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低俗化

2024-10-24

电视节目低俗化(共9篇)

电视节目低俗化 篇1

目前电视节目中出现低俗化的倾向, 就是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电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松懈造成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理, 长此以往, 会误导部分观众的价值观, 也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对此情况, 广电总局开展了相应的管理政策, 可是因为监管方式上存在问题而效果甚微。要想真正解决此类问题,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

一、在中国电视节目中低俗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形成的原因

(一) 低俗和低俗化的标准及概念

在《汉语词典》中, “低俗”是和“高雅”相对的词语, 意思就是低级而且庸俗, 此词用来形容粗俗、低级以及不文明的事物或者现象。相应的, 低俗化指社会表征或者文化艺术相对低俗, 是对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道德底线产生挑战的一种趋势。

而“低俗”颇为有趣的就是, 没有硬性的概念去划分此类事物是否属于低俗。因为其是一种道德上的概念, 所以它会随着国家、时代、价值观、文化传统以及道德水平的不同而改变标准。可能在你的国家觉得低俗的事情, 在别的国家就习以为常。可是不管低俗的标准有多么不好掌握, 纵观世界, 对其都有一个共识性的判断:凡是损坏社会公德、毒害青少年以及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悖的, 就是低俗。所以, 在对电视媒体节目是否低俗进行判断时, 就应该以这三个标准为出发点, 再加上我国特点进行划分。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媒体市场开始改革以来, 就出现了低俗电视节目。[1]片面上讲, 低俗节目就是淫秽色情等级以下, 可是语言行为中又含有明显的不敬、猥亵、脏话、庸俗无聊、有伤风化等对社会基本道德水准有一定冒犯的电视节目。如果从广义的层面上讲, 对暴力、色情、淫秽等方面起到一定宣传作用的电视节目, 也要包括在低俗节目之中。

(二) 造成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原因探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低俗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不仅没有逐渐消亡, 还成了一种发展趋势, 这其中也存在很复杂的原因。

第一, 在宏观的社会发展运行中,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其他方面滞后的现象, 这就造成社会整体的发展不均衡, 也是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展的重心全部放在了经济建设上。直到90年代开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真正地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就是效率、发展、创新、速度、活力, 动力机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造成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相对落后的文化艺术事业不相协调。如果对社会动力机制过于看重, 将经济利益是否最大化当成所有事物发展的根本, 那我国社会文化相关领域也会出现一定的转型, 理性的精英文化不再受重视, 取而代之的是肤浅的大众文化。长此以往, 文化领域中就出现了低俗化的现象, 而电视节目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第二, 文化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同质化日益加重也推动了电视节目的低俗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各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可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也导致文化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在这其中, 低俗化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我国电视传媒目前还没有走入分众化传播的模式当中, 市场中大部分还处在“产品竞争阶段”, [2]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必须是由市场的增长以及对自身产业的创新来完成的。而营销手段与内容服务又没有显著性差异, 造成的不良循环就是电视传媒同质化严重, 互相竞争又十分激烈, 导致电视节目的栏目相同, 克隆居多, 甚至有一部分媒体都缺乏核心的服务产品。

竞争环境的恶劣再加上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 让电视媒体的发展举步维艰。所以, 电视媒体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广告的投放就是电视媒体经济的一大来源, 广告费是与同时段的收视率是成正比的。所以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播什么, 什么吸引眼球我们就演什么。电视媒体从业相关人员都知道电视节目是存在趋低性的, [3]也就是说电视节目是否能被观众们所接受完全取决于观众中层次最低的那部分人。所以, 为了使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收视率, 只能将节目的档次和标准不断地降低。因此, 有人把收视率比作“万恶之源”, 还有人把其比作“隐匿的上帝”, 因为它才是统治这个圈子的主导因素, 一个百分点的失去, 可能就是直接走入死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 传媒者的投机心理也反映在了电视节目中。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 抢占市场的份额、资源、话题, 这些一样都不能少, 可是除了将节目向低俗化发展之外就没有别的路径可以走了吗?并不是。方法有很多种, 想要靠积极的话题取胜也可以。可是现在传媒者更想用取巧、容易的方法抢占份额, 而低俗的节目就是他们的捷径。

曾经, 弗洛伊德[4]就将人分成“自我”、“本我”以及“超我”这三个结构, 在这三个部分当中, 既有追求善良美好的人性基础, 又有低俗的人性基础。不可否认的是, 每个人都在性格中存在低级趣味的一方面。而低俗电视节目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用这一部分迎合观众的心理。其实, 高雅节目市场也相当的广阔, 并且有着不错的收视率, 如央视的《人物》《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以及《艺术人生》等等。但是高质量的节目就要付出相对较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只要电视媒体能够将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 踏实、诚恳、勤奋、负责地完成节目的制作, 这样不需要低俗化, 也会创造很高的收视率。

第四, 目前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也不断减弱, 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也是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的原因。如果电视传媒只是狭隘地追求经济利益, 就必然会造成电视节目与传媒方面的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与专业水准不高, 进而使电视节目本末倒置, 过于注重节目中的娱乐性, 完全不理会电视节目要为观众们传达的文化传承、教育功能以及检测环境功能。[5]还有些电视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对暴力、黄色等低俗节目肆无忌惮的播放。与此同时, 我国在新闻界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此也没有健全的体系, 对于我国新闻媒体行业道德水准以及专业素质的情况, 国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 但效果不甚明显。

第五, 我国关于媒介的素质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对于传媒以及传媒所表达的信息, 受众可以接受鉴赏的能力相对较弱, 无法自觉抵抗低俗节目与低俗媒体带来的诱惑, 有的受众甚至成了这些低俗节目的铁杆粉丝。从某些角度上看, 我国低俗节目可以长久不败, 观众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二、对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规制

(一) 现阶段我国传媒规制[6]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电视节目低俗化方面已经采取了多次整治, 基本流程就是主管部门下发文件, 然后对具体节目提出批评通报, 命令其在一定时间内对节目进行整改, 情况严重者要被撤销栏目。涉及罚款的部分数额也不会太高, 形成不了震慑的作用。可是整改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 各电视台又开始有换汤不换药的低俗节目相继出现。整治工作的“雷声大, 雨点小”, 也造成低俗节目的不断“重生”。

