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电视节目(精选11篇)
财经电视节目 篇1
近年来, 电视财经访谈节目愈来愈多, 如央视的《对话》、《奋斗》, 上海第一财经的《财富人生》、《中国经营者》。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之中,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电视财经访谈节目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报道经济, 增加了经济新闻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这类节目以个案的形式记录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贴近现实,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围绕采访者的创业故事讲述其心路历程, 有效利用叙事技巧, 增加了可看性。
一、选取意见冲突的叙事者
冲突的设置是电视财经访谈节目的一个重要元素。这里所指的冲突是节目的参与者在意见上的不一致。在策划电视财经人物访谈节目时, 不妨邀请立场不一的同叙事者或异叙事者, 主持人可以在访谈中制造矛盾, 调动被访者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掩藏的情感, 展现他们的观点。在不断的激问中被访者会吐露心声, 克服单一场景的乏味, 把访谈引向高潮, 创造记忆点和兴奋点,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档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说很多员工反映受访者——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有专制的一面, 宗庆后沉着应对。主持人并没有直接评价或是批评这一管理方式的优劣, 只是在交谈中展现被访者的另一面。这表面的冲突实则是更深层次的统一, 为了人物性格的圆满。
二、叙事内容着重介绍成功经验
电视财经人物访谈节目如何获取注意力, 首先必须了解受众的接受心理。由受众接受理论的社会类别论可知, 受众尽管存在着个人差异, 但是这些个人差异并不妨碍其中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使得他们选择相似的媒体, 相似的内容, 甚至对媒介内容产生相似的反应。就电视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而言, 观众收看节目有一个重要的共通心理, 即从节目中获取财经人物成功的秘诀, 从而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 或者从榜样身上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因此, 这类节目要进行针对性的传播, 着重介绍成功商业人士的致富经验。主持人可以提出:“您是如何获得第一桶金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您在开始的时候遇到哪些挫折”, “面对这些压力, 您是如何应对的”, “人们常说‘打江山容易, 守江山难’, 您在日后企业管理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又是怎么克服的”,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观众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在访谈中, 也要注意挖掘人物性格, 这比直接道出致富之道, 更能隐含成功的要素。主持人可以提出:“您的员工对您的总体评价是怎样”, “您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业余生活中, 您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这些富有人情味的话题可以缓和经济节目的严肃氛围, 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会。
三、增加电视叙事元素
增加叙事元素可以丰富节目的呈现形式, 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一是增加悬念, 二是增加道具, 包括节目中用到的提示板, 场外背景资料的视频, 可拓展节目的叙事空间, 丰富节目的形式。央视的《对话》节目2010年9月26日播出的《唐山的幸福方程式》, 开始就在提示板上列出了几个方程式, “8亿×?=3000亿”, “-3亿-3亿=10亿+?”, “40000条+80亿+3200万=?”这些方程式是一个个悬念,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着节目的进展, 方程式一个一个被解开, 它们依次是“幸福资本”、“幸福价值”、“幸福无穷大”, 节目从幸福经济学的角度解答了唐山的幸福方程式, 展现了唐山这个城市自遭受重创30多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叙事元素穿针引线般贯穿主题, 一气呵成, 显现了编导的深厚功力。
财经电视节目 篇2
电视财经新闻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主持人”)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这是因为,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工作,经济活动是人们的日常活动,主持人传递的信息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理财收益。因此,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不可小视。
一、全球化视野
主持人不能被动地播读编辑确定的稿件,而要主动搜集新闻信息,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捕捉到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突出播报。为此,全球化视野不可或缺。其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注定新闻选择必须全球化。通用汽车是美国的品牌,但它在欧洲有技术提供商,在南美洲有零件提供商,在中国有合资企业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播报通用汽车的新闻,缺乏全球视野可能会失之片面。其二,观众需要全球化的财经资讯。全球油价、金价的波动,宏观上会影响大范围经济实体的运行,微观上会影响个体投资者股票的升降和财富的变化。他们希望从财经讯息中得到有益的.提示。其三,国际新闻竞争需要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的传媒集团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在重大的国际事件尤其是财经事件中,必须有中国的声音。
二、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传播过程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扩散的专业过程,需要从业者有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主持人理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要素。
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也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央视财经频道曾经在不同的栏目中对不实的财经信息进行澄清,主持人芮成钢在针对不同企业的信息时,多次对权威人士作面对面的采访。有的时候,为了对一些财经信息进行虚实甄别,他会连线国内外的财经人士及知情者。他的这种努力,彰显了主持人的专业主义精神,也保证了央视财经频道的权威性。
财经新闻报道包括复杂专业的知识,主持人要能从诸多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具备良好的财经知识素养。芮成钢在幕后精心钻研财经理论知识,在采访财经人士时能够有的放矢,直奔要害;在表达观点时,能侃侃而谈,从容应对。
主持人还必须学会专业主义的表达技巧。有研究者在研究了世界两大财经类报纸――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后发现,二者在报道财经事件时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习惯于“故事化模式”,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开报道。例如,在报道金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时,会以某人去购买金饰时,发现金价上涨了,他被迫要多掏钱了……来作为财经新闻的开头。《金融时报》的记者则习惯于“分析化模式”,即以理性的笔调来展开新闻报道:昨天,全球金价又上升了1英镑,这对英国经济将带来影响……主持人可以从这两种经典的财经新闻报道样式中得到启发。如果是定位高端的财经新闻,可以考虑采用“分析化模式”;如果是把普通受众作为主要接收对象的财经新闻栏目,可以考虑多采用“故事化模式”。
主持人的专业主义还包括良好的评判能力。新闻报道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才能令人信服。新闻报道或贬或褒,都事关报道对象的声誉,应注意度的把握。
三、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应该成为主持人贯穿传播过程始终的素质,表现为主持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主持人终日与“利益”问题为伴,遭受到的诱惑很多,特别需要强调社会责任意识。首先是通过其主持的节目体现出来。主持人不仅以外在的形象(气质、容貌、个人魅力等)吸引观众,更以具体的内容(播报的信息)影响观众。如果央视财经频道缺失了具备专业气质的芮成钢和具备娱乐气质的王小丫,其节目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主持人最本质性的魅力,是他们通过一条条财经信息,传递出来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向往。
财经电视节目 篇3
成功学的祛魅化
在欲望膨胀的年代,大部分人都对成功,尤其是财富上的成功抱有雄心壮志,这也催化了“成功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显学。但如今市面许多流行的成功学偏爱“造神”,喜欢给所谓成功人士贴上一个个“超凡脱俗”的标签,但这其实并不能让晚辈后生得到真经。
《百佬会》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商界成功人士的“祛魅”,通过撕去他们身上的标签,让他们褪去光环,还原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人”。
第一期节目的嘉宾——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是商界为数不多的女性企业家。她行事雷厉风行,作风果敢强悍,大众传媒给她贴出的标签是“走过的地方不长草”,这不禁让人觉得望而生畏。但出现在《百佬会》中的她温和、得体,言谈举止像普通的邻家阿姨。当她说起多年来因工作忙碌对儿子的亏欠时,不禁黯然神伤;当她回忆起因铁面无私,拒绝了哥哥“走后门”的请求,而导致兄妹十多年没有来往,也有许多无奈。这些生动的人性瞬间,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无形中也为其个人乃至背后的品牌加分不少。
