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2024-06-27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精选12篇)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篇1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 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 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 直接决定一个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收视率。从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到2009年7月, 中央电视台整合新闻、文艺、海外、社教、广告五大节目中心采编人员, 成立新闻中心, 新闻节目被整合, 标志着央视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发展方向。央视推出的电视新闻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正朝着信息量广泛、密集、丰富和有思想深度的方向迈进。全国各地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与新闻相关的电视节目, 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0年8月2日开播, 这标志着河南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电视传媒特点把握不够, 一些新闻节目虽题材不错, 但画面雷同, 有些节目甚至画面和声音毫无关系, 没有可视性的现象。究其原因, 有的是电视记者工作作风不深入, 有的是电视记者对电视观念在电视新闻采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 有着质的区别, 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 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 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 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 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 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 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电视新闻是电视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 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 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 它赖以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就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呈现的电视画面与声音。ENG摄录方式为电视新闻采制带来了声画同步的、有别于新闻电影声画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 这一技术手段的变化, 同时决定了电视新闻采制的特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 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 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统一性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电视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声画同步的形象化传播特点达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而指导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 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 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 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 而是立体的, 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 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 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 强化电视观念, 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 是第一位的。首先, 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 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 而且与广播也有显著的不同。通俗地说, 报纸、杂志是读的, 广播是听的, 电视是看的。可见, 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 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 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 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 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 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 明确主题思想, 详细占有新闻材料, 认真选择材料外, 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 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 都离不开画面。可见, 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 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 深入采访。否则, 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 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 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 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 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 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 直接认识现实生活, 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 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 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 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观众坐在电视机前, 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 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 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 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 越是受观众的欢迎, 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 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 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 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 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 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 还能同时闻其声, 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 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 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 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 具有一种亲近感, 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青岛电视台获奖新闻《温家宝细说“振超精神”》, 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平视”的视角和凝练的笔触, 展现重大的时政新闻, 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报道中大量使用了现场同期声, 极具感染力, 充分展现了总理和码头工人之间的深情, 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总理亲和、亲民的人格魅力。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 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 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 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 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 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 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 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北京电视台的《跨世纪之路》充分利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 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 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技能,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冲击, 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 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 密切配合画面, 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 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 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 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 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 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 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 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 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 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 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 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 记者应立足“现场”, 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 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 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 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 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 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江西电视台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地震灾区第一夜》, 其成功之处, 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 讲述了5个小故事, 客观地向观众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 突出现场的氛围, 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新闻一开始, 用了高音喇叭巡逻车的现场声, “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 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中, 然后画面切入到排查队员挨家挨户的检查上, 显得自然流畅, 接着是排查人员劝一名还留在危房中的妇女到空旷地方避险的画面, 这与高音喇叭的声音形成呼应。随后, 画面又转到医院, 有一名可爱的小宝宝平安诞生了……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 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 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 让人眼前一亮, 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 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 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 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 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 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 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 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 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 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结语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就是要求电视新闻全方位、快速度、高效率、客观真实又准确透彻地报道新闻事件, 尽力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 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 加大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就是要挖掘电视新闻的声画结合、现场感强的美学特征, 让观众迅速及时地目睹时空统一、真实感人的新闻事实, 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跃升的关键所在。当今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面对竞争和挑战,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树立电视观念, 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 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 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瑞军、徐敬东等:《电视节目纵横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3].张晓锋:《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篇2

理念创新是指电视新闻策划者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上要有创新精神,并将这种创新精神运用到新闻策划中,寻求电视新闻的新角度和新思想。电视新闻策划者应该抛弃固有的观念,从全局出发,在一定高度上分析和研究已掌握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划方案,加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和效果。策划者理念创新就要求电视新闻策划人员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团队能力等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进步,从各个方面提升综合能力,进而提升策划团队的创新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为电视新闻策划出更多更好的方案。与此同时,在策划的时候保证集体研究的制度化策划也是创新理念的有效方式,在集体研究中抓住重点和切入中心,共同讨论并商议出最终的策划方案,既强化了组织纪律性,又能加强电视新闻栏目团队的合作性和保证新闻策划的创新性。

2、电视新闻内容要创新

如果说策划理念创新是电视新闻策划创新的基础,那幺内容的创新就是支撑理念创新的根据。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实践中,很多新闻策划在议题的时候容易得到肯定和关注,但是往往由于新鲜素材的缺失和人力物力的缺乏而被迫夭折。因此,在电视新闻的策划中,策划者应该深入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具有时效性、突发性和新颖性的新闻素材。泛泛的电视新闻报道随处可见,知识简单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往往容易被受众遗忘。策划者如果能够深入地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和联系,用联系和发展的哲学眼光将受众的需求深究到底,就能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更深层次的心理期待。这也是学术界所倡导的新闻不要有平民意识,用老百姓的眼光去看问题和做新闻,永远不要忽视了人作为新闻主角的`关键性。

3、电视新闻形式要创新

电视新闻策划形式也需要创新,这不仅需要心理学角度的诱导,更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分析。电视新闻策划和电视新闻的内容是处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链条之中,所以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才能给电视新闻内容带来新鲜的活力和推动力。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数量并不一定呈正比关系,而电视新闻报道的数量和效果也不一定呈正比关系,甚至有时候过多的信息量会导致一些重要信息和有效信息的埋没。只有通过电视新闻策划者和采编记者的通力协作和默契配合,才能将电视新闻策划和新闻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实现新闻策划的最佳效果。

电视新闻策划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广阔的创意空间,同时,也必须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进行相应的创新。但是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不能任意发挥,需要在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策划理念、新闻内容和策划形式作出有侧重有层次地创新,这样才能将鲜活而有深度的电视新闻报道呈现在受众面前,才能推动电视新闻节目健康持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明宇,电视新闻的重要筹码――新闻策划[J],采写编,

[2] 刘汉勇,略谈电视新闻策划[J],青年记者,

电视新闻导语的优化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导语镜头 画面特征 电视新闻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就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导语镜头虽然不是对主体事实的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特别是在以画面为主的电视新闻中,一个好的导语镜头,可以使观众一看便知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引起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不断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无线、有线、付费电视等上百个频道的选择,使现在的电视观众变得更加挑剔。据了解,2000年台湾的专业新闻频道多达11个,以台湾2400万人口来估算,台湾新闻频道的密度高居世界之冠。①为了争取收视观众的最大化——不只是争取忠诚的观众建立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更要争取手握遥控器、随意转台的广大游离观众,台湾电视新闻栏目开始逐渐突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电视新闻导语,以此在新闻大战中树立自己的风格,并且掌握电视独有的特性,使电视新闻在具象和抽象语言的兼容并蓄中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丰富的镜面视觉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已成常态,笔者归纳了这些新闻导语镜头的画面特征:

