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文化论文(精选12篇)
高密文化论文 篇1
莫言出生并成长于山东高密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 小学五年级辍学, 在家当农民, 干农活也不中用的莫言一有机会便泡在人堆里看热闹, 听故事。21 岁的莫言参军入伍, 才算真正的离开了高密, 可以说莫言的一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完全浸润在高密农村文化中, 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模式的差异, 直接影响着人格模式的差异。一般地说, 每个人受文化濡染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图式主要在儿童时期完成, 之后只是在此结构图式上不断加深同类文化印迹”[1]幼时高密地域民俗文化的濡染对莫言及其创作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莫言的小说中大多数作品都以“高密东北乡”作为描摹的对象, 有着丰富的高密文化的印记, 如强烈的生命意识, 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地方戏剧, 地方风俗等等。
一、莫言小说与高密人物品格
高密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海域, 境内河道密集, 导致高密境内长久以来水患不断, 且时常遭受到旱灾和蝗灾的侵袭,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当地人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而近代以来连年的战乱, 使得生活的艰苦直逼人的生理承受极限。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高密人野草般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成为了高密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被莫言所体验过的, 他将这种人格赋予笔下的人物, 从而塑造出一系列富有这种崇高人格的人物形象。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儿便是一个典型。被人寻思着该去见阎王的黑孩儿, 光着膀子赤着脚行走在寒冬中。手砸烂了, 抓一把土按上, 肚皮擦破了抓一把土按上。这是一个不被珍视的如草芥般卑微的生命存在, 但在他身上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韧性和近乎野性的倔劲儿。黑孩儿在拉风箱时“瘦身子前倾后仰, 炉火照着他汗湿的胸脯, 每一条肋巴条都清清楚楚。左胸脯的肋条缝中, 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的跳动着。”[2]小石匠看见他这样让他趁早放弃时, 黑孩儿头也不抬地继续拉火。当菊子不忍心看黑孩儿受这苦, 强行将其拉走时, 黑孩儿恨恨地咬了她一口又跑回去继续拉火。黑孩儿的倔劲儿和顽强的生命力展露无遗。
在《粮食》中, 莫言根据自己村里人曾有过得真实的经历描述了一个母亲在生产队大量吞食整粒粮食, 回家后呕吐出来, 给孩子们充饥的情节。“伊回到家, 找来一只瓦盆, 盆里倒了几瓢清水, 又找来一根筷子, 低下头, 弯下腰, 将筷子伸到咽喉深处, 用力拨了几拨, 一群豌豆粒儿, 伴随着伊的胃液, 抖簌簌落在瓦盆里……伊吐完豌豆, 死蛇一样躺在草上, 幸福地看着, 孩子和婆母, 围着盆抢食。”[3]莫言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绘出了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母亲身上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莫言小说与高密民俗文化
“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仪式活动、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信仰等等”[4]而地域的不同也使得“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这一现象的出现, 民俗文化也成为地域文化极富标志性意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动植物崇拜信仰意识
高密临海的地理环境, 赋予高密人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生存环境的艰苦, 现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也使高密人产生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慕和向往, 于是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动、植物崇拜意识便孕育而生, 成为高密民间最为独特的世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 高密当地人也热衷于谈论仙狐鬼怪、花神树精、妖魔神灵等奇闻异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氛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才有了创作的素材。这些鬼狐神怪故事滋养着幼时的莫言, 也为后来莫言的魔幻主义创作提供了源泉。
在高密民间狐狸精信仰尤为普遍, “称狐为大仙、狐仙, 建有土庙。现在高密地界上还保留着多处狐狸王庙。对于狐狸的敬畏使得许多老百姓家内设神龛 (也叫“设案”) 供奉, 牌位上书‘仙师’或‘仙姑’某某之位。“[5]在《球状闪电》中就有关于狐仙有关描写“狐狸的皮毛光滑, 圆圆的眼睛上生着两撮白毛。它的眼睛像电光, 下巴咧开, 露出几颗雪白的牙齿。”而此时望着狐狸的“老太太浑身麻木, 如同触电, 瞳孔扩大, 面前一片迷蒙。她嗫嚅着:仙家, 仙家……”[6]在《爆炸》中也提到了姑误入坟地看见狐狸炼丹这样神乎其神的事件。这些有关妖魔鬼怪的故事和动物崇拜意识的引入, 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读来留有余韵, 民间传说因素的加入使小说多了一层魔幻神秘色彩的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 猫腔
