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意识

2024-06-14

摄像意识(共5篇)

摄像意识 篇1

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 这就决定了电视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电视节目的制作, 一般先由摄像拍摄记录图像和声音, 后期编辑根据节目要求和摄像拍到的图像进行合理的剪辑, 形成一个既能传递信息又能让观众看明白的节目, 这就要求电视摄像要有足够的有效素材供后期制作人员选择, 如果摄像拍摄的素材不足或者杂乱无章, 就会给后期制作带来困难或根本无法完成节目。因此, 电视摄像的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谈谈电视摄像的编辑意识。

由于各地电视台对电视摄像的工作要求不尽相同, 目前普遍的县市级小电视台, 从事摄像的多数人员不是专业出身, 特别是新闻记者, 许多电视台是采摄一体, 一个记者既要记录和了解所采新闻的内容, 又要注意捕捉新闻事件的关键镜头, 有时为不错过其中的重要画面, 只能多拍, 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又加大了后期制作的剪辑难度。对他们来说有良好的编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台的实际情况看, 做过后期制作的记者和没有做过的所拍的图像就有很大的差别, 究其原因就是做过后期制作的记者, 在摄像时会考虑拍摄的镜头怎样才能最好地编辑, 这不仅使后期编辑容易、快捷, 而且拍摄时是有目的地拍摄, 可以大大地节约拍摄时间和减少素材拍摄量。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摄像都有后期制作的经历, 但是作为一个电视摄像一定要有编辑意识, 要知道自己现在拍的镜头将可以用在节目的什么位置?前后有什么样的镜头好接?这些镜头是否都已拍到?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明确现在要做的新闻的内容和要点, 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和要点决定必须拍摄的主要镜头和辅助镜头。拍摄时要充分注意所拍镜头的完整性、连贯性和可剪辑性。

一、完整性:

完整性包括镜头的完整性和声音的完整性。镜头的完整包括镜头画面构图的完整、镜头中人物动作的完整以及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从起幅到落幅的过程的完整。每一个镜头都要留有足够的剪辑余地, 以方便后期制作。一般地说, 新闻摄像在拍摄图像时同时也在记录着现场的声音, 特别是被摄主角在讲话时, 需要拍摄者在拍的时候有使用同期声的意识, 注意记录某一句或一段话内容的完整性;对一些突发事件, 现场同期的完整记录很能说明问题, 有时一段好的现场同期胜过十句解说词, 所以不能一味地注意图像, 而忽视声音的存在。

二、连贯性:

连贯性是指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之间的信息、动作与屏幕方向的一致性, 目的是使做出来的节目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特别是拍摄对象是运动的时候, 电视新闻记者一般是单一摄像机拍摄的, 一次只能记录一个角度, 很难跟上被摄对象的变化, 这时, 切换镜头、插入镜头和润色镜头的适时拍摄、抓取将给后期制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对一辆沿着街道飞速开来的汽车, 可以用这时一个路边行人的反应作为切换镜头, 用飞转的车轮作为插入镜头, 用路边的绿草和树木作为润色镜头。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切换镜头和插入镜头是能产生缓冲作用的, 而润色镜头不起缓冲作用, 因为它的动机不明, 有时用的不好, 可能还会看起来恼人。

屏幕方向的连贯性是保持每个被摄对象在每个动作指向的方向是相同的。

1. 看的方向。

在一组连续镜头内, 每一个人面部应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角度, 朝向屏幕的相同的一侧, 除非他们朝着别的东西看, 互相说话的人物应该保持屏幕上对立的方向。

2. 移动方向。

对于移动的对象, 应该以相同的屏幕方向移动。朝屏幕方向面对观众移动的角度可与几乎直接朝着摄像机的方向有一定角度, 只要有一个微小的角度, 朝着画面同一侧面的方向就可以了。

三、可剪辑性:

