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语言运用

2024-06-16

电视新闻语言运用(共11篇)

电视新闻语言运用 篇1

电视作为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的媒介, 具有复合性、兼容性的特点。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类元素, 将多元符号按照一定的意图合理地组合成立体交叉的“视听语言系统”, 才会深化和拓展传播容量。电视新闻语言是以视听语言为传播模式和传播规律的, 视听语言是依托人类的视觉与听觉, 以声音与画面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作品的基础, 是视觉符号之一, 与其他符号元素相比, 它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语言或第一要素, 没有画面, 就没有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特性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把不同景别, 连续活动的图像剪辑组接在一起, 形成一句句有视觉形象的特殊语言, 用来叙说新闻, 反映现实, 形象地为观众传递一种确定的信息。 (1) 这种由一幅幅图像构成的有着生动外表形态和丰富内涵的专业语言, 自身具有丰富的特性, 通过镜头语言的真实性和视角的潜在性的特点以达到完整讲述新闻故事的目的, 再通过画面编辑产生影喻和联想, 深度报道和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镜头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 电视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画面真实。电视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电视画面的真实。电视新闻镜头的真实性指利用画面的亲近性、即时性、直接性给观众造成更接近客观真实的心理效果画面镜头是电视新闻主要的叙事方式, 它给接收者们提供了接触新闻的平台, 要让他们认可眼前的新闻客观, 就要尽可能抹去或隐藏复杂的叙事流程中叙事者主观介入的痕迹, 让新闻事实仿佛直接来到接收者眼前。

在《新闻调查》这个栏目中, 记者不是退居镜头、话筒的背后, 而是直接出现在屏幕上, 形成与采访对象的直接互动。针对屏幕外的接收者眼睛的追寻, 叙事者将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的方式借用摄像机的视角, 使记者视角与接收者视角重合, 当记者在注视被采访者时, 接收者也同时和记者一起注视被采访者, 当被采访者面对记者、回答记者时也同时在面对接收者, 接收者不仅是他作为新闻观众的自己, 还是一个事件的调查者。这种通过整合新闻叙事者与新闻接收者的视角而形成的“真实性”, 把新闻接收者视角牢牢契合于新闻文本视角。让接收者的眼睛与摄像机的眼睛重合, 很容易使接收者忘了自己的存在.

视角的潜在性。视角的潜在性是指从摄像机镜头选取到观众面对的电视屏幕中的新闻画面, 叙事者的视角潜隐在画面报道之中, 留给观众的都只是从整个新闻事件中的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的感知和领会。从新闻接收者角度看, 如果不加选择地全盘展示过于丰富的视觉空间会让接收者造成选择与思考的压力, 比如在具有若干观点冲突的新闻事件中, 他们就会选择并思考丰富的影像提供的信息, 而这种主动性会阻碍接收者对于某媒体直接叙事的跟踪和引导, 就会使新闻叙事者解读与受叙者解读发生错位或断层, 造成两者的疏离,

因此在镜头叙事中, 特写和近景有独特的封闭视角的功能。缘自于电影艺术手法的特写如今在电视新闻中运用也较多。通过对新闻事件中人或物的特写或近景拍摄, 造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起到强调的效果。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造型主要是指如何运用视听语言的画面元素对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涵进行视觉包装和造型, 力求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诉求。

电视新闻的景别选择。景别是电视新闻前期拍摄的造型元素。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远景视野深广、宽阔, 全景能完整地观照事物和场景, 中景能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近景能表现人物的局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特写画面则如同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 具有透视心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景别的选择就是对画面叙述方式和内容结构方式的选择, 是创作思维活动最直接的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新闻报道要在前期策划拍摄阶段做好场景选择和景别设置的工作, 富于生活真实、构图讲究的新闻画面.才能激发受众的视觉情绪,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电视新闻的镜头选择。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便于突出主体, 使观众能以平静稳定的心态充分体验画面内涵;运动镜头能使观众视点不断变化, 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 引起强烈的心理感应, 因而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是最基本的拍摄技法.又是有效的修辞手段。推可以突出重要情节因素和细节;拉可以形成反衬、比喻的效果, 发挥感情的余韵;摇, 可以表现对比、并列、暗喻、因果的关系;移, 能造成现场感和真实感;跟, 更能强化纪实效应。

电视新闻的画面蒙太奇运用。画面蒙太奇的使用是丰富电视新闻内涵, 引发观众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 在新闻专题、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等新闻栏目中普遍应用。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同于强调时效性的消息报道, 而是追求典型新闻事件或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 这就要求在画面的处理上富有层次感和引申意味, 表现蒙太奇的运用可以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像空间, 把观众从新闻事实引入到对社会问题和焦点人物的认知和理解中, 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意义。

参考文献

[1].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杜, 2002年版, 第130~131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5~36页。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0~21页。

电视新闻语言运用 篇2

摘 要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高科技的产物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人们对于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单单只满足于通过声音文字去了解这个世界,而是越来越注重通过各个感官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其中,主持人作为节目信息和受众之间的中介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要向观众传递出更多的、更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主持人除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外,充分利用穿衣风格、行为动作、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来完善和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优秀的主持、好的节目不仅仅要靠语言的表达,还需要副语言相辅身临其境。当代社会,随着大众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的媒体工作人员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研究和发展具高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视播音、主持人、副语言

Abstract

Nowaday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more and more high-tech products into everyone”s daily life.With the advent of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people are not only satisfied with the way to obtain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voice of the tex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senses brought by different feelings.Among them, as the host between program information and audience intermediary, must pass every act and every move, every word and action more and more abundant information to the audience, which requires the host in addition to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make full use of the style of dress, behavior,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such as vice language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mselves thus, better to transmit information.Therefore, an excellent host, good programs not only rely on the language of expression, but also need to be assisted by the sub language.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the mass media, all the media workers need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occupy a plac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Paralanguage in television broadcasting.Key Words: TV broadcast,;host,;paralanguage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数字电视、数字广播、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纵观电视节目形式多样、题材不同,充斥着荧屏也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一个国家除了经济实力雄厚之外,还要有强劲的文化“软实力”,这一个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节目搬上荧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娱乐传媒的兴盛,电视播音主持这一行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例如董卿、何炅、朱丹、孟非、李咏、李静、鲁豫等等,无论是口才方面还是衣着、仪态、手势、表情等方面无可挑剔,可见除了“说话”之外,副语言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竞争的时代,数字媒体、互联网迅猛发展,随之而来各种电视节目鳞次栉比,电视播音主持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更严格、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选题意义

人类社会的交流除了不同的“语言”之外,就是各种肢体或者是表情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多的交流和传递信息,在交际方面使用的不通过言语的交际方式被称作为“元交际”。“元交际”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元交际能力也是人际交往的一大能力之一。电视播音主持人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关键之一,他们面对不同层面,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观众,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想要传递的信息、想要达到的节目效果,除了通过语言上直接的表达、交流和信息传递之外,同样需要类似于“元交际”的“副语言”。也就是说,我们要肯定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的研究对电视播音主持这一行业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更真实客观的了解对于一个电视播音主持人来说副语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应用的现状,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行业对副语言更好的运用,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涵和乐趣,也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通过合理、恰当的副语言的运用拉近主持人与广大观众之间的距离,让“隔着屏幕”或是舞台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更加顺畅和丰富,推动电视播音主持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持续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对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的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是电视受众,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对主持副语言的接受和了解程度等,调查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因此,在陕西省西安市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 400 人,其中 48%是女性,52%是男性;年龄在 15 岁以上,其中 55%是 15~30 岁,26%是 30~40 岁,10%是 40~50 岁,50 岁以上占 9%。,除了 15 岁以下的儿童以外涵盖不同年龄段,尽管每个年龄段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互联网在不同的年龄段的普及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次所调查的 400 人职业不同,其中 37%是学生,29%是企业、公司员工,12%是私营业主,个体商户,7%是下岗待业人员,3%是退休人员,10%是公务人员,其他占 2%。可见,所调查的 400 人分布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就整个社会阶层来看,都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除此之外所有的调查对象对几乎没有初中以下的学历,64%是本科及以上学历,28%是专科学历,8%高中学历,总体来说学历水平较高。本研究涉及的调查对象在年龄上分布各个年龄段、在职业上遍布各个行业、学历也相对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来说具有调查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说明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大量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运用相关的论文,深入了解课题的出发点,了解论文的流程,对论文撰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通过图书馆阅读《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图书专著,扎实理论基础,为论文的写作树立方向、奠定基础,使整个写作的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在论文的写作上减少了错误的观念和弯路。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是对广大电视观众做一个相对较大、人数较多的调查和统计,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和快捷,因此荀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根据论文的需要针对部分电视观众设置具体的问题,了解在现有的电视播音主持的副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观众反响如何?或者作为我们的受众,他们对副语言的使用有什么新的诉求?只有更好的了解这些真实的状况,才有可能使研究真正落在实处,研究的结果和建议也更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问卷法从根本上为调查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思路,为论文的完成提供更多的、直接的一手资料,论文建立在客观、具体的调查之上,使研究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三)研究工具

