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时代(精选12篇)
电视新闻时代 篇1
视新闻栏目几乎都采用了直播的形式, 已经成为各级电视新闻栏目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方式。直播代替录播后, 栏目主编在电视新闻的制作播出过程中的职能理所当然地也发生了变化。在直播中, 当天新闻的主编无疑就是这档新闻播出过程中的指挥员, 那么对于电视新闻主编来说, 除了必须具有其他新闻媒介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 还需要掌握更多基本技能, 承担起三大职能即:前期参与组织指导、中期编排审稿、后期直播控制指挥。
一、前期参与组织指导
《新闻夜航》是一档在黑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 要做好这样一个名牌电视新闻栏目的主编, 对近期党的方针、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 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才能把本地发生的新闻放到大背景中进行分析, 确定报道思想, 拟订报道计划, 并与记者交流碰头, 共同谋划新闻视角, 把握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要想丰富多彩, 离不开通联网络。新闻时刻都在发生, 而记者、编辑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遇到突发事件, 市民记者和通讯员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 往往会给我们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平日里, 主编不仅要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 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 对他们进行一些具体的新闻采编方面的业务指导, 提高他们的新闻意识和拍摄水平, 这样才能提高通讯员来稿及图像的质量。
二、中期编排、审稿、组织审片
作为电视新闻主编, 完成前期策划组织后, 中期工作可以概括为把好三关:一是节目编排关;二是文字修改关;三是图像编辑关。首先, 记者采编的都是单条新闻, 电视新闻主编应该全面地、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节目的内容, 甚至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节目进行科学的编排, 重点新闻要通过滚动字幕、预告片等方式提前预告, 吸引观众。其次, 主编要对记者提交后的稿件进行第一轮修改审查, 使每条电视新闻在未配音画面之前, 先过了文字关。一审稿件时, 主编要从新闻要索是否缺失、行文断句是否通顺、是否符合新闻规律、新闻架构及切入点是否最吸引观众眼球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 有些重要消息, 必须要写好编前、编后话, 配发评论。第三, 作为主编要组织审片, 协助制片人对记者制作完成的片子进行审看。现在新闻采用直播的形式, 在播出前主编对每一个片子的把关就显得更加重要, 如画面是否得当、配音是否有失误、领导称呼是否正确等等, 都是主编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利运行, 根据电视直播时间进行倒计时。文字稿及口播的定稿期限、成片最后的剪辑时间, 按理来说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好, 否则有可能影响整个新闻节目的播出, 但为了抢发刚到的新闻, 常常会出现匆忙、紧张的情况, 这样对主编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乃至心理承受力都会造成考验。通常我们会多备出一些新闻片, 以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 在此基础上第一时间抢发时效性强的重要新闻。
三、后期直播的控制、指挥
直播式节目, 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 节目主持人、技术人员、摄像师都必须各就各位, 听从直播台上导播的调遣, 而导播的工作往往要当天值班的电视新闻主编来完成, 因为主编对整档节目的构成最了解。新闻时长该如何控制, 直播时哪条片子该上, 哪条片子该下, 主编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更重要的是, 由于是直播, 常常会插入突发的新闻进行连线, 也会采取让主持人直接口播播报的形式, 或者用游动字幕的形式快速播出。总之, 要调动一切手段, 保证新闻的顺利发送。
电视新闻主编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电视新闻主编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对主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事实上, 电视新闻主编的最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其心理承受能力, 其心理承受能力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主编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尤其在直播过程中, 主编的能力不仅与业务能力有关, 还与心理素质紧密相连。
随着新闻直播走上常规化, 加上卫星直播车的应用, 遇到重大事件, 现场记者随时都可能发回消息, 担任导播的主编就需要有敏锐的思维、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 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 在适当的位置切入。在直播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如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或者是为了追踪新闻的最新进程所要求进行的现场连线报道, 这时会在新闻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 如果是重要新闻, 即使没有画面和现场声, 作为主编也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让播音员口播新闻、插播消息, 在打乱原拟定的节目单时, 插在什么位置, 在什么时间插入, 都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计算, 否则就有可能乱了方寸。
可以说, 电视新闻已经由录播式向直播式进行了转换, 电视新闻主编的工作也必须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阶段。面对电视事业飞跃发展的实际, 电视新闻主编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 才可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能。■
电视新闻时代 篇2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香港地区目前的广播电视体制为()A.公私并存制
B.完全私有制 C.政府管辖下的私有制
D.公共事业制 2.在我国,广播、电视的属性()A.是舆论工具,不是信息产业
B.是信息产业,不是舆论工具
C.既是舆论工具,也是信息产业
D.既不是舆论工具,也不是信息产业 3.录音采访的基本类型有现场录音采访和()A.面对面采访
B.非面对面采访 C.非现场录音采访
D.不使用器材采访
4.下列关于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所报道的人或物发出的声音就是真实的 B.场景已经消失但令其再现后采录的音响也是真实的
C.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和对被访问者适当导演是不矛盾的 D.采录音响一定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作同步录音
5.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而拍摄的镜头是()A.跟镜头
B.移镜头 C.摇镜头
D.拉镜头
6.广播消息的传播优势,除了广阔的反映领域、广泛的适用范围、众多的听众外,还有()A.强烈的现场感
B.便捷的消息形态 C.传真性
D.充分的背景资料 7.纪实性是新闻画面的()A.特征
B.功能 C.表象
D.门面
8.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一定的新闻观念和活动准则指导下,经过自觉选择的()A.报道
B.展开 C.挖掘
D.揭示
9.中央电视台被誉为“直播年”的时间是()A.1992 年
B.1997 年 C.1999 年
D.2001 年
10.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多数属于事件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的()A.异步报道
B.现场报道 C.同步报道
D.综合报道
11.北京电视台首次播放的由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节目是在()A.1958 年6 月1 日
B.1958 年6 月4 日 C.1959 年6 月3 日
D.1960 年3 月1 日 12.电视新闻,30 秒以内为()A.专题
B.简讯 C.速写
D.消息
13.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每次约()A.3 分钟
B.5 分钟 C.8 分钟
D.10 分钟 14.广播必须把现场场面转化为()A.有声语言
B.同期声 C.音响
D.同步报道
15.专稿讲究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即通常所说的有()A.浅层报道
B.深度报道 C.追踪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6.广播通讯对于主题的要求是:更加集中、单纯和()A.鲜明
B.动听 C.规范
D.悦耳
17.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就是通讯的()A.血肉
B.结构 C.外衣
D.导语
18.电视访谈性专题,根据访问内容和对象,可分为人物访问和()A.跟踪报道
B.系列报道 C.专题新闻
D.专题访问
19.电视新闻专题虽然也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但更加重视()A.精选题材
B.编织细节 C.营造情节
D.铸造结构 20.新闻性专题节目目前较常用的可分为()A.二大类
B.三大类 C.四大类
D.五大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电视的符号系统包括()A.声音
B.电波 C.图像
D.屏幕文字 E.音乐
2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台经常播出有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这体现了()A.充分发挥电台的舆论导向功能
B.充分发挥声音传播的特长 C.这是电台成熟的根本标志
D.充分发挥广播记者的基本功 E.这是广播改革的重要成果
23.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有()A.口播评论
B.字幕评论 C.图像评论
D.专访评论 E.座谈评论
24.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有()A.唐·休伊特
B.爱德华·默罗 C.沃尔特·克朗凯特
D.丹·拉瑟 E.詹宁斯
25.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任务是()A.发布新闻
B.传达政令
C.报道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
D.表彰先进人物先进单位 E.报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什么是非现场录音采访 ? 27.什么是电视摄像采访 ?
