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

2024-11-08

电视新闻评论(共12篇)

电视新闻评论 篇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视频摄录设备的家电化, 使得拍客博客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颠覆了传统新闻学上独家新闻、抢新闻的意义。海量的信息, 各家媒体基本上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而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地解读信息, 各家媒体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相比较而言, “说什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关键是“怎么说”、“谁来说”。一句话, 解读事实, 正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独门法器。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 同样, 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 进行解释分析, 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 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电视新闻评论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块试金石, 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一直独占鳌头的CNN, 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 不仅如此, CNN流失的大部分观众都转向了FOX电视新闻网。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著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呢?经过调查分析, 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需要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加上适当的评价以引导观众,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 “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 如何“分析消息”, 那就要看媒体有没有自己的高招了。在独家信息不存在的今天,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说什么”的确不重要了, “怎么说”正越来越重要。电视新闻走向评论化, 是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电视台都将精力集中在选秀和情感类的竞争上, 电视正日渐成为娱乐工具, 但随着电视观众日益走向成熟, 一味靠单纯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作为主菜的做法将使电视台陷入困境。虽然从技术手段上来说电视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从节目的生产上来说, 除央视和少数省级卫视以外, 大多数省级电视台打造精品节目、品牌栏目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能否拥有自己的电视品牌, 是一个电视台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作为省级卫视, 贵州电视台应该有自己的新闻评论品牌, 在众多的声音中应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就功用而言, 电视新闻评论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 电视新闻评论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期, 批评报道的正面效应正日渐受到重视, 不再被简单视为对党的权威和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挑衅, 而恰恰是对这一权威强有力的维护。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收视对象是普通老百姓, 在社会转型期, 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某些不公非常关注, 对以批评曝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更是信赖, 让他们觉得有一个说话的地方, 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同时, 在电视传媒的企业化转型过程中, 作为营利机构, 收视率被奉为第一准则, 商业因素的过分侵入, 或多或少地损害了电视传媒的权威性, 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存在, 对电视媒体的权威而言是一种重树。

贵州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

贵州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端, 从《透视镜》、《今晚十点半》、《第三视线》、《旋风报道》, 直至2006年停播的《今日视点》,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曾经都为树立贵州电视台的品牌和权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客观来看, 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栏目在发展中, 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 星星之火始终汇不成燎原之势。因此, 新闻评论要成为本台的支柱和品牌也就无从谈起, 其应有的对媒体本身发展的贡献一次又一次地消失在起起落落之中。反观别的电视媒体, 则另有一番景象。从全国范围来看, 电视新闻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中央电视台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 直到今天的《新闻1+1》, 可以说, 从栏目发展到整个新闻频道, 无一不是电视新闻评论催生出来的, 就在这个过程中, 央视的大台形象得到了塑造和强化。

自从2006年贵州电视台唯一的一档电视评论类节目《今日视点》改版为法制类节目后, 新闻评论节目化整为零, 散见于不多的新闻节目中, 而且回归到重报道轻评论的传统上。

回顾过去《今日视点》的得失, 对贵州电视台今后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信息渠道多元化和受众群体不断被细分, 电视节目的生产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观众需求与时俱进, 而栏目的基本模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栏目和节目在舆论导向、适应受众需求和市场要求三方面出现了卡壳, 主要表现在:

1.栏目运行多年来, 栏目结构和节目样式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 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观众的结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媒介竞争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受众需求在变、环境在变, 而节目本身缺乏相应的变化, 事实上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

2.节目内容和形式单一。内容的单一使选题过于集中于以揭露曝光为主, 而在现实的环境下, 许多题材无法做更深入的采访报道。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 其他媒体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技不如人, 时间长了还会使观众产生新闻评论的功能就只是揭露和批评的感觉, 节目选题不能关注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此为其一。再者形式的单一使节目的表现过于严肃而缺乏亲和力,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使节目和观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节目主持人没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结果是主持人不能形成个性, 最终导致栏目个性的缺失。

3.节目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长期以来, 《今日视点》对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这是栏目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 《今日视点》往往要在几天以后才出来, 制作周期过长。在新闻的发布和对背景的分析上都比报纸晚, 节目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积聚就这样在缓慢的节奏中被消解和弱化掉了。传播学要求, 媒体要“通过对当天关系到公众事务的新闻和观点的传播, 来形成公共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 《今日视点》中的“今日”只是节目生产者认为的“今日”, 而非受众认可的“今日”, 因为很多题材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是昨日、前日甚至是往日了。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路

评论一度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专利, 而央视如今在《新闻联播》里也建立了评论员机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在所有的全天直播的新闻节目里随时切入新闻评论员的访谈。

新闻评论节目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效果正日益显现, 但开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不能单凭主观意志, 也不能完全单纯依照观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媒体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了解大多数观众需求的同时, 应当努力把握不同层次的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 所以, 要注意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结合起来;宣传与服务并重, 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控制和引领。在这场舆论制高点的争夺战中, 评论员正日渐成为意见领袖, 因此, 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 既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求、观众的需求, 更是国家舆论引导能力的战略需求。

对贵州电视台而言, 要重振新闻评论的雄风, 关键就是引入新闻评论员, 解决“谁来说”的问题, 光靠传统的衣帽光鲜唇红齿白的主持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试想假如凤凰卫视没有了曹景行、央视没有了白岩松, 他们原来主持的节目又有谁会去关注呢?

新闻评论员分为媒体型评论员和专业型评论员。曹景行和白岩松都属于媒体型评论员, 为军事迷耳熟能详的张召忠则属于专业型评论员。评论员从哪里来, 来源有二:专业型评论员面向社会征集;媒体型评论员要靠自己培养, 可为资深的记者和主持人提供一个上升空间。

评论员通过自己的眼光来选择和解读当天大事、要事、贴心事、有趣事, 努力延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小新闻、大背景、细评说、有个性。以小新闻为由头, 找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平衡点,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 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舆论氛围, 成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 使评论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

如今, 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新闻评论, 已经引领媒体进入观点竞争时代。在这个观点为王的时代, 新闻评论成为媒体面对竞争所能拿出的有效武器, 行政级别越高的电视机构, 所能批评的范围和领域越宽, 其发言也越具权威和影响力。从长远来看, 新闻评论作为社会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在贵州电视台着眼于未来、倾力打造自有品牌、走新闻立台的路子上, 电视新闻评论应该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电视新闻评论 篇2

【教学内容】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稿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熟悉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 1 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自身的写作修养。【教学重点】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试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次我们将要探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写作技巧。

●新授知识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二)社会性

1.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

2.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四)指导性

1.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2.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3.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

4.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定义: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1.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

2.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

3.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二)论证深入浅出.

1.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

2.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三)情理交融

1.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2.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例如,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 4 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二)画面选择

1.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

2.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

3.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

(三)同期声选择

1.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2.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四)评论稿写作

1.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

2.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

3.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4.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5.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 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

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课堂小结 ●作业:

电视新闻评论的多元视角 篇3

2011年4月25日,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开播了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雷阵语》,进行了内蒙古电视媒介第一次脱口秀的尝试。由于栏目是因主持人而打造,有着鲜明的主持人个性,故起名《雷阵语》。虽然开播刚刚两年,但在当地已经形成较高的影响力,收视效果不俗。

当媒介环境及传播理念发生变化时,电视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也在改变,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内蒙古还没有类似节目的情况下,《雷阵语》迈出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创新的第一步,一改以往新闻评论高高在上、语言深奥难懂的特点,而是以平民的视角和百姓的立场对当天国内、区内具有普遍关注的新闻,发表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短小精干的评论,给内蒙古的受众带来一阵别样的感觉,使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受众,贴近生活。

以下就《雷阵语》的节目语态创新进行粗浅的分析,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视角平民化

所谓“平民化”,包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即便是高端节目,宏大议题,也要找到平民化的视角和切入点,拉近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避免说教式的传播意见性信息。二是,尽量选择平民化的议题,从题材上多找贴近性强、本土化强的话题。关注受众身边的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发表观点见解,进而达到大众传播广泛教化的功能。《雷阵语》的选题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小情,使观众一下就能找到共鸣。

比如2013年有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如何在最难就业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目中不是以一个过来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对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们进行说教,而是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怎样调整好心态做了充分地评述。节目播出后,很多学生和我们互动,说了他们的感受。由此看,只要说到受众的心坎里,他们就会认可。

二、言论个性化

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让形式、内容和主持人形象都跟着定位走,凸显个性。《雷阵语》节目口号是“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雷阵语”,节目言论突出,也就是注意区别于其他评论类节目,形成自己的言论立场,有效地引导社会公众思考。比如,我们2012年11月21日播出的节目中,有一条新闻是:“包头两个车主因为抢车位大打出手”。如果按照惯例,肯定是指责两个车主做得不对等等,而我们是这样评的:“看来以后少林寺得办个驾校,车开得好不好无所谓,这功夫一定得好才能上路啊!”我们在处理类似新闻的评论都要突破惯性思维,寻找既幽默又留有思考的点来评,在电视媒体上传播意见性信息,言论突出,角度独特,绝对是取胜之道。

三、元素娱乐化

几乎可以说:不娱乐,无所谓“脱口秀”。其实,从基本的要求来说,所谓“娱乐”,就是一定要让听众感到“好玩”、“有趣”,否则,闷闷的讲述谁还会听下去呢?《雷阵语》的节目内容中,可谓除了新闻本身外,还善于融合小品、相声、电影片段、电视剧片段、音乐、甚至戏曲等各种艺术特色的形式,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这样做,让新闻脱口秀在笑谈时事方面增加了可能,让人看到了电视脱口秀节目发展的某些新的空间,丰富了电视脱口秀的选题和样式。

四、教育受众

人们——包括很多主持人会问:主持人有什么资格教育听众呢?主持人教育听众的资格姑且不说,但广播应有教育公众的职责。

一位美国广播资深人士说过,听众有两类:一类是好的听众,他们在听过主持人的节目后,会接受主持人的鼓舞,并且追随主持人的思想;另一类,是更好的听众,他们在听过主持人的节目后,会自己去思考。替观众思考,启发观众思考,这其实都是很强的教育意识。

五、话语表达多样化及互动性

《雷阵语》节目非常注重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和互动性。例如通过对网上跟帖进行讨论,或者在节目中利用手机3G技术、电话连线、微博反馈等手段,让更多受众参与其中,使更多意见性信息得到呈现和交流,并延伸到电视以外的舆论场中。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的方式,让草根阶层的观点走上公共议题的舞台,构建公共话语平台,让观点的发表得到平衡。同时,又通过舆论引导,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修正。

