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2024-10-18

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精选8篇)

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篇1

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

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财建[2006]317号

2006-6-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局)、人事厅(局)、国防科工委(办)、国资委(经贸委)、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

联:

为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深入开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更好地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附件: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

财政部

全国总工会

国家发改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国防科工委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

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税务总局

全国工商联

二00六年六月十九日

附件: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

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以下简称《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加速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现

就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与使用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一)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工作,是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类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承担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带动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企业的重要职责;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各类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职责。

(三)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的迫切需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提供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必要保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加速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一)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岗位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适应性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富余职工转岗转业培训;根据需要对职

工进行的各类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

(二)企业要强化职工教育和培训,突出创新能力和技能培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职工

岗位自学成才,切实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提升职业竞争力。

三、切实保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及合理使用

(一)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

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

(二)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1990年第1号令),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个部分组成。企业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按照计税工资总额和税法规定提取比例的标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当年结余可结转到下一继续使用。

(三)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列支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税收制度的规定。

(四)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六)经单位批准或按国家和省、市规定必须到本单位之外接受培训的职工,与培训有关的费用由职

工所在单位按规定承担。

(七)经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

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八)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

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九)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

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十)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

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十一)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

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补充

(一)企业新建项目,应充分考虑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设备操作难度等因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

准,在项目投资中列支技术技能培训费用。

(二)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应按相关规定从项目投入中提

取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经费,重点保证专业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企业工会内按规定留成的工会经费中,应有一定部分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列入工会预算

掌握使用。

五、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控制额度开支。

企业的经营者应确保本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

(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根据职工教育与培训计划合理安排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使用,大型企业集团提取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与二级单位(或二级法人单位)划分一定的比例分别管理与使用。

(三)鼓励各企业建立职工个人学习与培训帐户制度,采取单位、个人、工会共同向帐户注资方法,支持职工个人学习与培训,并建立学习档案,完整记录职工学习与培训的情况。

(四)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应按照《意见》要求,由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六、完善经费提取与使用的监督

(一)企业工会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利,督促企业履行对职工的培训义务,并依据已签订的集体合同中有关职工教育培训的条款参与监督企业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与使用。

(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企业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分别履行监督企业提取与使用职工教育

培训经费的职责。

(三)企业应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

会报告,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代表的质询和全体职工的监督。

(四)各级劳动保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的监督,引导企业落

实职工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

(五)充分发挥公众舆论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的作用,促进企业按要求承担职工教育与培

训义务。

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篇2

一、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方面的不合理现状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不仅仅是合规合法的问题, 也反映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准。不必讳言, 从财务数字中, 隐隐透露出目前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在使用上的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缺陷和漏洞。

1. 上级主管部门集中过多, 年终结余偏大。

目前, 有些行业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不同步, 而是将多部分上缴到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统筹掌握, 少部分留在企业。譬如有些企业年人均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大致在800元左右, 而企业实际能够支配的只有300元—400元。上级主管部门掌握沉淀了大量的资金, 而这部分结余资金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这不能不说是职工教育经费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2. 经费款源化。

有些企业的职工教育部门不是将职工教育经费当作一种稀有的专项费用恰当使用, 而是注意力严重错位, 视作一种部门特权和款源, 接下来便是任意处置。

3. 发放奖金。

有些企业的职工教育部门不是集中精力搞好职工教育培训, 而是热衷于用职工教育经费发放奖金, 更有甚者, 把定期、不定期的给领导发放奖金当作讨好领导的酬礼。

4. 滥发兼课津贴。

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的职工教育部门超标准、超范围、超课时甚至无中生有编造培训项目滥发兼课津贴, 后者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渔利行为。

5. 以考代培。

有些企业的职工教育部门将职工教育培训视作简单的事情, 以频繁的日常考试代替技能培训, 而这种考试也是要花费职工教育经费的。

6. 浪费。

有些企业的职工教育部门购置大量与真正的职工教育培训无关的图书、印刷大量的考试卷来消化填塞职工教育经费, 而这当中并不能排除个人企图和行为。

7. 挤列。

有些企业将不属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费用如生产用杂费等列入职工教育经费中。

8. 假发票报销。

这是一种惯见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中也难免的作弊行为。

上述现象, 是有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现状, 也是职工教育经费的窘境。

二、职工教育经费中几个需要界定的问题

1. 购置固定资产。

职工教育经费既然是成本, 用职工教育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显然是不妥的。《企业会计准财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 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职工教育经费可以购置教学设备, 但是不能购置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道理很简单, 不能因为是职工教育经费就可以购置固定资产, 因为职工教育经费是成本的一部分, 成本中是不能列支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列支用职工教育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于冲减了职工教育经费。纳入更新改造预算 (计划) 购置也不可以, 因为职工教育经费不是更新改造预算的款源——用职工教育经费作更新改造预算的款源, 仍然等于在成本中列支固定资产。