本论文研究的工具有:一,问卷星软件,通过问卷星软件类编辑、制作调查问卷。二,Excel 表格,调查问卷的回收和数据的处理以及图表化都需要 Excel 表格的支持,优化数据处理工作。问卷星和 Excel 表格的运用让问卷调查得以实施和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减少论文工作量,保证研究切实可行。

(四)拟研究的问题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电视播音主持和副语言的界定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运用的现状以及受众的需求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更好的运用的策略

第一章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播音

论文研究的播音主要是指电视等电子媒体进行的所有与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有关的节目主持活动。节目主持人利用有声的语言的同时伴随无声的副语言,借用电视或其他电子媒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播信息、娱乐大众的创作性活动。

本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电视这一媒体所进行的关于播音主持人副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观众不光“听得见”,还能“看得见”的播音主持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更需要副语言的运用以及发展。

(二)主持

“主持”最早、最基本的意思是处理、主持日常工作等。随着电视行业在新世纪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出现了主持人这一个影响重大的行业,通过对央视及各地方卫视有代表性节目的浏览和观看,他们以主持人的名义向世界传递着每一个信息。主持人越来越成为社会上相对地位较高的公众人物,他们对普通大众的生活、休闲娱乐和信息获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电视节目必须有主持人坐镇、把控全局和节奏,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主持人的“主持”。总的来说,主持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新兴行业。

(三)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的作品。电视节目品类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新闻类节目、财经类节目、体育类节目、文化娱乐类节目、教育类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等等。这些电视节目除了满足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让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众多不同的电视节目中本论文主要侧重的是有主持人主持的电视节目,并且着重研究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运用。

(四)副语言

狭义的“副语言”指一种有声现象,例如人们在说话时表现出气喘、嗓子沙哑等,是伴随人们说话发生的并且同时对所说的话有影响、具有具体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和现象,区别的是它所表达的某种具体的意义并不是直接来自词汇、语法或者语音规则,而是除了这些以外的东西和信息。广义的“副语言”是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即人与人之间进行言语上的交流的同时或单独使用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从而利用其补充更多信息和内容达到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这里研究的“副语言”是指相对广义的,是指电视播音主持的所有非语言的交际,包括表情、手势、动作、体态、仪表、舞台背景等等,大致概括为体态系统和境态系统两个方面。

(五)体态系统

体态在汉语中直接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外在展现出来的姿态和样子。“体态语”延伸出来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的一种沟通的手段,也可以称作为“肢体语言”。体态语包括除了直接的语言交流以外的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本论文所研究的体态系统是与“体态语”类似的一个属于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领域的概念,它在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领域具体指的是副语言中动作、手势、姿态、表情、仪表等方面与电视节目支持人自身相关的系统的内容。

(六)境态系统

根据论文的立场和研究内容,境态系统具体是指副语言中舞台背景等传播的环境方面的内容的一个系统的总和,并研究其在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不同于体态系统的作用。

二、电视播音主持的副语言的作用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在节目中的运用是经常可见的,其中存在的差异有很多方面,例如运用的程度、技巧、每个人的表现力、侧重点等等,不同的运用在节目效果上自然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副语言在电视播音主持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呈现如下:

(一)

体态系统的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常会出现眼神、目光、肢体动作的交流。我们人类除了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外还会用这种“无声”的交流,可以说这是我们的本能之一。同样的,在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这种“无声的”交流。例如,今年热播的节目《朗读者》,其中的主持人董卿,她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董卿在采访无国界女医生蒋励时,问及阿富汗妇女生产时的死亡率以及蒋励在阿富汗充满爆炸声袭击的现状时,董卿在交流的过程中一直用眼神同蒋励以及更多的观众在交流。你可以看到她眼神里富含了的无数的情感——对沦陷在战火中阿富汗民众的同情;对战火中陷入危险的产妇的同情;以及谈到蒋励在阿富汗真切的经历爆炸和生命威胁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关切、关爱、对生命敬畏;最后在谈到对新生命的喜悦和迎接时,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到满满的幸福和喜悦。观众可以通过董卿的眼神看到更多的情绪和言语无法传达的真情流露,嘉宾也会在这样真诚的眼神交流中找到共鸣、支持以及理解。眼神可以传达主持人真实的内心情感,在整个过程中董卿一直用不缓不慢的句子诉说着心中的情感,但是却更多的被她的眼神里的真挚和深情打动,仿佛身临其境。眼神的传达拉近了主持人、嘉宾、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样的,表情也能够使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体会。

除此之外,主持人的站姿、坐姿、手势、肢体动作等与语言的配合使用时,更容易让主持人与嘉宾、受众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放松心情,进而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让嘉宾更好的倾诉和参与节目,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觉得亲切和身临其境。董卿在采访飞天英雄杨利伟时坐在沙发上身体前倾、认真聆听杨利伟讲话,在讲到热血沸腾的航天梦想的实现的时候激动地做出拼搏的手势,随后整个交流的过程中董卿运用了很多的支持动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伴随着杨利伟跌杨起伏的讲述或仰头轻笑、或蹙眉凝视。对面的杨利伟也会用很多肢体动作来描述当时的紧张和感动,整个过程会让嘉宾感到自如和自然,不知不觉的讲述了更多航天过程的精彩瞬间。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节目中采访往届韩国总统朴槿惠时,现场的氛围隆重而又严肃。整个过程杨澜一直端端正正的坐在沙发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手势和动作,表现出高度的严谨、礼貌、尊重和重视,这个采访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赞同和好感。可见,在面对不同的省份、不同地位、不同性质的采访对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副语言,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来达到不同的节目效果和目的。

总的来说,副语言体态系统的作用能够拉近主持人、嘉宾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

间的交流,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同时,参与的嘉宾在节目中能够与主持人更自然、亲近的交流。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副语言体态系统的作用往往能使人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更多语言无法清晰、准确传递的真实情感体验。副语言中的体态系统除了表情、眼神、站姿、坐姿、手势、动作之外,还包括主持人的妆容、服饰等等,所有的细节都是主持人增进交流的加分项,也是值得注意和谨慎思考的突破点。

(二)境态系统的作用

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良好的传播环境的选择可以使嘉宾或受众更好的进入状态,从而达到节目目的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在此立场和出发点上,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节目的传播环境有所不同。例如新闻联播类节目的传播环境多为演播室;美食类节目的传播环境多为贴近人们生活的厨房;而综艺娱乐节目的传播环境会随着节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对更加丰富多彩。

成功的电视节目支持人在采访他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亲自到嘉宾的工作或生活的地方进行采访,在熟悉的环境中采访对象能够更好的放松自己,让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更加轻松便捷。如果无法在嘉宾所熟悉的地方进行采访的话,则会在演播室的布局、道具和物品上别出心裁,引起嘉宾或观众的熟悉感,方便交流与沟通。

总的来说,副语言的的静态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外部环境或氛围的营造上,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外部环境,有不同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唯一不变的目的是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创造更合适的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

三、电视播音主持的副语言的运用重要性

电视作为一个媒体,有传播新闻、消息、广告以及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功能,也有传播文化和知识、为国家和政府服务的作用。诸多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传递”——传递文化、传递信息、传递种种理念等。电视最主要的作用简单来说是传递,那么电视播音主持在“传递”中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个媒体和电视节目来说,主持人作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承担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和功能。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和价值。而决定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节目的主持人。一个好的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所在,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喝追捧。

上述节目主持人对一个节目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电视播音主持的副语的运用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相当好的应变能力、稳健的台风、良好的气质等等。其中良好的表达能力、台风、气质等方面除了言语的表达能力之外,其他则需要“副语言”的支持。简单来说,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需要强大的表达能力,而这种表达能力不光是语言的表达,还有非语言的表达即“副语言”的使用,这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主持人所必备的。

综上所述,节目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占有主导地位,对节目的发展以及信息传递有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并且进一步论述副语言在在非语言表达方面对一个主持人传递信息、营造氛围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可见,电视播音主持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使用副语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第二章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现状

论文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丰富的数据之上的,对于一个研究来说真实的调查是研究结果的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在陕西省西安市进行,真实客观的了解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现状,从观众的角度和层次反映出副语言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而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发展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

一、大部分受众对副语言的概念一知半解

图 1 受众对副语言了解情况统计图

上图可见,75%的受众对副语言这一名词的了解一知半解。也就是说副语言广泛的运用于电视播音主持节目中,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也会用到“副语言”进行交际,但是人们对副语言这一名词却缺乏了解,这种现象说明受众不是真正的了解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只是在观看的过程中稍微收到副语言的影响和带动,受众并不是清晰的知道副语言的概念界定和作用等。这对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是不利的,人们根本不清楚副语言的范畴,对这一事物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很难在副语言运用的发展方面道明方向。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受众的需要和期待就是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发展的方向和旗帜。我们作为受众不能一味地糊涂的看电视节目,而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消费、娱乐、接受的事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和更高的期待。

