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2024-06-12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通用9篇)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1

1. 台湾电视传媒的发展与改革

1.1 发展初期阶段概况

政治与媒体之间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台湾电视新闻的发展历史与政权息息相关。1969年, 中视 (中国电视公司) 的开播结束了台湾电视的黑白时代, 从此进入彩色电视时代。之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渐提高了新闻的深度、覆盖率以及时效性。在新的电子媒介技术的作用下, 80年代台湾电视新闻不断发展, 时效性和准确性再次大幅提高。“硬新闻”及时事新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媒介管制放开之后, 时事新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无论是播报内容、报道形式、写作手法还是采访的范围, 都有了很大的自由度。而1987年开放的探亲政策下, 台视的新闻也减少了对大陆的恶意歪曲报道, 并且播出许多大陆纪实专题节目, 使得两岸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1996年, 在台湾许多家有线电视台提出提议后, 台湾允许大陆节目在台湾播放。到1997年为止, 台湾已经有一百余家电视台转播央视4套, 在台湾的有线电视用户中, 超过半数的用户都可以收看到大陆节目。

1.2 民进党执政期间的传媒政策

随着两岸媒体交流的越发密切, 对政治环境的变动的敏感性也随之提高, 从而对媒体交流产生可能的阻碍。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至2004年连任, 在职期间坚持“隐性台独”, 不断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使得两岸的关系变得紧张, 也严重影响到媒体之间的交流。2002年, 大陆唯一在台湾获准播出的央视4套在台湾停播, 尽管台湾当局以缴费原因搪塞民众, 但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 台湾有关部门明确宣布央视4套在台湾禁播。但一些大陆栏目受台湾观众的喜爱, 因此挂名在台湾一些电视台的名号下偷偷播出。

1.3 始于2008年的政策转向

2008年,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放宽了对大陆媒体记者在台湾的访问权限。福建省的传媒机构因为其地理优势而率先成为得以驻台的媒体机构。从此在台湾当局政策的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大陆媒体人能够到台湾交流。传媒、时事和政治向来都是分不开的, 三者息息相关又互相作用和影响。在政治政策下生存和发展的媒体, 因政策改变而转变原本的形式和策略, 与此同时, 在时事发生的条件下与公众互动, 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政治和舆论导向。电视媒体作为媒介连接着政治和民主, 它不仅向民众传递着政策思想, 也可传递舆论, 反映社会的民意导向。

2. 台湾时事类新闻节目改革

2.1 时事类节目成为台湾最强的媒体

时事类节目在台湾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媒体, 这在其他地区中是很难见到的景象, 也是值得传媒界研究的现象。在收视高峰期, 台湾数十个频道节目在反复播放时事评论时的唇枪舌战。时事类节目在台湾的种类之丰富、数量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使得许多时事在发生后经过时事节目评论员的发酵和升级, 社会舆论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甚至引发热议甚至街头活动。

台湾时事类节目成为一种近似传播形态的存在, 是一个对于台湾各党派而言都十分重要的阵地。对于民主选举而言, 选民对于候选人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投票的意向。时事节目可以大大拉近政治人物和选民的距离, 让选民对政治人物感到熟悉。掌握了电视媒体黄金时间的时事节目从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民意导向, 而政治人物在节目上的表现可以大大改变民众对其印象。

2.2 时事评论员在台湾走红

台湾的时事评论员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入的分析, 受到了从台湾到大陆观众的欢迎。他们用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向观众分析台湾的时事和其中映射出的社会现状, 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台湾时事节目的时事评论员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丰富自己, 让自己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和平台使自己的言辞更为犀利、确凿又不失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观众对于他们的印象往往是从容、严密、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分析给观众, 让人觉得通俗易懂。

陈水扁任职期间大陆与台关系日趋紧张, 但相当一部分充分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台湾时事评论员就成功地感知到了大陆和台湾人民对此的愤怒。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 坚持一个中国, 他们在节目上对于台独势力的指责甚至大骂甚是符合两岸大多数观众的心理, 在被大陆观众认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台湾普通民众的政治舆论导向。

时事、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媒体在对于群众舆论导向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而时事评论类节目在台湾电视媒体中作为强势媒体形式, 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电视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大且深远的。因其受众面广且娱乐性强, 对于民众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显著而深入的, 电视节目中传递的信息会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在政治政策较为特殊的台湾, 其电视媒体尤其是时事类新闻节目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值得被研究。

关键词:台湾传媒政策,台湾新闻,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炜峰.大陆台湾电视民生新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刘俊.台湾电视民生消费新闻叙事分析[D].山东大学, 2011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2

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

台湾东森亚洲新闻台总编辑林天琼

各位好。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林,林这个姓走到哪里都灵光,走在福建最灵光,我也是福建人,而且我还是福州人,我的祖籍在台湾都写成福建林森,其实就是福州的闽侯县,我的祖父告诉我家就在洪山桥。我今天跟大家做一个介绍,有的人可能去过台湾,也有的人以后有机会去台湾,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媒体的情况,大家目前最想问的就是台湾的电视台的经营情况,台湾的电视到底是长什么样子。我通过一个影片来跟大家报道一下,你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看到的电视都一样的,不像你从福州到泉州看的电视不一样,台湾的100个频道里面有85个频道不变,而且顺序都不动的,台湾有网络业者的互相协调,顺序都不变的,那是因为台湾的网络业者进行过一个协调工作,台湾基本上有四百多万户的有线系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网络,整个台湾有2300万人,有四百多万户的有线系统。这是你看到的,某一家有线系统排出来的节目表,会告诉你我的表的节目是怎么样的。

大家现在看到是第二频道,台湾的第三、第四频道基本不值得一看,第五频道是CNN,台湾不喜欢看国际新闻,现在看到的是民视。我先透过一张表,让大家了解一下台湾电视台直播新闻节目的情况,你们看到无线电视台是根据超高频或者高频的频率来发射的,这里有几家,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公视,厦门的人很多不小心都会看到台湾的电视台,所以台湾人到厦门非常地亲切。台湾也有几家新闻频道,像TVBS,东森、中点、三立、民视、年代、非凡,还有台湾为了保障少数的族群而设的电视台,有客家电视台,还有原住民电视台。

补充一下刚才的话题,我是福建人,但是当年差一点因为是福建人进不了电视台,因为我会讲闽南话,因为在电视台要强调普通话标准,会讲闽南话的人讲话舌头卷不起来,所以我那时候进电视台是我们地方最大的奇迹,我那时候在报 1 社做事,我的主编说你国语讲成这样子都能够进电视台,真是奇迹。我今年进电视台已经19年了,所以我说因为我是福建人差一点不能进电视台,就是这样的原因,后来进了电视台之后,就慢慢去纠正自己的发音。什么人做电视最好,就是北京人,但是他们卷得太过分了,已经不适合当电视记者了,而要去说相声。

回过来看这个电视,民视这个频道是第六频道,就是一个无线电视台,这个是第七频道,是宗教电视台,台湾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宗教电视台,这是台视,这是我以前的老板,我在90年的时候进入台湾电视公司,各位可能很难理解,台湾电视公司在台湾新闻圈的地位,那时候我进入这个电视台,很多人说我是祖上有德才能够进去。因为当年的台湾电视台是属于垄断,全台湾只有三个频道,台视、中视、华视,你要看就看,不看拉倒。我当时进入这个电视台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的同事,他大学毕业第一年的年薪已经是100万新台币,这还是二十年前,那时候他的人生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他觉得哪有这么好的工作。当然现在的情况被打破了,台湾的电视已经风起云涌了,那时候做广告是一些业者抱着钱要求你上广告,那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有这么多的频道。这个台是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它是在1962年成立的,那时候台湾没有电视台,于是国民党就跟日本人合作,创办了第一家电视台,那个电视台很厉害,还会自己生产电视,因为观众们没有电视啊,所以电视台同时卖电视给观众,于是就赚大钱了。但是这个电视台到今年已经四十多年了,现在已经越来越没落了,需要经济重整。

刚才我们看到有一个和尚,是佛光电视台,这是大爱电视台,你不要小看台湾的佛教频道,去这样的频道不会倒,因为永远有信徒捐钱给电视台。过了台视,中视是第二家的台湾电视台。这是霹雳电视台,是专门演布袋戏、歌仔戏,这是经过协商的,把它放在两个重要的频道中间。接下来是华视,台视、中视、华视是三个台湾最重要的电视台。我直接就告诉大家台湾的新闻频道在哪里,台湾有六个滚动的新闻频道每天播放新闻给大家看。我们知道电视台的内容无非可以区隔成三个部分,一个就是做新闻,一个有是电视剧,还有一个综艺节目的,台湾的电视台也无非是这样的。那东森最大的一个奇迹就是卖东西,各位可以想象,卖东西一年可以卖到三百多亿台币是什么样的情况。电视购物最喜欢碰到流感、2 非典、台风这样的情况,新闻频道也是这样的,如果碰到台风你们一定很高兴,因为有台风你们有去采访,收视率就会拉高。所以人家都说做定时节目的就是上辈子缺德的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事故发生,你一定会很冷漠地问,死几个人,回答说死一个人,你说死一个算了吧,不值得采访。所以做电视的人就要承受这样的罪名。

