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基础

2024-08-22

财经基础(精选10篇)

财经基础 篇1

摘要:社会对财经类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面的要求逐渐增高, 不仅局限于简单应用知识的掌握, 还要将其与专业紧密联系, 使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文通过对本校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调查, 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 社会对财经类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面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不仅局限于简单应用知识的掌握, 还要将其与专业紧密联系, 使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 特别是财经类院校, 应根据自身生源范围广的特点, 加强计算机知识和应用, 这已经成为财经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理论, 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那么针对我们财经类独立院校, 更需要与相关的财务软件和财务知识结合在一起。

1 本校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调查

为了了解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特对今年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本校新生2895人, 男生939人, 女生1956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今年我院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而零基础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 大部分学生在进校时, 已经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 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汉字录入速度相当快。因此, 针对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本院以前的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方法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 以适应今年新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 本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校学生进入校门接触到最基础的计算机课程, 本文对1000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一个问卷调查。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20%左右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平时生活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失去兴趣;但总体来看50%~70%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兴趣度的, 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OFFICE系列,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帮助的,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 由调研结果, 引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 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我们实验课进行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实践中, 一部分同学不敢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因为他们担心不经意的操作会引起不可设想的后果, 这一点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和女学生尤为突出。在上机实验过程中, 对于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 学生只是等着老师来解决, 不敢自己动手试着去解决, 特别是一些系统故障等, 因而错过很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我们财经类独立院校因为本身生源的特殊性, 女生人数占整体的比例较重, 以上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亟待解决。

其次, 教学方式比较单调, 教学效率偏低。计算机作为当今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 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 其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 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 这就出现了该课程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目前在高校中, 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 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 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和需求。

最后,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多年不变。教学内容滞后于知识的更新, 各个专业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现在就业形势严峻, 而未来社会缺乏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的高级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以便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创新任务, 让计算机与本专业的知识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措施

4.1 以应用为导向来引导教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以应用为导向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教师在教学的准备和教授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 计算机发展的一个趋势, 计算机的最新技术, 做到讲授知识内容的灵活和新颖, 并将所学所了解的这些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被你所讲的内容吸引。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比如教导会计系学生, 就可以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应用一起讲解, 让他们学以致用。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还有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2 提升硬件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改进考核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要不断改进实验室环境;加强实验室教师的服务意识;尽可能多地开放机房让学生能够自主上机;自主设计开发机房自动化管理软件, 或者购买可用性好一点的管理软件;全面实现机房计算机管理;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 要尽量提高设备完好率, 及时完成机房机器的整修。

学校能经常组织开展计算机知识比赛, 鼓励学生参与,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比赛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可根据比赛的性质设定比赛的题目, 也可让学生自选题目, 自由发挥。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 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照实验书上的步骤完成我们的操作, 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 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创新, 有自己的想法, 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平时考核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我院已经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 考试系统已经安装到了机房的所有机器上,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规范考试和更新题库, 真正能够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一个比较好的考核。同时要对考试资源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 以期从中找出规律。对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的教学和学习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学生自学提供方向。

4.3 通过web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学院应充实教学资源,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 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或专家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互动性, 及时解决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由师生协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 同时积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在校园网上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 其中包括CAI课件库、多媒体教材库、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和知识更新快的特点,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 根据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扩充教学内容以满足各专业的学生对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上的不同需求。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要及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当今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适用范围广, 面向全院90%以上的学生, 培养应用能力效果突出,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连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科技信息, 2010.25.

[2]王丽娜.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9.

[3]张婷.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科技信息, 2011.30.

[4]唐小燕, 吴斌, 鲁大林.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教育信息化, 2006.10.

[5]苏波, 张平.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继续教育研究, 2008.4.

财经基础 篇2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2.行为决策理论学派 3.领导效能

4.非营利组织

5.科层制

二、简答题1.控制的环节和步骤

2.公共行政社会服务职能 3.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4.信息的定义及特点

5.什么是企业型政府及企业型政府的特点

三、论述题

1.维持和创新的关系 2.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四、利用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政府职能民营化和政府职能外包

五、计算题管理学原理中的代数法,决策方法中的安全边际问题。2012年B卷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科目名称:公共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1.行政组织体制 2.行政执法体制 3.行政伦理 4.怀特 5.编制管理

二、简答题

1.行政改革的实质和特点 2.行政复议的特点 3.内部监督的主要形式 4.政府人力资源的特点 5.里格斯工业社会模式的特点 6.布坎南认为政府低效率的原因

三、分析题

1、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点

2、(材料)关于政府债务。如何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关于国务院各部门没有缩减支出,“三公”是指政府的公车采购等。(1)财政支出的根本目标(2)为什么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执行不力的问题(3)如何遏制“三公”开支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管理二重性

2、目标管理

3、职位权力

4、新公共管理

5、公共企业

6、公共危机管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2、简述有效沟通的障碍?

