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特写

2024-10-09

电视新闻特写(精选4篇)

电视新闻特写 篇1

在当今电视媒体中经常见到一种文体, 就是电视新闻特写。它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摄取新闻事件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 通过多种表现手法, 着力突出强烈的视觉及情感效果, 从而更集中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吸引观众。说穿了就是一个生动的场面, 一组特别镜头, 一段精彩瞬间。

与其他媒体相比, 电视的新闻特写可谓是魅力无穷, 它在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的同时, 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 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使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历历在目, 让观众通过镜头非常直观地见其人、闻其声、睹其物, 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播效果自然更胜一筹。正因如此, 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时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 扬己之长, 重视新闻特写这种体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电视新闻特写往往与事件性新闻及新闻事件相关人物活动, 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活动紧紧相随。这是因为在事件性新闻与领导活动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能够反映事件特征的场景和片断, 而这些场景和片断又能够升华主题, 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个性与特点, 值得“放大”。所以, 电视新闻特写通常运用于同一个事件或活动的组合报道中。一般来说, 可以先写一则消息, 再配上电视新闻特写, 这样可以增强观众的感性认识, 又能够深切理解新闻事件中的主题。如果没有消息而单单发一篇特写, 则会显得较为突兀。

和其他新闻体裁一样, 电视新闻特写也有它自身的拍摄写作规律和特点。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在新闻特写的采写拍摄中, 现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瞬间的升华。现场镜头 (包括现场同期声, 现场场景) 的抓拍和采集, 是电视新闻特写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生动、形象、感人的现场镜头, 特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时时处处用心留意, 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并迅速判断出这一瞬间与主题的关系, 进而再抓拍一些与之有关的现场画面。如表达事件的物体, 与事件相关的人和事等等, 采访结束后, 要认真梳理素材, 并将这一瞬间“放大”再放大, 既不能见“怪”不惊, 也不可无“病”呻吟。做到滴水见太阳, 有风就起浪。

下面就是一篇电视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温总理帐篷的灯光》夜已经很深了, 在海拔四千米的玉树灾区, 有一顶帐篷的灯光依然亮着。在帐篷中工作的是正在玉树灾区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温总理从五月一日抵达玉树灾区的那一刻起, 就一直在忙碌着。

(作品开头部分就寥寥几笔抓住了“夜”“玉树灾区”“帐篷”“灯光”, 这就是一个最有意境的场面, 一个放大了的“灯光”)

5月1日15时温家宝看望医院伤员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结古镇北京军区“方舱”医院, 总理拉着英勇救人的甘达村党支部书记叶青的手说:你救了很多人, 自己受了伤, 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

(抓住“拉着”“说”等动作, 采用看望现场同期声)

5月1日16时温家宝看望受灾民众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海拔4300米的隆宝镇, 总理抱起了身边的孩子, 关切地询问受灾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抓住“抱起”“询问”动作)

5月1日18时温家宝视察结古寺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在结古寺, 总理肯定了广大僧侣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爱国爱教爱家乡的精神。他说, 党和政府很关心损毁的寺庙和重要文物的保护, 我们将尽全力来帮助寺庙的恢复重建。

(“肯定”“说”捕捉视察现场的同期声)

5月1日21时温家宝召开抗震救灾会议 (字幕点明时间和事件)

晚上九点, 总理召集有关人员, 研究布置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会议结束, 年近七旬的温总理徒步看望会议帐篷旁边的受灾群众后, 回到在高原上临时设立的休息帐篷中, 开始批阅文件。已近午夜, 万籁俱寂, 总理出差经常携带的小闹钟还在嘀嗒作响。

(抓住人物特点“年近七旬”, 并抓住“徒步看望”“回到”“批阅”动作与事件相关的物品“小闹钟”)

