藏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对西藏宗教文物古迹也有保护和修缮的作用,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会迫切要求对西藏的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址,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使得西藏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保护、维修和恢复,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留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也为西藏宗教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而随着国内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也为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西藏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它的初创阶段到现在被定为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继续发挥西藏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文化价值,突出其合适的旅游主题,注重发展其生态旅游,才能使它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建设成为永久性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结语:

总之,相对于其它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旅游传播这种方式更适应广大人群,所含信息也更真实、全面,能更有效地传播西藏的宗教文化。因此旅游传播的文化传播功能值得我们重视,以便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利用发展西藏旅游业做好西藏宗教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也能更好的促进西藏宗教文化事业的精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

[2]党安拉姆,刘树群.西藏旅游业的历史变迁及发展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1(04).

[3]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浅析旅游式历史教学 篇7

首先, 旅游式历史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是主导, 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根据旅游的合同, 引导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 激发旅游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游客是活动的主体, 在活动中人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和进行体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一点正好与旅游活动中导游和游客两者的情况相似。

其次, 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过去性”, 由于时间跨度大, 有些教材内容抽象, 难于理解。现在学生学习历史就是今人看古人, 而又无法真正看清古人, 从而致使学生与历史事件的心理距离很大。在旅游式历史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大量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以及精彩导游词的阐释, 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以及历史人物,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 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并掌握历史。

再次, 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那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旅游式历史教学, 不是将课本中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感受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意识到文物古迹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既然旅游式历史教学具有这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旅游式历史教学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 我们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确立模拟旅游的主题和目的。随着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 我们在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可以找到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 而且现在旅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确立相应的旅游主题。另外人们外出旅游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 我们模拟旅游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情境教学的一种模式, 教师利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其次, 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确立的旅游主题制作课件、编写导游词。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有必要寻找一些关于旅游景区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博物馆内文物以及遗址遗迹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可以先演示几张所参观景点景区的图片, 让学生对所要参观的景点景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参观了解这些文物古迹, 教师可以参考景点景区的导游词精心编写导游词, 但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导游词。

最后, 在课堂上模拟旅游活动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语调, 课本中需要掌握的要重点强调, 可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下面是笔者应用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的一个具体教学案例。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讲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我通过模拟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元谋人博物馆来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历史进行教学。确定此次旅游的主题是“远古居民之旅”, 其旅游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历史, 知道人类是由类人猿演化来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周口店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上课之前笔者搜集了许多关于周口店博物馆和元谋人博物馆及其内部文物的图片, 并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编写导游词。由于这是学生们第一次上历史课, 因此由教师自己担任导游, 学生们则扮演游客。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一边利用多媒体演示博物馆里的文物和化石的图片以及相关影视资料, 一边讲解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进而让学生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让学生自己亲自打制石器, 体验远古人类制造工具的艰辛, 以及根据文物古迹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福州名人旅游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名人旅游,纪念馆,故居,福州

1 福州旅游资源概况

1.1 自然山水,景观齐全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福州市拥有4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 个国家4A 级旅游区、4 个国家森林公园、4 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一大批公园、度假区、旅游区等。此外,福州是国内外少有的“温泉城”。城区中心地带和周边的连江、永泰、闽侯、闽清、福清等县市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等特点。[1]

1.2 历史资源众多,人文积淀深厚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广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赞:“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为发达,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就开设在巢经楼,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是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林纾、戊戌六君子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方声洞、马尾船政的兴办者沈葆祯、民国时期海军元老萨镇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均出生于福州;著名作家学者更是灿若繁星,其中林白水、郑振铎、冰心、庐隐、胡也频、邓拓等在文学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当代,福州还涌现出高士其、陈景润、侯德榜等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1.3 民俗资源多彩,文化特色鲜明

福州作为八闽古都,融合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留下了独特的民俗风情。看在福州,有历史悠久的闽剧、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视听艺术。吃在福州,不仅有鱼丸、太平燕、芋泥、线面等风味小吃;更有以福州地方菜肴为代表的闽菜,“佛跳墙” 更是扬名海内外。品在福州,不仅有久负盛名的“福州三宝”——脱胎漆器、角梳、纸伞,更有名扬中外的“榕城三绝”——寿山石雕、软木画、磨漆画。[1]

2 名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2.1 历史名人

福州历史名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大批具全国性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目前已被开发的名人资源有民族英雄林则徐、近代海军之父沈葆桢、爱国侨领黄乃裳、文学家冰心、杂文家邓拓、译林鼻祖林纾、启蒙思想家严复和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等,但仍有大批历史名人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比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天文学家张钰哲、文化巨匠郑振铎和化学家侯德榜等。

2.2 名人故居

2.2.1 名人故居保护现状

1991年,福州市以政府的名义挂牌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此举在全国来说是最早的,也是创举,这些故居在福州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面积旧城改造中保存了下来。截至目前, 福州保存尚好的名人旧居或居住地有:林则徐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藻北路故居,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宝琛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镇店前村故居,也称“陈氏五楼”,“陈氏五楼”于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谢冰心位于福州市杨桥东路故居,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纾福州市六一中路水部街道莲宅社区故居,据林纾亲族称,是林纾出生地。现已辟为林纾纪念馆,199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安区);严复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西段故居,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葆桢位于福州市宫巷西段北侧故居,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森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故居,1992年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闽侯县);萨镇冰、萨师俊、萨本栋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故居,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同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区);邓拓故居位于道山路第一山房7号,这是邓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邓叔群(中国科学院部委员)兄弟出生地。1992年福州市政府将道山路第一山房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辟为邓拓纪念馆。1996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2 名人故居开发现状

1)名人故居开发的困难。

名人旅游资源属人文资源,开发后吸引的游客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像自然风景资源开发后那么吸引人,尤其“名人故居”资源的开发,除少数外,吸引力更是有限。同时,人文资源所占的面积不大,环境容量小,但建设投资大。不少开发者在名人故居开发的价值认识上不统一,这些直接影响了开发的积极性和建设进程。[3]

2)名人故居开发缺乏特色。

重视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是爱护和珍惜本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名人故居开辟展览馆, 陈列有关实物、图片, 介绍名人事迹, 让名人故居成为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场所, 成为向国内外游客介绍本地人文资源、提高本地知名度的场所,但不同的名人因所在的领域不同,所作贡献不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在开发时应充分反映这方面的特点。[3]目前,更多的名人故居布局相似,显得单调,故居内涵挖掘得也不深,几乎每个故居都是那么几块枯燥的展板,看完后没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3)名人故居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资源必须得到开发才能获得效益,但一定要注意保护资源,否则破坏了资源就无法持续开发利用。[3]北京博物馆的一位专家认为三坊七巷目前的开发太零碎,没有整体概念。也有专家认为在名人故居开发中屡次出现为了增加配套设施、破坏绿化,或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故居附近建高层建筑或开设宾馆,损坏了故居原貌和环境,或者在修缮名人故居时,没有做到修旧如“旧”,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无法原汁原味地保留故居的本来面目,故居应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挖掘历史,是故居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所在。

