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经费结构

2024-07-07

D经费结构(精选7篇)

D经费结构 篇1

摘要:R&D经费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投入是衡量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文章在研究R&D经费投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从政府、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外资四个投资主体分析了R&D经费投入结构, 指出了现有R&D经费投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投入,R&,D,内部经费,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强度

一、我国R&D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十多年来, 我国科技投入不断扩大。从两个指标可以得到反映。第一个指标是R&D经费内部支出。表1显示, 1995年, 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8亿元, 2011年为8687亿元, 除了两年外每年以超过10%甚至20%的速度在增长, 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17年间增长了24倍。2012年进一步处于高增长, 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万亿元, 达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 增长18.5%。其中政府投入科技资金2221.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占全社会R&D经费的21.6%, 与上年基本持平。企业R&D经费投入7842.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 占全社会R&D经费的76.2%, 比上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1733.8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24.1%。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 比上年增加1.6万元。2012年, 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迈入科技投入大国。

第二个指标是科技投入强度, 即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也叫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科技投入强度步步攀升, 1994年到1999年科技投入强度在0.5%~0.8%之间徘徊。从2000年后, 科技投入强度增长较快, 每年呈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0.90%增长到2011年的1.84%, 2012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1.98%, 比上年的1.84%提高0.14个百分点, 再创历史新高。科技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R&D经费投入结构分析

R&D经费投入结构比较复杂, 可从投资主体、行业、阶段等方面进行划分。本文从资金来源分析R&D经费投入结构。

(一) 政府资金

R&D经费投入中, 政府投资力度越来越大, 财政资金投入额逐年增加, 从2003年的460.6亿元, 增加到2012年的2221.4亿元, 10年增长了近4倍。但是政府投入在R&D经费投入中占比却越来越低, 从2003年的接近30%, 逐年下滑到了2012年的21.6%。说明政府投入R&D经费总额尽管增加, 但是每年增长的幅度低于其他投资主体投入资金的增长幅度。

(二) 企业资金

在“十五”期间, 国家明确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也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这些年企业向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增长较快。2003年R&D内部经费来源中, 企业投入925亿元, 在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6年再破2000亿元关口, 2010年达到了5000亿元, 2012年为7842亿元, 是2003年的8.48倍。而同时期,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从460亿元增长到2221亿元, 2012年的投入是2003年的4.83倍。企业向年R&D内部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越来越发挥作用。

(三) 国外资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仍呈现勃勃生机, 使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为了适应中国市场, 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研发投入增长较快, 业务功能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涉及产业领域日趋广泛。2003年国外资金在中国对R&D内部经费投入30亿元, 其后两年逐步下降, 到2005年仅为22.7亿元。金融危机后外资更加重视中国市场, 加大了投入力度, 在2009年达到78亿元, 其后逐步增长, 在2011年达到116亿元。尽管增速没有中国政府和企业快, 主要是前期有下滑趋势, 但最近几年的增势还是比较强劲。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四) 创业风险投资资金

在R&D内部经费来源中, 其他资金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和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进行科技创新在我国目前很少, 其他资金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表4显示, 2011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860家, 管理的资本总额为3198亿元, 管理资本总额是2004年的5.2倍, 投资了780家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额为238亿元。截至到2011年年底, 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5940个高新技术企业, 累计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了1038亿元, 占总投资资金的比在50%左右。2009年尽管投资项目最多, 但是从金额看占比却最低, 仅为44.7%, 说明单个项目投资额度下降。2011年较2010年也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少了3个百分点。

三、R&D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根据前面各投资主体对R&D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看, 企业投入增幅较政府快得多, 政府投入在R&D经费中占比越来越低。与世界各国相比, 投入结构不合理。世界各国R&D经费中企业来源的平均值为58.6%, 中国该数值为70%;世界各国R&D经费中政府来源的平均值32.2%, 中国为25.6%。显然政府投资不足, 下面将进一步分析。

(一)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国家向R&D内部经费投入资金越来越大, 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资金占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却在下降, 从2003年的48.8%下降到2011年的38.4%, 下降了10个百分点,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再从表6看, 199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139亿元, 在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7年超过2000亿元, 2009年、2010分别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 2011年达到4902亿元。从绝对数来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很快, 但是从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 却呈现“U”形结构。1992年占比最高为5.06%, 其后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00年最低, 为3.62%。其后逐步回升, 到2011年为4.49%, 但仍低于1994年以前的水平。

在财政资金来源中, 中央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2006年以前, 中央财政对科技支出在远远大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在2007年情况发生了逆转, 地方财政支出以多于中央财政27亿元的支出超过中央财政支出, 其后几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相差不是很大。显示了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金融危机对地方政府税收影响很大, 且过去十多年, 政府依赖房地产获得财政支撑, 现在房地产调控, 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 地方政府财力也下降。而科技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 投入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总是有限的。

(二) 风险投资严重不足

表4显示了我国风险投资在R&D经费投入中严重不足。2011全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才238亿, 即使是全部投入到R&D中, 在全国R&D内部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3%。这与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相比, 差距太大了。

在我国, 风险投资事业起步比较晚, 除了部分沿海地区风险资本比较充裕以外, 大部分地区目前还不够发达, 且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统计数据, 70%以上的风险公司是在政府主导投资下创立的, 其资本形成表现为政府独资或控股。正是由于风险投资主体的单一, 导致了我国风险投资资金的不足, 且这些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投资, 对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投资比例很低。在总体上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还显不够。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 吸引外资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不够

世界各国R&D经费中国外来源的平均值为5.8%, 而我国在2011年仅为1.3%, 远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采取的技术路线与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状况、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等息息相关。国外资金参与我国科技创新意愿不强,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技术领先是跨国公司的优势所在, 不会轻易将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壮大竞争对手。第二, 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 最为典型的是汽车行业, 大量吸引外国品牌汽车进入中国, 其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 事实证明市场是交给了外资, 核心技术我们仍没有。除了外方的原因外, 中国技术没能及时跟进, 没给外国汽车造成竞争压力有很大的关系;第三,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外商核心技术不敢进入中国市场, 不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美国甚至规定很多高科技不得进入中国市场。

四、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的对策思考

尽管我国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 但相对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来说, 投入强度仍较小, 与创新型国家目标 (2.5%) 相差较远, 且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依赖于企业资金, 如果政府资金没能及时跟进引导, 风险投资没能迅速发展, 将会制约R&D经费的投入, 因此有必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

(一) 加大政府对R&D经费投入和引导作用

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结构看, 我国政府在R&D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R&D经费支出中涉及到基础研究的支出, 基础研究阶段由于时间长, 投入大, 风险高, 企业一般不愿意从事,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而从数据来看, 我国基础研究明显不足, 2011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项的R&D内部经费支出分别是为411.8亿元、1028.4亿元和7246.8亿元, 三项比值为1∶2.5∶17.6。世界各国2006年这三项比值分别为:美国1∶1.2∶3.1、意大利1∶1.6∶1;日本1∶1.7∶10.9、法国1∶1.6∶1.6、韩国1∶1.3∶4.3、俄罗斯1∶1∶4.5。这些国家平均比值为1∶1.4∶4.2。可以看出, 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 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R&D投入力度, 着重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

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对R&D投入带动企业和民间资本科技创新,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途径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我国目前有很多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如专利补助、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工程中心、减税等, 但仅有资金和税收支持还不够, 像美国在采购方面对中小企业创新进行了极大的支持, 规定必须保证小企业获得23%的采购份额, 大企业也必须保证将其获得的政府采购份额的20%转包给小企业。目前我国政策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扶持项目多, 但是资金少, 加起来没有几个大项目的资金多。而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了全国的60%以上, 解决了80%的就业, 且中小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今后政府应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 以营造所有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西方发达国家, 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是初创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其资金主要投资给了高新技术企业。1992~1996年间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风险资本的支持, 微软、思科、苹果、英特尔都是在风险投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风险投资不仅给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还因为其自身的优势, 对信息、管理和知识创新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经验, 对扶持的企业能提供一揽子帮助。