六、主持人的个性

一个成功的脱口秀节目确实必须依赖主持人自身的一些条件,或者说天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麦金教授甚至认为,脱口秀节目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有天赋的人。《雷阵语》节目主持人雷蒙,祖籍湖南,大学专业是火箭动力研究专业。理科出身的他,逻辑思维较强,做事说话条理性很好,再加上担当内蒙古电视台名牌栏目《百姓热线》的主持11年之久,话语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非常到位。总之,在《雷阵语》的创作过程中,雷蒙有以下特点:节目准备充分,有幽默感;有人格魅力(主要是指: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不模棱两可、不苟且);语言思维逻辑严谨;尊重并理解观众,能够为观众着想;与观众众平等相待,并与他们亲密交流;能掌握好节目的节奏,注意细节。

当下,新闻有自己的声音和态度是扩大地方电视台影响力的核心举措,也是完善频道专业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步骤。《雷阵语》的开播时间虽短,但其具备了言论类新闻评论节目的要素,很好地发挥了节目的优势;在不经意中迎合和契合了电视观众的时事娱乐消费,满足了电视观众更深层次的新闻信息需求。从长远来看,应该继续增强此类节目的影响力,以打造出内蒙古特有的言论节目品牌。

电视新闻评论要去掉新闻腔 篇4

一、要说良心话。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引导舆论, 把代表主流社会思想的舆论表现出来, 营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舆论环境, 做好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坚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评论的这种职能, 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说良心话。心正方能文正, 作为记者, 舌尖、笔尖往哪拐, 镜头往哪照, 鼠标往哪点, 都受大脑指挥, 都由心而生, 动笔、动手、开口之前就要扪心自问,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给谁看、站在谁的立场说话、代表谁的利益发声, 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 个个都是总编辑的今天, 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褒扬什么、贬斥什么, 不能模棱两可、八面玲珑、四面讨好, 也不能趋炎附势、屈从权贵、乱贴标签, 要始终为党的事业立言, 为群众利益鼓与呼, 以自己的良心赢得民心。如, 在典型经验推广上, 要遵循经验生成规律, 不能把历史功绩当做现实成就, 把计划方案当成工作成效, 把点上成果作为普遍经验去宣传, 特别是在对反面典型曝光上, 要成为投向黑暗的照明灯, 要敢将一些当权者拉下马, 将有关牵连者的利益剥夺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说良心话不仅要尊重和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说违心话, 更要通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来准确地反映现实和传播真理, 不仅要靠良心话打动人心, 还要靠有说服力的真理滋养人心。

二、要说大实话。

电视新闻评论的另一个职能就是通过实话实说, 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把每时每刻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告知公众, 并通过评论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发展, 激励人民信心百倍地去创造美好生活, 实现自己的梦想。说大实话, 首要的是把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所大力倡导的“五讲五不讲”的要求作为定律运用到电视新闻评论制作上, 讲符合实际的话, 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 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 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 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通俗明白的话, 不讲故作高深的话。 (1) 有诗云:深入浅出叫通俗, 浅入浅出叫庸俗, 深入深出犹可为, 浅入深出最可恶。2003年7月21日,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撰写一篇评论, 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针对一些领导干部瞄着选票做官做事, 一些单位把民主测评干部搞得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问题提了出来, 讲群众公认绝不是单纯以票取人, 干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丢点票, 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 不要引导干部当满票干部, 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习近平同志讲的这一掏心窝、接地气、通民心的大实话, 既富哲理又通俗易懂, 给人启迪, 至今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指导性很强。同时, 在行文风格上, 要善于将人民群众的语言运用到自身节目中。群众, 是语言大师, 群众语言来自生活, 出于肺腑, 形之口舌, 鲜活生动, 如同坐在一条板凳上唠家常一样, 亲切自然, 朴实无华, 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要多用人民群众的话来说理, 由小到大、从近到远、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要说短话。

文短才能悦目。《庄子》讲:“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颈虽长, 断之则悲。”意思是说, 野鸭子的腿虽然很短, 接上一截它就要发愁;仙鹤的腿虽然很长, 截去一段它就要悲伤。电视新闻评论同样如此, 能短则短, 长短适度, 繁简得当。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倡导, “尽可能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 (2) 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应借此东风, 在说短话上有所作为, 防止短话长说, 或者穿靴戴帽, 面面俱到, 在把道理讲透彻、把事情说明白的前提下, 尽最大努力做到简短精炼、直截了当, 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具体来说, 一要深刻把握评论的内容。说短话, 关键要真正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 抓住问题的要害, 如果记者思想不明、主次不清, 抓不住要害, 论述就容易庞杂臃肿、枝蔓横生, 讲不到点子上, 在这种情况下, 要靠从文字上减字省句是不行的。二要防止求全求大。评论是写给观众看的, 必须了解观众的思想、心理和收视习惯。有的记者把观众看成什么都不懂的人, 好像什么都要告诉他们, 这就形成了求大求全的弊端, 其结果只能是架子越搭越大、篇幅越拉越长, 问题讲得不深不透, 论述冗长繁烦。三要强化短文意识。有的记者有种错觉, 认为短文难见功夫, 有失身份, 殊不知, 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不能简单地以长短去评判, 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传递相对多的有用信息, 以及反映对事实认识的水平, 能否切中时弊, 激起反响, 把受众的思考引向评论所指引的目标上。

注释

1习近平:《求是》, 求是杂志社, 2010年第10期

电视新闻评论 篇5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人类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也就说明,形式美是能够被人们感受到的。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主要是指美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规律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在艺术史上,美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创造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着能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础。下面就分别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作些简要的解释。

变化与统一:

在这里,变化也就是多样,所以也称多样与统一。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统一整体,在美术作品中,个别形象和形式要素、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些变化又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形象或主体的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画面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头、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变化,而作为整体,这些部分又统一于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体中轴线,从而构成一种富有魅力的优美、高雅的身姿。这些作品都是体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典范作品。

对比与和谐:

对比就是应用变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美术形式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调、疏密、虚实、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调和的配比关系。和对比一样,和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比例与尺度:

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着数学的秩序,美的人体具有某种比例,在古代希腊就被发现并作为美的规范。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同时,几何学中的黄金分割又被认为是美的比例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希腊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也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的。这里所说的尺度,并不是度量上常说的尺寸,从美学意义讲,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意思。例如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要适应人的生活起居与审美的需要,人体的比例、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尺度。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依实际的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又称为均齐,具有很强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如贵州的《蜡染头巾》。并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如马蒂斯的《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涛的《牡丹》,右上方的花与左下方的枝叶就是依中间的重力支点形成均衡的。马蒂斯的《静物》中,右边的盆花与左边的大块衬布构成均衡。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来是表示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在美术中,它指一些形态要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线、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的原意也是指声韵上的律动。在美术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着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重复,在和谐、统一中包含着更富变化的反复。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西方古典油画中富于韵律感的典范名作,我们的视线可以从位于前景的衣着华丽的教皇开始,他右臂下垂的长袖连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们仰首注视的姿态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明亮背景前的圣母,他的披巾和长袍构成优美的反S形,飘起的下襟连到圣女身上,最后又达到背后绿色的帷幔。在所有这些和谐的曲线中,蕴藏着极为复杂而完美的韵律美。

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的程序一般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具体内容包括:

1、叙述(description)

陈述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这里又有两种差别,即对写实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东西。如人物、动物等;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与方向等。即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2、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形关系,包括各种形状间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成原理的运用等。即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3、解释(interperetation)

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即作者想表达什么?

4、评价(jndgement)

即在一种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这种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时潮。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所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和统一感。即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费德门的这一欣赏程序是由感受到理性的逐渐上升,因此,这种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著名的当数《西斯廷圣母》 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她缓步从云端走来,双手抱住紧挨着自己胸前的幼小的基督,微风吹拂起玛利亚的头巾与裙边,侧身站着随同前往人间报信的大天使圣芭芭拉,画面的左端站立着前去欢迎圣母子的降临的教皇西斯托斯。

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马丽亚怀抱婴儿基督从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脚边,跪着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轻美丽的圣徒瓦尔瓦拉,前者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大地,后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带羞怯,似在为母子俩祈祷。圣母面容秀丽而沉静,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个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小基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西斯廷圣母》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亭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手。

西斯廷圣母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昧。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悲剧与抗争: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欣赏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海上乌云密布:巨浪滔大,似乎要把木筏和聚在它上面的遇难者吞没。疾风呼啸着撕攫着帆篷,吹斜了用缆强拴着的桅杆。在前景的木筏尾部,画着几个己死、将死和听天由命的人。父亲绝望地守在心爱的儿子尸旁,用手揽着他,仿佛还希望摸出已死的心脏的跳动。少年死者的身体画得非常精彩,它是这幅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之一。少年左首仰卧着一个垂死的人,右边趴着一个伸开一条胳臂的少年的尸休;他上面是一个两眼发呆、似乎已经失去理智的人。这一组人物的收尾是一个以赤裸的双腿直挺挺倒挂在木架上、头和双手都浸在海水里的死人身子。这个身体和死去的儿子的身体一样,是整个构图的最强烈、最富有戏剧性的强音。

桅杆附近的一小组人物是从这一组刻着死和绝望的烙印的人物向画面右部满怀希望的人们的过渡。以仓促架立起来的帐逢为背景的几个人物紧张地注视着天际。其中突出的是一个用手指着远远出现的船帆的男人。

画面的右部同左部适相对立。人们强忍着痛苦,挣扎着挺起身子,希望看见刚刚在天边隐约出现的遥远的帆影。还有一点力气的人爬上了木桶,摇晃看手巾、破布,借以引起“阿尔古斯号”的注意。这一组热烈、紧张和苏醒过来的人物,以打信号的黑人的生动轮廓告终。木筏横贯整个画面,而且两端都越出了画面:席里柯以这种迎面扑来的醒目的刻划造成了最大的感染力,使整个画面形象具有了纪念碑的性质。

同时,观众一眼就可以感觉到大海的茫茫无际,孤立无援的木筏就在这大海上漂流。画面构图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处,引向出现在水平线上的“阿尔古斯号”。画家以此而造成了空间辽阔的感觉。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绘画最英勇的篇页之一。庞大的画面洋溢着悲剧的气氛,观众即使不了解这一情节,也会被发生在他面前的这场戏剧的气氛所吸引。画家是怀着满腔的悲愤画这幅画的。在席里柯对人体动态和形体的表现上,的确有一种与米开朗基罗相似的完美和气质。席里柯画的这些形象,在力量和威力方面都使人想起米开朗基罗。

