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2024-10-15

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通用11篇)

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篇1

李集一中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1、财会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2、按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和预算,遵守各项收入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合理使用资金。

3、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单位名称、年月日、品名数量、单价金额、公章、税章),原始凭证背后必须有经手人、验收人和负责人签章。

4、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记帐、算帐和报销,做到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表。

5、根据预算,分析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和提出建议。

6、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档案资料。

7、预算和决算必须在主管局长审查和监督下执行,重大开支由局长领导集体审议决定。

8、认真执行现金管理办法,超过1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持转帐支票结算,并及时到财会部门报销。

9、财会人员及时清理往来款项,经费不借给个人,公出人员返回后及时报销。

10、采购物品必须有正式发票,白条子不准报销。

11、库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12、未经领导同意,擅自购买物品不予报销。

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篇2

一、强化政府责任,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市委市政府2010年9月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明确提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 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为落实《决定》, 2010年我市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达到160.72亿元, 比上年增加22%, 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04%, 比上年的14.9%提高0.14个百分点。当年财政超收部分安排教育经费4亿元, 为建市以来安排超收最多的年份, 并自2011年开始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我市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教育, 增加教育投入总量。主要措施包括民办学校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依法享受公办学校相同政策;对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 拨付一定运行经费;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各项合理待遇;建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 2010年我市教育总投入达到225.5亿元, 比上年增加31.8%。

二、把握投入导向, 发挥教育经费最大使用效益

针对我市外来人口多、原特区外教育事业薄弱、市区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我市把握投入导向, 合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以优质教育服务惠及民生,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优化投入结构, 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1月我市出台《关于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意见》, 提出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推行生均拨款制度, 逐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

二是确立投入重点, 促进特区教育一体化。我市把原特区外普通高中建设、原村小改造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 并开展“百校扶百校”等行动, 教育投入向原特区外倾斜。在“十一五”时期投入近20亿元在原特区外新建8所高中、投入近10亿元进行特区外原村小改造基础上,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的10所高中有9所位于原特区外, 预计投资近20亿元。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 高标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市自2008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仅2010年即惠及全市54.65万名学生, 其中非深户籍学生30.68万人。除国家规定的免缴杂费、课本费外, 我市增加免收练习本费项目;对公民办学校统一按最高收费标准给予补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的学位、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

三、加强管理监督, 确保经费使用落到实处

我市通过加强预算监督、核算监督、审计监督三项措施, 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预算监督。全市公办学校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学校的各项支出严格区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 有效增强了部门预算约束力。

二是加强核算监督。将公办中小学教育经费分别纳入市、区政府或教育部门会计核算中心核算, 实行统一财务机构、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银行账户、统一档案管理的“五统一”及预算管理体制不变、经费使用权不变、经费支出审批权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单位法人代表法律责任不变的“五不变”模式, 积极发挥了财务集中核算监督作用。

改进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篇3

1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侧重于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这种“扶优保重”的政策,致使教育投资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人为地加大了部属院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完整的学术生态环境。

2为了获得教育经费,许多地方院校放弃建设暂时缺少吸引力的优势学科,积极增设一些生源好、学费高的“大众”专业,遏制了高等学校自身特色的发展。

3尚未建立教育经费的督导和激励机制,从全国来看,每年都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这种拨款制度没有竞争,缺乏激励,不能实现教育经费的最优配置。

建议如下:

1建立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制度。这样能充分调动各类高校发展特色学科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适时调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方向和结构,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全面支撑各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国家重点学科体系,满足国家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2倾斜西部高校,缩小地区差距。据统计,目前既是“211工程”又是“985工程”的高校全国共有59所,其中西部高校只有6所,要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的差距,教育经费拨款有必要向西部高校,特别是有国家重点学科的西部地方高校倾斜。

3建立经费拨款监督机制,督促高校教育经费落实,为了保证教育经费拨款能够按照法律规定足额到位,我国应成立专门的“拨款委员会”,对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拨款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篇4

为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吴忠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宁财教发[2006]257号)及《吴忠市区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公用经费来源及使用范围

第一条 学校公用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核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杂费。(从2009年起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为18元、小学为18元,初中每生每学年杂费500元、小学每生每学年300元)。

第二条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第二章 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与办法