3、如何认识控制与监督的区别?

4、请比较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异同?

5、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

6、简述事业单位与其他类型组织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

2、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请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谈谈你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

案例1: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请回答:(1)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和作用是什么(8分)(2)结合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和作用,分析郭美美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管理在什么方面出了问题才导致信任危机。(7分)案例

2、山花煤矿奖金分配**山花煤矿是一个年产120万吨原煤的中型矿井。2012年全矿安全生产成绩卓著,为此,上级批准给予奖金奖励。王科长说:“奖金总额15万元,要想各方面都照顾到不可能,只能大致分为五个档次,矿长550元,副矿长500元,科长400元,一般管理人员200元,工人一律5元。这样全矿处级干部13人,科技干部130人及各类管理人员307人,职工4678人,刚好分均。”

过了一会儿,主管生产部的冯副矿长说:“我原则上同意这个分配方案,这样虽能鼓励大家努力工作,只是工人这个档次5元太少了,并且不论什么工作都是5元。”……请回答:(1)结合激励的性质及该案例,谈谈激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分)(2)请用相关的激励理论解释山花煤矿奖金分配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8分)

2012科目代码:6

21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领导

2、政府再造

3、“小政府、大社会”

4、目标管理

5、民营化

6、效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如何理解政府的内部性?

2、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

3、什么是公共管理的成本?

4、简述战略性计划的主要内容?

5、准公共产品有哪些特点?

6、简述集体决策的主要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论述组织形象的塑造途径?

2、评述中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

四、案例分析(每小题15分,共30分)

案例1:双汇“瘦肉精”事件的思考(15分)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名列160位,据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2011年3月,央视纰漏河南孟州等地的养猪户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生猪,被双汇集团子公司济源双汇收购,最终进入消费者的餐桌。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其中联络,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这种被称为“瘦肉精”的违禁动物用药,猪食用后可增加瘦肉量,肥膘少、脂肪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有研究表明,食用含“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常见恶心、头晕、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双汇子公司被爆“瘦肉精”事件后,食品安全引起公众热议甚至产生“恐慌”情绪。农业部和商务部分赴很那,对“瘦肉精”事件进行调查,济源双汇则全面停产整顿,部分超市下架双汇牌类产品。双汇集团由此陷入品牌危机,节目播出后,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股市跌停。当晚,双汇发展还发布了停牌公告,市值蒸发103亿元。2011年8月,双汇发展公布的公报表示,受累于原辅料成本上升和“3·15事件”双重影响,双汇上半年实现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4·85%。此外,由于受累于“瘦肉精”事件,双汇改生猪逐头检查,全年预计增加检测费3亿多元。按照已经公布的数字,双汇可计算损失超过121亿元,而对于品牌形象伤害带来的损失,则难以估计。“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产品销售量一度跌至低谷,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度大打折扣。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通报称,河南“瘦肉精”案的涉案人员包括生产、销售“瘦肉精”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以及生猪养殖户,他们中已有113人获刑,分别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一年以下至拘役以及一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请回答:(1)管理伦理对于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5分)(2)结合本案例,分析企业不合伦理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5分)

(3)改善企业的伦理行为应从哪些发面着手(5分)案例2:入园难是家事还是国事(15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3)》披露,国内35个被调查城市中普遍存在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即公办幼儿园无钱扩大规模,收不了希望入园的孩子,而民办幼儿园为了收钱追求高端,什么建园费、捐资助学费、教育费一窝蜂地上涨,一个孩子一个月的托儿费要收好几千元,一个孩子上个幼儿园就可以把一个家庭拖垮。蓝皮书还显示,北京市的入园难问题尤为突出。北京市教育部门负责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解释过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他们说归根结底,还是北京的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加之碰到了连续几年的生育高峰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现在外来人口婴儿出生率已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率。另外,前些年被撤销的街道园、单位园较多,还有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没有几十建好和使用,多重因素使之前隐藏的学前教育矛盾显现出来。如何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就成受调查者赞成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而专家认为,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太大了,恐怕一时还做不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幼儿园很重要。政府应在给公办园加大投资,扩大办园的同时,完善对民办园的政策,规范民办园,提高他们的办园水平,让幼儿园均衡发展。请回答:

(1)是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理论依据应该是什么?(7分)(2)专家的观点是否可行?为什么? 621公共管理基础综合