2. 职工转岗培训。

职工转岗培训已明确列入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 但职工转岗培训的费用, 有些企业却仍然要职工个人负担。转岗是企业生产的需要, 并不是职工个人的行为。职工转岗培训费用, 有些工种需要700多元, 由职工自负, 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

3. 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

职工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也同样明确属于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 但职工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的费用, 有些企业规定由职工自负, 有些企业只为职工报销一半, 另一半由职工个人负担。

三、加强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措施

1. 职工教育经费实行“小预算”管理。

将职工教育经费纳入企业预算管理, 恰当分配经费资源, 合理支出结构;严格内部控制, 杜绝损失、浪费、滥发奖金和兼课津贴等虚糜现象。

2.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应达到价值最大化。

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 应当依据国家允许的提取比例和支出范围,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为推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年度及长远计划的落实, 提供有保障的资金, 使职工教育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实现价值最大化。

3. 加强职工教育经费的审核检查。

企业加强职工教育经费管理, 一是要进行严格的日常审核控制, 拒绝不合规不合法支出的窜入;二是要进行专项检查, 总结各方面的经验, 发现普遍性的问题, 加以研究解决, 同时要分析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让财务数字说话, 判断支出的合理性, 考量评价支出的效果。

4. 向培养造就高中级职工人才倾斜。

职工技能的提高与储备, 是企业的财富。企业里的大学毕业生中可以产生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优秀工人当中也能够出高级技师、技师, 他们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作用。把职工教育经费用在提高职工技能上, 使用的费用是有限的, 但产生的效益是无形的和长远的, 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技术革新改进都大有益处。企业应以职工为本, 尊重人才, 鼓励职工成才, 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技能的职工, 如高级技师、技师;给掌握超常技能的职工以希望和出路, 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和创造财富。

5. 还利于职工。

众所周知, 企业的普通职工, 在社会上处于最底层, 在企业里 (几乎) 没有话语权——在涉及自身的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上同样如此:一边是企业上级主管部门集中结余了大量的资金花不出去, 一边是职工的正常教育培训费用不能报销。但是, 作为企业管理当局来说, 职工该享受的就应该还给职工。譬如职工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费用, 国家已经明文规定可以列支, 据此, 凡是职工通过了上述培训、鉴定和认证, 就应该由列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支出。

6. 职工教育部门负责人应居其位谋其事, 而不能误事。

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探讨 篇3

本文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情况为出发点,对管理现状展开探讨,分析了企业在教育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教育经费投入量不够、教育经费使用面比较窄、基层职工对教育经费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仔细思索,对职工教育经费管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与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对于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应多加思考、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有所创新、结合多方共谋出路,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经费管理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是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是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企业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企业一定的教育经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使自身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内容

现代企业对教育经费的计提和使用,应由企业集中统一管理。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企业整体教育经费的提取和核算管理工作;各项目部门核算负责本部门的教育经费的核算与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一般是企业教育经费日常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总公司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职工教育经费预算,计提每月教育经费收支计划,统筹安排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職工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按照工资总额(应发工资减住房补贴)的2.5%计提教育经费,其中企业财务部门计提的教育经费由公司管理费用列支;各项目部门核算计提的教育经费由项目部门的其它费用列支。各项目部门核算的教育经费,一般情况下要在月末通过内部往来的形式转入到财务部门。二是企业为外单位代培或者接待实习所收取的费用。

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做好教育经费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教育经费的使用要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合理安排,加强费用控制和现金流量平衡。企业教育经费使用流程有两种渠道:一种是人力资源部等单位组织职工教育培训,需要使用教育经费时,要提前履行报告手续,主送主管经理,会知财务部门,依据经审批的报告手续办理相应的借款和费用报销手续;还有一种是各项目部门在使用教育经费前,也要履行相应的报告审批过程,在财务部门办理借款及费用核销手续。

