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2024-09-17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共9篇)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1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发展,电视传播手段逐渐成熟,相关新闻的现场直播被广泛运用于电视传媒。语言作为艺术,在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的叙说方式、叙说特色、叙说内容以及叙说创新等方面都将成为该新闻能否吸引大量观众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语言从一开始就被用于交际”,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满足大众的视听需求,也更有利于新闻的传播,根据相关的语境选用恰当的现场传播语言尤其重要。本文以辽宁本溪广播电视台为例,从电视新闻直播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入手,并结合其特点提出有关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培训策略。

1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直播语言是电视进行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同时,语言是电视新闻直播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决定着电视新闻直播的质量。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调查研究可知,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1 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即兴性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首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即兴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事件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事件类的新闻大体上可以分为突发性的事件和可预知的事件,这两类新闻直播语言具有各自的特色。对于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由于在播报之前已经大致了解了事件梗概,主持人需在新闻直播之前做充分地准备,即该类语言必须高度连贯,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突发类事件,记者和主持人事先无法预测事件的结局,只能在现场进行报道,即兴组织语言,这就要求新闻直播的语言必须具有即兴性,并且灵活、随意。

1.2 简洁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简洁规范是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第二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仪式类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如在国庆、建党、建军等庆祝仪式。这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简洁规范,意在体现节目本身的庄重大气以及宏大规模;同时,也使该仪式更加规范、标准。另外,电视新闻直播语言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这样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大信息的传播力度,达到新闻直播的预期效果

1.3 具有舆论监督性

电视新闻直播受众面广、实证性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电视新闻在批评报道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其舆论监督的力量也日益强大起来。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新闻媒体在阐述相关新闻时不仅要有话说,而且所用话语要有一定的说服力,即具有较强的舆论监督性。

2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培训策略

语言作为一门交际艺术,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叙述方式。电视新闻直播面对众多的媒体和观众,其所用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力度。因此,加大对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具体培训策略。

2.1 提高主持人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语言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的电视新闻主持人,首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应具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电视台的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对主持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邀请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尽可能提供专业的教学人才资源;开设不同种类的辅导班或讲座,为播音主持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使其明确掌握不同语言在不同类型新闻中的表述方式;必要时可分批让地方的主持人与中央台的主持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互相传递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取长补短,要注重对该类人员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多总结其他的特色,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新闻播报形式。

2.2 注重实践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任何事业顺利、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培训在,往往会出现学校教育与播音主持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导致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的错误使用。因此,我国学校教育必须与相关电视台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社会需要、媒体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

3 结语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对信息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明确不同类型语言的应用领域,根据语言的特色为新闻事件配置恰当的语言,以此来提高电视新闻的真实度。

参考文献

[1]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10(1).

[2]罗佳.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4).

[3]赵宏,彭立.论电视新闻出境记者的语言功力[J].新余高专学报,2009(5).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2

2008年12月21日,全国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国内最大的电视新闻资源收集和播发平台CSNG正式投入运行。CSNG发起方,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表示,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将深化国内同行之间的合作,推动与国际传媒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电视媒体夺取国际话语权构筑新阵地。

政策与技术推手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成立绝非偶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朱羽君说道,“联盟成立的背后,政策和技术充是两个重要推手。”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对随后“5・12”汶川地震中媒体的高效、透明报道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也实现了无禁区、高频度、多角度的效果。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办法》,文件明确规定:“新闻宣传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突发事件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报道,否则是失职……”这无疑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全面直播报道起到了推动作用。

朱羽君强调说,“政策的支持意味着中国新闻直播报道的话语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也为全国的全面直播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直播技术的发展是促成CSNG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平刚介绍,目前中央电视台拥有全国最先进的直播技术平台,拥有3辆卫星转播车,5台便捷式卫星发射设备,5套海事卫星传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自配有一台卫星转播设备,新闻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等地的电视台拥有2—3台卫星转播车,全国电视台的卫星转播车总共有50多台。“全国的技术设备配置整合,完全能胜任全面直播的工作。”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前后集合了42部直播车,其中有40部是地方台和应急通信局的设备,中国媒体由此看到了全国电视直播大协作的力量,成立直播联盟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的共识。

CSNG打国际牌SNG打区域牌

在央视与地方台的此前的合作模式中,央视更多是单向选用地方台的新闻线索,调用地方台的人力和节目,而地方台则更多希望在《新闻联播》等重要新闻时段播发反映地方建设成就的新闻。CSNG将颠覆此种合作模式,“这对于各级电视台而言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南京电视台副台长、新闻中心主任陈正荣告诉《综艺》,在直播联盟中,每位成员既是电视新闻素材的供应者,又是直播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共享、共赢会让联盟成员有更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同时,资源的共享客观上也可以减少电视台的设备、人员投入,进一步拓展地面频道和城市台的报道空间。

联盟成立后,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电视台将按照联盟协议,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搭建直播体系,并将直播公用信号和现场报道发送给央视及其他合作伙伴。对于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直播联盟将通过提前策划,多家媒体联动,把题材做充分。直播联盟还专门创办了中国电视新闻协作网(www.cctvnnn.com),成员可以通过该网络共享新闻报题、节目统计、信息查询、动态发布等功能。

2008年11月初,中央电视台和全国27家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公益节目《温暖灾区行》,全国28家电视台实现了同一时段、同一主题、同一包装下的同步播出,取得了良好的规模传播效应,这次联动被视作CSNG的试水之作。CSNG成立前夕,央视曾联合全国33家电视台共同推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直播特别节目《我们的30年》,所有参与电视台均获得了不带任何电视台标志的公用直播信号。

其实,早在2005年11月3日,在山东齐鲁电视台和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共同发起和组织下,包括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内的全国十家电视台在济南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据齐鲁电视台报道部主任刘忠国介绍,SNG主要吸纳各大城市的地面频道,在应对重大新闻直播报道中,进行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三年多来,这一协作体已经发展到20多家电视台,在促进资源整合、推进地面频道直播常态化的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主题报道到2008年雪灾、地震的直播报道,协作体成员通过SNG搭建的平台实现了跨区域直播。

相比“全国SNG协作体”的地面频道联盟,新兴的CSNG目前吸纳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各大省级台和部分城市台在内的50家电视媒体,从资源整合的规模看,CSNG无疑是SNG的全面升级。CSNG一出现就在全国掀起一股直播震荡,那么SNG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呢?“如果说SNG打的是‘区域牌’,CSNG则打的是‘国际牌。’”刘忠国认为SNG以地面频道为主,仅限于地面传播,是地面频道应对央视和省级卫视的竞争策略,CSNG则在全国传播,主要显现中国媒体在世界中的声音。“因此,二者并不排斥,SNG将继续运行,并且二者对于全国直播常态化的发展会体现各自的价值。”

