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技巧

2024-08-07

电视摄像技巧(共12篇)

电视摄像技巧 篇1

摘要:电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构成的, 每一个镜头都来自于导演和摄像人员的精心策划和拍摄, 这样, 人们才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好的电视节目, 摄像人员对每一个镜头都要用心思考, 精心构思。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

电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构成, 也是就人们常说的素材。先把素材拍好, 再对这些素材进行剪接、加工, 才能完成电视作品。就以大家都熟悉的电视剧来为例, 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固然很重要, 也就是人们关注的情节, 但这些情节的构成需要摄像人员来完成。摄像人员在拍这些反映相关情节的镜头时, 不仅要关注情节本身, 还要关注这个情节的发生与环境是否相符, 也就是每个构图是否有美感。人们在拍摄时, 总是会选择在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如《卧虎藏龙》里的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就是这个原因。要想完成精美的构图, 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把握好动静关系

古典诗词中经常会注意动静结合,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句诗里有动也有静。如果用镜头来表述的话, 用一幅摄影作品就能表现松间明月图, 这是静态的构图。“清泉石上流”固然也可以用摄影作品表现, 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幅图, 需要观看者发挥一点想象, 想象这水是流动的, 但不及摄像作品来得更加的直观。摄像作品能够表现水的流动, 这就是动态构图。

在动态构图里, 水是流动的, 变化的。所以拍出来后, 人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幅动图。但水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摄像机运动来表现。例如, 摄像者拿着摄像机拍摄路边的草, 草不动而摄像人员拿着摄像机运动的话, 那么我们看到的也会是动态的图。

具体选择静态构图或动态构图, 要结合具体的电视节目。往往动态和静态的图的运用不是单一的, 只有动静结合方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逾静”;以静称动如“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这些优美的诗句是可以通过镜头来表现的。在用镜头表现时, 要考虑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镜头上体现也要能够把握住动静的结合。

2 注意画面的层次感

在拍摄过程中, 拍摄主体固然重要, 但如果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拍摄主体, 画面就会显得很单调, 毕竟电视画面不是证件照。一幅电视画面里, 除主体外, 还需要其他元素。例如, 在拍摄一个建筑物时, 可以在前面加一点其他景色, 如一棵树或者一条小路, 在建筑物的后面, 也可以加一些陪衬, 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 更有深度, 让观者感觉自己不是直接站在建筑面前, 要靠近这个建筑还需要走一条小路, 而建筑后面也有可以玩赏之处。这样不仅没有削弱主体的中心位置, 还能够使主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使主体更加丰富。

3 画面均衡不可少

在画面中, 均衡也很重要。例如, 要画一座天平, 大部分人会画保持平衡状态下的天平, 而不平衡的天平总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再如, 中学时学习的黄金分割点, 当时老师肯定说过黄金分割点的妙处, 在舞台上, 主持人会选择黄金分割点站立, 这样会使观众得到更好的体验。除了位置的均衡外, 画面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均衡。如光的均衡, 在拍摄时, 如果光线不足就需要补光;还有色彩的均衡, 色彩的配合、浓暗等都是有讲究的, 拍摄时, 会注意要留白, 这也是保持均衡的一种方法。适当的留白, 既能够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也能平衡画面。所以说, 注意画面的均衡很重要。

4 在对比中突出

对比经常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生活中也不缺对比。如人们常说的皮肤黑的人不适合穿白色的衣服, 那是因为在白色的衬托下, 黑色会更加突出, 这就是对比带来的结果。同理, 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 学会运用对比。对比的种类很多, 除前面所说的动静对比外, 还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藏露对比。在虚实对比中, 主体会更加清晰。在拍小景时, 经常运用到虚实对比。通过虚化前景或后景是使主体突出。大小的对比, 如在自拍时, 站在后面的人显脸小, 而站在前面的人脸会显得大一些, 这就是大小的对比。如果这些对比运用得好, 会使简单的画面韵味无穷。

5 灵活运用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如在金字塔图片中, 金字塔给人的感觉就是几条线条组成的三角形, 这就是运用线条的例子。再如, 在拍摄树林时, 一棵一棵树笔直地立在那里, 在画面中, 这些直线类似平行而且大量的重复, 给人一种无穷无尽之感, 即使一片小的树林, 在画面中也能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

6 结语

电视作品是一种艺术, 艺术是要表现美的。人们希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摄像者要明白, 摄像不是单纯地记录, 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现实进行再创造, 表现美。

参考文献

[1]冀燕丽, 段海涛, 张捷.也谈视频摄像的构图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5) .

[2]杨嘉怡.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3]邢长敏.浅析电视摄像画面构图的要点[J].中小学电教, 2010 (Z1) .

电视摄像技巧 篇2

何峻峰 2012210722

课程小结

通过本学期对于《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和几次非常宝贵的实验实践学习经历,我对电视摄像在技术层面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我不但掌握了一些摄像机设备如SONY1500C和各种三脚架的使用技巧,另外我也学习了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拍摄手法等摄像基本知识,也了解了景别、光线、角度、色彩光学镜头等各种因素对拍摄画面的影响,还初步形成了将叙事语言表意分解成镜头语言以及将镜头语言串联成叙事语言的意识。

其中,给我最大帮助的莫过于老师每节课老师播放的视频和实验课上的自我实践,我一直觉得只有通过看别人的还有自己去拍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通过一次次实际拍摄,我对于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特别是摇镜头理解又上到了更高的层次。同时,我还学到了到达拍摄现场第一要务是观察环境,然后根据环境制定合适的拍摄计划,例如,当拍摄主体要从右往左移动时,那么我们摄像师也应该提前掌握他的移动轨迹,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站位走位调整画面构图。其次为了拍摄画面稳定,脚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没有脚架,那么我们最好能寻到合适的支撑物,接着开机,调节白平衡,然后拍摄,而且要谨记的是,拍摄镜头长度的规律:固定画面至少为5秒,运动镜头则至少为15秒,若要拍摄文字,则不能低于观众全部浏览一遍文字所需的最短时间,等等。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教学实践,我明白了确定画面主体的重要性,主体是画面表现的主要对象,承担着叙事和表现的直接责任,如果一个画面缺少主体,那么即使拍摄角度、手法等其他环节控制得再好,这个画面也无疑是失败的,不能用于后期编辑的。而确定主体后,还要让一定的陪体入画,陪体的责任是帮助主体说明内容,衬托主体,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主体及拍摄意图,同时也可以起到活泼画面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画面主次之分,陪体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画面同样是失败的。

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画面质量的因素,所以说三脚架必不可少,但如果在实际拍摄中没有脚架,或者脚架出现了问题,那这就依赖于正确的执机方式和呼吸方式,并且寻找合适的支撑物也是一个小诀窍。要拍出横平竖直的画面,就需要摄像者在拍摄的环境中寻找能起到对比画面的线条,如海平面或者笔直的电线杆。

在实际拍摄中,我非常明显得感受到了画面前景对于表现主体和丰富画面层次的重大作用。在第一次拍摄中,我们拍摄的图书馆大多是没有前景的,因而画面显得有点呆板、层次单一,所以在上完老师的关于前景后景对于画面意义的课程后,我总结经验,在第二次拍摄中,给图书馆的全景加入了摇曳的柳条和微微波动的湖面作为画面前景,这就大大丰富和活化了画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另外,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画面的简洁,切记一定要做到突出主体。也要避免主体在画面构图中超出安全线,保证主体不要“变成残疾人”不要“面壁思过”。

通过对其他组同学拍摄的分析,特别是在文一楼后山进行的拍摄,我知道了在太阳下拍摄要尽量避开光斑,至少要保证被摄主体上没有光斑。而且拍摄地点最好选在阳光下,而不是站在树林里往外拍。另外,一般情况下,要保证主体居中并且是完整的,否则,画面就没有主体。在进行摇镜头时,要选择好起幅和落幅,特别是落幅的构图特别重要。

在拍摄人物时,尽量使其以正面形象示人,而且如果人物有明显的站位方向时,要顺着这个方向预留一定的空间,这样才不会使得画面太拥挤。根据九宫图构图法,主体人物(画面主体)要安排在画面中心的四个兴趣点附近,人物的眼睛要处于上三分之一线附近。

在构图上,一次完整的要有统一的构图方法,要么从始至终是水平线构图,要么是斜线构图或者曲线构图,切不可几种交叉使用。

在运动摄像时,无论是推拉摇移的哪种,都要是流畅的,根据不同的叙事需要,速度可以相应进行调节。拍摄角度也很重要,而且一般是先选择拍摄角度,后选择拍摄高度。

光线、色彩、主体陪体位置都会影响画面均衡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时要使得光线均匀、色彩搭配适当、主体居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那就是景别。景别是被摄主体在画面框架中所占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其表现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如,远景着重表现的是环境,主要用于叙事开头交代环境背景;而全景就可以兼顾主体和环境或者表现主体的动作、整个状态等,因而多用来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或主体完整形象等。

电视摄像技巧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摄像;技术探讨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电视新闻的高度覆盖性和即时性让其在电视传媒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小情,提升政治素养,从另一个角度关心国家发展。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播放质量,更好地与观众互动,电视新闻在拍摄技术上不断作出改进,使观众可以通过构图重点、图像内容感受真实场景,了解新闻内容。