第三条 我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集中监管、统筹使用、分级预算、计划调控。

第四条 学校会计加强对各学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学校费用由校长核准、经手人 “两签”后,再报乡中心学校审批列支。各学校费用收支仍在中心学校账套内分部门核算,以准确反映各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第五条 公用经费管理实行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制度。年初,统筹管理的经费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进行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报中心学校初审。统筹使用的经费由中心学校牵头,各学校校长参与进行费用预算编制。后由中心学校对各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最后报教育局核准和财政局备案后执行。

各校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兼顾、规范透明、高效顺畅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更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要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确保每一分钱用到学生身上。

第六条 公用经费执行支出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各校预算及使用计划经上报并核准下达后,应严格按计划执行。各学校要制定实施预算计划,在学校内部把预算执行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

第七条 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或活动资金支出超出2000元必须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中心学校要监督所辖各中小学的公用经费按计划规范使用,不得挤占、截流所辖各学校经费,原则上由各校自行支配,但村小超过2000元支出项目须书面请示中心学校研究同意,方可实施。‘

各学校要对照预算的总体目标,定期分析公用经费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经费的正常使用。

第三章 公用经费使用要求与标准

第八条 公用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教育、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及内控计划执行,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教师奖金、福利(按规定标准计提的福利费除外)的开支、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第九条 相关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执行要求与标准。

1、教师培训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培训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住宿费以及大型培训讲座等费用的开支。

2、差旅费

①学校要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天数和差旅费用。

②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

3、交通费

交通费的开支范围:指汽车燃料费、租车费等。租车费是指师生集体外出需租车而发生的费用。凡所租车辆须有合法证明材料,学校不得租用非法车。

4、设备购置费

设备购置费:指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由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实行政府采购。

5、维护维修费:指不改变用途的各种设备(不包括车船等交通工具)日常开支的维修费用;各种房屋建筑物的不改变用途的维修费用和平房不改变结构、不增加面积的落地翻修费,校内公共设施,如道路、管道等设施的日常维修费用;房屋内部的装修及内部管线等改造支出;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日常维护支出。

第四章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开支计划和公示监督检查 第十条 学校应按照教育局《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及本校经费预算测算表编制全年公用经费使用开支计划。

第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固定资产等管理制度和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校要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做到账实相符,安全有效。每学期学校对帐物建册进行自查,中心学校定期组织核查。

第十二条 学校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公布,采用上墙公示,接受师生的监督。同时,要定期进行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管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起试行,如本办法规定要求与上级部门规定要求有抵触的,则按上级规定要求执行。

附:义务教学保障经费及公用经费支出科目分类、支出比例。

郭家桥乡中心学校 2006年4月30日 义务教学保障经费及公用经费支出科目分类、支出比例

一、商品和服务支出约占公用经费总额70% 1.办公费占10%,反映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支出;

2.印刷费占6%,反映日常印刷费用的支出;

3.取暖费占15%,反映取暖用燃料费、热力费、炉具购置费、锅炉临时工工资、节煤奖等支出;

4.维修(护)费占10%,反映日常开支固定资产(不含交通工具)维修维护费;

5.教师培训费占5%,反映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开支的资料费、伙食补助、培训场地费等;

6.招待费占2%,反映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 7.工会经费占3%,反映单位按规定提取的经费;

8.商品和服务支出其它科目(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租赁费、专用材料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经费支出占20%。

二、其他资本性支出约占公用经费总额20%。

1.办公设备购置费占8%,反应用于购置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的支出,其中课桌凳购置不少于5%;

2.专用设备购置费占5%,反映用于购置装备教学用计算机设备、电教室设备、体育设备、音乐设备等支出;

3.大型修缮占5%,反映用于校舍资本化(如围墙、厕所、车棚等)的各类大型修缮的支出。

屯垦镇教育经费管理年 总结 篇5

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教育局《“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认真履行工作职能,狠抓财务经费管理,财务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务核算工作逐步得到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次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一)财务管理工作

1、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伙食费管理工作。我们对学生伙食费的收取、开票、上缴情况,安排专人进行成本核算,实现“零利润”目标。

2、学校教育收费,一切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执行,无存在乱收费行为。我校所有预算外收入全额缴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禁止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和搭车收费等违纪行为,严禁补课收费和教辅资料等服务性收费。

3、我校各个部门都能够按照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财务预算,合理安排,校财务根据预算进行支出工作,这为我校节省了不少资金。

