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像师(精选8篇)
电视新闻摄像师 篇1
在我国的新闻播报电视台当中,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其中比较基础的基层新闻媒体之一。作为新闻媒体之一的县级电视台而言, 普遍存在缺乏采编人员、新闻播报设备器械陈旧、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 困扰着县级电视台播报新闻的质量。作为其中关键组成部分的摄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要想办好时政新闻节目, 作为县级电视台一定要结合县级地方的实际情况, 配合现代的高科技新闻播报技术和设备, 电视新闻摄像是电视新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一定要做好。同时要记者深入基层, 要求以高角度、低姿态的新闻报道方式, 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发挥时政新闻的舆论力量。
一、 时政新闻的概念
时政新闻指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新的以及正在发生的贴近事实的报道, 从广义上讲, 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因为其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因此一直是县级电视台播报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电视台是人民群众与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播报时政新闻的方式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有效地发挥好新闻的社会舆论力量。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内容以领导、党政等基本内容居多, 因此就会使得时政新闻的播报缺乏真正的意义, 更加没有县级地方的特色, 让人民群众觉得播报新闻枯燥乏味。
二、 县级电视台摄像师时政新闻拍摄的技术要求探究
(一) 深入了解时政新闻的报道现场情况
时政新闻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质, 这就要求摄像师在进行具体的拍摄前一定要深入到具体的现场中做好充分具体的准备工作, 包括所要报道新闻的出席领导、座位安排、出场顺序、人员位置、灯光效果等多个方面, 这就会给后续的拍摄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一般来说, 在县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播报当中会议新闻所占的比重较大, 这就需要做到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好电池、录制设备等的备份工作。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拿到会议的相关资料, 在拍摄之前务必要仔细阅读整个会议进行流程, 以备可以充分地提炼出对于拍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从整体方面控制好整个会议的拍摄进度和大方向。
(二) 找准拍摄的最佳位置, 创造最好的画面感
在很多的县级时政新闻的具体拍摄中, 有很多需要拍摄的是领导调研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 这就要求摄像师一定要占据有利的最佳位置, 才可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争分夺秒灵活处理, 捕捉典型、瞬间的画面。在拍摄领导调研以及会议的过程中要注意拍摄领导背后背景的线条感。当领导进行发言以及最后陈述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给以所拍摄领导近景以及特写, 这可以很好地突出领导的重要地位。特别要强调的是很多领导习惯脱稿演讲, 这时候摄像师一定要全程拍摄录制, 一方面可以保证同期声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将领导的个人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对于一则成功的时政新闻来说, 现场气氛的拍摄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就要求摄像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捕捉到现场气氛, 这样可以给观众以真实的视觉感染, 从而调动起观众的关注度。在拍摄当中要做到人的画面拍摄, 既不要漏镜头, 还要整体平衡镜头, 以便后期编辑可以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剪辑, 在这其中不要以摄像师的个人喜好为侧重点。其中注意运用到平稳画面, 这样才可以让观众静下心来享受视觉体验。因此为了可以拍摄出稳定的画面, 摄像师要学会熟练运用三脚架, 如果没有条件使用的时候要保持画面基本线条的横平竖直, 所有的起幅、落幅画面都要干净利索, 始终保持平稳流畅。
(三) 注重拍摄细节
所有新闻的拍摄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 时政新闻也不例外。除了在掌握好基本的拍摄技巧之外, 摄像师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发挥主观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拍摄技巧和素养。并且要运用好充分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拍摄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不仅可以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还可以突出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以便观众可以对拍摄对象的内心感受有所共鸣, 大大提高了时政新闻的感染力。
人物的拍摄中细节的处理极为重要, 人物细节不仅可以让观众观其行、听其声, 还可以让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悟到新闻的中心思想, 从而对于整个的时政新闻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具体的拍摄进行时, 摄像要首先明确拍摄的主题内容, 所有细节的拍摄展开都是围绕主题进行的。在找好拍摄角度和机位后, 设身处地地将自己代入所要拍摄的情景当中, 这样才可以使得所拍摄的内容更加富有生命力。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就是说在拍摄的画面中一定要有侧重点, 考虑好用什么内容的细节来烘托主题气氛, 但同时细节部分也不宜多, 过多反而会使得整个的拍摄画面毫无重点, 也会令时政新闻的主题内容不突出。通过几个典型的细节来渲染新闻的主题, 这是拍摄师需要重点注意的部分, 细节的呈现会令观众对该则新闻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 提高摄像师的无剪辑拍摄能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信息流通极为快速, 因此人们对于时政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这就给现代的时政新闻的播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现在新闻从发生到播报中间时间极为短暂, 这就要求拍摄师要掌握好无剪辑拍摄的能力, 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对新闻事件有全局的掌控能力。很多的突发新闻的发生, 要求摄像师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发生地点拍摄, 快速地确定新闻事件发生的中心主题, 学会对画面内容进行取舍, 进而可以为后面的整理提供必要的素材支持。总而言之, 对于一位摄像师而言, 过硬的拍摄技术以及优良的个人素养是能否拍摄好时政新闻的重中之重, 在新闻播报当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县级电视台如果可以将时政新闻以简洁明了的画面传递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还要树立编辑的意识观念, 这是促进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摄像师个人的剪辑意识提高了, 才可以为时政新闻拍摄提供真实可信的拍摄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 县级电视新闻在新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像师责任重大, 一定要做好时政新闻的拍摄工作。真正掌握好新闻工作的拍摄要点以及基本的拍摄技术, 同时还要遵循执业规范和规则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切实提高时政新闻的拍摄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 摄像师个人而言要逐渐提高摄像技术和手段, 保证所拍摄的画面效果和新闻效果, 才可以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关注度, 更好地服务于县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增伟.浅谈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策略[J].中国报业, 2014, 02:64-66.
