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2024-07-11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精选11篇)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1

1、什么是电视策划?——界定

 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

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 分类: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

道形象包装与推广以及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他们是电视台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思考的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

 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定位、宗旨的构思,以及在这些明

确的前提下由创作者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

他们是帮助具体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群,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现实的。

2、电视策划:节目-栏目-频道

 节目精品化

 栏目个性化

 频道专业化

3、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

(1)选题策划:

 新鲜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传播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媒体实力的体现,抢第一时间。

 典型性:发掘新闻内涵,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 独家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 可操性:任何策划得具备可行性(内:人财物/外:政策,社会,自然环境)

(2)采访策划;

 短新闻采访中: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策划和应变能力。

 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是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形态。摄像机的介入,让摄像

机具有了某种主体意识。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调查等等。

从策划角度来说,需要采访记者具备四种意识:

1.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镜头代表假象的公众视点。

换位,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要求采访记者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

换位也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采访记者在每一次发问时,要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

2、无知意识

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中,无知意识束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记者保持一颗“大智若愚”的心,才能不为假象干扰。

其次,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设计问题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要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3.怀疑意识

记者的职业和使命之一是发现真相。而现实生活中,真相常常是被遮蔽的,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作出冷静的判断。

在最后的结论作出以前,不相信任何一个判断的。

4、现场意识

所谓现场意识指的就是记者的采访要和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把他通过采访揭示出来。

(3)嘉宾策划你

(4)节目形式策划

(5)编排与播出策划

5、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特点

(1)事件进程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2)一次性不可重复的创作过程

6、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策划要点

(1)现场感的充分体现

(2)为动态信息预留空间

(3)电视纪实手段的充分运用

(4)重视对现场细节的捕捉

(5)直播内容的主题设计

(6)多种手段的组合报道形式

(7)直播过程中的悬念设置

7、电视谈话类节目界定

 在自发即兴的语境中,以两人以上面对面地双向口语传播为基础,视听语言相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8、谈话类节目的选题策划

一、确定选题

1、选题的搜集阶段

(1)查询相关资料

(2)观众来信来电

(3)个人建立的信息网络

2、选题的筛选

四原则:

(1)根据栏目自身定位和收视群体

栏目初期策划案制定定位和目标受众

(2)根据制作团队的特点

根据策划,编导的专业背景和特点选择易于操作的选题

(3)根据选题的可操作性

新闻政策的约束;操作成本的核算

(4)根据选题性质寻找独特点

抓到新闻点和独特视角

9、谈话类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设计

选择嘉宾的原则:

1、比较好的表达能力

2、真实表达的意愿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专家观点应独到真实

10、参照书上两个节目的文案,作为参照P8211、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运用各种电视化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及相关可提供娱乐的内容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并以晚会、栏目或活动的方式予以屏幕化表现的节目形态。

12、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分类

(1)娱乐资讯类

(2)娱乐谈话类

(3)综艺表演类

(4)游戏娱乐类

(5)益智竞技类

(6)真人秀娱乐类

(7)范娱乐类节目

13、电视综艺娱乐栏目设计

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模式;模式是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

内在规定性:

由一系列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 构成外在指向性:

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单元/板块/环节

包括(1)拼盘型

(2)层递型

(3)混合型

元素

包括表演元素、游戏元素、益智元素、博彩元素、竞技元素、速配元素、纪实元素、脱口秀、真人秀

14、电视综艺晚会策划

电视综艺晚会指在舞台空间演出并由电视传播的、为取得某种广大的社会影响而举办的综合性文艺节目。

电视晚会的自身特点

一是观演空间较大,可容纳较多的演员与观众,现场效果追求观演互动;

二是艺术门类众多,以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文艺表演为主,同时包括

魔术、杂技等其他形式的表演,综合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综艺晚会由此得

名。

15、电视剧策划

电视剧策划是指为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和商业目标,项目运作者对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 狭义电视剧策划:

为电视剧投拍之前围绕剧本所做的准备工作。

 广义电视剧策划:

为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所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电视剧策划是指为实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和商业目标,项目运作者对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进行的创造性定位和预设性筹划

16、电视剧策划的流程

创意调研、创作剧本(策划书)

立项(申报题材规划)

筹措资金、制定预算(投资与融资)

成立剧组、拍摄制作

审查(获得发行许可证)

营销宣传、发行销售

播出

 剧本策划

创意,选题,调研阶段。制作机构要从思想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对创意、剧本进行论证。分析市场前景,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完成策划书和剧本。

 市场策划

制作机构依据当前的市场状况编制好成本预算,做好融资准备。

投资分为全额投资、联合投资。

 制作策划

剧本基本敲定,投资敲定之后,便进入“建组”阶段。制作机构为电视剧选择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建立由各专业部门组成的剧组。同时还要为剧组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和一个合理的工作进度。

 营销策划

电视剧完成之后,要通过发行和销售,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发行和销售建立在充分的宣传基础上。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宣传策划。

17、剧本策划的步骤

18、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

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的内涵与外延:

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指的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础,以栏目的内容、样

式、对象等为依据,以观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照,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

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与电视策划的关系:

其属于电视策划当中的一部分,它与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整体形象策划等共同构成电视策划的外延。

同时,它又与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媒体形象策划多重交叉,密不可分。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2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系统越来越先进, 尤其是非线性设备的出现, 使电视画面的特技处理与普通的剪接相差无几。另一方面, 电子特技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效果越来越奇妙, 其效果超出我们的想象, 几乎到了想做什么效果就能做成什么效果的地步。电子特技为我们制作特殊的效果提供了方便, 为我们修正前期拍摄的不足提供了可能, 也为差别较大的镜头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多种过渡方式。

一般情况下, 电视新闻节目对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是排斥的, 是因为特技会使纪实性的新闻画面失去其真实朴素的面目。但是, 一些简单的特技, 电视新闻节目还是能接受的, 并且是很必要的。如美国9.11事件新闻报道中就运用了慢动作镜头播放了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时的瞬间情景, 广大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事件发生的过程, 对事件表达得更清晰更切。叠划也会使镜头之间的连接变得柔和顺畅, 加强镜头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介绍黄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新闻节目中, 编辑的有关黄山的画面就采用了连续叠划的特技效果, 使云雾缠绕的黄山看起来风光无限, 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再如, 新闻短片《俯瞰浦东新变化》中, 编导运用了屏幕分割特技, 将大都市现代化的壮观景色与过去陈旧落后的面貌对照在同一个画面中,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突出了巨变的主题。

可以说, 特技是电视新闻画面的锦囊, 运用诸多画面语言元素来加以处理, 会起到增强新闻画面典型性、新颖性、审美性的作用, 会使新闻画面更为流畅, 更为生动活泼。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更应是我们电视新闻节目可以移植的。