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主要有以下项目:(1)赴外培训费,经批准到企业以外的单位进行业务培训、进修培训和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培训所需费用,包括到总公司的培训费;(2)内部培训费,指在职职工委托总公司内部的技工学校培训时所需培训费及其内部委培费;(3)教学酬金,包括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业务培训、聘请兼职教师讲课、签订师徒合同或教学合同补贴,考试命题、阅卷、监考、编写教材,讲义及技术比赛评判等的酬金;(4)设备、书籍购置费, 购置教学设备、器具、仪器、音像,以及专业书籍、教材等。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从预算到考核,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管理制度有些流于形式,监督考核方面也有待商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不够

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形势下,如果企业没有及时转变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想到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会导致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些企业对职工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研究,缺少精力和经费的投入,造成职工教育培训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进而也无法带动职工重视教育培训活动,使职工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方式滞后,给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下面以首都钢铁公司某下属分公司为例说明教育经费的计提和使用情况如下(见下页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2008年到2011年开始该公司教育经费的计提量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按工资的比例计提,随着工资总额提高教育经费的计提量也逐年提高,但其使用量却基本保持不变。虽然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降低成本成了主要的经济指标,但不能减少教育经费,否则将成为竭泽而渔的行为,今天的困难暂时熬过去,明天与他人竞争时会输得一败涂地。况且,大部分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还没达到税前扣除的限额,使用量还有很大的余地。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在职工教育经费上加大使用量。

2.企业教育经费使用面比较窄

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在深度上,教育经费就是用在日常的一些培训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企业缺少这方面的思考。考虑教育经费的使用时候应该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结合国内外优秀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培养方式。在广度上,应该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面,让更多的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接受教育培训,让企业的提升从基层开始,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巨大的威力,为企业长足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3.各部门管理层以及基层职工对教育经费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各部门对经费使用的不同要求,让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更符合各部门特点、更具有灵活性,企业对经费采取了分层多级的管理。但是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往往会产生不少差异,各部门得到相应的权利后却没严格执行相应的职责,对培训的内容甄别的也少,教育经费使用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是否合理考虑不多,发生的培训费还兼有会务费等,培训费用难以做到专款专用。除了满足硬性的技能鉴定外,将这笔资金当作自有资金,随意使用,突击消费,完全忽视了职工教育的培养。

企业的基层职工作为经费的直接受益者,反而是对经费的用途都知之甚少,在经费的运用上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合理的安排用于提高自我。通过与一线岗位职工交流,听到的多是抱怨之声,对培训的内容了解的少。若基层职工对教育培训缺乏主动性,管理层无法了解他们具体的需求,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基层的需求出现偏差。广大职工应该认清教育经费的重要性,及时抓住培训机会,根据自己岗位的特点,自身发展的需求,及时提出申请;然后由企业统计安排,上下结合,各取所需。如果不及时的将这座桥梁建造好,培训工作成为表面工作,只是完成相关的政策任务,这样投入的经费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管理控制措施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后,对教育经费管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企业的教育经费管理有一些参考。

1.加大教育经费的使用量,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经费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投入制度, 确保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并保证主要用于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的培训,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受教育培训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文化技术教育需求。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为了企业明天的发展,企业只有通过长期的投入,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效果才会显现,在将来的竞争中才能具有优势。企业不仅要投入教育经费,更要考虑好投入的方法,加大投入量,并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应结合实际需要,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企业一线的生产员工,他们专业素养的提高,直接推动着工作的效率。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创新的能力,加大教育经费的提高,才能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提高一线职工的技术水平,才能对实际工作更有效果。

上述上表是首都钢铁公司某下属分公司2008年到2011年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情况,从资料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教育经费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费用所占的比例43.36%,到2011年下降到22.89%,针对一线职工的培训费用2008年19.79%,2010年开始上升达到50.25%,2011年也是41.26%,企业已经重视教育经费使用,开始倾斜一线职工的培训费用,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教育水平。

2.企业要做好教育经费预算,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质量

职工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仅是编制经费预算表,工作人员还应积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理念,推动职工教育经费预算工作的细节化和精细化管理,保证经费投入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经费的预算工作中,企业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参与职工各种培训场所的布局、培训规模等事项的检查、评估和指导;二是精确做好人员需求的摸底预测工作,组织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布置、安排、检查有关职工教育培训任务和工作;三是按照举办培训班申报审批制度,归口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内容包括培训对象、教学计划、办班地点、经费来源、收费标准等方面,检查办班计划执行情况;四是编制职工教育经费预算,搞好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五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详细分析考虑,制定不同的考核检查标准,保证培训效果。