上面所述,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还不够, 且主要由政府投资创办, 其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仅占总投资资本的50%左右, 低于美国的80%。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以民间资本为主导建立风险投资机构, 给予风险投资更多的优惠政策及配套的扶持政策, 引导其支持科技创新。

(三)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我国民间资本丰富, 截至2012年年底,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1.55万亿元, 加上手持现金、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金融机构各种理财产品等, 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60万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 内外需疲软, 竞争加剧, 中小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 民间资本创业意愿下降。股市不景气, 楼市严厉调控, 巨大的民间资本因缺乏投资渠道成了炒作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游资, 对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随着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政府对科技投入资金有限。如果能将民间资本吸引到科技创新领域, 同时解决了过剩民间资本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又解决了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民间资本具有高效率性, 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较快的效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科技部于2012年6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意见的通知》, 通知有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的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措施仍停留在政策层面, 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准入、人才、税费、融资等方面的歧视。因此, 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让民间资本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侵权时有发生。2009年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710宗, 专利案件是主要投诉类型, 占总投诉量的68.1%。江苏紫阳假日卧室用品有限公司申请了“三明治复合席”国家专利, 产品一面世, 40多家企业非法仿冒。《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有88.44%的人购买过盗版的书籍、影像制品或电脑软件;57.88%的人买过假冒名牌商品。

仿冒、抄袭对企业自主创新是致命的打击, R&D投入高, 风险大, 企业花巨资历经数年进行的科技创新, 很轻松地被其他企业仿冒、假冒。导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愿和动力, 甚至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创新等死, 创新找死”。企业都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不愿创新, 创新陷入了泥潭。因此, 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就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让企业有动力对D&D进行投入。

参考文献

赵永前.国内外科技投入现状与趋势分析[J].人民论坛, 2011 (37) .

D经费结构 篇2

目前学者主要是从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效率、R&D模式等方面对R&D投入资金来源结构进行研究。李金保 (2010) 、钟卫 (2010) 指出, 目前我国R&D经费投入模式存在来源结构呈低水平均衡状态、R&D资金配置不尽合理、企业R&D比重偏高等缺陷[1,2];陈钰芬和李金昌 (2011) 通过比较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 指出在高R&D投入强度的行业, 企业R&D的产出弹性是最高的, 政府R&D资助的产出弹性却是最小[3];王俊 (2011)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出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中对轻工企业进行R&D资助产生的杠杆效果最佳[4];张金胜、尚海涛和师萍 (2011) 指出, 当前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较高而政府资金投入太低, 并未实现R&D资源的最优配置[5]。可以看出, 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大多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 缺乏微观的分析, 尤其是针对西部欠发达省份R&D经费投入中企业与政府最优比重的研究少之又少。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究竟最合理比例达到多少, 才能使得R&D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1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分析

根据贵州省2009-2011年R&D经费来源构成 (表1) , 我们可以看到, R&D经费总额虽然是在持续增加, 但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 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降幅高达5.88%。其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在总量上是稳步上升, 但在两者占R&D经费的比重在2010年出现拐点:政府资金占R&D经费比重从2009年21%上升到2010年的25.12%后, 2011年大幅下降到20.72%, 比2009年低了0.28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占R&D经费比重经历了2010年下降后, 2011年回升到74.06%, 比2009年高出3.71个百分点, 并且企业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是政府投入增长速度的1.26倍。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R&D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虽然总量是稳步增加的, 但是企业资金的增长速度高于政府资金。

单位:金额 (万元) 比重、增长率 (%)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0-2012

由表2可见, 2009-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和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都是逐年增加, 两者增幅分别为46.37%和35.5%,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增幅明显大于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水平为0.76%, 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水平为0.4%, 前者是后者的1.9倍, 企业对R&D经费投入的动力还是大于政府。说明R&D经费投入中“企进政退”趋势主要来自于企业R&D经费投入意愿的增加。

单位:金额 (亿元) 比重 (%)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2012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2006-2011年, 全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逐步增加, 2011年达到最高水平1.84%。西部五省中, 甘肃的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 徘徊在1%左右, 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的经费投入强度均未超过0.7%, 其中贵州省R&D经费投入强度近几年停滞不前, 尤其是2009-2011年呈下降趋势;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上升, 2011年达到0.63, 赶超之势明显;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急速发展, 2010-2011年已经连续两年超过贵州省, 2011年达到0.69%, 超过贵州省0.06个百分点;新疆R&D经费投入强度是西部五省中最低的, 但是也在快速提高。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2012

将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与西部五省比较, 可以看出, 贵州省与广西省较为接近 (见表4) 。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的比重低于云南、甘肃、新疆, 而企业R&D投入的比重低于广西但高于云南、甘肃、新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R&D投入来源结构中较为成熟的比例关系是企业占2/3左右、政府占1/3左右, 贵州省R&D投入来源结构与此相比, 企业投入比重与此基本吻合, 政府投入比重偏低。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2

不同国家和地区R&D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比例, 与它的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制度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固定的比例关系来判断其R&D经费来源结构的合理性。

2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和政府的最优比重测度

2.1 模型和方法

经济学领域, 常用Cobb-Douglas的效用函数来解决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其效用函数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达:

其中x1, x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两种不同商品的消费数量, U (x1, x2) 表示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两种商品所产生的效用, α、β表示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偏好程度, 数值越大, 表示消费越喜欢消费这种商品。

假定P1、P2表示x1, x2这两种商品的价格, 可以得出不同数量组合下消费者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总成本 (即需要支付的费用) 方程:

将方程 (1) 、 (2) 相结合, 可以解决在既定成本下效用最大化或者在既定效用下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贵州省R&D经费支出中政府和企业看作两种商品, 把R&D经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看做消费这两种不同数量组合的商品所产生的效用。这样就可以用Cobb-Douglas的效用函数模型来预测R&D经费支出中不同数量组合的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果, 据此可以求出在经济效果最大化的情况下两者最优的组合比例。

根据以上原理, 建立本研究R&D经费投入中政府和企业的最优结构测算模型:

其中, e和g分别表示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 U (e, g) 表示投入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所能产生的经济效果, η、表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的比例, P1, Pg分别表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价格或者成本, C表示总成本。对 (3) 进行对数等价变换可得出以下模型:

2.2 最优结构的测度

运用模型 (4) 求解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最优比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这两种资金的产出弹性η、和成本Pe, Pg。

η、取值分别为贵州省R&D经费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占两者之和的比重, 根据表1我们可以计算得出η、为0.76、0.24

根据樊勇明、杜莉 (2002) 得出结论:企业R&D经费投入的90%由企业执行, 政府R&D经费投入85%由作为公共研发部门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执行[6], 我们将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成本作为企业R&D投入的成本, 将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人员成本作为政府研发投入的成本。通过表5的计算, 可以得出贵州省R&D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成本Pe, Pg分别是23.96万元/人和10.00万元/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2012、《贵州科技统计年鉴》2012

将上述η、和Pe, Pg的取值代入模型 (4) , 可以得出:

在模型 (5) 中, 只要我们求解U最大时e, g的比值, 就可以得出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最优比重。建立模型 (5) 的拉格朗日方程:

对 (6) 分别关于e, g求偏导数得出:

由 (7) 可以求得:

由此可知, 就当前贵州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来说,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最优比为1.32∶1, 也就是说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政府企业分别占两者之和的56.90%和43.10%时, 贵州省R&D经费投入的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而2009-2011年贵州省R&D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比例为3.17∶1, 与所预测的最优结构相比,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严重偏低。