(一)《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区别联系,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创新;2.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行政学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3.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公共物品的供给及供给方式;4.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职能方式,公共管理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职能的多种实现形式,公共管理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5.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6.公共组织的类型与结构,公共组织的管理体制。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及其地位和作用;7.公共组织的领导和领导者,公共组织的领导方式;公共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公共人力资

源管理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8.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分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9.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涵义,政府绩效评估。10.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及其分类,应急管理的机构与运行。

(二)《管理学》 总论: 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的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学习型组织2.管理伦理。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道德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

3.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4.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西安杨森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前提与本质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6.管理信息。信息、、信息系统、其他信息技术。7.全球化管理。国际化经营的概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决策与计划:1.决策与决策方法。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决策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不确定性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2.计划与计划工作。概念:计划、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战术性计划、指导性计划;计划与决策的关系;计划的性质、计划编制过程。3.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概念:战略性计划、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核心能力;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过程;滚动计划法。组织:

1.组织设计。概念:组织、组织结构、管理幅度、集权、分权、授权;组织设计的原则、任务、工作、环境影响和战略影响;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产品或服务部门化的优缺点;矩阵型结构的优缺点;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授权的原则。2.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外部招聘、内部提升、绩效评估;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管理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3.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概念:组织变革、组织冲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程序、阻力及对策;组织冲突的影响和组织冲突的避免;组织文化的结构及内容;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领导1.领导概论。领导的概念、领导权力的来源、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2.激励。概念: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正强化、负强化;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双因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期望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公平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强化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薪酬管理。3.沟通。沟通的概念、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组织冲突的原因、冲突的管理。控制

1.控制与控制过程。概念: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控制过程;有效控制。2.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创新1.管理的创新职能。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活动的过程、创新管理的技能。2.企业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内容、技术创新的来源、产品竞争战略。3.企业组织创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企业制度的不同类型;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828公共行政学

考试内容

(一)基本理论:

1、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2、政府职能与职能转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3、行政组织结构体制与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组织机构改革;

4、政府间纵向和横向关系;

5、行政领导方法,行政领导方式,行政领导艺术,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6、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流程;

7、行政伦理的规范与体制;

8、行政决策的一般步骤与基本决策理论;

9、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0、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基本原则和手段,行政执行的改善;

11、行政监督的基本理论;

12、行政法治与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

13、政府绩效与行政改革。

(二)理论沿革:1.西方行政学理论的初创;2.西方行政学理论的演进; 3.西方行政学理论的深化; 4.西方行政学理论的拓展。

财经基础 篇3

【关键词】高职 专业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3-02

1.《财政与金融》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财政与金融》课程分别在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会计、财务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每学年开课班级数达18个左右,是一门开设覆盖面较广的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多年建设,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财政与金融》课程为2005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课程组编写的教材《财政与金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分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开展与《财政与金融》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2015年《财政与金融》课程列入浙江省优势专业(会计)课程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相关资源,为深化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分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一些特征包括: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比较理论性,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数英、数理化差异较大,普遍不能很快适应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此外,从各专业开始《财政与金融》情况分析,大部分专业将它安排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大学课程学习还不是特别适应,学习比较被动,前修或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通常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特点,课堂的教学模式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考虑,教学设计难以摆脱以案例导入、阐述理论内容、实训项目训练的固定教学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往往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教师有广泛的专业知识面。

由于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内容界限很难明确划定。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应知、应会目标分解时,与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项目类似。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为以后学习有关专业课打下基础,比如《财政与金融》课程作为我校经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现象,训练学生用经济、金融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3.深化《财政与金融》课程改革的思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及探索,为我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改革思路包括:

3.1优化师资团队分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

当前《财政与金融》课程师资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以及校外兼职教师1人。在今后建设中,要建立一个分工合作更加优化的课程师资,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分模块负责该模块的课程建设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教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专业论文发表,把教师专业研究领域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称晋升和教学工作相一致。

3.2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

2015年我校会计专业纳入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财政与金融》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重点完成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财政与金融》课程组织课程组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具体资源包括:配套教材、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包括微课视频)、应知测试题库、应会鉴定题库、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通过课程资源库建设整合了本课程多年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各种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进在线学习、交流和下载。

3.3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财政与金融》和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类似,面临的问题是授课教师不足,开设课程的班级多,因此通常是两个班合班上课,往往是大教室上课,人数达到90多人。教师普遍反映课堂难管理、学习氛围差,在加上一周只上1-2次课,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对大班上课的学生都不是很熟,学生的感觉也很不好。因此,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在一开始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抓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作业任务与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教师在大班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3.4 引入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讲解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后,课时大大压缩,《财政与金融》教学内容如果全部要过课堂教学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习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课中,教师开展专题讲解,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3.5 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营销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我们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我院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成功人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另外,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3.6 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及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根据这一特点,在上半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校思研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两会热点解读PPT比赛”。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师担任指导,根据两会热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PPT、演讲比赛等活动。在金融部分教学中,主要结合一些相关比赛,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投资理财大赛、大智慧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等,在比赛参与和辅导交流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4.总结