应该说可剪辑性是电视摄像编辑意识的主要体现, 所谓可剪辑性指所拍的镜头是完整流畅和过渡平滑的一系列镜头。除上面已经提到的特性外, 可剪辑性镜头通常需要以多个角度变换地进行拍摄。而怎样使这些多角度拍摄的镜头能更好地编辑, 关键看摄像时对镜头的角度和景别的选择。这就要求作为一个摄像要有一定剪辑常识, 懂得蒙太奇规律。如拍一个会议的报道, 带会徽的全景, 座台和与会者的中景, 报告人和听众的特写 (包括神情和动作) 以及与会议有关的一些外景 (这点有时可用原有素材资料) 都应有合适量的拍摄。再如, 拍两个人对话, 要有包括对话者全景, 说话者及听者的正侧面中景和特写, 这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越轴, 否则无法编辑或剪出来的片子别人看不懂。

电视摄像具有编辑意识是获得良好的编辑效果的基础, 也是一个摄像能做到事半功倍的基本功, 这就要求作为一个电视摄像, 要时常和制作人员进行交流, 加强学习, 多以编辑的角度来考虑每一次采访要拍摄的内容, 注意拍摄的每一个镜头是否包含要表达的信息, 镜头之间是否有足够的交叠, 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的拍摄是否有足够多的角度和景别变化?如果都做到了, 那么所拍摄的视频素材在后期编辑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进而获得一流的编辑效果。■

电视摄像记者的剪辑意识 篇2

1无剪辑意识拍摄存在的问题

1.1素材杂乱,整理困难

如果摄像记者在拍摄指定的内容前,心中没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和想法,只是信马由缰地看到哪里拍哪里,就会造成资源时间的浪费,而且拍摄了大量的素材,素材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导致很多素材不能很好地切合主题。任意一个场景都有很多拍摄手法和拍摄重点,如果没有对主题充分理解,很容易造成拍摄的内容与主题风格不一致。最后的节目效果也不好。一些摄像记者拍摄的内容过于集中,对某一镜头的停留时间过长,尽管记者会认为这样是突出主题,但实际上周边环境的引入会使画面更加多样化,也不会显得很单调。内容的混乱还会表现为素材分不清主次,拍摄了很多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但素材之间并没有很深的联系或者拍摄方式较为单调,分不清素材的主次,很容易造成观众观赏兴趣不高。

1.2画面形式不一致

拍摄记者的剪辑意识不够,容易造成拍摄的内容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主题,想到一些内容就进行拍摄,不考虑不同场景之间的联系。这种拍摄方式很容易造成后期剪辑的困难,剪辑时不知该如何过渡。同时,由于拍摄者心中没有拍摄的总体思路,导致拍摄不同场景时存在较大的色差,光、色彩的使用不一致,画面切换过于明显,镜头之间的连接不够顺畅。在画面节奏动作上都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对于一些运动镜头的处理更容易出现问题,镜头运动时的拍摄难度增大,如果没有好的剪辑意识,事先估计拍摄的角度和速度,很容易导致拍摄效果不佳。

2剪辑意识对于电视摄像者的意义

2.1相同时间内容更加丰富

在进行节目拍摄前,如果摄像记者对拍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拍摄主题选择与之相应的拍摄方式和角度,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的同时,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选择与主题相一致的画面常常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一点是缺乏剪辑意识的节目所不具备的。剪辑意识对拍摄节目的节奏、色彩、风格等都有着较大影响,拍摄前有意的注意一些想表达的内容,针对拍摄场景做出符合主题的角度和拍摄方式,有助于保持节目的连贯性,对于协调拍摄风格也有着较大帮助。

2.2有助于拍摄现场记录更加有意义的场景

记者具有拍摄剪辑意识,能够在拍摄的现场及时发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画面,并对此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拍摄。这种随机出现的拍摄画面常常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拍摄效果,想要达到这点需要拍摄者事先对于拍摄主题有着充分的把握,才能在拍摄现场发现好的场景,缺乏剪辑意识的记者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拍摄的内容中,对其他场景画面关注不够,最后的拍摄效果过于刻意,流畅度也相对缺乏。对于拍摄记者来说,能够及时精确地记录现场的突发情况十分重要,这一技能往往是决定一个节目精彩与否的关键,而剪辑意识在这一点上的作用尤其明显。