谈话节目中对嘉宾背后故事的挖掘,仰仗着编导扎扎实实的苦功夫,如对卷帙浩繁资料的搜集,对细致入微瞬间的捕捉。这些方面,《百佬会》的编导做得比较到位。
在对第六期嘉宾——携程旅行网董事会主席兼CEO梁建章的采访中,为了让他的更多侧面被观众所知,《百佬会》编导做了大量外围采访,通过对“携程四君子”其他三人(季琦、沈南鹏、范敏)、梁建章太太,还有携程网在职、离职员工等多人的访谈,让一个完整的梁建章形象呼之欲出。
另外,七位创业者的设置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与以往大多数脱口秀节目中“观察员”只是整个节目的陪衬不同,在《百佬会》中,七位创业者承担着更多重要的角色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分担了主持人的大部分职能,以创业者的身份向嘉宾提问,同时他们还通过刻意制造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让嘉宾在临场应对中展现真实性格。
精英思想大众化
专业性是财经节目的必要保障,但对于面向大众传播的财经节目来说,如果分寸拿捏不当,极容易走向艰深,或专业词汇的生硬罗列。优质的财经节目通常都能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实现精英思想的大众化传播,从这方面来说,《百佬会》做到了。
故事化讲述是实现节目大众化的第一要义。观众不需要专业概念的灌输,更无说教的需求,因此,在既有理念和框架的前提下,用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与故事支撑,才能让节目圆润。
对嘉宾的遴选,《百佬会》倾向选择那些有内在张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如从一名普通销售员最后坐上格力集团董事长席位的董明珠,前后身份地位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叙事文本。再如,梁建章除担任携程旅行网董事会主席外,还是一位人口学者,发表了多本专著。双面人生的来回切换,本身就是一个跳脱的矛盾体,再加之编导的巧妙挖掘,人物性格塑造更加鲜明。
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个性,在《百佬会》节目进程中,编导还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互动环节。比如让貌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董明珠选择心目中的男神,让平日热爱足球的王均豪与创业者比拼踢球,让曾是13岁神童的梁建章玩脑筋急转弯。这些互动,除增强节目趣味性外,还能更好地发掘嘉宾的真实一面,其效果非常明显。
节目大众化的演绎自然也离不开主持人深入浅出的引导。优秀的财经节目主持人具有稀缺性,除了要求主持人达到语言生动、反应迅速、具有控场能力等其他优秀主持人的共性外,还要求他有深厚的财经知识,能与被采访的嘉宾达到对话的段位。《百佬会》的主持人袁岳本职身份是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本身就是企业家的他长期浸淫在“大佬”圈,对访谈嘉宾非常熟悉,这让他主持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他的专业背景、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他对电视叙事规则的熟稔,都为节目实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财经节目人文化
从最早开播的《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到近年的《爱拼才会赢》《爱拼大讲堂》,直至今年的《百佬會》,唯众传媒形成了一个“大财经”的节目谱系。而财经只是唯众传媒在类型上的选择倾向,究其节目终极价值取向,无一不是塑造人、表现人。正如《波士堂》宣传语所言:商道即人道,财经也人文。可以说,唯众传媒“大财经”节目的背后,都有着“大人文”的情怀呼唤。
以《百佬会》为例,这档节目从选题立意上,就把脉了社会的热点与痛点。近年来,就业难是处于转型期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都将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作为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但创业“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布满荆棘,处处有歧路,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4%,“就业难,创业更难”成为年轻一代普遍发出的喟叹。
创业为何这么难?是否有可以解决的良方?商界领袖在创业伊始面临过怎样的问题?这些创业者的“天问”,也成为了《百佬会》节目创意的原点。这档节目定位为创业励志分享脱口秀,每期邀请一位商界大佬,向创业者以及观众分享亲身经历,对创业路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给出建议,如同一堂免费的MBA大课堂。在给观众提供消遣的同时,节目也为一大批创业者答疑解惑。
财经电视节目 篇4
一、全球化视野
主持人不能被动地播读编辑确定的稿件, 而要主动搜集新闻信息, 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捕捉到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突出播报。为此, 全球化视野不可或缺。其一,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注定新闻选择必须全球化。通用汽车是美国的品牌, 但它在欧洲有技术提供商, 在南美洲有零件提供商, 在中国有合资企业和广阔的市场……因此播报通用汽车的新闻, 缺乏全球视野可能会失之片面。其二, 观众需要全球化的财经资讯。全球油价、金价的波动, 宏观上会影响大范围经济实体的运行, 微观上会影响个体投资者股票的升降和财富的变化。他们希望从财经讯息中得到有益的提示。其三, 国际新闻竞争需要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的传媒集团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新闻竞争, 在重大的国际事件尤其是财经事件中, 必须有中国的声音。
二、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传播过程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扩散的专业过程, 需要从业者有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主持人理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要素。
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 也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央视财经频道曾经在不同的栏目中对不实的财经信息进行澄清, 主持人芮成钢在针对不同企业的信息时, 多次对权威人士作面对面的采访。有的时候, 为了对一些财经信息进行虚实甄别, 他会连线国内外的财经人士及知情者。他的这种努力, 彰显了主持人的专业主义精神, 也保证了央视财经频道的权威性。
财经新闻报道包括复杂专业的知识, 主持人要能从诸多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 需要具备良好的财经知识素养。芮成钢在幕后精心钻研财经理论知识, 在采访财经人士时能够有的放矢, 直奔要害;在表达观点时, 能侃侃而谈, 从容应对。
主持人还必须学会专业主义的表达技巧。有研究者在研究了世界两大财经类报纸——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后发现, 二者在报道财经事件时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习惯于“故事化模式”, 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开报道。例如, 在报道金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时, 会以某人去购买金饰时, 发现金价上涨了, 他被迫要多掏钱了, 来作为财经新闻的开头。《金融时报》的记者则习惯于“分析化模式”, 即以理性的笔调来展开新闻报道:昨天, 全球金价又上升了1英镑, 这对英国经济将带来影响……主持人可以从这两种经典的财经新闻报道样式中得到启发。如果是定位高端的财经新闻, 可以考虑采用“分析化模式”;如果是把普通受众作为主要接收对象的财经新闻栏目, 可以考虑多采用“故事化模式”。
主持人的专业主义还包括良好的评判能力。新闻报道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才能令人信服。新闻报道或贬或褒, 都事关报道对象的声誉, 应注意度的把握。
三、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应该成为主持人贯穿传播过程始终的素质, 表现为主持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主持人终日与“利益”问题为伴, 遭受到的诱惑很多, 特别需要强调社会责任意识。首先是通过其主持的节目体现出来。主持人不仅以外在的形象 (气质、容貌、个人魅力等) 吸引观众, 更以具体的内容 (播报的信息) 影响观众。如果央视财经频道缺少了具备专业气质的芮成钢和具备娱乐气质的王小丫, 其节目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主持人最本质性的魅力, 是他们通过一条条财经信息, 传递出来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对美好社会理想的向往。
财经电视节目 篇5
采编制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宣传纪律,对违反宣传纪律人员将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工作人员违反宣传纪律处分处理暂行规定》进行处理。电视节目的采访与拍摄在台领导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任何人拒绝采访或拍摄没有统一安排的内容。
二、对临时性采访与拍摄任务,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要按时前往采访,事后要汇报。
三、外出采访要提前十五分钟到场,拍摄镜头量符合制作要求。
四、新闻、专题文稿编辑符合新闻规律。
五、标题准确,主题突出。
六、播出文稿,字迹清晰,语句流畅,用语准确,音量统一。
七、画面剪辑流畅,无漏、多现象,配乐准确,合乎片中要求。
八、声像相辅相成,画面表现力强。
九、字幕无错别字,字号统一规范,叠加确切。
财经电视节目 篇6
这种需求导致国内财经节目层出不穷的涌现。但是,有专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电视财经节目的主要症结就在于:“让专业人士觉得不专业,外行人觉得太专业”。如何解开这个结?除了节目的编排、设置之外,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把握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作为一档证券财经节目的主持人,结合实际工作,个人认为证券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素质
