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节目

2024-09-26

电视经济节目(通用8篇)

电视经济节目 篇1

电视经济类节目策划管理探讨论文

摘 要:目前电视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电视栏目与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电视经济类节目要求内容真实且具有实效性,一般经济类节目比较注重策划与其外包形象,包括节目与活动的对接、引入公益性内容、品牌广告互相融合等内容,从而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节目的收视率与可视性,不仅是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主要目的,也对电视经济类节目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主要针对电视经济类节目策划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经济节目 策划 影响力 思考 效益

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媒介的发展,目前电视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的电视栏目越来越多且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一般来说,综艺性之类的节目比较好调整,但是对于要求内容真实且具有实效性经济类节目就显得有点复杂与枯燥,经济类节目既没有综艺节目的娱乐内容与节目效果,也没有新闻节目的资源多与信息量大。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经济与信息的社会,所以经济类节目也是很重要的。一般经济类节目吸引的都是商业人士和高收入群体的目光,因为经济类节目主要播放的内容包括经济政策的权威解读、经济现象的理性分析等,如:《财富非常道》《中国证券》《财经十分》等。

策划好一个电视栏目在于让节目具有魅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收视人群且播放内容要设计兴颖,尤其是经济类节目,更要充分发挥节目资源,策划好内容与效果。一般经济类节目都是体现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活力,所以节目策划不仅可以增加地方电视台的知名度,也提升了经济类节目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1、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

一般电视台比较重大的经济题材都是由经济栏目报道的重点,所以面对同一个经济题材,经济栏目报道时要避开新闻栏目常规报道的形式,以题材的内涵与题材的延伸内容为基础,以节目效果为目的,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新闻类报道有关大项目的开展与实施都只是进行简单的几分钟介绍,不会详细报道其复杂的过程与内容,所以经济类节目就可抓住这个机会。相对于新闻节目来说,经济类节目有着播放时间长的优点,不仅可以做专题报道,还可以做专栏或者系列节目。但是在实际报道的过程中,既要对这类题材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也要对节目进行改装与包装,即无论是在报道时还是策划时,都要围绕题材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经济意义探讨与研究。往往由于资源有限,不会有很多重大经济题材报道,所以电视台会选择重大经济题材里面的一个小题材进行反复报道,同一个题材的反复报道对于编导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不仅要有节目效果且不能内容重复,还要重点突出节目的特色。因此,这类型节目的策划与报道,更能展现制作人的智慧与能力。

2、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

常规经济题材的新闻普遍比较平淡,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占优势,一般常规经济题材报道的过程包括策划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氛围的营造等,所以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报道比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有难度。与省级电视台相比,虽然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资源相对缺乏且没有很多的重大经济题材,却有着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在报道常规经济题材时,要充分展现节目的本土化与地方特色,且需要重点关注本地区的.经济事件与经济新闻人物,做好为人们报道地方化经济的报道,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在报道地方化经济节目时,可以引入一些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吸引收视观众的兴趣。

3、强化经济活动题材的策划

由于电视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电视栏目与节目也随之丰富多彩,所以经济类节目品牌的树立,不能仅仅依据节目创办的时间长短来判断,节目的收视率与观众的收视评价尤其是节目所引发的社会影响力更为重要。因此,一个节目的策划是节目的点睛之笔,起着宣传节目的效果。虽然有的经济类节目很平淡即没有重大经济的内容,但是这些节目的报道也吸引了很多社会收视群体的注意力,因为这些节目策划的内容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地化经济,且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还要做好节目宣传,突出节目的特点与亮点。

4、节日及非常时期题材的策划

节假日人们通常都喜欢宅在家里看看电视,所以节假日是经济类节目的重要时期,应策划出具有特色且有社会效益的节目进行播放,地方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一般包括重大经济题材与一般经济题材,因此可以围绕房产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做一期专题节目。

5、利用节目策划相关内容,节目对接活动、活动对接布场

目前,电视经济类节目主要包括新闻资讯、深度访谈、经济专题等内容,这些节目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内容与意义上都需要进行精心策划,不仅要内容新颖独特,且要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往往节目对接活动与活动对接布场有着一定的距离,节目的整体效果是首要因素,但是节目营销的空间不够广阔,一般宣传都只是以广告的形式,因此,可以结合与提升节目资源,从而策划成活的形式,以活动营销作为宣传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收视率,还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充分利用节目资源。活动营销与节目相辅相成,节目可以扩展活动内容,从而创造出强烈的社会影响力与提高节目的知名度;活动可以增进节目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

6、节目与广告相融合,通过品牌联合带动两个效益

节目的传播与效果不仅要依赖节目本身的内容与质量,节目的传播效益与意义也很重要。就好比,收视观众在观看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类节目需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思考的时候,这时候观众正集中精力思考若被与节目无关的广告打断的话,不仅节目传播的效益便会受到影响,而且会使观众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意愿。所以,节目与广告应该相融合,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节目可以推动广告的发展,广告可以带动节目的播放效益,即通过品牌联合带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经济类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分众化传播,即节目受众的局限性受到节目专业性的影响,所以节目和广告的整体形象策划是很重要的,与观众的收视率息息相关。

7、经济类节目加入公益性元索,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大量具有公益特色电视节目的开展与涌现,往往它们都是与娱乐、新闻专题类的节目相融合。所以,经济类节目也需要加入一些公益性元素,不仅提高节目的质量与效果,也推动节目传播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在策划时,加入的公益性元素要与该期经济类节目的内容相关,不能忽略节目的本质,而过分宣传公益性活动。

8、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增多,导致要求内容真实且具有实效性的电视经济类节目需要改善,即电视经济类节目应更加注重策划与节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因为策划对于经济类节目来说,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地方电视台缺乏重大经济题材的资源问题,还创新了节目意识与提高了节目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慧萍.金融危机中的电视经济节目报道策略——以CCTV-2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为例[J].新闻爱好者,(2):12-13.

