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审计论文

2024-07-21

经费审计论文(精选7篇)

经费审计论文 篇1

山东大学关于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

审计调查工作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根据学校审计工作计划和巡视整改工作要求,经学校科研经费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14年11月上旬开始,在全校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审计调查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计目的

通过审计,掌握我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和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为学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审计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17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以及《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等文件。

三、审计范围

(二)2013年结题的部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2011年立项的部分纵向科研项目;

(四)2011年以来立项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

(一)2013年结题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及科研合同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必要时可以追溯到以前,审计过程中,涉及校内其他单位的,可以进行延伸审计。

四、审计重点内容(见附件)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七)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五、审计程序

(一)审计处下达审计通知书;

(二)按学院(部、所、中心)召开审计进点会,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科研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科研秘书参会;

(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四)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后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六、审计时限和工作时间

(一)审计时限

主要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主要审计时限,必要时可延伸审计至其他。

(二)工作时间从2014年11月4日开始实施,到12月中旬完成。

七、审计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部门、各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审计工作,充分认识科研经费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按要求如实、及时提供所需审计资料,对提供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保障审计顺利开展。

(二)规范实施,欢迎监督

审计期间,审计处要严格按照上级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面、有效地审计,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举报电话:88369166。

(三)加强审计结果应用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尽快进行落实整改,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学校还要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后续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各课题组充分利用本次审计结果,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规范管理使用科研经费,提升学校科研管理水平。

附件: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重点内容

山东大学

2014年11月7日

附件

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的

重点内容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一)财经法规和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有无“体外循环”、“小金库”现象;

(三)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学院(部、所、中心)、项目负责人等科研经费管理职责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二级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一)项目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指标完成情况;

(二)是否存在编制虚假预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问题;

(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科研项目经费,自行分解、擅自转拨科研项目经费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重点关注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对外转拨、外协费等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准确性。

(一)是否严格执行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履行完备的手续;

(三)是否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二)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假业务,虚假票据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科研经费情况;

(五)是否存在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情况;

(六)是否存在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账户等情况;科研协作协议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有无将科研经费层层转拨、变相转拨或假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问题。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一)科研项目购买设备、材料、软件或工程是否符合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相关规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置设备、耗材等;

(二)是否存在购买与科研项目研究无关的设备、材料等情况;

(三)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入账、管理,是否安全完整,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是否私自隐匿、转让、非法占有、谋取私利;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一)财务决算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反映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完成情况;

(三)是否存在科研项目经费结题不结账或不及时结题,或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冲帐等问题,课题结余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重点审查科研合同的管理、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一)科研项目合同管理情况1.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设专人和部门管理科研合同、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职责是否明确、落实到位;

3.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现象; 4.科研合同登记、统计、保管、归档、查阅制度是否健全。

(二)科研项目合同的订立 2.科研合同的审查、授权审批制度和签署权限是否健全、明确;1.订立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规;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有无有关专家参与谈判;

2.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合规,重要条款有无遗漏,是否经过科研部门、学校法律事务室或财务部门审核;

3.合同订立方的资质情况;是否存在私自编造虚假合同转拨经费。

(三)科研项目合同的执行和风险管理1.是否严格履行合同,有无因违反合同出现纠纷;2.因对方或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履行合同的,是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无给学校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

3.合同履行过程中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把有关合同作为依据;4.学校主管部门是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5.是否存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泄露涉及的国家、学校或工作秘密现象。

七、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经费审计论文 篇2

(一)“三公经费”公开形式大于内容

近些年,基层单位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方法进行内部财务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和标准都不完善,只是对费用列支科目数字的简单罗列比较,致使员工不知晓经费花销是否合规。而且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方式、范围等都缺乏明确规定。

(二)“三公经费”隐身于其他科目

有的单位为了使“三公经费”开支数额不大,将这些费用用其他票据或其他科目隐藏起来。如用外出考察的票据登记旅游的内容;在差旅费列支车辆油费;在会议费中列支招待费等。还有的单位虽然在数字上控制公开的“三公经费”,但是却将一部分“三公经费”隐藏到专项资金中。

(三)“三公经费”内控不够细化,具体执行中操作随意性较大

现阶段,基层单位在制定“三公经费”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过于宏观,不够细致,使具体操作时不够明确。如,公费考察,尤其是出国考察如何界定地域范围等等。如配置公车的标准;公款接待的范围、标准和人员等规定;公费考察的地域范围等;”三公经费“开支存在违纪和浪费问题的标准,问责部门、程序和规定缺少明确规定。

(四)“三公经费”依然存在混淆视听、掩人耳目现象

现阶段,没有“三公经费”的会计科目,只有通过深入调查,才能找出隐蔽的“三公经费”。有些单位在房租收入、二级单位上缴管理费、国有资产变卖收益等列支福利费、招待费等。有些单位将“三公经费”发票换成购买办公桌椅和设备的费用、单位修缮的费用、材料购置的费用等发票,或者混在培训费和会议费之中。

二、“三公经费”审计改进方法

(一)推进“三公经费”审计规范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三公经费”的规范性审计,政府支出公开的内容分类就要更加细致,特别是单位各部门的经费支出。通过对“三公经费”中比较重大事项的审计,如车辆、会议、出国、招待等的时间、内容、标准等,支出公开接受人大监督,这样能更好地减少虚报和漏报现象,实现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

(二)整治“三公经费”隐身问题

审计“三公经费”时,应对行政基本支出和工程等项目支出都进行审计,确保真实的数据、完整的内容、统一的格式和口径。关注是否存在出国、公车配置与使用、公款吃喝等或者到下属单位报销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小金库”,而且来源也有很多种类,形式也很多样。如在审计中有的单位存在“三公经费”的行为,却没有“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很可能就是转移到下属单位了,这种情况就应该引起重视。

(三)细化审计“三公经费”

完善“三公经费”的科目细化问题,我们应将规模、任务、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和现有制度相结合,制定各方面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如:明确规定接待范围和接待标准等;将来客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逐一登记;以及对违反制度的情形,明确具体的问责部门、程序和规定。对被审单位车辆运行实行单车审查,审查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对在该单位登记备案的车辆,根据车况计算定车定额的耗油量,综合计算出该单位用车里程数、车辆耗油情况。

(四)熟知“三公经费”的经费来源和支出构成

“三公经费”是预算单位经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单位既有财政拨款,又有很多其它收入。如有些单位收取的房租、国有资产变卖收益、一些故意隐瞒的收入等。“三公经费”分散在各预算单位的明细支出中。应了解“三公经费”支出总数,分析经费来源和支出构成,有无追加预算,审查相关变动的审批程序,对比上一年度与发生年度是否坚持零增长原则,从而确定“三公经费”变化趋势。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才能规范预算单位“三公经费”。要逐步推进“三公经费”规范化、制度化;加强机构设置管理、控制因公出国数量和规模,规范公车使用管理。审计部门应该深入调查,结合多种审计方法,及时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各预算单位的节约意识,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

摘要:近年来通过对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发现“三公经费”存在公开形式大于内容、隐身于其他科目、内控不够细化、混淆视听、掩人耳目等问题,这些都已引起社会重视,这些现象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公经费”包含在政府支出中,是审计的重点内容,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对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效力,提高三公经费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本文将对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审计难点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审计,难点,审计方法

参考文献

[1]任建明.“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10).