关于猫腔, 莫言曾在《茂腔与戏迷》中谈道“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 流转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 无论是男腔女腔, 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7]莫言在作品中曾多次引用猫腔中的唱词。而在《檀香刑》中猫腔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文学形式和叙事因素:“凤头部”和“豹尾部”每章的篇名采用工整的戏剧话本回目式的四字标题, 如眉娘浪语, 赵甲狂言, 小甲傻话等等, 在凤头部”和“豹尾部”的正文之前都会引用一段猫腔《檀香刑》 以唱词或道白为引子, 在正文中也会不时出现猫腔的戏文, 也正是“文本中大量引用` 猫腔' 戏文、韵文, 使得文本始终贯穿着一种戏剧化的音韵和节奏”。[8]
为了向高密的地域文化, 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大踏步的后退,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意的做了类型化的处理“小说中很多人物实际上是脸谱化的, 比如, 被杀的孙丙, 如果在舞台应该是一个黑头, 用裘派唱腔。钱丁肯定是个老生了。女主角眉娘是个花旦, 由荀派的演员来演的花旦。刽子手赵甲应该是鲁迅讲过的二花脸, 不是小丑, 但鼻子上面要抹一块白的, 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儿子赵小甲肯定是个小丑, 他就是个三花脸……”[9]但为了防止人物的脸谱化走向极端, “作家又有意打破这一僵硬的定性定位, 通过系统间 (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 信息的流通和互动, 以求人物纵横上的发展变化。”[10]在人物反映其定性的特征性格时, 也揭示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灵魂深处的内心冲突。
莫言在《檀香刑》中将当地猫腔的戏曲语言和小说语言进行了融合, 以戏曲的形式结构小说的叙事形式, 以传统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写当代小说是在复归中的一大创新, 使小说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使人物形象愈加的鲜明立体, 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度。
参考文献
[1]崔志远:《当代文学的文化透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7页。
[2]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欢乐》,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年, 第18页。
[3]莫言:《粮食》, 《与大师约会》,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年, 第101页。
[4]王娟:《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2页。
[5]柳平:《高密文化:打开莫言小说世界的钥匙》, [硕士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4年, 第7页。
[6]莫言:《球状闪电》, 《欢乐》,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年, 第121页。
[7]莫言:《北京秋天下午的我:散文随笔录》,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年, 第67页。
[8]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11页。
[9]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访谈对话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年, 第383页。
[10]王金胜:《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 《文艺争鸣》, 2004年第6期, 第107页。
高密文化论文 篇2
高密,因“红高粱”文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而享誉海内外。2010年开始,高密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红高粱文化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推动当代诗歌的发展,更好地传承红高粱文化精神,塑造高密地方文化品牌,《诗探索》编辑部、高密市人民政府、中共高密市委宣传部、潍坊学院宣传部联合设立中国“红高粱诗歌奖”。2013年征稿事宜具体如下:
1、征稿对象:所有汉语诗歌写作者。特别关注有潜质的诗坛新锐。
2、体
裁: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
3、奖项设置:共设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红高粱诗集奖”、“红高粱校园诗人奖”三个奖项。每个奖项评出获奖诗人两名,奖金各10000元人民币和奖杯,优秀奖若干名,以上均颁发获奖证书。邀请获奖代表参加2013中国(高密)第四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暨红高粱诗歌奖颁奖典礼、研讨或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所有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
4、投稿要求:“红高粱诗歌奖”和“校园诗人奖”参评作品每人不超过10首(章),大约200—300行。需使用手写稿或打印稿参赛,同时发送电子稿至
huaxialonghun@163.com,没有手写稿或打印稿只有电子稿的参评作品不予受理。
“校园诗人奖”参评作者请标明自己的学生身份。“红高粱诗集奖”参评作者请邮寄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底正式出版的诗集或者自印诗集三本参评。
所有参赛作品应体现新乡土意识,描写有真切生命体验的乡土生活。所有参评纸质稿件和电子稿件限寄一次,多寄视为无效。电子稿件请只在邮件主题填写:“参评奖项-作者-作品名称”即可,以免延误。所有参评作品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通信地址,以及电话号码等。