[2]袁宗辉.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出有特色的时政新闻[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8:97-98.
[3]王郧.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素养及作用发挥[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5:161+171.
[4]吕锦国.湖南省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5]乔俊清.县级电视台新闻摄像技术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3:163+269.
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2
一.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与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環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的稳定,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
二. 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摄像记者的工作拍摄行为需要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但同时又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摄像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征,主要通过富于个性的画面内容选择、画面构图处理、画面技巧运用和画面语言组织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个性化行为特征在日常拍摄新闻过程中,突出表现记者的想象力。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 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首先,在新闻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其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电视摄像师创作思维初探 篇3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并非所有的编导都有摄影的基本功底。因此, 作为摄像师, 如何在拍摄现场体现编导的意图, 抓取到现场的素材是关键。所以, 电视摄影师的创作思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作为摄像师要对你即将参与拍摄的节目有个整体的了解。这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 在以往我们的工作中很多摄像师是不注意与编导沟通的, 到了现场仅凭自己主观的喜好来抓取素材, 所拍素材往往是编导用不上的, 而有用的素材又没拍多少, 做了很多无用功还给后期制造了很多麻烦。好的摄像师会积极的投入到节目的创作与构思之中, 在拍摄之前, 就要了解节目的主题构想, 最好能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 与编导探讨整体构思, 把握编导的创作意图,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现场才会有的放矢捕捉到有用的素材。
另外, 在拍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 编导与摄像师没有机会沟通, 一切都要靠摄像师自己判断现场抓拍。如果此时摄像师掌握了节目的主旨, 了解了编导的意图, 能创造性地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作用, 那么他一定会完成对有用素材的抓取, 也将会给节目的后期制作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一个有强烈创作欲望的摄像师, 在关键时刻甚至能够代替编导的作用, 提供大量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拍摄内容, 创造性的丰富和延伸节目的创作空间。因此, 一个摄像师能否在各种拍摄条件下抓取好的素材, 关键在于, 在他的创作思维里要有很强的编导意识。
其次, 电视摄像师是用形象的画面去展现结构和事件的。尤其是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 各种素材的抓取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摄像师的创作思维里要有编辑意识, 知道自己所拍摄的素材在后期剪辑时的运用。我们在进行记录片拍摄时, 既要尊重现场的客观存在又要对其有所取舍, 这就要求摄像师能够创造性地发挥手中的摄像机, 生动真实地以事件细节和动态过程去结构生活, 还要发挥摄像师的主观能动性, 要预见自己所拍摄的画面在最后剪辑成片时的风格, 也就是说在摄像师的头脑中, 已经开始有了成片的大体印象, 他知道我要拍什么, 拍完怎么用, 这样他才会大胆地选择拍摄的主体, 也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摄像机艺术地表现拍摄对象。在日常的拍摄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选择问题, 在拍摄现场有很多信息, 摄像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一一捕捉到, 没有经验的摄像师往往怕漏掉现场的信息, 不敢大胆的取舍, 东拍一下西拍一下, 很盲目, 而作为有编辑意识的摄像师就会有目的有依据的拍摄他想要的画面。