二、在电视节目中受众缺乏对副语言的关注

图 2 电视节目中受众关注点统计图

上图可见,观众关注的更多是节目的内容和嘉宾,主持人风格和舞台背景等副语言领域关注相对较少。电视节目最吸引人的是有趣的节目内容和嘉宾的人气,但是一个节目是否能将内容和嘉宾的人气发挥到极致完全需要主持人的调度和烘托,因此一个节目的主持人的作用是更加持久和稳定的,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主持的特色和个性,副语言的运用恰好也是他们形成各自特色和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缺乏关注恰恰说明在这方面仍然存在欠缺,有待加强。

三、在不同的副语言中,受众更关注的是体态和仪表

图 3 受众对不同的副语言类型的关注情况统计图

上图可见,38%的受众更加关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仪表;35%的受众更加关注主持人的体态;只有 6%的受众关注主持人的手势和动作;9%的受众更关注舞台背景;12%的受众更关注主持人的面部表情。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都是转瞬而逝的,因此受众可能会对支持人的仪表、体态等相对稳定、存在时间和周期较长的东西更加关注,因此我们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的播音支持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体态细节,当然这并不意味这在“副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表情、动作、手势等时刻变化的东西不重要,而是在各个细节上都要有足够的重视,保证在仪表、服饰、体态等方面更加注重和适宜节目内容的基础上调动面部表情、动作、手势等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更好的、更简洁的、更明确地、更有效的传递信息,达到更加出彩的节目效果。

四、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副语言的运用良莠不齐

根据在日程生活中对各种电视节目的的观看,以及自身因为专业原因对一些演艺活动的接触,对主持人以及各类节目或活动有一定的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有关的各个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视播音主持也随之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个专业的一份子。机遇和挑战并存、竞争与发展同在,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会出现一批优秀的人才。例如优秀的电视播音主持人董卿、鲁豫、撒贝宁、李咏、朱军、何炅、孟非等等,他们无论是在口才上还是副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形成特有的主持风格,在观众心中日益成为极富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所做的节目也深受广大电视机前的广中的喜欢。相反,一个行业快速、膨胀似得发展自然也会出现专业素质不太高、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精准的定位的人,例如一个比较严肃的聚会你却用一种不太适宜的幽默的语气去主持,或者在主持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工作和准备不足造成嘉宾和现场的尴尬场面,还比如无法自如、行云流水的运用副语言更好的传递信息,达到较好的价目效果,这类主持人往往令电视节目更加不受人喜欢喝关注,丧失受众的支持和信赖。

这是一个激烈角逐的时代,快速发展和繁荣带来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对

于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五、部分主持人缺乏重视副语言的意识,缺少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行业发展势必包罗万象,有好的方面、成功的例子,自然也有不好的方面和有所欠缺的存在。董卿进入央视的 12 年,期间工作勤奋、表现出色,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这样成功的董卿在 2014 年时仍毅然决然暂时放下话筒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学习,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到达新的高度。在《朗读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信、成熟、富有才华的董卿,也可以看到细腻、温柔、落落大方、优雅迷人的董卿。2017 年春晚更是凭借一只口红家喻户晓,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和偶然的,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然需要岁月的积淀和不倦的学习与思考,将语言以及副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发挥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就是电视播音主持发展的奥义和精髓。成功如董卿者尚且在不断地学习和挑战自己,所以今天我们才会有《朗读者》这样一个一经播出就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也才会看到《朗读者》中闪闪发光的董卿。随电视节目的发展,社会对主持人的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主持人安于现状、疏于自身素质建设的现象,并且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大有人在。处在一个竞争越发激烈的时代,没有敏锐的危机感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对于一个电视节目生命力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涯来说都是足以致命的。正所谓“学无止境”,专业素质的不断培养和学习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永保生命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副语言的运用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摸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三章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策略

一、主持人方面的策略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说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这个道理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电视播音主持人。

例如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他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作家、设计师、演员、编剧、导演,多种身份转换自如,现在爱奇艺自制的电视节目《奇葩说》担任节目主持人和导师。在《奇葩说》中观众总会为他娓娓道来的讲述所动容,他不是一个“高颜值”的支持人,反而有点发胖,总是以头发灰白的形象展现在观众们面前,但是从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总有的那种温文尔雅、娓娓道来、深沉而又温暖的气质,让人无法拒绝。再例如

主持《诗词大会》节目的董卿,该节目中不光有才华横溢的点评老师还有 100 位中国诗词达人,可以说个个都是人才,但在这样强大的阵容中董卿的表现仍然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在台下专家讨论李贺的诗词时,抛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她脱口而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最后当擂主争霸赛结束,攻擂者黯然离场之际,董卿脱口而出送给攻擂者一句陆游的诗“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可见在《诗词大会》中,董卿不光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知识是储备方面更是大放异彩,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信手拈来。

总的来说,电视播音主持人就应该像蔡康永、董卿等这些人一样富有诗书、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智慧、儒雅的气质,站在哪里都无法掩盖其绝代的芳华。因此,在培养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之前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广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人气质外在体现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二)提高个人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内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修养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丰厚的知识和底蕴等等。人际交往能力是主持人主持必备的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往外迸发的影响力,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传递出温暖以及勇敢;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让一个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游刃有余的主持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去进行更多的副语言上的开发和运用。也就是说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修养够高,他才会有过人的副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游刃有余的运用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中去,做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成功的电视节目。

(三)提高审美标准

将副语言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是态势语,即表情、动作、眼神、服装等,二是境势语,即舞台背景、传播环境等。无论是动作表情的配合,还是妆容的选择以及舞台背景的缔造,只要是需要展现“美”的地方都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盛放美的心灵——较高的审美标准。2017 年春晚众多话题中最受网友关注的主持人只有董卿以及董卿春晚口红色号称为微博第一热搜。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晚会节目上脱颖而出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一支口红被追捧、热卖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她本人的气质和优于常人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与众不同的的的审美能力是在舞台上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电视节目是一种大众的东西,每个人对美的追求和看法不同,但往往大众审美又会形成一个个主流意识,因此作为电视播音主持人在各个方面都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来引导或迎合大众审美,成为一个有品位、有追求和质感并深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四)适当的肢体训练

协调、优美、适宜的肢体活动和主持人的形象和气质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肢体动作、手势等增加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亲密度的同时更加丰富的传递信息。因此,肢体的训练对于主持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万千观众在台下和电视机前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保持气质、优雅、大方、得体。然而这些方方面面先天条件固然重要,后天适宜的肢体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适宜的肢体动作能够拉近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使主持人更加亲和、富有魅力。

二、电视受众方面的策略

电视受众是电视节目的观众,所有的电视节目制作出来直接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受众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电视受众并不这个制作行业中的人,对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专业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观众对电视节、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运用各方面都有更多的了解的话,就会更清晰、更具体的知道和明确自己想要看到什么样的节目、看到什么样的支持人、接受什么样的语言和副语言的交流。也就是说受众对此方面基础的了解而产生的需求对电视播音主持人副语言运用的发展来说是最直接的导向,也对副语言运用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因此,受众作为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对自设素质的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以免错误的导向制约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运用的发展。

三、其他重要因素

(一)树立团队意识,打造金牌团队

主持人虽然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例如主持人的服装、造型方面虽说是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审美和涵养,但是事实上这些工作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副语言的展现其实是一个团队主流意识的体现。因此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发展上,电视节目制作的团队要相互分工、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承担好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共同打造金牌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促进其自身副语言的建设的。

(二)“精心”制作舞台背景和环境布局

舞台背景的搭建也是主持人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要

有细密、体贴、善于发现和思考的特质,在与嘉宾交流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无法在嘉宾熟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就要创造一个嘉宾比较熟悉和觉得舒适的环境,这样嘉宾才更能敞开心扉,达到预期的节目效果。优质的舞台背景或是环境的布局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因此,在发展和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的运用时,一定要注意精心制作舞台背景和环境的布局,这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副语言更好表现的保障,也是点睛之笔。

总 结

论文采用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首先阐述了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作用,其次经过调查了解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运用的现状。如:

(一)大部分受众对副语言的概念一知半解

(二)在电视节目中受众缺乏对副语言的关注

(三)在不同的副语言中,受众更关注的是体态和仪表

(四)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副语言的运用良莠不齐

(五)部分主持人缺乏重视副语言的意识,缺少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针对存在的现状分别从主持人、受众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提高个人修养

(三)提高审美标准

(四)适当的肢体训练

(五)受众素质建设

(六)树立团队意识,打造金牌团队

(七)“精心”制作舞台背景和环境布局

参考文献

[1]黄绍红.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22)

