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文化论文(共8篇)
低俗文化论文 篇1
附件1
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内容
一、抵制家园脏乱,提倡清洁宜居。
二、抵制不孝父母,提倡孝老爱亲。
三、抵制婚嫁恶俗,提倡喜事新办。
四、抵制丧葬陋习,提倡文明治丧。
五、抵制乱摆酒席,提倡节俭适度。
六、抵制迷信邪教,提倡崇尚科学。
七、抵制好逸恶劳,提倡勤劳致富。
八、抵制不讲诚信,提倡信守诺言。
九、抵制沉溺赌博,提倡健康娱乐。
十、抵制强梁蛮横,提倡邻里和谐。
附件2
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宣传标语
1.“十抵制”去陋习
“十提倡”树新风
2.“十抵制”破除陈规陋习
“十提倡”助推乡风文明 3.移风易俗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山乡 4.移风易俗树新风
崇俭尚德倡文明 5.文明乡村大家创
文明成果大家享 6.家家讲卫生
户户比清洁 7.治理脏乱差
要靠你我他
8.生活垃圾定点放
环境卫生有保障 9.清洁卫生人人参与
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0.环境关系你我他
综合整治靠大家
11.环境美、生活富
大家同走文明路 12.孝老爱亲仁之本
和谐社会孝当先 13.家和万事兴
孝道是根本 14.要想子女好
自己先敬老
15.父母双亲争着养
孝子贤孙乐满堂
16.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17.忠孝家风正
留福与子孙 18.生前尽孝厚养
身后文明薄葬
19.培育婚丧嫁娶新风
营造文明和谐民风 20.摒弃婚丧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1.有钱多尽孝
丧葬不铺张
22.无事整酒亲朋怕
当面恭喜背后骂 23.办喜宴浪费可耻
树新风不丢面子
24.滥办酒席刮左邻右舍财
大收礼金寒三亲六戚心 25.滥整酒人人讨厌
人情债家家难背 26.生活事业步步高
入了邪教一团糟 27.崇尚科学远离邪教
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8.摒弃迷信讲科学
厉行节约不浪费 29.邪教迷信多花样
不传不信不上当
30.求神拜佛不如下地干活
科学生产才能致富小康 31.脱贫不能等靠要
勤劳节俭最重要
32.移风易俗乡村换新装
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 33.脱贫莫等更莫靠
自力更生是正道 34.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
35.幸福不会从天降
勤劳致富奔小康 36.诚信走遍天下
失信寸步难行
37.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耍痞赖账国法不容 38.货真价实买卖路
大家心里都有数 39.做人讲诚信
朋友才亲近40.远离赌博陋习
共建和谐家园 41.打牌赌博是祸根
害人害已不利身 42.一人参赌
全家受苦 43.十赌九输非正路
勤劳节俭才致富 44.打工挣钱不容易
打牌输光最可气 45.邻里有事多帮忙
人人争做热心肠 46.邻里好相处
情深似手足 47.邻里一家人
互助大家亲 48.老人小孩留守家
挑水担柴帮一帮
低俗文化论文 篇2
所以说, 虽然派拉蒙出品的《阿甘正传》在那一年用其成功塑造的主流价值观赢得了奥斯卡小金人, 但是《低俗小说》在整个文化界引起的讨论和反思则是不能用学院奖来衡量的。以至于今天这部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 但凡说喜爱电影的人就不得不看这部作品;而但凡看过之后的人们也是不得不叫好称赞的。影评人在反复的回味中感叹, 要是当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低俗小说》, 那证明奥斯卡还是有希望的。
除了打破主流价值的独立精神之外, 《低俗小说》让影迷们念念不忘的还有它的叙事模式。都说一个好电影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故事, 而电影的成功与否最终还要看导演是不是有讲好这个故事的能力。无疑, 《低俗小说》在这一点上向全世界证明了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的叙事能力。总的来说, 此片打破了常规的线性叙事模式, 以一对雌雄大盗在餐厅的打劫开始, 而在打劫进行的高潮时又戛然而止,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继而, 导演通过倒叙和插叙, 将整个故事的主线拆分开来, 打断了之前的叙事节奏, 使得小故事之间也高潮迭起, 出人意料。而在电影的最后, 镜头又回归到电影的第一个场景, 在雌雄大盗打劫的餐厅结束, 在电影的时空结构上形成一个环形, 而不同的人物和时间又在各自的空间里发展。这“环形叙事结构”听起来复杂, 然而在每一段被打乱顺序的小故事里, 人物对白间都隐含了内容的前后照应, 或者在关键物品和场景里埋下了伏笔, 这些精心策划的细节使得这个故事的环形结构完整而严谨。而发现和提炼电影中的暗示和线索, 也成为了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这部影片的原因。
然而, 这种看似复杂的环形叙事模式打乱了人们习惯的观影模式, 所以很多缺乏耐心的观众会马上放弃这部看似无厘头的“黑帮”影片, 心里还要默默地骂上一句, 什么玩意儿?但是, 如果说导演昆丁·塔伦蒂诺是在用打乱线性叙事的模式来证明自己的小聪明, 那你就错了。这个自学成才的导演大概只是想用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这分段式的呈现方式, 加上黑底白字的小标题, 无疑都是在给予观众直接的信息。甚至像是使用一种漫画里的分格结构, 通过文字和标题来提示读者。于是, 在这种“让故事看起来更过瘾”的目的之下, 《低俗小说》被导演分解成了“序曲/餐厅”, “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 “金表”, “邦妮的处境”和“尾声/餐厅”这五个部分。这五段小故事各自成立, 自身也高潮迭起, 似乎在暗示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打乱顺序、随意观看, 自助式地拼凑出一个故事的所谓“真实”, 或者是完整事件的“真相”。
电影的开场在一家早餐店。盗贼“南瓜头”和他的女友“小兔子”在这里用餐, 但他们实际上则在神经紧张地计划着一次打劫。故事在他们激烈的讨论中渐渐步入高潮, 就在抢劫开始之时, 在一片紧张的气氛里, 故事戛然而止。黑色的荧幕上出现了一排白色的字。
