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

2024-10-14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精选8篇)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 篇1

互联网时代对于电视新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除了受众分流外,还对电视新闻业新闻媒介价值进行了重构,新闻的竞争除了时效性,还引入了观点、角度、逻辑等竞争,新闻不再仅仅是争夺第一发布权,而是争夺第一解释权,新闻新媒体让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成了新闻第一时间的发布者。因此,电视新闻必然要向深度化与评论化的趋势发展。电视新闻业在新媒体格局下,应该强化对于新闻观点的深度加工,强化自身优势,面对挑战。

1分众化的栏目定位

新闻栏目的定位和传播策略对于新闻评论的角色化塑造十分重要。面对大量的信息,人要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的信息。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人的动机、需要、情绪和情感等因素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传播内容能够满足人的愉悦的心理和生理体验时,人的注意力就会偏向于某些特定的内容。由于个体的动机和需要不尽相同,于是就有了分众传播的必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统计,新闻资讯越来越分众化,实现个人定制的可能性。例如,目前,腾讯新闻的APP就可以让读者“叉掉”不感兴趣的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受众的个性化诉求除了兴趣关注点,还有评论观点与主持人的节目风格,电视新闻必须要满足个性化的文化资讯及观点的需求,栏目的定位应分众化,应多考虑观众的文化取向与文化偏好。电视的新闻评论人才与制作水准是远高于互联网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2进行媒介融合互通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利用媒介融合的所有权融合与策略融合,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例如,将新媒体的新闻资源融入到电视新闻当中,电视新闻节目引入到新媒体的新闻平台中去实现资源共享。还有一种是结构融合,即将新闻的采集方式进行融合,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经过这种模式,传统纸媒的记者有可能会作为电视新闻的评论专家对新闻进行解释。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的这种信息融合的方式,及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新闻表达融合。新媒体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例如草根文化等等,能够顺应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电视新闻在发展中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保留自有的一些优势如新闻人才与专职团队及收视基础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都可以为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所用。例如,利用新媒体补充电视新闻和垫带传媒特征不吻合的地方,利用新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新媒体分享草根观点等。

3交互性的栏目传播

信息井喷式的出现、碎片化特征使人们的信息交互性更强,人们通过社交媒介不断与社会各类成员交流,获得信息更新与储备。新闻评论的社交化是一个新的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互动是十分频繁的,信息是双向甚至多向传递的,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加工者与补充这,然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传播往往是单向的,新闻评论的主体代表媒体形象的评论者,不能适应当下的媒介传播环境。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将新闻节目打造成一个交互性平台,使电视用户之间、电视用户与电视节目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使电视评论节目社交化。

例如,有的节目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实现节目的社交化,使电视节目成为观众的社交集群,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热点事件进行讨论,这些话语既可以实现线下交流传播,也可以通过加工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呈现。

4结语

网络对新闻媒介的介入,导致电视新闻的格局发生大的调整,电视新闻应该由早先的争夺第一发布权发展到争夺第一解释权,这才是新闻评论化的特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应该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从平台、队伍和质量上发挥优势,适应时代发展,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媒介融合[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d2XWo TIEQlf3v G7Le_N-a LYC1A1ls ATBRu HCStnli EO5-0X4p IGZKx Wo Qgqinp CC7Sk2By Vi H9Bf_s Lp Im-ua

[2]张华儿.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各阶段发展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 篇2

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就新近发生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发表看法,对事态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评述的电视节目形式,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途径。[1]

电视评论节目的信息传播载体是经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处理,还原以视频和音频为主的电视语言符号系统,而传统评论的信息传播载体是文字符号系统,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这一显著区别,决定了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既要符合传统“评论”的一般特征,又要符合“电视”的传播特点。

我国最初的电视评论纯粹是对报刊评论的摘录,几乎没有电视的主体意识。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出现少量由电视编辑或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的“编者按”“编后语”之类的电视短评,遗憾的是“文革”一开始,这种具有一定电视主体意识的评论就销声匿迹,电视评论又回到了最初摘编报刊评论的状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电视评论逐渐摆脱“文革”的思想束缚,开始尝试将评论与画面相结合的节目形态,但“电视味”仍显不足,画面与评论缺乏有效地融合。1988年,中央电视台借重建评论组之机,对《观察与思考》节目进行改版,并更名为《观察思考》,尝试将音响画面与文字融于一体、现场采访与即时分析融于一体、公众观点与记者点评融于一体,较好地将纪实性与思辨性进行融合,开创了我国电视述评节目的先河。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评论组升格为新闻评论部,此后推出的一系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不仅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成熟,而且奠定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的基础,并对后来的央视《新闻1+1》、浙江电视台《新闻深一度》等具有较大创新价值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二、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形态