1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新闻拍摄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同样需要专业人士在拍摄中对光影明暗、色彩变换、构图要素作出专业选择,确保画质清晰,与新闻内容相互呼应,互相配合。因此,电视新闻在拍摄时要运用到“稳”“移”“构图”这三项技巧。

1.1 稳

电视新闻在播放过程中,一边通过文字叙述,一边进行画面转换,将观众带入到新闻中。这就需要新闻播出的图像,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图像一样,保证画面平稳。为保证画面平稳,摄影机在摇、移、跟、进方面都要做到稳,这同时也要求摄像人员有一定的技术与体力。[1]一般情况下,严肃性较强的新闻,其画面也越平稳,如《新闻联播》。因为平稳画质不仅具有较高观赏性,也和新闻叙事风格有关。即使在叙述新闻故事时,播报者也要保证情绪平稳,客观地报道故事内容,而新闻画面相应也要求客观、平稳、自然地展现事情发展。

1.2 移

移,指的是摄像机需要跟随新闻内容的深入,变换机位,移动镜头。通过这些移动,首先从多角度全面展现新闻的叙述重点,弥补定点的拍摄不足,使观众深度了解事态发展;其次,变换镜头可以更好地调整采光度、色彩展现能力,使画面质感更清晰、更稳定。[2]例如,央视新闻在做我国一些如孔庙等大型古迹修缮完成后的报道时,通过镜头移动体现出了整体建筑庄的严肃穆之感,营造出一种恢宏大气的场面。还有一些报道需要街头探访,这更是展现了摄影人员镜头移动的技术功底。这种移动将画面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配合新闻同步报道,保证清晰流畅。

1.3 构图

如果说“稳”和“移”是摄像技术外在元素,“构图”则是一种综合应用了。首先,构图中也会用到机位移动和镜头变换,来更好地展现画面布局,让观众能一直将注意力放在重点报道对象上,而不被画面中的其他事物吸引;其次,构图同样对画面平稳性有较高要求,应通过不同取景角度,凸显画面内容,加深观众了解;第三,构图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摄影人员的专业水准与摄影经验,用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摄影视角,帮助新闻进行叙述。

2 电视新闻中无剪辑拍摄技术

无剪辑拍摄是一种新闻拍摄运用中特有的拍摄技术。所谓无剪辑,是指拍摄完成后不需要后期剪辑,也就是指拍摄人员在拍摄前已经订好拍摄思路,使拍摄与剪辑同步进行。[3]相对于以往的拍摄技术,无剪辑拍摄技术有三个特点:首先,拍摄人员在拍摄前就做好规划,在拍摄时找准切入点,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拍摄画面,节省了拍摄时间,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拍摄过程中会同步剪辑,这个编辑过程提升了后期新闻制作的效率;最后,无剪辑拍摄技术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要求采集者充分发挥逻辑思维、构图能力、画面展示能力,选取合适的摄像角度,这都提升了拍摄人员的专业素养。

2.1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镜头剪辑方法

第一,叙事蒙太奇。如小说叙事一样,新闻拍摄也需要运用逻辑能力,理清故事发生脉络,使观看者不会认为事情发展突兀,保证故事发展连贯、通畅。主要分为三种叙事过程:前进式、后退式、片段式。[4]前进式:前进式叙事,主要以前进角度来叙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展现再到细节描述。一些新闻纪录片会采用这种叙述风格,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新闻报道中,就按照时间顺序由建中国建成到现在回顾了我国的重大历史时刻,并详细介绍了我国现代经济、文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后退式:并不是与前进式完全相反,而是对一些事件的报道顺序作出调整,以抓住观众注意力,突出新闻主题。如在一些灾难报道中,会先报道当地受灾情况及房屋损毁程度,再报道救援情况及领导探望镜头,这都是为了帮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灾难发展状况。片段式:又称组合式,是将一系列片段组合在一起进行相关报道。这种剪辑方法需要剪辑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抓住叙事关键因素,将片段整合在一起。

第二,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如同小说在叙述中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或背景烘托或正反对比,都是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强调主题,加强说服力。对应到镜头组合则有叠加、冲突、对照、落差,加强作品感染力。这种镜头组合运用提高了新闻叙事的连贯性与紧凑性,通过细节刻画加强新闻纪实性。

2.2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手段

第一,核心镜头。核心镜头在整个镜头叙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镜头刻画出主题,核心镜头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抓住重点。在拍摄过程中应及时捕捉核心镜头,加强新闻拍摄效率,并将事情发展第一时间报道出去。[5]

第二,成组镜头。成组镜头是镜头叙事的叙事大纲,能很好地展现拍摄人员的逻辑能力和构思能力。比如在会议报道中,成组镜头可分别设置为会场布置全景、主席台近景、重要人员姓名、会议参与全景、重要领导讲话近景、会议人员反映近景、领导退场全景。这种组合镜头使画面层次感强,减缓了视觉疲劳,突出了播报重点。[6]

第三,长镜头。相对于前两种镜头,长镜头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叙事感染力强,适合用于纪录性新闻报道,以冗长的叙事风格推进内容发展,使故事更显真实。

3 提高拍摄水平的一些建议

3.1 摄像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些现场报道在拍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突发状况,拍摄者应提前做好准备,设计好构图布局,紧扣拍摄重点,使自身不被外界因素打扰。而且在无剪辑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也需要先拟定拍摄顺序、表现手法,依据新闻重点设计好可行的拍摄计划。这些能力都需要在长久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拍摄者在平时也该加强专业学习,训练自己适当运用光线、线条等表现元素,提高画面拍摄质量;运用过渡镜头,增加画面的完整性、延续性。

3.2 更新思维意识

现代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摄影课程,虽然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但学校一般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导致画面表现单一。拍摄人员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后,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学习新拍摄方式,尝试不同角度的拍摄,丰富视觉效果,更好地烘托主题,使新闻画面既真实生动,又有较强感染力。

4 结语

新闻报道具有时间短、信息量大等特点,这也要求拍摄人员要用最简洁有力的画面辅助新聞报道。拍摄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学习,使拍摄技巧和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增加新闻收视率。

参考文献:

[1]王成良,吴苏苏.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探析[J].视听,2015(01):178-179.

[2]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2015(12):306.

[3]乌日根.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张福伟.刍议电视新闻摄像技术特征及摄制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4(05):123.

[5]郭洋.提升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方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1):108-109.

电视摄像技巧 篇4

一、当下电视摄像拍摄技巧中存在的问题

1. 拍摄角度

在具体的电视摄像过程中, 摄像机的机位与被拍摄对象位置之间的角度, 就是简单意义上的观众视角。在人的观察视野中, 不管是哪一种物体, 都会在可视空间内占据一定的体积和位置,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观察物体时, 要和观察对象之间保持一定视觉角度的原因。与人观察物体不同, 电视摄像主要是依靠摄像机作画面的展现, 摄像机扮演了观众眼睛的角色,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拍摄角度和拍摄方位问题, 保障电视拍摄角度的合理科学。

2. 拍摄高度

电视节目中的摄像与一般的专业照片拍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两者都会运用一些高度、角度的具体技巧, 给整体拍摄效果增光添彩。比如, 在摄像的过程中, 如若是从低的位置往上移动, 采取仰拍的手法, 那么会让被拍摄者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伟岸, 但是这种仰拍的手法也有缺点, 被拍摄者的下巴和腮部会在画面上显得大而宽, 并且会显得人物较胖、额头偏窄, 如果摄像机从高过被拍摄者眼睛的位置向下进行俯拍, 虽然会显得被拍摄者五官精致、娇俏, 但也会给人一种其身材短小的感觉。所以, 在电视节目的拍摄中, 摄像人员需要巧妙运用拍摄高度, 扬被拍摄对象的长、避被拍摄对象的短。

3. 拍摄采光

光线是影响拍摄效果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 其采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效果。常规意义上说, 电视摄像采光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自然光涵盖范围较广, 包括太阳日光、大气散射的天空光、环境作用产生的反光和某些自然光源等;人工光主要包括灯光、人为烛光、篝火等光线。人工光可以在任何环境、时间、场合中使用,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且还可以根据节目需求进行光线调整, 整体来说比较自由, 这种人工光线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臆想,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 拍摄者往往无法有效利用光源。

二、加强电视摄像拍摄技巧的具体方略

1. 强化基本的拍摄技巧

(1) 更稳

稳, 指的是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都是相对稳定的, 不容许有任何的抖动和颤动, 除非某些场景有特殊要求, 否则都应该做好稳。在具体的电视拍摄中, 摄像机一旦出现抖动或者摇晃现象, 不仅会影响到节目的画面质量, 而且还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心情, 因此摄像人员在摄像时应尽力保持摄像机平稳, 不随意拖、拉、移三角支架, 如果没有三角支架辅助拍摄, 可以采用广角镜头或者将摄像机小心翼翼扛肩, 做到更稳。

(2) 更清

清, 主要指的是拍摄画面清晰、分辨率高, 这就要求摄像人员必须调整好镜头的聚焦。一般来说, 调焦的方法可以分为两步:首先把摄像头的镜头推到最长焦距外调焦, 再拉开进行画面的构图, 初步保障画面的清晰可见, 这主要是因为摄像机镜头处于最长焦距时图景最深、最小, 画面镜头最大, 而且图像平面比较方便确定, 利于快速调焦;其次, 广角的拉开会使场景变得比较深且大, 这样也会有效避免散焦。除此之外, 在拍摄动景时, 摄像人员还需随机调整聚焦环, 保持聚焦最优。