第三, 电视摄像师要有很强的现场捕捉能力。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拍新闻也好纪录片也好, 都是基于对现场的影像捕捉, 也就是说摄像师要自己即兴发挥, 要对现场的素材进行组织。摄像师要对现场很多的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 他要随时对付不同的人, 随时调整不同的关系, 随时关注事件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以及一些不可知的因素。而且, 摄像师要能够在转瞬即逝的现场, 在只能出现一次的事件里, 在事件的进行时里非常准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一些是重要的人物, 哪一些是重要的细节, 何时应该提前开机等等, 摄像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当被访者在讲述的时候, 摄像机应该对准什么地方, 镜头景别的转换是否流畅, 这些都要靠摄像师在现场的把握。
电视摄像师应具备的素质 篇4
1 电视摄像师必须具备极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高尚的人文情操
电视台的摄像师不同于照相馆里的摄像师,电视摄像师要肩负的不仅是自身作为摄像师的责任,还要践行对于大众传媒可信度公信力的义务。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极为广泛的传播工具,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接收人群复杂等特征,决定了电视摄像工作要具备高度的严谨度。目前,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电视媒体播出推送的节目也是多种多样,这样一来,所传达的信息也是极其繁杂的,很多国内外热点新闻、奇闻轶事、社会焦点话题等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重要节目内容。这就需要电视摄像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还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能够有效捕捉到内容事件的关键点,能够摄制出人们所喜爱的节目画面。政治思想水平和人文情操应当说是电视摄像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具有一定思想格局的摄影师,才能够通过画面与观众形成思想互动,才能够让观众的眼睛随着画面的演绎获得节目所想要传递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2 电视摄像师要具备高品位的审美意识
与其说电视摄像工作是技术工作,倒不如说电视摄像工作是一项高、精、美的视觉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摄像师赋予了电视画面鲜活的生命力以及生动的人文关怀。电视摄像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直接决定了电视画面是否能够顺利地传达到观众的脑海中。审美意识并非天然而成,其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熏陶,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念。笔者建议,电视摄影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其高品位的审美意识:一是不断练习对画面、场景的捕捉,这一环节实际上是积累经验、挖掘技巧及开拓灵感的过程;二是广泛的学习各种先进的拍摄技术,善于向他人学习,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自身摄像作品的时代感;三是尽可能多到不同的地区去参与实践,吸收大自然中的精华。在电视节目画面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电视摄像师仔细将画面中的人物、时间以及周边的场所等因素研究一番,然后,将其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去感受、感知以及感悟,最终实现对其的再创作。
3电视摄像师要具备良好的摄影专业素质
虽然说电视摄像工作是一项艺术创作过程,但是电视摄像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是艺术创作开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从事摄像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电视摄像师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在制作电视画面时候,需要将图像画面与摄像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摄像者能够熟练操作并且应用摄像机的各项性能,包括摄像机拐点如何调整、摄像机开关的作用、如何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以及摄像机自身的调整技巧等方面。熟练操作器材是任何一位摄像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对大众传媒服务的电视摄像师的基本要求。其次,镜头表现。在电视节目画面的制作中,对镜头的要求是十分精准的,只有优质的镜头才能为观众传达出优秀人文内涵,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这就需要电视摄像师具备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理解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要想达到优质的镜头效果,摄像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合理构图、现场布光、合理分割镜头、拍摄主题、画面衔接、裁剪画面以及配音效果等等方面。最后,是对画面主题的创作构思。
4 结语
电视摄像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始终与艺术“携肩作战”,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拍摄经验。从事于电视摄像工作的一线摄像师要牢记自身岗位所带有的公益性,铭记责任,不断为电视节目提供优质、清晰、正能量的画面。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电视台摄像师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4(17).
[2]岑曦.新闻摄像师必备之素质[J].新闻窗,2015(1).