电视节目形态,是指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几十年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形成了主评型和述评型两种基本的节目形态。

1.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所谓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以“评”为主、以“叙”为辅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按照“评”的形式差异,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对话式评论”。评论员、评论嘉宾扮演评论意见传播主体的角色,主持人则扮演“议题发起者”的角色,央视国际频道的《今日关注》、新闻频道重大新闻播出之后的“演播室访谈”、财经频道的《央视财经评论》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这种“访谈”出现超越演播室局限的趋势。

二是“家常式评论”。此类评论与“对话式评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节目场景接近于生活场景,更为“休闲”;另一方面是此类评论节目中的主持人不仅是“议题发起者”,同时也是“议题参与者”,因而成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便是此类评论节目形态的最典型代表。

三是“论坛式评论”。参与评论的除了评论嘉宾、评论员之外,还有现场、甚至场外嘉宾。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评论相比,“论坛式评论”的观点更多元、评论者之间的互动与交锋更频繁也更激烈。央视已经停播的《实话实说》《央视论坛》以及综合频道的《一起聊聊》、经济频道的《对话》等都属于此种类型。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场外评论嘉宾、观众实时“连线”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创造了条件。

2. 述评型电视新闻评论。所谓述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叙”(述)的时间较长、而“评”的时间较短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似于纸媒评论的“夹叙夹议”。按照“叙”(述)的时间长短,述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新闻调查式评论”,评论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大致各占一半且交替出现。此类电视评论注重交代新闻背景、分析新闻事实,通过巧妙的结构预设、恰当的内容遴选来体现观点,“让事件中的人和事实证明记者想证明的观点、指出记者想指出的意义、驳斥记者想驳斥的诡辩” [3],引导观众自己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结论,而不是由主持人或记者直接对事件进行评论。央视的《焦点访谈》就是此类电视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

二是“述后点评式评论”。此类节目看似以“述”为主,“述”的时间长,“评”的时间短,但实际上“评”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述”只是在为“评”做铺垫。评论“点到为止”,却往往能够“点中要害”,是此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央视新闻频道的《世界周刊》、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马斌读报》(后更名为《第一时间读报》)等均属这一类型。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的未来走向

50多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开播《焦点访谈》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充分继承、发扬深度报道、纪录片、纪实等节目形态的优点,节目形态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凸显“评论”个性、体现评论节目自身的特点,也一直是电视新闻评论界研究的课题和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一方面推动电视台、乃至某一节目的移动应用业务发展,央视和许多省级电视台的移动互联电视客户端相继投入市场;另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电视终端的出现又促进了电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改变了传统电视直线型、单向型的传播模式。这些影响体现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就是观众不再仅仅是观点的接受者,而且也成为观点的制造者和传播(分享)者。

全球最大的独立移动广告网络InMobi2012年3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消费者在移动终端上花费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电视,其中移动终端占据27%的媒体时间、电视占据22%的媒体时间。对传统电视而言,这既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也是一次实现自我嬗变的机遇。为此笔者以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实况评论”常态化。先有新闻、后有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但新闻评论作为一档新闻节目,追求评论的时效性始终是其题中要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双向互动获得了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让评论与新闻同步成为可能。事实上,近年来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央视以及各省级电视台都曾尝试利用卫星连线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从“实况转播”到“实况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一次重要突破。

二是“公众评论”常态化。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曾经赠给《焦点访谈》节目的编辑、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群众喉舌”,已不再仅仅是“为民代言”,而是越来越多地“让公众自己发言”,这种发言也不仅仅是街头的随机采访,而是让更多无缘被记者采访到的普通观众,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走上荧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三是节目形态个性化。移动电视终端的发展,将进一步“细分”包括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内的电视节目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选题到风格、再到节目结构,都只有更加突出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与旗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将更加丰富多彩并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电视新闻评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7rF62aShF- 4szpnZA7rw2A2Ncplgwkg_EBMixKBqLp2xh2gjJGVg2gScJg7BB67)