回归电视本体

2008年的震灾报道首次实现了“西方舆论跟着中国的主流媒体走”,CSNG的成立正是全面强化中国媒体直播能力,实现直播常态化,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电视新闻直播资源的共享使受众的知情权、媒体的传播权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实现了同步,这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综合实力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的中国新闻直播体系只能辐射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未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吸纳民间影像的平台,只有把渠道延伸到民众,才能真正最快地到达新闻现场,还原事实真相。CNN已经建立起丰富的信息渠道以及民众信息资源平台,CSNG只能算是中国全面直播常态化的一个开始。” 朱羽君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闻直播让电视回归了媒体的本体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CSNG的成立具有标志意义——中国电视娱乐和新闻‘倒挂’的情况或许会由此改观。”提供信息与娱乐观众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但一直以来,电视媒体更多倾力于发挥娱乐功能,弱化了信息提供功能。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尺度地不断放开,电视媒体即时传真的新闻直播属性开始显现,这将有助于扭转娱乐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主体地位。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3

准确, 是指发话人传递的话语信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具体表现为, 多用语义精确的数量词语, 句子结构清晰明确, 语义逻辑明晰;较少使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话语信息确切、适量, 语言描述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等。[1]具体到新闻的现场直播上, 这一准确性就来自于在现场的直播记者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词语、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说。就电视新闻直播的语言应用来说, 更多的是考验口语, 尤其是即兴口语能力。

一、即兴口语“准确性”的构成

“即兴口语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它相时而动, 瞬即而成;它风格多样, 表达形态多样化……如此多样风格的即兴口语, 其共同特点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写照’, 是‘语言的功力’。”[2]由此可以看出, 即兴口语指的是在高度集中、快速敏捷的思维过程中对周遭场景作出迅速反应, 即兴而谈、看现象而说。即兴口语完成的过程主要有思维反应、词语选择、句式选择、篇章结构四个方面。

(一) 思维反应

“语言和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产物——思想之最直接、最普通的物化、外化的载体。思维好比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就像是思维的衣裳。”[3]

口语传播中的思维反应, 主要指人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语言冲动和表述意图、外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快慢以及准确程度, 我们要考察和训练人对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文字符号信息等的思维和反应, 以及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快捷顺畅程度, 达到提升口语传播能力的目的。

2015年12月13日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江苏卫视、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公祭仪式现场记者黄娴这样描述:“今天的集会广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在我身后的刻有多国文字书写的‘30万遇难同胞’的灾难之墙上,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这几个大大的白字格外醒目。在灾难之墙正前方, 国家公祭鼎岿然伫立, 自去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以及幸存者后代阮泽宇共同揭开此鼎后, 它就将永久性的伫立在这里, 成为国家公祭这一最高规格祭祀仪式的重要象征。大家再顺着我们的镜头往灾难之墙正对着的集会广场上空看, 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低垂, 以降半旗的最高礼仪表达着对于这场人类的浩劫中的死难者的沉重哀悼。而在集会广场上, 从早上8点开始, 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者已经开始陆续有序进场, 他们身着深色服装、每个人胸前都佩戴者一朵白花, 表情肃穆, 静静伫立。他们当中有抗战老战士, 有青年学生有党政军群各界的代表, 排列成了由12纵列和13横列组成的方阵, 表达着对于1213这个日子的纪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直播非常庄重严肃, 直播记者在这段出镜中, 思维意识上建立了公祭仪式“庄严肃穆”这一前提基调, 对国家公祭鼎的地位、降半旗默哀仪式进行了准确解读, 对于广场上参与人员的着装、列阵、隐含的意义进行了准确阐述。

(二) 词语选择

思维反应形成后, 需要在大脑中确定表达词语, 同样一件事情的表述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和词汇, 要做到表述的准确就必须进行筛选, 并用最佳方案来执行。

国家公祭日当天, 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在中山码头丛葬地现场的记者毛俊说:“像中山码头这样作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有17处, 分布在南京的市郊, 每一处丛葬地就如同一颗巨大的泪滴, 凝聚了当年的苦难和现在的哀痛。对南京人来说,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因为这些丛葬地变得触目可见, 从未远去, 永不能忘。”

这段出镜中, 记者用词精准到位, “巨大的泪滴”形容见证了历史、包含着悲伤情绪的丛葬地, 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对这段历史和丛葬地目前的状况, 记者用了三个词“触目可及、从未远去、永不能忘”, 在表述内容和境界上有所递进, 展现了历史见证地就在眼前, 包含着死难者依然要被祭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罪恶行径不能被遗忘的多层涵义。

(三) 句式选择

句式选择这一过程是把内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 把脑子里形成的一些语点连成线, 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把粗略的信息点扩展成为完整的句子, 最后把语意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同情况下, 必须选择恰当的语言判断方式, 可以是陈述句, 也可以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或是省略句。句式的长短也是必要的选择内容, 长句款款而来, 意境悠长, 短句则是出击迅捷, 充满力量。

国家公祭日直播中, 记者梁瑄在韩国济州岛对民众自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进行采访:“我现在就在韩国济州岛的阿德勒机场, 在现场, 几十位韩国民众聚集在此, 手举着带有南京字样的横幅, 悼念78年前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可能很多人会问, 济州岛和南京有什么关系呢?就在1937年, 日军对上海、南京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时候, 轰炸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根据统计, 从这个机场发动的对华空袭多达36次, 投下炸弹300余吨, 杀害了大量无辜中国平民。这一轰炸也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序幕。现在就在原日军的机库前, 韩国民间团体正在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悼词, 悼词中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英灵们, 你们已经离开了78年, 虽然空袭是日军所为, 但济州民众会铭记这段为中国带来伤害的历史, 为了把济州岛建成真正的非武装和平之岛而努力, 希望遇难者能够安息。在宣读完悼词之后参与仪式的民众将向30万遇难者献上30支白色菊花。而在晚上7点, 这里还将放映电影《南京!南京!》,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我想无论是哪个城市、哪个国家的人,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

