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控制论文

2024-09-17

经费控制论文(通用12篇)

经费控制论文 篇1

摘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经费管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控制机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了科技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建立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加强科技经费的控制监督,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经费,控制机制,监督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 在关注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乃至普通公众均越来越关注财政投入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在这种形势下, 国家科技经费的安全性及其使用效率就更加突出。而加强科技专项经费控制管理, 是提高科技专项经费分配和使用的透明性, 确保科技专项经费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方式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并逐渐向国际惯例过渡, 因此可以说, 我国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 彰显了新旧科技经费管理机制中的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建立科学、严密、规范和完善的科技专项经费控制机制管理体系, 实现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是政府公共支出改革的要求。

一、科技经费管理现状

目前, 各类科技计划 (专项) 大都按照现行课题制管理的有关要求, 制定了明确的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 为科技计划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使科技专项经费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根据这些规定, 科技主管部门从规范项目申报、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和财务管理, 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等方面入手,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管理力度。课题从立项、实施、直到结题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要求, 如课题立项要有详细的课题预算;执行期间要求有年度经费结算;课题结束时要求有结题经费决算, 并将财务经费决算纳入课题验收环节;项目承担单位还要接受归口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的财务抽查或审计。

“十五”期间, 在总结原有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的利弊和吸收其他发达国家科技管理模式优势的基础上, 国家明确提出对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 颁布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 提出按照公平竞争, 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 并以课题 (或项目) 为中心, 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在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上, 要求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以反映课题的实际成本。同时, 《规定》还要求原有国家科研计划的管理办法按照课题制管理的要求作相应的修订。863、973等计划均已出台了相应的新的管理办法。课题制管理实际上是将科技经费的管理重点延伸到微观领域, 以课题为中心进行管理。但是, 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等主要是以科研机构和研究活动的性质为基础的, 而不是针对微观课题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与新实行的课题制管理存在性质上的差别。目前, 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等管理办法并没有作相应的调整而继续沿用, 因此,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上就形成了分类管理与按课题制管理并存的局面。

同时, 我国加入WTO后, 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必须遵守WTO的相关规定, 如WTO的《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政府支持R&D活动的强度就明确规定, 国家对工业研究开发活动的补贴不得超过研究活动开支的75%和竞争前开发活动成本的50%, 且只能用于人员开支、科研设备、科研服务、管理方面。我国原有的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对科技计划的支持方式和范围, 已与WTO规则产生了一些冲突。因此, 应利用全面实施课题制的机会, 促进科技管理活动向国际化靠拢, 改革已不适应的管理规定。

二、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一) 总体目标

以保证经费安全为核心, 实现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有关的制度和规范, 明确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责任和具体要求, 规范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的经费管理和审计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的经费监督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央有关部门的作用和积极性, 按照不越位、不缺位, 减少监督环节和层次, 尽量不增加受资助单位的负担的原则, 全面加强科技专项经费的监管, 建立完善的科技专项经费监督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监管信息系统, 改善专项经费监督管理的技术手段。在实施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的过程中, 通过对经费预算、执行及审计等基础信息的系统分析和对重点对象的调查研究, 可以针对一些经费配置、使用中突出的问题, 加强节点监控,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 专项经费监督制度的设计思路

在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除科技主管部门外, 还涉及到经费使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因此, 其执行监督比较复杂。在科技主管部门内部, 按照现代行政管理的理念, 即“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相对独立, 互相制衡的原则进行机构设置。按照这一思路, 应将科技专项经费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配置于不同的部门, 使其职责分明, 相对分离, 相互独立, 互相制衡, 达到内部制约和控制的目的。同时, 还必须接受强有力的监督, 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一个完整的科技专项经费监督体系应当是伴随“专项资金链”, 形成一个“监督链”, 并构成一个闭环。

(三) 专项经费监督制度建设内容

在经费“监督链”上, “经费使用”和“经费验收”环节还涉及专项经费使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加强监督意识, 认可其监督结果, 逐步形成监督结果 (特别是审计报告) 的认可制度, 达到部内部外互相联动、资源共享的有序局面。建立一个有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制约和监督系统, 解决好其制度规范是核心和基础。制度既是内部制约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 也是内部监督的依据。在监督制度设计中, 要将“监督链条”中各个环节及其所涉及的有关部门的责权利进行规定, 要对监督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 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和信息系统。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 我国科技专项经费监督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 主要表现在:有关各方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识越来越强, 对科技专项经费分配和使用的监督工作也日趋重视, 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严格的立项决策, 优化预算编制, 规范事中执行, 强化事后审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各有关部门对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方式不断调整优化, 逐步实现了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检查和管理相结合, 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相结合, 提高了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科技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一) 加强科技经费的控制监督

1. 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首先, 我国可设立国家层次的预算工作领导机构, 对各个平级的预算权力部门进行宏观层次的协调。其次,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总监察长办公室制度, 设置类似的监督控制机构, 这样既有助于对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其监察实施又不受制于某个行政部门, 而直接向部长和国家负责, 充分保证监督权力机构工作的独立性。我国应在借鉴美国科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以人大监督、财政部门监管、审计部门审计和项目跟踪监督制度为核心的功能协调、分工明确的政府科技经费监督体系。

2. 在监督控制方式方面。

我国主要局限于报告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估等方式, 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备案制度等监督方式, 要兼顾科技经费监督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 发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方式。

3. 在监督控制实施方面。

我国科技经费的监督机构应按照规范化步骤, 对科技经费的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督, 分阶段对科技经费的使用进行检查, 促使资金按规定使用, 尽快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经费监督实施流程;同时, 要充分发挥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保证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教育和信誉管理, 逐步将监督实施工作引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4. 对于监督控制结果的处理。

必须严格执法,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将处理事与处理人、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内部处理与外部曝光有效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查罚并重, 重点是追缴违规使用的科技经费, 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追缴隐匿、挪移的经费的方法。

(二)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1. 预算工作要精干高效。

国家层次的预算工作领导机构之间应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裁撤一些管理重复的机构, 真正做到精干高效。

2. 要充分保证监督权力机构的独立性, 这是监督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尽管监督渠道众多, 但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所以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监督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必然要求。

3. 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制度是对科技经费的使用实施监督的依据和保障, 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坚持严格执法, 引导监督管理工作向法治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徐海燕, 汪前进, 岳忠厚, 等.美国科学基金的监督模式[J].科学中国人, 2001 (5) :42-45.

[2]肖少平.论公共财政的财政监督[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25-27.

[3]蒋敏元, 李龙成.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体系建设[J].学习与探索, 2003 (5) :73-76.