28.怎样恰当选择广播评论的角度?
29.新闻性专题节目在选择题材上要着重把握哪些要点? 30.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31.试例举几种新闻性杂志节目的耦合方式。32.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什么?
33.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34.为重大广播新闻配发的新闻资料起什么作用?
35.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前期策划外,日常案头工作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36.试述广播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37.试述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三者间的关系。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各 4 分,第 40、41 小题各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湖南省娄底市孟公镇现年 34 岁的刘俊勇,从小孤僻,逞凶斗勇,从 1995 年开始,他与人合伙在镇上开了一家当铺,兼放高利贷。他有了一些经济实力后,开始招兵买马,将孟公镇、西河镇附近的 60 多名社会青年纠合在一起。
2000 年以来,刘俊勇为武装其组织,打造了 30 余支火铳,用发令枪改制小口径步枪 10 余支,打造砍刀 47 把。由于兵强马壮、出手毒辣,刘俊勇迅速成为当地的“黑道霸主”。
除了“狠”,刘俊勇还善于“拉”。他通过请客送钱以及合资办矿等手段,拉拢腐蚀了当地公安局中的害群之马。这期间为该团伙提供“保护”的人有:新化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刑侦大队长、副大队长等人,而关系最“铁”的是原孟公镇派出所所长胡能喜。刘与胡一起吃喝玩乐,喝酒打牌是常事。一次刘俊勇喝醉酒后,竟大言不惭:“派出所是我开的!”从此,刘俊勇的手下与喽罗们都喊他“刘所长”。
2005 年 3 月,专案组基本掌握了刘俊勇团伙的犯罪事实。3 月 26 日 凌晨,专案民警将熟睡在家中的刘俊勇抓获。又经过一年多时间,专案组辗转北京、新疆等 8 省市区,陆续将涉案的 90 多人抓获,彻底摧毁了刘俊勇苦心经营的“湘中第一黑帮”。
这一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自 1998 年以来进行各类犯罪活动 150 多次,造成 1 人死亡、7 人重伤、20 多人次轻伤等恶果。
昨天,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以刘俊勇为首的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宣判刘俊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恶魔终于得到应有的惩处!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40.将上述稿件改写成 300 字左右的广播稿。41.为上述稿件配写 200 字以上的新闻评论。
全国 2007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A.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C.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A.美国
C.英国
A.文字
C.图像
B.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D.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 B.德国 D.苏联 B.声音 D.没有共同符号 2.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是()
3.广播、电视表现内容的共同符号是()4.在新闻音响的质量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A.力求自然
B.尽量清晰 C.完全真实
D.捕捉特点 5.访问摄像采访的对象是()
A.新闻事件
B.新闻人物 C.体育比赛
D.音乐会 6.能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的景别是()
A.全景
B.近景
C.中景
D.特写 7.与口播消息相比较,录音消息由于运用录音材料,往往更富于()
A.快捷性
B.新闻性 C.时效性
D.传真性 8.电视新闻的表现弱势,首先在于视、听符号的()
A.暂留性
B.灵活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9.现在的电视口播新闻常常利用抠像等()
A.直播方法
B.电视特技 C.录播手段
D.传播手段 10.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稿 件来自中央电台,由(A.广播主持人播报
B.电视主持人播报 C.广播播音员播报
D.电视播音员播报 11.有人戏称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电视新闻为()A.旧闻报道
B.新闻报道
C.旧事报道
D.专题报道 12.下列 不属于...广播新闻专稿的是()A.广播通讯
B.广播特写 C.广播消息
D.录音访问
13.录音访问又称()A.录音报道
B.广播访谈 C.广播专访
D.广播通讯 14.录音访问不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一次、二次地补充采访,它只能()
A.一次采录
B.前期访问 C.后期制作
D.后期合成 15.广播通讯首先要集中笔墨写好()
A.开头
B.过渡部分 C.结尾
D.关键情节 16.广播通讯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口语化也不是()
A.概念化
B.大众化 C.土语化
D.民族化 17.在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通讯写成())A.人物传记
C.人物鉴定书
A.1990 年3 月1 日
C.1995 年3 月1 日
A.1980 年10 月1 日
C.1994 年10 月1 日
A.包含信息的内容
B.不包含信息的内容
B.人物特写 D.人物专访 B.1993 年3 月1 日 D.1998 年3 月1 日 B.1985 年10 月1 日 D.1996 年10 月1 日
18.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现整点播出与滚动播出是在()
19.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纵横》评论节目的开始时间为()
20.必要冗余,是指新闻节目中那些()
C.包含信息也对理解信息有帮助的内容 D.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A.内容配套成龙
C.景别配套成龙
E.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
22.录音消息除解说词以外,还运用实况音响传递()A.资讯
C.事实
E.现场气氛
23.广播评论独特的评论形式包括()A.广播谈话
C.人物专访
E.录音评论
24.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有()A.图像评论
C.口播评论
E.串连词
25.新闻性专题节目可分为()A.公众性节目
C.对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群体观念指什么 ? 27.新闻音响的作用有哪些 ?
28.为什么要在摄像采访前进行先期采访 ?
B.教育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B.旁白
D.画外音
B.口头评论
D.现场录音
B.信息
D.情景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29.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
30.电视直播新闻的题材范围大致有哪些方面 ? 31.录音访问的表现优势是什么 ? 32 电视新闻专题拍摄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33.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在运用音响方面有何不同 ? 34.新闻性专题的定义是什么 ?