3.完善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为了管理制度上的完善,现代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做了不少的努力,企业下发了许多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企业内训师管理办法》对培训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职工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都有详细的说明,《企业职工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对职工的学习及考核都进行量化管理,此外,为了鼓励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企业要制定《企业职工持证竞争上岗管理制度》,对积极要求进步的职工提供晋升的道路。相关制度的完善,就为了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效果,所以在日常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好教育經费执行的管理和控制。

为了做好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措施:一是规范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对教育经费中比重较大的进行细化分析,持续跟踪调查;二是优化费用支出的流程,增强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快捷、准确、公正、严谨等优势;三是规范教育经费预算的编报、调整程序,并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制定合理规划,做好预算报警的控制点。还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控环境,严防管理漏洞,实时控制,全面跟踪、控制经费发生的全过程。并加强企业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费用控制考核机制,强化费用预算执行的保障。

综上所述,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重视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企业提取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企业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的管控措施,不断创新管理,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效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存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宣教部. 相当数量的企业不能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2]孙磊,崔志民,王明燕.职工教育经费的落实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关于对全国部分省市企业技术工人培训、考核情况及贯彻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调查.中国职工教育,2008(4).

[3]尚会英.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几点思考.冶金财会,2010(3).

教育经费管理自查报告 篇4

一、自查范围

这次自查重点是检查xx年的义务教育经费(爱心营养餐实施情况、住宿费免除情况、学校收费情况)。

二、自查内容

(一)爱心营养餐实施情况:

1.营养餐享受xx年上半年共62人,投入资金10850元;下半年共43人,投入资金7525元;享受对象做到“应补尽补”,低收入家庭子女学生认定手续规范,享受名单经过公示。

2.营养餐供应每周2餐,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专人负责配餐。

3.营养餐资金管理规范,台帐登记清楚规范。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费免除情况

住宿人数65人,全部按规定免除住宿费。

(三)教育收费情况

1、教育收费行为完全按照上级要求,无乱收费的情况。

中学教育经费管理方案 篇5

工作的实施方案

2013-04-26

宝丰县第二高级中学公用经费使用管理

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中学财务管理,提高中学校长的理财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有效促进我校教育发展,根据《宝丰县教育体育局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公国会计法》和相关财经法规为准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入手,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理财能力;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任务与目标

1、进一步完善中学财务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和制度建设,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2、采取分类别、多形式,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熟悉财经法律、法规,掌握日常管理办法,依法理财、依法治校的能力。

3、全面推行中学预算编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维护预算的约束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4、强化财务监督检查管理机制,防止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加强民主监督,实施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学校财务行为。

三、管理与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监督机制。

1、学校成立财务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或总务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会计、各处室主任等人员组成。管理小组每年不少于两次进行自查,了解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校长要亲自抓、负总责,副校长和总务主任具体抓、落实措施、科学管理。

2、成立购物管理小组。为了加强学校购物管理,规范购物行为,购物小组不少于3人,由总务主任为组长,会计为副组长,选一名教师为成员;健全购物管理相关制度,除符合财政采购项目交由财政采购外,要把握好购置各类办公用品或教学设备审核关(如办公用品、教学用品、办公设备),履行报批手续,必须经校长审核同意后,方可采购,采购的物品要经指定人员验收确认,方可交处室或个人签收使用,凡属于资产类的设备,要及时报资产管理员做好登记管理。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业务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与形式。以中学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围绕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经费预算编制、公用经费使用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知识;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三、措施与办法

(一)健全管理体制,规范财务行为。

1、账务集中:学校的账务实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的管理体

制,以“财务管理领导小组”为统一领导,布置各项工作。

2、健全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于本校、操作性强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校预、决算制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等。同时,结合校内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处理程序、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等。

3、落实责任: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由副校长负责分管财务工作;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切实加强支出使用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严格审核,据实列支,严禁私设小金库。

(二)健全预算编制,加强控制约束。

1、切实做好年初预算。要严格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以科学性、合理性编制好每的“正常教育经费”和“财政专项经费”的预算,把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

2、严格执行预算批复。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标准、使用范围、经费额度等,学校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须按规定程序报经县级财政审批,未经规定的审批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无预算或超预算开支。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行政府采购。