(二)学校支出管理工作

1、严格控制支出范围。严格界定我校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公用经费只能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我校坚持量入为出、严禁超财力支出。加强对资金的分类管理:严格区分预内支出与预外支出、公用支出与人员支出、保运转支出与保发展支出以及日常支出与专项支出。

2、严格履行了政府采购制度。我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都实行了政府集中采购。

3、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为增加学校经费开支透明度,学校每学年结束后,要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向教代会代表报告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同时在校务栏上张榜公布。

4、建立健全了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严格了报帐程序。

二、存在问题

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执行财务制度方面,有时不能完全到位。

三、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依法、规范、科学、透明地实施财务管理。坚持以“改革、创新、规范”为目标,深化各项财务制度改革,创新财务体制机制,强化财务工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规范我校经费使用程序。各项支出应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不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人员经费,不得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严禁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公款私存和虚列支出等。

2、严格财务透明化。要围绕财务常规工作,创新督办工作机制。我校将实行一切财务透明化的制度,使我校的财务工作更加透明。

3、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我校财务人员适时地参加一些财务方面培训,以便更好的管理财务工作。

总之,今后我们将使用预算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将学校的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勤俭节约,努力提高日常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及生活费的使用效益。

屯垦镇中心小学

陕西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办法 篇6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财办教〔2008〕125号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财政局、教育局: 为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规范中小学财务行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小学财务制度》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二〇〇八年七月三十一日

陕西省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财务行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小学财务制度》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及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中、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中小学)等。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举办及民办中小学可以参照执行。

第三条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认真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办学方针,坚持公平、公开、透明原则,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第四条 中小学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约束;加强会计核算,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财务制度,强化内部控制;进行财务分析,反映财务状况。

第二章 财务管理体制

第五条 中小学财务实行“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共同管理。

第六条 中小学财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长对本学校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农村小学(含教学点,下同)的财务纳入所隶属的农村中心小学管理,实行报账制。第七条 县级相关部门和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和要求,组织预算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下达预算控制数和批复中小学预算;按批准的中小学预算,及时拨付资金。对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定期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中小学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县级教育部门:组织、指导中小学编制本学校预算草案,审核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批复,向各中小学下达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汇总审核农村中小学用款计划,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中小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学校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研究、确定预算建议草案,并在规定时间报送有关部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申报用款计划,按要求定期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加强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收支。

第三章 财务管理机构

第八条 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应设置财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定期接受财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九条 农村中心小学以下的学校配备专(兼)职报账员一名,报账员按期到中心小学报账,领取备用金。中心小学每月向所属学校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第十条 中小学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技术职称、任免奖惩应严格按照《会计法》和《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中小学,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应为其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进行单独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应不改变学校的财务主体地位,不改变学校资金所有权和财务审批权。第四章 预算管理

第十二条 预算是指中小学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中小学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第十三条 国家对中小学实行“核定收支、定员定额预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中小学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应当自求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十五条 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为基本预算编制单位,农村小学由其所隶属的乡镇中心小学代编预算。

第十六条 中小学实行综合预算,要将所有预算内、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一)收入预算。中小学收入预算应以上预算执行情况为基础,根据本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当年预算编制政策,考虑预算的收入增减因素进行测算。

(二)支出预算。中小学支出预算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学校应根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事业发展的需求,优先保障学校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以维持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然后安排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预算:原则上按定员定额办法编制,即根据规定的分类定额标准和核实的单位人员及在校学生人数测算编制。

项目支出预算: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足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为目标,提出预算建议数。县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各预算单位上报的项目支出预算建议数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排序,建立项目库,结合财力统筹确定县级项目支出或申请上级专项补助。

政府采购预算:在编制农村中小学项目支出预算过程中,凡纳入当地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由预算编制单位提出政府采购预算建议数,并填报《政府采购预算表》。第十七条 中小学预算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编制。

一上:县级教育部门编报预算建议数。中小学根据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关于编制预算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基本情况和事业发展需求,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县级教育部门。县级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后,报送县级财政部门。

一下:县级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门汇编上报的预算建议数,将县级承担的中小学经费和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一同纳入中小学预算,结合分项定额标准等因素,向教育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教育部门将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分配下达到各中小学。二上:县级教育部门上报预算草案。中小学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和定额标准,编制预算草案,报县级教育部门。县级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后,报送县级财政部门。