经费控制论文 篇2

文章研究与分析了我国烟草公司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研经费管理理念,提出了构建完整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

作 者:邝玲亚 林国平谭宇 李海乐 黄家明 作者单位:邝玲亚,林国平,谭宇(中国烟草白肋烟试验站湖北省烟草科研所)

李海乐(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黄家明(亚洲会计师事务所,湖北,武汉,430000)

浅论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 篇3

摘 要 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最基础的保证,其预算控制与具体的投入落实都会直接关系着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经费的最初管理阶段,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教育 经费预算 内控

一、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其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也不断完善落实,经费及各方面的投入都大量增加。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问题出现在义务教育的经费预算管理上。

1.思想认知的缺陷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属于单位预算,是由当地县市级区级相关教育部门进行统一预算管理的。但是往往当地的教育部门对待其教育经费的预算没有进行重要性的宣传指导,没有给下属学校或其他教育部门进行相关的培训说明,就直接导致了下属义务教育学校不能充分地认识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不能切实贯彻教育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机制,不能建立起最有效的预算内控制度,将教育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只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应有的作用。

2.监控管理的无力

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预算管理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是不能任意更改的,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在经费落实过程中,往往不能严格地按照科学编制的预算内容进行相关的经费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学校的正常法定教育经费被非教育性的支出擅自使用,造成预算经费没有预期的执行效果,而导致教育设施不充足或经费不到位。

3.制度体制的薄弱

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过程是由义务教育的学校先根据自身的条件的需要制定一个预算的建议额数,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再报送给地方的财政部门,然后再由财政部门进行统筹安排,经由政府部门的决定批准下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常是将去年的经费预算作为参考报额,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缺乏一定的学校考察而直接接受学校的建议数额,经常造成教育经费没有原本该有的针对性,不能切实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状况,事实上是不利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的。甚至一些学校为了一己私利,虚夸经费预算建议数额,没有完整完善的控制机制进行约束,使得教育经费执行不利,缺乏一定的循环机制,严重影响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改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要提高对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要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基本实施的都是校长负责制,所以要从校长开始,先提高自身对经费预算控制管理的认识,然后以身作则,加强对学校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贯彻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真正地做好预算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从经费上保证学校的最全面发展。

2.强化监控力度

对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监控要有双面性,既有对内的监控,还要有对外的监控。对内监控,主要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全体师生都要共同地监控学校的预算控制管理活动,将预算的项目内容公开,以接受全体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的共同监督控制。对外监控,主要是加强对相关审计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在预算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考核的力度,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审查、预算编制和审核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控制,检查其是否将最重要的经费落实到位,保证经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保证预算管理的完善落实。

3.健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要具体结合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让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针对性,科学分配保障经费,制定相关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积极指导预算的编制到落实等的各项具体工作,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要负责组织学校按照规定科学的编制学校的年度预算,合理制定学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资产的控制管理,严格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的各项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管理。將学校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定期的公开,倡导组织编制学校年度决算,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以有效保证教育经费的透明和公开。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对待教育的经费投入日益增加,尤其是义务教育投入,现阶段义务教育的经费已经纳入了政府财政的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是义务教育学校的重要财政工作内容,其能够真正反应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能够真实反应学校对教育经费的需求和要求,是教育行政部门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政府预算的最重要组成成本。

结论:建立健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经费预算的管理控制,有效落实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方针和政策。对明确政府的相关责任,科学规范政府的行为,保证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丹丹.高效预算管理探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

[2]刘红侠.高效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南都学坛.2010.

[3]欧阳洁英.关于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时代金融.2011.

公路养护经费的使用与控制 篇4

关键词:公路养护,经费控制,控制措施

1 公路养护经费概述

1.1 公路养护经费构成

公路养护经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养护生产经费, 二是各项管理费用。

1.1.1 公路养护生产经费

公路养护生产经费是指公路养护过程中所需费用, 包括养护生产人员工资、材料和工具消耗、养护机械使用费、各种公路标志费用、现场安全布控等费用总和。其中人员工资可分为固定职工工资和临时雇工工资;材料和工具消耗因不同季节养护工作内容不同, 全年每月不均衡使用;养护机械费用、材料费用因不可抗力的雨雪、台风等自然灾害所造成公路损毁程度不一而也有所不同。这些费用均要制定年初的养护费用计划, 如因不可抗力或突发情况超额使用了, 则属于上级额外增补部分。

1.1.2 公路养护管理费用

公路养护管理费用主要是为养护生产提供保障或服务而产生的费用, 路产路权维护费用、安全和应急管理费用、公路综合服务区及停车区管理费用、养护员工教育培训、安全培训、技能培训费用、交通量调查观察和数据收集报送费用、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技术革新和科技研发费用等。影响公路养护管理费用因素也有固定支出和不固定支出, 固定费用部分年初列入养护管理费用计划, 对超计划支出部分不可盲目超支, 由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培训和课题研究等, 费用应由上级部门支付。图1为2012~2015年建阳工路分局公路养护经费分析。

建阳区公路分局专养公路基本概况:国道一条, 养护里程:44.781 km;省道二条, 养护量程:64.822 km;县道三条, 养护里程:116.934 km;乡道一条, 养护量程:2.653 km;总养护量程为229.19 km。人员:102人;各类养护机械:62台。

1.2 公路养护经费的特点分析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为公路养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 但是随着公路路面等级的提高、公路附属设施的完善, 公路养护必须达到标准化、精细化、绿化和美化之标准, 同时也为了满足公众出行中享受到公路停车休息区、综合服务区所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些因素促使了公路养护项目增加, 形成了养护经费逐年增高的趋势,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2.1 公路养护整体费用增高

随着公路养护规范要求高、公路养护项目增加及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 直接促成了公路养护综合费用的增加。例如在养护内容上, 传统的公路养护对象比较单一, 除了公路路基、路面就是一些简单的辅助设施, 但是目前的公路养护范围明显增加, 除基本的道路、涵洞、桥梁、隧道及沿线设施之外, 还要对交通工程中的监控设备、照明设施、路障系统、安保设施、绿化带景观带、通信设施等一系列设施进行养护, 对公路沿线综合服务区进行运营管理, 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 特种机械人员培训、机务管理成本增加, 不仅直接增加了公路养护费用, 同时也增加了管理费用。

1.2.2 人工费用增高

随着社会用工工资的提高, 各行各业用工需求加大, 临时用工费用增加, 近年养护职工正常调资, 人工工资费用已占用公路养护总费用的71%左右。

1.2.3 养护材料和临时性养护费用增加

公路养护材料实行市场采购后, 就其最基本的砂石料、钢筋、水泥、沥青等主要材料价格上涨;愈演愈烈的车辆超限超载, 公路路面出现了严重的滴撒漏, 保洁保通工作任务繁重, 同时也加速了公路路面的破损, 缩短了公路正常的使用年限, 公路维修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公路养护维修费用明显增加。

1.2.4 公路养护机械使用费增加

机械化养护是公路养护发展必然趋势, 在日常养护作业中, 运用专业的机械进行养护作业, 不但可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率, 同时可减少养护用工人数, 有效地减少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显而易见, 由于机械燃润料和机械配件价格高, 机械运行所需费用也是随之增大, 在整个养护费用中比例较大。

1.2.5 交通安全维护费用高

专养公路, 混合交通, 且交通量大是其共同特点, 公路养护作业就需要进行交通布控或交通管制, 在不完全封闭交通状态甚至是不封闭状态下进行路面作业, 必定要加强交通疏导和现场安全维护, 设置有效的安全作业区必不可少, 防止对施工人员和司乘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导致交通安全维护费用日益增加。

2 公路养护费用控制

2.1 公路养护费用结构失调

养护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构成不合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工费用在整个公路养护中所占比例过大, 虽然机械化养护日益推广, 但仍没有改变公路养护需要大批量人力的现状;公路养护材料市场化以后, 价格连年升高, 而养护机械和材料费用增幅比例低, 不能满足养护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养护需求, 继而影响到公路养护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之发展方向, 同时也加大了养护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控制难度。