5、征稿时间: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起至2013年8月底结束,以当地邮戳为准。
6、投稿地址: 山东高密市文化馆红高粱诗歌奖办公室(邮编:261500)联系人:牧文、夏甜。咨询电话:***,QQ群:135925906,274266157.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评委会
莫言:出高密记 篇3
“我觉得,得了这个诺奖或没得这个诺奖,不会改变我的做人风格,也不会改变我的写作风格。”10月13日上午,莫言在高密市翰林苑小区的住所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
获奖之后,莫言似乎成了“万能的”,据说他的获奖甚至拉动了某些股票价格的飞涨。众多问题向他抛去,关于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看法、钓鱼岛争端甚至中日关系都被问及。甚至有媒体多次让莫言推荐自己最欣赏的文学作品,莫言有些无奈地说,“太多了,没法推荐”。
“我根据自己的良心来判断,该我发言我就会发言,不该或者我不愿意,自然就懒得去说话了。”对于公共事务的态度,莫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表示。
事实上,在获奖前后,莫言都不愿接受采访,“想从热闹和喧嚣中解脱出来”。但在获奖两个小时后,莫言便于山东高密的一家酒店召开了首次媒体见面会。第二天下午2点半,当莫言出现在酒店二楼的电梯口,鲜花、相机、人群一齐涌向他。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来了更多记者。
“全世界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家,为什么会落在我的头上呢?”13日上午,莫言在家中接受《中国新闻周刊》及几家日、法媒体采访时说,“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提前20分钟给我打了电话,我感到既惊奇,又惶恐。我就思考,是什么原因呢?我配得这个荣誉吗?这是当时的感受。过了几个小时,我就很平静。”
“把‘东北乡写成中国的一个缩影”
“一人(只提)一个问题。”莫言落座在沙发上,对记者们比出“1”的手势。13日上午,他也回复了此前和村上春树的“博彩赔率”:“究竟是不是我和村上竞争诺贝尔奖,这完全是一种猜测。把两个作家所谓的PK类比于中日关系,更是一种玩笑。”
在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莫言认为,“这是一个文学的奖项,我因为文学获得这个奖项。作家的写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对着所有的人,研究人的命运,研究人的情感,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短篇小说《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到长篇《丰乳肥臀》《蛙》等,莫言的作品一向被看做是乡土气息浓厚,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为其代表性的文学地域。
莫言研究会会长、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没有本土的文化对莫言的影响,也不会有莫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和题材。他自己讲过,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写小说的,我用的语言是高密的地方语言,题材也是高密发生的人和事。”
所以,文学馆外打着一条横幅,写着“根植故乡,莫言问鼎诺贝尔”。毛维杰认为:“他的创作离开了这种(故乡的)东西,去写别的东西,问鼎诺贝尔是不大可能的。”莫言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文学馆开馆于2009年,坐落在高密一中校内。这栋4层建筑里展出着莫言所写的书、信、照片,以及一些奖章和研究资料,目前下面的两层作为展厅,上面的两层在莫言获奖之前就已纳入“二期工程”规划。
“我的野心就是希望能够把我小说里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的一个缩影,但是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我的力量可能不够。”13日上午,莫言在接受访谈时如是说。
事实上,莫言最初是反对建馆的。毛维杰回忆,“他自己曾说,‘我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家乡再给我建一个馆,这不是引火上身吗?但是我们研究会一直坚持。”
“是否有先见之明?”
“当时我们只是说,他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个中国作家。”毛维杰说。
“没把你淹死就不错了”
同样,远在市区北郊的大栏乡平安庄,“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横幅也挂在村子里。那是莫言的老家。
莫言获奖的当晚,平安庄隶属的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就赶制了100多条红色横幅,并买来烟花送到平安庄。“燃放了有两个小时。”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第二天早上,横幅就被挂在了村子和市区。
土地上已经很少种植高粱。村子里,屋外的水泥路上,晾晒了一片片金黄的玉米棒子,晾晒场旁边的墙壁上,横幅还打出了“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莫言父亲与二哥管谟欣家中的院子里也晒了几堆玉米。这7间平房是后来修建的,“莫言旧居”还在北边的另一处。
屋外一直喧嚣,记者们的采访、拍照声响成一片,莫言的父亲静坐在炕上,90岁的老人听力不太好,这可以让他置身于尘嚣之外。他不愿意搬到城里去住,在市区的翰林苑,大儿子管谟贤在三楼,原名管谟业的小儿子莫言在五楼。
这几天,莫言的大姐管谟芬来到了二哥家,因为后者要接受大量采访,她要帮着烧饭和照顾老父的起居,有时顺便对记者讲上几句。但作为只上过四年学的地道农民,莫言获奖后,她“高兴得也不知道怎么说了”,甚至在当晚“睡不着觉”。
读过高中并当过乡村干部的管谟欣带着《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到了“故居”,回忆起莫言小时候的事以及当年拍《红高粱》时的情景。导演张艺谋和主演姜文、巩俐曾到原作者莫言的家吃过一次饭,吃的是烙大饼、鸡蛋。