在这段直播内容中, 为了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在韩国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进行, 梁瑄使用了一个疑问句式, 韩国的济州岛和南京有什么关系?就此非常顺利地引出了后续内容, 在接下来的表述中, 记者用翔实的数字、简短的短句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控诉。在描述济州岛民众纪念活动时, 记者采用了能够体现抒情色彩的长句子, 在最后关于珍爱和平的主题归纳上采用了肯定的语态, 用这一句式再次强调了整个活动的主旨。

(四) 篇章结构

语句完整才能构建起流动的篇章。篇章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框架”:“媒体报道新闻时往往要选择并突出某些信息, 省略或忽视其他信息, 将若干陈述编织起来, 用特定类型的说明构筑一个‘故事’, 并将话语勾连起来以形成某种意义, 那左右着一系列选择、省略、凸显和编辑过程的诠释性结构就被称为‘框架’。”[4]

即兴口语的篇章建构的确是在流动中驾驭实施的, 篇章结构的构建非常具有挑战和难度。一个篇章结构的构建总会有其中心意图, 有的篇章结构中, 中心思想先出, 有的篇章结构中, 通过系列论证, 最后带出中心意图。因此, 把篇章的构建又分为意核在前和意核在后两个情形。

在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结束后, 现场记者黄娴又进行了一次直播连线。在这个直播连线当中, 她用的就是意核在后, 她说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我们在这里, 以国家公祭的仪式悼念死者, 不仅是为了让白骨可以入睡、沉冤可以安魂, 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以国家之名义的祭奠世代相传, 以庄严的仪式感时刻提醒着我们, 永远不要忘记对民族复兴的担当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二、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起到一定效果。

(一) 提高思维反应的速度

思维的速度, 也就是看到事件、物体, 听到声音甚至是闻到气味之后, 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 也就是对听觉信息、视觉信息、文字符号等信息的认知和描述, 把非语言类的内容要转化成语言要素的速度。

第一, 读文字, 练习复述能力。拿到任意一段文字或稿件, 在短时间内阅读一遍后, 脱离原先的稿件后, 凭借记忆的要点对稿件内容进行复述, 尽量准确地回忆之前的故事、数字、细节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采用联想法、关联法, 对所有信息变成一个有机的、存在内在联系的系统, 从而在头脑里把要素串联在一起, 便于快速记忆。

第二, 基础的思维训练, 从“读图”开始。训练方法:训练者面对一张图片, 使用5秒钟的时间进行观察, 之后用较快的语速把图片的内容复述出来。复述当中要注意的是, 图片中有哪些元素出现, 它们的位置如何、它们的色彩如何、它们的大小如何, 它们的组成体现了什么主题?这样的训练可以从简单图片到复杂图片, 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图片。在读图的训练当中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技巧。比如从图片的某个局部开始说起, 其他的部分先行隐藏, 然后再显现出其他部分, 将不同阶段的描述进行前后对证, 以此来判断读图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判断是否正确。

第三, 进一步地训练, 从“读视频”提高。读视频比读图更加系统, 也更难, 当然, 读视频也更加实用。训练方法:选用一个未曾看过的短片, 在短片播放的过程中, 快速地进行解读, 要注意的是, 读视频要注意其中的细节, 也要注意视频故事的完整性。伴随着视频的播放, 解读者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阐述。随着读图和读视频训练的完成, 思维反应的速度自然会有所提高。

第四, 实际的使用, 读社会现象。读图和读视频相对固定, 而读社会现象就的范围就更加广泛和随性。除了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外, 读社会现象要求收集到更多的信息。这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场景, 如在某家菜场门口, 看进进出出买菜的大爷大妈, 也可以是在某家医院, 观察前来就诊的病人, 也可以在某个交通信号灯路口, 看看是什么人在闯红灯……这种训练方式, 要求观察者把所见所感立即讲解出来, 训练者初始阶段难免经历混乱、产生停顿, 但随着训练的加倍, 在面对复杂的图片、多变的视频、杂乱的场景乃至运用到新闻直播现场时, 直播记者的思维反应就像有条件反射一样的工作动能, 所有的脑细胞都会被调动起来。

(二) 拓展思维反应的广度与深度

思维的广度, 指的是面对一件事物所衍生出的多向、逆向、多个角度、立体式样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深度更多的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 现场直播者几乎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一段话语必须有意思、有味道、耐琢磨, 能否让人对这段表达打高分, 主要看在表达的过程中能不能展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资深记者、主持人或评论员长期的职业磨练, 让他们形成了在谈论一件事情时纵横捭阖、前后勾连, 这是口语表达中比较理想的状态,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必须经过长期有章法的训练。

第一, 词汇释意, 一专多能。对于一个词语本身的涵义进行深度的解读, 可以从中衍生出的多重意思, 也就是说,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功效, 掌握了更多的词语特性, 思路自然就拓展开了。

例如, “救火队员”这一词, 它可以指进入火场、扑灭熊熊大火的消防队员, 也可以是, 某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力挽狂澜的特定人员, 即褒扬他处理问题又快又准的能力。同样, 更可以是某些地方出现问题之后, 相关部门来掩饰甚至粉饰事件的人物, 这样的角色就难免会带有极其不情愿、处于被动地位的意思。一个词语具有多种含义, 能够让人的思路更开阔。

第二, 词汇组合适度联想。这是思维训练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列出3~5个毫不相关的词语, 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合情合理又能出彩的故事讲述。讲述过程中, 可以选择一个词语作为中心, 其他的词语围绕它进行铺垫、陈述等。这样的方法常见于各种主持人比赛当中。有的人的确能从中讲出非常有条理、有逻辑的故事, 不过这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

第三, 多角度评论, 建立正确的舆论方向。需要对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评论, 找到相似、相反的新闻进行评论上的类比、对比等, 避免在一个事件的思维认知中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在2016年3月13日, 某报刊发布了一则消息, 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出狱。报道中描述:“李征琴在狱中每天干活10个小时以上, 两个月下来瘦了25斤, 和盗窃的、吸毒的关在一起, 感觉自己像罪犯一样, 站在旁边的宝宝听了后, 说他很心疼妈妈……”这则报道表面上看是在关注一个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出狱, 之后和家人团聚。但是关于这则报道却又衍生出了多种可以解读的内容, 尤其是记者描述的角度和用词。有读者认为, 李征琴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有的读者并不这样认为, 尤其是稿件中描写“感觉自己像罪犯一样”, 其实, 李征琴就是因犯罪而服刑, 本身就是罪犯。而李征琴回家途中的呕吐、劳累等描写, 又难免让人感觉作者是在为她“洗白”。事实是, 李征琴因为殴打养子施某某, 被南京浦口区法院因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而从这篇报道来看, 更像李征琴是蒙冤入狱的受伤害, 更像是见义勇为负伤归来的英雄。这样的报道方向自然是有问题的。所以, 记者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在新闻直播评论当中要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摘要: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展示媒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赢得观众的重要平台。对现场直播者来说, 用准确的语言还原事实真相是第一要务, 而在当下的电视新闻直播中, 直播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使直播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语言表达,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崔梅, 周芸.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6.