2.2 养护经费管理上有缺失

造成公路养护经费不能有效控制的另一个因素是管理方式和现有体制。由于公路养护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和进行有效的养护体制改革, 工作监管、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公路养护单位积极性不够, 再加上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造成了养护经费使用上不能精打细算, 养护工效差、工序安排不合理、没有抓住养护重点, 甚至由于管理缺失导致浪费、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等行为。同时由于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不完善, 就会使工作量与工作报酬不相一致, 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 有限的养护资金投入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

3 公路养护经费控制

3.1 制定可操作的养护计划

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操作的养护计划是养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管好用好有限的公路养护经费,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对前些年的养护工作计划进行分析总结评估的基础上, 找缺陷找短板, 在新年度的养护计划制定过程中扬长避短, 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公路养护管理的新要求、新标准, 认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养护工作计划。

3.2 细化公路养护实效考核

以JTG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为基准, 推行公路小修养护工程费制、普修费用包干制、绿化养护费用定额制、养护机械单机核算制等, 同时对养护一线单位实行定额任务一月一考评、每月对班站进行公路养护工程量和养护成效检查考评、奖优罚劣, 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公路养护管理良性运行。

3.3 实行费用定额管理

养护作业的人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养护机械设备实行单机核算, 运行费用包干;养护所需材料费以市场单价为基础, 每半年重新核价一次, 根据浮动额适当进行调整。总之, 对养护生产各环节各项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 确保公路养护单位经费管理水平的提升。

4 结论

公路养护经费的使用和控制是当前各养护单位都在摸索和探讨的实质性问题, 让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之投入, 真正实现保障公路完好畅通之目标, 着实提高公众对公路养护工作的满意度,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管好用好公路养护资金也是一个基层养护单位全面工作提升的真实体现, 是确保公路养护单位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的最基本保证。[ID:003548]

参考文献

[1]沙云燕.公路养护技术及其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12 (5) :121-123.

[2]JTG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3]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4]黄家城.公路路政管理与公路养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经费控制论文 篇5

为加强我校内部经费管理,规范学校财务行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经费支出内控稽核的基本目标:

(一)规范学校财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四)保证学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

二、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规范,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二)平等性原则:约束全校内部涉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

(三)系统性原则:涵盖全校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牵制性原则:保证学校内部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五)谨慎性原则:强化校内约束机制,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做到所有会计事项必须由两人以上经办,审批与经办分管,钱与账、钱与物、账与物分管,对各项会计业务必须进行稽核。

(二)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条例。备用金必须控制在会计核算中心核定限额之内,不得坐支现金,备用金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收入现金要认真验证货币真伪,误收假币由当事人负责赔偿。发现长短款,必须及时查找原因,造成损失由当事人负责。

(三)财务审批程序

1、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因工作需要经费支出时,须事先报校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2、学校单项(批)经费支出在500元以下的,由经办人、验收人、学校经费支出审核人员签字,由财务审批人审批后,报学区管委会审核;500元及以上的,在经办人、验收人、学校经费支出审核人签字、财务审批人审批的基础上,须由学校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后方可报学区管委会审核。严禁伪证签字、严禁手续不完备报销。

3、每项财务支出业务须经审批后才能执行,未经领导审批擅自执行的,不予报销。审批的支出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合法、合理。财务人员要按照财务制度严格把关,对于不按规定、手续不全或凭证不实的,不予报销,属于重大财务事项集体决策范围的需附会议纪要。

5、学校财务人员应在月初将上月收支明细报学校主要负责人审阅。

(四)预算管理控制

1、建立健全学校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等管理制度。学校的一切收入、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学校必须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预算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

3、学校预算经批准后严格执行,一般情况下不予调整。若有突发事件和不可预测事项需要调整时,须经分管校领导同意,学校办公会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和调整预算。

4、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完成。

经费控制论文 篇6

关键词:预防控制 艾滋病 经费投入 模型框架

Establishment anticipatory control AIDS invests the funds model frame ponder

Liu Qingyu Ye Li

Abstract:AIDS anticipatory control is by the government coordination,a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comprehensive nature guards against the system work.AIDS anticipatory control job requirement massive funds investment,but how enhances the investment benefit and manifests the investment benefit,needs to establish the anticipatory control AIDS to invest the funds model frame,according to the frame model,various provincial levels administration formulates this region anticipatory control AIDS work duty goal detailed funds standard,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 investment funds and the inspection complete guard against the system work duty quantification situation.

Keywords:Anticipatory control AIDS Funds investment Model frame

【中圖分类号】{F0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4-02

自从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政府就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出了在2010年艾滋病感染者控制在150万人以内的总目标。防制艾滋病的经费逐年增加,特别是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加大了对艾滋病的经费投入,国际资金对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支持力度也是很大。预防控制艾滋病的资金中:有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国际合作防制艾滋病的资金;还有国际、国内慈善机构捐赠的资金,国内企业捐赠的资金。但由于预防控制艾滋病具有特殊性,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性的预防控制工作,在资金的使用上全国各地很难用一把尺子去恒量,怎么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更好地体现投资效益,笔者认为建立预防控制艾滋病投入经费模型框架,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1.建立预防控制艾滋病投入经费模型框架的必要性

1.1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病死率很高,对家庭、社会、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破坏。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艾滋病防制工作的纵深,艾滋病防制工作的职责也越来越趋于具体化,由政府牵头组织,就涉及到卫生部门、社团组织、城乡社区组织等,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参与的防制工作。目前政府对艾滋病经费的投入,欠缺明细目标的经费投入,所投入的经费也很难反应完成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量化。这就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的学科,参与防制工作部门的性质,按照工作任务、范围制定细化经费投入标准,政府将来自各方面防制艾滋病的经费整合,按照经费投入的细化标准投入经费,并按照规定任务、指标进行考核,对没有完成的指标据此扣减经费和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使其绩效考核能够很好地落实到位。

1.2 目前对艾滋病还没有根治的有效药物,也没有疫苗可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行为因素,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有效措施。这就涉及到各种媒体、各种组织采用的各种宣传方式和方法,公安、司法所要做的行为干预等具体预防控制工作。政府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中投入了不少的经费,经费投入是笼统的,没有明确规定做这些工作经费投人多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要根据工作内容、工作量,按照预期的目标,制定经费投入标准,各级政府据此筹措经费,确保经费的投入,按照工作任务、指标进行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考核。

1.3 艾滋病的流行近年来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且年龄偏向于青壮年的趋势。对艾滋病流行的监测、高危形为的干预、感染艾滋病的因素、落实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提高防治艾滋病专业队伍的监测,感染艾滋病的因素研究,对高危人群行为进行干预的能力。目前政府对资金的投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从事防制工作的部门和当地的财力安排经费,并且没有预防控制艾滋病明细的量化经费投入标准,这样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也不能明确反应投入的经费所完成的工作任务量化。所以要按照专业队伍应该做的工作进行细化测算,监测、治疗追踪病人所需经费的明细测算,研究感染艾滋病原因的经费,制定经费投入标准。政府按照的规定任务、指标、工作范围,制定详细的经费分解指标,据此投入经费,并按时间段考核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2.预防控制艾滋病投入经费模型的框架

预防控制艾滋病投入经费模型框架,可按艾滋病防制业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第二类是监测、行为干预预防控制艾滋病;第三类是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监测、治疗、追踪和感染艾滋病原因的研究。然后每一大类中又分为若干小类。下面分述三大类经费投入模型框架。