2.3剪辑意识使专题片的创作前期即能确立或统一整片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根据编辑的意图,专题片创作会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叙述式的、有述评式的、有散文式的、有报告文学式的、也有抒情式的等。在节奏上有缓有急,可长可短,全凭内容和编辑的个人风格而定。编辑意识强的摄像记者能准确地把握整片的脉搏,使片子显得协调统一。在创作《难忘的楠溪江》中,开拍前摄像记者只是大体地确定了一下构思,准备采用抒情的、慢节奏的方式来展示楠溪江的自然美。摄像记者在开机后的20天里,始终把握了这一风格。由此而摄成的画面,不论是长度、用色、用光、构图和运动的节奏上,都保持高度的统一。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和解说,使得整个片子显得更加协调了。

3结语

剪辑意识对于电视摄像者有着重要意义,缺乏剪辑意识会导致电视节目产生诸多问题。作为电视摄像者,应在平时对自己的剪辑意识进行学习和锻炼,拍摄之前做到对拍摄内容和拍摄方式心有成足,有的放矢地完成整个拍摄,最后得到的电视节目才会有更加良好的连贯效果。

摘要:电视节目的拍摄对于后期的视频剪辑十分重要,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电视效果。摄像记者缺乏剪辑意识会导致拍摄素材混乱,画面风格、色彩的不一致,给后期的视频制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分析了缺乏剪辑意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剪辑意识在电视摄像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视摄像,摄像记者,剪辑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笑.电视摄像记者的剪辑意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84-88.

[2]曹陆军.浅议剪辑意识在电视摄像中的重要性[J].电影评介,2013,(13):95-97.

电视新闻摄像的编辑意识研究 篇3

1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主要针对事物进行取景并方便后期的编辑, 而电视画面的质量也是有摄像质量来决定的。电视新闻摄影技巧有很多的方式, 其中在摄影的过程中突出主体就是技巧中的一种, 想要在摄影中突出主体, 就需要摄影师通过摄影位置的安排, 或通过灯管照明的安排, 还可以采用对比方式, 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以上这些摄影技巧需要摄影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慢慢熟练并掌握的[1]。

2 电视新闻摄像的编辑意识

2.1 完整性

电视新闻摄像编辑意识的完整性, 主要就是保证在摄像过程中图像和声音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性, 就能够将人物特征、形象记录在镜头之内, 而且摄像人员能够通过对摄像机的推、拉、摇动等将人物的动作全部记录下来, 这样的摄像称为完整摄像。

在摄像保持完整性的同时, 需要留下足够的剪辑空间, 方便后期操作人员对影像的操作。在正常电视新闻录制的过程中, 现场的摄影在录制图像的过程中也会直接录制现场的声音, 特别是节目的主角, 这就需要摄像师掌握图形与声音的一致性, 这是摄像师应该具备的编辑意识, 完整的记录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编辑意识。

2.2 连贯性

在拍摄的过程中, 电视新闻摄像师还需要注意影像的连贯性。在摄像过程中, 取景要能够适合后期编辑的连贯性, 取得的信息可与后期的节目制作保持一致。其实, 在摄影的过程中, 想要保持连贯性非常不易, 因为电视新闻摄像师都是单一对摄像机进行操作, 且在拍摄的过程中, 只能够一人面对一台摄像机, 并记录一个角度的景象, 这样就很难随着整体拍摄的变化而变化。在拍摄的过程中, 如果是单纯地拍摄景物难度不高, 但对运动中的物体或是人物进行拍摄时, 就需要摄像师随时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镜头的抓拍和切换, 使后期的编辑制作变得更加容易, 也让整体拍摄的节目更加连贯[2]。

