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来源(精选8篇)
教育经费来源 篇1
教育投资在国家各项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既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更体现着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 美国一直把对教育的投资置于国家支出的重要地位。美国每年的教育总投资在4000亿美元左右,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居世界首位, 如此庞大的教育投资来自何方, 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需要做深入探讨分析。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
1、政府拨款。
美国政府始终是高等教育财政来源的主要提供者。一般而言, 公立大学有50%以上的经费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 私立大学的财政拨款也占有30%左右, 逐步形成了以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为主体的财政拨款体系。联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一般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收入的12%左右, 主要用于贫困学生资助和高校科研资助。以2003年为例, 联邦政府提供的学生资助资金达到670亿美元, 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超过60%以上, 为经济不富裕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创造了条件。对高校的科研资助主要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以相同的资格竞争联邦政府的科研项目, 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7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州政府保证本州高校60%左右的经费来源, 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分给州公立大学, 并为私立大学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办的或以社区为主办的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 用以提供低学费的两年制学位教育。
2、学费收入。
美国高校的学费也是逐年增加的, 2002年上完4年私立大学需要13万美元, 公立大学需要5万美元, 名牌大学需要30万美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学费要比一般大学、冷门专业高些;教育成本高的专业 (如医科、建筑、工科) 的学费要比教育成本低的专业 (如文科) 高些;教育成本投入多的学年要比教育成本投入少的学年学费高些, 如本科三四年级的学费就高于一二年级的学费。事实上, 美国的学费政策仍然属于相对温和的收费政策, 公立大学的收费标准占人均经费成本的15%, 私立大学也不足50%, 即便像耶鲁这样的私立大学, 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也只占学校运作经费收入的14%。况且, 美国政府每年仍然会提供一定规模的经费来资助学生以减轻学生的压力, 各类学校的学生凡符合条件的, 都可以申请联邦和州政府的奖学金和贷款, 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各种资助。近年来, 尽管美国高校收费有所提高, 但仍在多数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3、教育捐赠收入。
在美国, 向高等教育进行捐赠的历史悠久。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是享受私人捐赠的著名高校。教育捐赠主要是争取校友会、个人、公司和基金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1994年, 美国大学所接受的募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占高校总收入的7%。据1989年资料介绍, 美国捐赠收入在亿元以上高校近百所, 最多的哈佛大学为45亿美元 (目前已达60亿美元) 。为鼓励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把巨额财富捐赠给高等教育, 美国政府制定了免税等优惠政策。在财政预算紧缩的情况下, 教育捐赠逐渐成为与政府投入、服务收费等并列的重要经费来源, 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经费的紧张。
4、科学研究费收入。
在美国, 科学研究经费收入或研究成果转让收入 (一般不直接举办产业)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都是十分重要的收入。它不仅占学校经费比重大 (约1/4) , 也是学校研究能力和水平的象征。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 联邦、州、地方政府以及大企业、大公司都会以合同招标等形式提供大学研究经费, 进行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大约50%是在大学院校中进行的。大量的研究经费, 不仅支持了学校的科研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 也是学校仪器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项目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 列入合同计划后, 由研究经费开支。在项目研究经费中, 学校可以提成多少, 则由学校和联邦、州政府每两年商定一次, 所提比例各校不一。由于研究经费基数大, 学校每年所提成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经费数量也是很大的。如伊州大学香槟校区1995年可提取6600万美元, 这对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5、社会服务收入。
社会服务收入主要包括由学校举办的公寓、饭店、医院、书店以及体育场馆、影剧院等, 按照市场价值规律, 通过为师生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这是和我国高校“一切包下来”的做法最明显的区别之一。社会服务收入约占学校总收入的1/4~1/5。虽然学校不能从这一庞大的收入中提取多少, 但这些举办单位需自负盈亏、自收自支, 对学校来说等于增加了收入或减少了支出。这些项目的收费标准, 由学校自行确定, 并不强求师生必需租用或使用学校的这些设施条件。由于价格略优于社会或使用比较方便等原因, 保证了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的稳定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
1、财政压力巨大, 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这主要源于我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多少的主要标志在于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多年来, 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总是徘徊在2%~3%左右。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5%~7%, 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 教育经费一般也占GDP的4%左右。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 但并没有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到2012年要达到4%的目标。
2、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 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处在由政府包办、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过渡的阶段。1978年以前, 中国高等教育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87年, 国家开始推行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摊和回收制度, 把原来的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 并鼓励高等院校拓宽经费来源。1993年后, 全面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低, 并且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也只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 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还很薄弱, 这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紧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已经逐年递减, 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高, 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没有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辅助渠道还没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 中国社会和私人办学以及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的比例又过低, 近年来两年之和一直低于1%, 没有很好地发掘这两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三、启示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仍然是政府的投入, 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又是“穷国办大教育”, 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 而公办高校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来投入。从1998年开始, 我国中央一级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主要用于高等教育, 到2002年累计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但是, 与这些年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 经费投入的短缺是显而易见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则更是大大低于一般国家。根据教育部的评估, 这几年财政预算内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由于投入不足, 在教育部统计的5项基本办学指标中, 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因此, 我们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保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
2、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 完善学生贷款制度。
学费水平不仅要考虑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还要照顾到不同收入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费比例增长较快。考虑到城乡家庭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不宜再有大的提高。同时, 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构筑起“奖、贷、助、补、减”多元化助学体系,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上大学。
3、高等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以及学校与校外企业的联合获得充裕的资金。
近几年来, 高校校办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 利用自身的力量, 把校办产业由初期的生产服务型向科技型企业转化或成立高技术开发集团, 成为科研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基地和学校创收的重要渠道。还有不少高校与校外企业发展横向联合, 利用专利成果转让、技术咨询、共同开展研究等方式成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中心, 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才能, 扩大了学校与社会接触面, 也增加了收入。
4、鼓励多方面捐赠。
捐赠对于高校的扩大发展和高校经费结构的改善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绝不可忽视。在教育经费结构中高校要把捐赠所得摆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来看待。同时国家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校进行捐赠, 保护捐赠者的合法利益, 对捐赠资金给予包括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并设立专门负责捐赠工作的机构,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要做好常年捐赠和专项捐赠两项工作, 常年捐赠要面对各类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人提供专门服务, 使他们方便和有机会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还要确实保护捐赠者的利益, 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特别是精神利益。
5、吸引外资, 努力争取国际资金投入。
吸引外资、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及其经费资助, 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资金来源的又一途径。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 我国教育领域已先后使用世行贷款十四批共14亿多美元, 这对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的短缺局面、支持各类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 一方面, 我们应该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甚至外资独办大学, 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或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 争取更多的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贷款;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通过招收留学生的方式筹措教育经费。留学生资源是一笔宝贵的国际财富, 适当增招留学生, 既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又可以为高校增加学费收入, 还可促进当地各种消费需求。当然, 吸引外资, 争取国际资金投入, 一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严格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葛祥富:美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探讨及对发展我国高教事业的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 1996 (1) .