电视新闻摄像师 篇5
1 电视摄像师强化自身“编导”意识的必要性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是统筹电视节目全局的规划者和掌
力就已经得以证明。转战商业电影, 张艺谋的讲故事的能力有增无减, 这无疑也成了张艺谋的另一个强力优势。
1.2.2社会环境推动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电影市场作为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 也变得不断活跃了起来, 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电影市场, 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也不断地提高。我国电影业需要一大批有经验的导演来投入到商业电影的制作中来。此时,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都发展为了中国电影业的中流砥柱, 他们有经验, 同时也已经家喻户晓, 聘请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来担任大制作的商业电影的负责人, 是投资方收回成本的必要保障。
在2000年前后,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大部分都处在不惑之年, 对于他们来说, 创作上的风格已经形成, 进行再探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上升空间较小。第五代导演投身于商业片的制作也是自身的选择。
控流程中各个细节的监控者。电视“编导”意识, 即一种既统观全局、又兼顾细节, 既体现个性、又考虑协作的电视艺术创作观念。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 其实质是要求摄像师能够从电视节目制作的全局来“俯视”摄像环节, 在具体的摄录过程中, 能够更巧妙而恰当地选取摄像角度、运用摄录技术, 以获取到更多更好的影像素材, 为后期的电视艺术创作打下基础。具体来说, 强化“编导”意识是制作电视节目精品的重要前提。电视是一种影像艺
1.3 对于张艺谋所拍摄的商业片的思考
张艺谋等中国第五代导演, 经过多年的历练, 都具有丰富的电影执导经验, 他们有着极好的场面调度、镜头剪辑等专业素养, 同时也拥有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团队。不论是从资金、设备等硬件, 还是从技术、能力等软件配置, 他们都站在当今中国电影业的最高峰。笔者认为, 电影的生命在于它的内涵, 电影的根本在于它的剧本, 只有把握好了电影的“内涵”和“根本”, 才有可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
1.3.1 内涵, 是一切电影的生命
从《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三枪拍案惊奇》, 再到《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拍了三部商业电影, 三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有三种不同的风格。但是, 他们又有同一个特点:仅供娱乐, 没有思考, 更像是一种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例行任务。
商业片的内涵并不见得是要思考一些关于宇宙人生, 或是关于人性社会之术, 画面是构成电视节目的重要元素, 摄影师的艺术创作——摄像是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 使摄像师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意图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也就能够更好地完成影像素材的摄录任务, 为后期制作提供质量更高的编辑素材。同时, 强化“编导”意识也有利于节约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这是因为电视是一种纪实性艺术, 某些事件和场景是无法补拍的, 一旦发生漏拍或拍摄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就会给整个电视节目
类的大话题, 但是, 一定要引起观众的共鸣。电影是“梦”一般的存在, 给人以一个完全放松的安全空间, 但是, 这个“梦”也不能彻底脱离现实。
1.3.2 剧本, 是一切电影的根本
在纪实电影时期, 张艺谋对于剧本故事的选择还是很仔细的。然而, 在近几年, 张艺谋对于剧本故事的要求变得粗糙了起来,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如果, 作为一部电影根本的“故事”出来问题, 其他一切的补救都将是徒劳。
2 结论
电影的商业化, 是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潮流。然而, 在电影的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 我们同时要注意:电影是商品, 但它是特殊的商品。电影作为文化商品, 也许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区分, 然而, 坚决维护电影的质量, 才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的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 北京100024)
创作造成一定的浪费和无法估量的损失。另外, 强化“编导”意识也是电视摄像师追求事业成功的关键路径。电视艺术创作是一种协同合作, 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 能够更好地理清自己与其他创编人员、其他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 并与其更好地相互配合与团结协作, 促使自身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实现不断提升与突破。
2“编导”意识的典型特征
“编导”作为电视艺术创作的主导和灵魂, 在整个电视艺术创作中发挥着统筹规划、创新求异、协调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编导”意识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的典型特征:
2.1 全局性
电视艺术创作是一项由多个细节、要素、环节所构成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创作细节来看, 包括对摄录方案的设计、摄录技术的选用、摄录设备位置的安排等等;从创作要素来看, 包括对光线、色彩等造型艺术的选用、对摄录景别的确定、对摄录运动路线的设计等等;从创作流程来看, 可以大致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后期编辑三个环节, 等等。“编导”对这些都要有一个全局掌控、统筹安排。而摄像师也同样要用这样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在进行摄像时要对整个拍摄现场布置、拍摄方案设计、拍摄流程有一定的把握, 使自己做到手执摄像机, 心中有“全局”。
2.2 创新性