工会经费审计的法律依据 篇3

一、工会经费审计的法律依据

1.审计法律法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它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对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组织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地方总工会作为与地方政府财政有预算拨款关系的社会团体应当接受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进行审计监督。另外,工会经费审查委会属于工会组织的内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工会经费审查委会的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

因此,从审计机关的职责来看,工会经费应纳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

2.工会法律规定。《工會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工会经费的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国家的监督就包括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同时,《工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包括五个方面:(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补助;(5)其它收入。财政部门每年拨给工会组织的疗休养事业补助、离退休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补助都属于财政性资金。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缴纳的工会会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付,或在税前列支,这些也属于财政性资金。从工会经费来源来看,工会经费应纳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范围。

二、工会经费审计的必要性

虽然根据《工会法》,各级工会建立了经费审查委员会,对工会经费的资金安全和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但是经费审计委员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工会组织的内审机构。

审计机关的审计是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财政经济监督权力,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具有国家强制力。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是工会内部对工会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机构,向同级工会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或工会委员会负责,不能替代国家审计机关对工会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审计与工会经费审委员会审计有着本质不同。

笔者认为实施监督要想真正有效,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监督者必须独立于被监督者,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任何形式和程度的依附,都会使监督遭到削弱甚至名存实亡,因此工会的经费审查委员会并不能替代外部审计,脱离国家审计监督。只有通过外部审计监督才能有利于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一是外部审计监督更有利于工会组织自身的建设。如果我们工会的各项管理特别是经费管理是依法办事的,是合乎有关政策规定的,那就不但不会拒绝,而且应该欢迎外部审计机构对工会经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因为外部审计可以跳出工会组织的局限,从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完善管理,查找工会组织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工会组织自身的建设。

二是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提高工会经费拨缴的执行力。通过外部审计监督,可以有利于工会加强预算管理,促进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划拨和收缴任务,保证工会经费依法依规拨缴管理使用,从而提高工会经费拨缴的执行力。

三是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工会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外部审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工会经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工会组织提高经费和资产管理水平,确保困难职工帮扶资金、送温暖资金、劳模“三金”等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做到合法、合规、合理,保障工会经费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效益和保值增值,从而提高工会经费管理水平。

四是外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工会组织的廉政建设。如何把有限的工会经费真正做到“取之于职工,用之于职工”,为工会事业的发展服务,这对于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都是一个考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诱惑,少数工会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出现了个人或集体贪污、挪用工会经费的现象。引入外部审计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防止工会经费被挤占、挪用、截留和损失浪费,充分发挥工会经费的使用效能。

只有将工会组织自身的经费审查委员会与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工会经费审计工作上新台阶,才能有效保障工会经费依法收缴、管理、使用,工会经费只有依法接受国家监督,坚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会经费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九江县审计局)

医院科研经费审计报告 篇4

1、科研经费来源: 万元

其中:外来项目资助经费 万元

医院配套资金 万元

院内项目资助经费

医院拨付博士科研启动经费 万元

年正在开展科研项目为 项,其中,国家级 项,国家合作项,省级项,省级合作项,市级项,厅级项,院内项目项,中华医学会项,吴阶平基金1项。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

3、年度科研经费支出万元。

4、年度科研经费结余万元。

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 篇5

中央七部委曾下文对教育乱收费的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各省、市、县相关部门同时对所辖范围内稍有名望的中小学展开了强大的检查攻势,下决心要彻底根除教育乱收费。但是这么多年来,教育乱收费的抨击声依然此起彼伏,教育乱收费的恶劣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连乱收费的根源也没有搞清楚。

本案讲述的是,2006年T县审计局对T县教育系统开展的基础教育经费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

◆ 案情提要

2006年5-8月,T县审计局按照市审计局的统一部署,对T县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经费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人员采取常规审计方法,发现该县教育系统乱收费的现象仍然严重。乱收费金额较前有所加大,乱收费的名目更加复杂多样,乱收费的行为甚至漫延到教育主管部门。审计查出:

◢ 县教育局违规收费86.27万元,县城与农村中学超标准收费110.75万无;乡镇巧立名目收取学生普九基金、危改基金等129万元等。

◢ 通过设立园丁公司,超标准和巧立名目收取教师培训费、新生建档费、照相费等17万元;违规经营车辆出租、打字复印、照相等业务,在项目资金中虚报项目运作租车费、打字复印费等,三年套取项目资金121.5万元,除成本费用列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职工福利或变相发放福利。

义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违规收取管理费用158万元;与建设局设计室、质监站一起打包收取设计费、监理费等费用89.21万元。

◢部分工程项目由教育局指定施工单位,不通过设计和监理。在这些项目中,教育局部分领导收取施工方“回扣”16万余元;只是进行简单的内外墙涂料装饰的学生宿舍,教育局按新建宿舍报账,从中套取项目资金47万元,用于教育局职工集资入股创办的教育服装厂的设备购臵投入。

县委、县政府领导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后,立即作出暂停教育局长人大副主任的提名,案件移送县纪委作进一步查处。一个星期后,县纪委建议县委组织部暂时免去该局长的行政职务,并以该局设立“小金库”应负领导责任和收受商业贿赂等多项违反财经法纪事实,将此案移送至县检察院立案查处。

◆ 背景介绍

根据某市审计局转发《XX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全省基础教育经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T县审计局对该县2005基础教育经费和2003-2005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正式进点审计前,审计组对县教育局、财政局开展了审前调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教育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共有 84个,(含教研室、招生办、电教站)各类中学38所,小学328所,在职各类教职工6963人,离退休1171人。在校学生169200人,其中:小学生75915人,初中学生45285人,高中学生48000人。