二、插入丰富的图像资料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视性

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 画面资料的运用并不十分普遍。在行业新闻里, 如工农业生产、经济统计周期、历史总结回顾、市场情况调查等, 许多内容是可以借助于图像资料完成的。尤其是已过去的新闻背景, 或者是抽象的新闻内容, 在利用解说进行说明的同时, 可以编辑上事先准备的图像资料, 以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丰富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有关国外经济形势或经济动态的报道多是借助于国外的图像资料完成。为了使资料和当前采访的画面有所区别, 往往采用适当的特技形式进行简单的处理, 例如划像出入、加边框、影色调反差处理等。无论是综合报道还是某一行业的专门的报道或者是人物新闻和社会新闻, 资料的收集都很重要。要做出深刻的报道, 只靠短暂的采访一般难以做到, 大量占有和收集资料对成功的报道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们一些会议新闻报道, 其场面毫无新意。如果在这类冗长的新闻节目中插入与会议有关的资料, 将会使报道看起来更加生动直观。

我国许多电视机构已经电脑化、网络化, 非线性编辑大量采用, 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查询已十分方便, 各个电视台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资料库。记者制作新闻报道时, 就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新闻资料, 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更具准确性、权威性

三、采用动画手段以配合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表述

动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可以使用以补充画面的不足, 增加视觉效果, 丰富画面语言。有时一些关键的电视画面不能拍摄到, 制作一段动画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编导及动画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信息, 设计出切合内容的、新颖的动画表现形式, 更好地加以表述。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并随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央台在当天的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了这条消息。我们看到的一组画面中, 依次有飞船随火箭升空、飞船在太空遨游、飞船穿破云层进入低空、飞船着陆、返回舱回收等, 清晰完整。其中火箭升空, 飞船穿破云层低空, 返回舱回收是摄象机实拍的画面;飞船在太空遨游、飞船着陆则是由动画制作代替的。由于这两段动画制作的相当精彩, 使我们对飞船的整个飞行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某市台在新闻节目中曾报道该市政府决心创办“森林城市”, 要下大力气拆违建绿的消息。观众看到的画面是城管部门拆除违规建筑的第一天各区的执行情况, 呈现在屏幕上的是被推倒的违建房的残余和零乱的现场。相对的解说词却是“……拆违建绿使我们的环境更宽敞了”, 这显然是声画相悖的。编导的本意是正面宣传政府的政策, 为创办“森林城市”在市民中引导舆论。如果这组画面运用三维动画技术把“未来”插入片中, 就会更好地表达编导的初衷, 升华主题。

再如, 有关煤矿生产事故、飞机空难等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也都可以运用动画手段来帮助观众弄清事件的原委、分析事故原因。这些也给新闻类节目的制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四、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

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 声音的作用十分明显。在电视新闻节目里, 声音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现场音响, 一类是对当事人的采访, 它们都是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新闻作品时, 编导对这两类声音都要尽量采用。现场音响的效果是任何文字描述所达不到的, 给现场音响留出一段时间会使新闻效果增色不少。好的现场效果音响可以直接采用, 也可以与解说词混用。

曾获得中国电视新闻奖的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就很好地运用了现场声音, 炮弹的火光划破夜空, 炮弹的呼啸声和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记者站在新闻中心的平台上, 现场的爆炸声之大甚至淹没了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声音。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对现场音响无法记录和报道, 只好采用语言描述的办法。我们在报上欣赏过生花妙笔流淌出来的飞扬文采, 或许会在收音机里听到近在耳旁的自然之声, 但是我们若在电视上看到声画一体的新闻现场, 心中就会荡起绝对不同的真实感。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同期声采访也是很重要的。被确定为访谈对象的有关人员或者与新闻事实有着直接的关系, 或者能够做出客观权威的评判, 总之, 访谈的内容提供了新闻事实有关的重要信息。记者与访谈对象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形式直接提供了更丰富的新闻信息, 它胜过记者或播音员的转述, 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它与新闻事实现场画面同样重要, 有些地方台往往忽视了新闻画面的有声语言。在国外, 如果采访不到直接的当事人, 只有记者的转述, 这样的动态新闻往往被认为有可能是虚假的。

丰富听觉信息, 再现真实现场, 使电视新闻可听可看, 是给观众提供纯粹的电视化新闻节目的重要语言元素之一。

五、音乐语言能增加画面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电视音乐起源于电影音乐。我国的电视台刚成立时, 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全部配有音乐。那时, 由于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认识尚在原始阶段, 同步录音还做不到, 音乐的使用为新闻增加了效果。现在的消息类电视新闻中很少能够听到音乐, 但这并不说明音乐完全就不适合于电视新闻节目。

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火星表面照片的新闻就曾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处理, 一个巨大的、快速旋转的、火红的星球美丽无比。这段持续20秒的录象片配上了雄壮的音乐, 画面与音乐浑然一体, 震撼人心。

在一些软新闻里, 适当地配上一段效果音乐更能增加新闻的综合效果。比如当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件工艺品、一处风景、一个人物、一段往事时, 我们就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加以烘托。音乐在表现情绪时, 与画面的视觉艺术效果是相同的。画面的色彩、构图、光效、影调、拍摄及剪接技巧、画面中的人或物, 以及一段画面所表现的内容都可以承载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内容, 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段音乐, 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传播媒介, 报道新闻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新闻节目历来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体, 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电视台的实力。随着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发展, 新闻已逐步渗透于各类节目中。手段单一、制作简单的电视新闻节目已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电视媒体是社会思想和社会潮流的推动者, 是当前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体, 有义务把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新闻事件告知社会大众, 以与自己的身份相适应, 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基础上,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创新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样式, 完善报道功能, 改变以往“简、浅、表”的现象, 追求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化的完美表达。

摘要:电视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 在进行新闻类的节目编辑时, 记者或编导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编导应充分考虑特技、图像资料、动画、现场声、音乐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参与编辑, 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 使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3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审“趣”模式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存在哪些具体的形式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奇趣”。猎奇性带来的反常性的效果,常常能激起观众强烈的知晓欲望。在故事化电视新闻中主要表现在奇人奇事的展示上。特别是对民间功夫奇人特异技能的全程报道,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晚间新闻类节目的“卖点”。如赤脚在刀尖上跳舞,单掌隔物碎石,用眼睛吹气球等等。此外还有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举动,如老翁生吃活蝎,以玻璃为食的人等。

奇趣不仅属于事实本身,也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首先在情节的时间顺序上,故事化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现在进行时的时态,抓住新闻事件过去和未来两端,充分地延展故事,为观众提供一条时间隧道,身处其中不仅可以回头追溯事件根源,也可以向前展望明天可能的影响。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倒叙、补叙、插叙等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让各种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在不断发生的冲突中,打破观众的日常经验,形成情节的陌生化,不断激起观众的期待视野。但是这种任意的时空转换、情节安排,很难让人在纪录片与新闻之间做出区分,因此极大地降低了新闻所特有的追求客观真实的存在价值。