在管谟欣、管谟芬的眼中,莫言小时候“既聪明又调皮”。莫言的小学同学杨成国回忆,当时只有12岁的莫言正是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学校开除。
“因为这个,我也很内疚。”从高密一中副校长任上退休的管谟贤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当时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1967年1月放寒假回家,我把上海造反派的一些传单带回来,他看了,就到学校去造反。”
少年莫言把学校的课程表撕了,然后说,“老师是奴隶主,我们不做奴隶。”管谟贤回忆,弟弟莫言当时约了同伴去串联,到了郊县住了段时间。莫言回来以后,学校把他开除。“文革”中,中农“家庭成份”的莫言也很难被推荐入学。
令管谟贤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莫言“调皮捣蛋”甚至险些让后者在幼时丧命。一次管谟贤杏树下看书,忽然听到牲口圈里的厕所里有噗通的响声,弟弟掉进了粪坑。
透视高密民俗文化中的年画艺术 篇4
一、高密年画概况
高密年画种类繁多, 有扑灰年画、半印半画、木板年画和石板年画。题材丰富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 神像类, 这类年画销量最广。 (二) 老婆孩类, 也叫喜画类, 深受百姓欢迎 (三) 戏曲人物类, 这类题材的年画主要取决于民间神话故事, 地方戏剧等。 (四) 人物传说类, 人物传说类多以历史人物和文学典故为创作题材, 如《四爱图》《琴棋书画》还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图》 (五) 山水花卉类为装点屋面, 寄托情思, 民间艺人创作了许多山水花卉这类题材的作品, 并在作品中以物达情, 增添祈求祥瑞的含义, 另外还有一些桌围、窗旁、过门笺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年画。
二、高密民俗孕育高密年画
高密民间年画品种繁多, 题材丰富是和当地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通过访谈几位年画艺人, 笔者得到以下有关年画民俗
(一) 有关家堂图的民俗
据年画艺人讲在高密农村, 大年三十那天。高密人家家都要挂家谱, 家谱在当地俗称“家堂嘱子”也称“家堂”“轴子”“影”, 一般是在堂屋的主墙上挂, 以此来祭祀祖先同时兼有祈福佑丰年的用意。此习俗一直沿用至今。有的村庄有一个家族姓氏的往往会在村里修一间家族祠堂, 挂上尺幅较大的家谱。称为“族影”“大影”整个家族的人会在大年三十那天一起祭拜祖先。‘族影’上写死者的名字, 名字自上而下, 自左而右, 一般绘画出一条甬路来界分, 分男左女右。按辈分排出, 一般在送年后, 即收起称为“落影‘家谱的两旁要配挂条幅, 当地人称为‘配轴’或‘大花”上画牡丹和莲花, 挂时也有方位讲究。家谱的画面主要有红绿两色彩绘, 兼施黄紫蓝等色, 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 与其他形式的年画相一致。
(二) 有关灶神年画和财神年画的习俗
高密神像类年画分为灶神年画和财神年画, 在旧时高密农村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在灶台旁贴灶王爷的年画。并上香摆供。一般摆的供品都是糖瓜, 饴糖。有的人家还会用饴糖或糖瓜在灶王爷嘴四周抹上一圈给灶王爷甜甜嘴让他上天多说吉利话。同样在除夕那天高密人每家每户都要请财神的, 表达对富足生活得向往。供奉的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传说为商朝丞相比干的化身, “武财神”为三国名将关羽的化身。据说家里挂何种财神也是有说法的, 一般的家庭多挂文财神, 武财神一般挂于铁匠铺和从事五金业的店铺。此外还有其他种类的财神图, “二堂财神’和“三堂财神”.‘二堂财神’一般是指把文财神和武财神画到一张年画上, 文招财, 武挡险这样可以做到双保险。买这样年画的人一般是家里作小买卖的。所谓‘三堂财神’指指在文武财神的上部再绘上玉皇大帝或观音菩萨的神像。挂玉皇大帝或观音菩萨的“三堂神像’是有说法的。挂玉皇大帝图样的“三堂财神‘, 一求是多多进财, 二求是逢凶化吉保平安, 三求是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若家里观音菩萨图样的‘三堂财神’则可断定此家有人生病, 为了求平安所挂。
(三) 有关喜画类年画的民俗
在高密每当婚嫁时也是要贴年画的, 这类年画是专门用来布置新房的所以也叫喜画。在贴此类喜画时也是颇有讲究的, 据当地说这些画有的可以单独张贴, 有的要成双成对的张贴, “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其张贴的方位一般选在窗旁、窗顶、炕头墙壁和另一头墙壁, 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的内容来创作, 字义吉祥, 有“莲花生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天河配”“麒麟松子”等。
(四) 其他类年画的民俗
过门笺:“过门笺”也叫‘挂钱’“纸帘”在高密也有称“风帘子”的有剪纸形式和年画形式的“过门笺”。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高密农村仍有很多农户家的大门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过门笺”。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关于“过门笺”高密民间有个传说, 每到新年快来临时, 有个叫“年”的恶鬼专门到各家偷吃小孩。家里为了防止它侵入特地挂上纸笺, ‘年’看到五颜六色的纸笺就会下的逃窜, 再以后这种风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桌围:所谓桌围就是挂在桌前其美化妆饰作用的, 一般高密人逢年过节或婚嫁日才把桌围拿出来用。桌围分刺绣的和纸质的, 一般富贵人家用刺绣桌围, 普通人家用的大多是纸质桌围, 纸质桌围一般都是木版年画桌围, 木版年画桌围一般是模板套色印刷, 先印大块彩, 后印小块彩。基色少的用红绿两色, 基色多的用黑黄红绿紫五色, 画面对比强烈, 纸上一般还要印一个大“福”字取义为全家福。
三、结语
高密民俗为高密年画艺术提供了最广阔的生存土壤, 它与高密年画艺术互为表里, 相融相合, 可以说高密年画艺术是高密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 是高密民俗文化的表述载体。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高密的民俗活动, 就不可能有种类丰富的高密年画艺术。
摘要:高密民俗是高密年画赖以生存的土壤, 没有多姿多彩的高密民俗活动就不可能有种类丰富的年画艺术, 本文试图从民俗的角度去解读高密年画艺术。