目前, 我国在低俗节目的治理上还是根据行政进行干预。治理的方式也就是“红头文件”, 文件中由于过多地使用“必须”、“不得”等字样, 行政命令色彩相当严重。对具体的奖惩措施又只字不提, 这样就会让治理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相应的规制体系, 就会让低俗电视节目治标不治本。

然后, 在我国传媒方面的监管法规也相当的不健全。对于那些可以查询的法规还以《条例》《意见》命名, 法律效力极其有限并且法律的位阶较低。不仅如此, 在法规中, 内容不完善, 涉及传媒方面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政府相关部门在电视节目方面的规制也以经济、政治等新闻为主, 疏于对娱乐性节目的监管, 忽略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恰恰就是后者。

最后, 在对低俗节目进行整治时, 通常都是用“堵”的方式, 进行一刀切, 这也非常不科学。

(二) 将科学的传媒规制体系构建出来

就目前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情况而言, 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传媒规制体系。

第一, 政府要时刻对低俗节目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以高度的注意。在此基础上, 也要在相应法规出台前, 对其稳定性普适性进行考虑, 不能只是简单地一刀切。

第二, 想要进行传媒规制体系的合理构建, 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其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是不可以一蹴而就、操之过急的。根据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现象, 在规制的构建中, 应主要完成以下几点:

首先, 要对独立的传媒监督机构进行构建。在我国, 广播电视业中广播电视总局属于最高的监管机构。广电总局既属于政府直属机构, 也是传媒最高管理部门。所以, 其在监管方面难免出现偏差, 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的传媒规制体系。例如, 香港的广播事务管理局和美国的FCC, 香港的广播事务管理局就是行政长官亲自任命的, FCC的委员也是美国总统所任命, 这些监管机构和行业不存在利益关系, 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机构的权威型和公正性。

其次, 就是对传媒法规体系的完善, 尽量让监管变得习以为常。现在来看, 低俗化是文化市场发展中的产物, 不会轻易消亡, 想要彻底地“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对低俗化有一个理性的看待, 将其存在必然性认识透彻, 将治理变成日常。想要达到这个标准, 就要改变目前传媒规制的行政干预, 在具体实践中发展比较好的原则、政策用法固定使用, 提高整治的可操作性与稳定性。在美国FCC中, 就有我们可以利用的监管方式:一是限制低俗节目播出的时段, 规定早上6点到晚上22点不可在任何电视频道播出。二是对节目进行分级。三是利用V-CHP将一些不适合播出的节目进行屏蔽。

最后,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节目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对电视节目的评价通常都依据经济指标 (收视市场份额、收视率) , 而对媒体公信力以及社会美誉度, 诸如此类的质量标准却不屑一顾。显然, 如此的评价标准是相当失衡的, 这也会刺激媒体低俗化的发展。

对于这类低俗的电视节目, 相关部门首先要对“低俗”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标准。上文就曾提到对低俗定位模糊这一现象, 如果没有相对准确的概念, 很容易让一些低俗化电视节目钻空子。这也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在制定“低俗”电视节目标准的时候, 要多多听取大众的意见, 将大多数社会人的判定作为标准。可以建立相关的公众听证会、广播调查, 通过对民意的了解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将群众的心声作为制定规制的最重要依据。要始终记住, 电视传媒的职责就是服务于人民。

三、总结

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化现象, 必须马上治理, 刻不容缓。这是对媒体从业者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双重考验, 也是对我国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的考验。在治理低俗化电视节目的同时, 不仅要注重对规制的构建和完善, 更要不断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只有内外合用, 才能形成相互监督的约束体系, 我国电视产业才能更好更快地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就在各个方面开始了各种不同的改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电视节目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于此种现象, 电视行业开始了社会转型, 可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电视节目低俗化这一现象,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电视行业在价值上的迷失。对此, 我国政府也采取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可是效果不佳。所以本文就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政府有效规制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电视节目,规制,低俗化

参考文献

[1]赵钒妤.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6) :60.

[2]周敏, 冯宇晴.中国版《极速前进》与美国原版《The Amazing Race》比较分析[J].声屏世界, 2015 (3) :67-68.

[3]张筱荣, 朱平.网络文化低俗化论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15 (2) :230-233.

[4]李海霞, 张燕.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 :205-207.

[5]赵呈晨.被“规训”与被“保护”:从青少年视角看中国式电视节目管制[J].青年探索, 2013 (01) :60-67.

[6]刘斌, 许立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广播娱乐化及其规制[J].甘肃社会科学, 2014 (05) :239-242.

电视节目低俗化 篇2

全省整治虚假低俗违法广告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月*日下午,我县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整治虚假低俗违法广告和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实况。

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政府规制 篇3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及其原因

电视节目低俗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电视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1]。目前,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在电视剧、新闻节目、广告节目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中都有所显现。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标准

《汉语词典》中对于“低俗”这一词语的解释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用来形容低级、粗俗、不文明的现象或事物。而“低俗化”指的是文化艺术或社会表征低级粗俗,有挑战道德底线和人们心理承受力底线的趋势。低俗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概念,其判断标准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大众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对“低俗”的认知还是有一定共识的。综观世界各国对低俗的界定,认定一个事物或现象低俗与否一般都要参照当代大多数人的判断,即当代多数正常人认为是低俗的,那么它就是低俗的,其中有三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对青少年有毒害的;有损社会公共道德的;有悖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2]。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表现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主要表现有:以恶搞来娱乐观众,甚至颠覆传统;以窥视来探人隐私,发掘“丑闻”、“丑态”,挑战道德底线;以性为看点,大肆讨论低俗话题;公开血腥暴力, 放大人性之恶;以奇异吸引眼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宣扬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其中某些节目内容同质、格调低俗,把一些人拜金、自私、享乐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通过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放大,挑战媒体的职业伦理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例如,江苏卫视王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之初,一些嘉宾在台上的言行举动引来大众非议,特别是马诺那句“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言论严重挑战了社会传统价值观。近两年出现的胡编乱造、颠覆历史而又过度娱乐化的抗战电视剧,夸大事实,穿帮不断,被人们称为“抗战雷剧”,这种抗战作品不仅误导观众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更是对庄严历史的亵渎,是一种荒唐的历史观,是文化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原因