作为经济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要正确理解并传达国家实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及措施,要引导受众的活动在规范的经济轨道上运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涨落有着直接的影响,及时地汇总传达政策信息尤为重要。另外,对当日财经要闻,央行、证监会等市场主管部门的最新消息,各机构和权威人士的点评等,都是股民急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证券类财经节目主持人说的每一句话,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受众对于经济形势甚至政治形势的理解,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股民以及投资者的心理恐慌。所以,主持人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与严肃的工作态度,主持人必须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2、心理素质
和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人一样,经济类节目主持人也应该具备从容面对镜头的心理素质,这是作为节目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素质。而作为财经类节目主持人,其心理素质的好坏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证券市场风云变幻,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节目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所以会有很多直播的节目。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以敏捷的思维和专注的状态来应对各种变化,如何能在直播过程中从容不迫、保证准确率、又自如地表现出主持个性,这就对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财经类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面对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证券类节目不像新闻节目那样只要客观报道新闻事件本身就可以了,它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分析评论,甚至是预测判断。虽然要尽可能保持客观,但是对于嘉宾过于乐观的情绪,主持人要保持冷静、提示风险;对于嘉宾过于悲观的分析。主持人也要适当给观众信心。这样就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批评,不理解。在大盘形势好的时候,观众会认为主持人太扫兴,当大盘不断下跌的时候,又认为主持人是乌鸦嘴。无论对错,主持人也要平和地对待,从善如流。并且能保持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观点。
3、文化素质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这个基础中,必然牵涉到方方面面。好比一座大厦,楼层越高,地基就要越深。如同一棵大树,根扎得深,枝叶才繁茂。对于财经类节目主持人,如果没有深厚的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文化底蕴就无法驾驭这样专业性很强,而且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学科。
一提到财经证券类节目,我们经常会谈到几个关键词:经济、投资、民生、服务。由此可见,关注证券市场实际上是在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解读CPI,大家会觉得太宏观,但是,如果和大家聊早餐中,热干面从2块涨到3块,包子从1块涨到一块五,对数据的分析就直观易懂了;房地产不断调控措施的出台,能抑制房价吗?能对地产板块带来多大的利空呢?与其逐字逐句分析政策条例,不如直接了解一下年轻人对买房的刚性需求有多大;银行板块的不断融资压得大盘直不起腰,真的是银行缺钱吗?去了解一下银行职工的收入大家就能自己清晰地做出判断了。简单的说,就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杂家,才能在节目中深入浅出地把枯燥问题通俗化,让大家直观易懂。
4、专业素质
这里讲的专业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是主持能力,语言组织表达上的播音主持技巧;第三,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反映出的采、编、播等专业能力。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现在的电视节目,特别是社教类的节目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出色的主持人应该具有学者的素养,成为自己所主持门类的专家。如果他具备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驾驭节目,不仅能有效传达信息,更能给人留下余音、余味,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主持人必须具备节目主持的专业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财经节目特别是证券类节目,报的是数字,讲的是曲线,既不活泼也不有趣,这与现在大家都更愿意接受的娱乐化走向是相背离的。当新闻都要“故事化”的时候,日复一日的枯燥数字与曲线再也难以吸引受众了。因此,就需要主持人运用播音主持上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不断调整节目节奏,随时把生涩的财经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传递给观众,并且有能力在与嘉宾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机敏、幽默,始终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作为一档财经节目的主持人,不是编辑把稿件给你就能短时间消化、就能在节目中游刃有余的,要做到更好地驾驭整个节目,还必须熟悉选题设置、采访、编辑等业务,尤其在这种直播形式居多的证券类节目中,主持人必须站在一个统领全局的高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把控节目进程,这样的节目才会内容充实、松弛有度。
5、广大股民的代言人
证券市场中,中小散户人数众多,他们在证券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单个投资者受到时间、资金、专业知识、技术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为有限,方式也比较单一。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极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为特定受众群的股民尤其需要权威媒体指点迷津。因此,证券类财经节目主持人就要站在广大股民的立场上,搭建好分析师和股民之间的桥梁。曾有人开玩笑地说,在证券类节目中,嘉宾想出名,就往死里说,主持人想出名,就往死里问。虽然说法有点极端,但话糙理不糙。主持人在向分析师提问时,应该把自己当做股民的代言人,不能只注重问题的表象,而要进行深入的探析,急散户所急,想投资者所想,说出广大股民想问而又无法问、应知而未知的问题,让关心股市的散户和中小投资者更多的了解信息,理清思路,才能帮助广大观众规避市场风险、获取超额利润。
6、亲和力
人情味儿越浓,可视性就越强。这是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需要具备的素养。但是,证券类财经节目多半也是经济访谈的范畴。而且这种节目受大众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节目中反映的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也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除了对政策、现象进行解读外,更应该从关心百姓生活的角度出发,告诉大众这些变化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如何规避风险、投资理财。
而这时主持人的语言不但要有权威性还要有亲和力。股市中大家亏钱是难免的,本来是想通过节目提高自己的判断、操作能力,可看到主持人还是一副高高在上、一本正经的说教,那种郁闷的情绪更是无处发泄了。所以在节目中,主持人还应有的作用就是给大家做心理按摩。让大家尽可能做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或者可以轻松地告诉大家:在股市中赚钱了,收获的是人生的财富;在股市中亏钱了,收获的则是财富的人生。
7、道德操守
由于股市本身的扑朔迷离,如果嘉宾对于后市的判断抽象一点,模糊一点,好给自己找个退路,但对观众没帮助;如果嘉宾直接点出板块、个股的机会或风险,大家看上去是便于操作了,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嘉宾利用这个平台达到了商业营销的目的,最终还是广大普通投资者吃亏上当,这两种局面都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对于这样一个双刃剑,作为一个合格的证券节目主持人,就需要从专业角度以及职业操守、道德约束的角度出发,留意嘉宾给出的判断和推荐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保持节目的纯洁性和公益性。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个比喻很形象。只要主持人从道德自律的角度出发,约束好自己和嘉宾,即使对盘面、板块的判断有失误,但是只要是真正基于自身经验得出的判断,观众就能理解,就能接受。
在全球范围内,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三种类型分别是新闻、财经和娱乐。对于看上去似乎很单调的财经节目,要获得成功,对市场有影响,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往往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因此,财经主持人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更要用心把自己融入到节目中,这样的节目不仅能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服务,而且是真诚的,有温度的。
财经电视节目 篇7
《对话》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 是中央电视台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每次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 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 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
二、《大坝前的对话》和《再问三峡》内容分析
2010年8月1日21时55分播出的《大坝前的对话》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类作品二等奖。节目时长60分钟。继《大坝前的对话》后, 2011年6月12日晚21∶55, 旱情当前, 央视《对话》再问三峡。本部分将综合两期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对话》节目的成功之处。