第一类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的。a,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宣传预防艾滋病内容的知识,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是一项公益事业,不能收取任何费用,各级政府应规定全年播放预防艾滋病知识内容的次数和时间,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全国各地主要报纸、杂志应免费刊登宣传艾滋病知识的稿件;b,各级政府责成学校宣传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量化指标,不再给与经费投入,政府还需要组织有关人员考核学校完成的宣传教育工作情况;c,制作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的节目按照同等条件的节目测算经费;d,在群众流动大,弱势群众多的地方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按照宣传覆盖的人数计算宣传资料费、交通费,宣传工作人员的劳务费;e,对重灾区走村入户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根据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指标,测算宣传品资料费,防治工作人员的交通费、补助费;f,艾滋病的感染者(包括感染者亲属)宣传教育,按照感染者的数量测算宣传资料、宣传活动、入户宣传的费用;g,艾滋病病人(包括病人的亲属)的宣传教育,按照病人的数量测算入户宣传的交通、资料、工作人员补助费。

第二类监测、干预预防控制艾滋病。a,对艾滋病进行基线调查按照覆盖的人数测算交通费、资料费、防治工作人员的差旅费、补助费;b,对监测、干预预防艾滋病的培训,按培训的人数测算场租、住宿、餐费、资料费、交通费;c,对娱乐场所高危人群的監测、干预行为的改变,要根据高危人员的数量测算检验费、材料费、同伴员的补助、宣传资料费,防治工作人员的补贴;d,对劳改、劳教人员的监测,要根据监测的人数测算检验费、材料费、宣传资料费、干警组织人员、医生的补贴;e,对同性恋人员的监测、干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根据当地的人口测算监测的同性恋人数,按照监测人员数测算检验费、培训费、同伴补助费、材料费(指安全套等)心里咨询医生补助费,健康教育活动费。

第三类是针对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监测、治疗、追踪预防控制艾滋病扩散。a,根据孕产妇在医院检测的人员数测算母婴阻断,所需检验费、随防费、药品费、追踪费;b,对明确为艾滋病感染者,根据感染者的数量测算检验费(包括感染者亲属)、追踪费、心里咨询费、随防费;c,对明确为艾滋病病人的要根据病人的数量测算检验、治疗、药品、随防、心里咨询费、追踪病人费用。d,治疗艾滋病人所需设施,按照病人的数量和预计可能增加的病人以及应该达到的标准测算经费;e,美沙酮门诊的维持治疗,按照可覆盖的吸毒人数和可能入住的人数测算所需经费;f,对艾滋病感染的源头分析研究,要按照科研课题来立项,测算完成课题所需的经费。

3.应用预防控制艾滋病投入经费模型框架应遵循的原则

3.1 各省级行政要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交通状况、文化水平、民族习惯等具体情况按照经费模型框架测算明细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所需经费的标准。

3.2 艾滋病防治经费,不论是何种资金来源,都要按照项目来管理,经费的测算要适用项目管理,按照工作目标量化安排经费。

3.3 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所需经费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西部贫困地区,只要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任务,国家都要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当地财政的经费不足由中央财政资金弥补。

3.4 各省级行政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模型框架中设定可增减内容。

经费控制论文 篇7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目前,“三公”经费控制的方式主要有核算控制、预决算控制、监督控制等几种方式。

1、核算控制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出租车费用等;公务用车购置反映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公务用车购置按资金性质在“基本建设支出”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中反映。在《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要求设置明细账,既要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又要反映资金的去向。如在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时,应在“事业支出”总账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一级科目核算,同时在以上一级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反映资金的去向, 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下设置下列明细账:商品和服务支出———因公出国(境) 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或者基本建设支出 / 其他资本性支出———公务用车购置等。

2、预决算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为要求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之一。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要求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本年度的经费预算数,2015年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第5年,中央政府各部门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及时公开信息,无论在信息重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逐年提升。2015年4月,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据显示,这是我国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连续第五年下降。在连续5年下降的中央本级单位“三公经费”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降幅最高,达到44%,这得益于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3、监督控制

“三公”经费监督控制的渠道主要有内部监督、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除了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控制外,外部的监督即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也是重要的监督控制手段。近几年,部门基层预算单位认识到外部监督如中介机构监督的重要性,对每年的财务运行状况的合规性合理性均请中介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同时,财政主管部门实时地对财政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媒体对预决算公开的舆论报道等也有力地推动了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力度。

二、“三公”经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控制力较弱

目前,关于“三公”经费支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主管部门或是基础预算单位,都制定了关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办法,并要求严格实施执行。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控制力较弱,例如,部分基础预算单位“公务接待”看是否有单位领导签字,领导签字审批了,“公务接待”就能报销,会计核算人员只能按部就班履行报销流程,无权干涉“公务接待”是否超支,是否违规。同时,基层预算单位在制定本级财务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控制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有关“三公”经费开支规则,界限界定较为笼统,过于宏观,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三公”经费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具体规定,会造成隐匿“三公”经费支出的现象。例如,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之间会计核算概念不清,将公务接待费以会议、差旅、培训的名义列入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中,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导致单位“三公”经费反映不准确。

2、预算决算控制随意性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对“三公”经费的预算存在着随意性,未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年初预算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存在较大弊端,在预算执行中未严格按照年初预算额执行,年终决算时,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若超出该控制线,则对“三公”经费核算项目进行调账处理,决算数未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发生的“三公”经费情况。

3、监督控制流于形式

目前,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力不强,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是,由于《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强制性、权威性;审计部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弱化了审计部门审计的独立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单位财务核算后,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有些单位甚至不汇报“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待年终决算后才能获取“三公”经费情况,更谈不上对“三公”经费进行控制了。外部监督往往为事后监督,无法参与到“三公”经费支出的全过程中来,另外,部分基层预算单位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但事务所大多数业务是针对企业类单位的, 对公益性的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程序不够熟悉,从而也导致外部机构监督流于形式。

三、加强“三公”经费控制的若干建议

1、细化制度措施,提高执行力度

基层预算单位应在现有已颁布的有关接待费、公务车辆运行维护、因公出国(境)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细化有关制度措施,根据职能、规模、任务,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精细的、动态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定额标准体系,使单位能在控制“三公”经费时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执行。例如,结合基层实际,建立单位的公务接待制度,明确规定接待范围、接待标准等;明确违反接待规定的问程序;建立接待台账,登记接待的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再如,建立公务车辆台账,对车辆运行实行单车核算,在台账上清晰反映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

2、细化会计核算,严格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必须既要遵守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又要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在现有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对“三公”经费的支出额进一步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进行辅助核算,反映接待人数、标准等,以便能随时提供相应数据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再如,在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区别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不得将接待费挤占其他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严格核算流程,例如,如单位有接待任务,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相关制度,审查接待是否有申请,接待人数、标准等是否违规,是否按照公务用卡使用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消费等,只有严格了审批流程、业务流程、报销流程,才能有效控制“三公”消费。

3、强化预算控制,合理控制规模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方法,例如,对“三公”经费支出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可以以历年支出额作为参考数,但是不能以此来作为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明确支出标准,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加强资金源头控制,合理控制“三公”支出规模。根据2014年编制决算的要求,“三公”经费核算要求全口径,即无论是单位公用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是财政拨款支出还是其他支出,发生的“三公”经费均需要在决算报表中加以体现,这从而杜绝了以前“三公”经费只反映在单位公用支出和财政拨款中列支的现象,避免单位扩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