3 主要结论和建议

3.1 正确认识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占较高比例的现象,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中, 企业资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接近北京、上海、浙江等研发能力较强的省份;但2009-2011年贵州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最高不到0.8%, 与发达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1%左右相比还是低了很多, 说明贵州省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投入和创新主体, 这种“早熟型”的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与政府研发投入偏少、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因此要继续支持企业加大R&D投入, 增强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提供研发投入补贴、政府优先采购以及针对性的科研项目等直接方式或者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营造高效优质政务环境等间接手段,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动力, 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3.2 加大政府财政研发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上述测算,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不利于R&D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不利于产出的经济效果最大化, 主要是由于政府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引起的。贵州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贵州省的R&D投入结构中应该是政府资金占据更大比例, 并且还要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 提高政府资金在R&D经费投入中的比重是当务之急,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充分发挥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引导、激励企业加大与自主创新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的科技投入, 促进贵州省R&D投入来源结构的优化和成熟, 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为贵州省科技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金保.我国政府R&D资金配置模式创新研究[J].征信, 2010 (2) :82-83

[2]钟卫.我国R&D经费投入模式分析及建议[J].统计研究, 2010 (2) :25-27

[3]陈钰芬, 李金昌.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经费投入的影响——基于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2) :30-35

[4]王俊.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6) :104-105

[5]张金胜, 尚海涛, 师萍.我国企业与政府R&D经费投人最优比重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4) :48-49

D经费结构 篇3

目前,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的江苏也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的制约, 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的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难以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十二五”期间, 江苏省决定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以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R&D经费总量、R&D强度、经费支出结构和人员投入等方面着重探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R&D活动情况, 并且通过和全国重点省、直辖市的比较, 分析江苏省目前R&D经费活动现状, 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的突破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R&D经费总量比较

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 为增加知识总量 (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 R&D经费投入的分析可以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探讨。

1.1 江苏省R&D经费总量规模不断增长

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 支出总量明显增加。2010年, 江苏省R&D经费支出为857.9亿元, 比上年增加155.95亿元, 增长22%。“十一五”期间, 江苏R&D经费投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9.9%, 由2006年的346.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57.9亿元。但是经费规模增长幅度呈现波动状态, 先快后慢。2008年, 江苏省R&D经费投入增长35.03%, 2009年增长率降低为20.84%。总体而言, 江苏的R&D经费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投资支出超过上海、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市, 并且不断赶超北京。2009年, 江苏省的R&D经费规模首次超过北京, 位列全国第一[1]。以2010年为例, 江苏省R&D经费总量为857.9亿元, 分别是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和北京的1.78、1.74、1.28、1.06、1.04倍。

1.2 R&D经费强度不断增加, 和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

虽然R&D经费总量能够反映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 但是各省、市的R&D经费总量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的差异会千差万别, 无法全面衡量科研活动的规模。国际上通常采用R&D经费投入强度 (R&D经费支出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作为衡量地区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6年, 江苏R&D/GDP的比例为1.6%, 到2010年, 江苏的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为2.10%, 与此同时, 全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6%[1], 超过全国同期水平, 同时达到《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2006—2020) 》中提出的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的目标, 年均增长率为23%。江苏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与北京、上海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 北京的R&D经费投入强度是5.82, 上海为2.81, 分别是江苏同期的2.77、1.34倍[2]。北京和上海聚集了全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优质高校资源, 因此R&D强度较大[3]。江苏省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经费规模的地位不对称, 因此江苏省应该使科技经费的投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加大对R&D经费的投入, 提高R&D强度。

2 江苏省R&D经费结构分析

R&D经费总量和强度能够反映一国或地区科技活动的整体实力, 但是无法反映研究开发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结构合理性, 因此笔者将从基础研究经费的角度探讨江苏省R&D经费活动支出比例, 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支出为切入点, 研究政府R&D经费投入结构。

2.1 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 但是结构不合理

R&D经费按活动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其中基础研究衡量了地区科技活动的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2006年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7.96亿元[4], 远远低于北京的42.23亿元[5], 同期上海该指标为14.00亿元。“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速度为29.69%, 上海为22%, 北京为22.61%。虽然江苏省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 但是2006—2010年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 年均增长率超过上海和北京, 说明江苏省“十一五”期间重视对科技的投入, 合理调整经费投入结构, 改变以往试验发展比重不断增加的实用性策略, 注重科技活动的长远发展。一般而言, 基础研究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 基础研究投入占R&D投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5%左右[6], 但是江苏省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比重仍然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 R&D经费投入结构仍需不断改善。以2010年为例, 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为22.52亿元, 占R&D经费总量的2.63%, 同时上海、浙江、广东和北京该指标比重分别为6.44%、2.29%、2.07%和11.63%。

2.2 江苏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增加, 但是支出比重仍然偏低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能够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创新的专项突破, 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实现技术创新的产业化, 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江苏省“十一五”规划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率为28.89%, 低于北京31.14%, 高于广东19.8%、上海20.79%。

江苏省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不断增加, 增长率仅次于北京, 可见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致力于科技强省的长远战略。但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依然低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如图一所示, 2009年, 江苏省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为2.91%, 上海为7.2%、浙江为3.74%、广东为3.89%、北京市为5.45%。江苏省应该加大地方政府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带头作用, 将R&D经费集中投入到专项科技活动中去, 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突破, 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3 江苏省企业R&D经费来源比较

企业不仅是科技活动支出的主体, 而且是科技经费来源的主体。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 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 能够推动企业自主研发活动,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最终生产力, 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2009年全国第二次R&D普查中, 企业经费支出占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北京36.07%、上海66.84%、江苏81.89%、浙江88.68%、山东89.07%、广东88.94%[8]。同时企业也逐渐成为R&D经费来源的主体, 2009年江苏省R&D经费来源中, 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574.82亿元, 规模总量超过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 仅次于广东的577.85亿元, 占全国的13.8%。由此可见, 江苏省企业在R&D活动方面的支出以及投入比重不断提高, 在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 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乃至全省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3 江苏省R&D人员投入比较

R&D人员是R&D活动最主要的投入要素, 其规模反映了对R&D活动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反映了R&D活动的投入水平。由于R&D活动的复杂性和高难度, R&D人员的规模以及研发水平直接影响R&D活动的顺利完成[9]。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从表一可以看出, 江苏省R&D人员每年的投入逐步增加, 2010年江苏省的R&D科技人员为31.58万人。“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实施“科教兴省, 科技强省”战略, 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每年的R&D科技人员的增长率达到17.85%。以2009年为例, 江苏省的R&D人员投入为27.33万人年, 超过北京的19.18万人年, 位列第二, 仅次于广东省, 分别是上海、浙江、山东的2.06、1.48和1.66倍。从结构角度分析, 2009年江苏省的基础研究人员仅为0.88万人, 仅为R&D人员全时当量的3.22%, 试验发展的研究人员比重为90.67%。北京基础研究人员的比重为14.18%, 试验发展指标为61.47%;上海基础研究人员的比重为10.23%, 试验发展的比重为70.58%。江苏省的R&D研究人员绝对数额虽然超过北京和上海, 但是基础研究人员的结构比例过低,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4 江苏省R&D投入科技产出

专利的申请量是衡量科研活动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 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 对江苏省专利申请数量的分析, 能够了解江苏省科研活动的投入产出现状, 为“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更加合理的参考。

4.1 江苏省专利申请数量逐渐增长, 位列全国第一

表二显示, “十一五”规划期间, 江苏省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 但是增速呈现递减趋势。2006年江苏省的专利授权数量为53267件, 2007年增长67%, 2008年增长43.9%, 2009年的年增长率比上年增长36.19%, 2010年增长率降低为35.3%。2008年江苏省的专利申请量为128002件, 首次超过广东, 位列第一。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4.2 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明显, 科技产出水平提升