2.3 名人纪念堂、祠堂

福州开发得较好的名人纪念堂与祠堂分别是福州革命历史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冰心文学馆、林则徐纪念馆、林忠公祠、戚公祠,但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2.3.1 名人纪念堂旅游产品形式相同、内容相似

在名人纪念堂内一定都有名人雕像与名人生平事迹展厅,展厅内多是陈列名人生平主要事迹图片、文字史料以及相关文物。虽然目前重新修缮的纪念馆多利用了高新科技,用多媒体重现历史原貌,但名人纪念馆旅游产品形式仍显单调、趋同,内容也无新意。

2.3.2 对名人旅游资源的精神内涵挖掘不够

对于名人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对名人的生平事迹、生活细节等俗文化进行挖掘,更要上升到对名人的思想、精神等更深层次的雅文化进行挖掘,揭示名人思想中的时代精神。比如:林则徐纪念馆内对林则徐的介绍还是停留在“鸦片战争”、“禁烟”等事迹的介绍与展示,缺乏新意,应对林则徐的精神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

2.4 名人雕塑开发现状

福州各名人雕塑景点最普遍的就是名人肖像雕塑,或站着,或坐着,或卧着。有半身雕塑,也有全身雕塑,但形态与表情缺乏明显的个性,无法很好地传达出名人的精神状态与思想,但超写实名人雕塑将是个趋势,比如林则徐纪念馆,走进展区,可看到一座雕塑,背景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林则徐和他的两个儿子在狂风中裹紧衣服,后面跟着一辆马车,讲述了林则徐遭陷害被放逐边疆的故事。超写实人物雕塑,可以逼真地复原历史场景,创造一个历史与真实相交融的多维展出空间。

3 发展名人旅游的价值

3.1 名人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福州具有丰富的物化形态的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如祠堂、古建筑、古牌坊、古街镇、古巷里更是比比皆是,这些物化形态的历史名人资源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能够很直观地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和缅怀历史、抒发怀古之情、思古之幽的精神追求,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4]

3.2 名人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历史名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色,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发历史名人旅游资源,能以实物、文字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地特定时代与地域的文化内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让人感受到当地强烈的历史文化特征,提高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一个美好的文化体验。[5]

3.3 名人旅游资源的社会教育价值

历史名人具有教育社会的作用。历史名人是多功能的教科书,他们的奋斗史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群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组织青少年到历史名人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旅游参观,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名人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家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为祖国的美好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4]

3.4 名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历史名人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历史名人所留下的遗物、轶事或业绩,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在旅游业中,时空和景观的差异性是旅游吸引力产生的基础,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做到人无我有,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是以一定的地域和历史条件为依托形成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是无法复制的,是一个地方旅游特色的灵魂,它的开发将极大地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带来经济价值。[5]

4 名人旅游发展对策

4.1 开发建设名人旅游资源的物质载体

4.1.1 继续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

福州目前对于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名人故居的开发,相对于福州历史名人数量之多,福州对于名人纪念馆的开发还是有限。发展名人旅游必然要兴建名人旅游景观作为名人旅游文化的载体,以此来扩大景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提高名人旅游的吸引力。因此,可在名人故居、名人贡献地、名人陈列馆的基础上兴建名人纪念馆或博物馆,将观光型场所转变为体验型、操作型场所。有条件的,还应配备多媒体演示厅等。国外名人的纪念馆与小型博物馆星罗棋布,倍受游人欢迎。[6]

4.1.2 开发建设名人主题公园

以名人生前主要事迹为主题开发建设主题公园,也可以以主题公园为载体展现名人由童年到暮年的发展过程,带给人启发。比如以林则徐事迹为主题的公园或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成长及发展过程为主题的公园,都能带给人启发与教育。

4.1.3 开发建设名人雕塑

名人雕塑的开发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静态的,在某个文化广场或主题公园,以各种形态的雕塑或雕塑群展示名人生前事迹及其精神。另一种是动态的,如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林则徐大型雕塑展全国巡展为例,在全国各地举办此类民族英雄个人雕塑展活动,宣传城市文化形象,吸引来福州的游客。

4.1.4 开发名人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种无声的广告,可行的旅游纪念品有邮票、雕塑(泥塑、木塑、玉雕等)、纪念币、纪念章、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等,大力开发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可进一步拓宽名人旅游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名人文化的社会公益作用。

4.2 重视名人旅游的推广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名城,要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仅把博物馆与历史文化景点做好是不够的,仅让历史名人存在于场馆之中,无法展现出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应让历史人物走出博物馆,走出历史文化景点,走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走在这个城市的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

4.2.1 借助活动事件进行推广

活动事件是依托大型文艺活动、展览,如名人诞辰、名人生平大事迹、甚至名人的忌日等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以此激发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名人旅游的兴趣。又如定期举办“历史名人电影周”,将有关福州历史人物的电影在银幕上重演,加深游客对福州历史名人的了解,加深对福州文化的了解。鼓励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加强与周边社会单位、学校的合作,以各种灵活多变的手法吸引游客前往,以此对名人旅游进行成功的推广。

4.2.2 借助媒介进行推广

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文艺创作等渠道,以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纪念画册、广告传播、电视剧和电影创作等手段加以宣传。另外,现代的网络是一种低成本、持久的宣传的方式,名人旅游景点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把相关旅游信息发布出去,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4.2.3 借助市场促销进行推广

1)与其他行业联手促销。

与其他行业联手促销,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如与餐饮业联手,买景区门票送饭店现金券或与酒店合作,只要入住酒店的顾客便可以打折买景区门票。

2)节假日促销。

在节假日期间,对特定的游客进行促销,如学生可以买半票,或学生跟其家人一起来景区旅游,学生可免票。在节假日期间,赠送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3 开发建设现代解说系统

名人文化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文化素质较高,因此应加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针对目前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景点的陈列死板、解说千篇一律、难以引起观众兴趣的问题,要求现代解说系统对于不同历史名人的解说要客观、真实、科学、活泼,适当突出与激活其历史文化品位。

4.3.1 采取灵活多样的展品陈列模式

展品陈列应既包括实物、图像,还应包括电脑模拟、模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配合声音,以激发游客的兴趣。[7]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建立专门网站。

4.3.2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向部分感兴趣的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7]专业化的、训练有素的解说,可以充实名人旅游资源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游客对名人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交流。没有合格的解说与有形的资源相配套,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始终不完整。

4.3.3 重视人员解说

据调查得知,人员解说是游客最喜欢的解说媒介, 而名人旅游景点多采用各种各样的说明牌, 利用文字、图片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游客进行解说。名人旅游景点应该在增加景区讲解员的同时引入志愿解说者机制,增强景点的人员解说,同时还要加强对导游员、景区讲解员、志愿者解说能力的培训. [7]

参考文献

[1]张驾宇.“有福之州”旅游品牌的塑造[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33-42.

[2]福州名人故居情况“堪忧”名人儿女来参观提议[EB/OL].(2011-06-08).http://city.finance.sina.com.cn/city/2006-12-20/79440.html.