[2]王洲:美国多渠道筹措高教经费的经验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4) .
检察公正并非只是经费来源问题 篇2
检察院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常被视为影响司法公正的不合理制度安排,如今这一问题将在今后三年内得到解决。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人民检察院的业务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保障、分别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的制度。
“司法权力地方化”一直为人诟病,以往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法院,其实检察院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地方各级检察院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检察院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工具。在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出于维护本地利益的考虑,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检察院施加影响,甚至直接下达命令,而检察院也不得不屈从于地方的权势,作出有利于地方之举。另一方面,有些检察院为了自身的部门利益或者有些检察官为了个人职位的升迁,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主动请缨,充当地方利益保护神。
具体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个别党政官员,出于各种原因,对检察机关针对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侦查行为设置障碍,使检察机关在立案侦查过程中遭遇阻力;有的地方政府与党政官员,出于 “维护社会稳定”考虑,以“注重社会影响”为名,强令检察机关作出逮捕或不逮捕决定,严重影响检察机关独立依法办案。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如辽宁李化伟、湖北佘祥林等案件当中,检察机关的错捕行为后面,均有当地有关部门发号施令、干预办案的身影,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检察权力地方化”诚然与地方保护主义密切相关,但根子却在检察权对地方行政权的依附,以致检察活动不得不围绕地方行政权展开。这种依附性表现于多个方面:第一,检察机关的日常经费仰仗地方财政供给;第二,检察机关的人员升迁与编制由地方政府决定;第三,检察机关的工作条件改善与装备更新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批准。检察院的业务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保障、分别列入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的制度,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第一个问题。
现代检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检察的非行政化,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检察体制的制约,我国的检察系统与运行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从检察长、副检察长、处长、科长到普通检察官形成一个等级体系,这种等级是按照行政官员的职级套用的,行政级别甚至成为检察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志,而凡是能和检察官的上级挂上钩的人都可以对检察结果产生影响。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一府两院”模式,但现实中检察院从不具有与政府并列的地位,人事、经费受制于政府不说,仅从领导配置的职级来看,市(县)长、常务副市(县)长都是地方党委的常委,公安局长也进入了常委序列,而检察长至多是个副市(县)级,往往进不了常委班子。在市(县)如此多党政官员的领导下,检察人员要想排除干扰,独立办案的确很难。
目前,我国检察体制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即各级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受同级地方党委领导,检察官归同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挑选和管理、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检察机构赖以运转的资源也由同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划拨。
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是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而且直接导致了检察工作的泛行政化。就检察机关而言,本职工作在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但现实中却不得不参加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下乡扶贫要支持,计划生育要抽调,文明机关创建要参加,招商引资任务要完成,种种无关活动使得检察机关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习惯于将检察院视作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而对宪法明文规定的“一府两院”毫不避讳,许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深化司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字样,全无“违宪”的察觉。
欲克服检察权力地方化及地方保护主义弊端,目前应考虑将检察体制由“以‘块’为主”改为垂直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最高检察机关领导班子由党中央选配和管理;省级检察机关领导班子由最高检察机关党委主管,地(市)级检察机关和基层检察机关领导班子由省级检察机关党委主管;在财、物等检察资源的供给上,应将检察经费单列,列入国家预算,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国务院统一拨款,由最高检察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
检察机关的垂直管理并非是对海关、工商、税务、质量监督等部门的简单效仿,而是检察工作的性质和特色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必要保证,也是理顺检察体制的前提和关键。实现检察机关的垂直管理,首先在于转变思想认识:垂直管理并非在党内闹独立,更非否定党对司法的领导;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都体现为党的领导,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与属地管理相比,垂直管理更能体现检察工作规律,更有利于加强党对检察机关的领导。
教育经费来源 篇3
一、美国部分高校财务收入及经费来源情况
根据美国排名前10位的部分大学2010年财政年度报告, 这些大学经费总收入在15-25亿美元之间。选择宾大、哈佛、MIT、斯坦福等四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 来分析一下它们的收入结构。
以上四所高校皆为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从收入结构来看, 主要经费来源为研究经费、学费、捐赠及其投资收入, 该类收入总和占总收入80%的以上。科研经费收入在学校的总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大多超过30%, 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如MIT2003年研究经费高达到53.6%, 斯坦福大学则为37.9%。而这些科研经费的70-80%以上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
注: (1) 原始资料来源: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6年教育统计摘要 (华盛顿特区1996) 第233~335页, 作者在引用时进行了计算; (2) 销售和服务收入包括销售和教育服务收入、辅助企业和医院收入。
以上可知, 美国研究型大学运转所需要资金来源主要为研究经费、学费、捐款、留本基金运作等。其中, 研究经费、学费是最主要的收入, 有的学校占到50%-60% (MIT主要为研究经费) 。另外捐赠收入和基金运作收入也越来越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部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留本基金运作非常成功, 其中哈佛大学留本基金收入占总收入的31%, 斯坦福大学占20%。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经费来源的基本特点如下:第一,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政府、学生、私人以及高等学校自身都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供给者, 来自于各级政府的投入量及其所占比重上均处于第一位。第二, 美国政府高等教育拨款“教育与科研”并重。1992~1993年, 美国各级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拨款占到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支出的12.31%, 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占到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支出的39.1%, 政府科研拨款相当于教育经费拨款的31.48%。