35.广播新闻稿件的编辑手段主要有哪些 ?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36.在录音采访中,如何把握音响的客观性和采录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 37.新闻性杂志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 4 分,第 40、41 小题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考唐诗“锄禾日当午”竟对出“泪滴禾下土”
“周杰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名称《头文字 D 》”,正确率 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周年数”,正确率仅为 10%。今天上午,本报第二届小记者选拔夏令营测试阅卷现场发回消息,中小学生普遍关注流行趋势,而对时政热点、历史典故知之甚少。
文学常识差
精通流行文化
考题一: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几周年 ? 答案: 10 周年
此次本报小记者夏令营的选拔形式为一份综合试卷,内容涉及最新的时政、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流行文娱内容等,旨在测试小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25 名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
阅卷组工作人员说,从选拔结果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娱乐界的流行趋势颇为关注,而对社会热点、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却相对冷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 __________ 周年”的错误答案五花八门:从 10 周年至 500 周年应有尽有。另一道时事题“今年 4、5 月份,台湾地区的两位重要人物前来大陆,分别是 ____________。”正确率也只为 43%。考题二:“锄禾日当午”的下句是什么 ? 答案:泪滴禾下土
这道题目共有 60% 的人答错。
当学生被要求写出“锄禾日当午”后面一句诗时,答案更令命题者 和阅卷老师惊诧。“泪滴禾下土”、“汗滴河下土、“汗滴荷下土”、“汗滴何下锄”等古怪答案让人大呼看不懂,该题正确率仅为 33%。“真可怕!讲出来我都觉得坍台,参加小记者选拔的同学大都是喜爱语文的孩子,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古诗文水平都这样,其他学生会怎么样 ? ”命题老师痛心地对记者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考阅卷作文中心组负责人周宏对记者说,今年高考阅卷也有相似情况,在高考名句背诵题中,许多考生的错别字“错得莫名其妙”。周教授说:“这至少显示了中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真的令人忧心忡忡!” 对于测试结果,周教授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上海小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喜爱周杰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但对周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连宋访大陆,却又暴露出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不少中小学生似乎更喜欢接受通俗易懂、娱乐性更强的信息,而不愿主动关心需要认真思考的信息。这需要学校家长有意识地引导。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电视新闻观念 篇3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新闻报道理念(1978年——1992年)
这个时期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已经从阶段斗争为纲转变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在突出和强化党性的前提之下加强了人民性,注意新闻指导性与服务性相结合;业务上,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消息类新闻摒弃了空泛、陈旧、拖沓的弊病,代之以真、短、快、活、广的报道方式;功能上,破除了单一的宣传功能,改变为新闻宣传、资讯、娱乐和引导舆论多种功能。这些在观念、业务、功能上的探索,表明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我国电视新闻界已经走上了越来越全面、规范的探索之路。
1986年9月,中央电视台关于“企业破产”的一次立法报道震动朝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认为是电视新闻的一次突破。传统新闻报道有一种会议报道的习惯套路,年轻的记者却希望标新立异,与以往只配解说词的简短会议报道不同,“他们‘强迫式地’采访了彭真委员长,这部‘张口有声’的节目被认为是电视新闻的一次突破”。①展示高层关于立法争论的生动节目对中国观众是一种完全新鲜的体验。它既推动了经济改革的进程,又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此后,新闻界开始纷纷追求“公开性”。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是一次换届的会议。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首次对记者招待会做了多次现场直播。外国通讯社报道说,这次人大常委会会议“是至今为止最民主和最公开的一次”。②此时,电视新闻工作者已经摆脱了单纯“话筒”和“摄影机架”的定位,开始具备新闻竞争意识。在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选爆出冷门:一向在新闻界屈居末位的电视系统,在获得特等奖的3条新闻中占了两条。电视在新闻界的地位提高了。
在这一阶段各种政治思潮和言论表达比较活跃,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电视新闻报道进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中期电视新闻报道理念(1992年——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期间对我国电视新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很多,讲话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③同年底,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向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意见,希望媒体能够通过热点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中宣部在1993年的工作要点里写出了上述要求。“事实上,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决心实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④由此,我国的电视新闻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帷幕,也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1993年3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播出增加到12次,实现了多次整点播出、部分新闻节目直播和重要新闻内容的滚动播出。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具有新闻性的晨间版块专栏节目“东方时空”;1994年4月1日,创办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和晚间国际新闻节目“世界报道”。1995年4月3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新闻栏目“新闻30'”。自此,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早、中、晚三个时段都有了供观众了解最新发生的事实及其发展的新闻版块。
2001年11月19日,“焦点访谈”播出一期节目,题名是《河道里建起商品楼》,分三期才完整播完,节目播出后,很多专家学者的评价是:《河道里建起商品楼》体现“焦点访谈”栏目品质和树立栏目形象的重头节目,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深度。⑤这期节目荣获2001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焦点访谈”继“东方时空·焦点时刻”之后发展到今天,它是中国民主法制进步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当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焦点访谈”的主要原因。自栏目创办以来,“焦点访谈”所披露的事件中,大多数都能引起中央和省领导的重视,如:农民负担、形式主义、公路散乱、环境资源破坏、药物造假等等,都是从节目调查揭露问题开始,最后经行政和法律手段得以解决。2002年,“焦点访谈”报道的事件中,有41起被国家纳入国务院督察反馈机制,调查迅速而深刻,查处力度大。有学者和专家将这种机制视作“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焦点访谈”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实施舆论监督,得到了领导满意、群众拥护和同行认可的不凡成就。
这些新闻类节目的走红表征着我国新闻媒介第一次以“新闻”作为自己的“第一卖点”。在此之前,我国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主要是宣传教化的工具、文化传承的工具以及娱乐消遣的工具;而从这时候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⑥ 至此,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角色体系得到了系统性的恢复和重建。
从1992年起,围绕着扩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加强舆论监督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一步步深入,到2002年这10年间,中央电视台一批极富影响力栏目的开办,一方面使人们的新闻报道观念发生转变,更加注重新闻社会功能的开掘;另一方面,使我国的电视新闻逐渐走上了一条立体化、层次化、专业化的探索道路,使得这一阶段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史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期电视新闻报道理念(2002年——2009年)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恰如在开篇辞中所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频道的方针”,“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是新闻频道的追求”,让观众“看见新闻的发生、看着新闻的发展”。新闻频道的开播,既是中国新闻媒体改革的阶段性产物,又是新闻媒体改革动向的风向标,它标志着电视新闻以昂扬的姿态,挺立于大众传媒的潮头。
2008年5月,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中国各大媒体都在以不同形式,及时、透明、全面、深入地报道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及救援工作。2008年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地震废墟上主持记者招待会时强调“我们在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变,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中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对于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特别报道综合了多种报道手法的优点,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透视新闻事件,通过巧妙编排实现了信息的立体化组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需求。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报道重大事件,是媒体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表现,一个媒体如果对广大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不闻不问、不予报道,是对历史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媒体有责任向民众报道重大事件,并传达政府的各项公告和应对措施,同时,也应如实把重大事件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反映给政府。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应该是双向的,既要做到上情下达,也要做到下情上达,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沟通,由此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三十多年的电视新闻改革不仅转变了报道观念,革新了传播方式,拓展了报道领域,也造就了电视新闻的巨大社会影响,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功能愈加完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新闻报道要求,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思想的操作标准而成为当代媒介的操作规范,新闻传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人民群众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和社会主流。
注释
①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210页
②杨伟光、吕岩梅:《“从容‘切换’人生精彩激情‘插播’事业华章”》(上),《现代传播》,2004年第4期,第1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1页
④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⑤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11页
⑥喻国明著:《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⑦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版,第174页
网络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定位 篇4
首先, 网络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本上可以达到受众接收与新闻发生同步的效果。其次, 在网络媒体中, 受众有很大的参与空间, 甚至有些新闻就是受众上传到网上的。
那么, 在这种形势下, 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呢?这是笔者在本文中要讨论和阐述的。
一、网络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所拥有的优、劣势
电视曾经以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多而被称为“第一媒体”。由于电视传播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 且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 不论在什么社会体制下, 对电视的应用都有集中、垄断和非大众化的特点。
此外, 电视媒体的信息富有直观、形象、亲近等特性, 因此对视听者的亲近感也很强烈, 是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相结合的媒体。但也存在着成本高, 干扰多, 信息转瞬即逝, 选择性、针对性较差, 不方便保存和不能反复收看等缺点。
二、当今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1. 如今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 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你播什么, 他们就只能看什么。然而, 网络媒介的出现, 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地位和角色。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 而且还进一步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发布信息。受众与媒介传播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2. 受众和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
所谓第一手材料就是“亲自实践、调查得来的”原始信息。过去, 由于时间、空间、人力和传播手段等限制, 普通受众很难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人们只能指望新闻工作者代表社会公众去收集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 去报道新闻事件。因此,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享有事实上的专有权。现如今, 网络媒体使得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和新闻工作者一样直接地获得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于是, 新闻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独家专利。
3. 受众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报道新闻事件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
只要有一台个人电脑, 普通公众就有条件、有能力决定什么是重要的。所有网民都是“记者”, 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放在网上。
三、当今的受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 一条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众, 一旦脱离, 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 而不能被称为传播活动。今天的受众, 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细化, 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那么作为以往“第一媒体”的电视媒体又该如何在这信息喷涌的时代扬长避短, 找准自身的定位呢?