台湾的电视购物有好几种,这是49台,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新闻频道,在台湾的滚动新闻频道一共有这几个,TVBS、东森、中天、三立、民视、年代、非凡。台湾的新闻频道都挤在一块,频道顺序是不变的。所以你在全台湾的新闻频道是不会动的,这是50频道是年代新闻,年代公司有两个频道,一个是年代新闻,一个是娱乐频道,51频道就是东森新闻,这也是台湾最典型的一种叫镜面,台湾的记者很花俏,如果你看到电视的画面很干净,你会吓一跳,会以为电视机坏了,所以这个镜面提供了很多的信息给你,这边告诉你是什么台,这边告诉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下面提供一些服务类的电话,还有新闻的标题和时间等等。那52频道是中天新闻,我把这些录下来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台湾人很奇怪,很喜欢听政治节目,台湾每个人都是政治评论家,你到台湾随便一个地方,他们都可以告诉你一大堆政治人物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台湾很特殊的现象,所以台湾也培养了很多的名嘴出来,53频道是民视新闻,54是三立新闻,55频道是TVBS。

看这张图,台湾这么小,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就有六个滚动的新闻频道在操作,如果福建的新闻频道搬到台湾去,就有六个竞争对手在竞争。那台湾的新闻一般怎么操作,一般24小时里会有19小时会直播,台湾的新闻一般不会做延迟播出,所以经常出错误,台湾的新闻很爱做SNG联线。我有个记者朋友叫朱凯翔,我们都叫他猪大肠,有一天和他连线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叫猪大肠,那时候记者在转播车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是应还是不应。另外一种就是卫星联线的时候讲错话,现在台湾的年轻人的中文修养不怎么好,经常讲错字,有人讲发生一些灾害,家属看到死者的遗体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很高兴的情况,怎么去形容人家看到死者的感觉呢?还有死者捧着家属的骨灰回到了台湾等等的笑话。台湾 3 在2001年发生一个很大的澎湖空难,大概有200多人死亡,我们就把SNG运过去,我们的记者就说台湾的飞机鱼雁往返于台湾与澎湖之间来搬运尸体,他不知道什么叫鱼雁往返,还以为飞机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像昨天,TVBS一条新闻下面写“总统腐”,是腐败的腐。类似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

一共有六个滚动新闻提供19小时的直播,从每天的凌晨六点开始,一直到晚上的凌晨六点首播,接下去的五个小时是重播,但是碰到大事情的时候,比如像台风,像特殊的政治事件时候,我们就24小时一直播,在人力上的负担就很大。台湾除了这六个新闻频道之外,还有两个财经频道,这两个财经频道也是趋势,也有人认为说,财经频道是电视非常重要的主流区,比新闻更重要,比如像现在金融危机,大家都很关心,57频道就是东森新闻,另外就是58频道就是非凡新闻,这两个就是纯粹的财经新闻频道,那台湾就有八个新闻频道,其中六个是滚动新闻频道,两个是专门的财经新闻频道。这两个财经新闻频道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一点半是股市,一点半过后是股市的分析报道。我们看过来台湾一共有八个新闻频道,投入在整个台湾的新闻制作里面,也是台湾的电视新闻里最大的跟大陆地区的差别。我们知道,电视台最大的区块要不就是电视剧、要不就是新闻,要不就是综艺节目,台湾也有这样的分工,但是把这样的频道分得很清楚,所有的新闻频道聚在一块,所有的少儿频道放在一块,所有的电视剧放在一块。

讲到电视新闻,要做新闻频道,免不了要提到SNG了,这是支撑电视新闻最大的功臣,说到SNG对于台湾的新闻圈的帮助,台湾什么时候开始SNG,台湾是1993年8月28日出现第一部SNG车,应该是两岸三地第一部SNG车,为什么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这个稿子是我写的,我那天没有工作,我回到电视台之后,我的主管问我,你今天做什么,我说没事做,他说你到楼下,看那部车去写一个稿子出来,于是我就跑了下去看着那部SNG车,写了一个稿子出来。这个画面我跟大家做一个介绍,这个画面改变了台湾的电视状况,这是几个人站在水里的画面,是在2000年的时候,叫巴掌溪事件,那时候台湾新闻界赶在政府救难人员之前到了现场,有四个农民在做事,刚好是水坝防水,水坝一放水这四个人就出不来了,但是政府的救难人员来了说没有办法救,那就是台湾第一次活生生的人 4 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水冲走。所以自从那一次之后,一些非常高层的政府人员下台了,另外在政府的新闻办公室里每天就架五个电视,政府的工作人员天天看新闻。所以我们每天报道的新闻被政府盯着看,政府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也给政府压力。

这是1993年8月28日的新闻影片,影片有点旧,但是反映了最真实的情况。1993年的时候台视很神气地告诉大家我们有SNG车了,我有这样一个武器来了,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台视买了三部SNG,说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但是政府说不知道这属于什么样的车,于是台视派里三种类型的司机去开,有开小货车、大货车和小轿车的司机,但是到了海关,那个海关的官员说我也不知道这是属于什么类的车,该由什么司机来开,那个官员很聪明,他说你们用吊车吊回去吧,所以最后就用一个吊车吊回来了。

这部车在练习了一个月之后,终于第一次派上了用场了。在93年那一年大概有五六架飞机被挟持到台湾去,SNG车第一次的运用就是采访这个事件。这就是台湾第一次的SNG联线,那时候我刚好去采访,我也很紧张,回来了之后我说了一大通,主管说我听不懂,但是还是要我上。所以大家看这个画面非常地粗糙,两个人的身高也没有配合好。我自己再看这个影片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好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就是台湾第一次完成了卫星直播的情况。到了1995年台湾的新闻真正就起来了,新闻频道出现了,过去的电视新闻是什么,过去的电视新闻是卖方市场,你要看新闻,就是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半夜十二点来看,但是95年的时候,电视台成了买方市场了,新闻频道成了滚动播出的了,观众5:20分回到家里,或者6:02分回到家里,他想看新闻就可以看新闻了,这是台湾新闻圈最大的变化。这几年台湾的台视、中视、华视已经遭到了淘汰,在台湾我们常常说,好好办好一个电视新闻栏目,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栏目就是一个永远的连续剧,各位可以想想电视剧能演几集,再演也不过100集吧,台湾一个最长的电视剧《包青天》也不过300多集,但是一个好的电视新闻可以演十年,所以把一个电视新闻办好就是永远的电视连续剧。所以我一致认为说办好电视新闻比你搞电视剧更好,但是怎么做好SNG呢?一定要由SNG来顶,基本上在台湾没 5 有SNG就不用办新闻了,但是并不表示你有SNG就可以赢人家,如果你没有SNG就没有资格跟人竞争,但是它只是一个门槛而已。

台湾的电视传播方式还是以有线电视为主流,台湾有400万户的收视户,普及率达到98%以上,所以台湾看到的电视都是有线电视的系统收看的,基本上在台湾SNG车是一定要准备的材料,像东森现在有14部SNG车,这种SNG车根据它的工作、它的任务会做一些机动性的调整,今天新华社的陆老师也问我要做SNG车,问我工作人员的量,一部SNG车的操作操作人有这么多,要9个人,这其中包括了主持人(记者)、现场导播、技术摄影、司机、警卫等等,到目前为止,台湾在做卫星联线的时候,只要四个人就可以了,一个出境记者,一个摄影、一个导播、一个工程人员就可以了。在做卫星的时候,最大的困扰就是隔海运送和长途移动的时候,就位时间也是新闻频道上最重要的竞争,像台湾基本上跑新闻你什么时候该到,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们都要求要比别人早到,在15分钟把卫星直播车架好,要把讯号送回来。我们的卫星直播会出现的障碍就是内部怎么完成SNG的播出,包括主持人的经验不足,摄影经验不足,影音不同步都是我们主要的障碍。我现在播几个影片给大家看一看SNG会出错的情况。

我们来看全台湾最会对付SNG的人就是这个人,他叫柯四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最会闹场,这个人不怕死,不怕打,他是怎么闹场的,人家在做采访的时候,他可以随时举牌子把这个场面破坏掉。其实他跟新闻事件本身是没有关系的,他就是要故意搞破坏。这真是最麻烦的一个人,后来所有的记者把他联合起来打,但是他就是不怕打。这人还有很多的崇拜者,比如有一天我儿子打开我的皮夹看见他的名片,就把它要去了,说拿他的名片比拿我的名片管用多了。这个人前两年被抓起来了,台湾的电视圈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但是他马上就要出来了,大家就要不安宁了。这是一个火灾的场面(视频),第一个错误就是这个记者讲到后来讲不下去了,居然讲到了消防队员因为吸入浓烟,所以要喝牛奶、吃便当;第二就是这个记者等急了,居然骂出了三字经,全台湾的人都听到了。