[3]魏明.浅谈名人故居的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53-154.

[4]马克家.浅论旅游景区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06(10):157-158.

[5]秦春林,谢雨萍.对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以李宗仁故居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09Z):251-253.

[6]李小丽.运城市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8(1):82-84.

漳州旧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探析 篇9

一、漳州旧城历史街区的概况

本文研究的漳州旧城历史街区主要是指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南地带的明清历史街区。其范围指北京路以西、钟法路以东、新华西路西段 (钟法路—中山公园) 到太古桥以南、九龙江以北的区域, 面积48公顷, 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经2008年SPOT5漳州遥感影像绘制而成

漳州城自唐建郡以来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唐贞元二年到20世纪80年代, 漳州城市中心一直位于旧城区内。改革开放后, 随着漳州城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外扩、东移, 旧城城市中心地位下降。但是漳州旧城历史街区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 保存良好的“九街十三巷”街巷格局, 各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较好的交通可进入性, 体现着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复杂的城市肌理、社会邻里关系, 成为旅游开发不可忽视之地。

二、漳州旧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一) 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分析

1.历史文化价值

旧城历史街区的历史面貌体现了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和街巷等历史遗存, 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城市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漳州商业交流史和“闽南护法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台湾路的西段、芳华横路是具有隋唐时期闽南特色的民居, 台湾路中段则是具有南洋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台湾路东段、香港路、府埕是上宅下店的“骑楼式”二层楼房, 反映了漳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台湾路、香港路上数十间老字号招牌不仅体现了在漳州被发扬光大的书法艺术, 也见证了漳州经济的发展。

修文东西路横贯以城濠为界的唐宋古城, 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它两侧基本上是骑楼式建筑, 底层各种各样的店面, 连同遗存下来的庙宇、桥亭、名人故居、宗祠等古迹或遗迹, 作为历史见证, 最集中地体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貌。

青年路、北京路、延安南路的商业气氛、历史文物保护价值不及修葺过的香港路、台湾路, 但两侧统一的骑楼式建筑及居民原态生活方式形成了厚重的乡土氛围。

2.地域资源价值

旧城历史街区记录着地方宗教文化的特征。旧城历史街区内庙宇林立, 社戏频频。新华西路上的东坂后天主堂和礼拜堂、修文路上的武庙文庙、东西桥亭上的观音庙、香港路上的伽蓝庙、青年路上的嘉济庙等地方性庙宇, 生动地印证了漳州“山路逢人半是僧”的古话, 记录着漳州丰富的宗教文化。

旧城历史街区保留着活态文化的传统及浓郁的民俗风情。“活态是指代代相传、流传有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漳州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萌芽于旧石器时代, 形成于唐朝开漳时期, 发展于宋元时代, 繁荣于明清时期, 鼎盛于近现代。目前旧城内仍存在着木版年画、漳绣、扎花灯、纸扎、泥塑等民间工艺作坊, 铁枝木偶、皮影戏、纸影戏、棚仔艺、面塑、扎彩楼、踩高跷等濒临失传的民俗技艺依旧能在旧城找到其身影;芗剧、歌仔戏在旧城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府埕、中山公园每天都有芗剧票友自组剧团鸣锣开场。

3.风貌观赏价值

旧城历史街区保留着基本完整的旧城风貌和大量地方特色历史建筑。漳州旧城历史街区的路网呈棋盘式, 街面砌条石, 街区内建筑布局呈现浓厚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的闽南文化特征。目前仍保留大量闽南大厝、竹竿屋、骑楼、庙宇宗祠等多种类型的传统建筑, 区内有文庙、石牌坊两处国家级文物单位, 王升祠、嘉济庙明代石碑、东桥亭、东坂后礼拜堂、七星池等多处市级文物单位。

位于香港路北端的国家级文物单位“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 是现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浓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国家级文物单位漳州文庙位于修文西路, 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 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 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 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 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二) 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起, 漳州修缮整治旧城历史街区中的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 并于2005年4月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在旅游开发方面, 近年来相继开发了相关的旅游路线, 政府也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来确保街区保护、开发的有序进行。但是, 作为漳州历史文脉的主要依托和组成部分的旧城历史街区, 在市民、游客心中并未形成清晰的认知意向,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旅游开发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历史街区旅游形象模糊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宣传旧城历史街区, 但总的来说宣传手段少, 影响的范围也十分有限。通过对漳州市民展开问卷调查可知, 旧城历史街区的老房子、老街古巷、旧城生活气息等要素得到市民较多认同。但是对于街区外的游客而言, 该区的旅游资源形象较为模糊, 特色不明显, 很难吸引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

2.有关旅游的商业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规模较小, 利润少, 旅行社推出的与之相关的旅游路线很少, 主要以“漳州一日游, 平和—芗城一日游”这种短线游为主, 或者是夹杂在“漳州滨海休闲度假三日游”这类以其他景点为主导项目的游览路线中。客源主要以周边省市的散客、规模较小的旅游团为主, 还有极为少量的台湾游客。

历史街区因其特殊性无法像其他旅游点一样收取门票, 主要的收入就来源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额外消费。随着旧城的拆迁改造与城市中心的东移外扩, 旧城街区商业区位优势不再, 区内的传统商业街已沦为居民生活服务的邻里商业街, 经营的商品缺乏特色, 商品价值低, 总体商业经营氛围比较低迷, 缺乏活力。过去“下店上宅”的垂直利用方式, 许多已被“上宅下宅”土地利用方式代替。因此, 街区内能吸引游客消费的地方很少, 短时的参观游览实质上并没有给地方经济带来多大的推动作用。

3.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1) 街区内交通可达性差。

现代商住区贴近历史街区核心区的布局, 向历史街区内引入更多的交通流;加上历史街区本身的街道尺度不大, 交通管理上的缺陷, 使历史街区内交通状况趋于恶化。机动车与步行混杂, 缺乏停车空间, 以致部分街道交通拥挤嘈杂, 与街区宁静怡然的氛围不相称;骑楼底层的廊道常常被停放的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所占据, 破坏了骑楼廊道便民性特点;行车难、停车难, 在无形中赶走一些游客。

(2) 旅游指南匮乏。

街区内在芳华路、台湾路、香港路设置了游览图, 也有在主要的文物单位和服务设施 (停车场、厕所等) 作标志, 可是道路两旁引导游客参观的路标还是缺少。当游客需要到文庙等具体景点时, 一路上没有相关的标志指引, 这样游客在游览时可能会因为过于麻烦而放弃参观。

(3) 公共服务设施少。

游览图所标志的公共厕所只有入口处的一个, 这必定给游客的游览带来不便, 也无法使游客在街区内停留更多时间。历史街区主要靠游客的徒步参观才能完成, 但街道两旁没有供游客休息的桌椅设施, 专门的休息场所也很少, 游客在参观时容易产生疲惫心理。