低俗是大众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商业利益影响而产生的媒体失范行为。电视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有其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节目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告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着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参与了广告市场这块蛋糕的分割,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少,失去了媒介平台的优势地位。为提高收视率,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一些电视台不惜牺牲职业道德,克隆、模仿国外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类节目。

2.低俗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低俗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得到发展,说明它仍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公众的娱乐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使得民众较少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等严肃题材的节目,而更倾向于刺激性强和揭露他人隐私等较为轻松愉悦的节目;同时,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受众对传媒所传递信息的识别鉴赏能力非常有限,对低俗媒体和低俗节目的自觉抵制能力还较弱。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盛行的重要原因。

3.电视媒介忽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电视业正处于转型期,商业色彩渐趋浓厚,媒体的娱乐功能被放大,而它所肩负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环境监测功能往往被忽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媒介伦理观念和自律意识出现偏差。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群众需求,电视媒体及媒体人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政府对低俗电视节目监管不力。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7年9月20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 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该通知在肯定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对其低俗之风进行了严厉批评,并从节目的审查制度、播出、内容、风格、样式、语言到节目的监督方式都做了全面详尽的规定。此后广电总局又相继下发了许多文件,对不良、低俗的广告以及电视节目进行整顿,严重者勒令停播。 但在实践中,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愈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客观上促使电视台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监管,对电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政府对媒体的规制手段有限,使得监管力度略显不足,这也是低俗电视节目仍旧无法有效抑制的重要原因。

二、低俗电视节目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约束,以纠正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端[3]。政府规制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它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对电视节目进行的政府规制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制,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1.媒介本身的特性决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电视产业由于对稀缺资源的占用,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市场的特征,这使得电视机构的成立与经营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而电视产品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效应,这种公共产品属性所带来的广泛的外部效应,使电视媒体必须正视其运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此外,电视作为政府的“喉舌”,具有教化功能、引导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电视媒介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以引导教化民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来反映社情民意,以更好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正是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使得政府规制成为必要。

2.媒介市场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规制。电视传播设备的成本普遍较高,进入媒介产业的门槛提高,产业在成本方面呈现出较大劣势。电视媒介的投资门槛高、投资大、回报期限长,但回报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显著,使得媒介产业易产生垄断,因此政府的管制是一种必要的调节手段[4]。对于媒介市场来说,它既是一种产业市场,又是一种文化市场。媒介的市场性能够保证效率和经济利益,但难以实现节目质量的提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等对社会有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监管电视产品的质量。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规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电视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通知来约束和管制的。下面结合国家广电总局对低俗电视节目的规制过程来具体分析其中所出现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健全。1997年制定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是现行法律效力最高的全面规范管理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所要遵从的最基本的行政法规。《条例》制定的出发点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电视娱乐节目的商业功能及其市场行为并未在《条例》中得到体现和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专门管理电视娱乐节目的法律法规出台,极不利于电视娱乐节目在市场中良性发展。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电视娱乐节目版权和创新性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而导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能力下降,相似节目扎堆现象严重,造成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

2.政府监管体制缺乏系统性。中国的电视管理系统一直实行“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电视行政部门既是电视娱乐节目的管理部门又是策划生产制作播出部门。此外,中国广电总局发布的法规政策文件有多个重心,但相应的法律政策规章体系并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并没有被纳入法律轨道中来,而多是以各种文件、条例为主,这样的监管毕竟缺乏效力,对电视的规制就不可避免地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此外,目前中国对电视的规制还没有发展成熟,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文件,而不是保障利益性的文件,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大多法规属于事后禁止追惩,而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不仅是低俗电视节目在政策约束下仍能持续出现的重要原因,也反映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失灵。

3.政府规制的行政化倾向。长期以来,中国对电视节目的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依靠下达行政命令、文件等方式进行管理。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和执行人员的主观意识体现得较为明显;行政规定弹性较大,执行起来容易出现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以广电总局在2007年下发的《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为例,广电总局对选秀类节目的规制细化到了节目的每一个组成要素,“不得”、“必须”、“应该”等带有明显行政命令色彩的话语时常出现。而且 《通知》中没有对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缺乏实际执行的约束效力和相应的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府行为规制仍残留有“一刀切”式的行政思维逻辑和行政管理倾向[5]。如果政府能够把这种硬性的、制式化以及禁止式的规制方式变为鼓励创新式的引导,也许会取得更好的规制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体加强事先沟通,发挥预警功能,共同抵制低俗化,并将行政性规制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规制体系

在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规制是促进广电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证。美国电视节目实行商业化运作,节目低俗化问题也一直存在。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内容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法治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对低俗节目进行了有效监管,做到了事先约束、事中监督和事后及时治理,形成了较好的电视节目生态。 下面就以美国为借鉴,探索中国政府对低俗化现象的科学规制之路。

1.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规是政府规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无线电法》、《联邦通讯法》以及1996年的《联邦电信法》是美国广电行为规制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依据。除此之外,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 《2005年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净化电视荧屏进行了规范。目前在中国,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性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这很容易给被规制者可乘之机,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规制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法规政策、评判标准,以更好地划定约束范围,明确媒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规制电视节目低俗化这一社会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从根本上保证广大电视观众收看到健康积极的节目。

2.转换政府职能,行政规制与行业自律结合。中国政府对电视监管主要是以行政规制方式为主,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而不是利益保障性的规范,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 在反对电视节目低俗化斗争中,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把政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中国政府可以在保持现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将外在的规制形式内化为电视媒体工作者的自律形式。一方面组织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独立于政府部门,又对政府负责的行业自律主体,建立有效的行业制度、自律审查制度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对从业者进行道德约束。美国就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美国的全国广播电视协会除了主导建立电视节目分级体系,协助FCC对低俗节目内容进行管理,还制定了职业规范对电视从业机构的行为进行行业自我管理,在美国反低俗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