[2]王轶菁.新中国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3]翟丽丽.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若干研究论述[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

[4]郑颖芳.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5]于婷婷.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科技展望,2016,(04)[6]石玉.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7]杨启秀.论述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J].商,2015,(11)

[8]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9)

致 谢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最难忘的时光之一。珍惜四年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学习的日子,感激母校为我们提供的美丽的校园风景、宽广明亮的教室、博学明理的教师和团结友爱的同学。母校像是我们的港湾,规避风雨的港湾,让我们停靠在它的怀抱里潜心学习、茁壮成长。

四年来,记忆深刻的除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还有勤勤恳恳奋斗在教育事业上的“可爱”的人民教师。感谢所有的教师倾囊相授,让我们在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永远有一盏启明的灯塔。最后要谢谢论文的指导老师,从每一页的批注上可以看出老师的认真和执着,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即将走出校园的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感谢您的耐心和细心,让我在论文写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

未来,我们将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对前路的无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迷茫还有勇敢和无所畏惧。我坚信,带着母校的初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胆怯、不忘初衷,一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附录 A

《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是咸阳师范学院大四的一名学生。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和填写问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播音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本问卷向广大电视观众做一个普遍的调查,了解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的作用及运用的现状,从而真是客观的掌握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运用的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建议推动电视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本问卷以不记名的形式投递和填写,我们承诺对您的所有信息进行保密,请您放心填写。另外,为了问卷的有效回收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有效,请您注意一下问题:

1.仔细阅读,认真做答。

2.请您务必作答所有题目,感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2.您的年龄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15 岁以下

○ 15 到 30 岁

○ 30 到 40 岁

○ 40 到 50 岁

○ 50 岁以上

3.您所从事的职业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学生

○ 公务员

○ 企业、公司员工

○ 私营业主、个体商户

○ 退休人员

○ 下岗、待业人员

○ 其他

4.您的学历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初中及以下

○ 高中

○ 大专

○ 本科

○ 硕士及以上

5.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喜欢收看电视节目? [单选题] [必答题]

○ 比较喜欢

○ 一般喜欢

○比较不喜欢

○完全不喜欢

6.在众多的电视主持人中,您是否有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 [单选题] [必答题]

○ 有

○ 没有

7.如果有,您主要喜欢他(她)以下哪个方面? [单选题] [必答题]

○ 过人的口才

○ 主持的风格

○ 应用自如的副语言

○ 其他

8.您了解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吗? [单选题] [必答题]

○比较了解

○ 一般了解

○ 比较不了解

○ 完全不了解

9.您认为以下内容中那些是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副语言? [多选题] [必答题]

○ 表情

○ 手势、动作

○ 体态

○ 舞台背景

○ 说话技巧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您更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是什么?[单选题] [必答题]

○ 节目内容

○ 节目嘉宾

○ 主持人的风格

○ 舞台背景

11.下列主持人的副语言中,您更加关注的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表情

○ 手势、动作

○ 体态

○ 舞台背景

○其他

10.您比较喜欢以下哪种类型的主播? [单选题] [必答题]

○ 亲民接地气

○ 高冷男(女)神范

○ 温暖治愈型

○ 幽默无厘头

○ 节操无下限

○ 其他

11.您觉得副语言的运用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重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比较重要

○ 一般重要

○ 比较不重要

○ 完全不重要

12.您觉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副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或是外在的表现吗?[单选题] [必答题]

○ 内在表现

○ 外在表现

○ 都不是

○ 其他

13.对于提高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方面,您作为电视观众有什么建议和诉求? 请填写在以下的方框内。[填空题] [必答题]

14.如果您对本问卷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在以下方框内。[填空题]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 篇3

一、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真实性。在评价一则电视新闻时,观众首先议论的是新闻的真实性,而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主要靠画面来表现。如果画面不真实,给观众的印象就是虚假的,只能让人感到憎恶和反感。电视新闻镜头的可视性,决不是对实际生活和新闻事件一般画面的再现和肤浅的图解。由于电视新闻的画面具有真实的客观性,它能够抓住现实空间和时间中各种具体的、单独的面貌,而它的记录又都是现在进行时态,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例如:2003年广东韶关电视台拍摄的《真情短片》——

画面在一个近似农村的环境中,老太太在厨房里烧饭;老太太给病残的丈夫喂饭;老太太将病残的丈夫背出屋子,放在院子中间,帮丈夫洗澡……

记者成熟地运用了电视画面叙述了一位韩国女人和她的中国丈夫,这样一对风烛残年老人的晚年生活。他们从认识到结婚,共同生活了10年后因某些原因而分手,40年后两人又重新走到一起,浓缩了这段长达40年的跨国感情。可以说,在这样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面前,没有任何言语能够超越画面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现场感。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电视新闻中,大量的时政新闻和人头展览式的报道,使电视新闻显得很枯燥;一些机器加人头的经济新闻使画面显得呆板,表现形式还没有突破电影新闻纪录片的老框框;一些解说和图像呈“两张皮”的现象;一些图解政策的新闻仍经常出现。而生动直观的电视画面,可以再现一般人无法亲临现场的事件过程,凸现画面的可视性。记者应该通过自己的“眼睛”——摄像镜头,把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武警江苏总队在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荣获最佳短片奖的《腊梅花儿开》,节目形式没有借助任何解说,让观众只需观看画面,就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主人公和她所从事的活动(即新闻事件)。

1.全景:(摇)镜头从江苏仪征县染坊巷摇到了主人公大院门口(同时画面上叠加了采访时间字幕)。2.中景:(移)从主人公家门口贴的“福”字移到室内主人公正在为做媒之事给人通电话(同期声)。3.近景:从一位大妈打电话的神态又把镜头摇到手中大沓求婚信件。(字幕隐出:周大妈69岁)。4.特写:各类报刊赞扬周大妈当红娘的事迹。5.全景:周大妈院内腊梅花开。

利用富有可视性语言画面讲故事,也像写文章一样,既讲究语法、修辞和文采,又必须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从上面所讲的一组渐进式的画面剪辑中,可以看到《腊梅花儿开》的画面不仅十分流畅,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样样具备,电视拍摄手法推、拉、摇、移、跟镜头的运用,各司其职,而且让观众随着镜头的变换,看到了环境、明白了人物,知道了所要反映的事件,就像在现场一样,感到十分亲切。

三、电视画面语言的信息量。电视新闻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记录,其镜头所至,实录的是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环境,它所包括的信息,远比文字信息丰富得多。受众除了获得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等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周围的环境、人物形象、空间规模、洪水或火灾引发造成损失的大小等,这些,又都是电视纪实所有的特性——即画面语言所特有的品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各种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信息量的传递又成了受众特别关注的“热点”。那么,画面信息对电视新闻的质量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制作新闻过程中,尤其应注意画面信息的捕捉,加强对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河南电视台荣获2002年度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黄河首次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系列报道,通过电视画面的形象语言和专家、权威人士深入浅出的介绍,运用“原型黄河”、“模型黄河”和“数字黄河”三条首次联动试验的形象化对比,把比较复杂、深奥难懂、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试验项目通俗易懂地告诉给观众,使观众不仅了解了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背景资料,懂得了调水调沙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而且增长了调水调沙、治淤防患的科学知识。

那么,怎样增强电视画面语言的信息量呢?

要善于捕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画面。细节是电视新闻报道整体的基础,没有细节的整体是虚无苍白的。捕捉细节、处理好细节与整体间的关系,是丰富整体印象的关键。细节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突出报道的主题思想。如果说“画面”的表现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那么“细节”就是可视的灵魂,像一篇文章的“文眼”一样不可缺少。如当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撒切尔夫人离开北京人民大会堂走下台阶时“崴脚”的动作细节;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港督府时一直低头不语的表情细节,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传神地展现出人物彼时的复杂心态。

一些记者在新闻现场不是认真观察,选择可以充分传播新闻信息的事态细节,而是满足于为印证文字的内容去寻找画面。事实上,富于生活真实、构图讲究的新闻画面,才能激发受众的视觉情绪,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比如:获2003年度广东台社教节目新闻奖的《春暖寒极》,反映的是粤北石灰岩山区地方党委和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开展“两大会战”的事情。在第一集里,有这样一组突出的画面:一位瑶族老大娘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互让暖手炉。这段细节故事很突出,同时在剪辑时还留下了悬念。到第三集,清水流到瑶家,老大娘已不在人世,但那只暖手炉还在,又突出地重现了这一画面,这个镜头和前面的情景相连,让人们不免又想起了老大娘当年那企盼的目光,使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摄像“镜头语言”的运用 篇4

