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技巧

2024-07-13

摄像技巧(精选11篇)

摄像技巧 篇1

摘要:电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观众们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画面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电视的摄像工作者,如何提高摄像质量、如何结合摄像艺术元素,拍出漂亮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新闻摄像,画面语言,视觉效果

电视是声画并茂的大众传媒,作为展示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专题节目、记录片不同,电视新闻摄像,一直被人们当做一种记录的手段,甚至有业内人士把它仅当做是对文字稿件的依附、说明,作为一名电视摄像从业人员,笔者不能苟同。作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一员,笔者想把所学到的、在实践中感悟到的、思考到的尚不成熟的罗列出来以供朋友们探讨。

一、画面语言的个性化

画面也是一种语言,它不但应当真实再现新闻现场的原貌,更应该相当地传神,这就需要画面语言必须富有个性。要努力抓取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文字对形象描述的再生动、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画面来得写实和传神,能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比如战争或灾难场景,通过电视画面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或通过电视画面观众可以如同亲历的感受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与惨烈。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讲电视所吸引受众的就是可视性及可参与性。如何发挥好我们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也就越显重要。我们的摄像机要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表现所要带给受众的新闻也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摄像机都是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来反映新闻,而忽略了受众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喜欢“参与”到我们的新闻中来,潜意识里无不以“我”的视角取代了摄像机的视角,产生出“我在”的幻觉。这也就给我们的新闻摄像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就应以受众想要了解的视角去调动我们的摄像机视角。通过情景渲染,受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到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领会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具体涉及到日常生活上的),以主动思维去看待新闻,这才是新闻节目吸引人的地方——让受众设想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之一参与创造。因事实变动而产生的一种势能,与新闻受众的某种强烈的心理状况相契合,使新闻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二、场景的表现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考虑画面构成,为了叙事表意与视觉的审美需要,并不是所有的物体和被摄主体、景物都要一起纳入画面的范围,而是要运用景别进行有效取舍,选择最有特点,对被摄主体最有价值的场景来表达。说到景别大多数人都可以背出许多书上教的东西来(如全、中、近、特等各种表现意义),然而运用到实践中却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表达、变化和排列关系。全景系列的景别镜头能具体地交代、展示场景关系及场景中的主体关系和空间构成;近景系列的镜头虽然不能具体、明确地做出场景展示,不能在景别范围内表现透视关系、背景关系、主体的位置关系和立体的空间构成,但它却有突出主体、强化视觉的效果。合理地运用景别既能使画面表现流畅又可以突出要反映给观众的表现内容和主题意义。所以,场景的表达与展现,以及画面中所要表现的其他视觉元素,必须是一种有目的和有序的景别变化与排列。

三、镜头的变化

作为拍摄画面的一种手段,我们把它基本分为推、拉、摇、移(其中还可以细分),已被广泛地运用。它同上面说的场景表现有着相同的表现意义,也有场景广度、深度的表现和场景各种关系的交代、展示;也可以起到突出和强化作用。只是它利用了镜头内部的机械变化,把所表现的内容更层次化、渐进化。使我们更好地展现场景、表现主题。但它作为一种拍摄手段也被一些人泛用和滥用了。满画面充斥着漫无目的的推拉、毫无意义的摇移,使受众困惑不已,不知所云。我们在画面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段、手法都应该是有其意义的。在这里笔者冒昧地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说到“推”镜头,它应该是突出主题、主体的一种表现,如拍摄“被喻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的画面,我们可以连续运用几个快推,来反映出这种现象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和触目惊心。作为“拉”镜头也就是交代主体位置关系、背景关系、透视关系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把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清楚地交代给观众。还有“摇”镜头作为一种展示的手段它充分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要求,可以更好地展现场景的广度和多主体、主体和次体之间的关系、位置。“移”镜头同“摇”镜头有着相同的表现作用,它更偏重于一种浏览的表现方式。总之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拍摄画面,都是要更清晰、更有效,有目的地把你所要展示的东西反映给观众。漫无目的地推、拉、摇、移,不但不能把观众想看、想知道的带给观众,还会使观众产生误解和反感,合理的运用镜头是展现我们所要报道内容的基本。

摄像技巧 篇2

会议记录和现场报道一直是摄像的重要任务之一,尤其是近年DV影像摄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网络视频广泛应用。曾经是电视新闻的主力拍摄题材的会议和报道类别的摄像和制作已经开始演变成我们DV使用者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了给本单位拍摄之外,如果时间允许,很多DV爱好者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商业拍摄,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是增加了工作的实践经验,那么,当然要掌握一些相关摄制技巧了,否则,拍摄结果不能让领导和客户满意,那就很不爽了!

还是***惯,拍摄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器材的准备就不多说了,重要的还有和会议或者活动的主办方提前沟通详细很关键,你要事先了解要拍摄的内容、形式、大概的场景、流程、参与的人员等等,不要忘了,记录准确的时间地点、联系人等信息,并提前到达现场。由于这类拍摄的时间性比较强,一定严格做好交通方面的保证措施,有条件带上一个摄像助理会让你轻松不少。

拍摄的主要内容

会场全景和各个工作部门的状态:

全景包括整个会场的环境、人数、活动的自然地理风貌、现场的各种和会议有关的宣传画、广告、展台等等,尽量多方面大角度展示整个拍摄内容。同时,现场的工作人员、签到台、音响、灯光这些细节也不要漏下,当来宾签到或者嘉宾佩戴花朵、标识等内容也是不错的素材,这些都会给整个活动的过程带来丰富的视觉画面,有利于烘托正式会议的气氛。

如何开始:

开始拍摄不是指你开机的那一刻,而是这个会议或活动的报道第一个画面是什么。这和写文章有点相似,不同的文风,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目的,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文字有限,这里无法讲解太多,暂且说几个比较常用的简单的拍摄起点吧:

第一,你可以从会议的横幅、代表性的宣传海报等开始,运用全景静画面,拉镜头,摇镜头等方法,给观众一个最直接的提示,观众会随着你的镜头画面读懂这个报道的大致内容,这个方法很老土了,但是很实用。第二,采用主持人现场开始语的方式,这个是一种标准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开头,一般观众已经习惯和认可了这种开始模式,好处是清晰。直接、明了。但是要求主持人说话要提前想好,不能断断续续,更不能说错了,表情能够达意,镜头要配合主持人的手势和形态进行转场,过渡到具体的报道内容中去。

