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电视新闻

2024-05-28

创新电视新闻(共12篇)

创新电视新闻 篇1

信息化社会,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不断提高,媒体之间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怎么才能成为读者心中最理想的新闻报道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创新性来吸引读者,从而提高竞争力,使其在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中取胜。

1 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报道能够不断发展的主力。不具备创新性的媒体新闻,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提高媒体新闻的创作性显得尤为重要。

1.1 新闻创新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媒体新闻的报道内容都大致相同,不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导致部分新闻报道资源因此浪费。读者对新闻报的需求不断提高,新闻同质化势必会对新闻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同质化这一大问题的办法只有新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新性,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新闻同质化情况发生。

1.2 新闻创新是媒体新闻赢得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媒体新闻报道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人们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辨力,媒体自身的压力随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的提高而增大。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为希望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更能有效处理新闻报道面对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创新。媒体新闻报道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报媒体新得到更多受众者的喜爱和观众,才能更好发展。

1.3 新闻创新主要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主

媒体新闻决定着媒体新闻传播的实施,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新闻传播的成败与否。在受众的观看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和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很难留住受众的关注度。只有在媒体新闻不断发展中,以逆向、异性、质疑性及形象思维等多重思维创新模式,方可确保媒体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也更符合当前受众观看的需求。

2 提高传媒新闻创新的途径

2.1 报道范围的扩大

新闻报道不仅是要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需要根据对受众内心需求的了解而进行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事物应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在报道中不能够做到将新闻事件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所以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报道。现如今,读者对媒体新闻的要求希望多视角,能够将时间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描述。在进行相同新闻报道时,不同的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与报道角度都大有不同,所呈现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差异。这时,可先进行细致的了解并大胆创新,切换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以到达最终所呈现出的新闻报道效果,进而得到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2.2 独特的报道方式

一个好的媒体新闻点,要在同质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媒体语境下,观看者的耐时性差,如果新闻的语言无聊、乏味、信息缺失都会让读者流失。如何尽可能在最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好的传递信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题时代”,观看者在观看新闻时,更多地是观看新闻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这说明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性。

2.3 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同样的新闻,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别致的内容报道出来,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因此,要注重创新媒体新闻报道内容。首先,立意新。就是要使报道的内容包含的思想新、精神新,与别的报道相比较见解新、主张新,要在同样的新闻里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较高层次上展现新闻信息的内涵,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含量、知识阅历和精神享受。其次,立意高。在新闻作品中立意要深刻独到,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务必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件,从众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掘更有新闻价值、更具精神内涵的亮点,也就是在寻常之中挖掘非同寻常的东西。最后,立意要精。在新闻作品中,要简练明确,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将最精华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精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媒体新闻的报道的真实性与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增强其感染力,能够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创新电视新闻 篇2

(一)塑造主持人鲜明形象

具体说来,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电视台乃至节目本身的重要形象标志,更是连接媒介与受众的金石桥梁。因此,要全面塑造主持人鲜明形象。比如,丰富的面部表情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直接手段,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根据自己所播报内容的不同情境对面部表情进行灵活控制。运用面部表情的变化达到强化感受或讲授感受的目的,要把控自己的内心情感,注重报道中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尽量避免在面部流露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当某些事件发展不够明朗时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新闻类的节目,需要主持人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的形态,严肃端坐、态度和蔼,但在静止时也要运用一些得体的动作起到明确意义并解释某些语言内容,不断强化交流关系等。同时,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应该是机械化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更能为节目添色。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新闻联播》主持人在念到“遇难人数…”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让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动容,更是激发了民众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情感。

新闻节目主持人整体形象要与节目内容与形式相协调,主持人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并对新闻内容能有正确理解与灵活掌握。主持风格虽然要保持一贯的严谨沉稳,但在适当时也可以加一些幽默感。同时,在塑造整体形象时还要尽量避免同质化出现,要凸显出所主持节目的整体形象、整体思想以及内容特征,形象塑造师要对每位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进行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亮点并弥补其弱点。此外,电视形象造型师不断对电视艺术的特殊性进行不断探寻,对主持人造型的基本原则进行准确把握,这样才能将主持人和谐完美的荧幕形象展示给公众。

(二)注重培养个性化语言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要不断注重对自己个性化语言的培养。主持人的语言个性与主持人生活中的语言个性密切相关,因此主持人要关注生活中个性化语言,培养自身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形象。比如,要打造出比较鲜明的声音形象,主持人要对自己的声音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对声音进行改善。语言中还有不同的节奏,主持人要不断扎实自己的文字功底,做到语法连贯、断句协调、字音标准,要不断提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罗京曾在《新闻联播》任任节目主持人时,每一次都会在直播前将所有的稿件文字读音查清,这样既能降低读音错误率还能对所播报的内容进行调理性划分。在进行播报时,主持人语言要与电视新闻画面完美契合,以此增加主持功底。

同时,在播报时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发音规范,能够熟练运用腹部呼吸与胸部呼吸等呼吸方法尝试不同的发音效果,找到重音的确定位置,从而为受众传递正确思想。当主持人将自己的文学素养与主持功底巧妙结合在一起时,更能够凸显个性,甚至引发网络迷因,延伸了新闻节目本身的影响范围。例如,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观众对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段子手”属性的追捧与狂欢,便是此种效果的有力体现。

(三)尝试多样化风格发展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同样要注重培养多样化的主持风格。每一个主持人都要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个人的自身素质与语言功底有一定差异,因此主持人要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摸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风格。这里所说的风格不仅仅是主持人个人的特质,还有节目的定位,当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时,主持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主持人要打造自己的主持魅力,当前我国很多著名新闻主播都有主持上的实力与能力,除了这些之外,就是个人魅力。然而,我国极个别新闻主持人在主持时还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此主持人要不断进行修心养性,以此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促使自己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思想,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过硬的理论素质向受众传播正面思想,为受众带来更多正能量。

电视新闻要增强创新意识 篇3

1.首先要在抢独家新闻上下工夫

独家新闻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抓来的。在西方,它是最有力的新闻竞争手段,是新闻机构借以吸引群众,增加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闻机构提高知名度、权威性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新闻竞争机制,在新闻领域里,忽视了抢新闻、抓独家新闻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新闻媒介也越来越重视播发独家新闻。抢新闻、抓独家新闻,今天也是竞争机制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抓独家新闻,各家新闻单位对采访报道的重大题材均在力争首发、首播,而且要发挥电视语言的特色,要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报道。濮阳中原电视台记者今年采编的消息《部一排四井喜获工业气流》就是在事发后的第二天进行了及时报道,使中原油田在深层气勘探上的重大成果及时展示于观众,从而鼓舞了士气,展现了中原油田走油气并举的道路的正确选择。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新闻竞争中获得和抓住独家新闻的基础,因此记者要下工夫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和研究各种问题、现象,留心周围事物,才能在同样条件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抓住别人注意不到的新闻,挖掘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提炼到别人提炼不到的主题。独家新闻也往往和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联系在一起。