(一) 寻找最佳时机, 具有时新性
《大坝前的对话》的报道背景是当时三峡正在迎接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的挑战, 三峡大坝的最大流量甚至超过1998年特大洪水的峰值, 这也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在这样严峻的考题面前, 三峡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案, 这也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
在此之前, 网络上许多报道使人们对三峡的期望值越来越低: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固若金汤, 可以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2007年5月8日的新闻报道, “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大坝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10年的7月20日, “抗洪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在此事实基础上, 《对话》制作这一期节目, 来还原事件本身, 体现了新闻的时宜性原则。在三峡迎来竣工7年后最大的洪峰之际, 让公众对三峡大坝工程防洪功能的猜测和质疑给出了最权威、及时的回应。
而《再问三峡》的报道背景是近几年来,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退落。旱情持续告急, 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竣工起就备受争议的三峡。一时间, 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对话》再度邀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 在去年《大坝前的对话》基础上, 回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直面质疑、解疑释惑, 让公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三峡工程, 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对话》在此时迅速做出判断:系统、全面地回应公众疑问到了一个最恰当的时机。
(二) 注重现场话语场的营造, 具有互动性
不管是《大坝前的对话》还是《再问三峡》, 都采取了主持人与嘉宾一问一答的模式, 互动性极强, 而且二者在提问内容上都不拘泥于一块, 都有几个板块的问题。例如, 《三峡前的对话》分为以下几个话题:面对公众的关注,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三句话概括心情。三峡到底对干旱做了什么?洪水猛兽能被驯服吗?烽烟再起关注三峡, 对三峡公司造成什么影响?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解读三峡的利和弊。每个话题内部又分为若干小问题, 将节目组获得的所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分类, 并且巧妙地提出来, 令嘉宾不得不说。
而《再问三峡》则体现了新闻策划的全程跟进的特点, 时隔一年, 《对话》节目以三峡流域产生较严重的旱情为由头, 继续关注追踪三峡的建造对中下游的自然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 并恰逢其时地在迎来三峡竣工7年后最大的洪峰之际, 针对公众对三峡大坝工程防洪功能的猜测和质疑给出了最权威、及时的回应。
(三) 节目主持人强大的现场控场, 重视现场观众的作用
《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 主持风格洒脱自然、睿智灵活, 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主持人之一。陈伟鸿的洒脱、睿智是《对话》传达给观众的品牌表现。[1]
9位人员组成的嘉宾席, 总共话58次, 话语权分配合理。部分问题的回答说服力不强, 有回避之嫌, 此时主持人进行进一步深入提问。观众的提问互动感强, 衔接自然。在《再问三峡》中, 湖北宜昌市市民徐畅对比了1998年与2011年的区别, 赞扬了三峡的功绩, 又提出三峡的建成是否对气候有影响, 专家对此作了深入的解答。
节目播出后, 来自媒体、观众各方面的反响热烈, 报纸杂志、各大网站等媒体纷纷以头版头条转载。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 指出:节目别开生面、史无前例, 非常精彩;该节目及时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上对三峡工程的关切和疑问, 更注重运用铁的事实证明问题的解决, 使人们脑中的问号变成了叹号。
(四) 视角独特, 坚持前瞻性原则
《大坝前的对话》节目既抓住受众关注的事情, 及时进行报道, 针对观众可能有的疑问第一时间做出答疑。同时节目中也涉及对未来大坝蓄洪能力、应对准备的采访, 对事件未来发展、走势也做出了相应的解答。嘉宾介绍了为了迎接此次洪峰三峡所做的准备, 三峡移民的问题, 洪水变大, 为保武汉而淹重庆的假想, 长江沿线全线都出现了大洪水等一类民众现在或将来会关心的各种极端的情况做一一解答。体现了报道策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汛期来临之前起到了避免谣言, 稳定人心的作用。
《再问三峡》节目安排在六月初, 一方面解释了当时存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三峡迎来竣工7年后最大的洪峰之际, 让公众对三峡大坝工程防洪功能的猜测和质疑给出了最权威、及时的回应。嘉宾解释了三峡对上中下游干旱所起的作用, 公众关注对三峡造成的影响,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解读三峡最大的利和最大的弊。
三、结语
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电视财经节目的竞争中, 有效的策划是电视财经谈话节目制胜的法宝。临时而动的节目策划, 现场话语场的合理营造, 主持人有效的现场控场, 正是当今电视财经谈话节目成功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明子丹.从《对话》和《波士堂》看我国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新趋势[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李道荣.经济新闻报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3]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 (第1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财经电视节目 篇8
选题内容泛财经化
电视谈话节目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在于选题策划, 选好题, 节目就成功了一半, 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更是如此。相比起西方财经节目将关注重点放在股票市场和公司商业等专业财经领域, 中国的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呈现出一种选题泛财经化的趋势。
以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打的一档财经谈话节目《财经五连发》为例, 节目最初尝试过以股票为主的道路, 但发现收视率受股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 而且收视人群较窄。彼时恰逢北京房价迎来一轮上涨行情, 节目组发现只要选题跟房价有关, 甚至是谈“租房”, 收视率和受关注程度都会大大增加, 以致《财经五连发》甚至一度成为《“房价”五连发》。借助新闻热点, 《财经五连发》迅速成为北京地区收视前列的财经谈话节目。
“房价”是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话题, 它介于经济和民生之间, 这大大拓展了财经谈话节目的选题思路。当然这并不表示财经节目就要变成民生节目, 而是将非纯财经类的话题纳入选题范围, 从财经的角度切入, 在保持财经专业性的同时, 与电视受众的需求密切结合, 深圳财经频道的《非常财经观察》就很好地沿用了这一思路:在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的当天也选择了这条新闻, 但切入的角度是本·拉登的死亡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 角度新颖、独树一帜。
谈话嘉宾中心化
既然是谈话节目, “说什么”很重要, “谁”在说也同样重要。央视的《对话》栏目的节目介绍里就清楚地写着:“ (《对话》) 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言下之意这里的嘉宾资源是其他节目很难相比的, 想要听到社会精英、意见领袖的观点, 非《对话》莫属。嘉宾资源成为《对话》的核心价值, 也是节目的最大看点。上海第一财经的访谈节目《波士堂》能在短时间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和品牌知名度, 与其手中的企业家资源是密不可分的。
财经谈话节目中将嘉宾资源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广东电视台的《财经郎眼》。这档节目以特点新闻事件为话题, 以财经视角切入, 邀请在国内人气颇高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作为固定嘉宾点评热点新闻、谈论金融话题、解密经济背后的真相、纵论东西方异同, 再加上郎咸平教授相对犀利大胆的言论和西方式的风趣幽默, 给了《财经郎眼》耳目一新的风格, 这也迎合了今天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民众公民意识迅速崛起的趋势。可以说《财经郎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找到了郎咸平。
主持人专业记者化
“一山不容二虎”, 要突出嘉宾, 就必须牺牲一下过去谈话节目的中心———主持人。以往新闻类谈话节目和娱乐类谈话节目, 更多地是在打“明星主持人牌”。而在财经类谈话节目中, “主持人中心制”将被“嘉宾中心制”所取代, 原因很简单:财经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 不论是聊纯财经话题还是泛财经话题, 卖的是嘉宾的观点和思想, 即使是“明星主持人”, 对财经内容知之甚少也不能担此重任。
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书《99个问号》中她讲了一个因为自己不专业而在采访中“露怯”的故事:90年代初中国股市刚成立不久, 她本来想从宏观角度来说明我们国家建立股份经济的必要性, 就没有具体准备涉及股市的问题, 结果走到一堆股民中间, 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如果股市这么管的话, 弄不好我们这些小股民就套牢了”, 敬一丹因为不知道“套牢”的意思只能把话题转向询问大家“理想中的股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可想而知采访的效果。事后敬一丹也反省自己是“股盲”, 在做这一类专业采访之前应该做更多的功课。今天的主持人当然不会被“套牢”这个词给难住, 但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难保不会被下一个专业词汇难住, 甚至都无法分辨专家究竟是认真回答你的问题还是顾左右而言其他。
