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历史文化名人

2024-09-13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共7篇)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 篇1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

高密是一块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人才辈出,物产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高密三贤”的春秋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ying),他们都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世久远。

一、春秋齐国宰相晏婴

晏婴是春秋齐国名相、政治家、外交家,为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元老。《史记》载其传略。有《晏子春秋》传世。

晏子,名婴,字仲,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社区晏王庙人。晏婴为齐相20余年,坚持民为重、君为轻、施仁政、薄徭(yao)役(yi)的治国方略,出访不辱使命,官居高位不贪不占、节俭节用,使内忧外患的齐国得以稳定。

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字康成,高密市阚(kan)家镇双羊社区后店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农历七月初五日。

郑玄是汉代集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经学,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且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领域里造诣非凡。郑玄游学十几年,学业告成,回到乡里后,其学问和名望为众所归,弟子达数千人。

三、清代大学士刘墉

刘墉是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居官任职50余年,清正廉明,刚直敢谏。根结他的事迹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家喻户晓,百看不厌。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刘墉在文教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过《四库全书》副总编。

高密“三贤”是高密的宝贵财富,是高密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密人的骄傲。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 篇2

一、莫言小说与高密人物品格

高密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海域, 境内河道密集, 导致高密境内长久以来水患不断, 且时常遭受到旱灾和蝗灾的侵袭,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当地人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而近代以来连年的战乱, 使得生活的艰苦直逼人的生理承受极限。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高密人野草般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成为了高密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被莫言所体验过的, 他将这种人格赋予笔下的人物, 从而塑造出一系列富有这种崇高人格的人物形象。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儿便是一个典型。被人寻思着该去见阎王的黑孩儿, 光着膀子赤着脚行走在寒冬中。手砸烂了, 抓一把土按上, 肚皮擦破了抓一把土按上。这是一个不被珍视的如草芥般卑微的生命存在, 但在他身上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韧性和近乎野性的倔劲儿。黑孩儿在拉风箱时“瘦身子前倾后仰, 炉火照着他汗湿的胸脯, 每一条肋巴条都清清楚楚。左胸脯的肋条缝中, 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的跳动着。”[2]小石匠看见他这样让他趁早放弃时, 黑孩儿头也不抬地继续拉火。当菊子不忍心看黑孩儿受这苦, 强行将其拉走时, 黑孩儿恨恨地咬了她一口又跑回去继续拉火。黑孩儿的倔劲儿和顽强的生命力展露无遗。

在《粮食》中, 莫言根据自己村里人曾有过得真实的经历描述了一个母亲在生产队大量吞食整粒粮食, 回家后呕吐出来, 给孩子们充饥的情节。“伊回到家, 找来一只瓦盆, 盆里倒了几瓢清水, 又找来一根筷子, 低下头, 弯下腰, 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 用力拨了几拨, 一群豌豆粒儿, 伴随着伊的胃液, 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 死蛇一样躺在草上, 幸福地看着, 孩子和婆母, 围着盆抢食。”[3]莫言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绘出了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母亲身上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莫言小说与高密民俗文化

“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仪式活动、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信仰等等”[4]而地域的不同也使得“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这一现象的出现, 民俗文化也成为地域文化极富标志性意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动植物崇拜信仰意识

高密临海的地理环境, 赋予高密人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生存环境的艰苦, 现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也使高密人产生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慕和向往, 于是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动、植物崇拜意识便孕育而生, 成为高密民间最为独特的世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 高密当地人也热衷于谈论仙狐鬼怪、花神树精、妖魔神灵等奇闻异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氛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才有了创作的素材。这些鬼狐神怪故事滋养着幼时的莫言, 也为后来莫言的魔幻主义创作提供了源泉。

