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经费

2024-05-31

职业教育经费(共12篇)

职业教育经费 篇1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 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 并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镇化建设, 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

我国“分级管理, 地方为主, 政府统筹, 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决定了农村职教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 (乡) 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教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 执行也不到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在行政经费上大多采取经费包干的办法, 各单位年度经费包干基数多年维持不变, 没有根据物价和经济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分拨到各单位的行政经费, 特别是农村职校的行政经费连教师的工资都难以保证, 就更不要说新增教师工资、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等项目。在体制上, 学校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 往往将解决问题的目光投向政府, 而大多数地方政府目前财政也是异常紧张, 这种情况下, 试图将地方财政向职业教育倾斜是不现实的。

研究表明, 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 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近几年我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大体持平, 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 由于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办学的需要, 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直接导致了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在我们调研所选取的县域, 农村职业学校的学费一般在1500元/年左右, 占全国农民年均收入的近80%。如果加上食宿等其他费用, 三年大约需要支出15000~20000元。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 庞大的教育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推动力。

目前, 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 生均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 且呈下降趋势。各企业举办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也不同程度地逐年下降, 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 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 更难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有些地方领导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 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但不安排配套经费, 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

其直接后果是, 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不高, 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 自我发展能力弱,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这样, 使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形同虚设, 经费紧缺、基本建设无法上马、教学设备无钱购买, 导致学校规模、教学质量和实验实习等办学条件难以提升, 进一步限制了学校走上“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为了自我发展, 农村职校采取教职工集资、建筑商垫资的方法建设校舍, 又导致债台高筑。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 由于经费紧张, 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提高, 造成专业教师外流, 许多老教师得不到“补血”, 跟不上时代步伐, 新教师又分不进来, 职教师资素质偏低, 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二、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的建议

1. 建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 将全面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工作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扶持。培训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递增。将这项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省人大常委会或有关专门委员会, 定期组织视察、检查和调研, 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行为,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明晰责权利, 合理调整布局, 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确保有限的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更要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 在保证正常人员经费的同时, 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 使财政扶持经常化、制度化。各级政府要制订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初级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树立终身职教观, 推行多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形成教育—培训—再教育—再培训的螺旋式上升的受教育观。

2.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 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人希望进城打工, 但大部分都没有经过职业技术训练。加入WTO以后, 大量外国资本和企业涌入, 中国大有成为世界工场之势,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到底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场, 就在于中国能不能把握这个机遇, 能不能提供大量高素质和廉价的劳动力。要达到这些要求, 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而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很好的训练场所。

3. 政府要加大对职校建设的投入。国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主体, 职业教育投入要单独预算, 并对职业发展作出规划, 使职业教育投入有一个持续的政策保障。同时, 政府应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券制度。发行职业教育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教育财政新的运行模式, 有利于整合县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资源, 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 有利于调动职业教育举办者的办学积极性和提高办学质量。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正处于困难时期, 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生源不足, 有的甚至关门了, 造成教师和教学设备闲置, 大量的资源浪费。

4.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探索可行的经济补助方法, 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费负担。要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单一投资办教育的旧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制定鼓励政策,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吸引更多投资者、民间机构和个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 兴办农民职业教育,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体, 各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办学经费由地方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中央政府资助、学生学费以及企业、私人赞助和学校产业收入等多元化因素构成。动员社会力量, 广泛吸引社会资源促进职教发展, 积极鼓励企业、团体、私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投资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加快公办职业学校改革步伐, 主动解决民办学校发展的困难, 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民办教育的优先领域, 加大城市对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 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教育贷款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5. 建立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实行培训券的公费生制度。各级财政在安排农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时, 应摒弃传统的对各层次、各类型职业学校的平均分配方式, 而应采用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即需要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子女有权根据培训机构的声誉、特色、专业等, 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愿意接受转移培训并确定培训单位而无力交纳培训费的农民, 以发放培训券的形式, 对其进行补贴。同时, 对热心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贡献大的职业学校, 政府应进行奖励, 使社会资源向这些优质职业学校倾斜, 以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来促使职业教育上水平、成规模、出名牌。

6. 财政部门要落实好“阳光工程”的省级配套资金和省级培训工作经费及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相关部门监督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要建立有效的投入和管理机制。要切实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探索可行的经济补助方法, 切实减轻农民参加培训的经费负担。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机遇, 确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 把农村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 实施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 让他们掌握致富本领, 而后, 一方面可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 另一方面可回乡村创业, 这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另外, 务工农民在城市所见所闻多, 思想开放, 信息灵通, 又有技术, 返乡后给本地城镇建设带回先进的思想, 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 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 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 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 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 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 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 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 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 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 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 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8.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向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的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 企业也应该有分担职业教育成本的义务。为了使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资金, 我国应尽快通过立法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根据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 职业教育税的课税对象应指向企业的工资支出, 并参照职业教育的经费需求以确定合适的税率;课税权主体应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即它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在此基础上, 建立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对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实施成本补偿。

9. 建议政府增加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财政补贴, 减少学生学费负担。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子弟, 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同时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涉农类专业, 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 经济回报率较低, 因此学费负担重是严重影响涉农类专业的招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 政府在学费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农业类职业教育一定的政策倾斜:财政每年向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增加补贴, 等量减少学生学费。增加财政补贴的数额和减少学费的数额相等, 学校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收入, 只是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 切实改善农民子女爱农却不能学农的现实问题。四川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川省确立了“围绕转移抓职教, 抓好职教促转移”的工作思路, 省政府将中职招生任务纳入对市州政府的目标管理, 并要求各地落实到县、到校;从省到市均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改革招生体制和办法, 统筹管理普通高中和中职招生, 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招生宣传和督查工作力度。

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 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 并提出了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强化相应的政策补偿和制度保障九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田素仙.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51211) .http://www.aweb.com.cn.农博网满城县职教中心

[2].吉东发.教学班进村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有效途径. (20051214) .http://www.aweb.com.cn.农博网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3].袁福顺.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机制, 实施“千村万户”培训工程——利津县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051212) .http://www.aweb.com.cn.中国农民大学山东利津农广校

职业教育经费 篇2

王迎新 黄日强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但由于经费短缺导致的“春旱”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具体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经费短缺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短缺;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等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这个国家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投入密切相关。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办学、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教学的管理、教育设施的建立和运转、师资的培养运用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同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一种有效地教育宏观调控与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影响和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可以有效的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质量等。然而,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在我国的已经确立,经费短缺依然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表现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表现分析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地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具体表现,才能真正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严重性和解决经费短缺的紧迫性。从而为深入分析原因,解决经费短缺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表现,作具体分析如下:

1、近年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但仍然落后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一般来说, 国家每年对职业教育总投入的增长速度至少应与当年在职校在校生规模保持同步增长,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则教育拨款的增长应略高于当年职校在校生规模的增长,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我国近年职业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落后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2004至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分别是1409.24 万人、1600.05 万人、1809.89万人。其中2005年、2006年分别增长13.54%、13.11%、2006年比2004年增长28.43%。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以下经费投入数据单位:千元)2004年为25 2481 64,2005年为27 112197,比上年增长7.38%。2006年达到30 265 801,比2005年增长11.63%但预算内经费投入2006年比2004年增加5 017 637,增长率19.87%明显落后于中职在校生规模的扩张。

2、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政府实际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符。

衡量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是否得以落实,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量。

[1]

[2]2005-2006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下表)来看全国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为16.59%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24.22%而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只增长21.85%小于全国数据24.22%;除高职、高专外中等职业学校无论从经费增长还是预算内经费增长均小于全国增长率。同时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经费比例还出现了0.15%的下降。这与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极不适应。