台湾的电视新闻的这十几年的经验,不敢说能够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借镜,但是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个警惕,不要让大家跟我们犯一样的错误,包括电视的直播 6 很粗糙,还有一些盲目和错误,可以把我们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提问:你们出错那么多台里是怎么处理的? 林天琼:第一次处理,第二次处理,第三次脸皮就厚了,忍一下就过了,台湾电视服务公司是最老牌的公司,1975年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病重了,不能亮相了,当时台湾都在猜蒋介石是不是快去世了,有一天台视新闻在7点的时候播新闻,8点的时候播歌仔戏,这个歌仔戏里面的第一句台词是“大哥、不好了”,但是这个字模居然跑到了播新闻的时段,放蒋介石的照片的时候播出了。那时候讲李登辉的时候,我们总是用一些标志来表示事件的性质,有一天不小心把一把枪跟李登辉的脑袋放在了一起。所以这是很敏感的,这也是台湾可以提供给大家借鉴的,要很小心地处理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很容易给大家很强烈的印象,台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过去电视新闻在台湾非常多,想要从事电视新闻这个行业非常高,但是电视台多了,门槛低了,进入这个工作市场非常容易,有的普通话讲得很难听的照样当记者,所以这也是台湾的频道多了之后所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很希望说这个可以作为大家的借鉴,千万不要重蹈台湾的覆辙。

提问:每天19小时进行直播很辛苦,你们记者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林天琼:我们的记者基本都是工作12小时以上,所以说做电视的就是上辈子缺德的,有一次劳工局的人来,我们都说工作八个小时,我常常跟新闻同仁讲,你本科刚毕业你要加强学习,你就要到新闻频道去,因为新闻频道的压力非常大,一般观众已经爱看新的新闻,如果你觉得你工作学习到一定的程度,你很想放轻松,就应该到综合频道去,综合频道可能就是一天12点一个新闻,晚上7点一个新闻,相对的压力比较低,电视新闻工作是很累的,台湾的新闻从业者女生比男生多,因为读大学的时候这个专业的女生就比较多,大学毕业后去考工作的时候,女生又比男生厉害,所以电视台的男生变成了保障名额,但是女生还是我们的主流。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说法,把女生当男生用,而把男生当猪用。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特点探析 篇3

摘要: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也对电视新闻的采编与传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为例,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在新闻的内容来源、播报形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与正统新闻节目有显著的差异。将新闻的锐度、综艺的态度和微博的思路融合,有可能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一个时长近三十分钟、每天在固定时间播出的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出镜记者,没有一个外派摄影师,只需要一个场地不太大的演播室,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大尺寸的触摸屏,在若干年前,这恐怕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这却已经变成了现实。

新媒体,也被称为多媒体或数字媒体等,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当下,新媒体,多是指基于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媒介。具体点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网络、手机、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1]。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在人类进程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新媒体出现。新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已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这个概念不是固定的。早在20世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电视还是新媒体,但是现在,电视很难说是新媒体了,更多地,我们把网络、手机等看作是新媒体。可以预见,“新媒体”将会层出不穷。[2]自然地,新媒体也并不会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人类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和传播媒介也自然会不断地发展和推演。

新媒体的发展、演变和推进,不仅深刻影响了大众的生活,而且对文学、音乐和视觉艺术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博文学等)、电子音乐、数字化电影、多媒体交响乐、多媒体戏剧、多媒体舞蹈和表演等新媒体艺术形态,也致使新闻的采编、制作、发布和传播出现明显的改变。

了解新闻传播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五大要素构成,那就是: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和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概括的“5W”过程模式[3](P50)。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是需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三个方面的。其中,新闻传播主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负责信息内容的采集、选择、加工与制作,还要在发布信息前进行必要的审核与把关,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有用性。

要制作或发布一条新闻,其“生产过程”都如此复杂,更别说要制做一个有固定时长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了。但上述要求,指代的都还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到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则大有不同。

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开播于2011年12月12日,至今已两年有余。该节目没有一个外出采访记者、没有一个外景摄影师,只有编辑借助新媒体负责收集和采编新闻,播报的新闻全部取自于其他数字电视新闻、网络或手机传播的视频和图片等。时长不到半小时的《每日新闻报》有几大版块,分别是:每日话题、今日热点、视频新闻、本周声音、随手拍图、微观天下等。上述各个版块播报的新闻,时间都不长,均是对搜集来的视频或图片加以解说。

“全媒体、微时代、锐新闻”,这是《每日新闻报》开办之初的口号,也是制作人对该栏目的定位。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每日新闻报》的确体现出当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时代传播的新特点:

首先是新闻的内容来源上,不再依赖于记者的外出采访和采集,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手机等搜集、选择和采编新闻。上面说过,《每日新闻报》分为几大板块,但其中的内容来源却具有一致性,基本上是来自于其他电视台播报过的新闻、一些综合门户网站上提供的视频资料、广大网民自发拍摄和发布的新闻事件或普通民众通过电脑或手机借助网站、博客或微博等平台,发布的视频或图片等。

《每日新闻报》的自我定位,是一档全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杂志,事实上,其内容却是以视频资料为主体。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是社会重大事件,还是突发事件,都已经开始注重视频的采用,眼见为实嘛。所以,《每日新闻报》几大版块里的每日话题、今日热点和视频新闻,基本上都是结合采集到的视频资料来展开的。当然,还有很多的视频资料是由广大网民上传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这些视频有的是生活场景与片段,有的是社会现象,甚至有的是在线直播的嘉宾访谈、娱乐现场等等。有图像有声音有画面,直观形象方便,取之即用,只需主持人稍加解说即可。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电视媒体,曾是互联网视频节目资源的最大提供者;而现在,以《每日新闻报》为例的电视新闻节目,竟然完全颠覆了上述关系。以前,人们常说要靠记者去跑新闻,现在,足不出户,宅在室内,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天下新闻片刻就搜罗于指间。室内的空间是有限的,但虚拟的空间和世界是无限量的,不怕没有新闻,就怕你会沉溺在信息大网中难以选择。

其次是新闻的播出形式和表达形式上,与正统的电视新闻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在新闻的播出形式上,因为所有的新闻都采集于其他的数字化媒体与平台,所以缺少直播。众所周知,直播形式适用于一些有意义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在线及时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真实性和感染性。现在,只要资金足够,很多的电视台和大型门户网站都会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新闻的在线直播报道。而《每日新闻报》的新闻,则基本上都是转播,没有直播。

还有,在表达和播报形式上,相较于正统新闻主持人的“正襟危坐”,《每日新闻报》栏目在主持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每期一位主持人,均是站立着主持。他(或她)的面前是一台自己可以随手操作与调控的数字化电脑,身后则是观感更佳的播放大屏幕。正统新闻类节目,大都需要一个字频显示器(即提字器),甚至还需要有一个专门操作显示器的工作人员来配合主持人播报新闻,而在《每日新闻报》这里,一切皆由主持人一人掌控。

此外,相对于正统新闻类节目,《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在播报语言、语速和表情方面,也都具有个人化色彩:语言可以普通,可以方言;语速可以快,也可以慢;表情也非一副面孔到底,可以严肃,可以微笑,甚至大笑也无妨。可见比较随意随性。即使是主持人的着装与发型,也不是那么正统,相对也比较生活化一些。一句话,《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一改传统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或麻辣犀利,或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风格,使《每日新闻报》看上去更像是一档带有娱乐色彩的脱口秀节目。

再次,相较于正统的新闻节目,《每日新闻报》在传播的效果上,具有强大的互动性。《每日新闻报》不仅有在大屏幕上随时显示的即时互动的字幕信息,还有电子布告栏、栏目的微博空间、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信息服务,增强反馈、即时互动。其实,该节目其中的一个版块“随手拍图,你拍我播”,也体现出栏目的特色,即观众既是受众,也是节目的参与者和信息的提供者。

另外,该节目还设置了一个固定版块,即宝宝秀。在每期新闻播报的同时,屏幕一角会播放一些宝宝图片。这些图片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观众,他们通过电邮发送自己拍摄的宝宝图片,又通过电视屏幕来呈现,互动效果明显。

概言之,《每日新闻报》启用全新高清演播室和大尺寸触摸屏,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来采集、加工和发布信息,信息来源广,时间跨度大,信息表达和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和媒介融合性;在播报形式上,呈现出区别正统新闻节目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与受众的即时互动,也大大加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但不可否认,《每日新闻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栏目版块虽多,但内容简短,不够丰富,更缺乏深度;还有新闻不仅缺乏直播,更缺乏延展性与后续性深入报道。因为节目内容多取自于视频资料,有的网络视频是经过多媒体压缩处理的,画质不够清晰,无法与传统电视画面相媲美。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其他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都应该是第一位的,但网络上传播的视频或消息,有的未经验证与核实,其真实有效性未必能够保证。另外还存在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的知识产权问题。有的网民大量上传的视频资源并非出自原创,本身就存在侵权问题。节目组又直接拿来使用,未免有“取之即用,不论归属”的嫌疑。

毋庸讳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借助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播和发布新闻,已是大势所趋。《每日新闻报》可以说是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先行者。要想使该类节目能够被更多的受众关注、接受和认可,使节目有长存的可能性,对节目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提升是必须的。