(3) 更平

这里的平, 主要指的是被拍摄的画面和图景必须横平竖直, 不能够有丝毫的歪斜和别扭, 因为电视节目质量要求较高, 所以要在平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画面格式和画面质量。那么, 如何才能保证更平呢?可以从两种方法达到此项效果, 分别为:一是借助三脚架水平仪上的气泡校正水平, 这就要求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时, 优先选择具有水平仪的脚架, 将水平仪的水泡置于正中位置;二是以寻像器的水平框架作为参照标准, 在摄像拍摄过程中达到平的效果。如果拍摄诸如草原、大海、田野等景物时, 可以利用天然水平线作参照。

(4) 更匀

匀, 主要指的是电视摄像在拍摄一些运动场景时, 摄像头必须保持均匀的运动频速, 哪怕在转换镜头时, 也要做好均匀加速, 保证拍摄出的最终画面比较均匀平静, 不会出现间断甚至断层现象。所以, 在正式拍摄前应该进行事先的录制演练, 将所要拍摄对象的路径运动轨迹多多熟悉几次, 不至于在正式的拍摄中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除此之外, 摄像工作人员还应该在拍摄过程中注意好姿势, 掌握好图像画面的最优之处, 调整好镜头焦距和落幅的最佳位置, 达到最优的拍摄角度和速度。

(5) 更准

准, 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技能之一, 其主要是位于观众的角度完成节目的拍摄, 使得整个拍摄效果迎合观众的口味, 也就是抓住观众心思拍出他们想要的效果, 以此来博得收视率。所以, 在拍摄过程中, 尤其在拍摄运动画面时, 一定要将镜头的动转调整得错落有致, 展现给观众多样的画面效果, 将画面最后的落幅定格在观众最想要定格的地方, 切实抓准观众的内心。同时, 拍摄完成后的制作, 也应该秉持准的原则, 提升画面效果。

2. 注重色彩还原

自然环境中, 在不同的照明光源下, 物体的颜色会不尽相同。人类大多是经由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感知物体颜色, 但摄像机并非人眼, 它不能自主拍摄出人眼中的颜色, 而是需要人告知它物体的颜色。简单来说, 也就是人类需要告知摄像机在某种光源下的白色标准, 从而让摄像机确定物体颜色, 这也就是摄像机所谓的白平衡调整。面对着不同的照明光源, 摄像机需调整白平衡, 还原人眼中的物体颜色, 从而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

3. 电视摄像构图与拍摄方式的巧妙混合

电视画面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展现。电视摄像的构图往往能够直观、生动地表达拍摄者对拍摄主体的表现, 仅通过画面就可以说明多种问题, 所以电视构图应该遵循人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需求, 应该保持画面的均匀、合理以及节奏统一。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拍摄活动中, 摄像工作者应该科学地糅合多种摄像方式, 比如运动摄像与固定摄像相结合, 推镜头和拉镜头的协调使用, 摇镜头与跟镜头的有效配合, 从而提高整体的电视节目质量。

三、结语

总的来说, 电视摄像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工作, 但绝不是保持一成不变, 反而是要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中保持拍摄的高品质, 所以在具体的节目拍摄中, 摄像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专业的拍摄技能, 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摄像技巧, 力求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

摘要:电视摄像品质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这档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高低, 除此之外, 电视摄像的质量又与拍摄技巧紧密相关, 所以说, 电视摄像、拍摄技巧、电视节目质量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 电视摄像的拍摄技巧并没有受到太大重视, 致使电视拍摄技巧水平难以提升, 降低了整个摄像品质, 致使电视节目质量长期处于较低层次。本文分析了当下电视摄像拍摄技巧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加强电视摄像拍摄技巧的方略, 力求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

关键词:电视节目,电视摄像,拍摄技巧,节目质量,强化方略

参考文献

[1]张静.浅谈电视摄像的心得体会[J].青春岁月.2012 (21)

[2]王金全.浅论电视摄像技巧[J].当代电视.2012 (08)

[3]杜晓光.电视摄像的蒙太奇意识分析[J].华章.2011 (23)

[4]赵晓清, 邹霞.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12)

[5]徐亮.数字高清时代电视摄像教学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 (07)

[6]刘惠安.浅谈电视摄像拍摄的基本技能[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06)

[7]白华.混合式学习在《电视摄像》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2011 (10)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篇5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摄像头设备管理技巧 篇6

恢复摄像头图标

成功安装好摄像头设备的驱动程序后,进入Windows 7系统的计算机窗口,看到里面没有摄像头图标,可是在QQ之类的聊天程序中,进行视频聊天操作时,却发现摄像头设备工作状态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与Windows XP系统不一样,Windows 7系统默认不再将摄像头图标显示在计算机窗口中了,即使是不需要安装驱动程序的摄像头,也会显示设备图标,这种现象在笔记本电脑中更为普遍。如果希望在Windows 7系统的计算机窗口中,恢复显示摄像头图标时,可以请“Windows 7摄像头软件”帮忙,该工具能轻松帮助用户在计算机窗口中,创建摄像头设备图标。

用鼠标双击“Windows 7摄像头软件”安装文件,切换到程序安装界面(如图1所示),选中这里的“创建所有程序快捷方式”、“创建桌面快捷方式”、“创建XP风格视频设备”等选项,之后按下“安装Windows 7摄像头软件”按钮,开始进行程序安装操作,安装操作结束后,系统屏幕上会出现“Windows 7摄像头软件安装完成”的提示信息。

单击提示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该工具就会自动为摄像头设备,创建桌面快捷图标,以及在Windows 7系统的计算机窗口中生成摄像头设备图标了。此时,用鼠标双击Windows 7系统桌面上的计算机图标,进入计算机窗口,就能发现XP风格的摄像头设备图标了,双击该设备图标后,系统将会弹出摄像头拍摄窗口,这样我们就能快速进行拍摄操作或预览摄像头图像操作了。日后,如果想取消计算机窗口中的摄像头设备图标时,只要再次双击“Windows 7摄像头软件”安装文件,这时我们会发现先前的安装按钮,已经自动变成卸载按钮了,点击该按钮后,就能彻底卸载程序,并将摄像头设备图标也取消显示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摄像头视频捕捉工具——万能驱动之摄像头驱动AMCAP,来在Windows 7系统的计算机窗口中生成摄像头设备图标。只要使用WinRAR之类的解压工具,将该程序释放到本地计算机硬盘中的一个临时文件夹中,之后为该程序创建快捷图标,并将该快捷图标拖放到“C:\Users\当前登录账号\AppData\Roaming\Microsoft\Windows\Network Shortcuts”位置。之后,关闭Windows 7系统的计算机窗口,再将该窗口打开,这样就能看到摄像头设备图标的“身影”了(如图2所示),用鼠标双击之,就能在其后界面中进行录像或拍照了。

保卫摄像头隐私

有些恶意用户为了偷偷监控他人,往往会在别人的计算机中悄悄植入木马程序,通过该程序远程开启摄像头设备,在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别人的隐私进行监控拍摄,之后在网上恶意传播或以此敲诈他人。为了避免自己的隐私信息被他人偷偷拍摄,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防止摄像头被人偷偷监控。

我们经常使用的360木马防火墙,就自带有摄像头隐私防护功能,最新版本的防护功能,不但从界面到底层全部重构,而且优化了摄像头的防护策略,提升了隐私防护效果,使用该功能保卫摄像头隐私,可谓安全又贴心。在安装有摄像头的计算机系统中,下载安装好360木马防火墙,并开启它的运行状态,点击工具栏中的“设置”按钮,进入木马防火墙设置界面。选择“系统防御”标签,展开如图3所示的标签设置页面,在“摄像头保护”位置处,选择“严格防护”选项,这样360木马防火墙日后就能自动监控摄像头的启用运行状态,一旦有木马程序偷偷远程启动摄像头设备时,该程序会自动弹出报警提示,根据提示我们就能知道究竟是什么程序在偷偷使用摄像头设备。一旦发现调用摄像头设备的程序是陌生程序,我们应该立即关闭它的运行状态,同时采取措施,将陌生程序删除或卸载掉。当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360木马防火墙虽然对摄像头隐私保护很贴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对于某些型号的摄像头,却不能提供隐私保护功能。

在使用QQ程序进行视频聊天时,建议大家使用QQ管家这款程序来保卫摄像头拍摄隐私。开启QQ管家程序运行状态,按下主界面中的“主菜单”按钮,选择弹出式菜单中的“设置”命令,切换到对应程序设置中心对话框。点击该对话框左侧列表中的“实时防护”选项,在该选项的右侧设置区域,将“用户隐私保护”位置处的“防止摄像头偷窥”项目选中,如此一来QQ管家就能为摄像头提供隐私保护了。日后,当有木马程序尝试远程打开本地计算机的摄像头设备时,QQ管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拦截,同时会在系统屏幕上出现报警窗口,按下该窗口中的“详情”按钮,就能查看到开启摄像头设备的程序位于什么位置,程序的设计公司是谁,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陌生程序,建议大家执行“阻止”操作,以彻底切断黑客伸向本地系统的“黑手”。