一般来说, 采写电视新闻特写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要抓准一个“镜头”, 如文中帐篷灯下的温总理。包括一个片断、一个情节, 一句对话, 突出放大。如文中的灯光。二要抓住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捕捉人物的动作、语言、穿着、神态、眼神、物品等, 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如文中的忙碌、关切地、徒步、召集、年近七旬等等无不描绘出温总理的亲民爱民慈祥老人的形象。三要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如果说消息是以事实说话的, 那电视新闻特写就侧重以情感人了, 而要使新闻特写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就必须抓取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场景。现场同期声不是后期加上去的, 它是伴随事件展开而记录下来的原生态, 抓住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以事实说话的目的。如文中有两段现场同期声, 完全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四要抓住新闻事件的高潮。电视新闻特写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的, 而是要抓住事件重点, 突出其最精彩最具特征的部分, 没有重点也就没有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所需要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件发展的关键所在, 或是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 只有抓住了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电视新闻特写才能抓住观众, 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五要抓细节。描写是银, 细节是金, 能否抓住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 往往决定着一条新闻价值的高低,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善于观察, 运用新闻事件中体现新变化、新特点、新面貌、新气象的一些小细节, 折射、升华重大主题, 这些细节, 往往是一篇电视新闻特写的点睛之笔。如文中的小闹钟最能够突出温总理日理万机的细节物品, 她是帐篷灯光的一个最好的记录载体, 更是突出主题的一个升华。■

电视新闻特写 篇2

徐xx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八十年代作为我国在特殊时期急需的人才,她年仅17岁就成为了乡村的民办教师。但2007年她和一批民办教师一起下岗了,年过四十的她踏上了打工的道路。

再见她时是在去年的十月一假期,在我们那的一个烟花爆竹厂。我去找临时工做,被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给四个妇女(厂子位于我们村子附近,所以在那打工的都是周边的村民)抱鞭炮盘子。老板吩咐完任务后就离开了,我就开始了干了。我不打算和她们打招呼,因为她们都在低着头忙着编鞭炮,不能耽误她们挣钱。她们似乎也没准备和我的招呼,四个人,三个人匆匆的向我瞟了一眼。剩下的一个还没等我看向她,她就把头低下了。她包裹得是那样严实,也是,这里的环境太差了,到处都弥漫着烟灰,一天下来脸上、指甲缝里、鼻腔、口腔全是烟灰。对于农村人来说,这算不了什么。

四个妇女中三个人谈得火热,她们一边嘻嘻哈哈的说笑,一边不停的麻利的编着。唯有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笨拙的编着,她此刻头埋得更深了。我很好奇,每次给她抱盘子我都想和她搭话。可惜,她每次都没有给我机会。在我眼里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所以我有时间就去打量她。她穿的衣服朴素且干净,她的坐姿也特别规整,从她唯一裸露在外的额头看得出她的皮肤很白,很细。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大。

三天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

第五天,我要开学了,去和老板结工资,在老板的账簿上,我看到了“徐xx”三个字。再三核实,原来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我的老师!

„„

今年的十月一我又去了鞭炮厂,还是那间屋,还是那几个人。我走进去,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庞。“老师,原来是您!”我不能不惊讶。徐老师,和去年判若两人。她早已摘下了面纱,脸上也已经沾染了些许烟灰。她在大笑中抬起头来看向我,她麻利的手停下了“陈星?”

„„

“去年来的也是你吧?真快,现在都是大学生了。” 我点头默认。

“我去年也是刚进来,啥也不会,还竟觉得丢人,听说来的是个大学生,我就更怕被你知道我曾经是个老师了。”

“那有什么了?”

“其实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一开始那两年心里就有道槛过不去。我教书二十多年了,突然有一天我不能走上讲台了,我一时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从小就想做一名老师,后来真成了,没想到又半路出家了,心里怎么也说不过去。”她低下了头,一会儿又抬起头来对我笑了。

“那么你们现在有津贴吗?”

“津贴?没有。我们是民办教师,什么证也没有,现在是看地区的经济状况,我们这是没有的。”

“那当初您为什么不去考个证呢?起码现在不用出来干这样的活了。” “我们在那个年代接受的教育和现在接不上轨了,不过还是想考过的,可是现在的毕业生太多了,我们连考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公平!”我愤怒了。

“现在哪有什么公平不公平之说,其实换一种生活也还好。我现在在这里工作很快乐。在这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挺好的。你不知道我这几年去外地打工,唉!年龄大了,又没有手艺,去一个厂子就碰壁,去一个厂子就碰壁。那滋味没法说。”她转过去了身体,我知道她哭了。“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学有一技之长,别像老师是的。”我看着她,点头,她的头发蓬松了,其中隐约可见几丝白发。

老师说完话后急着跑回那间屋子,她说明年她的儿子要考大学了,她得抓紧挣钱了。民办教师,可还有人记得他们?