例如, 在拍摄行进中人员队伍时, 在正常拍摄的情况下, 还需要对行人的脚步进行镜头切换, 利用人们鞋子的镜头作为插入的镜头, 加上周边环境的润色镜头, 就能够完美连贯地呈现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在使用这样拍摄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在利用润色镜头时不能够随便加入, 加入的过多就会导致让观看的人员产生厌倦的心理;还有在摄像的过程中要保护镜头物体的一致性。首先, 看的方向。在摄像人员拍摄一组镜头时, 要保持镜头的一致性, 对于拍摄的物体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取景, 但物体的正面需要朝向镜头方向, 人员也需要正面的朝向镜头。其次, 移动的方向。拍摄正在移动的人员或物体时, 应该主要向着镜头的方向进行移动, 以保证拍摄的物体能够完美地展现在镜头之中。

2.3 可剪辑性

电视新闻摄像拍摄的素材需要进行后期剪辑才能够正式展现给观众, 所以, 在摄像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编辑意识, 这样才能够让整体影像更加完整流畅。怎么才能够让取景的影像更加适合编辑, 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在摄像的过程中掌握好角度, 需要摄影师掌握剪辑的规律和技术。

例如, 新闻发布会报道中, 摄像人员需对会议现场全景进行拍摄, 并对主席台及带有任何标志的旗帜或是徽章进行拍摄取景。在发布会中会有很多重要人员参加, 需要对相应的人员进行拍摄, 在人员进场时, 需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拍摄, 需要注意的是, 在摄影的过程中, 不能越轴, 避免影响后期的剪辑和编辑。

3 结语

在电视新闻摄像中, 工作人员拥有编辑意识能够很好地为后期的制作提供坚固的基础, 能够提高整体节目的质量。所以, 需要摄像人员在工作中了解到编辑的相应基础, 加强对摄像和编辑的学习, 让摄像人员在新闻摄像的过程中完整地进行取材。

参考文献

[1]张政委.电视新闻摄像的编辑意识[J].新闻天地, 2011 (5) .

探析电视摄像记者的编导意识 篇4

一、电视摄影记者具备编导意识的必要性

电视编导作为电视节目的灵魂, 统筹整个电视节目的规划, 实现对各个细节的控制和监控。在电视节目中, 摄像师要树立编导意识, 拥有一种统筹全局、兼顾细节、展现个性、考虑写作的创作理念, 事实上就是要求摄像师要站在编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具体的设置过程中, 摄像师应更好地选取摄像角度, 利用较好的摄影技术, 以此来获得更丰富的摄像素材, 为今后的电视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 树立编导意识, 是保证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前提。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影像艺术, 是电视节目的重要构成元素。摄像作为电视节目构成的基础, 树立编导意识, 有助于摄像师更准确地把握摄像的目的, 更好地完成摄像的录取工作, 为今后的制作提供更好的素材。同时, 强化编导意识, 可以节约电视节目的成本。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纪实性拍摄, 某些事件、场景无法不拍, 如果发生漏拍, 或没有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 就会给电视节目带来损失。善于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深刻内涵,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观众的心理, 通过摄影记者编导精细的设计, 吸引观众的关注, 从而提高收视率。

二、编导意识的特点分析

(一) 全局性

电视节目创作是一项集多种要素、环节为一体的, 复杂而系统的创作工程。从具体的细节来看, 包括对摄像的选用, 摄像的位置安排等。从节目要素来看, 包括造型艺术、摄像取景等。大致包含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后期编辑这几个部分。编导要对此进行统筹安排、全方位的掌控。摄像师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 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二) 创新性

创新是艺术前进的动力,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方式, 需要打破传统, 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 才保证竞争力。所以, 创新意识是编导必不可少的意识。

通过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 在生活中提炼要素, 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创作, 这是编导们需要努力的创新方向。摄像师也需要沿用这些方法, 去改进和钻研, 不断探索和尝试, 运用创造性思维, 去强化创造力, 让摄像艺术更具感染力。注意培养创新思维, 只有具有发达的创新思维, 才能让摄像艺术更具感染力, 才能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 协调性