[2]李慧.简论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1):53.

[3]柳邦坤.电视节目策划的方法及原则[J].新闻界,2008(5):110-111.

[4]范文平.论中国电视经济节目的运作[J].新闻采编,2008(5):28-30.

[5]孙凤毅.与中国经济一同成长——中国电视经济节目30年[J].当代电视,2008(8):41-43.

电视经济节目 篇2

面对诸多的竞争压力, 城市电视台经济类节目如何才能在困境中求生存、于夹缝中谋发展呢?

节目定位要准确

电视经济类节目是电视媒体与经济信息相结合的产物, 它在内容上是对经济事件的反映, 在形式上则充分运用了声音、画面和字幕等多种电视的表现元素。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定位是否准确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电视节目要想真正受到观众的喜爱, 主办者就必须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观众的心态和审美需求。这是电视节目得以成功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关键。作为经济类节目的观众, 要么是消费者, 要么是投资者, 因此, 城市电视台经济类节目在定位时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 既要对消费者服务, 又要对投资者服务, 要随时根据受众的需求来调整和优化节目。

然而, 由于地域的限制, 城市电视台经济类节目作为专业化栏目, 如果定位时仅仅局限在“经济”两个字上, 长时间运作后就会出现题材受限、报道面狭窄、力不从心等情况。这就要求主办者要把眼光放远、放大, 要明白经济和生活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每天都在从事着不同的经济活动。经济和生活联系起来、互动起来, 节目的报道面就会宽广许多, 素材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节目内容要大众化

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信息化时代,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股市、楼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在选择素材时要注意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及时把握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群众的需求, 抓住热点、难点问题, 帮助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面对或解决这些问题……同时, 节目内容既要有经济的分量, 又要有服务的分量。经济节目服务化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市场, 市场需要什么, 我们就反映什么、报道什么。在市场经济中,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而对消费者而言, 身边的信息是最亲切、最有实效、最感兴趣的。因而, 节目内容要把经济贯穿服务、服务融合于经济之中, 两者有机结合、精心编排, 并突破题材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拓展资源, 想方设法提高经济宣传和服务宣传的含金量。这样不仅能拓宽观念视野, 增大信息容量, 而且能够提高观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能力, 同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增强商界人士和消费者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在城市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中, 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要么节目内容刻板、冷漠, 专业术语多, 久看易使人产生疲倦、乏味、枯燥的感觉;要么在宣传当地企业商户的工作经验、职场信息和产品特点时, 有很重的“广告味”。需要注意的是, 经济类节目与广告虽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毕竟不同于广告。广告可以属于经济类节目, 在经济类节目之前、之中、之后播出广告, 与把经济类节目制作成广告,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应该严格区分。如果把经济类节目制作成广告的翻版, 只能引起观众的反感, 直至最终失去观众。

节目形式要多元化

在各种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 媒体类型、传播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而受众的选择也可以更加多元化。因此, 城市经济类节目要想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也必须在节目上多元发展。

从理论上看, 电视声像并茂、视听兼容的特性, 对优化电视经济节目的传播效果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电视媒体形象真实、现场感强, 可与事件同步, 可以远距离传播, 还由于它兼有美术、音乐等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长, 并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极具灵活性和综合性。这种特质为经济类节目从理性走向感性、从枯燥乏味走向丰富和鲜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然而事实却是, 大部分城市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总是伴随着较低的收视率叫苦不迭。问题的关键是城市电视台如何才能把深奥的经济理论、枯燥的经济数据、日常的经济现象转化成视听兼容的电视语言, 发挥出电视媒介的优点和特长, 在荧屏上展示出经济的同时, 又能够与时代和生活相接近, 为受众的审美和需求所认可。

2000年, 中央电视台二套原经济生活频道进行了大胆尝试, 即将经济的内容与娱乐的形式进行嫁接, 以观众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来办经济类节目, 开办了《幸运52》、《开心辞典》等栏目, 使一向以专题为主体形式、向来被认为枯燥的、数据性的经济节目, 有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载体。结果是中央二套和经济节目收视率的大幅提高, 改变了人们一贯的印象和观念, 即经济类节目也可以是精彩、好看的。

作为地方城市电视台, 虽然没有中央台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策划制作班底, 但是却可以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地方城市电视的经济类节目可以自己的方式和特色与益智、娱乐等形式结合起来, 尤其注重加强新闻要素和娱乐要素, 强调新闻形态和娱乐形态这两种电视的主体功能, 让经济类节目兼具知识性、休闲性、娱乐性的特点, 从而增加节目的看点。