二、国内高校教育经费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正在发展成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主, 高校逐步自力更生为辅的发展模式, 如许多高校现都积极开办校办企业、发挥校友资源增加社会捐赠及办学资助力度等, 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模式。表3为近年我国高校经费来源构成表。
注:资料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9》 (1998-2007) 。
由此可知,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财政来源, 初步形成了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包括:财政拨款、税收减免渠道、学费收入、企业及社会捐赠、科研、贷款、利息、合作等。从来源结构看, 公共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下降, 但始终处于第一位。同时, 来自于政府的高校科技经费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两者共同反映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此外, 社会办学、学杂收入以及其它来源所占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初步多元化。
三、中外高等教育筹资比较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只依靠政府的拨款已不满足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从各种渠道获得发展资金, 获得贷款, 虽解决了高校需要若干年后才能实现的资金扩充的难题, 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盲目扩大贷款规模, 也给学校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 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出现了高校破产的情况。因此, 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高校两国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为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筹措, 应对高校教育财政危机,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高校的学费收入。
在美国大多数发达国家, 学费是高等院校, 尤其是私立高等院校的重要经费来源, 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中, 学费也占了很多的比重, 如日本公立大学经费预算中大约10%来源于学费, 且日本的私立大学一半左右依靠学费收入。加拿大高校的学费近10年翻了一番, 并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学费约占学校一般运行成本的2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贡献计划”实质上是收取学费的制度。
2. 高校的科研与技术开发收入。
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水平较低, 在资金、科技体制创新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就我国政府拨款中科技经费与教育经费的相对重要性而言, 1996~1999年政府拨付的高校科研经费仅相当于政府教育经费拨款的11.71%, 而美国1992~1993学年各级政府对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拨款相当于教育经费拨款的31.48%, 这说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侧重于教育教学活动。在发达国家, 高等学校是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科研部门, 而我国高等学校则位居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企业之后的第三位。1997~1999年间, 我国高等院校在全国科技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由12.1%下降到6.6%, 下降幅度为5.5%。
3. 从校友会、合同公司、基金会等获得的各种资助和捐赠。
从这一渠道获得的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经费来源。发达国家的大学校长三分之二时间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方针、学术成果, 以取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筹措更多的办学经费。
4. 高校通过开展各种非教学性服务获得的收入。
国际上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高校经费的筹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如美国1995年发行债券筹资的高等院校已有160所, 债券总额达26.7亿美元。与美国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在学杂费、社团个人办学经费、捐集资以及其它来源这4项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特别是学杂费与其它来源所占比重均低于美国同类比重10个百分点以上。
四、国外高校资金筹措的启示
支撑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要靠多方面支持, 即使在美国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教育成本也是多方承担的, 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学生本人及家庭, 企业、个人捐资, 学校投资都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而我国经费投入单靠政府是不科学的, 需要建立多渠道、多模式投资模式, 以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其中包括:
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资助学的激励制度和政策, 增强学校从社会募捐资金的能力。
在美国, 捐资助学成为一种传统, 也是一种时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方面的法律、政策等, 通过政府、高校等多方努力, 逐步形成社会捐资办学的风尚。
2. 成立校友会,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学校的历届毕业生走上社会, 他们的工作成就不仅是学校水平和声誉的重要体现, 而且校友本身就是学校一笔巨大的财富。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校友会都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 建立了校友的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 并定期发送校刊、召开座谈会等。成立校友会既可以加强校友的交流和提高学校的质量与声誉, 同时还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 建立有差别的学费政策或模式。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所需的教育成本及其未来可能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来制定一种较为合理的有差别的学费政策或模式。在印度, 学者瓦吉斯提出了一种学费交纳方案, 要求具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人应支付不同的学费, 即收入最高的人支付全部教育成本的75%, 收入较高的人支付50%, 收入一般的人支付25%, 收入最低的人免交学费。
4. 加强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如果只注重集中统一的管理, 可能会是“粗放”式管理, 而很难做到“精细”管理。因此, 学校的管理重心应该逐步下移, 使得校级领导和管理阶层更注重发展目标和方向等战略性的问题, 而不会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之中。
摘要:通过分析美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并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进行比较, 美国高校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改革健康发展, 实现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捐资助学的激励制度和政策, 增强学校从社会募捐资金的能力, 要从加强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入手,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建立有差别的学费政策或模式, 提高我国高校筹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启示
参考文献
[1]薛光.学习借鉴美国一流大学财务管理经验, 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筹资能力和管理水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2]刘淑蓉, 章新蓉.国外高校筹资渠道分析与借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3]王兴家.高等学校贷款的可行性与风险性控制[J].陕西教育学会, 2004 (3)