创新是艺术创作进步的不竭动力。电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类型, 必须始终求新求异, 才能葆有竞争优势, 才能避免走向衰败, 才能一直走在时代前沿。因此, 创新是“编导”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编导”们正是依靠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艺术积淀, 从新的角度发现生活、提炼形象, 并运用多种创作手段将其将转化为生动的电视艺术形象。摄像师也要坚持走创新的道路, 不断钻研和探索、不断尝试和改进, 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强化自己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使自己的影像艺术更具新颖性和感染力, 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
2.3 协调性
如前所述, 电视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工程, “编导”就是这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总指挥。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 就要从全局来定位自己的创作角色, 明确摄录工作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的位置和作用, 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工作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使整个电视艺术创作流程流畅自如、规范有序地运行起来, 最终完成电视艺术创作。
3 电视摄像师强化自身“编导”意识的相关策略
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 对于开创个人艺术事业的新局面、促进电视艺术的新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 电视摄像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
3.1 重视艺术构思
构思是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摄像师要高度重视艺术构思, 在艺术创作中“处处用心”, 充分理解电视艺术创作的意图和主旨, 并尝试进行艺术构思, 在内心中进行艺术锤炼、推敲拍摄设计, 最终形成清晰的拍摄思路。同时, 摄影师还可以将成熟的艺术构思与电视编导进行有效沟通, 提出合理化意见及建议, 协助电视编导完成电视节目拍摄方案。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 摄像师在充分的艺术心理准备下, 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拍摄节奏和拍摄行为, 更好地完成影像摄录任务。当然, 摄像师还要注意在拍摄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和完善最初的艺术构思, 不断反思和总结将使自身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3.2 强调团队协作
现代电视艺术精品在内容上应当深刻、严密, 艺术形式应当鲜活、精致, 这些都对电视艺术创作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视艺术创作中, 摄像师与其它工作人员、创作环节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摄像师既要充分正确地理解编导的艺术创作心理, 又要十分准确地把握观众的艺术欣赏心理, 巧妙借用造型艺术手段满足观众的求知和审美要求, 同时, 还应当能够兼顾到编辑、现场等工作人员。总之, 摄像师应当基于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全能视角”式的总体把握, 统筹规划好拍摄的布光、色彩、动向、构图等, 设计把握好镜头节奏、拍摄运动的方向和角度, 最终借助团队的力量完成电视摄像任务。
3.3 观察提炼生活
社会生活是电视艺术的唯一源泉。但必须要强调的是, 电视艺术所反映并不是生活的“原生”状态, 而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的“真实”生活。一个优秀的摄像师必须能够细致观察现实生活, 不断培养自身对生活中各种影像素材的挖掘、提炼与艺术改造能力,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拍摄技巧。可以说, 摄像师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 他对影像材料的理解就越深刻, 运用起来就越自如, 也才能更好地完成影像艺术造型, 并借助影像艺术造型进行叙事, 最终表达电视创作意图, 高质量地完成电视艺术创作。
影像是电视节目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 摄像师在电视艺术制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当前, 媒体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艺术创作时代, 时代的需要激发广大艺术创作者创作热情的同时, 也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摄像师作为电视艺术创作主体的重要一员, 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 通过重视艺术构思、强调团队协作和观察提炼生活等策略, 努力培养并强化自身的“编导”思维意识, 在实现自身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与突破的同时, 为电视艺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编导”意识, 是一种既统观全局、又兼顾细节, 既体现个性、又考虑协作的, 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特征的电视艺术创作观念。电视艺术中, 影像是电视节目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 摄像师以“编导”思维来指导自身的影像摄录工作, 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同合作完成影像摄录任务, 为后期编辑制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艺术素材, 最终实现自身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与突破, 为推动电视艺术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电视摄像师,“编导”意识,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建勋.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J].新闻采编, 2000 (3) .
[2]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6) .
[3]李继峰, 张冠文.论编导的电视思维[J].青年记者, 2003 (02) .
电视新闻摄像师 篇6
1 电视台画面捕捉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