3.完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目前电视媒体注重的收视率评价,反映了有多少观众看了电视节目,但观众为什么看,并没有反映出来。影响收视率的因素很复杂,节目的播出时间、 频道之间的竞争、宣传炒作等都会影响收视率。收视率这种孤立的评价标准,不仅对有的电视节目不公道,还容易产生误导,如文化水平和素养不高的电视观众对一些品位不高的节目趋之若鹜,一些制作单位为了迎合而专门生产这样的产品,电视精品就会失去市场。在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价时,不能把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节目的满意度调查,能够反映观众观看节目的收看兴趣与享受程度,得出节目质量的信息,是评价节目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纳入节目评价体系之中。

4.健全公众的反馈、投诉机制。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能够吸纳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对媒体的监督中来,更利于中国媒介产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具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1999年11月FCC成立了执行局,专门处理公众对于低俗节目内容的投诉,并对投诉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处理意见。而一旦FCC将节目定性为低俗,就会对改节目的播出方和相关责任方做出重罚。在中国,保障公共权益是中国实施电视政府规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与投诉机制是保证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同时,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还能激励和激发公众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对各媒体的监督意识。这样既能使受众自觉抵制低俗内容,还能通过反馈投诉来约束电视媒体传播低俗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行政管理、 社会监督、媒体自律相结合的良性规制体系。

五、结语

电视节目低俗化问题考验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以及中国传媒业界在应对媒体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考验了政府在应对这类社会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以及政府现行管理体制的适应能力。

申论-整顿低俗之风 篇4

网络低俗之风不可长

从“艳照门”事件、“百度竞价排名”**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互联网的暴力和低俗倾向再次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关注。整治互联网,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蔡名照介绍,网上低俗内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低俗信息何以屡禁不止

排除技术难度的可能,网站更多源于利益驱动 人民日报: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低俗之风

网络文化“神通广大”而且“无孔不入”,各国的文化已没有地域之别,也不再有古今差异,全都“熔于一炉”。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自身文化的安全和进步,都高度重视“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建设本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是正确而及时的,其中当然包括网络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特色的网络文化,而不是其他。笔者以为,在中国实现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首先是要强调社会主义特色。在我国,网络文化失去了这个特色,就失去了民族性,其发展和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外,在我国要推进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还要同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大力普及基础文化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道德文明教育。网络文化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文明方式,网络文化的冲击,必然在文化落后的群体中,异化出五颜六色的怪现象,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就是说,本来是一件好事,在某些地方,对某些人也会变成坏事。

原子能既可以开发成为核电站造福社会,也能制造原子弹成为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网络也是这样一个“双刃剑”,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像网络这样对社会和心智同时产生巨大影响,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当前,相当一些青少年沉浸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读书,不劳动,奇发异服,低俗不堪,不听劝导,不可自拔,昼夜混迹于空气污浊的网吧中,其病态、变态令人吃惊!抽烟、喝酒,发展到吸毒沉伦、麻木犯罪,最后成为社会的公害而进入“高墙”„„使学校万般无奈,家长万般痛心。

显然,这是网络“双刃剑”对社会和青少年造成的负面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归根到底,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是受害者,他们并无责任。社会、学校和家长,倒是应该勇敢地负起责任来,尽最大努力保护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要积极地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内和校外活动,把他们过盛的精力释放出来,把他们从阴暗污秽的网吧里吸引过来、解放出来。青少年是身体和知识急速发育成长的时期,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没吃过苦,天真烂漫,富于幻想,让他们天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是会出问题的。他们一旦发现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其趣味和刺激性,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如何鉴别?如何抵抗?

为此,广大网络文化工作者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以传统中国文化为素材,以该学习的知识为内容,努力创作一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健康的游戏软件,比如古典精品软件、汉字文化软件、科技知识软件以及汉字电脑输入竞赛软件等,结合校内活动,克服“两点一线”的单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以此与低俗的网络游戏、网络信息“抗衡”,逐步把孩子们引导到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

记者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公布的“黑名单”中注意到,19家网站中有12家“接到举报中心的通知后,未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在明知已被行业组织通报批评的情况下,这12家网站为何仍置若罔闻?是监管有难度力不从心,还是利欲熏心而消极对抗?

“其实,过滤艳照、侵权等不良网络信息,技术上并无难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对于一些涉黄信息的页面,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方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网页内容质量的识别技术提前识别。这样,搜索结果就不会出现在供用户检索的数据库中,绝大部分涉黄网页会在这一层面被过滤掉。

“一旦发现博客或论坛里出现了侵犯个人隐私权或名誉权的帖子,受害者举报给网站,得到的答复多是要求当事人提供身份证或者单位证明信等材料,传真给网站后才进行核实处理,但大多处理不及时,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经常接到类似投诉。他认为,网络具有隐蔽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一旦造成侵权,影响会非常快。而网民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后,会对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些明显带有谩骂、侮辱、色情等性质的帖子或图片充斥网上,但有的网站却以海量信息来不及处理为借口,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法律的蔑视。互联网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在排除技术难度的可能后,网站对低俗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多地还是因为利益驱动。涉黄内容能为某些网站的贴吧、相册带来巨大的流量,而且这些流量能为投放广告的客户带去访问用户,还能利用这些内容为客户做社区营销聚集人气。”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很多内容低俗的网站,只要交了钱,就能被搜索引擎收录。

国新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网络低俗信息之所以有很强的顽固性、反复性,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网站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故意发布低俗内容吸引点击率,屡改屡犯、边改边犯的情况相当普遍;二是一些网站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栏目管理不严,使低俗内容在网上大量传播;三是少数网民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不负责任地利用互联网大量传播低俗信息。“擦边球”如何监管到位

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规

“目前人体艺术的尺度放宽了,网上很多‘裸照’很难被界定为‘淫秽色情’,这也是某些网站对‘通报批评’置若罔闻的原因之一。”北京互联网协会会长闵大洪说。

人体艺术这类“软色情”内容虽然并不涉及到刑事责任,但由于其界定模糊,监管有难度,一旦披上“合法”外衣,常常会使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误入歧途。从法律层面上来说,虽然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传播淫秽物品都有规定,但对于“低俗”的标准,点击色情图片多少次才构成犯罪,搜索引擎多长时间不处理色情或侵权信息将被封掉,都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来加以细化和明确。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陈颖健博士说。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需要扶持,但更需要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健康发展。净化网络空间,首先从业人员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尤其要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这也是对互联网自身负责的表现。其次要加强管理,提高自律。行业内部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规范网管、版主以及编辑的职责范围,同时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浏览更不传播网络低俗信息。