那么主持人是不是就因此“失业”了呢?其实也不尽然, 只是需要转型来适应更加专业的选题和内容。“未来适合财经类谈话节目的不是端坐主播台上、对着提字器照本宣科的专业主持人, 而是有财经知识背景的专业记者”, 已经有不止一个制片人看到了这个趋势, 强迫自己手下的主持人去商学院进修, 或者直接招募有财经知识背景的记者充实主持人队伍。可以预言, 未来财经类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将更多地拥有经济学相关的学历, 而非过去的播音主持相关的学历。
表现形式多元化
通常谈话节目都在一个场景内完成, 演播室是谈话节目录制的主要场所, 节目形式无外乎是嘉宾主持人现场交谈加后期短片, 这几乎是时下大部分谈话节目的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简单操作、成本可控, 但负面影响是节目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尤其是财经类谈话节目显得节奏拖沓冗余, 央视财经频道一档30分钟财经类深度访谈节目《领导者》就是典型。节目是由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芮成钢主持, 采访嘉宾大多是全球知名的政界、商界、学界的领袖, 话题多聚焦全球热点、财经时事, 采访规格很高, 现场拍摄也很精良, 但由于节目形式太过单一, 大部分时间都是嘉宾在长篇大论, 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即使是像《财经郎眼》这样成功的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也存在这样的硬伤, 因此表现形式的创新就变得尤为可贵。
这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以优酷上热播的财经娱乐跨界神侃节目《老友记》为例, 就在拍摄手法和制作模式上做了不少创新, 比如增加了嘉宾谈话之外的细节拍摄, 像拍摄嘉宾来到演播室的花絮、多角度展示谈话环境等, 同时融合了纪录片、娱乐节目等多种不同节目形态, 让谈话不再拘泥于一个时间和空间, 更有现场感。
遭遇的问题
当然, 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也并非没有问题。
首先就是节目同质化严重。以企业家访谈为例, 从央视《对话》到第一财经《波士堂》、《头脑风暴》、《会见财经界》、《中国经营者》、《亚洲经营者》、《经济学人》、《财富人生》, 再到地方台如天津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时代智商》、《先行一步》, 深圳电视台财经频道《财富博客》, 内蒙古卫视《财富非常道》, 凤凰卫视《财富人生》等, 全国大大小小有几十个, 采访嘉宾和选题都大同小异, 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是主持人依然是节目的瓶颈。尽管同一类型的节目众多, 但是优秀、专业的主持人依然很匮乏。财经类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比一般谈话节目要更高, 需要用符合电视表达的语言简单清晰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现象阐述清楚, 这不仅要求主持人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样需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 具备其中一项的大有人在, 但两者兼具的少之又少。
第三是节目的形式创新需把握度。谈话节目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表达思想, 但只是“干”聊又没有办法吸引观众, 如何在形式上创新的同时又不影响语言交谈的质量, 这是相当难把握的。2013年《财经郎眼》全新改版, 郎咸平教授炫目登场, 借助各种特效来讲解经济学现象, 但反响并不好, 不少观众表示花哨的形式虽然好看, 但影响了节目的深刻程度。
随着数字电视和视频网站的不断发展, 制作机构和播出渠道越来越多, 未来还有更多的财经类谈话节目出现, 如何让自己的节目脱颖而出是节目能否存活的关键, 这也是下一步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需要思考的。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民众对财富管理有了更多元的需求, 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流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法, 将近些年在中国较有影响力的财经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对比分析, 结合电视传播的发展方向, 探讨未来该类节目将呈现“选题内容泛财经化、谈话嘉宾中心化、主持人专业记者化和表现形式多元化”等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财经,谈话节目,真人秀
参考文献
财经电视节目 篇9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成立于2002 年1 月, 这是从成立之初就带有明确专业定位的频道。历经多年探索, 财经频道确立了“以经济资讯栏目和证券节目为主干、以深度经济报道和理财服务栏目为主体”的节目框架, 目标是使之成为集权威性、时效性、服务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专业化频道。
在目前的财经频道的编排中, 《首都经济报道》作为唯一一档民生类财经资讯节目立足于每天的19 :00 档, 负责开启财经频道每天首播报道的序幕。该栏目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带有很深京味烙印的新闻脱口秀风格, 立足于本土化的民生财经资讯, 强调互动, 以贴近性和服务性著称, 曾是北京电视台最有名的本土化节目之一。
该栏目的着眼点立足于大众财经, 少有对资本市场的解读和对宏观经济的研究, 主要报道市场和消费。在经历了15 年的沧桑变革之后, 目前这档节目依然活跃在财经频道的荧屏上, 但是无论从定位道内容, 都呈现出了一定的颓势。这种趋势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作用下的必然;一方面是受众对于电视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的的收看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结果。
在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电视媒体作为强势媒体的本土化特点非常明晰, 上述几个地方频道的经济台都是具有相当地缘优势、聚拢颇多人气的优质频道。在这些省级电视台中, “经济”与“生活”密不可分, 两者内容兼容, 共同形成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台”, 例如湖南经视。而对于北京电视台, 已经形成了既有生活频道又有财经频道的格局, 这就要求两个频道从内容到定位都要形成差异, 避免同质化。
一方面, 要紧紧依托本地资源、服务本地受众;另一方面, 又要立足专业定位, 博取更大的收视份额。在走访、研究了一系列财经频道、专业媒体以及新媒体之后,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专业财经平台上打造普世大众都想看的资讯节目, 《首都经济报道》必须要营造“大视野、小新闻”的格局。
受众群决定资讯节目内容要有普世热点。
作为电视台的财经频道, 这个受众平台和专业的平面媒体、新媒体都不同。道琼斯公司全球副总裁理查德·托佛在北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我们而言, 在工作的同时, 重点只有一个, 那便是‘读者’。能够找到正确的读者, 得到广告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为之前广告商也在找寻读者。”由此可见, 在财经类媒体的发展过程中, 能够对潜在目标读者进行确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经类节目在进行媒介传媒时的主要作用是为相关人员提供财经类信息, 为受众人群提供决策建议。然而财经类的新闻主要是为了将财经类的最新消息与变动进行及时的传送, 其中涵盖了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的调整、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股市的动态航行等内容, 全方位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专业财经媒体的受众单一, 不是业内人士不会买一份专业性颇强的报纸。接下来我们对我国财经类报道的受众人群进行分析, 经过相关调查表明,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受众人群普遍为高端人群, 拥有较高的知识涵养。但《经济观察报》的受众人群则主要为“四有新人”, 受众人群的年龄较小。《每日经济新闻》的受众人群则主要以年龄大致在25 ~ 40 岁之间的男性企业管理人员为主, 对于此阶段的受众人群提出了人生理念的相关需求。而对于《第一财经日报》来说, 其受众人群主要是以影响力比较大的“三最”人群为主。
由此可见, 在我国范围内的财经类报刊均有固定的受众人群, 但是看财经频道的观众不一样, 电视的收看不是针对性强的给予和接受, 而是在伴随状态下的弱化针对性的选择行为。这种现象在国内的电视媒体环境中尤为凸显。道琼斯公司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联合推出的CNBC (Consulne P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 财经频道对自身的受众有极为细化和明确的定位。他们将受众人群目标定为欧洲地区最为富有的人群, 此类人群的净资产总值高达168 万英镑, 其投资总值数额可达132 万英镑, 其年收入平均数额约为15 万英镑左右。在此阶段的受众人群中, 出任首席执行官等高等职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房产有3 处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4%左右。
CNBC电视台的固定受众人群中, 行业主要分布在建筑、汽车, 金融、交通、房地产等众多行业中, 其自身对于资本支出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力。由于电视台自身拥有明确的受众人群, 才会进一步明确电视台在进行节目制作时的定位, 全面统一电视节目的风格, 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品牌。
但是对于我国财经类的电视节目而言, 在节目受众人群的确定方面仍然比较模糊, 因为居民在经济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导致观众自身状况比较复杂。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职业分工时, 并没有按照兴趣进行工作, 并且人们为了生计, 收入较高的人士往往缺乏休息时间, 由工作产生的压力较大, 很难形成观看财经类节目的习惯。