[2]应天常, 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2.

[3]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3:2.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4

关键词:主持人;直播;栏目;播音;艺术

在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体现着节目的主题思想,是直播节目的中心点,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仅要把现场事件通过语言介绍给观众,还要对事件的关键环节进行讲解,所以说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要与有节目的共性特征,两者要互为补充,只要这样,直播节目才能突出鲜明的特点。作为直播主持人如何才能提高完善自身语言艺术和主持技巧,更好的驾驭直播节目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主持人语言规范

在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今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都对电视媒体形成的很大冲击,尤其在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中,各个电视传媒之间更是竞争激烈,作为直播节目的窗口,主持人无疑是这场争夺战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直播节目,速度是第一位的,时间都要精确到秒,对于稍纵即逝的新闻事件,对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面对大量的观众,要达到直播的预期效果,主持人就要做好充分的语言准备,主持人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直播前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与归纳,这样在直播过程中,才能确保所用语言严谨规范,对观众能有一个直观的语言引导,由于现在新闻事件较多,直播节目的形式常常被采用,观众的关注热度也越来越高,这都对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主持人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首要任务就是要使自己的语言科学准确。

2 语言准确,简洁,灵活掌控节目

对于直播节目主持人而言,在把握节目进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嘉宾、现场观众的参与,要鼓励嘉宾和观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直播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观众更喜欢聆听嘉宾讲述,这就需要主持人灵活控制节目的节奏,适时提问,适时疏导,要善于灵活掌控节目中的每个环节,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充分沟通,会让节目现场的气氛更活跃,讨论内容更深入,节目也就更具魅力。

3 融入情感,凝练意境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更是主持人的灵魂,只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感动。要使自己主持的节目达到意境美效果,主持人首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了解节目的内涵,挖掘节目主题的寓意,充分融入到节目内容当中,真实还原作者记录的场景,只有主持人自己感受到震撼,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赋予节目以美感,让受众观看节目时产生共鸣。

此外,主持人要根据节目内容调节自己的节奏,不同的段落,是行云流水,文采飞扬,还是充满激情,慷慨激昂,每个主持人说话的速度和语气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断的磨练提高自己演播技巧,要通过节目带唤起观众的思维,让受众在多重信息的交流过程中构筑起联想的空间,只有让观众体会到了艺术魅力,主持人才能成功地塑造出节目的意境美。

我们主持人要学会把思想和感情巧妙融入到节目中,让语言表达中渗透着审美情趣,让优美旋律中流淌着艺术气息,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更具魅力,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真诚自然,融入真情实感,饱含意境美的广播电视节目才是大众喜欢的节目,才能受到大众的推崇。现在情感类节目成为一种新兴的直播节目形式,对于这种构成元素多元化的节目,主持人不能急躁,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面对,要真诚热情地与嘉宾和观众沟通交流,坦然细致对待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同,节目才会更加精彩。

4 树立语言风格,增添艺术魅力

容貌代表了主持人的形象,语言风格则代表了主持人的鲜明个性,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主持人在长期的节目创作中形成的,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需要主持人在自己的主持工作中不断的去学习、探索。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能靠炫美的音乐,华丽的舞台去吸引观众,必须靠自己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去赢得观众。主持人富于个性的主持风格不仅是主持人的成熟标志,更是一个优秀节目的成功标志。

主持人是直播节目的核心,是整个舞台的指挥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鲜明的语言风格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感受,会让大家紧随主持人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最终完全领悟主持人揭示的主题,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清晰的思维、鲜明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理性的构思、独特的感受。

对于主持人而言,只要我们全心的投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去,深入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热情服务大众,我们就会逐渐形成特有的创作个性和语言风格。当代广播电视领域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主持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庄重、大方的赵忠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真诚、睿智的方明让人感觉流畅、自如,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树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增添了节目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主持人文化内涵的载体,体现了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语言艺术是主持人驾驭节目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素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语言艺术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主持人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锻炼,只有加强业务素质,提高语言能力,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才能不断增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万里.浅谈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J].科技传播,2011(1).

[2] 刘丽旺.如何做好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J].南风窗,2011(6).

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发展 篇5

1 我国新闻直播的历史

1984年, 我国开始了第一次电视新闻直播, 这次直播节目是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的, 主要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

品种90种, 2011年11月-2012年3月期间, 销售额为20.15万元。品种涵盖小说及百科, 为纯数字阅读。第二, 京东商城的电子书销售平台, 供应品种100种, 2012年3月-2012年8月期间, 销售额为0.75万元。品种涵盖小说及百科, 有图文数字版图书, 文学类销售最好。

上述两项皆是两三年前的旧版图书的数字版, 还没有同步投入新书的数字版。可以预见, 中国画报出版社若扩大数字出版品种, 并开拓更多数字发行渠道, 相信还会取得更好的发行成果。

4打造跨界能力是出版社的未来发

展方向

数字出版毕竟是一个新产业, 新发展总会伴随新问题, 新问题即是对传统出版社业新挑战。业界有一点共识, 即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实际情况, 这次的现场直播同时通过卫星同时向国外转播, 传达给世界。1990年之后, 中央电视台扩充频道, 地方省的电视台加入卫星转播行列, 从此, 电视新闻直播成为了一种新的制作, 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年来, 在中国省级以上的电视台已经开始盛行。1996年7月, 香港回归、水利枢纽工程截流直播等一系列重大的新闻事件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而为新闻直播节目掀起了一阵热潮。中央电视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采用卫星双向互传的方式来实现新闻直播, 主要是通过将新闻直播室和亚特兰大前方报道组的演播室联在一起的方式来实现的。电视新闻直播是电视特有的手段, 朝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 不断发展。从1996年1月1日起, 我国人民最熟悉的《新闻

期。

根据“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的研究报告总结, 要想搞好数字出版, 必须面对四大挑战, 拿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一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出现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距离等新问题。二是产业发展进程中, 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 商业化应用开发不足。三是国外大型数字企业向国内大举扩张, 数字出版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四是数字出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 管理运营体制、科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形势变化。

