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共10篇)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 篇1
一、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探讨拍摄技巧
(一) 人物的拍摄
新闻人物的拍摄主要是为了传播信息, 所以人物的摄像多数以近距离为主, 那么对新闻人物的拍摄就有一定的要求, 摄像者必须抓取新闻人物最富于表现性的语言、神情和一些重要的动作, 从而取得理想的画面和新闻传播效果。
1. 单人的新闻摄像
新闻摄像时单个人物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与被拍摄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在拍摄活动中也不例外, 沟通有利于排除被摄者的紧张情绪, 保证拍摄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2) 拍摄角度、方向
角度:新闻拍摄中对人物的拍摄一般不宜采用仰俯角度拍摄, 因为这种拍摄手法感情比较明显, 而是采用正常平拍, 比较客观地表述内容。
方向:对新闻人物一般取正面拍摄, 这样有利于观众看清画面。在新闻专题节目、人物专访节目中, 经常采用前侧面拍摄, 有利于刻画和表现人物, 特殊情况下需要保护被拍摄者, 也可从被拍摄者背面拍摄, 通过他的声音来说明问题。
2. 群体人物的拍摄
对多个人物的场景拍摄, 一般是找到附近的制高点进行俯拍。俯拍在表现大场面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在拍摄过程中还必须走到人物群体近旁或中间进行拍摄。
(二) 电视新闻镜头的语言
电视新闻视听语言是由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组成的, 它是电视向观众展示信息、表现故事情节、阐述理念的工具。电视视听语言包括的形象元素非常多, 视觉语言包括构图元素、运动元素、色彩元素、光影元素、角度元素、景别元素、字幕元素等等;听觉元素包括同期声元素、解说、音乐音响、旁白等。电视新闻包括哪些语言、有哪些技巧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是指通过拍摄的画面反映新闻内容、说明新闻事实的形式, 这些画面表现形式, 主要以画面的形象化表现为基础, 是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的有机结合。
2.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类型
电视新闻镜头语言根据他们任务和作用的不同, 主要分为叙述镜头、描写镜头、说明镜头。
(1) 叙述镜头
叙述镜头所表现出的人物或事件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关联, 或者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者是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抑或是因果关系。
(2) 描写镜头
描写镜头反映的内容一般不是事件的过程, 也不为事件的顺序服务, 更多地表现为一定的情景, 在内容上也不体现递进关系。
(3) 说明镜头
电视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新闻报道手段, 即使在反映抽象内容时也总是将抽象具体化, 让人们感知, 并具有真实性。
现实中有些需要报道的内容, 如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等, 非常的抽象、不够具体, 这时候就要通过说明性镜头进行反映。叙述镜头、描写镜头、说明镜头是电视新闻镜头语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反映、表现、揭示新闻事件的任务, 这些镜头的使用对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运用这些镜头语言报道新闻事实, 可以给观众呈现出最翔实的新闻报道。
二、电视新闻拍摄技巧的讨论
(一) 推拉摇移等拍摄技巧尽量少用
电视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不同, 拍摄时应减少使用推拉摇移, 多用固定镜头。因为每条电视新闻受时间限制, 长度有限, 使用固定镜头可以在有限时间里增加信息含量, 同时可以使新闻节奏明快。减少使用推拉摇移, 并不是说在新闻拍摄过程中不用, 而是要根据其不同的功能, 恰到好处、有目的地使用, 进而增加新闻的表现力。
(二) 拍摄要贯穿采访的全过程
摄像采访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要通过镜头表现真情实感, 所以摄像记者要在采访新闻事件之前做好功课, 对采访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并参与到后期制作编辑过程中, 以求做到更好。
(三) 突出特征, 角度常新
拍摄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夹角, 拍摄角度的不同和拍摄角度的变化, 对拍摄的主体、陪体、前景与背景等各方面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拍摄角度所表现的重点不一样, 具有不一样的表现力, 表达出来的情绪、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四) 追求真、善、美
电视新闻具有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对每一个画面都要精心设计和制作。电视新闻的拍摄应该是一个过滤网, 把那些不良的东西或者对群众有不好影响的事物运用各种拍摄技巧把它们过滤掉。
三、结束语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不是几句话就能囊括的, 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学问,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地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才能成为出色的新闻摄像记者。
参考文献
[1]李阳.对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的若干思考[J].文艺学习, 2009, (3) .
[2]温儒霞.阐释新闻形态中的视觉语言[J].中国现代摄影研究丛刊, 2010, (1) .
[3]王国丽.关于新闻拍摄的探讨[J].摄影, 2012, (4) .