2.要在选择新闻角度上做文章

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客观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忽视共性固然难以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只讲共性,忽视了个性特点,则必然雷同。报道要想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防止千篇一律和模式化,就要研究事物的特点,寻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报道角度。

求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审美心理。新异反常的现象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反常的、奇异的现象总是有新闻价值的。此外,对比分析是提炼新闻主题不可缺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对比是作为有关的背景材料在新闻中运用以深化主题思想。用对比作为报道的角度,使新闻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对比手法十分有说服力。对比,不仅可以用事物本身历史的纵向对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为角度。濮阳中原电视台获奖新闻《讲排场超标用车被处罚树新风婚事新办受欢迎》就是利用对发生在同一天的两场婚礼、两种效果的报道,反差鲜明地阐述了立场和观点,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逻辑思维的两种重要方式,对比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化形式。电视新闻通过声画结合的形象来展现对比,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极强的说服力、表现力和震撼力。

3.要在新闻立意上下工夫

新闻要以新夺人,还要求立意新、观点新。立意即新闻的主题,是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新闻主题新与不新、好与不好,直接决定新闻的成败。所以说,主题、立意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纲,纲举目张,立意高,材料选择、运用才有明确的目标。

提炼新闻主题,是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记者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本质、最有时代性、最有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要思想。提炼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深入采访、深入挖掘,找出最能概括事物的本质。

二是要选准角度,以最佳的新闻角度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主题。

三是要对具体事实有宏观的比照,高瞻远瞩地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形势下比较衡量,判定其意义所在。

主题、立意是记者对客观事物价值的挖掘和认识,只有在深入采访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对全局有完整了解,对事物作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从具体客观的事实中,提炼出有新意的思想、观点。

4.要在精心刻画细节上求立意

一些新闻没有“灵气”,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难以真正冲击观众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细节的运用。要想让电视新闻常新常活,用好细节可谓一剂良方。

细节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层面上一个细小的环节。它既可以是语言、动作,也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表情或神态。精心刻画并运用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新闻的鲜活度,使新闻好看、耐看。观众还可以透过细节品味出许多报道以外的东西来。可以说,一个好的细节能抵得上千言的文字描述。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选择并运用好细节上也还有值得探讨的内容。

我们常说文有文“眼”。细节亦可谓一篇报道的“眼”。它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要围绕主题选细节。细节隐含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而每个事件中又有若干个细节。这就要求记者精心选择、取舍,把最能突出和深化主题的细节,经过加工、“放大”后用到报道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温家宝总理在农村视察时了解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时,记者抓拍到温总理紧紧握住村民务农回来还没有洗净的手的细节,充分展示了总理与农民心贴心的情怀,这一镜头在中央电视台得到了反复播放,感人至深,从此揭开了全国大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序幕。

强调新闻里用细节,并非细节越碎越多就好,也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用。新闻中的细节应该是能让作品闪光的细节,画龙点睛的细节,能够深化和突出主题的细节。

如何创新电视新闻 篇4

电视新闻就内容来说,就是新近发现或者发生的事物,重视电视新闻创新,实现电视新闻创新是电视新闻的追求。目前,电视新闻的采制和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思维,还有一些期待开发的发展的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形式需要我们进行开拓与创新。

1.1 电视新闻内容上需要创新

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全面创新,要首先对进行报道的内容题材进行相关的确定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传媒,需要在传递知识、传达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报道。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要在获取知识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简洁、简单的方式。因此,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应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新闻的信息化,需要重视更好地融合电视新闻的新闻性和知识性。

1.2 电视新闻的观念需要创新

为保证电视新闻的进一步突破,应对新闻观念进行全面地创新。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都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从思想观念出发,全面考虑到平民的有意识。衡量电视新闻的好坏的标准是人民满意的程度,所以人民大众是电视新闻创新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重视在内容选择和采制的过程中,全面面向人民群众,并保证电视新闻能够彰显良好的生命活力,让人民群众认可,保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实现电视新闻的影响力的提高。

1.3 电视新闻的形式需要创新

针对各种电视新闻的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新闻形式,因此,在对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对多样性进行创新性的突破。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新闻播出滚动式、新闻采制直播式和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首先采访制作新闻事件的现场,然后直播新闻发射播出的重要报道方式,采用新闻采制直播的形式。就新闻播出滚动式来说,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的新闻实行反复播放,或者补充最新的信息,变换不一样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还可以对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进行及时地弥补;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也起到了增强的作用。

2 电视新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 电视新闻需要进行精细提炼

要对电视新闻进行精细提炼,首先,在立意上要实现创新。电视新闻的主题就是立意,应对现实的需要进行充分地考虑,提炼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主题,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精粹、具体化,促进电视新闻有指导价值。还要对电视新闻主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根据需要分别进行提炼,加入哲理化的内容也应会更倾向于重理的内容,加入诗意化的内容应该会更倾向于重情的内容,关注和培养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

2.2 电视新闻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拍摄

拍摄过程中,深入拍摄会更为容易的发现困难。火热的生活是新闻感性材料的来源。在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信息进行亲自感受,保证写成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好的电视新闻片,都需要经过头脑的选择、过滤、捕捉新闻价值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可以到新闻现场采访搜集第一手资料,实现有价值的收获,获得观众的认同。

2.3 电视新闻要贴近现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和需要,应满足观众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精神的需要如娱乐、学习、社交等。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对观众进行关注,大量传播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电视节目,出现好的社会效果。

2.4 融合制作出“融合新闻”

现在独家新闻逐渐减少,发生重大新闻,各个媒体,各个记者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发。当前形势下可以抢发,也可以整合报道。整合报道中,可以将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也可以和其他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将本媒体获得的新闻和编者自己掌握的媒体的新闻进行整合,甚至直接引发其他媒体的新闻。对于突发事件,可以引用信息,可以深入采访,让事件不断丰富和丰满起来,形成组合报道。这样对有关的新闻进行筛选、过滤、整合,进行大量重组、援引、嫁接等,实现对新闻的融合,这样就制作出了融合新闻。