“情趣”。故事化电视新闻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语言的表现功能,使某些新闻事件充满低俗的情趣。新闻主播对各种非语言符号“驾轻就熟”的运用,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包括笑、挑眉毛、瞪眼睛等动作来调侃新闻内容。此外,拟人化的配音、背景音乐、字幕也轮番登场。把严肃的新闻变成了幼稚的动画片。有的则强调新闻叙事所传达出来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对时空要素的控制上。如以快动作画面表达“追赶”或“幽默”之意,以慢动作表示“柔和”与“亲切”,而以正常动作提供“客观”报道的背景。这种表现形式改变了事件原始的时间结构,重建了事件发生的原委,使报道内容不同程度上背离或歪曲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理趣”。有学者指出,当前媒体竞争的是观点,独树一帜的观点是衡量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审“趣”为模式的电视新闻中,趣味成了价值判断的中心。传统的道德教育价值判断正在被趣味价值判断所取代。此类新闻中,电视主播凭借特有的话语权错把恶趣、俗趣当理趣,歪曲甚至颠覆公认的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上,在肯定性思维的作用下,在伪宽容的心态下,一味地追赶所谓的前卫社会思潮。并把一些阴暗面冠之以弱势群体,堂而皇之的从后台拉向前台,以此来满足集体偷窥欲,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某些电视主播、利益代言人群起鼓噪,观众在强大的舆论面前陷入了恶性的沉默螺旋,失去了应对生活所应有的从容。

通过上述分析,一个疑问可能由此而生:审“趣”模式在电视新闻中何以成为一种潮流?

首先,电视新闻作为文化消费商品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被强大的市场力量所俘获。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传媒产业的逐渐强大,电视频道迅速扩张,使之失去了昔日稀缺资源的显贵身份。因此,众多的频道与新闻来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在信息源的争夺中,同一热点新闻事件,面对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媒体的竞争,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面对困境,电视媒体纷纷转移了竞争的焦点,变被动发布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正所谓,新闻来源同一,讲法各有不同。于是一种全新的故事化电视新闻审“趣”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既然趣味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我们不妨从视觉审美范式的转变中去寻找答案。传统的电视新闻为了实现客观真实的新闻理念,认为电视符号只能发挥忠实记录功能而不能展示其表现价值,否则便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因此电视符号只是构成新闻真实的零部件,它的价值完全附属于新闻真实的价值。然而在审“趣”模式中,新闻事实与电视表现的界限被打破,电视符号被赋予了表现功能,它主动参与新闻的重塑过程,各种趣味元素被电视符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就观众收视心理来讲,陈旧的形式即使再完美,如果长时间的固定不变,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被观众所抛弃。从这一角度来说,审“趣”模式形成了电视新闻的陌生化表达。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现在……这是……”的报道风格,强化了新闻主播点评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为了追求趣味,新闻在编排上,把压缩的新闻信息延宕开来,带有冲突性的情节不断走上前台,环环相扣的故事化展示,把传统扫视行为变成盯视行为。

趣味化作为当前的一种潮流,如果单纯从观众心理适应角度,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说到底这是电视商业化的需要,不是观众的真正需要。长此以往必将给传统的电视新闻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必将给电视新闻实践带来混乱。

电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满足大众需求时,不是简单的公共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全面审视和在适当反思条件下作出的公共选择。大众“所要的”与“所需的”也许正是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亟待思考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篇4

第二节电视新闻性节目

一、电视新闻的诞生、发展与成熟

(一)电视新闻沿革

1、诞生:二战前(模仿广播新闻)

1936年11月2日,BBC正式播出,世界电视业正式诞生

1936年,BBC转播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

1938年9月30日,直播了英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谈判归来的实况,是世界上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新闻事件

1939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第一个在电视上出现的总统2、二战后的发展与成熟

40-50年代:(未能完全从广播新闻的模式中走出)

1948年8月15日,CBS开办了第一个电视新闻节目

1949年,NBC新闻节目开播

60-70年代:(各种新闻模式发展起来)

深度报道,杂志性节目,调查性报道

也是纪录片的发达时期

70年代初,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开始使用,由摄、录分体向摄录一体机转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系统开始应用

1980年6月1日,美国CNN(Cable News Network)建立,是世界第一家开办24小时全新新闻频道的电视公司。

(二)中国的电视新闻

初创时期(1958-1965):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9月2日正式开播。

开办初期,各节目比例:

电影:75%戏剧转播:15%

1959年底:

故事影片:50%戏剧转播:30%

纪录片、科教片、《新闻简报》等:20%

“电视纪录片时代”,“微型电影院”

挫折期(1966—1976):电视新闻处于低弥时期

发展期(1977-1990)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78年5月1日改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创立(1976年试播)。

80年代新闻的变化:

1、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

2、时效性增强。(导语变化)

3、报道深度增加,节目类型增加

如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1980年7月开播

4、批评类报道出现

5、社会新闻进入电视

繁荣期(1991-)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是我国电视 进入栏目化的标志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迅速进入“舆论监督”领域

1995年4月3日,《新闻30分》开播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问世,是调查性深度报道栏目

(多次整点播出,重点新闻流动播出,早、中晚的结构框架,现场直播)

90年代后新闻拍摄强调深化主题的要素:

1、抓拍有含义的细节(信息含量大)

2、典型的运动

3、典型的场景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场景

4、记录经典镜头和关键镜头

5、画面拍摄要强调“我在场”意识

6、电视新闻中强调事件化、冲突化、个人化

2000年后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发展:

1、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

2、电视新闻报道话语权的适度扩大

3、新闻频道的开播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全天24小时播出。“这是央视的一大步,也是中国的一大步”。

4、本土化民生新闻的热播

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带动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大发展。

二、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1、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活动的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2、改变了新闻报道的定义,经过选择的流动影像表达了一种思想与情感;

3、改变了新闻与公众的关系,鲜活的画面赋予受众参与的权利。

三、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正在:

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

电视直播,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

发现:

(1)过去发生事情现在刚刚发现;

(2)新的事实、观点、见解的发现。

四、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

特点: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是新闻报道的骨干,天天见面,影响力大。如《新闻联播》 消息类新闻在报道上的特点:快、短、活。

1、快:时效性

实现时效性的手段:

1)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

2)编排手段

3)技术手段

(1)直播。

(2)口播报道

(3)飞字幕

4)报道手段

要善于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式报道。在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的情况下随时报道最新进展,可以使观众始终保持对事件的猜测和对新闻报道的期待,从而将他们吸引住。