[4]胡范.电视摄像技艺教程[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李亚男.影视摄像技术与技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 篇2
一、广播电视摄像的概述
(一)摄像机构造。从摄像机构造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光信号、光学成像、电信号处理、摄像机控制等综合控制系统。各个系统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联系,光学成像与光信号转换构成了整个摄像机系统的框架,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包含:三基色色光、变焦镜头等光学综合应用,这样才能让一台摄像机拥有比较完整的影像作用。
(二)摄像机工作原理。当前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物理学中的光学有着极大的联系,摄像机使用的是高透凸光镜镜头,利用象距改变的方式达到聚焦的目的。通过三基色系统呈现出一系列光学设施,再利用CCD传感器等一系列光学设施,把光学信号变成电讯号,将其储存到二进制代码中。
二、电视摄像的技术要求
(一)灵活应用运动镜头,保持镜头平稳。在摄影录像与画面采集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运动镜头,如:镜头拉远、跟拍、移动与推进等。在操作中,受现代摄像机体积与重量影响,很容易影响画面稳定性,这样不仅会影响观众视觉,还可能带来眩晕感。为了避免眩晕,通常会在后期剪去不稳定的镜头,如果是新闻节目,这种镜头将对工作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在摄像拍摄时,摄影师应该遵循人体视觉,切记忽上忽下。
(二)准确对焦,科学曝光。使用光学原理的摄像和摄影一样,一直被称为光合影的艺术,在操作中,对光线曝光与图像运用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操作中,摄影师应该避免逆光与画面中人物色彩缺乏的现象。在摄像中,尽量避免过度曝光对图像亮度、比度造成的.影响,在录制中把握画面焦点,这样才能避免焦点缺失与模糊。另外,准确的焦点还能改善画面细腻度,提高素材质量。
(三)调整好平衡光圈。在电视摄像中,图像能否还原受白平衡与色彩色温影响。色温不是光线温度,它是光线颜色。在一天时间内,色温很可能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不同的拍摄环境中,必须保障白平衡与外界色温匹配。同时,白色物体在不同条件下,光线颜色不一样,摄像机感光元件并不拥有调试性能,此时白色就会产生偏色,针对这种情况,只有调整色温,才能将白色还原;只有做好白平衡与色温色彩的还原工作,才可能拍出质量较高的图像。
(四)采录同期声。采录同期声作为电视摄像的重要工作内容,它由环境、现场、人物等多个动作与声音构成,并且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与混合性。在生活中,很多活动与形象都是有声音的,或轻微,或聒噪,不管是什么声音都能传递出画面信息,对阐述摄像主体、表现环境、烘托氛围具有很大作用。将同期声插入电视摄像中,不仅能增加画面真实性,还能改善作品感染力。
三、电视摄像的艺术技巧
(一)突出摄像主体。从电视摄像过程来看:不管是那种拍摄,主体都是最重要的区域,周边环境与景物都是为烘托其而存在。为了提高摄像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掌握主体内容。当然,主体并不需要一直处在中心位置,画面中心是整个视觉效果的薄弱面,故群众眼光一般不会集中在中心区域。而电视摄像一般是通过退、推、进、拉等方式展现主体活动,这样才能让观众跟随画面镜头,最终聚集在画面主体上。如果场景有多个主体,不能直接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跳转,需要用敏锐的眼球抓住连接点,最后由一个镜头转向另一主题。
(二)选准拍摄点。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它很好的带动了文艺节目的发展,各种电视产品出现,也会让观众产生不知怎样应对的局面。虽然现行的电视节目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很多电视节目脱颖而出。从成功创办的节目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依靠新颖、创新,即使是老生常谈,但是画面给予了极大的视觉享受与震慑力,这和拍摄点有着极大的关联。另外,拍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主体透视,宏观场面适合应用俯拍,平拍会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受,仰拍让人感到壮观。因此,在电视节目拍摄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拍摄地点,这样才能确保拍摄效果。
(三)做好光线与色彩选择。光线作为文艺拍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没有光线,画面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在拍摄中,必须选好光线,这样才能增强画面魅力,让画面更加完美,最后提高画面感染力与层次感。另外,良好的光线还能修饰、弥补摄像画面,突出主体。文艺拍摄不仅要注重拍摄环境、天气、时间等客观因素,还应该体现拍摄对象的文化氛围与背景,科学应用光线。充分利用拍摄主体的不同心情与出境,激发情感共鸣。
(四)激发创作意识与摄像灵感。在电视摄影中,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扎实功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创作意识,能快速从事物中掌握灵感。同时,摄像者应该对画面有很好的心理触觉,通过全面掌握结构图,科学分析拍摄作品,并且将不同的人物造型、背景场面完美的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摄像主体更加突出鲜明。当然,摄像人员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调整焦距,在现场画面改变的同时,捕捉主体元素,这样才能让主体结构更加鲜明。除此之外,摄像工作人员具备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思维,获取新信息,对拍摄新颖独到的影像也有很大作用。
四、结语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工作,它需要灵活应用拍摄技巧,从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拍摄水平。因此,在工作中,摄影师必须不断学习、总结,从各个方面提高节目可观性,这样才能满足电视观众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小川.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3 (17).
小议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技巧 篇3
一、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镜头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接,这样会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拍摄运动镜头时镜头运动速度应该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画。
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镜头。移动镜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移动摄像能形成多样化的视点,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让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二)正确曝光,准确聚焦
影视艺术是一门用“光”作画的艺术,曝光的控制影响了影像的画面构成,形成了特定的造型形象特色、造型力度感觉、造型美感乃至整个画面的感情类别和情绪强度。曝光准确性越高,画面层次越丰富,色彩还原越鲜艳,画面品质越佳。曝光过度,画面色彩饱和度下降、图像泛白,没有层次感;曝光不足,画面灰暗,尤其是暗部层次不能充分体现。曝光调整所需的高清摄像机参数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现场情境的变化、光线的差异、色温的强弱等进行差异式调整。
随着高清时代逐步迈进,高清摄像机广泛应用于各类影视艺术形态的创作,高清摄像机能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物体影像的明暗过渡更加的“圆滑”,但高清摄像机焦点也更难以控制或不易对准,这对影像摄制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使用高清色彩监视器,以便准确把握画面的焦点和色彩;另一方面如没有良好的现场监看设备时,则尽量不要用大光孔进行拍摄,虽然大光孔带来的小景深会有一定的“艺术感觉”,但是大光孔往往会使焦点更加难以把握,往往会使画面出现虚焦的现象。
(三)色温片平衡光圈的调整
在电视摄像中,色彩能否正确还原与两个素有关,即白平衡和色温。白色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射光线的颜色是不同的,摄像机的CCD感光元件没有调适能力,白色就发生了偏色,那么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这种色温条件下的白平衡来还原白色。
色温不是光线的温度。而是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一天之中色温是不均匀变化的,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必须要对白平衡进行调整,将白平衡调整环境色温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正确还原。
二、电视摄像的构图处理
摄像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明确画面的主体,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陪体在画面中能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作用,使主体的表现更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表现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写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
安排构图还要考虑到画面中线条的构成形式。如主体是什么样的线条,前、后景是什么样的线条,美不美,重不重,有没有呼应,有没有对比。线条是有属性的,不同的线条确定,给人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浓线重、淡线轻、直线刚、曲线美、粗线强、细线弱、虚线动,弯曲线条又给人一种不确定的艺术感觉。又由于人们审美习惯及思维的作用,会对线条形式产生联想静与孤独、动与激烈、疏与宽阔、密与拥挤、直线的挺拔、平行线的平稳、斜线的速度感、弧线的运动感、曲线的韵律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线条让人产生相关的有机联想。线条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 ,它为摄像造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无尽的选择。