总之,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创新,要实现电视新闻的生存和发展,要保证电视新闻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摘要:新闻媒体竞争逐渐增强,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因为受到网络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压力,电视新闻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电视新闻应该能够重新确立往日的地位,追求发展与创新,追求卓越的地位。因为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为了保证电视新闻进行高效地发展与创新,电视新闻应该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重视对新闻编辑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电视新闻应该提高竞争实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方法,掌握创新能力,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全面提高效益,拓展发展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电视新闻,开拓创新,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创新电视新闻 篇5

摘 要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广播新闻策划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其策划新闻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内容和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新闻策划人员如何在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强化创新思维。

关键词 策划内容;存在问题;创新思维;运用方法

广播电视工作中,相关新闻策划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广播新闻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断对以往成功和失败案例总结,努力提升工作能力,积极进行创新,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内容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工作主要是根据电视节目的特性和新闻要求,通过对于新闻事件内容的分析和整理,从而得出新闻报道的架构、思路以及相关的方案,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重视度,策划工作的可靠性,是赢得观众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策划工作中应切实抓住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认识到新闻的客观性,注重舆论涉及的问题,将群众所关注的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认识到广播电视工作的两面性,它在新闻行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性的问题,所以在工作时要对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认真考量,以免因小失大。

2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节目,在电视媒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国目前运用的是四级制,各级之间相互也存在很大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各级电台新闻节目中,如省市级与央视在对于节目题材运用及针对人群各有其自身优势,都在努力工作中不断创新,积极拓展策划工作内容,切实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接收平台,使群众能更直接认识到新闻策划工者的能力。与此同时,策划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被披露出来。如部分策划工作人员,为了赢得收视率或自身利益,在策划过程中没有充分揭露事情真相,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广大群众的信任。因此,为了使新闻报道不失现实,能获得广大群众认可,策划工作中创新思维就显得更为重要。

3 新闻策划人员如何在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强化创新思维

3.1 新闻策划人员认识到创造性思维重要性

当前广播新闻节目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频道进行传播。广播电视在播出过程中,其涉及的内容和种类比较多,新闻策划工作者想要新闻节目能够脱颖而出具有一定难度。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广大人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内容在播放时要进行合理选择,在保证传播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播放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内容主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增加广大群众的理解力,提升观众的兴趣,从而提升竞争力。如一些综艺类节目,与人民现实生活很贴近,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极力推捧,所以可以达到很好的收视效果。因此,策划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善于将创造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使节目到达预期的效果,提升其竞争力。

3.2 新闻策划工作者要努力提升创新意识

新闻工作者对于节目内容和主题进行策划时,要抓住其鲜明的特征,运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复杂问题表达出来,让人有个更清晰的视觉体验。同时,在努力工作中不断创新,用创新思维体现出节目内容的特征,使其具有新颖性,吸引住观众。新闻内容的新颖是创造思维得到体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获取观众的信任也有着重要作用,创新思维在新闻策划中的运用,能够使得新闻的内容和主题表现得更为清晰、明确,在众多节目中更能提高收视率。随着社会环境多样化的发展,新闻在取材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对于新闻采编人员而言,就要求遇到社会新闻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以此来尽快获得并报道出最新新闻信息。作为电视广播策划的目的大都相同,都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然后在基于事实基础上根据采编内容制定相应策划方案,在传播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想要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就要在工作中树立新闻创新思维意识,充分运用团队和自身的创新思维的优势来解决新闻广播策划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其高效率的开展。

3.3 新闻策划工作者要用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新闻策划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一般较容易将思维局限于一些小的`专业或职责范围内,不会将新闻内容之外涉及的问题进行运用贯通,认识不到事情的本质。如一些生活服务类节目,其节目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并十分密切联系到人们的生活,同时可以在节目中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因此,该类节目更容易被人们所关注并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焦点,从而对于主流文化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新闻广播电视策划工作者,在关注自身专业素养和新闻自身内容的同时,也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了解清楚新闻事件之外所涉及的问题,放开眼界从全局出发来进行策划工作,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立意出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3.4 新闻策划工作者在新闻选题方面力求创新

在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工作中,策划人员往往会习惯于传统选题模式,对于选材也较概念化,长期发展中,不利于新闻策划工作顺利进行。因此,要想赢得观众的认同,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要选择有标新立异的题材,创新新闻采访和报道方式,增加新闻内容的趣味性。此外,大多数新闻策划工作者,为了更好的自身生活和获得晋升的机会,往往会不断努力创新以求得观众和组织的认可。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管理者可以在尊重新闻策划工作者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使其工作能力得以最大化发挥,从而实现新闻选题、工作创新多样化发展。

4 结束语

虽然我们在当前广播电视策划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些策划工作运用的新闻制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还需要策划工作者积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满足人们对新闻节目要求的同时,提高节目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颜纯武.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策划[J].科技信息,2012(4):184.

[2]丁新吾.用大型新闻策划提升地方台新闻影响力[J].中国记者,2011(12):54-55.

[3]王永忠.以新闻策划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有效性[J].声屏世界,2012(4):31.

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在社会环境的前提下,目前来看,电视新闻行业正在进行着一定的变革,身为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一分子——电视新闻编辑,我们不只要看到电视新闻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也要看到社会发展背后对电视新闻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只是要提高自己在专业能力上的修养,更要加强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来适应新时代中人民群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做出符合时代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电视新闻编辑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空泛、表达苍白无力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有向广大观众传达信息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当前许多的电视新闻节目,特别是一些地方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十分的枯燥和空泛,很多时候播报的新闻就是在进行其他电视台的新闻重播,没有自己的新闻,也没有点评和更深层的报道,报道的新闻根本触及不到新闻问题的本质,这些问题会使观众的视角转移,从而让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降低。而且电视新闻节目对有些新闻一句带过、信息量很少,有的内容十分全面,但是有用的却不多,主持人对新闻的播报形式化,语言僵硬、表情严肃单一,这样的新闻节目观众怎么会感兴趣呢?