[3]

再从职普教生均经费比较来看: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教育要高153%。我国国内有关研究也证实,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预算内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预算内生均成本的4.77倍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以2005年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普通高等学校是5940.77元,高职高专类学校是2959.08元,中等专业学校2859.24元,技工学校2064.10元,普通高中2114.22元,职业中学2095.91元。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职高专的近两倍,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高于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见下表)

[5][4]

3、经费短缺导致学费偏高,学费成为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由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学费成为筹集经费的重要渠道。所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职业学校经费筹集的主要来源。2004—2006年学费投入占职业教育年度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35.11%、32.23%、31、94%。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学费收入已占教育总经费的近30%,高职院校的学费收入已占教育总经费的近50%,都远远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费比例。而西方国家,德国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1998年澳大利亚用

[7]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经费总额为83.45亿澳元而个人投入9.19亿澳元只占到10、5%。再看日本,据日本文部省统计,1990年,日本全国教育经费总额为258225.99亿日元,学生交纳的学费41307.10亿日元,占16%。

4、职业学校的高额负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经费短缺,负债经营成为我国职业学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一些职业学校完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认识决定贷款,对自身的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考虑不够,普遍存在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思想,缺乏还贷意识,导致出现了高额负债甚至资不抵债的现象。中

[8][6]

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发布的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额为1500亿~2000亿元,全国高职院校贷款数额估计在900亿元以上,许多高职院校负债数亿元。负债经营突破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不可避免地牺牲了教职工的待遇并将削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解决急剧扩张后学校的基本建设问题,各学校都通过银行贷款征地建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武汉、十堰4所高职院校中,负债额最高达到1.15亿,最低的有1200万元。可以说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负债运行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已超过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5、由于经费短缺导致职业学校师资和实验实习场地、实习设施严重缺乏。

有资料显示,2004~2005年,我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6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教育专家在对6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中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经费三项二级指标中,分别有3.77%、3.77%、1.89%的院校尚未达到合格水平。这表明我国高职教育的硬件条件和投入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条件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办学所必备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实验实习设备陈旧、简陋,缺少稳定配套的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实施,教学组织过程只能沿袭传统的学科式理论灌输模式,出现媒体报道的“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这样的办学难以维持职业院校的正常发展。

再看中等职业教育:根据《2007中职办学条件分析》2007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650.2万人,比2006年增加31.2万人,增长1.9%。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持续增长,为810.0万人,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增长8.3%,招生规模已接近普通高中。但由于经费不能保持同步增长导致2007年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2.5平方米,比2006年减少0.3平方米,比2003年减少3.4平方米。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下降,其中海南、青海和宁夏下降了2平方米以上。安徽、贵州、西藏、青海和宁夏5个中西部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2007年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1879元,比2006年的1844元略有增加,但比2003年减少1055元,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从而造成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低水平徘徊,提升办学水平后继乏力。[11]

[10][9]

二、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原因的分析是解决经费短缺的基础,只有从经济发展与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关系;认识水平不高导致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作为职业教育最大受益者的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以及现有教育资源和经费使用的科学性等方面才能找出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深层次原因,为最终解决经费短缺奠定基础。

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政府投入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

政府财政投入是我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是财政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例如:世界各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47.6%,发展中国家不足31.7%,中国为11.5%。世界各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发达国家为31.4%,发展中国家为24.7%,中国仅为7.72%。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小和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致使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些年来一直徘徊在2%-3%之间。在11.5%和7.72%的财政收入比例下教育投入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0年为2.87%, 2001年为3.19%, 2002年为3.41%, 2003年为3.28%, 2004年为2.79%, 2005年为2.82%,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在教育总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经费投入又向普通教育倾斜更加加剧了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

2、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1)、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会带来行动和政策上的失误,从而影响事物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首先,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恩格斯说:“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

从历史上讲我国“重道轻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思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想根深蒂固,致使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至今不能摆脱对劳动的偏见。其次,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带来人们所预期的收益。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较中,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收益,职业教育都处于比较劣势。也导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较低评价。认识水平低导致降低了对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对比较低的重视程度。经费保障完善与否与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经费保障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投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差,从而人们会更加不重视职业教育,经费更无保障,如此恶性循环。(2)、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表现。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经费立法有待建立和完善;经费方面的法律执行机构、执行标准有待具体化;执法监督方面,基本没有相应的违法处罚措施等。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有其固有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经费来源上看,政策中对“财”和“税”有所规定,但缺少费、产、社、基等方面规定;政策中未按照来源渠道的主次顺序,明确各来源渠道经费所占总经费的合理比例, 逐年增长的幅度。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的内容多,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学费、杂费的内容少。从经费分配政策上看,职业教育的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分配以及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分配都未规范;不能明确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的分配标准、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分配标准以及经费具体使用方向。从经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上看,使用和管理政策没有具体规定由什么人或机构来负责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以及怎样管理和使用等。

从制度上看,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财政制度上存在的经费的划拨、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职业教育经费的流失和使用效率的降低,加剧了经费的短缺。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制度、政策本应是职业教育获得经费的有力保障,但由于本身的缺陷从而降低了其保障效力,成为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重要原因。

3、我国企业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企业的性质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企业投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例如: 1998年澳大利亚用在职业教

[12]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总额为83.45亿澳元工商企业界投资38.86亿澳元占投资总额的45.5% 1980年德国各级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为19.7亿马克,劳动部门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为46亿马克,而企业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达155亿马克。企业的支付额是各级政府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的近3.4倍,居各提供者之首。1992年法国,国家出资为46%,企业出资为达到41%。而我国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例如2005年、2006年职业教育总投入分别为93925153、114085450(单位:千元)而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分别1244726、1265677(单位:千元)占比

1.44%、1.09%可见,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的企业不能成为职业教育主要投资者是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4、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经费使用的不科学性加剧了经费的短缺。[15]

[14]

[13]从宏观上,主要表现在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规划与布局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不能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办学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存在不适应等都导致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低;从微观上看,事业性经费的比重较大,基础建设经费比重较小;个人经费所占比重较大,公用经费比重较小,影响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致使职业学校发展后继乏力。(见下表)

表3 2005—2006年各类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项目所占比重

[16]

三、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解决方法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解决要在准确分析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完善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经验使企业投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

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和职教、普教经费投入比例。

纵观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是任何国家的重要职能,所以财政投入便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也不例外。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尽快实现GDP的4%教育投入目标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及增长比例;要根据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基本目标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经费分摊比例。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基础。

2、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和民众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从根本上摆脱那种“重道轻器”和“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给职业教育公平公正的评价。我认为要在频繁报道企业用工荒的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功能的宣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职业教育的现实功用的展示是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有效方法。为此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一批办学水平高、学生素质高、能够让学生较高的工资待遇就业的学校,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给人民以现实的说服力。相信只要让人民通过职业教育得到实惠,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3、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1)、法律保障。要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机制。要适时制定《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经费法》甚至《职业教育经费法》等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在执法过程中根据经费投入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机构严格执法。这是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的生效的关键;法律生效的保障在于法律的执行和对违法的监督与处罚。执法的严格性非常重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执行。有法可依是基础,有法必依是关键,违法处罚是法律生效的保障。因此,制订了相关实施标准后,要严格执行,对违法者要根据相关内容严格处罚。从而使职业教育经费方面的法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政策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整个高职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教育经费来源政策要具体规定教育经费究竟来源于哪些渠道, 各来源渠道经费所占总经费的合理比例,在这些渠道中,究竟采取何种政策,才能得到充足的教育经费;政策中不仅对“财”和“税”有所规定,而且有费、产、社、基等方面规定;为保障财政投入的主渠道,要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比例和逐年增长的幅度;分配政策首先在宏观上规定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方面的合理分配比例,以及这些经费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比例,其次有必要在微观上要规范职业教育经费中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只有从各方面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在分配方面得以科学合理分配,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在使用和管理政策方面,将经费使用方向、金额及经费有效管理具体措施表述明晰。使用和管理政策应规定由什么人或机构来负责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以及怎样管理和使用等。