“有人建议实行网络信息分级制,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网络信息分级管理,允许不同的对象接触不同的内容。这在当前电影分级制尚难实施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闵大洪认为,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打击力度,促使网站提高社会责任感,重视传播内容的规范性,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国新办主任王晨在“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也呼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和对网络失信行为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蔡名照介绍说,此次专项行动将坚决关闭淫秽色情类网站,严厉处罚为淫秽色情信息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的网站,严肃查处制作、复制淫秽色情节目并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不法分子,有效遏制淫秽色情信息扩散蔓延的势头。同时,要加强对电信运营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的检查,对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整改,对为淫秽色情网站提供代收费服务的要严厉处罚,坚决切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的利益链条。

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篇5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收视率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表现的类别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节目内容却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博人眼球, 于是一部分不考虑意义和价值的节目陆续上架, 形成畸形的发展趋势, 趋于低俗。

(一) 以“性”为看点, 狂打擦边球

现在很多手机客户端, 有自己平台制作的节目, 画面内容绚丽多彩、节目嘉宾立场奇怪、涉及话题高敏感度, 从头至尾都充斥着色情、另类荤段子、暧昧字眼等无下限吐槽点, 为的是博人眼球、大胆出位, 引起观众的猎奇心理, 提高收视率。“情色+恶搞”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另类配方, 爱奇艺客户端推出的一个辩论节目《奇葩说》, 其中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上有亦正亦邪的马东, 台湾综艺节目领头羊著名的同性恋者蔡康永, 以及大胆出位言辞犀利的变性人金星, 在辩题的选择上更是大胆出位, “性”、“约炮”等字眼充斥于耳, 辩手们也是极具前卫思想的80后和90后, 支持一些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观点和行为, 为了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而标新立异, 毫无下限。

(二) 以残忍为噱头, 发掘人性之恶

一些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以“残忍”与“毁灭”来吸引注意力, 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挑战道德底线。去年5月, 某旅游卫视名为“怪怪大学堂”的一档节目, 有一期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 节目中, 一只挂着彩条的白猫被人从四楼左右高的地方丢了下来, 让热爱小动物一族心惊肉跳。

(三) 暴露隐私, 混淆视听

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牺牲节目品质, 一味猎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访谈类和故事类节目, 编导适时地在采访中用语言或者其他手段加剧节目主人公情感的波动, 来满足受众的另类需求。在湖南卫视有一档别具新意的电视节目《变形记》, 节目选用的城市主人公多是刁钻蛮横、对父母拳打脚踢的反面人物, 农村主人公多是勤俭节约、老实听话的山里孩子, 编导让城市主人公故意表现出过激言行来凸显城乡孩子的教育差别, 在剪辑过程中通过删减、错位剪辑以及夸张的画外音等来暴露短板, 过多展现暴力、殴打、残暴的镜头来博取眼球。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影响

第一, 在1974年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先驱人物卡茨提出过“使用与满足理论”, 从受众角度出发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来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而在中国, 80年代出现的受众本位论, 认为大众信息的传播应该以受众为主体, 最大程度地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电视娱乐节目, 一方面寻求多元化的角度来满足大众娱乐;另一方面, 为了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始出现格调不高的内容。

第二,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 选题角度和内容展现出极大的重复率, 每个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以寻求、抢占稳定的节目受众, 竞争日趋白色化。节目编导受利益的驱使, 为避免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选择节目点时, 倾向于劲爆、噱头等话题来博取眼球。在很大程度上, 加入一些低俗化的元素确实能增强电视的畸形收视率, 还能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一个电视节目的成功靠的是歪门邪道和不入流的歪风邪气来站稳脚跟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更负面的是加剧了电视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三,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年代,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获得信息, 但是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仍然是电视。然而时间一长, 电视媒体为了取得受众的收视率, 一些娱乐节目过度娱乐、恶性炒作, 从而走向低俗。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一档嘉宾谈话节目——《棒棒棒》, 为了抓人眼球, 提高收视率, 邀请干露露母女作为现场嘉宾, 两人游离在社会道德底线之外的污言秽语在网上蔓延, 作为所谓的公众人物给社会、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严重影响, 是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典型案例。

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对策

(一) 建立新体制, 规范市场

我们要规范电视市场和网络市场, 建立新体制, 创建和谐环境。在网络多元化环境下, 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交互性, 且网络环境下受众品味不一, 鱼龙混杂, 导致低俗趣味话题得以快速传播。政府相关部门及网络媒体内容运营商应该积极监督网络舆情, 防止三俗信息传播, 做好把关人的工作, 营造一个内容充实饱满, 思想积极向上, 引导社会大众和谐相处的体系制度, 在这个体系基础上, 完善社会的法律法规, 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和素质。

(二) 提高品位, 抵制恶俗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娱乐节目质量的保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 在创新求异、精心结构的大前提下, 编导要对每个环节、细节加以宏观掌握和微观调控, 树立品位意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品位, 抵制低俗恶俗庸俗之风, 各媒体制作单位要进行议程设置, 把关信息, 屏蔽三俗, 防止低俗事件进入大众传播流程,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 提高观众自身素养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度发达, 受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上一个新的台阶。受众的品位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和水平, 节目工作者依据受众品位进行节目制作。因此, 受众提高自身的观赏品位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间接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渠道。

四、结语

浅谈我国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篇6

电视节目低俗化是指电视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低俗追求, 一味通过搞怪、离奇吸引受众眼球, 而丧失了节目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教化功能。电视节目低俗化在多种电视节目中都有所渗透, 如在法制类节目中, 创办法制节目的目的是普及大众的法律知识, 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 但在现实中, 法制节目却存在着低俗化倾向, 如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在节目中过多地描写犯罪细节, 甚至夸大犯罪细节, 还有对犯罪过程暴力描述过细, 节目中凶杀、暴力镜头过多, 这样做一方面会给受众真实感和刺激感, 但是这种细节化描述有可能会诱发新的犯罪, 容易导致青少年进行模仿, 从而走上犯罪之路, 法制类节目的以上种种做法, 都是节目低俗化的表现。

