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2024-09-11

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精选3篇)

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篇1

教育经费按来源结构可分为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按我国目前的统计标准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教育经费按使用结构可分为事业费与基建费两部分。事业费是用于维持教育经常性活动的费用, 如日常教育、教学的费用和人员工资、福利费用等, 其中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人员经费是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 公用经费则是保证办学的必备条件, 公用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善, 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基建费是用于购置和更新固定资产、改善物质技术条件等的硬件建设费, 其直接影响着办学条件。

一、新疆与全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率比较分析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率是反应一国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刚性程度的指标。因预算内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的常规性预算支出, 通常情况下进入财政预算内的支出项目每年在预算时均必须保证稳定的规模或增长的趋势, 且不能挪作他用, 其具有刚性支出的性质;而预算外的支出项目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非常规性预算支出, 一般要根据项目的即期需求与财政的支付能力确定是否列支与列支规模, 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说,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率越高, 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越强, 其教育事业越能持续性地发展;反之, 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其发展就很难保证可持续性。

1、新疆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呈震荡走势, 未能保证稳定增长的态势。

199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呈稳定增长态势, 2006年为1, 207.5亿元, 是1997年264.57亿元的4.56倍, 增长了356.4%。同期, 新疆为74, 487万元, 是1997年39, 826.87万元的1.87倍, 增长了87%, 增长率只相当于全国的29.4%。其中, 1998年、1999年、2003年和2005年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随新疆普通高校扩招与在校生数增加而减少。1997年新疆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相当于全国同指标的1.5%, 2006年下降为0.6%。其导致新疆普通高校教育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1.4%, 下降为2006年的0.55%。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决定了其高校的发展除财政性经费投入, 特别是预算内经费投入保障外, 很难拓展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如果新疆不能保证预算内经费投入的稳步或快速增长,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内地相比, 其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新疆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率呈U字型变化, 其总体水平下降一半。

全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率均呈缓慢下降趋势, 1997年为67.7%, 2006年下降为41.1%, 10年共下降26.6%, 年均递减2.66%。新疆的这一指标1997年为90.52%, 高出全国同期22.82%, 2006年该指标下降为45.84%, 与1997年相比, 下降44.78%, 年均递减4.478%, 是全国年均递减数的2倍多。其中, 2000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35.02%、28.79%、39.46%和39.64%, 远低于全国该指标的最低点2004年的43.7%。也就是说, 全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率无论怎样变化, 始终保持在40%以上的水平, 以保证高校的基本发展需要。而新疆10年中有4年比率低于40%, 且年份之间的振幅与降幅均较大, 其严重违背教育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规律。

二、新疆与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基建费比率比较分析

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变化体现了教学条件的改善程度, 生均教育基建费的变化体现了办学条件的变化与办学规模扩张的硬件潜力。由于我国教育经费结构统计口径的局限性, 无法获取生均教育事业费与生均教育基建费的历年数据, 由我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结构决定了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趋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速替代上述指标。又因为, 我国自1998年全面实施扩招以来, 各级财政经费的有限性, 大都无法拨付高校发展所需的基本建设费, 迫使高校基本靠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或非预算的专项资金拨款进行基建项目。因此, 我们只能通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这一指标分析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的变化趋势。

1、新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呈现递减到递增的基本态势, 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

1997年新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 725.6元, 是同期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 522.9元的87.8%。2006年新疆下降到3, 651.2元/生, 仅为全国5, 868.5元/生的62.2%。1997~2004年新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最高年份是1997年的5, 725.6元, 随后除2002年有明显上升外, 基本呈迅速下降态势, 2004年下降为最低点的2, 067.2元/生, 只相当于本地1997年的36%, 是全国最低年份2005年5, 375.9元/生的38.5%, 即不到新疆最高年份与全国最低年份的40%。新疆除199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到5, 000元以上外, 其余年份均在5, 000元/生以下。其中, 2000~2004年的5年中均是2, 000多元/生, 不及全国的40%。而全国的最低水平也在5, 000元/生以上。1997年新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全国低797.3元, 2006年低2, 217.3元。10年的升升跌跌使新疆与全国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拉得更大。

2、新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增速极不稳定, 与全国相对稳定的增速形成较大反差。

1997~2006年新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最高增速为2005年的51.7%, 最低增速为2000年的-31.7%, 两者落差为83.4%, 同期全国最高增速为2006年的9.2%, 最低增速为2002年的-9.4%, 两者落差为18.6%。全国2006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1997年降低了10%, 而新疆2006年比1997年降低了36%。不断降低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与极不稳定的增速使新疆高校发展始终处于资金困境之中。