第一个故事题为“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故事的主角文森特是个好色的白人单身汉, 他和自己的搭档黑人朱尔斯都是黑社会大哥马沙·华莱士的手下。这天早上, 他们一边例行公事, 一边喋喋不休地讨论着薯条汉堡和马沙那年轻美艳的妻子。他们的任务是去干掉一屋子的小混混。黑人朱尔斯在开枪之前还若有深意地背诵了一大段圣经, 他们二人一副资深黑社会的气质, 身手利索, 毫不留情。正巧, 这夜, 老大马沙下命令让文森特陪他的妻子米亚一个晚上, 带她去她喜爱的餐厅吃饭。文森特怀揣着不安和激动的心情赴约, 和米亚在主题餐厅里眉来眼去, 还一起参加了霹雳舞比赛, 最后终于被米亚请到了家中。文森特一边告诉自己如越雷池必死无疑, 但一边难以抵抗米亚的美艳诱惑。正在文森特不知做何选择之时, 在屋里无聊等待的米亚居然嗑药过度, 昏死了过去。在这一系列看似荒谬的衔接里, 文森特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拯救米亚, 直到故事结束观众所期待的出轨偷情等香艳的剧情统统都没有发生。
在第二个故事“金表”中, 导演依旧不改其话痨的本质, 在一段冗长的阐述和介绍之后, 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硬汉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拳击手布奇, 还有他的祖传家宝, 金表。故事的一开始, 身处危险的布奇就处在紧张的气氛里, 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取走那块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金表。跟着镜头, 观众们也跟着布奇一起紧张, 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好不容易, 布奇安全地拿到了金表,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快速离开的时候, 导演又和观众看了一个玩笑。布奇居然放下警惕在自己的厨房里做起了早餐。就在观众诧异之时, 布奇在桌子上看到了一把步枪, 他疑惑地拿起抢。就在此时, 厨房对面的厕所里响起了抽水马桶的声音。这时, 观众都跃跃欲试, 料到布奇一定会和从厕所里走出的男人大战八百回合, 弄得两人遍体鳞伤。就在观众揣测时, 厕所里的人走了出来, 正是第一个故事的主角, 文森特。于是, 在好莱坞男主角不死之原则的指导下, 观众们都调整了坐姿准备看这一出好戏。可就在大家还没准备好时, 布奇就一枪把文森特解决了。嘣的一声, 文森特倒下, 死得干脆。导演用这一剂干脆利落的死给了所有自作聪明的观众一个响亮的嘴巴子。
可以说, 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顺利逃出的布奇没想到在超市门口停车时, 正好遇见了黑帮老大马沙。于是, 他为了保命, 二话不说就开车朝马沙撞了过去, 自己也和另一辆车发生了车祸。粗壮的黑人老大马沙似乎在撞击后伤势不重, 而布奇自己则伤得不轻。两人于是在大街和店铺间发起了恶战。最后两人一起进入了一家五金店。在观众以为二人要在此处打个鸡飞狗跳, 一决高下的时候, 导演又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家店铺的店主居然是个深藏不漏的性变态, 一下子和同伴一起将布奇和马沙两人打晕。醒来时, 他们二人已经成为了刀俎间的鱼肉, 仍听性变态的摆布。在幽闭的地下室里, 硬汉和黑社会老大都满脸恐惧, 看着这两个变态放出来的皮衣人兽犬都感到无力和无助。观众此时还没从震惊中恢复, 又顿时陷入了深深的紧张。强壮的黑人老大被不幸地先选中, 拖入了小黑屋被性变态侮辱。而此时的布奇则在屋外挣脱了枷锁, 在犹豫了片刻之后, 他决定掉头回去拯救被鸡奸的马沙。于是布奇帅气地杀了个痛快, 黑人老大被侮辱后也不卑不亢地亲手解决了侮辱自己的性变态。马沙也因此和布奇冰释前嫌, 布奇和女友汇合后继续了自己的生活, 自言自语到, “这真是我过的最诡异的一天了。”
第三个故事, 在“邦尼的状况”字幕后开始。电影转回到第一个故事里朱尔斯和文森特杀死小混混的场景。在朱尔斯解决了屋内的所有人之后, 一个躲在厕所里的敌人突然出现, 对着二人就是一阵扫射, 但是一枪也没有打中两人。朱尔斯顿时觉得自己遇到了神的庇护。之后, 在回程的路上文森特的枪无意走火, 误杀了人质。人质的脑浆就挂在朱尔斯那可笑的爆炸头上, 他顿时更加确定了自己感受的神迹。于是他们来到朋友吉米家里避风头, 但是要在一小时内, 也就是吉米的妻子邦尼下班回来之前把尸体和车子处理好。在这个故事里, 导演自己还客串了吉米这个颇有性格的清道夫, 一边满嘴脏话一边又是妻管严。文森特和朱尔斯在换上了干净而可笑的花衣服之后, 终于有惊无险, 结束任务, 决定去早餐店吃饭。于是他们来到了电影一开始出现的餐厅。观众也终于回到了电影的开头, 接上了环形叙事的起点。
在电影的尾声里, 在序曲里作为主角的“南瓜头”和“小白兔”此时成为了配角。已经相信神迹的朱尔斯控制住了他们鸳鸯大盗的劫持场面, 并严肃而意味深长地教训了南瓜头一番。朱尔斯在他的面前再次背诵之前出现过的圣经段落, 而此时的他却不是为了杀人, 而是试图挽救一个误入歧途的羔羊。最后, “南瓜头”和“小白兔”逃离餐厅, 早餐店里的人无一受伤, 朱尔斯和文森特也就穿着那身可笑的衣服离开了餐厅, 全片结束。
可以说, 这部电影的三个小故事的内容本身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它们的情节虽然精彩, 然而更精彩的是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的确, 影片的三段情节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 黑帮乱战, 好色男遇上饥渴女, 硬汉和老大的较量, 说起来都是一些低俗流行小说里的常用桥段。然而, 导演之所以把电影命名为《低俗小说》也正是这个用意。通过在关键之处打乱叙事的常规, 反类型化地处理情节, 导演用出神入化的电影语言把低俗的故事说得高潮迭起, 引人入胜, 耐人寻味。
王小波说过, 小说这东西, 首先就是要有趣。而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首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有趣。这部典型的黑色幽默电影里充满了黑人的喋喋不休和痞子流氓的幽默。不断地用人物间看似无关紧要的冗长对话或是独白拖慢电影的节奏。在这部充满黑帮题材和血腥暴力的电影里, 刽子手们反复地讨论着汉堡和足底按摩, 他们一边持枪杀人一边东拉西扯, 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趣味的幽默。而且, 用这种手段将暴力场景不断推后, 又将紧张气氛不断延伸,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所以, 有的人爱这部《低俗小说》爱到不行, 也有些人讨厌这种虚张声势、故弄玄虚。但原因都是一样的, 这部片子始终都在玩弄观众的期望, 不按常理出牌。相较于工厂化, 模式化的好莱坞产品, 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真的是摆脱了所有的主流教条, 展现了一种疯狂而大胆的拼贴和反思。