(3)、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制度,从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各方面加以完善;要鼓励和吸引、督促企业、行业、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制度。例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保障制度以及有偿用人制度调动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平与绩效相结合的拨款和经费使用制度,提高使用效率。

4、借鉴他国经验切实提高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我认为目前以要仿效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充实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别是它的贯彻落实的严格性,并且建立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特别是中级职业证书)的不严格性已经严重伤害到企业对这一制度的信任。使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效用。但是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与否是能否建立有偿用人机制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使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2)、要仿效西方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偿用人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费的投入。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人才的使用者应当付出相应的费用。而我国恰恰没有建立相应的有偿使用人才的机制。同时又由于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裕、人才无偿、自由流动使企业在比较容易得到和使用人才,促使企业可以不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费用。因而,企业缺乏投入职业教育的义务感和积极性。同时,制定劳动准入制度促使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仿效德国“双元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制度是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习和培训场所以及不同的教育承担者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由于培训或实习占到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这些基本上在企业当中进行。不仅解决了师资、实习等问题而且使企业承担了大部分职业教育经费。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应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17]。

(4)、要真正制定严格落实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企业或行业投入职业教育关键在于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投入。不仅仅降低或不设门槛而且要提供足以吸引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投资要给以税收扣除,甚至给以适当补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通过法律或政策的方式给企业优厚的条件吸引企业投入职业教育,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不仅解决了经费而且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5,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

职业教育经费的短缺其实质是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或获取困难。因此,要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要科学处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走内涵发展之路,从而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要正确处理事业性经费与基础建设经费、公用经费与个人经费的关系,同时要防止浪费和流失以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2005、2006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发展公报[EB]http://

huangriqiang30@sohu.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抚州市羊城路:东华理工大学(北区)黄日强老师收(邮编:344000)王迎新(1978--),男,山东齐河人,东华理工大学2008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电话:***

E—mail:wangyinxin78@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专

职业教育经费 篇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备前提条件之一,其经费投入政策,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重心所在。本文将对近十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研究

一、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回顾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的支持,经费投入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过去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脉络做一次梳理。

1以“学费为主”的经费来源渠道的初步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之初,国家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渠道和使用等并没有给出具体政策,一般都沿用学校改制前的经费政策。到1999年,随着新建高职院校的大量出现,教育部、国家计委《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其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初步确立了以“以学生学费为主”的学校经费来源渠道。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责主要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经费的补贴也主要以当地政府的经费补贴为主,因此,政府补贴程度也随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策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2多元投入机制方向的确定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2002年以后,高职院校的经费政策逐步向强调多元化方向发展,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办学经费,按照高等专科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拨付经费。各举办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行业现有资源”。

在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其中,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

《决定》强调“各级政府要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省级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并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按标准投入经费”,“金融机构要以信贷方式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贷款贴息”。

3“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总原则下,国家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进行扶持”。

2006年正式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共享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还明确提出“建设计划的实施,以地方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中央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首次把“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并列提出,将全日制专科生纳入到国家“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建立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奖学体系,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家庭贫困学生接受高职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投入机制尚不完善,以“学生学费为主”的经费来源渠道并未改变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三不一高”中的“一高”就是指高职的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辅”,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但是对刚刚兴起尚不成熟的高职来说,让其承担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甚至更沉重)的改革任务,是有失公允的。

高职院校运行靠学费,发展靠贷款,负债经营,压力很大。仅以高收费而言,各地高职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为普通本科生的一半左右(见下表),加之企业、社会的支助不力,高职生每年要交比普通本科生高1.5-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难以成比例,也造成了近几年高职招生的日趋困难。

尽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已经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办学经费,按照高等专科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拨付经费。各举办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行业现有资源”,并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企业和地方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应投入的经费比例,意在逐渐改变“以学生学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经费来源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从2002年至今并未出台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与法规,可以说,国家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学费为主”的经费政策并未改变。

2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导致难以落实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就政策本身而言,不难发现其中经常出现“部分”、“主要”、“逐步”等词语,而在这些词语前后往往是具体的经费投入数目或方向,那么“部分”究竟指的是多少?“主要”又指的是多少?每个人对“部分”、“主要”的理解都不一样,因为“部分”这个词不是一个经量化的数,而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会因人而异。因此,这就加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的难度,同时也因为这些模糊的概念性词语的出现,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实。

另外,在强烈要求各级政府落实相关政策的条目中,也出现了“可以”、“应当”等非强制性词语,这就会使一些相关负责部门“有空可钻”,因为政策里写的不是“必须”、“一定”等强制性词语,因此,他们就可以钻空子不认真落实中央政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费投入政策落实的力度。

3政策落实不到位,缺少相应的监督政策和管理体制

自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法律上得到确认以来,有关高等职

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并不很多,但都清楚明白地列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和途径,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可见中央政府还是相当重视、相当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但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呢?显然在相关政策的落实上存在着问题。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最后用在哪里,用了多少都不清楚,如省级政府是否严格遵照中央指示拨出相应款项用于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地方是否按比例安排城市教育附加费,企业是否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高职院校是否把政府拨款切实用于学校的发展,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进行监督。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监督关系、地方政府与所辖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监督关系并不是很明确。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改变“以学费为主”的经费来源渠道

虽然“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经费投入政策虽然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改革这一投入政策与机制抓住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机遇,坚持多元投入的方向,彻底改变“以学费为主”的经费来源渠道;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性投入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高职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的新模式,企业和社会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直接收益者,政策中必须阐明企业及社会各界有义务、有责任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支持。

另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奖、助学金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而且对于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质高效的就业准备教育,使社会相对弱势人群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政策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政策最后能否如预期落实到位,达到应有的效果。杜绝模糊性词语在政策中的出现有利于消除下级机关在学习政策时理解上出现偏差,有利于向国民、社会各界表明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态度和决心,是保证政策圆满落实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与经费投入相关的政策中必须使用量化的数字或百分数来保证中央、地方的财政拨款、学校从社会其他方面获得的资金足额、稳定地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量化的数字或百分数增加了政策的可操作性,便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监督审查和管理,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的透明度。

在要求各级机关落实政策时应使用强制性词语。政策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强制性词语的出现表明中央对此项政策条款的重视程度,中央的重视,必然激起下级机关落实政策的积极,1生和主动性。

3进一步理顺管理监督体制,通过政策和法律明确各方的经费投入职责

依靠政策的法律强制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社会各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建立与经费投入相适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政策中必须明确各级政府间的监督管理关系,详细地列出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受到哪一级部门的审查、会接受怎样的处罚。

职业教育经费 篇4

对我国职业教育现行经费来源的研究

很多研究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现行经费来源进行了分析, 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投资途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投入、政府财政拨款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主体, 包括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所形成的地方财政拨款。这些政府财政经费主要是用于职业教育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有学者指出, 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方式已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过去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创办职业学校, 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职业学校的建立和管理;现在, 政府考虑到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在继续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融入。

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 填补了政府财政支持的不足。包括: (1) 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以及企业或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使企业或行业交付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 (2) 社会团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国际友好人士或组织的捐赠。

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投入方式可以分为几种: (1) 校办企业。职业学校的校办工厂、科技服务创收, 将经营的利润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2) 校企合作。一是学校利用技术理论知识为企业服务, 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减少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 使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与特定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为指定的企业培养人才, 教育投入可由企业承担一部分, 相对而言减少了学校对于经费的需求。