4、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公开数据公信力

“三公”经费的监督,不能全部依靠财务部门,而主要应当是监察审计部门。必须建立控制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内部定期公开制度;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监督部门均应参与。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部门应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对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 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监测标准,检查“三公”经费有无铺张浪费现象,加强对重大“三公”经费开支的专门监督,及时纠正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偏差;在绩效评价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绩效标准,强化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追踪问责,提高“三公”经费的支出绩效。

摘要: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三公”经费的管理屡被提及。按照国家规定,不仅要对“三公”经费的预决算进行严格管理,也要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强化。本文通过探讨“三公”经费的控制方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加“三公”经费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三公”消费的监督。

科技经费监管流程和控制机制研究 篇8

关键词:科技经费,监管流程,直接监管,分级监管,集中监管,控制机制

科技经费的监管日渐重要, 主要决定于:一方面, 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 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经常“跑冒滴漏”, 利用率低下, 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投入强度要快速提升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1%提升到2020年的2.5%) 。而科技经费监管并非易事, 监管若不利, 科技经费则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不当, 会影响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监管过度, 会降低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监管不足, 会让一些“不法者”钻空子。

一、科技经费监管现存的问题

(一) 宏观监管不够

目前, 科技经费监管缺乏对科技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和评估。一方面科技工作在大经济和大民生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效果如何, 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执行效果有何重大变化, 缺乏有效的评价, 另一方面对于科技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也不完善, 因而对经费使用的效率与问题就不很清楚。这也是财经部门和科技部门争议的焦点。如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底是多大, 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再如863计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 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是超出了预期目标, 可供量化的总体分析是匮乏的。

(二) 对科技事权监管不够

科技经费使用是否合规可以看财务制度, 但看其是否合理就需要看科技事权的正确与否。目前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 过于偏重财务检查, 而轻于对科技事权真实的认定和检查。

(三) 全过程监管不够

全过程监管不够以致多数问题未能做到防微杜渐。科技工作本身就比其他事项复杂, 如果不从源头把握和控制, 就可能延迟问题爆发的时间并可能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

(四) 服务意识不够

科技经费监管的一层重要含义就是服务, 包括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 政策适用性的优化和相应的政策辅导等。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都是科学家、工程师, 他们的专长在科研, 对复杂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并不专业, 经常会出现一些初级错误。

(五) 经费管理的公开性不够

目前,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的公示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和健全, 往往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经常出现谁往机关跑的多, 谁获得的信息多, 谁就容易得到科研项目, 也容易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 也使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状况透明度不够, 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六) 经费管理部门角色不明

有经费管理权的政府部门既管经费, 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 又是“经营者”。这就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如各政府部门科研项目立项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多个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科技经费, 科技经费难以集中;评价体系不科学, 用过于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不确定的科研活动, 导致研究人员规避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科技经费配置中缺少竞争机制, 大量科技经费用于追逐少数知名或著名专家, 以追求政绩, 而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却无人雪中送炭。

二、科技经费监管流程设计

(一) 直接监管

1、工作流程 (见图1) 。

直接监管模式是指科研项目出资单位通过组建项目经费部门来直接监管项目经费。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 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组织部门协作, 共同对项目组的经费到位和使用、经费节余进行监管, 以减少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一定的工作量。在这种模式中, 整个监管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 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2、优势。

由于项目出资单位直接监管项目经费, 除监管的效果比较好之外, 有利于项目出资单位调整项目经费, 提高项目经费的利用率。

3、缺陷。

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经费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太大;二是监管环节较少, 容易产生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地方性政府基金课题 (市、县级为主) ;除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委托课题;企业委托课题。

(二) 分级监管

1、工作流程 (见图2) 。

分级监管模式是指整个项目经费监管按项目出资单位→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顺序逐级监管。整个监管过程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而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其中, 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这部分工作流程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审核和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2、优势。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内的单位、部门权责明确, 对各“级组”的问责也方便明了, 有利于经费监管和寻找使用经费存在的问题。

3、缺陷。

这种模式的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的工作任务繁重;二是适用这种模式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数是承担单位的负责人或其单位部门负责人, 可能会弱化本单位科研组织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

4、适用科研项目。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

(三) 集中监管

1、工作流程 (见图3) 。

这种模式强调科技经费监管的专业性和集中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 (市县两级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也挂靠在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 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将整条工作流水线:财务验收→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专项审计→经费使用绩效评估→专题报告公示→受理举报, 都交给专业科技评估机构去完成。

2、优势。

这种模式的优势如下:一是科技经费监管权集中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 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 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效率;二是在该模式中科技经费监管工作的完成者是专业科技评估机构, 提高了监管的专业性, 保障了监管的质量;三是专题报告公示环节彰显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劣势。

一方面, 必须要尽快解决成立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高专业科技评估机构业务水平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 因监管权统一集中, 必须要防止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独断、专行和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

这种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

三、完善科技经费的控制机制

(一) 预算机制

1、调整预算科目。

在我国现行的科技预算管理体系中, 既存在着没有R&D分类预算科目的问题, 又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复导致的预算科目重复、交叉和漏失问题。因此, 我国需要从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入手, 理顺各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关系, 并通过部门预算改革, 进一步完善对科技预算的管理。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科技活动 (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 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 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 很难在事前对科技项目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或十分完全的估算或预算。由于科技活动的不确定性, 对一个具体项目而言, 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即科技项目预算经费不是一个具体数值, 应是一个数值区间。显然, 目前科技经费预算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 应采取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

(二) 监管机制

1、建立科研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包括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财政经费外, 有自筹资金来源的, 要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 支出预算要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对项目预算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评估, 评审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预算执行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2、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

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 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设备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逐步推行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 研究人员不直接经手现金。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

3、健全科技经费监督体系。

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 实行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制度, 财务验收结论作为申报新项目的重要依据。

4、引入绩效评估机制。

在国际上, 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 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 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因此, 我国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经费使用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 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经费监控, 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成果评审制度, 完善成果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 促进科研经费增长, 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5、建立专门监管机构。

建议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尽快成立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 其主要职能有:从财务方面、科技经费效益方面对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管;制定科技计划管理与健全监督机制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各管理主体在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任务,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问责问效与层级管理机制;构筑全过程监管的科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任务合同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研项目支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 在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 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稳步推进,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日趋增大, 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经费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在加大。科技经费监管是系统工程, 难以一劳永逸, 对一个项目、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来说, 一两种监管模式的应用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应在具体实际监管工作中多种模式并用, 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房汉廷.科技经费监管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 2009 (9) .

[2]、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0) .