二下:县级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一个月内,县级财政部门向教育部门批复预算;县级教育部门在接到预算批复15日内,将预算批复到各中小学。中心小学应在接到县级教育部门预算批复10日之内将所属学校的预算正式下达到校。

中小学中按县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的,参照以上预算编制程序,直接向县级财政部门上报预算建议数和预算草案,县级财政部门将预算控制数和预算直接下达批复到中小学,同时抄送县级教育部门。

第十八条 中小学预算一经批复,应严格执行。在预算未批复下达前,县级财政部门根据上年中小学月均实际支出情况,按月预拨经费,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

第十九条 基本支出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进度直接拨付中小学,其中工资部分按原支付渠道发放到教师个人。项目支出由学校提出用款计划,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核拨中小学,其中政府采购项目按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支出预算项目和科目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确需调整的,逐级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按规定程序实施。

第二十一条 中小学预算执行中项目资金有结余的,经财政部门同意后可留归学校统筹使用;未完成项目的结余资金,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第五章 收入管理

第二十二条 收入是指中小学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第二十三条 中小学收入包括:

财政拨款,指学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经费,包括按规定标准计算的工资福利经费、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按生均定额补助的中小学公用经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以及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补助经费。

事业收入,指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包括不在免费范围内的学生缴纳的学杂费、住宿费等。

勤工俭学收入,指学校在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指除以上各项收入以外的收入,包括捐赠收入、银行利息收入等。

第二十四条 中小学的财政拨款应足额分解拨付到校,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心小学不得截留所属学校的各类款项。

第二十五条 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第二十六条 中小学必须严格按规定收取费用,并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

第六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七条 支出是指中小学为开展教学及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第二十八条 中小学支出包括:

工资福利支出,指在职教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及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指学校用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退职费、医疗费、助学金、住房公积金、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商品和服务支出,指学校维持正常运转和满足基本办学需求而形成的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其他资本性支出,是指学校为满足基本办学条件需开支的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大型修缮、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信息网络购建、图书资料购置以及课桌凳床购置等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九条 县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校均、班均和生均实物配备标准,确定中小学基本支出定额标准,细化支出管理。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节余资金,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教学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三十条 中小学要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严格执行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要结合本校实际细化支出范围及标准,制定单项开支定额,如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费等,实行定额管理,逐级分配落实到教研室、班级,并据以分析考核。在保证基本运转的基础上,结余资金可用于学校发展性支出,如大型修缮、信息网络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课桌凳床等购置。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三十一条 资产是指中小学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三十二条 中小学要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内部管理制度,应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等,对已完工的工程项目要及时办理验收入账手续,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并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第三十三条 中小学资产的出租、出借、出让、变卖、对外捐赠、报废、报损等资产的处置,应由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经县级教育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管理。

第三十四条 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资产,经县级教育部门核实后,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之间合理调剂使用,并报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备案。

第三十五条 中小学资产要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三十六条 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资产管理和监督,定期进行资产清查。

第八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三十七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中小学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中小学应当于年末向县级教育、财政等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和基本数字表等。第三十八条 预算终了,中小学应按要求及时编制决算,经县级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形成部门决算草案报同级财政部门。决算表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发。

第三十九条 中小学决算实行省、市、县三级汇审制度,年终由财政部门逐级组织汇审,决算汇审结果作为省对市、县财务管理工作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四十条 中小学应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学事业发展和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收入、支出以及财务管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等。第九章 财务监督

第四十一条 财务监督是贯彻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保证。中小学要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完善内部财务管理约束机制,自觉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及时向教育部门汇报预算执行情况,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省级财政建立基础教育经费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实行动态监控。市、县财政应按规定及时报送资金支付的有关电子信息。

第四十三条 中小学财会人员有权按《会计法》和《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财务监督权。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有权提出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反映。第四十四条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分担资金不到位,套取上级财政资金以及截留、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工作失职并导致资金损失浪费的责任人或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玩忽职守导致资金损失的责任人移交监察部门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章 绩效考评

第四十五条 中小学财务管理实行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预算编制、资金管理使用、资产使用、公共或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第四十六条 绩效考评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的管理方式,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分级实施。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值、评价工作程序由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 各级财政要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实行奖惩兑现,并作为以后基础教育财政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