不能讳言这幅名画的某些矛盾。画家想要表现的是饱受折磨、筋疲力尽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在姿态、动作和表情上,他真实地表现出了他们的内心状态。但是,在人物身体的刻划上,席里柯未能克服他的表现丰满完美的人体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热情。他沉醉于创造雄健的人体的乐趣,却没有充分强调出长期饥饿痛苦的痕迹------毫无疑问,它们本来应该给这些充满戏剧性紧张和英雄般雄健的形体留下更显著的烙印。

席里柯整个为他所刻划的这场人类悲剧所占据:他力求创造出这场悲剧的热情、真实的形象。席里柯的这一基本意图决定了他的构图选择、构图性质以及他所采取的种种新手法。为了以最大的戏剧性现实主义手法结构画面,他不得不放弃他当时所爱用的正面结构,而采用了纵深结构的、紧张的。富有动势的构图。

在创作《梅杜萨之筏》时,主题-----人的悲剧------整个占据了他,他希望热情、有力和真实地把它表现出来。动态和感受的刻划的多样性,没有造成构图的零散,而是归结成了一个统一体,形成了这个事件的鲜明而令人难忘的形象。为了加强画面的空间效果,他选择了高视点,把木筏斜摆起来,木筏上面以对角线的方向挤满了人,这就使他可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这个矛盾多样的场面,画出一切感情层次-----从守着儿于尸体发呆的父亲的消极悲观,也就是将信将疑和小心翼翼的希望,直到勃然发作和渴望求生得救的欲望。

然而,找们不应该忽略,席里柯为了追求统一的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意回避了色彩的提炼:他以近乎背光的方式处理了整个构图:强烈的阴影画有力地塑造着人物的体积。由此而形成了清晰的外轮廓线,并且减轻了席里柯的色彩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的色彩的简略:席里柯使全面保持了棕褐色调子,用整体的色调修饰了人物的形体。这种色彩上的克制,使画家得以集中全部注意力来形成体积造型效果。在这方面,席里柯确实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梅杜萨之筏》使人看来不象是一个片断,而是一部史诗;这幅画显然已经超越了它的情节,而成为人同灾祸的悲剧性斗争的象征,它体现着极端的痛苦、英勇的抗争和兴奋;席里柯的概括风格也是由此产生的,这就是简洁、避免次要效果和竭力使人注意整体的风格。尽管构图是山许多矛盾的局部所组成,但所有这些局部都不给人以独立自在的感觉,而是从属于整体的一个个部分。《梅牡萨之筏》-----以其几近沸腾的人类苦难一生成为一块坚固的磐石、一座完整的雕塑群像。席里柯的雄辩而紧张的外轮廓线处理是画面统一的支柱。这是念念不忘这一饱含戏剧气氛和无比强烈的形象的观众所最先看到和最先永远铭记在心的东西„„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评徐渭的《墨葡萄》

历史往往喜欢剥夺一个人一生中某些方面的权利来促成他别的方面的发展。徐渭,就是封建时代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它所玉成了的一个人物。设想徐渭如果没有坎坷一生的遭遇,长年怀着寄人篱下的委曲心情:“激昂丈夫焉能婆娑蓬篙,终受制于人?”也许就难以发为诗文,表于戏剧又形诸图画,使他在艺文方面的成就永远闪发着一种特异的光华。

徐渭,字文长,号大池,晚号青藤老人。浙江山阴人。生于明正德十六年(公无1521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享寿七十三岁。据说他到了五十多岁才开始作画。尝自称:“吾书第一、诗

二、文

三、画四。”绘画史上不乏此类事例一一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技巧的严格训练,只凭着天分才情信手挥抒。这些画家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目的特点:画技常失于格法,而思想境地和感情的素质却翩然跃动纸上,仿佛不甘于物质材料的束缚。史籍记载上曾有唐、王洽的所谓“泼墨”,而讲求“意气所到”的苏东坡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历史潮流中偶然激荡迸溅出来的一些晶莹夺目的浪花,使一部绘画史平添了许多绚丽的景象,点缀上斑斑绚烂的色彩。

徐渭的画风,其“写意”的因素较之早期的“文人画”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个性化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的画,已不象是一种静止的艺术,仿佛侵凌到了音乐的王国。画幅,仅仅是一个四四方方不动的框架,似乎难羁他的纵横恣肆的笔锋,从凝固的空间大步跨入到流动的时间领域。他的作画,只是随意兴之所至,酣畅无阻信手拈来,跳踉翻飞于尺素之上。试观一幅有名的《墨葡萄图》,窥一斑以测全豹。正如这幅画上诗题中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画幅中呈现之物,是葡萄又非葡萄;既是静悄悄累累垂实于架藤之间,却又是他笔底“闲抛闲掷”,跌宕跳荡的一些“明珠”。这些“葡萄”,难以使人联想起止渴酸甜之感,点点墨痕,乃心血之滴沥。然而,这里又不是痛苦的低吟,也不是无可奈何的颓唐;旷达不能解除胸中块垒,倔强的个性使他对待外界一切有形无形的压力采取激烈的敌对姿态。久久盘郁胸臆间的沉积,顿然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宣泄的心理孔道,便似飞瀑般从笔底倾泻出来,化作一片彩霞缤纷的图象。他全然不顾那沉重的传统高筑起来的一套穆肃平宁、恬适闲雅的意趣的欣赏习惯,代之以狂放、峭奇情境的引吭高歌。虽然徐渭的画在行家的法眼看来似乎不合绘画技巧的规矩方圆——所画花卉禽鱼蔬果之属!即不大符合自然原型的构造,亦不愿遵循前人积聚起来的一些造型原则。在他笔下出现的乐西,无论梅兰竹菊,或荷花牡丹,都一视同仁,难分轩轾。这些自然物固有的形态特征到他眼中己无足轻重,他所关注的只是心胸中激荡难平的情愫。徐文长的画,确是容易给人一种动人肺腑的印象,正是那流溢在画幅之上的不寻常的情趣意境,一如他的诗文戏剧作品中的那些酷烈的嬉笑怒骂一般。

徐文长的画里蕴含这样一种思绪的内容,我们首先可从他本人一生经历中找到最浅近的根由。

徐渭的一生,可说是饱尝了“失意”的艰辛滋味。徐渭的父亲徐聪,只做过几任小官吏,晚年纳妾生下徐渭,不久即去世。因此,徐渭在家中的处境一开始就不太好。但这个自幼即享文名的孩子,在那个时代视投考功名为唯一出路,自是符合情理之事。然而,一连几次连个秀才都混不上,好不容易被允许复试,才被录取为生员,之后,终其一生被阻在这一关上。原来菲薄的家业一经败落,就不得不以教书糊口,或当官僚显贵的宾客和幕僚。徐渭三十七岁时作过胡宗宪的幕僚,后来胡败被逮捕入狱,文长因株连而几致疯狂。纵观徐渭的一生,遂意之事少,忧患之遇多。这些境况不可能不在他的心灵上打下深重的烙印,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愤激不平的感情,自非偶然之事了。

怎样分析电视节目

在各大院校影视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艰难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写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注意的问题】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

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喜于发挥完一篇情采并茂的伤春文字后,别忘了凝聚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合,闲散的品茶人生背后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专业老师的叮嘱】

一些分析电视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款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框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忠告】

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做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电视栏目评析的评析指导

考试内容:试卷中给出命题,要求考生评析中央电视台或考生所在地区省级电视台的某个栏目。评析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性的。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方法了解把握的能力。

应试指导: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基本功,对,影视素材如何处理,如何将散乱的影视素材组合成一个雅俗共赏的栏目,这是颇见制作人员功力的。这一考试科目,也会让考生自己设计一个栏目,与考生对一些经典栏目评析一起,考察考生对栏目编排、栏目设计的感悟把握能力。

电视栏目评析要到位,首先要了解电视栏目的一般知识。

1、电视栏目的性质

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视栏目的丰富多彩。打个比方,电视栏目化将电视变成了一本流动的书,栏目就是书的目录。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

电视栏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电视发展的初期,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播出的电视节目都只是一些简短的新闻、零碎的文艺节目和大量的电影等。电视台被称为“空中影院”。到了40年代末,世界上最早的专栏节目,像《骆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栏目的出现,才打破了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到了80年代初,栏目化播出已经进入了发达时期,如xxxNHK电视台,1981年有21个专栏,1982年就增加到66个专栏。我国电视真正进入化阶段,是8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夕阳红》已成为王牌栏目,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电视栏目的特征

固定化是电视栏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综合性是电视栏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在栏目中揭幕礼具体内容与表现的形式上。

观众高度参与性试点栏目的第三个特征,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直接参与下才完成的。

3、电视栏目的分类

关于电视栏目的分类标准较多,又一栏目内容划分的,又一栏目的节目形式划分的,也有以对象的类型划分的。按现行一般的分类方法,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大类里又可以细分为几小类。

(1)新闻类栏目。大体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2)教育类栏目。大体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

(3)文艺类栏目。大体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4)体育类栏目。大体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小栏目。

(5)服务类栏目。大体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评析电视栏目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析:

1、评栏目内容。主要看栏目内容定位是否贴近栏目受众,是否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栏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栏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栏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栏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评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加以论述。

2、评栏目结构。主要看栏目怎样开栏、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栏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实际反映该栏目编导的才情。

3、评栏目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栏目风格的重要因素,它跟栏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栏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栏目命名。这就可以评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栏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内容。

4、评栏目制作。主要看栏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评析下列几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看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看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3)录音。看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4)剪辑。看剪辑师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看图像、语言、美术、音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所列的电视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最终体现栏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评合成最能评析出栏目的制作技艺。

在评栏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看片头是怎样出现的,片尾是怎样结束的。两者的画面构图有何寓意,色调如何,节奏感如危 衾钟胫魈夤叵等绾危 浯醋魇侄卧跹 ? 失误评析:在这一考试科目的应试中,考生常见的毛病主要是评析不到位。有些考生学了一些有关制作的知识,但尚未理解透彻,因此在评析时运用这些知识不是很准确,专门术语使用有些夹生,因而评析不到位。根据这种情况,考生除了在平时多学习多试评以外,在实际应试时评析要集中到栏目创作的某一个侧面,或镜头,或音响,或主持人等,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元素来评析,评析时要集中力量,不要面面俱到。