关键词:年画艺术,民俗,高密
参考文献
[1]王树村年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莫言和“高密故乡 篇5
回顾莫言的主要作品《蛙》、《酒国》、《枯河》、《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天堂蒜薹之歌》等等,这些书名,这些大地的意象,这些强悍的生命之力的征象,它们共同组成了莫言的故乡,一个辽阔的无边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
莫言说话,每每言及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一个农村大男孩,偷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捉,为了索回那双三十四码的大鞋,能多穿好几年的大鞋,他当着数百名民工的面,向毛主席的画像请罪,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凄凉感,以及小黑孩超常的感觉,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而他的“高密东北乡”却是从川端康成的《雪国》那里找到的,自此,他有了一个用他的一生来回望、辨析和描绘的地方。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生亦疲劳死亦心酸之后的《蛙》。他的第一部社会问题的长篇,一部在“人类灵魂的实验室”里“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长篇。借助于书信的形式,莫言在打开叙事主人公“蝌蚪”的内心生活时,也找到了一种挖掘表现罪感心理和忏悔意识最为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他酣畅淋漓的叙事话语由此指向了作家自身的负罪感,照亮内心的黑暗,反思共和国60年的复杂历史,让他的“高密东北乡”走向更为辽阔的审美空间,而不仅仅是地理和植被意义上的简单移植。
新型(高密)防盗ABC锁芯 篇6
这款AB锁芯的原理如下:本锁芯包含有三套弹子,A钥匙使用第一套弹子,其他弹子都在这套弹子的下方,编码则完全不一样。并且第一套弹子是磁性的,在锁芯的另一侧,有一组陷坑(陷坑的深度与铁质弹子的长度排列相一致),专为第一套弹子陷入而设计的。而A钥匙是铁质的,同时陷坑的背面也有强磁条,由于A钥匙为铁质的,使用时可被第一组磁性弹子吸住,因此使用中可随便扭动开关门锁,陷坑中虽然有磁条,但当A钥匙使用中转到有陷坑的这个部位时,磁性弹子因为牢牢吸住铁质钥匙,因此不会陷入陷坑内,所以在使用A钥匙时陷坑不起作用。但当B钥匙使用时,因为它与A钥匙的编码相同,由于它是铜质的,同时它在根部有一限位凸起,和锁芯上的限位突起相对应,因此它插入后,旋转半圈就无法转动了,磁性弹子正与陷坑部位对应,磁性弹子就都会被吸入陷坑。这时只能拔出B钥匙,插入C钥匙,这两把钥匙的操作完全防止了锁孔中有剩余弹子没有被吸入的情况发生。C钥匙再向前转半周,对准后,第二组弹子就会陷入转轴孔中,这时编码完全改变为C钥匙的编码,AB钥匙即失效,C钥匙即可完全正常使用了。这种结构也更使锁芯具防盗性。磁性的应用,巧妙地转换弹子编码提高了保密性。
本发明获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高密文化论文 篇7
潜移默化企业文化氛围日渐意浓
走进姜庄供电所, 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安全文化墙”张贴着员工的全家福照片, 并附有安全格言;精心制作的“善小常为”故事墙, 张贴着践行“善小”理念优秀员工的故事;设计制作了“运动·健康”图版, 并购置了运动健身器材, 引导员工健康生活;通过参加公司组织举办的班组大讲堂、“优秀班组长论坛”“我的班组·我的家”演讲比赛、“我的老班长”宣讲会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 让员工走上讲台, 以个人视角、切身认知, 讲述对“五统一”企业文化的领会和体验。“通过员工主题宣讲活动, 有益于汲取知识, 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授和辐射作用。”姜庄供电所所长程光森感触颇多。
优质服务企业文化载体落地生根
该所在提升优质服务工作中, 规范员工执行“早、礼、快、勤、细、准、廉”的“七字口诀”。
“早”是早介入, 早沟通, 提前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礼”是礼节到位, 推行接待热心、答疑虚心、解释耐心、办事真心、业务细心、在岗专心和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路绿灯的“六心四一”温馨服务;“快”是对于客户的报装、报修出车快、抢修快、送电快;“勤”是在业务咨询时不厌其烦, 讲解清楚;“细”是工作过程细致认真,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能做100分绝不做99分;“准”是送电时间准时, 避免“轻诺而寡信”, 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廉”是廉洁从业, 管住嘴, 管住手, 干净做人, 严守员工服务“十个不准”。
该所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对党员服务队实行“建章立制精细化、队伍构成集约化、宣传推广多样化、形象标识规范化、装备配置标准化”管理。2015年7月10日12时, 党员服务队接到刘家口村抢修电话, 党员高胜宝立即配备材料并带领3名队员驱车前往。到达故障现场后, 查出农灌配电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上端的电缆头烧坏。他们冒着高温酷暑紧急抢修, 12时45分, 当送电成功的那一刻, 村民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久久回荡在田间。
文化塑形企业文化品牌独具特色
该所以文化理念引领、专业知识导入为手段, 致力于打造“知识型”员工队伍。开展“点菜式”“3×3”模式等培训;建立班组长选拔、培养、激励机制;结合班组实际, 营造“短、实、小”的微课堂、微培训、微学习的氛围, 提高班组讲堂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 在班组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建议、小革新“五小”创新活动, 2项创新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中“新型放线滑车”获得国家专利。
高密闭系统 篇8