一、完善新闻细节,凸显电视新闻导语优势

大陆的电视导语镜头就如一碗清汤挂面,观众只能竖起两只耳朵专心地听播音语言。如果画面剪辑打乱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破坏了整条电视新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观众就会听得很吃力。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而且相对于没有屏幕文字的画面配语音的新闻来说,屏幕文字的介入能使得语音描述与画面展现的内容在屏幕文字的帮助下对应得更加吻合,减轻电视的负功能。

电视新闻的细节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正如研究电视新闻语言学的黄匡宇教授提出的,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并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②

信息传播所获得的价值大小,与其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1967年出现了一种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The Cue-Summation Theory)。当时,该理论的提出者赛维瑞(Severin)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提示或刺激物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将增强。“提示—累计理论”指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数字技术更使得多媒体传播如虎添翼。”③

电视就是一种多媒体,同样适用“提示—累计理论”。一般没有屏幕文字与有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传播符号的区别如下:

无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

视像化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屏幕文字+动漫+图表

显然,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符号多于一般无屏幕文字或简单用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新闻信息在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得更加明确,受众对其的认知更快捷,记忆更深刻。

台湾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把屏幕文字视觉化落实到标题和画面上,使平淡无味的镜头耳目一新。台湾电视新闻在每则新闻一开始播报时就上标,并尽量保持上标的状态,包括没有画面的简讯或新闻(口播新闻)在内,每则新闻至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标题,有时还会有2个以上的大标替换让观众维持视觉的新鲜感。(图1)

二、“捆绑式”报道,强化导语主题

图2是一则“捆绑式”的新闻。所谓“捆绑式”新闻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同一类事件捆绑在一起播报,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将类似的报道集中在一起,并且将导语镜头制造成双导语画面模式就是一种“捆绑式”新闻报道方式。左边是刚播报完的家庭隐患,桃园母被虐杀人事件。右边窗口就是主持人正在报道的台南狠心杀瘫夫的家庭悲剧。这个导语画面同时又用了一个总的大标题:家暴多年 妻杀瘫夫钢杯砸爆头,再一次将正在报道的主题凸显出来。

一般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各条新闻都是独立成章的,它不需要有导语从中串联,而电视新闻则需要有文字在整档新闻栏目中起串联作用。这个特点在大陆电视新闻中的应用较常见,但结合新闻镜头作为播音画面的双导语画面,并串联在一起报道的这种捆绑方式,就比较少见。这种同类新闻串联报道的方式不仅找到了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分散的、类同的、单薄的新闻显示出综合效应,还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信息量和分量,让观众加深对此类新闻的印象。

三、通过景别置换,制造导语悬念

图3这则新闻的导语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换,一步步地交代事件,并且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想了解事件的结果。画面首先运用了远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位置,对画面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定位(会场外执勤人员维护秩序,其中两人引人注目,关键词:马谢辩论,场外重兵,国安部队,黑水取经),然后记者再切到中景(两个头戴黑水公司帽子的警官被突出,并打上文字介绍他们各自的身份),最后特写交代特定的细节(镜头推到某个人帽子的图案标识上)。报道的同时还搭配了上文字信息,使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立刻从基底凸显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观众轻松地抓住新闻信息点,形成信息易受性,而且还为新闻制造了引人入胜的悬念。台湾新闻经常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观众注意,提高了电视传播的效果。

四、利用漫画特辑,使导语画面更精彩

台湾年代新闻在报道台湾国安局局长许惠佑的风化案时所用的动漫,很清晰地再现了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画面。在此篇报道的导语镜头中,就能看到许惠佑被画面引申放大了出来,并且打上标题“伸狼爪?许惠佑被控性骚扰秘书、女记者”,这种风格的报道只有在台湾电视新闻中才能看到。

对于已经成为历史,或者缺乏现场画面的新闻,利用动漫来帮助新闻的叙述,比单单运用主播语言来陈述事件要精彩得多,使得观众能免去繁琐的说明,直接通过图像和文字看懂信息点,为导语镜头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说明作用。实践表明,为了弥补由于摄像机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画面而造成的新闻信息空洞贫乏的缺陷,极为有效的叙事手段就是动漫形式的运用。动漫以其联想、重构、趣味的叙事手法模拟、再现新闻现场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今电视新闻中“空镜头多、重复镜头多、虚假扮演镜头多、准确叙事镜头少”的被动格局,此为动漫符号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④

导语是一条新闻的点睛之笔,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成功的导语镜头更是电视新闻——开始就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画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解说词联袂向观众传播完整的信息,而导语镜头的出现则帮助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达到了完美的体现,杜绝了“声画游离”现象。因此,处理好新闻的导语镜头对吸引受众来说,是首要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①陈飞宝,《台湾电视新闻发展脉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69

②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73

③罗以澄、黄雅堃,《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J].《现代传播》,2007(3)

④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09级研究生,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篇4

1 突出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

1.1 突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表现能力

电视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语言,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就是使电视画面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表现力, 达到对观众心理和感官的直接作用, 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能力。应该从画面的构想、主体、线索和情节出发, 从不同角度出发, 对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展开多层次思考, 以更为准确而细致的画面语言来描述电视新闻的全貌。

1.2 合理运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在采制电视新闻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同期声则会提高电视新闻的立体感, 使观众能够获得真实的现场感, 让观众能够在真切的环境中得到更为直接的交流, 这可以大大缩短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更容易形成对观众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 更有利于电视观念的具体实现。

1.3 注重电视新闻采制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非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信号系统, 通过非语言符号可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深度, 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更大电视新闻信息量的传播, 达到对电视新闻更为深刻的剖析, 形成电视新闻更为强烈的冲击与刺激, 在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需要的同时, 实现新时期电视观念的具体应用。

1.4 做到电视新闻的声音———字母结合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需要加入必要的解说词, 通过字幕来呈现解说词有利于加速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深层次理解, 这也是电视观念深入电视新闻采制的重要体现。同时, 对于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难于被观众接受的方言和土语要配字幕, 这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参与者的理解和把握, 有利于电视新闻采制目标的更为全面的实现。

2 以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现场纪实的长处

2.1 突出电视新闻的现场表现力

电视观众对新闻关注的特点是实时性, 即便是针对已经发生或知晓的新闻与事件, 也想要通过电视新闻的报道而达到“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效果, 满足自身“眼见为实”的基本需要。电视新闻采制工作中要突出新闻现场的表现能力, 要立足于现场报道, 从电视新闻的现场声音和现场画面上下功夫, 以充足的准备提高电视新闻的现场表现能力, 以此来赢得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认可。