在拍摄构图过程中,静态物体要有静感,而动态的物体要有动感,要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如一粒种子在三五秒内破土而出。一些生活中被看成是静止的物体,通过电视摄像艺术变成了富有变化的不断运动的物体,从而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构图画面要有层次感,主体形象突出,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处理恰当,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尽可能与内容高度统一。如拍摄奥运会上射击选手举枪瞄靶、子弹待发的动作时,我们可以使用固定镜头引发趋于“动”的态势,比较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比赛中选手们屏息静心、全神贯注的动态和射击过程。
三、摄像过程中色彩和光线的选择
光是画面造型的主要元素,是画面的灵魂,光线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构图的完美。光线有揭示、突出、隐蔽、修饰、弥补和表现拍摄对象的作用,从光线中我们可以确定拍摄对象周围的气氛、天气、时间、环境特征、甚至当时的所处时代,作为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照明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揭示和刻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也可确定影视剧的基调。例如电影《黄土地》中的光线处理,就以“柔和”为主,外景多用自然光,拍出土地的深厚感和温暖感。《秋菊打官司》主要依靠自然光线照明,保持生活的毛边感以及原生态感,使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色彩配置作为影视镜头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表意效果,可以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说不同的色调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色调是主题思想在色彩上的具体体现,画面中主要色块的组合,构成了作品的总体色调。总体色调是根据内容所决定的。由基本气氛来确定的,并取决于黑、灰、冷、暖等色块面积的大小。把画面的不同色度、明度、色性(冷暖)、色相(颜色)和色块组成形象,按表现需要适当安排,以达到色调的均衡与统一。《 仙剑奇侠传三》中不同的颜色搭配采用冷暖相宜的方式,使演员的性格、环境氛围、剧情关系、故事情调得到了有层次性的表现。
四、取景范围及拍摄角度的选择
角度分为水平角度(正、侧、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两大类,有其一般规律,如正面拍摄易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斜、侧方拍摄则增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而平摄合乎日常生活视觉习惯,画面真实;仰摄则可表达崇敬心情等等。角度是摄像师传达意识的有效手段,不同的取景范围,可突出要表现的主体。同时也能去掉不需要表现的景物,在—个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改变画面的内容。取景的变化不仅直接左右着观众对被摄景物的观看范围,而且赋予人们崭新的视听方式。如拍摄盛大集会,要从空中、地面、主席台、人群中等备个角度拍摄,使观从不同的视野和视觉方式感受盛况的规模和各种细节。
《 三国演义》摄像过程中各种场景与设施交相辉映,相互融化、相互衬托而达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创作的意识也跳入电视画面,视觉效果在这中表露无疑。在“火烧连营”一场戏中,动用了四台摄像机,除了升降机外,地面设两台 ,还有一台流动的带稳定器设备。当数百只火把扔向蜀营时,利用升降车运动和角度的变化,展现出地面上星罗棋布的上百顶军帐,长约几百米的刘备旱寨中的辕门、望楼等喷发的熊熊大火,火光中人叫马嘶、刀光剑影的壮丽场面,紧接着利用不同机位的角度,拍摄了局部火烧、捕杀征战的场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同期声的采录
同期声包括人物现场声、环境音响、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和动作效果。生活中的形象是包含着声音的,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特点等重要作用。在剪辑新闻纪实性节目时,插入电视画面同期声,可以增加面的真实感,对新闻纪实类节目来说,同期声是要的、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从晓阳,郭艳民.高清电视时代的影像摄制艺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
[2]刘祥龙.浅谈摄像技巧[J].中国有线电视,2002(15).
(作者简介:郭 浩(1973-),男,河南中牟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 讲师。)
浅谈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 篇4
1 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概述
1.1 电视新闻摄像的重要意义
电视新闻需要画面和声音将新闻内容呈现给观众,其画面的好坏、表达的清楚与否都会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电视新闻在播放之前,会由电视新闻编辑对摄像工作者所拍到的影响资料进行编辑,挑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进行播出,如果拍摄的内容和画面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条新闻将不会进行播出。因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摄像技巧的重要性,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和技巧,以及热点新闻的敏锐度,才能做好新闻摄像的工作,才能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1.2 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特征
1.2.1 电视新闻摄像的新闻性特征
电视新闻摄像属于新闻类的范围,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进行摄像。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摄像的新闻内容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是为了谋取关注度,随意编造的。而所谓的即时性就是指现场直播的新闻,一些重大新闻,如:台风、暴雨、地震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放。因此,摄像工作者只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才能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觉。
1.2.2 电视新闻摄像的形象性特征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摄像工作者必须要根据造型技术的规律,将新闻现场进行形象的报道,让观众可以有现场体验的感觉。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像的两者的区别,艺术摄像允许摄像工作者将艺术进行加工,呈现给观众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但是新闻摄像必须要求新闻内容的纪实性,要将新闻事件现场真实的画面,毫无余力将新闻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摄像过程不允许有任何的虚假。
2 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要求
2.1 全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全景摄像主要指拍摄出新闻现场全景的电视画面,它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要求。在全景摄像过程中由于拍摄的空间比较广,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发生地点、涉及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过程等都要摄像出来,充分将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呈现给观众。
2.2 中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中景摄像主要是指摄像过程中,选取部分新闻场景、主要的新闻人物,数量一般为3~5人进行摄像,也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常见的要求。其摄像的要点偏向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选取的部分新闻场景,可以让观众看到细节的画面内容,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
2.3 特写摄像要求
所谓的特写主要是指将人或者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采用拉近的摄像手法,给予人或者物特写镜头,从而让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相比其他摄像要求,特写摄像要求具有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突出摄像对象等特点,它能够将人物的情绪变化细致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够从心里上引发共鸣。并且如果在摄像过程中,将新闻事件的全景、中景以及特写镜头有效结合在一起就能给观众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电视画面。
2.4 画面稳定要求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要求摄像工作者必须要选择适当的角度来进行平衡拍摄,必须要保证摄像镜头稳定在3~5 s左右。并且不要随意推拉摄像机器,避免摄像画面不稳定而影响新闻效果。并且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防抖型摄像机也应运而生,因此,摄像工作者应该多采用这样的摄像机,确保画面的稳定度。
3 提高摄像技巧的策略
3.1 深化摄像意识,提高摄像效果
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必须要具备无剪辑拍摄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摄像效果。首先在摄像某新闻事件时,应充分做好摄像前的准备工作,如:熟悉新闻事件、新闻主体,检查镜头设备是否完好等这样才能保证在摄像过程中,拍摄出比较满意的新闻作品。假如遇到要摄像的新闻事件属于突发性的,如:地震、洪水等,摄像工作人员还要对其摄像工作进行详细策划,要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迅速确立摄像主题。并且还要合理处理好镜头,根据拍摄计划按顺序的进行拍摄,不断调整镜头,保证摄像画面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景别的变化,做好画面的连接性、自然性以及过度性,将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真实、完整呈现给观众。