第一, 要树立电视媒体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在“4·14”玉树强震发生后, 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 但是电视媒体迅速跟进, 在现场发回一个个“进行时”的报道。在此期间, 电视媒体以其独特的画面震撼感, 真实再现了灾区现场情况, 从而赢得了报道的主动性和信息的权威性。
第二, 要在信息的“原创”、深度方面深入挖掘。
通过自身独具特色的信息发布来不断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 内容又是以公信力为支撑, 以影响力为标志的。公信力是传媒最具价值的内在魅力, 也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任何传媒要想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要想在社会上保持良好的形象,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公信力。电视传媒要想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 必须抓住公信力, 在权威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等方面下功夫。
当今的新闻竞争不仅是新闻采写技术、时效性的竞争, 同时更是新闻真实可信的比拼。一般来说, 新闻有“真、善、美”三个层次:“真”是信息价值;“善”是社会价值;“美”是审美价值。其中, “真”是基础, 如果不真, 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
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可是, 网络媒体的诸多优势里也隐藏劣势, 最大的劣势是缺乏公信力, 网络媒体的信息泛滥, 令人无所适从, 其中鱼目混杂, 有些信息事后被证明是“标题新闻”、假新闻。目前, 网络媒体普遍缺乏原创性的深度报道和对信息的有效整合。因此, 传统媒体在新闻事件中要积极争取对新闻的“定义权”。谁先对事件进行定义, 谁就往往掌握了舆论的引导权, 利用这种优势对新闻进行核实和重新定义, 确保新闻事实的准确、公正。
第三, 电视新闻要走精品化道路。
电视媒体最大的目标受众是社会精英人群和关心公共事务的人群, 这部分受众具有忠诚度高、商业价值大的特点。据调查, 目前, 新闻时事类栏目的收视份额仅次于电视剧。那么, 以往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不再能吸引观众了, 取而代之的是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呈现新闻。这几年来, 特别是今年央视不断对新闻栏目进行“变脸”, 目的无非是进一步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电视新闻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必然会处于一种既相互竞争, 又互为补充的局面当中。双方都无法取代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要: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网络媒体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 扩展了传播的空间。作为“第一媒体”的电视, 应该如何在网络媒体时代找准电视新闻的定位, 从而不断稳固并发展自己的受众群, 这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媒体,电视新闻,定位
参考文献
[1]张京明《谈网络和电视媒体各自的优势及互动》2006年11月8日潍坊教育信息港
[2]任碧生《多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2009年9月18日在西宁电视台的讲座稿
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实习报告 篇5
一、前期策划。
在准备拍摄的前一天,我们开了一个小组讨论会,事先要考虑好拍摄的细节和内容。由于知道和模特大赛有关,我们不仅观看了财经频道的样片,也参考了其他新闻视频的拍摄手法。
我们提前确定了以下几点,以便不会出现突发状况:
1、准备好机器、三脚架、电池(充好电)、小蜜蜂(收音)。
2、拍摄内容(模特展示服装、评委、嘉宾讲话)、拍摄角度。
3、拍摄时间安排、内容构想假设。
二、拍摄素材。
第二天下午一点出发,到达拍摄场地,才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天的活动要比我设想的更加正式。活动前发布会――明星走红毯――大型活动,这应该是一个大型活动的普遍流程了。
所以当参加拍摄时,我们最好提前了解活动流程。如果无法得知,更多的时候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防止漏掉素材。
同时由于现场记者、明星、粉丝众多,导致管理不畅,现场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记者观众甚至可以直接接触明星,也没有保安阻拦舞台上下,如果有突发状况产生,后果不堪设想。
在拍摄和组织活动方面总结一下几点:
1、拍摄嘉宾或领导时采用第几位或水平高度,可以使被拍摄者形象高大。
2、在拍摄明星走红毯时,地上会专门为明星标出站位。
明星走红毯时,记者普遍拍摄照片,与室内拍摄平面图类似。
中间正对明星设立一个主光源,左右两侧斜45°会有补光灯(比主光源柔和),向明星侧面打光。以此将明星侧面的阴影修掉,增加层次和立体感。
三、后期制作。
在拍摄完素材后,学长根据当天的素材以及负责人的活动流程表,修改并完成了一段240字左右的新闻稿。(下图为最终稿)将稿子发给电视台,电视台就会发回播音员录制的音频,根据音频就可以剪辑了。
这次的新闻有五条剪辑线:音频、内容、包装、字幕、台标。在观摩学长剪辑时我认为,剪辑就像是搭积木,根据音频内容节奏,不断加入我们之前拍摄的素材。如果要提高效率,就一定要提前熟悉所有素材,找到最适合的画面镜头,掌握节奏变化。而每一条剪辑线的方法都差不多。
基本弄完之后为了想要短片精致一点,可以细化以下几点:
1、调色差。
由于拍摄场地不同、舞台灯光效果强等多种原因,为了防止色调变化太明显,需要适当调整色差。
2、调声音。
有的节目会规定音量大小的范围,所以有时候要做调整。
3、调时长。
剪辑的片子时长最好控制在整分整秒,比如这次的新闻时间控制在54秒整。
我觉得剪辑也要多看多学,不仅要学习优秀的视频剪辑技巧,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本能。这次新闻是我们所有人的第一次尝试,成功率很高。究其原因,我认为正是学长在剪辑方面体现出的艺术本能。
这种艺术本能,需要我们在学习其他优秀作品的时候自己去实践、去培养。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俯拍镜头饱受赞誉,导演程耳说,这是他的艺术本能,他觉得就该这样拍,没什么道理。
电视新闻时代 篇6
关键词:网络视频新闻;传统电视新闻;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网络、手机、ipad为主流的新媒体时代正在日益丰满,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有了更新,多元化的媒体竞争已经悄悄展开。一些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不同挑战。
一、内容上的时效性与原创性
网络视频新闻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以影像、声音、图像作为载体,对近期或临时发生的事实通过视听化的方法进行报道,依托于互联网,内容丰富,在时效性和原创性上与传统电视新闻有着很大区别。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迫于时段限制或报道性质的影响无法做详尽报道的局限,这也使得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去回顾自己所不能触及的一些事实。
从传统电视新闻到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在仅仅是信息科技发展的轨迹和新闻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也表现在传统媒体所表达出来的宏观政治向新媒体表达的微观政治的转向。
2015年初推出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部由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本人出资调查、拍摄、制作并推出的一部公益性质的纪录片。有数据显示,这部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在发布首日就在几大主流视频网站突破3100万次的点击量,评论已经超过1.2万条。只是首日点击量就如此之多,足够说明此片的吸引力与意义所在。这部《穹顶之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记录片模式,并且采用全网覆盖的新媒体方式代替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电视新闻因受播出时段和时长的限制,使得公民不能更加全面的去了解事件。对于本记录片中的中心点-雾霾,传统媒体采取的只是对该事件行为的公益性、正当性的宣传,并且利用传统媒体所特有的权威性对这一事件进行放大。
对于从央视这一传统媒体巨头中辞职的柴静来说,电视新闻似乎并不是她心所向,因为电视新闻特有的严谨性、时效性也使得柴静选择了另一个发行渠道,网络发布。选择网络发布可以说既是《穹顶之下》 这一项目的创新,也是柴静及其团体对传统电视新闻的自我否定,是对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一种憧憬。他们希望通过新媒体的力量将大家耳熟却不祥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讲述给大家。从整片的结构性、严谨性、创新性以及播出后取到的较高的认同感来说,都充分体现了网络视频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在时效性和原创性上的区别。
二、形式上的单一化与多元化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新闻表达的多是国家、制度、政府等宏观政治,形式内容比较单一,相比在互联网上,网络视频新闻内容的来源更加的多元化。媒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大众在新的文化实践中表达自我诉求的权力,在视频分享网站上有很多视频新闻都是来源于普通网民对日常生活的记录,是社会不同阶层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诉求、思想状态的不同反映。