不仅仅是法制类节目存在低俗化倾向, 综艺类节目中的低俗化倾向更加严重, 综艺节目本应是传播先进科学和文化知识、弘扬社会正气的, 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统一, 但低俗化倾向却日益凸显, 如恶意炒作明星、用明星的隐私吸引受众眼球, 节目内容设计庸俗、无聊、用语低俗、脏话连连、故意搞怪、节目冗长拖沓, 主持人服装和造型设计搞怪、低级媚俗, 选秀节目中预先设计评委内容, 以产生轰动效应。

谈话类节目中的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节目内容品位不高, 热衷窥探名人私生活, 节目内容空洞, 任何话题都会转到情感上;其次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嘉宾, 一些嘉宾参加节目的动机不纯, 有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在节目中口无遮拦, 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有些主持人素质也不高, 在节目中提出的问题很低级, 完全不能体现谈话类节目的价值和品位;还有的一味在形式上下功夫, 模仿国外优秀谈话类节目, 而忽视节目内容, 没有在内容上深度挖掘, 没有用内容打造节目品牌, 结果是水土不服, 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化还涉及新闻、专题、电视剧等领域, 如在新闻或专题节目中,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倾向, 还有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过多等等, 电视剧中乱改经典、乱编乱造、泡沫化现象, 第三者、色情、暴力内容过多, 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1. 受众选择的变迁

现代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受众在工作之余在进行消遣时往往更愿意选择能放松心情的、不需要动脑筋的新闻, 而不愿意看那些枯燥无味、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硬新闻。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娱乐心理, 娱乐消费也日渐成为一种消费方式为大众所接受。

2.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收视率

媒体要想生存下去, 就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就要争取更多的受众, 不仅要制作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专栏节目, 更重要的是制作迎合大多数受众需求的通俗节目, 满足受众的本能兴趣, 如犯罪、性爱、冲突、猎奇等等, 所以, 媒体就陷入了低俗化。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市场占有率和受欢迎程度的指标, 如果收视率使用适度, 就会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制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节目, 而收视率使用过度, 则会使电视节目片面迎合受众而不考虑节目质量, 使节目走向低俗化。

3. 电视竞争激烈化

我国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多种多样, 不仅有同类媒体之间的竞争, 还有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 如报纸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业的竞争, 还要面临广播、电视的竞争, 传统媒体要面对新媒体的竞争, 地方媒体不仅要面临其他省份同级媒体的竞争, 还要面对中央媒体的竞争。可以说, 其他媒体都可以是自己的竞争者,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媒体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收视率, 有的媒体在节目上下功夫, 有的媒体就走向了低俗化道路。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治理对策

1. 电视媒体要加强自律, 提高节目原创性

电视媒体要有正确的认识, 认清收视率和低俗化之间的关系, 要认识到电视节目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传达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文化才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要通过加强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增强电视节目的品牌和影响力。制作高雅的节目, 引导受众, 向受众传达高尚的品德、正确的观念, 通过自己的优秀的节目提高受众的欣赏力和文化品位。让节目引导受众, 而不是让受众制约节目。同时, 要提高节目的原创性, 只有原创的节目才有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不能一味地跟风、模仿国外的节目, 要提高自己制作节目的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技术、资源能力, 提高节目的原创性, 制作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优秀节目。

2.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 要求工作人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其次, 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用正确的态度接触、分析传媒信息;再次, 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教育, 理论知识、文化素养和视野对从业人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 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所以, 一定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各种素质, 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崔欣, 孙瑞祥著.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高鑫, 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电视节目低俗化 篇7

关键词:法律节目,收视率,低俗化

电视法制节目在出现之初, 由于揭开了法院审理、公安办案的神秘面纱, 让观众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即使节目做得相对枯燥, 也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随着神秘感的流逝, 法制节目的编导开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制作节目, 将一个个法律个案做成了悬念迭起的故事, 而低俗化也随之出现, 法制节目制作者在工作中对法制节目日趋低俗化也产生了困惑[1], 在固定的法制节目制作框架中, 很多电视编导在吸引观众、保证收视率方面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面对当前法制节目日趋低俗化的现象, 许多法制节目工作者已经意识到, 仅靠低俗来吸引观众目光的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必须找到一条既保证法制节目收视率, 又不走低俗道路的途径。法制节目电视编导应充分认识到节目本身的责任与影响, 拓展自身制作节目的视野。

1 电视法制节目的特殊性质

1.1 确保节目的真实性

事件的真实性是法制节目存在的前提条件, 法制节目的编导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要保证不能将个人情感掺入节目中, 既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做不切实际地夸张编造, 也不能歪曲真相混淆视听。在讲述的同时, 要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1.2 法理性是首要属性

法律节目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向全体民众普及法律[2],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了解法律知识, 保证民众的法律意识跟得上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电视法制节目通常是通过对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 使民众认识到法律的相关依据, 领悟到法律精神的精髓, 进而做到知法、懂法、不犯法, 遇见不法的事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 电视法制节目的法律成分与传播力是由理法性决定的。

1.3 电视法制节目具有故事性和悬疑性

如今, 电视法制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就是故事性与悬疑性, 两者的关系紧密, 构成故事性的重要元素就是悬疑性。为了将电视法制节目立体、丰富地展现给观众, 编导常常将案件制作成一个个的悬疑故事, 让观众更加直观具体地面对法律案件, 吸引观众的注意,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2 收视率对电视法制节目的重要性

2.1 面对收视率电视法制节目选择了低俗

电视节目的存亡是由收视率来决定的, 为了吸引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法制节目的编导可谓是煞费苦心, 面对节目的生死, 电视编导也一直在苦苦寻求出路, 但一些电视编导错误地选择了利用低俗这一手段来挽救自己的节目。

2.2 收视率对电视法制节目走向低俗的影响

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里, 面多众多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观众的选择也更多了, 电视媒体也丧失了往日的优势, 在这样的形势下, 对电视人来说, 收视率就是一切, 不单单是法制节目, 整个电视节目的走向大都如此, 为了吸引观众而选择低俗的形式, 法制节目也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收视率是影响法制节目走向低俗的重要因素, 但低俗不应该是法制节目提高收视率的唯一出路。