导演昆丁·塔伦蒂诺本人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电影学习, 他曾在加州的一家租碟店当过几十年的打工仔, 他应该是在大量的阅片量中自己修炼成才。他的处女作《落水狗》因为大量的暴力镜头让导演获得了当之无愧的恶名和难以抵挡的关注。而《低俗小说》作为昆丁·塔伦蒂诺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依旧延续了他的强烈个人风格:大段的对话, 俏皮的折磨, 疯狂的情绪, 难以掩饰的幽默, 和有意地操纵观众。可以说, 《低俗小说》使用了各种与主流价值、主流情怀、主流思想相反的视觉和心理手段, 不断地建立和摧毁一种稳定的价值观, 以保持电影的观众在一种近乎癫狂的环境里不断地失去平衡, 不断地产生自我怀疑, 不断地延伸出不安和兴奋的情绪。而这些难以得到的观影体验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人们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电影或是人物的道德审判上, 而是沉迷在导演营造的一种几乎“反重力”而存在的无限想象里, 并享受于这个想象世界里的景观。观众们突然爆发的笑声会削减暴力事件带来的紧张, 心情的反差获得情绪的解放。这些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的设计使得观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判断和推测, 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关键的人物身上, 一切情感都任由影片的咒语去实行。
可以说, 这部影片证明了什么是电影的魅力。通过塔伦蒂诺先生的成熟想象力, 一个充斥着危险、休克、性感、欢闹和活力的世界向观众敞开。人们顺势开始了一段充满了美国西海岸地方特色的迷幻之旅。没有什么是在这个无法抗拒的奇异世界是可以被预见的, 你不只是进入影院看电影, 你更像是去了一个深不见底、盘根错节的兔子洞。在这段旅程里, 镜头间一次次地描绘着洛杉矶的景色和风情。这个好莱坞的造梦场, 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全世界制造着“Made InUSA”的视觉奇观和精神价值。而在塔伦蒂诺这段令人惊讶的描述里, 时间和空间都被打乱了。摧毁一切好莱坞式的桥段变成了观众最大的乐趣:金发碧眼的长腿美女还没来得及展露自己的性感身体, 就已经因为过度嗑药而吐了自己一身;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黑手党帅哥居然在走出厕所的一瞬间被人爆头, 手里还拿着庸俗的厕所读物;上一秒还在疯狂杀人不眨眼的大老黑, 下一秒就决定放下屠刀, 并对着他人说着智者般的教导。这样的反类型化处理, 一方面在告诉人们,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的角度里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另一方面, 也在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不是类型化、单一性的存在, 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人格, 不同的可能, 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
所以这种深刻的反思精神和解构一切的创作理念获得了许多文化界的关注。一个看似吊儿郎当的痞子导演, 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讲着一个不找边际的故事。但也许, 这一部“低俗小说”正是标志着塔伦蒂诺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的最后胜利。这种精神是要清空所有艺术品的附加内容, 把故事还原给故事本身, 把形式从内容的束缚里解放出来。从而避免了我们人类做任何事情都为了获得一种内容或是结果的痛苦。因为到头来, 一切附加内容的行为都是徒劳。二十年前的导演昆丁·塔伦蒂诺只有31岁, 许多影评家也感叹到, 也只有在这个年龄的作家才有这种才华和勇气, 产生出如此真诚的虚无主义的作品。一部电影把它的所有意义从一切政治、形而上学、道德或利益中剥离了出来。在这一部弥漫着街头脏话的电影里, 它即杂糅了美国文化里对于种族辱骂的事实, 也包含了底层人民的智慧和幽默。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 是美国文化的菜市场, 尤其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和电影的配乐上。所有的语言使用都是生活化的, 非舞台式的;而电影中的音乐也没有一曲是新创作的, 所有的音乐和歌曲都来自于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几乎是像杜尚当年用生活日用品进行艺术创作一样, 一种基于“二手货”的艺术加工被导演用一种电影媒介表现了出来。即便是人物的塑造, 也几乎是照搬了好莱坞模式里的陈词滥调, 但在情节的处理上又被一个个打破, 把原本漫画式的人物还原成了一个个真实的人。
昆丁·塔伦蒂诺曾表示, 他最初打算做一个“黑侠电影”, 指的是杂志里那些主要负责推广硬汉侦探类的小说。那类型的小说汇集了各种曲折的剧情和刻板的人物形象, 随处可见的巧合似乎是在和宇宙开着玩笑, 一种没有逻辑和审美的低俗境界让这种故事低俗到只能自成一类。昆丁·塔伦蒂诺认为, 这种低俗的气质正好符合了美国大众文化的心理需要, 反映出了流行文化的黑暗面。那些生活中的激烈的、负能量的幽默感, 以及暴力美学都是他个人的创作灵感的来源。
抵制低俗图书 弘扬优秀文化 篇3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我觉得“抵制低俗读物”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决策部门,或者说制定法规政策部门的事。出版社是经营单位,如果出版社感觉上级决策者鼓励的是GDP增长,对GDP很看重,那么出版社就会多出一些所谓经济效益好的图书,更追求利润。但如果鼓励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那么出版社就会更偏重追求社会效益。现在有一些出版社的主管部门,不懂出版。他们衡量出版社的标准,常常就是每年经济增长的百分比。而利润的增长,包括码洋销售额的增长,不可能是直线的,有时甚至不可能是那种很平滑的曲线,极有可能是大起大落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的经营者就很难向上级交代。而这时出版管理或决策部门的导向就很重要,到底是看重GDP还是社会效益。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这在国外是有定论的,就是文化产业是不可能贡献很多GDP的。所以,我认为,在现在出版社转制的时候,《博览群书》提出“抵制低俗文化”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思考到底应当怎么办。