传统视频新闻在形式上的单一化与网络视频新闻的多元化有着明显区别。网络视频新闻的意义除了孤立的视频新闻文本外,还在于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的不断的修正、转发、编辑和评论。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作者已经不在是一个人,而是可以参与到网络视频传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对视频本身和相关内容发表自己意见,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得特点。在新时代下,网络视频新闻的出现不再仅仅是依靠文本而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发展。融合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信息,进行后期组合,技术已经不能成为阻挡网民发布自己看到的新闻事实的门槛。网络视频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文本,这与原有的精英主义立场下的新闻理念和理论框架形成了对比。大量在传统电视新闻时代被压缩的,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话语在网络视频新闻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2015年8月12日23:00左右,在天津滨海新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爆炸事故。因是突发事故,所以会有很多看到事发现场的人们通过手机拍摄照片、视频上传网站,不断还原和丰富事发现场的各种状况。这些碎片化、影响模糊的视频新闻,却被很多电视媒体采用,成为记录爆炸事故现场信息的重要资料。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曾在“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中发布消息称,“综合网友反馈,天津塘沽、滨海等,以及河北河间、肃宁、晋州、藁城等地均有震感”。在类似同类灾难事故中,如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9月27日的上海10号地铁线追尾事故中,大量由现场民众拍摄的关于事故现场、救援、现场人们反应的视频内容上传到网络上,并在各大门户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和微博传播。
网络视频新闻对传统电视新闻理念有很大的突破,拍摄的设备由专业摄像机扩展为普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监控摄像、家用摄像机等,门槛的降低让更多的普通人加入了视频新闻生产传播的行列,由于网络视频新闻的很多生产传播主体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他们对新闻本身和新闻的价值则有着不同的理解,由原来非常正统的新闻素材也逐渐变成包括大量以娱乐、碎片方式出现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新闻呈现出来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三、受众心理上的多方满足与互动参与
互联网的出现,为任何组织、任何人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诉求的机会。网络视频新闻和传统电视新闻相比而言,分享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公民的参与性也更加多样。所使用的视频分享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视频分先的主要途径。
而传统电视新闻的受众在获取、观看新闻信息的过程则比较单调,最多可以和家人、朋友或其他人共同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只能通过人际传播进行有限的互动,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都远远不及网络视频新闻。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现在的网络视频都可以支持在线评说,网民可在线直接的视频内容进行互动评论。
传统的电视新闻多数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成功精英人士、行业模范等为表现对象,普通人常常隐而不见,或以“人民”、“百姓”的称呼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但在网络视频新闻中,普通人拥有了用视频表现自我的权力,普通大众得以以丰富多彩、个性突出的形象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综上所述,网络视频新闻在不停的引入更多的信息元素,最大程度的容纳不同时空上的信息存在,这意味着未来新闻发展的主要形态,无论是在技术、政策、民众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管是网络视频新闻还是传统电视新闻,在新时代下都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为公众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凤.网络视频新闻中的话语政治:基于文化研究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媒体竞争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篇7
新闻是收视率较高的节目, 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 用户获取新闻信息、观看新闻节目的途径日趋多元化, 特别是在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下,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新闻动态, 并参与互动评论。这种全新的新闻参与模式给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媒体竞争时代,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非常迫切的。
1 媒体竞争对电视新闻形成的挑战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新媒体是利用网络、数字、移动、通信等技术, 以及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设备,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信息的海量性、即时性、交互性成为新媒体的亮点。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也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在新闻传播领域,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传统媒体环境下, 新闻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报刊进行传播, 而新媒体时代, 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 受众可以随时获取新闻信息, 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媒介形态, 例如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可观看到新闻图片和视频。与电视新闻相比, 新媒体不仅注重新闻时效, 能够满足受众求新、求异的需求, 而且能为受众提供参与互动的机会, 受众在观看新闻内容的同时, 可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 与他人展开讨论。不仅如此, 新媒体传递的新闻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如网络新闻中加入视频内容, 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受众只需点击链接, 即可了解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报道, 掌握新闻事件的全貌。因此, 媒体竞争对电视新闻已经形成严峻的挑战, 电视新闻受众群体开始发生变化, 节目收视率也会受到影响, 无论是新闻时效还是新闻形式, 以及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都必须上升到新的高度。
2 媒体竞争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需求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 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寻求创新发展, 才能不断积累竞争优势。一方面, 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需要通过收视率进行检验。收视率关系着新闻栏目的去留, 体现着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和忠诚。媒体竞争时代, 受众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体或不同的电视频道获取新闻信息, 电视新闻的时效、形式、深度等因素不仅决定着节目的质量, 也决定着对受众的吸引力。富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能够把握受众的喜好, 创造较高的收视率, 在媒体竞争中彰显自己的优势。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是电视台服务受众的需求所在。
另一方面,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也是展现媒体公信力、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选择。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新闻立台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舆论导向坚定不能动摇。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放不仅仅是为了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更重要的是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所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编辑领域的竞争, 也不仅仅是新闻时效的竞争, 同时还包括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力、舆论导向功能的竞争。通过编辑创新, 电视新闻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进而将舆论导向传递给受众, 为广大受众提供积极的指引, 提升电视新闻的品牌声誉。
3 媒体竞争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策略
媒体竞争时代,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注重新闻选材。面对海量的信息, 如何选材对新闻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新闻编辑创新的基础。作为电视媒体, 应当在选材方面标新立异, 塑造自己的优势。对于新媒体传递的新闻信息, 用户很多时候也要甄别, 或是决定是否阅读, 这说明新闻题材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需求, 也从侧面体现出新闻价值的区别。例如, 有的新闻只为哗众取众, 缺乏舆论导向价值;有的新闻实属恶意炒作, 甚至是虚假报道, 完全颠覆新闻的本质。为此, 电视新闻应当努力选取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社会热点问题, 组织生动的新闻素材, 使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充实, 表达观点更加犀利, 从而引发社会共鸣。