3 如何才能做到保证法制节目收视率的同时脱离低俗

3.1 加强法制节目的法律含量

近年来, 法制节目泛滥荧屏, 节目内容的本身良莠不齐, 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在制作法制新闻选材时, 要多关注具有社会轰动性、影响性的案件, 让节目具有可观赏的价值与新闻价值, 要以法为节目的核心拓展节目的题材, 深入社会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到衣食住行及婚姻家庭, 大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 明确节目的灵魂就是法为治国之本, 人人有法可依。

3.2 不要过度描写性场面

许多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 在节目的制作中过分描写不必要的细节, 很多案件的发生都充斥着色情的因素, 对于这些色情的内容不要大篇幅地进行刻画与描写。如果一个法制节目处处流露出不雅的场面, 那整个片子都会给人荒唐的感觉, 这样虽然提高了电视法制节目的收视率, 但背离了法制节目的制作初衷, 降低了节目的档次与品位。这样的法制节目终究不能成为高级的节目。

4 结语

在多媒体化发展的今天, 民众对传播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收视率成为了衡量电视节目存亡的唯一标准, 法制节目也不例外, 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为了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也可谓是黔驴技穷, 低俗的节目内容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错误, 并及时拨正法制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建芳.电视法制节目既要收视率更要防止低俗化[J].新闻世界, 2013 (4) .

电视节目低俗化 篇8

一、我国车载电视节目的现状

为了排遣乘客旅途中的无所事事, 车载电视播放影视节目已经不是新鲜事。可是, 如果您的耳边充斥着的是低俗露骨的台词, 眼前看到的是下流猥琐的表演动作, 如演员着装暴露、语言粗俗, 男女间相互打情骂俏, 极具挑逗色彩;其间, 还夹杂着一些电视广告。如有关“人流”的, 丰胸的, 瘦腿丰臀等广告。面对这些低俗节目, 您是否深感尴尬, 是否觉得这是一种精神污染?

近年来, 笔者乘车时也经常遇到过这种情况。市民对此现象的不满之声也不绝于耳。去年在某候车室就听到一位先生这样埋怨到“上次车上播放娱乐节目中男主持人和上台表演的女演员互相调侃, 有些言语非常低俗下流, 简直不堪入耳。最不堪入目的是女演员在演唱过程中, 不时做出一些低俗的动作, 还跑到舞台下挑逗男观众。”?邻居冯阿姨的儿子在上中学, 她经常乘车往返接送孩子。对于客车上播放低俗节目的情况, 她说遇到过不止一次。她非常害怕这种低俗的东西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于车载电视播放不健康内容的娱乐节目, 大部分市民十分反感。低俗的娱乐节目也许迎合了一部分人的猥琐心理, 但车上还有女士和孩子, 会令很多乘客陷入尴尬。

二、我国车载电视低俗节目对社会的现实影响

(一) 传播效果和传媒低俗化。在传播学研究领域,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一,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 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它要强调的是, 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主观意图, 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比如电影、电视剧导演着意描写暴力场面, 其意图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卖座率”, 但实际结果也许会成为某些青少年犯罪的诱因;车载电视上播放的带有黄色情节或暴力倾向的低俗节目, 出发点有可能只是帮助乘客打发漫长的时间, 但结果可能就会让青少年误入歧途。这些传播行为不管其意图如何, 总会对受传者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 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 如迎合猎奇心理、注重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将重点放在犯罪和暴力事件等方面, 甚至以色情画面、挑逗性动作和粗俗肉麻的语言来迎合低级趣味。电视小荧屏巨大地影响着社会大舞台, 电视传播中的舆论导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 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在这个方面, 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麦克鲁汉曾经说:媒介是人体的延长, 确切的说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长。在现代社会, 媒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看到什么, 以什么方式看到, 看到的重点是什么, 这在很大程度上设置着社会议题。舆论是在一定范围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性意见。在现代社会里, 舆论和传媒的关系比较密切, 在古代社会舆论主要是通过人的口口相传来表现的。现代传媒成为舆论的主要载体, 在社会中有两种信息形态, 一种是要求规范性的信息形态, 例如领导人的讲话、家长的训话、老师的教诲等等。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思想、去行为。另外一种信息形态是新闻类的和文化类的形态, 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每日每时的向社会输送。这两种传播信息形态, 大众媒体都是主要的承载者。车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不断蔓延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异的过程, 其实质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不良倾向。不过,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 究竟是媒介工具形式引起的, 还是由它的传播内容引起的, 或者是由其他社会因素引起的, 在理论和实证上作出严密的结论目前还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承认, 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和普及, 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性, 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 但是如果把社会变革的全部原因都归结于它, 也是不切实际的。

客车是两地之间的流动载体,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它不仅承载着来往的乘客, 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车厢应该属于公共场所, 在客车上播放如此低俗的节目, 不但影响了车内环境, 还会对未成年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长此以往, 还会损害城市形象。如果让这种低俗文化通过客车传播, 那么城市的良好形象势必会大打折扣。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乘客认为, 车载电视不应该播放不健康的内容,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对车载电视的播放内容进行进一步规范。市民还建议车载电视除了播放音乐, 喜剧、武打剧等电影, 也可以选择播放一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宣传城市文明的节目。

三、加强车载电视节目舆论导向

不断强化导向意识是做好舆论导向工作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车载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传媒介质。车载电视作为大众传播介质的一部分, 其节目内容的选择、制作对社会的舆论导向及现实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 才能在行动中更好地落实。只有不断强化导向意识, 才能确保在车载电视节目制作中牢牢地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车载电视节目制作商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搞好舆论引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符合审美情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对新闻媒体的起码要求, 也是最高要求。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车载电视这种媒体。除此之外, 还应该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自觉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切实担负起宣传科学真理, 传播先进文化, 推动经济发展, 塑造美好心灵, 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社会正气的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其次音像制品供应商和购买方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严厉打击非法音像制品, 坚决抵制盗版音像制品, 搞好舆论引导。在传播学中, “把关人” (gatekeeper) 这个概念, 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际之际, 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 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如此说来, 音像制品供应商在选择车载电视节目内容时可以选择那些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出发点, 播放一些群众所关心的, 有兴趣的事情为题材, 具有反映社情民意, 为群众排忧解难, 引导群众, 并能用积极健康的精神产品教育受众, 感染群众的节目内容, 与主流宣传形成合力, 加强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也可以利用客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大力宣传各省的城市形象, 提高民众素质, 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通过有组织的策划, 推出一批有关城市历史起源、城市特色、旅游景点等专栏、专版进行宣传报道, 形成宣传的舆论强势。