[2] 陈宝金:《电视栏目建设和管理初探》,《新闻传播》2013年05期,第74页

[3] 罗耀霞 钟益帆:《电视评论节目形态初探》,《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6期,第89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 篇3

1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概述

1)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与传统的报纸依靠文字进行评论的方式不同, 同时与广播播报中依靠语音进行新闻评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是将文字、影像、电视画面以及主持人的解说等综合应用, 属于一种综合型的评论手段, 也是一种最形象、最生动的新闻播报方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直观化和形象化的特征, 能够对相关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图文并茂的播报与评论[1]。

2)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起初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是模仿报纸进行的新闻评论, 由记者或者编辑等将新闻撰写成稿件的形式, 同时由相关的播音员对新闻事实播讲, 而电视中的画面一直会呈现播音员的上半身, 新闻播报的形式比较单一[2]。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播报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兴起, 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众多类型的新闻评论节目, 例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 在社会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已经成为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

2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特征分析

1)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形态特征。该类新闻评论节目通常由节目主持人进行主持, 利用演播室的场景或者其他较为固定的场景进行新闻播报, 同时现场会设置嘉宾或者观众共同参与新闻评论, 每期节目中都会围绕着一个比较固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件近来发生的社会突出事件, 通过座谈或者访谈的形式来对新闻观点进行探讨与交流, 因此该类节目中主要是通过谈话的形式来表达新闻的观点或者意见[3]。此类新闻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等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探讨, 同时也能发表意见和建议, 在相互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 能够将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 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共鸣, 进而达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引导和教育效果。

2) 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特征。述评类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焦点访谈》, 在该类节目中以三段论为主要特征, 也就是提要、引导式的主持、主体事实以及评论式的主持相结合, 这也是该类型新闻节目最为典型的特征和制作模式。该类新闻节目中通常都是将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者是突发的事态等作为节目中的报道与评论对象, 同时将现场的画面以及同期声作为节目的表现形式, 同时结合着字幕, 将记者的实地采访以及主持人的现场主持评论作为节目发展的主线, 将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进行播报, 同时在播报过程中会糅合专家学者或者群众等对该事件的观点或看法, 节目中实现了视听结合以及事理结合的效果, 一方面真实的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本质,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意见性的分析[4]。

3) 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特征。支持人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是由节目的主持人直接参与其中, 并由其直接完成节目策划、新闻撰写以及播出的整个过程, 同时在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能进行直接的交谈, 该类新闻节目具有叙事性、哲理性、人格化以及个性化等特征。在该类新闻节目中, 主持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也是该档节目的主体符号, 在节目中能够并且也允许将主持人个人的差异以及具有的个性化特征等进行放大。主持人是以个人的身份存在于节目当中的, 也在节目中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该类节目的主要形式是述后点评, 也可以将该类型节目具体的细分为民生类新闻节目、咨询类新闻节目以及读报类新闻节目。

3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优化发展策略分析

1) 转变节目形式, 营造公共话语空间。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中通常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传播, 属于单向的传播, 因此没有给观众和节目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媒体平台中, 观众则是被动的接受,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新闻播出模式。而目前出现的网络新闻节目中的评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模式, 互联网中提供的实时交流平台就很好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 因此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例如, 浙江卫视推出的《新闻深一度》, 在该栏目中将电视与网络进行结合, 以主持人现场播报和网民实时参与为主要形式, 节目开播之后, 广大网民积极参与, 充分体现和保障了公众的话语权[5]。

2) 强化对突发性事件的实时评述, 注重新闻观点的引导。电视平台对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中还兼具了说理性与时效性的双重特征, 这也是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主要特征。然而由于电视类新闻评论节目在制作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因此就出现了新闻的滞后性, 因此, 此类电视新闻节目在选题的过程中就更应该注重即时性以及突发性, 虽然电视节目在新闻评论中不能做到第一时间, 但是也要尽量做到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解释与评论, 抓住第一时间中的解释权, 对新闻本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述, 引导公众的思维[6]。

3) 从评述发展为论理。传统的新闻评述节目中比较强调对新闻事实的过程进行论述, 也就是对整个事件事实的评论, 属于就事论事的评论形式, 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往往会对该新闻事件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因为这种评论形式将新闻与观众进行了剥离, 观众不能感受到自己与该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 导致整个新闻节目没有吸引力。因此要改变这种简单的评述模式, 而走向更深层次的论理, 通过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 引发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 强化此类电视节目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7]。