电视新闻特写 篇3

一、新闻特写两个具体特征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其包含诸多方面的因素, 是集合情、事、理、景为一体, 同时还以新、短和快为主要特点, 这属于一种特征非常明显的新闻报道体裁。一般而言, 其篇幅比较断, 关注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 然而却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透过局部观察整体, 根据一时一地里来对历史与现实开展宏观的审查, 从一个人物里面探索出整个事物的内涵, 从而为观众找出能够抨击现实的强大主题。

这种通过特写方式来展现的新闻主题, 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还能够引起读者的相关情感, 这些是普通的新闻无法达到的。因此在一条新闻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能够特写的角度, 来曲折的叙述整个事件, 从而使新闻脱离平淡化和普通化,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特写化的重要表现。其作为提纲挈领的主题, 既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新闻事件中独特的富有代表性的事件与片断, 同时鉴于其是另一种文学体裁, 因此在详细的描绘出具有真实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时, 还能够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真实性, 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能够进行比较小和恰当的艺术加工, 通常把新闻特写的特征分为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方面。

二、合理分析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新闻性的具体要求, 使得新闻特写的横截面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 并且还需要有比较强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每个细节与片段的描写, 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与亲眼所见的, 坚决禁止凭空虚构。而新闻特写的文学性要求, 则是指其要用比较生动形象的, 蕴含深情的艺术表达手法来描绘与渲染具体的场面和细节, 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 和比较深的印象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处理好新闻特写条件下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当前新闻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1不要过分的追求文学性

对于新闻特写而言, 经常会出现过分追求文学性, 可是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 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来不断的提高新闻报道的主题, 从而在新闻特写中而在特写中合理的运用优美的语言、音响以及图像艺术化剪辑和特效处理, 从而使得新闻特写作品更加具有美感。

与此同时, 由于对新闻特写的限制比较少, 使得其拥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于是许多期望出现好作品的记者容易过度的使用文学手法, 从而严重影响了新闻特写的真实性。例如为了增加作品的华美程度而对事实进行捏造, 增加了所谓的合理的想象来虚构新闻点;或者过度的追求艺术的效果, 而对其进行比较随意的摆拍;片面的强求轰动的效果, 而在选取素材中而偏向某一方, 取代了客观现实, 从而违反了新闻规律;片面的追求艺术的美感与悬念, 而忽略了新闻体裁所要求的“时间线性、地点具体、事件单一”的基本原则, 从而混乱使用倒叙、插叙和蒙太奇等手法, 从而导致报道顺序的混乱。相关人员使用这些手法, 极大的超越了新闻特写允许的“文学性”的度, 进而对新闻事实的本身进行了歪曲, 误导了观众的思维方式, 从而对相关新闻传播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 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文学性而失去了新闻性。

2.2切忌新闻特写过分写实

由于新闻特写是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特征的某个点进行特别展示或者放大, 因此会使这个点中的细节比较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从而达到写实与震撼心灵的重要作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局部进行过度的写实, 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新闻特写过分写实既是关于新闻伦理的话题, 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相关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问题。尤其在新闻特写需要放大局部特征, 对其进行充分的写实和再现现场的报道方式中, 这方面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与敏锐。

从新闻职业性角度而言, 虽然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 “事实”是其重要信仰, 然而当我们报道由人的活动与生命构成的新闻事件时, 要牢记我们的所要传播对象也是“人”。因此加强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重中之重, 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永远保持一份人文关怀。

结束语

对于新闻性和文学性而言, 在新闻特写的前提下, 似乎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然而在实际中, 双面是新闻特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主要特征。新闻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详尽的报道。因此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 正确的面对和平衡新闻性和文学性双方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而熟练的使用这一体裁, 不断的推进特写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使用, 促成新闻体裁相互融合交叉格局的早日形成。

摘要:最近几年里, 新闻特写这一报道体裁受到了新闻业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和重视,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今逐渐发展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下, 关于政府相关媒体形象, 不断的改变报道的文峰, 从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愈发明显。本文结合具体实际, 针对当今条件下, 新闻特写的具体现状和新闻学与文学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来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闻特写,新闻学与文学性,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金英, 李泽鹏, 张晶.新议新闻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J].探索与争鸣, 2009, 5 (9) :23——25.