加锁摄像头驱动

对摄像头使用情况进行监控,虽然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但是一些特殊型号的摄像头能躲避专业工具的监控,这样说来,个人隐私安全还是无法得到彻底保护。其实,想办法加锁摄像头驱动,禁止无关人员或无关程序偷偷使用摄像头,就能达到彻底保护摄像头隐私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不妨“请”CamBlocker这款工具来帮忙,它能限制无关程序或无关人员偷偷访问调用摄像头驱动。

打开CamBlocker程序界面,从“Video Capture Devices”位置处设置好需要进行隐私保护的目标摄像头设备,按下“Block”按钮,CamBlocker程序就能对它提供安全保护功能,这个时候摄像头设备图标会从绿色状态变成红色状态。日后,当我们尝试使用目标摄像头时,会感觉到它象损坏了一样,而不能正常启用。而且,CamBlocker程序还支持自动报警功能,日后只要它探测到有陌生程序偷偷调用已经被屏蔽了的摄像头设备时,将会弹出相关提示界面,告诉计算机主人有程序在悄悄调用摄像头。当我们自己要开启摄像头设备时,可以开启CamBlocker程序运行状态,从对应程序界面中选择目标摄像头设备,按下“Unblock”按钮(如图4所示),这样摄像头的工作状态就能恢复正常了。

nlc202309030505

如果希望对新连接到本地计算机的摄像头设备实现自动加锁时,可以进入到CamBlocker程序的“Settings”控制面板,先选中这里的“Start CamBlocker at system startup”选项,强制CamBlocker程序跟随Windows系统启动而自动运行。之后,选中“Block video capture device when plugged in”选项,开启该程序的自动屏蔽摄像头功能,日后只要有新的摄像头设备悄悄插入到本地计算机中时,CamBlocker程序就能自动为其加锁保护。倘若本地计算机中同时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设备时,我们也可以选中这里的“Block all video capture devices at start”选项,开启自动加锁所有摄像头设备功能,以保护所有摄像头的隐私信息。

此外,为了避免恶意用户悄悄关闭CamBlocker程序,以让本地计算机中的所有摄像头失去加锁保护,我们还应该在CamBlocker主程序界面中,点击右上角区域的控制按钮,选择弹出式菜单中的“Lock”命令,同时设定好程序锁定密码。日后,当有人需要关闭CamBlocker程序时,必须正确输入锁定密码,才能执行程序退出操作,而不知道密码的用户,是不能随意关闭CamBlocker程序的。很明显,在CamBlocker程序的安全保护之下,任何用户或任何程序在没有征得计算机主人的同意,都将无法使用摄像头设备。

摄像头控制鼠标

晃晃脑袋,就能控制鼠标,这听起来,简直有点玄乎。不过,在Enable ViaCam这款有趣工具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用摄像头拍摄追踪自己的头像,并让头像在特定区域执行规定的鼠标操作,这样通过摄像头就能实现间接控制鼠标操作的目的了。

Enable ViaCam工具可以在Linux环境下工作,该工具只有配合摄像头,才能达到晃悠脑袋移动鼠标的目的。首先检查本地计算机中是否已经正确安装好了摄像头驱动程序,并开启摄像头设备,检查它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在摄像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再按照默认设置,安装好Enable ViaCam程序,并选中“track face”选项,让摄像头自动追踪自己的头像。开启Enable ViaCam程序的运行状态后,弹出如图5所示的程序界面,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人肉头像,点击工具栏中的绿色对号,同时动动脑袋看看。我们会发现Enable ViaCam程序十分敏感,能很容易地探测到人脑袋的活动,不过要准确控制,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一定要非常熟悉Enable ViaCam程序后,同时正确定义好摄像头的灵敏度。当按下绿色对号之后,我们还能在屏幕顶部区域看到工具栏,其中的每个图标表示不同的鼠标点击操作,例如左键操作、右键操作、中键操作、双击操作等。我们只要将脑袋移动到特定区域暂停,就能进行鼠标切换操作。要提醒大家的是,Enable ViaCam工具与Windows 7系统相互兼容不好。

巧用摄像头录像

除了拍照,摄像头还支持视频录像功能,可是利用摄像头自带程序录像时,生成的视频文件“身材”往往很臃肿。为了获得最小体积的录像文件,我们可以使用Debut Video Capture Software这款国外软件,来从摄像头或其他视频设备录制视频,该工具不但可以免费使用,而且体积只有1MB左右,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Debut Video Capture Software软件不要经过安装操作,只要下载解压后就能直接启动运行。在如图6所示的主程序界面中,按下工具栏中的“摄像头”按钮,调整好摄像头的位置,再设置好相关参数,例如文件生成的格式,文件保存路径,画面大小、压缩编码器等,该软件支持的视频文件格式包括avi、wmv、asf、mpg、3gp、mp4、flv等多种格式,不同格式生成的文件大小会相差很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选择。最后按下“录制”按钮,开始用摄像头录制视频内容,这样就能快速生成自己想要的录像文件了。

如果既要用摄像头录像,又想对录像文件进行个性化处理时,不妨借助Virtual Dub工具,来编辑处理录像得来的视频内容。Virtual Dub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视频处理软件之一,其强大的视频编辑处理能力有目共睹。打开该程序的主操作界面,从“设备”下拉菜单中选择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中的摄像头设备,开启该设备的录像状态,进行视频内容的录制。等到录制操作结束后,再用该文件打开录制而成的视频文件,之后就能对录像内容进行个性化编辑操作了。如果想得到最小体积的视频录像文件,那需要请“摄像头录像专家”工具帮忙,因为该工具采用MPEG-4格式压缩视频,同时最大仅支持640×480格式的有声视频录制,通过该工具生成的视频文件,尺寸相对来说可以达到最小。

改善摄像头成像

在使用摄像头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摄像头成像画面有断裂现象,如何才能避免该现象呢?考虑到摄像头成像后,会将成像信号自动压缩并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显示,要是计算机性能配置较差时,就容易造成系统不能及时处理传输过来的视频信息,这样就容易出现画面有断裂现象。为了改善摄像头成像效果,我们尽可能在性能配置较高的计算机系统中,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聊天。如果不能改善计算机性能配置,可以尝试通过降低摄像头显示分辨率,来避免成像画面断裂现象。

另外,在低配置计算机中,可以将硬盘调整为DMA存贮工作模式,以提高硬盘接纳视频数据的能力。在开启硬盘DMA模式时,可以依次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选项,切换到系统控制面板窗口,双击其中的“系统”图标,进入系统属性对话框,选择“硬件”选项卡,在对应选项设置页面中按下“设备管理器”按钮,弹出设备列表界面。将鼠标定位到“IDE ATA/ATAPI控制器”|“主要IDE通道”分支上,并在该分支的右键菜单中点击“属性”命令,切换到主要IDE通道属性对话框。选择“高级设置”选项卡,展开如图7所示的设置界面,打开“传送模式”下拉列表,从中选择“DMA”选项,确认后返回。同样地,将次要IDE通道传送模式也调整为“DMA”即可。

论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技巧 篇7

1 发挥光的作用

电视摄像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光影的艺术。在电视摄像中, 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在一般情况下光线分为三种:顺光、侧光、逆光。这三种基本光线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了充分提高电视新闻生产的工作效率, 就必须对非编网络的构成和管理性能具有正确的认知, 要清楚构成和管理不是简单的同一视频共享, 当前, 很多的设备供应商都没有根据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进行非编网络的架构, 这样就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优异的非编网络管理功能, 不仅能够对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进行有效优化, 还能够从各个环节上全面的进行网络化, 主要体现在:流程监督、设备监督、栏目管理、人员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等等, 实现电视节目流水线式的生产。

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非编网络的拓展成为突出问题, 对非编网络进行摄像师运用不同光线来表现拍摄对象, 顺光:光线在被摄物体前方、镜头的后方, 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镜头与被摄物体成15度左右的照明光线, 统称顺光。顺光较容易全面揭示被摄场景和人物的外表特征, 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色彩饱和度较为正常。顺光能取得画面平和、清雅、明快、高调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顺光也存在着光线重点不突出, 缺乏光影变化及景物远近、亮度接近等不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用光平淡, 缺乏立体感和景物深度感。侧光:光源同镜头构成一定的投射角度, 常在被摄物体左或右侧的前侧方向, 约45度左右投射出的光线称为侧光。侧光是把富有表现力的阴影部分保留在被摄体的表面, 构成了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得到了较好的表达, 弥补了顺光

拓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进行非编网络本身的拓展, 不断增多的节目量造成更多的非线性站点, 在网络带宽以及磁盘上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 留有相应的裕量, 留有相应的空间供升级改造;其次, 进行非编网络的选择, 需要对整个电视台的网络化进程进行权衡, 非编网络必须能实现和新闻文稿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各个系统的无缝链接, 以形成一个多个系统各司其职, 但又紧密配合的网络环境。

3结语

构建合适的非线性制作网络, 以适应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我们不仅要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考虑, 还应该着眼未来, 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将非的一些不足。侧光能够较夸张地突出或强调物体的表面质感, 但是, 侧光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运用不当会使被摄物体表面产生明暗各半相互对峙的光影姿态。逆光:光源在被摄物体后方、镜头的前方, 这种光线称为逆光, 逆光能勾画出被摄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轮廓, 形成一道外缘轮廓, 在影调上把被摄对象与背景区分开来, 同时还可以塑造出被摄对象的形状, 表现出边缘轮廓。这种光线通常能给画面造型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 同时也抒发某种情感, 使画面造型产生某些特殊的效果。