三、基于保护的旅游发展方案

(一) 实行功能分区, 整治街区景观风貌

漳州旧城历史街区应该实行功能分区, 根据“突出遗产主题, 便于组织观光游览和方便游客活动”这一原则, 建议将漳州旧城历史街区划分三个主要功能区 (见图2) 。

1.历史风貌核心区——香港路北段、台湾路、府埕文庙历史街区。这部分的文物单位最多, 建筑的特色也最集中最明显, 应注重维护遗产的原始性,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游览应以徒步观光为主。

2.文化旅游休憩区——核心区外围区域。青年路、香港路南段、延安南路仍以“上宅下店”商住混合的使用功能为主, 延续街区的历史风貌, 再现其悠久的商业文化环境氛围。始兴南路、芳华南路集中体现漳州传统的二层住宅形式, 展现漳州代表性传统民居和传统居住氛围的文化内涵为主。

3.沿河景观和旅游服务区——恢复东西护城河景观, 维护九龙江的生态景观, 沿九龙江北安设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区。在“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保护风貌的完整性”的原则下, 加紧对街区的景观进行整治。对于那些建筑质量很差, 体量较大, 外貌形态难以改造且难以与周边建筑融合, 功能上也难以满足商贸、购物及观光功能的街面建筑限时拆除;对建筑形式现代, 外立面墙体与古街氛围难以融合, 但建筑质量尚可的街面建筑进行改建或修饰, 以保持街区风貌的协调;对那些或为平顶, 或为钢窗, 或为卷闸门的街面建筑, 进行局部改造;在传统商业建筑与现代建筑接壤的地方, 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使得两种意象之间平缓过渡, 如在两者之间设立绿化带, 或采用类似建筑造型, 以色彩协调视觉, 创造整体空间的平衡与和谐。

(二) 梳理交通网络,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通过相应手段, 梳理历史街区交通网络。首先, 加紧对博爱道、江滨路等街区周围道路的改造与建设, 适当分散人流和车流, 并且禁止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历史街区, 避免街区的交通更加拥堵。其次, 对规划成游览路线的道路实行车辆的限时管制。私家车、摩托、三轮车等可以停放在周围的停车场, 商家有装货卸货问题, 车辆可以允许进入街区, 但要现停现走。最后, 进行土地功能置换, 将不合理的功能设置迁离历史街区。如文庙旁边的西桥小学, 建议另选地址, 或是将家长接送区设置远离街区。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做好服务旅客的工作。适当扩大停车场的规模, 在历史街区周边多建停车点, 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街区内根据游览线路规划厕所、问询处、导游接洽处等游客服务点, 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为游客提供有关历史街区的信息资料。需设立一些游客休息点, 使游客在历史街区内的参观更充分, 增加游客在街区内的消费, 体现漳州主打的休闲度假游的旅游模式。

(三) 复兴商业活动, 再现传统文化生活

漳州旧城历史街区自古是商业贸易区, 政府可出台一些优惠措施, 积极引导商家进驻, 刺激街区内的消费, 重现街区昔日的活力。历史风貌核心区主要引进像漳州的木偶、剪纸、八宝印泥、华安玉等老字号传统工艺品, 同时根据这些开发出附加价值更高的旅游产品, 吸引游客进行消费;在文化旅游休憩区与沿河景观和旅游服务区除了旅游产品的生意, 可以主导漳州小吃业, 如豆花、卤面和手抓面等, 利用闲置店铺适当开设休闲场所如茶馆、咖啡厅, 作为游客休息之用, 有限度地发展民宿, 让游客也可以体验传统街区生活。

另外, 对于街区内部原来盛行的民俗节庆、信仰活动也应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复兴, 将历史街区作为展示漳州传统文化的载体。政府可以将文庙、菊香苑和刘厝等场地作为展览馆展示漳州文化, 包括漳州城市的发展、漳州的风景名胜、闽台渊源等。而像杨骚等名人故居则可以恢复故居原貌, 宣传名人的精神和气质。府埕这样的空旷场地定时演出说书、大鼓凉伞、歌仔戏和木偶表演等富有闽南特色的民俗活动。漳州在传统节日有许多的民俗活动亦可以融入街区, 例如农历正月十五猜灯谜、赏花灯、农历八月十五博饼、九月二十八祭孔以及其他庙宇活动都可以引进街区。

(四)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区域旅游协作

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行业要联合起来, 对历史街区进行宣传, 提高历史街区在游客中的形象。其一, 由政府主导承办各种演出活动, 并在街区设置展览厅播放相关纪录片等方式让外面的人们了解漳州历史街区。其二, 利用名人名事, 提高知名度, 树立历史街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其三, 在花博会、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等重要的会议和展览活动上进行推广宣传。

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山水环境, 旧城历史街区可以参与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中去。在旅游旺季时, 向其他景点进行游客分流, 做到旺季不乱;在旅游淡季时, 与其他景点互通有无, 在增强区域旅游资源丰度的同时, 也能分享其他景点的客源, 做到淡季不淡。

摘要: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是全面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解决历史街区保护动力机制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漳州旧城历史街区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风貌观赏价值。但在旅游开发中存在旅游形象模糊、商业开发力度不够、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设计了实行功能分区,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复兴商业活动等旅游发展方案。

关键词: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漳州

参考文献

[1]马晓龙, 吴必虎.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J].城市规划, 2005 (9) .

[2]Jenkins, T.N.Putting postmodernityinto practice: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sin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marginal reg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 .

[3]江焕明.漳州古城名胜考[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 (4) .

[4]严国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5]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 .

历史名人旅游 篇10

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特征

历史街区指在古城镇中, 历史遗迹较集中, 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一般来说, 历史街区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独特的地段风貌历史街区能反映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况, 有其自身的特点或具有典型性。

2) 丰富的历史遗存历史街区内保存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物质实体, 如历史性的建筑物等, 它们是对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 是体现传统街区整体风貌、烘托街区历史氛围的主要因素。

3) 淳朴的民风民俗历史街区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场所, 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这种富有特色的原有生活方式可体现出该地区的民俗文化, 如地方文艺、民间风俗、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

历史街区除了具备这些共性外, 还有其个性, 各地的历史街区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人。

2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三维坐标”

2.1 X维:街区功能的空间规划及风貌改造

我国历史街区的形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街巷空间 (线性空间) , 另一类为广场空间 (块状空间) 。前者是历史街区主要的空间形式, 具有方向性, 起着连接街区各部分的作用, 兼具生活空间和交通空间两种角色;后者,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中较少独立采用, 而是往往依附于街巷空间, 并非像西方的广场作为一种主导空间存在, 在现代生活中对广场这样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考虑在街区增加广场或对现有广场进行适当改造, 适应现代人群的需要。

无论是线性空间还是块状空间, 公共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由多元复合形成。既包含建筑、街道、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物质元素, 又具有民俗、历史存在情结等文化因子。二者相互依附, 前者是基础, 是外部表现;后者是升华, 是精神内涵。因此, 必须在遵循其历史文脉的前提下, 对其重要遗存的分布肌理进行梳理后, 方可进行商、住及旅游的功能规划, 以此确保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历史风貌协调区的规划合理性。