怎样分析一部电视片

在专业的考试中,电视节目分析是一门重要科目。因此,了解这门考试的出题目的,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尽量答出符合标准的试卷,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必要的。

下面就将对怎样分析一部电视片进行说明,当然这并不是对答题的束缚,而是提供一个规范和引导,使考生灵活掌握答题的要领,分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缩短临场思考时间,尽量达到专业考查要求。*准确把握题意

1.电视节目分析题的两大类型:(1、)全面分析型

这种类型的题,并不对考生作过多的要求,往往是在看完之后,简洁明了地给出一个问题,如“请对这部电视片进行分析”。在我院过去的入学考试中,就曾出过“分析电视片《刘国军印象》”这样的题目。这种出题方式似乎并不对考生作任何限制,实际上对一部电视片的总体分析,还是存在着一个大体的规范,从答题的大致内容到答题的步骤都有相应的框架。对于一名考生来说,掌握这样的规范和框架,可以在看似漫无边际难以捉摸的题意中,很快找到一条途径,胸有成竹地进入考试答题状态。具体规范我将在下面相关的问题里面细讲。

(2、)具体层面分析型

这种类型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相对具体的要求。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它存在一些兴趣点,是老师们感兴趣的地方,也许它就是那些最能反映一个考生分析能力的层

面。这一类题目往往集中在对电视片中人物的分析,对细节的分析,对电视片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对电视片中所运用的某些技巧的领会„„。

例如,观看电视片《乌蒙赤子赵春翰》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在你看来,赵春翰是个什么样的人?②请列举片中的两三个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对于塑造主人公所起的作用。③谈谈看完这部电视片之后的思考。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让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包括此人的人品、业绩、个性等方面。要抓住最动人的层面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片子的艺术表现。人物形象是否有血有肉、丰满鲜明,与细节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理所当然,你要回答得好,首先要明确片中哪些细节捕捉得最好,最成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之后,就要考虑,它究竟表现了人物的哪一方面的品格?第三个问题,要结合现实状况来谈,联系自己的实际认识来谈,这就不能仅仅拘泥于片子本身的内容了。2.看电视后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或是人,或是事,或是物,或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它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例如一些风光片。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第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工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时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例如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广电编专业的入学考试中就出了一道有关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的题目。当时是分了几个小题目让考生一一作答。

《江南•绍兴黄酒》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此题的考点其实在于考察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注意挖掘文化内涵的电视片)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青年人来说仍然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喜于发挥完一篇情才并茂的文字后,别忘了凝缩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所,闲散的晶茶人生背后往往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它提供的东西可不是让你去发泄悲戚哀叹的,你需要用同等的哲思进行理性的述评。(——表述哲理的电视片)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析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它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呢?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到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遵循一定的答题模式

在具体答题的时候,内容和技巧的方面都有一定的模式。首先了解命题包括哪几个方面,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思考,是比较明智的。*答题的基本出发点

1、归种(提炼出要素)和分析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析就可能混乱,就可能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框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框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2、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

但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写任何文章都贵在创新,因此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3、是写成文章形式还是答问形式

在全面分析题型中宜写成文章形式(例如,分析电视片《刘国军印象》);具体层面分析题型宜写成答问形式(例如,有关电视片《乌蒙赤子赵春翰》的答问)。*答题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点突出,主旨明确

一些考生容易受自身经历的影响,使自己的答题出现某些偏差。比如在“分析《刘国军印象》”一题中,有考生居然花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谈论国防的科技化水平问题,也许这位考生兴趣在此,寻找到一点契机便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这就离题甚远了。

一篇评述文字最好将目光投注到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阐述,多数考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又如在“分析《刘国军印象》”一题中,一些考生将焦点聚集到刘国军个人的人格魅力上,盛赞他的精神;一些考生则提炼出爱国主义的论点,从这里着手进行论述。这些选择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2.论点与例证有机结合,避免空谈

例证的选择也是评卷老师重视的一点,这往往可以反映考生是否对电视的专业问题有一定感悟。因此在答题过程当中,尽量注意适当地举例,眼光不必局限在刚看过的素材片,可以挖掘一些平时思考的积累。3.注意逻辑性——顺理成章

最好在答题之前先简要列一个答题提纲。框架的构造和分析过程中有条不紊的论述都有助于文章逻辑性的形成。4.表述准确顺畅,做到简练生动

评述的文字,其优点并不表现在文字的过分提炼和挖空心思的文字游戏的花样上,而是在于内容本身的思想性。因此尽量使自己的文字看起来一目了然,在内容上多下工夫,思考一些有可能引起评卷老师共鸣的精彩点,才是考生应该做的事情。5.不能有病句,正确用标点。*留下一定的检查修改时间

检查的内容包括:

1.是否符合答题要求。2.有无疏漏之处。3.语言表述方面、标点方面是否存在毛病。*考试前应做哪些准备

1.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并练习分析。

2.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相关书籍较多),以便增加理性认识。

3。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读解能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根据题目的要求作一些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电视栏目知识及栏目分析

会用电视栏目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类型的某一具体栏目。

对于电视经营者来说,受众需求、受众注意力资源始终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而电视发展到现在,广播已经变成“窄播”,大众已然变成“分众”,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的注意,必须实现“频道专业化、栏目对象化、节目精品化”。因为相对固定的栏目和专业化的频道可以与观众之间形成某种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甚至培养目标观众的习惯收视,从而利于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

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而不讲求栏目的经营。随着电视竞争的加剧,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营销的主要手段。

电视节目讲究的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处于一种松散随意的关系。而电视栏目则呈现出一种统一稳定的风格。它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间段内予以播放。

成熟的栏目都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即栏目的目标观众群锁定什么人群。这些人群有什么特点;同时还必须拥有栏目和频道其他栏目的协调性等问题。栏目发展到现在,制作人对栏目本身的包装非常重视,在栏目定位、内容创意追求与众不同之余,还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精致的加工,除拥有醒目的栏目标识之外,还通过栏目片头、片花、宣传广告短片以及内容的叙事加工等包装、外包装手段对栏目进行推介。

电视栏目对于观众形成指向性收视和稳定性收视非常有利,一旦某一栏目对观众的吸引达到一定程度,观众就会在收看电视时,将其“预设”为“首选”或“优选”的位置,对其做出主动性的收视选择,而栏目化的方式也为观众提供了简单明确的辨识方式,栏目尤其是品牌栏目对于一个频道非常重要,电视经营的重心已经转为频道经营,而构建频道品牌,必须创立几个高知名度、高收视率的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频道形萌的主要构成元素,代表着频道水准。品牌栏目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该频道的形象,专业频道必须有几个品牌栏目塑造,从而把整个频道支撑起来。

所谓品牌栏目是指在同类栏目中模式新颖、风格独特、制作精致的电视栏目,它一般拥有较高而又稳定的收视率,在目标观众中反映强烈。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国内外一些享有盛誉的电视频道无不拥有自己声名远扬的品牌栏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综合频道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经济频道有《生活》、《幸运52》、《开心词典》,综艺频道有《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每一个频道无不有几个品牌栏目树立电视频道的形象,是当今电视经营者追求的方向。

根据主题、内容选择、节目样式、节目要素、节目风格、观众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现在电视上流行的栏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型:新闻类、娱乐类、生活服务类、体育类、音乐类等等。而通过明确的市场划分和受众定位,每一栏目类型之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如新闻类又可分早间新闻、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及子夜新闻,或是分为简讯、深度报道等;娱乐类又可分为综艺游戏、综艺晚会、益智博彩、真人秀及其他娱乐节目;生活服务类依据内容的不同又分为饮食、服装、家政、健康等多种类型,或是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而分为老年节目、妇女节目、儿童节目类型,音乐类又可以分为MTV、现场演出„„

从不同的视点出发,栏目的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层面意义的栏目类型之间,也不是绝对区分的,比如在新闻、娱乐、生活服务等栏目中往往出现相互融合的节目类型,《天气预报》就包含了新闻和服务两种类型,《娱乐现场》就既有新闻类节目的元素,又有娱乐节目的特点,而《非常男女》同时体现着谈话节目和娱乐节目的双重特色,在实际制作或赏析过程中,电视栏目类型的划分是复杂和丰富多彩的。

在电视的发展史上,每一阶段最受欢迎的栏目类型是不断变化、更替、消长的,只有几类栏目生命力一直比较旺盛,新闻和体育栏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经历了文艺晚会、新闻纪实、综艺娱乐、益智竞猜等栏目浪潮的流行变化。随着频道的增加,数字电视(收费电视、互动电视)的推行和普及,栏目类型的细化和数量的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焦点访谈》栏目赏析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早间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一个时事点评板块《焦点时刻》继续高扬新闻评论旗帜,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以及稍后推出的《新闻调查》隶属新闻评论部。

《焦点访谈》一开播就鲜明标示出栏目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时事追踪报道”突出的是题材时效性,同时还有“连续(追踪),”新闻背景分析“点出对报道深度的追求”,“社会热点透视”进一步规定选题要求: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大众话题评说”是对栏目性质的界定—— 新闻评论。

《焦点访谈》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焦点话题

《焦点访谈》的题材是当前的热点、焦点话题,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如国家大政方针,或者是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从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着眼选题,《焦点访谈》有20%—30%的收视率,吸引全国2—3亿观众的眼球,这么高的关注度,凭的是什么?话题的关注度是重要原因,观众对栏目已经有心理学期待。看看《焦点访谈》的选题:采访克林顿,山西309国道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问题,粮食丰收农民犯愁,安徽芜湖峨岭粮站假大空当面骗总理等等,哪个问题不是大众关心、热切期待的?