GEA可提供一整套涵盖粉末到片剂的固体制剂生产高密闭解决方案, 最高密闭级别可以达到0.1 μg/m3。系统包括:BUCK的MC系列高密闭阀、Hicoflex的高密闭塑料袋、Aeromatic-Fielder的湿法制粒机和流化床、BUCK的物料周转系统、Courtoy的压片机和CIP/WIP清洗站。
GEA中国
Addr:中国上海闵行区鹤翔路99号PC:201109
Tel:021-24082288
Fax:021-24082222
世界文学版图上的“高密东北乡” 篇9
在中国的版图中, 高密东北乡是山东省胶河平原上的一个小乡村, 在莫言的笔下高密东北乡转变成了一个广袤的大陆, 这里有众多的人口, 川流不息的河流、肥沃的土地等等。这是一个只属于莫言的世界, 这个世界随着莫言的需要而变化, 而产生, 高楼大厦, 飞机大炮, 坦克装甲, 甚至是妖魔, 在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都能出现。在2008年莫言发表了小说《檀香刑》, 小说中叙述了令人惊恐的刑法和清末历史起义的场景, 把这一段历史融入到高密东北乡, 将他推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将这样的故事背景再次延伸, 丰满了高密东北乡历史文化, 高密东北乡就是这样在莫言的小说世界中逐渐地得到完善, 如果小说需要从古代开始发展, 相信莫言定会杜撰一段属于高密东北乡的古代历史。高密东北乡在莫言的手上从一个无人知晓, 毫不引人注意的小村庄, 登上世界的舞台。在这块土地上, 发生是一场接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大剧, 正如高密东北乡的地方戏的腔调一样悲惨凄凉。由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其中有一段男主人公的吼唱“酒神曲”的桥段, 鬼斧神工的故事发展推向高潮。高密东北乡已成功转变成莫言的文学世界。
高密东北乡最初在作者心中不单是一个名为家乡的地理位置, 它是被赋予生命意义的存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备受苦难折磨这人们, 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们顽强的生存,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高密东北乡的英雄们在苦难和压迫之中学会忍耐和反抗, 直到爆发绽放出强烈的生命力。《红高粱》的男女主人公, 余占鳌和戴凤莲抛开一切, 在漫无边际的红高粱地里奔跑, 在这篇高粱地里上演着一幕幕的爱恨情仇与人间悲喜。作品《丰乳肥臀》中母亲为了生存扛过了重重的磨难, 艰难的活下来, 在忍耐与反抗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在黑暗中绽放的巨大光辉。
在《红蝗》之后高密东北乡褪去了那种满红高粱的外衣, 在长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十三步》、《酒国》、和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白棉花》、《师傅越来越幽默》、《司令的女人》等作品中“高密东北乡”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小乡村了, 高密东北乡被现代文明渲染过后, 由乡村变成了城市。故事的叙述模式也由“对照”演变成“改造”, 作品风格变成单向的城市叙事类型, 但这不妨碍高密东北乡在现代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穿上现代外衣的“高密东北乡”以各种的形态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 那是一个充满颓废和荒诞的国度, 在这里人们失去了对幸福的向往, 也不曾去寻找幸福, 存在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和超支的欲望, 面对这些苦难和欲望人们展现出来的是扭曲的面孔。在短篇小说《沈园》中爱情已经消失殆尽, 《长安大街上的骑驴美人》中空虚无聊的生活, 《丰乳肥臀》中极度消极生活的上官金童。母亲在苦难中求生存与上官金童的生活态度截然不同, 上官金童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死, 有恋乳症的他受到欺负想死, 没有奶吃想死, 被判十五年刑也觉得无关紧要, 他愿意一直留在监狱里, 理由是离开监狱他也不知道怎么生活。上官金童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摸摸女人的奶, 这并不是什么性欲要求而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奶的留恋。由于他一生都活在母亲的保护之下, 所以他只会去寻求依靠的对象, 比如鹦鹉韩、他的妻子汪银枝等等, 在遭到他们的抛弃后他不曾思考如何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而是学会忍受这些侮辱, 再去寻找新的依靠。
莫言从出生到成长, 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他的土地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他的土地的感情是复杂的。年少的他想要逃离这片土地, 等到他真的离开了这片土地时他才发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是无法割舍对家乡的感情, 他一度想要摒弃对家乡的羁绊, 臆想一些和他的生命无关的故事, 莫言按照文学写作的规范要求去写文章, 模仿现实主义小说, 但他发现这种离开生活, 这种被架空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这些故事也无法打动人心, 他开始觉得犹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文章探索中, 他找到一条新的文学之路――回归家乡。显然, 文学只有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在他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向读者表白自己写作风格回归乡土是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到自己的心底。这一刻, 他找到了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 他的文学创作源泉。
参考文献
[1]刘琛.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莫言先生文学访谈录[J].东岳论丛, 2012, 33 (10) .