对历史街区的风貌改造, 首先应对其进行现状评价, 包括高度、质量、产权、商业店面及外挂设施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状建筑分类评估, 包括A类建筑 (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类) 、B类建筑 (保留整修类) 、C类建筑 (改造类建筑) 、D类建筑 (拆除类) 。最后, 从历史街区景观的连续性、历史建筑传统元素的修复、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的整治、商业店面和牌匾的整治、建筑外挂和基础设施的整治五方面着手具体的操作。

2.2 Y维: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旅游互动

从旅游价值的角度看, 历史街区具有很强的优势。历史街区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氛围, 记录了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 并至今仍体现着特定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 成为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 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在对历史街区文化挖掘的基础上, 进行旅游开发主要从总体定位、旅游产品体系及项目策划、旅游营销、旅游容量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2.3 Z维:街区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管理学, 20世纪末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广泛响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而不仅仅是单个主体的利益。”其核心理念对解决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群体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特征, 利益关系非常复杂。一般来说, 其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居民、管理者 (当地政府) 、旅游投资者及经营者、游客。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后, 有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有了调整, 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各利益主体相互协作、融合, 使旅游利益主体的利益观念、行为和相互关系调整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才能实现各主体的共赢和历史街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历史街区旅游规划设计的“十化手法”

3.1 人性化

历史街区的参与主体是人, 因此, 无论从功能布局、动线设计、路面铺装、建筑立面、公共空间、经营业态、配套设施等硬件设施, 还是从商业服务等心理需求, 都必须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全面需求。

3.2 文化化

文化是历史街区的灵魂和吸引核, 是打造历史文化名街的着力点。文化对街区品质的提升, 以及历史文化名街的打造,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文化能丰富街区业态、提升街区服务品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绿维创景认为, 以文化为媒打造历史文化名街, 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文化, 是能落地运营的文化, 并且能渗透到街区的肌理中, 有效激活街区活力。

1) 文化内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和56个民族, 使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极其丰富, 历史遗迹、名人文化、历史传说、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都是可用于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2) 开发类型文化展示方式呈现多样化, 如历史遗迹展示、传说演艺、情境雕塑、情趣小品、文学作品长廊等。

3) 绿维创新依据现有文化展示类型, 提出了故事连环画形式, 如“盐业百态图”, 就是将盐城的盐文化发展史用百米长卷形式加以展示;提出第五面的概念, 即除了在建筑内部进行休闲化打造外, 更充分利用建筑外墙、顶层和地面等, 利用壁画形式展示地区特色文化。

3.3 景区化

旅游是商业活动的催化剂, 是街区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用景区化手段发展商业街, 能丰富街区的休闲业态, 提升街区的休闲氛围, 为居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用景区标准完善基础设施, 能提升街区的经营环境、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 增加吸引力及满意度。

街区类型不同, 景区化打造手法也各不相同:商业街更强调人气, 这类商业街品质提升时可更多地注入旅游元素, 在开展商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旅游发展, 增加街区的娱乐性;居住型街区则强调环境的舒适度, 这类街区用旅游手段打造,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街区的环境, 增加舒适度, 提高居民及商户的满意度;行政区、经济区等类型的街区, 服务对象不是普通大众, 仅限于街区内的从业人员, 因此旅游在其中所占比重更小, 游乐项目的设置应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基准, 依据其需求改善环境、设置游乐项目等。

3.4 休闲化

旅游正面临由观光型向度假型的转化升级, 休闲化将成为人们追逐的重点, 参与性、体验性越来越受青睐。对历史街区进行休闲化打造, 指的是对休闲业态的调整, 以及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的布局配置。休闲业态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商业结构”“业态休闲化提升”和“休闲项目引入”三个方面。

1) 调整商业结构依据街区档次、服务对象需求特征等引入商品。不同类型商业街业态结构调整方式不同:综合型商业街区, 可将同一类商品集中经营, 打造商圈内不同类型特色街;长街型则需突出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居住区则更多的是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服务。

2) 业态休闲化提升打破固有的买卖模式, 引入多种休闲业态, 增加人们的休闲体验, 从而扩大消费购买方式。例如位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1829号的新华新概念书店, 它打破了传统书店的模式, 以图书贩卖为主体, 加入咖啡餐饮、文化沙龙、影视播映等多种休闲项目, 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文化体验氛围。

3) 休闲项目引入休闲娱乐项目是每个景区必不可少的。好的娱乐项目, 对商业街品质提升尤为重要, 如对街区进行高档休闲化打造, 引入旅游演艺等休闲项目, 增加游客参与性, 提升整体吸引力。

3.5 特色化

游客在即将开始的历史街区的游历中, 最需要的是个性、独特的旅游产品, 这也是吸引他们在此处而不是彼处消费的最关键因素。“不开发其特色和特殊的品质, 所有城市都可能变得雷同”, 因此在对每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进行旅游策划时, 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其在自然、历史、遗产和经济传承上的独特性。在旅游策划开发和开拓旅游胜地潜力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一般不太可能直接应用于其他地方。

3.6 体验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由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应以资源为舞台, 以环境为背景, 以文化为内涵, 以设施为载体, 以服务为支撑, 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调动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 使游客获得身心愉悦的感觉和感受。

3.7 生活化

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 这也是历史街区的资源特色之一。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产品。人们期望不仅观景、观光, 而且能观察生活, 甚至能有异地生活的经历。历史街区内原汁原味的居民生活原态, 可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利用整合的组成产品。同时, 旅游者的参与、社区的参与、与自然人文的交流互动程度, 也会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品质。

3.8 精致化

旅游市场趋向成熟的标志, 是市场的细分和消费的分层。这必然要求产品的精品化, 管理的精细化。产品上注重设计的细节, 细节构成完美, 从而产生精品。大到一个项目的策划, 小到一处景观的设计, 无不体现出“精致化”特性, 如运用情趣雕塑、建筑风貌、壁画、动感艺术、立体花坛、立体街画、故事连环画等景观小品体现和营造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甚至承载历史街区文化名片的功能, 从设计到落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贯彻“精致化”的要求。

3.9 娱乐化

旅游的主要功能是放松身心, 享受生活, 追求快乐, 愉悦自我。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也应引入经济学的快乐指数概念。历史街区可以充分挖掘民俗娱乐项目, 可依托于当地文化, 引入演艺, 也可举办各种参与性项目, 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等。如与电视台合作举办各种购物娱乐项目等, 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 如美食大赛、摄影比赛等, 吸引旅游者参与, 提高互动性。

3.1 0 生态化

历史名人旅游 篇11

[关键词]新疆;满族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36-06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满族的祖先们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统一、保卫、治理和建设新疆的历史过程中,在新疆留下了大量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实现新疆文化兴边的战略目标,笔者在对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现状深入考察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满族历史文化开发与发展方略。