第三,可以用现场的气氛和众多的细节快速切换提前给观众一种急于看到怎么回事的渴望感,比如,人头涌动,摩肩接踵,彩旗飞扬,音乐震天。。是什么活动这么热闹啊?观众一产生这个感觉,说明你的开头成功了,接下来就好办了,用你的镜头带着观众走吧。

重要领导人或嘉宾致辞:

不要轻视这个内容,因为,很多会议和活动都会在你拍摄之后要求提供这些重要人物的参与画面,你要记住,给你报酬的可是这些领导啊,哈哈哈!而且,这些重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也会影响这个会议的档次和方向,他们的致辞往往都和会议的主题绝对吻合,一定要把这些镜头都抓住。

拍摄的时候,要使用讲话人的近景、观众的反应、主席台的全景、重要嘉宾的分别近景等不同的画面。力争多的让讲话人的声音不间断,重要的发言要使用三脚架不间断录制,有条件最好使用多机位拍摄不同的场景,后期剪辑就会生动画面。实在不知道怎么拍,那就多看看电视的新闻节目吧,天天有各种各样的这类报道,从别人的画面组合中你会学到更多的技巧,限于这里用文字来表达,说多少都不如直观的感受更有好效果。

重要的环节:

除了重要人物的一举一动,还有就是会议或者活动的重要象征性的环节,比如剪彩、砸冰块、飞气球、放鸽子、集体亮相、颁奖。。。好多呢,不同的会议会有自己的安排,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站好位置,随时捕捉这些珍贵的镜头,并保证焦点和曝光等基本技术的准确,这样的重要环节往往持续时间很短,你花费哪怕几秒钟时间去调整机器可能都来不及,所以说,平时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在这个时候才会显露出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人物,功夫在课外,没事的时候多玩玩自己的DV机吧,记住一个原则,永远不要在实拍中去练习,要做到,平时练习当实拍,实拍时候当练习,这是一种心态,不是让大家随便的意思,而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挥自己平时的水平。只要有实力,就不怕考验。

跟随现场内容变化拍摄方式:

随机应变也是一个DV摄像者要具备的一种能力,你要根据拍摄现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镜头表现形式,比如,领导讲话,你就要四平八稳地准确还原,不要晃来晃去,那样会给人一种不重视的感觉,影响画面的客观严肃性,人家看了就会不满意的。如果换了明星类别的大众娱乐项目,那你的镜头可以活泼起来,偶尔倾斜一下画面、快速推拉一下都是允许的,增加了画面的轻松、变化的节奏感和稍显“时尚”的镜头感,这会给观众传达一种好看、新奇的信息,这是被人乐于接受的。如果再有比较生动的场面,像什么喷出焰火、灯光四射、满天飞气球什么的,你就更能让你的DV画面运动起来了,快速地摇镜头、甩镜头、移镜头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融入你的画面气氛中就算成功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假装“严谨”地一丝不苟拍摄着固定画面,那么,观众看了会大倒胃口,肯定该骂你“不解风情”了。呵呵,说的重了,也许没这么可怕!

抓新闻的站位

拍摄会议和活动报道题材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你的站位,或者叫做“机位”,除非你有几台摄像机分布在现场的各个角落,否则,你一定要考虑单机情况下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拍摄之前,你应该早就大致想好该出现的场面和拍摄角度,到了现场之后,要根据活动安排的程序事先选择最佳的位置,可别等众多记者一哄而上的时候,你就不一定能抢到好位置了,没有好位置,相当于你很难拍摄到精彩的画面。

这个经验完全要靠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推荐几个常见的机位给大家:拍摄全景可以找主席台或演出现场的正后方稍高一点的地点提前拍摄,登墙上房这些飞檐走壁的功夫可以帮你很大忙!拍摄中景或近景、特写的位置在主要活动区的正前方或前侧方为宜,可以拍摄正面和侧面全景等细节。如果你想兼顾活动现场气氛和主席台人物活动,那么,在正对活动区的观众中间架好机器守株待兔也是正确的,要把机器假设高一点,防止前面的记者挡住你的视线。再有一个机位就是站在主席台上拍摄整个会场的全景,当然这要人家允许才行。更多的站位技巧还要随机应变,大家自己多练习、勤快一点、多走走,肯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角度。

拍摄技巧方面就不多说了,DV基本操作必须过关才有保证,有些会议现场灯光照度可能不够,或者灯光色彩较为复杂,这就需要随时调整机器的白平衡的曝光,关于构图、镜头组合等方法请参考以后文章的讲解吧。

如何结尾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3

一.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与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環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的稳定,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

二. 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摄像记者的工作拍摄行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但同时又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摄像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征,主要通过富于个性的画面内容选择、画面构图处理、画面技巧运用和画面语言组织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个性化行为特征在日常拍摄新闻过程中,突出表现记者的想象力。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 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首先,在新闻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其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新闻摄像的构图技巧 篇4

摄像构图的根本意义是积极主动地调度观众的视线,引导观众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所以,摄像构图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组织好各种画面的构成,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1.1 图片摄影构图、电视摄像构图、电影摄像构图的异同

图片摄影是瞬间固定画面,而电视摄像是运动静止画面。一幅摄影作品能单独表达一个主题,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电视画面,需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在之后的编排制作构成电视节目中能够被选用。电视摄像和电影摄像记录的都是动态图像,它们的区别在于,电视图像只有电影银幕图像的1/20,所以,电视摄像构图需要居高临下多采用中景、近景、特写,少用远景,可以适当利用全景,居高临下少用半调子镜头,画面要尽可能紧凑,而电影摄像构图则更讲究视觉的冲击力。