2.2 引起电视新闻的共鸣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应该提倡现场拍摄和现场采制, 这样就可以以新闻为中心, 形成对相关事件、人物、语言、情感的真实记录, 这样不但可以突出电视新闻的动态性, 也可以控制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 将电视新闻现场的环境和细节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同时, 可以提高电视新闻采制的生命力, 使电视新闻具有接近观众的亲和力, 扩大电视新闻采制对观众的进一步深入影响。

2.3 采用纪实的手法采编电视新闻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要善于使用纪实的手法, 要立足于新闻现场, 从多角度来观察电视新闻, 严谨、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个过程和细节, 采用长镜头的方式, 以跟踪拍摄和重点关注的方法, 让电视新闻采制更加突出故事化和情节化, 使电视新闻的完整性得到提高, 做到对事件整体性的报道。

2.4 提高电视新闻采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蕴含着巨大的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应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 使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得以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以优良的电视新闻采制来形成优良的电视新闻作品。在突发事件中要将画面、声音做到有效地处理, 通过电视新闻采制人员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职业的预见性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报道, 这样就会形成对观众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电视新闻, 从细节上实现电视观念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工作。

2.5 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

电视观念中观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要围绕为观众服务的中心而进行, 要建立主动与观众互动, 积极促进观众参与的观念, 这是确保电视新闻采制生命力的基本出发点。在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多层次地交流来激发电视观众对新闻的参与意识, 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环境与氛围, 在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收视兴趣的同时, 使观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 这会保障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同时也扩大了电视新闻的影响, 实现了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观念的体现。

3 结语

电视观念应该贯彻到电视新闻采制的实际工作中, 这样才能确保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效率与客观, 达到对新闻事件更为快速、全面和真实的报道, 也才能发挥出电视新闻采制的优势, 实现电视新闻信息量、表现手段、可视性的大幅度提升。在具体的电视新闻采制工作中要以电视观念为基础, 进一步挖掘新闻的美学性、实时性的潜力, 通过画面、书、声音的结合, 在突出现场感的同时, 让观众领略到电视新闻的事实与内涵, 为观众更好、更多、更快地传递鲜活的电视新闻和实用化的信息。

摘要:电视观念是电视新闻采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 也是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根据电视新闻采制的实际, 提出了突出电视新闻采制新闻性这一理念,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以新闻传播特点突出和新闻现场纪实为手段, 实现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对电视观念的更好阐述, 达到全面推进和深化电视新闻采制变革的目标。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电视观念,电视新闻采制,现场表现力,突发事件,同期声

参考文献

[1]张锦凤.抓住受众的视线对电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运用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2) :26-27.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篇5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人士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关注并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把教育的重心过多地放在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而创新思维又是现代社会抑或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研究,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为社会输送此类合格人才的方法之一。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性的想象,按照莎克蒂・高文的话来说,“就是运用你的想象来创造你想要的东西。”[1](P15)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来以后都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就此而言,无论是编导、播音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本身动态多变的性质所致。因此,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新闻要求而创造性地创设新闻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要想创设符合目的要求的新闻情境,编、导、播者就必须具有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想象的基本前提是放松,也就是想象者可以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然后全身心地放松,从里到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充分放松。在此基础上开始想象,开始可以是想象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是容易实现的事情,如此反复进行,对锻炼创造性想象有重要意义。如果选择早晚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因为早上往往人的精力充沛,思绪容易集中;晚上经过一天的工作或学习,人已经基本放松,这时进行想象很有好处。当然,为了配合创造性想象训练,受训者如能经常性地进行一些诸如瑜伽功、冥想、身心舒缓等的训练,那效果就会更好。

想象的训练因人而异,既可以是故事式、描述式的,还可以是视觉式、画面式的,还可以是听觉音乐动感式的,这个要看受训者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体而言,创造性的想象教育一般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步骤:第一是确定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思维层面上创造出你所需要的人、物或事件,从而实现你的想象;第二是形成一个明确的想法或画面,由粗到细,对此还可以借助有关图画等工具进行,也就是经常在大脑当中复常全神贯注于某一目标,这样久而久之,你所想象的目标就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线条到具体化;第四是个人积极地投入,也就是对你所全神贯注的目标要报以积极的态度,要坚定信念,经常鼓励自己,不实现目标誓不休,而且对想象过程中缺少的基本条件和材料进行及时补充,如此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创造性想象的作用。当然,对创造性想象的东西,想象者光有愿望和信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接受,这样,创造性想象才真正有价值。

二、丰富情感思维

所谓情感思维,一般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的或理性的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对象的思维形式”。[2]由此可知,这里所谈的情感,绝不是指人的情感世界中那种低级的、非理智性或纯感性(直觉)的情感,而是指理智性的或理性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包含思维、意识、思想的高级情感。而且,人们的这种情感思维,又是与人的立场、观点、经历、修养等紧密相连的。无论人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思维的状态如何不同,它都必然会在人们的活动中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80后、90后的教育对象,这个对象群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教育环境相当宽松,他们受到的社会宠爱、溺爱更多。因而,他们从小面对的是“纵容”式的教育环境,这就使得他们的情感本身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因素和诸多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情商培养、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那么,如何对他们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感官感受教育,也就是要从“劳其筋骨”上对其实施教育。这首先要让他们参加必要的体力活动,诸如军训、加大体育锻炼力度,让他们参与教室的安排、布置、器材的搬运和安装等活动,从而使他们首先具备一种吃苦精神,形成很好的劳动观念,在劳动中锻炼他们的职业信念与职业意志,为将来以后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将来以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生命感受教育。也就是要教育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使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质,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命体,什么是有损于健康的行为。要使他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就是创造生命。第三,心灵感受教育。从社会学层面上,让学生懂得心灵的辩证法,即要使自己的心灵有起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能力,要努力克服他们对一切都“漠视”的态度,激起他们的热情,为他们将来以后更好地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第四,培养他们的精神和审美感受能力。80后、90后的学生,从精神层面上来看总体上起伏过大,要么“萎靡”,要么“亢奋”,很容易走向极端;而且由于网络、电视的影响,大部分审美观念平庸。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精神教育和审美教育提上议事日程,以确保培养出合格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