(二)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使用情况

2005财政安排教育经费14250.89万元,其中:上级财政安排2799.7万元,包括“二免一补”450.40万元,义教工程464.40万元,转移支付1627.3万元,其他257.6万元;本级安排11451.19万元,主要是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005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与上级与本级安排一致,年终仅留存其他资金81.20万元。

(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1.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2005年计划投资1892.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204.50万元,上级财政安排662.5万元,地方配套25.5万元。安排建设项目29个,建筑面积37333平方米。截止2005年底已支付项目投资131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856.0万元,财政资金457.0万元。结余留存财政579.5万元,等待工程验收结算。29个项目按计划面积基本完工。

2.第二期农村义务教育工程资金:2001年至2005年上级计划投资3300万元(土建投资2261.7万元,资助贫困生149.5万元,信息技术297.8万元,课桌、图书、仪器308.2万元,师资培训282.8万元)。资金来源:中央专款1650万元,省留用专款1650万元。截止2005年底,实际到位2411.2万元,其中:县财政实际下拨2026.8万元,留存县财政384.4万元。

3.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2003-2005年共计安排资金1054.8万元,其中:市级专项资金50.7 万元,县级财政300万元,转移支付资金704.1万元。改造项目203个,已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的152个在建项目51个。2005年底暂存县财政未拨资金155.2万元。

内部控制测试表明,该局各项资料齐全,建立并有效运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内控评估结果几乎没有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审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审计组编制了《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并决定将县新华书店、电教站、教研室,三所高中,二所初中和二所小学作为重点审计调查对象。

◆ 发现过程

2006年5月下旬,审计组正式进点。通过近半个月的审计调查,发现教育系统乱收费的现象依然严重,如:

1.县教育局违规收取小学生学籍表格费12.37万元,收取教师调资摊派费用22.39万元,收取35所学校两基复检摊派费用11.05万元,加收教师职称评审费3.69万元,收取部分学校代垫旅差费36.77元,收取电影公司手续费4.25元。合计90.52万元。

2.县城与农村三所中学比照省级重点中学的收费标准多收高中生春秋两期学生学杂费(每学生每学期应收180元,实收350元)90.34元;超标准收取高

二、高三学生择校费20.38万元。

3.该县属老革命根据地,国家级贫困县,审计调查发现,有3个乡镇政府分别以普九基金、危改基金、排危和锅炉集资款名义,向学生收费129万元。

4.县教育局按危房改造、寄宿制工程、义教工程等专项资金总额向项目学校收取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其中包括向上级资金计划拨付部门申请资金的业务费,项目申请、运行旅差费、招待费、资料印刷费、项目实施监督、检查、验收等管理费等。比例高达20%以上,仅2005年一年就收取这类管理费158万元,用于弥补教育主管部门机关经费的不足。这些管理性质的费用应由地方财政负担。

教育乱收费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审计机关,这次查出的问题,审计也只能象往年一样,在“教育与审计二家关系一直都很好”的思想指导下,打算象征性地收缴3万元罚款结束审计。

恰好赶上高考,教育局的领导提出等考试结束后再谈审计处理的事,接着又是中考,这事又拖了下来。审计组没办法只好把这件事暂时放着,先进点对审计计划安排的某初级中学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这个中学的财务收支简单,每月就一本凭证,仅用一天时间就可以结束外勤审计。审计人员在翻阅原始凭证时,发现一张行政事业性单位内部收费收据,收费内容是教师培训费,金额760元,加盖了T县园丁公司的财务专用章。金额虽然不大,性质却要关注,审计人员清楚记得,县教育局的财务账上并没有这种性质的收入,而该校负责人非常肯定地说,园丁公司是县教育局办的,公司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教育局的在职人员。

审计组征得局领导的同意,返回T县教育局,要求该局提供园丁公司的财务账。但该局及园丁公司的人否认另外设账,园丁公司是局属的一个股室,收支都在局机关财务 账统一核算。审计组查对教育局在财政局领取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登记簿,但没有找到在某初级中学取证的号码对应的那本收据。审计组前往县财政局预算外股调取收费收据发放情况,证实该收据是以园丁公司的名义领取的,审计组请预算外股在审计取证记录上签字盖章,立即又赶到园丁公司,并找到教育局领导,要求解释这件事。经过二家领导的多次交涉,园丁公司终于交出了这本收取各学校教师培训费、学生建档费、照相费等账外收支的账本和凭证。仅2005年收费总金额17万余元,除5万元的成本费用开支外,其余全部用于发放教育局职工福利。

该局领导主动提出来接受前面的审计处理,并多拿4万元,立即缴款,条件是不要将这一账外收支的情况写入审计报告,原来承诺的3万元找个名义下达审计决定,而这4万元以赞助审计业务经费不足的名义缴入预算外,不下审计决定。这件事本身很简单,而且教育局也很配合,把账外收入的来源和支出方向一五一十的说了清楚,本来是可以了结的,何况这次审计教育局总共可收缴7万元,已经是该局收缴历史最高水平的二倍有多。但审计组没有当即开具《审计缴款书》,而是提出调账到审计局,对县教育局的专项资金重新进行审计。审计组分析认为,乱收费和账外账的情况绝不会孤立存在。审计组经过讨论,重新修改了《审计调查实施方案》。审计组增加了力量,分成二组,一组延伸到相关中小学,重点审计调查工程项目结算情况,一组对专项资金除工程项目支出外的费用支出进行详细审计。

延伸审计调查的一组花了一个多星期,抽查了三个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和危房改造工程项目,都因资料不全,施工企业又不肯提供施工资料等原因,审计调查取证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另一组在归集三年的专项资金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租车费时却发现了疑点:三年来该局每次下乡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租用的是同一辆普通桑塔纳轿车,以同一个人的名字在县地税局办税大厅代开运输服务业发票报账;同一天在本县范围内该局办公室开了三至六张派车单,每次用车的金额基本相同,而且每次租车结算的价格与市场租车价是一样的;租车费25全部在项目经费中列支,而教育局机关的五部车的费用已在机关经费中据实支出。

审计组询问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解释说,租车的事是办公室负责的,财务不是很清楚,估计租的不是同一辆车,是租了几辆车,以同一个人的名义开的票。询问办公室负责人,解释也是一样。

审计组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这里面存在问题,但从哪里打开突破口呢?一位熟悉税收业务的审计人员提议,调查取证出租车主的有关资料,既然是出租车,一定有运管所 的营运证,工商局的营业执照和地税局的税务登记证,不可能这么大额的运输服务收入连续几年都可以逃避职能部门的监管。即使租了多人的车,也可以通过统一开票纳税的车主调查其他出租车主的。