电视经济类节目策划浅析 篇3

【关键词】经济节目 策划 影响力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媒介注入了活力,电视已经是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受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多样化,电视栏目也不断进行着改革,节目趋于娱乐化、快餐化。相对其他节目的调整,以真实性和实效性见长的经济栏目就显得比较孤寂。经济节目比之于新闻节目,没有新闻节目的资源多,信息量大,社会影响力广等优势,更没有娱乐节目的卖点元素以及节目形态和包装上的炫丽多彩。尽管如此,在一个经济和信息社会,电视经济栏目仍有其它栏目无法相比的优势。由于有比较前瞻的经济深度报道,有对经济政策的权威解读,有对经济现象的理性分析和梳理等这些特点,使经济栏目形成了比较特定的收视群体,尤其商界人士和高收入群体已经成为经济栏目比较固定的收视人群。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商道》等栏目,已经在观众中很有影响力,成为观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如何策划好电视栏目,特别是经济类节目,让其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眼球,并调动创作者的智慧,以独特的视角开发经济类节目资源,节目策划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地方电视台来说,经济节目呈现的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活力。那么,强化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意识,不仅对提升经济栏目的品质及社会影响力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电视台的认可度也十分重要。

一、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

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比较重大的经济题材,一般都是经济栏目报道的重点。面对同一个经济题材,新闻栏目的报道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常态报道。但作为经济栏目恰恰要避开新闻栏目的常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专栏节目的特色,不仅要更深地挖掘题材的内涵,更要放大题材的外延,要让节目更具影响力。比如一个大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出现在新闻类节目中,可能就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作为新闻时段节目的一项,零零星星的触及并简要介绍。对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地质状况的艰巨性、复杂性的报道内容似乎涉及很少。但作为经济类节目,这就是一个重大题材,要做专题报道,甚至做专栏或者系列节目。不仅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节目报道的几倍,而且会挖掘此类重大项目实施的经济意义。这类题材出现在经济类栏目中,不仅内容本身要精心策划,而且要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包装,无论是现场图像还是主持人的解说词,都要围绕深层次的经济意义展开,而不是简单的介绍信息,更多的是有张有弛、有节奏的描述,配上必要的讲解;不仅要让受众了解项目本身,更要让受众知道项目开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让普通受众了解项目的意义,让投资者找到切入点。

地方电视台因为资源有限,重大经济题材相对较少,电视台在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上可能对同一题材要不断追踪报道,这对地方电视台经济节目的编导是个考验。对同一个题材,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大型报道,又要体现节目的特色,尤其要避免重复,更需要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另辟蹊径,找到题材的多重价值和突破口。重大经济题材一般不是独家报道,加之这类题材的意义深远,因此这类题材的节目报道和处理,更能体现节目制作人的智慧,也能体现出制作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

二、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

比之于重大经济题材的新闻亮点,常规经济题材的新闻点比较平淡,在题材上一般不占优势。那么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报道就更有难度。对常规经济题材,一般在节目形态上、包装上、氛围营造上,多体现策划意识,让题材跟上策划走。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其经济资源相对短缺,重大经济题材非常有限,但在地方上有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在经济节目的策划上,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节目内容本土化、视角本土化、风格本土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关注本地区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新闻人物,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家相关经济项目和政策作地方性的解读。地方化的经济节目,可以与当地受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消减经济节目在专业上的晦涩性,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亲近性,从而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比如沈阳广播电视台《阳光购房》以主持人情景劇的形式推荐优质楼盘,特别是以浓厚的沈阳当地口音区别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此该节目在沈阳同类房产节目中收视靠前。济宁广播电视台曾播出经济节目《房产246》,以当地青年买房为话题,关注本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纵深解读房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在报道中,既有记者深入的调查采访,又有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分析,观众从这些节目中看到了大的国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济宁市各区域规划建设进展和各新开发楼盘的分布及销售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立足本地经济特色报道带来的效果。

还有一些普通题材,采取化零为整的形式,把分散在不同行业的题材整合,用一个很有包容性的节目形态表现出来。在对县域经济的报道上,这种节目形态十分有效。在经济节目报道中,尤其在常规经济题材的报道中,一个好的策划,既能让节目增辉,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总之,立足本土、力求创新、凸显权威、担负责任,是做好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必然选择。当然,在电视节目日益细分又极其专业化的今天,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从业人员需要循百家之道的同时,还需要开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探索与创新。需要投入更大的智慧来制作出符合本地受众口味的节目,搭建起为受众与客户服务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威信,把经济类节目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更专业、更有价值的面孔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成为地方电视节目的标杆,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节日及非常时期题材的策划

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除仅有的重大经济题材和诸如房产、医疗、三农等常规经济节目正常播出外,节假日是经济类节目的黄金时期;非常时期是经济类节目体现其社会责任的时刻,栏目根据这些节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专题节目,更能体现经济节目的特色和策划意识。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以及当地的一些重大节庆等这些节日期间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观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为迎合这些节日的宣传,地方经济类栏目可以有意识地推出一些特别策划节目。“十一”黄金周是旅游旺季,地方电视台可借助这一旺季,给消费者提供旅游信息,并介绍当地的民风和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的经济类节目在内容的设定上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在节目的形态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形式多样化,喜庆色彩浓厚一些,与常态节目区别开来。每年的“3·15”期间,经济节目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消费案例,做一些有力度的直击消费领域的节目。另外,像“五一”期间、“十一”国庆期间、旅游文化节期间,经济栏目根据节庆,选择一些行业的消费热点和经济热点,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尽可能发挥经济节目的优势,推出一些有特色有看点的节目。遇到非常时期,如“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当地出现的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期的灾难事件,媒体的策划也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类栏目可以连续推出抗震救灾系列特别节目,从不同角度报道当地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战胜灾害的感人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地方电视台经济类栏目作为一档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栏目,在非常时期策划的一些结合栏目特色的节目,能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经济活动题材的策划