(二)旧闻変新闻,跟风严重

新闻,顾名思义:新的见闻。他的时效性是生存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网络新闻、报纸、电视新闻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所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必须要有时效性,新鲜感才是观众所需要的。但是现在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没有意识到或者是不注意这一点,报道的新闻材料过于陈旧,或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把“旧闻”变成了“新闻”,还有就是因为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匮乏,电视新闻盲目跟风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电视台可能把一些新闻播报改成了一种图文结合的脱口秀进行表达,因为新鲜感收视率大涨,在不久之后,你再看电视屏幕上,这类的节目铺天盖地,或是方言版、或是评书版等等,不伦不类。盲目的跟风正说明电视编辑的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会使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彻底失去信心和兴趣,改从其他途径获取新闻信息。

(三)形式陈旧,编排过于单一

再好听的声音也只可绕梁三日,任何漂亮的物品在眼前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电视新闻节目也是一样的。电视节目的播报形式、播报流程过于固定单一化,对观众的吸引力低,整套节目完全程式化,长时间下来观众已经产生厌烦感。这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利的。

二、怎样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一)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开发新闻“嗅觉”

对新闻的敏感度,也就是对新闻养成一种自然的“嗅觉”,像一盘美味出现,通过你的鼻子,你自然就会发现。这一点是身为一名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最特殊的素质,也要让它进化为一种本能。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发掘新闻的要点、亮点,特别是对当天头版头条的发掘,当人们都关注一件事的时候,你要发掘其他的亮点,吸引观众眼球。我们以一个成功的新闻作为案例:安阳曹操墓,在当时发掘和鉴定时,大部分媒体对曹操墓的真实性做大篇报道,对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随着新闻的逐步播报,已经无法吸引大家的眼球了,这时郑州市的某一媒体以安阳市民在曹操墓发掘工程中的心态变化和生活影响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分析,新闻出台当日引发了良好的评价和关注,新闻切入点的发掘,可以决定新闻的价值,但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有灵敏的新闻“嗅觉”。

(二)电视新闻的基层化

新闻编辑在关注社会重大新闻和国际事件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基层、底层的生活小事。任何新闻的受众都是百姓,无论怎样的新闻事件都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来自基层,都是某件小事的折射,在基本的小事中可能蕴含着有价值的新闻,新闻编辑不应该放过这么大的编辑素材群体,它们也可以激发你的灵感。所以,新闻的头条不一定非要是像“9.11”那种大事件,也可以是关系到人们群众利益的小事,让新闻来到百姓的身边,不让它飘在群众够不到的地方,体现现代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性。我国最经典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于1976年开播到现在已有37年的历史了,在这37年里,他的发展也伴随着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今年1月份《新闻联播》的创新改版为例,其内容就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百姓生活,也更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一月份其收视率为4.53%,只是平均收视率就比2012年一月提高了24.32%,这就是创新取得的成果。一档中国最大的国际性质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因此可见创新对电视新闻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三)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对编辑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电视新闻编辑有了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创新的能力,因为就算是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你没有想过去创新,这个能力就等于没有。所以,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质疑开始,不仅仅是对新闻中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要做到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提出质疑,才能更好地发掘新闻的价值点。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扎实的各科理论来做为质疑的资本,按专业的能力对新闻素材进行整合,提高发现新闻亮点的能力。

理论上的东西永远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支持这些理论。在实践之前我们无法评判理论的正确性,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说创新是工作的灵魂,不单单是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上。作为可以决定新闻价值程度和生命力的一名新闻编辑,必须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越来越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毅.浅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新闻天下,2011

[2]高艳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初探[J].华章,2011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与创新 篇7

一、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意义

人们常把电视新闻划为主题性报道和事件性报道两种。主题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版面和时段, 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展现社会发展全貌, 树立社会典范, 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题类新闻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 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是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直接体现。主题报道是新闻宣传报道中非常重要的节目样态,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主题报道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 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 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社会向心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在当前全球信息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 对于树立国家良好国际形象、消减抵御不良思潮和别有用心的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文化产业日益发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对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实现媒体竞争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主题报道

做好主题报道, 是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主题报道要体现规模、体现深度, 以合为势, 形成关注度。主题报道要做到有力度不算难, 难在要做出靓度来。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好看”一些, 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 选择合适的事件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关键环节;掌握合适的宣传思路是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往往是成就性报道比较多, 所选择的事件多是侧重发生过的, 其结果是新闻与观众见面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主题报道的题材不在多而在精。当前常见的主题报道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单刀直入式:既有宣传报道媒体所做的就是将其诠释清楚、宣讲透彻。显然, 这是长期形式的政治宣传法则在媒体的沿用。这类主题报道大量采用传统的成就报道、经验报道或典型报道方式,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宣传力。主题报道的宣传力, 并不只是思想性体现, 还在于感染力。在金融海啸的报道中, CCTV-2大胆创新, 推出了大型直播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全方位分析报道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 直播规模宏大, 嘉宾阵容豪华, 节目成功之处在于, 全方位记录了风暴所及的每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场景和人物, 并连线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 带领大家“走进风暴眼”, 把宏大热点话题降落在每一个看电视的个人身上, 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样, 把所要展现的宏大主题新闻就落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另一类是曲径通幽式:报道主题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命题, 被化解后“安排”在具体的物中, 从不同面、不同角度来阐述, 或以不同方式解读。这个将报道主题具体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所谓策划。

一般来说, 主题报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 策划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选题到报道方式、组织形式、规模效应等, 都需要周密的策划。新闻策划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主观想象, 而应当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与电视人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贯穿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有专家认为, 主题报道的策划组织可概括为“五化”:内容设计专题化, 突出主题报道的针对性;报道推出系列化, 体现主题报道的纵深感;客观形势多样化, 增强主体报道的吸引力;重点栏目品牌化, 扩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营造声势规模化, 提高主题报道的影响力。改进主题报道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新闻要素入手, 提高主题报道的时效性;二是从丰富传播载体入手, 扩大主题报道的覆盖面;三是从扩大受众参与入手, 提升主题报道的亲和力;四是从建立沟通机制入手, 增强主题报道的推动力;五是从创造良好环境入手, 建立持续开展主题报道的激励机制。

三、做好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思路

新闻报道, 贵在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就是要用时代精神审视新闻报道、以改革精神推动新闻创新, 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新闻工作者而言, 这是个永恒的主题、永远的课题、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也是最多收获成果与梦想的历史机遇。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 理念上的新思路核心内涵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报道内容上的新突破, 就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 在表现手法上, 不同主观的意识框架去干扰采访对象, 也不以主观判断的方式把报道主题强加给受众, 而是用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态, 拉近受众对典型报道的“认同”心理和选择。2007年2月10日“新闻联播”对河南焦煤集团普通矿工谢延信面对多病的岳父母和呆痴内弟, 30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报道形式采取以小见大, 用人间最真诚、最典型也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例, 来反映谢延信的平凡之中见真情、大爱至孝谱心曲的感人故事, 使受众从报道中领悟孝道是人间美德, 是世间永恒的主题。特别是报道不回避其在生活中不如意的细节, 带给人们一种更合理、更真实、更豁达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 电视新闻节目在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 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路, 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化”: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