第二, 增加新闻深度。媒体竞争时代, 受众关心的已经不再是能否及时获得新闻信息的问题, 而是如何获得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在深度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为受众进行深刻的新闻解读。随着受教育水平及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受众对新闻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他们对新闻信息的阅读不再停留于表面, 而是由表及里, 希望深入了解内在的因果关联。因此, 描述某一新闻事件时, 新闻编辑既要注重对当前结果的报道, 又要追溯历史, 展示前因后果, 同时还要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展开透彻分析, 如邀请专家为受众解读其中的原因, 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互动讨论等, 用更多解释性和评论性的报道来增加新闻节目的深度。
第三, 丰富新闻形式。新闻虽然具有严肃性的特点, 但节目形式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实现新闻的“软着陆”对增强视觉效果、带给受众启迪都是不可或缺的。新闻节目不是生硬刻板地播报, 其目的在于将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 这样才能实现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而且对于同一新闻主题, 内容形式的变化反而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反思。所以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 设计幽默与讽刺于一体的漫画, 编辑打油诗, 引入生动的视频画面, 添加背景音乐等, 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诠释新闻主题, 使受众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感受新闻编辑的艺术。
第四, 营造主持风格。受众是否喜欢观看一档新闻节目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有着紧密的关联。新闻主题不断变化, 新闻形式不拘一格, 但主持人则是新闻节目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并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质量。主持人既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受众解读新闻内涵, 又要具备亲和力, 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营造出节目特有的风格。比如近年来兴起的读报节目, 就是主持风格转变的代表, 轻松的读报氛围、深刻的读报点评、贴心的引导帮助, 共同营造出电视新闻节目的亮点。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编辑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自己的风格特色, 借以展现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冯明含.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与操作规范[J].青年记者, 2013 (11) .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8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其实, 在网络时代, 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相比, 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包括:缺乏互动性、缺乏时效性、缺乏选择性及容量小的问题。
1.缺乏互动性
由于电视传媒传递信息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 电视发布一条新闻, 许多观众都在看, 这样的形式就暗示出电视与民众之间不对称缺乏互动性, 同时, 电视将新闻传递出去是一个非常漫长又间接的方式, 难以接收到民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而网络新闻则正好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 使新闻与民众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 民众可直接进行反馈意见和表达看法。
2.缺乏时效性
网络与新闻的不同就是,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效性高, 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发布, 而电视新闻则不行, 它需要一个制作过程, 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 然而有些频道受播出时间的限制, 在时效性上就更逊一筹了, 因此, 电视新闻在时效上的运营方式需改进和变更。
3.容量小、缺乏选择性
网络的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里面涵盖着千差万别的信息资源, 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同时网络还具有选择性, 需要获得什么信息源可直接搜索, 不想看可直接关闭等, 而电视新闻则不具有此功能, 它受制于成本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不具选择性, 因此, 在此问题上, 电视新闻应该力求找寻出一条属于自身运营的方针政策以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网络时代与电视广告运营之间的相对优势
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给电视广告运营方面带来了诸多冲击,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广告的某些效率都将不复存在, 而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如下。
1.立足受众需求, 丰富电视广告节目
由于, 民生新闻或广告是以老百姓为对象而出发的, 这就需要从老百姓的需求着手, 对于新闻广告的采编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进行相应的民生调查和探讨, 进一步挖掘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等常见因素进行跟踪报道, 正确深入的走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服务, 并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展示的平台。彰显民生新闻广告的思辨性是衡量一个媒体在策划能力和新闻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媒体应及时反应出新闻和广告中事件面前公众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动向, 电视民生新闻是追求平民意识, 在采用平民化角度上反应民生的同时应具有全局观念, 进而从民生的深度上和广度上处理有关问题, 即在保持思想内容和内涵上的深、广、高基础上融入到民众中去, 关注民生问题。
2.合理编辑、强化新闻及广告运营的完善
要真实的实现民生新闻、广告的价值, 需要对新闻、广告进行合理规范、编辑和策划, 做到准确、及时、清晰, 其中, 标题要简、准、隐、新, 内容要实、全、精、广, 最后还要做出相应的评论和发表客观的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和观点。
网络时代与电视新闻、广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完善电视评论, 做好深度报道
网络和手机把人类带到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 然而, 这种信息资源虽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量和需求量, 却满足不了受众对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需求, 而电视新闻、广告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 为了有效的应对网络时代和电视媒体方面的挑战, 电视新闻、广告可以更深入的报道和将电视评论做大做强, 帮助其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新闻广告播放
由于网络新闻的形式呈多样化, 有时以简短文字出现, 有时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出现, 而有时仅仅一张图片就说明整个故事情节, 而电视新闻、广告则可以根据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对该信息进行现场直播或趣味性直播, 让观众感觉到新鲜感和趣味感, 从而更加关注电视新闻及广告提升竞争力。
结束语
电视新闻时代 篇9
1 全媒体简介
对于全媒体概念的解释需要提到几个关键词, 即为“多媒体”、“业务融合”、“三屏合一”和“5W”。其中, 多媒体所代表的是所有信息的传播形式, 例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网络站点等等;而业务融合的意思是将不一样的媒体中介形态结合到一起, 例如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等;三屏合一即为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来完成对于信息的接收;而5W代表的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时代所导致的, 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对于以往的报刊报纸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来说, 将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传统媒体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 与新媒体站在同一个战壕中, 则终将面临被淘汰的下场。
2 全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影响