但当审计组要求该局办公室负责开派车单的人提供出租车主的联系电话,营业地址或住址时,却一问三不知,什么也拿不出来。交谈时一直强调二家多年以来的关系,比如审计局某干部子女免去择校费安排在重点班,某领导的家属原来是农村民办老师,现在是国编且调到县城中学,等等。这些都是事实,年轻的审计干部今后子女的入学问题还需要教育局的帮助。

审计组兵分二路,一路到地税、工商、运管部门调查取证,一路继续与该局有关人员“泡磨菇”。从上午十一点一直到下午五点,审计组的人没有休息,该局办公室的人纷纷借口有事离开了办公室,只剩下审计组的组长和主审二个人坐在办公室,等电话催了几次迟迟未到的分管项目资金的副局长的到来。

无事可干,只能干等,项目主审好奇地查看办公室主任办公桌玻璃板下面的教育局职工通讯录,竟在通讯录的末尾发现凭代开税务发票结算车费的车主的名字,上面有手机和住宅电话号码。主审当即用教育局办公室的座机拨叫对方的手机,但关机,再打他家的电话,是个女人接的,以为是局里打来的电话,问有什么事,主审灵机一动,说局里发放中考补助,叫她男人过来领,这边联系不上。女人于是告诉了审计组她男人的小灵通号码。半个小时后,那名“出租车主”和去几个职能部门调查的审计人员都到了教育局会议室。

外调的情况是,所有职能部门都没有为此车办理过任何证照,但这不是“黑车”,在稽征所登记的该“出租车”是非营运的私家车。在审计组突如其来的攻势面前,那名“出租车主”承认,该车也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教育局全体职工每人集资1000元,合计6.6万元购买的一辆二手车,他本人是教育局聘用的。但至于如何结算运输费就不清楚了,结账时都是办公室通知他具体结算金额去地税局办税大厅开票,结算款并不经过他的手,何人收取结算款他也不清楚。

但这已经够了,审计组长打电话给教育局长,简单说了一下情况,要求他立即赶到办公室。该局长已有内部消息传出,即将升为县人大副主任,审计组严正告诫他,不希望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他的政治前途。该局长领会到了审计组的决心,打电话通知园丁公司的经理和财务人员立即赶到办公室,毫无保留地提交全部账证给审计组,希望审计组网开一面。

3 突破口被撕开了,接下来的审计势如破竹,经审计证实,该局通过设立园丁公司,违规经营车辆出租、打字复印、照相等业务,在项目资金中虚报项目运作租车费、打字复印费等,三年套取项目资金121.5万元,除成本费用列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职工福利或变相发放福利。

账外账和小金库的问题已经搞清,但这件案子并没有结束,在T县建设局审计的审计组在听取县教育局审计情况交流汇报后,配合教育局审计组,重点关注建设局与教育局有关的业务往来,他们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情况。在义教工程、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工程建设过程中,教育局与建设局签订一份协议,所有工程项目实施指定由建设局下属的质监站和设计室负责设计和监理,而设计费和监理费由建设局统一收取,收取总额的40%由设计和质监入收入账,建设局与教育局各得30%。建设局分得的30%挂在“其他应付款”账上,而教育局财务账上没有这项收入的反映。由于质监与设计二家没有得到应得的收入,对此很有怨言,他们向审计组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部分项目未通过工程设计和监理;还有某学校的宿舍是原来的老宿舍,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内外墙涂料装饰。教育局提供的项目档案资料是在与建设局结算时要求他们加盖的业务章,承诺一切责任由教育局自己承担。

审计组在反醒审计实施方案的同时,认真修改了方案,加派人手,聘请二名注册造价工程师,分三组再一次核实工程项目实施的真实性,最后证实:未通过设计和监理的项目由教育局指定施工单位,教育局部分领导收取施工方“回扣”16万余元。未实质性实施只是进行简单的内外墙涂料装饰的学生宿舍,教育局按新建宿舍报账,从中套取项目资金47万元,用于教育局职工集资入股创办的教育服装厂的设备购臵投入。

审计组整理审计资料后,由审计局长带领,就审计结果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专门汇报。

◆ 案例分析

一、本案适用的法律法规

乱收费,教育工程项目捆绑收费,以及虚开发票套取教育专项资金用于账外收支。上述做法,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4号)“

一、要坚决防止随意变更项目学校、变更建设内容和大幅度增减建设规模的现象发生”、“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尽量减免各项建设收费”、“

六、省、市、县各级教育、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资金落实,严格防止挪用挤占,不得拖欠工程款”等的规定。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2003年9月29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对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土地使用费、图纸设计费、地勘费、监理费等收费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严禁以各种名义对工程项目高收费、乱收费”的规定。

■ 焦点讨论:无法遏止的乱收费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二、相关知识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求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大教育投入,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 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 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006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财教[2006]4号),根据该《办法》,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中央免学杂费补助资金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学生数为准计算。免学杂费补助标准由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一费制”文件中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取暖费)标准,按中档就高原则逐省份核定。

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西部地区8:2,中部地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地方财力状况,分省确定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东部地区未享受中央补助的省份,其免学杂费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按区域分步推进。自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

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必须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并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县级财政要根据农村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数和学杂费标准,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足额纳入本级预算,按规定及时拨付,不得先免后补,并确保按照规定用途和标准使用。免学杂费政策实施情况和各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直接核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农村中小学校,不得下拨到乡镇。

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各级财政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要继续保留,严禁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冲减、抵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免收学杂费政策实施后,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学生住宿费。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学校和教职工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回扣”,严禁收取如手续费等任何形式的服务费。违反者按乱收费严肃处理,追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的行政责任。

三、审计体会

(一)走出经验的误区

本案给我们一个提示:并不是年年都存在的问题,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唯一问题,更不是经验认为除通常存在的问题外,就没有了其他问题。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计年年都列入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延伸审计单位,而且每次审计都会涉及专项资金,但因为实施审计的主审和成员大多数是以前的人马,每次来审计首先想到的就是乱收费、挤占挪用、代收费不入账等问题,审计没有创新意识。

这次审计调查要求全面分析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绩效情况,审计组一改以往的经验思维模式,从外围攻破“坚守的城堡”。

审计离不开经验判断,但要谨慎使用经验,谨防经验误导,给审计工作带来麻烦,走不必要的弯路。本案一开始,审计组没有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也打算就此收兵,以后的深入调查能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得益于没有仅凭经验办事。