[2]李国, 刘千秋.“想象民间”与“再造历史”——试论莫言新历史小说创作[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3 (2) :43-46.
高密景远建筑节能开发有限公司 篇10
高密景远建筑节能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墙体节能高新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安装施工、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有限公司, 是省内最早进入干粉砂浆和外墙保温这一领域的企业, 专业从事研发和生产各种类型的外墙保温系统的材料及建筑节能材料。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超薄石材成套机械, 以及全自动制S类板和JST超薄石材加强肋复合板生产线, 经省科委推广的国内最新研制生产的全自动最新设备。生产的保温装饰化一体板系统, 具有施工效率高、装饰效果好、装饰板耐久性高等优点。超薄天然石板材系列产品具有节约资源、轻质牢固、超大规格等诸多优势, 适应了现代大型工业、商业建筑、高档住宅和别墅等建筑物外墙装饰的需要。公司拥有全套的实验设备, 和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并跟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等知名科研机构保持紧密合作, 参与了DBJ-035-2007《外墙外保温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 已在建筑外墙保温这一建筑新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
地址:山东高密市醴泉工业园盛泉街1168号
电话:0536-2501338
高密文化论文 篇11
“乡土文学哪里寻?山东高密东北乡。”这是山东高密人最感自豪的一句口头禅。“高密东北乡”就是莫言的家乡。
反复出现在莫言作品里的“高密东北乡”,不仅是莫言笔下绝大多数故事发生的舞台,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几年前,一批文学青年曾结伴游览高密,只为亲身感受莫言笔下的风物人情。看到一些和小说里相符的场景,他们会激动不已:“这是当年《红高粱》里的那块地,这是《丰乳肥臀》里提到的,这是《蛙》里写过的……”
高密这片典型的中国北方乡土,滋养了莫言两个生命:自然的和文学的。
想当作家,只是为了不挨饿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没被溺死,哥哥把他捞出来冲洗了好半天才弄干净。乡亲们都说他“是个命大的孩子”。童年时,因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莫言几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颗大脑袋更加显得突兀。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
尽管家里穷,父母还是把莫言送到家乡的小学去读书。“文革”开始后,因他的家庭成分是“中农”,被列入“出身不好的一类人”。后来,又因“他和老师之间闹了些不愉快,便失去了上中学的资格”,不得不回家务农。据莫言后来回忆,“15岁以前都半光着屁股,参加一些不应该是孩子参加的劳动”。本来,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最喜欢说话、饶舌的时候,但莫言却“开始经受农村劳作的孤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学会了“自言自语”,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嘟哝些啥。这让父母和工友们一度很担心,都觉得他“有毛病”。后来,他给自己取的笔名为“莫言”,就是提醒自己少说话。
也不知从哪一年起,莫言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那个年代,当兵是男孩子的最高理想。经过4次报名,1976年,莫言终于如愿参了军。在站岗放哨时,虽然莫言保持着挺拔笔直的身姿,但脑子里想的却全是写小说的事。3年后,莫言在一家地方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叫《春夜雨霏霏》的文章,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在部队里,莫言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3年,已是正排职教员的莫言,被调到北京的部队。在这里,他有机会认识了很多作家。他的作品《民间音乐》,曾得到著名作家孙犁的赏识。不久,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象征家乡的地名,从此也成为他的专用地理名词。
一个冲动,诞生了《红高粱》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莫言参加了一个关于写作的座谈会,会上他获得了一个“灵感”。一位老作家说:“中国共产党有28年的战争历史,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有很多素材,但我们已经没有精力把它们写出来了,因为我们最好的青春年华在‘文革’中耽搁了,而你们年轻人这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你们怎么写作呢?”莫言听了这话,有点激动,他当时就站起来说:“小说家不是要复制历史,战争对人的灵魂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才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可以写战争。”
面对这位有着“无知无畏”气魄的年轻人,在座的老作家们也只是相视一笑,不以为然。但是,没过一个星期,莫言就将一篇战争小说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它就是《红高粱家族》(部分)。此书不仅很快出版,而且一炮走红。
很快,正在为找好剧本发愁的导演张艺谋慕名而来。那时候,站在莫言面前的张艺谋也还是个年轻人,光头,短裤,赤脚,手上提着两只胶皮轱辘做成的简易凉鞋。他是从太行山电影《老井》的拍摄现场赶到北京的,一进楼道就高喊:“莫言!”