笔者认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互补的对象。从形式的活力、使用的便捷看, 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苹果Ipad等, 传统媒体没有优势, 不在一个竞争平面上。而传联播》开始在中央卫视进行直播, 紧接着, 越来越多的相类似的新闻节目在中国越来越被关注, 直播行列的规模从此更加扩大, 直播深深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欢迎。

2 现在我国新闻直播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制度落后

电视新闻直播要想寻求更好的发展, 必须要有厚实的资金作为后盾力量, 资金是支撑新闻直播节目越办越好的重要因素。目前, 在我国的现场直播节目中, 大部分都是将能够控制的因素考虑进去, 但是一旦遇到了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 就不能够迅速的做出反映, 从而有效的解决突发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筹措问题, 应该在节目准备直播之前就必须进行资金的筹集, 做好充分的准备, 避免

统媒体的需求, 已成为经典文化的生活象征, 仍然会保存于人类未来的历史长河中, 就像石刻和壁画仍然没有消失一样, 纸书也会永远存在。如果大家留意看, 会发现无论是西方的国际空间站还是我国的神舟飞船, 航天员都要拿纸质的飞行手册, 要做纸上的笔记, 因为纸质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可靠性。

传统媒体在文化内涵、编辑力量、作者人脉上仍然具有优势。如果在图书的前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与纸质图书同步出版有数字阅读特色的数字版图书, 相信对整个出版社经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不失本色又积极进取, 打造成为有跨界能力的出版社应该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画报出版社, 北京100048) 在突发事件中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凤凰卫视在“911”成功取决于其在第一时间直播了第二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画面, 而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却没有随机应变, 与机会擦肩而过。当前我国的地方电视直播节目的各种事项和准备工作都是一种封闭式的程序, 没能和外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补。没有形成很好的资源互补、相互协作的体系, 这种体系直接导致了新闻内容的传播质量的降低以及媒介的品牌形象的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 还导致了新闻传播的生产成本在不断升高, 在客观上不利于新闻直播的良好发展。

2.2 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现场直播最大的客观制约条件来自于传输技术, 一场直播往往要牵涉力、音频、微波、传送、播出等各个部门, 央视的现场直播一直以DSNG、EFP等重型装备为主, 对于突发事件或快速变换场地的现代直播要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与西方CNN、BBC等大型电视媒体的新闻演播厅相比,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很少能迅速建立现场视频连线功能。

2.3 外部报道环境欠佳与内部主观缺陷

电视直播报道中存在的外界阻力, 撇开必然的权力运作层面或管理层面的干预不谈, 就是媒介本身及整个社会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开放、交流的平和的心态。直播观念不科学是有些地方电台的硬伤, 盲目跟风, 也就是说, 新闻栏目的直播者根本就不尊重事件发生的实质, 将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忽略, 而是一味的扭曲, 不重视事情的自然发展流程, 更多的是人为的干涉和曲解。把直播变成了摆拍, 失去了直播应有的社会价值。其次, 对直播题目的选择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以下的两点:其一, 使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忽略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各种鲜活的事件题材, 但地方电视台常常为了避免种种问题的纠纷, 放弃许多直播的好题材。其二, 时间进行过久的事件, 必须有充足的后台准备和应急计划, 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强有力的策划统筹和组织协调。不能一连几个小时给观众看单一的画面, 这样会使得新闻现场直播给观众一种单一的印象。所以, 要不断努力, 更加重视培养我国电视直播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而更好的弥补传播者能力、经验不足的缺点。

3 直播策略

3.1 坚持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直播

选题上, 新闻直播的突发事件是必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 对于一般的车祸和火灾等时间没有直播的必要, 但是对于特大的事故, 例如地震和海啸等时间, 只要是时间允许, 那么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进行直播, 让人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就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3.2 直播与人民相关的, 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

首先必须认清的一个问题, 观众才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目标群体, 所以要想节目受欢迎, 就应该选择能够引起老百姓的注意力的相关题材, 而不是一味的国际形势和国际访谈类的题材。以前的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做民生类的题材, 但是往往比较表象, 没有探究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实质性的原因, 没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特别注意花大力气加强日常新闻题材的直播, 选取老百姓关心的, 具有典型意义的, 同时具有一定动态效果的事件进行直播, 它容易得到受众的高度关注, 更能够受到高度的关注, 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3.3 从内容到形式的常态化

所谓新闻直播常态化, 是指新闻直播成为日常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其实质是让直播成为新闻播出形式的首选与主要方式, 其发展的目标是和观众尽可能做到零距离的接触。要想实现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化, 有两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 其一就是将直播规模小型化。传统的“我在现场”的直播模式在时间、人力物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 直播者应尽可能将无效的信息过滤删除掉, 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来进行播报, 对于那些社会中的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事件要深入分析和播报, 才能使得直播的内容丰富, 引起剧烈的社会反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革节目的播出机制, 使演播室播报新闻与新闻事件直播能够很好的相互结合, 将时间最为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新闻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要实现“即发即播”, 必须有一个提供实时性电视屏幕的通道, 否则只能中断其他类型的节目。

3.4 直播的转换和评论机制

对于一些新闻报道, 是需要相应的评论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 从而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了解事件的发生和本质, 并且使得老百姓的视野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 对于问题的看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些都是需要一个完善和有效的评论机制来实现的。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进行, 例如利用SNG和3G对专家进行连线直播评论就是一个极为可行的方式。新闻与旧闻的超链接, 使这个新闻的报道更加丰满和充满教育和指导意义。

4 结语

突发的重要新闻事件, 采用直播的方式, 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详细了解事件发展情况。避免了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并且降低了不良社会舆论的产生, 也是迅速提升媒体形象、扩大媒体知名度、树立媒体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最佳机遇。目前, 我国的民生问题也是直播连线的热点, 电视直播在中国作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报道形式, 必将在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电视业在近十几年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也逐渐成熟。对于电视媒介而言, 电视新闻直播一直以来都很重要, 因为它是最能展示电视新闻魅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这一栏的竞争也是较为激烈的。本文通过对我国新闻直播历史、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等做一简要剖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闻直播,发展,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论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引发的传播革命[J].现代传播, 2005 (5) .