经费控制论文 篇9

一、我国“三公”经费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和审核随意性大

“三公”经费是对政府行政支出的部分内容归纳后产生的名称, 主要指“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公务出国”三方面。在预算编制时, 很多单位将日常行政消耗的“三公”经费支出和公共建设“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区分, 编制在不同的科目下, 造成“三公”经费预算的分散;同时, 由于公务接待的多样性、公车采购运行的和公款出国消费的复杂性, 各级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所包含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理解, 在预算编制时, 部分“三公”消费内容没有列入相关预算中, 给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统计带来难度;在预算审核过程中, 各级部门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往往不是从财政建设任务出发进行科学计算, 而是在去年预算基础上进行一定比例的提高, 随意添加经费需求, 财政部门由于审核业务的繁重而忽视对“三公”支出的把控, 很少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检查, 也忽视了“三公”经费支出的整体规模和占用比例, 造成各单位“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不断扩大。

2.“三公”经费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我国在1995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对政府管理职权、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等都做出了明确规范。但是法规总共7000多字, 对于预算执行和控制调整都只是简单规范, 不仅没有明确的指导三公经费管控, 部分内容还会产生歧义, 造成财政部门在监控三公经费方面的依据缺乏。

在三公经费支出过程中, 财政部门往往只能按照预算总量进行控制,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结算, 对于支出的方向和合理性都无从了解。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要么超支, 要么隐匿在正常开支经费中, 可以通过追加预算、调整预算而避免责任, 所以, 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力较弱。

在年度决算时, 政府部门按照支出经费规模随意填制决算报表, 报表中基本没有专门针对三公经费的汇总分析, 大部分部门的预算与决算无法匹配, 或者只是在经费总量上匹配, 预算的严肃性较弱。

3.“三公”经费公开和监督缺乏力度

“三公”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政府运行的效果和效率,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要求, 公众有权了解经费的使用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作了规定: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反映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所以, “三公”经费理应公开。2010年起, 中央机关仅有74家公开了预算信息, 但是信息比较简略, 更没有专门针对“三公”经费。2011年, 财政部宣布将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的范围, 细化预算内容, 并首次提出将公布“三公”经费情况。但直至2013年, 很多单位都未能按照要求公开“三公”预算, 公开的部门也只是公开了简单的规模, 没有明细的支出内容。同时, 政府部门基本没有提供民众了解和监督三公预算执行的渠道, 日常开支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公众监督。

二、公共预算控制“三公”经费的具体措施

1. 减少“三公”经费的消耗主体

目前我国目前设立的是五级制政府, 管理层级较多, 工作效率不高。国际上普遍的政府架构是三级政府, “三公”类经费消耗自然就少。我国应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改革, 缩减代理层级, 逐步向扁平化看齐。同时, 要从制度上规范临时机构设立的审批, 同时预算编制和拨款严格按照单位类别、部门数量和人员编制进行,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明确财政负担口径, 对于未经审批而建立的机构, 要杜绝经费拨款, 从经费源头上控制非编部门和人员的增加, 进而反作用于“三公”经费消耗的减少。

2. 强化公共预算编制的独立性

预算编制的独立能够有效优化生产预算的准确度和合理性, 有利于财政内部权利的制衡, 更能够对于“三公”经费的预算规模审查控制起到直接作用。西方国家公共预算大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编制, 如法国, 预算编由预算局负责, 预算执行则由公共会计局负责。从我国财政管理现状来看, 应在各级人大中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 专职负责预算编制工作, 而财政部门只负责日常的经费划拨和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的监控。为配套预算编制机构的改革, 我国预算编制时间也要按照国外的通行做法,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即提前一年就开始编制预算并不断调整, 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前就确定完善、合理、较为准确的“三公”预算。在一定年度后, 要逐步完善规划——计划——预算的公共预算编制体制, 实现滚动预算编制, 便于预算编制部门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目的审核, 使“三公”经费的支出需求、支出额度、支出目标等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3. 推进“三公”预算的明细化

为了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管理, 国家财政部首先要对“三公”经费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统一明确, 将公务接待的范围、公务出国的情况、公车配置的人员等内容进行细化规定。在此基础上, 要按照政府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实际所需, 结合历年数据的统计分析, 制定“三公”经费的具体消耗标准, 按人、次、天等要素细化区分。

预算部门在编制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时, 必须将各项公共建设、部门日常运行的各项“三公”经费范围内的开支全部纳入预算, 并在科目中单列, 按照支出缘由、支出计划、支出额度、支出后取得的效果等内容详细列示, 同时严格按照细化预算的要求, 对每一项开支或者超过一定额度的开支内容进行细化编制。

4. 增强“三公”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

在公共预算编制阶段, 要建立公众、专家的参与机制, 杜绝“一言堂”的现象发生, 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计算评审, 对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配合财政部门的专业监督, 将存在的问题在预算内容及时从预算中删除, 避免“亡羊补牢”带来损失。

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成果, 将公共预算与“三公”经费支付紧密衔接, 由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预算的支出内容和额度控制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申请, 对于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内容要严格杜绝。同时, 依托金财工程的信息化成果, 发展预算编制、审核、监督控制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自动杜绝违规开支的发生。

经费控制论文 篇10

一、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内容

1. 装备采购预算控制。

从一定角度讲, 装备采购活动的过程就是执行装备经费预算的过程, 就是组织和实施经费保障、实现经费目的的过程。要控制装备采购经费, 首先就要控制装备采购经费预算。实现装备采购经费预算的有效控制, 不仅可以为装备项目提供财力保障, 还可以在经费使用之前, 明确规定经费的用途和使用中要达到的目的, 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保证经费活动始终不偏离既定目标。

2. 装备成本控制。

装备成本是制定装备价格的重要依据, 为此, 对装备成本的控制是对装备采购经费的主要着力点。装备成本由制造成本、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1]。法律已经明确规定, 承制单位不得乱计、瞒报和多计装备成本, 军方有权对承制单位所报价格进行审查和监控, 有权严格审定承制单位的成本和费用的开支范围。

3. 装备招标标底控制。

招标采购是美国、英国等国防采办中选择承包商的基本方式。美军强调通过市场招标来选择承包商, 从而有效提高了装备性能, 并普遍降低了10%~30%的采购经费。对于采用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 主要是加强装备招标标底控制[2], 从而使得军方可以确定一种既能降低采购超预算的风险, 同时又能极大地鼓励承制单位经济、有效地履行合同, 并促进承制单位提高技术和经费竞争力。

二、装备采购经费的控制要求

1. 装备采购预算的控制要求。

一方面, 充分消化历年度装备采购经费决算总结, 吸取其经验教训, 提高当年年度经费预算的编制水平。学习历年度装备采购经费决算, 合理设置预算, 有助于年度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管理。另一方面, 充分论证, 科学预算。尽管预算一般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完成, 但不能因此而减少对预算的严格论证, 必须对年度采购装备型号、采购数量以及各部门和各军兵种经费分配比例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 在装备需求、经费供给、效能、可行等方面寻求最佳预算方案。

2. 装备成本的控制要求。

第一, 装备采购管理人员需审查费用组成是否合理、可靠, 是否属于成本开支范围, 需对制造费用明细账或记账凭证进行逐项审查, 全面审查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可靠性, 避免一些不合理的费用项目摊入制造成本的入账行为, 筛选剔除不属于成本开支范围之内的项目费用。如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赔偿金;承制单位捐赠支出;国家已给优惠政策的减免税、费部分;应在基本建设资金、各项专用基金和专项经费中开支的费用等费用都不得列入成本。第二, 审查额度是否合理或符合实际。如根据技术文件的规定, 核实记入定价成本中所须装机的各种外购成品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参考以往年度燃料动力耗用量, 根据承制单位定价年度的任务情况, 来审核年度燃料动力计划 (实际) 耗用量是否合理;审查是否有重复计算的项目等。第三, 审查价格是否准确[3]。结合市场情况, 审查计划 (实际) 价格的真实和准确程度。凡是有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材料, 严格执行国家批价和国家指导价格;没有国家批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材料, 按加权平均价计算材料价格;对进口材料项目, 应审查其合同所规定的外币原值价格;是否执行了物价上涨指数规定, 上调价格的最高幅度不应超过国家对物价上涨指标的控制书。第四, 审查分摊计算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对于军品与民品制造费用混合计算的或者同时生产多种装备的情况, 应根据装备或某装备的总工时来平均分摊制造费用。