三、调动视觉思维

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视觉思维的培养和教育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视觉思维”这样一个概念的内涵。这里,“视觉作为思维的形式来说,并不存在图像取代视觉,而是思维取代视觉,所谓视觉思维的说法,就是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思维。”[3](P27)锻炼和培养发达的视觉思维,不仅对学生未来工作时的采、编、播很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活动,它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具有特殊的思维能力,这一特殊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有视觉思维能力,因为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要面对采访对象,对采访对象的正确把握和反映,首先便取决于采访者的思维能力。而从思维的层面上来看,视觉思维的过程,实际上首先就是对对象进行“抽象”的过程,也就是要使我们采访的对象脱离一般和具体,最终达到一种“超时空、超画面”[3](P27)的高度。

惟其如此,我们的采访才具有深度,才具有新闻的震撼力和启迪力。

浅析电视新闻创新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 创新

伴随着新闻媒体竞争进一步加剧,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受到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双重压力,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辉煌。就个人而言,需要电视新闻能够进一步重夺昔日老大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追求创新与卓越。通常来说,由于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为了可以确保电视新闻进行有效地创新,电视新闻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核心是需要将新闻编辑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意识,对已有的创新方法进行进一步掌握,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新闻的收视率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样也可以达到最优化效益,获得较大生存空间。

1、电视新闻如何创新

就电视新闻的内容自身而言,就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物,当然,这还不能说电视新闻离创新先行者还有一定的距离。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仍然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陈旧思维,还是有一些期待开发的领域,这里还是存在着一些形式需要进行更新[1]。

1.1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

就电视新闻内容而言,首先是对需要进行报道题材相关的确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已经逐步转化为现代传媒,这样需要将传递知识、送达信息作为全面的报道内容。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人们在对获取信息的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最快捷、简单的方式,正因如此,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应该顺应这样的形势要求,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新闻信息化的实现。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很好地结合电视新闻的新闻性与知识性。

1.2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通常来说,为了能确保电视新闻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就需要电视新闻观念进行有效地创新。就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就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确保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所提出来的要求,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这就必须全面考虑平民意识,衡量电视新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人民满意的程度。所以,人民群众应该是电视新闻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在对内容和形式的采制过程中,必须要面向群众,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电视新闻能体现出良好的生命力,人民群众认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它的影响力[2]。

1.3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

针对电视新闻的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在对报道形式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多样性进行创新突破。就目前许多的电视媒体来说,通常而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新闻播出滚动式、新闻采制直播式和增强节目互动性。首先采访制作新闻事件的现场,然后直接发射播出的报道方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采制直播式。就新闻播出滚动式而言,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重要新闻反复播放,或补充最新信息,或变换不同角度报道,这样除了可以加强新闻的时新性和时效性以外,还可以对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弥补,与此同时,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起到了增大的作用[3]。

2、电视新闻创新的几点思考

2.1电视新闻要进行精细提炼

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精细的提炼过程中,通常来说,首先需要在立意方面要先做到有一定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电视新闻的主题就是立意。具体来说,应该对当前的现实需要进行充分地考虑,从中尽可能的提炼出具有一定意义的主题。在进行实际提炼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尽可能的做到精粹、具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电视新闻具有指导价值。此外,我们对电视新闻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按照其需要的不同分为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提炼。其中加入一些哲理化的内容应该会更加倾向于重理的内容;另外,加入一些诗意化的内容更加倾向于重情的内容。最后,需要对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充分的关注和培养。

2.2电视新闻要深入细致拍摄

就新闻采访而言,在进行较为深入的拍摄过程中,通常来说,就会更为容易的发现困难。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一般来说火热的生活是良好的新闻感性材料主要来源。在进行实际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亲自的感受,同时,为了可以确保写成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一条好的电视新闻片,这样需要经过头脑的选择、过滤,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镜头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在条件很差、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通常能创造出许多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典型事迹。如果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就需要新闻观众者深入现场,细致工作,对于其中一些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应该进行全面的搜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收获,最终会获得观众的认同。

2.3电视新闻要贴近现实生活

通常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广大群众而言,出现了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的需要和兴趣,在这里面不仅包括直接兴趣,而且还包括间接兴趣,当然除了眼前需要,还存在长远的需要。这里面包括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精神需要如:娱乐、学习和社交。就当前而言,由于这类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少数观众对经济新闻和会议新闻不感兴趣。通常来说,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被观众接受,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因此,只要对观众的服务进行真正的关注时,大量传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新闻,这样将直接出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2.4通过交融化,制作出“融合新闻”

就目前来说,独家新闻的不断缺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具体说来,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新闻事件,要不了多久,各种媒体、各路记者都会争先恐后地抢发。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不论哪一家媒体所能做的,除了自己抢发,就是整合报道。就整合报道而言,其中包括将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整合,将本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和其他媒体记者采制的新闻进行整合,将本媒体获得的新闻和编者自己掌握的其他媒体的新闻进行整合,甚至直接转引其他媒体的新闻。在刚开始出现突发事件时,通常来说,仅仅是简单的引用一些信息。由于不断深入的采访,类似这次突发事件的消息将不断丰富和丰满起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被称为“组合报道”的模式。组合报道,事实上就是将各种有关新闻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在组合报道中,通过大量的重组、援引、嫁接等,实现对新闻的融合,这样制作出的新闻就是“融合新闻”。而若干条融合新闻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新闻的集群、新闻的集合体、新闻的大熔炉,在这样的集群里面,新闻资讯更加多彩、新闻视角更加多元、新闻信源更加丰富、新闻信息更加丰满,因而融合新闻也就更有深度、更有看头。

3、结论

總之,可以说,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是创新,当然,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这也是电视新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但愿我们的电视新闻能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雁茹.改革创新——电视新闻生命力的源泉[J].新闻界,2005,(3).

[2]靳新平,李聚强.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声屏经纬,2004,(2).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篇7

1在信息选择上进行观念的创新

信息选择是时事新闻采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采编的基础与前提。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从浩如云海的信息堆中选择适合时事新闻报道的信息绝非易事, 加之纸质媒体受微博、微信、 博客等新媒体的冲击与制约, 只能踽踽独行, 生存与发展遭遇威胁。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报道, 但是其间也蕴含着创造者的某些主观意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日渐繁琐复杂, 一则成功的时事新闻报道凝聚着创造者更多的智慧与汗水, 然而做好信息选择是第一关,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信息选择的观念创新要做到:首先, 新闻信息要真实, 要能真正反映群众诉求, 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其次,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捕捉与处理, 并选择好报道角度;再次, 深度跟踪与关注一些重大事件的事态发展变化, 及时为受众提供信息;最后, 可通过微信群、QQ群、BBS论坛等获得新闻资源。