1. 主动化, 增强节目策划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打好主动仗。

主动性首先表现在对国家重要发展方向的敏锐体察上。主动性还表现在以高度的机动性实现主题的延展。主动性第三个要素是洞察时代主题的内涵, 实现主题报道的深化。

2. 活动化, 变报道为活动, 从而形成规模、造成声势。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 就是有主题的系列报道, 这种理念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媒体的声音, 报道形式单一。而活动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并形成传播链,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活动化首先表现为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活动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传播链。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是内部的多样化, 而形成链条是外部的多样化, 两个多样化相互结合就是活动化。在这里大家可以发现, 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报道已经基本不见踪影, 而完全是从宣传主题转化出来的活动本身唱主角, 报道成为对活动的配合。事实上, 形成链条更多的是体现在媒体运营的价值链形成上, 这就好像美国好莱坞大片形成的系统市场开发链条一样, 通过链条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将得到有效发散、有力辐射和大力提升。

3. 互动化, 变单向报道为多向报道。

互动就是生命力。主题报道的互动化就是把受动方变为主动方。对于政府而言, 就是与政策的惠及对象互动;对于媒体而言, 就是与媒介的受众对象互动。互动性主要表现在搭建政府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平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现在有些媒体在进行所谓互动时, 把受众参与作为摆样子的手段, 把赚取资讯费作为盈利手段。我们认为这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经营的思路虽然是可取可行的, 但如果目的性仅局限于经营则可能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互动除了行为上的互动之外, 还应包括人的心灵上的互动, 这是心的碰撞、激荡与反馈。我们在邀请公众参与时, 则是把受众真正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主题报道实现主动化、活动化、互动化的同时, 还有一化值得关注, 那就是产业化。当然主题宣传的产业化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话题, 我们主张的是在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媒体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范围许可内, 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市场开发, 而反对各种有偿新闻的泛滥。

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策划刍议 篇8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 找准新闻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风格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当然这种个性化风格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和社会问题基础之上的,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本质规律的挖掘, 启发人们的思考, 因此,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的观点、思想性上深入挖掘, 要抓住要害之处。

要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 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的综合素养十分关键, 包括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都要独树一帜。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化特质表现在主持人或者评论者言语、行为、情感方式等各方面, 让节目充分散发着主持人的气质特征, 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其睿智、冷峻和机敏的形象出现在央视各类新闻节目中, 让人对新闻事实细琢后启人深思, 这些新颖的主持风格显然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赏性、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 电视新闻评论对文本、解说、画面的处理也要恰到好处, 给受众以亲近感。如电视新闻评论的文本应注重阐述观点, 可以多用陈述性的语言, 可以含蓄婉约, 也可热情奔放, 然后, 在解说时用简约凝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匹配使用, 形象客观地表达新闻事实。

选题视角要新颖独特, 强化新闻解读力

近年来,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点评上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充当评判者的角色, 完全违背了受众的意愿, 得不到受众的认可。要真正赢得受众认可, 新闻选题就要新颖, 要真正立足民生, 从受众最期待和关心的问题出发, 强化新闻的解读力。

目前, 特别是一些地市级、县级电视台普遍存在电视评论新闻栏目不多、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 他们的节目主要是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现实工作情况和成效, 而作为地方电视台, 他们还应较好反映出地方特色, 充当传递新思想和信息的有效宣传工具, 如可以让一些政治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对当地“两会”的宣传报道, 就可以用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将当地经济的宏观走向、经济动态、特色产业表现出来, 利用百姓的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政治新闻报道的实质, 让地方新闻更具有可看性和亲和力。

怎样才能使选题既新颖又有深厚的解读力?这就需要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 用普通民众的形象和语言, 借助于电视传播媒介的画面,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节目《小崔会客》上都有体现。“说事”也好, “会客”也罢, 政府官员和一些平民百姓共聚一堂, 言论突出、角度独特, 绝对是取胜之道。

强化新闻评论的时效性特征, 构建公众话语平台

新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时效性的竞争, 因此, 新闻评论的策划必须要注重时效性, 动态把握新闻事件, 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 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主动地位, 就应在评论时效上下工夫。

一些重大活动的直播评论邀请嘉宾或者评论员到演播室参与, 就是强化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有效方式, 其不但为受众呈现出现场感, 也多角度、多方位地满足了受众了解各方信息的需求。如今年央视在对“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在让受众了解现场的同时, 通过权威的背景解读和专家点评参与, 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 实现了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的最优化, 赢得了受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

当然, 评论不仅仅要追求时效性, 其议题也要突出公众性, 特别应该关注时下热议的话题, 着力对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探讨, 让公众在互动中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形成舆论导向和引导力。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之际, 可以通过开设微博、博客等形式积极征集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问题, 让观点的发表得到平衡, 同时通过舆论引导, 让偏激或者非理性的观点得到修正。

时下, 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压力, 无论行业内部、不同级别电视台之间新闻评论节目的竞争, 还是来自报纸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介的竞争, 都要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能够与时俱进, 在创新策划上下工夫, 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制定相关报道策划, 在新闻评论节目个性、选题和时效互动性上加强谋划, 设计新闻报道方式和技巧, 寻求新闻采访报道最佳效果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振宇, 王婧《电视评论该怎样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3

刍议电视新闻选题创新途径 篇9

一、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采访角度

新闻选题角度是新闻专业人员对新闻线索的认识深化与思维创造的结果。变化是记者最能抓到报道角度的显性因素。在变化中寻求采访角度, 就是把事物放在时间的坐标上, 作纵向的对比, 得到较好的报道角度。

记者从一个变化的新闻由头挖掘到了更深层次事物本质, 需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丰富的经验。事物的变化有激烈、明显的显性现象, 这是易于捕捉的;有时有些事物变化是隐藏在繁杂的现象之下的, 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新闻敏感度高、有经验的记者才能会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放大出现象后的本质。这种敏感的捕捉能力需要记者对此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深刻的了解, 当事物发生变化时候, 就能敏锐地捕捉到。