电视台画面捕捉能力中“捕捉”作为一个动词, 就意味着需要摄像师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画面。由于画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此, 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所需的画面, 并保证画面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对于电视台摄像师技术水平的要求非常高。一名合格摄像师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拍摄的物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找准时机的同时, 还需要选择适合的角度, 采用正确的拍摄技巧进行画面捕捉, 确保拍摄画面的质量。电视台的摄影师应该明确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画面捕捉技巧进行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的画面捕捉能力, 提高自身拍摄技巧的综合水平。
2 优化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策略
2.1 做好拍摄预案准备工作
正式录制电视节目之前, 需要拍摄预案作为录制节目的指导, 要求各方面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摄像师作为电视节目录制中重要的一员, 需要具有掌控全局的思想观念。因此, 电视台的摄像师需要熟悉拍摄的整体规划, 明确电视台拍摄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更好地完成画面捕捉任务, 使拍摄画面具有较高的质量。进行正式拍摄画面之前, 电视台的摄像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在了解拍摄整体过程的基础之上, 分析出需要进行画面捕捉的部分。同时, 检查好拍摄器材是否准备齐全后, 到拍摄地点进行试拍, 确保正式录制的过程中, 能够准确地拍摄出需要捕捉的画面, 避免出现失误。
2.2 强化自身的拍摄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能够与时俱进, 电视台的摄像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拍摄知识和技巧。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视台拍摄的技巧也在进步, 摄像师应该参考优秀的电视台录制作品, 通过欣赏、借鉴和学习优秀作品的拍摄技巧, 提高自身的拍摄水平。此外, 电视台应该设立相关的奖惩机制, 调动摄像师的积极性, 拍摄出更多的经典画面。不仅如此, 电视台还应该为摄像师提供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 使摄像师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拍摄作品及拍摄作者, 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分享拍摄的技巧、方法和经验等, 在丰富自身拍摄技能的同时, 提高画面捕捉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2.3 综合挑、等、抢的技巧, 提高画面捕捉能力
“挑”具体指电视台摄像师挑选镜头、捕捉画面的能力。镜头中存在很多的画面, 需要摄像师挑选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画面, 选取画面中主要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动作、表情、神态等画面, 快速选择好拍摄的角度, 确保光线、人物、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完美融合, 及时捕捉到清晰的的画面。“等”具体指等待。在进行节目录制的过程中, 摄像师需要在节目拍摄现场耐心的等待, 寻找最佳的拍摄时机。由于节目录制中, 很多人物的行为时刻在变化, 摄像师需要找准重要人物, 并等待可能出现的精彩场景。等待往往需要摄像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捕捉到优质的画面。因此, 摄像师需要在捕捉画面之前, 选择场景、调准镜头、等待时机, 避免盲目地进行等待。“抢”要求摄像师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快速、准确地进行画面抓拍工作。通过长时间耐心的等待以及准备, 已经明确了目标对象, 当时机成熟之时, 摄像师需要把握好“抢”, 由于“抢”存在拍摄失误的风险。因此, 电视台摄像师需要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 通过直觉判断抓拍的时机。摄像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态, 明确摄像不存在后悔的机会, 一旦错过了某些画面, 仍然应该具备职业的精神, 时刻准备抢拍下一个画面。对于抢拍来说, 要求摄像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结合挑、等、抢才能真正的拍摄出完美的作品。
3 结语
电视台摄像师在节目录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节目通常要求瞬时的拍摄。这种即兴的行为, 需要摄像师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摄像师要具备准确捕捉到瞬时画面的能力, 就需要不断优化拍摄的技巧。在了解捕捉技巧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 做好拍摄预案准备工作, 综合挑、等、抢的技巧, 提高画面捕捉能力, 为电视台的节目提供优质的素材。
摘要:在电视节目中, 作为电视台的摄像师需要具备画面捕捉能力, 结合画面捕捉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进行分析, 探究优化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优化解析
参考文献
[1]关乃卓.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重要性及强化策略[J].科技传播, 2013 (15) .
[2]邹宇忠.浅谈画面捕捉能力在电视台摄像中的分析[J].科技风, 2014 (15) .
摄像师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探究 篇7
电视摄像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各种表达要素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作品的优劣。例如:镜头的画面中景别的处理,就是摄像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画面景别指的是摄像的景物能够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是摄影师通过有效调节画面、平衡观众视觉、组织画面结构的重要操作手段。对于良好画面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景别画面可以提升观众的视觉效果,产生积极的情感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远景的选择,要从更广阔范围去选取,注重整体特色的把握,着眼于事物本身的结构特征。全景选取要根据所摄对象的特点概貌和它所依托的背景为指向,注意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对所摄景象的影响。中景摄取不再注重环境的衬托,更加注重动作情节的表现。近景则注重的是细节的雕琢,要注意运用光线的调整,来表现所摄景物的纹理和质地。从视觉原理上分析镜头画面的景别,是片子的风格。