[2]郭晶.浅析电视新闻直播报道[J].采写编, 2010 (2) .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6

《直播现场》的定位如同其名, 就是专门进行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 节目的时长、播出时段都不固定, 一旦遇到突发新闻事件, 栏目组立即启动直播程序, 并随时在新闻综合频道插播。

专门开办一档以突发事件直播为主的电视栏目, 这在当时的地方电视台中并不多见。在众多疑问的目光中, 《直播现场》如期开播, 并在随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播出了290多期节目, 平均每周都有一场直播。笔者以这一栏目为范例, 浅析电视直播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几点作用。

一、缩短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的差距

众所周知, 新媒体之所以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主要优势就在于其极强的时效性, 近年来, 大部分突发事件发生后, 第一时间发布的消息和图片基本都来源于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相比之下, 电视媒体的常规报道虽然在时效性上无法与新媒体比拟, 但是电视直播却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时差, 尤其是3G技术的应用, 降低了电视直播的技术难度, 只要有移动通讯网络就可以直播, 极大地缩短了突发事件直播的准备时间。

《直播现场》栏目先后播出290多期, 其中180多期为突发事件, 包括火灾、风灾、交通事故、劫持人质等, 据不完全统计, 从接到报料到抵达事件现场开始直播的平均时间为18分钟 (市区范围内) , 相比于传统的常规报道, 其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及时发布准确消息, 阻止错误信息传播

新媒体虽然在时效性上抢占了先机, 但是由于其“自媒体”的特性, 在真实性上却有所存疑, 很多突发事件在微博、微信的传播过程中被扩大、甚至篡改事实。相比之下, 电视直播以实时的画面, 最大限度地满足“眼见为实”的受众心理, 其真实性、可信度毋庸置疑。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 2013年7月, 本市一处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塔吊侧翻事故, 塔吊倒向停在路口等红灯的车流中, 有车辆被压。事故发生后, 有目击者发出微信, “塔吊侧翻压住多辆车造成一死两伤”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直播现场》栏目在事故发生后15分钟赶到, 现场情况迅速呈现在电视画面上, 证实了被压车辆为三台, 只有一人受轻伤。《直播现场》的及时报道, 用最真实的现场画面发布了准确消息, 迅速涤清了之前的传言。不难看出, 对突发事件进行电视直播, 不仅可以让观众零距离观看事件现场, 而且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信息, 有效地阻止谣言的传播。

三、增强电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众所周知, 常规电视新闻都经过后期剪辑制作, 即使是直播新闻, 绝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剪辑好的成片, 难以消除“加工”的痕迹, 无法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公众的需求。

相比之下, 电视直播是最原生状态的传播, 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 把新闻事件的现场最直观地展现给观众, 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透明度, 让受众充分地享有知情权, 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同时也从推动了舆论环境的良性开放。

《直播现场》先后直播过30多场火灾, 起初, 消防部门基于谨慎的报道思维, 对直播并不支持, 甚至不允许记者靠近火灾现场。《直播现场》记者努力排除干扰, 实施了几次成功的火灾现场直播, 不仅受到市民的关注, 也逐渐得到了消防部门的认可, 并在后来的火灾现场直播中给予充分的支持, 主动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 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四、体现了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社会而言, 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往往可以产生影响力巨大的舆论风潮, 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直播, 在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的同时, 也能推动自身的发展。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在1986年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进行了实时直播报道后, 一举扭转了持续低迷的收视困境, 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 CNN又进行了大量的电视现场直播, 当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被实时地传播给全球观众时, CNN也在全球电视界奠定了龙头地位。[1]

近十年来, 中国的电视媒体也全面走进了直播时代。“5·12”大地震发生后, 四川卫视持续直播120个小时,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至少有4.3亿观众在地震后的5天内一直在关注四川卫视的直播, 而全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吸引了10.15亿观众收看, 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收视之最。[2]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报道形式, 也是目前国内外电视界公认的最佳传播方式。而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则是最能体现直播优势的内容选择, 也代表了当前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东莞广播电视台于2009年开办了《直播现场》栏目, 专门进行突发新闻事件的直播。开办四年多来, 先后播出290多期节目, 在突发事件直播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以《直播现场》为范例, 分析了电视直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以及未来电视直播节目的走向。

关键词:直播现场,社会公信力,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少培.论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必然性[J].今传媒, 2013 (12) :45.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思考 篇7

在各媒体把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作为核心竞争手段的今天, 电视媒体工作者必须用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及面临的危机, 只有不断整合资源优势、更新工作的理念、完善业务能力, 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逐步发挥新闻现场直播的魅力与优势, 让现场直播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原动力。

1.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含义和分类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电视界,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80年代初, 我国初步尝试现场直播报道, 在90年代趋于成熟;1997年, 中央电视台开创了大型新闻直播节目, 因此, 1997年被叫做“中国电视直播年”。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 电视记者第一时间以目击者、采访者或参与者的身份用全纪实的方法, 报道、摄录并同时在电视台同步播出的报道形式。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报道、播出和受众的观看都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因此这种报道方式更具有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按照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现场播报, 即报道者用已经制定好的稿件, 以新闻现场为背景, 面对镜头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现场评述, 即报道者在新闻现场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价。现场采访, 即电视台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的活动。

2. 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和特点

2.1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同时同步, 时效性强。

新闻现场直播改写了新闻的定义, 真正实现了采访、报道、播出、收看的同时同步, 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主持人或电视记者的报道、解说或评述等直接同步播出, 让观众看到的即是正在发生的, 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 成为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最高境界。

2.2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采用纪实方式, 更具真实性。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能够通过纪实的方式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人物、事件、细节等因素组合和展现, 兼备视听, 声画结合, 最大程度的接近新闻本源。让观众主观接收的信息与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时发生, 降低了信息的损耗, 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2.3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给观众带来过程体验, 参与感强。

现场直播能给观众带来一种现场参与的主观感受, 因为电视记者或播报者是以目击者的视角了解新闻现场的动态, 且对新闻原始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和忠实记录, 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调动了观众的求知欲和参与性。

2.4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事件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吸引力强。

现场直播节目不同于录播以及印刷媒体, 直播是采、摄、编、播同步进行, 一次性完成, 不能修改, 因此事件的发展不可预知, 事件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并形成了新闻现场直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3. 我国电视直播新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电视直播新闻工作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与外国优秀媒体相比还存在差距, 在电视直播新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直播的技术资源较为集中在央视和少数卫视频道, 地方电视媒体限于各种束缚, 缺乏新闻直播的能力和环境。二、缺乏本台记者现场的第一手资讯, 直播新闻节目的视点不接地气, 内容不够贴近观众。三、直播新闻节目选材局限性强, 大部分媒体缺少某些重大新闻或者某些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权利, 束缚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四、新闻播报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 限制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及时传递性, 造成一定缺憾。五、演播室直播新闻过于注重形式, 忽略新闻内容, 许多直播新闻并不是第一时间发生的。六、一些直播新闻中, 现场记者的播报是提前录好的, 用录播伪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七、从业人员应变能力不足, 事件发展一旦超出预计的发展轨迹, 直接造成节目质量的下降。