电视节目低俗化 篇9

关键词:娱乐化,低俗倾向

在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后, 电视娱乐节目并没有销声匿迹。新的娱乐形式不断出现, 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断绝, 在娱乐选秀节目异彩纷呈且逐渐走向“饱和”的情形下, 各地电视媒体仍竭尽所能, 不遗余力地翻新花样。

一、什么是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 大众广泛参与的, 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这一大的节目形态概念界定下, 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分为以观众观赏为主的综艺晚会型;在与观众相互交流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有特定规则的, 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有一定情境设计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等多种节目样式。

二、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体现

1、娱乐节目多而分散, 单就相亲类节目来说, 就包含了江苏

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辽宁卫视的《超级乐八点》等等, 即使是专业性极强的频道如CCTV5等, 也有《城市之间》这样的集娱乐、趣味、体育于一身的节目。究其原因:

(1) 电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在深度报道上报纸和杂志因为文字的可咀嚼性和厚重的积淀使得其与电视相比更显专业, 而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要远远的超出了电视媒体。以视觉冲击、音响来影响观众的特性使得电视做娱乐节目具有天生的优势。

(2) 我国新闻体制限制了地方电视媒体对硬新闻的追求。在我国, 娱乐节目主要集中在了地方电视媒体上,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电视娱乐化是地方台的无奈之举, 对于地方台来说, 娱乐节目是其生存发展之本。

我国对待硬新闻要求导向一致。在硬新闻的投入上, 地方台根本没法与央视、新华社竞争。在资金上, 凭借着国家官方平台的身份, 央视的规模和势力无与伦比, 地方电视台很难有雄厚的财力, 像央视一样在国外设立记者站。而身处北京使得它拥有天然与政治亲近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 娱乐节目就会从某种程度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救命稻草。地方台在硬新闻上没法与央视竞争, 那就只好在软新闻上下功夫。花边新闻、娱乐节目泛滥也就不奇怪了。

(3) 受众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软新闻。相比于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硬新闻, 软新闻无疑更适合于大众群体的消费兴趣, 在此背景下, 新闻作品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 新闻消费主义找到了得天独厚的商业发展土壤。在利益最大化的消费原则面前, 新闻行业的道德标准不断遭到挑战。

2、创新力缺乏导致同质化突出

在笔者看来, 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娱乐节目多, 而是节目来源绝大部分取自西方样式, 自身严重缺少创新能力。

近年来, 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 那就是:欧美/日本首创—— (港/台移植) ——国内‘星火’——国内‘燎原’。”娱乐节目大都改编自国外的成功实践。这种节目是否能在中国存活, 其关键在于其对于节目的本土化化改造。比如1998年央视从英国BBC引进其王牌节目《GOBINGO》, 改造成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幸运52》。考虑到《GOBINGO》与国情不合, 央视决定剥离其博彩性质。改造后的《幸运52》打破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界限, 有机地将游戏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 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热情。同样成功的还有引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开心辞典》在引进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将电视手段的卖点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卖点区分对待, 保留电视手段的卖点, 改善社会心理的审美文化。《开心辞典》创制了独特的中国电视益智节目形态, 首创“家庭梦想”的概念, 对国外同类节目的博彩成分进行了成功解构。但是现在, 绝大部分电视台都没有创新的能力与心态。以收视率为指标的评价模式使得制作人盲目模仿, 造成娱乐节目的大量同质化, 前期准备、调研工作的不足使得节目很难走出自己的特色。电视台之间相互克隆、一哄而上, 导致市场蛋糕被无限切分, 利益不断摊薄, 直至受众审美疲劳。

3、低俗倾向泛滥

为了吸引眼球, 娱乐节目就不得不采取低俗化的手法, 戏剧冲突话的场景, 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论来增加收视率, 甚至为了出名不断被爆或自爆各种“黑幕”, 这就造成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以真人秀为例,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 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种形态要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和大众化的东西, 尚待时日。要结合传统, 这东西不成立, 完全做成西化的, 不接受的人还会很多。”

如果不能对引进节目的文化进行筛选和区分, 片面提倡“个性”、“自我”的西方文化会造成参赛、选秀选手价值观上的混乱,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到美国人对违反伦理, 突破道德底线的真人秀也是深恶痛绝, 美国大法院并不支持停播这些节目, 其理由是担心此举为政府滥用权力提供了借口, 阻止了个人的言论自由。但这种类型的节目移植到中国后, 却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它们粗俗的一面。在很多相亲类节目中, 很多女方的话很“西方式”的坦白, 钱、房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相亲标准。坦白是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但移植到了中国, 就成了很多参赛者的行为方式, 像《非诚勿扰》中颇受争议的女嘉宾马诺就明确表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富二代大肆宣扬“交过的女友大致有七八个”的时候, 女嘉宾接上“七八个是我的零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很多参赛选手的言论和尺度与中国的传统习俗不一致也就可以理解了。

低俗化还表现在节目造假与炒作, 不但是参赛选手造假和炒作, 连一些评委和嘉宾都借此来扩大知名度。“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 没有剧本, 不是角色扮演, 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但实际上处处有制作人制造的悬念与冲;对相亲交友类节目来说, 弄虚作假更是其最大的软肋。为了让节目更有收视率, 不少娱乐节目的戏剧冲突效果已经盖过了节目的本质, 当事人之间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 这不但是对电视台自身的伤害, 更是对电视行业公信力的一种亵渎。

三、总结

在娱乐节目愈演愈烈的电视媒体环境中, 如何做到既娱乐大众又不失高雅是一个值得持续讨论的话题。在笔者看来, 这既需要媒体行业的管理者加强监管, 合理的扶持地方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做到行业自律, 只有这样, 电视娱乐节目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 刘宇航.我国电视娱乐类节目的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 2008 (08) .

上一篇:暖通中央空调下一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