发明专利, 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相比, 发明专利的审查更为严格, 能够真正体现重大的科技创新, 代表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10] (朱月仙, 2006) 。“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数逐渐增加, 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0214件, 截至2010年, 该指标为50298件, 年均增长率为48.97%。2007年, 江苏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上海;2009年, 江苏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1779件, 首次超过北京的29326件;2010年, 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数为50298件, 又一次超过广东的40886件。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低于上海、广东和北京, 但是2010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已经先后超过上海、北京和广东等科技创新重点省、市, 说明江苏省的科技经费的投入、科技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不断推动江苏省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综合实力的发展。

5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R&D经费投入的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从江苏省的R&D经费总量投入、R&D经费结构、R&D人员和专利产出四个方面重点分析“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的R&D经费支出。总体而言,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不断加大R&D经费总量投入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改变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竞争策略, 加快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促进江苏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江苏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仍然没有和沿海强省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而且经费投入的结构合理性有待改善, R&D人员投入的基础研究人员比重过低, 科技产出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为此, “十二五”期间, 江苏省的R&D经费支出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5.1 继续加大R&D经费的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

虽然江苏省的R&D经费总量投入已经处于全国前列, 但是经费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结构仍然没有合理匹配。“十一五”规划的末年, 江苏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 低于上海的2.81、北京的5.82。虽然科研经费总量能够反映地区的科技投入水平, 但是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和地域的差异, 无法全面衡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的规模。R&D经费投入强度表示科研经费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客观地反映了科技活动的规模, 是衡量地区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江苏省应该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 并且根据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总量水平, 借鉴科技创新省、市的经费投入经验, 制定R&D经费投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稳步、持续增加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 使其与经济总量水平相匹配, 进一步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速发展。

5.2 合理改善经费投入结构, 加强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江苏省的基础研究经费在2006—2010年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其增长速度超过上海和北京, 逐渐改变了以往只重视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模式, 逐渐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研发能力的长远规划。此外, “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保持28.89%的年均增长率, 但是政府的支出比重仍然偏低, 和科技创新省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江苏省今后注重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 更应该致力于经费投入结构的改善, 在科技投入的活动类型方面, 注重基础研究经费比例的增加, 使得R&D经费投入的结构趋向合理化,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 在R&D经费来源方面, 应该加大地方政府科技支出, 发挥政府在原始创新活动方面的带头作用, 集中政府资金, 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突破, 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加强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 适度放宽信贷政策, 有效发放科技贷款, 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资本进入科技领域, 推动科技水平的提升。

5.3 注重R&D科技人员的投入,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江苏省2006年的R&D科技人员低于北京和广东, 截至2010年, 江苏省R&D科技人员为31.58万人, 仅次于北京。“十一五”期间, 江苏省的科技人员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 但是R&D科技人员的结构比例不协调, 仍然偏重于试验发展, 基础研究人员的比例非常低。江苏省不仅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制定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海内外先进人才来江苏省进行科技研发活动, 而且还要致力于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要从偏重实用主义的试验发展人才的短期战略转向基础研究人才的长远规划, 建立合理、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避免人才流失的现象制约江苏科技实力的提升, 推动江苏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的长期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1.

[2]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 省市主要指标, 中国科技统计[EB/OL].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

[3]陈志斌, 施建军, 孙辛勤.江苏R&D活动:比较、评价与促进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3, (03) :188-190.

[4]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数据统计公报[R].江苏科技统计, 2010, (01) :3-5.

[5]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DB/OL].http://www.bjstats.gov.cn/nj/ma in/2012-tjnj/index.htm.

[6]杨爱华.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现状比较与分析 (2001—2010) [J].长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7 (03) :34-38.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R].中国科技统计, 2006-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9]梁莱歆, 曹钦润.研发人员及其变动与企业R&D支出——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 (01) :98-105.

D经费结构 篇4

关键词:R&,D经费内部支出,回归分析,广东省,建议

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是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的R&D水平体现着本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一个企业的R&D水平, 体现着该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 无不投巨资于R&D。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R&D经费投入大幅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R&D经费在投入总量、比重及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1]。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应该进一步改善R&D经费支出结构、加大D&D经费支出强度、提高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 为我国的R&D活动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所引用的原始数据均取自中国科技统计网和广东科技统计网。

1 广东省R&D经费现状

广东省R&D经费投入呈现出总体向上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0-2012年, 从107.1亿元增加到1236.15亿元, 年均增速为20.7%, 2011和2012年广东省R&D经费投入跃升到全国第二, 仅次于江苏。从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情况看, 2012年广东省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例的12%, 仅低于江苏的12.25%。从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 即从R&D经费支出占省市GDP的比重来看, 2012年广东省为2.17%, 是首次超过2%的水平, 但远远落后于北京5.9%和上海3.36%的水平, 也低于江苏和天津 (图1) 。

2 在广东省的R&D经费结构中, 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偏小

研究与实验发展 (R&D) 活动按活动类型来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额不断增加, 2000-2012年, 从1.8亿元增加到32.45亿元, 年均增加24.9%;然而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份额非常低, 以2012年为例,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仅占R&D支出额的2.6%。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体现了一个地区研发活动的结构状况, 能反映出知识创造和原始性创新活动所占的比例。虽然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额不断增加, 但是与我国其他省市比较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北京、上海和江苏均高于广东, 北京的比例高达11.8%, 居全国之首, 上海的比例高达7.2%。

3 高等院校R&D经费快速增长但支出规模小

2012年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是44亿元, 是2001年的9.46倍。由此可以看出, 广东省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是快速增长的。但2012年R&D北京经费支出是136.94亿元, 是广东3倍。上海是61.7亿元, 是广东的1.4倍。从2012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来看, 广东是3.56%, 北京是5, 9%, 上海是3.36% (图2) 。

4 广东省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常用的一种经济计量模型。它是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时间序列观察值进行计算, 测算出回归参数及估值精度, 并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 从而确定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用[2]。

由于GDP的增长受R&D支出的影响, 因此将R&D经费支出指标作为自变量X, GDP指标作为因变量Y。本文选取了2002-2011年广东省R&D经费支出和GDP的数据 (见表1) 作为样本测算。通过计算, R&D经费对GDP影响的一元回归方程为:

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是R&D经费投入增加一个单位, 则GDP增长43, 4884个单位。从拟合优度分析, 该方程拟合优度达到 , 说明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关联程度较高。从检验值分析 , 在0.05和0.01的检验水平下都显著。由此可以断定广东省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3]。

5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R&D活动的重要意义,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1从战略的角度重视R&D, 优先发展R&D。R&D是确立一家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 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而R&D则是创新力量的重要源泉。目前来看, 我国的R&D投入水平与发过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大幅提升的必要性。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应更加明确地提出和贯彻“R&D优先发展战略”, 切实促进R&D优先发展。

5.2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R&D活动中, 原因就是R&D活动周期长、回报不确定, 所以, 政府财政投入在对R&D投入问题上必须给予政策倾斜, 支持R&D活动积极发展。政府要更多地释放积极信号, 把科技资金主要投入到企业无法承担或者承担起来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确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中, 降低企业在R&D中承担的风险, 提高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R&D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5.3要充分发挥R&D经费的效率, 优化经费支出的结构, 提高基础研究在R&D活动中的地位。R&D发挥的效用比较滞后, 且回报不确定性强, 但不能因此不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用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R&D的回报, 确信R&D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同时要科学规划R&D预算, 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营造良性的研究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 加大高等学府研发经费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高等学府人才与智慧高度集中的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韩树杰.R&D经费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11 (2) :53-55.

[2]杨.河南省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创新科技.2013 (6) :26-28.

[3]袁卫, 庞皓, 曾五一等.统计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21-236.