怎样定义低俗图书
金明善(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首先要给低俗图书下一个定义。我想,如果存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应该算作低俗图书:一是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相背离;二是以低级趣味吸引和取悦读者,哗众取宠;三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但在现实中,如何具体把握低俗图书的界限很有难度,特别是当低俗图书打着通俗图书的旗号出现时。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把通俗易懂、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推荐给受众,这不属于低俗的范围,而且这正是出版社细分读者对象、扩大读者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出版社追求和发展的方向。比如我社秉承“学术读物通俗化”这个思路,出了一系列茶座:《经济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等,既叫好又叫座。我们的定位是:“轻松、休闲、高雅;有识、有趣、有用。”我想,它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通俗读物。
抵制低俗读物,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为具体的对象不同,低俗的定义也不同。据《参考消息》法新社一条消息,说苏丹一位女记者因为穿裤子获罪。控诉她的人认为穿裤子有伤风化。由此可见各地关于低俗的观点由于受传统风俗等影响,很不一样。低俗不能一概而论。成人读者和未成年读者、城市和乡村、普通读者和研究性读者,对于低俗的界定是不同的。我觉得,现在大多数出版社还是有责任心和良知的。另外,即使出版社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是想要通过低俗就能实现其目的的,因为读者是有鉴赏力的。《博览群书》现在提出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出版业要改革,从过去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成经营性文化企业,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图书出版这个行业是讲求社会效益第一的。在理念、价值观、经营上,出版社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目前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经营者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建设优良的图书生态
张黎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感谢《博览群书》举办这个座谈会。谈到对低俗的判断,确实有一个价值多元的问题。不同族群、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诉求。在界定低俗与否的时候要慎而又慎,尊重读者对文化的多元选择。
怎样抵制低俗图书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建设一种优良的图书生态。这个生态里边包括诸多方面的要素。首先,作为图书生产、传播的中心,抵制低俗图书,弘扬优秀文化,出版社责无旁贷。北大社愿积极响应座谈会的倡导。我们一直将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当作自己的使命。例如近几年推出的《中华文明史》、《儒藏》、“学术史丛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丛书”等,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弘扬优秀文化的出版实践。
其次,是制度生态的问题,要有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部门已开始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同时,政府在优化制度环境方面加大了力度。有关部门对低俗文化的监管在加强,例如近几年进行整治低俗音像制品、网络的活动,都很有必要。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其重要的体现就是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定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比如打击盗版,出版社能有多大力量?更需要的是执法部门的作为。
第三,是阅读环境的问题。这里指的是社会监管环境建设,包括新闻媒体、学校、学术团体、图书馆、家庭等各方面。比如针对中小学生阅读的学校、家长的监管,比如传媒的图书批评、引导,这样来充分发挥阅读社会对低俗图书的批判和抵制作用。我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看到过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个统计,美国1991-2000年有6300多种图书因为低俗遭到抵制。抵制这些图书的力量,只有9%来自政府,其他的抵制行为都来自学校、图书馆、出版基金会等民间组织,以及学生家长。
转制下的出版社怎么做
缪宏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我认为,现在出版界的大背景是转制,转成文化产业,也就是企业化。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出版社的管理者并不是按企业规则来管理的,企业化单位却是事业化管理。这就很麻烦。因此,我觉得无论是抵制低俗图书,还是弘扬优秀文化,在出版社具体的管理、操作上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不然,出版社自身的问题不解决,怎么能搞好出版物的问题呢?