义务教育经费的绩效管理研究 篇7

国家审计署2008年7月4日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公告指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乱象着实令人震惊。 (1) 在接受审计调查的16个省份54个县中, 有46个县的教育、财政部门挤占挪用公用和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 占比竟高达85%以上!其中的一些经费被挪用于支付行政机关的办公经费和购买车辆费用。 (2) 在上述54个县中, 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向学校分配并拨付经费, 占比高达一半以上, 滞留经费占这29个县农村义务教育同类经费总额的近一半, 滞留经费时间最长的超过了一年。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长期实行“以乡镇为主”, 采取的经费管理办法是“校财乡管”, 乡镇财政负责各辖区内中小学校经费的收支。由于中小学校对教育经费失去了所有权和支配权, 造成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学校经费控制主题缺失, 经费支出混乱。由于学校用钱要经过乡镇财政的审批。为了得到钱, 学校必须与乡镇保持“良好”甚至是“密切”的关系, 因此请客送礼等现象屡见不鲜, 教育经费没有真正用到教育上; (2) 由于收入项目繁多, 造成了乱收费现象严重, 票据混乱。税费改革后虽然取消了教育集资款和教育附加费, 各个中小学校又巧立名目收取其他费用; (3) 乡镇财政控制着教育经费, 往往存在教育经费大量被挪用、被侵占的现象; (4) 中小学校的财务由乡财政代管, 中小学只要去乡财政报账即可, 无需专业的人员承担此项工作, 学校没有必要培养专业财会人员。

(二) 原因分析

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提供主体──基层主体追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内生动力不足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书中的关于“经济人”的观点, 投资的动力来自投资的产出, 投资的产出效益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教育经费投资的产出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 综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济增长、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差别的缩小、经济行为的改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经费支出的基本或者主要‘产出’即经济效益”。此外, “教育经费支出的‘产出’还可以表现在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的转变与升华, 使得社会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均得到改善, 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效益, 或称教育的外溢经济效益”。但是“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经费投入不同于物质资本投入, 其收益期应在教育完成之后, 也就是说, 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由于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遥无期, 再加上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往往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 这必然影响投资主体特别是基层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因此不难理解基层政府截留、挪用教育经费去经营经济项目, 完成经济指标等行为。基层政府往往认为经济指标是硬的, 教育事业是软的, 经济指标完成了, 就是大政绩, 就可以得到升迁, 教育事业搞得再好, 如果辖区内的经济没有上去, 还是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 其自身的升迁就得搁浅。

2.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中的“客户意识”的缺乏

客户是指通过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其某种需求的群体, 也就是指跟个人或企业有直接的经济关系的个人或企业。“客户意识”产生于企业, 是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核心。“客户意识”主张客户至上、“客户就是上帝”, 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围绕客户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不管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执行部门, 其员工均要培养客户意识, 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农村义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经费的使用客体也是学生, 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最应当对学生或家长负责。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客体认识的错位, 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经费支出行为。由于认为学校最应该对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许多中小学校长不惜挪用教育经费请客送礼, 为个人升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造成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漏洞百出。

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校财区管”经费管理方式

“校财区管”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财务和资产由县 (市) 教育局直接或间接管理, 是规范学校“收”、“支”、“拨”、“购”、“督”的有力举措, 在保障学校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原则下, 实行财务规范、专业和科学管理, 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学校的会计工作秩序, 优化收支结构, 预防和制止学校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使会计职能真正得到发挥。

“校财区管”的经费管理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校财乡管”时期经费管理方面的弊端, 在强化财务监督、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防止腐败滋生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自从2006年实行以来, 这种经费管理方式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本课题组认为, 目前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强化乡镇政府对当地教育发展的责任感。“校财乡管”时期, 当地政府集农村中小学财权、人事权于一身, 抓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实行“校财区管”后, 中小学校的财权、人事权被上收, 乡镇政府的权利、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 影响了办学的积极性, 难免出现乡镇政府只顾当地经济增长, 不问教育发展的现象, 淡化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要解决此问题, 应当完善干部人事考核制度, 把教育发展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列为同等重要的考核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经济发展再好, 如何教育发展出了问题, 也要追究当地政府领导的责任, 不但得不到升迁, 如果问题严重, 还要给予降级或免职处理等。对当地政府干部人事考核在教育发展指标方面不局限于对中小学校安全、饮食、卫生、交通、校舍维修和政府采购等负责, 还包括对中小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检查和监督等。