2、短,短消息时间在1分30秒以内,含1分30秒;长消息时间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含4分钟。

3、活,主要体现在形式上。

(二)专题类电视新闻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人物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1、专题新闻。如网络诈骗

2、专题报道。如“动车事故”

3、电视新闻调查。如“虐猫事件”

4、电视专访。如“与神话较量的人

特点:

新闻性: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重要性:重大题材、热门话题等。

专题性:内容详尽全面。

专题类电视新闻涉及内容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民意调查等;有日播的专题和周播的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如:日播的专题节目:环球视线、新闻1+1,法治在线;

周播的专题节目: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等

(三)评论类电视新闻

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意见和态度的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形式:评论员评论、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编后话等。

特点: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

1、《焦点访谈》模式

2、说新闻式评论

3、沙龙式新闻评论

4、家常式新闻评论

(四)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

1、板块组合式:即在一个统一的栏目名称下,把形态不

一、内容各异的多个小栏目经过精心编排,组合而成的播出节目形态。如慈利县电视台《慈利新闻》,由《今日时政》、《城乡见闻》、《要闻点击》、《百姓声音》、《互动话题》、《社会万象》、《城管聚焦》、《创卫视点》等板块构成。

2、事件组合式:即在每期节目中播出几则深度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串联,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杂志形态的新闻栏目。如:CBS《60分钟》

第三节广播新闻性节目

近几年广播界出现了系列台、专业台。

广播——窄播

广播指没有特定的传播指向,面向全体听众的节目播出。

窄播指有比较专门的传播指向,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特定听众的节目播出。

我们要从为听众服务、提高收听率出发,精心编排综合性节目、专题性节目和对象性节目,扩大节目的兼容性,来统一“广播”与“窄播”的矛盾。

二、广播新闻的分类与特征

(一)消息类广播新闻——信息传播

例:《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之声早间06:30-07:00直播),分国内要闻、媒体介绍、国际新闻、今日天气、简讯五大部分。国内要闻及时、充分,常常是独家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活动,宣传中央的大政方针、中央各部委的工作思路、部署,完成中宣部下达的重大典型宣传任务以及重大新闻事件。

特点:短小精悍,体现大信息量。

(二)专题性新闻节目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视线》:一档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记者调查,注重挖掘新闻事件与社会、与各方利益群体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深层社会意义。2007、2008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盛大的颁奖会,由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新闻专题《父子农民工的DV情》喜获大奖。

(三)新闻评论性节目

《新闻纵横》(中国之声早间07:00-09:00直播)诞生于1994年,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广播评论:《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四)板块新闻节目

江苏全新闻调频广播《新闻早高峰》节目,共90分钟,分为三个半小时,每半小时单元均由“提要——新闻节目段——广告”组成,推动节目波浪式前进。

三、广播新闻的体裁与形式

(一)口头播讲

1、播音员播读各类新闻体裁的广播稿件(播读式)

新闻报道(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新闻评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编者按等)

2、记者、编辑或节目主持人等广播工作者向听众讲述事实或评价事实(谈话式)。

3、人物讲话。指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新闻发布人、英雄模范、专家学者、行家里手以及各类负责工作人员的讲话、演说等。㈡ 音响报道: 凡是有新闻事物实况音响并经常伴有新闻解说的,均可称为音响报道。它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各种体裁。

按播出手段的不同,分为现场直播、录音报道和配乐广播三种。

A 现场直播:利用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新闻现场录制的语音、音响等同时空的传递给听众。可分为:

① 实况转播 ——是一种被动式的报道。

② 现场报道 ——是一种介入式的报道。

其中直接在现场播出的属于现场直播,在现场报道时录了音,以后经过剪辑再播出的属于录音报道范畴。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于现场报道呢?

一是事实引人,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必须有较强的新闻性。

二是场面集中,新闻事实单一而有层次,展开的场面比较集中、明确,便于记者现场观察、采录和述说。

三是正在发生,新闻事实处于“现在进行时”中。

四是音响典型,新闻现场具有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典型音响。

五是可以进行公开报道,不涉及保密等问题。

B、录音报道:一般是指通过放送实况音响与广播工作者的语言叙述相结合的录音,报道新闻事实或发表新闻评论的广播形式。在运用大量现场音响时,一定要注意音响的逻辑性,也就是要把握好每个音响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目前常见的录音报道体裁有下列几种: ① 录音新闻

② 录音通讯

③ 录音访问

④ 录音特写

⑤ 录音剪辑

⑥ 录音评论

C、配乐广播

这是一种根据文字稿件(包括各种新闻体裁)的需要,在播音员播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音响效果(包括有人模拟、扮演文中有关人物讲话)的广播形式。

只配音乐的称为“配乐广播”;既配音乐又配音响的称为“配音广播”。

配乐广播与录音报道的区别

1、录音报道的音响素材是现场实况或相关真实音响,是完全真实的,而配乐(音)广播的音响则是借代来的;

试论我国的电视饮食类节目论文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饮食类节目遍地开花,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喜爱。但是,在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进程中,饮食类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这就需要充分了解饮食类节目独特的传播特点,找出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饮食类电视节目是以介绍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饮食消费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电视服务节目形态。当前比较著名的节目有:《天天饮食》、《贝太厨房》、《天天厨房》、《天府食舫》等,大多都是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适应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追求的心理,将厨艺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节目。同时,在“创味”的过程中,展现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聊家常事,寻厨艺乐趣,品生活真味,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享家庭生活中的轻松与恬静。目前,饮食类电视节目如火如荼的发展,成为收视节目里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一、饮食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目前,各种媒体出现的美食类内容比比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和商家的广告诉求,竞争也日益激烈。电视媒体以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饮食类内容传播的排头兵,饮食类电视节目的独具特点是什么呢?

1、收视观众群较为固定

饮食类节目的定位群体,除了家庭主妇,其他大多是经济状况较为宽裕,喜欢上网、喜欢美食、对饮食节目以及饮食知识较感兴趣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特征是:年龄大概在16-40岁之间,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喜欢吃喝玩乐的社会同年龄层次人群;容易接受各种类型的食物;对饮食资讯较感兴趣,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中已经成为很有潜力的高消费群体,在吃这方面消费意识和相对消费能力强。2、节目形式多样

全国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的电视美食节目,按照节目内容可将它们大致分成三类:一是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的讲解烹饪技法的节目,如东方卫视的《贝太厨房》;二是擂台式节目,如星空卫视的《食神蒸霸》;三是介绍饮食文化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食全食美》。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在节目中要么由主持人带领大家尝尽天下美食;要么教你认识自己的体质,介绍以调整体质,治疗病痛、延年益寿功用的养生食谱;或将烹饪美食与解说情感结合,使刺激味蕾和探寻情感同步;或请来众多民间高手纷纷登台亮相,秀出拿手绝活,让您的餐桌集百家之长,助您成为众人羡煞的巧手大厨!