1.2 摄像构图的特点

一是基本固定的长宽比例构图,它不像照片横竖均可,摄像构图只能横向,比例一般为4:3或者16:9。构图有一定的局限性与难度。二是一次性构图,即摄像构图效果的现场性。它不像照片可以裁切,所以它对构图能力和熟练程度的要求更高。三是动态性构图,摄像记录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画面具有多角度多视点多构图性,摄像者在考虑构图效果时应侧重于全过程中画面的布局与安排,对运动过程有一种预见性和总体把握能力。四是整体构图整体性,要求风格技法和谐统一,任何一个制作完成的视频画面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整个作品结构中的一个元素。它的整体性体现在若干镜头的有机组合中,所以画面构图还必须考虑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以及摄像画面前后镜头的内容和拍摄技法和谐统一。

影响摄像构图的主要因素有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景深。摄像构图的基本法则包括九宫格构图、放射式构图、向心式构图、平衡式构图、垂直式构图、曲线形构图、交叉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椭圆型构图、斜线式构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的异同。

2 主题拍摄中的实际应用

俗话说,只有不好的作品,没有不好的题材。任何主题都能拍出好作品,但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注意事项。下面选用实际工作中笔者拍摄最多的几个题材做分别介绍。

2.1 风光的拍摄:

第一,画面要保持稳定和连贯。如果可以用三脚架架上设备稳稳当当拍摄是最好不过了,严谨的摄像师大都离不开三脚架。第二,需要多景别的拍摄。摄像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变焦镜头的优势。广角端适合表现比较宽广的场景,长焦镜头适合捕捉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中景别则大多适合于纪实性的生活情景。第三,善于运用运动镜头。摄像师可以采用移动镜头,边走边拍;也可以在交代大面积的风光时,固定好位置运用摇镜头拍摄,但摇镜头的时候尽量保持摇的过程中要匀速,切忌忽慢忽快,起幅和落幅要明确稳定,才能保证镜头的完整;也可以用推拉镜头的方法交代从一个特写到全景的过程,推拉镜头要预先有所选择和构思。例如,拍摄建筑时,可以从一个小标识特写拉到整个建筑物的全景,使观众对环境关系一目了然。光线与建筑物正面成45度角的时候,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在这个角度拍摄会很容易把建筑物本身的气质表现出来。

2.2 会场的拍摄:

第一个画面一般是带有会标的远景别系列镜头。画面变换要慢,以突出会场严肃的气氛,不要随意快速变换场景,频繁使用变焦镜头,以免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拍摄与会领导时要注意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尤其要注意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要给足,而其他领导不能漏拍。麦克风不能与嘴连接或挡住讲话领导的脸,不能在领导头部出现背景分割线条。对于重要的发言人应该用全身或是半身特写画面,在拍摄时被摄人物要位于拍摄画面的中心部位,切莫喧宾夺主。

观众镜头要拍够,注意景别的变化,避开走道部分,使观众充满画面。注意抓拍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认真做笔记或思考的观众画面。拍摄观众时不必考虑越轴的问题,可以在走道上向两边同时交叉拍摄,这样的画面可以直接串在一起作后期编辑使用。如果会议比较重要,对会议的报道可能会比较长,拍摄观众镜头时可以多拍一些普通观众的慢拉镜头,但是不能只从一边拉,最好是按照奇偶数排分别从两边拉拍,这样画面对接起来感觉会舒服一些。一般情况下,会议拍摄时就采用正常的平角拍摄。

2.3 领导视察的拍摄:

首先要注意拍摄的画面是以领导为中心,交代坏境和陪同人员,最好是领导有指挥或决策动作时的抓拍,拍摄角度可以选择45°以下的仰拍。此外,还要注意摄像画面的构图不能太满。

3 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摄像作品取决于鲜明的主题和完美的构图,完美的构图需要摄像人员在复杂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摄像的构图直接影响作品的品质,研究摄像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图像的主题内容,使摄像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摄像构图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要求摄影师在摄像构图时,对各种事物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做到鲜明的揭示主题、有力的突出主体、巧妙的利用均衡、大胆的打破常规,以感染受众。

广播电视摄像技术及技巧浅析 篇5

一、广播电视摄像的概述

(一)摄像机构造。从摄像机构造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光信号、光学成像、电信号处理、摄像机控制等综合控制系统。各个系统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联系,光学成像与光信号转换构成了整个摄像机系统的框架,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包含:三基色色光、变焦镜头等光学综合应用,这样才能让一台摄像机拥有比较完整的影像作用。

(二)摄像机工作原理。当前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物理学中的光学有着极大的联系,摄像机使用的是高透凸光镜镜头,利用象距改变的方式达到聚焦的目的。通过三基色系统呈现出一系列光学设施,再利用CCD传感器等一系列光学设施,把光学信号变成电讯号,将其储存到二进制代码中。

二、电视摄像的技术要求

(一)灵活应用运动镜头,保持镜头平稳。在摄影录像与画面采集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运动镜头,如:镜头拉远、跟拍、移动与推进等。在操作中,受现代摄像机体积与重量影响,很容易影响画面稳定性,这样不仅会影响观众视觉,还可能带来眩晕感。为了避免眩晕,通常会在后期剪去不稳定的镜头,如果是新闻节目,这种镜头将对工作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在摄像拍摄时,摄影师应该遵循人体视觉,切记忽上忽下。

(二)准确对焦,科学曝光。使用光学原理的摄像和摄影一样,一直被称为光合影的艺术,在操作中,对光线曝光与图像运用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操作中,摄影师应该避免逆光与画面中人物色彩缺乏的现象。在摄像中,尽量避免过度曝光对图像亮度、比度造成的.影响,在录制中把握画面焦点,这样才能避免焦点缺失与模糊。另外,准确的焦点还能改善画面细腻度,提高素材质量。

(三)调整好平衡光圈。在电视摄像中,图像能否还原受白平衡与色彩色温影响。色温不是光线温度,它是光线颜色。在一天时间内,色温很可能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不同的拍摄环境中,必须保障白平衡与外界色温匹配。同时,白色物体在不同条件下,光线颜色不一样,摄像机感光元件并不拥有调试性能,此时白色就会产生偏色,针对这种情况,只有调整色温,才能将白色还原;只有做好白平衡与色温色彩的还原工作,才可能拍出质量较高的图像。

(四)采录同期声。采录同期声作为电视摄像的重要工作内容,它由环境、现场、人物等多个动作与声音构成,并且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与混合性。在生活中,很多活动与形象都是有声音的,或轻微,或聒噪,不管是什么声音都能传递出画面信息,对阐述摄像主体、表现环境、烘托氛围具有很大作用。将同期声插入电视摄像中,不仅能增加画面真实性,还能改善作品感染力。