个人投入这里的个人投入指受教育者的个人投入。受教育者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 分担职业教育经费成本是必然的, 职业教育中个人的基本教育支出包括学费、杂费等。

其他包括: (1) 信贷。学校向银行贷款用于学校建设和其他支出。 (2) 发行教育彩票。国家或地方政府发行教育彩票, 扩大教育资源, 以应当时发展之需。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经费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 在多方面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办法中, 有引进国外的经验, 也有自己探索出的路子。但在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投资渠道中, 除了政府投入的数量相对稳定外, 其他渠道都不稳定, 总体而言, 经费来源虽然五花八门, 但经费短缺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问题的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办学规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办学质量与效益上还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 国内学术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一致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存在很大缺陷。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标准太低;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投入太少;非国有企业尚未成为职业教育投入主体;社会力量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个人直接成本太高。此研究将焦点聚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上, 也就是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经费投入不足。也有的研究者将我国职业教育投资问题归纳为: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来源结构不均衡;投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投入受世俗化观念影响;个人成本太高。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在资源使用上存在问题, 表现为透明度不高, 效率低下, 浪费严重。张炳旭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减少与招生规模的增长不相一致;高职教育投入失衡, 包括区域间教育投入不平衡、教育投入结构不平衡、高职院校内部投资比例不平衡。

以上主要是从经费投入与使用的角度来看问题。王振国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 认为职业教育经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规定与政策措施未能全面彻底地贯彻、执行;在国家各级财政收入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未能及时调整和增加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

总而言之, 我国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存在体制性、政策性、模式性、观念性的障碍,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步履维艰的现状, 这是广大研究者的共识。

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 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来源结构不均衡, 包括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内部投入不均衡, 社会力量投入不足与个人成本过高。 (2) 投资观念偏颇, 受世俗化观念的影响, 社会与个人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3) 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 透明度不高。 (4) 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应的政策、制度尚未健全。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策的研究

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必须针对职业教育投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探讨多方资金投入的可行道路, 改革单一的投资主体, 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内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投资对策的分析大致可概括为:加大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制定法规保证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将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入投资体制;支持银行对职业教育的贷款;吸引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有研究者从刺激职业教育消费方面提出应为求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平台, 降低成本吸引消费者。有的学者也提出应进一步加强与改进职业教育经费监管与审计工作, 向管理要经费, 要效益。李芙蓉在对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后, 发现地区差异很大, 提出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地区间的教育经费差距。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必须加强宣传, 加大政策力度, 探讨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投入新思路。有的研究者认为, 根据“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确立投入主渠道是必须的, 也是必然的。然而, 我国目前实行的高职高收费政策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所遵循的“受益”原则是互相矛盾的。刘慧丽认为, 应认真分析并全面把握高职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偏差及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纠正措施, 这将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促使高职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进而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视角过于宽泛, 缺乏针对性与比较性总结学者们的观点, 不难看出, 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一定的理论范畴, 往往是针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投资情况, 有些研究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加以研究。总体而言, 研究的视角比较宽泛。然而, 各省、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均衡, 职业教育的投入问题更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具体分析。此外, 目前的研究缺乏针对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的研究, 这将不利于地区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 不利于政府与职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投资。

有关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虽然学者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但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应由哪几部分构成, 理论界的研究含糊不清, 有的强调政府投入, 有的强调企业投入, 更多的观点认为应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但承担比例各为多少, 也缺乏统一的结论。由于投入主渠道不清晰, 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某些研究提出的对策缺乏可操作性尽管各种各样的对策都提出来了, 而这些从理论高度提出来的对策的实际适用性与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相关部门也缺少相应的制度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我们认为, 理论上的探讨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是围绕着理论对职业教育成本的问题进行分析, 而缺少可操作的对策, 最终并不能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所面临的困境。

(二)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我们认为, 解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应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前期的经济发展状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然的, 也是必须的, 而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在经费投入上, 国家投入比例低, 个人投入少, 社会投入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良认识, 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颇, 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鄙视的心理。因此,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大众转变观念, 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在增加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 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学历的认可度, 当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一味地增加投资是没意义的。只有大众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个人投入才会有所增加, 才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教育的投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认为, 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研究: (1) 对各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2) 从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方面进行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3) 进行地区间的比较研究, 总结职业教育发展好的地区的成功经验。

摘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现行经费的来源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所作的研究加以总结评析, 旨在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经费来源,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丹, 楼世洲.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的多元化渠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0) .

[2]牛征.中国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教育科研, 2002, (8) .

[3]刘绍君.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4]王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问题与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2) .

[5]张炳旭.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与投资效益评价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6) .

[6]王振国.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 (6) .

[7]李佑成, 马洪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9 (1) .

[8]牛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06, (10) .

[9]李芙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地区差异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

[10]刘仕辉.关于确保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投入的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 1998, (3) .

教育经费的议案 篇5

类型:

案由:

处理状态: 已交办

建议人: 王XX

附议人:

承办单位: 主办:XX县财政局,会办:XX县编办、XX县人社局、XX县教育局

正文: 建议内容:

XXX镇幼儿园是XXX镇内唯一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服务镇内15个村、1个居委会,现有在园幼儿230人,受办院条件限制,分了4个班,人员最多的班达60余人,幼儿园暂设在XXX镇中心小学内,教师全部雇请社会人员,老师无办公室,幼儿无活动场所。xxxx年,XXX中心幼儿园投入施工,现已顺利完工,但因各种条件及体制问题,至今还未投入使用,大门紧锁,社会传闻新幼儿园将采取公建民营模式运营,各位家长大多认为民营模式会增加群众负担,大部分家庭将无法承受,且会降低校园安全保障和幼儿生活质量。

建 议:县政府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各项投入,保证师资和学前教育公用经费,确保新幼儿园xxxx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二是按国家有关政策,保证每个乡镇建一所公办幼儿园的模式,以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幼儿安全和办学质量。

关于教育经费的议案3

xxxx年,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并明文规定“从xxxx年秋季学期办开始,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数(不包括择校生数)的20,……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在《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xxxx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对招收择校生的.比例也由xxxx年、xxxx年的20以下,调整为本年新招生数(不含择校生)的10。

随着xxxx年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的终止,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办学经费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如:福建省邵武一中为省级一级达标高中校,现有教、职工为220人,xxxx年秋季高一入学新生计划设14个班级,以每班45名新生计,共计招收630名新生,择校生比例为10,仅能招收63人,每个择校生高中三年的择校费为18000元,63名择校生的择校费为1134000元,加上630名正取生每人缴纳1800元/每年的学费,共计113400元,两项收入总计2268000元; 220名教职员工的30奖教绩效工资、公积金、社保、医保、失业保险以及年终一次性奖励等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一年的办学经费支出需在400~500万元之间,缺口达200多万元。福建省南平一中为省级重点达标高中校,现有教、职工为302人,xxxx年秋季高一入学新生计划设20个班级,以每班45名新生计,共计招收900名新生,择校生比例为10,仅能招收90人,每个择校生高中三年的择校费为18000元,90名择校生的择校费为162万元,加上900名正取生每人缴纳1800元/每年的学费,共计162万元,两项收入总计324万元; 302名教职员工的30奖教绩效工资、公积金、社保、医保、失业保险以及年终一次性奖励等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一年的办学经费支出约需600万元,缺口近300万元。且南平教师平均工资只有沿海地区教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此外,近年来为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升温的需求,校园内的办学设施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也使得普通高中校、尤其是一些省、市级的重点高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这更让普通高中办学陷入“债务深重”的境地。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经费已然是“举步维艰”之时,出台新的高中学校办学经费保障机制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1、统一省级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下拨标准。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公正地保障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现阶段高中教育发展的真实现状进行调研,实事求是对高中生均公用经费额度重新认证、核算,科学核定并统一省级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市、县,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财力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以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能稳步、有序的向前发展。