首先,该类节目一定要注重新闻的价值选择和后续性报道与深度加工。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海量和泛化的时代。而信息的海量直接导致了垃圾化和重复化,信息本身的价值正在被创造海量信息的网络本身所消减。所以,节目的采编者一定要具有一双慧眼,在信息的海洋中善于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惟有对新闻的深度整合、专题化制作,才能让受众不仅能看到新闻,更能了解到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分析与评论。可喜的是,在《每日新闻报》的第一个版块“每日话题”里,已经采用了专业人士点评的方式。比如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在节目开办之初就已经加盟《每日新闻报》,重点点评每日播报的重大事件。还有其他一些大牌评论员和电视人也受邀成为该栏目的特约评论员。这无疑会提升节目的档次和深度。

此外,《每日新闻报》以视频、图片加主持人的解说、点评为主,所以对主持人的要求更多更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主持人基本决定了该类节目的档次、质量与认可度。相较于正统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每日新闻报》的主持人几乎是集采、编、播于一体,他(或她)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认知,选择要播报的内容和形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自己的喜好、个性和价值评判。但是,新闻是播报给广大观众看的,主持人现场“聊新闻”或“侃新闻”,除了要“笑点”,更要求有“亮点”,在评论一些涉及伦理、道德、社会正义等方面的新闻时,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立场,是非分明、态度明确。因为“在视觉屏幕的时代,观看观点显得至关重要”[4]。另外,在收集和采编新闻时,一定要了解受众的层次和心理,注意选择切合受众需求的信息和知识,加强对受众自主原创的新闻和信息内容的吸纳与开放,以及便捷的互动交流和协同共享方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与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电视媒介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和业余时间里最为主要的娱乐媒介。到了21世纪,互联网、手机等又取代电视成为当下新的传播媒体。大众的生活和日常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视觉化。图像挤压着文字,趣味遮蔽了思想,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文化景观。“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而且我们还不能过于指责那些把新闻节目作此定位的人。”[5](P77)新闻娱乐化,不管你接受与否,却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如果新闻节目仅仅以娱乐化为目标,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一个新闻栏目,如果能够既有新闻的锐度,又有综艺的态度,更有微博的思路,无疑是适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也迎合了观众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下,快速浏览信息、迅速给予评论的需要。

希望在“全媒体、微时代、锐新闻”的口号引领下,在节目组不断的提升和创新下,《每日新闻报》真的能够成为像该节目制片人张翔所期望的,成为新媒体时代引领新一轮新闻时评节目风潮的先行者。

(本文为201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zytz053;合肥师范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3tszy01。)

注释:

[1]欧阳友权:《新媒体文学:现状、问题与动向》,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2]葛红兵:《新媒体与当下文学发展的四种趋向》,http://622008591.qzone.qq.com/blog/129376446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4

“制造新闻”和“新闻策划”不同, 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进行策略式的考量, 以期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新闻及隐藏在其后的观点;而在“制造新闻”中, 新闻的发生就存在很多人为导演的因素。“制造新闻”又与“策划新闻”不同, 虽然都无法保证新闻事件的自然发生, 但是“制造新闻”又比策划新闻多了一些贬义的色彩。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顺利访台, 使两会制度化协商站在一个新的出发点上, 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 携手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符合历史潮流的前进方向。但在这之前, 国台办原新闻发言人张铭清在台南作学术交流期间遭袭事件也为台湾所宣扬的热情友好抹了黑。虽然张铭清本人表示, 这只是一小部分民进党台独分子的个别行为, 不能代表台湾的大多数, 但遭袭事件的确让两岸哗然。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台湾媒体的表现的确不可谓不优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清茂教授是张铭清院长的随行人员, 见证了整个台南学术交流过程。许教授说, 他最大的感受是, 台湾的记者真的很辛苦, 他们走到哪里, 记者们就跟到哪里。只要他们一有什么小动向, 就会有至少十几个潜伏在周围的记者突然冒出来。且台湾电视媒体的时效性也确有可圈点之处, 他们在一楼碰到了电视记者, 乘电梯到十二楼的时候, 在电视里就看到了自己。为了追求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 台湾的记者们对政治新闻的跟踪采集完全不亚于狗仔队的狂热。很重要的一点是, 许教授说, 他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制造新闻”了。当时笔者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张院长遭袭这一事实并不是媒体制造的啊?怎么说这就是“制造新闻”呢?可若仔细分析台湾媒体与政党的微妙关系, 台湾媒体的制造新闻现象就拨开云雾了。

2008年3月国民党代表马英九当选台湾新一届领导人, 宣告民进党执政八年的结束。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重新掌握政权, 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却不放弃继续扮演引人注目的不安分角色。

“制造新闻”和“新闻策划”不同, 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报道手法和报道方式进行策略式的考量, 以期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新闻及隐藏在其后的观点;而在“制造新闻”中, 新闻的发生就存在很多人为导演的因素。

台湾媒体的蓝绿分野明显。台湾媒体中立者少, 大多数不是亲蓝就是亲绿。东森电视台、TVBS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中视”、“中广”等电子媒体和《联合报》比较倾向于泛蓝阵营。台视、民视、华视、三立电视台等电子媒体和《台湾日报》、《自由时报》等平面媒体比较倾向于泛绿阵营。由于台湾媒体和台湾政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很难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在2005年的县市长选举中, TVBS电视台李涛主持“2100全民开讲”节目, 联合一批民意代表和资深媒体人士, 在100多天内连续追查“高捷弊案”, 不断抛出对陈水扁当局不利的新资料。把民进党要角以权谋私、以权捞钱的丑闻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对泛蓝阵营的大赢有着重要作用。媒体对于政治动态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

政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得不引起媒体对自己的关注, 而由于台湾的媒体是资本主义的运营模式, 已经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自由竞争, 在残酷的媒介环境下, 媒体对于政治热点更加不会放过。政党为了引起媒体的关注不得不制造一些非常态的事件, 以显示出自己鲜明的政治倾向, 而媒体为了找到可以吸引眼球的新闻也渴望这种非常态事件发生。于是政党和媒体的相互迎合就为“制造新闻”提供了合适的温床。

张铭清在台南遭袭事件发生后, 台湾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都作了充分的跟踪报道, 而且分析张铭清此行是为陈云林“试水”。张铭清此行明明是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身份以学术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出行, 却被台湾媒体戴上了子虚乌有的帽子。这难道不是“制造新闻”吗?

台湾人口只有2300多万, 电视媒体却有100多个, 其中24小时新闻台就有8个, 岛内的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就必须寻求突破。事实上, 在弹丸之地的台湾, 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渗透已经非常明显, 要做到所谓的“资源独享”或是“独家新闻”非常困难。因此, 对于新闻时间的“细节展示”和“深度挖掘”也就是所谓的“放大”, 便成为台湾媒体处理新闻尤其是热点新闻必须采用的手段。 (2)

台湾电视媒体在挖掘新闻的相关枝节、扩大新闻报道的外延上不遗余力。张铭清到台南进行学术交流, 由于张铭清特殊的身份和在台湾的高曝光度, 媒体必定会对张铭清围追堵截, 关注他们一行的最新动向。张铭清在当地参访孔庙时, 遭到民进党台南市议员王定宇等人的暴力攻击。据说, 泛绿人士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深绿倾向, 以期在台南的选举中赢得更多的信任。而这一暴力事件也让台湾媒体“辛苦”了好一阵子。

在台湾, 当岛内有重大新闻发生时, 当事人常常会无可奈何地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这些报道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甚至培养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些都使得台湾的新闻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可看性, 更加贴近受众的接收心理。这种“制造”和“放大”的新闻, 客观上公众经常被情绪和猎奇所取代, 对细枝末节的过度展现, 使人们在关注新闻事件发展时忽视了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

自1987年海岸两岸开始进行探亲与文化交流以来, 大陆人士赴台交流时虽往往受台湾当局方面的种种限制, 但从促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角度而言, 这种不均衡的两岸交流现象虽未尽理想, 但毕尽是有利于两岸关系之良性发展的。然而, 李登辉及陈水扁掌权后采取种种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 使得两岸间的关系愈趋紧张, 再加上台湾媒体长期负面报道大陆的发展情况, 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与无知非短期内可得以化解。李、陈之流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使得原先占台湾人口绝大多数的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人的人数大为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台湾青年由于没有经历过“戒严时代”, 多元的政治空间环境赋予他们以独立思考与理性选择的空间, 而高度发达的资讯条件和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催生了他们的政治主体性、自由意识和相对独立的政治倾向。无论是泛蓝还是泛绿,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 都极力利用媒体为自己摇旗呐喊。而没有热点的新闻肯定不能赢得受众的注意, 于是政党刻意地制造新闻事件, 而媒体为了更好地生存, 正需要这样的有卖点的新闻。它们可以无偿地给这些政党制造的新闻加以包装和制作, 从而完成对于新闻的“再制造”。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3) 台湾媒体和政坛很好地运用了大众媒体的这一重要作用, 以期对台湾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政党的导演, 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且因为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派性, 其报道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这样露骨的报道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特性, 从而对受众形成接受压力。

台湾媒体和政党的“制造新闻”现象是违背新闻规律的做法, 其长久的历史渊源和对现状的影响却是不可回避的。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党派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政界的蓝绿纷争。这与大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事业管理方式的媒体有本质的不同。同样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 台湾媒体与西方媒体相比, 其政治倾向更加明显, 似乎不太懂得掩饰和隐藏。但对于台湾民众来说这似乎并不重要, 尽管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派倾向性, 台湾民众认为他们还是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能力的。