[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统计网[EB/OL].http://www.sts.org.cn

D经费结构 篇5

1 甘肃省R&D经费投入与全国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比较分析

1.1 科技进步监测指标情况分析

“十一五”时期甘肃省各项指标指数和全国位次均有所提高, 2009年增幅最为明显, 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6.48%, 排在全国第17位, 较上一年位次提升5位, 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在西部12个省 (市、区) 中仅次于陕西、重庆和四川, 居第4位, 全面超越内蒙古、新疆、宁夏, 与上年监测结果比较, 增幅达到6.31个百分点, 增幅居全国第1位。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稳中有降, 仍属于国家三类地区水平, 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有所提高,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位居第6位。

在科技进步监测体系的五个一级指标中, 仅有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与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其他指标指数均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R&D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十一五”时期, 甘肃省R&D经费投入整体低于西部省区平均水平, 且差距有慢慢扩大之势, 其中, 2010年差距最大, 达到31.27亿元。R&D投入强度2006-2009年高于西部平均水平, 2010年下降较多, 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与全国存在较大的差距, 按照甘肃省科教领导小组要求, R&D投入强度要达到2015年的2.2%、2020年的2.5% (2010年甘肃省为1.02%) , 年均增速要分别达到16.62%、9.38%。

注:R&D投入强度为R&D/GDP。

从甘肃省R&D经费按执行部门分类来看, “十一五”时期企业R&D经费均占到了55%左右, 但是企业的R&D活动逐年下降, 从55.25%下降到53.67%;科研机构R&D活动表现良好, 2010年比2006年有所上升;高校R&D活动得到加强, 所占比重上升很快。在同一时期, 全国R&D经费执行结构的变化趋势则是“科研机构所占比重下降, 高校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企业所占比重上升”。

2 甘肃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东部发达地区对比分析

2.1 科技投入

一个地区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可以通过R&D经费投入数值体现出来。2010年, 东部11个省份R&D经费投入总量为4986.87亿元, 各省平均为453.35亿元, 甘肃省R&D经费投入仅为41.59亿元, 不及东部省份的1/10;甘肃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2%, 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99%的差距较大。甘肃省的R&D投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强度均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2 科技转化

科技只有与经济相结合, 科技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 甘肃并非毫无科技基础, 但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 科技进步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与之相比, 东部地区观念更新、体制更活, 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十一五”期间, 东部省区技术市场转化率相对较高, 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平均水平达到191.2亿元, 甘肃省平均每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31.2亿元, 仅为东部省份的16.31%, 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受到较大制约。

2.3 科技人才

我国西部占国土面积的61%, 但R&D人员仅为全国总量的14.3%, 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 却拥有全国R&D人员总量的64.24%。2010年, 甘肃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44人, 居全国第20位, 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255人, 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359人;甘肃省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5人, 居全国第22位, 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7人, R&D研究人员的差距悬殊可见一斑。甘肃在人才开发不足的同时,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条件优越, 吸引了大批外来人才。

2.4 科技意识

甘肃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文化水平也相对落后, 特别在一些边远地区,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科技意识比较低下。2010年, 甘肃省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23位,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指数居全国第24位, 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居全国第21位。甘肃省相对于东部来讲, 文化水平、开放程度整体不高, 群众科技意识差, 发展科技、运用科技的自觉性不强,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普遍不高。

3 优化甘肃省R&D经费投入的建议

3.1 提升R&D经费投入规模

“十一五”时期, 甘肃省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相当 (GDP平均增速15.98%, R&D经费平均增速14.90%) , 但由于R&D经费投入的基数较低, 占GDP比例仍较低, 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R&D总体规模,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3.2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市州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两个指标已纳入《甘肃省市 (州) 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考核办法》, 经测算, 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增长仅有天水市达到要求, 93%的市州没有达到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增长仅金昌市达到要求, 全省86个县区中仅有11个达到科技进步考核要求, 87%县区没有达到考核标准。作为提升基层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 强化科技能力建设, 才能充分释放基层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活力。

3.3 引导企业开展R&D活动

甘肃省市场机制还没有健全, 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 不足以给企业足够的压力, 促使其增加R&D经费投入。2010年, 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001家, 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只有126家, 占6.3%, 97%的小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企业技术创新, 尤其是源头创新存在风险, 优秀企业的专利权、版权、商标权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 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R&D活动, 落实和强化企业财税、金融、商业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激励措施, 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3.4 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

注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在发挥政府投入作用的同时, 增强调配全社会金融资源的能力。近年来, 甘肃R&D经费投入每年以14.9%的速度在增长, 尽管与全国及东部发达省份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纵向对比来看, 还是有了较大的进展。为进一步从结构配置上提升R&D经费投入, 还需要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 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

3.5 增强科技进步意识

科技进步意识是甘肃省和全国差距较大的指标。因此, 增强科技进步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努力提高专利保护意识。政府要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激励科技人员进行专利发明。二是积极实施科学技术推广和普及, 强化各级政府的科技意识自觉性和领导干部的科技修养。

参考文献

[1]师萍, 张蔚虹.中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林, 王志坚, 李晓换.新疆R&D经费投入及其对比分析[J].新西部, 2012, 20 (14) :11-13.

D经费结构 篇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 在实现创新、促进区城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 部分美国研究型大学突破大学传统职能, 向创业型大学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转变。“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 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 而且哈佛和其他曾经以哈佛为榜样的高校努力模仿创业型模式。”[1]美国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为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 与政府、产业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积极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创业能力”一词原本多数用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上面。然而, “将大学当作企业家——一个在一些学者眼中略带贬义的想法——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正面的学术特征”[1]。因而, 一定意义上讲, 大学也被赋予了创业能力。大学的创业能力主要体现了其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发明公开数、专利获准数、专利申请数、衍生公司数、带来收入的授权/选择权数、授权/选择权执行数、工业来源研究经费等, 主要反映了大学的创业能力, 可以代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创业能力[2]。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对比性, 文中选择发明公开数、专利申请与批准数、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以及授权收入等“创业性”表现作为基本指标, 同时, 为便于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作对比统计分析, 文中采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0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作为分组对比依据, 对比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能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数据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及科技统计网站等,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数据均来自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 (AUTM) 发布的《2007年度美国授权活动调查报告》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 网站等。

本文选择了我国37所“985工程”高校和美国91所研究型大学作为样本, 运用SPSS Statistics V17.0软件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R&D经费支出与“创业性”表现作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统计结果表明,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R&D经费支出都与绝大多数“创业性”表现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因而, 本文选择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情况, 找出差异, 以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二、中美研究型大学R&D经费支出与来源比较

从对我国高校R&D经费支出按大学层次构成统计来看, 占“985工程”高校23%的第一批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的9所 (C9) 高校R&D经费支出总额为79.73亿元, 占全国高校R&D经费支出总额的1/4。其他“985工程”高校 (C9-39) 支出总额为131.7亿元, 所占比例为41.85%。可见, 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5%左右的“985工程”高校R&D经费支出占全国高校的2/3, 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1%左右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 (83所) R&D经费支出占全国高校R&D经费支出的9/10 (具体见图1) 。我国高校R&D经费支出体现了“绝大部分经费集中于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这一学术界科技研发的显著特点[4]。

尽管美国高校数量众多, 但其科技研发经费的支出却集中于极少数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 (AUTM) 2008年发布了《2007年度美国授权活动调查报告》 (U.S.Licensing Activity Survey, FY2007) 。报告中指出[5], 在2006年度公开R&D经费支出的650所高校中, R&D经费支出最高的20所高校占30%, R&D经费支出最高的100所高校所占的比例高达80%。从图2可以看出, 从1986年到2006年20年间, 美国高校R&D经费支出最高的100所高校 (Top 100) 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保持基本稳定, 这100所高校之外的高校 (Not in top 100) R&D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从1986年的17%到1993年的20%, 2006年也基本保持在20%左右。最高的10所高校 (T10) 所占比重20年来浮动不大, 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17%到20%之间, Top11-20高校所占比例在14%左右, Top21-100高校所占比例接近一半。