4. 改进和发展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思考

4.1 坚持观念创新,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递, 在全媒体时代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对于电视新闻媒体, 应该更新观念, 发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即时性优势,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第一时间将资讯告诉受众, 只有做到像网络一样快速传播, 才能拓展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空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可以考虑更多地与网络“联姻”, 在社会新闻报道的整体舆论氛围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4.2 创新手段, 增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效果。

新闻的本质在于其时效性, 在互联网时代, 电视新闻要保证新闻“新”, 必须适应当前形势, 创新手段, 将自身打造成新闻的最快传播者和追踪者。以央视的栏目《新闻直播间》为例, 它采用大头像、大字幕、关键词、评论等包装风格。每小时都会将当天的大事要事滚动播出一遍, 随时采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来增补该新闻的后续追踪, 并邀请专家和特约评论员在直播间做解读, 增加新闻的深度。在8个小时的直播中, 经常插播最新消息和突发新闻, 以达到传播的及时性。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高了收视率。

4.3 坚持以正面舆论引导广大受众, 尽量避免直播的副作用带来的精神伤害和影响。

电视新闻报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直播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正面舆论引导广大受众, 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另外, 要建立直播预案, 在直播过程中及时修订, 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做到准确、真实播报时, 尽量避免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 采取控制画面的停留时间、虚化镜头等方式降低直播的副作用带来的精神伤害和影响。

4.4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 开创新闻现场直播的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讯技术已经发展到4G移动终端,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利用4G传输技术, 可以开创4G直播, 打造“移动TV”。4G直播, 是由专业的摄影师根据新闻现场的需要, 进行镜头的推拉摇移, 能够达到跟电视卫星转播一样的视觉效果。

4G直播可以使直播现场大范围移动, 且携带方便, 可以实现随叫随到。观众可以使用WIFI, 随时随地收看视频清晰的4G直播, 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 4G直播使新闻现场直播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保证了直播的时效性。

结语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有利资源, 吸取先进的理念, 发展和探索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更及时、普遍和真实地记录下最直观的新闻事实, 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训壮.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困境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杨雪丹.改进和发展我国电视直播新闻的思考[D].中国人民大学2006

[3]黄淑敏.新闻学视角下的电视直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丁晓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浅析[J].理论界, 2008 (3) .

[5]赵孟秋.浅析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创新[J]才智, 2011, 03

对电视新闻直播音效作用的探索 篇8

电视新闻一般是由画面和声音这两大元素构成的综合试听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新闻就像是一座大山,而音效就是涓涓流水,只要把高山和流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新闻才会生动形象,所以声音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声音的构成元素中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言语、音乐、音效。三者之间组合并衔接,发挥着艺术的工艺,激发观众的热情,增强观众的参与度。

音效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展现了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电视新闻直播中的音效包括:现场的解说词、新闻人物访谈对话、在节目现场录制过程中的各种声音的集合。这些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合理巧妙地选择好片头、片尾音效,搭配好电视新闻的节目配乐,才能让整个电视新闻节目锦上添花,让观众百看不厌。

2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音效处理

2.1 电视新闻主持人话筒的处理

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声音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在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需要把摄像机调整到和主持人视平线等同的高度,这是电视屏幕的视觉效果最佳的一种角度。在屏幕画面上,主持人的声音要给人一种甜美、清晰、健康、和谐的一种感觉,会让观众感觉很亲切。因此,在传声器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一种灵敏度较高的传声器;同时,还要在声音的空间上建立一个和家庭播放模式相同的声场,这样电视新闻音效的传送才是和谐的。在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要根据主持人播出形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传声器,把最佳的声音效果传送给电视观众,保证电视新闻播出的质量。比如,上海东方卫视采取的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演播室,主持人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播报新闻,还可以随意走动。电视新闻的画面就采取的是不同景别的多机位进行的现场的切换,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使用固定式的有限电容传声器,而是采取一种移动性比较强的无限传声器。

2.2 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调的处理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成为电视新闻播出的重要元素。语言具有丰富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语调包括了声音的变化。语言的各种变化都会充分地体现在语调之中,高、低、急、缓、顿、挫。语言中的语调具有明确中心思想、表明个人态度以及强烈的愿望表示的作用,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生活中符合新闻场景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去表现出来,形成绘声绘色的语音、语调,仿佛是身临其境一样。这样的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感才真实有效,富有感染力。

3 自然音响在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的运用

在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音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音响就是在电视新闻声音中除了语言和音乐之外的其他一切声音的总和,可以用它去诠释自然环境、时代背景、生活气氛,达到一种表现新闻活动的环境、渲染活动现场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恰如其分地营造出一种最合适的新闻声音环境。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音响的声音,比如说孩子们的笑声、风吹树叶的声音等,不仅不会破坏电视新闻画面的美感,反而营造出了一种艺术画面,让视觉的效果更加丰满,给观众一种极强的画面感和一种深刻的想象空间,让电视新闻的直播更加的完美。因此,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现场的音响作用非凡。

4 电视新闻直播中音乐发挥的作用

音乐能够很好地去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诠释人类的心情。很多事情如果不能用语言去表达,就用音乐去表达,表现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所以说,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凡的,可以表现的范围和深度也是不可测的。文娱类的新闻,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比较轻快活泼的;专题类新闻,音乐注重的是情感的效果和对节目主题的映衬;新闻类节目,音乐的表现形式是简单明快的。需要根据新闻所讲述的内容,选择一些轻缓且富有理性的音乐,这样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时候,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

在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音乐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一个栏目的片头音效和片尾的音效。精致的片头音效,不仅起到美化电视新闻的作用,还可以体现电视新闻的内涵,让电视新闻和音效充分地结合,具有相对的文化品位,让电视新闻的播报成为一个亮点。这样音效的作用也是一种品牌,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熟悉的旋律只要一想起,观众就会立马知道什么栏目开始直播了。此外,还需要更加巧妙的安排好电视新闻的尾乐。新闻播放的结束曲,需要给予观众一种回味的空间,使电视新闻的播出更加的完整,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音乐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让节目衔接有序,贯穿始终的一种效果。同时,也成为新闻之间的一种间隔衔接,起到渲染气氛的特殊作用,具有艺术魅力和艺术表现力。音乐的作用和美感就是要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让电视新闻播报表现艺术张力。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把各种的声音元素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可以唤起电视观众更多的联想,让观众身临其境。