2 发挥色彩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接受一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化传统。我们大家都知道红色和黄色象征着热烈、温暖, 而绿色和蓝色则代表着冷静、清凉。暖色调使被摄物体看起来大、近、重、持久, 而

编系统进行网络化建构,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制作质量, 防止在复制过程中信号的衰减, 而且更加明确和精准了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这主要是因为进行网络化以后, 实现了整体资源的共享, 网络管理等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智敏.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詹学军, 杨杰, 高宝宝.影视非线性编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45-56.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广播电视局, 内蒙古通辽028100)

冷色调则使被摄物体显得小、远、轻、短暂。有些色彩摆在一起很和谐, 有些则相互格格不入。如把绿色和红色放在一起, 会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而将相近的颜色放在一起则会显得比较和谐。拍摄电视画面时, 摄像机借助细微的色调变化改变镜头的情感内涵。如拍摄日出、日落时太阳与地面成15度角, 这个角度时间很短, 照度与色温变化很大。这时不仅明暗反差及大, 而色彩反差也十分强烈。拍摄时太阳及发红的天空和大气, 既是光源又是背景。这时天空的变化是由红变黄, 地面上的远景物体都是深蓝色, 整过画面色彩成红色或金黄色, 让观众在电视屏幕上感受到一种沉浸在梦幻般的红色和金黄色调里。画面中如有人物活动或建筑物等, 都将以剪影或半剪影展现在天空这个绚丽的背景上。如果在画面中出现河流、湖泊、海洋或下过雨的柏油马路和广场, 会泛起一条条闪光, 使整过画面更加优美动情。一般拍摄新闻、专题等纪实性电视节目主要是如何正确还原事物的色彩, 再就是在拍摄中选择事物的色彩。在艺术性节目中, 色彩作为表现手段, 拍摄者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 对色彩作出一些调整, 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3 发挥线条的作用

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摄像人员要能从被摄对象自身的结构、运动及相互关系中找出最主要的线条结构并迅速形成画面构图的骨架和主干, 从而将画面中散乱分布的被摄对象相互联系起来, 造成和谐、均衡而又明确集中的画面构图。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线条是构成千变万化可视形象的基本因素, 也是摄像师必须精通的一种摄像造型的法则。根据形式的不同, 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在拍摄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时, 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拍摄高耸的大厦、参天的树木时垂直线条都会产生高耸、挺拔、刚直和修长感觉。当构图以斜线为主导线形时, 画面会显得很活跃。它会使自身不动的物体如道路、建筑物等产生动势, 又会使运动的物体得到强化, 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曲线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 当构图的主线条为曲线时, 曲线能引导视线向纵深发展;能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会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如铁路、小河转弯的曲线构图。

4 发挥造型艺术的作用

在拍摄过程中巧妙运用造型可使画面有装饰美, 但避免那些过于规则化的外型, 我们一般常用的有字母型构图、符号型构图等。

当电视节目的画面结构和某个字母相似或雷同时, 该画面便被称为字母型构图。常见的字母型构图有“S”形、“Z”形和“V”形等。“符号”是摄像构图抽象的表现方法。符号的确定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符号的含义大多与被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 同时, 符号作为构图的形式, 又必然符合摄像美学的法则。常见的符号型构图有:直角形、一字形、三角形等。

所谓的“S”形构图, 实质上就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曲线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被公认为具有美感。如我们拍摄河流、道路、城墙和铁路等曲折部位, 经常在画面构图中出现“S”形的曲线, 并成为画面中最吸引人们视线的部分, 总是给人以流畅、活泼的感觉。同时, 应注意各种造型之间的结合。点、线、面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 例如:把远景的田园风光理解为“面”, 把中景空中的飞鸟理解为“点”, 把田园前面的垂柳或空中的电线视为“线”, 以点连线、以线连面, 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有主体空间的整体, 这是美化画面的一种方法。

5 发挥虚实结合的作用

让电视画面上的景物虚实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效果。要使画面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 常运用景深原理, 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突出主体, 把主体拍摄清晰, 把环境拍摄模糊, 能使画面简洁集中, 主体醒目突出。在拍摄近景、特写画面时, 用虚实结合来突出主体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人的视觉看不清太近或太远的景物, 画面上模糊的景物就会使人产生近或远的错觉, 使二维的画面产生三维的空间感。表现意境, 利用云雾、烟雾、尘土产生前景实后景虚的效果。表现虚中见实得景象会使画面的意境油然而生。前景的运用, 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任何景物。恰当地选取前景, 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粉红色的桃花、嫩绿的柳枝作前景可使画面春意盎然, 增添浓郁的地方色彩。框架式前景, 让前景把主体包围起来, 形成一种框架, 这样的前景能把观众视线引进框架内的景物, 使主体得以突出, 能表达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有些框架还能增添画面的图案美。窗框、门框、栅栏等就是常见的框架式前景。选择以主体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对比、比喻和比拟效果的景物作前景, 往往能引起观众联想、产生意景, 从而深化画面的表现力或揭示出画面的主题。突出主体得背景处理, 使背景简洁, 通过改变拍摄点, 避免杂乱的景物进入画面,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背景模糊。或使背景与主体有宣明的影调对比, 暗的主体宜衬托在亮的背景上, 亮的主体宜衬托在暗的背景上。通过改变拍摄点或通过用光等特技手段, 可取得这种突出主体的效果。但要注意不要让背景破坏主体构图, 如高出人物头部的景物, 似乎变成了头上的物体, 前景主体站得很直, 但背景中一条水平斜线会看上去显得主体画面倾斜, 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构图问题。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摄像人员在拍摄主题内容确定后, 要选择、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 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 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此外, 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 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地运用。

401520)

摘要:电视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电视摄像的成果体现。画面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 电视画面构图好的比画面构图差的更具形象的吸引力, 更令人爱看、耐看, 也更能传达摄像师的表现意图。

浅谈电视新闻摄像的技巧 篇8

1 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概述

1.1 电视新闻摄像的重要意义

电视新闻需要画面和声音将新闻内容呈现给观众,其画面的好坏、表达的清楚与否都会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电视新闻在播放之前,会由电视新闻编辑对摄像工作者所拍到的影响资料进行编辑,挑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进行播出,如果拍摄的内容和画面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条新闻将不会进行播出。因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摄像技巧的重要性,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和技巧,以及热点新闻的敏锐度,才能做好新闻摄像的工作,才能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1.2 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特征

1.2.1 电视新闻摄像的新闻性特征

电视新闻摄像属于新闻类的范围,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进行摄像。所谓的真实性,就是摄像的新闻内容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是为了谋取关注度,随意编造的。而所谓的即时性就是指现场直播的新闻,一些重大新闻,如:台风、暴雨、地震都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放。因此,摄像工作者只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才能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和参与感觉。

1.2.2 电视新闻摄像的形象性特征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摄像工作者必须要根据造型技术的规律,将新闻现场进行形象的报道,让观众可以有现场体验的感觉。因此,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像的两者的区别,艺术摄像允许摄像工作者将艺术进行加工,呈现给观众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但是新闻摄像必须要求新闻内容的纪实性,要将新闻事件现场真实的画面,毫无余力将新闻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摄像过程不允许有任何的虚假。

2 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要求

2.1 全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全景摄像主要指拍摄出新闻现场全景的电视画面,它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要求。在全景摄像过程中由于拍摄的空间比较广,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发生地点、涉及到的人物以及事件的过程等都要摄像出来,充分将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呈现给观众。

2.2 中景摄像要求

所谓的中景摄像主要是指摄像过程中,选取部分新闻场景、主要的新闻人物,数量一般为3~5人进行摄像,也是电视新闻摄像中一种常见的要求。其摄像的要点偏向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选取的部分新闻场景,可以让观众看到细节的画面内容,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

2.3 特写摄像要求

所谓的特写主要是指将人或者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采用拉近的摄像手法,给予人或者物特写镜头,从而让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相比其他摄像要求,特写摄像要求具有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突出摄像对象等特点,它能够将人物的情绪变化细致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够从心里上引发共鸣。并且如果在摄像过程中,将新闻事件的全景、中景以及特写镜头有效结合在一起就能给观众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电视画面。

2.4 画面稳定要求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要求摄像工作者必须要选择适当的角度来进行平衡拍摄,必须要保证摄像镜头稳定在3~5 s左右。并且不要随意推拉摄像机器,避免摄像画面不稳定而影响新闻效果。并且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防抖型摄像机也应运而生,因此,摄像工作者应该多采用这样的摄像机,确保画面的稳定度。

3 提高摄像技巧的策略

3.1 深化摄像意识,提高摄像效果

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必须要具备无剪辑拍摄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摄像效果。首先在摄像某新闻事件时,应充分做好摄像前的准备工作,如:熟悉新闻事件、新闻主体,检查镜头设备是否完好等这样才能保证在摄像过程中,拍摄出比较满意的新闻作品。假如遇到要摄像的新闻事件属于突发性的,如:地震、洪水等,摄像工作人员还要对其摄像工作进行详细策划,要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迅速确立摄像主题。并且还要合理处理好镜头,根据拍摄计划按顺序的进行拍摄,不断调整镜头,保证摄像画面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景别的变化,做好画面的连接性、自然性以及过度性,将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真实、完整呈现给观众。