[4]侯喜, 孙红梅, 林春涛.国内外高校资金筹措的比较及启示[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6 (4)
教育经费来源 篇4
一、小学义务教育成本核算
长期以来, 我国的小学义务教育经费都存在着可利用资金有限的问题, 因此, 在进行标准制定的过程中, 应当基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工资标准、教学材料成本等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标准核算体制,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于国家基础标准进行科学核算, 合理安排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成本。小学义务教育的成本主要组成部分为人力资源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两大部分。
(一)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人力资源成本的最低标准主要依据为我国现行小学专职教师等级工资的规定, 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教师的补贴以及五险一金等规定, 进行教职工基本工资的支出计算, 测算应当依据小学办学的具体要求, 根据实证分析进行测算, 计算公式通常为小学人力成本经费标准=公用成本+课时成本+业务成本+其他成本。[1]同时再根据职称不同以及教师和行政人员比例的不同进行计算, 最后根据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分配对于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地核算。
(二) 基础设施成本核算
对于基础设施成本核算部分, 我国主要参考国际通行的核算模式, 小学教育应当占全部政府财政支出的8%左右,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基础设施上的建设应当适当扩大比例, 提升校舍、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水平, 因此我国的基数应控制在10%左右。进行基础设施最低标准核算过程中, 主要成本在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要的教学用品、生活用品以及非消耗物品进行核算, 树立起我国小学生均用成本核算模型, 对于基础设施进行核算。学生公用成本标准测算标准制定, 经过计算得出, 武汉市小学义务教育公用成本最低标准为人均成本为1034元。
二、小学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现状分析
(一) 小学义务教育来源较为狭窄
小学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是指各个主体为教育投入的经费的总和, 经费来源狭窄的问题在我国比较普遍。通过上文测算小学义务教育成本不难发现, 当前我国教育的财政需求是比较大的, 然而主要教育经费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和政府财政支出, 与国外相比, 教育的来源更加狭窄, 导致部分地区教育基础设施难以得到保障。[2]
(二) 小学义务教育经费在占财政支出中比重较低
据统计, 仅就武汉地区而言, 义务教育经费由于来源比较狭窄导致其教育经费的缺口比较大, 尤其是小学义务教育的经费, 缺口更大, 涉及范围也更广。通过研究不难发现, 我国义务教育总体的经费量是处于增长状态的, 但是增涨速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也就是绝对量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是相对量处于不利状态, 最五年内的投入增长数量较大, 平均增长率高达29%, 然而小学义务教育的经费占据我国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基本维持不变甚至略有下降。
(三) 财政拨款中落实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例偏低
就财政拨款情况而言, 义务教育主要的拨款来源于财政、行政、转移以及营业其他收入拨款等形式, 根据武汉市近五年的财政拨款情况而言, 对于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比例偏低, 行政收入方面有所下降, 而营业其他收入的比例有所上升。就全国而言, 教育财政投入情况比较不乐观, 我国的教育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但是并没有完全将重视转化为财政管理上的政策倾斜, 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无关系, 这就导致政府对于其他保障国计民生的财政投入比较大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不足, 导致财政拨款中落实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例偏低, 难以支撑其实践发展。
(四) 城乡经费来源分配不平衡
我国小学义务教育城乡经费来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农村地区的经费来源渠道少、经费不足的问题更为明显, 但是总体而言教育经费缺口开始缩小, 就武汉地区而言,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已经从5000万元左右缩小到1000万元左右, 缺口数量的下降固然是利好消息, 但是教育缺口的存在就反映了财政投入的不科学性。城市小学义务教育的缺口在近五年来开始出现负值, 这就意味着城市的财政投入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能够覆盖上文提到的最低标准成本。与武汉地区类似, 在全国范围内, 在城市地区财政拨款都能够基本弥补义务教育的需求, 但是农村地区普遍还存在着缺口, 城乡经费的来源分配很不平衡, 这从一方面也导致了城乡小学义务教育成本差距的扩大。
三、小学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策略分析
(一) 建立科学小学义务教育成本计算标准
我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成本计算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 只有科学的成本计算才能够保障科学现实成本和最低标准对比研究的科学性, 也才能够实现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金发展的平衡性, 研究教育财政投入缺口的大小, 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建设科学的小学义务教育的计算标准。
同时, 为了合理推行教育成本的计算, 还应当建立起科学实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 利用权责发生的方式明确权利与责任的分配, 并且以此作为记账的基础环节, 对于基础设施应当进行及时折旧, 同时考虑到其中的配比原则, 成本的计算制度应当根据不同学校所处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 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教育成本质量分析成本, 将其纳入到政府考核的整体发展当中。[3]
(二) 提升教育投入力度, 着眼现实问题的解决
从经济投入主体的角度而言, 政府应当提升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仅如此还应当将其教育经费纳入到整体年度教学发挥当中, 但是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仍然需要放在重点位置上, 提升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能力, 首先就应当提升我国小学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工资发展能力, 在此基础上应当提升对于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能力。不仅如此, 还应当提升对于低龄小学生财政投入上的支持, 今后应当对于小学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要对基础性的教育进行政策倾斜。
(三) 推进财政系统创新, 将义务教育投入比例科学化
当前,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财政体系差异比较大, 教育公共投入的比例和基础情况也各不相同, 但是总体而言大多问题都集中在财政系统的科学性上, 因此, 从改进小学义务教育成本的角度来看, 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形成科学财政系统的良好风气。这一方面能够推动经费来源的合理化,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使其更好地为当地储备人才, 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同时, 对于小学义务教育的财政支付制度管理上, 为了解决我国现存的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现象, 应当进一步落实统筹兼顾的原则, 逐步落实到财务实践当中, 对于财政存在困难、难以保障投入的地区落实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践当中, 应当建立起科学的经济政策, 一方面应当保障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权利责任的明确, 为我国义务教育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改善临沧民族山区“教育贫困”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610:166-168.
[2]任谦.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资助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3:190-192.