一、草原丝绸之路与新疆满族历史文化的联系

(一)清代伊犁将军与哈萨克部草原贸易延续了丝绸之路商道

在入主中原前,满族是一个东北“白山黑水”间农牧双全、兼擅渔猎的少数民族,对西域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和诉求比较了解。18世纪中叶,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对哈萨克部实施了平等善待方略,使哈萨克草原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哈萨克各部均产生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烈愿望。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哈萨克汗阿布赉遣使向清政府表示内附,在表文中说:“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①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哈萨克右部向清政府表示归服,进表文曰:“臣愿竭衰驽,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②乾隆二十七(1762),哈萨克小玉兹部也遣使臣至北京请求臣属。清政府对哈萨克三玉兹的主动臣属,十分欢迎,并宣布了对哈萨克的基本政策:“朕为天下共主,中外一体……尔称号为汗,朕即加封,无以过此,或尔因系自称,欲朕赐以封号,已待来奏。朕惟期尔部安居乐业,俾游牧各部仍旧俗,既贡献亦从尔便。” ③自此清政府与哈萨克部众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为清代伊犁将军治理新疆时期草原丝绸之路商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④在管理新疆军政事务的150年间,出任伊犁将军的48人中,有42人为满族将军。清政府和伊犁将军所属八旗部队及满汉军民在与哈萨克草原贸易中采取了公平贸易原则,即“贸易之事不过因输诚内向,俾得懋迁有无,稍资生计……并非籍此以示羁縻,亦非利所其有,而欲贱之以取之也。将来交易之际,不可过于繁苟,更不必过于迁就,但以两得其平为是。”⑤清政府与哈萨克的通商贸易关系确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年即开始了绢马贸易。根据哈萨克人的需要,清政府特意从内地办运了大批绸缎用以交换。在北疆地区与哈萨克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当时的伊犁和塔尔巴合台两地。哈萨克商人每年夏、秋两季,驱赶携带大批牲畜货物到两地贸易,换取丝绸、茶叶、布匹等物品。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至十月,购进哈萨克马4574匹,牛1078头,羊23434只,按当时交换价格平均计算,三个月的贸易额达银33159两。⑥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东、中部地区的丝绸、茶叶和民用物品大量输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和西域哈萨克民族的牛羊肉和毛皮大量输入中国东部和中原地区,贸易额最大的时候,交易买卖可以达到牛马羊6.4354万头(只),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出口茶叶超过40万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丝织品出口量总计达到6119担。清代伊犁将军主持的八旗部队、地方政府和内地满汉商人与哈萨克开展的草原贸易,使新疆通往中亚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北道)商贸流通一度再现辉煌。

(二)清代伊犁将军鼓励西域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开展了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在清代,汉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清廷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中,陆续有北平、天津、山西等地的汉族商人随军进入新疆开展商贩贸易。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后,来疆的汉族人最初以驻疆绿营兵和农民为最多,后来大量汉族人移居新疆开展农商活动,逐渐融入到各行各业。为响应伊犁将军“屯垦戍边、粮食自给”的治疆方略,在清政府的组织下,大量汉族民众或入伍来疆参加绿营兵的“军屯”,或自流来疆参加“民屯”垦种,为草原丝绸之路上军队、牧民、商贾提供了较充足的粮食等生活物品。来新疆的汉族人中,有铁匠、木匠、厨师、酿酒师、裁缝等各种能工巧匠和中医师、文化教育者、宗教传播者、曲艺说书艺人等文化人。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迁入天山北路的内地移民约有52250人。⑦新疆的汉族商帮在发展丝绸之路商贸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赶大营”的津商形成以迪化为中心,遍及新疆各地的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成为新疆近代商业发展的奠基者。津商的成功,也引来了全国各地商贾对新疆的投资,形成了按地域划分的汉族“八大商帮”。⑧陕西商帮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新疆各地从事商品经营,建设会馆,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并将内地的传统文化植入新疆,加强了边疆与内陆文化的融合。⑨

清代维吾尔人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一方面,伊犁将军统辖新疆时期征调南疆6200户懂农业技术的回民(当时称维吾尔为“回民”,蒙古语称“塔兰奇人”,意为“种麦子的人”)到伊犁建立“回屯”发展农业,解决了草原丝绸之路上驻军、农牧民和商人的部分口粮问题。另一方面,喀什噶尔、叶尔羌、乌什等地的维吾尔族商人把南疆和内地的商品贩卖到中亚地区。贸易回人“乃携诸畜、 缎、香牛羊皮、水獭、海龙、猢、羊等皮张,及烟茶、糖果,药味、脂粉、镜篦等物,往各部贸易之人”。⑩前来南疆的中亚商人,可以从维吾尔族商人那里买到内地的茶叶、丝织品、陶器、大黄等货物之外,还可以直接与伊犁将军管辖的部队和地方政府进行丝绸和茶叶贸易,活跃了对外贸易。

清代回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大量回族军民随着向新疆迁移的内地军民到新疆,有的服役戍边,屯田生产;有的经商习教,服务游民,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农民、商人和服务者。特别是陕西回族商人是清代新疆餐饮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据统计,“到19世纪20年代嘉庆朝末期,加上天山南部这一时期驻防、经商等从事各种活动的回族官兵群众,这时新疆的回族人口应该超过十万人”。11

塔塔尔族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和文化道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塔塔尔人善于交际、通晓多种语言、长于经商。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定后,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设立了贸易区侨民区。许多塔塔尔人,为俄罗斯商人在新疆的商业经营当翻译、会计、推销员、保管员,一部分成为俄罗斯商人的代理人,称为“阿克沙卡尔”,即“商总”。1882年,我国收复伊犁后,塔塔尔人成为中国公民,从事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新疆与俄国、德国之间贩运商品。塔塔尔族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文化教育发展的先导者和促进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塔塔尔族的上层人士先后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五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吸收当地各民族孩子上学受教育;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还到农村、牧区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为清代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新疆满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

(一)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的功能

1.新疆满族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的原本性功能

在清代260多年的历史中,以满族为主的统治者统治着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中国。这一历史事实以及新疆现存的满族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证明了满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同时说明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无论哪个民族曾经居于中国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都是中国内部56个兄弟民族中哪个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当家”的问题,证明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西域边疆区域的管辖,绝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

2.新疆满族文化发展具有创立民族文化禀赋多元性功能

清代的康乾盛世,也是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治理最完善的历史时期。满族对保卫新疆、建设新疆、治理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清代大量满族官兵和随军满族民众来到新疆,把满族文化带到了新疆各地。特别是清朝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南北疆各地修建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军城(民间俗称“老满城”)。同时还修建了大量的以汉传佛教、道教、喇嘛教文化为特色的庙宇。这些满城和庙宇,不仅是清政府治理新疆的军政地方官府驻地、非伊斯兰宗教传播场所,也是当时满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中心。加强对新疆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够使新疆各族人民全面客观地了解满族历史人文,正确对待满族文化,构建新疆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在新疆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点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3.新疆满族文化产业和满族人文旅游业开发具有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功能