几年来《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实践表明,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还通过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的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样,创新教学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总之,教学团队成员按照课程建设“注重能力培养,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本着“博采众长,先后衔接,自我完善”的宗旨,本教学团队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作了较多工作。经过课程组的努力,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已形成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财经基础 篇4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改革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它始终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从而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以下几次重要改革:

第一次重要改革是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5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且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求。本次改革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 同时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化的研究。

第二次重要的改革发生在2004年,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一些能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建议, 并构建了以“4领域×3层次”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 确立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改革中还提出了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本次改革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2]。

第三次重要的改革是2010年7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 (以下简称C9会议) 上发表了《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此次会议还提出应建立更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 为全国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3]。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 新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不再是“零基础”。大部分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 许多新进校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从近几年对进入我校的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调查发现, 新生在计算机基础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计算机学科不是高考和中考科目, 即使许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 但是对课程也不是很重视, 一般都安排较少的课时。第二, 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 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之间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 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来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2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在财经类院校中, 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 学校对这类专业的重视度也较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这些“重点”学科上, 而忽略了对计算机相关学科的重视。学生通常抱着只要不挂科的态度进行学习, 确不知既具备经管专业基本技能又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此外, 学生不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另一个原因是兴趣不高。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以介绍技能性的知识、原理为主, 内容主要是晦涩的符号、表达式等, 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下降。可见, 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计算机相关学科学习的兴趣偏低是财经类院校开展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二) 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在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没有按照学生层次、能力和内在潜力等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通常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 这将加大那些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 严重挫伤其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 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不重视学习。另外, 由于学科、专业上存在差异,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符号、表达式以及抽象难懂的定义和原理, 这更加大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度。

2理论内容与实验的分配问题

目前, 对财经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 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教科书, 而在通常情况下专业类的计算机教材和课程教学是理论内容与实验分离的。由于目前大学普遍进行了课时和学分的压缩, 导致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学生在对复杂的理论进行学习之后, 没有适当的后续实验课进行验证、练习和应用。新学习的理论内容不仅枯燥难懂而且与实践脱轨, 学生只能机械的掌握理论知识, 这将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 理论内容与实验课程的合理分配也是我们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3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 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相关课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计算机, 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 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意识,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上, 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运用技术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在C9会议上也明确指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全面展示属于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思维魅力已经迫在眉睫。

三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 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

为了很好的解决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内在潜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程度相近的群体, 对其进行针对性内容的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 控制授课的进度和难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增进师生的交流和合作。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人性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分层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实现的:

1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了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 进而确定今后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有必要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教师根据考核成绩和学生的自主意愿, 将学生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随时调整”的原则, 对那些不能适应相应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

2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教学大纲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大纲。在初级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中, 要针对学生基础较差, 接触计算机时间较少的特点, 加大对其基础知识、技能等的讲解和训练, 并且增加上机实训课程。在高级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大纲中, 由于学生的起点较高, 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 因此可以加快课程进度、加深课程难度、拓宽课程广度, 适当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考试大纲

由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 所以要制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大纲。初级层次学生要侧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高级层次考生就要侧重实际操作和技能的考核。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在其所在的层次中进行衡量, 不能将全部学生一起进行评价。通过采用这种考核方式, 可以很好的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 并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已不再是停留在数量上的增长, 而是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越来越重视。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 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EVIWS等软件处理数据, 分析经济现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等软件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和建议;统计类专业的学生更要学会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等等。可见, 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与计算机的教育已经紧密相连。但是, 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当庞大, 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 我们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 针对各专业对计算机工具的需求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专业应用相匹配, 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要求》提出的1+x+y方案中, “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 “x”是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要求学习的课程, “y”类课程则要充分考虑财经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其中“1”和“x”均属于计算机基础必修课, 而课程“y”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方面, 我们可以将一些比较基础但很实用的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结合财经类学生特点着重介绍Excel在财务、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选修课方面结合计算思维特点, 开设数据处理和程序的课程, 该课程在介绍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不以传统的综合类院校或者理工院校开设的C语言或者Python为例, 而是结合财经专业特点, 以Excel VBA或者matlab为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征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 适应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010年7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各大高校通过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共识, 并发表了《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声明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 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不难发现, 本次研讨会对增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寄予厚望。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周以真教授曾在2006年3月提出了“计算思维”, 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思维活动[4]。可见, 计算思维也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能行性、构造性、模型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下面就针对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来探讨以培养计算机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初步想法:

1提高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

虽然计算思维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认识上。为了保证计算思维能很好的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培训或课程, 并在课外多设置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对计算思维有全面的认识, 了解其重要性并主动产生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大量的计算机名称、定义和符号等组成的, 细节的设计也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显得很琐碎,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 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删减和梳理, 突出讲解重点内容。另外, 要重点体现抽象表达和自动执行的计算机思维的内容, 可以运用一些典型的并且易于理解的例子来解释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算法设计, 并且分析这种算法和数学方法的差异,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另外, 在教学中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课下尽量多举办一些和专业相关的, 并且需要用到计算思维的培训和竞赛, 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实现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的突破。

3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 这种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认同。许多学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改革目标, 必须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理论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案、教学组织策略、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对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而对教学过程做出适当的说明。每位教师可以综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自己教学的重点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在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 并根据教学效果评估来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判, 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可见, 一套建立在计算思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

总之, 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想, 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并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信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对于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选取、授课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为此, 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 2012 (9) :6-9.

[2]冯博琴.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9) :4-9

财经基础 篇5

一、严禁设立“小金库”、账外账户。

二、严禁贪污、挪用公司资金。

三、严禁隐瞒、坐支保费或其他收入。

四、严禁违规开设银行账户、出租出借公司账户。

五、严禁违规串户使用资金。

六、严禁编制虚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七、严禁单人保管财务印鉴、单人操作资金汇划

八、严禁违规购建、处置公司资产。

九、严禁侵占公司资产为私人谋利。

十、严禁擅自印制单证、扩大单证使用范围。

十一、严禁使用虚假票据、违规改变票据使用性质。

十二、严禁伪造、篡改会计凭证、账册、报表。

十三、严禁违规修改财务系统数据。

十四、严禁违规发放薪酬、福利。

十五、严禁违规进行资金运作、设置账外实体或私自对外担保。

农业保险八条禁令

人保财险向各省级分公司印发《农业保险八条禁令》,包括:严禁不实宣传或隐瞒误导、严禁不验标的承保或虚构标的和虚增承保数量、严禁条款使用报行不

财经基础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 是否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今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学校的跨跃式发展, 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现代信息社会, 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否能培养出熟悉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标尺, 鉴于此, 我们应该对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以期培养出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的拥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且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差异, 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电脑已经成为必备品, 这样学生每天都能使用电脑, 对电脑的基本应用比较熟练, 能较好地掌握其基本操作。而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不能经常甚至根本不能使用电脑的学生, 由于很少接触电脑, 那计算机基础必然较差。这样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控制。

2.2 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特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3 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 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作为工具已经深入人心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 现在的用人单位也越来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这样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迫切责任, 作为高校, 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相关领域, 这就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上各高校议事日程。

3.2 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 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到专业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 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对其课程框架安排做出相应调整, 与时俱进。

3.3 传统的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 只会纸上谈兵, 提不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有必要对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增加实验课时,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4 课程体系设置

4.1 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4.1.1 明确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 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数, 加大实验教学时数。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采取教师引导, 学生自行完成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在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 以专业应用为主线安排教学, 如像我们财经类院校, 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大半壁江山, 于是我们选取在经济管理方面卓越非凡的Excel高级应用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 众所周知, Excel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解决数据方面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除了利用Excel让学生学会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外, 还可以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数据信息, 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数据, 同时利用Excel的VBA编程让学生设计基于Excel的帐务管理系统。当然我们学校也还有其他像文科类、理工类专业,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课程如 (VFP、VC) 教学,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4.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 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形成了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将学科专业分为3大类:经管类、文科类、理工类。

第一学期, 所有专业学生均要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让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加深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而计算机基础知识稍显薄弱的学生从刚进校起就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 为将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学期, 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设置课程。如经管类学生学习Excel高级应用及编程;文科类学生学习数据库及应用 (VFP) ;理工类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C) 。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在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增加实验内容及难度, 让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功底, 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运用到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中。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5 结语

随着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市场及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无疑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又有很强计算机应用动手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踏着市场发展及改革的步伐, 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积极创新, 不断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的紧密联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需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 重点抓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两方面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 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佳, 刘维群.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009 (8) :148-149.

[2]周冰, 刘庆华.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7) :106.