现阶段我国的财经类节目受众人群主要为三种类型, 即企业的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爱好金融投资的普通居民。在这三种类型的受众人群当中, 前二者人数一般来说占少数, 而对于第三种人来说,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 绝大部分人只是计划经济, 却不进行投资。所以, 这种类的人群也占据少数。如果财经类节目忽视多数观众的信息要求, 只是将节目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小范围之内, 其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同时这也是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电视台仍然要以大众路线为主做财经节目的主要原因。
为此, 如果我们用衡量专业财经媒体的标准去办该频道的资讯, 将会损失大部分固有受众群;收看该节目的观众, 在节目中的获益也会很少。
民生新闻即以民生化角度与民生化的表达形式为主要为形态的新闻, 通过民生新闻能够引发更都受众人群的认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要以人民为主要核心。
“生”:在生产关系中, 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因此对于人的关注要“生”为主要核心。而“生”则代表着“生命”, “生”作为人类生活的前提, 通过不断展开一系列生存活动, 进而不断发展自我, 延续生命的一种状态。因此, 人们所产生的生存欲望以及生理情绪, 都是以“生”为引线形成的, 人类生存的基础需求是为了生存、发展与享受, 由此一来, 就可以清晰的选择电视节目的选题范围:即围绕着生活、生存、生计、生命展开的所有经济行为及事件。
而上述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是百姓在本土化生存中必然关心的热点。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首都经济报道》其节目的主要定位是以首都经济发展为核心, 进行实时互动, 在演播室中进行的脱口秀。其节目本身以百姓为主, 发掘百姓身边的经济事件, 在事件的背后了解的经济, 在分析的同时紧跟首都经济的发展亮点, 以此反映出首都在经济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创办15 年的电视节目, 《首都经济报道》始终坚守着首都经济新闻这块贫瘠的土地, 精心耕耘、默默开垦。说它贫瘠, 是因为从目前各省级卫视频道来看, 财经类节目始终是收视率的洼地, 更何况《首都经济报道》是一档在都市频道播出的新闻节目。作为唯一一档在财经频道播出的资讯节目, 《首都经济报道》要突出的是服务性, 要立足于首都, 发挥都市台优势, 实施基于受众需求的精准定位。要在保有现在受众的基础上, 增加受众范围。传统以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受众的定位过于粗放,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分层标准已转向兴趣、价值观、需求等要素。
《首都经济报道》要以“有用的经济信息”实现节目的“必看性”;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素养;以“温暖帮助”凝聚核心受众群体, 倡导社会和谐。概括为6 个字就是信息、服务、温暖。如此方能彰显节目特色, 避免同质化, 实现错位竞争。
摘要:文章对当前电视财经专业媒体平台上的特定节目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研究和调查了北京、湖南、江苏、浙江等多家地方电视经济频道节目样本的基础上, 进行对比, 同时研究了美国财经媒体、中国财经平面媒体的报道样态, 对具有北京民生特色的电视财经报道节目进行了分析。对于当前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为主要典型的北京电视财经民生类节目的特点、发展瓶颈进行研究剖析, 对于该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做出了思考。
财经电视节目 篇10
《波士堂》自节目诞生开始, 就不遗余力的为企业精英和投资者这些成功人士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无论是嘉宾还是财经专家、传媒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分量:财经专家实现与嘉宾对话的平台;作家或新闻媒介人员同样重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众主流的意见, 无论是对受众还是对企业家, 都具有参考的价值。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商业精英, 过去他们一直周旋在风云突变的商业、企业。我们看不到他们在谈判桌前唇枪舌战, 看不到他们在写字楼里的运筹帷幄, 在奢华酒楼里的谈笑风生……但《波士堂》却拉近了这些老板和普通人民的距离, 靠近他们, 倾听他们讲述成功背后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方正控股董事局主席张旋龙, 一个从头到尾被主持人也被他自己称为是靓仔的港商, 也被称为在中关村打拼的108将中的前10将, 如何取得个人巨大成就;也可以看到“恒安集团”这个是很多中国女性贴身的朋友, 在最初向市场推广这个产品的时候, 一帮大男人经历了怎样的尴尬才有之后的成功;更看到了一个被医生称活不过20岁的第九城市美女总裁是怎样做到不仅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更在生命上的成功。
《波士堂》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 原因之二就是它所请的嘉宾都是商业企业的成功人士。“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很久以来, 社会学家们就认识到:个体的态度、自我评价和行为是由他所属的群体塑造而成的。比如我们曾有过“我们工人有力量”的大炼钢铁时代, 有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 有过“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对军人的疯狂崇拜……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社会中, 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无疑就是成功人士:他们穿着得体, 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知识素质高, 有风度, 在明亮宽敞的写字楼里, 出入各种高级场所, 或许上一秒或许还谈笑风生, 下一秒就剑拔弩张。成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具号召力的词汇, 成功人士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在当代出现, 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媒价值。因此, 《波士堂》访谈成功人士, 这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观众可以在节目中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他们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成功道路等。为我们拓清认识上的迷雾, 即使谈话不是从积极的主题上为观众指出可能的成功路径, 也是在暗示观众, 哪些路是危险的。通俗点说, 《波士堂》不仅让大家看到谁是有钱人, 更看到这些老板们是如何有钱的。
除了谈成功, 我们也了解到企业家的生活, 思想, 性格, 爱好等多个方面, 满足了大众的娱乐性, 也符合节目“商道即人道, 财经也轻松”的节目定位。当胖胖的阮家明打架打不过别人, 终于悟出“用智力去处理事件”;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 分众传媒的首席执行官谭智跪着读《三国》, 在分众上任的第一天就开除了反对自己上任的老婆;思科总裁林正刚由卷子上的“满江红”到获得机械系学士学位, 在他追老婆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他用的小计谋让人不禁大笑。这正如节目宣传的那样:节目打破以往电视财经节目严肃有余的纸媒化倾向, 将轻松睿智、人性化、平民化的电视表达手段充分融入到节目中来。
第三, 场地的设置, 演播室的视觉符号 (色彩、背景、主持人着装以及视频资料等) , 以及听觉符号 (开场音乐、现场音效等) , 对谈话节目的氛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波士堂》一期采访壹基金的创始人李连杰的时候, 主持人袁鸣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尼克松让你做保镖你都不做?看不起他?”李连杰微笑的回答:“不是看不起他, 我一直在讲, 最大的功夫, 就是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微笑”。微笑, 不仅仅是种武器, 更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一笑, 包含了劫难后手足间的包涵与宽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笑, 显示了一代英雄的风范与气度!遥想当年, 周公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笑出一代儒将的自豪与得意!曹操败走华容道时的仰天长笑, 这一笑, 难道不也是一种超乎物外的洒脱与自信?在他的笑声中不正体现着一种百战不馁的王者风范?而弥勒佛那“笑口常开, 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胸襟又怎么能不让芸芸众生顶礼膜拜。何止李连杰崇尚笑, 李敖曾做了一篇文章就叫《苦中作乐, 笑对人生》。笑对人生, 笑傲江湖, 这是一种魄力, 更是一种能力。《波士堂》节目本身的定位就是轻松, 就是笑。为了符合这种定位, 在节目现场上, 设置嘉宾做的那张红色的大沙发。既像是一张变形的红心, 让每个人都敞开心扉谈话, 又像是一张咧开的大嘴, 无形之中活跃了气氛。在娱乐中达成沟通交流的目的, 能在轻松愉悦中引发真情, 让观众自己获得对商道人道的感悟。
尤其是在今天, 世界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 经济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逃避的话题, 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人们希望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让自己的生活更简便, 并获取事业或商业的成功。因此, 商业人士的成功经验甚至人生故事, 一些社会事件所揭示的商业道理, 都是财经类谈话节目可以考虑的话题。
所以, 《波士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下必然的成功。更准确的说, 《波士堂》不仅是一种潮流和需要, 也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征兆。
诚然, 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 必然要经历一些挑战和挫折, 人们也会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波士堂》在话题的选择上围绕着企业家, 可世界巨头做一个少一个, 然后怎么办?尽管企业家的成功之路不尽相同, 但终归也是靠努力、智慧与机遇, 当观众对于企业家的侃侃而谈麻木的时候, 《波士堂》又该何去何从?