另外,我还想谈的一点,就是目前低俗图书是很复杂的。有内容低俗的、名字低俗的、营销手段低俗的,这些很容易被察觉。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类似高校教材的这种书。按说教材应当是找最好的专家来写,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教材。但有些出版社不以为然,认为能赚钱就行。所以,现在名字相同的教材常常有成百上千种,而这里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互相抄袭,结果还号称自己是权威的。像这种图书,是否也应当算作低俗呢?我想,低俗图书的形式是很多的,这需要由权威部门来制定标准,予以认定。这样,再进行批判和打击,才有规则。
高继民(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博览群书》在目前的环境下,推出这样一个选题,我感觉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出版社、出版业如何在产业化的环境下去弘扬优秀文化,值得大家思考。我讲几点想法:一是环境和群众的文化需求问题。环境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外因。我特别赞同张黎明先生讲的图书生态的概念。其实整个出版界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低俗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产生的毒害,违反了法规和政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对它进行规范。
另外,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协调。我觉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
念。社会效益是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标准。我们不能违反,否则就要受到制裁。而在这个规则、底线内,经济效益就是唯一的衡量手段。当然实际情况可能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出版社,在这个资本时代,面临的诱惑很多。比如说,如果我们出一本高雅的书会亏损10万元,而出另一本较低俗的书能赢利10万元,怎么选择?倘若从生存的角度去想,我们就很可能去做那低俗的书。所以,出版社对这个问题应当制定一个标准,来维护自己的底线。这是相当关键的。
低俗文化不等于俗文化,俗文化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但不能再低,再低就过了线,就成了低俗。对于出版社来讲,这种追求与出版社自身的理想和定位有很大关系。大学的出版社,追求的是学术。而像我们这样的出版社,现在主要是做菜谱等生活类的图书。这些东西属于俗文化。但是,这种俗不是低俗。
李春华(中国文史出版社图书策划室主任):现在是市场经济,一本好书,出版社若不出,良心上过不去,因为好书总有社会需求;但如果出了赔钱,就是出版社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做图书策划的,每年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抵制低俗的图书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策划选题的时候就尽量不去策划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看到有些低俗图书卖得很好,心里也不是滋味。可想想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又不能这样做。现在讲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又有它的特殊性,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出既有社会效益又能赚钱的书,可做起来并不太容易。
学术书要走向普及化
王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助理):我认为,图书中的低俗化倾向是日趋严重了,我们需要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30年的社会转型造成的。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的道德观念也有了一个变化。不能说这个变化不对,但是要注意到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滞后发展中出现的裂痕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这里面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但就出版社来说,还是要努力去转变这种状况。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宗旨是“传播学术经典,关注大众阅读”,专门的学术著作不必说了,大众方面怎么做呢?我们就是把学术普及化,这就等于是和那些低俗图书在争市场,通过和他们争夺读者,来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我们策划了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本着正本清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想法,请的全是社科院和其他高校的大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现在戏说历史的现象。不过,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感觉到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即现在的学术评价机制要求专家必须出学术成果,而专家撰写的这些普及化的读物对他们自身的学术评价没有用。然而普及的东西还是要专家来写才能写得好,因为做到深入浅出的普及是最难做的。我希望我们的学术评价体制能有所改变化,让专家们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
另外,出版社现在都面临转制问题,一刀切地全部转为企业,让企业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艰难选择,不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做法。我建议,目前的转企改制,最好不要一刀切,要允许有第三条道路。比如在美国,真正市场化的纯商业运营的出版企业只占全国出版单位的30%左右,大量的出版机构是所谓的非赢利性的、享受免税的、在运营机制上却又是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学术类的事业出版机构。他们是国家文化(包括宗教)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些事业出版机构的投资人出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国家的文化(包括宗教)学术事业,市场化运营的收益反过来会继续资助文化学术出版。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也能有所调整,使这一类事业出版机构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我相信就会对抵制低俗读物起很大的作用。
庞旸(中国和平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博览群书》在目前办高雅的主流文化刊物很难的情况下一直坚持高雅文化的阵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学者说,现在整个社会有一种民粹主义的倾向。从国家的整个社会思潮来看,经历了上个世纪从二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提倡大众文学,到解放后要求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时期,再到六七十年代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走向极端。当时的民粹主义是最高领导者提倡的,提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等,把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放到最低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拨乱反正,批判这种民粹主义,但实际上又有了某种精英化的倾向。从当时大众文化的心理来说,一般民众也很崇尚高雅文化。从90年代开始,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又开始逐渐回归到民粹主义。这种回归不是官方提倡的,而是民间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朔最早提出来“解构”,他把很多崇高的、精英的东西都解构了,后来又有很多作家尝试一种通俗化、平民化的写作。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平民文化的抬头更凸显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形成所谓“小众”的高雅文化和大众的娱乐文化两个不同的市场。
出版社要生存,就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出有人买的书。所以出版人确实有一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如我社是少儿出版社,我们从心底里是想给孩子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但是又必须面对市场的接受情况。我们一直在尝试怎么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怎样把高雅文化搞得通俗有趣,但又不能庸俗无聊。这就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下大功夫。《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著)、《与世界伟人谈心》(房龙著)、《名家析名著》(通俗版)等都是我社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李和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宣传策划部主任):我觉得,要想达到“抵制低俗图书,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提醒大家。从目前整个出版领域来说,低俗图书是不可能被一网打尽的,存在一点可以,但是过了界就不行,就需要不断地敲警钟。尤其是现在出版社面临改制,生存越来越难,图书占领不了市场怎么办?就来一本低俗的吧,结果就越过界线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性。
我个人对于弘扬优秀文化这一点,体会更深一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宗旨是“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这么多年来不管多难,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最难的一套书是《亚里士多德全集》,出了整整10年,一年出一本。那时没有补贴,出学术著作本本都赔,社长咬着牙、跺着脚把它做成了,就是因为我们觉得把优秀文化传承做好是自己的责任。近几年我社又出了《吴晗文集》、《康有为全集》、《康德著作全集》等,都属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图书,但面临的问题都是有价无市。我觉得很疑惑:这么好的书,可为什么就没有市场呢?文化传承我们自己是做到了,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呢?这就是我今天想重点表达的意思:要培养读者,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读者也是出版社的一个责任。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需要大家大声疾呼。只有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对高雅读物的要求才会增多,而低俗读物的市场也就自然减少了。