3.2 合理运用摄像技巧,提高画面拍摄效果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对摄像的角度和采光有充足了解,在进行摄像过程中,要合理处理好摄像中推、拉、摇、移、稳等技术,不管是哪种技术,都必须保证摄像画面的平稳度。并且推拉镜头过程中要做到选用不同方式来突出环境主体的效果,要做到起落有志、干净利落、相互呼应。而且还要在摄像过程中,保证新闻主体在电视画面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镜头的速度也要跟画面内容保持一致,要做到不管是推镜头还是拉镜头都要以稳定的画面开始,以稳定的画面结束。同时在摄像过程中,由于新闻内容需要移动镜头时需要摄像工作者要不停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以此来表达完整的新闻内容。尤其是一些大场面、多背景的新闻事件中,要通过移动镜头将事件的气势和内容完整性连贯表达出来。
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要做到拍摄内容立意明确、主体突出,要掌握电视画面和构图的原理,灵活应用各种摄像技巧,将现实生活中有趣和重要的新闻事件,完美展现给受众群体。
3.3 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艺术在摄像过程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基本的规律基础上发扬自身的个性,摄像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首先在内容的挑选上要具有个性化,要应用个性化的画面和个性化的结构来表达出个性化的新闻事件。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其主观性,要尽情发挥其想象力,保证新闻的摄像效果。还要灵活使用推拉技巧来优化摄像镜头保证拍摄画面的丰富性。同时更要保证最佳的摄像机位和角度,保证摄像画面跟稿本画面的一致性。其次在摄像过程中,要注意将摄像画面的空间、质感和立体感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利用光线和角度,来保证摄像出具有艺术性的新闻作品。最后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除了要应用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外,还要充的发挥想象力,挖掘新闻事件的个性,摄像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作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摄像技巧在电视新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技巧。一名优秀的摄像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摄像技巧才能满足电视新闻自身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摄像技巧外,首先要深化其无剪辑摄像的意识,提前做好摄像准备工作,提高摄像效果。其次要合理运用摄像技巧,在保证画面稳定度的基础上,提高新闻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后要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以此来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个性化作品。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摄像工作者的摄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其摄像的内容、摄像的技巧都对电视新闻报道有着致命的影响。如何为提升自己的新闻摄像技巧成为每位摄像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该文就对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电视新闻摄像技巧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巧,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2015(12):306.
[2]张永超.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J].人间,2015(16):180.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5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 篇6
一、电视新闻摄像特征分析
作为新闻真实经历的第一人, 新闻摄像者应通过自身摄像技术将新闻真实画面记录并展出来, 诸如拍摄对象的行为、语言、情绪、神韵、质感等等一系列的要素, 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1]。当前, 人们对忽略了电视新闻摄像的重要性, 导致国内电视新闻摄像技术和质量效果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重新明确和树立电视新闻摄像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电视新闻摄像自身特点, 积极引导新闻摄像工作者工作主动性, 提升新闻摄像质量和效果, 以促进电视新闻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1.由于电视新闻是新闻采访的一种表现形式, 决定了电视新闻摄像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特征。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电视新闻摄像应充分的还原新闻事件的即时性和真实性, 这就要求新闻摄像者应紧抓新闻事件核心内容, 不能妄意揣测。而新闻即时性则表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实时性和现场性。电视新闻摄像将新闻即时性和真实性有效结合起来, 可显著提升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
2.除具有新闻性特征外, 电视新闻摄像还具有形象性特征, 这是由于电视摄像本身就是反应了新闻现场形象报道, 通过摄像工作者加以摄像技术与技巧的运用, 以空间时间并存方式传播至观众, 满足了观众视听感官需求。同时, 新闻摄像反映了新闻事件现场纪实, 展现出新闻现场最为真切的情感等, 这就要求新闻摄像工作者在新闻摄像过程中必须依据新闻工作本质原则开展工作。
二、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简述
为保证电视新闻报道能够对新闻事件图像表达和内容传达质量和效果, 这对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摄像技术与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应充分保障镜头效果, 另一方面新闻摄像工作者在自身摄像技术与技巧方面不断完善, 具体为[2]:
1.摄像镜头效果的控制技术, 有效控制摄像镜头是提升新闻摄像质量和概述拍摄效果的基本前提。首先, 应充分确保新闻摄像过程中镜头的稳, 特别是在对新闻现场画面摄像移动、前移后退、摇晃以及推拉等时应保证镜头的平稳, 以促进新闻画面质量和效果稳定;其次, 为保障电视新闻现场真实效果, 在新闻摄像过程中避免不了摄像移动动作的实施, 通过不断的变化和移动摄像镜头, 使得新闻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增强了电视新闻内容的画面感和生动感;第三, 为突出电视新闻的主题性, 应不断的将电视新闻画面的美感与立体感相结合起来, 这就应充分应用摄像技术与技巧完成新闻画面的构图, 通过提升摄像技术与技巧, 有效的促进了电视新闻画面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2.对于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来说, 其自身摄像技术与技巧也尤为重要, 特别是创作性与创作意识的培养。一方面, 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应对新闻现场善于观察, 并具有一定的灵感性和创作性, 进行新闻摄像过程中能够敏锐的将新闻事件核心内容捕捉, 以促进新闻摄像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 培养一定的创作意识也是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素养, 这就要求其在新闻摄像前需对各方面进行精心构思, 同时将自身创作意识融入其中, 以完善新闻摄像质量和效果。
三、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提升建议
为提高电视新闻报道质量, 一个最为基础性工作就是不断的提升电视新闻摄像效果,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提出了以下几点提升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的建议, 以促进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 具体有[3]:
1.新闻摄像工作人员应充分的运用好摄像技术与技巧, 诸如摄像角度和光线的确定, 摄像过程中移动、推进、稳定、拉伸和构图等要素的处理等。确保镜头的稳定性, 以促进新闻摄像画面的平稳适度;确保镜头移动的可行性, 以满足观众对丰富多彩新闻画面内容的需求;确保构图处理的合理组合与安排, 以促进新闻摄像画面生动有趣性。
2.电视新闻摄像工作不应拘于一种固定模式, 摄像工作人员在遵循摄像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充分的展现自身摄像个性特点, 不断的在电视新闻画面中注入具有个性和丰富想象力的画面结构, 促进新闻摄像镜头的优化, 使得新闻画面语言更富多样化。尤其是, 新闻摄像不单单是一项摄像工作, 更应成为一门艺术, 摄像工作人员通过对画面空间质感、立体感、光线、角度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 可有效的促进新闻画面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从而使得观众更加感兴趣。
3.电视新闻摄像中应不断的将无剪辑拍摄意识融入其中, 以促进新闻摄像效果与质量的整体提升。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摄像工作人员长期摄像过程中对摄像技术与技巧不断摸索与总结而得。首先, 摄像工作人员进入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应快速了解整体摄像环境, 制定摄像计划, 切不可以随意摄像, 浪费资源。若遇到突发性事件, 应保持头脑冷静, 抓住新闻事件关键点, 以此为中心开展摄像工作。其次, 在新闻摄像过程中, 应充分的对镜头进行处理, 以确保新闻画面质量、完整性、衔接性等。
小结
当前, 社会科技发展迅速, 人们对电视新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离不开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的运用。作为新闻事件见证第一人, 新闻摄像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坚定的职业责任意识, 而且应通过不断自我完善, 提升自身摄像技术与技巧, 以便将最为真实性和及时性的新闻画面展现给观众。
摘要:作为一种声像结合的传媒技术表达方式, 电视新闻报道质量与摄像技术技巧高低密不可分。做好电视新闻摄像工作, 是提升电视新闻报道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在介绍电视新闻摄像特征的基础上, 对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摄像技术技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
参考文献
[1]张福伟.刍议电视新闻摄像技术特征及摄制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5月, 第5卷第5期:123.