2、尽快清理公办普通高中项目建设债务。针对公办普通高中因改善办学条件而导致的项目建设债务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在清理核实锁定公办普通高中债务的基础上,通过合法途径减轻、减除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利息,并规划减除普通高中校债务的时间表,切实减轻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压力,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满足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建设项目,应引导学校科学规划、勤俭办学,从严审批学校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学校建设标准,切实落实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基本建设债务控制长效机制。

3、依法保障普通高中教师的合法权益。依照《教师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努力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承担省、地、市示范性高中校、办学质量获社会认可且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重点高中,如一级达标普通高中校,应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以此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稳定教师人才队伍。

职业教育经费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经费支出 统计 分析

[作者简介]赵永辉(1973- ),男,安徽太和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金岭(1967- ),男,山东诸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21-03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在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实现以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免费。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对中专学校、职业中学经费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总体经费问题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在此情况下,研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经费支出和生均经费问题就有一定的意义。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总量、比重分析

经费问题是关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充足的经费会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器,经费的短缺会变成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按照经费的用途,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按照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支出分为财政性经费支出和非财政性经费支出,前者中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最能体现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程度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下文出现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是指全国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中职学校加总以后的经费。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和预算内经费支出

为了考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情况,这里选择了经费总支出、事业费总支出和公用经费总支出三个指标。经过统计,得出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由424.46亿元增长到498.64亿元,增长了17.5%。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了16.7%,公用经费支出增长了18.3%。观察预算内教育经费,可以看出,除了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先升又降之外,其余两项预算内经费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总额由213.70亿元增长到239.95亿元,增长了12.28%,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了10.78%,预算內公用经费支出增长了16.29%。

(二)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从以上各项经费的绝对数字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支出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这反映的并不是全貌,还要从相对的角度对其经费支出的概况进行考察,考察其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经过统计,得出表2。

从表2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比如,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7.40%,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另外两项经费所占的比例也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结合表1的数据,经费的绝对数量在增加,相对位置却在下降,说明从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要慢于全国教育经费增加的速度。来自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的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是6208.27亿元,到2005年时增加到8418.84亿元,增长了31.26%,而同期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只增长了17.5%,两者的增速相差将近一半。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三项经费占全国预算内三项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都比较小,并且在这3年内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所占比例下降尤其明显,3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根据2006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达4277.70亿元,在如此数额经费中,全国四类中职院校预算内支出数额合计仅仅占到5.61%,这个比例明显偏低。“这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以及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相比,差距很大,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①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在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与国家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相矛盾,与国家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计划相违背。国家要想真正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增加对它的财政拨款,提高它在各类教育支出中的比例,并尽可能使它的预算内经费增加的速度超过全国预算内总经费增长的速度。

(三)中等职业教育各项预算内经费支出与总经费支出的比较

把表1中预算内经费与总经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占其总经费支出的比例,如表3所示。

预算内教育经费是中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渠道。从表3看出,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支出只占其经费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并且呈下降趋势,每年约减少1个百分点,到2005年时仅占48.12%。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占其事业费总支出的比例有起伏变化,不够稳定,2004年时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55.02%,2005年时迅速下降到49.46%,降幅接近6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占其公用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明显偏低,这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紧张的明显表现。因为“按照一般理解,事业费是刚性支出,公用经费则可多可少,决定其多少的尺度就是经费的宽裕尺度。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时候,普遍倾向于压缩公用经费”。②公用经费的紧张必然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政府需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拨付。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分析

生均经费是反映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观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一般来说,在影响教育经费投放的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个是重视程度,另一个是经济支撑能力。③在经济支撑能力既定的情况下,重视程度是影响生均经费的决定因素。

(一)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

将2003~2005年四类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分年度加总,可以得出我国各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总和,然后把表1中的各项经费支出总量除以这个人数总和,便可以求出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数额,如表4所示。

从表4看出,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均呈下滑趋势,其中生均经费总支出下降了7.73%,生均事业费支出下降了8.36%,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下降了7.05%。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因为表1中所显示的经费总量逐年下降以外,更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在校生的增加密不可分。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招生人数达515.75万人;到2005年时,招生人数扩大到655.66万人。扩招引起了在校生的快速增加。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四类学校在校生是1256.72万人,到2005年则增加到1600.05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27.54%。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上文提到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增加的幅度,必然引起生均经费的明显下滑。

观察表4中各项生均预算内经费,我们可以看出除了2004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比上年略有增加之外,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各项经费也呈下滑趋势。2003~2005年,生均预算内总支出下降了11.81%,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下降了12.99%,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下降了8.67%。生均预算内经费的高低和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丰盈程度密不可分。各项生均预算内经费的下降告诉我们政府应该把扩招的幅度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的增长协调起来,否则会影响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支出的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四类学校与普通高中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把二者的生均经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政策倾斜的程度和财政资金的扶持程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的比值均没有超过1,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各项生均经费均低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表中的比值逐年下降说明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总支出只占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总支出的0.67,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总经费仅比普通高中生均总经费的一半多一点,这种差距与职业教育的高成本是不相匹配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更多的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因此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④据统计,职业教育生均成本约是普通高中的3倍。然而,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⑤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与多年来我国教育投资总是向普通教育倾斜的政策分不开的。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生均经费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才能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理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关系,协调好二者的投资比例关系。由于国家计划要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赶上并超过普通高中的规模,⑥所以要保证中职教育经费总量随之上升,增加财政可能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以后还要提高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以满足中职教育高成本的要求。

2.采取多渠道筹措中职教育经费。要想提高中职教育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必须发挥财政拨款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对中职教育财政拨款的力度,建立合理的预算拨款制度,改变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回落的态势。

3.当前中职各学校的扩招要以经费投入到位为前提。使扩招的速度和教育经费增长的幅度相适应,使生均经费支出维持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否则会引起公用经费短缺和教育质量下滑。

4.借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做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中职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为以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准备。

[注释]

①许丽平,张万朋.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J].辽宁教育研究,2008(2):68.

②③④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3,118,313.

⑤方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和财政制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1):7.

职业教育经费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必须有基本的办学条件作为支撑, 包括教师队伍、校园面积、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与信息资源、办公与生活设施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然而,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没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随之相应增加。1996年, 我国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52.92%, 2002年下降到43.12%;1996年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11.53%, 2002年下降到6.5%。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 其中, 普通本科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 占89.46%, 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 仅占10.54%。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表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 即发展职教需要更大的投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情况下, 高职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却比普通高等教育拨款要少很多, 呈现出明显倒挂的态势,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必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转, 学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还不到总支出的40%, 特别是基建拨款只占基建支出的20%左右, 有些高职院校基建投资几乎全靠自筹。反观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高职院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美国, 社区学院经费来源的比例为:政府占57.1%, 学费仅占20.5%。。高职教育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对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有关方面提出了规定、要求。从现实发展和实际办学情况看,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上难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有资料显示, 2004~2005年, 我国普通高职 (专科) 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6册,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 在独立设置的高职 (专科) 理工农医类院校中, 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 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教育专家在对6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中的教学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经费三项二级指标中, 分别有3.77%、3.77%、1.89%的院校尚未达到合格水平。这些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及校园网、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经费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与不足。这表明我国高职教育的硬件条件和投入水平难以适应规模超常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过程中, 办学条件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办学所必备的硬件设施, 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陈旧、简陋, 缺少稳定配套的实习基地, 人才培养中所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实施, 教学组织过程只能沿袭传统的学科式理论灌输模式, 出现媒体报道的“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 这样的办学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宗旨。