4) 吸纳专业新闻人才, 培养骨干主播。最后就是要吸纳高素质的新闻专业人才, 充实电视新闻节目的人员力量, 培养新闻人才, 使从业者不仅具有新闻的基本素养,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新闻实践能力以及对新闻的敏锐触觉, 这样才能做好新闻节目。还要培养具有个人主持风格的电视新闻主播, 突出节目特征, 吸引观众。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转型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中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以及教育和医疗问题等不断凸显, 同时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工业污染现象以及环境破坏现象频发。而电视平台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在社会现象的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各类型社会现象的报道与评述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公众的思维,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 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积极作用, 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电视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呈现出多渠道以及多面性的特征, 因此在新闻评论类节目当中如何将事件的原本形态真实还原出来, 同时全面、客观对事件进行分析, 从宏观角度上, 将事件立体展现在公众面前就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重点研究问题, 只有在节目中做到对事件公正的评论, 并能够引导公众的正确思维与感知思考, 才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最终目标。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 从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探析, 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优化发展策略, 充分发挥出新闻评论节目发掘新闻热点、引导公众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郭艳民, 张瑜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2, 19 (4) :93-97.

[2]李婧婷.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与突围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221-222.

[3]曹春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走向[J].新闻论坛, 2013 (6) :78-79.

[4]王天宁.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89.

[5]王皖瀛.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创新之路[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24.

[6]徐自宙.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的整体风格改进[J].传媒, 2014 (2) :47-48.

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 篇4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 同样, 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 进行解释分析, 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 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 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 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 不仅如此, 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 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 “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 如何“分析消息”, 那就要看媒体有没有自己的高招了。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说什么”的确不重要了, “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 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电视台都将精力集中在选秀和情感类的竞争上, 电视正日渐成为娱乐工具, 但随着电视观众日益走向成熟, 一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作为主菜的做法将使电视台陷入困境。虽然从技术手段上来说电视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从节目的生产上来说, 除央视和少数省级卫视以外, 大多数省级电视台打造精品节目、品牌栏目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能否拥有自己的电视品牌, 是一个电视台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作为省级卫视, 贵州电视台应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品牌, 在众多的声音中应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就功用而言, 电视新闻评论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 电视新闻评论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 批评报道的正面效应正日渐受到重视, 不再被简单视为对党的权威和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挑衅, 而恰恰是对这一权威强有力的维护。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收视对象是普通老百姓, 在社会转型期, 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某些不公非常关注, 对以批评曝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更是信赖, 让他们觉得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同时, 在电视传媒的企业化转型过程中, 作为营利机构, 收视率被奉为第一准则, 商业因素的过分侵入, 或多或少地损害了电视传媒的权威性, 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存在, 对电视媒体的权威而言是一种重树。

贵州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

贵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端, 从《透视镜》、《今晚十点半》、《第三视线》、《旋风报道》, 直至2006年停播的《今日视点》,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曾经都为树立贵州电视台的品牌和权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客观来看,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栏目在发展中, 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 星星之火始终汇不成燎原之势。因此, 新闻评论要成为本台的支柱和品牌也就无从谈起, 其应有的对媒体本身发展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消失在起起落落之中。反观别的电视媒体, 则另有一番景象。从全国范围来看, 电视新闻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中央电视台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 直到今天的《新闻1+1》, 可以说, 从栏目发展到整个新闻频道, 无一不是电视新闻评论催生出来的, 就在这个过程中, 央视的大台形象得到了塑造和强化。

自从2006年贵州电视台唯一的一档电视评论类节目《今日视点》改版为法制类节目后, 新闻评论节目化整为零, 散见于不多的新闻节目中, 而且回归到重报道轻评论的传统上。

回顾过去《今日视点》的得失, 对贵州电视台今后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信息渠道多元化和受众群体不断被细分, 电视节目的生产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观众需求与时俱进, 而栏目的基本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栏目和节目在舆论导向、适应受众需求和市场要求三方面出现了卡壳, 主要表现在:

1.栏目运行多年来, 栏目结构和节目样式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 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观众的结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媒介竞争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受众需求在变、环境在变, 而节目本身缺乏相应的变化, 事实上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