电视节目是一种视觉文化产品, 镜头语言是电视节目表达的本体语言。新闻是比较特殊的电视节目类型, 以“事实”说话、反映现实生活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原则。因此, 在运用镜头语言记述和表现新闻事件时, 应充分了解镜头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遵循镜头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律, 掌握镜头语言运用的实际技巧和有用策略, 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与丰富度,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精品做出积极的努力。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相关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类的电视文化产品, 在使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实践中, 既要符合新闻节目的真实叙事原则, 同时又要遵循一定的镜头语言运用规律。

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底线。运用好镜头语言, 以技巧和手段相对“真实”地描述“真实”的个体生命和整个现实社会, 更为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真实性, 这对维护并提高电视新闻的权威和公信力非常重要。

2. 主题突出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是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运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工作时, 一定要明确新闻事件的主题和主体对象, 运用镜头语言的各种技巧和策略使新闻中所需要传递的事实更为醒目, 使广大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相对复杂的信息资源中, “一眼”就能够把握到主要的“信息资源”。

3.逻辑主线明确

镜头语言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而组合起来的有机系统。在使用镜头语言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逻辑线索, 使新闻叙事的逻辑清晰、衔接巧妙,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技巧、主题明确地描述新闻事件, 反映新闻主题, 并使广大受众更加乐于认可和接受这一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几点策略

镜头语言的“匮乏”将会导致电视画面的平淡无奇, 也就很难真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锁定他们的“目光”, 电视新闻节目也就难以在数量众多的视听节目中脱颖而出, 更遑论生存与发展。因此, 要在把握和遵循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 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 提高电视新闻制作的水平,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1.“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无技巧, 是指在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 以尽量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进行相对客观、“真实”的表述。所谓的“无技巧”, 其实质是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有着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尽量“真实”性还原的一种新闻叙事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摄像中, 通常可以采用抓拍、长镜头等来实现。其中, 抓拍, 需要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 通过抓拍记录下真实场景、定格真情实感的瞬间, 所拍摄到的画面往往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长镜头, 是指持续30秒以上的画面。长镜头是与“人眼”最接近的一种镜头语言, 镜头始终在不间断中进行游动拍摄, 连贯性地表现和展示着外部客观世界, 这对摄像师的摄像技巧也是一个挑战。

2. 灵活适度地运用摄像技巧

摄像技巧是指运用镜头语言的策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镜头语言是承载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 电视新闻节目工作者应当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 去发现、挖掘最能表现主题的拍摄对象, 再遵循统一的逻辑主线来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地组织镜头语言, 使所拍摄到的画面更加引人入胜、更具说服力, 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新闻事实并获得某种启示。例如, 采用一些对比镜头, 使新闻事实的特征更为突出;还可以增加一些场景描述, 使受众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提高新闻事件的信服度;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略带叙事情节的拍摄, 增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 扩大并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包容性与表现力, 等等。

3. 与其他造型“语言”相配合

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工具, 但并不是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在电视新闻叙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如主持人、字幕、音效等等。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者不可以只就“镜头语言”进行孤立的思考, 一定要密切注重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尽量使自己的“镜头语言”与之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和谐的系统, 更为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浅析如何运用好电视新闻同期声 篇5

关键词:同期声;电视新闻;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128-01

一、电视新闻同期声的概念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同期录音的意思,它是摄像记者在电视采访中进行现场判断、选择和记录的重要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声音,并伴随着电视媒体中的节目形象展现出来,从而增强节目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新闻的制作,仅靠画面和解说,让观众看、听到的只是摄像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而运用同期声,由当事人告诉观众所发生的事情,则会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更具说服力。另外电视新闻中合理应用同期声可以使节目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因此,采用各种方式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使观众通过视听结果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是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的重要方式。然而,巧妙灵活地应用与画面一致的同期声,让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直接述说他们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真实性效果,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电视新闻节目同期声的成功运用,也有利于加强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受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电视新闻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闻展播中,观众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的地位。不管你的画面如何精彩以及解说如何动人,但与观众的信息需求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期声的采用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新闻采访者或者创作人员采访者代表了观众,其巧妙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真实回答,往往能反映观众的心声,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使观众的参与欲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间接实现了观众与记者、编辑、被采访者之间的情感和信息沟通,从而强化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交流。

三、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应用技巧分析

首先,同期声与电视画面的呈现、主持人的解说词、电视情感基调等形成协同效应,二者要相互衬托、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信息。简单来说,也即是要让同期声为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服务,成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同期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效果一方面在于记者所录制的同期声包含的价值量和信息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在于电视节目编辑人员的剪辑和播放,因此在采录同期声时,既要让记者尽可能地引导被采访者把问题谈得更透彻、更深刻,同時也要提高编辑人员对于同期声的重视,提升节目编辑技巧和编辑水平。同期声的成功运用必须准确、形象、生动。群众的原生态语言真切感人,比起单纯的新闻信息播报,更富有表现力,这需要记者明确节目报道目的和宗旨,深入新闻事件现场录制信息,以真实的声音和画面还原事件内容。成功的同期声的运用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采访对象,所访谈的内容具有普遍性,陈述的主张或观点,能够令观众信服。这样的同期声的制作,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四、同期声的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制作中同期声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盲目地使用同期声。同期声的使用要紧扣节目主题和情感风格,合理的采访和编辑。同期声的使用也不能过于泛滥,但也不能太过简单。不能用“是”或“不是”来表示肯定或否定,也不能用“好”和“不好”或“可以”和“不可以”来表示认可与否,这很容易造成观众的迷惑和反感;同期声具有独特性,没有一样的同期声,每一个场景的同期声都不同于其他场景的同期声,不同的同期声给观众的感受各有差别。缘于播出时间的限制或其他原因,被访问对象的谈话也不得不经过删减剪接,而在这种剪接中,一定要避免扭曲访问对象的原意,不要造成报道的失实。要避免人为地“导演”、“摆布”同期声。使用同期声时,要注意防止被采访者不自然的表现。要让被采访对象认为他们不是对摄像头或者电视观众说话,而是在身边有一个明确的诉说对象,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没有必要做过多纠正,回去之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剪辑。这样录制的同期声,不但真实可信,而且还能呈现出丰富的信息内容。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熟练掌握同期声的运用技巧,在采访时能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选取恰当的同期声表现,使同期声与整个新闻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成为片子的点睛之笔。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在摸索积累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出同期声的魅力。

电视新闻中画面语言的地位及运用 篇6

镜头是画面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 两个画面之间为镜头。一个镜头可以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 也可以表达多种意义。画面语言是有节奏的, 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画面内部的节奏, 也叫叙述性节奏, 指的是镜头所拍摄的事件、情节、人物等发展的强度和速度, 是由事物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人物情绪等因素所组成的, 表明内容本身对观众心理影响的程度;另一个则是画面的外在节奏, 也称为蒙太奇节奏或造型性节奏, 主要由不同的镜头、不同的景别、不同的动态方式、组接方式所形成的。

电视新闻的魅力在于, 它是以画面语言来再现新闻主题和表达记者思维的, 具有形象的直观生动性, 这是电视新闻的本体所在。因此, 根据画面语言的特点来发挥电视新闻的魅力尤为重要。通常在媒介传播中, 主要是依靠文字进行传播, 但是显然在电视新闻中, 画面语言的优势完全大于文字语言。首先, 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真实地再现新闻的原始风貌, 比文字更加具有可信度。画面语言是从新闻的原始素材中提取的, 比较文字而言, 没有经过精心的处理, 也没有经过修饰和润笔, 完全是实实在在现场拍摄而来的素材, 因此, 相对于失去了文字的华美之外, 显现出的是最初的新闻的质朴的一面。其次, 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比文字语言来的更加直观性。画面语言给观众的最直接印象是画面, 而不是通过大脑的思考, 是一种直观式进入大脑的方式, 通常画面留下的印象远大于文字给人留下的印象。因此, 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当中的应用, 完全可以将电视新闻映入人心。再次, 画面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完全大于同等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画面语言中, 可以包括众多信息, 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而这一系列的元素, 若用文字表达, 至少需要一段文字才能表达清楚, 而画面语言只需要一个最基础的镜头就可以完成。最后, 画面语言的受众领域大于文字语言。文字语言的阅读和理解, 必须建立在文字认识的基础之上, 或者说有最基本的理解能力, 但是画面语言不需要, 画面语言只需要观众有眼睛, 就可以享受到电视新闻。

分析了画面语言的作用, 对于画面语言的运用, 主要把握两点:“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 即尽“最大可能”去利用各种表现手段, 尽量增加画面语言的画面感, 激发观众的接受度, 而要达到的最后目的, 不仅仅是需要观众的观看, 更是需要把画面嵌入观众的脑海, 不仅仅是一时的接受, 而是通过接受以后, 引起心理的共鸣。还有一点, 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一档好的电视节目都有着其最初的主旨, 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电视新闻主要传达政府的思想, 传播社会上的社会现象等等, 但是这些传播, 都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在众多的电视体裁中, 电视新闻和电视评论更带有鲜明的立场和倾向, 所以说, 电视的画面语言更应该发挥自身无声、亲历、实录的优势, 极具说服力地阐明立场、评判是非、揭示题旨。