四、切实加强教科书订购和发放管理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是教师用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计划,我们为保证满足师生用教科书的需要,必须要加强教科书征订、发放的管理工作。不得擅自征订不规范教科书或辅助资料,也不得组织学生以任何名誉订购辅助教材或推介订阅课外资料,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要按照《宝丰二高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做法,加强学校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登记、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并建立学校资产台账,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要加强对学校资产处置的监管,对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借、出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等,应经学校领导集体研究,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六、实行财务公示制度:

为加大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学校要实行财务公示制度,每月初要将上月份本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或在教师议上简述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教职工监督。

七、自我检查。

以检查促工作效率、促规范管理,必须切实加强督导检查工作,每年不少于一次进行全面检查或财务内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存在的问题。由学校财务管理领导小组,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展财务管理专项自查活动,重点自查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执行情况,支出项目是否合理、规范,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列支。并认真做好分析、总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八、经费收支严格管理

1、教育收费情况

(1)、学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手续的收费标准执行。(2)、学校所有预算外收入全额缴入专户,包括临时专项用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2、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1)、学校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特别是教师培训费、福利费、招待费等,以及一般专项经费或财政专项经费等,严格按照公用经费的比例进行列支。

(2)、学校严格执行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项目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允许存在虚列虚报,或以白条作为报销凭证的现象。

(3)、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4)、学校所有支出实行校长负责制,大额资金的使用由领导班了讨论决定。

九、总结

为了及时掌握教育经费收支运行情况,防止收不抵支现象,规范财务行为,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每次自查或检查工作情况的分析、总结,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总结内容包括:

1、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及变动情况;

2、教育收费的收支情况;

3、“日常公用经费”和“财政专项经费”收支使用情况;

4、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5、事业结余与分配情况;

6、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改进的建议。

宝丰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3-04-26

附件:

宝丰县第二高级中学

教育经费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昝胜利 宝丰二高校长 副组长:刘建国 宝丰二高副校长 张延召 宝丰二高副校长 成 员:牛天育 宝丰二高总务处主任

丁留柱 宝丰二高教务处主任

宋建修 宝丰二高政教处主任

李顺利 宝丰二高办公室主任

张光耀 宝丰二高财务室主任

王 鹤 宝丰二高总务处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宝丰二高总务处,牛天育兼任办公室主任。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篇6

第一条:为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为开发和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职工进行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企业职工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履行本规定的职工教育职责。实施职工教育的管理工作,第四条: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制订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规划、预算,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人员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建立、健全企业各项教育培训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统计工作及基础资料和职工教育信息库管理工作。

第五条:财务部根据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规划,依照有关程序列入预算,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使用。

第三章职工教育的内容

第六条:职工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教育;

(二)按岗位规范进行的专业技术、工作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训以及适应性的培训;

(三)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

(四)对企业富余职工进行的转岗培训;

(五)根据需要对职工进行的高等、中等学历教育。

第四章职工教育的范围

第七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

1.上岗和转岗培训;

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

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

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

1O.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

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第五章经费来源

第八条:职工教育经费的来源有:

(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省财政厅有关文件规定,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二)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培训费用,可直接在成本中列支;

(三)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的培训费用(包括出国费用),可在项目经费中开支。

第六章费用报销

第九条:经企业批准参加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的学费,凭毕业证及学费发票由企业按一定比例报销。其中:XXXX管理、法律专业由企业报销80%,其他专业由企业报销60%。

第十条:经企业同意参加各类培训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凭合格证及培训发票由企业报销。

第十一条: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取得认资资格证书凭证凭发票报销。

第十二条:职工教育经费应单独建帐、专款专用。根据归口管理原则,教育经费由人力资源部审批开支。

第十三条:建立健全职工教育经费严格审批手续,不准截留挪用。当年用不完的,允许结转。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由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七章附 则

第十四条: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以法律法规为准;第十五条:本办法由财务部门负责解释。

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篇7

(一)维护稳定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国内高校的运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进入了竞争、开放、 变革的新时代。高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不仅仅是政策制度性系统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财务风险、 管理决策风险等。识别、防范、控制风险等将成为高校管理的关键,风险管理能力也逐步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 国外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相对较早。国内高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合理使用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针对高校筹资、决策、运行等活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有效识别、预防和控制风险。