(二)越是完美的内部控制,越要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通常人们认为,内部控制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较低水平下,检查风险相对较低,审计综合风险一般就可以得到控制。

该局在项目资金运作过程中建立并有效运行了内部控制制度,招投标管理、资金审批授权、不同岗位人员职责分离、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都很齐全,表面看起来,其内部控制无懈可击,出错的可能性应该很小。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其内部控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只是给外界一个假象,而实质上隐藏了更严重的控制风险。

(三)审计方案是不断修改完善的

本案中的审计实施方案不断修改,是不是违背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关于“审计实施方案一经审核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的规定呢?我们说,不是。由于审计过程的不确定性,审计项目实施之前即使是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而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也未必就是一劳永逸、执行到底的。我们说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不得随意改变方案确定的审计程序,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新的审计线索以及审计取证的需要,及时修改审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还有大规模作战的审计方案切忌生搬硬套,尽管是同一专项资金审计,但因为审计对象不同,管理模式差异,所处的审计环境的区别等因素,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和修改审计实施方案。

(四)教育是一种事业,总是要作出牺牲和付出代价的,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体现一种精神,一种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老师要有,学校要有,主管部门要有,执法单位要有,社会公众都要有,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 乱收费的审计

一、教育乱收费的审计内容

教育乱收费主要体现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费收入核算管理不规范、收费不开票据、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等方面。审计实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查教育乱收费。

(一)获取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和收费内容

实地查看,审查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情况,如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于2002年制定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审计时,到被审计单位实地查看,检查其是否按规定将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了公示,已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否合法。如果学校报名时没有按规定对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公示,审计人员应关注是否存在乱收费的情况。

(二)查阅收费文件和收费许可证,审查收费收入的合法性

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经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许可证和经过批准的收费文件(一般春秋二季都有文件下发)。首先检查其所列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否合法,然后将收费许 可证和收费文件所列项目与收费收入明细账核对,进而检查其是否存在通过建立“校中校”、“校中特色班”等方式,自立收费项目收费的情况,最后要区分新增收费与已废止收费的时效。

(三)抽查收费票据,审查票据使用的合法性和收入的真实性

收费票据盘点与账外收支审计计相结合。有的是入账的收费是按标准和有收费依据的;未入账的则是违规收费,且标准不一,有的多,有的少。

审查学校收费时是否按规定使用了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已使用过的票据是否完整无缺,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在对票据的领、用、销、存管理情况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抽查核对一定时间段(重点是每年的九月和二月学生报名期间)的收费票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核对收费票据所列项目、金额汇总与财政专户备查账上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看其上报收入是否真实准确,缴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存在瞒报收入、截留资金的现象;二要抽查核对票据上所列的收费项目与收费许可证上的项目是否一致,审查是否存在跨学期收费和超标准、超范围收费现象;三要根据在校学生花名册,选择几名学生,逐年核对其交费情况,检查学校是否存重复收费的问题,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按“一费制”规定收费后,是否仍收取其他费用。

(四)审查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的执行及收费情况

2003年,教育部对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做出了严格执行“三限”(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的要求。“三限”政策是:“择校生”招生比例和最低录取分数线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最高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择校费”是一些学校增加教育经费收入、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方式。审计时,一方面要将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招生计划与学校的实际招生人数核对,看其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择校生”招生比例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审查录取分数、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的合规性。

特别关注未注明标准和数量,而是拢统一个收费金额的收费票据。

(五)审查是否存在账外资金

向学生收取费用或代其他部门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开收据,是一些学校隐瞒收入、形成账外资金的主要方法。审计要通过个别访谈和内查外调的方式了解核实事实真相,重点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或无记名调查学生及家长,了解核实学校是否存在收费时不开收据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延伸调查相关部门、单位,核对各项代收费用和资金的转付结算情况,发现和反映对返还款核算管理的规范性。

审查账外资金时还可以结合环境分析的方法进行审计。一是有收费权的单位或部门在外界的印象——俗称“蛮博士”,一个执收执罚力度不大的单位,存在乱收费的情况比较少见;二是单位干部职工参与赌博与玩乐的疯狂程度也与单位执收执罚力度有关。

二、教育乱收费的原因分析

随着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公立学校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步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轨道,但他们却在不同于民办学校的组织人事、收支来源和管理方式等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有他的优势,也有他的缺陷,正因其是公立学校,社会公众对其乱收费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教育收费真的很乱吗?乱,确实很乱,但有他多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的:当今社会普遍追求升学率,学校作为经济实体,已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加大教育的投入,扩建校舍,容纳更多的学生;做学生公寓,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培养出名牌重点大学的学生,从而赢得知名度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即经济学上的学校商誉,这种“校誉”能为学校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因此,小考或中考成绩优秀和高考上线而又不想走的学生成了学校重点取挖对象,不仅不收择校费,“我全部免费,来我们学校吧!”没有经济作后盾或不屑于用这种手段招揽生源的学校只能“望生兴叹”。那些想争名气又实行“优惠大酬宾”的学校,一方面要高薪聘请优秀教师,一方面又要给成绩好的“免费赠送”,自然而然就要增加其他学生的收费,不然怎么维持正常开支和接待学习、观摩、检查等的开支。

(二)历史的:尊师重教从孔夫子开始,尤其经过“文化革命”的折腾,教育更成为神圣的事业,教师也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受到尊重是应该的,他们多得报酬也是理所当然的,正是这种观点的存在,近十几年来教师的待遇一直成了关注的焦点。而钱从哪来呢?财政拨款人头费约1.2万元,实际远低于其他执法单位。只有提高收费标准,或另立项目收费来改善教师的待遇。中国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就一个孩子,只要能考上,多点钱没关系。请客呀、送礼呀,一朝考上了,又是谢师宴,又是电视点歌,为老师做义务广告宣传。老师的虚荣心也得到升华,是呀,我多得点好处,学校多收点费,应该、应该的,人家心甘情愿,就怕你不要呢?