三、电视摄像的艺术技巧

(一)突出摄像主体。从电视摄像过程来看:不管是那种拍摄,主体都是最重要的区域,周边环境与景物都是为烘托其而存在。为了提高摄像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掌握主体内容。当然,主体并不需要一直处在中心位置,画面中心是整个视觉效果的薄弱面,故群众眼光一般不会集中在中心区域。而电视摄像一般是通过退、推、进、拉等方式展现主体活动,这样才能让观众跟随画面镜头,最终聚集在画面主体上。如果场景有多个主体,不能直接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跳转,需要用敏锐的眼球抓住连接点,最后由一个镜头转向另一主题。

(二)选准拍摄点。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它很好的带动了文艺节目的发展,各种电视产品出现,也会让观众产生不知怎样应对的局面。虽然现行的电视节目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很多电视节目脱颖而出。从成功创办的节目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依靠新颖、创新,即使是老生常谈,但是画面给予了极大的视觉享受与震慑力,这和拍摄点有着极大的关联。另外,拍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主体透视,宏观场面适合应用俯拍,平拍会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受,仰拍让人感到壮观。因此,在电视节目拍摄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拍摄地点,这样才能确保拍摄效果。

(三)做好光线与色彩选择。光线作为文艺拍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没有光线,画面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在拍摄中,必须选好光线,这样才能增强画面魅力,让画面更加完美,最后提高画面感染力与层次感。另外,良好的光线还能修饰、弥补摄像画面,突出主体。文艺拍摄不仅要注重拍摄环境、天气、时间等客观因素,还应该体现拍摄对象的文化氛围与背景,科学应用光线。充分利用拍摄主体的不同心情与出境,激发情感共鸣。

(四)激发创作意识与摄像灵感。在电视摄影中,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扎实功底,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创作意识,能快速从事物中掌握灵感。同时,摄像者应该对画面有很好的心理触觉,通过全面掌握结构图,科学分析拍摄作品,并且将不同的人物造型、背景场面完美的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摄像主体更加突出鲜明。当然,摄像人员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调整焦距,在现场画面改变的同时,捕捉主体元素,这样才能让主体结构更加鲜明。除此之外,摄像工作人员具备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思维,获取新信息,对拍摄新颖独到的影像也有很大作用。

四、结语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工作,它需要灵活应用拍摄技巧,从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拍摄水平。因此,在工作中,摄影师必须不断学习、总结,从各个方面提高节目可观性,这样才能满足电视观众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小川.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3 (17).

摄像技巧 篇6

【关键词】 摄像;教学录像;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技术标准

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不低于11 KHZ;量化位数大于为8位;存储格式为WAV、MP3、MIDI或流式音频格式。

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包括:视频集样使用Y、U、V分量采样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彩色视频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不低于256色;黑白视频素材每帧图像灰度级不低于128级。存储格式为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或流式媒体格式。视频类素材中的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

视频上网发布技术要求包括:服务器端视频文件建议使用avi、wmv、asf或rm格式,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建议视频格式采用至少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30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能够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

二、精品课程拍摄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

1.合理布光

为了使拍摄出的画面明亮,视觉效果好的教学录像,摄像的教室必须光线充足,只有光线充足,才能有比较好的画面效果。否则很容易导致教师面部发暗,观众看不清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对于学生场景如果自然光不能达到拍摄要求可以加开日光灯,日光灯发光色温较高,可减少自然光对它的干扰;对于教师场景要求给予教师较强的补光,可以用新闻灯等高色温灯具布光;对于投影屏幕区域给予较暗的布光或者不布光。

2.机位的选择

为了制作较好的精品课程,目前教师授课多数使用幻灯片,这样在摄像的时候可能既需要反映教师的讲课情况,且还需一个副机位拍摄幻灯片的镜头,幻灯片也可以用电脑截图的力式来制作,但用摄像机拍摄的幻灯片更具有现场感,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有的教师讲课过程中要求与学生交流,也就需要一个副机位拍摄此学生的镜头。为了画面多元化不是其单调,还应加入学生听讲笔记等镜头同样需要副机位。

拍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至少需要两个机位,主机位在教室最后的中轴线位置,就是黑板中心的正后方,用来拍摄教师及板书等,以教师为中心拍摄;副机位在教室侧面,如果放幻灯片的投影幕在黑板的左侧,则副机位就应该在教室右侧的中心靠前方,用来拍摄幻灯片、学生与教师互动以及学生听课的镜头。音频采集采用与视频同步的方式,使用无线咪通过调音台同期录音。

3.精心策划积极配合教师授课

为了让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能够近可能完备的呈现出真实课堂教学的效果,摄像师应当与教师积极沟通授课内容,授课主要程序。尤其是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提问、与学生交流或者由学生代替教师成为课堂中心的环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摄像师还应具备编导意识,在摄像工作中要为后期编辑做铺垫,与教师沟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拍摄主要环节,为后期编辑提供最有效的影像素材。虽然课堂不像拍电影电视需要剧本,但是基本的程序摄像师仍需要了解,这样便于对授课过程做到最好的展现,让教师和平时授课一样,不能因为摄像的原因中途打断教师。

精品课程录像的过程毕竟不同于平时授课,有些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甚至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面对摄像机也会有紧张感,摄像师就应该与教师多沟通用自己和蔼的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帮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还是试试镜头,给他们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这也包括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也能感到和平时授课一样。尽量配合不同类型的老师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教会他们熟练使用无线鼠标、电子教鞭、无线咪等工具,调好灯光告诉他们站在什么位置效果好。甚至可以由教师下令开机像他们下令上课一样,这样容易进入角色丢掉紧张感。

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像技巧

1.摄像景别运用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可分为五种分别为:(1)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用来表现教室的整个场景,展示整个教与学的场面;(2)远景(人体的全部)用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3)中景(人体膝部以上)用来表现以教师个人授课时板书、使用投影、在讲桌前讲课的画面,还能表现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画面;(4)近景(人体胸部以上)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面部表情等,给人以交流感,多数用在师生互动交流中;(5)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用来突出强调教师的板书或者幻灯片内容时使用,使观众对所表现的画面内容加深记忆。