2时事新闻采编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加速到来, 时事新闻的一些普通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受众中的普通青年其知识水平日渐提高, 视野与见识也更加广阔, 对某一事件有着更为独特的思想认识。 毋庸置疑, 受众群体的这些变化要求时事新闻采编要尽快转变观念与思想的创新。因此, 时事新闻采编要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关注受众群体的兴趣点, 只有这样时事新闻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时事新闻要反映群众生活, 但是更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捕捉时代中“新颖点”, 报道一些既关注民生, 又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与需求的新闻,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新、奇、实”。当然, 新闻采编在迎合受众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同时, 不能盲目随意, 要具有向善性, 传播社会正能量, 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埋没良知。

3增强时事新闻采编内容的思想性

随着受众群体知识水平的提升, 其对于一些浅显内涵的时事新闻更加不屑一顾, 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受众宁愿通过其他媒体手段获得更精准、 更深邃的分析与理解。因此, 在新时期, 时事新闻采编要关注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价值性, 用更加新颖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特色的文化来打动受众, 提高关注度。首先, 时事新闻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文化性。这就要求记者在采编和播报时应提高文化品位, 以独特的审美和高雅的文化笼罩时事新闻报道, 使简短的新闻具有巨大的可挖掘性。其次, 时事新闻要增强知识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学术性较高的时事新闻价值自然提升, 更易博得中低知识水平或者高知识水平受众的关注。最后, 时事新闻要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群众指明正确的方向。

4时事新闻采编要凸显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是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观念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做到个性化的新闻采编, 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 促进时事新闻报道运行与管理的个性化。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言, 运行的个性化与管理的个性化都对其整个事件发展的个性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时事新闻报道而言, 个性化的办刊思维、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与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时事新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2) 促进时事新闻采编思维的个性化、创新化。采编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时事新闻采编要找准报道对象, 对要报道内容进行积极、科学的预测。3) 采编者要有博闻强识。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知识视野是进行个性化采编必不可少的素质, 时事新闻采编应不断强化该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 信息爆炸时代使时事新闻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其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阔。时事新闻要想重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迎合受众新闻需求, 不断创新采编理念和方法, 用更加新颖、时代性更强、更有价值的时事新闻博得受众的青睐很重要。具体来说, 可通过创新信息选择观念、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增强内容的思想性, 体现新闻采编个性化等途径来实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时事新闻关注民生、关注生活、 关注国家的崇高价值。

摘要: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对时事新闻采编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与方式俨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亟待优化更新。毋庸置疑, 信息爆炸时代为时事新闻采编创造了诸多机遇, 但与此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压力与挑战, 要想在新时期赢得更多受众青睐, 创新观念是首要任务。文章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信息爆炸时代, 时事新闻采编观念如何巧妙实现创新,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关键词:信息爆炸,时事新闻,采编,观念创新,思想性

参考文献

[1]马研.浅议新形势下报纸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与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3) :132-133.

[2]郭晓野.浅谈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12) :136-137.

从传播美的观念入手创新电视节目 篇8

黑格尔认为, 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在的, 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 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从传播美的观念入手, 使受众有美的享受。

电视节目的创新, 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电视节目只有在内容上大胆创新, 才能在市场逐鹿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内容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在选题上创新, 应从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兴趣点入手进行发掘。选题平庸的电视节目无法吸引观众。确定选题后, 应在构思上进行创新。构思创新是节目创新的难点。构思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独特、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实践证明, 超越思维、求异思维、动态思维、多元思维、开放思维是构思创新的主要手段。比如北京电视台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具有浓郁的本土化色彩, 是2006年度规模最大的一次主流文化事件。该活动把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嫁接起来, 赋予选秀节目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节目每周定期在北京卫视播出, 创下黄金时段的收视高点。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 也重温了巨著中的经典故事, 受到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其次, 要进行理念的创新。作为电视节目, 其创新的根本应该是理念的创新, 形态和内容都是附着于理念的, 是理念的具体化表现。文化理念的演变是循序渐进的。因此, “新老元素”相融, 这种改良性的策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新老元素”首先是指在产品层次上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新演绎和对新兴文化的精炼抽象。以《超级女声》为例, 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于“美国偶像”, 但它却在借鉴的过程中对新兴文化的一系列鲜明特质进行了独到的抽象和演绎, 特别是在比赛规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这些新兴文化特质给长久以来习惯按部就班、服从等级制度、评判标准单一化、凡事都讲求面子、老幼分明、宁可被动接受也不主动参与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娱乐性。尤其是手机短信的互动性, 给节目现场带来了真实的悬念, 就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放置了一个随时可能实现的奇迹。这些都代表着《超级女声》产品创新的核心价值。它们绝非来自幸运的偶然。作为《超级女声》成功创新的现实背景, 湖南六大省级电视台早在《超级女声》之前, 就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和精力, 对《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和《超级英雄》等节目进行探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 也积累了与电信和网络运营商合作的成功经验。由于《超级女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 较好地融会了湖南电视多年的本土化改造经验, 电视表现上更为深入和细致, 最终达到了较高的创新水准, 才产生了“本土化全民娱乐”的轰动效果。

又比如, 东方卫视始终把“健康向上”作为娱乐节目创新的导引, 避免了为搏收视率而出现的低俗化现象, 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赞扬。2006年《加油!好男儿》节目在选手选择上, 藏族选手蒲巴甲的入选和其后的重点跟进;聋哑选手宋晓波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陈怡川的硬汉形象, 都体现出节目的阳刚之气。在评委和嘉宾的选择上, 先后邀请到世界冠军“飞人”刘翔、“申奥大使”杨澜、足球教练徐根宝、著名电影人吴思远等杰出人士, 杜绝了麻辣评委的出现。在节目主题的策划上, “决战未来”的航天科幻秀, 展示好男儿对科学真知的渴求, 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以军旅为主题的“激情燃烧夜”诠释当代军人健康向上的新时代风貌;以爱心慈善为主题的“如果爱”, 浓浓爱意与残酷竞争并存。

最后, 要在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歌德在论及作品时, 曾经说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题材人人看得见, 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 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大秘密。”可见形式的重要性。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将越来越多样化, 竞争愈来愈激烈, 不仅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 而且节目形态也要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娱乐节目的样式, 不断拓展娱乐节目的发展空间。

中央电视台的《快乐驿站》栏目, 在形态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并获得了成功。以“讽刺背后的关怀、辛辣背后的温情”为宗旨, 探索全新的电视文体和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报纸漫画的平面局限, 有效结合现代电脑绘图技术, 加强电视化的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段, 用电视漫画的手法对传统的艺术形式, 如相声、小品、歌曲、故事、评书等进行重新创作和演绎, 给传统漫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的传播与弘扬, 演绎成符合当下收视习惯的一种新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 节目的原创性得到更大的发扬。■