在电视栏目追求品牌化的今天,经济栏目品牌的树立,不是靠创办时间的长短,而是靠收视效果、观众的收视印象,尤其靠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往往会对整个栏目的宣传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节目很年轻,但是这一栏目在社会收视群体中尤其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小。原因是该栏目策划了一些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节目策划,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收视高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性的经济活动无疑是当地的热点,是一段时间内民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地方电视台应抓住备受关注的经济活动,精心策划、开发新闻亮点,做好电视宣传,增加人气,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主题策划对经济节目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解决了地域经济节目题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强化了节目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凝聚了人气,提升了栏目的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在今天,电视人越来越意识到,好栏目是策划出来的。事实上,由于策划出了好节目,從而也就扩大了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在今天的电视栏目中,不仅是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晚会节目,新闻节目和经济节目,更需要主题策划和节目形态的策划。经济节目的主题策划,逐渐成为节目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①王秀云,《引导性实效性实用性——经济类电视节目特色阐释》,《电视研究》,1998(5)

②李慧,《简论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新闻爱好者》,2008(1)

③李晓梅、于少伟、成艳,《经济类节目如何做出“经济味儿”》,《新闻传播》,2008(2)

④李勇、余敬中,《大众视角 实用落点——谈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电视研究》,2004(11)

⑤李紫千,《城市电视台经济节目的定位和拓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6)

⑥阚箫悦,《浅谈电视节目的五度包装法》,《新闻传播》,2004(3)

(作者: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制作部编辑)

电视节目以及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篇4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板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为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味,民族与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的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写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掌握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什相机准确得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没一种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地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应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组合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因系那个,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所列的电视节目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做种体现节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分析合成最能分析出节目的制作技艺。

4、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节目风格的重要因素,他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节目以某一位主持人位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士,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

电视节目策划 篇5

一、背景浅析: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但有很多人包括我们很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二、节目设定:

这个节目分为三期,每期40分钟,每天播出两遍,具体播出时间为清明假期每天中午12:30-13:10。

第一期节目主要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相关传说。但节目不是单一的主持人介绍,而是由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外籍学生或者外籍老师的访谈形式为主。更确切的说是以被访者(外籍学生或老师)对清明节的疑问为主,主持人针对这些问题给予相应的、准确的回答。两人一英语交谈,总的访谈气氛应该是轻松而愉快的。选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首先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不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理解往往只是建立在字面的意思上,所以对清明节会有很多误解,并且这些误解往往会比较无厘头,会让人意想不到。这样就会是整个节目氛围变得轻松,更有吸引点。另外,节目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大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对外宣传自己的传统节日的一个方式。

第二期节目以介绍最近一段时间适合大学生踏青的地方为主。有2-3个主持人主持,在其中他们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并且正在为去哪里踏青而争论不休,在争论中以每个人想象的方式引出要介绍的地方,以憧憬、向往的语气来介绍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主持人在争论中把适合我们踏青的地方自然地介绍出来,最后把选择权交到观众手上。

第三期节目以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为主,可以以主持人走访的形式(偏向农村地区),农村的自然风景本身就是一个吸引点,并且对于传统节日来说,农村保留的习俗比较原汁原味,包括清明团子等。因而在这一部分比较偏重的是清明节的传统食物,可以以主持人亲身经历的方式进行,既有亲近性有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

电视经济节目 篇6

一、从报道时机看:反应迅速, 传达中国声音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如此。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 CCTV-2及时出击, 将原来的品牌栏目《经济信息联播》和《经济半小时》打通, 整合成《直击华尔街风暴》, 并以此节目为代表进行了大规模报道, 全程“直播”了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一种“有经济大事, 看经济频道”的市场口碑。

2008年9月中旬,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随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 CCTV-2于9月20日便迅速推出了《直击华尔街风暴》, “将这场危机当成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深层次运行规律、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长经济知识的课堂”。①节目时时跟进, 全方位报道危机的最新进展:诸如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危机破坏程度, 各国政府的救市计划, 世界股市、汽车产业的联动变化等, 通过梳理当天最新变化的信息, 并配以嘉宾鞭辟入里的点评, 帮助观众理性把握全局、全面了解真相。由于收视率节节攀高, CCTV-2已将该节目放到每天的早晨7点、中午11:50、傍晚18:05、晚间20:55多个时段播出, 其报道速度之快、报道密度之大、报道内容之深, 在经济频道的发展史上也实属罕见。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此也需要中国媒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专业频道, 这次CCTV-2紧扣金融危机, 不失时机地透过《直击华尔街风暴》传达中国的声音, 在世界媒体大战中脱颖而出, 成为媒体领袖。众所周知, 对国际问题的报道一向是各国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 使信息往往呈单向流动状态, 由少数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然而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能掩盖中国媒体的自身立场, 《直击华尔街风暴》就是本着“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危机”的宗旨与各国媒体对话, 从信息的选择、解释、节目编排等方面突出中国特色, 努力发出响亮的声音, 从而在与CNN、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强势媒体的竞争中抢占话语权。