摘要: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 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 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 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媒体,政党,制造新闻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赵会可、陈险峰:《泛蓝台湾政坛》, [M].九州出版社, 2007, P.150

(2) 林祥丽:《台湾电视新闻的放大意识和操作》, [J《].东南传播》, 2007年第四期, P8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5

1 台湾、大陆综艺节目发展特点

近几十年, 在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历程中, 台湾省的综艺节目始终处在优先和带头的位置。台湾综艺节目的发展中, 各个形态的综艺节目都得到了充分甚至过于充分的发展, 然而大陆的综艺节目至今虽然仍然占据着国内电视观众的大部分市场, 却处在一种心有余力不足的状态, 多以借鉴和模仿为主, 或者选择购买已经成型的节目版权, 渐渐少了很多原始的创意和独立的风格, 从风格到内容都在持续不断的靠拢已经发展成熟的参照。相比之下, 台湾省的综艺节目在受到日本、韩国的影响后,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套路。在这之下形成的各大综艺节目, 如《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等节目更是在近十年中, 跨越海峡的距离和数字媒体载体的障碍, 陪伴了无数80 后、90 后观众们度过了青春的时光,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 大陆的综艺节目也在不断地创造并努力的发展着。近几年, 我们在不断地尝试中发现、尝试、改进和抉择, 电视观众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综艺节目的诞生和衰落, 如渐渐衰落而走向停播的湖南卫视曾经热播的《一呼百应》和中央电视台曾经备受欢迎的《幸运52》《非常6+1》《开心辞典》, 还有多年来一直持续保持播出和收看情况稳定的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等节目。

2 台湾话题类综艺节目的突出特点

2.1 展现本土文化能力较强

以《康熙来了》节目为例, 该节目在内容选择上, 从不吝惜笔墨在展示台湾本土的文化上。从闽南语到原住民的生活, 从旅游景点的美食美景到环岛旅行的所见所闻, 相隔不久就能看到一期与台湾本土文化息息相关的节目。

在展示途径上, 以《大学生了没》节目为例, 不仅仅止步于才艺展示的层面, 不同于很多展示传统文化的节目一样只是唱歌跳舞讲故事, 更多的是年轻人们的互动和学习, 通过各种尝试和学习, 将文化的载体带入摄影棚, 再有摄影棚带出给大学生们、学校和生活中。

这样的节目内容, 更加有利于展现台湾本地文化的魅力, 从单纯用眼看提升到去体验和学习, 真正给观众一种身在其中、亲身体验的感觉。在收看过节目后, 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也会更加带动观众们去主动体验和践行他们所学习、了解到文化和习俗, 保证台湾本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找到好的切口。

2.2 加强两岸沟通

与大陆的大部分话题类综艺类节目不同, 台湾的话题类综艺节目虽然没有就敏感的政治问题没有公开表达过政治立场, 但也从来没有刻意的避免过任何与两岸关系相关的话题。个别节目中甚至在近几个月的节目中提及了马英九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面以及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话题。像这样的讨论和话题的选择, 让节目从单纯的娱乐转化为一种有利于促进两岸沟通交流的节目。如在《大学生了没》的一期节目中, 节目请来了大陆留学生与台湾本土大学生进行互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生活和经历, 直接造成两岸不同文化和生活的接触和碰撞, 用词直接又不失礼貌, 在非常得当的范围内让台湾学生对大陆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和真实的了解。

2.3 文化差异产生的误会

然而, 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导致了新一代青年们在看待事情的角度和立场上是存在很多不同的。这样的情况和背景就造成了很多时候, 在节目中会出现很多很荒谬的误会。

好在还是有很多节目, 在制作前期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避。如在《大学生了没》中, 很少出现离奇的言论, 与三名主持人及大学生团队中的大陆大学生的存在有一定关系。在参与节目的几十名大学生中, 有来自大陆的留学生, 这使得节目在一定意义上免于偏离单方面的揣测和推断。

3 结语

总体来说, 两岸综艺节目都各自具有特点, 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 不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综艺节目, 都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 例如, 如何利用中国本土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何在各个国家的电视综艺节目都突飞猛进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等。这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携手共进, 不断提高两地的电视综艺节目水平。

摘要:电视综艺节目在其并不长的历史中, 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趋势和多元的发展方向。在各种各样别具特色的综艺节目中, 台湾省的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 并影响着、推动着大陆综艺节目的发展。根据台湾省综艺节目的现状, 浅析台湾省综艺节目的特点。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6

一、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特点

1. 放言无忌,草根起舞

台湾的综艺节目语言量普遍较大,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联动生发,放言无忌,哄堂爆笑,推动情节。节目所涉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对嘉宾经历的追溯刨根(如张小燕的《超级星期天》对嘉宾的故事入地三尺的深入挖掘,常让嘉宾避之不及);有对敏感话题的沙龙式谈话(如郑沛芳、赵彤主持的《夜来女人香》请来声色场中人,美女们穿着暴露、声音甜美,不停交流着情事,感性而大胆);有对当下时局的趣评歪说(如号称“解闷救台湾”的《全民大闷锅》,以调侃政治为天职,每天直播,对时事的反应甚至跟当晚新闻同步);有相互之间的调笑巧骂(如吴宗宪和阿雅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经常挑刺对方的长相,用吸引异性的程度甚至性爱能力相互打趣,像小丑一样地取悦观众);也有针对观众时下关心的生活问题进行演绎(如蓝心湄在《女人我最大》中,请来当红明星,讲解穿衣打扮的诀窍),等等,这些节目少有见解但有趣味,难见深度但有温度,淡漠真情而有热闹,贴近民众生活、生活时尚、草根趣味,带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在综艺节目生产的重镇——台湾中天娱乐台,频道提出的口号就是“本土的、通俗的、趣味的、感官的,让观众有看电视真有趣的认同”。

2. 螺壳道场,旗鼓相当

很多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都像是块七巧板,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内容有谈话、歌舞、整蛊、游戏、杂耍式表演等,七拼八凑,杂糅一处。节目一般在不大的演播室内举行,台下也没有观众,营造各种所谓能“聚气”的生活化气氛(有沙龙气氛、家居气氛、酒吧气氛、教室气氛等),参与的人员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很少有欧美真人秀的人文关怀,没有香港明星歌会的恢弘大气,也没有大陆平民选秀节目的浩荡声势,没有高成本的大作为,没有大规模人力物力的大制作,但是节目卖点密集、节奏感好、变化快,对收视市场的适应性很强,一种节目形式一旦让人生厌,立马改版,另起炉灶,再战江湖。《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先后多次“变脸”,从猜成语、猜生活问题,转变成让模特站在箱子里,根据面相猜测模特的身高等。《康熙来了》在小S因生育不能主持期间,让蔡康永唱独角戏《康永当家》,请来活跃嘉宾,一唱一和,照样人气不少,热度不减。

3. 哗众取宠,夺人眼球

节目的“眼球效应”是台湾综艺节目的重要特征,从名称中即可见一斑,如《麻辣天后宫》、《无敌铁金刚》、《桃色蛋白质》、《我爱金城武》、《女人我最大》、《康熙来了》、《我爱黑涩会》、《模范棒棒堂》、《台北红楼梦》、《棒打老虎鸡吃虫》等等。有的随意随性,上口易记;有的云山雾罩,让人不明就里。惟一的诉求就是“争取注意力”。节目内容则更是如此:《麻辣天后宫》采用变性人利菁作主持,“她”压扁公鸭嗓,与观众开着各种“色度”不等的玩笑;《无敌铁金刚》让明星嘉宾回答娱乐圈的八卦问题,回答错误则采用电击惩罚嘉宾;《康熙来了》则极尽搞笑之能事,动用各种手段来刺激人们的感官愉悦。节目的游戏环节设计也是各有招术,《综艺旗舰》中的“城市猎人”,《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的“真的假不了”,《超级星期天》中的“超级任务”,《非常男女》中的“金库密码”,《综艺大哥大》中“八卦侦查庭”,无不窥私猎奇,洋相百出,抓人眼球。

4. 整蛊窥私,性腥十足

台湾娱乐节目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普遍存在的低俗化倾向。恶作剧、窥人隐私时时可见,语涉性腥,捉弄嘉宾,引以为乐。节目中有隐藏摄像机,在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什么东西恶心罚吃什么;说模棱两可的黄色笑话;惩罚手段变化多端,喷干冰、抽鞭子、往人脸上拍蛋糕;合伙捉弄嘉宾,拍摄嘉宾发怒或惊恐的状况等等,花样翻新,乐此不疲。胡瓜主持“华视”《无敌星期六》节目,跟踪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设下各种圈套,暴露恋人的隐私;蓝心湄主持“台视”的《超级大富翁》,期期都有百万巨额奖金送出;吴宗宪主持“中视”的《周日8点党》,更是口无遮拦,无所顾忌,成人笑话、暧昧语言无处不在。三家大台的当家节目况且如此,各家后起的娱乐资讯类节目更是捕风捉影,大搞八卦。有批评者说,台湾的娱乐电视发展到今天,已是“百无禁忌,无所不有”,成为21世纪的“电视怪物”。