[2]王平.电视新闻摄像技术及技巧探讨[J].新闻学, 2014:14-15.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 篇7
1 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特点及其摄像技巧
1.1 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特点
社会事物复杂多样, 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拥有清晰的辨别能力, 并可以利用摄像机记录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动态事件。而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所运用的摄像技术与普通的摄像技术不同, 有其自身的特征, 即等、挑、抢是其必备的技巧。这里的“等”就是指等待, 一名合格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必须综合素质良好, 而在这些综合素质中耐心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能力, 许多电视新闻采访都要求等待很长时间, 因此要求有足够的耐心, 不可烦躁操之过急。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拍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伺机而动,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 选择最佳的时机加以拍摄, 从而真实地体现新闻事件的关键情节, 客观地提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挑”指的就是挑选, 摄像人员要根据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选择最具价值的部分进行拍摄, 确保拍摄的作品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被公众所接受和信服。此外, 摄像人员还要恰当运用光线等环境因素, 选取合适的拍摄角度, 力求拍摄内容达到最佳效果。“抢”是指摄像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抓拍技能, 通过不完美的构图能够展现出事态发展的真实面貌, 如果摄像人员不具备这项技能, 势必会对新闻事件报道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1.2 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中摄像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众熟知, 电视摄像记者能够通过摄像作品在电视新闻中所起到的作用来体现自身的价值。电视新闻主要借助图像和视频资料来展现事件的真实情况, 准确地把握和控制拍摄过程中的角度、光线等环境因素是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第一, 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移”的技巧, 即摄像机在进行机位移动及变换摄像镜头的过程中保持画面清晰、不抖动, 这是每个从事电视摄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同时也被认定为电视新闻摄像关键技巧之一[2]。电视新闻记者通过移动摄像机来拍摄不同的画面, 通过播放变化的内容来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 从而打破定点拍摄的局限, 使拍摄的内容能够从多个角度展现事件的本质。这个拍摄技巧通常应用于场面较大、景物较多等环境条件下, 利用摄像机的移动, 可以全面展现以及连续记录空间内的复杂影像环境等。
第二, 拍摄过程中要力求画面稳定, 即画面的平稳度, 在摄像机的推拉移动过程中, 保证画面不发生抖动。“拉”主要指利用摄像机的镜头使拍摄主体能够置于相适应的环境内, “推”主要指利用摄像机的镜头使拍摄主体从某一环境中实现分离, 灵活运用这一拍摄技巧能够使拍摄画面更加稳定、清晰的呈现画面质量, 根据采访要求, 突出不同主题[3]。拍摄人员在镜头的推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拍摄主体所处的位置始终为画面的中心, 根据画面情节的发展情况来决定推进速度。
第三, 构图技巧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构图技巧是合理安排及组合画面取景的角度和范围, 从而拍摄画面能够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效果, 使观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能够有一种真实地体验和感受。电视的画面构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画面构图要立意新颖、明确, 使主题内容能够突出的展现出来。电视新闻摄像人员要具备借助电视画面充分表现事件的本质和揭示现实的能力, 优化体现出最具说服力的动态变化过程等。
2 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技巧及基本功训练
2.1 把握拍摄主题提升专业素质
电视新闻需要表达的不仅是新闻事件从生发到结果的自然过程, 还需要呈现出事件中的典型环节、生动情节, 因此要使拍摄的内容全面具体、丰富多彩、突出事件的主题及鲜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对什么类型的新闻进行报到时, 为了确保现场拍摄画面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事件的本质, 必须以明确的立意及构思为前提, 然后在整理拍摄所得资料进行适当剪裁, 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的报道出现场的真实情况, 并对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进行侧重展现。同时摄像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对采访内容及相关知识要充分的了解, 从而使新闻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2.2 培养观察能力拥有分辨能力
新闻事件现场的观察能力及分辨能力对新闻记者来说极其重要。事件往往瞬息万变, 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要求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现场有细致观察能力、清晰的分辨能力, 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事件发展的客观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新闻采访通常是以问答的方式进行, 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时, 要恰当运用相关技巧, 例如对于较为简单便于回答的问题, 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完成提问过程, 当对一些敏感事件进行提问时, 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通。
2.3 深入挖掘新闻认真细致表达
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想让自己拍摄的影像具有较好的渲染效果, 可以借助人物和背景环境的局部镜头使用特写手段加以完成, 可以把受访者镜头前的一举一动以及采访现场的环境做好充分记录, 这些是表达事件情况的无声语音, 也是构成新闻内容的重要内容[4]。通常点题情节都包含在事件内部深处, 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采访时通过细致观察和技能运用来发掘, 同时摄像人员要做到及时跟进拍摄, 从而使事件情况得以真实展现。
2.4 具备审美意识打造画面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心愿。针对美的事物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和水平, 新闻摄像过程中, 要通过自身对美的理解去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 从而让这种美带给受众视觉上的享受及其共鸣。电视新闻画面若想具有美感, 并非只是说摄像记者要拍摄出的画面干净、平、稳, 应用较多技巧, 就能呈现出美的艺术效果, 电视新闻画面能否好看、构图是否合理、是否拥有美感, 其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原因, 另一方面更与新闻摄像记者的审美意识以及艺术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通常都会在拍摄完成以后, 根据拍摄内容针对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视觉元素认真系统地加以梳理。画面之美是新闻摄像记者判断、创造、提炼和欣赏美的过程, 要求充分运用其艺术积累认真进行拍摄, 因此说, 针对相同新闻题材, 不同的新闻摄像记者可能会拍摄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的新闻。
2.5 培养无剪辑拍摄提高报道质量
作为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必须以无剪辑拍摄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 这要在平时的拍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训练, 通过不断的努力, 促进自己拍摄技能的提升, 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 对某些事件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而使新闻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表现出色,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影技术水平, 有利于更好的呈现出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拍摄者恰当运用摄影技巧, 与新闻记者相互配合,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如此便可以提高摄像人员的技术水平, 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新闻业的发展形式越发的多样化, 基于媒体平台的多元化支持及新型技术的不断促进, 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电视新闻采访时摄像人员的技术水平将对整个新闻的报道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文章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特点及其摄像技巧, 并针对电视新闻采访的摄像技巧及基本功训练进行了相关研究, 希望能够为我国新闻界的发展进步起到一些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摄像技巧,基本功训练
参考文献
[1]王福寿.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8 (13) :135.