薛昌词(光明日报社编委):对各位和各位所在出版社对《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社的支持表示感谢。《博览群书》的宗旨就是给大众推荐优秀的图书,弘扬优秀文化,所以希望各位在杂志上多推荐一些你们的新书、好书。今后不光要推荐书,还要就图书出版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研讨、批评。
低俗文化论文 篇4
2、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几条合理化建议。
国家: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健康场所加大监管力度:
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倡导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还应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官、文化馆等场所。
学校: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还应该开通校园绿色网。
家庭: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上网,指导点击健康网站,控制子女上网时间,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自身: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合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3、。
远离非法网吧,学会洁身自好;科学上网,做网络的主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使未成年人拒绝不健康网吧的诱惑,请你设计活动项目。召开拒绝不健康网吧的主题班会;到社会上调查了解网吧经营情况,向相关部门提出管理建议;以学生会名义向全体未成年人就拒绝不健康网吧发出倡议
低俗不是通俗阅读题答案 篇5
A.低俗不仅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也是对人的尊严的贬损。
B.玩味背德行为,取笑弱小对象,还有些猥亵性的描写和展示。
C.文学作品中某些东西属于低俗的,是因为它把人“物化”了。
D.低俗否定人的精神向度,极力地向下想象人,向下引导受众。
7.作者认为“追求通俗”应予以“积极肯定与大力提倡”,其最充分的理由是:
A.毛泽东曾经要求文艺工作者“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正确处理高雅和通俗的统一问题。
B.通俗文学由来已久,只是现代以来的很长时间,在我们的文学观念中,被有意识地抑制了。
C.由于时代变化,现代生活节奏更加紧张,人们对文学中看似很俗的某些属性的需求更大了。
D.通俗文学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定的审美享受与精神启迪。
8.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个世纪90年代,借助网络,通俗文学开始兴起来了。我们应关注时代变化,重新认识文学中的某些属性。
B.低俗写作是通过欲望化的叙事,向人们提供一种生理性的快感,展示和渲染人性与人情中的恶习、丑态。
C.通俗写作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拒绝人的物质欲望,旨在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与低俗写作有着明显区别。
低俗文化论文 篇6
助力1:
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4G时代的到来,流量成本下降,Wi-Fi高渗透,网速大幅提升,移动场景下让直播更为顺畅。
助力2:
软硬件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包括摄像头、录屏技术,直播技术门槛和成本逐渐降低, 秀场娱乐以及电商网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直播的普及与用户认知。
助力3:
传媒低俗化现状及成因调查 篇7
传媒低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领导下,大众传媒逐步走向市场化,大众娱乐文化日益发展的一种变异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去满足一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一些低级趣味文化,让这些低级趣味文化在受众之间大量传播,从而让传媒低俗文化越来越广泛。
传媒低俗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媒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传媒事业已经深入人心,传媒在大众心中已经占领了一席重要位置。传媒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在以前,传媒主要靠报纸、杂志、书籍等传播。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 电视、网络、电影、电台等成为了媒介传播的主要载体,在不同的时代传媒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这个时代,传媒在大众心中的地位更加根深蒂固,不过这样也滋生了一些诟病,传媒低俗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要想透彻的研究分析传媒低俗化形成的原因,传媒低俗化是我国在走向市场化经济时产生的一种不良因素,是传媒被商业化的侵蚀,一味的注重经济效益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商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一而再的去触碰道德底线的结果。
以上说出了传媒低俗文化的产生, 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是不是传媒低俗文化的产生于受众就没有关系呢?在这里笔者认为,传媒低俗文化的产生与受众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但是在传媒工作者与受众在接受调查时,媒介与受众都在相互的指责,这如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满足,人们就开始最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生活,大众传媒就是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因素,为了吸引眼球,产生出了许多低俗文化,这样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受众在出于新奇的心态下接受了这种低俗的传媒,所以,笔者认为传媒低俗文化的产生与受众也是密不可分的, 并不能一味的去指着大众传媒。
传媒低俗文化现状的具体表现
传媒低俗文化在很多的方面都有体现,比如传媒低俗文化对消费方面的影响就很重大,在改革开放前,人们以节约为荣,认为浪费就是一种败家的行为,然而,在现代传媒的吹捧之下,导致了许多本来不爱住在郊区的,在郊区购买别墅;本来只注重穿衣合体舒适就好的人,购买许多很贵的而又不舒适的衣服;如今在世界各国的奢侈品店,买家人数最多的就是中国人。这些都是大众传媒对这些物品无限吹捧的后果,引导国人去盲目的消费,这一点就是传媒低俗文化对消费的影响。另外,传媒低俗文化的具体表现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大众传媒采用许多偷窥的方式,爆料出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绯闻,丑事,用来吸引受众的眼球,给广大人民群众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大众传媒低俗化的表现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暴力情节过重,猎奇心过重
有一些报道中,常常对抢劫、行凶、强奸的报道大力的渲染,将重点的描写细节放在血淋淋的暴力画面,采用一些大标题、暴力图片,用来刺激阅读中的猎奇心理。如:有一个都市报是这样描写一个凶杀案的,标题采用大标题的方式,写的是“血淋淋”、仇富心理引来的惨案。还有一篇更为离奇的标题,是湖北一个地方报道的一个干尸肚子变大的事件,标题竟然是《千年干尸怀孕》,还有一个地方的孕妇因为疾病生的孩子有异常,标题竟然是《孕妇怀孕竟然生了狼人》等等。
2.以性为主题来作为卖点
一些媒体专门打擦边球,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标题竟然写的是春光乍泄、女人好色等等。
如何解决传媒低俗文化的产生
首先,要从大众传媒本身抓起,要重拾责任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传媒低俗化就是市场经济下个人利益与职业道德之间发生了冲突,大众传媒为了个人利益,毅然选择了放弃个人的道德修养,久而久之,传媒低俗文化也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加强传媒工作者的个人修养,增加传媒工作者的责任心是最主要的工作,只有传媒工作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变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媒低俗文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其次,就要从受众本身做起,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不要盲目的跟风,提高自身对传媒低俗文化的辨别能力,在遇见低俗的传媒信息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应该保持积极抵制的太多,这样就能传媒低俗信息在受众之间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延缓传媒低俗文化的传播。
然后,政府应该加强对传媒低俗文化的管理和处罚,政府应该建设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传媒机制,只有政府机构的出面才能最有效的抵制传媒低俗文化的传播。
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公共信息平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应该参与其中,在遇到传媒低俗文化时,应该积极举报,并且对大众传媒提出强烈的指责,并且培养受众的判别能力,知道哪些是低俗的传媒文化,这样才能有效的抵制传媒低俗文化的蔓延与加强。
总结
低俗与治理 篇8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的介绍,此次行动主要是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并在此次行动的基础上,探索完善治理互联网的措施,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规范,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开展公共教育等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13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达2.98亿,10-19岁的青少年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占全体网民的35.6%。我国网民的平均年龄远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什么是低俗内容?