5. 明星当家,江湖天下

台湾人口较少,幅员不广,但是岛内人员交流方便,加之媒体密集,上镜率高,极易混个脸熟,这对造星氛围的形成极为有利。在台湾,电视是娱乐产业的强力引擎,是明星产业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娱乐圈就是电视圈。很多歌星“唱而优则演”,在演艺圈赚了名气之后转到主持界发展,许多主持人的另一个身份也是演员。主持界和演艺界共生共荣,相互提携,相互生发。台湾初期的综艺节目,多由大牌歌星当主持人,如白嘉莉、凤飞飞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演艺圈中来,人气高,场面控制力强,能带动气氛,但个性不是很突出。后起的台湾综艺娱乐界主持人有“三王一后”的说法,“三王”是指吴宗宪、胡瓜、张菲,“一后”则是指张小燕,他们主持节目带着强烈的自我风格。后来的主持人则向“三王一后”拜师学徒,和很多传统手艺人一样,他们行拜师礼,言称师徒,主持风格一脉相承。张小燕、张菲、胡瓜与吴宗宪、徐乃麟、蔡康永、大小S、杨丞琳等都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都是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

在明星主持人中,尽管很多人秉承师风,但是大多另辟蹊径,自成一格,另类生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观众收视心理的需要。现今台湾综艺节目通常由大牌主持人领军,搭配一至数名名气较小的艺人以“众星拱月”般的姿态一起主持。大牌主持人位居中央,负责访谈发问、主持游戏、发号施令、评定成绩,小艺人则分立左右,搭腔接话、参与游戏、示范操作、搬拿道具,甚至代替大牌艺人接受惩罚。

也有节目利用主持人的相互关系做文章,《我爱黑涩会》主持人陈建州,艺名叫“黑人”,节目中以开办“女生演艺培训班”为节目诉求和结构框架;另一档同类节目《模范棒棒堂》,则是由“黑人”女友范玮琪当家主持,节目开办“男生演艺培训班”,设计相同,风格相似,与《我爱黑涩会》相映成趣。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化,嘉宾表现戏剧化,艺人、嘉宾和主持人的界限常常被打破,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模糊了,与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对象化要求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

台湾综艺节目显现出来的特点究其根本是对收视率孜孜以求的结果,但是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多多,节目宗旨甚至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相悖。

二、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悖论

1. 通俗与低俗

西方电视获取收视的三大法宝“利诱”、“窥私”、“恶作剧”,在台湾电视综艺节目中登峰造极。特别是游戏节目中,不断在节目中放些“猛料”,想出各种哗众取宠、让人瞠目结舌的游戏环节。早在10年前,徐乃麟主持的《台湾红不让》就曾上演过喝尿、吃虫子等整人的环节;而在前年的《至尊百家乐》节目中,徐乃麟甚至用电蚊拍去电击当时正怀孕的女星岳庭,遭到观众和嘉宾家人的抗议;萧淑慎在主持的节目《男女别管》中当众喝尿,以尿做沙拉酱,还强迫嘉宾配合,遭到舆论“炮轰”后,节目的解释竟然是传统的“食疗”;蔡康永主持的《忍者电力公司》一直是非不断,节目中安排了一个有关“情人愈脏我愈爱”的话题,蔡康永要求一对情侣嘉宾示范清鼻屎和舔脚趾头的“亲密”画面,并以特写呈现。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言“做媒体就像是走平衡木,关键是掌握好平衡”。台湾娱乐节目在追求通俗、力求观众效应最大化的同时,不少节目还是没能掌握好这个平衡,堕入低俗的泥淖。

2. 趣味与品位

在商业电视所遵循的商业原则中,电视文化具有消费性、标准型、娱乐性、流行性等特征。台湾的娱乐节目不约而同地消解了深度,在时间碎片中狂欢,使节目成为深度不足、趣味偏移、品味单一的大众盛宴。《康熙来了》在采访政要时也是一脸嬉皮,比如2005年做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节目时,开口就问满脸严肃的连战,今天穿的内裤是三角的还是平脚的。采访马英九时主持人小S则干脆一屁股坐到了马英九的腿上。平时节目中小S非麻辣话题不提,往往让嘉宾又羞又怒,难以招架。在打着形形色色“益智”旗号的电视节目中,许多更是以猎奇为乐,以刁难嘉宾、出乖现丑为卖点,被批评为“抑智”甚或“反智”。

节目中,很多主持人为了满足某些观众低俗的欲望,一味迎合观众的恶俗趋向,不同程度地放弃了文雅高尚的气质,代之以直接、浅白、粗俗、无厘头式的语言,并在社会中迅速流传,被模仿、复制,成为一股风潮。这种语言无拘无束,放诞无忌,鲜活而生动地捕捉到社会的风向,使长久压抑在主流文化下的心情得以舒解,因此特别迎合社会人群特别年轻一代的口味,也成为语言创新及颠覆传统的典型表现。

3. 守德与沉沦

台湾的电视节目也有对传统价值的弘扬,节目中对先进文化的开放姿态更是值得称道。比如在2007年取得收视最高业绩的综艺节目新秀《超级星光大道》就是一例。节目不用所谓的“毒舌”说话,不以绯闻炒作当道。节目中,评委选用资深专业人士王伟忠、袁惟仁、张宇等,分别从选手的歌唱技巧、潜在特质、舞台魅力、服装造型、表演风格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言,切实而中肯;观众席也用曾出过唱片的歌手作为“陪审团”,由他们投票建议每一个选手能不能成功,专业化地帮助选手从凡人走向明星。按照制作人詹仁雄的话就是,“鼓励有梦想努力的年轻人在未来前进。”在“粉丝(FANS)”中形成的“星光帮”参与很多积极的社会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但是勿庸讳言的是,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也出现狭隘化的趋向,赌博、算命、八卦、灵异等内容横行,被知识界人士斥之为“四大流寇”。游戏人生、玩世不恭、逃避现实以及感官刺激等内容也屡见不鲜。在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收视环境中,对人心的负面影响当可想见。至于节目中“泛政治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偏执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问题,因其没有触犯法律底线而得以传播,但对社会的影响自不待言。

台湾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7

中天新闻台定位是“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贴近生活的新闻专业台”,是24小时的专业新闻频道。中天新闻台的大陆新闻中心在2003年初设立,是专门负责制作有关大陆议题的日播新闻和部分专题节目的部门,隶属于旺旺中时集团的中天电视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两岸交流的频繁,新闻讯息的传达越来越重要,专门成立的大陆新闻中心,能够让台湾民众及时获知有关大陆的资讯。笔者借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和五位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记者的访谈资料为基础,探究台湾电视媒体的两岸议题选择与合作机制的研究问题。

一、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的新闻议题解读

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的新闻议题研究样本是笔者实习期间收集的大陆新闻中心2011年9月1日—30日,30天制作的日播新闻,中心在这个期间,共制作播出了334条大陆新闻,新闻议题286个(根据议题的重要性,有些议题从多个角度发了多条新闻,如天宫一号、上海地铁追撞等议题都发了多条新闻),一个议题多角度报道发多条新闻的只计算成一个议题。

本研究将大陆新闻中心所统计的新闻议题大致分为以下6个部分,1.政治议题:这一类的议题与大陆的内政、外交相关。如: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外国首脑访华等。2.经济议题:这一类的议题与大陆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如:大陆的CPI数据、企业发展(特别是台商企业)、大陆房价等。3.社会议题:这一类议题包括了发生在大陆的各种社会事件、奇人异士。如:地铁追撞、熊猫宝贝、山西神奇面团等。4.科技议题:这一类议题与大陆的科技发展相关。如:天宫一号的发射、机器医生等。5.娱乐议题:这一类议题较多关注港台明星在大陆的情况。如:林青霞现身北大、齐秦烧伤、萧蔷饰演秋瑾角色等。6.体育议题:如:趣味运动、极限运动等。

从表1可以看到,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在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上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娱乐和体育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主要集中在社会、娱乐、经济三个领域, 其中社会议题占据了55.6% ,娱乐议题占据了22.7% ,经济议题占据了12.2% ,社会、娱乐和经济三种议题合起来的数量比重超过90% 。从表2可以看出,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社会类议题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资讯,占比74.8% ,驻点记者现场采访占比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娱乐类议题关注对象基本集中在台湾艺人在大陆的相关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现状基本没有涉及。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数据来源: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 2011 年 9 月 1 日——30 日 RUNDOWN 稿单