3.2 合理运用摄像技巧,提高画面拍摄效果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必须要对摄像的角度和采光有充足了解,在进行摄像过程中,要合理处理好摄像中推、拉、摇、移、稳等技术,不管是哪种技术,都必须保证摄像画面的平稳度。并且推拉镜头过程中要做到选用不同方式来突出环境主体的效果,要做到起落有志、干净利落、相互呼应。而且还要在摄像过程中,保证新闻主体在电视画面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镜头的速度也要跟画面内容保持一致,要做到不管是推镜头还是拉镜头都要以稳定的画面开始,以稳定的画面结束。同时在摄像过程中,由于新闻内容需要移动镜头时需要摄像工作者要不停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以此来表达完整的新闻内容。尤其是一些大场面、多背景的新闻事件中,要通过移动镜头将事件的气势和内容完整性连贯表达出来。

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要做到拍摄内容立意明确、主体突出,要掌握电视画面和构图的原理,灵活应用各种摄像技巧,将现实生活中有趣和重要的新闻事件,完美展现给受众群体。

3.3 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艺术在摄像过程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摄像工作者在摄像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基本的规律基础上发扬自身的个性,摄像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首先在内容的挑选上要具有个性化,要应用个性化的画面和个性化的结构来表达出个性化的新闻事件。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其主观性,要尽情发挥其想象力,保证新闻的摄像效果。还要灵活使用推拉技巧来优化摄像镜头保证拍摄画面的丰富性。同时更要保证最佳的摄像机位和角度,保证摄像画面跟稿本画面的一致性。其次在摄像过程中,要注意将摄像画面的空间、质感和立体感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利用光线和角度,来保证摄像出具有艺术性的新闻作品。最后摄像工作人员在摄像过程中,除了要应用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外,还要充的发挥想象力,挖掘新闻事件的个性,摄像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作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摄像技巧在电视新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技巧。一名优秀的摄像工作人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摄像技巧才能满足电视新闻自身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摄像技巧外,首先要深化其无剪辑摄像的意识,提前做好摄像准备工作,提高摄像效果。其次要合理运用摄像技巧,在保证画面稳定度的基础上,提高新闻画面的拍摄效果。最后要讲究个性摄像,提高艺术效果,以此来拍摄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个性化作品。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摄像工作者的摄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其摄像的内容、摄像的技巧都对电视新闻报道有着致命的影响。如何为提升自己的新闻摄像技巧成为每位摄像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该文就对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电视新闻摄像技巧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巧,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2015(12):306.

[2]张永超.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J].人间,2015(16):180.

电视摄像技巧的剖析与灵活应用 篇9

1 电视摄像技巧剖析

作为电视摄像人员, 需要细细揣摩拍摄的主题, 在细心构思下能够灵活的应用光线、线条和影调等元素阐释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摄影主题。利用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 不断摸索新的拍摄空间, 能为自身积累经验的同时也

离”创始人景志刚在其论文《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首次正式提出“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即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是新世纪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然而由于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低、盲目追求收视率等诸多原因, 使得它的发展有所限制,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民生新闻的改革。

首先, 要把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用小的群众视角表达, 弥补时政要闻所缺乏的亲切感。其次, 还应当注重民生新闻的社会效益, 注重引导舆论, 不要为了追求新闻楦头而将生活中的丑陋一面加以大肆渲染, 误导受众。另外, 还应能为影片的后期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现实中, 电视摄像常常认为是一种技术的运用, 但是笔者认为摄像更多的还是属于艺术范畴。电视摄像不单单是一个为人们展示出画面与声音的工作, 而是要为受众传达美和心灵上的震撼, 这使得拍摄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在具体的摄像过程中, 基本功对于摄像人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即使我们掌握了多种技巧和美学理论, 基本功没有掌握还是难以驾驭拍摄过程。在摄像基本功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稳”。如果连画面都做不到稳的话, 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无从谈起。尤其在拉镜头的过程中, 整体所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画面是否“稳”, 同时要保持被拍摄主体能够保持在画面的重要位置, 所造成的画面起伏要适度。每一个镜头都要秉承“稳”的原

当深入实际了解受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避免盲目追风。

5.2注重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

现如今, 一些媒体盲目追求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化效应”结果反而导致收视率的下降,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标准, 不能接受“过娱乐化”的节目形式, 如“演新闻”、“方言新闻”等。相反, 像一些形式独特、内容贴切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却深受众欢迎,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天气资讯》。这是一档插播在各类新闻中用以向观众告知当天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气象新闻节目。它除了播报当日天气情况, 还对当前几日的气象进行分析讲解, 同时, 主持人还在节目开头介绍一些城市地区的则。基本功其次就是“动”, 动指的是移动摄像机和镜头的变化, 通过镜头的移动来实现大场面的呈现与连续画面, 同时镜头的移动也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所带来的活力感是静止画面所达不到的。另外镜头的移动再配上特殊的效果与技巧就可以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大场景, 尤其在多景物、多层次的拍摄中, 拍摄的“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掌握的好可以使得画面主次分明, 突出主题, 给人们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 电视摄像技巧的应用

2.1 摄像色彩和光线的选择

在电视摄像中一般为了给予观众较强的真实感, 其通常都会选择纪实手法。绝大多数的镜头都会运用实拍来保证其真实度。这种实拍的镜头普遍都会使用真实的阳光照射, 拍摄场景也尽量

风俗地貌, 不仅增加了节目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还使受众获得知识。而新闻节目主持人与气象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增加了节目的表现力度。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蜕变过程, 显示出媒体人观念的改革。以受众为目标的机制代替以传者为中心的机制是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进步。重视受众意识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才能有效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提高舆论监督力度, 因此, 电视从业人员应当更加努力,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把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都是实景, 能够尽可能的给予观众带入感。而通过光线, 受众能够大致的了解作品所呈现出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大致的时间, 一旦应用不恰当, 受众就会产生视觉感官上的不适, 而又不知是何处细节出了问题,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光线使用不得当所造成。恰当的光线使用能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如一些像《三国演义》这一类的时代作品, 摄像过程尽可能的配合自然光线, 利用真实场景中的色调, 为受众营造出古朴与沧桑的感觉, 并使得场景与光线相互融合, 相互烘托, 进而达成和谐统一。色彩与光线正确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与受众发生共鸣, 尽可能的塑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另外, 光线的选择也能够融入拍摄者对于场景的理解, 让拍摄细节能够直击受众心灵。而在色彩上的运用能够直接烘托出作品的气氛, 再加上音乐在其中推波助澜, 就能够辅助画面为人们展示出拍摄的主题。如果使用鲜明的色彩或是暖色调色彩就可以呈现出温馨、欢快的影片氛围;使用冷色调则相反。而在具体的人物塑造中, 需要依靠环境的色彩来体现出情节的紧张程度, 同时也能够侧面映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在一般的摄影作品中都会有很多的体现。另外, 通过不用色彩的搭配也能够在情节上暗示剧情的转折或是变动, 引起受众的好奇心, 诱导观众进行剧情挖掘。

色调与色彩在摄像中的灵活运用能够提升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对于摄像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在电视摄像的具体操作中,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色彩的搭配的理解, 强化色彩与光线在作品中的应用, 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作灵感与运用灵感, 以期为受众呈现出更好的电视摄像作品。

2.2 光圈的灵活使用

就电视摄像而言, 拍摄出高水平并且富有感染力的作品需要摆设人员具有良好的功底, 并且能够灵活使用各方面技巧, 而在这些技巧中, 对于光圈的灵活运用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 摄像人员对于光圈的良好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运用, 而且其也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艺术效果。一旦光圈控制失误, 拍摄的画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

2.2.1 光圈控制的原则

在摄像过程中, 由于景物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因此被拍摄的景物通常亮度跨度都比较大, 而在拍摄中景物成像的亮度与景物本身的物质属性、光源角度和照度密切相关。这就极大的考验着拍摄人员对于拍摄布景的理解, 同时为了保持画面色彩平衡与灰度层次, 光圈控制也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人们所使用的技巧中, 通常使用的控制方法分为自动光圈控制和手动光圈控。根据摄像机镜头的相关结构, 摄像机镜头所接收到的光线相对较多, 相应的画面较为细致;而反之则会使得被拍摄景物缺乏层次感, 场景显得非常灰暗。同时在光线固定的情况下, 画面成像的亮度会随着焦距的缩短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反之焦距长而亮度低, 这是我们在拍摄作品时首先应掌握的原则。另外光圈的活动能够直接影响着拍摄画面的景深, 大光圈的使用能够使得景深范围变小;而如果追求景深范围大就需要使用小光圈。

如果摄影机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 画面中不同景物的亮度结构实现对全电视信号的幅度控制, 使我们所摆设的画面更具有层次感。