3、现场性强

老百姓爱讲究个吃,民以食为天,饮食类节目自然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喜爱,而观众适时的参与是节目增加活力和观众缘的最好方式。现在饮食类节目大多现场请了很多观众,将厨师的洗菜、切菜及制作等过程也一一现场直播,观众可随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选手请教,或提出自己对这道菜的不同制法,甚至是指出厨师的不当之处。节目组会从来信中选取几条,当面向选手质问,看能否难倒选手。为了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奖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加强饮食类节目的现场性,观众的意见被充分采纳,观众就会有一种对自身对节目的认同和共鸣感,更可以巩固观众群和收视率。

4、市场潜力大

饮食类电视节目的观众和潜在观众人数多,市场潜力巨大。在当前,饮食类节目以其亲和力和实用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生活服务节目。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越呈现多元化。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我国共有城镇家庭约37572万户,即使每个家庭只有一名家庭主妇,那么饮食类节目的潜在观众也有37572万人,这对于主要是做给城镇观众看的饮食类节目而言,市场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另外,我国中等以上学历者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吃”感兴趣,这一点从各个饮食论坛食客云集即可窥见一斑。

饮食类电视节目虽然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正待改进。

二、饮食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1、跟风雷同,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天天饮食》是中央电视台1999年2月22日推出的一个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栏目。自《天天饮食》开播并创造收视高峰后,全国各个电视台在短时间内跟风上了一批类似的饮食类节目。可实际效果是,这些节目都没有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形式单一,观众看多了就厌倦了,把一个饮食类节目做得跟科教类节目一样,一个人在上面自顾自地说说,让人根本感受不到饮食的乐趣,更别谈能吸引住观众了。

2、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节目主持人可以说是一个节目的灵魂,他可以教您学会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或为不同阶层的食客推荐饭店、帮助订餐,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拉近自己和观众的距离,起到桥梁作用;或者主持风格轻松诙谐,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更多地手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饮食类电视节目质量下降,援引就是在于主持人套路陈旧,话语平淡,气氛死板,调动不了观众的积极性。而且除了主持风格与节目不符之外,其本身还可能为了节目更多的经济利益,偏向于宣传广告,从而招致观众的反感。

3、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想想老百姓张口就来的饮食类节目,数量好像真不是很多,即使你有更具特色的食品,也需要不断地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这个理由显然不是产品本身决定的。如果一个饮食类节目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具有一定形象和品牌能力的节目,随之增多的肯定也是上升的人气和节目的收视率。

三、饮食类电视节目发展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瞄准饮食类电视节目这块大蛋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把握饮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方特色要浓厚

中国菜系内容复杂,中国饮食文化有无数个饮食名城特色菜,更有无数个省,城市的必吃菜,单单一个节目就想把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各种特色名吃一网打尽,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易造成节目浮于表面,内容走马观花。节目大而杂,倒不如小而精。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选好一个切入点,详细介绍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美食,加深观众的地域归属感,使自己能有一批相对固定的收视观众。

2、饮食观念要实用、时尚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较高水准时,必然会转变饮食观念,追求生活、生存质量,这时吃自然成为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已非仅仅吃什么,而是怎么吃健康、怎么吃时尚的问题,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这时同样的吃,已从满足生理需求跳级到满足人们获得安全和社会尊重的需求。饮食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自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适当加入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如膳食营养,食疗,瘦身减肥等,现在已经有多个节目开始了这样的转变。

3、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能创造价值,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品牌是最具魅力的无形资产,代表媒介形象”。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把品牌叫响。做一个品牌类的饮食节目,最终要的是要保证它所追求得品质。里面的菜谱应是经过精心挑选,色香味俱全的,并且是经过烹饪界的专家亲自品尝鉴定的。

4、电视媒体要与其他媒体结合由于电视节目几乎不可保留和连续观看,而烹饪技术对个人而言,不是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出版书籍,把节目里的精彩内容集结出书,既服务了观众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或者开通网络版,考虑到传播的互动反馈,建立一个关于饮食的提问板,既为某个读者解决疑问,也为节目的内容提供了参考,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多媒体运作都是围绕节目而展开,以节目为中心,形成一个传播链,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和更高的收视率。

饮食类节目作为一个新兴的节目形式,正以它独特的优势,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了我们老百姓得餐桌,使我们能一边津津乐道地畅谈美食,一边品尝着各色珍味。电视作为中国老百姓最普及的传播媒体,自然应担当起传承饮食文化,合理丰富老百姓日常饮食的重任,引导民众朝健康,合理,节约的餐饮文化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李其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1

[2]《中国饮食文化》胡自山/时事出版社.2006.01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6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和媒介融合

姓名: 刘天兴 学号: 200908020094

年级专业: 09级广播电视编导二班

指导老师:王超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发展和媒介融合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进行了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尝试,早期的电视新闻直播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形式,只能是以零散、随意的方式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管制阻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电视新闻节目才重新恢复。20世纪60年代,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是电视新闻节目可到长足的发展。70年代是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从影片形式向磁带录相转化的时代。从此世界进入了电子新闻采集的时代。80年代卫星新闻采集方式出现了。新闻可同步向全球播放。90年代,丰富的电视频道资源和激烈的新闻竞争,电视新闻进入了新闻频道时代。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开始于美国的《60分钟》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平面媒体与电视的融合,第二次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不仅获得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深刻的改变着观众看新闻、参与新闻的方式。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诞生。15年来,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经历了高收视、高关注后,也出现了弊端和不足。

关键词: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 媒介融合 网络 《60分钟》 《东方时空》 《日界线》

新闻杂志型节目是“电视屏幕上的综合性新闻性节目。它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这类节目由主持人把内容串联为有机整体,并对重要的新闻作简要的评述,有利于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

创立与第一次融合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创立之初,就有着媒介融合的特点。中央电视台于1993年5月1日创办《东方时空》,成为全国影响特别大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世界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类型,它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类节目借鉴杂志的特点是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以《60分钟》为例,《60分钟》每期节目的开头部分是本期节目介绍,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当晚将要播出的报道中的精彩段落展示出来,以声音和画面的最佳组合来吸引观众。随后《60分钟》的记者们一个个出现在黑色背景前自报家门,每位记者分别担任自己采访的节目的主持人。

节目在形式上是一本打开的杂志,以大号字标明报道的题目,中号字注明制片人,下有几行小号字,似乎是杂志中新闻故事的报道。三则新闻报道结束后,主持人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几句简洁而有趣的话引出当晚的评论。最后,主持人会出现在一张堆满信件的工作台前,介绍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意见。