(二)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我国高等教育暴露在巨大的风险敞口之下。大学职能与国际化背景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的冲突,使国际教育交流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而发达国家推动教育国际化起步早,学术、机制优势明显,风险应对策略、风险管理经验相对丰富。如何汲取先进理念,正确理解教育国际化内涵,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评估并规避各种风险,制定策略积极应对激烈竞争是开展国际化教育、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三)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是决定办学理念、投资方向、分配方案等的思想基础。高校的利益相关者除了教职员工外,还有学生、校友、捐赠者、政府、公众等,高校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学校蒙受损失,还会涉及学生、家庭等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及时识别并处理办学风险,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信誉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教育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设机构及其权利责任关系。组织架构问题是维持大学内部管理秩序和理顺大学对外关系的需要,也是实行科学财务控制、风险管理的前提。当前,高校的组织架构尚未达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我国高校治理的基本结构,存在权责不清、民主化缺失、相关者权益保障不足等诸多不足和缺陷。近年来虽有些高校也增设了董事会或相应组织,但仍存在权限过小、作用不明显甚至形同虚设的状况,对控制高校风险的作用不大。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往往由于财务专业知识缺乏、内外关系不畅及相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难以保证所作决策的科学民主。

(二)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的风险高校发展战略是科学指导高校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办学效益的根本指针。学校财务是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完善高校发展战略可以有效规避学校财务风险。有学者围绕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对51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4%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高校缺乏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更谈不上有效的风险管理规划及完善的风险评管体系。由此可见,重视年度财务预决算管理,忽视高校发展战略及与其匹配的中长期财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的研究在高校经费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另外,有些学校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因实施困难或学校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也导致了学校战略性财务运作规划的实质性缺失。这些状况都制约着财政和资源因素与战略规划的结合,从而造成了一些高校重大财务决策的盲目性、资金使用的低效性和学校资源的浪费。

(三)控制活动与监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控制活动、 监管流程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当前,高校教育经费在控制、监管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法规体系建设存在缺陷。一方面高校成本核算机制的缺失影响了财务信息和财务预测的准确性、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加大了高校的运营风险和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高校重资金申请、轻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内部各层次间绩效考评制度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使用;此外,现行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宽泛粗放、过于笼统又使整个法规体系的实施效果与其设计初衷存有较大差距。二是高校经费使用监管体系的缺陷。目前国内虽初步建立了由内部监管、审计监管、纪检监管等组成的高校经费使用监管体系,但仍存在原则化、滞后化等缺点,不能及时发现、警告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风险。三是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推进的不足。近年来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虽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财务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公开信息不真实、 公开信息不及时等问题。

三、风险管理视域下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策略

(一)从战略意识上关注风险———构建风险评管体系, 树立危机意识当前我国高校已呈现出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关系复杂、办学主体多元等特点,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运作风险。树立危机意识,从战略意识上关注风险,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风险管理,将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 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新趋势。

(1)科学制定学校战略目标。高校发展战略反映的是高校今后某个发展时期的目标方向,而资金是高校的重要资源,高校的教科研活动离不开财务活动,故财务是高校发展战略中最核心的部分。由于高校发展战略对学校财务风险影响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深远性,因此应当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完善学校发展战略,以有效避免财务危机。在确定发展目标定位时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自身的办学类型、层次、特色、价值取向及功能;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摒弃短期办学思想,坚持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观,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问题意识,认真分析组织、环境两个关键领域,结合时代发展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要注重过程的反复性、参与的广泛性、框架的连续性和理念的特色性。要开展战略规划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工作,保证其实施效度和力度,才能为高校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科学运行提供一个前期性的奠基准备,有效避免因大的教育资金投入战略性错误而导致学校发展的一蹶不振。

(2)扎实开展风险管理规划。高校的责任、使命在于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其目标的达成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即相应教育经费的投入。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提高和学校间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运行风险,需求风险、质量风险、过程风险与管理变革风险等随时可能产生,高校要未雨绸缪,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良好的风险规划可以帮助学校抵御、回避各种潜在风险,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风险意识,做好风险管理规划。高校可以把风险管理与学校规划过程整合在一起,在风险识别、预测的基础上设计各类风险应对措施,以减少风险对实施学校目标的危害。高校可以进一步营建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领导工作小组,推行风险管理规划年度报告制度,以督促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3)及时构建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当前高校风险管理意识相对都比较薄弱, 即使有这方面的风险预估,但往往也都只停留在自发的、 浅层次的状态,尚无科学合理的相关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不足以抵挡教育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侵袭。高校教育经费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可以建立包括财务、管理、信息情报、安全、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评管委员会,定期对学校教育经费风险管理工作组织评价管理。同时高校要制定完善的风险评管工作程序, 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关键的是要积极运用评价反馈结果改进学校风险管理工作,以达到有效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教育经费的运行安全、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二)从组织架构上预防风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公管意识当前高校出现的一系列财务问题与国内高校组织架构的缺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专业管理团队缺失使各校在经费决策上失去了预防风险、化解风险的体制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法人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内部权责关系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一个关注点。