2.2.2 主动光圈控制与被动光圈控制

鉴于以上光圈的灵活制能够让画面千差万别, 这对于摄像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摄像人员不仅需要进行技巧与技术的学习, 还需要在长时间拍摄中摸索光圈控制的经验与感觉。在控制感觉的培养中, 电视摄像人员需要加强手动光圈控制的能力, 以场景的明暗程度和亮度需求灵活的控制光圈, 以便于能够处理逆光、画面的亮度突变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景, 从而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另外, 主动光圈控制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操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其人性化的调节能够满足拍摄者不同的需求和意愿, 进行差异化的曝光来获得更强的艺术效果, 能够体现出拍摄者对于拍摄主题的理解, 丰富作品的感染力。如我们在拍摄水体时, 水体在通常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明亮的水面, 颜色较为鲜明, 亮度高;而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加入人物进行拍摄, 人与湖面相比亮度反差就显得太大, 在亮度反差过大时很容易超出摄像机的宽容度, 这时如果使用自动控制, 摄像机会认为水面在画面中处于主要地位, 曝光之后会使得人物部分过于黑暗,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使用手动调节光圈就能够有效弥补摄像机自动控制的不足。但是在现实中, 拍摄者所要应付的不仅仅是光圈的问题, 首先他们要肩负着摄像机的重量, 双手还要控制着变焦与聚焦、录制与停机, 还要在拍摄中进行构图,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 拍摄者难免对于画面的亮度变化无暇顾及。因此如果拍摄者进行相对复杂的拍摄, 那么就需要摄像机进行自动光圈控制, 也能够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其优点就是较为方便, 能够依据通常拍摄条件进行峰值检测的这种值与视频信号平均值检测, 这就能够有效的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及时调整光圈的大小;但是这样的自动计算方式也带来了其缺陷, 如果被拍摄事物的亮度发差过大, 自动光圈调节系统就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识别和检测, 这使得在拍摄时, 如果摄像机检测到有相对黑暗或是相对明亮的物体出现, 亮度就呈现出瞬间增高或是顺便下降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拍主体的明暗变化。

综上, 电视摄像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学科, 也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 电视摄像也对摄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不仅要在构图、光线和色彩上收放自如, 还要有善于发现的敏感, 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呈现更观众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乔艳霞.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254-256.

[2]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0 (6) :97-199.

电视摄像构图的特点与技巧探析 篇10

一、电视摄像构图的特征

电视这种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这一点观众通过电视画面的效果便可以了解到, 除此之外, 电视同样还具备了造型艺术的一些基本的特征, 这一点和绘画以及摄像是大致相同的。这主要反映为:

(一) 电视摄像构图的限制性

通常摄像工作者在对电视摄像的画幅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摄像工作者都会根据16:9或4:3的比例来安排。这也就是说, 在对电视画面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 电视摄像不能够像通常的绘画一样对画面的边线进行随意性的选取, 摄像工作者一定要对摄像机进行参照, 来展开比较立体化的拍摄。除了这些之外, 电视摄像工作者在拍摄电视节目的期间, 还一定要树立节目的时间观念, 另外还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换句话来理解, 电视摄像的构图一方面来讲不能够像照相馆裁剪照片那样, 对摄像画面进行比较随意的切割, 另一方面来讲电视摄像工作者也不能够像画画的画家那样对绘画作品的初稿进行反复多次的审查。

(二) 电视摄像构图的运动性

我们都知道, 运动性也是电视摄像构图的一个根本的特征。电视摄像构图的这一特征不是纯粹的指在摄像工作者拍摄节目的期间摄像机所拍摄到的对象, 摄影工作者与拍摄对象彼此之间进行方向位置的变换, 另外还能够把位置变换的结果通过电视图像的模式加以体现出来。然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对之前的方向和位置进行变化的时候, 无论是拍摄的对象, 还是摄像师手中的摄像机, 都能够将观众的视觉要点、电视当中画面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框架变化画面以及构图加以表达。通常情况下, 一些相对静止的画面都能够被摄像师捕捉拍摄到, 然而电视摄像却能够对运动中的所有过程进行详细地拍摄记录。我们都知道的是, 电视节目当中的被拍摄对象基本都是处于运动状态当中的, 为获得更为理想的拍摄构图效果, 拍摄工作者一定要对拍摄画面的布置给予足够的关注, 拍摄工作者不能够只选择某些比较典型的静止画面, 这样电视摄像构图就将失去其应该具有的运动性。因此来讲, 电视节目的拍摄者在对电视摄像构图进行构思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从总体上对拍摄对象运动的经过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和预测。

(三) 电视摄像构图的总体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电视摄像以及绘画都仅仅需要一个画面就能够把要展现的摄像内容进行展示, 另外也能够仅仅需要对某些画面进行合理分配布置就能够顺利完成电视摄像构图的任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电视摄像在对日常生活进行记录的过程当中, 摄像机必须要有多组画面。在大多数情况下, 电视摄像头所展现出来的节目画面, 实际上是基于某个画面转变成其他画面, 不同的画面相互关联。所以, 在对构图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不可以只锁定某一个画面, 必须和其他画面进行联系, 在构图上反映出总体性以及不间断性的特点, 它和摄像以及画图的画面布局有很大区别。

二、电视摄像画面的构图方式

(一) 科学掌握构图的均衡性

均衡的含义是:任何一个能够产生图像的要素给观看者感官上的平衡。众所周知, 电视画面是一直在变化的, 因此均衡同样通过动态的方式体现出来, 画面均衡还必须符合观看者的心理。电视画面的均衡一般反映为结构以及色彩均衡。刚开始, 拍摄者一定要对构图结构的均衡进行思考, 在拍摄期间通过视觉较重的作用来维持结构均衡。就好比画图时采用的补白方式, 为了让观赏者前来观看, 通常都会在面积非常大的画幅中添加一个体量不是很大的视觉对象, 从而对观赏者的视野进行汇聚, 加强视觉力量, 显现出视觉对象。此外, 还必须对作品在结构上的色彩均衡进行思考, 在拍摄期间, 拍摄者一定要对色彩加以表达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 尽量避免凌乱、对称以及等量等问题, 在保持色彩均匀的基础上, 还要对客观对象的颜色进行思考, 选择合适的色彩来凸显主体, 为了展示出画面的鲜明效果, 还必须对拍摄对象的色彩进行变化。

(二) 科学掌控画面的层次感

更好地凸显出拍摄对象就是电视画面构图的核心任务。首先, 摄像者必须确定拍摄的对象, 之后再通过对构图的制定以及分置来保持主体和陪体间的均衡关系, 在凸显主体的同时, 还必须了解主次结构, 然后再合理布局。其次, 在构图中, 陪体最大的作用就是解说, 从而深刻了解作品的含义。最后, 选择相应的背景, 让其更好地凸显主体, 同时还可以让观赏者对活动主体所在的地域特色、背景等进行了解, 这样才能凸显出主体的特性, 体现出重点镜头的特点, 以便让画面更有空间感。

(三) 准确把握构图的动静关系

静态构图其实就是说在对电视画面的结构以及功能要素不进行明显变化的基础上明确画面布局的形式。动态构图讲的是:关于画面的造型要素以及结构都会有明显的改编构图形式。在对构图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拍摄人员要尽量达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 也就是不能将静物拍出动感, 另外还要动中有静。倘若在对一直前进的邮轮以及海洋进行拍摄时, 拍摄人员就必须在近景中插入位置固定的海礁, 与此同时, 还要在远景中插入飞翔的海鸟, 从而就能展现出一个静动结合的画面。

(四) 多采用造型的方式

电视拍摄者要尽量不要使用过于规则化的造型, 目前情况下, 电视拍摄者最经常应用的就是字母以及符号型的构图。字母构图的含义是:在设计电视画面结构的时候, 需要使用某个英文字母的表现形式, 之后我们就把这种画面称之为字母型的构图。字母构图能够对画面构图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明, 而且有助于拍摄者对关于归类的画面构图进行认识。符号型构图的含义是:不通过某个具体的表现方式对画面构图进行摄像, 通常选择和拍摄主体有关的符号来构图, 主要就是三角形、直角形等。

(五) 合理地进行比较

摄像者在对电视画面进行构图的时候, 可以采取相互比较的工作方式, 这也就是说将形式各异的造型艺术都穿插到某个电视节目的画面当中, 这就是电视摄像构图当中凸显拍摄对象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拍摄方式。在对比艺术当中, 拍摄工作者突出的不仅仅是影调以及虚实的相互比较, 还必须要强调拍摄当中的藏漏以及大小的对比。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电视观众无论是对电视节目的内容还是画面质量都有了比以前更加高的标准, 观众需求提高的同时也对电视节目的摄像工作人员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电视摄像中的构图为切入点, 通过探讨电视摄像构图的特点与技巧, 来为电视摄像人员的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关键词:电视摄像,构图,技巧

参考文献

[1]王亮, 彭瑾.电视摄像构图的艺术性[J].现代电视技术, 2008, (4) :110-111.

[2]包黎霞.谈电视摄像构图[J].发展, 2011, (12) :151-152.