整个节目由一只滴答走动的跑表来衔接各个小段落,它的出现既告诉观众还剩下多长时间的节目,又提醒观众30秒至1分钟的广告已经结束,报道即将开始。

这样的形式具有很突出的特点,整期节目用杂志的形式串联各环节,环节编排上极具杂志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杂志式”结构,给予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紧凑而完整的特点,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思维连贯性。可以说,杂志与电视的融合,最初的表现就在于此。

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是播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突发性新闻,更是围绕着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报道。

新闻杂志型节目于普通的报道节目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其报道内容的深刻性以及话题的针对性。善于对事物本质进行挖掘,揭露表层之下的实质问题。杂志不同于报刊,不及报刊的时效性.所以可以注重多收集近期的重大国内和国际新闻,然后对事情进行大胆深入地评析,评析要有很高的水平,要能够切入重点,有自己的见解,大胆剖析实事真相。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其中《百姓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关注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东方时空》节目中最为接近大众媒体基本属性特点的,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对每一个人的尊重,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体现的尊重。这样的栏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专访,而是新闻节目的一种深入报道的方式。看似不如其他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强,但从节目对普通人的深入挖掘中,依然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展现出的问题的深度,是一般时效性新闻做不到的。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初期经历的第一次媒介融合就是杂志与电视的融合,这种融合给予了电视节目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改变电视节目表现方式和内容深度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看社会的视角和态度。

网络时代与第二次融合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娱乐业迅速发展,电视无疑要顺应这一潮流,因此,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娱乐节目迅速崛起的时代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对节目进行重组改革,力争在媒介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许多新闻杂志节目选择了与网络的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普通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大变革,民众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讯息,更是媒体的参与者。电视互动情景剧和真人秀节目的迅速崛起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媒体只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才能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日界线》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该节目于2006年开辟了一个特别板块,其中有一叫“抓捕变态者”系列,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很大成功,收视率一路飙升。该节目组和一民间监察组织合作,其节目的初衷是旨在保护青少年免遭恋童癖者的性侵害。在这一节目中,由来自该组织的志愿者“扮演”未成年少年,在网上聊天室中与那些有恋童癖倾向的成人结识,然后,引诱他们某一时间到某处的一个房屋内与这些“儿童”会面。当这些“嫌疑犯”出现时,暗藏在屋内的摄像机就把整个场景都拍摄下来了。有人指出,这种行为使得《日界线》栏目记者充当的更多是执法人员的角色,而不是中立、客观的报道者。但正是这一引起巨大争议的节目内容激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

“抓捕变态者”系列专题新闻节目包含新闻节目的元素,属于新闻节目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让普通人能参与到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节目的主角,这是新闻节目对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一次大的利用。

网络的发达,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作为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如何在资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获得生存的空间,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必须保持其对新闻和社会现象观察的深度,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然后通过网络把节目更好、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成为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必然选择。

2005年CBS新闻频道,宣布了自己的宽带网站计划。这对于试图网络化的电视频道,尤其是新闻频道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而作为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也是最早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也在CBS电视台与网络的融合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网站主要的服务,是通过提供众多的新闻报道视频选择,让浏览者有机会自己制作自己的网络新闻报道。这一举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编排不再是由编导说了算,普通观众在网络的一端,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编排自己需要的电视新闻杂志。这样的改变,不仅克服了电视节目单向传播与受众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更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提高了观众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电视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即给网络时代给电视带来的新的机遇,也给观众接收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提供了更加个性、高效的途径。

融合与影响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这两次大的媒介融合。不仅让电视新闻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看世界的方式和习惯,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强,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应当还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展也很迅速,但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明星主持人”的匮乏、节目内容深度不够等等,在创办具有本国特色的新闻杂志型节目的路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资料取材: 《中外电视史纲要》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 篇7

1. 将新闻节目的策划与新闻事件的策划等同。

许多电视人会把新闻节目的策划与新闻事件的策划看作是等同的, 但是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策划。前者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有组织有角度地, 以不同的程序、时机、形式再进行策划报道, 而后者则是一些电视人或者媒体人主动对未曾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 最后报道。但是, 在不同的策划中, 或者在同一个新闻的事实面前,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新的发现。但是从事新闻节目必须要根据事实的本身来进行策划, 任何精彩节目的策划都是建立在事实与真相的基础上的, 在节目的策划中, 可以对所要表述的内容、表述方式、拍摄角度以及播报的时空转接进行创新与设计, 但是这些技术或者设计都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的准则。

2. 将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异化为新闻炒作。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其实都是传播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对新闻报道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的总设计和谋划的活动。但是, 从本质上来说, 新闻炒作是一种非正常的新闻价值观, 在选材上, 偏重于社会新闻题材, 不断流于琐碎、空泛。将新闻策划异化, 表现为新闻炒作, 这是在形式的范畴之内偏离了报道客体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的规模、角度、结构、手法上与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的属性不是很相称, 通过夸大新闻事件中的某些因素来获得轰动的社会效应。

二、新闻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体现在策划新闻事实时, 不随着策划人的意志而改变新闻事实。新闻节目策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思维方式来拓展节目, 但是不能虚构和扭曲新闻事实。新闻节目策划不是新闻事实的策划, 而是关于采访技巧与报道方式的策划。但是, 由于电视新闻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不再坚持传统的“守株待兔”式的报道方式, 而是主动出击, 寻找新闻素材, 策划出新的节目。

2. 新颖性原则。

在策划新闻节目时, 不但要尊重事实, 还要标新立异,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节目的制作上, 对内容和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进行创新, 使节目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创意, 才能使节目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灵活性原则。

由于实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在制定新闻策划方案之后,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新闻策划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积极主动反应, 主观反应会随着客观事实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在新闻直播节目的录制中, 掌握灵活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4. 导向性原则。

电视台是党政机关的舆论宣传阵地和喉舌,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对舆论进行监督是电视台和媒体人的职能。在舆论的引导上, 电视台要根据国家政策方针进行有效宣传和报道, 比如,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上, 《新闻联播》就专门设置了“三个代表在基层”的议题, 与此同时, 《现在播报》、《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晚间报道》等新闻专题节目也相应有组织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报道。各级电视台也在自己的新闻节目中, 对典型事例进行重点宣传,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地引导。

三、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1. 制订充分的策划方案。

从整个采编播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来看, 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素主要包括选题、采访、嘉宾、节目形式、编排预播策划等要素, 这些要素都需要在制作节目前进行统筹策划, 使整个节目的各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使节目的质量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2. 新闻节目的策划要有正面效应。

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任何环节, 都应该具有正确的宗旨。比如, 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和策划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动态选择过程, 在采访之前, 要按照“套路”来采访和摄影, 这也是新闻工作者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要以创意为核心, 系统地对新闻进行分析, 对报道的时机、技巧和方式进行设计, 制订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报道方案, 最终使得节目达到最佳的展播舆论效果。

3. 应在新闻节目策划中体现人文关怀。

从现在的许多新闻节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选题的标准上, 我们发现新闻节目更加趋向于人性化, 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众的需求, 同时也是媒体的责任。对新闻资源进行人性化的深加工, 不断挖掘出新的新闻内涵, 进行多角度的策划报道, 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摘要:电视策划人必须遵守电视的纪实特性和新闻的基本规律, 以创意为核心, 以事实为基础, 对现有的信息以及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确定可实施的方案与预想节目效果, 从而制订相关的规划、策略、设计报道等方式和技巧, 以达到采访的最佳报道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节目策划

参考文献

[1]亓永慧.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刍议[J].青年记者, 2008 (11) .