对比中美两国高校R&D经费支出构成情况, 不难发现, 虽然我国高校R&D经费支出绝对量大大低于美国, 但是R&D经费投入的整体特点比较趋同, 绝大多数的R&D经费集中到少数研究型大学。同时, 两国R&D经费的来源差异比较显著, 美国高校的R&D经费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投入, 而我国高校一半来自政府资助, 1/3来自企业资助。在R&D经费的来源上, 说明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比较大,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 我国政府投入的量还远远不够。AUTM《2007年度美国授权活动调查报告》指出[5], 近年来工业赞助研究也在稳步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表明工业正通过与高校等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来获取并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据统计, 2007年我国高校R&D经费支出总额为314.7亿元, 其中来自政府资金总额为177.7亿元, 比例为56.47%, 来自企业110.3亿元, 所占比例为35.09%[6]。2007年美国高校R&D经费支出总额为494.3亿美元, 其中, 来自政府资金总额为335.9亿美元, 比例为67.95%, 来自企业26.7亿美元, 所占比例仅为5.41%[7], 具体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 网站资料整理。注:由于无法获取中央民族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相关数据, 故表中“985工程”高校实为37所, 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实为83所 (如无特殊说明, 以下均同) 。

三、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性”表现比较

1. 发明公开、专利申请与专利批准。

2007年我国所有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总数23001个, 发明专利批准总数8214个。8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与批准数占全国高校总量的2/3左右, 37所“985工程”高校占到了一半左右, 9所“985工程”高校占1/4左右 (具体见表2) 。这充分表明了, 与高校R&D经费投入高度集中一样, 专利申请与批准也出现了高度集结的发展态势。同样的特点在美国高校得到了验证。研究表明[8], 尽管在美国拥有专利权的学术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专利申请与批准的分布却出现了高度集聚的趋势, 主要集中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学, 尤其是少数重要的研究型大学。表3显示, 1995年至2003年, 美国排名前25位的学术机构所获专利数量占所有学术机构获得专利总量的比例均在50%以上, 与之相应的是, 这些机构所拥有科研经费的份额也高达40%左右, 而前100所学术机构所获专利数量占学术机构获得专利总量的85%左右。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转引自:马艳红, 美国大学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资料来源:NS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6 volume 2:478

统计结果显示, 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发明公开、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批准校均绝对数上远远高于同区间美国高校 (具体见表4) 。83所教育部直属、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在各项指标上也比统计中的91所美国高校高很多, 发明公开校均数为美国高校的1.8倍, 发明专利校均申请数为2.2倍, 发明专利批准校均数为3倍, 发明专利批准率为40.55%, 高于美国高校的29.85%。虽然中美两国在发明公开与专利审查标准与制度上有差异, 但中国高校发明公开与专利数量上的快速增长, 足以说明我国高校, 特别是重点研究型大学, 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技术创新能力在快速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和AUTM《U.S.Licensing Activity Survey, FY2007》整理;排名依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院世界大学学术排名:http://www.arwu.org/。注:我国高校发明公开数为知识产权与专利总数, 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总和。

2. 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

高校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为该学术机构当年授权/选择权协议总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技术转移能力, 可作为反映其创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调查中的83所我国高校略高于美国91所高校的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在同区间高校中, 我国高校的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高于美国高校。说明我国高校在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上发展较快, 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活动比较活跃。

3. 授权收入。

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 (AUTM) 在《2007年度美国授权活动调查报告》的结论中提到:“很大一部分的授权收入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经济利益, 并支持其在校园层次的研究, 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等研究人员提供直接支持。如果没有授权收入, 一家研究机构通过新的发明公开、授权、专利、版权和商标申请等创造影响的能力会降低很多。”[5]授权作为高校自主研发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补充, 也是高校获取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的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授权收入也可以被看作是衡量高校创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和AUTM《U.S.Licensing Activity Survey, FY2007》整理;排名依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院世界大学学术排名:http:/www.arwu.org/。注:我国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为专利出售合同数和技术转让合同数之和。

从表6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还比较低, 专利售出总金额占总授权收入的比例还不高。9所“2+7”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占当年发明专利批准数的比例为5.89%, 37所“985工程”高校的这一比例为4.36%, 83所教育部直属、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为5.2%, 专利售出总金额所占授权收入的比例均不超过20%。9所“2+7”高校在各项指标上均高于其他高校, 37所“985工程”高校也高于83所教育部直属、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 说明我国重点研究型大学的技术授权能力与授权收入较其他层次高校高很多。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整理。注:表中授权收入为专利出售合同金额和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之和。

表7反应了两国R&D经费支出以及授权收入校均情况, 对比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的R&D经费支出均低于美国同区间的高校。在授权收入的绝对量上, 我国高校也远低于美国高校。据统计, 83所教育部直属、中科院及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授权收入校均1724万元, 远远低于统计中的美国91所高校的13880万元。但在同区间高校中, 如201-302和402-501区间的我国高校授权收入却远高于美国高校。虽然R&D经费支出只是授权收入的影响因素之一, 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创业能力以及R&D经费投入的单位产能。虽然统计中的83所我国高校的R&D经费支出与授权收入比略高于美国高校, 但同区间的高校对比中, 我国高校均低于美国高校, 并且201-302和303-401区间的我国高校这一比值与顶尖的1-50区间的美国高校比较接近, 说明我国重点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能力比较强。

四、结论与建议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2007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和AUTM《U.S.Licensing Activity Survey, FY2007》整理;排名依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院世界大学学术排名:http:/www.arwu.org/。注:表中美国高校数据已按2007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折算;我国授权收入为专利出售合同金额和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之和。

通过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R&D经费支出与主要“创业性”表现指标的对比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比较相似, 我国R&D经费投入集中于少数重点研究型大学, 这些大学的创业能力也较其他高校突出。不难得出,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高校, 特别是部分研究型大学的重点投入以及高校自身的快速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R&D经费投入来源上并不单一, 但政府和企业在R&D经费投入绝对量上还远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

2. 我国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创业能力上距离较小, 表现在发明公开、专利申请与专利批准数、授权/选择权 (期权) 执行数等指标绝对量上, 我国重点研究型大学达到或超过了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 但在授权收入上还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有较大差距。在各项指标上均明显超过了同等级美国研究型大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能力, 同时,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经验, 笔者建议:

1.国家加大对研究型大学 (特别是重点研究型大学) 的R&D经费投入, 高校也进一步拓宽R&D的经费来源与数量, 在提高R&D经费投入的同时, 提升其创业能力。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研究型大学科研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经济、教育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因此, 加大对高校R&D经费投入, 不但可以确保国家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还可以影响和改善高校综合功能的提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除了整体的科技政策外, 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补贴等方式在R&D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9]。为此, 可以通过拓宽高校R&D的经费来源, 加大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力度, 特别是重点研究型大学的R&D经费投入, 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能力。

2.进一步加大官产学的合作力度, 不断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能力, 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埃兹科维茨和劳德斯多夫在1995年发表了《官产学关系的三螺旋:一个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验室》一文, 其中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进化网络模型, 他们认为各创新主体相互关联结构才最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方可以在R&D经费投入、R&D活动及技术转移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化合作, 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溢出、资源交换及组织学习的途径。尽管我国短期内还难以实现企业作为高校研发投资主体的地位。但政府在增加R&D经费的投入, 做好产业界与大学合作研究的纽带的同时, 应注重推进研发市场的制度建构。同时, 为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和企业的结合, 在促进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方面, 中央和地方除了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外, 还应通过制定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 袁本涛, 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2]王雁.创业性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5.

[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EB/OL].http://www.arwu.org/.

[4]赵可, 史静寰.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科技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0) .

[5]AUTM U.S.Licensing Activity Survey, FY2007Survey Summary, editors Dana Bostrom, Robert Tieckelmann, Ph.D.and Richard Kordal, Ph.D.

[6]中国科技统计数据 (2008) [EB/OL].http://www.sts.org.cn.

[7]Acade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Fiscal Year2007, NSF.

[8]马艳红.美国大学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08.