[2]谭教华.浅谈电视新闻记者摄像技巧[J].新闻传播, 2014, 8 (9) :98.
[3]王召辉.电视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J].青年记者, 2014, 2 (11) :51-52.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篇8
一、景深的概念
1.焦点 (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 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 再以锥状扩散开来, 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 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 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 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 形成一个扩大的圆, 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3.景深 (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 即:在被摄主体 (对焦点) 前后, 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 就是景深。换言之, 被摄体的前后纵深, 呈现在画面的影像模糊度, 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简单地讲, 景深就是影像的清晰纵深范围。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前景深△L1=FδL/ (f+FδL) (1)
后景深△L2=FδL/ (f-FδL) (2)
景深△L=△L1+△L2=2f×F8L/ (f×f-FδL2) (3)
其中δ是允许弥散圆直径, f是镜头焦距, F是光圈值, L是对焦距离。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 (假定其它条件都不改变) 的关系:
1.镜头焦距
焦距越长, 景深越小;焦距越短, 景深越大;
2.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 景深越小;光圈越小, 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景深越大;距离被摄主体越近, 景深越小。
三、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涉及到两方面, 一是大景深控制, 二是小景深控制。
(一) 大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 作为电视摄像要随时准备拍摄身边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捕捉精彩瞬间。这时电视画面的美感已经退为次要地位, 能拍摄到正在发生的新闻画面才是重点, 大景深是能否拍摄到新闻现场的关键。要得到大景深就要短焦距、小光圈和远摄距。
1. 短焦距
电视摄像机都是采用电动变焦镜头, 通过电动马达可以控制镜头在广角端和长焦端之间变化。所谓广角就是视角大于60度, 焦距小于25 mm的短焦镜头。短焦镜头具有视角宽、景深大的特点, 摄像机在短焦距亦即广角状态下所拍摄的画面角度最广, 景深最大, 清晰范围最远。
2. 小光圈
光圈是光学镜头用来控制通光量的机械装置, 也就是镜头用来控制光线进入成像系统的装置。光圈是由一组弯月形的金属叶片组成, 调节这些叶片能构成不同大小的镜头的口径。光圈大, 通光量大;光圈小, 通光量小, 光圈的标准用光圈系数 (F) 表示。摄像机的镜头光圈系数分为若干档, 标刻在镜头的光圈环上, 常见的有1.4、2、2.8、4、5.6、8、11、16、22等。较小的系数表示口径较大的光圈, F值每增大1.4倍, 镜头通光量减小一半, F2.8的通光量就要比F4的通光量大一倍。光圈系数F值越大, 光圈孔径越小, 通光量就越少, 景深越大, 容易得到大范围清晰的画面, 所以要得到大景深, 就要用F值大的光圈。
3. 远摄距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越容易得到大景深。在新闻事件现场中要尽量占据能够通观全局的有利地形, 不漏过每个细节每个精彩瞬间。
(二) 小景深控制
如果说突发性新闻的美感来源于新闻的现场性和纪实性, 那新闻专题类节目画面的美感就来自于对细节的体现。用小景深可以使主体突出, 更好地表现细节, 充分发挥电视摄像镜头的叙事能力。使景深变小就要采用长焦距、大光圈和近摄距。
1. 长焦距
所谓长焦距镜头就是视场角小于40度, 焦距大于25mm的镜头。长焦镜头具有视角窄, 物体成像的面积大, 景深范围小的特点, 特别适合拍主体突出的特写画面, 能有效地虚化被摄主体的背景。通过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控制杆, 可以在广角和长焦之间无极变化。
2. 大光圈
由于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 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小。在实际拍摄中, 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镜头的通光量, 使光圈变大。
(1) 设置滤色片
从镜头进来的光线要经过滤色片, 进行色温校正, 再让感光元器件如CCD感光, 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然后记录在介质上。一般电视摄像机有四档滤色片。1档:3200K, 因摄像机采用300OK———3200K为典型的平衡色温, 所以这一档是无色透明的, 适合于光源色温为3200K的灯光照明时使用;2档:5600K+l/4ND, 此档为一片琥珀色的色温转换滤光片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灰滤光片合二为一的复合镜, 它可以使光源色温从5600K降到3200K。1/4ND是中性灰阻光片, 它可以将投射影光路内的光通过1/4, 使亮度减弱2级。此档适用于较明亮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拍摄;3档:5600 K, 此档只装了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色温转换滤光片, 它适用于较暗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 在阴雨天拍摄效果较好;4档:5 600 K+1/16ND, 此档还是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滤光片和一片中性灰阻光片。这块阻光片的密度更大, 仅通过1/16的光线, 使亮度减弱4级。在同样是日光色温5600 K的环境中拍摄, 3档滤色片没有复合中性灰阻光片, 光通量最大;2档滤色片因为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的中性灰片复合, 通光量次之;通光量最小的是4档滤色片。通光量小了, 摄像机的光圈自然就会放大, 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光圈孔径变大意味着景深变小,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 同一环境下, 在2、3、4档滤色片之间进行转换, 在获得正常曝光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阻光系数强的滤色片, 让摄像机的光圈放到最大亦即光圈系数值最小。
高级别的电视摄像机中滤光片往往采用两组滤片进行组合, 一组是CC FILTER即色温滤片, 分别是A:十字滤镜、B:3200K、C:4300K、D:6300K;一组是ND FILTER即中性灰滤片, 分别是1:CLEAR (无校正) 、2:1/4ND、3:1/16ND、4:1/64ND。通过对这两种滤片进行有效组合, 更容易获得小景深。
(2) 调整快门速度
电视摄像机的快门速度可以在1/60秒、1/120秒、1/250秒、1/500秒、1/2000秒与1/5000秒之间进行调整, 越高的快门速度需要越大的通光量。这就好比接同样一桶水 (获得同等曝光量的画面) , 如果水龙头开的时间短 (快门速度快) , 水龙头的孔径就要大 (光圈的孔阑要大) 。所以调高快门速度可以开大光圈, 获得小景深, 取得很好的虚化效果。
(3) 使用增距镜
电视新闻摄像的“三要素” 篇9
本体特征“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本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即忠于生活的纪实性、源于声画的真实性和限于时空的单向性。