(三)经济的:财政、物价、纪委、审计等执法执纪单位不象是经济、法律监督局,倒更象是收入征收局。大家都知道,政府财政给他们统统下了收缴款的征收任务,作为本级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视其收款的多少与财政分成,决定其正常的经费支出的来源。所有执法执纪单位谁敢说不希望学校乱收费,巴望得很呢!越乱越好,通过执法检查,一可以完成政府下达的预算收入任务,增加自已的政治资本;二可以增加本单位的分成收入,稳住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单位和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三可以免去自已和亲戚朋友子女的费用,塑造自已办事能力的形象。

(四)法律的: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法律,我交了学费,就可以享受别人同样的教育机会,否则可依法起诉申请自已的权力。正如前面所说,学校受升学率的影响,最大的 不同是班级设臵,重点班的人数一般在50人,而普通班的最少是80人,多的达百余人。中考成绩好的可以免去部分学杂费,而普通生学杂费高于重点生的,享受的教育机会却大大低于重点生的。他们不象是在接受教育,更象是一种体罚,你可以想象一下,百余人一间的教室,上下课就象上下班挤公交一样,讲究先下后上的,秩序不得有半点乱。唯其学生太多,任课老师也头痛的厉害,反正又没有重点班老师每年过万的高考奖,费那么多神干嘛。因而每次周测验、月考、期中考的卷子改不出来并不是老师的责任,那么多的学生,做错的又多,不占用点教学时间,没有十天半月怎么改?唯其学生太多,只要坐中间或后排的一、二个学生上课时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那这堂课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白上啦!我交了费的,我想认真听课,我想知道我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我要上进,中考没考好,分到了普通班,并不说明我就是弱智。但谁给你这个权力?你既然没这个权力,又何须管我乱收费。

(五)收费高又能怎样,学校已成了纳税、交费大户,飞三走四,学校所剩无几。财政调控每年要三、四十万,代扣个人所得税五、六万;物价“分成”、纪委查处每年也要个近十万;隔三差五的审计进来也要个几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出了面,每年还不也得先赞助个万把二万的办公费、考察费之类的。尤其是有点名气的学校,每年省、市、县各家的检查不下数十起,光是接待费就够呛,不要说吃着了还要兜着走的。

总之一句话,现而今的环境下,教育乱收费不可能根除。

◆ 案例思考

1.本案隐藏了一项审计成果:在延伸审计T县教育局电教站和教研室时,发现电教站采购电教设备和教材过程中有收取供应商回扣,教研室盗版印刷单检试题,以与母版相同的价格向各校推销,盗版获取的利润账外为教研职工每人发一台笔记本电脑。请结合你对教育系统的审计实践,谈谈如何对县电教站和教研室的审计思路,以及可能发现的问题。

2.除教育系统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收费的现象。请你列举这些部门或单位,以及审计已经发现的乱收费的名目。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浅探 篇6

(一)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存在滞留经费、延缓拨款的现象。近几年来,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渐增多, 科研经费总量上升很快。面对数额如此巨大的经费, 出现了某些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对于科研经费未及时安排拨付或采取分批拨付, 将专项资金滞留在本部门。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科研管理部门职务犯罪的机率, 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行。

(2) 存在挤占、挪用现象。现行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中, 科研经费几乎都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集中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履行分配、安排科研经费的职能, 其为利用管理的便利左右科研分配, 从而达到谋私利的目的。首先, 通过挤占科研经费, 来达到弥补自身行政经费不足、提高职工待遇的目的;其次, 通过掌管科研经费分配的权力, 与申报单位形成私下协议, 故意提高课题的档次、增大拨款额度, 从而达到挪用科研经费的目的。

(3) 存在虚设课题、转移资金的现象。面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总额大、立项数多的特点,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存在很多漏洞, 同时也为有的科研管理者转移资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监管不严的现状, 有些部门为了获取科研经费来弥补自身经费不足的问题, 就采取虚设课题, 从而将获得的科研经费作为单位的“小金库”使用。

(4) 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不但履行分配科研经费的任务, 而且还具备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而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仅仅是学校科研经费的一个账房先生而已, 往往过多的关注每个项目的资金收支情况, 而忽略了对资金的监管;更有甚者认为资金的监督权在高校财务部门, 而不去监管。

(二) 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存在未按合同使用经费的现象。科研经费一直都是作为专项经费使用, 必须严格按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科技三项费管理办法以及各高校具体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 并且在立项时必须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管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超出合同范围规定使用的现象。科研经费的使用, 诸如扩大开支范围、擅自调整预算、突击购买设备等屡见不鲜。

(2) 存在真发票、假事项现象。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资质力度的加大, 理工科一个大项目动辄就几百万上千万元, 而根据国家相关科研管理办法, 科研经费的支出一般都需要正规发票,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金额, 项目本身是用不完的, 但是为了不致使经费剩余, 目前在科研界普遍出现了找票、凑票等真发票假事项的现象。

(3) 存在伪造公文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对学校教师申请到的国家级项目都采取了专项配套的措施, 且数额一般为该项目立项金额的1-3倍。然而同时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对横向课题的监管远远不如纵向课题监管的严格, 这就给某些人联合造价、骗取配套经费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4) 存在巧立名目花钱现象。项目到手后, 怎么花是关键, 而且还得花得没有痕迹。有几种惯用方式:首先是吃回扣, 与销售商相互勾结, 故意提高仪器设备的购买价格, 然后将多余的钱辗转进入个人账户;其次, 以科研需要的名义购置汽车房产, 项目结束后就据为己有;再次, 自己成立公司, 拿科研经费作股份;或者, 就是以考察的名义出国或到各地旅游消费。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一) 相关规定间的协调性较差进

行科研经费审计, 其定性依据在于各级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委托单位制定的具体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然而, 面对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 我国的科研相关部门就开始制定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 如《医院会计制度》 (财字[1998]号) 中要求科研经费应在“专用基金”科目核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 (财教[2002]65号) 中就明确规定了该项资金的支出内容和各项支出所占比例。但是, 众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都是各级主管部门、各高校、各委托单位依据自身管理的实际而制定的符合本单位管理特色的规定, 再加上存在委托单位与科研机构的单位属性不同、会计制度不同、核算方式不同等原因, 这就造成了各规章制度相互间的协调性不强, 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为实施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 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 除了考察其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外, 主要还要对其研究的效益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其科研成果适应社会需求程度的评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程度的评测、科研成果服务社会贡献率大小的评测, 以达到指引高校科研的研究方向, 提高高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是, 通观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状况, 虽然要求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很早就提上了日程, 但是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的工作到目前还未得到有效开展,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完善、科学、可操作的绩效评价体系, 就使得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审计标准和审计依据, 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 审计力量有待加强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随着高校职务犯罪的不断增多、高校资金的迅速膨胀而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自身的重视。但是相对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来说, 高校内部审计力量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再加上专项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的复合型专业知识很强, 对于高校寥寥可数的审计员人来说, 就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几乎都以教学科研为主, 引进人才的重点也放在了教学科研方面, 对行政人员的编制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这就造成了高校内审机构本身不可能具备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况且,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用人机制而言, 行政人员待遇差、地位低, 也不可能会招到金凤凰。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围与内容