2.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内容的单一使选题过于集中于以揭露曝光为主, 而在现实的环境下, 许多题材无法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 其他媒体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技不如人, 时间长了还会使观众产生新闻评论的功能就只是揭露和批评的感觉, 节目选题不能关注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此为其一。再者形式的单一使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使节目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节目主持人没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结果是主持人不能形成个性, 最终导致栏目个性的缺失。

3.节目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长期以来, 《今日视点》对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这是栏目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 《今日视点》往往要在几天以后才出来, 制作周期过长。在新闻的发布和对背景的分析上都比报纸晚, 节目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积聚就这样在缓慢的节奏中被消解和弱化掉了。传播学要求, 媒体要“通过对当天关系到公众事务的新闻和观点的传播, 来形成公共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 《今日视点》中的“今日”只是节目生产者认为的“今日”, 而非受众认可的“今日”, 因为很多题材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是昨日、前日甚至是往日了。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路

评论一度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专利, 而央视如今在《新闻联播》里也建立了评论员机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在所有的全天直播的新闻节目里随时切入新闻评论员的访谈。

新闻评论节目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效果正日益显现, 但开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不能单凭主观意志, 也不能完全单纯依照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 应当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 所以, 要注意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宣传与服务并重, 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控制和引领。在这场舆论制高点的争夺战中, 评论员正日渐成为意见领袖, 因此, 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 既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求、观众的需求, 更是国家舆论引导能力的战略需求。

对贵州电视台而言, 要重振新闻评论的雄风, 关键就是引入新闻评论员, 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光靠传统的衣帽光鲜唇红齿白的主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试想假如凤凰卫视没有了曹景行、央视没有了白岩松, 他们原来主持的节目又有谁会去关注呢?

新闻评论员分为媒体型评论员和专业型评论员。曹景行和白岩松都属于媒体型评论员, 为军事迷耳熟能详的张召忠则属于专业型评论员。评论员从哪里来, 来源有二:专业型评论员面向社会征集;媒体型评论员要靠自己培养, 可为资深的记者和主持人提供一个上升空间。

评论员通过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和解读当天大事、要事、贴心事、有趣事, 努力延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小新闻、大背景、细评说、有个性。以小新闻为由头, 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点,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舆论氛围, 成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 使评论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

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征 篇5

一、节目的传统结构模式

提要、引导式主持, 新闻主体, 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统的“四部曲”, 这种模式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 延续了多年, 由此, 体育新闻评论节目也就是这种模式, 但是, 随着观众的多样化发展, 对资讯需求的变化, 观众不只是简单的获取新闻信息, 更多的关注新闻背后的一些信息, 这就凸显出了这种结构模式的不足。传统“四段式”结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节目。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以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为例,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具有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方式、体育运动本身相结合的特点, 专业化较强。除了具有一般新闻评论所具有的新闻性、政治性、科学性等共同特点外, 还有如下特征:

(一) 综合性与针对性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体育事件、受众和体育迷所关注的人和事展开评论。它以最新发生的体坛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为话题, 提供更多的背景, 分析及探讨体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走向及其影响, 剖析体育新闻事件的内涵。评论的针对性也是此类栏目专业化程度高的表现。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是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对体育相关事件进行的分析及评述, 体现了既要遵循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 又要将体育运动及体育有关的事情用新闻评论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电视元素、新闻评论、体育内容的高度综合, 才能做到水乳交融, 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 娱乐性与引导性

体育是力与美的欣赏和享受, 体育明星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电视体育节目在为受众提供娱乐、满足受众欣赏要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不应该仅仅是板着面孔刻板的说教, 而应以犀利、幽默、趣味、生动、活泼甚至煽情见长。随着我国体育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体育界出现了种种不符合体育道德和精神、违背体育发展规律的“异化”现象,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肩负着宣扬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引导舆论、改变错误观念的重任。

(三) 广泛性与个性化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对新近出现的, 为多数受众所关注和关心的热点体育事件、人物和体育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 透过现象抓本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关注程度也大为提高。电视体育新闻评论以体育运动为依托, 虽然专业化程度较高, 但其受众范围极为广泛, 包含了各年龄段、各种学历、各类职业、各种阶层的人。同时, 体育节目作为一种有着明确潜在观众的节目, 就必须体现其个性化内容, 满足这一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如何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观众认可度