忠于生活的纪实性。电视新闻摄像首先要遵循新闻规律, 镜头反映出来的必须是现实生活本身。客观现实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 它不以摄像机的拍摄与否而发生转移。电视新闻摄像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的纪实优势, 按照生活自身的发展逻辑, 捕捉生活流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源于声画的真实性。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属性, 电视新闻也不例外, 只不过跟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相比, 电视新闻摄像通过视听双渠道、声画一体化的传播方式, 使其携带的信息量最大、产生的真实感最强。
限于时空的单向性。客观世界流程一去不复返的运动规律, 决定了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记录表现上的一次性, 同时也限制了电视新闻摄像不能采用影视剧那种导演摆布、演员扮演、组织重演的拍摄手法。
摄像采访“三要素”
“身入”、“心入”、“情入”是电视新闻摄像采访的三要素。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共同缔造身行则动、心诚则灵、情真则美的摄像采访境界。
“身入”是摄像采访的基础工作, 摄像师必须在事件发生前或发生时尽可能快地赶到现场, 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报道, 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既真实又具感染力。
“心入”是摄像采访的重要环节, 在“身入”的基础上, 摄像记者要尽量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 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情节。
“情入”是摄像采访的根本要求, 摄像记者只有把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融贯于采访拍摄的全过程, 让情感始终溢于心间, 让镜头常带情感, 才能拍摄出令人击节赞叹的新闻画面。
现场应变“三要素”
挑、等、抢是新闻摄像记者在复杂多样的拍摄现场所应表现的应变能力的经验总结。
挑, 即通过深入生活,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的基础上, 挑选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典型形象, 选择新闻人物最富有个性的动作和表情, 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向等。
等, 即在不影响事件的自然流程的前提下, 随时做好拍摄难备, 等待拍摄富有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时机, 等待新闻人物的出场和活动等。
抢, 即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把典型的、感人的现场情景和人物瞬间活动抢拍下来, 把稍纵即逝的新闻画面抢拍下来等。“宁抢三分, 不让一秒”是新闻摄像采访应具备的意识。
运机原则“三要素”
稳、准、匀是电视新闻摄像的拍摄要领和运机原则。
稳, 即画面平稳, 无论采用何种拍摄方式, 持稳摄像机不使画面产生上下左右的晃动, 这是摄像师最起码的技能要求。
准, 即画面构图完美、曝光控制正确、拍摄意图明确、落幅镜头到位、图像清晰明了及色彩还原真实等。
匀, 即运机速度均匀, 画面节奏统一, 起落幅镜头速度要缓慢, 加减速变速要均匀等。要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
画面造型“三要素”
摄像景别、摄像方向、摄像高度是电视新闻画面造型的三要素, 每一个画面都包含了这三个要素。
摄像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画面框架中所呈现的范围和大小, 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类型。不同的摄像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摄像方向是指摄像机在水平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正面、侧面、斜侧及背面等角度。摄像方向发生变化, 画面中的形象特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在垂直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平摄、俯摄、仰摄及顶摄等形式, 不同的摄像高度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效果。
镜头叙事“三要素”
镜头叙事“三要素”也被称为“三镜头法”。三镜头指的是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及半主观镜头。
客观镜头, 是依据常人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 强调旁观纪实性, 在新闻摄像中应用最为频繁。在拍摄电视新闻采访场景时, 也叫做定位镜头、关系镜头, 用以交代摄像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站位关系。
主观镜头, 是模拟被摄主体视点而进行的参与式拍摄, 追求主体表现性。被称为“第一人称视角”, 反映采访对象和摄像记者的主观视点。
半主观镜头, 被称为“第三者视角”、“旁听者视角”。犹如两个人正在对话, 第三个人站在旁边好奇地聆听。一般被形象地描述为过肩镜头,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执机方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执机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执机、肩扛执机、徒手执机三种。
固定执机是将摄像机架在三脚架等支撑辅助设备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稳定、运动均匀, 同时能让摄像师从负荷状态下解脱出来, 使之更能轻松自如进行拍摄。
肩扛执机是将摄像机扛在拍摄者肩膀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调度灵活、画面自然。拍摄中尽量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 多采用广角镜头, 以保证画面稳定。
徒手执机是用手持的方式进行的拍摄。有较大的机动性, 可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下拍摄。
运动摄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有固定和运动之别, 其划分依据是拍摄时摄像机的机位、光轴、焦距三个要素是否发生变化。拍摄时, 机位、光轴、焦距都不发生变化, 称之为固定摄像;当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机位, 或者变动光轴, 或者变化焦距所进行的拍摄称为运动摄像。
当摄像机机位发生移动时, 可以产生机位推、拉、移、跟、升、降等镜头效果;当镜头光轴发生变动时, 可以产生摇、甩等镜头效果;当镜头焦距发生变化时, 可以产生变焦推拉的镜头效果;当机位、光轴、焦距有两个或三个要素同时发生变化时, 就可以产生综合运动镜头效果。
运动摄像通过机位、光轴、焦距三要素的变化, 产生了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 形成了多变的画面效果。
机位设置“三要素”
在拍摄采访、谈话类新闻场景时, 根据轴线规则, 在两个人物关系轴线的一侧可以设置三个机位, 这三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角形, 这就是机位布局的三角形原理。三角形原理可以演变出外反拍、内反拍及定位三个镜头, 也称机位设置的“三要素”。
外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被摄人物的背后, 靠近关系轴线向里拍摄的镜头。每个画面包含两个人物, 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内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在两个被摄人物之间, 靠近关系轴线向外拍摄的镜头。使得每个画面只有一个人物, 用于细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神态。
定位镜头, 是机位位于三角形的顶端, 画面同时表现两个人物, 使得两个人物处于同一平面, 所占画面空间相等的拍摄镜头。定位镜头用于交代环境和确定人物的站位关系。
拍摄技巧“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常用的拍摄技巧有偷拍、抓拍、摆拍等三种形式。
偷拍。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摄者时, 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自己, 或者由于羞怯、紧张而产生不自然的情绪和举动;或有意去掩饰真实内心、夸张表现, 难以达到记录真实的效果。电视隐性采访运用隐藏的摄像机偷拍, 正是为了不破坏新闻事实的自然进程, 获得正常拍摄难以获得的素材。