参考文献

[1]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CSM) , 2005中国电视收视年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探讨 篇9

关键词:电视新闻,选题,创新,竞争力

0 引言

现今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更新, 大量的信息在网路上以不可抵挡的姿势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 如何能在信息量如此之巨大以及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情况下, 使电视的受众对电视新闻仍旧保持较高的兴趣以及关注度呢?创新是关键。电视新闻是党、人民群众的喉舌, 尽最大可能加大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流通量以及提高其新闻价值才能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不被观众抛弃。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选题在电视新闻的工作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它代表着方向以及高度, 决定了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 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胜却无数华丽词藻。创新, 是每个行业, 无论是实物还是服务型的, 特别是科技型以及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行业中更是对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明朝的大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进步的源泉, 而在电视新闻行业, 永远让观众保持新鲜感的才能在业内屹立不倒, 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所以我们电视新闻行业必须重视创新, 而本文选择从选题的创新进行切入。

传统的电视新闻选题, 一般都是按照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单个题材进行选题, 具有单一性, 我们应该提高电视新闻选题的综合性, 像时事政治和法制结合建立法治社会, 科技、财经、农业相结合, 报道现代化农业等。这是在内容上进行结合, 使电视新闻选题更接近民生, 贴近观众, 将以往具有“高、大、上”充满神秘色彩的政治新闻从人民生活角度折射体现出来。下面本文从选题的结合性与综合性方面对选题如何创新作具体的论述。

1 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电视新闻作为党、政府和民众的喉舌, 向民众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举措, 向党和政府表述群众的生活和意愿, 由于其具有双向性, 所以电视新闻必须具有真实、公正等性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喉舌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锋部队, 其决策与发展方向亦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因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往往通过电视新闻向民众进行传达, 因此电视新闻又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又因为民众通常从它来了解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政策, 因此其又具有群众性。电视新闻选题也应从使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这个方向进行深入, 成功实现其作为党、政府和民众喉舌的作用。

怎样在选题中实现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方向进行努力。

1.1 增强电视新闻的导向性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具有导向性, 不仅仅是在政治上, 还有经济上 (政府颁布经济政策时) , 不仅仅是在思想上, 还涉及行为上, 不仅仅是在道德上, 还有生活、知识、文化、科技、等等。因为电视新闻涉及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对其导向性要求更高。电视新闻我们要求其不仅要大胆的去触及社会敏感点, 又要保持好一个度, 使大众能够得到公平、真实的信息,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群众反映。对电视新闻我们还要求其应大胆的去接触社会疑点, 还应帮助民众解决困惑, 以免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对电视新闻我们更要求其能大胆触及民生矛盾, 帮助、引导民众直面、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电视新闻应勇敢的揭露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又不使情况更加恶化, 使政府和人民能够意识到问题, 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为了实现其导向性, 应该注意微观, 把握宏观, 保证其能公平、公正、公开, 并且在报告时应该集中的、大批量的、有计划的、全面又不失公正的进行报道, 引起群众关注又不使他们偏听偏信, 使事实公布, 获得舆论支持, 引起大面积的反响在民众之间, 起到导向作用。

1.2 电视新闻选题的深入浅出

政治、经济、科技等作为硬新闻, 当对其进行电视新闻化时, 其选题应贴近民生, 不能仅干巴巴的对其进行介绍, 应将其放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使其走下神秘神坛, 真正的使群众了解其意义及作用。像看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时, 通过对衣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报道, 因为它非常贴近生活, 每个人都要穿衣, 对它非常了解, 能给群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选题以小见大, 以点盖面。

电视新闻报道时应重视其与社会问题、伦理道德等的联系, 以使其具有较深刻的印象, 还应多采用直击性报道、现场报道等直接的与事实接轨的方式, 并且应注重群众的声音, 多让他们发表对事件的看法等, 这在大多电视新闻报导时已被广泛应用, 如前段时间上海发生的踩踏事件就采取了现场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现场调查、群众访问等, 来反映新闻事件以及这里面所产生的道德问题。

2 选题的权威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电视新闻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是使民众了解其未能到达的地域的信息, 二是对民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为了使电视新闻能够实现这两个功能, 在电视新闻选题上就必须具有权威性与广泛性。

2.1 电视新闻选题的权威性

电视新闻的权威性表示其选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对电视新闻选题如何拓展其深度进行介绍。一是对突发性新闻的选题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 还应深入了解其前因后果, 对其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述。二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选题时, 可以选择对其所发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联系社会现实与道德, 加强新闻的影响, 使人们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对典型报道进行选题时, 应摒弃只报道做法与成果而忽略使其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的方式, 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以使民众对其有更清晰的了解。四是应“另眼看世界”, 即是说选题时应独辟蹊径, 抓住其他人所看不到的, 更加本质的问题进行报道。

2.2 电视新闻选题的广泛性

互联网的发展使地球上的居民进入了地球村的时代, 因此电视新闻的选题也应立足于地球村, 因为我们的观众对未知的区域充满好奇心。而怎样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性, 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 电视新闻的选题必须广泛, 如可以外派记者、新闻交换等。

3 新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信息的传播, 那么怎样实现其的知识性呢?现代是一个高科技时代,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说的, 在报道科技型新闻时, 或者不仅仅是科技型新闻, 应尽量使用科学术语, 并对其进行解释, 如2015年的“3·15”晚会中的新闻报道就将电视新闻的新闻性与知识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让观众在了解事实真相时, 也学到了新知识。

4 结论

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主角,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电视新闻的创新, 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思考, 多多发现。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进行创新。因此为额欸了保证其收视率, 和较高的关注度, 电视新闻必须重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烨.浅谈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J].科技与经济, 2006 (17) .