二、台湾电视媒体对两岸议题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收视率的考量

在台湾收视率是决定新闻议题会不会被采用的关键因素。台湾的媒介市场非常小,媒介的生态现状是过度拥挤和激励竞争。台湾的人口只有2300多万,就电视媒介而言,就有超过100个有线频道,24小时播出的专业电视新闻台有7家,人均拥有的新闻SNG车的密度全球最高,竞争非常激烈。几位被访者也有谈到台湾的媒体商业性强,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在新闻室中,收视率成为惟一“客观公正”的裁判,由不得其他新闻专业伦理说三道四。[2]台湾媒体上出现的大陆新闻的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报道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台湾观众看大陆新闻就是猎奇心理。最后变成了受访者所说的:“观众的喜好是什么,电视台就喂什么样的新闻,电视台喂什么样的新闻就会培养什么样喜好的观众,台湾的电视观众不喜欢太硬的新闻”。台湾各台新闻几乎被社会新闻和民生消费新闻充盈。这两类新闻一硬一软,共同撑起台湾新闻的骨架,也参与塑成台湾的社会生态。[3]台湾媒体在大陆新闻议题选择中社会议题占了一半以上,社会议题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报道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台湾观众看社会新闻就是猎奇心理。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有几百万的台商往返于两地,根据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实录显示,2012年全年海峡两岸人员来往的总量接近800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台湾普通民众和大陆建立了各种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需要通过媒介渠道客观了解大陆多方面的信息,社会议题的新闻也出现了一些正面性、介绍性的资讯,如面吹气球、高跷竞技、钱塘江大潮、大陆过中秋等议题,同时还出现了以新闻小专题的形式连续报道社会人文等议题。经济议题、政治议题也时常纳入新闻制作者的考量范围。

(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考量

随着海峡两岸各项交流越来越深入,两岸民众的生活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各种联系正在逐渐建立。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人才到大陆发展,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关注也不再满足于看看大陆的奇闻异事、“黑心”新闻。部分台湾民众也开始关心大陆的各种发展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议题所占比例逐步提升。受访者有说到:“两岸交流活动多起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跟06年不一样:台商的活动、台湾人的活动、台湾方面到大陆参访的人特别多。交流、互动越来越多了”,大陆新闻中心也一直努力拓展新闻议题的选择范围,在大陆的正面事件中抓到台湾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点,无论是台湾媒介还是台湾民众,对大陆新闻的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也有了新的需求。相对于两岸新闻媒体,台湾受众接触的媒体绝大部分是台湾本土媒体,台湾受众也更倾向于台湾当地媒介所呈现的大陆形象。台湾媒介对大陆的新闻报道要多找寻两岸认同的新闻点,多找寻两岸能够互相沟通的话题。如熊猫是国宝,很多台湾人都很喜欢熊猫,9月30号关于熊猫宝宝的新闻吸引了很多台湾民众的眼球。中天新闻台9月13日起在18、19整点新闻档播出的专题片“天府孤雏”,是中心记者到大陆驻点时专程到四川的地震灾区拍那里的孤儿和一位台湾“妈妈”之间的感情的片子,台湾观众从中感受的是灾难留给孩子的伤痛和爱心的伟大。新闻报道所营造的舆论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台湾居民的思想和行为。议题选择的过程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制作者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对观众的价值预判。电视媒介要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好的舆论环境,多让两岸民众真实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的真实现状,在两岸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和交流。

(三)记者个人观念的考量

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每天新闻议题的选择先由记者搜寻当天各大视频网站、报纸、电视台后,上报自己认为可以做的议题,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做初步筛选,再上报给编辑,由编辑最后敲定。台湾的媒体是实行自律原则,绝大多数时候议题的决定权在记者手中。笔者采访受访者关于大陆新闻议题选择标准时,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个人在制作大陆新闻时判断一个新闻议题能不能做的评价标准是什么;2.有没有到大陆驻点的经验对自己做大陆新闻是否有影响,在大陆驻点时做大陆新闻和回台湾做大陆新闻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受访者的回答了解到,台湾电视记者选择大陆新闻的考量标准首先是吸引受众的眼球,选择台湾人在台湾比较少看到甚至是没有看过的事情;其次是选择与两岸关系有关的议题。受访者一致认同台湾记者到大陆驻点、了解大陆,对制作大陆新闻的帮助很大。从事制作大陆新闻的工作一定要到过大陆,理解大陆的文化。受访者说:“没有到过大陆之前, 看到台湾媒体报道的大陆新闻比较多‘黑心’新闻,对于电视媒介受众度很高的台湾,很多民众对大陆的印象容易受电视报道的影响,去了之后,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一个新闻记者如果带着刻板印象去选择新闻议题,做出来的新闻就很难再跳出这个印象了。”一直以来,两岸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通过在大陆驻点,能够让台湾的记者融入大陆的社会环境,对大陆的理解会比较深入,亲身理解各种事情产生的背景。这样在新闻报道中,才更容易彼此尊重、理解对方的一些规定,为对方思考,这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很有正面的帮助。

三、台湾电视媒体两岸议题合作机制分析

(一)构建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基础上的两岸议题选择框架

两岸议题的选择会在日常生活中建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具体形象,台湾电视媒体对于新闻议题的选择既要迎合台湾同胞的阅听习惯,也要建立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两岸媒介合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增进两岸民众的交流,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华文媒体在世界的影响力。[4]当前,台湾电视媒体选择的两岸议题中,半数以上是社会议题,在出现的社会议题中超过半数是假人车贴、暴打小三、画皮姐、乞讨踹飞等社会花边新闻,这些议题都无法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正面作用。传统媒体资源是有限的,台湾电视媒体要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基础上的框架内选择更有信息量的两岸议题,让台湾民众能够及时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互相理解是两岸新闻报道很重要的前提,同样的一个选题,不一样的理解就会有截然相反的影像呈现。台湾到大陆的驻点记者能够走到新闻第一线,从多个角度看待事件,思考得更深刻。受访者有谈到一个报道的案例,之前有在广东做一个台商孩子在广东念书的选题,她关注的是这些台商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在看什么样的书,两岸在教育上的异同点是什么;但一同去的另外一家电视台做的角度却是教室里学生少,得出大陆经济不好,台商都逃回台湾的论断。其实两岸的议题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敏感的,这个敏感度稍微不小心都会触动对方的神经,所以在处理两岸新闻的时候,都需要慎重,需要深入了解。台湾的记者要了解大陆地域广大,现今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形成的,在思维上不能把台湾的模式硬套在某个地方,受访者谈到:两岸的交流,互相理解很重要,过去很多记者是习惯“从台北看天下”, 这种概念是错的。

(二)搭建台湾电视媒体两岸议题长效发展平台

电视新闻以单向的大众传播为主,议题选择范围、编排和播出方式等都会影响议题的传播效果。中天新闻台每天都有制作播出8条以上有关大陆议题的新闻,但议题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2011年9月1日 - 30日,30天共制作播出了286个新闻议题,社会议题和文化娱乐议题数量加起来有224个,其他类型的议题占比非常小。选题范围不够广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议题涉及太少,社会、娱乐文化议题选材太窄。台湾本土新闻台更注重台湾本土其它媒体关于两岸议题的报道,议题同质化明显。大陆地域广泛,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新闻发生,台湾电视媒体对于两岸议题的选择要从两岸关系的角度出发,扩大议题选择的范围,尽可能用有限的媒体资源带给台湾受众更权威和有效的资讯。

台湾电视媒体制作的两岸议题新闻,没有相对固定的播出平台,虽然中天电视台大陆新闻中心每天制作10条以上的两岸议题新闻,但除了上海地铁追撞、齐秦烧伤等突发性新闻外,其他日常性新闻都以插播的方式编排到新闻台12、13整点新闻、18、19整点新闻和晚间新闻播出,瞬间淹没到数量庞大的台湾本地新闻当中。台湾受众没有固定的收视习惯,两岸议题新闻辨识度不明,收看的碎片化,容易形成片面化印象。大陆电视媒体有专门的栏目板块,例如《海峡两岸》、《海峡新干线》、《海峡午报》、《直播港澳台》等平台播出台湾新闻,感兴趣的受众能够有固定的收视时间,较为全面的了解台湾社会万象。中天新闻台是24小时播出的专业电视新闻台,可以尝试给两岸议题的日常新闻一个相对固定的播出平台,或者在整点新闻中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集中播出,让有需求的受众能够更为便捷的获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现状,了解对岸的相关变化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台湾电视媒体不仅要思考选择怎样的两岸议题,也要尝试从议题选择范围、编排和播出方式等方面搭建相关平台, 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好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台湾电视新闻呈现的大陆新闻议题对台湾民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电视工作者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用影像的力量增进两岸民众对彼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利用与新媒体的跨界传播将两岸媒体的交流推到一个新的局面。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电视媒体既是交流的内容也是各项交流的桥梁。两岸历史的包袱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确很沉重,但随着两岸的全面开放、交流,搁置争议,有争议的东西放旁边,有认同的东西先做,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很多争议都有可能会自然不见。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打破两岸媒介38年的隔离,成为第一批公开到大陆采访的台湾新闻记者至今,海峡两岸的媒介已经陆续交流了27年,虽然中间由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出现过停滞阶段。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是通过台湾媒介了解大陆、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现况、参与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当前,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以良好的势头进行充分的交流,媒介既是参与交流的内容也是各种交流推动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以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为一个窗口,了解海峡两岸媒介交流的现状,了解台湾电视媒体对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两岸电视媒介进行新闻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浅谈电视新闻语言的特点 篇8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言特点,表现力