画面语言的构筑, 需要精心的设计, 在拍摄过程当中需要明确的是新闻事件的本质, 然后开动脑筋, 发挥所长, 用多角度来进行拍摄, 敏锐地抓住最佳角度和最佳画面。镜头转换时的切入、切出, 淡入、淡出, 定格, 黑白彩色对换, 画外音乐等等多种的组接方式, 都有其各具特色的表现魅力。要在了解它们的特质以后, 自然地把镜头衔接起来, 就能做到让镜头真正地自然过渡, 达到引人入胜, 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实践中, 电视新闻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视觉语汇。如何有效借助画面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是电视新闻领域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发挥, 只要正确认识了它的地位, 掌握了如何运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画面语言将可以真正地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摘要: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这一类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真正充分运用好了画面语言, 才能将电视新闻做得更好。本文主要是基于画面语言的特点来浅析其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运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地位,运用

参考文献

[1]朱阿强、胡敏, 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主导地位[J].广播与电视

[2]戴福年, 谈电视画面语言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 (9)

[3]赵志敏, 关于电视画面语言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1999 (3)

[4]解读电视画面语言[J].《青年记者》2000 (5)

语言修辞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篇7

修辞, 乃修饰文辞, 既是一种优化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又是一门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学问。古有“诗词歌赋”无不精于修辞, 而今天的小说、散文乃至各种应用文书也都离不开它。鲁迅曾在《书信集·致李桦》写到“正如作文的人, 因为不能修辞, 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便很好地表达了修辞的功能和重要性。然而, 尽管修辞的意义毋庸置疑, 但若将其同电视新闻并列起来, 总觉得有些远。因为新闻讲究简洁、真实, 而修辞侧重修饰、装扮, 字面来看多少有些抵牾。

但近年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传媒的发展, 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和审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我们观察到“修辞”一物正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新闻中。存在产生于需求, 因此我们也开始正视修辞、研究修辞, 探讨它如何能够适应于电视新闻表达, 以及怎样利用修辞来进行更好地表达。

1 修辞与电视新闻的结合

修辞, 到底能不能运用到新闻中?如今看来, 答案是肯定的。然而, 也有不少人认为, 新闻既然以真实准确为第一要义, 其写作的过程必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修辞, 因为一旦启用, 便会自然地介入记者的主观选择、衍生出某些额外的情感, 对读者的认知判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反而言之, 不利用修辞, 同样可以正常地传达事件信息, 不影响文字的正常表达, 为何非要舍近求远呢?

实际上, 认为修辞影响新闻真实性的看法存在着两个“绝对化”, 其一是将新闻真实绝对化, 认为新闻语言一经修饰便偏离本质。但我们不能忘记, 小到词语选择, 大到句段篇章都是记者主观加工的过程。因此, 新闻没有绝对的表述真实。其二是认为记者运用修辞绝对会产生偏差, 而忽略了修辞本身的功能便是“达意”, 不是“歪曲”。所以, 只要修辞运用得当, 就像记者在斟词酌句时所作的选择一样, 不仅不会另事实产生偏差, 反而能拓展“表意”的渠道, 让新闻更加生动丰满。

修辞, 应用到电视新闻中的必要性有多大?不同于报纸和广播, 电视新闻本身就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综合表达形式, 所谓的语言修辞受到图像信息的冲击, 其地位必然下降。有业内人士曾举例说, “与拍摄到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画面相比, 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 由此可以说明, 图像给观众带来的具体、形象、固定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相比之下, 修辞的意义便不再重要了。

诚然,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同样犯了两个“狭隘化”的毛病。其一是将修辞的内涵狭隘化, 正如比喻只是修辞的一种一样, 修辞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解说画面, 比如设问、反问引起悬念, 引用能够挖掘背景, 排比可以渲染氛围等等, 均能于画外发挥功用。其二是将电视新闻的内容狭隘化, 新闻现场不同于电影拍摄, 其不可预测和设计的特性, 决定了镜头信息的不稳定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拍不到、拍不够或拍不好的情况, 这时候对语言进行修辞的作用就尤为可观了。

总而言之, 修辞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不仅是出于观众需求的原因, 还在于它能够并且有必要应用到电视新闻中来。

2 电视新闻语言如何恰当地运用修辞

恰当的修辞可以让激活文字、抒发感情甚至给整篇文章带来提升。反之, 则很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且阻碍了新闻本身的正常表达。那么, 在电视新闻中, 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修辞呢?

2.1 修辞考虑体裁

并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体裁都适合进行语言修辞, 比如会议式电视新闻、简短的电视口播新闻等, 此类新闻大多强调以准确传达信息为纯粹目的, 不涉及或者仅有简短的人物、情节。而像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评论等一系列新闻类型, 不仅人物、情节较为丰富, 而且往往具有凸显内涵、表达情感的倾向, 便适合多种修辞手法的发挥。如今, 许多新闻资讯 (尤其是社会、法制类型) 也开始将“讲故事”和“新闻短评”融合在一起, 虽然时长仅为短短两三分钟, 但同样能够通过修辞手法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和显著性。

2.2 修辞讲究位置

尽管对于不同内容的电视新闻, 其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也各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定位修辞段落的位置, 来判断所应采取的修辞手法。比如, 电视新闻导语往往讲究先声夺人, 因此通过恰当地比喻让人眼前一亮, 或者通过疑问、设问、反问给人留下悬念, 将大大激发观众的兴趣。在电视新闻的主体部分, 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实现顺接或转折, 推进事件的发展;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则可以很好地渲染氛围、累积情绪。而在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 则可采取引用、寄寓、象征等手法延伸新闻内涵, 引发思考。

2.3 修辞注意分寸

修辞只是优化新闻的一种手段, 尽管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去运用它, 但决不能为了修辞而修辞。所谓分寸, 首先是指修辞不能牵强附会, 本身简单明了的概念或人们熟知的现象、事物, 便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 传播手段如何先进, 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 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 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1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 新闻采

编要体现受众的需求

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 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 比如就民生新闻和深度财经分析这两类新闻来看, 它们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 常规收看民生新闻的是普通市民占多数, 他们对新闻的内容上要求比较广泛, 家长里短的、新奇的、服务的, 他们都有一定的兴趣, 而类似深度财经分析一类节目的受众群体, 相比民生新闻而言, 基本受教育水平会高一些, 他们收看这类新闻不是图热闹, 而会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及时、准确、更加专业。因此, 编辑记者们应加强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了解, 事前评估他们对新闻稿件内容的兴趣点, 从而让新闻满足他们的爱好和期望。

接下来就需要在新闻播出后了解受众对节目的反馈, 从受众的反馈信息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新闻采编的角度和手法, 改进工作, 提高节目质量。

2从新闻报道的表达技巧来看, 新闻采编要达到通俗易懂、普遍传播的要求

2.1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语言

传媒工作总是离不开时政类新闻,

新闻采编要体现受众意识

文丨袁媛

摘要: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 传播手段如何先进, 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 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 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采编;受众;意识

无需再去做比喻。故事性原本不强的事件, 便无需再去设悬念。其次是指修辞不能比例过高。新闻毕竟以反映事实为主, 尤其是电视新闻, 解说词中的修辞也会使与之相配合的画面受到影响, 过多地运用必然会阻碍事件本身的流畅表达。因此, 修辞可以选择性地在信息较为枯燥、画面匮乏或单一、新闻兴趣点不足时使用, 不必要出现在新闻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3 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提高修辞水平

3.1 知己知彼,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修辞, 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横向来看, 修辞的种类多达六十余种, 每一种修辞方式又有各自的特点、功能和适用情境。纵向来看, 修辞同电视新闻的结合有着独特的方式, 不仅要适应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还需要与画面相配合。因此,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首先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修辞, 了解自身对修辞的把握程度如何, 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其次, 需要根据所积累的具体案例寻找理论支撑, 把握特定修辞方法的特征、应用障碍、解决方案及疑难问题等方面, 为进一步实践做好准备。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交替进行, 最终达到知己知彼, 实现游刃有余地驾驭修辞。

3.2 深入群众, 汲取丰富的修辞技巧

语言, 来自生活。语言运用的技巧, 也需要记者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寻找。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 因善于在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其文学作品的也逐渐形成了琅琅上口、生动传神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 对于以口语化表达为特点的电视新闻而言, 从生活中汲取修辞技巧, 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 而且还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3.3 做好积累, 建立自己的修辞档案

无论是工作实践、理论学习还是从群众中汲取的营养, 所有工作得以有效的前提是积累。在工作中, 记者应该注意将有价值的案例、学问记录下来, 建立自己的修辞档案, 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修辞之于电视新闻创作,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比喻、几处疑问、几组对比, 每一处修辞都可能提供启发, 不仅指修辞手法的应用, 还在于修辞素材的积淀。

近年来, 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使内容逐渐摆脱严肃刻板, 追求生动活泼;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新闻表达形式百花齐放;人们面临的信息选择增多, 进而对信息的显著性和趣味性要求更高。种种迹象表明, 尽管修辞手法仅是优化电视新闻表达的方式之一, 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 势必更广泛地运用到电视新闻领域,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加以探讨、把握, 并最终努力创造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魏书常.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

[2]齐立元.试论修辞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 2010 (7) .