(一) 强化节目个性化, 加强针对性

要在激烈的体育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新闻评论节目必须强化个性。国际体坛、风起云涌, 各大赛事连绵不断,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最重要的信息进行个性评论, 需要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人员认真对待。首先, 信息的适时性和选题的个性化。电视体育新闻评论筛选信息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它一般以新近发生和出现的体育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为评论对象, 恰到好处地把握评论的时间, 使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从而有利于评论深度的开掘。例如, 中国代表团雅典奥运载誉归来, 大大小小的庆功会排满了日程, 这符合国人有功则庆的心理, 但对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调整不利。其次, 信息的针对性。加强体育电视新闻评论筛选信息的针对性还表现在:评论员要根据受众不同的地域、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 运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

(二) 重视人才培养, 形成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关键取决于人, 取决于制片人、主持人和编辑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评论员作为电视评论性节目构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他们以整个栏目的形象出现。电视体育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其栏目的综合性、专业性强, 需要既能够熟练运用电视传播技巧, 又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且对体育和社会有深刻见解的专家来做评论员。一个好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员不仅仅能够评论相关的体育新闻、体坛热点人物和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事情的真相, 还应引导受众合理地进行信息选择和消费, 带给受众新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模式, 引导受众进行情感的合理宣泄。首先, 要善于开发评论员的特殊潜质。体育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评论员, 首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速度者, 培养评论员的“核心价值”。

(三) 调整节目举办方式, 加强节目互动

电视体育评论节目多为一个评论员就当前体育事件和人物来发表意见和看法, 虽然其中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但长时间一个人坐在屏幕前进行评论, 缺乏互动, 未免让受众有栏目僵化和新鲜度降低之感, 而这正是电视栏目核心受众流失的前兆。体育界和电视传播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电视栏目也应该适时而变, 顺时发展, 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 将一人评论变为多人评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个性风格、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评论员组成评论组, 小组设一个主评, 起定基调的作用。每个评论员至少在某个体育领域是专家, 代表一定数量的核心受众群, 每次评论时轮流或由不同的评论员组成搭档进行评论。

参考文献

[1]张鹏.新闻编辑模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8.

[2]王伟.论新世纪初的体育新闻特征[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优化策略 篇6

1 节目内容兼具广泛性与深刻性双重特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此才能提高观众收视率,从而发挥自身应有的信息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监督与控制方面的功能价值。首先,确定一个有价值的主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主题既要呈现出深刻性的特征,能够抨击不良社会风气,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对社会道德风尚进行宣传;其涉及要广泛,既关注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事件,同时也要涉及到国家甚至国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等,由此满足关注多样化的新闻管观看需求。其次,在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电视观众的实际需求情况,要注重选题的宏观意义,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电视台就做得比较好,它们的选题在政治上充分遵循着“民众关心、政府关注、意义深刻”的原则;业务上要求合理、合情和有趣;效益上监督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等,由此大大提高了选题质量和选题效率,基本上也就预示着节目作品已成功了一半。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由于新闻采编人才、新闻评论人才的限制,在选题方面大都是以所在地区的民生新闻事件为主,虽然内容比较琐碎,但都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等,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同样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这对于建构起个性化的节目特色和独特的节目风格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过程中则必须以节目定位为核心来展开。其次,各个频道应提高对节目策划的重视程度,由此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质量与意义内涵。具体来说,电视台要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要从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对特定的新闻评论主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由此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系统性,提升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效率与创作质量。最后,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充分做好在舆论导向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和监督社会舆论,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比如积极报道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贪腐、渎职事件等,在传播此类信息时要注重其方式,既要能够发挥监督政府行为方面的媒介功能;但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不能为了单纯博取公众眼球而故意破坏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等。

2 节目形式要灵活多变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论是节目内容、节目程序上,还是在整体节目模式都要灵活多变,要能够加强对节目作品的策划与呈现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活动,由此来吸引群众观赏目光。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在节目类型与节目性质上是相似的,但可以改变节目形式,由此为观众带来迥异的视听感受,或者是在不同的节目作品中获得迥异的信息内容等,比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新闻观察》、《东视广角》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节目性质与节目类型相同,但具体的节目定位点与节目评论方式不同,得以围绕相同的新闻事件产生迥异的评论内容等,发挥着不同的新闻传播价值。其中,《新闻透视》中的新闻事件都是小而精辟,就事论事,而且都是最近才发生,能够呈现出强烈的时效性的特征;《新闻观察》节目则是选择某一时期内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具大影响的新闻事件,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使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产生一个新的认识;而《东视广角》节目将故事性的节目内容与个性化的节目评论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由此塑造其个性化的节目内容与节目风格特征,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感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节目模式与节目风格进行考察和评估,实现多向交汇,电视观众在观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在“单向性”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应尽可能不要违背电视观众心目中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是抨击。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增强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介入程度,通过诸如QQ视频连线、网上跟帖、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由此提高电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等,实现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 主持人要个性鲜明、业务精道