2.摄像镜头运用

一般摄像理论中将运动镜头分为推、拉、摇、移、跟、和升降等,由于精品课程教学是在教室,所以我们主要运用的是推、拉、摇三种运动镜头方式。

(1)推: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推镜头能够突出主体人物、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如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或是教师的动作表情、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实验现象等,能够将观众吸引到人物形象或教学重点环节上。

(2)拉: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镜头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如教师板书完成开始教课镜头就可以从黑板拉至中景。

(3)遥: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通过遥镜头可以展示空间,扩大视野,过小景别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如教师从黑板走向投影幕,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等场景都适合摇镜头。

3.以教学为中心的摄像技巧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拍摄的是课堂,而课堂主要表现的是教学过程,也就是画面记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课和交流提问等为辅助的场景内容。在教师讲解时应当多运用近景甚至特写镜头,以突出教师的表情、目光和口型;师生交流时的应当多运用中景镜头描写,拍摄下师生共同活动的画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也可以教师为拍摄中心,适当的穿插学生反应的镜头,并且要中近景交替使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的过程。

在教师进行板书时,应以黑板为拍摄中心,用特写镜头将教师写字的笔划表现出来。用中景镜头来表现板面的设计与安排,并停顿数秒用来方便学习者记录学习。目前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为重要手段,为了拍摄效果更加清晰应当多运用近景,遇到个别图例等细致内容时,应推近景便于学习者看清内容。由于幻灯片在教师的操作下不断更换,最好有一台摄像机以拍摄幻灯片为主进行跟拍,在后期编辑制作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切换。

四、视频编辑制作和上网发布

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探究 篇7

关键词:电视摄像,画面构图,技巧

电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构成, 也是就人们常说的素材。先把素材拍好, 再对这些素材进行剪接、加工, 才能完成电视作品。就以大家都熟悉的电视剧来为例, 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固然很重要, 也就是人们关注的情节, 但这些情节的构成需要摄像人员来完成。摄像人员在拍这些反映相关情节的镜头时, 不仅要关注情节本身, 还要关注这个情节的发生与环境是否相符, 也就是每个构图是否有美感。人们在拍摄时, 总是会选择在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如《卧虎藏龙》里的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就是这个原因。要想完成精美的构图, 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把握好动静关系

古典诗词中经常会注意动静结合,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句诗里有动也有静。如果用镜头来表述的话, 用一幅摄影作品就能表现松间明月图, 这是静态的构图。“清泉石上流”固然也可以用摄影作品表现, 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幅图, 需要观看者发挥一点想象, 想象这水是流动的, 但不及摄像作品来得更加的直观。摄像作品能够表现水的流动, 这就是动态构图。

在动态构图里, 水是流动的, 变化的。所以拍出来后, 人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幅动图。但水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摄像机运动来表现。例如, 摄像者拿着摄像机拍摄路边的草, 草不动而摄像人员拿着摄像机运动的话, 那么我们看到的也会是动态的图。

具体选择静态构图或动态构图, 要结合具体的电视节目。往往动态和静态的图的运用不是单一的, 只有动静结合方能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逾静”;以静称动如“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这些优美的诗句是可以通过镜头来表现的。在用镜头表现时, 要考虑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镜头上体现也要能够把握住动静的结合。

2 注意画面的层次感

在拍摄过程中, 拍摄主体固然重要, 但如果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拍摄主体, 画面就会显得很单调, 毕竟电视画面不是证件照。一幅电视画面里, 除主体外, 还需要其他元素。例如, 在拍摄一个建筑物时, 可以在前面加一点其他景色, 如一棵树或者一条小路, 在建筑物的后面, 也可以加一些陪衬, 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 更有深度, 让观者感觉自己不是直接站在建筑面前, 要靠近这个建筑还需要走一条小路, 而建筑后面也有可以玩赏之处。这样不仅没有削弱主体的中心位置, 还能够使主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使主体更加丰富。

3 画面均衡不可少

在画面中, 均衡也很重要。例如, 要画一座天平, 大部分人会画保持平衡状态下的天平, 而不平衡的天平总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再如, 中学时学习的黄金分割点, 当时老师肯定说过黄金分割点的妙处, 在舞台上, 主持人会选择黄金分割点站立, 这样会使观众得到更好的体验。除了位置的均衡外, 画面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均衡。如光的均衡, 在拍摄时, 如果光线不足就需要补光;还有色彩的均衡, 色彩的配合、浓暗等都是有讲究的, 拍摄时, 会注意要留白, 这也是保持均衡的一种方法。适当的留白, 既能够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也能平衡画面。所以说, 注意画面的均衡很重要。

4 在对比中突出

对比经常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生活中也不缺对比。如人们常说的皮肤黑的人不适合穿白色的衣服, 那是因为在白色的衬托下, 黑色会更加突出, 这就是对比带来的结果。同理, 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 学会运用对比。对比的种类很多, 除前面所说的动静对比外, 还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藏露对比。在虚实对比中, 主体会更加清晰。在拍小景时, 经常运用到虚实对比。通过虚化前景或后景是使主体突出。大小的对比, 如在自拍时, 站在后面的人显脸小, 而站在前面的人脸会显得大一些, 这就是大小的对比。如果这些对比运用得好, 会使简单的画面韵味无穷。

5 灵活运用线条

线条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如在金字塔图片中, 金字塔给人的感觉就是几条线条组成的三角形, 这就是运用线条的例子。再如, 在拍摄树林时, 一棵一棵树笔直地立在那里, 在画面中, 这些直线类似平行而且大量的重复, 给人一种无穷无尽之感, 即使一片小的树林, 在画面中也能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

6 结语

电视作品是一种艺术, 艺术是要表现美的。人们希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摄像者要明白, 摄像不是单纯地记录, 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现实进行再创造, 表现美。

参考文献

[1]冀燕丽, 段海涛, 张捷.也谈视频摄像的构图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5) .