财经基础 篇7

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 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也不高, 纪律较为涣散, 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往往比较迷茫[1]。而会计专业的理论比较抽象, 需要记忆和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非常多。在这种现状下, 如何吸引技校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是摆在每个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体化教学模式, 是人社部结合我国技工教育的现状, 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把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整合, 实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现实工作的流程进行“无缝”对接的任务教学模式。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 指的是两门会计基础课程在采用同一套会计教学资料的基础下, 把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财经法规的相关制度相结合, 并在老师讲解具体业务工作流程的指导下, 学生完成会计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并形成手工会计数据的教学工作的总称。

学校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进行以下转变: (1) 以“按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基础会计, 财经法规和基础会计实训可能是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学期间开设, 但在一体化教学中, 由一位老师在一个学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2) 应该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老师讲完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之后, 学生应完成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 让学生动手练习, 使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 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有工作氛围的实训室, 由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参考网络资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在过程中只起到辅导的作用。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措施

2.1 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资料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设置教学资料时, 只用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两本书是不合适的。学生会感觉两本书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并且现在的课本较重视理论知识, 课本中涉及现实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知识较少, 而技工院校的学生最不喜欢学理论知识。因此, 按照一体化教学思路, 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分录的同时, 应结合财经法规的制度和现实业务办理流程来讲解,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在设计教学安排时, 一般从基础会计的角度讲解上列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可能是会计分录的借贷关系, 学生可能会非常容易地学会写分录, 并能理解固定资产类科目的借贷关系。但学生始终会觉得学会计太抽象, 不能看见实物。并且某些学生总会有一个疑问, 这笔经济业务我应该怎么办理, 这笔业务办理的流程是什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 应向学生解释这笔分录的会计工作流程, 教师要讲解这笔业务基础知识、办理流程, 用到哪种票据 (如图1所示) , 去哪个机构办理等, 其中就涉及到财经法规中的支票结算法律制度。

教师在讲授上列分录的课程中要结合财经法规教学生用哪种支票、支票日期的填写方式和大小写金额的写法, 如何去银行办理这项业务、办理业务注意的事项。这种授课方式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 可在讲授的同时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讲解办理流程, 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支票的填写。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相应地配有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业务办理流程的讲解, 供学生练习, 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等理论书籍, 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 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 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路, 导致了老师备课和上课缺乏参考资料。只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 编写适合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2 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上课, 在一体化教学中可转变为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为学生创造会计工作环境, 可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 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和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教师在讲授完借贷关系后, 在实训室中可知道学生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 出库单的操作, 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之后要讲解假设收到对方开具的转账支票, 如何去银行办理业务, 指导学生模拟练习银行进账单的填写;最后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记账凭证, 并附上原始凭证。相对传统教学, 学生在实训室中既动了“脑”又动了“手”, 还理解了业务的办理流程, 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 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应参加事业单位考试, 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属于理论型教师, 而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 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无缝结合, 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3]。“双师型”教师还得具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 他们是技术专家也是教学能手, 能够将理论知识、技术和工作任务相互融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 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 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的技巧,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2.4 加强一体化实训

目前技工院校都会有校企合作项目, 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技术接轨, 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 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 即使有实习企业, 能去实习的学生也非常少。这就要求学校应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训课程, 条件允许最好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教学内容可选取部分某个单位一个月发生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基础, 由老师或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 通过手工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几张凭证填写方式, 一些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通过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解。

3 总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 可以避免上课重理论, 学生学习感到枯燥的状况, 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 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要做好会计一体化教学, 我们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培养的学生的技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摘要:为了深化技工院校会计专业的改革, 一体化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技工院校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整合了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教学资源, 开展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手工实训

参考文献

[1]庞雪芳.中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改革与实施[J].课外阅读, 2011 (7) :83-84.

[2]唐坤, 宁会珍.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6 (4) :103-104.

财经基础 篇8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 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指标。计算机等级考试更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综上所述,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得到重视, 尤其是对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的财经类院校学生的教学更加重要。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目前的授课与考试模式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分为计算机基础一和计算机基础二两部分, 分别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主要讲授Windows的基本应用以及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的使用, 而各个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二讲授的内容是不同的, 一般多为程序设计或数据库设计。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演示, 学生上机练习。而考试方法, 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纸制试卷, 部分学校采用了上机考试的模式。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当前授课与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相关意见

1、计算机基础课程一授课对象的计算机程度差异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首先, 学生是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区,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同的。其次,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 造成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内容难以控制, 授课内容起点太高, 部分起点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起点太过于基础, 部分起点高的同学又会产生厌学的现象。

由此可见, 在计算机基础一这门课程上, 统一的教学内容,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在学生入学后,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对于计算机能力强的同学可免修计算机基础一课程;计算机能力中等或较差的同学, 则需要必修计算机基础一课程。

2、计算机基础课程一在授课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讲授的内容为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 其内容理论部分较少, 应用部分较多。目前其授课方式多为授课教师课堂讲授、演示, 学生上机练习。对于理论基础部分, 在课堂讲授自然是有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应用部分, 单纯的课堂讲授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记忆起来困难, 学生在实验课上无法把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练习, 多是照书本做, 导致实验课与课堂讲授缺乏相关联性。