在高密民间狐狸精信仰尤为普遍, “称狐为大仙、狐仙, 建有土庙。现在高密地界上还保留着多处狐狸王庙。对于狐狸的敬畏使得许多老百姓家内设神龛 (也叫“设案”) 供奉, 牌位上书‘仙师’或‘仙姑’某某之位。“[5]在《球状闪电》中就有关于狐仙有关描写“狐狸的皮毛光滑, 圆圆的眼睛上生着两撮白毛。它的眼睛像电光, 下巴咧开, 露出几颗雪白的牙齿。”而此时望着狐狸的“老太太浑身麻木, 如同触电, 瞳孔扩大, 面前一片迷蒙。她嗫嚅着:仙家, 仙家……”[6]在《爆炸》中也提到了姑误入坟地看见狐狸炼丹这样神乎其神的事件。这些有关妖魔鬼怪的故事和动物崇拜意识的引入, 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读来留有余韵, 民间传说因素的加入使小说多了一层魔幻神秘色彩的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 猫腔

关于猫腔, 莫言曾在《茂腔与戏迷》中谈道“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 流转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 无论是男腔女腔, 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7]莫言在作品中曾多次引用猫腔中的唱词。而在《檀香刑》中猫腔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文学形式和叙事因素:“凤头部”和“豹尾部”每章的篇名采用工整的戏剧话本回目式的四字标题, 如眉娘浪语, 赵甲狂言, 小甲傻话等等, 在凤头部”和“豹尾部”的正文之前都会引用一段猫腔《檀香刑》 以唱词或道白为引子, 在正文中也会不时出现猫腔的戏文, 也正是“文本中大量引用` 猫腔' 戏文、韵文, 使得文本始终贯穿着一种戏剧化的音韵和节奏”。[8]

为了向高密的地域文化, 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大踏步的后退,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意的做了类型化的处理“小说中很多人物实际上是脸谱化的, 比如, 被杀的孙丙, 如果在舞台应该是一个黑头, 用裘派唱腔。钱丁肯定是个老生了。女主角眉娘是个花旦, 由荀派的演员来演的花旦。刽子手赵甲应该是鲁迅讲过的二花脸, 不是小丑, 但鼻子上面要抹一块白的, 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儿子赵小甲肯定是个小丑, 他就是个三花脸……”[9]但为了防止人物的脸谱化走向极端, “作家又有意打破这一僵硬的定性定位, 通过系统间 (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 信息的流通和互动, 以求人物纵横上的发展变化。”[10]在人物反映其定性的特征性格时, 也揭示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灵魂深处的内心冲突。

莫言在《檀香刑》中将当地猫腔的戏曲语言和小说语言进行了融合, 以戏曲的形式结构小说的叙事形式, 以传统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写当代小说是在复归中的一大创新, 使小说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使人物形象愈加的鲜明立体, 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度。

参考文献

[1]崔志远:《当代文学的文化透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7页。

[2]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欢乐》,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年, 第18页。

[3]莫言:《粮食》, 《与大师约会》,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年, 第101页。

[4]王娟:《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2页。

[5]柳平:《高密文化:打开莫言小说世界的钥匙》, [硕士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4年, 第7页。

[6]莫言:《球状闪电》, 《欢乐》,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年, 第121页。

[7]莫言:《北京秋天下午的我:散文随笔录》,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年, 第67页。

[8]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11页。

[9]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访谈对话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年, 第383页。

高密:高粱地里的文化新城 篇3

红高粱文化诞生之前,由于地理位置所限,虽有“三贤四宝”等传统文化品牌,但并不具备太强的综合性旅游价值。

某种意义上说,莫言“拯救”了高密。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以及这个王国里独树一帜的红高粱文化,重新塑造了高密的文化内涵。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在高密展开,文学世界里的东北乡逐渐被搬到现实之中,一系列新的文化品牌被打造出来。

同时,一年一度的红高粱文化节也成为推广高密和红高粱的舞台,茂腔剧上演、一系列书画展、“高密四宝”的展示、诗歌奖颁奖……10月10-18日,第五届红高粱文化节期间,本刊记者赶赴高密,重新解读红高粱文化。

(本专题44-47页)

创造一个真实的东北乡:

种高粱,建新城

电视剧《红高粱》中,连绵的高粱地里,土匪横行,匪首花脖子的老巢就建在这里。这是真实的红高粱,莫言获奖后,当地精心种植了3000亩红高粱,后来成了电视剧里人物活动的天然舞台。

10月19日下午,秋雨连绵,本刊记者来到高密东北乡。一条新修的柏油路直通莫言的故乡平安庄,专门通往东北乡的班车穿行于县城和东北乡之间。

由于是下雨天,平安庄行人稀少,很难想象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每天会有一万人来到这里“朝圣”。莫言旧居早已新修了围墙,两年前曾有参观者翻越篱笆进入,而今已是不可能。

在莫言文学馆副馆长管相伦(莫言侄子)的陪同下,本刊记者见到莫言父亲管贻范。92岁高龄的管老,喜欢读书看报,床边的一摞报刊,最上面是一本《莫言研究》,但他表示,自己并不常看莫言作品。他每天习惯到村里散步,那些熟悉的街道使他感到亲切。

以平安庄为中心的东北乡,正在从文学世界中走出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依托。

将文学世界中的东北乡搬到现实中,是个浩大的工程。本刊记者看到,莫言旧居东面,一批仿古建筑正在兴建,《丰乳肥臀》中提到的教堂已经完工,尖尖的屋顶上立着十字架,在北方的农村显得很是突出。

为拍摄电视剧,新种的红高粱地里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单家大院,不远的地方还搭建了另外一个重要场景——烧酒锅。如今,随着电视剧的开播,这些地方都成为旅游的重点地区。

本刊记者了解到,东北乡文化旅游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总投资16.7亿元,按照“一心一环一带三区多点”的规划结构,计划将景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和具有独特浓郁高密东北乡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带。

“一心”即莫言旧居乡村文化旅游区,“一环”即红高粱文化休闲长廊,“一带”即胶河生态景观带,“三区”即青草湖(红高粱)影视拍摄公园、孙家口伏击战旧址、东北乡红高粱庄园,“多点”即红高粱种植基地、公婆庙惨案纪念馆等。

游客可以在“复原”的高密东北乡中看到莫言小说中的平安庄教堂、红高粱酒坊、炉包铺子,还有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等。

文学馆:一座城市的会客室

位于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已成为高密最核心的旅游景点。贾平凹题写的楹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挂在大门两侧,两位惺惺相惜的大作家,一个创造了高密东北乡,一个创造了商州江湖。

馆长毛维杰,2012年1月曾陪莫言来济南参加由《齐鲁周刊》举办的“齐鲁十大精英人物”颁奖典礼。谈起这两年文学馆的变化,毛维杰感慨道,文学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尤其是莫言获奖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

文学馆内,通过照片、实物等形式展出了莫言整个的人生履历以及产生的国际影响。两年前,本刊记者第一次来的时候,三楼还未曾使用,如今,三楼专门用来展出莫言获诺奖后的影响。

当地的一些大企业,比如泰华集团、豪迈集团、金亿集团,经常会把客户带到文学馆来参观。豪迈集团每年夏季招工,工人的第一堂课就是到文学馆参观。一个俄罗斯国家杜马的朋友,在馆内看到莫言在托尔斯泰墓前的照片,很是亲切;由于莫言在德国的影响比较大,德国朋友同样在这里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经济交流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企业把客户带到文学馆来看看,谈经济的同时也是在谈文化,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毛维杰说。

然而,随着高密一中即将搬迁,文学馆新址的选择成了一个当地的热点。目前,当地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一中新址旁修建文学馆,位于高密城南。一种观点是在莫言的家乡,东北乡莫言旧居旁修建。

有当地人向本刊记者呼吁,高密东北乡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航空、铁路、公路网络密集,况且莫言在此生活了将近20年,他的创作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应该将文学馆建在这里。“再就是从高密整个文化分布来看当地一直在打造胶河文化带,中游有晏子,下游就是莫言,不能把下游的品牌拿到中游来。”