3. 装备招标标底的控制要求。装备采购项目招标活动开

始之前, 应组织武器装备价格、装备技术等专家组成装备招标价格测算小组, 专家小组参考往年装备成本, 综合考虑装备的技术状态、保障条件、采购数量、生产周期和物价指数的影响, 根据有关标准和法规测算标底价格。在中标结果确定之前, 标底应严格保密。

三、提高装备采购经费控制效益的对策

1. 规范经费控制行为[4]。

装备采购经费控制是一项严肃的管理活动, 要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 保证监管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定作为控制活动的行为准则, 制定有关经费控制的专项法规, 对经费控制的地位、经费控制组织和职责, 经费控制的范围和内容、经费控制的目标、经费控制方法、经费控制程序、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全面具体规定, 增强控制方法的可操作性, 保障经费控制行为的规范运行。

2. 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经费预算分析人员、装备审价人员、标底分析等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费控制功效的高低。因此, 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首先, 积极引进或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师、经济师和审计师, 充实到装备采购经费分析、装备成本审核、定价、招标标底分析和经费审计等岗位中去。第二, 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对财务人员进行系列培训, 使其加深对装备采购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装备性能要求、技术规范等装备技术方面的知识, 熟悉经费控制业务知识, 熟练运用控制技术技能, 最终成为通装备管理、装备技术和财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第三, 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 保障经费控制人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建立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流任免制度和检查考核等制度, 最大限度的挖掘经费控制人员的业务潜能, 促使其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真正承担起装备采购经费控制的职责。

3. 加强经费支付管理。

按照装备项目进度和质量情况分期付款, 从而搞好装备采购的经费控制。加强经费管理部门和其他装备采购管理部门的联络和信息反馈, 并将其工作程序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而保证财务结算部门根据装备合同的进度和质量情况, 依照法定程序有计划有标准地安排经费支付。

尤其对于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周期较长的装备采购项目, 必须严格执行按合同进度支付经费的制度。全数或多数支付经费, 以及过早支付经费都会给军方带来很大风险, 而过晚支付又会给承制单位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4. 积极推行招标采购[4]。

装备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具有较强的公正性、透明性、独立性、程序性和竞争性要求。公正性、透明性和程序性要求体现在军方必须制作、发放招标文件, 必须明确投标条件和评标标准, 必须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等程序;独立性要求体现在评标活动由相关专家小组组织进行;竞争性要求体现在评标小组根据承制单位标书承诺的经费、技术、质量和进度等要素进行评定、择优“录取”。这些特点决定了招标采购可以有效避免采购寻租行为的发生, 有效避免军品生产垄断, 有效避免承制单位瞒报价格、合谋高价或低价抢标等行为的发生, 从而有效控制装备采购经费的支出。

为了节约装备采购经费, 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我军应充分借鉴装备招标采购经验教训,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培育装备竞争主体, 培训招标采购人才, 构建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追究机制, 为装备招标采购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应在军用改进性装备、军用推广性装备、军民通用装备、小型装备和大型装备的二次以下配套设备等项目上广泛采用招标采购, 实现择优采购, 从根本上控制采购经费支出和提高装备

5. 完善经费控制责任机制。完善经费控制责任机制是搞好经费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责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

一是建立经费控制责任体系。由于经费控制责任主体的分散性和控制项目多样性, 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对经费的可控性和控制能力不相同等特点, 决定了经费控制必须要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约束能力, 因此, 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经费控制责任规范, 构建多层次的经费控制责任体系, 积极发挥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的控制职能。在装备采购经费控制责任规范中, 应明确各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内容、程序规范、数量性要求、评价考核和责任承担方式等内容, 应将相关责任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具体主体, 并量化装备采购业务活动指标, 如费用预算、消耗定额等。

二是建立经费控制责任激励机制。通过预先设立的标准和计量业绩对责任部门、人员或承制单位进行考核评价, 对于在装备采购经费控制上有显著成效的, 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承制单位的奖励可以采取增加订单和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对于过失或故意造成经费控制失职, 使经费支出远远超过预期经费指标的, 或者远远脱离预期目标的, 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旨在通过激励机制, 促使各级部门、人员和承制单位节约消耗、控制经费, 不断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

摘要:只有通过有效控制装备采购经费, 才能及时、足额地保障装备采购经费供给, 才能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 才能提高装备研制的规模能力和装备战斗力的形成。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包含哪些内容, 控制工作有哪些要求, 以及如何做好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工作便是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所在。

关键词:装备,装备采购,采购经费

参考文献

[1]朱建国, 张海翔, 等.加强装备价格与合同管理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 2005, (4) :22-23.

[2]白丁.装备价格管理制度改革之我见[J].装备学术, 2006, (4) :47.

[3]张海翔, 吴志方, 廖海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装备价格管理[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7, (1) :20.

经费控制论文 篇11

一、对于财政部门预算要加强四个方面。一是“三公”经费预算要细化。从调查情况看,下达的预算很简单,只有部门经费总额,支出没有明细,“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的控制、考核、预警无确切的标准;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预算标准要科学,要切合实际。本着节约原则制定新标准,使部门经过合理控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三是预算编制要透明。职能相同相似部门经费预算要有可比性。四是运用现代科技,推广和完善公务卡结算方式,实现明白消费,减少现金支付。

二、对于预算执行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一是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目,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二是严格做到开支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落实问责问效。一些单位,之所以对“三公”经费大手大脚,对中央和上级有关禁令不以为然,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开不够、透明不足,群众不知道、管不着,助长了奢侈之风。一旦将一切置于阳光下,将会曝出问题、晒出破绽;三是加大惩戒力度,明确“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法律责任。加大对“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让其自生敬畏。

三、完善制度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将整治公务人员的“公款消费”和“挥霍浪费”行为,列入政府法制建设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或制度责任,使治理“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有规可依,这样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制支持;二要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完善公开方式和内容,使其制度化、常态化,方便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强化定点管理,各级政府统一公布定点单位。

四、从监督检查层面,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 、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监督力度,对各单位“财政资金”支出审批、报销、核算实行源头审核控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对各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经费支出开展季度性预警提示工作,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及会议费预算管理,严防支出超标。审计机关进一步强化对各部门对“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将各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情况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接受人大的审议和质询。

总之,治理“三公”经费及会议费要多管齐下。从完善制度建设,细化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以及监督考核多种措施结合方能收效。要强化政府各部门公开行政成本的力度,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出境出差考察等支出情况,应详细分类列出,使各部门的公务行为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加强对“三公”经费消费主體勤俭节约为政理念的教育和锤炼,明确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国家资金责任。要将政府各部门行政成本情况及“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公开情况,纳入年度目标、廉政考核和问责范畴,促使各部门自觉规范和收紧“三公”经费及会议费支出行为,提高行政效益。