[2]于利前, 王林章, 雷斌.新闻采访与写作[J].中国青年报, 2010, 4 (6) :32——33.

[3]江建慧, 靳昂, 楼俊钢.人文精神与主流价值观的回归[J].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9 (42) :15——16.

新闻特写 篇4

5月10日17时32分至18时15分,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8个乡镇35.8万人受灾。关键时刻,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迅速投身抢险救援一线,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实际行动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践行创先争优的承诺。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换届后的乡村两级党组织接受了一次“大考”,第一时间维护了灾区人民的最大利益。

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岷县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16000多名乡村党员干部,紧急开展救灾行动。转移群众、抢救伤员、道路清淤、排查险情等工作同步进行。灾害发生当晚,及时将1263名群众转移到乡镇政府会议室、干部宿舍和乡村学校等安全地带,同时搭建临时帐篷,动员群众投亲靠友,共分散安置灾区群众2.93万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一位70多岁的农民动情地说:“关键时刻,党组织是冲不垮的堤坝,是我们的主心骨。” 茶埠镇沟门村是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洪水裹挟着沙石汹涌翻滚,肆虐房屋、道路和河道……山洪的咆哮声、老人孩子的哭声、冰雹猛烈敲打屋瓦的破裂声响彻山村。灾情就是命令。茶埠镇党委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了茶埠镇“5.10”抗洪救灾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抢险救灾及灾情核查组、善后工作组。迅速组织全镇8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奔赴受灾最重的沟门村,冒雨进行紧急转移安置,帮助群众抢险救灾,妥善安排生产生活。

禾驮乡石门村在这次灾害中由于撤离及时,全村无1人伤亡。这一切,都应归功以石寿芳为书记的石门村党支部。灾情发生后,党支部在认真查看、核实并分析灾情后,及时动员党员干部和村民,迅速展开了紧张有序的抗灾救灾工作。针对村旁一座主道桥梁被堵,洪水淤积,对村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现状,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及时清除了桥洞内外的树干、电线、车轮等杂物,疏通水流,从根本上消除了次生灾害的发生;面对部分无家可归的村民,党支部动员他们暂时投亲靠友,就近寄住到安全地带的村民家里;针对生活物资紧缺,群众生活缺少保障的现状,党支部在安抚群众情绪、倡导村民相互帮助的同时,积极上报灾情,公平发放救援物资。石寿芳说:“党支部只有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发挥好作用,老百姓才能认可你,夸你攒劲。” 灾区缺电、缺药、缺帐篷,但运输物资的主要通道省道306线(申都段)严重堵塞。救灾必先抢通生命线。5月11日,申都乡党委积极组织协调,发动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调动装载机5辆、挖掘机2辆,组建党员突击队、民兵抢险队、志愿者服务队全力开展工作,从上午8时至下午15时50分省道306线(申都段14.5公里)生命通道被打通,保障了全乡以及兄弟乡镇救灾物资运送和伤亡人员转移安置以及险沟险段人员撤离。“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吃、穿、住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整个救灾工作的核心。”申都乡党委书记朱江龙面对灾情掷地有声地说。

李书记可是个大好人!“"没有李书记的帮助,我们今天可能还没有干净的水源!”......提起老党员李三个,申都灾区的灾民们个个赞不绝口。其实李三个并不是当地的书记,他现在的身份是修建申都乡人畜饮水工程及河堤修筑的个体老板。他家住在岷县西寨镇上山村,曾在村上当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所以大家都亲切的叫他“李书记”。灾害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中断,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救人!“李书记”立刻调动自己仅有的两台车辆,带上在身边的3个工程队员火速奔向受灾点。天黑了,紧急救灾指挥中心乡政府人影慌乱,匆匆忙忙,办公设备不能启用。“李书记”知道了,赶忙运来了工地上的发电机;没有柴油,“李书记”拿出自己身上仅带的300多元去购买。终于,指挥中心的灯亮了,抢险工作高效展开了!灾民饮水告急,李书记又带上自己的人员出发了。经过一天多的奋战,洁净的水源疏通了,灾民的饮水解决了。然而,“李书记”的工作并未停止,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奔波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常说,自已虽然已离开了村支书的岗位,但还是一名党员,无论在任不在任,心里一定要有老百姓。

上一篇:职业经理制度问题下一篇:保肝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