蒙太奇电视画面是摄像创作的手段之二,蒙太奇技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画面的美感和艺术性。这种创作手法要以客观为背景,将画面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景物相一致,追求一种简单朴素的视觉感受。运用蒙太奇表述手段,可以使镜头语言完整,实现有序和关联,对于一样场合,一样对象作不同视角审视,不同画面重心的表述,形成连续构成的组成方法拍摄景物,实现专题片的鲜明性。例如,在拍摄洪水灾难的专题画面时,可以选取洪水冲毁堤坝,建筑物被水冲塌,树木倒塌这样具有明显特征的画面,运用蒙太奇技法进行制作,可使镜头的组接规律,整体策划,分解拍摄,镜头之间紧密连续,突出主体。
运动镜头画面是摄像创作的手段之三。专题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就是纪实性和原创性,因此,专题片的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客观记录新闻发生的真实情况,运用运动镜头形成组合单元,真实反映运动固有形态,体现画面的个性特征,让画面呈现动感色彩。如果所摄对象在运动过程中,要准确采集运动焦点,还可以通过拍摄周围的其他客体进行映衬,采用长镜头的运用手段,来体现主体特征的鲜明性。准确而大胆地采用特写手法来突出主体,精确把握主体的细微变化,挖掘其特有的本质色彩,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现情感的展示,深入表达作品的主题。
笔者在创作专题片《神秘的谷底地》时,就是通过画面叙事的多种特征,来展现作品的内容。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树立了创新的思想,将新颖的构思贯穿于作品始终,再通过严格的构图以及剪辑中巧妙技巧的运用,为作品的成功制作锦上添花,形成了一部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电视图像。这部片子获得了广电总局金帆奖三等奖。
2 摄像师的审美意识为专题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摄影师的审美意识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摄影师在审美上具有很高的水平,会对电视艺术作品具有独到的见解,在摄影过程中会本能地反映到作品上,提高电视作品的审美情感。高水平的摄影师会运用色调来增强美感,提高审美效果,在摄影师眼里,不同的色调代表作不同的意境,黑、白、灰画面和棕色调体现怀旧的情感。红、粉、亮的色彩烘托一种喜庆、热烈的氛围。秋天丰收景象,可以用黄色来衬托。春意盎然的景象用绿色来体现,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色彩搭配中的经典例子。这些色彩的搭配能够充分体现情感的变化。电视摄像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色彩的搭配、画面的调整来体现艺术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拍摄《神秘的谷底地》专题片时,在3200K的光线中用5600K的滤色片拍摄,来达到温暖黄红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画面特色引人注目。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认为,摄影师的每一幅画面所表现的不仅是现实的一个片段,同时还表现了艺术家的观点,这些是一个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不可或缺的。
3 摄像师的真实意识,为片子提供可信的事件过程
专题片应是以真实为底线的,拍摄要“未加操纵的现实”摄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何谓真实:就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的真实,又称逻辑真实潜质真实、逼真感。表达生活感性的惟妙惟肖是作品内容外在视象的效果而言的,电视专题片的真实表现在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与视听的逼真感有机统一,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其直接原型,尽可能在保持原有生活内容感性真实的基础上,努力表达出蕴涵在生活的本质真实。
3.1 拍过程而不是拍结果。
向观众展现一个事件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拍过程的关键是要赶在事件发生的前面,而不是要等事情发生过了再去拍。
3.2 提前开机,延后关机,特殊情况不关机。
专题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真实性,它要求创作者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任意而为之,不能为了追求艺术性,而采用演绎的手段去美化,也不能用流水账式的手法机械复制,而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报道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因此,专题片的制作过程要必须要经过严格把关,深入采访,在认真调查研究以后,分析事实的根源所在,形成完整的作品。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为了能够真实反映情况,有必要的话可以适当延长拍摄时间,获得更真实的画面。
3.3 同期声,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
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纪实的最重要手段,不事雕琢、不加粉饰的纪录原滋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态。
例如,拍摄《山里的故事》中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拍摄对象,采用跟拍、长镜头、抓拍、偷拍等方式捕捉细节的真实以更好的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运用同期声来辅助,使得这部专题片具有了强烈张力。这部片子获得中南——东北省级电视台专题类二等奖。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篇8
一、景深的概念