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很快就聊得热火朝天,当时即敲定了电影《红高粱》的改编权。“所有人都说我像个农民作家,农民作家肯定信赖农民导演,都是农民兄弟,我找一个工人、知识分子可能他还导不了。”当时莫言對张艺谋没什么要求,“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试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
人们都知道,后来张艺谋拍的电影《红高粱》不仅红遍中国,也把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带进了西方世界。《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这个中国作家,还给《红高粱》写了书评,称“莫言那些‘土匪种’的角色和入了神话架构的高密东北乡,从此上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住进楼房,却做不了城市人
《红高粱家族》出版后的近30年里,莫言一直在忠实地延续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红高粱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丰乳肥臀》写了“我爹我妈”;2005年,又用《生死疲劳》写了“我”这一代人。
莫言说,他最怀念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很多作品是我跑回老家去写的,很多小说是在供销社的仓库里写的,里面生了一个煤炉,但是外面很吵。”后来,莫言的家搬到北京的平安里,他每天从上午9点工作到下午3点,触手可及处,就有一本《高密县志》,随时备查,以免在文章细节上犯技术性错误。但莫言说,其实他根本无法做一个纯粹的城市人,因为一直根深蒂固地怀念着土地和乡村。于是,他在客厅和书房里摆上各种植物,阳台的花盆里还种上了葱和蒜,这是山东农民最爱的食物。“每年我都会回老家过年,我父亲、哥哥、嫂子、姐姐、侄子们等,几十口亲人都住在乡下。我叔叔家的一头母猪生了16头小猪崽,就会马上打电话给我,一头牛生了3个小牛犊,也会当作喜事告诉我。”
莫言说他并不满意现在的写作环境,“住在楼房里,一开窗就是一片喧闹声”。他最理想的状态是,在靠山靠水安静的地方住下,房子里摆放着古老的木头桌子,泡好一杯普洱茶,点一支烟,开始写作。
莫言经常说他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
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孩子,两人识于儿时,感情深笃。1981年,结婚两年后,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儿管笑笑出生,被夫妻俩视若珍宝。
在管笑笑的记忆里,穿军装的父亲每次回家探亲,都会给她带回很多书,有童话故事、作文选、字典、连环画。管笑笑幼年时,曾随母亲回到山东老家居住,过了一段与父亲两地分居的生活。莫言在北京工作,笑笑和母亲住在高密县城。她至今还记得,每次父亲回家探亲时,特喜欢干农活,经常会忙于锄草、打药治虫、翻地,她就跟在父亲后面颠儿颠儿地跑来跑去。
直到1995年,笑笑和母亲才离开山东,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此时,莫言正在构思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妻女的到来刚好可以照顾他的生活。1997年,莫言从部队转业,后专业搞写作。2000年,笑笑考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读书。也许是受父亲影响,笑笑对手写的书信情有独钟,不仅用钢笔,还经常用毛笔和宣纸给父亲写信。这让莫言深为感动,他就把女儿用宣纸写的信贴在客厅墙壁上,有空便细读品味。
出乎莫言意料的是,此时,女儿正构思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了。直到一次暑假过完,女儿忐忑不安地把一部19万字的初稿拿给莫言看时,他才大吃一惊:女儿竟然在他眼皮子底下偷偷写作了!看完初稿,莫言只淡淡地说了两个字:“还行。”2003年初,这部名为《一条反刍的狗》的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受到青年读者好评。
高密为拍《红高粱》打造单家大院 篇12
据中新网消息, 9月26日, 莫言获得诺奖后的首部电视剧《红高粱》将在高密实景拍摄。由于电影《红高粱》珠玉在前, 电视剧《红高粱》又是由金牌导演郑晓龙执导、周迅主演, 该剧还未开机, 便引来广泛关注。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 电视剧《红高粱》拍摄基地的红高粱占地420多亩, 莫言获奖后, 当地政府扩大了红高粱的种植规模, 莫言的家乡种植红高粱足足有3200多亩。“要不是莫言获诺奖, 我们村也不会种这么多红高粱”。由于今年的红高粱有人专门打理, 长势喜人。随着秋天的来临, 莫言小说中的场景已变成了现实, 在3200亩红彤彤的高粱地里, 还建起了小说中的单家大院等场景……电视剧《红高粱》中, 单家大院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之一, 当年张艺谋电影版《红高粱》把单家大院放在了宁夏, 而电视剧《红高粱》就把单家大院放在了沙口子村的一片高粱地里。据悉, 单家大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将会建设成老模样的四合院, 不远的地方还搭建起了另外一个场景———烧酒锅。
【高密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09-13
以森林之城,生态高密为话题的作文10-20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论文06-02
低俗文化论文07-06
广东文化论文08-28
文化转向论文05-08
朝阳文化论文05-17
游戏文化论文05-19
蒙古文化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