因为满族文化在新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性、民族性、特殊性、地域性和稀缺性,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通过对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进一步丰富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和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内容,促进新疆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不仅能够使满族贫困村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增加旅游景区周边各族群众收入,同时能够改变目前新疆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失衡的状态,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新疆满族文化开发与发展的资源禀赋

1.新疆现存大量珍贵的清代满族文物遗址物质文化类文化遗产

第一,有一批清代修建的古城遗址——清代伊犁将军府及“伊犁九城”。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起,历任伊犁将军先后在伊犁河谷建成惠远城、宁远城、绥定城、惠宁城、塔勒奇城、熙春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史称“伊犁九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伊犁将军府设立于惠远古城,惠远古城成为清代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古城中的伊犁将军府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和伊犁河洪水灾害等原因,惠远城古城遭到破坏。1882年,清政府在老城向北7公里处按原貌重建新城至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政府派出最高军政机关管理新疆150年保存完好的古城绝无仅有,可以说以伊犁将军府为核心、以满族文化风格为特色的惠远古城,是新疆满族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南北疆其他地区的满城遗址还有迪化城、巩宁城、靖宁城、靖远城、奇台新城、镇西满城等,它们都曾是清代满族军民的聚居地,是汉文化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集散中心。

第二,有两个满语命名的村庄——“苏拉宫村”。新疆伊宁市潘津乡苏拉宫村,俗称“上苏拉宫村”,伊宁市达达木图乡苏拉宫村,俗称“下苏拉宫村”。 潘津乡苏拉宫村是目前新疆境内满族人聚居最多的村庄。二百多年前,满族西迁来到新疆保护边疆、建设边疆,成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由于满族人口迅速增加,清政府决定于1809年选择距宁远城(现伊宁市)不远的阿克土拜地方屯田,定名为苏拉宫屯,专门安置满族闲散人员和退休人员屯垦生产,俗称“苏拉”。辛亥革命后,停止对旗人的粮饷供给,这里便成为满族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二百多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屯垦戍边的满族人,同伊犁各族人民长期休戚与共、相互融合,成为世居新疆满族的代表和满文化在伊犁的传承者。伊宁市潘津乡苏拉宫村现有满族居民103户,人口307人,(见表1)是新疆满族人口最集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一座满族群众捐款修建的“满族文化宫”,乡政府修建的“满族文化风格牌楼”、“苏拉宫满族历史文化陈列馆”。每年满族同胞都举办具有多种形式民族特色的满族“颁金节”庆典活动,成为苏拉宫村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形式,同时也成为潘津乡民族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有两个清代中俄(哈)通商的百年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巴克图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早在盛唐时期就是丝路北道的一个驿站。185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尼堪卡(今霍尔果斯口岸)、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巴克图口岸)为中俄商道;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后,霍尔果斯成为两国商旅过往的驿站;1920年5月27日,《伊犁临时局部通商条件》的签订,使尼堪卡成为当时新疆最重要的外贸通道;新中国建立后,尼堪卡改称霍尔果斯口岸;1962年后,中苏关系恶化,到1967年停止了进出口贸易;1983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通关,为国家一类口岸;2011年11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中哈铁路正式接轨贯通,国家级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成立,霍尔果斯口岸成为中国西部中哈贸易的最大口岸。

巴克图口岸有200多年的通商历史。1851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塔城巴克图口岸对俄(苏)官方贸易的开端。1920年5月,中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伊宁临时通商协定》,巴克图口岸中苏贸易开始恢复;1931年,巴克图口岸正式恢复通关;1988年9月,经国家批准临时过货过人。1994年3月14日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口岸;1995年7月1日正式宣布对第三国开放,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和欧洲最便捷的通道之一,被誉为“中亚商贸走廊”。

第四,有一批清代八旗部队驻守保卫祖国边境的边防哨所——“卡伦”。“卡伦”是清代伊犁将军管辖的满营、锡伯营、蒙古营、索伦营、绿营汉军等边防军守卫祖国边防,抗击外敌侵略、平定疆内叛乱、保证交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历史遗迹。目前,仅在察布查尔县境内,就有7处卡伦遗址。

第五,现存大量清代重要文物古迹——主要代表有勒铭格登山碑、靖远寺、圣佑庙等。勒铭格登山碑全名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建于清代1760年,位于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此碑被列为新疆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靖远寺位于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奇乡。1888~1893年,锡伯营官兵自发捐款重建了靖远寺,是清代伊犁九大名寺之一,现为新疆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佑庙位于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城西北天山脚下的洪那海河畔,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现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龙宝塔现称红山宝塔,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位于乌鲁木齐市中部的红山之上。西山老君庙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山路,是新疆历史上建庙较早、规模最大的清代道教建筑,现为乌鲁木齐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2.新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历史文化资源

第一,有《满族颁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7年批准将《满族颁金节》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颁金节,有别于其他单纯的节日,是纪念满族新型共同体产生的纪念日,它具有记载满族的历史发展历程、象征满族民族特质的鲜明特征,它承载的是满族的民俗礼仪文化传统。

第二,现存大量清代满汉历史文化作品。主要有吴蔼宸的《历代西域诗钞》,收录有清代22位满、汉文人写的新疆诗800余首;星汉的《清代西域诗辑注》,收录清代满、汉诗人58人,诗作1111首。清代历任伊犁将军和许多谪戍的朝廷官员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将军府幕僚,还有过往惠远古城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志传和诗词歌赋。这些都是新疆满族文化开发和发展的内涵性软件资源。

三、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方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疆满族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正确处理满族历史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12目前,满族传统文化在新疆已被逐渐的淡忘,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拯救、开发和利用遗存的满族文化,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重大现实问题。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应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好机遇,鼓励和引导新疆和全国社会科学界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开展“新疆满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宣传等工作。使全疆各族群众认识到,传承和创新满族文化,是尊重历史、发展新疆多元文化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保护新疆满族文化,不是像对待一件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13而是要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发展,但又不能失去新疆满族文化自身传统的特色。

2.坚持对满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开发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建立保存和陈列满族文物的公共文化场馆;二是要加强满族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建设。在满族群众中传承和推广满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知识,注重培育一批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新疆满族文化和旅游的科研、演艺人才、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为新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做好新疆满族文化典籍挖掘和保护、整理工作,坚持在提供文化旅游开发利用中,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新疆满族文化。

3.从战略高度创建国家级伊犁河谷满族历史文化旅游基地

由于伊犁河谷是清朝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满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伊犁州要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充分利用凊代历史文化遗产和满族文化资源,全力开发满族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以满族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经济,实现满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体化。高起点创建国家级伊犁河谷满族文化基地,挖掘新疆满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国际国内游客提供新疆满族人文旅游新的品牌产品。伊宁市要与霍城县联手打造伊犁满族文化牌,实施满族颁金节和苏拉宫村新疆满族历史文化第一村的“一节一村”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方略,以文化旅游促进苏拉宫村自治区级贫困村脱贫致富。

(二)用系统论方法推进新疆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满族历史文化与人文旅游融合开发