电视创作艺术作为一门复杂、系统的工程, 编导要考虑到电视节目编排的方方面面。摄像师要有一定的编导意识, 从全局定位自己的工作和创作, 明确电视艺术工作的位置, 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 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 让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井然有序、规范流畅, 最终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

三、如何加强电视摄像记者的编导意识

(一) 树立参与意识

在电视摄像记者的工作中, 要想贯彻编导意识, 就需要在前期的策划中体现参与意识, 像编导一样, 深入了解拍摄的内容, 并对此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计划, 从拍摄的重点、手法入手, 并准备备选方案, 向节目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在拍摄的过程中, 电视摄像要面对的场景, 通常带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被拍摄的对象所作出的动作有着不可测性, 前期的策划会随着现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有时候, 甚至都来不及调整, 这就需要摄像记者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摄像工作顺利进行。电视摄像如果没有充分的编导意识, 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机器来使用, 就无法做到随机应变, 无法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摄像记者应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多层面、多角度, 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对于新闻现场、新闻背景、新闻内涵的分析研究能力, 不断对拍摄内容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 最大程度地保障电视新闻的质量。

(二)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电视节目创作作为一项团队工作, 各个环节、工作人员都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因此, 电视摄像记者要注重团队意识, 协调精神, 熟悉各种拍摄场景, 积极地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保证工作环境的融洽, 与各个部门良好配合。另外, 还要熟悉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了解画面语言,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 要考虑后期剪辑的效果, 所以在具体的拍摄时, 要一组一组地进行拍摄, 注意各个角度、拍摄手法的变化, 确保拍摄质量, 这样后期的剪辑工作才能得到保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视摄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电视摄像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摄像作为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质的工作, 要想将这项工作的质量提上去, 就要突破创新, 勤于动脑、动手, 在工作中学习, 将各种经验融入工作当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与其他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 从而形成有默契、有质量的拍摄。

参考文献

[1]李军.给摄像机装上“第三只眼”——兼论电视摄像师的编导意识[J].声屏世界, 2011 (10) :39-40.

[2]乌云达来.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电视新闻编排之间的关系[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09) :183.

摄像意识 篇5

一、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意识

从视觉分析的原理看现场的录像。电视专题片的镜头景别画面, 不仅是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它也是一个塑造摄像创作造型的重要手段。然而, 许多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未能充分发挥了镜头语言的视觉功能。因此, 景别的单独讨论, 深入研究与探讨, 会产生对电视专题片摄像创作的积极影响。

场景是在画面的组织结构创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专题片的摄像师在拍摄专题片画面时, 是非常讲究的, 摄像师每到一处专题片的拍摄场地, 往往都不是马上投入到拍摄中, 而是首先在场地内找出很多个点, 确定一下最佳摄像机位置, 这对画面的效果是一定的作用的。画面场景通常是指画面中的主体范围、景别、构图的视觉形式和方法, 它是通过电视专题片摄像画面上的内容 (叙事) 的视觉结构的表达。

分析景观的特点及科学处理方法, 是作为一个摄像师的职责所在。电视摄像创作需要一些“技巧”的运用形成电视专题片的创作, 图像叙事的多样性, 多角度性和丰富性, 完成画面场景的重要创作,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技巧, 在早期的规划技术, 主题选取, 立意技巧, 拍摄技巧, 写作技巧, 后期编辑等技能中, 强调电视摄像师要有技巧的意识。有经验的摄像师非常重视技巧的使用, 通过巧妙的, 优美的构图和后期制作过程, 产生了大量的画面信息, 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电视图像并可以更好地服务主题。

二、电视专题片摄像的编辑意识

在电视专题片进行摄像的时候, 要将编辑意识贯穿于摄像创作的始终, 电视专题片摄像的编辑意识是指摄像的创作过程中摄像师要以编辑的思维意识对图像进行构图与拍摄, 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蒙太奇思维、画面运动特性中的注重生动细节画面和把握镜头节奏。