教育经费来源 篇5
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金主要来源现状分析
教育经费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 而教育经费短缺是世界各国高校所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人们对高等教育有了狂热的追求, 但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还相对比较低, 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人才做基础, 人才来源于教育, 教育需要投入, 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教育的发展就会受阻。
(一) 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从1999年起,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其结果造成了高校教育经费紧张, 导致了学校财政困难和生均预算内公共经费支出降低。虽然国家每年的教育资金拨款逐年增加, 但仍不能满足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国家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 其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大约只占20%左右。如2004年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资金仅占GDP的2.79%, 这表明, 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是0.58%, 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处于极低位置, 与发达国家相比, 就更显得低了。[2]详情见表一。
资料来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2)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1999-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国家对高校教育投资逐年增加, 2011年高等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2003年增加了近4.7倍。普通高等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从2008年以来开始上涨, 但总量相对较低, 不能满足在当下环境中对一个大学生的培养所需的教育经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 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65%, 国家教育投入资金比例相对较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仍不能满足高等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 其他主要来源渠道的经费所占比例较低
除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拨付外, 还有其他一些途径, 如学杂费收入、事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构成的高等院校经费来源。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单位:元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
目前, 学生所缴学费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由于政府财政补助占学校经费构成比例逐年下降, 国家重点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 尚能争取到更多的政府财政补助, 获取的社会的捐赠相对较多, 而普通高校缺乏这种优势, 学校自主创收能力有限, 在国家教育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学费自然就成了地方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3]
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技术、资本相对比较稀缺,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并且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许多企业都愿意雇佣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因此大多数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从而对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需求比较低。多数企业不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与高校合作, 或者购买高校的科研成果, 高校的科研收入比较低。[4]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现状
在全世界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大背景下,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来解决高校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一) 美国高校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美国高校资金来源比较广泛, 已经形成了多极化的筹资渠道。美国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学费、大学销售服务所得、社会捐赠及其他收入, [5]如表四。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 其经费来源因学校性质不同而异, 私立学校由于在领导体制上不受政府控制, 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和私人捐助, 而不是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公立院校不同, 其经费主要来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筹资拨款。[6]如哈佛大学2003年经费来源的构成:总收入25亿美元, 其中学费收入占21%, 研究经费占22%, 捐赠收入占6%, 投资收入占31%, 其他投资收益占6%, 其他占14%。[5]
资料来源:陈旭.国外高等教育融资结构经验济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
(二) 其他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日本国内高校按办学主体和方式来分可以为三类: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教育拨款和学生所缴纳的学费两部分, 另外国家根据专业和科研能力的不同, 实行差额拨付。[7]日本的公立大学与国立大学经费来源途径也基本上相同, 政府拨款大约占60%, 学生学费仅占20%, 另外20%主要有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学校产业收入及其他收入。而私立大学与我国的私立大学相类似, 其经费主要由学校法人负债, 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学生上交的学费, 学费占私立院校经费的很大比例, 约占50%, 国家拨款占很小部分, 基本上不足20%。
英国政府及社会非常重视高等教育, 因此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当下英国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教育委员会的拨款、学费收入、研究补助及契约收入等。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资料显示, 如表五所示。
注:1999-2000年度英国大学财政总收入127.8亿英镑。
德国高等教育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相对比较发达的, 但是高校经费不足也是德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德国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略显不足, 德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 拨款比例占高校全部收入的75%还要多。德国高等教育经费改革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注重绩效拨款。历史数据表明, 德国高校教育经费从1980年48亿欧元一路攀升到2004年125亿欧元, 增长了2.6倍。[9]
三、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截止到2012年, 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 其中包括独立学院293所, 国家重点院校 (211院校) 116所, 占9.9%。[10]大众化教育带来了高校教育经费紧张, 面对高校教育经费严重紧缺的困局, 高校在大力争取教育财政拨款的同时, 各个高校纷纷寻求经费来源格局的多元化, 打破了经费来源的二元化结构———政府拨款和学费。
(一) 高等院校承担社会科研项目
高校承担社会科研项目一般是指接受政府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委托, 服务于科学技术事业的研究项目。高校通过承担社会科研项目能得到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及地位, 同时也能够补充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从2004年391.6亿元上升到了2008年732.7亿元, 增长了87.1%, 高校科研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二) 高等院校自办校办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开始兴办企业, 校办产业不仅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收入, 也可以作为在校学生的实习基地。高校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人才、知识等资源优势以及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校办产业, 通过提供后勤服务、社会培训、继续教育等经营活动来增加高校的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金的困难。[11]
(三) 高等院校接受社会捐赠收入
高校社会捐赠是一种社会公益行为。目前我国社会捐赠教育经费较少, 从2000年以来社会捐赠经费占我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不超过3%, 高校社会捐赠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还不足1%, 占比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目前还未形成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因此政府应大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人士向高校捐资。院校通过校友联谊会、校友聚会及校庆等活动加强与毕业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鼓励他们回馈母校。
四、结论
通过对比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教育资金筹集方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元化筹集途径, 有利于打破我国高校依靠政府拨款和学杂费为主的二元筹集方式。高校教育资金是高校发展的先决条件, 没有充裕的资金做基础, 高校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提供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拓资金筹集的新途径。
摘要:发展高等教育既是21世纪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关键。高等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 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但是, 世界各国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尤其是90年代末高校大批扩招后, 经费入不敷出。通过分析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金来源现状,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多元化的来源途径, 得出启示, 为我国高等院校解决教育经费困局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经费,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王晔, 王召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教育财会:教育财会研究, 2007 (2) :42-47.
[2]欧亿容.关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2) :82-84.
[3]陈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4]耿同劲.我国大学经费来源格局及其未来演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3) :33-37.
[5]张兴琳.中美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比较[J].石油教育:高等教育, 2010 (5) :50-61.
[6]顾明远, 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7]刘淑蓉, 章新蓉.国外高校筹资渠道分析与借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 (1) :93-97.
[8]江庆.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模式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81-84.
[9]迈克·列茨岑斯基.德国高等教育经费及绩效导向拨款[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25) :58-62.
[10]孟庆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R].天津:2013.