D经费结构 篇7

1. 世界R&D经费支出的总体特征

(1) 全球R&D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 研发投入强度之大前所未有。

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最近发布的一期《主要科学技术指标》数据显示, 2007年, 39个经济体1的R&D经费之和为1.02万亿美元, 若加上其他有R&D活动的71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R&D经费, 则世界R&D经费总额已达1.07万亿美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在R&D经费迅速增长的同时,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R&D投入强度也保持高位推进。2007年, 美国的R&D/GDP在连续3年增长之后达到2.68%;欧盟15国和日本这一指标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2007年分别达到1.90%和3.44%。OECD国家总体的R&D/GDP达到了2.29%的历史新高。世界R&D活动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 美日德法英五国依旧领先世界,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改变全球研发版图。

世界R&D活动历来高度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5个发达国家, 五国R&D经费之和曾长期保持在世界R&D总经费的80%以上。2007年, 其R&D经费合计达7080亿美元, 占39个经济体总额的69.3%, 五国在R&D经费投入规模方面依旧领先世界。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普遍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目标, 纷纷提高R&D经费投入力度。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正在使全球研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发达五国在世界R&D中的比重首次跌落70%。1995年, 中国、阿根廷、南非等15个发展中经济体R&D经费之和仅占39个国家和地区总额的5.6%, 2000年后迅速增长, 2007年上升至13.0%, 12年增长了7.4个百分点;同期发达五国R&D经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1.4个百分点, 其接近2/3的降幅是由于发展中经济体R&D经费的快速增加造成的。

(3) 跨国公司在世界R&D中的主导地位愈加突出, R&D活动国际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主导着世界企业R&D经费的规模和投向。据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最新出版的《2008年R&D记分牌》一书提供的数据, 2007年, 全世界R&D经费投入最高的1400家公司R&D经费之和约为5450亿美元, 超过全世界企业R&D经费总额的2/3, 约占全球R&D经费总额的一半。美国R&D经费投入最多的五家公司——微软、通用汽车、辉瑞制药、强生和福特汽车的R&D经费之和达到395亿美元, 超过中国当年全部企业R&D经费总额 (353亿美元)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张推动了R&D活动的国际化进程。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04-2005年对世界研发支出最高的一批公司所做调查显示, 跨国公司海外R&D的比重正在迅速提高, 其中有半数以上已在中国或印度开展了R&D活动。高达69%的公司表示今后其海外研发的份额将会增长。有61.8%的公司把中国作为未来研发拓展目的地, 高居首位;其次是美国和印度, 分别占41.2%和29.4%。

(4) 各国企业R&D活动普遍集中在高新技术及软件业。

企业R&D越来越向少数行业集聚是当今世界R&D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虽然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企业R&D经费的行业分布略有差异, 但高新技术和软件产业是发达国家研发投入的重中之重。根据OECD《企业研发分析数据库2009》提供的数据, 在R&D经费规模排名前九位的OECD成员国中, 企业R&D经费均存在高度的行业集聚性。2006-2007年, R&D经费最多的6个行业合计占企业R&D经费的50%~80%。从行业构成看, 制药、通信设备、汽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设备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是各国企业R&D活动的核心部门, 并且不同国家各有侧重。韩国的通信技术产业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47.9%;汽车产业占德国企业R&D总经费的30.1%;英国的制药产业R&D经费也达到了27.6%的比重;美国的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R&D经费比重高达13.6%, 居各国之首。

2. 中国R&D活动的最新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1) R&D经费总量赶超英法指日可待, 但基础研究占比持续下滑。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 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R&D经费总量迅速提高。2007年, 中国R&D经费总额为487.9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111.2亿美元, 从2002年开始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六位。从变化趋势看, 近年来中国R&D经费的增速远高于美、日、德、法、英五国。2007年中国R&D经费在39个经济体中的份额达到4.8%, 与英国和法国分别仅相差0.1和0.5个百分点, 而2002年两国还分别比中国高出2.0和2.6个百分点。据初步统计, 2008年我国的R&D经费达到4616亿元, 按年终汇率计算为677亿美元。如果法国和英国R&D经费继续保持近年来的增速, 那么2008年中国R&D经费很有可能超过英国和法国而跃居世界第四位。

但应该看到, 伴随着我国R&D经费规模的高速增长, 一些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也越加凸显, 最突出的是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已连续3年下降。我国研究机构与高校R&D经费总额中用作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6%左右, 没有明显提高。企业R&D经费增速远高于研究机构和高校, 而在企业R&D经费中, 不仅基础研究经费比重从2004年的1.2%下降到了2007年的0.4%, 而且其基础研究经费规模也从2004年的接近16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不到11亿元。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从2004年的5.96% (历史最高) 降至4.70%的历史最低点, 在39个经济体中处于最低水平。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 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从基础研究的经费规模看, 我国仅为美国的3.6%, 日本的1/8、法国的1/5、韩国的1/2。虽然从作为基础研究最重要的产出——科学论文发表量来看, 我国已位居世界前列, 但论文被引用数和篇均被引用次数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如果基础研究投入持续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将使我国在许多基础和前沿科学领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难有重大突破。而科学创新能力滞后将导致技术创新根基不牢, 科技发展后劲不足。

(2) R&D投入强度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但人员费支出远低于发达国家。

较高的R&D/GDP比值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2020年我国R&D/GDP要超过2.5%, 国家科技“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这一比值要达到2.0%。近年来, 随着R&D经费的迅速提高, R&D/GDP也在稳步增长, 2007年达到1.44%, 远高于俄罗斯 (1.12%, 2007年) 、印度 (0.61%, 2005年) 、巴西 (1.11%, 2007年) 、南非 (0.92%, 2005年) 、阿根廷 (0.51%, 2007年) 等国, 稳居发展中大国首位。但是与OECD国家2.29%的总体水平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而且“十五”后期以来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低于预期水平, 2008年的初步统计数据仅为1.54%, 实现2010年的目标面临更大困难。

人均R&D经费投入是国际比较中一个重点。2007年我国R&D人员已达173.6万人年, 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R&D人员和经费的匹配情况来看, 我国与OECD国家还有很大差别, 其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我国R&D人员的人均人员费偏低。仪器设备费、人员费和其他日常支出是R&D经费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 2007年我国R&D人员这三项经费的人均支出分别为6410美元、6650美元和14 340美元。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均仪器设备费在1万美元左右, 韩国为1.5万美元, 与我国的差距并不悬殊;发达国家人均日常支出经费一般在3万~5万美元, 是我国的2~3倍;而从人均人员费来看, 发达国家一般在6万~9万美元, 是我国的10倍左右, 其中德国和法国分别是我国的13倍和11倍, 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的10倍和7倍。人员费偏低将制约科研人员研究效率与产出水平, 更直接的损失在于难以吸引国际型创新人才, 甚至造成高级人才流失。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统计, 2003年, 在美国以外出生并获得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而在美国工作的人员中, 出生地为中国的人员为5.95万人, 占21.9%, 居各国之首。

(3) 企业的主体地位确立, 但外资企业R&D比重大, 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缺乏。

发达国家均以企业为R&D活动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研究机构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R&D活动部门, 之后企业的地位迅速上升。2007年, 企业资金已占我国R&D经费来源的70.4%, 企业R&D经费支出额已占全国的72.3%, 同时企业也已成为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2007年,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 (民口) 、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级项目中, 由企业牵头承担的科技项目数量占五个计划项目总量的62.3%, 其当年到位资金额占全部项目的85.4%。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经费的来源主体、R&D活动的执行主体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主体。我国R&D活动已经具备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特征。