两种观点,其立足点是相通的,都是基于弘扬高密文化本身。

徐明:“高密四宝”与文化生态

电视剧《红高粱》中有这样的镜头:在河边,九儿一边剪纸一边和张俊杰私定终身。由于家庭的阻力,两人约定私奔去青岛。九儿说,到了青岛,她可以通过剪纸和年画赚钱。

电视剧里,高密元素无处不在,除了剪纸,还有年画、茂腔、泥塑、炉包……

10月14日,文化节期间,《红高粱》试播,高密四宝集体亮相,周迅收藏了泥塑老虎和剪纸。在高密,会剪纸的“九儿”比比皆是。第五届红高粱文化节期间,非遗传人齐秀花用8个月时间创作出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与此同时,姜庄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李家村红纸春联、高密剪纸等一批独特的高密文化产品,实现了品牌与市场的有效链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当地还以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等“高密四宝”为依托,总投资3.6亿元规划建设民艺民俗村。

在莫言获诺奖前的2010年,当地人就打起了红高粱的主意,创办了红高粱文化节,向世界推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高密文化。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向本刊记者介绍,今年的第五届红高粱文化节期间,当地把莫言原著改编排演成了大型现代茂腔戏《红高粱》,举办了“丹青高密”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展、“情系红高粱”青岛文宝阁名家书画收藏展、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大型奇石玉器陶瓷博览会、高密民俗精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还举办了莫言作品学术研讨会,邀请著名学者李掖平进行了“解读莫言”专题文学讲座,以及红高粱诗歌奖颁奖晚会、建市20周年专题座谈会、高密市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等活动。

徐明告诉本刊记者,莫言招牌和连续举办的红高粱文化节,不但使当地传统文化步入发展快车道,还让高密成为文化投资热土,先后有41个文化产业项目落户高密。

10月11日,文化节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了中国红高粱(36°微电影)文化创意基地开工暨惠影数字影城开业仪式。莫言亲自为惠影科技董事长李林颁奖。

“中国36°微电影文化园区”是全国性的创新文化服务业项目,主要为微电影创作爱好者搭建创作、展示及发行平台,并结合“红高粱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微电影文化节”。

徐明说,受红高粱文化影响,一些艺术家进驻高密。今年4月,以创作奥运油画《梦回英格兰》而斐声国际的刘铁飞,其个人美术馆落户高密东北乡单家大院。

一年一度的红高粱诗歌奖,至今已举办四届,刘年、扎西才让、田暖、东篱、高鹏程五位全国知名的一线诗人获得今年的诗歌奖。徐明介绍,红高粱诗歌奖已成为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文学品牌,作为文化节的收尾活动,今年和省电视台合作举办的诗歌朗诵会反响不错。

“红高粱文化节在高密乃至山东树立了很好的节会品牌。自上而下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起到了很好的凝心聚力、助推发展的作用。”徐明告诉本刊记者,去年潍坊市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文化生活”指标位居第一。

“高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通过红高粱文化,通过莫言,世界进一步了解了高密。”徐明说,影响力也会反哺到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些客户原来不知道高密,现在很少有人不知道。

历史文化名人徐志摩 篇4

1931年11月19日,起雾,中国航空公司邮政班机济南号自南京飞赴北平,机上只有三人,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璧堂、北大教授徐志摩。午后2时,该机在迷雾中失去方向,一头撞上山东党家山峰巅,中国现代诗坛第一才子徐志摩,35岁的生命猝然终止!