造成高职院校办学窘境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普通高校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巨大的反差, 究其原因, 其一, 学校的先天基础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其二, 政府财政经费严重投入不足, 内部投入不均衡, 社会力量投入不足与个人成本过高;其三, 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对应的政策、制度尚未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 推进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但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前提, 不能重数量轻质量, 重速度轻效益, 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

经费严重不足已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了按教育成本高收费, 但仍感经费捉襟见肘, 严重短缺。因此, 加快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讲, 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 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企业、家庭。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谁受益谁付款, 教育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些主体来分担。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受益”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应当采取受益方政府、行 (企) 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家庭分别承担的策略, 同时, 学校应当提高办学效益, 主动寻求财源。

政府要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比例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理所当然地是教育投资的主体, 也该在教育投资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首先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这是一个总量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应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然而时至今日, 这一比例不仅没有逐年增加, 反而出现停滞或下滑之势。如2002年为3.32%, 2003年为3.28%, 2004年为2.79%, 2005年达到2.82%。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和地区5.1%的平均值, 还低于转型国家4.8%的平均值, 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90%的平均值。其次, 在确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 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 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成本投入体系, 至少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大体相当。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促进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企业作为受益方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投资义务, 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在德国, 高校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 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 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 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 而企业为职业教育支出的费用是国家的4倍。国家还应该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制定相关的法规要求企业对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 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国政府要求企业支付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用于培训, 使得企业有1/3以上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以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美国工商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成本分担, 主要是通过“购买费”实现。在全美每年440亿美元的“购买费”中, 用于送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的部分多达400亿美元。目前, 我国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 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上普遍较低。调查显示:培训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的企业仅为8.7%, 而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企业制定培训计划的比例为69%, 有31%的企业没有培训员工的计划;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不好, 严格执行培训计划的企业只有42.1%, 执行不力的占65.4%, 没有执行的占1.5%。而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把对员工的再教育看成是企业成功的法宝。据日本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542个企业中, 实施教育培训的占88.1%;在424个雇用1000名职工以上的大企业中, 实施教育训练的占99.8%。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企业的培训经验, 依据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适当比例或企业销售收入的适当比例, 由政府进行经费统筹, 加大培训力度, 这样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也能提高职业院校的收入。另外,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行开放式办学, 加深企业与学院间的紧密联系, 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 获得行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场地及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

鼓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近年来, 国内出现了学生个人及其家庭不愿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消费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中, 感到无论是目前成本还是未来的收益, 高职教育都处于劣势。针对此状况, 国家应该扩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岗位准入制来刺激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需要;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学生可在工作后逐年还清, 同时实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让更多的贫寒学子能上得起学。

积极加强立法工作, 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西方国家的社会捐赠资金是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都享有社会各界大量捐赠的资助。这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捐赠, 所占比例极其微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和规范的社会捐赠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所以,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立法工作, 以此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捐赠行为, 充分发挥社会捐赠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增强“造血”功能, 提升自身发展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通过兴办特色产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举办各种培训等方式, 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 逐步增强“造血”功能,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 其学校自身筹集的教育经费的平均值约占教育总经费平均值的25%~30%, 这部分经费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展海外培训活动获得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是很典型的范例, 该校除了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外, 以有偿服务的方式为公司、企业和社团等用人单位培训人员, 也培训海外的学员, 极大地扩展了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2]胡秀璟, 马树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06, (12) .

[3]周劲松, 李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35) .

[4]姜光辉.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性”和“平民性”解读[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

[5]尹景玉.从评估抽查结果评析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4) .

[6]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8) .

[7]牛征.美国:政府是职教经费的主要提供者[N].中国教育报, 2007-10-11.

[8]李春苗.中国企业员工培训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6) .

[9]张燕.日本企业内职工教育与培训的文化透视[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

职业教育经费 篇8

为推动、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 就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把2013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 就是要和各地一起, 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经费监管, 全面提升经费管理水平,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从而促进事业科学发展。”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说, “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重点在地方。每年2万多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 中央支出约4000亿元, 所占比重不到20%, 其中还有约2/3是转移支付给地方的。要想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中央和地方必须共同努力, 其中大部分的经费管理责任在地方。”

教育部表示, 2013年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将进一步突出以下重点:优先用于教育教学, 为各级各类学校正常运转提供保障;继续加强薄弱环节, 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保障;全力支持改革创新, 为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初探 篇9

一、职工教育经费的来源

2006年财政部长第41号令公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44条明确: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 专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第19条规定: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2.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 都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

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办法

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的统一规定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与企业所得税法规便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关系。2007年12月国务院令512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确定了职工教育经费的实际基数和扣除比例标准。实施条例第42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本条不局限在1.5%~2.5%之间, 而是将职工教育经费的当期扣除标准提高到2.5%, 且对于超过标准部分, 允许无限制的往后纳税年度结转, 允许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全额在税前扣除, 只是在扣除时间上作了相应递延。因此, 即使有时当期多列报职工教育经费, 从税收角度来说不属违法, 也给企业开展职工后续教育与培训创造个较为宽松的经济条件。但其前提应符合《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文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特殊事项。这是确保企业职工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基本技能的政策基础。

关于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的工资薪金基数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第17条:“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 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职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相关的其他支出。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均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因而依照税法规定, 从2008年1月1日起, 由于税前扣除变“计税工资”为“据实工资”, 计提的基数大, 计提的比例提到2.5%。企业能够支配和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增多, 职工教育与培训机遇更多了。

三、职工教育经费的财务处理办法

新税法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允许无限制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以及《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规定:“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 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 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企业在财务处理上可以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也可以在当期成本费用中列支。但在税法上, 企业在各种途径中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当年只能二者合起来的2.5%的范围内税前扣除, 超过的部分在今后的纳税年度税前结转扣除, 这仅限在与当期经营损益有直接关系的职工教育经费开支。

对于与当期经营损益没有关联项目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 根据《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文件规定, 对新建项目、引进项目、投资项目等资产化管理项目, 可在投资项目中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用于施业人员的职工教育与培训。国有林场普遍是以营林工程投资项目为主要经济事项,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 理应在“营林成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成本科目反映。即依照财政部制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所规定的财务处理原则, 以工资薪金总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时, 可综合汇总账务。

借:营林成本

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四、企业高管人员报支职工教育经费的监控办

单位在对职工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外, 有时还安排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参加费用相对较高的培训和学习。学习费动辄几万或十几万元不等, 对这些高管人员的大额培训支出应区别对待。依照财建[2006]317号文件规定: (1) 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 所需费用由个人承担, 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2) 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 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为此, 对企业高管人员报支大额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也就只能以不应超过年度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的40%为限, 属政策授权监控范畴。

在涉及个税方面, 享用这些大额培训的高管人员, 是否存在按企业支付的培训费用计入工资、薪金总额, 缴纳个人所得税, 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文规定。现在我国立法条文中附加一个尾巴, 以“其他”或“等”代替挂一漏万的做法令人不可思议, 给执法部门许多弹性的自由裁量权, 这是中国式立法制度的“通病”。然而要面对现实, 如果是单位委派个人参加学习培训, 单位与委培单位签订合同, 且培训费是以单位名义直接汇给委培单位的, 笔者认为不需要承担个税。如果个人以发票报销等方式取得的单位职工教育与培训费, 则有可能比照“工资薪金所得———其他所得”承担个税的风险。这仅是一种警示。