(1)探索多元化治理结构。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比较单一,主要由学校领导班子决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如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会公众、专业机构等几乎不参与决策, 难以实现有效分权和制衡,难以保证经费决策的科学公平合理。“法人、董事会制度”是美国大学自治制度中的基本结构,它为美国高校财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其校董会成员通常包括教职工代表、学生、社会人士等各类利益主体,以便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为厘清政府高校责权关系,避免领导者短期行为,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民主,使重大决策既能符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又能平衡各方利益诉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并推进大学章程建设,重大决策要充分依据《高等教育法》及学校章程的规定,并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各级行政领导和党委的作用, 同时广泛听取学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

(2)加快落实总会计师制度。高校经费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去完成。1979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等先后颁发文件政策20次,建议、要求高校设立总会计师。然而迄今为止, 设立总会计师的高校仍然屈指可数: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比例约为21%;而地方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比例更是不足1%(不完全统计)。总会计师职权多由缺乏专业背景的高校校长代行是当前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校新形势下财经工作的领导要求,也给高校财务管理活动埋下一大隐患,并严重制约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要着力改变高校财务主管领导专业水平不高,领导管理意识、风险意识不强的局面,加快推动高校总会计师设置。要建立健全高校总会计师条件准入机制、选拔配备机制、履职保障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培养提升机制及监督机制等,以解决总会计师“虚位”、“无为”、“乏力”、“过度集力”问题,增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高效性,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

(3)构建科学内部机构与职责分工体系。高校内部机构设计、权利责任分配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协调困难、效能低下,从而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影响学校工作秩序。而各机构间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 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不及时也会影响学校的决策和运行。 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内外部环境和实际经济活动需要,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确保学校内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要通过工作分析和岗位设计,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责任分工,赋予与责任相对应的权力。要建立权责明确、界限清晰、操作性强的分层授权审批制度,并加强检查和考核,防止越权行为的发生,降低低效、错误或舞弊的风险。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以保证信息得以及时有效传递, 便于尽早发现风险并及时加以解决。

(三)从使用过程上控制风险———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增强执行意识财务法规体系是保障高校经费使用安全高校的基础,专业监管、信息公开则是对高校资金使用实行有效监督的关键环节。

(1)加强财务法规体系建设。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教育效率分析成为一纸空谈,意味着高校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经费监督功能;而现行《高等教育法》、《高校财务制度》等高校经费监督管理规定的宽泛粗放、过于笼统、不尽合理又影响了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及可执行性。规制上的缺位往往导致高等教育经费从投入、筹措到分配、使用整个过程的监管力度都不够,也使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受到质疑。因此,要加快地方财务法规体系建设,为高等教育经费监管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要确立教育成本观念,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构建科学、 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二是要修订完善现行财务制度,使其条款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合理、便于操作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为配合会计法规的有效实施,还应同步及时补充修订相关奖、惩法律法规等其他法律规章,如出台系统的《监督法》,明确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对高校财务实施系统监督,提高监督效力;此外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强化责任追究,发挥追责威慑作用,要对高校经费管理中的低效浪费腐败现象挥出重拳,着力健全一种不敢、不能、不愿违法违纪的制度环境。

(2)强化各类各层专业监管。高校的经费监管主体有外部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内部的审计、监察、财务部门等。外部的经济监督形式主要是财政监督和国家审计,前者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日常监督机制,后者多为“专项检查”、“主题审计”而实际监督缺失;高校内部的监管又存在独立性差、监督力度小、事前事中审计少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而内外监督更是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和体系,各类各层专业监管缺位现象明显。要理顺各类各层监管主体职责关系,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整合监管队伍,建立专业化、过程化、常规化的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经费监管水平。要探索建立教育经费违规使用举报制度,强化基层监督力量, 拓宽全员监管渠道。建立健全监管结果运用机制,研究建立各类各层监管结果的公开、反馈制度,将监管结果与工作考核、财政拨款等挂钩,切实发挥监管对规范管理的促进作用,提高经费监管效率。