是年11月上旬,徐志摩的交际花夫人陆小曼,十几封电报疯狂催逼徐志摩赶紧来上海见她。于是,徐志摩于11日从北平南下先去南京访友,13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的“死亡之旅”。徐志摩、陆小曼于沪一见面,两人便横刀立马,大吵一架,新月派领袖徐志摩此刻在媳妇陆小曼身上,已是一束月光都见不着,基本已被黑暗笼罩。心情大坏的徐志摩第二天便跑到刘海粟家,想通过欣赏刘海粟海外带回来的新作扭转心情,不管用,一想起陆小曼的刁蛮无度不靠谱他就烦,于是志摩从家里拂袖而去,奔南京续访老友,释放情怀。18日,徐志摩到了南京,晚上在张歆海家遇到了杨杏佛,并与张歆海夫人韩湘眉继续一起怀疑人生,不曾想,冥冥之中,徐志摩已逼近人生的终结。

聊着聊着人生,韩湘眉女人的第六感突然爆发——志摩,明天可能要出事!徐志摩根本不怵——你难道怕我死吗?韩湘眉接着问——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徐志摩说——靠,她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做风流寡妇去!一语成谶,一语成谶!比苍天还有魔力的.是语言。

徐志摩必须要在在19日赶回北平,另一个女人在等待着他——林徽因这天晚上要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798举办一次艺术节,徐志摩必须到场力挺,用当下的话说就是文化圈的赶场。从陆小曼到林徽因,中国诗坛的风流才子徐志摩在命运中穿行,18日深夜南京离别时分,徐志摩以兄长般温厚的姿态,吻了一下韩湘眉清冷的左腮,殊不知这竟是天妒其才徐志摩吻过的最后一个女人。

第二天,京平线济南号飞机一头撞向党家山,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月从此黯淡,所有性情人士一片心碎。胡适坐镇祭奠为徐志摩写下超强的祭文——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胡适的祭文深入志摩的遗骸,徐志摩曾在《情死》一诗中吟唱道——丽质是命运的命运,我已经将你擒获在手内,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历史名人孔子 篇5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播放录像: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介绍

(教师过渡,引入主题):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留下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孔子,了解他的经历与主张。

二、生平经历PPT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师:PPT1.名丘,字仲尼的来历:三字经有云:复娶颜氏徵在。祷於尼山。生孔子。故名仲尼。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於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名字的由来: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他的祖先是贵族,再远一点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也经常以自己是贵族的后代为荣,甚至临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自己是殷人的后代。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孔老二”呢?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相传,颜征在生孔子的时候,就听得天空一阵鼓乐齐鸣,不多时,就见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玉帛上写道:“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兴于周。”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孔子出生以后,相貌丑陋,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因为眼、耳、鼻都是双露,所以称“七露”。颜征在以为是怪物,就将他弃于山洞中。这时,来了一只老虎为他哺乳。暑天,山洞中闷热,又飞来了一只老鹰用翅膀为他扇风。后来,母亲才将他抱走。所为孔子有“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PPT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的课堂(一)、自由

在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要遵从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让教育保证他们能够“率性”成长。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的“自由”体现在几个方面:

1、自由的授课地点:时时处处皆课堂

现在的教学,包括大中小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孔子上课则不然,除了常用的杏坛之外,其他地方也处处皆可成为课堂。弟子们随孔子周游列国,课堂也就设在了风尘仆仆的路上。就算被困在陈蔡之间,上顿不接下顿,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时候,他还给弟子们上课:“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在不同的地方,结合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教育,最早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

2、自由的课堂气氛:活跃到老师、学生“吵”起来

孔子上课,主要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很多时候学生比老师说得都多,气氛很轻松。这种课堂气氛,让今天看惯了满堂灌的学生无比艳羡。孔子的课堂气氛自由活跃,甚至到了老师和学生可以吵起来的地步,学生直接批评老师迂腐,而老师则骂学生粗野。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老师您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好家伙,你看这气氛!换了今天的有些老师,也会被这当众顶嘴的学生气得打颤的。

3、自由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的问答非常自由,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要放在今天,学生们就会彻底晕菜了:老师,考试的时候我们该写哪个才对啊?孔子对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不是随着心情来,想起什么算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回答,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后来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约束他。”这种思想,就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4、自由的授课内容:综合课程教学