二、从事物的反常中寻求采访角度

新闻选题角度的确定和分析是电视采访的首要环节, 一个好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基础, 选题质量决定了节目的质量。选题既决定了报道的内容, 又决定了传播的媒介观点和趋势判断。

反常、不寻常的现象和事物, 因为其题材本身就呈现出新奇性与差异性, 往往成为有价值的报道角度。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事物的反常是显性的, 新、奇、特等这些报道点很容易抓得到。

这些显而易见的反常, 都比较容易捕捉。而有些事物的反常是隐性的, 需要记者在深人调查、挖掘、分析中提炼出新鲜的角度, 记者应该有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的能力。

三、从事物对比中寻找采访角度

如果说前面两种思路是从事物时间纵向坐标来考量, 那么, 从事物对比中寻找采访角度, 就是从事物横向坐标考量的思路。当单个事物的报道无法体现新意、或者无法抓到本质的时候,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对比的方式, 体现事物的特点, 突出报道角度。对比可以观全貌, 对比可以凸显本质, 从对比中找角度。通过细节对比方式选取与众不同的角度, 对收视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比分析的目的是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 也是选取新闻角度、提炼新闻主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记者在事物联系中体察其特点。记者需要广博知识和多维思维方式, 才能在对比分析中, 寻找出新角度。

四、从新闻现场中寻找采访角度

有些新闻是谁都能看见的、谁都能写出的, 有些是隐藏在事物表象的背后, 不经过深人挖掘是无法发现的;有些新闻是蕴藏在另一条新闻之中, 不注意也是抓不到的。在新闻现场中, 有着大量的信息和戏剧性的节点。记者要善于从现场人物的语言、现场事物的发展中寻找报道角度, 凝练主题。善于抓住事件富有戏剧性的节点与高潮来组织报道角度。这样戏剧性的高潮场面, 往往有助于记者摆脫程序性的、大而化之的报道方式, 从一个特写场面切人, 以小见大地体现主题。

五、新闻选题要寻找“四多”角度

新闻选题角度就像中医为人看病有“望闻问切”之说, 新闻选题当然与看病不同, 它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 新闻记者在实战中也会有自己的采访习惯、经验乃至独到之秘, 但说来说去总不离“看、问、听、思”四字的角度。欲成良医, 当精通“望闻问切“。而作为一名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 深觉欲成良篇, 新闻选题角度要寻找“四多”角度, 即多看、多问、多听、多思。经过这“四多”角度, 采访出来的东西, 才会有一点“含金量”, 才觉得踏实、放心。

1. 多看角度

“多看”就是多下基层、多到现场进行采访;就是尽可能多地搜集第一手素材, 为新闻稿件的真实、丰满打下坚实基础。切忌走马观花式的采访和蜻蜓点水似的浮躁。

2. 多问角度

“多看”之时还要多问。多问就是更深入地调研, 更进一步拓宽拓深采访面, 以便能挖掘出更多细节、情节。有了好细节和好情节, 作品就脱离了枯燥无味, 变得有血有肉, 增加了新闻稿件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多问,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它能释疑解难、弃旧扬新。因此, 采访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问题, 决不能不懂装懂。

3. 多听角度

经济类新闻, 通常在专门的会议上发布, 发布人一般为当地政府或各部委、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种会, 就是经济新闻包括隐藏在其背后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集散地”。因此, 赶这个“集”无疑十分重要。“多听”之后, 往往对所发布新闻背后的东西, 比如政府新的经济政策、法令、法规, 某种新的经济举措, 某个焦点事件的过往、现状、前瞻等了解得更多更深。背景材料用得恰当, 可以增加作品的厚度深度, 彰显作品的新闻价值。

4. 多思角度

“多思”, 是对手中所有素材实施全面分析、衡量, 从而进行删减、取舍、运用的过程。何者可用、何者当弃, 何者重要、何者可无, 思后可以理出一个头绪。“多思, 是反复提炼主题的过程。思之中, 往往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飞跃。“多思”, 也是选择好角度、好切口的过程。这是新闻作品所追求、所应当达到的境界。

让创新提升电视新闻魅力 篇10

一、选题要创新。

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 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 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 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要强化导向

选题时, 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面更宽广, 不仅介入政治导向, 而且涉足经济导向;不仅介入思想导向, 而且涉足行为导向;不仅介入道德导向, 而且涉足生活导向、知识导向、文化导向等等。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度更准确, 既大胆触及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 又在敏感的问题上不增加热度,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振荡;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疑点, 又善于引导和帮助群众除疑解惑, 避免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 又善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引导群众树立信心和勇气;既大胆地揭露各种矛盾, 又不回避矛盾, 更不激化矛盾。

2、要注重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有创意的操作, 并不断在报道的过程中, 根据受众的反馈, 对新闻报道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在各路媒体面对一个共同的选题事件时, 策划的创新是“异军突起”的关键。

一方面对“沉重”的政治性主题性报道的选题策划。在具体的选题上, 策划者应该: (1) 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充分的理解消化; (2) 从实际中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具体事实; (3) 从观众关心和熟悉的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枯燥的东西生动化, 立体化, 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另一方面对非政治性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这类策划应从受众入手, 并且应以受众为本。具体操作中既要考虑受众的可接受程度, 即策划的选题必须是大多数受众想知道的、应知道的;还要注重选题的原则。对客观事实应有整体的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 以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 宏观把握, 微观着手, 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

二、表现形式要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 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 拔动观众的心弦, 还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 进一步接近观众。根据笔者十余年新闻工作经验和对各台优秀新闻节目的分析思索, 认为比较创新的新闻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播式。

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制作, 直接发射播出。这种方式既生动具体地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 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让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 大大提高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新闻编排组合式。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可以采用组合式, 或者“单元式”。既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 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 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 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 使整期新闻更有节奏有章法。

3、评论式。

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 应该配发矮小精悍、尖锐的有针对性强的评论, 编前或编后话等, 增强公众对新闻的参与性、互动性, 也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服务性。

4、新闻播报口语式。

就是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 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新闻。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 让记者正直、善良、真诚的人格魅力打动观众, 感染观众。一方面使观众对新闻内容, 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 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观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因此, 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好还是从记者中产生, 中央电视台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王志等这些新闻节目的名主持人都是从记者走过来的。