经费控制论文 篇12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事关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大幅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现状与挑战

(一) 高校科研经费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处于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的高等学校,在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开展横向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的任务日益突出,高校科研经费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年均不足1亿元,研究与发展人员折合全时约9万人。到了2009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达728亿元,研究与发展人员折合全时达到19万人(1)。3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700多倍。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过去的十年间,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就增长了12倍(2)。科研经费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已成为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 经费来源和渠道多层次、多元化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和渠道也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既有纵向科研经费,包括国家、省、市的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下拨的科研经费,各高校为自设科研项目安排的科研经费以及高校为纵向科研项目配套拨付的经费;也有横向科研经费,包括与企业、团体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取得的科研经费(3)。目前,高校主要的科研经费来源包括: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简称支撑计划)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

军工项目经费

国家社科基金

海外科研项目经费

地方的各类科研经费

其他专项科研经费

这些渠道的经费在管理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制订,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比较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人员经费的支出管理得十分严格,但是不同部门的拨款要求又不尽相同。如科技部拨款的经费项目要求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间接费严格执行预算不能超支的,但是在重大专项类的项目中对劳务费、咨询费就没有不允许超支的规定。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分类项目又有其各自的执行要求与细则等等。而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一般都由高校自己制定。相对纵向科研经费而言,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普遍比较灵活,支出范围比较宽泛,但是又存在社会化带来的新问题。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新的要求和难度。

(三) 作为创新科研主体的教师或教师团队所具体承担的项目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大型化的趋势

前些年高校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有一两个几十万的项目已经很好了,但是这两年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大项目也都悄悄地走进了校园。除了项目金额变大外,很多教师往往有若干个项目同时在启动或进行中,不同的项目要求不一样,这给高校教师(项目负责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对经费进行管理成了一个难题。

(四) 高校的科研经费增多和来源的多样化、多渠道化对财务和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出台,对于经费如何使用等的相关审计的力度也大大地加强了,但是目前的财会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约束机制,忽视过程控制,财务、审计监督力度不够。这样就给高校的核算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核算人员不能了解每个项目的预算与执行情况,项目负责教师也做不到对经费使用全过程的清楚了解,项目经费的管理很难实现。甚至出现不少项目临到结题,才开始整理各种预算支出,致使科研经费支出混乱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科研经费滥用严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改变上述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预算执行不严格,缺乏约束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4),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治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尤其要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要求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内部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治理;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治理。所以,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做好核算,保证资金的安全及预算的执行,充分发挥科技经费的作用是学校各级经费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信息化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功能建模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要服务于广大教师(项目负责人),协助教师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决算工作是我们的本职任务。做好教师的帮手,协助教师编制合理的预算,在核算中提醒教师经费的使用进度及合理性,配合做好项目的结题审计决算工作,财务工作渗透于科研经费在高校流转的全过程。同时高校财务部门还承担有保护好国家资金安全的社会责任,对于个别人员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或在使用过程中的欺诈行为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的数量及来源众多,要靠财务人员的人工管理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各高校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并梳理经费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已是势在必行。

在认真分析和梳理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可以实现从项目的立项到结题进行全程的跟踪,提升管理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相应的职能,如图1所示。

本系统主要涉及五大功能模块,其针对的主要问题和系统要求分述如下。

(一) 立项环节的主要问题及系统要求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跟踪系统应根据不同类型经费的相关管理规定建立预算基本比例要求信息库;不同类型经费规定的预算类别与高校核算会计科目的对照信息库及不同类型经费的预算经费超值额度的信息库。教师(项目负责人)在申请项目编写预算时可以将预算数据通过跟踪系统进行基本的校验,保证其基本的合理性,满足立项申报的要求,减少错报或漏报情况的发生。

(二) 预算环节的主要问题及系统要求

因为科研项目和科研内容千差万别,所以相应的经费使用也存在着差异,再加上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不同,要求不同,就造成了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其特点。预算不同,使用要求也存在着区别,这样高校会计核算就不能将所有的科研经费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与管理,要根据其特点对每个项目根据预算及管理要求进行立项,建立档案,将项目类型、起始时间、预算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初始化。将预算书中的指标与财务核算系统中的会计科目进行对接,为项目的核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核算环节的主要问题及系统要求

在项目初始化的基础上,跟踪系统会实时反映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为核算的执行进度与合理性提供预警,便于教师(项目负责人)合理地按照项目进度使用经费,在遇到超支或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时,及时发现与解决,避免给后期的决算造成麻烦。在教师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不了解时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对于个别恶意透支经费的给予严格的控制。

(四) 科研项目结题时的主要问题及系统要求

由于很多科研经费的拨款进度与项目的实施进度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经费在审计后才能全部到位,又或者项目负责人对预算经费使用理解的偏差往往造成科研项目结题时预算与项目实际核算内容的偏差,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科研项目结题时跟踪系统要根据核算系统提供的数据分类汇总形成决算报表,并能与预算数据进行比对,在存在差异时提供需要调整的数据信息;系统还应对核算的内容逐笔添加标识,区分已结题项目和已经调出的经费明细,确定可调账范围,以保障调账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通过系统控制杜绝教师(项目负责人)将已经结题项目的相关支出调入准备结题的项目,杜绝教师(项目负责人)将已经作为其他项目配套的支出再次拿来做为本次准备结题项目的支出或配套经费。这样就可以避免个别违规“洗钱”行为,避免将国家拨付的专款专用的经费转移的情况出现,同时也避免了同一个项目向国家多渠道申请经费的情况出现。

项目负责人在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范围内确定调整内容,由财务人员根据项目负责人的确认信息进行调账处理,最终生成准确的科研经费决算报表,完成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

(五) 数据库系统模块的功能要求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支持,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教师信息模块、项目信息模块和政策信息模块。教师信息直接与学校人事信息相关联,教师信息与项目信息一一映射,可以实时掌握每个教师拥有的项目情况,政策信息模块则主要是各类项目的经费使用要求等信息,供教师和财务、审计人员查询使用。

三、基于信息化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建模

科研经费管理跟踪系统是一套完整的上述思想的体现,从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的下拨、项目的核算、项目的调整到项目结题的全程进行跟踪管理。系统首先需建立基本信息库,对于不同渠道经费的预算指标进行初始化,对于预算中的经费分类与财务核算中的会计科目也要建立对应关系进行初始化。其次它需要建立每个项目的档案,从项目的基本信息采集,预算信息的采集,核算信息等涉及该项目的全部信息;通过系统的分析识别对预算的合理性,核算的合理性提供预警,决算前项目调整的校验等工作,最终实现项目的顺利结题验收,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跟踪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可行的,它是实现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跟踪系统是科研经费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有效地减轻了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于科研项目的获取、中期检查、结题、经费监督等全过程管理,也为国家经费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科研投入力度的增大,高校作为科研项目重要的承担部门,科研经费数量呈现每年大幅度递增的趋势,科研经费在高校资金中比重的不断增长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滞后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科研经费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财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系统化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跟踪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晨光.高校:国家三大奖获奖比例超70%,科技贡献显著[N].中国教育报,2011-1-15.

[2]广东普通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十年增长12倍[N].南方日报,2011-4-26.

[3]郑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2).

[4]佘三元.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08,(7).

[5]谢焕忠.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8-22(1).

上一篇:承制单位下一篇:聋人大学新生