电视新闻直播在对音乐的处理上,强调和新闻内容相一致,把音乐或者是音效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为电视新闻直播增加效果,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音乐的变化,电视观众的心情也可以随之变化,更加清晰地表现了电视新闻的情景交融。音乐的作用让新闻的播报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电视新闻的播报离不开音乐的烘托。同时,电视新闻也需要使用各种的音效或者是音乐去做穿插,这样新闻播报才会有极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力。

5 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传播媒体的创新。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声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为电视新闻的诠释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立体声的效果才刚起步,在电视新闻的直播中,对各种音效和音乐的诠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探索。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电视新闻的直播会加入更多的先进技术,通过先进的设备革新音响的技术,减少噪音、杂音,做到与时俱进,更加完美地表现电视新闻的内容,提供给观众更美好的视听享受。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大量使用了音效和音乐两大表现手法,两者的区别在于长短之分。音效的作用虽然没有新闻直播的画面直观,也没有语言文字表现精准,但音效却可以高度概括新闻直播的精髓。在新闻直播的过程中,丰富的音效、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感在电视直播过程中情境交融、声情并茂的把新闻展现出来,让电视新闻能够更好地延伸。基于此,笔者对电视新闻直播中的音效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音效

参考文献

[1]刘文蓉.影响电视新闻直播的三个因素[J].青年记者,2010(32).

[2]胡伟东.论电视新闻直播演播室中主持人的表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3]周围.媒体忌说正确的废话[J].声屏世界,2011(4).

[4]徐婧.秦婧.新闻直播及主持人的素养[J].声屏世界,2008(9).

[5]永康.多点新闻直播的互动与协调[J].新闻采编,2004(1).

[6]王海裳.广播新闻早直播,你准备好了吗?[J].祝听纵横,2011(1).

[7]孙振虎.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模式探索[J].中国记者,2007(10).

[8]周小普,马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直播——对央视美伊战事新闻直播的一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5).

[9]金柏安.新闻主播不能仅仅会“播”[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8).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9

2005年《直播威海》平均收视率达到14%, 平均市场份额达到44%, 在央视索福瑞受理的国内120家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排在前三位。2007年在有着中国传媒届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 《直播威海》获中国十大创新栏目。《直播威海》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和认可, 正是得益于其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

《直播威海》注重的故事化要素

新闻故事化是指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不是简单地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何事, 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受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始终。新闻故事化借鉴了文学叙事的方法, 但和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必须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 让故事更具新闻性、可视性和传播性。

细节。细节是新闻故事化的关键, 能充分展现出故事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典型画面都可以成为细节。细节就是一篇报道的“眼”, 它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在采访被父母遗弃的女婴时, 有这样一个细节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个孩子玩过的拨浪鼓孤零零地躺在孩子曾经睡过的小床上。

细节有助于增强故事的鲜活度、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细节描写不在多, 一个有冲击力的细节就足以让故事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连续性。新闻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故事化报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写新闻里的故事, 注重报道的连续性。

《一对特殊的母子》讲述了入室抢劫的年轻人和被抢的中年妇女在搏斗中都受了重伤。中年妇女做出惊人举动, 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并告诉医护人员受伤的是她的“儿子”, 其中的故事性、不可预知性吸引着受众。《直播威海》先后以多篇稿件跟踪这一新闻事件, 引起了广泛、强烈的社会反响。

连续性报道也是向公众作一个交代, 尤其是一些有社会影响的事件, 比如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 在增加社会透明度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点评。主持人在新闻后寥寥数语的点评, 会让受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时而温和、时而犀利, 时而沉思、时而幽默。看似简单的几句话, 就把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

点评往往从平常事中提炼出深刻哲理, 给受众以警醒, 让故事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得到升华的同时更具完整性。点评符合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收视心理和社会需求。

可视性。电视是一项综合艺术, 文学手法、图像、文字、声音 (现场声、同期声、音响、音乐) 、字幕等元素都能增强可视性。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为故事化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大爱无言》讲的是一对耄耋之年的残疾夫妇, 50年来照顾家里三位残疾瘫痪的亲人和两位五保户的故事。在情节设计上采取了倒叙手法, 逐步向回倒, 运用情节冲突和悬念, 一步步展开故事。通过悬念设置、字幕、特技, 以及音乐、同期声、现场声等声音效果的运用, 使本来无法沟通交流的采访 (老夫妇是聋哑人) 最终成为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化报道作品。

可视性没有概念的说教, 只有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回味, 它所产生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百姓视角。通俗地说百姓视角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实践体会到, 不论哪种领域的新闻都要写人, 哪怕是想通过写人来写事件。

《直播威海》推出的《说说二十年》、《绿色记忆》等成就性报道中就以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反映出个人与社会的变迁。通过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 使普通人身上闪烁出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人与故事合二为一, 具有亲近性、人情味和时代感。

百姓视角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运用时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小中见大、自下而上把一些抽象的、理性的话题软化成具体的、感性的故事。

百姓视角也是新闻人性化的体现。人性化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生命的怜悯和尊重。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无论报道哪一类社会群体或个体, 都要站到他们的视角和生活状态讲故事, 这样人物形象才更丰满、亲切和立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都可以体现新闻故事的人性化。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故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性化的东西, 人性化的东西是最好听、最好看的故事。只要坚持这一点, 新闻的人性化、人情味, 就是国际化的, 国际上喜欢看的国内当然喜欢看。”

新闻故事化应防止的几个误区

娱乐化。娱乐化表现为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 竭力从新闻中挖掘娱乐元素, 强化新闻事件的煽情、刺激和戏剧化。很显然, 新闻故事化和新闻娱乐化从主题到目的都不同, 因此在故事化和娱乐化方面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一篇好的新闻故事化作品必须有健康积极、正确独特的观点, 它是区分新闻故事化与新闻娱乐化的重要指标。

杜撰。虽然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 但在民生新闻中会不自觉地追求人物冲突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 人为地发展、影响故事情节, 以致产生杜撰。新闻故事化是采取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 属新闻范畴, 必须完全真实, 杜绝杜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同样也是新闻故事化的生命。新闻故事化之所以能吸引受众目光, 靠的就是真实的力量。

经过不断实践, 《直播威海》适应了中国社会当前急剧转型时期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心理期盼, 让新闻故事化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更有吸引力。这也是《直播威海》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分组思想下一篇:PL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