三、新闻队伍要创新

电视新闻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素质高, 把握全局能力强, 视野广阔的新闻队伍尤为重要。创新电视新闻队伍必须努力使新闻工作者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善于主动学习。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必须不断刻苦学习, 在实践中锻炼, 要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广交朋友、深入一线、掌握重点, 在多种信息中寻找出主线, 采访好新闻线索。同时, 要通过学习, 提高文化修养, 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 能够用艺术手法表现新闻的写作, 还要有比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采访中要能善于用口头表达能力, 抓住重点, 提炼采访中的主题重点。

2、具有较强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包括驾驭主题的能力, 沟通联系的能力, 去伪存真的能力, 快速判断的能力等等。高效率, 快节奏的信息时代, 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自身能力开发, 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此外,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向复合型转变。既是记者, 又是节目主持人;既是编辑把关者, 又是节目制作者, 既懂节目策划, 又懂节目管理, 集综合能力于一身。

3、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修养。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当好一名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必须要有丰富的综合素质修养和过硬的知识技能技术修养。一是要有先进的科技知识。二是要掌握足够的史地知识。三是要提炼鲜明的新闻主题。同时, 还要有采访、编辑、制作、剪辑新闻的技术技能。

浅析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随着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和传媒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电视与网络媒体剧烈竞争将节目的创新推到了电视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新闻节目要保持惯有的收视主导地位,保持强大的传播功能,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改变,才能在激烈的收视大战中搏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作为在电视新闻制作传播中居于最重要一环的新闻编辑,能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新闻的编辑制作中做到创新手法、创新角度,制作出更具个性化,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思维障碍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新闻编辑的观念首先必须创新,要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电视编辑的创新意识,体现在拥有积极大胆的勇气,勇于开拓、充满激情;体现在编辑节目中,总是力求突破,敢于打破过去旧有的新闻编排模式,寻找不同的新闻视角;善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努力创作出与众不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节目。要将创新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电视新闻当中,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做到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才能在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中脱颖而出。

二、掌握新的科技手段,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之中

在数字电子传播时代,EDIUS、AE、PREMEIE等非线性编辑工具为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演播室将用抠蓝背景下摄制的人物活动图像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进行了天衣无缝的融合,为电视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网络传输等其他数字技术的实践运用,使得电视新闻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创新角度看,新技术带来的编辑手法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创新机会,镜头的剪辑、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应用、字幕的叠加、画面的分割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节目播出时插入编排、报道突发事件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等等,这些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可见,在节目编辑和播出过程中适时使用先进的技术是节目制作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一是具备这种掌握高科技的实践创新意识,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激发思考、构想意念,创造出新闻节目的独有特色,做到平淡中蕴含新奇、单调中富有活力;二是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节目的制作中充分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效果,新闻画面、解说词和新闻的文字内容的搭配和运用要推陈出新,体现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三、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策划组织、节目编排和编辑制作中做到改革、创新、发展

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不只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重地。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恪守职业道德,善于观察形势,勤于思考问题。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要有广博的学识,通过新闻节目这一媒介,运用具体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把党的方针政策真实准确地传达给广大群众。

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覆盖范围、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量,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只有在策划组织上创新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带给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编辑不止要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

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四、小结

在当今传媒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一名称职的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注重策划、推陈出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出精品,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探究 篇12

1 电视新闻编辑概述

电视新闻编辑主要依据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 并经过组稿、优选以及组合等具有综合性质的脑力劳动, 集成实时、有效的新闻, 由电视传播至受众。做好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 重视头条新闻的作用, 这也将是直观呈现新闻编辑部门意图所在, 对引起观众收看新闻节目的兴趣亦存在一定的影响。2) 注重有效信息量, 编辑在进行新闻信息处理时, 不可仅仅关注新闻的信息含量, 还应合理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含量, 站在受众的角度, 审查自身所编排的新闻的价值所在 (传递给受众多少信息、对受众的帮助程度) ;还应灵活运用贴近普通受众的方式, 及时报道受众身边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关注新闻时效性, 增强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3) 突出地方特色, 电地方性电视新闻需站在本地市场的角度上, 将本地的人、事、物予以充分报道, 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感知周围所发生的事件, 切实解决人们所关注的实际问题。只有符合当地观众的欣赏兴趣, 讲述与其相关的故事, 才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进而在本地市场中赢取竞争胜利, 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恶化社会效益。

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做好电视编排工作, 才能够获取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电视是以视觉为主, 视听同步、声画合一, 可直观再现客观现实的声像艺术, 与其他新闻媒体 (报纸、广播媒体) 相比, 具有画面形象可视性优势。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应强调画面语言、文字双头并重, 打造属于电视制作独特的个性和特性。现实生活中, 受众对新闻画面的印象较深, 据相关测试显示, 画面的视觉冲击与新闻主持人的新闻解说的听觉冲击的比例为8:2, 这表达出画面新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 电视新闻编排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新闻编排需编辑与记者之间的默契、配合, 通过精妙的信息搭配、排列, 进行整体优化, 并根据阐述新闻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和编排技巧予以信息组合油画, 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另外,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体的电视编辑、记者则需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严谨工作态度, 并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以及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 以便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效率和新闻报道质量。

2 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缺陷

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较长的发展时间, 从观众基础、传统媒体传播的影响上来看都将具有显著性优势, 但是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兴媒体的竞相启航, 应及时找出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缺陷, 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予以弥补缺陷, 将能完善新闻体制和提高创新能力, 以便保持现有地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另辟蹊径而得到发展机遇。

2.1 新闻内容繁杂, 主题不明确

为满足部分人群的利益和需求, 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地在形式上进行调整、翻新, 但在新闻内容上则较为空泛, 并且随意的进行信息的复制粘贴, 或者为达到较高的收视率而肆意编造新闻, 致使所报道的新闻信息失去其本身真实意义, 这种行为不仅不够尊重观众, 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现今的电视新闻节目内容过于宽泛而枯燥, 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只为完成播报行为, 解说语较为僵硬或者夸张, 表情较为单一, 不仅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还将会给受众带来无趣、枯燥的感受。而且现阶段电视新闻愈加注重经济效益, 不能有效地为受众挖掘具有深度、广度的新闻信息, 或者所报道的新闻并不贴近人们的利益、只流于表面的新闻, 造成人们在观看电视新闻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甚至不满之心, 最终电视新闻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在受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呈现降低趋势。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加快了速度, 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多彩, 电视新闻若继续延续传统型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潮流, 进而影响电视新闻编辑当前的社会地位和市场地位。