对于传统媒介来说,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他们带来的是沉重的打击。如今新闻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且多具有时效性, 例如当下拥有数亿人使用的微信、微博平台、网络门户网站等。它们具有着传播速度快, 阅读方便, 内含信息量大等特点。而电视新闻虽然相较于报刊杂志等媒介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其在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之间存在着多个步骤, 所以会非常影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例如, 某地发生某个突发事件, 电视新闻需要通过记者实地采访、编辑写发言稿、节目录制等环节, 最后才能够将整个事件通过电视屏幕终端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新闻发布的话则完全省去了这些环节, 只要目击者以及拍客将文字或者影像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上传到某门户网站, 观众立刻就能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 这种时效性是电视新闻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例子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 电视新闻相较于互联网终端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弱势的, 它无法做到将新闻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大众, 这一点就极大的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向前发展。如果不采取措施以及改变营销思路, 将失去更多的受众群体。
3 全媒体时代中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
3.1 传播方式
新型媒介形态的出现已经将电视媒介的传播速度慢、传播面狭窄等缺点暴露出来。由于使用与互联网相连的终端来进行的信息传播具有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的特点, 所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的浏览。
但如今, 电视媒介已经开始逐步的将网络与数字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电视不再仅仅需要有线闭路来接受信息, 通过网络也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新闻信息的搜索。除此之外, 电视媒介也同当下比较火爆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进行合作, 通过这些新技术来实现同客户进行在线交流、解决用户难题等功能。逐渐的将电视新闻向新媒体进行靠拢, 完善其功能。
3.2 收视方式
在如今的时代, 年轻人都讲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由于电视节目需要定时观看, 并且还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广告, 所以让很多人都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观看影片、新闻等。不过在近年来, 有很多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综艺节目, 例如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等等。这些节目牢牢的吸引住了一些忠实的粉丝, 同时也预示出了今后电视媒体所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4 全媒体时代中电视新闻所出现的问题
4.1 受众群体老龄化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电视媒体的观众普遍都是40岁以上的民众, 并且在这些观众当中几乎都是一些收入少、学历低的人。由于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慢, 所以电视媒体至今为止仍然是他们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如果不能够将这种状态进行转变, 电视新闻将逐渐沦为真正的“夕阳产业”。
4.2 互动性较差
新媒体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除了其时效性高、传播面广以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互动性非常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各种聊天软件来同其他观众以及传播者进行交流, 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及时的抒发出来。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与参与者, 并在某种意义上让普通群众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电视媒介就十分缺失这点功能, 观众们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不能够对新闻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筛选。并且当出现一些自己不是很赞同观点时也无法将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达, 让观众感觉不到“新闻主人翁”的体会。
4.3 传播时效慢、传播范围狭窄
除去台式电脑以外, 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是如今比较方便的移动设备, 它们能够非常快速的将新闻信息传播给大众, 并且不受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任何民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受众者。如今的手机报、新闻客户端以及聊天软件的新闻板块都已经获得了相当一大部分人的认可, 从而让电视新闻在无形当中就流失掉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客户群体。
之所以说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狭窄, 是由于它信息的传播终端主要通过的就是家庭电视机, 而电视机不能够像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那样随意移动, 并且需要有有线电视才能够进行观看, 所以观众会收到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 无法随心所欲的及时观看最新的资讯信息。
5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思考与选择
5.1 提高电视新闻的系统性
新媒体具有时效性高的特点, 电视新闻如果想要与之抗衡, 就需要具备更为深刻的论点剖析, 让观众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网络媒体虽然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信息表面的内容, 但是却无法让观众深入的了解事件深层次中的思想内容。电视新闻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新闻信息进行编辑、探讨和总结, 以至于能够让新闻事件通过更为系统的方式来传播给大众。
5.2 提高电视新闻的整合盘点性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 很多年轻观众之所以青睐新媒体是由于它具有十分强的交互性。电视新闻虽然无法做到让观众之间进行实时交流, 但是却可以通过提高盘点性来将新闻内容更为系统且深刻的展现给观众面前, 帮助观众从各种角度来将新闻进行了解, 尽可能的还原新闻的真实性。例如在节目现场开设辩论会, 通过不同观点、立场两方的辩论与互动来让观众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现场还原新闻的内容, 为新闻赋予更高的观看性。
5.3 创新主持人以及主播的表达方式
近几年来, 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当红主播, 而他们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也借着他们的东风继而风生水起, 大红特红了一次。这种“主播效应”正是电视媒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绝佳手段。通过对主播的形象、语言、肢体动作以及个性的塑造, 极有可能引发起观众的共鸣, 最终达成提高节目知名度和留住观众的最终目的。
5.4 寻找节目的定位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在我国经久不衰的《新闻联播》节目, 它的特点非常的鲜明, 通常都是选择一些面露正气, 五官大方的主持人进行播讲, 并且对于每篇新闻的讲述都将语速平衡在200字/分钟, 让观众产生一种威严、充满正能量的视听感受。《新闻联播》已经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 将自己的播出风格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了观众心中, 它就好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存在感十足。
这就说明, 如果想要让电视节目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 需要找到自身的定位以及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新闻类的节目, 就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稳健且具有权威性;而娱乐类的节目, 要让观众充分的感受到趣味性, 并且要定期的在节目中放出一些包袱, 尽可能的活跃节目内的气氛;情感类的节目则要力争真实, 将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从而形成连锁反应, 留住观众的心。
6 结论
电视新闻媒体就是传统的代名词, 而新媒体代表的则是创新。在如今的时代中, 创新就意味着进步与发展, 一味守旧的话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时代所淘汰。传统电视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它辉煌过、成功过。但如今, 它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所未有的新难题, 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笔者认为, 电视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并且从旧的观念和运营模式中走出去, 就能够将新媒体变成其向上发展的踏板, 从而开辟出属于电视新闻媒体的一块新天地。
摘要:文章针对全媒体时代视阈下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一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包括对全媒体的简介、全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全媒体时代中电视新闻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以期能够对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电视新闻
参考文献
[1]徐敏.电视新闻表达的“平民化”——对民生新闻版块《热线姐妹花》“热”的思考[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9 (3) .
[2]何旭, 赵雪峰.报纸新闻表达的自主创新探析[J].新闻三昧, 2009 (12) .
[3]李文冰.全媒体背景下传媒和传媒人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 .
[4]李东晖, 王清, 陈立渡.强化新闻表达精做日常新闻[J].新闻前哨, 2010 (7) .