抓拍。抓拍是指摄像师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以任何干预而进行有选择的记录的拍摄手段。抓拍除了要求摄像师有敏锐的眼力和熟练的摄像技艺外, 还要有果断灵活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
摆拍。摆拍是对某些电视新闻摄像表现的补充, 指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出于对主题思想表达或是主体、陪体关系处理等因素的考虑, 采用设计、调整、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的局部和全部干预的一种拍摄手段。摆拍的原则是不能弄虚作假, 不能制造新闻事实、夸大内容。
“三要素”虽为电视新闻摄像的要点所在, 但在实际拍摄中, 摄像记者一定要灵活掌握、恰当应用, 切忌死搬硬套、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2].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探析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新闻摄像方面的技术逐渐的趋于成熟, 摄像的功能也逐渐的完善, 这就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对其进行掌握, 以此来加强新闻创作的质量与效果。
新闻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
新闻摄像主要就是将图像之间进行衔接, 以此来对主体内容进行表达, 这对新闻摄像的工作人员就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对技术与技巧方面, 只有工作人员对技术与技巧进行有效的掌握, 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新闻拍摄的质量。以下对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
1.保障镜头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想要加强拍摄的质量首先就应该对镜头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根本上加强对拍摄效果的控制。
(1) 首先要保障镜头的稳, 也就是说在拍摄的过程中, 保障拍摄出的画面相对较为平稳, 尤其应该注意在进退、移动、推拉以及摇晃的方面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只有镜头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画面的平稳与质量。一旦镜头出现不稳的现象或者是摇晃的现象, 就会直接对新闻的质量产生影响, 降低收视率与关注的效果。
(2) 其次就是要注意移动的效果, 由于拍摄中离不开移动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镜头进行移动与变化, 在移动拍摄过程中可以加强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化, 进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并做好画面之间的衔接, 将空间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最后需要注意的技术与技巧就是画面的构图, 也就是对画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加强画面的立体感与美感, 并能明确的突出主题。这对画面人员的技术是有一定要求的, 由于新闻摄像多是将社会上的事物以及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反映, 这就应该加强构图的效果, 通过新新闻摄像来起到揭示的效果, 提高摄像人人员的技术, 以此来提高画面的生动性与与说服性, 进而加强画面的质量。
2.新闻摄像记者自身需要的技术与与技巧
2.1创作性
在进行摄像的过程中, 不仅对镜镜头等方面有要求, 对摄像记者自身方面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创作性。进行行新闻摄像的人员自身就应有一定程度的的创作灵感, 并善于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观察, 可以对拍摄的时机进行准确的捕捕捉, 以此来对新闻画面进行补拍, 加强强摄像的效果。
2.2创作意识
新闻摄像所制作的节目是一项相相对较为系统的工作, 而摄像工作就是新新闻制作工作的基础, 这就对拍摄人员的的创作意识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拍摄之之前, 就要求摄像人员对画面进行构思, , 对拍摄的大框、角度、场景、光线以及及局部进行特写等等方面都应提前做好构构思, 构思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拍摄的效效果, 这就要求加强拍摄人员的创作意识。
无剪辑拍摄的应用
无剪辑的拍摄是新闻拍摄中重要形形式与方法, 这一方式对摄像人员的技术术与技巧有一定的要求, 拍摄人员在进行行拍摄之前要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构思, , 明确拍摄的总体结构, 并按照自己的的构思来进行拍摄。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实实用, 主要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在一定的的程度上降低了拍摄人员的时间, 同时, , 也确保了拍摄的质量, 这是一种提高新新闻质量与效率的方式。
(1) 首先在进行新闻拍摄之前就应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拍摄人员应做好对无剪辑技术应用的意识, 并在新闻拍摄之前, 做好对镜头进行处理的工作;
(2) 明确主题, 在拍摄之前就应该对拍摄的主题进行明确, 并根据要突出的主题与内容来对拍摄进行设计。尤其是在对一些具有突发性的事件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应该对新闻的具体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 之后在进行拍摄, 避免出现盲目进行拍摄的现象, 影响到主题。
(3) 在进行拍摄之前对镜头进行有效地处理, 这是无剪辑拍摄意识的重要体现, 也是将画面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方式, 通过不同的形式、光线以及角度来突出主题, 加强拍摄的效果。
(4) 这种方式可以将拍摄人员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充分的体现,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不断的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加强, 并可以对拍摄的技巧与技术进行熟练的运用, 同时具有对节目进行策划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新闻报道的质量。
个性化行为特征的应用
新闻摄像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自身的艺术性, 强化摄像的个性化特点, 拍摄中的个性化就是在画面内容上的体现, 例如构图方面、画面的角度等等。在此基础上, 摄像人员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摄像人员的想象力, 这主要是源于摄像人员对生活的理解, 选取可以引起观众关注的素材进行拍摄,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对生活进行关注, 并加强对经验的积累, 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
结语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摄像师06-13
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05-12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05-15
电视新闻的拍摄技巧07-23
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08-20
电视新闻编排技巧06-21
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06-16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09-05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技巧10-16
电视摄像的拍摄技巧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