企业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篇8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结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较差是主要因素。按照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主要由科研人员来编制,项目在立项时就需要在预算中明确各项费用明细,但实际情况是,在经费预算编制阶段,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基本的财务和资金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完成预算编制,加之受传统审价制度“一刀切”的影响,科研人员往往做大预算规模,致使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财务人员在审核概算时需要掌握相关项目的研究周期、内容、计划节点、投入产出等信息,由于对这些信息的掌握有限,导致财务人员无法准确地审核概算,最终科研成本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较大,失去了预算的准确性与可信度。科研项目预算是签订科研项目合同的重要依据,事关企业的利益。因此,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要力求准确,避免人为将预算做大或遗漏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二)科研经费支出核算不规范

科研经费作为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专款专用,各项费用开支均应在预算范围内使用。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为: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以及科研合同的签订,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经费开支审批实行项目负责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核算随意,往往导致项目间相互挤占成本、挪用、虚列支出,科研项目成本归集不完整、分摊不规范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沟通不畅

科研经费来源不同,财务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而现实情况是,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信息沟通不畅,在研发阶段,财务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经费来源以及指标等情况,不利于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科研经费,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在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会对照工作策划中的内容对相应经费支出进行核实,但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工作了解有限,不能完全解释经费的使用情况。

科研管理部门只注重科研成果,加之一些科研人员没有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而财务部门往往对科研项目的运作流程并不熟悉,在审核经费的支出时,无法核实到具体的经费开支情况,可能会导致违规列支成本。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企业研制经费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各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一些审计难点,影响了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科研计划和经费计划下达不同步,影响了企业对科研项目的正常核算

由于研制计划和经费计划的审批和下发都需要一定周期,二者存在下达不同步的情况,为研制工作带来不便。部分单位在科研项目和经费尚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提前开展研制和生产,造成研制列决的经费与上级下达的项目经费不完全匹配;资金支付进度滞后于项目研制进度,经费开支情况与项目进度不匹配,影响企业对科研项目的正常核算,这些都对企业正常管理科研经费造成了影响。

(二)科研经费审计介入时间过晚,无法参与全过程管理,审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现阶段,内审部门一般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的后期介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是中后期的监督和管理,由于审计介入过晚,一般只能对研制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科研经费计划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等作出评价,对于项目前期的申报、评审、立项、任务规划、计划分解、预算编制与控制等各管理环节无法全面了解,导致科研经费审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科研经费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随着科研经费审计的发展和不断深入,从审查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即科研经费成本审计,逐渐过渡到效益审计和内部控制适当性审计。审计实施中,应采取多种审计方式,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科研经费审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

制度是管理的根本,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关系到科研活动能否规范进行,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强化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涵盖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制度内容是否和国家、上级相关管理制度相抵触;制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内部控制原则,实现了不同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力如何;是否建立和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制度等。通过审计,及时与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提出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同时,结合科研活动实际,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科研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执行力

目前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都要求根据课题研究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课题经费预算,而科研人员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不能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因此,审查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各项科研经费开支是否按预算列支;预算是否有调整,如果有,调整程序是否规范;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经费是否存在超预算支出的情况等,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金效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的各项开支是否符合相关制度和科研项目合同的规定,是否据实列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是否完整、真实、全面,是否存在项目之间相互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科研项目相关费用如研制费用、管理费用等是否按照规范合理的比例分摊并计入科研成本,等等。审计过程中,应采用协调合作的审计策略,与被审计人员充分沟通,对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向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管理建议,保证科研经费科学合理地使用,更好地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四)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性

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和使用效益既是科研经费提供者的关注重点,也是衡量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企业要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定期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以效率、效果、节约为目标,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加强经费控制,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

(五)科研合同管理的合规性

合同是经济行为的依据和法律保障,规范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对于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企业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应重点审查通过科研经费支付外单位的外协费、加工费等是否签订了合同,开展技术开发、科技合作等科技活动是否签订合同,是否建立了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审计应对合同的签订、执行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

企业要积极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理顺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企业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一般实行项目负责制,即每一个科研项目都有专人负责研制、项目管理及财务管理,并定期对项目经费预算、使用等内容进行沟通协调,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从项目申报、审批、预研、试制到定型的全过程,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经费信息,这就有效解决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沟通不对称的问题。此外,要加强科研、计划、财务等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业务流程的衔接和考核,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强化预算管理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前提,首先应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的重视,在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阶段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编制模式,根据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以及完成课题所需的费用支出项目,协助科研人员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从而规避财务风险,保障经费使用安全。

(三)规范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和支出管理

上一篇:资治通鉴·晋纪十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下一篇:村两委任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