[2]邢红文.浅谈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1) .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研究 篇10

1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电视新闻节目正面临巨大的考验, 如何提高节目质量和水平,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成了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电视新闻节目只有跟紧时代步伐, 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当今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使传媒行业也在不断进步, 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编辑方式单一、思想落后、内容死板的缺点, 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总结出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 编辑方式单一, 以手稿为主, 编辑流程复杂, 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不高, 电视新闻节目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使收视率降低。加之互联网的冲击, 观众更愿意关注网络新闻, 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依赖性大大减低。

第二, 电视新闻内容排版因信息量的暴增, 而显得古板老套, 存在严重的堆砌现象, 内容索然无味, 吸引力不足。新闻编辑创意不足, 降低了观众的观看欲望和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模式缺乏创意, 目的性不明显。由于新闻节目需要涵盖的信息量较大, 容易导致新闻节目编排混乱, 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从而引起观众的反感。固定的编排模式无法满足观众求新求异的要求, 观众对新闻节目表达的社会观点缺乏认同感, 从而对节目失去了兴趣。

3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从以上所提到的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对提高节目质量、创造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新闻编辑的创新应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 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电视新闻编辑是制作新闻节目的中坚力量, 每天面对拟稿、改稿、拟题、编排等大量编辑业务, 这些业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观众对节目的评价。因此,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新闻编辑在遵守新闻节目编辑的基本要求上, 对节目编排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排版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新闻编辑要有突破固定思维的勇气和魄力, 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二, 观众是关注新闻节目的主体, 新闻编辑在进行创新时, 要将研究收视群体的特点及需求作为一项重要课题, 调查分析观众的满意度, 并总结经验, 在此基础上开展电视新闻创新工作, 将更符合观众口味和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播给观众。

第三, 在进行新闻编辑创新时, 要以社会舆论为导向, 牢记传媒的社会责任,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能仅为标新立异而失去了新闻的引导作用。可加强对事件的客观分析, 便于观众了解事件真相, 使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 在对新闻的长短进行取舍时, 不能拘泥于传统电视新闻的规模限制, 而应依据新闻的实际内容决定篇幅的长短, 注重新闻内容的简洁与精炼, 突破传统格式的限制, 力求突出新闻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努力提升新闻质量。

4 结语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向电视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当前阶段的电视新闻已转向复合型发展模式,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 不仅对电视媒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更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至深。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 在进行节目编排时, 运用更多的创新手段提高节目质量。

摘要:在现代化传播媒介中, 电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新闻编辑在思维方式和运作上的创新能促进新闻内容和媒体形式的创新, 使节目得到优化,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 提高节目效益的目的。本文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出发, 探讨了电视新闻编辑普遍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提高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及水平的路径。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参考文献

[1]石洪丽, 阚婳.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4) .

[2]崔燕.对提高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J].媒体时代, 2015 (10)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路径 篇11

当前,广电行业竞争加剧,人们收听收视品味提高,地方广播电视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坚持新闻立台的大背景下,创新新闻编辑方式,引入融合元素,打造新闻精品,是当下破解压力、提升收听收视率的重要路径。

用全新思维推进新闻编辑改革

一是牢固树立全媒体思维。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缺乏自己的产品体系,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核心是新闻编辑工作弱化,还是原始的采编手段,难以打造新闻精品。而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已将原本的广播电视新闻运行模式打破。坚持新闻立台,关键就是要创新新闻编辑工作,要像企业包装项目那样,加强新闻的包装制作,才能提升新闻质量。因此,我们要用全媒体思维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进行深度传播。如文山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每天看点》和广播新闻访谈栏目-《七乡观察》,编辑在节目编排中注重受众参与、邀请群众访谈、开通热线电话,尽可能现场解答每一位受众问题的同时,还通过每天选取一些新闻价值凸显、时效性强、具有传播性和新闻性的消息,缩编截图后在栏目的微信公众号上播发,实现了全天候、广覆盖传播,效果明显,关注度和转发率较高。这两档栏目也成为了文山广播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成为核心产品,多次被评为云南省“十佳栏目”。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媒体思维,尽可能地对新闻编辑进行内部的流程再造,满足外部受众全方位的需求,就能加快新闻采编工作的改革发展步伐,逐渐成为拥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媒体。

二是牢固树立“新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新闻工作必须建立在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因此,作为编辑要牢固树立“新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满足群众的要求,从群众的角度,突破传统编辑题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资源对节目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栏目,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文山广播电视台《品读文山》栏目,就把“地方”作为最大的资源加以利用,2015年的8月的一期节目,开场就是美妙的歌声传来——“领导来到岔河村,岔河村庄美不美,你们走走看一看……”当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领导及参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推进会的代表来到西畴县兴街镇岔河村参观时,当地群众用自编的歌曲唱出了心中的喜悦。自实施扶贫攻坚以来,岔河村农民从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100元发展到如今的7600元,成为了文山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代表村之一。这一首歌是独有的。节目以这段歌声切入,娓娓道出西畴县兴街镇岔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这样的新闻采编,就能够打造出不一样的新闻,利用好这样的方式,也能让更多人愿意通过新闻,看到自己家乡的变化,增加自豪感。所以,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改革中,能够抓住大众心理,就显得异常重要。

不断创新新闻编辑艺术样式

一是讲究平衡与变化的编辑艺术。在新闻编辑上,各个部分所拥有的重量感,要在整体上实现平衡与统一。在文山广播电视台的日常新闻编排中,就会将社会、经济及时政三个方面的新闻内容在整体的布局上实现无形的均衡美感。在一期没有领导活动的新闻节目中,编辑会将民生类、经济类的新闻逐渐的往前提,以便能够将时政新闻出现的空缺加以弥补。甚至民生类新闻、经济类新闻也能出现在头条。像2016年5月11日播出的《记者调查:文山城“四车”整治初见成效》这一条新闻,就力压两条包含了领导活动的新闻。这样编辑的目的,就是为了同构高位突出的方式,将传播者的意图讲述清楚,这样就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当然,这也是在调查分析受众的需求基础上,才最终编辑出的一则新闻。

二是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编辑艺术。一组新闻节目,需要在新闻特色的基础上以及新闻稿件的软硬度上进行合理的搭配。需要注意最容易被观众理解,同时又不能出现过于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让观众真正了解新闻稿件中的内容,并且也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表现出来。另外,在进行新闻的剪辑之中,也要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不能随心所欲的搭配。新闻的表现手段不能过于的单一化,要力争需求形式之上的丰富与突破,让其更具感染力,才能让观众对信息的需求感到满足。如文山市广播电视台在2015年1月12日推出的文山本地方言民生节目《非常文山》,用文山话,讲述文山人的文山事。主播一口纯正的家乡话,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节目内容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种政策信息与生活资讯,也有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节目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将观众最深层期盼都体现了出来。同时,《非常文山》栏目还让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文笔塔网站(www.wenbita.net)关注节目、参与节目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由观众来提供新闻线索,在节目中包含着浓浓的文山气息,也让每一位受众感受到生活中的“文山”。