(二) 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 从校内校外两面着手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要加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各中小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 同时发动民间力量特别是学生家长参与监督, 举报违规使用经费的行为, 从外部约束各中小学校的经费管理行为。同时, 各中小学校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自我监督, 按时按规定报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给相关部门, 相关部门接到报表后, 要组织专人进行调研、考证, 结合周边群众的评价, 予以核实, 确实掌握哪些学校预算执行率高, 哪些预算执行率低。预算执行率高的学校特别是校长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扬, 树立典型;对于预算执行率低, 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 给予严厉的批评, 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撤职查办。预算执行率直接跟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年终考核、绩效工资挂钩, 使监督具有刚性力。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监督不严, 奖罚不力, 时间长了, 必然在经费管理的过程中, 又会出现许多的新旧问题, 因此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杜绝教育经费被截流、挪用、挤占和随意变更、调整资金的数量和用途的现象。

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敏感性,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基础的管理和使用, 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并希望基层管理部门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 唯有如此,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才能真正实现绩效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方面就是要完善“校财区管”经费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 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构和机制。

浅论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 篇8

摘 要 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最基础的保证,其预算控制与具体的投入落实都会直接关系着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经费的最初管理阶段,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教育 经费预算 内控

一、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其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也不断完善落实,经费及各方面的投入都大量增加。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问题出现在义务教育的经费预算管理上。

1.思想认知的缺陷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属于单位预算,是由当地县市级区级相关教育部门进行统一预算管理的。但是往往当地的教育部门对待其教育经费的预算没有进行重要性的宣传指导,没有给下属学校或其他教育部门进行相关的培训说明,就直接导致了下属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充分地认识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不能切实贯彻教育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机制,不能建立起最有效的预算内控制度,将教育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只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应有的作用。

2.监控管理的无力

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预算管理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是不能任意更改的,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在经费落实过程中,往往不能严格地按照科学编制的预算内容进行相关的经费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学校的正常法定教育经费被非教育性的支出擅自使用,造成预算经费没有预期的执行效果,而导致教育设施不充足或经费不到位。

3.制度体制的薄弱

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过程是由义务教育的学校先根据自身的条件的需要制定一个预算的建议额数,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再报送给地方的财政部门,然后再由财政部门进行统筹安排,经由政府部门的决定批准下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常是将去年的经费预算作为参考报额,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缺乏一定的学校考察而直接接受学校的建议数额,经常造成教育经费没有原本该有的针对性,不能切实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状况,事实上是不利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的。甚至一些学校为了一己私利,虚夸经费预算建议数额,没有完整完善的控制机制进行约束,使得教育经费执行不利,缺乏一定的循环机制,严重影响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改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要提高对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要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基本实施的都是校长负责制,所以要从校长开始,先提高自身对经费预算控制管理的认识,然后以身作则,加强对学校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贯彻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真正地做好预算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从经费上保证学校的最全面发展。

2.强化监控力度

对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监控要有双面性,既有对内的监控,还要有对外的监控。对内监控,主要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全体师生都要共同地监控学校的预算控制管理活动,将预算的项目内容公开,以接受全体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的共同监督控制。对外监控,主要是加强对相关审计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在预算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考核的力度,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审查、预算编制和审核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控制,检查其是否将最重要的经费落实到位,保证经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保证预算管理的完善落实。

3.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要具体结合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让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针对性,科学分配保障经费,制定相关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积极指导预算的编制到落实等的各项具体工作,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要负责组织学校按照规定科学的编制学校的年度预算,合理制定学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资产的控制管理,严格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的各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管理。將学校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定期的公开,倡导组织编制学校年度决算,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以有效保证教育经费的透明和公开。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对待教育的经费投入日益增加,尤其是义务教育投入,现阶段义务教育的经费已经纳入了政府财政的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是义务教育学校的重要财政工作内容,其能够真正反应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能够真实反应学校对教育经费的需求和要求,是教育行政部门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政府预算的最重要组成成本。

结论:建立健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经费预算的管理控制,有效落实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方针和政策。对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科学规范政府的行为,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丹丹.高效预算管理探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

[2]刘红侠.高效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南都学坛.2010.

[3]欧阳洁英.关于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时代金融.2011.