二、从报道原则看:公正权威, 稳定社会信心

《直击华尔街风暴》用直面现实、犀利深刻的报道赢得尊重, 真正发挥了解疑释惑、缓解情绪、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 并非一个简单的业内事件, 它让世界经济的领跑者美国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中, 并迅速席卷全球, 直接威胁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乃至每个老百姓的切身生活。由于此次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消极舆论, 而这种舆论将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此时,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主流媒体挺身而出, 很可能会导致市场恐慌、人心惶惶。而且已经有某些媒体、特别是个别门户网站在围绕金融危机做文章时, 做法不够妥当, 要么很煽情、要么很悲观、要么很激愤, 并没有恪守准确、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而《直击华尔街风暴》的适时出现却能够校正视听, 有利于人们了解事件真相, 维护社会稳定, 体现出一个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该节目的公正权威有赖于一批重量级的、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参与, 如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 “作为专业化、权威性象征与标志的专家学者的加盟, 确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前瞻性与指导性”。②这些嘉宾资历深厚, 或有深刻思想、或有丰富实践, 熟悉国际国内经济理论及实用领域, 因而在解读现象、探讨问题、分析预测上能各展所长, 借助他们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广大观众能更清晰地把握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 理性认识其对中国经济和自身利益的影响, 并及早做好心理、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应对准备。

三、从报道内容看:专业深刻, 全面分析危机

《直击华尔街风暴》结合国际热点和国内现状, 追踪世界经济走向, 掌握全球金融脉搏。节目充分运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将资讯报道与嘉宾访谈融合在一起, 引导人们对金融危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以下笔者将对随机抽取的2008年11月10日至11月20日每晚18:05的节目样本进行分析 (11月15日、16日没有该节目) :

报道地域分布。《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从地域分布上看能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其中国内部分的报道量约占总量的34%, 国际部分为66%。进一步分析, 可以看出国内部分的报道除了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消息发布外, 还集中了香港、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应对措施, 前面4个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金融风暴对它们的影响更直接、更普遍。而四川、内蒙古两地由于受到今年地震灾害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波及, 更容易在金融危机面前出现动荡。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具有代表性地区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那将为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范本。而节目正是对这些基本面做出了专业深刻的剖析, 避免公众对国内现状和未来趋势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读。国际方面的报道涉及面更为广泛, 9期节目中反映各地情况的报道数量统计数据如下:美国16条, 英国4条, 德国3条, 日本3条, 俄罗斯2条, 加拿大、冰岛、印度、菲律宾、阿根廷、玻利维亚各1条。可以发现, 国际部分的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既有对欧美、拉美、亚太各地区的全景式报道, 又有对美国、英国、德国这些重灾区的动态反映。

报道行业分布。本次金融危机几乎扩散到全球各个行业, 而《直击华尔街风暴》注重对信息的过滤与加工, 对各行各业的现状进行了收集、整理、选择与整合, 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通过统计, 可以发现, 在9期节目里关于行业新闻的报道数量, 汽车业占到总量的36.2%, 银行业占19.1%, 房地产业和零售业均占8.5%, 其他行业, 如旅游、航空、海运、快递业等共占总量的27.7%。这个行业报道分布比例, 一方面能够反映出节目对于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关注, 不放过对任何一个遭受损失的行业的信息捕捉, 形成一种宏观、大气的格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节目专业、精深的特点, 一般而言, 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 首先面临冲击的就是汽车业, 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 节目制作者深谙这一经济规律, 花费大量篇幅把报道重心放在美国、德国、日本这三大汽车生产国身上。而作为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之一, 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自然无法幸免, 因此节目也对各国银行业的裁员、降息、融资等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报道。

四、从报道方式看:灵活多样, 提升传播效应

经济节目容易让人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 《直击华尔街风暴》却打破了这一印象, 充分利用央视的强大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 在报道方式上显得灵活多样、生动亲切。

节目在编排组合上具有“超文本”性, 信息量大、涵盖面广, 能够把资讯播报、演播室、人物专访、记者连线相互衔接, 打破了普通经济新闻的报道手法。节目以演播室为信息处理、观点发布的集散地, 辐射出不同记者、不同专家学者在不同空间、以不同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所进行的实时的采访、报道与点评。节目调动央视遍布世界各地的记者站资源, 与央视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的记者对话, 对当地股市行情等讯息进行现场直播。同时, 又穿插进记者对各行各业领袖人物的专访, 如对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Nick Reilly等人的访问, 再配上演播室嘉宾对当期节目核心话题的解析, 使节目在整体上表现出点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照应的特点, 使信息组合的时空呈现出多维形态, 给人以信息密集、清新明快又富于变化的感受。

五、结语

《直击华尔街风暴》开创了电视经济节目的新格局, 无论在反应速度、报道内容还是视听语言上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真正使经济新闻做出了思想、做出了内涵, 提升了央视经济频道的核心价值, 对其他同类节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直击华尔街风暴》近期报道, 央视网www.cctv.com