电视新闻语言运用 篇8

众所周知, “视听兼备、图文并茂”是电视区别于广播、报纸的最基本特征。准确、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观赏性和现场感, 而农业新闻由于其专业性比较强、现场画面比较多, 因而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又具有其特殊性。

电视新闻是通过对事件的真实再现来反映客观事实和阐述观点的, 而专题片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阐述的片子, 常用来说明某项事物或讲解某种科学。镜头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 记者应严格按主题的要求去发现、挖掘和选择画面, 把最能表现主题的画面摄入镜头, 展现给观众, 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掌握农业技术或经验[2]。

1 用镜头语言巧设悬念

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常常遇到棘手问题, 盼望有好办法、好措施帮助解决, 但目前农民的信息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因此, 新闻工作者应尽可能多地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信息可靠的农业科普新闻和专题[3]。农业新闻和专题若做不好, 则节目枯燥乏味, 节目呆板。目前, 观众在选择收看节目时往往先关注结果, 尤其是农业科技节目。

甄秀峰等[1]认为, 科技类专题节目中的悬念应该是用镜头语言来呈现的, 而不是用文字语言来设置的, 可见镜头语言在农业新闻和专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农业新闻中, 一定要从画面上下工夫, 用镜头语言体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和收效性, 让观众很快就能明白。只用镜头语言表述不清的, 可以加上文字说明和补充, 但一定要分清主次。而在做农业专题时, 应尽量做到一期节目7分故事、3分科学, 只有用生动的故事先把观众吸引住, 观众才会试图想看个明白[4]。

用镜头语言设置悬念, 采用层层剥皮的叙述形式, 让整个节目的故事性强, 科技点突出, 观众易接受, 整体节目波澜起伏、松弛有度, 始终吸引观众跟着节目走, 从而达到提高节目收视效果、将农业科普知识潜移默化的传输给观众的目的[5]。

2 用镜头语言陈述节目

很多农业电教片的制作手法, 特别是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 没有从教育性、指导性的特点出发, 也未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具体需要, 受其他电视节目制作经验的影响, 过于追求画面唯美与特殊效果的运用, 脱离电教片重在“教的明白, 学的直观”的特点, 结果造成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不到位, 农民看不懂、学不会,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6]。

由于农业专题片逻辑和专业性较强, 采用直观的方式观众才更易于接受。如果镜头语言无法表述清晰, 可适当加入配音或由主持人做口播, 这样可使节目更加深入、完整。通常, 农民对新科技成果的求知欲很高。因此, 对一项新成果作介绍时, 必须对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详细叙述, 达到一看即懂、一学即会、一用即奏效的目的。

3 用镜头语言论证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新闻和电视专题的生命, 如何运用镜头语言使新闻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 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 这就要求记者把握好镜头语言。凡是由画面交代清楚的内容, 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尤其是农业专题, 更要求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 观众更需要“眼见为实”, 因而需要用真实、清晰的画面呈现给观众事物的本质面目[7]。另外, 工作者可以把电视作品比作视觉文章, 用逻辑清晰、衔接巧妙的组接画面, 配上能够烘托主题的音效, 从而表达节目的主题思想, 这样的方式才应该是电视的语言。

4 使用镜头语言的注意事项

农业专题一般较为连贯, 尽量避免广告味太浓, 影响传播效果, 在录制过程中, 为了使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需穿插一些对比镜头, 即技术使用前后的效果对比等, 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应尽量减少技术推广者本人和使用者上镜头, 尽量让周边农户代表说话, 更显客观、可信。按新闻主题的要求去发现、挖掘、选择, 把最能表现主题的画面摄入镜头展现给观众, 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涵[2]。要避免使用抽象、深奥的、节奏变化过快的镜头语言, 而应以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来客观、真实的表述, 保证通过电视画面传授给农民的知识与技术是正确和规范的。采用运动速度较慢的运动画面, 更适于农业教学内容的叙述[6]。禁止在字幕和旁白中出现企业或产品顾问等相关字样, 拍摄专题的导演、专家要熟悉农业, 了解农业知识, 选择典型专家作为“演员”, 展示真实的效果。镜头剪辑与解说词应密切配合, 其节奏要恰当合理, 高剪辑率和快节奏镜头剪辑不适于农业新闻和专题片[4]。电视新闻在用镜头说话表现主题时, 不要忘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把现场同期声录下来, 主体画面、典型镜头更应如此[7]。

参考文献

[1]甄秀峰, 魏国欣.浅谈电视科技类专题节目的镜头语言[J].采.写.编, 2007 (3) :49.

[2]徐彬.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运用要点[J].声屏世界, 2009 (7) :62.

[3]周长亮, 王巍.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用镜头说话[J].新闻窗, 2011 (3) :80.

[4]于志宏, 丁云.关于新时期农业新闻报道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1 (4) :86-87.

[5]陈秉林, 王玉仙.农业新闻报道要立在农民的心坎上[J].新闻传播, 2000 (6) :57.

[6]徐高航.浅谈农业电教片镜头语言的运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3) :103-106.

电视新闻语言运用 篇9

一、音乐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如今, 随着新闻传播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音乐语言也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视新闻传播的报道原则, 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既要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又要懂艺术表现, 尤其是对音乐语言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较高的音乐语言的驾驭能力, 同时还要准确地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感觉, 对不同新闻主题进行合情合理的组合, 要不留痕迹地将主题自然烘托出来。

1. 音乐语言是新闻传播中人文与情感表达的需要。

新闻因人而精彩, 新闻人更因艺术表现而令人感动与难忘, 因此, 当新闻开始更为广泛地关注社会中的人心、人情与人性的主题时, 音乐语言就成为这种人文表达的“秘密武器”。当我们的镜头对准那些值得讴歌与赞美的时代人物及他们亲历的人生故事时, 音乐语言就会以其独特的功能直抵人心, 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2. 音乐语言是新闻传播中媒体与受众心理互动的需要。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最终打动的一定是观众的心灵世界, 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五个W”就万事大吉了。大到一个媒体小到一个电视节目, 都要留给受众一个心理的“切口”。因此, 衡量新闻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就看其是否具有“走心”的感人魅力。哈尔滨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的新闻专题《心会和爱一起》, 不仅报道了新闻事件, 还反映了新闻人物的情感世界, 其中音乐语言的巧妙介入就很好地发挥了情境写意、主题升华、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

二、音乐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新闻报道只有进入人文表达空间时, 音乐语言的魅力才被彰显出来。比如, 记者在抗震救灾现场对灾情进展进行报道时, 要保持理性与冷静的心态, 准确无误地把现场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但是, 如果报道视角由灾难现场转移到现场灾民与救援人员时, 此时的关注点是人的精神层面, 展现他们的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等, 音乐语言的介入就能提供表达的空间。笔者的体会是:

1. 在趣味性新闻中彰显音乐语言的魅力。

奇闻趣闻类报道人文色彩浓郁, 使用充满情感色彩的音乐语言,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妙作用。如新闻《东北虎林园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中就成功地运用了音乐语言加以烘托, 鲜活生动地完成了新闻主题的表达, 新闻报道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 在新闻故事中体现音乐语言的叙事与写意功能。

当新闻被故事化后, 充满戏剧性的情感冲突与悬念迭出的情节, 使新闻转归到艺术表达层面上来。在这一过程中, 音乐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 音乐语言一定要运用得当, 要根据新闻故事的特定场景来加以使用和烘托。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常常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运用音乐语言, 如《孽猫事件》、《远华特大诈骗案》、《宏志班》等。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表现人们抗争精神时, 音乐语言也不可或缺, 比如中央电视台在报道四川人民勇敢坚强的抗震精神时, 就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语言。

3. 在人物类新闻专题里表达情感与精神境界时发挥音乐语言升华主题的作用。

人物类新闻专题不同于事件类的新闻报道, 它是以关注事件中的人和人的命运为出发点, 深层次展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围绕人的核心价值观来传达新闻的主题。因此, 音乐语言在此类型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中对每一个感动人物的新闻报道, 都使用了音乐语言, 起到了抒发情感、震撼心灵的强大作用。

三、音乐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禁区”

1. 在对负面新闻的 (曝光类) 报道中禁止使用音乐语言。

当记者对一个负面新闻事件进行跟踪采访时, 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决定了记者必须以客观与理性的姿态完成报道。这类新闻报道是不允许使用音乐语言的。因为音乐语言带有比较强烈的情感色彩, 如在报道过程中使用音乐语言势必会表达一种主观倾向, 将严重影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一类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音乐语言的雷区, 切不可随意使用。