第二,纪实风格。

新闻评论必须基于事实,《焦点访谈》的纪实风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具感染力的细节,无论是采访贪赃枉法之徒,还是为非作歹之辈,记者总能以睿智的提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他们的罪行暴露于天下。比如在表现山西309国道乱设卡乱罚款的节目里,一警察撕单罚款,问他为什么,他再撕一张;山东那位记者狂妄宣称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法院院长等,都通过冷静客观的记录,不着一字再现他们无法无天、狂妄无耻的丑陋面目。,在节目编排上,也不像《新闻调查》那般着意追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戏剧性。从《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类似眼睛的镜头从底层升腾上来,巡视一周,显示出关注的姿态。

第三,平民心态。

《焦点访谈》通常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正面的宣传报道,另一类批评报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曝光”。正面报道大多是宣传国家政令,传达改革新举措,但在报道切入角度上都是从平民视角出发,不单方面说教、灌输政令,比如一期关于大学收费必革的栏目,作者着重的是收费政策的邮台背景,以国内外教育经费投入比较,从长远观点出发阐述收费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在批评报道中,无论是面对对象的人格,众生平等。,记者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法官,没有去担当审判长的角色,只是客观展示新闻事件过程,真实记录采访对象的言谈举止,隐藏起个人爱憎,让观众自己判断。

第四,以理服人。

作为新闻评论栏目,思想性是栏目的题中之意,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基础上而引发的议论、评价,必须以事实为准绳,把叙述和评论相结合以理服人。现在《焦点访谈》的口号是“用事实说话”。在节目的片头,在快节奏又有震撼力的音乐背景下,闪出“用事实说话”的主题词,而黑白的颜色对比也暗含是非分明、公正无私的寓意,展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以事实为依据,分析新闻来龙去脉,以理论为准绳,评论人间是非曲直等等,这些观念,都融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部训里面:“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平、平等、前卫。”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如何应对电视作品分析?

谈到电视作品分析,很多考生很害怕,以为是一个考察专业以平的环节。其实这项考试不仅仅是了解考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更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综合认识能力,分析、判断和写作能力。一般地说,分析的作品以电视片为主,一般是长度在半小时以内,写作时间在两个小时以内。

在写作的时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来运用专业术语,可以有专业的分析角度,但更多的考生由于对专业了解比较少,考官不会硬性要求考生从专业的角度来写。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分析文章,说白了,考生学过多年的提炼中心思想、抓住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典型细节等等,在这里是通用的,只不过这一篇读后感的分析对象不是小说或其他文章,而是一个由声音和画面共同组成的作品。平时考生可以从一些影评、剧评之类的文章中借鉴。近些年来有的试卷还给考生列出几个问题,于是考生实际上是分别回答几个相关的问题。但在回答这几个问题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结束的,而应该进行相关问题的展开分析。如果考官没有出题,那么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第一部分从片子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依据主要内容来分析。片子拍的是什么?展现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思考?等等。

(2)第二部分尽量结合电视来分析创作者如何表达主题:

全片的结构和叙事手法。整个片子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分了哪些层次和段落?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闪回,倒叙?等等。片子是通过有张有弛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还是真实纪录生活的原生态?全片是以某种线索层层递迸逐渐深入,还是以段落和板块的形式结构全片?等等。

片子的画面形象塑造。说一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画面对表现主题和内容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等等。声音如何恰当地与画面相辅相成、互相衬托地表现了主题?以怎样的方式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和值得思考的东西? 细节怎样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炼?

总的来说,写这样的评论文章应落到实处,多举片子中的片段来论述,避免空泛的言之无物,优点和不足都可以涉及。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罗列十几点而缺乏深入,最好分详略轻重来分别论述。

另外要提醒考生的是,由于老师常常是流水评卷,所以最好不要把所有问题归为一篇文章,分别回答为好。还有在答题时常常有字数与时间的限制,千万不要熟视无睹,它意味着阐述的详略、分量和展示空间的大小,不要忽略这个问题。

自 我 介 绍

第一节我介绍所要注意的问题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有两种: 一种是“标签式”,只要一句话:“我叫某某某”,或加上考号、地区、学校等。它的作用,是在录像时“自报家门”,以便评委辨认,相当于笔试中先填写姓名、考号一样。这种介绍并没有什么技巧,这里不再谈。另一种,即“演讲式”。它要求考生作一两分钟的口头介绍,大约两三百字。其作用是借此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顺便考核他们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能力。它比“标签式”详细得多,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自我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家庭、经历、特长、性格等,考官也借此对你作详细了解和深入考查。但在实际面试中,却发现许多考生讲的完全不合要求,他们根本不是作自我介绍,而只是“作秀”表演。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没有具体的介绍。

自我介绍时,最普遍、最严重的毛病,是考生根本没介绍具体情况,缺乏起码的要素,缺乏基本的信息。许多人只在开头点了一句“我叫某某某”,之后就完全离题,空发议论,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事实。换言之,如果去掉“我叫某某某”,其余内容人人都可以照搬,个个都能够套用,那还叫“自我介绍”吗?还有人连自己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芳龄几何都不提,该讲的不讲,却大谈什么“人生”、“坎坷”、“梦想”之类,完全是文不对题、华而不实,纯粹是作秀表演。

请记住:自我介绍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介绍,是你对学校的汇报,也是学校对你的了解,完全靠材料取胜,用事实说话。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你个人的特色,都应该只属于你而不属于别人。介绍时,最好每一句话都有信息点,都是一个事实,自己应该少发议论,少作评价。只要摆出材料,“用事实说话”,评委自会从中得出总体印象的。

第二,只有空洞的抒情。

没有具体的介绍,就只剩下空洞的抒情了。大家知道,“介绍”一类文章应该属于“说明文”范畴,而没有材料的介绍就只好靠空洞的抒情来撑门面了。特别是有些擅长写作的“秀才”们,齿于摆材料,而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文采”和“哲理”,于是就写成了文绉绉的“抒情文”。请看:

1、平平凡凡的我,却不愿过关在火柴盒里的生活:飞扬的个性,青春的激情,开朗的性格,总觉得自己应该展翅飞翔!

2、有人说,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和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文字中自然免不了有忧郁的美,或美的忧郁。我说不是。

3、我把每一个有朝霞的早晨,看作是周末的早晨。但当我发现往后退,就是开始于一点点放纵自己。我开始打点行装,开始漫长的人生跋涉„„

乍一看,这些话很有文采,很浪漫,其实都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颇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矫揉造作,透出一股浓浓的“中学生腔”,也是一种“作秀”。

第三,盲目摹仿“参赛宣言”。

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盲目辜仿“参赛宣言”。近年来,许多地方大搞“选美”、“选秀”和“挑战主持人”之类的活动,选手登台时,都有发表“参赛宣言”的环节。于是众人竞相摹仿,艺术类招生的口试也难免受其影响。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专业不同,目的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限制不同,选拔方式也不同,是不可盲目照搬的。但许多人认为“参赛宣言”很时髦,仍免不了“作秀”表演,动不动就是豪言壮语,看上去牛气冲天,实际上千篇一律。常见的套话有:

1、我聪明,我活泼,我大方,我自信!

2、我就是我!一个小小的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3、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4、给我一个支点,我将举起地球!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6、我的未来不是梦!

好不容易讲到性格了,却又光图时髦而无内容,模棱两可。如:

1、我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既外向,又内向。

2、我爱说、爱笑、爱哭、爱闹;我敢爱、敢恨、敢悲、敢怒!

3、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还有的公开拉选票,显得十分庸俗。如:、各位评委,请投我一票!

2、请大家支持我!

3、评委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吧!

4、我是一匹千里马,但马能不能腾飞,就看你是不是伯乐了!

当然,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不能说,但是用多、用滥了,就显得哕嗦、俗气了。专业招生考试是一种人才选拔,是真正意义上的竞赛,需要严肃,需要科学,不可将二者混淆,盲目移植。

第四,过多倾诉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常见的偏向,就是倾诉自己的理想,篇幅太长,比重过大。许多人刚讲了姓名、年龄、学校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讲自己如何酷爱艺术,袒露心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比重过大,从策划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恰当。因为时间不允许,每个人只有一分多钟“自我介绍”的机会,你不抓紧推销自己,却大谈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绝对是喧宾夺主了。其实,你来报考这个专业,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还用你一再表白吗?何况评委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你的心情如何迫切,更不会以迫切程度来区别、取舍,而是看你已具备哪些报考的条件。所以,关于报考这个专业的迫切心情不宜多讲,有一句就够了,还是腾出时间来摆事实吧!

总之,“自我介绍”最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星”,不要表演作秀,不要发表“参赛宣言”,还是实在一点为好。

第二节:自我介绍的表达技巧

与上一节讲到情况相反,有人走上另一极端,类似填写考生登记表一样。如:“我叫xx,今年xx岁,来自xx市。”虽然有要素,却又太简单、太直白,虽有骨架,却缺乏血肉,这也是不成功的。要增强表达效果,就有必要对重点要素作些说明、渲染、强调,要抓住各种巧合做文章,既可展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可加深别人的记忆。因此,要讲究表达技巧,不要摘成填表式。

艺考过来人分享七大成功关键词

面对名牌艺术学院几百比一的录取率,谁能在面试中自如发挥? 关键词一:理智

●对策: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艺考。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除了后天培养外,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更需要有敏锐独到的视角和艺术抽象思维。如果喜欢观察身边事物,心中有很多东西需要表达并且善于表达,可以考虑艺术深造;如果只是拿艺术考试作为避开高考的“退路”,那接下来的四年可能会学得很苦很累。

关键词二:真实

●对策:拿出真实的自己。提醒有志报考的考生,“不要找一些专业术语恶补,那些生搬硬套的词汇经不起考官细问。比如影视类考试,如果考生能够说出‘近景、特写、蒙太奇’等术语,考官当然会欣赏;但若考生只是胡乱搬弄,考官则可能表现出厌恶。因此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拿出真实的自己,才是上策。”

关键词三:特色

●对策:若有特色,不怕没伯乐。上海戏剧学院郁林俊讲了这样故事,专业考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考题:在一张画上,一个小女孩坐在窗台上仰望着天,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构思这一场景。考生一般会答,某一贫困山村的女孩向往美好的生活等,但一个考生却说:画中的小女孩跟我一样在企盼着一张录取通知书。考官立即给了他三试通行证。“艺术类考试题目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把握住脑中的灵光一现,就能为自己的发挥增色不少。”

关键词四:得体

●对策:穿着得体,不必浓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沈蕙玮说,当初参加面试时,并没有太刻意打扮。“有些同学认为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必须精心打扮,其实考官并不在乎这一点。真正让考官上心的是你的艺术内涵、人文修养,而服装只要得体即可。”

关键词五:讨巧

●对策:考试讨巧是王道。当自己引以为荣的特点可能在考官看来并不那么出彩时,就要想办法摸清对方的喜好,作出适当的调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学生徐天天的“考试经”。她说,由于报考人数很多,一名考官一天下来要看很多作品,时间长了很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有些同学喜欢用灰色调作画,这在平时可能很好,但是在考试中就不合事宜了。如果考官倾心于立体的、鲜艳的作品,只有往这方面发展,你的作品才更有可能被挑中。”