[2].王正鹏:《〈直击华尔街风暴〉是出人意料的传播事件》, 新浪财经2008年10月14日。

[3].李程骅:《华尔街风暴:媒体的大考》, 《中华工商时报》, 2008年10月20日。

电视公益节目潮起 篇7

在娱乐为王的时代,电视公益节目异军突起。

4月5日晚10点35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阔别央视主持平台十年之久的倪萍,重拾话筒,主持一档名为《等着我》的公益寻人节目。在《等着我》节目录制现场,55岁的倪萍谈及主持该节目的初衷,解释道:“当你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内心挺幸福的。”

《等着我》是由央视打造的全国首个国家媒体寻人平台。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以及演艺界热心公益的人士赵忠祥、濮存昕等,均参与节目录制。首期节目,是一位81岁老兵寻找抗美援朝的战友。播出后,引发“寻人”热潮。

在此之前,央视已打造了两档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和《梦想星搭档》,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2013年,由江苏卫视播出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引入多位知名企业家参与PK,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电视公益节目迭出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比如电视公益节目的娱乐化和商业化是否有悖公益理念,以及公益资金的来源等问题。此外,由于电视公益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电视公益节目是昙花一现,还是具有可持续性,究竟能走多远?

价值诉求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2006年以前,国内电视公益节目所占比例较小,影响力有限。

而2007年,国内电视公益节目的状况开始发生改变。这一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迅速,被称为“电视公益年”。在电视娱乐节目混乱且接近饱和的环境之下,各大电视台纷纷打造特色公益节目,抢夺观众的注意力。如央视经济频道《春暖2007》,浙江卫视的《公民行动》、东方卫视的《闪亮新感动》、安徽卫视的《幸福密码》等。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公益的关注度随之提高。随后,“郭美美”事件、美国首富比尔·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和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来华劝捐事件,都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热情,加深了人们对公益的认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金钱、物质,它更需要有人文关怀,精神追求,那么公益慈善就是这种价值追求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媒体开始关注公益,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分析。

《梦想合唱团》和《梦想星搭档》的制片人卢小波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我们需要重塑整个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美好情感的树立,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好的节目模式去传递这样的价值观和情感,电视公益节目正好符合了这样的诉求。”

2011年底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后,2012年电视公益节目如雨后春笋。

尽管国内电视台对公益节目表现了极大的创办热情,但尴尬的是,电视公益节目叫好却难叫座。

2011年6月25日,湖南卫视推出了公益节目《帮助微力量》,收视率并不理想。对此,《帮助微力量》制片人陈晓冬曾无奈地表示,一个纯粹的公益节目很难兼顾收视率和公益,尽管都是讲故事,但公益节目不能做成情感节目,它更注重新闻真实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不能增添戏剧思维,结果是观众爱看的冲突、矛盾、戏剧张力,全部没有了。

收视率

为打破困局,电视公益节目开始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2011年11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梦想合唱团》开播。节目中,8位明星回到自己的8个故乡(北京、上海、申洲、杭州、南宁、烟台、贵州、普洱),进行招募、面试,寻找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把这些心怀歌唱梦想的个人,组建成一支家乡梦想合唱团,然后8支合唱团要通过8周的合唱训练和展示,用歌声和情感来实现他们的公益梦想。每一支队伍将根据他们表现的精彩程度,获得数额不等的公益资金,完成他们家乡的公益梦想,投身家乡的公益实践。

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在《梦想合唱团》官方微博里,来自网友的评论已经达到近89万条,《梦想合唱团》所传递的价值观获得了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同和共鸣。2012年1月22日播出的“梦想盛典”,更是吸引了众多网友和知名微博博主的关注。

有着600多万粉丝的任志强表示,“《梦想合唱团》还有一种歌声之外的感动,接地气,接人气,也算是春节的第一份感动,值得追看!”有着“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在微博上感慨,“听了小龙写给妈妈的诗,母爱的伟大令人感动。”

节目良好的口碑也激发了企业家的爱心,在第一季《梦想合唱团》的“梦想盛典”上,吸引了20家知名企业参与,来自企业捐款的数额高达1亿3785万元。与良好口碑相伴的,则是收视的丰收。数据显示,《梦想合唱团》收视率最高达到1.71%,收视冲高点甚至达到了2.7%,遥居全国同时段节目第一。

而2012年11月底播出的《梦想合唱团》第二季,同样获得了成功。

第二季节目播出后,新浪微博搜索量达到2400多万条,较第一季节目增长24倍,其节目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69%,居全国综艺节目前列。在第二季《梦想合唱团》公益盛典上,近30家爱心企业纷纷解囊捐赠,共筹集公益资金1.37亿元。

事实上,《梦想合唱团》的原版是英国的《合唱团之战》,但是引入后中国后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新增了公益元素。卢小波坦言,节目创立之初,他们也曾担心,“观众看惯了纯粹的娱乐节目,再看我们的《梦想合唱团》,会有多少人接受呢?”不过,即使有这样的担忧,卢小波他们也依然坚持做节目的理念,不为收视率而动摇。

“我们这个团队最早都是做新闻的,所以做这个节目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做节目的目的以及所传递的价值。如果只有收视率而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话,我们宁可不做。”卢小波说。

节目播出后的反馈也印证了卢小波当时的判断,并不是只有单纯的娱乐节目才会赢得观众,才会有高收视率。

第一季《梦想合唱团》播出后,开创了国内“综艺加公益”的电视公益节目形式,同时也创造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的先例,因为此前这一时段都是被电视剧所独占。“这也可见台里对公益节目的重视。”卢小波说。