电视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媒介的主力军, 不管是在影响舆论方面, 还是在传播信息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传播功能以及魅力。电视新闻是人们收集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渠道, 相对于报纸、广播而言, 电视新闻制作的独特性在于视听结合、声画并茂, 而且电视新闻报道的画面非常鲜活, 报道内容也比较直观, 这是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重点。特别是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以及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优势更加突出。语言主要是对电视新闻画面的一种补充手段, 可以将画面中不能完全表现或者无法表现的内涵表现出来。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最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真实也是评价新闻报道价值的第一标准, 电视新闻语言一定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解说词是新闻语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在写解说词的过程中, 记者一定要真实的写出人物、地点、时间、发生过程、事件等几个新闻要素, 而且在其中引用的史实、数据、资料等相关资料也应该真实、可靠, 针对客观事实, 记者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时, 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千万不可随意掩盖事实真相或者故意夸大其词。目前, 电视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有的新闻节目开始采用现场直播的报道方式, 而且在节目中直接连线新闻事件现场。现场画面鲜活、直观往往能够快速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 同时现场的声音以及记者的出境语也使新闻的真实性大大增加, 新闻语言真实性的特点也更加突出。其次,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确保图像、字幕要准确, 静态文字上不能出现错误。

2. 导向性

鲜活直观的画面使电视新闻具有导向性的特点, 加上配合生动、优美的语言报道后, 可以使导向性的特征更加直接、鲜明、突出。一则电视新闻如果想要将相关的信息清清楚楚的交代给观众, 不仅仅需要画面展示, 同时也需要语言描述, 使观众们能够清楚的了解、掌握画面中无法包含的信息, 如事件起因、发生背景等。比如, 2011年3月我国有很多地区存在“抢盐潮”,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 各地市场都开始“闹盐荒”。如果在报道这则新闻时, 电视镜头只是展示各大商场中很多民众抢购食盐的场景, 很多观众可能会非常恐慌, 在潜意识里可能也会被煽动去抢购食盐。这样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初衷。在报道的过程中, 如果加上这样一段文字描述:由于日本地震出现核泄漏危机, 近日国内各地都出现民众疯抢食盐的现象, 很多超市食盐销售一空。通过采访得知, 抢购食盐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很多民众认为核辐射对海盐造成了污染, 或者吃食盐可以有效防辐射。但是在第一时间, 卫生部门已经明确表示食盐没有防辐射的作用, 而且中国食盐的海盐比例在20%以下, 同时海盐大部分是产自于东南沿海地区, 和日本相距甚远。其次, 国家发改委也紧急通知我国食盐有充裕的库存, 可以完全保障正常供应, 因此希望广大消费者可以合理购买、理性消费, 不要抢购、不要造谣, 不要信谣。

在画面后配合这段解说词, 不仅说明了广大民众疯抢食盐的主要原因, 而且借用了卫生部以及国家发改委的态度, 消除广大民众的担忧以及疑虑, 不仅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 也具有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概括性

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的, 主要是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对观众感知系统进行作用, 因此通常电视新闻语言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完美结合新闻画面, 这样对新闻画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也有助于深化、提炼主题, 电视新闻语言千万不能简单的说明、重复画面, 尽量能够高度浓缩、概括, 激发广大观众的联想能力。因此, 在写作时用词应得当, 不能故意夸大其词, 语言尽可能精炼、简洁, 不能拖泥带水。比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稿非常出名, 全文只有100多字, 其中渡江战役的开始、发展、结尾的解说只用了“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八个字。

4. 贴近性

电视新闻报道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观众传递信息, 为了能够真正的将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路线以及政策传递给广大老百姓, 全方位的展示我国近年来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各种成就, 进而维持团结安定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新闻语言应该贴近老百姓,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为了使广大电视受众能够很好的接收信息, 电视新闻画面应该尽可能使每个人都看得懂, 电视新闻语言也要每个人都听得懂。因此, 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 尽可能少用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及书面语。同时, 新闻工作者应该深深的扎根于群众, 做到“急群众所急, 想群众所想, 办群众所盼, 说群众所言”, 全面掌握群众的脉搏, 说一些广大群众可以听得懂且熟悉的话, 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应该尽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这样才可以使新闻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使更多的群众更乐于接受。

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作为电视画面的很好补充, 电视新闻语言在提高电视新闻影响力以及报道质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语言的发展历史比较短, 电视新闻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 紧紧把握电视新闻语言特点将语言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谈电视字幕新闻的特点与发展 篇9

关键词:字幕新闻,特点,发展

电视字幕目前已成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节目的说明和装饰上。从大致分类上来看, 字幕标题、在新闻画面上叠加的文字和拥有独立内容的蓝屏字幕三者是字幕新闻的主要构成, 它还能作为一种构图的元素对屏幕进行美化, 使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因此, 字幕新闻的特点决定了其重要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 电视字幕新闻的优点与问题

1.1 电视字幕新闻的优点

电视字幕新闻优点包括: (一) 新闻的简约表现在一句话新闻或新闻标题上, 它可以准确明了地将新闻传递给观众, 不影响观众对电视内容的观看与聆听;它的快速主要表现在, 可以在不影响电视正常播放的情况下把最新消息及时呈现给观众。 (二) 电视字幕的出现, 可以让观众通过字幕的表现方式, 在不影响听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信息。在新闻节目和某些专题类节目中常常用到字幕, 尤其是报道一些会议时, 如果在屏幕上配上与会议内容相关的文字, 就不会使观众觉得单调乏味而且能更好地了解会议主题, 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会用到不少术语、数字报告等, 增加了观众对新闻内容了解的难度和兴趣, 使用透体字的字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达到视觉、听觉的完美效果。 (三) 无论是普通观众对正在发生事件了解的需要, 还是聋哑观众对新闻的需求, 无声的文字和滚动新闻的播出, 都可以避免因口音、语速或噪音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使观众更清楚明白地掌握新闻内容, 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 (四) 字幕新闻能使整个屏幕显得更加充实, 整个电视节目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立体感、整体感。

1.2 电视字幕存在的问题

包括: (一) 现在的字幕新闻不仅播报重要新闻, 内容越来越宽泛, 还包括天气预报、菜价、股市行情、彩票信息、短信评论等内容, 甚至还有些垃圾广告, 不仅脱离了电视字幕新闻播报重大新闻的本位、降低了其价值, 也影响了观众收视新闻的效率。 (二) 众所周知, 好多重大新闻都是经过新华社报道, 而许多电视台也都以此为信息源, 这样就会导致雷同新闻的出现, 浪费了资源, 也给观众造成不便。地方电视台本应将更多地方新闻传达给观众, 以体现其人性化, 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三) 目前及时性的滚动字幕新闻大部分是以一些网站、人际间及媒介直接传播的各种消息作为信息源, 往往信手拈来, 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对信息的处理方面, 也过于繁杂庞大, 信息归纳和筛选的不到位, 无法将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出来, 抓不住观众急需的新闻快餐, 从而使观众容易在收看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 字幕新闻虽然是滚动播出的方式, 但是没有摆脱电视新闻的套路, 仍然分早、中、晚三档进行重复播出, 这样就没有发挥出滚动字幕新闻及时迅速的优势, 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 进一步做好电视字幕新闻的发展

虽然电视字幕新闻已经繁荣, 但免不了还存在缺憾,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们要对其进一步完善, 更好地制作字幕新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在内容上花心思, 做好及时播报重大新闻的准备

字幕新闻归根结底是新闻, 因此它的优势要更多地体现在突发事件与时政问题上, 只有重视内容的制作才能做好字幕新闻。首先要保证播出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报道的口径也要把握好, 以体现出新闻的重要作用。其次就是要简洁、短小, 突出新闻的关键词, 才能更直接地体现其价值。最后, 要突出新闻的准确性, 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树立媒体公信力。

2.2 注重地区化

既然许多重大新闻避免不了重复传播, 不如各地方电视台更多地关注本地方的新闻事件, 不仅人性化, 也大大利用了电视传播途径。

2.3 推陈出新, 呈现多元化新闻节目

字幕新闻也可以和口播新闻、图像新闻等结合, 通过与各种图形、照片、图表及音乐、广告等各元素有机结合, 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电视字幕新闻栏目, 甚至可以建立起播报字幕新闻的频道, 还可利用字幕新闻与观众互动, 例如让观众当传者, 不仅扩展了新闻来源, 且丰富了传播形式。

如今, 无论是电视台还是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 竞争依然激烈, 对于电视, 较好地运用字幕新闻不仅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含量、更快地传播信息, 还能在频道包装、设计以及树立公信力和树立品牌等方面获得更出色的竞争力。因此,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电视新闻字幕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妍.电视字幕新闻的语言特点分析——以CNN为例.[J].法制与经济.2009 (14) :138[1]曾妍.电视字幕新闻的语言特点分析——以CNN为例.[J].法制与经济.2009 (14) :138

[2]蒋乐进.电视字幕新闻的发展与制作.[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 12 (1) :64-65[2]蒋乐进.电视字幕新闻的发展与制作.[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 12 (1) :64-65

[3]张晓咏.浅谈电视字幕新闻的不足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 (14) :275[3]张晓咏.浅谈电视字幕新闻的不足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0 (14) :275

上一篇:调制参数下一篇: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