[2]杨嘉怡.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探析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新闻摄像方面的技术逐渐的趋于成熟, 摄像的功能也逐渐的完善, 这就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对其进行掌握, 以此来加强新闻创作的质量与效果。

新闻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

新闻摄像主要就是将图像之间进行衔接, 以此来对主体内容进行表达, 这对新闻摄像的工作人员就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对技术与技巧方面, 只有工作人员对技术与技巧进行有效的掌握, 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新闻拍摄的质量。以下对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

1.保障镜头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想要加强拍摄的质量首先就应该对镜头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根本上加强对拍摄效果的控制。

(1) 首先要保障镜头的稳, 也就是说在拍摄的过程中, 保障拍摄出的画面相对较为平稳, 尤其应该注意在进退、移动、推拉以及摇晃的方面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只有镜头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画面的平稳与质量。一旦镜头出现不稳的现象或者是摇晃的现象, 就会直接对新闻的质量产生影响, 降低收视率与关注的效果。

(2) 其次就是要注意移动的效果, 由于拍摄中离不开移动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镜头进行移动与变化, 在移动拍摄过程中可以加强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化, 进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并做好画面之间的衔接, 将空间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最后需要注意的技术与技巧就是画面的构图, 也就是对画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加强画面的立体感与美感, 并能明确的突出主题。这对画面人员的技术是有一定要求的, 由于新闻摄像多是将社会上的事物以及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反映, 这就应该加强构图的效果, 通过新新闻摄像来起到揭示的效果, 提高摄像人人员的技术, 以此来提高画面的生动性与与说服性, 进而加强画面的质量。

2.新闻摄像记者自身需要的技术与与技巧

2.1创作性

在进行摄像的过程中, 不仅对镜镜头等方面有要求, 对摄像记者自身方面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创作性。进行行新闻摄像的人员自身就应有一定程度的的创作灵感, 并善于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观察, 可以对拍摄的时机进行准确的捕捕捉, 以此来对新闻画面进行补拍, 加强强摄像的效果。

2.2创作意识

新闻摄像所制作的节目是一项相相对较为系统的工作, 而摄像工作就是新新闻制作工作的基础, 这就对拍摄人员的的创作意识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拍摄之之前, 就要求摄像人员对画面进行构思, , 对拍摄的大框、角度、场景、光线以及及局部进行特写等等方面都应提前做好构构思, 构思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拍摄的效效果, 这就要求加强拍摄人员的创作意识。

无剪辑拍摄的应用

无剪辑的拍摄是新闻拍摄中重要形形式与方法, 这一方式对摄像人员的技术术与技巧有一定的要求, 拍摄人员在进行行拍摄之前要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构思, , 明确拍摄的总体结构, 并按照自己的的构思来进行拍摄。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实实用, 主要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在一定的的程度上降低了拍摄人员的时间, 同时, , 也确保了拍摄的质量, 这是一种提高新新闻质量与效率的方式。

(1) 首先在进行新闻拍摄之前就应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拍摄人员应做好对无剪辑技术应用的意识, 并在新闻拍摄之前, 做好对镜头进行处理的工作;

(2) 明确主题, 在拍摄之前就应该对拍摄的主题进行明确, 并根据要突出的主题与内容来对拍摄进行设计。尤其是在对一些具有突发性的事件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应该对新闻的具体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 之后在进行拍摄, 避免出现盲目进行拍摄的现象, 影响到主题。

(3) 在进行拍摄之前对镜头进行有效地处理, 这是无剪辑拍摄意识的重要体现, 也是将画面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方式, 通过不同的形式、光线以及角度来突出主题, 加强拍摄的效果。

(4) 这种方式可以将拍摄人员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充分的体现,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不断的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加强, 并可以对拍摄的技巧与技术进行熟练的运用, 同时具有对节目进行策划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新闻报道的质量。

个性化行为特征的应用

新闻摄像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自身的艺术性, 强化摄像的个性化特点, 拍摄中的个性化就是在画面内容上的体现, 例如构图方面、画面的角度等等。在此基础上, 摄像人员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摄像人员的想象力, 这主要是源于摄像人员对生活的理解, 选取可以引起观众关注的素材进行拍摄,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对生活进行关注, 并加强对经验的积累, 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

结语

新闻摄像技术及技巧的分析 篇9

一、电视新闻的摄像技术及技巧

电视新闻用来表达内容的方式是将各个图像进行连续的衔接,这就要求广大的摄像记者能够熟练地运用拍摄技术以及相关技巧,并且能够较为快速地捕捉新闻事件最本质的特点,同时能够很好地运用图像、声音去创造声音以及图像同步的新闻视频画面。这样一来才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把我们的观众带到新闻现场中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业务突出的摄像记者一定要懂得怎样很好地运用“稳、移、构图”等摄像技术以及技巧。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节目服务,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编制工作提供良好的制作空间,以便创作出更好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在拍摄时良好地掌握“稳”这个技巧

新闻摄像记者在拍摄的时候,要良好地掌握“稳”这个技巧。所谓的“稳”,通常指的是我们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平时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摄像机器以及画面的平稳,即在进行“推、拉、摇、移、跟、进、退”等动作的时候,要保持机器以及画面的平稳。从开始到停机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画面的平稳。如果有画面晃动的情况出现,那么观众就可能会产生一种厌烦感,达不到节目制作的要求。

(二)在拍摄时良好地掌握“移”这个技巧

在拍摄的时候,要良好地掌握“移”这个技巧。所谓的“移”,指的就是通过移动摄像机的位置来变换镜头的角度,如果我们想很好地运用“移”这个技术,就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摄像技术的基本功。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不断变换摄像机的位置,以便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通过“移”,我们可以很好地弥补固定摄像机拍摄时的劣势,也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移动镜头拍摄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大场面或者较为复杂的场景,而且有助于创造恢宏的气势。

(三)在实际拍摄时掌握良好的“构图”技巧

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要掌握良好的“构图”技巧。构图可以很好地增强电视视频画面的表现力,良好的构图可以使电视新闻视频内容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表现,也会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更加鲜明。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与普通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所不同的是,电视新闻视频画面的构图要求画面的结构相对简单,而且电视新闻视频画面不应具有多个主题,否则就会出现主题混乱的情况。

二、无剪辑拍摄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无剪辑拍摄,是拍摄工作中一种比较高效的拍摄方式。摄像记者如果要想具有无剪辑的拍摄意识,就需要具有良好的摄像技术与技巧。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这种无剪辑拍摄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广大的摄像记者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摄像技术以及技巧。