刘芷荣介绍说,国务院公布的判定网络低俗内容“十三条标准”,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听取了专家意见、研究了互联网上的新情况而制定的。
“十三条”所禁止的信息内容都是近年来网络上比较突出的现象。根据举报中心公布的每月举报数据,从2006#9月到2008年12月,淫秽色情信息的举报最高比例为61.8%(2006#9月)。据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李家明介绍,此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举报中心共接到公众举报18590件次,其中对淫秽色情和传播低俗内容的举报占总举报量的77.6%。
然而,在查阅了以上列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后,记者发现,淫秽、色情、暴力、凶杀、赌博等均在所列举的法律法规的禁止之列,但没有对淫秽和色情做出明确的定义。在人们的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心态也更加开放的当下社会,对于认定何为淫秽尤其是何为色情容易引起争议。例如,2007年底至2008年初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真人版“福娃”,扮作福娃的女子全身彩绘,仅穿一条窄小内裤蔽体,被许多网友怒批为“低俗”,而创作者“草木”坚持其所摄的人体彩绘福娃是“为了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赞颂运动员的坚韧和百折不挠的竞技思想。”在网络上“草木”的支持者亦不乏其人。
举报中心网站上的“举报指南”告诉我们,在淫秽和色情的认定方面,可以参照适用2004年举报中心网站上公布的《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在我国法律上,淫秽和色情是分开的两个概念,程度亦有所不同。《自律规范》规定:“淫秽信息是指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挑动人们性欲,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而色情信息是指“在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有淫秽的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概括地讲,淫秽信息是“整体淫秽”,色情信息是“部分淫秽”,二者都缺乏艺术和科学价值。
网络(虚拟世界)淫秽色情是物理(现实)世界中淫秽色情传播的延伸。《自律规范》中对“淫秽”和“色情”的定义实际上源自新闻出版署1988年《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包括在淫秽的定义中对7类淫秽内容的列举。但《自律规范》并没有穷尽物理世界中对淫秽色情类物品的规制。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出台《暂行规定》后,根据国务院整顿文化市场的通知,新加了一类需要取缔的内容:“夹杂淫秽色情内容、低级庸俗、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具体解释在《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1989年11月3日)中,这类出版物是指“尚不能定性为淫秽、色情出版物”,但“低级庸欲,妨害社会公德,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公开展示或阅读会对普通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出版物。”对比《自律规范》和新闻出版署的一系列规定,互联网法律中虽然有淫秽和色情的定义,并对二者进行了区分,但与物理世界的法律规范相比,仍不够完善,起码没有涵盖物理世界中禁止的“夹杂淫秽色情内容、低级庸俗、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在此背景之下来看此次网络整风,国务院公开的“十三条”力图将“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纳入法律的规制框架之内,弥补之前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
与淫秽、色情、夹杂淫秽色情内容的三种区分相对应的是,在物理社会中对这三者的管制程度是不同的,尽管实践中的区分度比较低。比如,文化部、广电部1996~2月1日发布的《音像制品内容审查办法》,和新闻出版署的规定相比,该办法没有规定“色情”标准,只有“淫秽”和“夹杂淫秽、色情、低级庸俗内容”两类,前者禁止出版、复制、进口、发行,后者删减后可出版、复制、进口。在1997年《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九节“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中规定了五个罪名来禁止淫秽物品的制造和传播。《刑法》第367条对淫秽物品进行了定义:“本法所称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包含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也就是说,只有淫秽物品才可能触犯刑律,适用刑法,色情物品不在此列,但对于何为淫秽物品则需适用刑法中的定义。
然而,这种区分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已经抹平。此次网络整风的“十三条”,也并未区分“淫秽…色情…夹杂淫秽色情内容”或其他,而是对所禁止的行为进行具体描述,并冠以“低俗”之名涵盖十三种行为。十三条标准的公开则是对“网络行为”标准化的一次尝试。
部门联手,网民参与
从2004年开始,我国每一年至少进行一次由中央政府各大部门联合进行的针对网络淫秽色情的专项整治,而此次行动为第七次。部门联手综合整治似乎是专门针对互联网的“绝招”。这与政府对传统媒体的日常监管有很大不同。回顾2004年以来针对互联网的历次专项整顿可以看出,不区分淫秽色情、对互联网信息采取“一刀切”的严格治理标准似乎已经固定下来了。
是什么原因使政府要对互联网重拳出击?淫秽色情物品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管制和打击的对象。中国控制淫秽色情材料的传统方法不是控制接收方(受众),而是控制发送方,对传播材料进行事先审查。政府对传统媒体采用归口管理的模式。在这种事先审查的模式之下,淫秽色情物品很难在体制内有存在的空间,因此政
府打击淫秽色情物品重点一直集中在非法出版物上,包括电子技术条件下的淫秽光盘。但在网络空间里,传统的归口管理、事先审查的监管模式由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殊性而不再行之有效。新的监管模式通过历次整顿行动的探索也初露端倪。
互联网的国际性使得控制发送方而非接收方的传统模式大打折扣:由于国际上的信息流动越来越自由,政府除了谋求国家间的合作之外不可能对国外信息提供者进行管控,因此在我国领域内对接收方进行控制成为必要之举。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前几年大力整顿网吧的行动,在最直接的物理层面对信息接收方进行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Web 2.0的兴起,大量网民主动参与到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和提供中,为传统的控制发送方的管理模式带来了难度。互联网不仅融合了之前各种形态的淫秽色情物品,还出现了淫秽色情的新形式,比如“裸聊”、网络淫秽表演等,纸质媒体和音像媒体等分类不再适用,原来的归口管理变得困难。如何对网民自发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成为一个新课题,此次反低俗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为图片、相册、博客、贴吧等互动栏目,就说明很多淫秽色情信息来自网民们自发提供。