[2]项仲平.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 篇8

笔者认为,新闻节目编排的终极目的在于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高明的编辑就是要面对各种新闻素材匠心独运,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善于吊起观众的胃口,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一、精做提要和回报

“提似看山不喜平”,要用简明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本次新闻节目中最重要、最新鲜、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概括出来,以吸引人们看下去的兴趣;在新闻节目结束前要用比提要更为简短、精炼的内容再对重要新闻进行回述,以突出本档节目的重要消息,让观众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中途收视的观众也是一种信息补偿。

二、峰谷技巧

心理学分析表明,人的注意力受时间限制,往往随着视觉疲劳而下降,但当受到刺激后短时间还会恢复。按此规律产生了编排上的“峰谷技巧”,即指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条新闻都使观众保持兴趣,必须把节目设计成像一系列的山峰峡谷一样,使它高低不平。首先是慎选头条,头条新闻是节目的旗帜,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头条选好了,整个节目就有分量,收视率就高。因此编辑应将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又能提高观众兴趣的新闻放在头条。典型例子是《新闻联播》,在播发《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打破了国际新闻在后的框框,把它放在头条,结果几天来《新闻联播》收视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次是顺时播出中可以安排一些价值较小的新闻,以适应观众兴趣衰落的规律,再预报或播出准头条,重新调动观众情绪,形成新的兴奋点,使节目回到高峰状态。第三是新闻结尾处,可安排一则充满情趣或是人情味浓厚的轻新闻,给观众留下一个愉悦的心情。另外,编排时无论是长新闻还是短新闻,都要尽量避免过于集中地排在一起,长新闻舒缓而短新闻明快,应适当地做穿插、搭配,这样可以抵消长新闻沉闷、短新闻急促的不足。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内在节奏,也应尽量交叉使用,现场报道后接专访,专访后是短评,这会产生一种天然的节奏感。

三、灵活掌控播出时机

新闻内容传播效果如何,恰当的播出时机的选择是关键因素,如能准确地判断来自政治、市场、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势,选择最合适的播出时机,来播出满足观众最迫切、最期待、最需求的新闻内容,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偏差,影响电视媒体的形象。例如一条关于粽子的新闻,在平时播出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选择在端午节播出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播出时机就把握住了电视的传媒特质,如何正确、及时、迅速地把握时机播出节目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功能的重要体现。

四、以巧取胜

通常情况下新闻节目的时间都是固定的,由于受播出时间的限制,许多记者拍摄的素材不能都安排上,为了让观众满足新闻的积累效应,编辑可将重要的新闻及时编排播出,其他来不及编排的可利用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滚动字幕,以扩大信息量,随后在全天其他的诸如专题、访谈类电视节目和栏目中进行调剂,它们有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收视群体,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延伸和进展进行相关报道,这样可有效提高和扩大新闻的知晓率。编辑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中发现“精华”,这种功夫是编辑巧妙构思的反映。

五、结构板块化

新闻编排板块化是指根据内容或实效性的不同,对新闻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新闻组合成板块,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成节目的编排方式。板块化编排可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更加有序,提高节目的信息量和报道的新闻价值,达到系统论中所说的1+1>2的效果。例如在重要的节假日,电视台可将单个消息成组编发,以达到更大的轰动效应。

六、强化评论功能

板块栏目内部各条新闻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组合、或对比、或综合,互为补充,互为背景。编排时,可以利用各新闻内在联系的不同,来强化节目的评论功能。比如,在报道清明文明祭扫的同时,接着报道某地兴建上百万豪华墓穴的消息;在报道美国指责我国人权状况的消息后,播发了一条美国白人警察打死黑人平民的消息。运用这种对比编排的方法,尽管编辑没有说一句话,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便接受了编辑的舆论引导。从上述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既是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是实现新闻资源最优配置,取得最佳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视率的创造性工艺。新闻节目编排巧妙合理,不仅能发挥高质量节目的威力,而且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提升其他节目、栏目的收视率。可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智峰,顾亚奇[M].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2]王文斌,胡正荣[J].世界电视前沿.

[3]胡智峰[M].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9

(一)塑造主持人鲜明形象

具体说来,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电视台乃至节目本身的重要形象标志,更是连接媒介与受众的金石桥梁。因此,要全面塑造主持人鲜明形象。比如,丰富的面部表情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直接手段,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根据自己所播报内容的不同情境对面部表情进行灵活控制。运用面部表情的变化达到强化感受或讲授感受的目的,要把控自己的内心情感,注重报道中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尽量避免在面部流露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当某些事件发展不够明朗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新闻类的节目,需要主持人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的形态,严肃端坐、态度和蔼,但在静止时也要运用一些得体的动作起到明确意义并解释某些语言内容,不断强化交流关系等。同时,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应该是机械化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更能为节目添色。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新闻联播》主持人在念到“遇难人数…”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让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动容,更是激发了民众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情感。

新闻节目主持人整体形象要与节目内容与形式相协调,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并对新闻内容能有正确理解与灵活掌握。主持风格虽然要保持一贯的严谨沉稳,但在适当时也可以加一些幽默感。同时,在塑造整体形象时还要尽量避免同质化出现,要凸显出所主持节目的整体形象、整体思想以及内容特征,形象塑造师要对每位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进行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亮点并弥补其弱点。此外,电视形象造型师不断对电视艺术的特殊性进行不断探寻,对主持人造型的基本原则进行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将主持人和谐完美的荧幕形象展示给公众。

(二)注重培养个性化语言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要不断注重对自己个性化语言的培养。主持人的语言个性与主持人生活中的语言个性密切相关,因此主持人要关注生活中个性化语言,培养自身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形象。比如,要打造出比较鲜明的声音形象,主持人要对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对声音进行改善。语言中还有不同的节奏,主持人要不断扎实自己的文字功底,做到语法连贯、断句协调、字音标准,要不断提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罗京曾在《新闻联播》任任节目主持人时,每一次都会在直播前将所有的稿件文字读音查清,这样既能降低读音错误率还能对所播报的内容进行调理性划分。在进行播报时,主持人语言要与电视新闻画面完美契合,以此增加主持功底。