三、新疆与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人员费与公用费比率比较分析

人员经费是维持高校运转的人头费, 其支出属于刚性支出, 在教育事业费有限或一定的情况下, 人员经费往往容易挤占公用经费, 因而公用经费的多少及其在教育事业费中的比率高低反映了教育事业费的配置是否合理, 也反映了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

1、新疆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递减四成多, 由高于全国水平降到远低于全国水平。

1997年新疆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4, 073.8元, 比全国的3, 657.3元高出416元。2006年新疆降至2, 294元, 比全国3, 355.2元低1, 058.2元, 是全国的68.4%。新疆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2006年比1997年降低了43.7%, 全国仅降低了8.3%。全国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始终保持在3, 100元以上, 而新疆除1997年和1998年在3, 000元/生以外, 均在2, 000多元/生, 有些年份甚至低于2, 000元。

2、新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先减后增, 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

1997年新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 652.2元, 到2000年降至124.3元/生后, 有所上升, 2006年升至1, 357.2元/生。除1997年和2006年外, 新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在1, 000元以内, 年平均为712.4元/生。而全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始终保持在2, 000元之上。1997年为2, 865.6元/生, 2006年为2, 513.3元/生, 年平均为2, 611元/生, 是新疆年平均额的3.7倍。

3、新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率很不稳定, 平均水平低。

1997年新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率为40.6%, 2006年是最高年份, 为59.2%。2000年是最低年份, 为6.1%, 年平均水平为27.5%。同期, 全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率始终保持在62%以上。1997年为78.4%, 2006年为74.9%, 年平均水平为70.3%, 是新疆年平均的2.6倍。在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均远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下, 其公用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率也远低于全国水平, 说明新疆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已经低到只能维持普通高校基本生存的边缘, 根本无法谈及发展与提高质量。

摘要:本文从新疆和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使用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决定了其高校的发展除财政性经费投入, 特别是预算内经费投入保障外, 很难拓展其他经费来源渠道, 严重制约其高校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疆,教育经费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1999) .

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篇2

关键词: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

1999年1月1日, 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社会各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使得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近年来, 甘肃省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06年, 全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8所 (其中, 省级政府主办的9所, 市级政府主办的8所, 民办1所) , 占省属普通高校的54.5%。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也由政府单一投入模式向多元化投人模式转变。但是, 相对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来看, 其经费来源结构也不尽合理。

1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来源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费附加, 2003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教育费附加) 形成的地方财政拨款;企业办学投资, 校办产业、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所得的收入;非财政性教育投资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 (集) 资经费, 学杂费及其它教育经费[1]。

1.1 财政性教育投资

1.1.1 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

财政预算内拨款是非义务教育投资最主要的来源渠道。政府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安排, 把资金划拨给教育管理部门, 再由教育管理部门拨付给学校, 特殊情况下, 财政部门也可以直接把资金拨付给学校。预算拨款较为稳定, 但是有时受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 也会出现一些波动。

1.1.2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主要指一些税收附加费, 如,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城市教育费附加。1986年开始, 我国政府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 为地方政府筹集基础教育资金作出了一定贡献。从2000年后, 我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 此类经费呈减少趋势。

1.1.3 企业办学教育经费

这里主要指中央和地方所属企业对教育的投资, 包括对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教育费用支出、企业内举办的中小学教育投资、对高级人才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所支付的教育投资。这些资金一般来源于企业税后收入部分。过去, 我国有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独立地开办一些学校, 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一些国有企业面临自身发展的众多问题, 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呈下滑趋势, 有的甚至关停了学校。现在, 企业集团往往把资金投向具有民办教育性质的学校, 自己不再办学。

1.1.4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学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 通过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等措施, 获得一些经营性收入。

1.1.5 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指上述各类之外的财政性教育经费, 如, 农业税附加用于教育的部分等。

1.2 非财政性教育投资

1.2.1 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

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教育的公益捐赠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联合办学集资、社区融资等。

1.2.2 学费和杂费

学杂费是个人负担教育经费的主要形式,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比较重要的来源渠道之一。

1.2.3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主要体现在举办民办性质教育机构的投入, 是对政府教育经费的有效补充。

1.2.4 其他教育经费

指上述各类经费之外的预算外经费[2]。

2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

从历年来看,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 见表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3], 中国统计出版社。注:2003与2004年无高职单独数据, 其数据并入普通高校一起统计, 故此两年为甘肃省地方普通高校的数据;且由于所用数据资料大多是高职与高专放在一起统计的, 因此表1数据是高职高专的数据, 而并非高职单独数据。