教育经费来源 篇6
20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界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就曾经说过: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而且,它的外在效应还会扩散到别的劳动者身上,也会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因而将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实现规模收益递增[1]。之后,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国家在这一时期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有些学者曾经调查,结论认为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效应。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强盛与发展绝对离不开人们教育素养的提升,而办好教学更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当前,正值建立和谐社会的加速时期,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笔者选取决定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经费来源这一视角进行研究,试图较为详细地剖析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力求对拓宽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有所启示。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的问题
我们说,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被视为高校的三项职能,这三项职能都是为最终实现培养高级人才功能服务的。而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技术更好地开发、运用,而且还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即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学费不断上涨,贫困生不断增加、社会捐助数量偏少几个方面。
1.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各项事业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形成良好的发展链条,教育的基础地位都是动摇不了的。当前,财政支教是支持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没有增加。表1显示,2000-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技、卫生支出的金额分别为2736.88亿元、3361.02亿元、3979.08亿元、4505.51亿元、5143.65亿元、6104.18亿元和7425.98亿元,这三项支出之和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7.2%、17.8%、18.0%、18.3%、18.1%、18.0%和18.4%。如果剔除科技和卫生这两个组成部分的话,财政支教的经费估计每年不到7%。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得来。
2. 学费不断上涨,贫困生不断增加。
学费是主办教育者根据非转移教育经费而向受教育者收取以供教学用途的一部分经费,以弥补教育主办者支出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教学经费)总额中的部分成本或全部成本。1997年,我国高校统—实行招生并轨后,普通高校生均交学费2500-3000元左右,约占经常性成本的25%。就全国公立学校生均经费的构成来看,生均总支出1995年为8280元,而2000年达到15974元,其中生均经常性支出是12815元,基建费3160元。在2000年的经常费用支出中,政府拨款7300元,学杂费3550元,学杂费相当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一半左右,占生均总支出的比例为22.2%,占经常费用的27.7%[2]。
我们知道,目前农村人口比例仍在60%左右,而农民的收入一直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二者的比例为2.79:1;到了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这一比例进一步扩大到3.33:1。因此,高昂的学费将会造成高校贫困学生数大量增加,同时,也会引起很多农村地区学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3. 社会捐助数量偏少。
社会捐赠,是指捐赠人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方处分或管理使用的行为。从我国目前来看,每年高校获得社会捐助的只是停留在一些名牌学府,普及率较低,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左右,数量偏少。
三、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对策
据有关人士预测,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新增投资额150-210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只有38亿元,资金短缺112-172亿元。如何拓宽高校的资金来源,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降低风险,是摆在众多高校面临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一五纲要》明确指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认为,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扩大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年度预算的20%—40%[3]。自80年代暨南大学、安徽大学率先公开向社会募捐以来,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形势喜人,但后劲不足。比如,1996年我国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为188.4亿元,到了2005年,降至93.2亿元,10年间下降了102.1%。
2. 拓宽自身创收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创收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伴随大学渐渐走向市场化后,许多以前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士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以弥补这一缺失。有关高校也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额外的补充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高校创办校内企业,通过一些专利或者开发项目等形式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国外也有很多成功范例,如澳大利亚全国现有公立大学36所,成立公司的大学已经发展到34所。公司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提供咨询和企业培训、组织和安排会议、出租学校设施、提供法律咨询、销售软硬件、进行科研合作等。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大学重视与工商企业开展联合以补充教学和科研经费的不足。1989年,政府发表了一份关于科研商业化的报告,提出到1996年底,每所高校都要从企业界获得相当于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的5%的科研资金[4]。
3.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资本市场的功能及作用主要有: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等。借鉴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是一种新型做法,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大学的高新产业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因此,在未来,我国高校也可以积极尝试发行教育债券,吸引民间资本介入高等教育;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将学校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有效增值,获取发展资金;积极支持学校科技企业和后勤服务企业进入股市,进行市场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涉足高等教育各部门[5]。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89.
[2]刘瑞波.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现状及其环境变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1):66—68.
[3]黄夏青.我国公立高校债务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11—14.
[4]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J].高等教育财政的国际比较研究,2004,(60):28—29.
明代广东书院经费来源刍议 篇7
一、官府赐拨
包括皇帝御赐和政府拨置的田产、银两、匾额、书籍等钱粮物资。历代皇帝给书院御赐田产经费并不多见, 但凡受赐书院均为当时的名书院, 如茅山、嵩阳、应天、石鼓等书院, 皇帝除了御赐田产、银两外, 还会给书院御赐书籍, 如南海西樵山上的四峰书院, 有关赐书的情况, 霍韬的《石头录》卷二如是记载:“嘉靖五年八月十六日御赐《文献通考》一部百卷”;“嘉靖六年正月十九日, 御赐《洪范叙》至, 二月八月御赐《敬一箴》至[1]”。明代广东书院中, 得到皇帝御赐书籍的还有西樵山上方献夫建的石泉书院, 《明世宗实录》卷九十六记载:“嘉靖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赐礼部尚书方献夫《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各一部”。官府拨置经费, 或拨银创建、重修书院, 或置田产以资科试, 置田租为膏火资, 亦有捐匾额和书籍等物资, 如吴川县的“正疑书院, 邑令周应鳌建, 置田租五十石为膏火资;江阳书院邑令周应鳌建, 置田租一百三十余石为膏火资[2]”。