(一) 经费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审查

根据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 科研经费审查的重点也就不通。高校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于国家各部委及财政的拨款, 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的审查, 关于其经费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肯定没有问题。那么就要重点审查横向科研经费的来源问题, 因为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委托单位的拨款, 管理上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 应该主要对其立项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手续的完备性等方面进行审查。以防止与委托单位勾结虚报科研项目, 达到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

(二) 经费支出的合理、规范性审查

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合理性、规范性审查, 关键在于:是否严格按照科研合同确定的开支范围以及项目进行, 有无巧立名目花钱的行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 是否严格按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科技三项费管理办法以及各高校具体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报销的票据是否真实、规范, 是否存在找票、凑票等真发票、假事项的现象。

(三) 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有效性审查

首先审查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与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相适应, 是否适合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实际;其次审查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后审查学校科研管理办法是否以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为出发点, 是否切实以为广大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为宗旨。

(四) 科研的效益性审查

科研的效益性审查, 主要是考察高校科研为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大小。首先主要审查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考察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其次审查科研成果对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程度, 考察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最后审查高校科研成果获奖的情况, 考察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如何。

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对策

(一)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标准和依据是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只有各高校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才能为科研经费审计提供可靠、可行的评判依据, 才能使科研经费审计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建立科研经费监督机制, 形成由课题负责人、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共同把关的三级防控机制, 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安全、有效。只有在良好的管理体制前提下,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才能减少风险、提高质量。

(二) 做好审计力量建设工作

高校自身必须克服编制少、内审经费少等不足, 大力做好高校内审力量的建设工作。首先, 必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由此对高校内审提出的新要求, 有针对性加大对现有内审力量的培训、培养工作, 使其能更好的胜任目前高校内审工作;其次, 要努力改变和创新高校的用人机制, 加大对复合型审计人员引进的力度, 充实高校内部审计力量, 促进高校内审工作的提高;最后, 建立完善的专业人员聘用机制, 加大外聘审计专家的力度, 从而达到弥补高校审计力量不足、提高高校内审质量、促进高校内审向更深层次发展的目的。

(三) 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指标体系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科研经费审计而言, 其还是停留在经费收支审计的层面, 并未更深层次的开展,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现行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依据课题合同书中的相关定性描述, 但其超出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 根本不便于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对比, 从而衡量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还有就是目前无论是国家审计署, 还是教育主管部门, 都要求对科研经费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具体的审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所以要更好的搞好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 必须根据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的现实情况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的实际的分析, 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指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科研经费绩效指标, 包括:科研预算收入完成率, 为本年科研收入与本年科研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收入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科研预算支出完成率, 为本年科研总支出与支出预算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支出预算的执行;科研收支的真实性, 是指科研经费收支的依据、以及科研相关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科研收支的合法性, 指科研收支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

第二, 科研管理绩效指标, 包括:科研经费收入年增长率, 为本年科研收入增长率 (本年科研收入-上年科研收入) 与上年科研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经费积累和学校科研发展的能力;科研仪器设备支出比率, 为科研仪器设备支出与科研总支出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科研支出的结构合理性;横向科研收入占科研收入比例, 为横向科研收入与科研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横向科研的能力;纵向科研收入占科研收入比例, 为纵向科研收入与科研总收入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纵向科研的能力。

第三, 科研成果绩效指标, 包括:国家级课题立项数, 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所获得的国家级课题的立项总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高层次科研的能力;国家级课题立项增长率, 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国家级课题立项数的增量 (本年立项数-上年立项数) 与上年立项数的比值;省厅级课题立项数, 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所获得的省厅级课题的立项总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普及的程度;省厅级课题立项增长率, 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省厅级课题立项数的增量 (本年立项数-上年立项数) 与上年立项数的比值;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 为本年度学校教职工获得的校级以上科研奖励的总项数。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成果的先进性问题;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增长率, 为本年度学校获得的校级以上成果奖项数的增量 (本年获奖项数-上年获奖项数) 与上年获奖项数的比值;科研成果转化率, 为本年度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项数与成果总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考核学校科研的实用性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 《审计月刊》2011年第2期。

经费审计论文 篇7

关键词:经费供给;收支挂钩;税收计划;税收经济观

在微观税收实践中,税务部门经费供给模式是决定税收征管成本的重要因素,极大的影响了依法治税的贯彻实施。在近年对税务部门审计调查中发现,由于税务部门经费与征税收入实行“挂钩”政策,部分省市国地税部门在行政经费开支方面普遍存在管理粗放、违规列支、预算软约束等问题。以下本文将结合税收成本审计调查,就税收征管成本问题提出几点个人

看法。

一、我国税务部门经费供给体制现状及特点

(一)“财政下拨+比例提取”是我国税务部门经费的主要供给模式

目前,受财政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至县(自治县、市、区)均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同时,还在省、地(市)、县(自治县、市、区)税务局所在地设立直属征管分局。现行的两套税务机构除国税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实行垂直管理外,地税系统实行“双重管理”,即业务上由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管理,其余的人、财、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对税收收入的需求呈现增数效应。基层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多少,实际上是由财政需求决定的。从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基层税务部门组织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绝大部分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对税收组织收入来提供可用财力的期望值很高,每年的财政预算多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对税务部门实行刚性计划。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税务部门不断增加税收以提高财政供给,另一方面以“收支挂钩”、“以奖促征”等作为税务部门的激励手段。以某省为例,審计发现,1999年至今,该省政府规定地税部门实行“征收经费与地税部门当年征收本级税费收入总额挂钩,分类核定比例,分级安排”的政策。2004年起,该省国税部门亦参照实行征收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

(二)经费供给增长快、结余大是税务部门经费供给的突出特点

近年来“收支挂钩”模式计拨的税务部门经费增长迅猛。以审计调查某省为例,该省某区地税局所在地政府制定了4项征收经费补助办法。此外,各区、县、镇政府及街道等单位还根据税收完成情况给予税务部门一些奖励经费。同时,各级政府也参照上述办法安排经费给国税部门。由于近年来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按上述“收支挂钩”办法计拨的税务部门经费增长迅速。2002年至2006年,该省地税系统经费收入增长率为32.09%; 2006年当地财政预算拨款占全部经费收入的76.82%。2002年至2006年,该省国税系统从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取得经费增长率为134.21%,2006年取得的当地财政经费拨款占全部经费收入的29.54%。2006年,审计抽查的该省14个税务局从当地财政预算取得经费收入占全部经费收入的57.80%。