同时,在播报时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发音规范,能够熟练运用腹部呼吸与胸部呼吸等呼吸方法尝试不同的发音效果,找到重音的确定位置,从而为受众传递正确思想。当主持人将自己的文学素养与主持功底巧妙结合在一起时,更能够凸显个性,甚至引发网络迷因,延伸了新闻节目本身的影响范围。例如,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对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段子手”属性的追捧与狂欢,便是此种效果的有力体现。

(三)尝试多样化风格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样要注重培养多样化的主持风格。每一个主持人都要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个人的自身素质与语言功底有一定差异,因此主持人要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摸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风格。这里所说的风格不仅仅是主持人个人的特质,还有节目的定位,当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时,主持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主持人要打造自己的主持魅力,当前我国很多著名新闻主播都有主持上的实力与能力,除了这些之外,就是个人魅力。然而,我国极个别新闻主持人在主持时还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此主持人要不断进行修心养性,以此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促使自己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思想,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过硬的理论素质向受众传播正面思想,为受众带来更多正能量。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10

佛山电视台交流活动

受台风影响,阵阵秋雨,你是否感受到秋意分外凉?但是今天,却有一股正能量带来的温暖,正在佛山城市中传递!

2016年12月19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承办,佛山传媒集团、佛山电视台协办的广东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佛山)现场交流活动,在佛山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在2016年第二季度评选出来的“广东好人”代表在现场分享他们的感人事迹,并号召全社会一起加入做好人、行善事的行列!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化 篇11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误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家居必备品,它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娱乐消遣,而是更加凸显“监测环境”的功能。而电视新闻节目以声画合一的优势能使“地球村”居民足不出户便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此,新闻节目已成为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骨干和主体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偏爱。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全国县级地区纷纷建立地方电视台,为了在广电竞争中崭露头角,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而县级台相继创办或创新本地新闻节目,将其视为一切自办节目的重中之重。从总体上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自身存在许多新闻误区,严重影响了新闻节目的品牌化、个性化、本土化发展,导致节目收视率往往“不堪入目”。因此,本文以《汤阴新闻》节目为例对一些新闻误区展开讨论和探析,使新闻工作者明确自办新闻节目存在的新闻误区,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占领市场制高点。

误区一:宣传新闻化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两者之间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并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然而,新闻与宣传并不等同。新闻是对客观世界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将一些新鲜真实的信息客观的告知受众来消除受众的随机不确定性,因此,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的基本职能。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开始,新闻媒介就确立了宣传报道的媒介思想,宣传者通过媒介运用一些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进而达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目的。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新闻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是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新闻毕竟不等同于宣传,新闻可以进行宣传,但宣传不是新闻的主要职能,虽然有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或多或少夹杂宣传的成分,总归来说,传播信息,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的基本职能,所以宣传任务应该在尊重新闻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完成。

目前,由于信息覆盖面窄,新闻题材较少,宣传性新闻在《汤阴新闻》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新闻一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事迹,来宣传政绩。但往往这些节目宣传色彩浓厚,宣传技巧老套,形式也没有新意,这种毫无技巧可言的宣传性新闻,往往会取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老百姓从中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造成群众不想看、不愿看,导致节目收视率偏低。

误区二:旧闻新闻化

众所周知,新鲜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时效性指新闻报道要求及时地、即时地、全时地向公众传递各种新鲜信息,新闻越快才越新才越具有传播价值。在群雄角逐的媒介时代,新闻已成为易碎品,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于“拿来主义”即将旧闻当新闻报道的方式更是厌恶至极,因此,“抢新闻”已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由于资金、设备、人员等先天不足的原因,《汤阴新闻》节目时常会播报以往播出过的新闻,把旧闻当做“新闻”重复播出,这一现象在全国其他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也尤为突出。例如,于2016年1月19日始播的《交警破案神速 市民锦旗谢恩》的新闻在1月21日重复播出,只是把播报日期更改一下,新闻内容一模一样,实现一字不差的完美克隆。众所周知,一条新闻的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第二次传播的“新闻”就成为无人问津的“明日黄花”,这是因为新闻是有“生命”的。试问,这种重复性“新闻”有何新闻的价值可言?这类“新闻”无法满足受众求新求异求变的信息需求心理,致使收视率本来就不高的《汤阴新闻》节目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误区三:广告新闻化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施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以实现“双效”为目标,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闻与广告是所有媒体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的广告形式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于新闻与广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广告主和媒体利用这一灰色地带大打擦边球,假借新闻的形式来传播广告信息,达到各取所需的双赢目的。

在《汤阴新闻》节目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广告新闻化现象。虽然广告新闻化方式以独特的魅力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巧妙地传播广告信息,为汤阴电视台增加不菲的广告收入,但借新闻之名播广告之实,又没有明显的广告标记,易使观众产生误解,因此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

误区四:非新闻常态化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事实”都值得去报道,而是要遵循新闻价值有选择的进行报道。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然而,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由于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等原因,常常会出现“有闻必录”的“新闻”现象,致使许多无新闻价值的新闻大量充斥在节目之中。“有闻必录”观不仅是对新闻价值的忽视,更是对新闻事业的践踏,应坚决抵制这种采集新闻的做法。

在《汤阴新闻》节目中,无新闻价值的新闻日趋常态化,例如,在2015年12月26日播出的《小树穿上“保暖棉衣”》的新闻,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可能是一条新信息,但说是“新闻”未免有点儿牵强,将记者看到的有趣现象当作“新闻”来报道,实乃让人备感无趣。

误区五:会议新闻主体化

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新闻单位,会议新闻都是至关重要的新闻源,因此,它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有时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人民群众获取重要的时政、民生、经济等信息的主渠道,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众多群众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舞台上,会议新闻是重要的内容题材,是节目的生存之本,扮演“主角”,其他类新闻为“配角”,在报道方式上常常忽视按新闻规律行事。此外,会议新闻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程序老套等问题,时常产生“会议新闻无新闻”的怪现象,难以调动观众的视听兴趣,使观众要么选择关机,要么直接更换频道,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和传播效果。

在各类新闻节目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在当前及今后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本文以《汤阴新闻》节目为例,浅析当前我国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存在的五大新闻误区,希望能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一缕清风,时长不忘“照照境,正衣冠”,根据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有效策略,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通过此文希望能给各位友人一些启发,但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案例较少等问题,恳请诸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丹丹.试论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4,12

[2]许涛.创新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的思维模式[J].新媒体研究,2015,8

[3]杨静.广告新闻化_成因探析[J].新闻世界,2012,5

上一篇:七八年级成语运用题集下一篇:禄劝县属于哪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