2.1 财政性教育经费

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从2003~2007年逐年上升, 近几年略有下降趋势, 但变化幅度不大。表1为2003~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百分比情况, 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已稳定地占有教育经费50%左右的份额。

2.2 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中主要以学杂费为主, 学杂费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个人交纳的学费和杂费, 包括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交纳的经常费和基建费。作为教育经费的第二大来源渠道, 即预算外教育经费中增长最快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在总教育经费收入中比例越来越大。

如表1所示, 2003~2007年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的事业收入随年份变化不大, 一直持续在50%左右。近几年来学杂费上升的速度比较快, 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再提高学费标准的可能性不大。故仍应在社会捐助以及院办企业收入等多方面投资渠道上大下功夫。

2.3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社会捐 (集) 资一直是甘肃省高等职业学校经费收入中的一大空白, 因此, 应考虑在社会捐集资和其他收入上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民间和私人投资的力量, 以缓解经费短缺的现状。

总之, 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2007年止,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来源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事业收入, 其次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以及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却较低。

3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现状

3.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缓慢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构成部分, 某类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大小, 可以直接反映出政府对某类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对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分析可以了解甘肃省高等职业财政投资状况。

2005~2007年甘肃省预算内教育经费, 年均增长率达到23.6%, 但高职高专预算内教育经费, 年均增长率仅为18.7%, 低了5个百分点, 见表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数据经处理后得出。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 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投入。照理高等职业教育应得到比同级普通教育更多的财政支持, 但目前的状况却是甘肃省高职高专预算内教育拨款与省属普通高校相去甚远,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财政支持, 是看似“公平”下的“不公平”, 见表3。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无法从政府拨款主渠道来源上得到保障, 只能转向其他渠道, 尤其是征收学费和转向低成本专业, 导致学费增加和专业设置不合理[4]。

此外, 除了国家对高职高专生的财政拨款不及普通高校本科生以外, 另一种隐形的投入缺乏也不容忽视, 即国家投入资金对普通高校贫困本科生可通过“奖、贷、助、补、免”等形式进行资助, 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生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使得经济困难, 特别是最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广大农村贫困学生无法跨入高职院校的大门[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数据经处理后得出。

3.2 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比例偏高, 学生及家庭负担过重

2007年,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学费收入达到3.2亿元, 比2006年增长4. 8%, 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费收入29. 5%的增速。由于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其他经费来源少,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学费占总投入的比例达到43. 2%, 而普通高校学费占总投入的比例为39.8%, 比普通高校高出近4个百分点。如此高的收费标准与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并不匹配, 其中的缺口甚大。2007年甘肃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2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28元。因此, 投入不足、个人成本分担比例偏高, 使我国职业教育处于两难的矛盾, 一边是生源不足, 一边是企业技能型人才缺乏。

3.3 行业和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不足

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的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教育经费仅为经费收入的1.7%, 虽然近年来, 社会捐 (集) 资有所大幅增长, 2007年比2006年增长86%, 但整体而言,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一方面, 民办职业院校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靠学费维持发展, 而办学效益在短时间难以显现, 并且相关扶持政策又难以落实, 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和办学质量差强人意等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鼓励企业投入办学的机制, 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7年, 企业投资办学的投入微乎其微。

因此,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甘肃省一般普通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而仍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生学杂费两种主要渠道 (财政拨款+学费收入) 此消彼长的二元化格局。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让多数学校捉襟见肘, 发展缓慢甚至萎缩, 这种状况与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在教育改革中倡导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形成鲜明反差, 不能不令人深思。依据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 它满足了国家、企业、社会、个人多方的需求, 应由多方分担其成本, 因此, 甘肃省应在稳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的同时, 继续加大其它的来源渠道, 真正地形成一个多方投资主体共同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局面, 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裕。

4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均衡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直接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除了受教育者个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外, 社会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政府应当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目前, 有的地方政府采取的是对高职院校提供贴息3年的贷款支持, 以及对新建院校200万元的财政补助, 可以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尽了极大努力, 但要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政府仍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6]。而加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 首先要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其次要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 对新开办的职业技术院校应提供必要的专项基建经费。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 提供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应的公共教育经费, 以改变目前两类教育学生在学杂费上的较大反差, 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竞争条件[6]。

4.2 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建设,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元融资渠道。改善公共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 并在审批、银行放贷、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 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政府主办的职业学校要一视同仁;鼓励社会投资在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深度楔入和合作。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的方式调动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如, 采取减免税费, 获得命名权等激励措施。

4.3 降低学费标准,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制度

降低高职院校学费标准, 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 资助接受高职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高职院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 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 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7]。

4.4 增强“造血”功能,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通过兴办特色产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举办各种培训, 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 逐步增强造血功能,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行开放式办学, 加深企业和学院之间的紧密联系, 促进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 在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 获得行业和企业在资金、设备、场地及技术方面有力的支持[8]。

参考文献

[1]唐旭东.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5 (12) :46-47.