孔子上课,没有进行科目的细致切分,学生可以向孔子提各种问题,孔子就顺着学生的问题开讲。子路喜欢问作战的事儿,子张喜欢问当官(干禄)的事儿,还有一些学生喜欢问历史、伦理的事儿,孔子都一一作答,并顺势利导。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就是早期的“综合课程”教学,教育教学不分科,培养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5、自由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在进行问答时,就进行即兴口头表扬或批评。他对好学生不吝表扬,如他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他对学生不好的表现,也及时提出批评。他批评最厉害的是宰我。宰我白天睡觉(不知道是课间休息还是老师讲课时就睡),孔子竟然直接骂上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通过平时自由、灵活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不但评出了优秀,还分出了具体的类别: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自由的授课地点、自由的课堂气氛、自由的师生问答、自由的授课内容、自由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自由使教育没有僵硬死板的框框套住,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最终服务真正的育人:让人自由发展,从而全面发展。反观今天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本来四足并立,最后成了智育一家独大,智育一家也营养不良,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重点落在了获取什么知识,而不是如何获取知识。人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产生自由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力主恢复礼乐,提倡仁爱,那还允许学生有自由思想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要求学生自由思考,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无条件接受。他曾经这样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可见,孔子认为,老师讲课时,从来不提反对意见,也没有疑问,就是一个蠢蛋,而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而不是老师说一就学习个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1.孔子的得意弟子

说起孔子的弟子,一般会想起颜回、子贡、子路和子夏,他们都是“孔门十哲”里的,这几个当中,孔子最满意的是颜回,批评最多的是子路,最富有的最有政治成就的是子贡,而在传授儒家之道方面,子夏则是一个佼佼者。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云散,子夏到了河西,继承老师的衣钵,继续讲学。子夏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圣人,然而,他在教学育人上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他在魏国,受到魏文侯的礼遇,被尊为大师级别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国的栋梁,田子方、段干木、吴起,这些魏国的文臣武将,都拜子夏为师,尤其是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变富强,其才华和成就,在当时无人可比。对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点离经叛道,跟其老师孔子不同,他不太关心复兴周礼,而是关注现实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子夏对于读书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确的,著名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说的。子夏有时候也不怎么给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觉得不太开心,为什么?因为子夏为人直率,说话没有遮拦,在老师面前也如此。

2.颜回为什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欢的自然是颜回。颜回何以成为他的得意弟子?从《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记载,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分析。

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但颜回并不骄傲。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他曾经感慨道:

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那时颜回已经死了。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孔子喜欢颜回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孔子真正喜欢颜回,是因为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样,颜回也是比照老师而行事的。

颜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师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知音关系。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论语》记载道:“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但孔子不同意,因为按照礼节,他和颜回都恪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的。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做出了师生的最好榜样。如今,我们惟有心向往之……

四、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孔子眼中的仁

孔子,一位被称为“圣人”的老者,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仁”则是它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所占有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什么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做人处事能符合庄重、宽大、诚实、勤快、慈惠这五点要求,就是行仁了。庄重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容豁达就会得到众人支持,诚实就会受到任用,勤快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用,慈惠就能够领导别人。这样看来,“仁”其实讲的就是一种豁达、爱人、自尊、自强,同时又胸怀宽广格局博大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正直而由不是灵动的人生观。

(二)孔子眼中的义

孔子《论语》里头多次提到了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三)孔子眼中的礼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规范。礼是有不同的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的时候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见到老人要表现出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见到病人的时候,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都是礼。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这种规范在我们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坚定的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是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孔子他很注重礼,他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什么意思?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的情感,你搞礼乐活动有什么用呢?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呢?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回事吗?