其次,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多、资金量大,税务部门经费结余较多。审计发现,2006年末,某省税务系统累计结余是全年经费收入的47.06%;审计抽查的14个税务局,2006年末累计结余是全年经费收入的95.34%。2006年,该省国地税部门通过“收支挂钩”政策分别取得经费占部门经费总收入20.67%和74.96%;同年年末,该省国地税全系统累计结余分别占当年该省国税、地税部门全年经费收入的44.29%、50.7%。审计调查表明,目前所实行的征收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为税务部门提供了大量额外可用资金。

二、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税务部门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值得商榷

税务部门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为主体的税务部门经费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保证税务部门经费、促进税务事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挂钩”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基于弥补税务部门自身建设经费不足、鼓励征收完成税收计划等的目的。但在新形势下,这种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也衍生了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造成税务部门经费来源广、数额大,为征税成本不断攀升提供了资金来源

以审计某省为例。审计发现,目前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整体水平仍然较高,人均征税成本普遍高于当地人均行政成本。2002年至2006年,该省税务系统的征税成本增长25.81%,征税成本率由2002年的4.09%下降至2006年的2.55%。2006年,该省税务系统人均经费支出是省行政单位人均经费支出的1.81倍,是省财政供养人口人均一般预算支出的2.01倍。全省税务系统部分支出项目增长过快,其中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出国费等“四费”支出从2002年到2006年增长了65.33%。

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国地税部门征收经费与经费结余双双高企,另一方面部门经费支出规模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当初实行经费收支挂钩政策时税务部门经费不足、信息化建设和纳税服务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等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挂钩”政策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导致税务部门的部门预算无法彻底执行,影响财政资金的规范高效使用

在目前经费管理体制下,税务经费来源复杂,管理要求不一,大量经费来自非本级财政,导致税务部门在预算编制、预算批复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完整、不准确、不详细的问题。如,地税部门的经费挂钩比例确定的主观性较强,也没有明确规定这部分经费的支出用途,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对这部分经费的支出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调查发现,税务部门巧立名目乱发补贴、费用开支比较随意等管理失控现象比较严重、比较普遍:一是在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令禁止的情况下,某些税务机关仍然设立“账外账”并将资金大量用于不当支出。调查发现,相当多税务部门向工会、食堂等下属机构和单位大量注入资金并用于自身开支。二是通过税务系统之外的途径开支经费。审计调查发现,在税务部门经费来源渠道多的情况下,个别税务机关没有按规定将地方财政拨入经费入账,而是将财政资金驻留财政部门或直接拨入有关服务单位直接开支,以逃避监管。三是巧立名目发放津补贴。审计抽查该省的14个税务局在国家和省政府规定标准之外多形式、多渠道发放的奖金津贴从2002年至2006年增长143.76%。

税务部门所实行的“收入与经费”挂钩政策,由于税务经费没有完全做到垂直管理,导致大量非本级财政经费沉淀在各级税务部门,年年新增,年年结转,不仅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为税务部门随意、违规列支经费提供了外部资金来源。

三、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税务部门的经费供给模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部门的经费管理,推动依法治税进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税务部门的管理体制,改变征管经费的供给模式

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税务系统的这种征管经费供给体制需要在制度机制上予以改进和突破。笔者建议,在对税务部门征税成本进行归制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改变经费供给模式,即改变现行的“下拨人头经费+比例提取经费”的经费供给模式为“财政统筹、预算安排、全额下拨”的经费供给模式。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法》中关于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规定,按照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级次,国、地税部门的经费需求应分别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全额予以保证,省级以下财政则不需承担税务经费。规范税务部门的资金来源渠道,切断目前税务部门与非本级预算部门的资金分配关系,杜绝跨预算级次分配资金,避免扰乱正常的预算分配秩序,从而达到实现地税系统经费保障合法化,推进依法治税基础条件坚实的目标。

(二)地方政府的税收计划管理要实现指令性向指导性的转变,改变“以奖促征”的征税激励办法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一方面下达刚性税收指标,要求税务部门不断增加税收以提高财政供给,另一方面以“收支挂钩”、“以奖促征”等作为税务部门的激励手段。在此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部门不惜违规征税以完成任务,获取经费;在经济发达地区,税务部门奖励经费数额巨大,成为其违规列支的来源。因此,现行指令性的税收计划管理直接导致了税务部门经费“收支挂钩”的供给模式。

为此,笔者认为:税收计划管理要实现指令性向指导性的根本转变,以此最终改变“以奖促征”的征税激励办法。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体现为,计划不准、苦乐不均、情况不明、上下不通。现实情况是,下达计划,政府层层加码,税务级级讲价;组织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有税不收、经济落后地区被逼无税乱收。 地方税收增收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税源结构情况以及当地新的经济、税收增长点,逐级下达指导性计划,逐步实现税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向指导性的根本转变。基层地税部门在坚持依法征收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重视与支持,不断改进税收计划管理的方式方法,彻底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弱化税收计划刚性,改变过去沿用“基数法”(即“基数×系数+特殊因素”的方法)确定税收计划的做法,逐步改用“GDP税收负担率税收计划法”(即“該期GDP计划×近年平均税收负担率+应分摊差额+特殊因素”的方法)来确定。同时,建立并完善考核税收执法质量指标体系,强化税收执法刚性。

(三)确立税收经济观,将征税成本作为经费供给的重要依据

税务部门的税务征管经费直接影响了征税成本,而征税成本的高低是税务机关效率的直接反映,是衡量税务机关成果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不少税务部门实行“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单纯财政思想,将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税务机关工作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征税成本只作为税务机关的软约束。

笔者认为,在建立集约型社会中,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经济观,观念上要实现最大化向最优化的转变,在实践中需要建立税务征管经费外在硬性约束机制,将征税成本与经费供给结合考察,杜绝税务部门经费开支无预算、随意支的情况。税收增长必须符合经济增长的实际,各级地税部门要把税收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作为根本性任务,跳出就税收论税收、就任务抓任务的思路,克服税收增长越快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税务部门以及有关主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由数量型考核向质量型考核的转变,认真研究增收措施,积极构建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税收质与量协调增长,加强税收征管成本的考核和监督:建立统一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和税收成本目标管理制度,使税收成本核算有章可循;科学设计税收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成本控制与分析,建立和完善税收成本核算监督机制,明确税收成本考核的岗位责任制;税务机关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纳税人及其他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降低征税成本的外在硬性约束机制。

上一篇:吃零食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下一篇:下新庄小学防震演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