1.焦点 (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 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 再以锥状扩散开来, 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 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 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 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 形成一个扩大的圆, 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3.景深 (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 即:在被摄主体 (对焦点) 前后, 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 就是景深。换言之, 被摄体的前后纵深, 呈现在画面的影像模糊度, 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简单地讲, 景深就是影像的清晰纵深范围。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前景深△L1=FδL/ (f+FδL) (1)
后景深△L2=FδL/ (f-FδL) (2)
景深△L=△L1+△L2=2f×F8L/ (f×f-FδL2) (3)
其中δ是允许弥散圆直径, f是镜头焦距, F是光圈值, L是对焦距离。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 (假定其它条件都不改变) 的关系:
1.镜头焦距
焦距越长, 景深越小;焦距越短, 景深越大;
2.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 景深越小;光圈越小, 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景深越大;距离被摄主体越近, 景深越小。
三、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涉及到两方面, 一是大景深控制, 二是小景深控制。
(一) 大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 作为电视摄像要随时准备拍摄身边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捕捉精彩瞬间。这时电视画面的美感已经退为次要地位, 能拍摄到正在发生的新闻画面才是重点, 大景深是能否拍摄到新闻现场的关键。要得到大景深就要短焦距、小光圈和远摄距。
1. 短焦距
电视摄像机都是采用电动变焦镜头, 通过电动马达可以控制镜头在广角端和长焦端之间变化。所谓广角就是视角大于60度, 焦距小于25 mm的短焦镜头。短焦镜头具有视角宽、景深大的特点, 摄像机在短焦距亦即广角状态下所拍摄的画面角度最广, 景深最大, 清晰范围最远。
2. 小光圈
光圈是光学镜头用来控制通光量的机械装置, 也就是镜头用来控制光线进入成像系统的装置。光圈是由一组弯月形的金属叶片组成, 调节这些叶片能构成不同大小的镜头的口径。光圈大, 通光量大;光圈小, 通光量小, 光圈的标准用光圈系数 (F) 表示。摄像机的镜头光圈系数分为若干档, 标刻在镜头的光圈环上, 常见的有1.4、2、2.8、4、5.6、8、11、16、22等。较小的系数表示口径较大的光圈, F值每增大1.4倍, 镜头通光量减小一半, F2.8的通光量就要比F4的通光量大一倍。光圈系数F值越大, 光圈孔径越小, 通光量就越少, 景深越大, 容易得到大范围清晰的画面, 所以要得到大景深, 就要用F值大的光圈。
3. 远摄距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越容易得到大景深。在新闻事件现场中要尽量占据能够通观全局的有利地形, 不漏过每个细节每个精彩瞬间。
(二) 小景深控制
如果说突发性新闻的美感来源于新闻的现场性和纪实性, 那新闻专题类节目画面的美感就来自于对细节的体现。用小景深可以使主体突出, 更好地表现细节, 充分发挥电视摄像镜头的叙事能力。使景深变小就要采用长焦距、大光圈和近摄距。
1. 长焦距
所谓长焦距镜头就是视场角小于40度, 焦距大于25mm的镜头。长焦镜头具有视角窄, 物体成像的面积大, 景深范围小的特点, 特别适合拍主体突出的特写画面, 能有效地虚化被摄主体的背景。通过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控制杆, 可以在广角和长焦之间无极变化。
2. 大光圈
由于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 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小。在实际拍摄中, 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镜头的通光量, 使光圈变大。
(1) 设置滤色片
从镜头进来的光线要经过滤色片, 进行色温校正, 再让感光元器件如CCD感光, 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然后记录在介质上。一般电视摄像机有四档滤色片。1档:3200K, 因摄像机采用300OK———3200K为典型的平衡色温, 所以这一档是无色透明的, 适合于光源色温为3200K的灯光照明时使用;2档:5600K+l/4ND, 此档为一片琥珀色的色温转换滤光片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灰滤光片合二为一的复合镜, 它可以使光源色温从5600K降到3200K。1/4ND是中性灰阻光片, 它可以将投射影光路内的光通过1/4, 使亮度减弱2级。此档适用于较明亮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拍摄;3档:5600 K, 此档只装了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色温转换滤光片, 它适用于较暗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 在阴雨天拍摄效果较好;4档:5 600 K+1/16ND, 此档还是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滤光片和一片中性灰阻光片。这块阻光片的密度更大, 仅通过1/16的光线, 使亮度减弱4级。在同样是日光色温5600 K的环境中拍摄, 3档滤色片没有复合中性灰阻光片, 光通量最大;2档滤色片因为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的中性灰片复合, 通光量次之;通光量最小的是4档滤色片。通光量小了, 摄像机的光圈自然就会放大, 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光圈孔径变大意味着景深变小,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 同一环境下, 在2、3、4档滤色片之间进行转换, 在获得正常曝光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阻光系数强的滤色片, 让摄像机的光圈放到最大亦即光圈系数值最小。
高级别的电视摄像机中滤光片往往采用两组滤片进行组合, 一组是CC FILTER即色温滤片, 分别是A:十字滤镜、B:3200K、C:4300K、D:6300K;一组是ND FILTER即中性灰滤片, 分别是1:CLEAR (无校正) 、2:1/4ND、3:1/16ND、4:1/64ND。通过对这两种滤片进行有效组合, 更容易获得小景深。
(2) 调整快门速度
电视摄像机的快门速度可以在1/60秒、1/120秒、1/250秒、1/500秒、1/2000秒与1/5000秒之间进行调整, 越高的快门速度需要越大的通光量。这就好比接同样一桶水 (获得同等曝光量的画面) , 如果水龙头开的时间短 (快门速度快) , 水龙头的孔径就要大 (光圈的孔阑要大) 。所以调高快门速度可以开大光圈, 获得小景深, 取得很好的虚化效果。
(3) 使用增距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