[5]叶子.电视新闻:与时间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0-15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问题探讨 篇10
1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发展要求
1.1 进一步提高传播的便捷性, 更好地满足电视新闻观众需求
长期以来, 电视新闻都是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 即将时事新闻以固定的时间点传播于广大的观众。但实际情况下, 电视新闻受众不可能全部都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及时观看到电视新闻, 使得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受众自身所需要的材料无法获取。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受众通过网络渠道可以收看到电视新闻特定时间内所播放的所有内容, 从播放内容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资料。这就要求传统的电视新闻应更加注重电视新闻传播的便捷性, 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1.2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 提升受众参与度
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传播是单向的, 这就使得电视新闻观众无法参与其中, 观众对电视新闻某个事件所要表达的看法和建议无法通过互动的方式得以体现。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改传统单一的单向传播为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基于网络传播平台是开放的, 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对电视新闻的一些热点新闻进行评论, 同时对热点新闻评论的内容可以得到其他热心观众的及时反馈, 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程度提高, 有助于电视新闻良好互动局面的形成。
1.3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实效性, 提升信息传播速度
电视新闻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但传统的电视新闻的在传播过程中所需要的程序和环节较多, 从电视新闻记者获得新闻线索, 到现场进行采访、后期制作, 需要的时间比较久, 从一定程度上讲传统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是很乐观。然而新媒体的出现, 则大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比如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 如果有人遇到并第一时间将这些事件的相关信息传到互联网上, 新媒体受众就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事件。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注重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对策
2.1 借鉴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 提高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
电视新闻播发的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发展的根基, 更是获得更高收视率和关注度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深刻认识到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指的是电视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要及时, 新闻信息内容要简明扼要。就电视新闻播发而言, 电视新闻报道距离新闻信息所发生的时间越近, 新闻信息对受众的价值性越高。反之则电视新闻播发的价值性就越低。目前, 电视新闻直播形式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好体现, 是吸引更多观众, 提高收视率的关键手段。通常而言, 社会中的一些事件发生后,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及时性和信息传递的质量是对电视新闻媒体综合实力最有效的检验标准。所以,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充分地将电视新闻播发效率、传播途径同新闻制作工作有机地结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播报及时性, 应从缩短新闻信息采集时间入手, 通过多设置一些新闻采访点或借助网络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此外还需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创新电视新闻的播出手段, 比如对于一些短平快式的新闻信息可借助网络渠道在网络媒体屏幕下方插入字幕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
2.2 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提升电视新闻权威性
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概括为:直观、形象以及传播速度快, 能够真实地对客观事件进行反映。如果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性缺失, 那么将失去播发的价值, 更将会失去观众, 对电视新闻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滞。所以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加强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创新及传播速度提升外, 还要注重电视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在日常的电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中应认真地对观众或者新闻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经核查电视新闻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 应坚持宁缺毋滥的思想。杜绝传递虚假信息, 避免电视新闻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和权威性。此外,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外, 还需对播报的形式进行创新, 比如在播报某个新闻事件时, 可在播报的同时穿插一些图片或者视频, 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
2.3 充分尊重观众自主意识, 提升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积极性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除了要注重电视新闻播发的方式和效率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如果电视新闻失去观众, 那么电视新闻的播发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让观众参与电视新闻话题讨论的方法和途径。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应本着充分尊重观众评价电视新闻信息权利和选择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利的思想, 对现行的电视新闻播发方法和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改传统电视新闻单向性播发形式为多向性播发形式, 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比如, 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可采用中央三套《星光大道》这个栏目的播发手段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该栏目就是有效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手段, 运用微博、贴吧以及手机短信的方式让观众支持自己所喜欢的选手, 提升了场外观众参与该节目的积极性。
3 结论
总之,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电视新闻媒体单位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为了能够实现电视新闻媒体单位的良好发展, 应对现有的电视新闻播发方式进行创新, 注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增强同观众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谢金华.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今传媒, 2014 (3) :127-128.
电视新闻时代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12
1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新闻获取的便捷性
在新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首先面临着新闻获取便捷性的挑战。传统的电视新闻的传播媒介是电视, 这也就决定了通过电视新闻获取资讯的方式很多时候只能在家中或其他有电视的地方, 这极大地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便捷性。同时, 电视新闻具有播放时间固定的特点, 这也是电视节目的一个固有特点。由于这个特点, 如果观众想要获取新闻信息, 需要在固定时刻坐到电视机前才能获取到完整的信息, 因此如果错过了时间, 就会造成新闻无法获取的情况, 这是电视新闻的另一个不方便之处。目前, 新兴媒体的便捷性优势非常明显。借助于手机终端和发达的4G网络, 可以使得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 而且现在的各种推送也非常及时, 甚至有用户提醒功能, 这种便捷性是电视新闻所不可比拟的。
1.2 新闻媒体的互动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在互动性方面较为欠缺, 新闻媒体的播放形式、内容全部由制作组决定, 观众很多时候只能够被动地接受, 这造成了新闻媒体方式的单一化和教条化。同时, 由于观众无法影响电视媒体的播放方式, 使得电视媒体完全是一种单线传播, 观众对电视媒体的反馈也更为滞后, 这样也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电视节目的改良。而新兴媒体在互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 不但可以及时的发布新闻消息, 观众还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参与讨论。通过观众的参与, 可以加速信息的传播, 同时可以引发观众的讨论热潮, 对于新闻炒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 通过新闻与观众的互动, 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可以增强该媒体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提高媒体的认知度。
1.3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的目的就是使观众能够了解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是评价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电视新闻, 它在时效性上与新兴媒体还存在差距。由于电视新闻的播出需要详实的取材、制作和处理, 因此从获取素材到在电视上播出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 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网络, 新兴媒体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时效性。首先, 新闻素材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新闻发布单位, 观众也可以成为素材的提供者。通过社交平台, 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 基于巨大的用户基数, 大大提升了新闻素材的获取速率。其次, 新闻素材的传播效率也通过新媒体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微博转发等活动, 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上万次转发, 大幅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 提升了传播广度, 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幅增强。
2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为了在新媒体时代下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需要电视新闻针对上述挑战, 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将从时效性、真实性和互动性三个方面, 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出建议。
2.1 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媒体的长处之一, 然而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相比起过去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卫星信号的现场直播, 使得现场采访小组可以在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报道, 利用卫星通信, 可以忽视时区和地点的隔阂, 可以对地球任一时刻任一地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直播。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 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同时结合电视新闻图像、声音、文字并茂的特点, 结合现场记者的解说, 可以帮助观众从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认识事件, 这种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众多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时效性兼具丰富的新闻内容, 是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之一。
2.2 真实性
在新媒体时代, 众多的媒体为了第一时间对事件报道, 抢占先机, 对事件的起因和经过缺乏确认, 导致很多报道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同时由于新媒体注重简洁的新闻传播方式, 使得对新闻主体内容介绍较少, 容易引发歧义, 甚至出现虚假新闻的现象。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道德底线,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保证咨询的真实和可靠是工作开展的基础。电视新闻应该在真实性上下工夫, 不要受到新媒体速度快的影响, 扎实稳健地确认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经过, 进行系统地梳理, 保证播出新闻的真实无误, 从而树立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今后的发展中, 电视媒体应该一如既往的贯彻新闻素材的真实性, 为行业树立榜样。
2.3 互动性
新媒体也有电视新闻值得学习的优点, 那就是互动性。电视新闻提高其互动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一, 可以在引导观众参与电视新闻节目的过程中, 采用电视直播的方式与观众形成进行互动。
第二, 鼓励观众积极拨打电视新闻热线电话, 与电视新闻制作人进行沟通交流。
第三, 鼓励观众提供新闻素材, 并对录用素材的提供者进行相应的奖励。
第四, 可以将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进行结合,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 实现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实时互动交流, 提高观众的参与度, 也能够大幅提升收视率。
3 结论
新媒体的发展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对传统的电视新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也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正视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丰富性, 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度, 树立电视新闻的权威性, 增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与新媒体不断结合发展, 相信电视新闻一定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份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名红.电视新闻的生命力[J].新闻前哨, 2002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