对此, 笔者建议计算机基础一这门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应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纯的理论知识部分, 如计算机基础概述、进制转换等内容应在课堂上讲述, 而Windows和Office办公软件部分应直接在上机课上讲述, 使得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跟随教师进行相关的操作,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扎实, 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3、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授课内容的专业化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二不同的高校讲授的课程是不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 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方向和程度也不相同, 因此对所有学生都讲授同样的课程, 显然没有因材施教, 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因此,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二, 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 对其课程框架进行相应的安排调整, 例如金融经济等专业, 可选择VFP数据库或ACCESS数据库, 而信息管理专业等, 可选择VB、VC程序设计。对不同的专业选择适合其专业方向发展的方向, 可以对其今后专业课的学习, 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问题

考试无疑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常用方式, 考试方式一定要适应考试科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往往要求掌握少量的基础知识, 大量的应用操作。常见的考试模式多为纸制试卷, 这样的考试方式无法体现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真实水平。目前, 部分高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考试上采用了上机考试的方式, 以测试应用为主、理论为辅, 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考察。但是要注意常见的上机考试通常会忽略操作过程的考察, 重视操作的结果。因此, 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模式应适应课程的要求, 加以改进。仍采用传统考试方法的高校应尽快改进, 以适应学习发展的需要;已经采用上机考试的高校, 应在出题策略上, 更加重视过程操作, 以便准备真实的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模式与考试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正确的授课模式, 能够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正确的考试模式, 能够考察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真实水平, 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 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适当的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授课模式与考试模式进行改进, 以适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需要。

摘要:在财经类院校,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普通公共课程。目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及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弊端。如何根据高校自身情况, 调整授课及考试方式, 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模式,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宋佳、刘维群:《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009-8:148-149。

财经基础 篇9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来说, 《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向学生传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它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基础。那么, 这么重要的一门专业启蒙课程, 应该如何去开展实训, 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呢?在经历了近几年高职教育的改革后,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课程都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教学模式, 形成了“理论+实训”的新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 这一改革大大地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

首先, “理论”与“实训”的截然分开导致理论教学过于枯燥。理论教学部分本就涉及到凭证、账簿和报表的介绍, 纯理论的教学模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教师讲得枯燥, 学生学得痛苦。其次, “理论”与“实训”的截然分开导致实训技能掌握得不扎实。增加课程实训是希望学生能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可是, 技能是通过一次操作就能熟练掌握的吗?显然不能。原有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忽略了这一最简单的规律。最后, 理论教学部分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被动学习。即使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 让学生看到了凭证、账簿和报表, 也无异于“隔靴搔痒”。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参与其中, 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基于以上具体问题, 我院会计专业对该课程实训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首先, 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会计资料。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在“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些章节让学生见见相关的会计资料, 之前的章节或情境则是纯理论的学习。改革以后, 在学生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 即掌握了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后, 马上让学生接触到原始凭证。根据教学情境的安排, “借贷记账法”结束后是“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这部分的内容通常是划分为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和财务成果核算等五个过程, 旨在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借贷记账法对这五个过程中的常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我们对每一个经济业务进行文字描述的同时, 还配好对应的原始凭证。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阅读了解, 学生可以毫无负担地与原始凭证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待后面教学“会计凭证”这一情境时, 学生已经对“凭证”有了一定感官上的认知。更重要的是, 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和财务成果核算教学结束后, 我们设计了一套由二十几个业务组成的小实训资料。这套资料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业务内容包含了从筹资到财务成果核算的全过程, 旨在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二是这些业务全部用原始凭证取代文字。事实证明, 有了前面“文字+原始凭证”的培训后, 学生已经完全可以摆脱文字, 仅从原始凭证阅读出经济业务的内容。三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这二十几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写出对应的会计分录即可, 并将会计分录保存留至后续情境使用。