在经历了两年风雨的《波士堂》, 依旧红火, 制作者们在瞬息万变的今天, 仍把节目做的出色, 并且很有自己的特色。节
如何实现低成本高品质摄制电视节目
柳荣林
(云和电视台浙江云和323600)
【摘要】如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电视节目制作, 是相关技术人员最关心的一个话题。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 非线性编辑技术的成熟, 这几年来, 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低成本投入;非线性编辑系统;高品质采制
为了实现低成本高品质摄制电视节目, 近年来, 我们在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设备的选购和改装方面作了一些试偿,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一简单陈述, 供大家参考, 不足之处请提宝贵意见。
一、节目采摄:
1、摄像机的选择
以下几种机子比较适合低成本投入制作的要求:
a、松下AG-DVC200数字摄录一体机。这是一款专业级的机子, 结合了DV格式扩展记录时间并提供了专业的图象质量和功能。配置了3个广播级类型的1/2英寸48万像素的IT CCD部件, 使其图象指标达800线的水平分辨率、60d B的信噪比和极低的拖尾特性。该机0.5lux的最小照度非常适合夜间拍摄。其快速启动、快速聚焦和自动白平衡跟踪都很适合快速启动的拍摄需求。是小型电视台和小型制作公司的理想选择。但它体积较大, 携带不是很方便, 更适合电视专题片制作较多的单位。
b、SONY公司的DSR一190P便携式摄像机。便携式摄像机DSR一190P的外形尺寸只有118×180×393毫米, 重量1600克, 该机最大像素数为45万个, 有效像素数为40万个, 12倍光学变焦, 48倍数字变焦, 拥有58mm滤镜口径, 2.5英寸液晶显示屏, 支持红外夜摄功能。携带方便, 再配一个小型的三角架, 能适应各种场合的拍摄要求。
c、松下公司的AG-DVCl80MCA便携式摄像机。松下AG-DVCl80MCA是一款为视频专业制作人士提供的便携式手持DV, 采用3片1/3英寸, 每片47万像素逐行扫描CCD传感器,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采用的32.5-325mm (相当于35mm系统) 的10倍光学变焦徕卡镜头, 具有室内拍摄最需要的广角功能, 它的OIS光学图像稳定装置可以补偿由于轻微的手抖动造成的图像抖动, 极大地便利了拍摄高质量图像。非常适合手持外出拍摄, 如野外考察、郊游、婚庆拍摄等拍摄时需要随时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的场合。
2、摄像机的使用
从技术角度来说, 影响画面质量的主要是色彩还原的好坏, 亮度和景深的控制。而影响它们的主要在于通光量的控制和白平衡校正等因素。
通光量的控制决定于光圈和快门速度调整, 通常先根据拍摄的场景光强和色温, 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 (非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选1/50) 、灰度片和色温片, 再调整光圈大小, 以得到合适的通光量。一般情况下, 摄像人员可以采用自动通光量控制方式来处理被摄景物的亮度。但对背光的物体需要对被摄对象进行手动调整, 对不同亮度的景物进行推、拉、摇、移等技巧性拍摄时会
目创作人杨晖说:“我们把财经人物不当成财经人物来访问, 来《波士堂》的BOSS首先得是一个真实的人, 然后才是商人。因此, 上我们节目的企业家们不许着西装、打领带。每次录像之前, 我都要亲自为他们解开上衣的第一颗纽扣。商在人的后面, 人在商的前面。财经是背景, 把他作为社会的人在考量, 就是混搭。”这样, 《波士堂》先是为那些在前沿阵地兴衰沉浮、创新求异的中国人, 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人生的平台, 让观众看到了他们平易近人的一面, 然后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企业的平造成画面忽明忽暗, 需要将光圈的自动和手动模式配合使用。对于色温控制, 现在的摄像机都有自动白平衡调整和手动调整, 只要根据不同的拍摄要求适当选择即可, 手动调整时注意测试的白纸要放在被摄对象的方向。另外, 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 增益是以牺牲图像指标为代价的, 所以, 在拍摄光线比较暗的对象时, 能打灯的时候尽量打灯而不要用开增益。
二、节目上载:
节目上载的主要设备是放像机, 它是我们将拍摄得到的图像真实地再现的第一步, 市场上大部分的是具有编辑功能的录放像机, 由于现在实际工作中用于编辑的设备主要是非编, 它只要能有很好的放像功能就行, 我们选用了编辑功能相对较弱的数字磁带放/录像机:索尼DSR-11。在确保放像指标的同时, 使成本相对下降了许多。DSR-11在提供基本录象机特性的同时, DVCAM/DV记录和重放双重走带机构以及NTSC/PAL兼容性的设计和更小的体积便于桌面编辑和使用更大范围的节目源, 其自带的1394接口可将素材源数据码无损地直接传输, 确保了节目质量不在这里降低。
三、节目编辑:
1、非线性编辑设备的选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设备, 其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 前几年, 我们也是购买国内非编设备公司的产品, 由于国产非编相互间的技术壁垒, 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 使用时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如意, 而且价格相对较高, 为此, 近几年, 我们着手自己组装非编系统, 开始时, 我们用DVstram压缩卡配PC机, DVstram压缩卡拥有1394接口、S端口、AV输入/输出, 对节目源的适应性很强。现在随着计算机的配置越来越高, 运行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又试着采用有1394接口的主板, 配以专业的非编软件进行组装, 使我们使用非编的成本进一步下降, 而图像质量不下降。
2、编辑软件的选择:
最早我们买整机时, 用的都是厂家自带的软件, 由于国内的这些非编生产企业自己开发的软件大多是非开放性的, 兼容性很差, 局限性很大, 用起来总感觉不顺手, 后来我们也用过象Promienre这样兼容性很强的国际通用软件, 现在我们使用canopus的EDIUS, 它兼容性好, 功能强大, 界面友好, 是我们使用过的最顺手的一个编辑软件。
3、节目生成:
根据目前我国现有电视节目传输的指标数据, 我们采用指标相对高些的MPEG2格式对编好的节目进行压缩, 在节目生成时要特别注意压缩比, 在输出选项中一般把压缩码流选在8M/S就够了, 这样既节省设备资源, 图像指标也不会太低。
台。难怪于丹会说:“《波士堂》的出现颠覆了中国财经节目的传统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财经节目创新上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电视谈话节目研究》陈永庆知识产权出版社
[2].《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苗棣新华出版社
财经电视节目 篇11
1 城市台财经类节目的存在价值
财经媒体的市场容量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财经信息的消费需求,而这一需求又决定于个人财富的多少以及经济信息与个人利益的相关程度。因此,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收入成倍提高,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财经节目在本世纪上半叶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不仅有以央视2套、第一财经频道为代表的卫视体系财经节目群,各家无上星覆盖优势的城市电视台也纷纷组建专业财经/经济频道,相继存在过的财经栏目可以百计。毕竟,财经类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广告客户大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据相关统计数据,仅2010年度,央视2套的年收入就突破了2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单纯依靠广告营收的大多数城市台来说,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一看似丰厚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市场经济条件的深度发酵,投资理财途径的拓宽,使得宏观经济政策与城市人群收入之间的关联越发微观而具体,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关注经济增长率、税率、失业率、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往只挂在经济学者嘴上的字眼。显然,在电视收视人群日渐萎缩的前提下,财经类题材也是吸引受众,扩大自身影响力重要手段之一。