五、违反职工教育经费管理规定的处罚办法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探析 篇10

一、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分析现状

(一) 对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 很多高校领导及经费执行部门认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是上级主管单位检查和评价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依据, 简单的理解为报表数据的完成。很多高校都存在着“重投入, 轻管理”、“重使用, 轻监督”的现象, 导致了政府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 造成绩效管理和评价缺失。

(二)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相关制度缺失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是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真正要使其合理、合法、合规、有效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但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和法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 有效的教育经费绩效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 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拨付, 造成高校对资金的“不珍惜”,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甚至高价设备闲置浪费, 绩效监督机制的缺失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四) 高校内部信息化落后

高校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系统离不开数据的挖掘, 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是准确的数据的基础, 但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校内部执行部门是各自为政, 不能达到信息畅通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能满足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很难对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高校对教育经费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教育财务工作暨“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主题是“依法投入科学理财不断提高保障和管理水平”, 强调了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站在了新高度、新起点, 如何巩固好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比例成果, 用好管好教育经费这是对所有教育财务工作者的新要求。2014年开始重庆市要求各高校按要求逐年自行还债, 财政不再帮助高校1:1的比例化解债务, 在这种形势下, 本来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 每年还要还部分商业贷款, 教育经费管理的强化更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高校实行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主要以后期评估为主, 缺乏执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控制, 导致教育经费收入支出与高校公共服务战略目标的偏差无法及时解决和纠正。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逐步增强。但高校在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出的问题比较多, 再加上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浪费现象严重等;高校财务信息不透明, 虽然现在要求高校公开财务信息, 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经费使用的源头是预算, 现在实际的情况是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管理环节薄弱, 各部门责任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预算未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战略目标相结合, 致使与学校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失去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必然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

四、完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 从目前新形势出发, 深入研究分析高校教育经费管

理现状, 结合国家最新要求, 从预算到执行再到绩效评价, 利用新的会计制度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研究真正适合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 从而达到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管理的目的, 并从高校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基础的意见和建议。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严格执行统收统支,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更加完善、准确和民主。

(二)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要遵循全面性原则, 综合、

准确的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效率, 有利于全程分析高校财务管理活动。通过运用高校教育经费评价指标, 形成客观的、科学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结果, 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基础。

(三) 要考虑本学校的特殊性, 可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

在特定条件下可选取代表性强、科学实用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 同时可用于同类院校的比较和与历史数据的比较。

(四) 加强和完善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不管是使用财

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对教育经费使用的评价, 有一个畅通无阻的数据信息系统, 才能实现数据共享, 可避免学校内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数据五花八门, 导致不能真实的反映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结果, 进而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 杜绝浪费, 加强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

使国有资产的购买、使用和处置更加合法合规, 国有资产是不允许被任何人和任何单位随意处置和浪费的。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就是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在高校内部资产的使用要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有利于对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考核和分析。

(六) 完善采购招标体系,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

实行公开招标和政府集中采购, 有利于对采购的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等各环节进行把关, 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起到重要意义。

(七)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完善考核机制。俗语说“不

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来支撑, 强化专项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全过程审计, 确保各部门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有效、规范、安全的使用;预算拨出后, 学校要以预算为主线, 资金流向为目标, 财务核算为手段, 对教育经费的执行进行全面的过程监督, 并根据相应的制度做好跟踪问效, 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五、结语

要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需要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在思想上重视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工作, 积极完善和修订制度建设工作。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绩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加强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宣传工作, 提高成本意识, 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 改善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促使高校内涵式和外延式的共同发展, 将长短期利益相结合, 为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教育财务工作暨“教育经费管理年”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李梦苏, 贺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 (06) .

[3]邓建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04) 上.

[4]杨静媛.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7) .

[5]唐小惠.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0) .

[6]魏乾梅.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 2008 (01) .

筹集教育经费 学会取之有 篇11

不管拥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撑办学,校长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然而,单靠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教育经费,既不丰足又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干扰和制约着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创新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怎样才能有效地筹集教育经费,并取之有道呢?

其一,对外出租校园的闲置房。我们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性质的学校,同时又是本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学校。在开始重修校园围墙的时候,我们的老校长就把东面临街的围墙改建成了一排店面房。最初,这么多的修建房屋的费用单凭学校是根本拿不出来的,于是,我们的老校长就开始动员老师们集资建房,并且保证高利息回报。当时,有不少老师也心存疑虑,但碍于校长的面子也都慷慨解囊。不知是我们的老校长有先见之明还是上天故意帮他,店面房修建完工后不久,周边的一些临时店铺由于属于违章建筑,便都被拆除了。那些店主们不得不都把目光瞄准了学校刚刚修建完工的一排崭新的店面房,结果,二十多间店面房在短期内被抢租一空,而且还都谈了个好价钱。一年后,老校长不但返还了老师们的集资钱,还遵守诺言兑现了老师们的高利息报酬。从那以后。老师们对于老校长的治校方针是言听计从,全力照办。

提示:这样的举措,可以极大地增加学校教育经费的收入和积蓄。但是,对外出租校园的闲置房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需要我们各位管理者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可莽干,更不可硬来。

其二,广泛收集废纸和饮料瓶。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城乡结合部学校,但是拥有的学生人数却达到1000多人。虽然每日里都有固定的值日生清扫校园,但还是随处可见一些飘飞的废纸和丢弃的饮料瓶。我们的老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后便出台了一项评选优秀文明班集体的附加草案,其中规定各班要定期上交收集的废纸和饮料瓶,学期末以记录上交废纸和饮料瓶的数量打分作为主要依据。于是,各班马上都行动了起来。走进每个教室里,你都可以看见墙角处有几个专门用来收集废纸和废弃饮料瓶的纤维袋子。每天上下学的路上,甚至是双休日,同学们也都主动去收集这些废品,然后上交学校(我们学校规定,学期末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上交情况给予“节俭之星”等荣誉称号和相应的物质奖励)。我们学校有专门的库房,每周末由专人负责收集记录。一学期下来,整个库房的废纸和废弃饮料瓶可以装上好几车,这无疑也是一笔价值不小的收入。

提示:此种举措,绝对“环保”,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则可以大大地净化了我们的校园,增加了学校教育经费的收入;再则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总之,此举措应该大力提倡。

其三,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较大,教学楼后面的校园内有很大的一片空土地。我们的老校长出身于农民家庭,对于土地有着情有独钟的热爱,他知道如何让土地实现它应有的价值。每年到了播种季节,他就亲自买来蔬菜种子,然后号召我们共同去播种。之后,他都定期地去查看和料理。看着满架诱人的黄瓜、西红柿,还有其他蔬菜果实,我们都暗暗佩服老校长的经营之道。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学校,所以,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食堂。这样一来,我们学校食堂的蔬菜也就实现了自给自足,从而也就节省了很大的一笔经济开销。

提示:食堂常有,可用的土地未必常有;可用的土地或许有,但会经营土地的园丁未必有。倘若一切皆有,那就不要等待,因为那可用的土地就是积累教育经费的聚宝盆。

其四,让学生上好劳动实践这一课。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缺少对幸福生活的品味和咀嚼,他们缺少的是对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缺少的是一种对吃苦教育的尝试。基于此,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走进田地去帮助附近的农民大户收割水稻或采摘棉花。农民雇主们也常为此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

提示: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在接受吃苦教育的同时,会深深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有利于我们学校开展学生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获取部分经济收入作为教育经费。可谓一举多得。