二、百官捐助
指官员在任职时, 以个人的名义捐赠钱财以资书院建设或经营, 官员的俸禄和钱财乃个人私产, 非官府公产, 而且官员的捐助是其个人主观意识主导, 是一种热心教育或者以此获取升迁的个人行为, 官员捐助不等同于官府拨置。官员捐助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独自捐银创建书院, 如安定县尚友书院, “万历癸巳, 乡官王宏诲捐银三百两, 将学射圃地建[3]”; (2) 拿出部分俸禄, 倡邑绅士民捐资共建, 或捐钱置物以作增补修葺之费, 出资刻书等形式, 如琼州府文昌县的玉阳书院, “知县贺定齐, 助工价三十三两七钱, 续助阁银十两, 助刻白沙集价八两, 助刻二程各书价一十五两八钱三[4]”; (3) 捐银置田以作租息, 如安定县菉漪书院, “知县廖锡蕃捐银五十两, 置迎坡、鸭崛田四丁半 (每年租米六十八笼) , 付绅士许晖斗等轮管, 积为修费[5]”。
三、民众捐置
民众捐输是书院经费中影响力最长久最重要也最可靠的一大来源[6]。其基础广泛, 队伍庞大, 来源甚多, 主要形式有: (1) 学者捐银创建书院, 如增城县湛若水捐金所建的明诚书院, “自甘泉先生始院, 故千户杨政之宅, 正德中, 先生捐休金五百易之[7]”; (2) 举人、贡监生捐钱捐书, 如文昌县玉阳书院, “贡监生林全愚、肖愚助书价书版柜工价二两五钱, 续助阁银六两[8]”, “万历二十三年, 林全愚、肖愚共捐银二十五两, 买水二啚, 田五址, 秧田二址, 原共米二斗, 万历二十五年, 林全愚、肖愚共捐银一十二两五钱, 买坊厢二啚, 田一址, 秧田一址, 原共米二斗[9]”; (3) 普通民众出资创建、助建、重建, 或者置田以资膏火, 如程乡县的松江书院, “梅江书院废, 至明崇祯间, 移建松江, 程乡李二何先生…壬申冬捐廪买地而重建[10]”, 东莞县的鹏南书院“邑人刘孔武建, 置田二十亩作公费[11]”。
四、自主经营
明代广东书院自主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 出租田产、铺面以收取租粮和租金, 以明代潮阳县的书院为例, 如文昌书院“铺一百零五间, 除拨入本学正堂, 共一十七间, 存入八十八间, 带租银一十七两一钱, 又铺一十六间, 租银四两八钱, 下地五十二亩五分七厘, 共租银六两二钱八分, 又上中田一十七亩五分四厘八毫, 带租四十二石, 酌定四石五斗籴银一两, 其该价九两三钱三分三厘二毫, 又上中下田四十四亩七分, 带租四十八石一斗, 照上例酌定籴银该价银十两六钱八分八厘八毫八系;文光书院“租田一倾一十六亩九分二厘八毫, 带租二百二十四石三斗八升, 又地租银一两, 又铺七间, 租银六两三钱”。 (2) 发商生息, 书院把维持正常开支以外的余钱, 交给商人放贷或者, 交给商铺做生意, 以收取租息作经费之用, 如文昌县玉阳书院, “署印乐会县董知县, 议以买穀银借贷取利[12]”。书院还通过刻书出售来获得一些经费, 但相对前两种来说, 其收入甚微。
上述书院经费的划分是以出资人的身份来界定, 包括基建经费和经营经费, 但无论以何种身份捐赠经费, 在当时的农业经济社会里, 书院大多利用这些所捐钱银用于购买田产, 成为日后维持书院运作的经费之用。关于明代广东书院的经费来源, 刘伯骥如是论述, “明代书院, 数量渐多, 经费来源, 完全由于地产, 这些地产, 或出于公置, 或由于捐送, 其他地租铺租, 也有些少, 但为数不多, 这由于当时社会纯为农业经济, 故教育经费, 不能不靠田产为重要之来源[13]”。
参考文献
[1]霍韬:《石头录》, 卷三, 233~235页。
[2]雍正《吴川县志》卷三, 学校二十。
[3][5]康熙《安定县志》卷一。
[4][8][12]嘉庆·林邦辉《蔚文书院全志》卷二。
[6]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372.
[7]康熙《增城县志》卷十二, 艺文十六《重修明诚书院碑记》。
[9]嘉庆·林邦辉《蔚文书院全志》卷四, 田产总纪一。
[10]乾隆《嘉应州志》卷七艺文部《重建松江书院记》。
[11]崇祯《东莞县志》卷三, 学校志十五。
教育经费来源 篇8
1. 产权和制度约束。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行工作由国家财政或者地方财政部门统筹, 所产生的成本也通常由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个体以及体育部门与高校共同承担。这样一来, 虽然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有一定保障, 但也导致产权划分复杂、影响其市场化运作的后果。如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作中, 经常出现产权模糊的情况。在开展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高校拥有体育场馆的占有权、收益权以及财产使用支配权, 从这个角度讲, 高校是体育场馆的实际占有者。但如果从资金投入的比例及后续的运行管理看, “投资者”具有管理体育场馆的主动权, 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扮演着“代理方”的角色。此外, 从制度层面, 由于国家和地方对高校体育场馆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 希望在后续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制度原因, 国家和地方很难发挥其主体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高校作为体育场馆实际运行的决策者, 与国家和地方一起使体育场馆最终形成了多级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也将遭遇很多障碍。
2. 功能和效益约束。
依照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经验, 一些国家仅限高校体育场馆面向内部开放, 师生员工是体育场馆最主要的体验者, 只能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 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些国家则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角度出发, 倡导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 试图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体育资源和相关服务。为更好地体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 打破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经济效益约束或社会效益约束, 我国高校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从实际国情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有限的、有选择的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政策、制度和原则, 以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是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为前提的, 既能体现社会利益, 也能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说,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实践需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问题, 这一过程并非在两者中选其一, 而是要分清孰轻孰重。
3. 时间和收费约束。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目的在于同时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货币增值和教育的双重目的。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能够同时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与经济利益。高校还应不断突破时间和收费约束, 以保证场馆的对外开放不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训练。为此, 应该考虑在教学时间之外对外开放体育场馆, 保证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受影响。同时, 高校要综合考虑教育目标与经济目标, 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对教育目标的追求, 也不能用教育的“缺斤少两”获取经济利益。此外, 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高校、学生、经营者还是社会公众, 都应将其视为体育场馆的相关主体。在对外开放时, 要依照市场化的收费标准, 最大限度地向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有吸引力的体育场馆服务。
4. 规模和成本约束。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资金的投入规模, 还要考虑可能出现的成本约束,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就要为“开放”和“服务”本身再建设场馆。其中涉及体育场馆建馆的前期建设成本和已经形成的沉没成本, 为了场馆的开放而进行的市场调研、专家咨询和科学论证等方面产生的成本;在中期建设中, 主要涉及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征用成本及场馆建筑可能涉及的人力与财力支出;在后期建设中, 高校体育场馆的自身运营或者对外开放, 都要投入一定规模的运行和管理成本。经验表明, 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正因如此, 高校体育场馆为了能够收回前期、中期以及运营后产生的各项成本, 就应考虑向社会全方位或者有选择的开放, 借助经济手段弥补已经产生的巨额成本。