其次, 我们用一套资料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情境的教学串联成一个整体。这里的“一套资料”就是前面提到的由二十几个业务组成的小实训资料。比如当学习到“会计凭证”里的“原始凭证”时, 教师不再空洞的解释原始凭证的概念、作用、分类以及基本要素等。因为早在正式学习原始凭证前, 学生已经见过为数不少的原始凭证, 并且已经能通过识别原始凭证解读所表示的经济业务。既然如此, 难道学生还不知道何为原始凭证?难道学生还不明白原始凭证的作用?这样的实训融入到教学中, 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且有效。接下来是“记账凭证”的学习, 教师也不必再多费唇舌去解释记账凭证的填写要求。只需要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空白的记账凭证, 在介绍完基本情况后, 引导学生把上次小实训所写的二十几个分录正确地填写在记账凭证上。教师只需要引导少数几张记账凭证的填写, 余下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实现了“做中学”,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完整逻辑。接下来的“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情境, 思路都如出一辙。我们全部沿用那一套小实训资料的数据信息。学习到账簿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账页, 学生根据期初余额建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然后根据事先登记好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最后再结账。“财务报表”环节, 同样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登记的账簿信息, 编制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整个过程下来, 学生不仅按情境学习到了各会计工作各环节的知识, 关键还不只是“听到”, 而且是真正的“做到”;而且在学习完理论知识时, 眼前已经有一套自己做完成的账。这种“实实在在做过且留下资料”的印象一定会比仅仅“听过”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最后,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结束以后,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课程综合实训, 因为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进一步的夯实。所谓课程的总实训, 它的业务量比小实训多一至两倍。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一步步的指导, 而是由学生为主体独立的完成, 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学生独立的完成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单项技能得到反复的练习, 整个会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所以实训的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财经基础 篇10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 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 涌现了诸多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 如电子 (金融) 汇兑、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等, 这些属于基于Web的业务信息系统。在这样的信息技术与财经行业专业知识紧密融合的大背景下, 需要在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多强调在教采用模拟与仿真操作教学模式, 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工作。

2. 新生计算机基础层次不齐。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 我国有条件的中学、甚至小学亦陆续开设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仍然的则没有开设。因此, 高校招收的新生在入学时, 计算机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就参差不齐。这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对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教学重心不好掌握, 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3. 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目前, 财经类大学中同时具备财经专业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专职教师严重缺乏[3]。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全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教学任务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承担, 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历背景和研究基础, 但对于讲授课程中与各种财经类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部分就略显陌生。另外一方面, 财经类方面的专业教师由于对各种财经类专业领域内的应用系统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尚不能独立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学。

二、多层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构建

1. 多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

基于上述分析, 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遵循“强调基础, 面向应用, 重在融合”的理念[4]。因此, 对于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方面, 要符合认知规律, 使财经类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知识与技术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结合财经专业知识,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 在课程安排上, 需要与财经类专业后续课程进行紧密对接, 使得计算机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基于上述原则, 我们首先尝试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三层课程体系结构。第一层为技能层面:这一层面课程安排的目的, 一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训练, 着力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与深层次领悟水平。为此, 我们在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第二层为技术层面:财经类专业学生除了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外, 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处理财经行业业务数据的底层细节, 掌握业务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为与专业后续课程的有效对接奠定基础。在这一层面, 在东北财经大学, 我们尝试开设《程序设计》 (可以以C或VB为例)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可以以VFP或SQL Server为例) 。第三层为拓展层面:经济学科各专业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大多需要将统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 同时借助一些专业软件来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在东北财经大学, 我们选择开设《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而管理学科的各专业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根据专业实际可以考虑开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课程。对于以上三个层面的课程设置, 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在三个层面中选择合适的1~2门课程, 并在第1~5学期渐进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2. 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本文拟采用“以课堂教学为单元, 以实践训练为轴心, 以教学资源为平台”的三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调动所有教学要素,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开放式的教学与训练, 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1) 以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除部分基础知识外, 其余大部分均为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 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现实工作和企业实际需求精选出一系列教学案例, 比如表2中的第3个案例, 在讲授EXCEL章节时可以利用查找函数、嵌套函数、图表制作、筛选、排序等操作知识点创建企业工资数据处理表。这样通过一些优秀的案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加强网络互助自学。在互助学习活动中, 学生可以自由地将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到的学习材料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与共享, 这样的学习活动将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增强学生间的沟通协作意识[5]。而当前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生们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助学习成为了可能。 (3) 重视实践训练反馈。实践训练反馈指的是教师在完成相关课堂教学任务后, 学生在实际动手实践过程中 (可以是课堂内的实验课程或课外学生的自主训练) 遇到某些问题, 通过网络、见面、电话等多种方式向任课老师咨询, 就训练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学生是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所学知识遇到了的困难问题, 因此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会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领悟与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财经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殊要求基础上, 提出构建“面向应用, 与财经类专业有效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层次立体化体系,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激发了学社国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还需要根据学校、学生以及师资的具体状况,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做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优化。

摘要:面向财经类专业特点, 分析了当前财经类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不足, 结合我校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提出了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与包括课堂教学、网络互助学习与实践训练在内的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多层次课程体系,立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力, 吴国平, 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 2004, (9) :85-89.

[2]余文芳, 琚春华.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8) :38-41.

[3]乔晓华.关于财经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8, (5) :15-18.

[4]胡钦太, 杜炫杰, 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5) :75-78.

上一篇: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下一篇:职业性黑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