但是, 我国企业R&D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点, 外资企业研发支出比重高, 而我国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还没有成长起来。据调查, 2007年我国外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200家,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300家。IBM、摩托罗拉、SUN等大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成为其全球级或其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随着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投资力度加大, 我国企业R&D经费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迅速提高。2000年第一次全国R&D清查显示, 当年外资企业R&D经费占全国企业总额的20.5%, 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该比例已升至27.5%。2007年, 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中外资企业占29.1%, 这一比重已高于美、日、德、法、意五国企业R&D经费中外资企业的比例。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 一批世界级大企业脱颖而出。在2009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 中国内地企业已达34家。但如果以企业R&D经费投入规模衡量, 我国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还十分有限。2007年, 在世界R&D经费支出最多的1400家公司中,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公司列前5位, 共有1035家, 占公司总数的74%, 其R&D经费占1400家企业总额的79%。而中国内地共有11家公司2, 占总数的0.8%, 其R&D经费合计占0.42%。

(4) R&D经费行业集中度较高, 而高技术产业R&D比重下降, 服务业R&D滞后。

我国的企业R&D经费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 并且集中度水平与发达国家十分接近。2001-2007年,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交通运输设备、钢铁、电气机械、化学、通用设备等6个行业。其R&D经费支出额占全部行业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68%。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从2009年年初开始陆续颁布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3, 其中, 除了轻工、物流以外, 其他八大产业都是我国R&D经费投入密集的行业部门。然而, 十大产业规划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出,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R&D经费中高技术产业比重依然偏低, 而服务业研发投入还十分有限。“十五”以来, 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逐年缩小, 从2001年的35.5%降到2007年的25.8%, 六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OEC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企业R&D经费中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上, 其中美国、英国和法国超过了40%, 韩国达53.8%。相比之下, 我国高技术产业仍然以加工制造为主业, 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末端的状况长期未见转变, R&D经费与增加值之比长期徘徊在6%左右。

根据第一次全国R&D清查数据, 2000年我国服务业企业R&D经费比重仅为7.2%。近年来我国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 然而由于我国的R&D活动年度调查还没有把服务业企业列为调查对象, 所以无法得到2000年以后的服务业企业R&D活动统计数据。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这一比重已达30%左右。软件、电信、金融等服务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行业R&D活动及其统计工作应引起国家的重视。

(5) 中长期规划中的专利产出目标提前实现, 但核心专利与国际专利尚且不足。

世界R&D经费的巨额投入带来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2006年世界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突破了70万件。2007年, 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79万件, 其中作为中长期规划重要指标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19万件, 排在日本、韩国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4位。即使把欧盟成员国在欧洲专利局获得的专利授权也视为本国专利, 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本国人专利授权量”也都在2.5万件以下, 远低于中国。《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20年我国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进入世界前5名的目标已经实现。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知识产权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2007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外国人发明专利为3.60万件, 仅次于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 居世界第三。外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53.0%, 远高于美、德、法、日、韩等国家的水平。在当年获得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10家企业中, 国外企业有8家;国内企业仅有2家, 而且其中1家为三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背景下, 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知识产权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 我国企业还存在着核心专利与国外专利较少的问题。如果一项专利技术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核心技术, 那么企业必然会长期缴纳专利维护费, 使之处于有效状态, 反之企业便会选择放弃。截至2007年底, 我国本国人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为9.57万件, 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1/3。其中持有时间达五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中, 本国人拥有量为4.31万件, 比重不足1/4。可见我国企业拥有的核心专利仍然十分短缺, 外国企业仍占绝对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我国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权数量不断提高, 但仍十分有限。2007年, 我国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为772件, 获得日本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为67件, 分别占其外国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1%和0.25%;获得欧洲专利局发明专利授权138件, 仅占其全部专利授权量的0.3%。2007年, 我国企业共拥有三方专利591件, 居世界第12位, 美国和日本分别高达1.59万件和1.46万件, 我国还不到德国的1/10、韩国和法国的1/4。

3. 政策建议

历史经验表明, 每次经济危机往往都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率先取得科技突破的国家往往能培育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各国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 都在对科技创新提前部署。美国在2009年一揽子刺激计划中, 为联邦政府部门提供了21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奥巴马总统决心使研发投资超过与前苏联开展太空竞赛时期的水平, 实现R&D/GDP达到3%以上。韩国总统李明博指出, 科学技术是韩国强大的动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更应该刺激科技投资。表示未来三年韩国政府研发支出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到2012年, 使R&D/GDP提高到5%。印度总理辛格于2008年提出, 政府将提高对科技的投入, 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R&D/GDP由1%提高到2%。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从R&D投入和产出规模看, 已经成为世界研发大国。但如果不能加快实现由研发大国向研发强国转变, 没有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科技突破, 一旦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我国的自主创新将会面临更大困难。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重视研发投入总量增长的同时, 必须努力向调结构、上水平转变。

(1) 加强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大幅增加政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确保“十一五”规划制定的R&D/GDP达到2%的目标如期实现;着力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据统计, 2007年我国政府R&D资金投入总额的84.4%流向了研究机构和高校, 而流入这两个部门的资金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分别不足15%和50%。相比之下, 2006年美国这两个比例分别接近30%和80%。假设我国政府对研究机构和高校的R&D资金投入规模不变, 仅把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提高到美国水平, 则2007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比例将会超过9%。建议大幅提高政府对研究机构、高校研发投资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 力争到2020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时两个比例分别提升至30%和80%。同时, 通过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2) 提高R&D经费支出中人员费的比重, 优化R&D资金和人员配置。

R&D人员和R&D经费都是列入“十一五”科技规划的重要指标, 而人员和经费的匹配关系尚未引起重视。虽然2007年我国R&D科学家工程师已达142.3万人年, 提前3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30万人年的发展目标。但是我国R&D人员人均人员费支出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使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整体实力不强。从2007年我国R&D经费支出类别看, 仪器设备费占22.8%, 比发达国家高出约10个百分点;日常支出经费占51.0%, 比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高出约20个百分点;人员费仅占23.6%, 比主要发达国家低15~35个百分点。这与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设定密切相关。建议立即着手研究R&D资金和人员优化配置问题;在R&D经费和R&D人员双双大幅增长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从提高R&D经费中人员费比重入手, 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研究内容, 以期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政策模式和制度设计, 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投入科技创新工作。

(3) 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 重点打造我国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跨国公司R&D活动大举进入我国的趋势不可逆转, 外资机构将在我国研发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研发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 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全球科技资源开展研发活动, 促进国际研发资源要素在我国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作为一个以自主创新为国家战略的发展中大国, 应该使内资企业在R&D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尤其在一些战略性行业部门。在制定减免税等科技政策以及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 应努力使内资企业成为受益主体。积极探索外资企业及其独立研究机构参加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和途径, 做到既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又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国家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国家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所属企业为基础, 加大支持力度, 努力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4) 以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 提高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创新水平。

在制定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配套政策中, 着力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在国家科技计划中重点提高对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 计算机软件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新一代通信等技术领域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 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和完善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和消费信贷政策。完善、落实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支持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 促进联合协同创新。支持行业协会发展, 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充分发挥其在产业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行业准入和创新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5) 提升R&D活动产出规模与质量, 确立更高发展目标。

在被作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而提出的5项指标中,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是直接反映R&D活动产出规模的科技指标。这两项指标也列入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据SCI数据库统计, 1998年1月至2008年8月间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57万篇, 论文共被引用265万次, 排名世界第十, 提前完成“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 并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进入世界前5位, 实现中长期规划目标。建议从“十二五”开始, 由重视研发产出数量向重视研发成果质量的更高要求转变, 把有效发明专利、三方专利、国际科学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等列入科技发展规划目标。

摘要: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全球R&D经费总额大幅增长并突破1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依旧领先, 但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研发版图。企业R&D活动国际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行业是研发投资重点。中国R&D投入和产出规模快速增长, 但在基础研究、人员与经费配置、产业分布、研发产出等方面仍存在深层次矛盾。既要解决这些紧迫的结构性问题, 又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自主创新进入关键历史阶段。

上一篇:医院内部控制因素下一篇:依法行政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