2. 在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访谈时禁止使用音乐语言。

这类报道多以事实为依据, 紧紧围绕客观事实层层剥笋, 特别是在重大事件面前, 记者更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以客观、公正、权威的视角不断接近事实真相, 揭开新闻事实背后的本质。显然, 音乐语言在这样的访谈中出现, 只能添乱而不能加分。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在人物访谈过程中完全没有音乐语言的介入, 而是纯客观的面对面访谈。

3. 在对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禁止使用音乐语言。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作用及运用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同期声 电视画面

近年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传媒的注意力竞争和受众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一种“白热化缠斗”的态势。在这其中,电视以其音画的完美结合而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将亿万观众牢牢吸附在荧屏前,大家既可以亲眼目睹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画面,又得以听到真切的现场音和新闻人物鲜活、个性的声音。后者,就是人们概称的电视新闻“同期声”。而随着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广泛应用,给电视新闻的画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已成为电视新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那么,何谓“同期声”?一般来说,记者在现场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各种自然声响,就是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这里的声响包括记者出镜解说、新闻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它能逼真地表达和还原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有效强化报道主题。因而,对于它的运用,已经成为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必备要素之一。没有同期声的新闻,节目现场感大为削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倦,以致兴趣转移,反之,则会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现场直观的感觉,新闻的真实度就会大大增强。

具体说来,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有如下作用。

1、可以凸显现场感和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而同期声则是记者身在现场的一个重要的全息的证明。尤其记者现场出镜报道,会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身处其地,与周围环境、氛围融为一体。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赛期间,央视除了直播全部赛事以外,还派遣大量记者奔赴多个分赛场,记者在赛前赛后,都在场外和场内出镜,采访球迷和各界人士,且口述报道时一气呵成,与球迷互动热烈,有力地烘托了氛围,让身在异域的国内球迷也一同分享着世界杯带来的点点滴滴。

2、增强电视节目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交流感,弥补其单向传输的先天缺陷

由于电视本身固有的特点,电视节目的播出系单向传输,难以进行互动,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观众具有选择频道的权利,却没有参与节目的自由。同期声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弊病。比如,记者如果置身其中,将自己当做是观众视角的代表,通过巧妙提问,配以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往往就使得观众的求知欲、参与欲得到极大满足,畅快满足之余,从而间接实现了观众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

3、“塑造”新闻人物更为生动、形象

让采访对象说出恰如其分的话,是电视同期声的追求,而用镜头捕捉到一个人讲话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最能体现他的个性特点,单凭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刻画人物性格的。去年下半年,笔者到农村采写有关农村低保的新闻,被采访的老人用方言说:“现在每个月拿个百儿八十,俺们觉得老美啦。”这样原汁原味的话,把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表达得简洁又传神。原先是打算通过书面言语表述的,结果怎么说怎么觉得别扭“隔”。可以说,土得掉渣的方言同期声,为电视新闻节目增色不少。另外还有表情,同期声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还原日常交流中最本色的状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宜采用问答形式,形成交流感,消除陌生感,同时配以相应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从而使得画面更流畅,节目更自然。

4、关注社会热点,营造舆论声势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针对某一特定事件集中播出和释放出社会各界的心声,是营造舆论的最好手段。如央视和不少省市的电视媒体对温总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抗旱、抗震、抗雪灾等重大事件,大量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让总理的形象跃然荧屏。真实的画面,配合以生动的语言、肢体动作、现场背景以及音乐的烘托,最大程度地刺激并统一了人们的感官视听。人们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和信赖感也油然而生。

结合我们多年拍摄电视新闻同期声语言画面的切身实践来看,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体会,就是:只有紧紧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才能为后期编辑制作赢得创作上的主动。

1、选择能够体现新闻主要事实的画面

能够表现新闻事实的画面会有很多,但也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为防止因不能突出主要事实而造成同期声画面一般化、无吸引力、让观众看了产生厌倦心理的问题,摄像记者在拍摄时首要的必须注意这一点。1987年,盐山电视台记者刘芳圃同志曾拍摄过一条题为《不动酒和烟,节俭办会餐》的新闻。该条新闻介绍的是盐山县在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期间,注意节俭办会的事。当拍摄县长同期声语言时,背景是清淡的餐桌和会议专用餐厅的条幅,很好地说明了主题。片子颇受好评,当年被评为沧州市好新闻一等奖。

2、选择能够体现环境特点的画面

每一条新闻都具有独特的环境要素,否则,此新闻要么是旧闻,要么是假新闻。环境特点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条件,也是说明主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同期声语言画面中配以表现特定环境的画面,会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使主题的表现如虎添翼。1986年,盐山电视台记者拍摄了一条题为《申树杰为七户农民颁发棉花高产奖》的新闻,申树杰自己是一个农民,颁奖大会在他家的小院子里进行,当时刚好下了一场雪。为申树杰录制同期声时,记者特别注意把他家院子里的棉花柴、雪景、参会农民、得奖农民手中捧着的奖品(科技书籍和收音机)等景物录制下来,这条新闻在省市县三级同时获奖,反响强烈,申树杰本人后来也成为河北省劳模、盐山县科学种田能手。

3、选择能够体现新闻亮点的画面

同期声语言画面不需要很多,但需要很精,记者所拍摄的画面,不要让观众认为是在填补空白,占用时间而故意加上去的。反而要让观众感到戏中有戏,亮点频闪,真正起到为主题增色的效果。2003年,盐山电视台记者曾拍摄过一条题为《三万元捐款为患病孤女保平安》的新闻。为了拍好县妇联主席胥宝霞同志的同期声语言画面,记者特意赶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孤女患者赵振芳的病床前,拍摄了她与胥宝霞主席握手的画面和小赵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场景,该条新闻被沧州电视台《沧州新闻》采用。片子播出后,沧州电视台新闻部主编专门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你这一个难得的镜头,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

有了上述这些能够突出主题的电视画面,使本来就很受欢迎的同期声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更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使我们的电视同期声语言与电视同期声语言画面产生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只要在采访中注重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那么我们所拍摄的电视新闻作品就会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新闻作品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自1986年以来,盐山县电视台开始注重培养记者拍摄电视新闻同期声语言画面,由该台记者拍摄的电视新闻先后有300多篇在省、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可以说,拍摄好同期声语言画面功不可没。笔者也倡导广大电视新闻同仁,要认真了解“新闻同期声”的来龙去脉,熟悉它的功用和作用,高度重视同期声语言画面的质量,让我们共同把“围绕主题拍摄同期声语言画面”这个课题做得更加完美,给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作者单位:河北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11

1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直播语言是电视进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同时,语言是电视新闻直播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决定着电视新闻直播的质量。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调查研究可知,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1 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即兴性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首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即兴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事件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事件类的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突发性的事件和可预知的事件,这两类新闻直播语言具有各自的特色。对于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由于在播报之前已经大致了解了事件梗概,主持人需在新闻直播之前做充分地准备,即该类语言必须高度连贯,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突发类事件,记者和主持人事先无法预测事件的结局,只能在现场进行报道,即兴组织语言,这就要求新闻直播的语言必须具有即兴性,并且灵活、随意。

1.2 简洁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简洁规范是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第二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仪式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如在国庆、建党、建军等庆祝仪式。这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简洁规范,意在体现节目本身的庄重大气以及宏大规模;同时,也使该仪式更加规范、标准。另外,电视新闻直播语言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这样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大信息的传播力度,达到新闻直播的预期效果

1.3 具有舆论监督性

电视新闻直播受众面广、实证性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电视新闻在批评报道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其舆论监督的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新闻媒体在阐述相关新闻时不仅要有话说,而且所用话语要有一定的说服力,即具有较强的舆论监督性。

2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培训策略

语言作为一门交际艺术,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叙述方式。电视新闻直播面对众多的媒体和观众,其所用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力度。因此,加大对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具体培训策略。

2.1 提高主持人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语言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的电视新闻主持人,首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应具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电视台的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对主持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邀请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尽可能提供专业的教学人才资源;开设不同种类的辅导班或讲座,为播音主持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使其明确掌握不同语言在不同类型新闻中的表述方式;必要时可分批让地方的主持人与中央台的主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互相传递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取长补短,要注重对该类人员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多总结其他的特色,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新闻播报形式。

2.2 注重实践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任何事业顺利、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培训在,往往会出现学校教育与播音主持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导致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的错误使用。因此,我国学校教育必须与相关电视台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社会需要、媒体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

3 结语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对信息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明确不同类型语言的应用领域,根据语言的特色为新闻事件配置恰当的语言,以此来提高电视新闻的真实度。

参考文献

[1]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10(1).

[2]罗佳.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4).

上一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下一篇:深基坑监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