关键词六:放松

●对策:越是名牌越不用准备。当考生为准备艺考而忙得不可开交时,“过来人”平泳佳却建议考生暂缓备考进度。“艺术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天赋,是对生活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来的知识点。”在他看来,考生想练就一身“内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因此在考前作过多准备到头来可能只是无用功。“考生在准备上不要有负担,越是名牌的学院越不用准备,反倒是一个最真实的你更能博得考官垂青。”

关键词七:准备

●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自身情况了解后,必须摸清楚对方学院招生情况。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戴菲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备考单,方便考生在择校和面试时参考:1.登陆学校网站和论坛,或请教学长,事先获取课程设置等专业信息;2.了解考场场景,提早作准备;

电视新闻评论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突破与创新

一、办好地方电视新闻评论很有必要,又有待改进

作为城市电视新闻的新生力量, 新闻评论栏目在各城市中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在成绩面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说明了城市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年轻。

首先,抓好新闻落点,凸现时效性。作为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性是生存的关键,因此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的确定、采制、播出等环节均要强调时效性。新闻评论栏目在选题确定、前期采访和播出安排等方面都应该把时效性放在首位。同时要积极扩大信息来源,以快速反应从根本上保证栏目的时效性,使新闻评论性栏目的评论性作用和时效性特点紧密结合,从而 让受众在第一时间里既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又建立起对事件的基本判断。

其次,精心策划,突出重点。当今的新闻媒体正在悄然经历着一场变革,正在由记者单个作战的时代向着群体编辑时代转变;采访时代向着策划时代转变,特别是对于本已习惯集体作战的电视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评论拦目,新闻策划尤为重要。新闻策划是一个栏目针对一段时期的宣传重点,通过多方论证,对既定的报道主题进行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的逐一细分,产生一套完整表现主题的操作方案。对于新闻评论性栏目来说,每年甚至每一段时期,都应该围绕近期宣传重点,进行有意识的新闻策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适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节目,形成一段时期的舆论中心,有效地刺激观众的最佳兴奋点,从而全方位地展示栏目的风格和个性,树立和巩固栏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在策划过程中,要着重关注日常节目与重点策划的关系。重点节目策划贯穿在日常报道之中,而日常报道的选题也要在策划中产生和制作。许多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

再次,评述结合,以“评”立身。当前,各家电视台大都注重新闻立台,着力增强新闻性节目播出总量,集束新闻栏目的综合力量来强化电视台的声音,树立电视台的形象。然而,在相当多的电视新闻性栏目出现在同一频道的时候,由于地方电视台新闻资源的相对狭窄,必然会出现新闻源的相对重复,也就造成许多新闻栏目面目相似,栏目的个性特色不甚分明。作为城市焦点性新闻评论栏目,要想在众多激烈的频道、栏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从栏目特有的个性出发,大力突出栏目的评论特点,力争成为城市电视台树立形象、表达观点的“发言人”。作为担当城市电视台“发言人”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观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感受到是非曲直,又要强调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评说,明确表达出栏目的观点和倾向。通过恰到好处的点评,树立栏目的权威性,增强观众对于栏目的信服力,从而使新闻评论性栏目树立自身的形象,跻身于一般的新闻性节目。同时,评论立身也能为城市电视台评论性栏目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由于城市电视台所处的空间有限,城市新闻性评论节目的选题范围较小,题材的重大性也相对较弱,大量的线索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新闻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选题从社会新闻类题材中摆脱出来,使之转化为适合新闻评论性栏目的题材,就要深入挖掘,加大评论力度,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主题,从而为城市新闻评论性栏目扩大新闻源。

二、加大力度,全面办好地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措施

对电视栏目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栏目的形态都将逐步走向稳定,栏目的收视群也相对固定,这意味着栏目正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变动往往蕴含生机,成熟难免带来僵化,栏目运作时间长了必然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栏目的风格也逐渐形成套数。要突破栏目成熟后带来的惯性作用,使栏目始终保持新鲜和活力,栏目本身和栏目的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多方开拓选题领域、扩大栏目报道空间是创新的一种形式。

首先,发挥栏目的边际效应,利用品牌影响力,培植新的附加产品,也是新闻评论性栏目实现创新的一种形式。电视节目作为特殊的产品,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独树一帜,吸引受众,同样要发挥品牌的优势。通常来讲,新闻评论性栏目在城市当中因特殊的报道形式和对社会生活的强劲参与,在短时间里创造出了一个以活力为特征的电视品牌。为扩大发展空间,摆脱面临的问题,许多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性栏目在主打栏目整体运作逐渐走上规范后,利用栏目的品牌效应,发展培育新的附加栏目,使之与原有的评论性栏目相互照应,既提高了栏目的整体竞争力,又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 篇7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人, 不妨逆向思维:传统电视新闻评论如何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契机发扬自我优势进行突围?受众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的浸润下成为信息传递、发布、制作的积极参与者, 但在海量信息面前, 受众开始茫然、难辨真假。网络新闻的自主性与信息散碎的特点, 给电视评论留下了发展空间。“众声喧哗更需要意见领袖”, 比起网络媒体, 电视仍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 被社会和受众赋予更高的期待。

1. 定位精准化。

培养互联网思维, 重视大数据作用。一个电视栏目能否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媒介大战中抢占先机, 定位是否明晰相当重要。明确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核心受众群, 是拓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关键一环。电视媒体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市场调查, 分时段对受众定位, 比如晚间针对精英人群设计高端话题, 收视高峰时段针对普通百姓反映草根心声。

2. 取长补短, 精炼优势。

新旧媒体进行深度融合, 拓宽观众参与渠道。《新闻夜宴》2010年的改版, 在设计上突出了与微博的结合, 并且i Pad在主持人和首席记者的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此举体现了电视节目与网络平台的互动, 代表着三网融合的方向, 但当时的融合, 形式大于内容。2012年的改版, 进一步增加了新媒体的互动手段, 不仅在节目里有微博网友的互动, 还利用江苏网络台开发的客户端“乐享电视”与网友实时互动。

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是一档电视、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栏目组海选网络公众评论员, 通过电脑摄像头现场连线的四位场外网络评论员, 使观众由沙发走进电视参加评论。

在这方面走在前头的是央视。目前, 央视正大力加强全媒体互动策略, 实现台网一体的采编。按照“两个舆论场并重、多渠道传播并举”的思路, 央视将对“央视新闻”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三个平台的内容进行产品化梳理整合, 在央视网端建立内容数据共享系统, 实现内容多平台分发。央视新闻中心正在筹建网络新闻编辑部, 央视网第一批派驻人员已入驻新闻中心, 参与重大报道策划、新闻客户端内容制作和发布。

3. 团队精英化。

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节目靠人做, 新闻靠人评。新闻评论从策划、实施到维护, 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意。传统媒体要打破过去用人制度的弊端, 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 对作为新闻评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能够驾驭各种话题, 还得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其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远的有国外CBS《60分钟》的迈克·华莱士, 近的有曾在江苏城市频道主持《孟非读报》的孟非。重视专家智库的积累, 专家作为嘉宾上节目, 还可参与节目方案的讨论, 作为团队的外延。

4. 评论精品化。

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策划刍议 篇8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 找准新闻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风格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当然这种个性化风格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基础之上的,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本质规律的挖掘, 启发人们的思考, 因此,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的观点、思想性上深入挖掘, 要抓住要害之处。

要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 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的综合素养十分关键, 包括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都要独树一帜。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特质表现在主持人或者评论者言语、行为、情感方式等各方面, 让节目充分散发着主持人的气质特征, 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其睿智、冷峻和机敏的形象出现在央视各类新闻节目中, 让人对新闻事实细琢后启人深思, 这些新颖的主持风格显然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赏性、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 电视新闻评论对文本、解说、画面的处理也要恰到好处, 给受众以亲近感。如电视新闻评论的文本应注重阐述观点, 可以多用陈述性的语言, 可以含蓄婉约, 也可热情奔放, 然后, 在解说时用简约凝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匹配使用, 形象客观地表达新闻事实。

选题视角要新颖独特, 强化新闻解读力

近年来,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点评上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充当评判者的角色, 完全违背了受众的意愿, 得不到受众的认可。要真正赢得受众认可, 新闻选题就要新颖, 要真正立足民生, 从受众最期待和关心的问题出发, 强化新闻的解读力。

目前, 特别是一些地市级、县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电视评论新闻栏目不多、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 他们的节目主要是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现实工作情况和成效, 而作为地方电视台, 他们还应较好反映出地方特色, 充当传递新思想和信息的有效宣传工具, 如可以让一些政治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地“两会”的宣传报道, 就可以用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将当地经济的宏观走向、经济动态、特色产业表现出来, 利用百姓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政治新闻报道的实质, 让地方新闻更具有可看性和亲和力。

怎样才能使选题既新颖又有深厚的解读力?这就需要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 用普通民众的形象和语言, 借助于电视传播媒介的画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节目《小崔会客》上都有体现。“说事”也好, “会客”也罢, 政府官员和一些平民百姓共聚一堂, 言论突出、角度独特, 绝对是取胜之道。

强化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特征, 构建公众话语平台

新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时效性的竞争, 因此, 新闻评论的策划必须要注重时效性, 动态把握新闻事件, 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 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主动地位, 就应在评论时效上下工夫。

一些重大活动的直播评论邀请嘉宾或者评论员到演播室参与, 就是强化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有效方式, 其不但为受众呈现出现场感, 也多角度、多方位地满足了受众了解各方信息的需求。如今年央视在对“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在让受众了解现场的同时, 通过权威的背景解读和专家点评参与, 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 实现了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的最优化, 赢得了受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

当然, 评论不仅仅要追求时效性, 其议题也要突出公众性, 特别应该关注时下热议的话题, 着力对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探讨, 让公众在互动中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形成舆论导向和引导力。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之际, 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博客等形式积极征集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问题, 让观点的发表得到平衡, 同时通过舆论引导, 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观点得到修正。

时下, 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 无论行业内部、不同级别电视台之间新闻评论节目的竞争, 还是来自报纸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介的竞争, 都要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能够与时俱进, 在创新策划上下工夫, 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制定相关报道策划, 在新闻评论节目个性、选题和时效互动性上加强谋划, 设计新闻报道方式和技巧, 寻求新闻采访报道最佳效果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振宇, 王婧《电视评论该怎样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实践 篇9

一、结构创新:电视新闻杂志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结构具有一种使整体超越个体之和的意义。陈氓曾说:“利用结构的力量来深化主题。这是我们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通天下》选用了电视新闻杂志的结构, 打破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 融合了电视与杂志媒体的传播优势, 形成了电视新闻杂志化这一全新的节目形态。