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篇9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来源

根据《关于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和缴纳的通知》(矿司[XX]105号)精神,集团公司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比例定为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五。基层各单位要按照规定比例及时足额提取;其中,基层各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使用;集团公司本部按照集团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提取,由集团公司统筹使用。

二、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

1、开支范围

主要包括:

⑴培训(养)费。指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职工学历教育培养费;职工岗位培训、安全技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等培训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业务短训和业务进修培训费;职工参加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品行习练费用等。

⑵兼课酬金。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

⑶开班费用。指由集团公司和矿(厂、处、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开班所发生的薄本费、培训资料费、出卷费、阅卷费、监考费,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住宿、交通费等。

⑷评审、鉴定费。指集团公司在职职工晋升工人技师、工人高级技师所需的评审费,工人技能等级鉴定费等。

⑸公务资料费。指专职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和资料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教学实验费,培训教材编印费等。

⑹设备购置费。指购置职工教育用一般教学器具、实验仪器、图书等费用。

⑺学员生活补助费。指各类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的脱产培训或函授面授所享有的生活补助费。

⑻《徐煤教育》编辑稿费、印刷费。

⑼职工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兑现奖;国家、省、市、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

⑽其他必须由职教经费支付的零星开支。

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

⑴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

⑵学员个人学习用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图仪器(如量角器、三角板、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有学员个人自理。

⑶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需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列支。

⑷属于企业开发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培训费用。

2、调整部分经费标准

⑴教师讲课费:内部聘请的兼职教师,高级职称者每课时30元,中级职称者每课时25元,初级职称每课时20元;外聘兼职教师,特聘国内外名教授、名专家,授课费用根据市场价格协商决定。

⑵班主任津贴:短训班(教学时间两周内),每期30~50元;长训班(教学时间两周以上、一月内),每期60~100元。

⑶出卷、阅卷、监考费:出卷费每份50~100元(视试题数量和难度而定);阅卷费每份0.8~1.0元;监考费每人每场50元。

⑷培训教材编写费:按每千字30元核算。

⑸学员生活补助费:一年内,职工脱产培训(含函授面授)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按每天每人15元予以补助;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的学历教育班学员补助按原规定执行。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

1、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制度。职工教育经费使用应由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两级教委编制预算草案,依照有关程序列入同级财务部门用款计划,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使用。

2、坚持“专款专用、节约使用、节余结转”原则。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职教经费必须按照规定建立使用专帐,并做到“专款专用、节约使用”,当节余费用可结转下使用;禁止克扣、挪用和侵占职教经费。

3、强化两级教委对职教经费的管理。集团公司和矿(厂、处、公司等)两级教委分别负责职教经费的管理工作;两级教委主任负责职教经费的审批;两级教委办负责职教经费使用标准的审核。

4、加强职工外培费用管理。职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须经集团公司和基层党委会研究同意,培训费、资料费由职工所在单位职教经费支出,住宿和差旅费由其他渠道支出;个人私自外出参加的各类培训所发生的任何费用,均由个人负担。

5、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资发放、统计管理工作的规定》(矿司XX[40]号)的要求,加强工资(劳务)费用的统计工作。对聘请集团公司内部兼职教师的讲课费,由相应教育部门报工资部门备案,对审稿费和班主任津贴一律由工资部门按工资审批规定办理。

四、附则

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制度 篇10

为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公用经费的财务行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澜沧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费管理制度》和《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云政办发[2006]36号)、《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28号)等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管理方法:

一、公用经费来源及使用范围。

学校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核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600元,有住校生的学校没人每年增加200元)和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的资金。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业务与管理(办公费)、教师培训、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费)等。

二、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与办法。

我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分校预算,计划调控,学校会计加强对各村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村校费用由村校长核准,经办人签名,由财务室统一审核后,填写审批单后再报镇中心小学校长审批列支,各村校经费收支仍在中心学校帐套内分部门核算,以反映各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公用经费执行支出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各学校预算及使用计划经上报并核准下达后,应严格按计划执行,中心学校要监督好各村校公用经费按计划规范使用,不得挤占,截留各村校经费,原则上各村校自行支配。

三、公用经费使用要求与标准。

公用经费使用时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教师奖金、福利的开支,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相关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执行要求与标准如下:

1、办公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60%安排,用于单位购买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支出,教师用书、制卷费等。

2、印刷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印刷费的支出。

3、水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支付水费、污水处理费等支出。

4、电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电费的支出。

5、邮电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开支的信函、包裹、货物等物品的邮寄费及电话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6、物业管理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开支的办公用房、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宿舍等物业管理费,包括综合治理、绿化、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学校垃圾清理费。