2.2 新闻重复率较高, 自主性较差

在现阶段, 若出现某种形式的新闻放松为流行趋势, 则富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则紧紧跟随, 并未采取新颖的电视节目分散受众的注意力。这种单纯性的模仿形式, 无法及时更新新闻信息,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不利于电视新闻的良好发展, 这将会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质量。电视新闻播报形式的单一、乏味, 将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从而不利于电视新闻的群众基础稳定。在现阶段, 电视新闻内容在安排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 无法及时跟随时代潮流, 也就不能及时抓住受众的眼球, 从而造成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点降低, 出现流失观众的现象, 让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形式无法进一步发展。

2.3 缺乏时效性, 新鲜感不足

新闻不仅需要反映客观真实的事实存在, 还应高度关注时效性。新闻编辑重点就在于时效性, 高速传递速度, 第一时间给予受众有效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天新闻, 也应抓住新颖的另一播报角度, 以避免“前不久”“最近”等时间概念模糊的稿件出现, 与新闻播报规律相违背, 无法保障新闻的新鲜感。含糊其辞的有关时间词语将会掩盖住信息的时效性, 致使受众对电视新闻播报失去兴趣, 新鲜感也随之而逐渐消失。

2.4 电视新闻编排方式滞后, 缺乏新意

电视新闻编排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将新闻稿件合理排列, 以便促进电视新闻的合理有序播放。现阶段电视新闻节目播放形式部分存在滞后现象, 没有新意, 降低新闻信息对受众的刺激程度, 进而致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和阅读兴趣。当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存在审美疲劳现象时, 将会对电视新闻的播报失去耐心和兴趣, 甚至严重者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放弃观看该类电视新闻节目, 这将不利于电视新闻节目提高收视率。电视新闻编排方式的滞后, 将会让电视新闻节目为受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新闻等目的世道一定的打击, 进而以僵硬的程序化模式, 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失去对其所观看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兴趣。

3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提升信息精炼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应根据现今电视频道增多、节目类型丰富的现状, 站在广大受众对新闻需求的角度, 适时丰富新闻节目的信息量, 做好新闻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以便能够保证所完成的新闻节目制作能够从语言、画面、文字、声音等方面贴近广大受众的社会生活, 满足其对新闻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选择新颖的新闻素材, 提取精炼的信息, 根据新闻主旨对所搜集到的新闻信息予以合理的删减, 重视提高电视新闻的信息有效性。全面提升信息量将需要从信息的层次、内涵、范围以及质量等方面予以大力提升, 并不是从内容数量上进行提升工作。在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中, 通过对采访资料的核查和深入分析, 实时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 通过电视新闻节目将事实还原在广大受众面前, 将能有效提升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例如凤凰卫视旗下的《时事开讲》栏目, 开创了中国新闻评论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先河, 通过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和评议,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 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深层解读, 以便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

3.2 培养新闻编辑的美感

精品电视新闻节目将会像一部艺术品, 新闻编辑则是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家。在电视新闻节目播放时, 电视新闻报道, 不仅能够起着传递有用信息的作用, 还可对观众的审美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而若新闻编辑具一定的美感, 借助具体形态表现现实生活, 以凸显新闻的艺术性, 展现新闻的美学价值。电视新闻编辑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方面就在于其能在所收集的新闻信息中, 提取较高的新闻美学价值, 并及时有效地传递有用信息。例如江苏盐城的地方电视台《交流》这一栏目, 以播放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 展现新闻对象的心灵美和事迹美, 再以真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感悟, 在新闻播放的过程中增加节目的故事性, 展现节目的故事美, 并有效结合情感美、语言美、节奏美等增强节目的趣味美感, 并通过活期剪辑包装以实现包装美, 故而, 《交流》栏目在当地则具有较高的收视率。

3.3 增强新闻编辑的敏感度

电视新闻编排制作, 对新闻编辑所具有的素质提高了要求, 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 还应具备超强的新闻敏感度。电视新闻编辑提升其新闻敏感度需对报送的新闻稿件和素材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机整合, 对新闻的亮点和核心主题及时、有效提取, 并最终敲定当日新闻节目的主要播报内容, 以新颖、凝练的姿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该节目内容所展现的当日舆论走向和受众关注点将能恰当好处的表达电视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价值所在。故而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程度, 也是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度才能让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受到观众的喜爱, 并及时有效地传递有用信息。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 主要点评当天最热门的新闻资讯, 多数为民生新闻,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以及突发事件等选出当天最热、最快等新闻话题, 还原新闻全貌, 展现最为质朴的新闻, 坚持精纯、敏锐的新闻导向。

3.4 创新新闻编排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新闻编排环节具有重要作用, 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编辑质量, 则需做好新闻信息的有效筛选, 及时采取合理、科学的编辑排版, 还应灵活应用新颖的思维在新闻编排工作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活动, 以便能够激发新闻编排工作的核心优势。在编排电视新闻节目过程中, 可将新闻供应状况为依据, 及时动态修订和更新新闻节目内容, 并采取分期播放的形式, 以增强电视新闻内容的时效性, 提高新闻节目的价值, 以能够展现出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新闻编辑需掌握良好的新闻编排技巧, 借助创新意识, 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在确保新闻内容符合内在规律, 以合理整合不同的新闻内容, 形成一体化的新闻组合。新闻班级应注意在采编工作、新闻组稿和节目内容制作等工作环节中的创新, 在传递有用的新闻信息时, 进一步提升新闻栏目的知名度。历史的《新闻社区》栏目中将《偷猎不成丢掉左耳》与《反盗猎行动求助被困野猪》等两条具有对比性的新闻予以合理编排, 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向观众宣传扬善抑恶的观念。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编辑需始终追求时代的发展步伐, 坚持创新工作, 对于极具创新性的编辑工作, 更应给予高度关注;现阶段,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新闻价值的被判断能力, 还应结合现代化的拍摄手段以及后期新闻剪辑软件, 以提升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 电视新闻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伴随而来的亦有着一定的挑战, 电视新闻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而且电视新闻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电视新闻能力, 抓住吸引观众喜爱的话题, 才能有效满足观众的需求, 实现电视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 提升行业竞争力。本文就电视新闻编辑概述以及电视编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并对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作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珞.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Z1) :96-97.

[2]程高岭.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85.

[3]李月明.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探讨[J].科技传播, 2014, 24:39-40.

[4]彭涛.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7:79, 85.

[5]武红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刍议[J].新闻窗, 2013, 2:14.

[6]庞新民.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与培养[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6:99-100.

[7]朱越明.刍议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新闻传播, 2013, 9:31.

上一篇:猪瘟的防制对策下一篇:早稻育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