1.选准头条, 先声夺人。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节目头条,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头条决定着受众是否会继续收视行为。

2015年3月24日, 北京时间17:39, 德国一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当天《通天下》临时调整节目编排, 将飞机坠毁事件列为头条播出, 在同时间段的晚间新闻中, 抢占了时效, 并在节目直播一小时内, 不间断地插入坠机的最新进展, 做到新闻实时播出。《通天下》头条还适当打开视角, 关注多样化的题材。2015年1月21日的节目头条是《上海公布外滩踩踏事件调查报告》, 2015年1月25日的头条是《9句话解读养老金改革到底和你有啥关系》, 以差异化的内容与其他新闻节目进行竞争, 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选择。

2.掌握节奏, 张弛有度。电视新闻杂志节目节奏的掌控对整期节目起着重要作用。

《通天下》除了“头条”板块外, 还有“今天”、“追踪”、“聚焦”、“链接”等板块。对今天发生, 观众关注的新闻, 及时快速地切中要点, 进行整合报道, 做出分析和评论, 把错综复杂的关系, 抽丝剥茧, 旁征博引, 点出问题的实质, 让观众洞察事件的内幕和真相。“视点”板块, 集中关注争议类话题, 主持人与评论员说新闻、评新闻。这里的“说”是对新闻信息的谈论及其扩展讨论, 使评论更具现场感, 不再受原有空间的局限。“身边”、“国内”、“国际”板块, 视线从江苏投射到全国范围, 乃至全世界, 当天热点新闻尽收眼底。

通过对各个板块的编排, 使整档节目不断产生兴奋点, 制造新闻播报的高潮, 充分调动受众情绪。

二、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孙玉胜曾说:“在过去的新闻语态中, 好像只有把新闻写得不像平时说话, 才会给读者以权威感”, 现在则需要“尝试一种新的语态, 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 而这“不仅仅是改变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其特有的电视语言吸引观众, 而这些改变必须从转变语态开始”。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 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 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 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 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 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 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 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 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 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 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

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 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 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 作为官员, 在办公桌前坐好, 掏出笔记本, 做好记录, 根据诉求做好解释, 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 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 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 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 权力是用来服务的, 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 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 而观点不一致时, 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 主持人说新闻, 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 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 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 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 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 才能触动人心, 警醒世人。

《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 不打官腔, 不模糊概念, 不笼统不敷衍, 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 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 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

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 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 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 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 非逼着她们改动作, 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 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 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 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 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 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 网友问题可真多, 我总结了一下, 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 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 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 痛苦着观众的痛苦, 快乐着观众的快乐, 感染力强。

有时, 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 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 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 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 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 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 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 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

在电视评论节目中, 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 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 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三、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 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 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 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 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 才能突出视听效果。

《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 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 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 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 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 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篇10

一、电视新闻评论时代的到来

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开始, 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报道重大事件的最基本手段, 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电视新闻直播化的趋势下, 目前的中国处在转型时期, 社会充满了冲突, 这其中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 电视的直播让受众接受到了最快速的信息。此外, 网络新闻、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 使受众有了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媒介竞争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 电视新闻媒体如果还是仅仅满足做跟随式的纪实性报道, 在时效上并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 也容易导致新闻“脸谱化”。

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力求能揭示事件中隐藏着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 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警觉和重视, 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才是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重要的目的, 也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可以发掘的优势。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 都有其共性的地方。但凡获得好评论的电视新闻评论, 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 从选题的选择上, 都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话题。其次, 论据充分、详细, 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第三, 论证是有科学依据, 是严密的。以上三个, 仅仅是电视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 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个性, 应该更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 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焦点访谈”的出现, 可以说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兴起, 在“焦点访谈”出现之后, 全国各个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的节目形式, 也使新闻评论可以从一般的新闻采访中, 独立出来。但是纵观“焦点访谈”这几年的节目发展, 即使在“焦点访谈”发展的辉煌时期, 节目的重心也大多放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形态中, 更注重的是“用事实说话”, 评论的色彩只体现在节目结尾处的主持人少许点评, 评论的部分相对薄弱, 形式也相对单调, 我个人觉得, “焦点访谈”更像是新闻专题。

近年来, 《新闻联播》增加了“本台评论”。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 纷纷通过相关新闻的串联编排, 加强新闻的背景链接等方式来强化媒体的观点, 并逐渐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后, 选择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述评, 在传递动态信息的同时, 也表达出一种观点。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 新时代的新闻评论节目, 应该加强时效性, 突出个性, 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三、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

报纸的新闻评论, 以文字的逻辑思维严密, 论证的科学性见长。电视新闻评论, 它的优势就在于声像具备, 这种视觉上的感官, 就使电视新闻评论在论证的过程中, 有自己应该突出的优势。电视新闻评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 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素材可以运用:记者的现场、新闻事件的画面、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此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 越来越多的形式可以加强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 并直接参与到新闻现场的直播中, 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

这一两年, “新闻1+1”的兴起, 让我们看到了更符合时代特征和百姓需要的新闻评论, 也让电视新闻评论探索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新闻1+1”在发挥深度评论这一优势的同时, 用观察员独特的视域, 对新闻进行关联度、纵深度开发, 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决策、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督促相关部门提高公共治理的科学性。从“新闻1+1”的报道中, 我们可以借鉴的是, 在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中, 好的新闻评论是可以拉开节目档次的。

好的电视新闻评论, 应有平民化的视角, 深度的观点。我们以“新闻1+1”7月25日播出的《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为例。《“中国高铁:重建信任!”》这期节目的新闻由头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王勇平面对新闻媒体的发言。这是一个被无数媒体全程报道的新闻发言, 王勇平的言论也被媒体、网友反复讨论。电视评论, 又该如何再做自己的个性评论?《“中国高铁:重建信任!”》新闻的开头, 就是王勇平的同期声, 王勇平说, “我必须是坦诚地回答你们每一个问题, 请你们相信我, 你们相信吗?给予我信心。”这样一段为大家所熟悉的新闻同期声, 就是整个新闻节目的评论由头, 应该说, 节目提取了整个言论中, 最核心的字眼。一下就能抓住受众的兴趣。白岩松注意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多次反问“你们相信吗?”, 对此, 白岩松评论说, “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 但是现在我不敢信, 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 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 要想真信, 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主持人评论观点的提出带着情绪却又充满思考, 一下就抓住诉求的重点, 顺理成章引发后面的评论。

随后节目通过新闻连线, 报道了事件的最新进展。这种实时连线的做法, 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 弥补新闻评论时效性较差的弱点。另一方面, 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与新闻评论同处一个时间状态, 可以加深受众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 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整个节目之后, 是主持人结合新闻事件, 对王勇平的新闻发言进行逐句逐句的技术性分析, 提出质疑, 提出思考。这样的节目评论是非常具体的。你说一句, 我质疑一句, 提出疑问一句, 这样的评论, 没有跟风评论如何有力, 而是提出质疑, 提出思考, 既符合当时受众的一个情绪, 容易产生“确实如此, 应该如此”的共鸣, 也能更好地体现电视媒体人在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 媒体人应该引领受众进行更多正确的思考, 从而确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力。好的新闻评论, 终究还在于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 如何表现, 才能让大众认可。毕竟, 现在, 受众在网络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新闻评论, 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 如何才能立住脚, 达到传播的效果, 仍需不断探索努力。

四、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 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 除了节目内容的有效串编, 更重要的, 必须在“人”上多做文章。《新闻1+1》中, 白岩松, 作为主持人, 也作为评论员, “白氏风格”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赢得了各界的赞许, 他的观点也成为《新闻1+1》的一个标志。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台, 都能有白岩松, 只能在节目的评论中, 加强分析的“技术含量”, 加强评论的深度和力度。一般说来, 电视新闻评论是由具体的人, 一般是评论员、专家、记者, 还有少量市民群众共同来完成。当然, 在这几者中, 评论员、专家所占比例应该更多些, 因为记者只是事件的报道者, 评论员、专家才能帮助受众解读新闻事件背后更有价值的信息, 他们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 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们思想的个性也才是真正体现出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这么多年来, 受众接触比较多的, 无论是香港凤凰台还是中央台的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节目, 评论员以及嘉宾的号召力都不可小觑。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阮次山, 一个人可以担当起整个节目。因此, 评论员、专家, 需要长期的培养, 包括思维方式、语速、表现方式等, 让他们更加适应电视媒体声画具备的这种传播模式。除此之外, 更多的应该是电视新闻评论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 并不参与前期的采访, 由于前期缺乏深入调查了解, 对节目核心表达的整体把握能力就差, 无法针对嘉宾的言论, 做出进一步的引导挖掘, 大多流于表面, 评论也就看起来平淡无奇, 不痛不痒, 没什么吸引力。要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要加强前期的节目策划。对于一个被大多数媒体报道过的事件, 我们“评”什么, 从哪个角度来“评”, 这些都需要背后的记者团队是一个对社会有思考, 有正确价值观, 能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团队。只有团队的集体策划, 才能形成更开放的言论思维, 看得更远。“评”什么, 怎么“评”, 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是非判断, 更多的是综合审视, 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提出具体的深度解析、判断。另一方面, 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 更多的问题, 更多的思考, 这需要记者和新闻评论员, 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有思考才能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

在信息的时代, 我们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信息背后的价值分析。在海量的信息中, 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形成一档好的新闻评论节目很见功力。在新闻评论的发展道路上, 需要我们媒体人, 带着我们的新闻理想, 带着使命感、责任感进行更多的摸索。■

摘要:在直播时代,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 社会转型带来种种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 电视评论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就要突破创新。现代的电视评论, 在内容上应更具个性, 更具分析的技术含量, 才能让评论不会陷入空泛说教。在评论的形式上, 可运用现代新媒体, 如跨地区的时空视频连线、网友微博评论等, 才能增加时效性与互动性。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评论才能赢得受众认可。

关键词:新闻评论,直播,个性

参考文献

[1]李法宝, 《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1日[1]李法宝, 《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1日

[2]喻国明, 《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2]喻国明, 《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评论新闻与“新闻点评” 篇11

新闻评论在写作实践中日益克服"空洞"、"枯燥"、"板起面孔训人"的痼疾的同时,也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小型化趋势。除了"本报评论员"还能就一些具有方向性的问题作指导性的长篇大论外,受众在纸质媒体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小型评论,"大小并举,中小为主",评论专栏小型化,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成为纸质媒体评论的大势所趋,这其中尤以《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今日谈》最为突出。这种变化的动因归结为各种媒体之间争夺受众的竞争。在大众传媒进入争夺眼球(营销)的时代,长篇大论、空洞无物的评论很难受人青睐。