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体,其对于节目现场谈论话题、谈论内容、谈论风格的引导与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着节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内容风格等,由此影响到整体节目质量,因此,电视台应根据节目特征选择合适的节目主持人。首先,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要具有个性化的形象特征,也即能够形成与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一致的独特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亲和力、语言特征特点,给观众以迥异的视听感受。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具有节目策划、节目采访与节目编辑方面的素质,还具有一定的新闻评论能力,尤其是要具有宽广的视野、足够的阅历、丰富的知识、快速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等。第三,在表达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要尽量口语化,比如要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得体准确、出口成章,深入浅出、鲜活生动、机智幽默、冷嘲热讽等,也就是要尽可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提高关注度;另外专业人士的专业术语表达应当让普通大众听得明白。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工作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方面,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对待在每分每秒评论内容,并且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由此主持节目过程中能够语言流畅、言之有理,提高节目的观赏效果。

4 以系统化标准衡量节目质量情况

试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宣传优势 篇7

一、在重要事件上所展现出来观点的独特性

言论要达到效果,在选题上必须切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只有提出一系列契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问题单,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审视那些深刻、主流的社会现象,并在追问中体现独有见识和价值的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与受众在情感上产生深层共鸣,在思想上达成深度共识。以《“欺”房是怎样产生的》为例,其选题并非重大题材,但它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记者把一位消费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作为切人点,通过深入细致的明察暗访,将隐藏在新闻事实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同时,还将一组现场拍摄的开发商、消费者、消委会、银行、市民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态度展示给观众,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评论节目胜于一般的电视新闻,是因为它有思想、有观点、有视角,不仅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社会事件,还向观众展示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观点、深度的追问、明确的立场,进而引发观众思考,让观众参与其中,让思想进人大脑。评论节目是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二、电视新闻评论直播所体现出的时效性

新闻竞争是时效性之争,《焦点访谈》开播第一天的节目《94国债发行第一天》,以其报道和评析当天事件令观众耳目一新;在尼克松葬礼的当天看《一位载人史册的人》;在约旦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的当天看《和平:使沙漠变绿洲》……对观众来说已不再是新鲜事。此类国际时事述评是《焦点访谈》的拳头产品,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优势所在。正是由于时效上的快、评论上的深、见解上的新,视角上的宽,广大电视观众才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地球原来是个村”。

直播评论即现场即时性评论,采用评论员演播室评论配合记者现场采访的方式进行,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新闻的冲击力、现场感,满足观众对知情权的强烈需求;同时即时配发权威的背景解读、趋势预测以及多方观点,深人真相与内幕,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实现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最优化。凤凰卫视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一个重要形式,也为凤凰卫视赢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的,就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评论,其新闻评论员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多方位的关注、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评得准确、评得到位、评得独特,及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三、新闻事实报道更具深度性

任何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与展开,都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托,以深度报道为目标。《焦点访谈》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采集、选择“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大量反映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成为公众的焦点。节目所有的访谈均围绕某一问题、“事实”进行利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层层展现事实、剖析事实,用事实说话,对事件认真调查、深人追踪,对新闻资源蕴涵的深层背景深挖细掘。它寓论断于叙事,通过对“事实”的逐步揭露,让观众在边看边思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媒体暗含的观点和态度,最终使传播生效,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央视论坛》在片头用“透过现象说本质”来标明节目的特色,同样表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新闻现象表层的简单重复,而是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注重的也是“深度报道”。

四、新闻评论主持人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如果说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主持人则是媒体的旗手。一个成熟、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担任着新闻评论员的角色,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极大地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一个好的新闻评论员,能敏锐地感受、吸收、解读新闻信息,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附加因素。

主持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以及深刻的见解、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重要构成元素。以《焦点访谈》为例,尽管主持人所表达的是媒体的观点,但该栏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体形象。12年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者当中都有该栏目的主持人。同样,凤凰卫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才,以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为内容的“三名”战略,使得像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这样的新闻评论员成为凤凰卫视评论的活商标。