三、在实际拍摄时,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

我们在实际拍摄工作的时候,应该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包括“稳”“移”“构图”等基本的拍摄技术,而且还包括摄像机构成原理以及应用技术。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我们在进行拍摄工作的时候我们拍摄出来的画面才能生动、有内涵。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在进行拍摄工作的时候还要具有敏锐的新闻判断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摄像记者要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很好地拍摄这个新闻事件。此外,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新闻编辑能力,这样一来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闻选材的条件以及标准。

四、结语

不难看出,良好的新闻摄像技术是一个优秀的摄像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不应把摄像技术看做纯粹的一种技术,而应把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电视新闻报道效果,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做好电视新闻视频的拍摄工作,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摄像技术以及技巧,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良好的新闻画面。

参考文献

[1]陈留留.现场与过程——浅论电视新闻摄像[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33.

[2]王韧钢.浅谈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13.

[3]郑向阳,郝奇.电视摄像技巧“五字诀”[J].新闻传播,2009(2):105.

[4]张睿麟,张春梅.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与艺术[J].青年记者,2007(22):124.

[5]王韧钢.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探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5.

论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技巧 篇10

1 发挥光的作用

电视摄像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光影的艺术。在电视摄像中, 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在一般情况下光线分为三种:顺光、侧光、逆光。这三种基本光线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了充分提高电视新闻生产的工作效率, 就必须对非编网络的构成和管理性能具有正确的认知, 要清楚构成和管理不是简单的同一视频共享, 当前, 很多的设备供应商都没有根据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进行非编网络的架构, 这样就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优异的非编网络管理功能, 不仅能够对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进行有效优化, 还能够从各个环节上全面的进行网络化, 主要体现在:流程监督、设备监督、栏目管理、人员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等等, 实现电视节目流水线式的生产。

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非编网络的拓展成为突出问题, 对非编网络进行摄像师运用不同光线来表现拍摄对象, 顺光:光线在被摄物体前方、镜头的后方, 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镜头与被摄物体成15度左右的照明光线, 统称顺光。顺光较容易全面揭示被摄场景和人物的外表特征, 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色彩饱和度较为正常。顺光能取得画面平和、清雅、明快、高调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顺光也存在着光线重点不突出, 缺乏光影变化及景物远近、亮度接近等不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用光平淡, 缺乏立体感和景物深度感。侧光:光源同镜头构成一定的投射角度, 常在被摄物体左或右侧的前侧方向, 约45度左右投射出的光线称为侧光。侧光是把富有表现力的阴影部分保留在被摄体的表面, 构成了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 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得到了较好的表达, 弥补了顺光

拓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进行非编网络本身的拓展, 不断增多的节目量造成更多的非线性站点, 在网络带宽以及磁盘上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 留有相应的裕量, 留有相应的空间供升级改造;其次, 进行非编网络的选择, 需要对整个电视台的网络化进程进行权衡, 非编网络必须能实现和新闻文稿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各个系统的无缝链接, 以形成一个多个系统各司其职, 但又紧密配合的网络环境。

3结语

构建合适的非线性制作网络, 以适应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我们不仅要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考虑, 还应该着眼未来, 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将非的一些不足。侧光能够较夸张地突出或强调物体的表面质感, 但是, 侧光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运用不当会使被摄物体表面产生明暗各半相互对峙的光影姿态。逆光:光源在被摄物体后方、镜头的前方, 这种光线称为逆光, 逆光能勾画出被摄对象的部分或全部轮廓, 形成一道外缘轮廓, 在影调上把被摄对象与背景区分开来, 同时还可以塑造出被摄对象的形状, 表现出边缘轮廓。这种光线通常能给画面造型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 同时也抒发某种情感, 使画面造型产生某些特殊的效果。

2 发挥色彩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接受一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化传统。我们大家都知道红色和黄色象征着热烈、温暖, 而绿色和蓝色则代表着冷静、清凉。暖色调使被摄物体看起来大、近、重、持久, 而

编系统进行网络化建构,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制作质量, 防止在复制过程中信号的衰减, 而且更加明确和精准了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这主要是因为进行网络化以后, 实现了整体资源的共享, 网络管理等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智敏.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詹学军, 杨杰, 高宝宝.影视非线性编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45-56.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广播电视局, 内蒙古通辽028100)

冷色调则使被摄物体显得小、远、轻、短暂。有些色彩摆在一起很和谐, 有些则相互格格不入。如把绿色和红色放在一起, 会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而将相近的颜色放在一起则会显得比较和谐。拍摄电视画面时, 摄像机借助细微的色调变化改变镜头的情感内涵。如拍摄日出、日落时太阳与地面成15度角, 这个角度时间很短, 照度与色温变化很大。这时不仅明暗反差及大, 而色彩反差也十分强烈。拍摄时太阳及发红的天空和大气, 既是光源又是背景。这时天空的变化是由红变黄, 地面上的远景物体都是深蓝色, 整过画面色彩成红色或金黄色, 让观众在电视屏幕上感受到一种沉浸在梦幻般的红色和金黄色调里。画面中如有人物活动或建筑物等, 都将以剪影或半剪影展现在天空这个绚丽的背景上。如果在画面中出现河流、湖泊、海洋或下过雨的柏油马路和广场, 会泛起一条条闪光, 使整过画面更加优美动情。一般拍摄新闻、专题等纪实性电视节目主要是如何正确还原事物的色彩, 再就是在拍摄中选择事物的色彩。在艺术性节目中, 色彩作为表现手段, 拍摄者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 对色彩作出一些调整, 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3 发挥线条的作用

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摄像人员要能从被摄对象自身的结构、运动及相互关系中找出最主要的线条结构并迅速形成画面构图的骨架和主干, 从而将画面中散乱分布的被摄对象相互联系起来, 造成和谐、均衡而又明确集中的画面构图。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线条是构成千变万化可视形象的基本因素, 也是摄像师必须精通的一种摄像造型的法则。根据形式的不同, 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在拍摄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时, 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拍摄高耸的大厦、参天的树木时垂直线条都会产生高耸、挺拔、刚直和修长感觉。当构图以斜线为主导线形时, 画面会显得很活跃。它会使自身不动的物体如道路、建筑物等产生动势, 又会使运动的物体得到强化, 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曲线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 当构图的主线条为曲线时, 曲线能引导视线向纵深发展;能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会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如铁路、小河转弯的曲线构图。