职业教育经费 篇12

一、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及分担现状

1. 经费投入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3]相关数据表明 (表1) , 2007年至2009年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此后均呈下降趋势;2007年至2011年间, 财政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其中2010年略有下降;2007年至2011年间, 财政性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逐年上升, 2011年达到8361.13元, 是2007年生均经费的2.18倍。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比例逐年降低, 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为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1.09倍, 比2007年下降了10.66%。有学者研究表明,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教育的2~3倍。[4]由此可见,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2. 分担主体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建立财政拨款、家庭及个人缴纳学费、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资助、民办教育投资者投入和校办产业及服务创收等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根据投入总额分析, 2007年至2011年间, 财政性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2011年财政性经费投入总额为2007年的2.46倍, 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较2007年提升了16.71个百分点, 说明财政投入是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2007年至2009年间, 事业费投入逐年提升, 此后又呈下降趋势。2007年至2011年间, 事业费投入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 2011年比2007年下降了15.0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事业费收入减少所致;其他投入总额极低, 均呈逐年减少趋势。2011年, 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和企业办学拨款分

别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的0.79%和0.39%, 比2007年分别降低了0.07个、0.37个百分点。社会捐赠投入和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仅占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的0.15%和0.08%, 比2007年分别降低了0.19个、0.09个百分点。企业办学拨款降幅最大, 其次为社会捐增投入, 再次为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 (表2)

二、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1. 财政经费投入尚需加强

目前, 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 财政性拨款分担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经费, 居主导地位。中央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 县级财政“小马拉大车”现象极为普遍。2010年以来,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与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这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与普通高中教育生均经费比例逐年降低, 难以满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 有碍国家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 民间资本投入后劲不足

民间资本投入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上。2007年至2010年间,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投入总额不断加大,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2009年起,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者投资总额占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总额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与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由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后, 部分地方政府补贴仅限于公办学校, 未能实现“政府购买服务”, 导致部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甚至处于倒闭的边缘。

3. 社会捐赠氛围尚待营造

2007年至2009年间, 我国社会捐赠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总额不断提升, 所占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0%左右。2009年, 社会捐赠总额达到3.89亿元, 比2007年增长34.60%。但自2010年后, 社会捐赠总额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11年社会捐赠总额仅为2.48亿元, 比2009年下降36.25%。社会捐赠额度下滑, 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的意识不强, 接受募捐的形式和手段单一以及校友作用发挥不够等。同时, 由于国家激励政策缺失, 以及尚未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等, 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捐赠的氛围。

4. 行业企业投入尚待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 人力资源市场高学历人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行业企业选拔所需人才, 无需负担任何教育成本, 减弱了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自2007年以来, 企业投资所占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额的比例逐年降低, 2011年仅为0.39%, 比2007年下降近4成。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对现有企业职工培训等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管, 多数个体、私有企业未能“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职工培训”。[5]现行政策法规难以调和企业资金的盈利性和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参与公办学校办学的信心不足。[6]

5. 中等职业学校筹资机制缺失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充当了教育经费的被动接受者, 对现有设施设备利用不够, 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自身“造血”机能缺失。2007年至2011年间, 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占中职教育投入的比例逐年下降。2011年仅为0.08%, 不及2007年的一半。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未能结合自身优势, 积极开设融学生实习实训及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校办产业。部分学校即使开办了校办产业, 也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学生实习实训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经济效益也不尽理想。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建立专业教师有偿服务社会机制, 或部分收益只归属教师个人所有, 未能达到缓解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紧张问题的目的。

三、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1. 合理确定分担主体

1986年,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Johnstone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7]认为非义务教育成本应由政府、社会 (包括企业) 、学校和个人及家庭共同分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但溢出效应明显, 具有准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根据“收益支付”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理应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个人及家庭共同分担。根据“能力支付”原则, 可以将分担主体分为主要承担者、次要承担者和适当承担者。基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吸引力较弱的现实, 政府理应成为主要分担者;企业及社会基于其收益性, 理应成为次要分担者;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 应该成为适当分担者;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的接受者也属于受益者范畴, 但由于个人或家庭多为弱势群体, 应适度减免其分担部分。

2. 加强政府分担职能

在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分担体系中, 政府不仅是重要分担者, 也是投入政策的制定者和体系运行的统筹者。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 “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规划、制定标准等措施, 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应以此保证自身所担负的投资责任, 当好政策的制定者、践行者和维护者。政府投资应主要用于加强中职教育基本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 不断强化机制运转。各级政府应严格落实《职业教育法》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要求, 尽快制定相关投入标准, 且随年度物价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以此增强政府“预算约束力”, 切实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主体作用。

3. 拓展经费投入渠道

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投资职业教育, 不仅是对政府财力的有效补充, 还可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更加关注相关者的利益。按照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应尽快建立企业家、慈善家捐助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加强捐赠典型案例、社会效益的舆论宣传, 营造社会捐赠中等职业教育的氛围。中等职业学校可按捐助额度给予各种纪念性回馈。比如, 按捐赠人姓名修改校名、命名学校建筑物名称等, 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也可以借鉴发行体育彩票的方法, 面向社会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彩票, 建立社会募捐机制。[8]通过完善相关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资金、土地、装备、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投资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制度,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4. 强化学校创收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优势、设备设施优势以及人才优势, 为实现创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领导层应转变单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学历教育的观念, 发挥专业优势, 主动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区街道等合作, 构建融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不断增加规模效益。为行业、企业等搞好服务, 以推广高新技术获取回报;发挥设施设备优势, 在保障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 将学校开办的实习工厂 (农场) 、各类实习和实训基地等面向全社会开放, 提高使用效率, 获取部分收益;发挥人才优势, 面向全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及学历教育服务, 以期收到“以短 (短期培训班) 补长 (中职学历教育) ”效果。发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 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劳务中介等工作,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5.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欧盟有22个成员国通过建立免收学杂费制度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资助。部分国家还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家庭提供各种福利补贴, 有效刺激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9]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为主, 以校内奖学金、顶岗实习获取报酬等为辅的中等职业学生资助体系。但总体看来, 中等职业教育仍然缺乏足够的社会吸引力,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极为普遍。为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应尽快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以直补个人为主的资助经费支付办法和监督检查机制。在此基础上, 按机会成本或生活费支出数额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再给予适当补贴, 以此引导更多的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6. 实施法律规制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规制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实行多渠道投资体制, 但各级政府之间、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所应负担比例尚无具体规定。世界发达国家实践表明,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构建职业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的基础和保障。例如, 美国通过颁布《国防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对政府和私有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责任进行了规定, 保障了职业教育对经费的需求。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制, 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各分担主体的责任进行强制性规定, 使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法律规制落实的检查工作, 督促各投资主体履行责任, 保障各主体投入落到实处。督促中等职业学校强化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工作, 努力减少各种浪费现象,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摘要:本文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财政经费投入尚需加强、民间资本投入后劲不足、社会捐赠氛围尚待营造、行业和企业投入尚待加大、学校自身筹资机制缺失等问题, 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分担现状分析基础上, 提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合理确定经费分担主体, 加强政府分担职能, 拓展经费投入渠道, 强化学校创收功能,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实施法律规制保障等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6-22) .[2014-07-24].http://politics.gmw.cn/2014-06/22/con tent_11685175.htm.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的通知[EB/OL]. (2014-06-24) .[2014-07-24].http://www.jyb.cn/info/jyzck/201406/t20140624_587369.html.

[3]谢焕忠.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4]王经绫, 贾政翔.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财政, 2012 (9) :65-67.

[5]郑晓华, 沈有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及其机制创新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4) :19-26.

[6]王璇, 闫志利.构建民间资本入资公办职业学校的制度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 (13) :55-58.

[7]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蔡云凤, 闫志利.我国中职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关照[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9) :52-56.

上一篇:分包风险下一篇: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