2.新闻化趋势。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表达手段,缺一不可,也无法相互取代。在传统的新闻业务中,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也是分而述之,虽然评论离不开新闻,但新闻与评论分而述之的时候还是占大多数。从目前媒体的表现和发展趋势来讲,评论的新闻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新闻和评论正从相互独立、分离,而逐步走向互相结合甚至相互糅合。

3.群众化趋势。这包括三个方面:(1)是写作群体突破编辑群体的局限,受众可以拿起笔来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简洁明了的看法,代表的不再是"本报和编辑部"的意见。(2)是描述方式上向生动形象转变,抛弃了严肃抽象的说教。(3)是评论内容更为社会化,以吸引受众的视线,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关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要能给受众以启发、以思考,皆可述而评之。

在诸多新闻评论体裁中,专栏性小言论是最普遍和最受受众欢迎的,它的小型化、新闻性和群众性特点迎合了迅速传递新闻信息和意见的社会需要,"新闻性的专栏小言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新闻改革的推进而兴起的一种小型化专栏评论"②。新闻性的小言论,其本质是一事一议,并独立成篇,简要概述一件新闻事实然后作出作者自己的评述。随着社会经济和新闻改革的发展,站在时代前沿的新闻工作者感到,单纯一事一议似乎有些单薄,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种以"媒体观点"、"品评新闻"、"传媒重点"为栏目的把新闻事实摘要和简评糅合在一起的新闻评论体裁--新闻点评开始走进纸质传媒的版面。

新闻点评是把新闻与评论糅合在一起,兼具新闻文摘和新闻短评两种特色的一种崭新的新闻评论体裁。点即点击新闻,评即简评,其形式是新闻事实+观点。这种新闻评论体裁多以专栏形式出现,如《人民日报》的《社会多棱镜》、《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书业时事点评》、《光明日报》的《观者有心》、《中国青年报》的《百姓的语录》等等。专栏中大多有三篇以上的稿件,形成一个集束。当然,也有的把同类新闻事实合并,作为论述的材料。点评文章《明天的钱今天赚》③就属此类,它把"深圳市罗湖区发布消费警示--终身消费卡陷阱多"、"广东某度假山庄推销会员证,说是优惠,而无优惠"和"因买健身终身消费卡而上当受骗(商家人去楼空)"三个先后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了同题集中,并加评论指出:承诺能不能兑现,只能走着瞧,而对企业来说,则是"明天的钱今天赚了"。此种评论方式因新闻事件的集中,而比传统的新闻言论更具震撼力。

新闻点评在纸质媒体中多以专栏形式出现,所以它比小言论更具信息量大、易于同题集中的优点,同时它还可以以点击新闻的形式弥补媒体自身新闻信息量的不足。200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社会多棱镜》中四条点评稿的消息来源都是其他媒体已刊发的消息。

新闻点评这种文体,一经面世即为受众所欢迎,笔者曾从1998年在就职的《徐州广播电视报》上先后开办过两个新闻点评专栏--"看到就说"和"新闻点评",分别采取新闻摘要加评论和把新闻事实糅合在一起写作两种方式,均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读者对此类栏目表示欢迎。

新闻点评特别是专栏类的小言论,其功能就是以较短的篇幅就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思考,以较为理性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

由小言论发展而来的新闻点评兼具了文摘和言论两种作用,通俗地讲,也就是简要地告诉人们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形成文摘,然后就新闻事件本身所内含的意义生发开去,作或惊叹、或赞赏、或批评的点评,借以丰富媒体的信息量,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点评是就媒体已发布的新闻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因此,在理论上,凡是能以摘要的形式摘发的新闻,受众感兴趣,作者又有话要说,即可作为新闻点评的题材,而就笔者所接触的新闻点评稿件分析,纳入点评作者视野的大多以社会文化新闻为主。笔者认为,新闻点评的题材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新闻性。新闻点评点评的是新闻,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不能引起受众足够的注意力,因此也就没有点评的必要。这里面新闻性既是时效性,又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耐读性,要使点评作者有话可说,也就是邹韬奋所说的"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

二是群众性。新闻点评是纸质媒体面对大众"说话"的一种方式,"说话"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人们对所点评的新闻是否有共同兴趣。新闻与受众的生活有所关联,受众才对其有探知的欲望,也才会由"听"者变为"说"者,达到新闻点评群众性互动的传播效果。

三是可集纳性。新闻点评的素材要根据栏目的需要有所选择,无章法的堆积形成不了一个持续的有影响的专栏。可集纳性要求稿件能同题集中,同类集中,就某一社会问题或就某类新闻作集纳点评。

新闻点评是新闻评论百花园里的一枝新葩,是否亮丽,需写作者的精心浇灌和培植。那么新闻点评在写作中有什么要求呢?新闻点评无论采取文摘加评论的形式,还是把新闻和评论糅合在一起,都可以借鉴文摘新闻和小言论的写作方式,要言简意赅和一针见血。首先,言简意赅就是对点评的新闻要用最短的文字叙述出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人民日报·社会多棱镜》栏目刊发的点评稿《"星火"发明难"燎原"成果亟待变产品》,文摘部分如下:"据《解放日报》报道:'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日前揭晓,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项目最后可能被束之高阁。这项群众性创造发明竞赛已举办了12届。据统计,往届获奖项目实现产业化的不到20%,有关人士认为,这是知识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会挫伤群众参与创造发明的热情。"短短一百多字,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事实。其次,一针见血就是要对新闻所蕴含的"该说的话"直截了当地说出。上例《"星火"发明难"燎原"》一文的点评如下:"举办创造发明竞赛,评奖不是终极目标,还得让'无形'变'有形',让智慧化为产品。唯有广开思路,让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用的产品,'星火'才能真正'燎原'。"点评就是要着其一点而评之,决不拖泥带水,可以托事喻理,针砭时弊,也可以提醒疏通,激励推动。篇幅上可以是一段短论,也可以是一句话评论,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如"?""!"等。

新闻体裁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的,由消息、通讯到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形式,由证论而到各种各样的新闻评论和杂文,其中渗透了一代代前行者的创造性劳动。新闻点评正沿着其他纸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所走过的路不断走向成熟。可以预期,新闻点评因其融合了文摘和小言论两个传统报道形式的优点,同时又兼具了新闻性、群众性以及大信息量等特点,将被越来越多的纸质传媒所采用。

参考文献:

①邵华泽,《新闻评论概要》,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②胡文龙,《小言论写作方法系列谈》,新华出版社,1998年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优化策略 篇12

1 节目内容兼具广泛性与深刻性双重特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此才能提高观众收视率,从而发挥自身应有的信息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监督与控制方面的功能价值。首先,确定一个有价值的主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主题既要呈现出深刻性的特征,能够抨击不良社会风气,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对社会道德风尚进行宣传;其涉及要广泛,既关注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事件,同时也要涉及到国家甚至国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等,由此满足关注多样化的新闻管观看需求。其次,在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电视观众的实际需求情况,要注重选题的宏观意义,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电视台就做得比较好,它们的选题在政治上充分遵循着“民众关心、政府关注、意义深刻”的原则;业务上要求合理、合情和有趣;效益上监督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等,由此大大提高了选题质量和选题效率,基本上也就预示着节目作品已成功了一半。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由于新闻采编人才、新闻评论人才的限制,在选题方面大都是以所在地区的民生新闻事件为主,虽然内容比较琐碎,但都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等,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同样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舆论引导价值。这对于建构起个性化的节目特色和独特的节目风格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过程中则必须以节目定位为核心来展开。其次,各个频道应提高对节目策划的重视程度,由此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质量与意义内涵。具体来说,电视台要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要从方法、时机、角度等方面对特定的新闻评论主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由此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系统性,提升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作效率与创作质量。最后,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充分做好在舆论导向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引导和监督社会舆论,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有的功能价值。比如积极报道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贪腐、渎职事件等,在传播此类信息时要注重其方式,既要能够发挥监督政府行为方面的媒介功能;但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不能为了单纯博取公众眼球而故意破坏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等。

2 节目形式要灵活多变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论是节目内容、节目程序上,还是在整体节目模式都要灵活多变,要能够加强对节目作品的策划与呈现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活动,由此来吸引群众观赏目光。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在节目类型与节目性质上是相似的,但可以改变节目形式,由此为观众带来迥异的视听感受,或者是在不同的节目作品中获得迥异的信息内容等,比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新闻观察》、《东视广角》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虽然节目性质与节目类型相同,但具体的节目定位点与节目评论方式不同,得以围绕相同的新闻事件产生迥异的评论内容等,发挥着不同的新闻传播价值。其中,《新闻透视》中的新闻事件都是小而精辟,就事论事,而且都是最近才发生,能够呈现出强烈的时效性的特征;《新闻观察》节目则是选择某一时期内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具大影响的新闻事件,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使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产生一个新的认识;而《东视广角》节目将故事性的节目内容与个性化的节目评论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由此塑造其个性化的节目内容与节目风格特征,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感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节目模式与节目风格进行考察和评估,实现多向交汇,电视观众在观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然而在“单向性”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应尽可能不要违背电视观众心目中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是抨击。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增强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介入程度,通过诸如QQ视频连线、网上跟帖、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由此提高电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等,实现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 主持人要个性鲜明、业务精道

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体,其对于节目现场谈论话题、谈论内容、谈论风格的引导与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着节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内容风格等,由此影响到整体节目质量,因此,电视台应根据节目特征选择合适的节目主持人。首先,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要具有个性化的形象特征,也即能够形成与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一致的独特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亲和力、语言特征特点,给观众以迥异的视听感受。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具有节目策划、节目采访与节目编辑方面的素质,还具有一定的新闻评论能力,尤其是要具有宽广的视野、足够的阅历、丰富的知识、快速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等。第三,在表达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要尽量口语化,比如要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得体准确、出口成章,深入浅出、鲜活生动、机智幽默、冷嘲热讽等,也就是要尽可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提高关注度;另外专业人士的专业术语表达应当让普通大众听得明白。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工作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方面,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对待在每分每秒评论内容,并且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由此主持节目过程中能够语言流畅、言之有理,提高节目的观赏效果。

4 以系统化标准衡量节目质量情况

上一篇:温室控制技术下一篇:聚醚砜-聚氧化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