在中国的历史上,满族人创造的满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和新疆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要充分利用伊犁河谷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为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服务,以满族旅游业开发推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可利用惠远古城,打造成“伊犁将军影视城”,创作具有满族历史文化内涵的《明瑞大将军》、《布彦泰与林则徐》等电视连续剧,将全国观众的目光吸引到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抵御外辱”的沧桑故事上来。伊宁市可以通过举办“中国满族颁金节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型活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增加新亮点。

2.坚持满族民俗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融合开发

要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作为新疆各族群众了解满族的重要途径。截止2011年,新疆满族总人口为26364人,其中最集中的乌鲁木齐市为10555人,伊犁州为5017人,存在人口少(见表2),全疆满族人口是维吾尔人口的0.25%,没有满族自治地方,满族人口过于分散,分布在95个县、市(区),满族同胞心态比较低调。要将受到全世界女性青睐的满族旗袍服饰文化、别具特色的手工艺、特色饮食、秧歌舞蹈等民俗文化,同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回族等各民族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各显特色,增加满族文化旅游业的综合吸引力。在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中,使区内外各族群众和游客了解新疆满族的历史文化,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3.满族文化产业与知识经济融合开发

民族文化产业就是在民族文化的生态结构中,那些可以通过产业化运作而走向市场。14当今开发和发展新疆满族文化产业,就是要使满族文化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走向市场,盘活满族文化资源存量,优化满族文化产品生产要素的组合。通过精心包装,大力促销,提高满族文化在群众文化消费中的比重,把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汇聚区内力量与区外力量合力融合开发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保护、利用和开发新疆满族文化,一是要依托东北、河北和北京等省区的满族文化组织、文化企业集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二是要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文化、文物部门对伊犁将军府保护、修复和发挥作用高度重视的政策机遇;三是要依托国内满族文化协会、满族联谊会,与国内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双赢效果。

(三)以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促进新疆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方略

1.开发清代伊犁将军文化,为建设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服务

一是要科学界定清代伊犁将军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所谓清代伊犁将军文化,是指在清代伊犁将军统辖新疆期间形成的以屯垦戍边文化为核心,以满汉文化与新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为主要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文化。清代伊犁将军文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伊犁将军传记文化、屯垦戍边文化、伊犁九城文化、草原贸易文化、口岸通商文化、满汉文人边塞诗词文化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全国满族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为创建和开发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组织力量加快创作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系列作品,如撰写出版《清代伊犁大将军演义》、《惠远古城风云》等旅游文化丛书,在国内外形成清代伊犁将军研究文化圈,举办清代伊犁将军文化旅游节,使国内外旅游界人人皆知“不到伊犁不知清代新疆史”的新理念。

2.创新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布局设计

一是要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扩大影响,点面结合,拉长战线,丰富内容”的思路实施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二是要以惠远古城新旧两城构建伊犁将军府旅游城;三是要以伊犁九城遗址作为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范围。四是创建沿伊犁河北岸的“惠远原生态满族民俗风情园”,实现伊犁河沿岸生态环境保护与惠远古城满文化旅游开发融合发展。

3.加快开发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

一是伊犁将军府旅游城是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发展目标是“景点精、内容新、规模大、服务全、留住人”五个方面。二是要争取将惠远古城新城区纳入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计划。三是要对惠远古城老城实施“文物与旅游”融合互动的开发模式。在共建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中,把伊犁国际旅游谷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形成新的文化业态和旅游产业的独特风貌。

[注  释]

①②《清高宗实录》卷543。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卷 41。

④阿拉腾奥其尔、闫芳:《清代新疆军府制官职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550。

⑥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271页、第445~450页。

⑦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

⑧贾秀慧:《1840年前后的新疆商帮》,《新疆经济报》,2013年6月28日。

⑨李刚、袁娜:《论清代陕西商人在新疆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⑩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11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1 版。

13金吾仑:《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第1期。

谈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 篇12

一、历史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保证

一切旅游活动都要以旅游资源为载体,而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赐予每个地方得天独厚的壮丽景观之外,还有历史长河赐予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场合,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有着重大历史渊源的文化圣地长久地吸引着国内外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的游客。显而易见,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它为当地的的旅游业资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无论是长城、兵马俑还是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是因其历史文化名声才能吸引到大批游客前往参观,与此同时,这些游客的到来,会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在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的产业都有所推动,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谓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旅游经济的发展背后必然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依托,否则一个地方的旅游业不可能有着长远的发展。

二、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旅游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通常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们或者是某个历史名人的故居或者是某场著名战争的发生点或者是某些故事的起源地。总之,它对每个旅游地来说都是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往往是一个地区最吸引游客之所在。当然,人们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技术制作出一个在外貌上完全一样的旅游景区,但是没有历史文化的烘托,就失去了它所能代表的历史文化意义,不能让大众感受到自身文化的氛围之所在,因此就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也就不可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一般而言,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就会有着自身特殊的存在意义与使用价值,旅游景区可以轻易地将其某个历史文化现象打造成当地的旅游特色,然后经过游客的口耳相传,就会形成当地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利器,因此对于一个景区来说历史文化资源便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存在,对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文化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地位的巩固

在某地旅游发展的初期,历史文化所起的作用一定不可小觑,因为这通常是吸引游客的最关键部分。景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首先要有值得大家称道的地方,而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大众所认为的对一个景区而言值得关注的地方。因此一个旅游景区质量高低与否都建立在其是否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精神层次上的追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美景的观赏,大家想要的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精神上的享受。如果一个地方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历史的宏伟与文化的洗礼,才能让人称得上是不虚此行。而显然一般人工开发的景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工开发的景点有着太多雕琢的痕迹和印刻,娱乐设施再完善也无法模拟出历史景点的文化感,因为人们无法在精神上感到震撼,而只有历史塑造的旅游区才能做到这一点,经久不衰的带给人们强大的视觉盛宴和精神感悟,才能得到所有旅游者的热爱与青睐,这样旅游景区的地位才算是不可撼动的,当地的旅游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四、从国人特点谈历史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

当今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人们期待在繁忙工作之余借助旅游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与负担,得到精神与灵魂上的解放,并且见识到外面世界的宽广与宏伟。中国人遵循注重传统,并且对于古人留下的东西总有种特殊的情怀,我国众多的悠久历史文化对国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往往越是古老的东西越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与窥探的欲望。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游客的这一心理,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区,在不破坏其原生态的前提下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最大化,借助名区在大众眼中的知名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一旦大众对某个旅游景点有很深的感悟,那么必然会接连产生良好的口碑,一旦有了口碑,就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旅行。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游客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旅游产业必定会发展起来,旅游经济也必定随之而被带动,所以利用好大众的心理来发展历史文化景区,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结语:旅游业作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受到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所出台的很多条例对历史文化景区的开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条件,但正是由于这种种限制条件,才能够让旅游景区保持其原滋原味的生态性,不落俗于其他人工开发的景区从而保持其独特性,才能让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才是最长久和最稳固的。

上一篇:期刊营销细分下一篇:放大信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