[3]杨恒.浅谈电视摄像的技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06)

[4]朱佳维, 李晓光.以婚庆摄像为例浅谈电视摄像课的项目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 (18)

[5]杨琪.综合性高校电视摄像教学现状反思[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2012 (01)

电视摄像直升机的诞生 篇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军记者们用便携式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大量纪录影片,其中包含许多机载航拍影片。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拍摄影、航拍实时转播都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但是,固定翼飞机不便悬停、飞行高度高,几乎无法服务于航拍取景。直升机虽然利于航拍,但是难以装载庞大且沉重的摄影器材。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摄像系统仍然是一副笨大粗重的样子。一套典型的摄像设备其重量在900千克左右,而成套的摄像和传输系统更是数以吨计。因此,无论是从重量、还是体积等方面考虑,当时的摄像机都无法直接放置在轻型直升机上。

除了庞大的摄像系统,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也是阻碍航拍用于电视转播的另一大难题。

KTLA是美国洛杉矶的一家电视台,地处好莱坞的它同时也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首家商业电视台,全美的第七家商业电视台。自1947年成立以来,该台便展现出锐气逼人的气场,在工程技术和电视片创作方面屡有创新。

John D.Silva是这家电视台的首席工程师,他于1942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后,随即加入美国海军,在U.S.S.Shea号上担任雷达操作员。1946年,他从海军退役后返回洛杉矶,次年加入了刚刚成立的KTLA电视台。

或许是从军经历让他对航拍情有独钟,他于1956年底向时任台长的Lew Arnold建议,可否拨款用于研究直升机机载电视摄像平台。但是,Arnold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否定了这一提案。电视台的决定并非没有道理,Silva要求电视台出资4万美元(约合2013年的32.683万美元),而在当时购买一架公务配置的贝尔47J也不过是这个价格。事实上,1957年,白宫为总统配备的第一架直升机H-13J的售价也不过4万美元。而且,Silva的项目很有可能只开花,不结果。

好莱坞里的秘密行动

不过,锲而不舍的Silva并没有气馁,经过大量调研工作之后,他在私下里秘密启动了这一项目。他的理由是,直升机摄影能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经过一番测试,Silva发现采用2W/2GHz的微波信号可以覆盖整个洛杉矶市。然而,受限于天线、摄像机等1吨多的“体重”,加之100毫米长焦镜头的抖动问题等,Silva的梦想仍然难以实现。甚至当时的城市居民们都在抱怨,直升机巨大的噪声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1957年,Jim Schulke代替Lew Arnold担任KTLA电视台台长。Schulke与silva一样,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当他听到Silva的想法后兴奋地说:“棒极了!还等什么?着手去干!”

由于该项目难度太大,仅凭电视台内部的力量无法实现,因此,Silva飞往纽约,希望能够得到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们的帮助。通用电气的叙拉古实验室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协助Silva设计出了一套不足1米长的微波天线和整套信号发射系统。

在直升机平台的选择上,综合经济能力的考虑,贝尔47成为了当时的最佳选择。经过计算,该机能承载的摄像系统重量必须在171千克以内,而Silva手头的系统重达1吨。

Silva用铝合金取代了原有摄像机上的不锈钢构件。电视摄像机采用了通用电气研制的新型光导摄像管,它的重量更轻。同时,他还拆除了摄像系统中大量不必要的运动部件。Silva更是创新性地将摄像机的本身电力供应改为由直升机发电机提供,因此得以拆除所有的蓄电池、多余导线和备用供电设备等。

设备基本齐备,Silva从NationalHelicopter租借了一架贝尔47 G2直升机。由于好莱坞的竞争环境格外激烈,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捷足先登,Silva把直升机偷偷地放在了一个影视城的后院中,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里,Silva完成了系统的组装和直升机的改装。

由于摄像机的吊舱改变了直升机的重心,因此,Silva又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调整,最终这架直升机终于达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重量和平衡测试要求。

新时代的开启

1958年7月3日,Silva和飞行员Larry Scheer踏上了经过改装的贝尔直升机,他们升空了!他们首先驾驶直升机沿着好莱坞东南飞行,爬升后顺着威尔逊山呈直线飞行。Silva放出天线开始传输信号,而Scheer则通过无线电与地面上的机械师保持通信。然而,由于直升机的振动太过严重,而且机舱内存在严重的散热问题。Silva不得不打开舱门,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逐个检查设备。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Silva和他的团队不得不继续进行秘密的试飞和改进。

7月24日,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KTLA电视台在洛杉矶警察学院进行了一次内部预审展示,在场的警察、消防员代表和记者全部震惊了!他们在两台27寸的监视器上,看到了从洛杉矶到哈勃高速公路上的实时航拍景象。

7月28日下午6点30分,KTLA电视台突然中止了正常的节目播放,它向公众展示了从空中实时拍摄的洛杉矶城市画面。同年9月,KTLA便将直升机摄像作为常规技术手段……

Silva成功了!

由于Silva的整个项目都是在KTLA电视台的支持下秘密进行的,因此当他们的Telecopter,即“电视摄像直升机”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大为吃惊。KTLA电视台投入了4万美元的研发费用,但在航拍节目正式播出后的4个月内,仅广告收入就达到了创纪录的50万美元。宝洁公司更是赞助了25万美元,要求扩大航拍覆盖范围。

鉴于Silva的成功,他两次获得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艾美奖”。1975年,Silva又获得了全美广播工程师协会奖。

后记

回顾直升机电视摄像技术的发明过程,既要看到当时的工程技术储备、用户的需求,更要看到Silva对创新的坚定信念、缜密周详的工程管理、对全局和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所发挥的作用。诚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将人推向英雄,天才、领导者的位置。但只有厚积薄发者才能真正站立在巅峰。

电视摄像中的技巧运用剖析 篇12

1.1 要稳

“稳”是指摄像机摄取的画面都是稳定的,不允许有任何的晃动或抖动,除了特殊情况下需要外摄像机摄取的画面。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如果发生晃动或抖动,不但会影响到画面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内容的欣赏和理解,所以在进行摄像时最好使用三脚架。如果没有三脚架,就必须使用广角镜头,这样在发生轻微晃动或者抖动时,就不易被察觉,从而不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内容的欣赏和理解。

1.2 要清

“清”主要是指拍摄的画面必须保持良好的聚焦,保证画面内容的清晰可见。一般摄像机的调焦方法首先是要把摄像机的镜头推到最长焦距处进行调焦,然后在拉开进行构图,从而保证拍摄的画面清晰可见。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当摄像机的镜头处于最长焦距时景深最小,图像的画面最大,图像的平面比较方便确定,调焦也比较准确,画面也更容易调清晰;还有就是向广角的拉开会使景深变大,这样就不会出现散焦的现象。如果拍摄的图像是运动的,就需要对摄像机随时调整聚焦环,将聚焦保持在做好的状态,还要保证镜头的干净。

1.3 要平

“平”主要是指被拍摄的画面和图像必须是横平竖直的。拍摄的画面和图像如果有比较明显的水平特征的线条时,就必须保持画面的水平;如果有比较明星的竖直特征的线条时,就必须保持画面的垂直,禁止拍摄出倾斜的画面和图像,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

1.4 要准

“准”也是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之一,主要是指能够准确的让观众理解拍摄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在进行运动画面的拍摄时,一定要将给观众欣赏的内容和画面放在最后的落幅上,才不会出现镜头固定后再去修改的现象,保证画面的清晰、准确和严格,让观众能够准确的理解画面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1.5 要匀

“匀”主要是指在电视摄像在拍摄运动的图像和画面时,拍摄镜头必须保持均匀的运动速度,让观众看到的画面比较均匀,让拍摄镜头的节奏保持连续性,不能间断更不能让观众产生不协调的感觉。针对运动镜头的电视拍摄,需要提前做好录前演练,主要的操作是首先在电视摄影录制之前,按照事先计划好的镜头运动路线演练几遍,保持均匀的运动速度、掌握好起落幅的最佳位置和调焦的最佳时机以及自身的拍摄姿势,在寻像器上找到最佳和画面构图后再开始进行电视摄像的录制。

2 电视摄像技巧的运用

2.1 电视摄像需要瞬间意识和创作意识

在电视摄像过程中,优秀的电视摄像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瞬间意识和创作意识。因为画面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某一状态摄像人员只有具备相应的瞬间意识,才能够保证将最好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摄像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拍哪些、从什么角度来拍以及什么时候需要特写都需要摄像人员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构思,这也是电视摄像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摄像人员自身的创作意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视画面的质量,精妙的构思可以保证电视画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也为后期制作过程中避免很多麻烦的出现。

2.2 运动性是电视画面的灵魂

通过电视画面展现各种运动画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科学合理地利用固定镜头来对事物的运动性进行拍摄。通常电视摄像拍摄的事物既有静止不动的,也有运动的,这时应利用多种方式来综合进行拍摄。拍摄静态事物时也应注意其动的一方面,以实现动静结合。而且固定镜头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创新才能够使其产生相应的效果,使原本静止的事物真正具有生机。其次,为达到统一与合理化需要让镜头动起来,电视摄像实际需要重现现实生活中一些运动过程,有时候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自身运动,动中美化生活。最后,合理选择画面的景象。表现动感的节奏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快慢形成的。

2.3 采用内聚焦式镜头变焦

以往的外聚焦式镜头是聚焦组透镜在镜头的最前面,调焦时可前后移动,前面遮光罩也随之旋转。这样的设计使得由镜头的横向色散引起的重合误差无法校正,只有在镜头设计的初级阶段把色散降到最低限度。内聚焦式的聚焦组镜头分为固定和可移动两部分,固定部分在前面,可移动部分在后面,调焦时变焦距镜头前端和遮光罩是不动的,只有可移动部分移动,才可以从机械上做到合适的相差校正。由于遮光罩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将其制作成画面的矩形形状,这样才能充分通过有效光线,遮挡无用光线。

3 结语

总之,电视摄像是一门很有技巧性的工作。随着摄像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像人员应该多学习、多总结,提高电视节目的可观性,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小川.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3,(17).

上一篇:吉尔伯特下一篇:从教育随笔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