《梦想合唱团》之后,其姊妹节目《梦想星搭档》于2013年10月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它依然是一档公益音乐节目,不同的是,它由《梦想合唱团》“明星+草根”的模式,升级为“明星+明星”模式。

“升级后的节目形式,可操作性更强,并且通过明星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对公益的关注,但是我们的公益理念没有变化。”卢小波说。此外,在总结《梦想合唱团》的8个公益项目后,他们发现,尽管这些公益项目覆盖面广,但是主题不集中,因此创办《梦想星搭档》时,他们把公益主题提炼为一个,那就是为了孩子。

在参加《梦想星搭档》节目后,歌手齐豫说:“这是我从艺30年来,参加的最好节目,我被这个节目吸引的主要原因是公益性。在这个节目中,我真正感觉到自己在用音乐做有意义的事,感觉到把全身心投入公益行动的一点一滴的存在感。”

娱乐外壳

在缺少了戏剧化、故事性后,明星的号召力、轻松的娱乐形式,成为公益节目吸引观众的关键元素。但是,当电视公益节目以娱乐形式呈现时,不少人又开始担心节目最初的公益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媒体传播学院教授严三九教授曾指出,一些公益节目过于重视以明星为卖点,有可能助长媒体及社会的泛娱乐化倾向,不利于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他提醒说,“以‘娱乐助公益’的做法,需要谨慎引导。”

《梦想合唱团》播出之后,制片人卢小波也听到了一些质疑声,“主要争议还是在节目的娱乐形式上,”卢小波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该节目该承担怎样的价值,他们希望在给观众传播正确价值观、关怀社会的同时,又不让观众感到沉重,娱乐化则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对于《梦想合唱团》而言,娱乐只是包装,关怀社会,关心百姓疾苦和需求才是节目的内核。“可以说,《梦想合唱团》帮助我们做了一次‘纪实性娱乐’的探索,用娱乐节目的外壳表达我们对当下的关照。”《梦想合唱团》团队负责人、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曾如是说。

在邓国胜看来,电视公益节目的娱乐化,有利也有弊,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度娱乐化,不能误导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他甚至直言,“其实那些做的好的电视公益节目,恰恰是要以娱乐化的方式,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公众愿意去看,它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此外,电视公益节目的商业化也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不少电视公益节目在创建之初都得到企业的赞助或是捐款,企业则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在节目中予以呈现,一些企业也会借助节目的影响对自己进行宣传。有人因此担心这会伤害公益节目的本质。

“媒体是要盈利的,哪能赔钱做公益,即使做也是不可持续的。”邓国胜表示,企业捐款的行为本身还是值得鼓励,关键看它在宣传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而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过度,就会有问题。

搭建平台

随着电视公益节目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电视公益节目的公益资金授予及使用等环节、以及公益资金的监督问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核心。

相较于公益组织而言,电视媒体在传播上更占据优势,但是做公益方面,电视媒体不如公益组织专业,特别是在公益资金、善款的使用上。

“媒体只是搭建一个平台。媒体在做公益慈善节目的时候,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职责,既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邓国胜认为,媒体可以在公益慈善领域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不能代替公益组织去做公益。

对此,卢小波颇为认同,“我们的功能就是搭建公益传播的平台给各大公益组织提供一个机会。如果你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那么定位就不清晰了。”

《梦想合唱团》在开播之初,有赞助商提供了380万元的公益资金,用于10期节目中的受助人以及项目费用,但是该资金不再经过节目制作方,而是直接由赞助商点对点提供给受助人或者公益项目。

此外,《梦想合唱团》还会与一些基金会进行合作,这些基金会设有针对节目中公益项目的专项基金。在公益资金和公益项目的操作上,《梦想星搭档》采取了同样的模式。

卢小波表示,未来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不仅仅是发挥平台的作用,“很多人一谈到做公益,就认为是捐款捐物。我们做公益节目,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公益精神和公益理念,这样才能感染更多的人做公益。”

《等着我》制片人杨新刚对此颇为认同,“就像《等着我》,我们这个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爱心接力,人人都可以做公益。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唤起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

电视公益节目如何走得更远,邓国胜建议,一方面可以跟专业的公益组织合作;另一方面,在节目设计上,制作方应加强与相关专家的沟通,将节目设计得既有价值又有娱乐性,毕竟,做公益慈善更要讲究科学性。“未来公益节目的形式一定是多元化发展。”

电视节目主持 篇8

跨进新世纪,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从此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走进了而立之年!面对正澎湃而来的信息革命,面对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新竞争,面对第四媒体的迅猛发展,面对国外媒体的介入,面对市场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没有硝烟的革命……节目主持人应该如何迎接挑战,顺应时代的发展呢?近年,美国两位年近古稀的主持人引人注目:一位是69岁的老妪芭芭拉沃尔特斯,她于2000年被美国ABC公司以年薪1200万美元聘为新闻主播;另一位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同样是69岁的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她近年来身价倍增,以5600万美元的年薪与CNN续了四年的合约。而在国内,我们看到赵忠祥、沈力等著名资深主持人依然活跃于屏幕之上……为什么拉里金和芭芭拉会有那么高的身价?为什么播音主持前辈们的艺术生命经久不衰……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在谈论主持人的风格之前,要先清楚它的定义。什么是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的风格指的是什么呢?主持人风格,是指主持人在多个或多种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稳定性的个性特征。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同风格的主持人,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又需要主持不同的节目。这就好比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到底是主持人来挑选不同的节目,还是节目来挑选不同的主持人呢?主持人的风格也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风格,是主持人的实践与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谈主持人的风格就不能不谈到崔永元。崔永元朴实、亲近、幽默。他主持似乎总是给人一种稳健老成的感觉,让人的内心不那么的失望。能让人的心态变得平和,给人感觉是在交心的谈天,没有压力。是崔永元的风格决定了《小崔说事》。他们的风格在节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把节目的风格展现的活灵活现。主持人的风格是一个节目成败与否的关键。我自己总结了几点除了最基本的专业工地以外,形成自己主持风格的要素。