(四)孔子眼中的孝

介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们可能听说过王祥卧冰的故事。晋朝时期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鱼。王祥就蹲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然后捕鱼给母亲吃。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是一个例子。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妻子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陆游和王祥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但这是真正的孝吗?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了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五、传世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重庆历史名人 篇6

我是来自山城重庆的姑娘,我想介绍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

1:生卒年月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四川开县,现在归重庆市政府管辖。其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

2:生平事迹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他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名著的许多章节出口能诵。在将校学堂10个月,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1912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

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失败后于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

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

1923年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任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取得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8月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在治成都疗期间,结识川籍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吴玉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10月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坚定了共产主义。

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奉命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由于他熟知川军情况且素负众望,被赋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在历时167天的起义过程中,他调兵遣将,进退有方,安民治政,措置裕如,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制四川军阀部队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刚到苏联时,为攻克俄文关,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

1930年夏学成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期间,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和专横作风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任第5军团参谋长。

长征初期,协助军团长董正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1935年1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部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并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渡过天险金沙江。5月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在逆境中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被张国焘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敌寇的蹂躏涂炭。1942年,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

日本投降后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作出重要贡献。内战全面爆发后,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郾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1947年6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与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300里正面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他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战法,指挥部队经过28天连续作战,取得歼敌4个整编师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心的壮举。途经汝河时,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响亮口号,并和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随后,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粉碎敌人33个旅对大别山的重点进攻。继而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逐步在鄂豫皖边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实现了中央和毛泽东设想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创建巩固的根据地。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歼敌30余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他战前提出:“我们的打法是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战役第一阶段,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他和邓小平、陈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果断地指挥部队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之敌完全陷入孤立。接着他和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成为准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整个淮海战役以歼敌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而告终,大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边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与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他出色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各个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共歼敌约90万人,解放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剿匪作战和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50年11月建议并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办好这所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宵衣旰食,手不释卷。他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繁衍发展了我军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官。他在教育训练军事人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队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年9月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2年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耋耄之年,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适时为中央军委、总部出谋划策。他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3:他人评价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 篇7

潜移默化企业文化氛围日渐意浓

走进姜庄供电所, 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安全文化墙”张贴着员工的全家福照片, 并附有安全格言;精心制作的“善小常为”故事墙, 张贴着践行“善小”理念优秀员工的故事;设计制作了“运动·健康”图版, 并购置了运动健身器材, 引导员工健康生活;通过参加公司组织举办的班组大讲堂、“优秀班组长论坛”“我的班组·我的家”演讲比赛、“我的老班长”宣讲会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 让员工走上讲台, 以个人视角、切身认知, 讲述对“五统一”企业文化的领会和体验。“通过员工主题宣讲活动, 有益于汲取知识, 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授和辐射作用。”姜庄供电所所长程光森感触颇多。

优质服务企业文化载体落地生根

该所在提升优质服务工作中, 规范员工执行“早、礼、快、勤、细、准、廉”的“七字口诀”。

“早”是早介入, 早沟通, 提前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礼”是礼节到位, 推行接待热心、答疑虚心、解释耐心、办事真心、业务细心、在岗专心和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路绿灯的“六心四一”温馨服务;“快”是对于客户的报装、报修出车快、抢修快、送电快;“勤”是在业务咨询时不厌其烦, 讲解清楚;“细”是工作过程细致认真,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能做100分绝不做99分;“准”是送电时间准时, 避免“轻诺而寡信”, 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廉”是廉洁从业, 管住嘴, 管住手, 干净做人, 严守员工服务“十个不准”。

该所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对党员服务队实行“建章立制精细化、队伍构成集约化、宣传推广多样化、形象标识规范化、装备配置标准化”管理。2015年7月10日12时, 党员服务队接到刘家口村抢修电话, 党员高胜宝立即配备材料并带领3名队员驱车前往。到达故障现场后, 查出农灌配电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上端的电缆头烧坏。他们冒着高温酷暑紧急抢修, 12时45分, 当送电成功的那一刻, 村民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久久回荡在田间。

文化塑形企业文化品牌独具特色

该所以文化理念引领、专业知识导入为手段, 致力于打造“知识型”员工队伍。开展“点菜式”“3×3”模式等培训;建立班组长选拔、培养、激励机制;结合班组实际, 营造“短、实、小”的微课堂、微培训、微学习的氛围, 提高班组讲堂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 在班组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建议、小革新“五小”创新活动, 2项创新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中“新型放线滑车”获得国家专利。

上一篇:名企辞职报告下一篇: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无学历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