在今天,互联网产业链业已形成,牵涉了比传统媒体更多的利益群体。对于信息提供商而言,其主要营运模式还是依靠点击率来卖广告盈利,重点击率不重质量的利益驱动模式使得信息提供商没有动力去自发监管网站上的淫秽色情信息。色情网站还大多通过手机捆绑、网上支付等方式牟利,与电信运营商、接入服务商、地方银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三者的监管成为互联网治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部门联合也成为针对新形势的应变之举,而工业与信息化部、银监会的出场为势所必然。
由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体,教育部在教育系统内的整顿教育工作以及对教育网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管理尤为重要。2005年以后教育网内高校BBS推广实名制就是一例。由于互联网上信息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很难对信息发送方进行直接控制,而信息接收方即受众的控制尚未推广,因此对信息提供、存储方的管控成为当前互联网治理的重点。这也是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区论坛成为整改目标的主要原因。
网民的广泛参与,是本次网络整风的一大亮点。据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李家明介绍,截只有至2009年1月23日,在已关闭的1250家网站中,有1085家是根据公众的举报线索查处的。
美国式争论:色情禁忌与色情表达
有观点认为,色情属于表达自由的一种。这种观点源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到现在仍不乏市场。在美国,淫秽材料—直受到禁止,而色情可以视为一种表达受宪法第—修正案言论自由条款的保护。现在适用的判定淫秽的标准为1973年Miller v. California案件确立的标准。该案件认为,只要在当代社区的范围内,普通人认为该作品作为—个整体可以刺激淫欲,并且—个合理的人认为该作品缺乏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即构成淫秽物品。另外,儿童色情亦构成淫秽。在Miller的标准之下,联邦和各州都有自己的反淫秽法。
而色情之所以成为一种表达,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性解放运动和文化革命有关。性解放运动和文化革命号召“个人即是政治”,身体表达以及最私密的体验亦成为政治的内涵之一,性自由从此具有政治涵义而具有了最大的正当性。1953年12月,当今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色情杂志《花花公子》创刊。创刊一年后,每期销售就超过了10万册,发行量一度高达每期800多万份,主要的阅读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比较激进和自由化的大学生。在性解放运动的大潮之中,《花花公子》成为一面旗帜,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阅读《花花公子》成为时髦、激进和叛逆的象征。“软色情”行业在《花花公子》引领的时代潮流之下生机焕发。在强大的市场力量的支援和声援之下,色情作为一种消费选择的理论应运而生,色情消费理论为色情材料的生产和传播谋得了经济理论上的正当性。
然而,即便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激流勇进,将色情作为一种言论进行保护抑或一种消费选择也没有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美国的宗教保守派和政治社会保守派均坚持道德纯洁立场,主张禁止一切色情材料。即便保守派也在宪法第一修正案表达自由的框架下谈论色情问题,但是认为政府有责任按照道德信念审查言论。
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争论不仅延伸到了网络空间,还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方式的特殊性,加剧了问题本身,从而也加剧了争论。在表达自由的框架下讨论色情问题,这一进路本身就受到激进女权主义的指责,不论是自由派支持色情表达还是保守派反对色情表达的观点。激进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凯瑟琳·麦金农在《言辞而已》(Only Words)一书中强烈谴责到,色情并非一种言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将色情视为表达忽视了色情材料的生产过程,忽视了色情材料对女性的伤害,加强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因此对女性的平等保护应该禁止色情材料的生产和传播。
美国对互联网监管采取分级分类体制,将内容分为公私言论、软硬色情,并对受众进行区分,对成人和儿童适用不同的标准。但这种分级分类的监管体制从本质上讲还是依托于对互联网及色情材料基本性质的认定。美国将互联网认定为一种电子思想市场,互联网成为言论空间在虚拟世界的扩展,因此网络色情成为物理世界中色情言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目前,在言论自由的领域讨论色情问题这一基本框架并未动摇。美国区分淫秽和色情的做法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欧洲、新加坡、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坚持“淫秽”和“色情”的区分,或者称之为“硬色情”和“软色情”的区分,进行分级分类的管制。
我们或许还记得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对中国政府是否应解禁《花花公子》,在网络上引起一阵争论,其观点从自由趋向保守,其共同的话语就是“文化”和“道德”,但对于何为优秀的、先进的、好的文化存在争议,对于色情是否碰触道德底线存在分歧。但是这种分歧是否真的不可调和呢?回想2008年的王菲事件激起人们如此强烈的愤慨而对之“人肉搜索”,“艳照门”事件在华人文化圈掀起轩然大波,我们可以发现,法律与实践的分歧可能不仅仅是个制度落实问题,实践中的区分度低、严禁淫秽色情类信息或许有其合理性。
网络低俗信息的十三条标准
本次“网络整风”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将整治目标定位为“网络低俗之风”,国务院已经公开认定网络信息低俗的十三条标准(以下简称“十三条”):
1、直接暴露和描写人体性部位的内容;
2、表现或隐晦表现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者侮辱性的内容;
3、以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语言描述性行为、性:过程、性方式的内容;
4、全身或者隐私部位未着衣物,仪用肢体掩盖隐私部位的内容;
5、带有侵犯个人隐私性质的走光、偷拍、漏点等内容;
6、以庸俗和挑逗性标题吸引点讹的内容;
7、相关部门禁止传播的色情和有伤社会风化的文字、音视频内容,包括一些电影的删节片段;
8、传播一夜情、换妻、性虐待等的有害信息;
9、情色动漫;
10、宣扬暴力、恶意谩骂、侮辱他人等的内容;
11、非法性药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等相关内容;
12、恶意传播侵害他人隐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