三是讲究比例与韵律的编辑艺术。在新闻编辑中,要围绕当前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稿,唱好四季歌,才能够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能够掌握好主动权。就算是在编辑批评与曝光等负面新闻的时候,也依旧要做好比例的把握,要适当地增加一部分点评,可以是编后话,也可以是记者感言等,这样通过热点问难、难点问题的引导,就能够将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凸显出来,以此来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新闻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四是讲究调和与对比的编辑艺术。在这里所说的对比指的是在新闻的编排中,编辑要将两种存在很大差距的新闻放置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受众感觉到一种醒目、鲜明的印象,让整体呈现出一种层次之美。如《文山农村留守孩子的上学路》和《慎选暑假培训班》这两个就是截然不同的报道,一个属于民生类,一个属于社会类,并且差距很大,其讲述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时采取的教育态度。而调和则指的是将相同类型的新闻放置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人感觉到新闻是在协调与融合之中寻求高度的一致。又如《2016年文山州征兵工作拉开序幕》与《让青春在军营闪光我要报名参军》这两条新闻就是明显在寻找求同,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既加大了征兵宣传力度,又提高了节目关注度。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编辑魅力

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途径 篇12

1 什么是电视新闻策划

电视新闻的标准概念即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而策划则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思想, 是一种谋略, 从古至今, 从国内到国外, 它皆起源产生于战争活动中。如今, “策划”理念已经深深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 较早使用“策划”这一词的是现在十分活跃的营销分层。在营销世界里, 他们认为策划的意义在于使得所有生产因素相加之和大于本身之和, 即所有生产因素产生的效果要比整体效果更为突出、更加明显。这样的理解方式同样适用于传媒行业, 在电视新闻这一领域, 通过策划使得电视新闻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与期待, 从而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并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

2 电视新闻策划的特征

在进行电视新闻策划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充分地掌握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才可以进行相关的策划, 那么电视新闻的特点是什么呢?

2.1 电视新闻的特点

如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 在传播、报道新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电视新闻则是一种运用电视制作并运用电视传播的新闻, 它具有一般文化传播的共同特点如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等特点之外, 还具有以下等特点。

2.1.1 表达生动形象

电视新闻通常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这3种方式共同联合来传达新闻信息, 这样新闻听众不仅可以听到新闻的内容也可以看到新闻事件的真实画面。

2.1.2 传播速度快

相对于普通的新闻广播来说, 电视新闻的制作流程要远远地多于广播新闻, 但是如今随着硬件设备的提高以及电视新闻人分布的更加广泛, 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2.1.3 播报内容丰富多样

电视新闻所容纳的新闻种类繁多, 无论是时事政治、社会人文、自然科学还是娱乐八卦, 电视新闻都会涉及的到。

3 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途径

电视新闻的策划质量主要取决于策划的创新, 那么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途径有哪些呢?

3.1 尊重事实, 选题新颖

我们都知道, 新闻不同于其他题材的报道, 它的首要原则就是具有真实性, 无论如何策划, 都要尊重事实, 在此基础上进行添色。新闻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力, 引起公众共鸣与思考从而起到教育或者是警示的作用。新闻事件的选题至关重要, 只有所选主题充满新意, 风格独树一帜, 能够在公众面前眼前一亮, 博取公众的眼球取得他们的关注, 就是一档成功的新闻策划案, 选题新颖不仅可以扩大传播范围, 也可以扩大影响力, 从而挖掘出新闻价值所在, 达到预期的目的。

3.2 新闻题目要具有吸引力

如今网络、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很多民众了解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的重要途径, 而在此, 要想获取网民们的点击与支持, 首先就要求新闻事件的名字具有吸引力, 这样网名才会有兴趣去点击去收看。前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社会新闻《反腐还是要靠二奶?》, 一看到题目, 我就想点击进去一探究竟, 反腐与二奶有什么关系呢?看后就会了解到许许多多的贪官腐败者最后由于包养情人被人抓住把柄, 从而被调查。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浏览、收看新闻的时间越来越少, 只有新闻事件的题目特别具有吸引力, 公众才会在百忙之中去收看、浏览新闻, 从而使得更多民众了解新闻事件而达到新闻播报的预期效果。

3.3 策划团队紧随时代步伐

在这个凡事都讲究推陈出新的年代, 作为电视新闻的策划团队也要推陈出新不断开拓进取, 进一步地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思维创新、专业技术素养、综合素养等, 作为电视新闻策划团队的核心力量, 只有工作人员紧随时代的步伐, 不断地与时俱进, 才可以策划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电视新闻节目, 才可以策划出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3.4 策划思维要灵活跳跃

在进行一档新闻栏目的策划时, 往往策划人员都会紧紧地围绕在新闻事件的周围, 他们只是局限在这一小块范围内, 而忽略了新闻本身之外所具有的风景, 这样做出的新闻栏目其接触面就会非常的狭小不足以令公众们看透该事件的本质与内在。因此, 策划人员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放出来, 任它跳跃, 即使无边无际, 也会在这飘渺的星空中抓住一闪而逝的关键点, 一定要记得不要受限于新闻事件狭小的范围, 一定要记得从整体出发, 从全局来探索来策划, 从而策划出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

3.5 策划人员要具有预见性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广播新闻, 都侧重于时下的热点, 策划工作人员只有具有高度的预见性, 善于通过当前事件信息来预见近期事件热点, 紧紧地抓住该热点, 并策划出新闻案, 才可以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电视新闻时代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就拿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来说, 纵观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 几乎每一个主流媒体报道页面都会有中共十八大的相关信息, 这就要去我们电视新闻策划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政治形势来推测及把握近期焦点, 只有这样才会领跑新闻行业不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4 总结

一档高质量的、成功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每一个新闻团队的工作人员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水平为保障电视新闻质量而努力而奋斗。作为影响新闻质量的主要因素--策划团队, 一定要注重发散思维、共同策划, 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强与团队其他人的协调工作, 只有这样, 才会策划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栏目。

摘要: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平台应运而生, 纵观时下的各大传媒公司, 无不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博弈, 如果想要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别人所没有的秘密武器, 而这一个秘密武器就是策划创新。如今观众的欣赏水平正在逐步地上升, 对于没有新意、粗制滥造、低俗庸俗的电视新闻节目有很强的抵制意识, 只有所策划的电视新闻节目有新意、有内涵、有品位才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取决于策划质量, 策划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及市场份额, 而策划质量主要取决于策划的创新。

关键词:电视新闻策划,创新途径,策划质量,存在问题,传媒

参考文献

[1]王晋源.期刊编辑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J].编辑之友, 2003. (6) .

[2]杨晓燕.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策划编辑文化素质[J].出版科学, 2002. (2) .

[3]段嫩枝.策划编辑应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J].编辑之友, 2003 (5) .

[4]刘汉勇.略谈电视新闻策划[J].青年记者, 2009, (20) .

上一篇:移动式车辆机械设备下一篇:涉外护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