7、差旅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工作人员查出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公杂费等。

学校要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天数和差旅费用。

8、维修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安排。指不改变用途的各种设备日常开支的维修费用,各种房屋建筑物的不改变用途的维修费用,校内公共设施,如:道路、管道等设施的日常维修费用,房

屋内部的装修及内部管线等改造支出,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日常维护支出。

9、会议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2%安排,用于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反映学校举办或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活动(六.一节、元旦、春游、冬游等)的开支。

10、培训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7%安排,用于各类培训支出(培训中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培训费等)。

11、专用材料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2%安排,用于单位购买日常专用材料的支出,包括药品、实验室用品、专用服装(门卫、食堂人员、体育教师)、消耗性体育用品、专用工具和仪器、音体美器材和实验室器材等。

12、交通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指汽车燃料费、租车费(租车必须有合法证明材料,不得租用非法车)等,车辆维修费、过桥过路费、车辆保险费等。

四、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开支计划和公示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县教育局领导、干部日常定期或

不定期的到学校进行检查外,每年由计财股、教育股、项目办、督导室等会同有关部门对我校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检查,中心学校财务室每月对各村校检查核实一次,每年一月底以前和七月底以前分两次将自查报告书面材料上报县教育局计财股。

关于教育经费统计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教育经费统计;统计工作;教育经费

一、做好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意义

1.准确全面地反映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及使用情况

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教大,通入范围较广,凡是用于教育的经费都应该准确全面地进行统计。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包括如下几点:(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民办学校举办者所投入的经费;(3)社会捐赠经费,包括社会各界无偿捐赠给学校或学生的经费;(4)事业性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报名费等;(5)其他收入,包括服务收入和经营收入等。这些经费种类庞杂,做好教育经费的统计工作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及使用情况,既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也能够帮助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对教育经费惊醒评估和更好地管理。

2.为国家和政府制定教育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做好教育经费统计工作能够为国家和政府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财政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否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是世界范围内衡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自1993年以来,由于教育经费的统计不全面,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于4%,知道2012年才首次突破4%,达到了4.28%。为了保证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加合理完善,就必须重视教育经费的统计工作。要使我国的教育经费比例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早日达到7%的世界平均水平,还离不开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支持。

3.为教育经费的分析和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满足教育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教育界非常重视的课题。没有做好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就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也无法真正满足教育经费的需求。做好教育经费统计工作能够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分析和评估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教育经费的统计是评价和分析教育经费的基础,也是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二、做好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方法

1.建立健全的统计工作机制

要做好教育经费的统计工作,最首要的便是要统一领导,建立起健全的教育经费统计工作机制。建设一个好的工作制度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国家、各级政府、各级教育机构和统计部门都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统计工作,加强教育经费统计的统一领导,制定教育经费统计的统一制度,配备专业的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统计岗位,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教育经费统计的力度与质量。

2.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

有了健全的统计工作机制还远远不够,各级政府、各级教育机构和教育经费统计部门还应当统一口径,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在每一次教育经费统计之前,都应当召集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将统计过程中的每一项和每一个科目都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规定,使所有部门的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对于所统计项目的理解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不同部门之间所统计的数据无法合并的现象。另外,还应当加强对“三公”费用的监督与管控,避免出现因“三公”费用使用过多而随意篡改其它科目和项目的费用来填补漏洞的现象,保证教育经费的统计真实而准确。

3.建设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

要使教育经费的统计数据能够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机构所用,就必须建设起科学的统计指标,帮助相关单位与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单纯的数字对于政府和教育机构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在统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统计指标的建设与规范,例如增加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指标,反映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指标,反映教育经费每年增长情况的指标,反映农村与城市教育经费差距的指标等等,有了这些指标才能够使统计数据体现出意义,才能够帮助各部门和单位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在正确的项目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正确的使用教育经费。

4.提高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最后,统计教育经费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各相关部门应当大力提高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培养,提高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效率,提升教育经费统计工作的质量,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持。

三、结语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衡量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教育经费进行详细地统计与分析意义重大,各部门和机构还应当投入精力与时间,将教育经费的统计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小红,王丽丽,王雁.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0:3-9.

上一篇:成教毕业 自我鉴定下一篇:时间都去哪儿了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