二、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资金往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1. 体育场馆开放经费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首先, 从理论上讲,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场馆资源和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高校要为经费来源和支出做出客观衡量。这是因为,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下,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但是, 随着人们对体育锻炼热情的不断高涨, 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传统意义上的投入已经难以满足现有的体育需要。为此, 一些高校便在修建体育场馆时试探性地吸引社会资金, 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以保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规模、功能等符合现实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说, 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与体育场馆的向社会融资本就是相互对照、彼此制约的。其次, 如果将高校体育场馆推向社会, 相关资源和服务部分就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虽然对社会公众健身诉求和场馆的容量造成了一定限制, 在现有情况下, 体育消费不具有竞争性。但当消费者的数量或者消费时间大于容量界限, 体育场地就会呈现出拥挤状态, 消费者的以体育锻炼而形成的效用便呈现出单调递减的趋势。此时的体育消费就具有了竞争性特征, 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锻炼需求就因此而产生排他性。与此同时, 高校体育场馆也因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而产生了大量成本, 这些成本一方面需要通过融资方式弥补, 一方面要考虑到可持续运营的需要, 收费的可能性就会剧增, 甚至成为必然。
2. 体育场馆开放收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首先, 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高校体育场馆而言, 向社会公众推行消费门票的目的在于弥补其运营和管理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虽然纯公共产品的管理费用通常通过税收补偿的形式获得 (当然这属于公益类财政问题) 。但是, 对高校体育场馆来说, 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支出费用要通过价格或者收费的形式弥补。从这个角度讲, 高校体育场馆消费价格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层面, 借助价格弥补部分费用的支出。在处理此类问题时, 应合理确定价格, 保证价格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其次, 除政府、民间组织、个人与高校对体育场地的开放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外, 高校本身也可以向使用体育设施的社会公众收取合理费用, 以更好地满足场馆的维护和维修费用需要。这是因为, 在体育场馆开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消费者应该向体育场馆部门支出一定的服务费用, 比如陪练费、物品管理费 (保管费) 等。为更好地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高校在收取相关费用的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和实施公共福利导向的价格优惠措施, 通过市场化运作, 体现体育场馆公益导向的经营策略。而无论是纯公共体育场馆活动费用还是政府的支出, 都要将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向社会开放, 以“福利价格”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避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
三、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审计策略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除要注重场馆建设和服务输出外, 还应监督和审查资金往来, 以使有限的收入和经费投入取得更好的建设效果, 为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提供体育设施和相关服务。为此, 本文认为, 要以高校内部审计为出发点, 以体育场馆的实际运营为审计对象, 审查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检查和监管银行账户, 同时要借鉴现代企业审计程序, 规范体育场馆门票价格调整制度, 以保证体育场馆开放所产生各项费用和收入能够得到妥善使用, 防止出现资金、资源的浪费和腐败。
1. 借鉴现代企业审计程序。
在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 收入审计应严格依据审计程序进行。除要审查收费文件和相关许可证外, 还要查看体育场馆相关收费项目的标准和范围, 对超出范围或者有意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及时予以纠正。此外, 还要进一步审查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情况, 尤其那些自立收费名目的收费行为, 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客观体现, 以起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还应对使用过的票据的完整情况进行审计, 对那些收入不记账或收多记少的情况要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乱拉赞助、乱摊派的情况要重点审查, 防止出现偷漏税金的情况。
2. 对银行账户进行检查和监管。
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但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依照市场要求进行合理运作, 还要防止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因此, 为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能够真正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应随时审查公共银行账户和负责人的个人账户。其目的在于通过查看预算外资金的及时足额上缴账户状况, 看其是否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和运行。借助银行账户开立情况的查询, 也能了解其中有无自立银行账户和公款私存的情况, 将在几家银行同时设立账户的逃避约束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比如,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高校场馆的运营状况时, 发现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余额不相匹配, 或者有严重出入, 就说明有可能存在私设小金库的可能。为此, 一定要仔细核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日记账, 将那些通过现金方式取得的收入予以汇总分类, 并使外调结果和内查结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有收入不入账”的现象, 就说明已经把收入转入账外, 存在乱用资金的事实。
3. 审查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应对高校体育场馆收入舞弊, 要对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 在充分了解被审部门销售和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之后, 对其是否健全给出客观意见。此外, 还应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如一些高校将体育场馆租借给社会力量经营, 迫于业绩压力会尤以逃避审计。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就应对体育场馆的主要设施、设备的利用情况进行重点审查, 看其是否存在严重闲置的状况。倘若这些现象长期存在, 就应该由注册会计师给出其可能存在收入造假的可能。与此同时, 还应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收入进行审计, 对有效凭证与销售单的销售发票情况进行审查, 如果记录销售的职责和处理销货交易的职责相分离, 就说明应该加强对收入各个环节的审计。
四、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已无法全面满足社会公众对体育锻炼的诉求。传统的有限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公众的健身需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要通过改革和试点, 积极稳妥地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通过市场化运作, 实现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为学生与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也能部分解决体育场馆资金短缺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应菊英.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潜力及障碍与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 2013 (1) :74-76.
[2]幸佶, 元映旋.新准则下企业收入审计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 2007 (8) :130-131.
[3]郑俊秋, 李玫红.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7) :26-30.
[4]杨震, 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1) :91-97.
【教育经费来源】推荐阅读:
自筹经费来源证明11-19
职业教育经费05-31
教育经费分配结构09-11
基础教育经费研究05-14
高校教育经费管理刍议07-05
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07-23
预算内教育经费08-31
义务教育经费申请09-02
教育集团经费预算方案10-01
计提教育经费会计分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