2 城市台财经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城市台财经节目/栏目的上马,本无可厚非,但在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的当下,仅靠题材的讨巧或者央视的标本示范还远远不够。对于覆盖全国两大财经频道之一的央视2套来说,其在国内财经类电视节目市场占有份额已超过了70%,再加上其无可替代的政策扶持优势、采访资源优势、人财物优势等,正是支撑它取得数十亿营收的必要前提。即便如此,长期以来,央视2套节目体系的收视率也始终没有亮眼的表现,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内部徘徊于中下游的位置(见图1)。
可见,传统上讲求专业性的财经类节目与生俱来的“窄众化”特点与以“大众化”为基本传播诉求的电视平台确实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特别是面对当下呈现出文化层次低、日趋高龄化的国内受众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在收视率→广告盈利模式下,不具备央视优势条件的城市台,如果只是复制央视手法进行财经类节目的制播很不现实,且与普通百姓的诉求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节目当然难以为继。
随着国内金融理财市场的成熟丰富,参照东方卫视第一财经频道的范本,不少城市台在忽视自身平台定位的情况下,也亦步亦趋收窄受众指向,完成了所谓“专业化财经”节目的嬗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便是一些聘请经济专家的访谈以及股评节目的出台。之于前者,受平台影响力、财力所限,城市台同类节目确实难以找到可观性强的专家资源,话题性更是不易制造,东施效颦自不待言。而对于后者,受国际经济环境、国内政策的影响,节目运营波动性极强。2011年,笔者所在部门采制的颇具地区代表性的《谈股论金》证券节目由于收视持续低迷,广告难以为继等被迫停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第一财经频道那样雄厚的背景实力支撑,众多城市台的“专业化财经节目”难以度过资本的冬天。
3 城市台财经类节目持续发展的策略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财经类节目的定位一直存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传统上的专业化路线,大多以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及专家为受众对象。节目类型以投资指南、证券分析、深度报道等为主,如央视2套的《中国证券》《对话》,第一财经的《亚洲经营者》《会见财经界》,属于不折不扣的“高富帅”指向。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大众化道路,亦即社会财经类节目。题材除了可以点缀证券资讯元素外,更着重于市场、商业消费类的内容,力求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凸显服务特性,以增强受众的黏度。因此,在凤凰卫视都宣布退出专业财经节目制作,改走社会财经路线的今天,恰恰也是城市台采制财经节目应坚定秉持的思路。正所谓“社会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社会化”,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始终要有“民生财经”的立意,藉此来突破该类节目传统的窄众属性。当然,身处低层级平台的城市电视人,必须面对信息来源同质化、覆盖区域小等现实问题。那么,该如何操作,打造一档风格鲜明,颇具特色的财经类节目呢?笔者认为,宜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立足本土,聚焦区域性经济生态:比权威、比覆盖,城市台自然不能与央视相提并论,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台财经节目的差异化优势。因此,要强化地方特色,努力为群众进行国家宏观政策的本土化解读。譬如:面对全国范围的房市调控,广州与鄂尔多斯的市场反应会一样吗?各地降价、涨价信息交错混杂,广州的消费者此时究竟该做怎样的判断呢?笔者所在的《至经济》栏目,就曾精心推出这样的系列内容,反响热烈。显然,这样的手法不仅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降低了财经类题材的理解难度,进而引起受众的兴趣和爱好,起到提振收视的效果。
3.2拓宽视野,增添节目实用性与娱乐性:城市台财经类节目的出彩,仅仅靠本土化是不够的,还要坚持多元创新的理念,不断挖掘具有竞争力的节目传播方式,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本土化的财经节目加强对实用性的重视。譬如在内置环节上,不妨推出“今日菜篮子指数”“本周租房地图”等服务气息浓厚的设计,凸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另外,娱乐化元素的添加、娱乐手法的使用也是城市台财经节目制作可尝试的重要方向。譬如,笔者参与创作的《至经济》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贯彻“搵着数(粤语:‘找实惠’的意思)”的理念,推出了记者与受众共同参与的反映商家诚信、巧妙消费、勤俭持家应对通胀等诸多内容,用综艺游戏手法展现,线上线下互动频繁,加之以轻松、俏皮的卡通化包装,城中收视一度逼近3点,成为诸多同行模仿的对象。
3.3注重采编队伍的素质建设:财经题材因其准入门槛高,传播讲求严肃性、准确性与权威性,易枯燥等特点对记者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以及叙事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平面媒体而言,曾有业内专家指出,国内一流的财经记者不超过30人。其实,与平媒相比,电视财经节目碍于篇幅所限,以及受众群较低的文化程度,这方面的人才建设更为重要。
首先,在记者队伍招募上,不能以传统标准衡量,非新闻专业不收。除此之外,积极吸纳财经专业或与之密切相关受教育背景的人才。以笔者曾工作过的经济节目部为例,当时30名记者中,1/3是从财经学院、商学院及相关综合院校的财贸专业招收的。以他们为核心,与其余新闻采编专业的人员统一加以培训,两大背景的员工互帮互促,进步效果非常明显。
其次,注重记者报题培训。“吃透两头”中的一头,就是要搞清楚百姓真正想了解什么,广大受众的脉搏如何跳动。不是所有经济现象,都能打动普通人。财经节目在人们印象中呆板、枯燥的印象,很多源自记者对一些题材的盲目选择,以个人兴趣代替受众的需求。要做出真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不仅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做好受众调查,积极搜集反馈更是财经记者设计好选题,出好节目的关键。还特别需要加强对记者叙事能力的培训,要将“硬”财经,“软”着说。财经节目由于自身题材的特点,往往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宏、微观转换能力,能将枯燥无味的经济学知识,千里之外貌似无关的财经现象与身边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从一则趣味引申出财经新闻的报道,无疑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在日常稿件编审中,除了积极推出稿件评比制度,奖优罚劣之外,对于生手或者后进者,不妨强调“三个凡是”的写作培训:凡是现象必有个案,凡是理论必有实例,凡是问题必有故事,藉此来提升稿件的质量。可以说,采编人员个体素质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一档财经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与其他类型节目相比,这种短板效应尤为强烈。
参考文献
[1]《财经媒体的市场空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2]《证券市场周刊》.2010
[3]《引力数据.2014年5月29日》.北京引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