新闻评论员所具有的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快速解读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找到最核心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这些素质与能力都是由他们深厚的社会背景与经历所决定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知识面,获得思维的创新和观点的确立。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是在节目的观点上、时效性、节目深度还是在主持人自身魅力上,都有其特有的宣传优势。新闻评论节目的电视人,在未来的电视事业发展中,一定要坚持自身的优势发展,并在这些自身优势上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努力打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门,有其自身的舆论监督的特点。本文通过节目观点、时效性、节目深度和主持人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简要的分析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宣传上的优势。

关键词:新闻评论,电视节目,宣传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08,(08);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 篇8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界定与特点分析

1.1 内涵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进行解释分析的节目形式。

1.2 特点分析

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与消息类有所不同, 消息类新闻要求很强的时新性;评论类节目侧重挖掘新思想、新观念、在“新”的前提下追求时宜性。

社会性:即群众性。评论论述的问题应是群众感兴趣的问题, 社会性强的节目大都是“热点”“焦点”, 也是“难点”问题。

政论性:电视新闻评论的旗帜, 新闻是基石、评论是旗帜, 新闻的力量在于摆事实, 评论的力量在于讲道理。评论要求论点鲜明, 论证深刻, 层层剖析, 不能片面、武断。

指导性:即导向性。电视台肩负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评论通过鲜明的观点、透彻的分析, 帮助群众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进而改造世界。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报道方式

2.1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采访

2.1.1 立体化的采访

评述节目中, 记者往往以调查者的身份出现, 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节目当事人、各界群众、政府官员和权威人士等对事实做出客观评论。

因此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镜记者, 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具体地进行现场报道, 更要通过“镜前”新闻叙述, 充分发挥电视声音图像的双重优势, 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 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场环境中。

2.1.2 善于倾听的采访技巧

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灵魂, 在现场的角色行为决定了他是新闻现场的参观者、采访者和叙述者, 甚至是现场信息的直接调度者和聚合者。

提问的主要任务:获取未知事实, 还原事实本相;核对已知事实, 进行信息验证;收集感想与评论, 组织社会舆论及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 展现人物的个性与内心。

会倾听:倾听有助于帮助记者获取现场信息, 认真倾听的态度, 采访对象感到备受尊重, 自然而然地讲述更多现场的情况。

合适的采访时机:采访时机, 即采访的时间状态和心情状态。从画面中不难看出采访对象乐于向记者讲述。

2.2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的存在意味着现场的真实, 他们是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现场符号。

2.2.1“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式

记者的出镜报道不仅体现了节目用事实说话的宗旨, 而且当无法拍摄到完整画面或拍摄的画面不够清晰明了时, 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场景, 根据事实还原的模拟场景, 使现场情形一目了然, 也使观众透彻了解情况。

2.2.2 叙述细节的捕捉

出镜的目的是让新闻更真实生动。从此角度看, 代表公众去现场并通过镜头交流的出镜记者更应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最大的感受”。

2.3 社会新闻评述中的出镜评论

一是评论形式可分明评、暗评。明评一般用在开场和结束语中。明评与观众的关系是单向的, 说教意味较浓, 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但有时不可缺少。暗评指在现场报道中, 媒体的观点通过叙事过程含蓄表达或通过当事人之口说出的。

二是事件相关人士的客体评论。论证过程具有群体性特征, 包括主持人、记者的主题评论, 也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社会或权威人士等群体的客体评论。

三是节目的客体评论。对话式评论体现在被采访者与记者的对话中。外界关注是画面与解说的配合, 分别作为外界力量表达自己对电商和店商市场竞争的观点。

评论言语分析。主持人在节目中出镜评论彰显了灵活应用语言的技巧, 没有明显的褒贬词语, 这并不表明没有主观看法。只是其主观看法通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表现出来, 评论语言在用词上显示出了强大的语言功力。

主持人点评。主持人的出镜主持时间短, 但其点评却起到了深化节目主题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评论员, 是电视节目的名片, 其在节目中对新闻事件独特、深刻的评述本身就是节目的看点, 是增加节目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摘要:自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以来,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最初借鉴广播、报纸的新闻评论模式, 到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走自己的路”, 一种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俨然出现, 评论类新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旗帜和灵魂。

上一篇:集中系统下一篇:夹具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