4 发挥造型艺术的作用

在拍摄过程中巧妙运用造型可使画面有装饰美, 但避免那些过于规则化的外型, 我们一般常用的有字母型构图、符号型构图等。

当电视节目的画面结构和某个字母相似或雷同时, 该画面便被称为字母型构图。常见的字母型构图有“S”形、“Z”形和“V”形等。“符号”是摄像构图抽象的表现方法。符号的确定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符号的含义大多与被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 同时, 符号作为构图的形式, 又必然符合摄像美学的法则。常见的符号型构图有:直角形、一字形、三角形等。

所谓的“S”形构图, 实质上就是一种富有变化的曲线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被公认为具有美感。如我们拍摄河流、道路、城墙和铁路等曲折部位, 经常在画面构图中出现“S”形的曲线, 并成为画面中最吸引人们视线的部分, 总是给人以流畅、活泼的感觉。同时, 应注意各种造型之间的结合。点、线、面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 例如:把远景的田园风光理解为“面”, 把中景空中的飞鸟理解为“点”, 把田园前面的垂柳或空中的电线视为“线”, 以点连线、以线连面, 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有主体空间的整体, 这是美化画面的一种方法。

5 发挥虚实结合的作用

让电视画面上的景物虚实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效果。要使画面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 常运用景深原理, 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突出主体, 把主体拍摄清晰, 把环境拍摄模糊, 能使画面简洁集中, 主体醒目突出。在拍摄近景、特写画面时, 用虚实结合来突出主体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人的视觉看不清太近或太远的景物, 画面上模糊的景物就会使人产生近或远的错觉, 使二维的画面产生三维的空间感。表现意境, 利用云雾、烟雾、尘土产生前景实后景虚的效果。表现虚中见实得景象会使画面的意境油然而生。前景的运用, 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任何景物。恰当地选取前景, 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粉红色的桃花、嫩绿的柳枝作前景可使画面春意盎然, 增添浓郁的地方色彩。框架式前景, 让前景把主体包围起来, 形成一种框架, 这样的前景能把观众视线引进框架内的景物, 使主体得以突出, 能表达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有些框架还能增添画面的图案美。窗框、门框、栅栏等就是常见的框架式前景。选择以主体在内容或形式上具有对比、比喻和比拟效果的景物作前景, 往往能引起观众联想、产生意景, 从而深化画面的表现力或揭示出画面的主题。突出主体得背景处理, 使背景简洁, 通过改变拍摄点, 避免杂乱的景物进入画面,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背景模糊。或使背景与主体有宣明的影调对比, 暗的主体宜衬托在亮的背景上, 亮的主体宜衬托在暗的背景上。通过改变拍摄点或通过用光等特技手段, 可取得这种突出主体的效果。但要注意不要让背景破坏主体构图, 如高出人物头部的景物, 似乎变成了头上的物体, 前景主体站得很直, 但背景中一条水平斜线会看上去显得主体画面倾斜, 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构图问题。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摄像人员在拍摄主题内容确定后, 要选择、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 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 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此外, 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 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地运用。

401520)

摘要:电视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电视摄像的成果体现。画面构图是摄像人员拍摄电视画面的一个主要环节, 电视画面构图好的比画面构图差的更具形象的吸引力, 更令人爱看、耐看, 也更能传达摄像师的表现意图。

浅谈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11

一、新闻摄像的特点

新闻摄像是通过视频图像的形象报道新闻的。它有两重属性:

1新闻性。新闻摄像属于新闻采访范畴, 它必须遵循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真实性, 即时性。这是新闻摄像的首要特点, 尤其是现场直播能够使观众产生最为强烈的现场体验, 而且这种“即时性”是以视听并举的方式体现的。

2、形象性。新闻摄像是现场的形象报道, 它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 以一种“时空并举”的传播形式作用于观众视听感官, 使新闻的即时性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新闻效应。

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影有共性又有区别。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影都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 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新闻摄像是事件发生的现场纪实, 是以现场的真情实感来反映事实, 必须严格地遵守新闻的各项原则;而艺术摄影是通过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来反映现实的, 容许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 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新闻摄像必须严格处理好新闻性和形象性二者的关系, 否则就会变质。

二、摄像记者的形象观察和形象判断

新闻摄像是通过形象报道新闻的,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 形象判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摄像记者同文字记者、艺术摄影工作者等不一样, 文字记者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采访以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写稿。艺术摄影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后, 经过艺术构思来进行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允许组织加工。而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不同, 他必须在现场当机立断, 不失时机地抓住能够体现报道主题思想的重要情节和关键瞬间拍摄, 来不得半点犹豫。瞬间的消失即永远的消失, 错过了时机就再也回不来了, 留下的只能是永远的遗憾。所以人们称新闻摄像是“瞬间艺术”, 这也是新闻摄像的魅力所在。

怎样培养新闻摄像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形象观察力和形象判断力呢?

一个摄像记者和摄影师的形象观察力和形象判断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水平、生活体验、艺术修养等因素。

思想水平的提高, 关键是要认真学习, 提高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要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 边学边用, 要认真学习党在每一时期的方针政策, 这关系到一个记者在一个时期对大局的认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这些不是客套话, 这样认真做了会终身得益匪浅。

三、如何使自己拍摄的图像真实感人

要使我们拍摄的新闻图像真实感人, 必须抓住几个环节:

1、要多着眼于人, 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达给观众,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这样的图像既生动, 又不会千篇一律。

2、要采用抓怕的手法, 切忌干涉被拍对象, 作为记者要锻炼抓拍本领, 尽量做到眼到手到, 当眼见典型瞬间出现时就能立即拍摄, 俗话说“熟能生巧”, 多锻炼不难做到。

3、在表现形式上要大胆创新, 给人以新意。要在构图和画面上下功夫, 能够表现出鲜明的主题思想, 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食品中钙含量的测定下一篇:项目投资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