[2]刘春生, 牛征, 纪元.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D].教育研究, 2002 (6) :84-88.

[3]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4-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08.

[4]赵艳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不均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 :134-136.

[5]新体制下高职院校投入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新体制下高职院校投入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2) :99-105.

[6]刘绍军.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6 (5) :48-50.

[7]刘幼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析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21-23.

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篇3

一、高校教学课程经费分配原则

教学经费主要分为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大类。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经费有固定的支出体系, 教育部属和中央各部属以及地方各部属下的高等院校因其所属不同, 其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分别由中央财政、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财政部门进行专项拨款和管理。同时, 由教学水平评估部门对于教学经费投入力度进行整体评估和外部监督, 督促教学经费的合理分配。

二、高校教学课程经费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经费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经费从地区上划分,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国华东地区的高教育经费投入和西北地区的超低教育经费投入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他分别为华北、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减, 整体上, 教育经费的地区因素导致的差异性明显存在的。华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程度发达, 西北西南地区教育水平落后, 这样的不平衡会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 会形成一个地区发展比例失调的恶性循环。

2.教学经费的财政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 国家已加大多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整体教学投入水平较往年相比, 有较大提升。但是, 距离教育投入占GDP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距离世界的教育事业水平还存在很大的一段距离。并且, 随着近些年学校的扩招, 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教学物质条件趋紧, 整体呈现教学条件设施紧张, 甚至短缺, 占用了传统教学经费,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教学经费的分配使用。财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还是跟不上实际需求。

3.教学经费分配管理仍有不足之处

高等院校对教学经费管理虽已有较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很多学校的教学经费是按照各学院人数按均分配, 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的成本差异, 按照同等水平发放教学经费导致很多学科的研究性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很多具有专业性需要进行试验的学科长期存在经费不足, 课程安排只能停留于基础理论, 没有办法深入的现象;还有的高校的教学设备经费也是按照专业发放, 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发放, 也没有科学的发放标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教学评估考核, 盲目购买教学设备的现象, 导致浪费。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学经费分配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教学经费没有按照使用需求进行具体划分和合理规划使用, 导致教学经费分配不均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三、高校教学课程经费的分配管理策略

1.缩小地区教学经费差异

高校教学水平的发展直接体现一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地区经济繁荣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学经费的地区差异性势必会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要想实现整体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缩小地区教学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是实在必行的举措。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大西北地区的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提高西北地区的整体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 缩小地区教学水平差异, 逐渐趋向于平衡发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都非常重视教育兴国, 重视教育的力量, 已经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但是实际情况是, 仍然达不到世界教育水平, 占GDP 的比例仍然偏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只有加大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力度的同时发展多渠道方式筹措资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 除了正常的学杂费等收入外, 还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的教学资质和经验通过兴办二级院校, 联合办学等方式筹措资金;也可以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以及企业捐赠;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实力, 做好校办企业创增收入。

3.提高教学经费的分配和管理能力

对于教学经费的分配和管理是高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这些教学经费都是为了用来建设学校, 提高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的, 不应当出现利用不合理和浪费的现象。首先, 对于教学经费的分配, 应当编制科学的教育经费预算, 预算要以学校课程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 以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基本指标, 对于各项费用按照具体院系具体课程进行专项专款具体划分和量化规定, 这样根据院系课程要求进行分配既能避免教学课程分配不均, 也能够避免教学经费的使用浪费。其次, 高校教学经费应当进行规范化管理, 要在教学经费预算的同时, 对于教学经费的实际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预算编制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预算编制的要求, 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经费的使用范围和具体细节上的操作。要从行为上规范经费的使用, 保证教学经费的使用方向是用于教学设备增加和教学课程补足上, 既是对教学经费使用的管理, 也是对教学经费使用的监督, 杜绝个人行为的贪污和浪费, 实现学校整条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教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保证高等教学条件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教育部高等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考查项目之一。在未来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 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程度, 缩小地区教育经费差异, 运用更多的方式筹措教学经费, 对于教育经费要进行更加规范合理的分配和管理, 实现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明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7) .

[2]蓝艺.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2) .

[3]吴家云.高校教学经费年度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9, (7) .

上一篇:信息科技教学下一篇:二乙基羟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