(一) 蒙太奇式编辑意识

摄像师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可以通过掌握蒙太奇的表达方法, 实现镜头语言的完整而有序的关联。在对不同角度、不同图像的重心表达中, 应当遵循一个连续构成的组接方法, 注重角度和场景差异明显化与鲜明性。一组蒙太奇的电视画面的组接完成, 就完成了蒙太奇手法的正确使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提高审美和艺术形素养。但为了避免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使时间的图片, 空间与实际情况吻合, 实现客观效果朴实无华的追求。

(二) 掌握画面的运动特性

一个好的电视专题片的摄像师要善于掌握被摄体形象本身的丰富的动态变化。根据拍摄的对象, 寻找情感和闪光点, 并反映出尽可能多的运动元素。在电视专题片画面的运动特征的摄像编辑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连续性, 形成单位和组合性的运动;其次是一种记录电视专题片画面运动的内在因素, 那就是画面的原生态, 让其本质特征得以充分展示, 张扬出不同的个性风格。摄像机镜头可以在用来表达主体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的运动过程中。当目标无法移动时, 它会进行合理利用推, 拉和颤抖等技巧性手段。摄像机外部镜头外部运动的多次连续使用应该是以镜头的计划为前提, 避免无目标的反复使用。

(三) 注重编辑意识中生动的细节画面

电视专题片的细节拍摄应提高意识, 注重画面的信息含量, 力争给观众更深刻的内容和想象力。特别是在捕捉情感点和闪光点的过程, 主要的微妙变化和独特的信息应该被捕获。将行动中的人物, 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表达和需要深化的主题有意识地使用推、摇等方法来突出大特写的镜头画面。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摄像师在进行主体拍摄的时候, 可以通过拍摄陪衬体来渲染和烘托出主体的重要性, 使电视选题片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化, 观众在观看电视片时会更喜欢收看到这种形式的电视专题片的图片效果, 以此来深化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例如, 可以捕获性能主题的宠物收集等。

(四) 节奏的把握与情绪的控制

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感是需要在考虑设想内容的同时, 分析使用怎样的镜头节奏表现出来, 是根据观众的审美活动标准进行综合编制出的和谐自然、意趣天成的唯美专题片画面。节奏与摄像机的镜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镜头的长度、内容与运动感形成了形成了摄像画面的节奏感的三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 每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存在, 只有三个方面做到有机的结合, 才能编辑出符合后期要求的电视专题片画面。摄像镜头长度的不同, 形成的编辑关系也是各异的, 镜头的长短度拍出来的画面有着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张力, 直接影响到电视专题片的情绪渲染、声画定格以及对叙事的清晰程度, 适宜的镜头长度、突出主题的镜头内容与镜头的运动感, 构成了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感。

情绪的控制是镜头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的情绪控制, 往往是心理和情感特征的基础, 人的情绪和表情的表达过程中要选择编辑点。情感编辑的选择应注重渲染和烘托人物情绪, 所以在拍摄长度要放长一些,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 调动观众的情绪, 提高特殊的吸引力。和动作编辑点是不同的, 情感的编辑点, 依赖于蛇形情节、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作为摄像师应注意揣摩人物的内心, 使每一个镜头的情感表达是恰到好处, 尽量避免情感的表达不完整。

电视摄像艺术是不固定的, 在拍摄过程中, 摄像机应及时把握编辑意图二度创作, 并注意捕捉现场突发情况, 采集到有新闻价值的图像信息。

参考文献

[1]叶慧斌.电视专题片摄像的编辑意识[J].新闻战线, 2009.

[2]李明霞, 郭晓峰.电视专题片制作浅谈[J].中国有线电视, 2008.

[3]詹平.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的应用[J].记者摇篮, 2005.

[4]冯海龙.浅论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技巧[J].发展, 2011.

[5]谢伟.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J].新闻知识, 2010.

上一篇:自然的生存权下一篇:中国错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