第一,树立自信心。节目主持人要做好工作,并在工作中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首要的条件就是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节目主持人也必须有“我就是个节目主持人”的信念。没有这份自信,就不能摆脱在话筒前的紧张感,更不能获得主持中的松弛感,自己不相信自己,并把这种心理状态带到节目中去,受众自然也就不相信你。每个主持人都要树立自信,让自我感觉良好。拿我自己做例子,如果不做到最基本的自信,在上课时就不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老师也就不能更好的根据不足来进行指导。

第二,坚持独立性。节目主持人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其能否建立个人风格的重要条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寻一些自己所欣赏、羡慕的东西,每个主持人在生活中都有各自的特点,成因是复杂的,组成是多方面的。这些与其他任何主持人都不相同的特殊点,就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基础。独特的主持风格展现出主持人独特的气

质、修养、处事态度、审美观点。我们的班上有70个同学,每个同学就算播一样内容的稿件,体现出来的风格肯定是大相径庭。

第三,正确的对待气质。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的职业对气质有不同的要求,对节目主持人来说,气质条件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主持人的良好气质就好比是人的名片,有了好的气质,才能够更好的来展现自己。

总之,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和成熟,主要靠自己摸索。天赋条件固然重要,取人之长也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本人要经历一个思想和精神的成长过程,经历一个对技巧逐步掌握到熟练的过程。这是节目主持人追求个人风格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自我升华、自我完善的过程。

其中还有影响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内部与外部两类因素:

1.内部因素 : 心理素质因素。在谈话节目当中,节目主持人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环境,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播节目《轻风夜话》的主持人沈霞凭借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她在众多主持人中的佼佼者地位。其主持风格可以用沉稳而感性来概括,整个交谈过程中,她总是面带微笑,在电话嘉宾的谈话中若有意外的发现,她会惊喜,但并不过分夸张;电话嘉宾说到感人之处,她会落泪,但并不过分激动。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增加人生阅历而积累成的一种潜在的气质。文化修养影响到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表达是形成广播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表现。以广播节目《新北方女孩》为例,主持人刘平以邻家小妹、知心朋友、真诚伙伴的角色出现在节目中。她独特的主持风格使《新北方女孩》成为目前辽宁非常受欢迎的一档广播节目。性格气质。良好的性格气质对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决定着节目的风格。比如《轻风夜话》的主持人沈霞,是典型的亲切、和善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从她的谈话当中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的真诚与大度。她注重的是用一些关怀性的、赞扬性的话语煽情,感动听众,在无形中让听众受到教育与启发。

2.外部因素: 听众。对于一期好的节目来说,只有确定了听众对象,有针对性地不断满足听众的需求,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优秀节目来。面对不同的听众,直接会影响到节目风格及主持人风格的不同。节目主持人应用他朴实无华而又不失幽默的平民化语言贴近百姓的生活,才能避免广播节目中出现的说教式的不自然的感觉。节目风格。主持人的风格应与节目风格相统一。节目风格就是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色与个性的集中体现。只有独特的风格,才能形成特色,进而打造品牌节目。《轻风夜话》的风格定位在大众、大气、以情动人上,这就要求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与听众咨询者的交谈过程中能够发现听众咨询者身上令听众感动的地方,并加以适当的夸张和渲染,以达到感人的效果。

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同于一般的播音员,播音员的职责主要在于完好、准确地将既定的内容播出,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需要将整个节目作为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完成;播音员一般不参与节目的前期采编和后期制作,电视节目主持人则应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因此,当节目主持人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栏目时,就需要确立一定的形象风格。这一形象,既应服从公众的、社会的共性要求,同时也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唯此,才能在节目的主持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效应。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是共性与风格的统一。节目主持人首先应明确,自己是国家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是电视台形象的体现,主持工作不是个体行为,不能在节目的制作和主持过程中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节目主持人的全部工作都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或间接表现,节目主持人的最终价值也是随着节目的成功而实现的。节目主持人首先是社会形象的象征以及公众利益的代表,一味追求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过分提倡主持人个性的张扬,是有害于电视事业发展的。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电视领域将不断地出现新事物、新问题、新变化。作为一名主持人,应当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努力着,就会有进步;只要看清自己的前进方向,不断积累、不断自我超越,你就能理解“渴望年老”,就能拥有拉里金和芭芭拉般的辉煌!综上所述,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个性鲜明的、擅于“求知”的主持人,定会与节目溶为一体,做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得到受众认可。而当节目主持人和节目产生了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上一篇:愉快的音乐课教学下一篇:法制进校园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